译文凡是朝气蓬勃、有作为的事物,往往都难以操控,不可加以利用;而腐朽、无作为的事物却常常要依附别人而存在,我们要利用它。利用看似不可用的事物,并不表示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实际上是愚昧之人向我求助。
解读此计意在要想获取成功,可以求助于微茫,求助于日暮途穷的事物。是一种比喻已经死亡了的东西,又借着另一种形式出现。其实质是利用已经处于衰亡事物中的某些有利形势,增添进生机勃勃、强而有力的新内容,从而改变原有,使其出现新的面貌。也就是利用别人看来无用但又可以接受的东西,来个与“换汤不换药”相反的办法——“换药不换汤”。
这种转换,有时对成功、对达到某种目的具有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这种策略看来似乎是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置信,却是真真实实地存在着,而且是实实在在地获得了成功。化腐朽为神奇,其实际意义就是这样。
历史上,每当改朝换代之时,新一代的崛起者,纷纷扶植亡国君主的后代,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为自己的行为铺垫和张目,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这就是“借尸还魂”的谋略。
人但凡失败之后,会有两种态度:一是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二是寻找机会,重振旗鼓。借尸还魂便属于后者。在军事上,“借尸还魂”主张:在已经丧失战争主动权的情况下,也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转败为胜。因此,指挥官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即使己方受挫,陷入被动,也要倾尽全力,网罗一切为我所用,达到取胜的目的。
除此之外,此计在政治、经济、处世等领域用处也颇广。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都曾成功地运用“借尸还魂”这一计谋,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当别人在我们身上使用“借尸还魂”一计时,采取以下的防范措施进行应对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彻底根除敌人留下的隐患,及时将其连根拔起,以防留下后患。其次,将我们能够加以利用的无用之物深深隐藏起来,以防被敌人使用。我们常常在无意间丢掉一些看似没有用处的东西,而狡猾的敌人很有可能早早就盯上了,誓在将其变为还魂时所借之“尸”。敌人利用我们自己的东西来对付我们,是很可怕的事情,因此要及时将这些东西深埋起来。最后,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被敌人的假象所迷惑,争取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识破敌人的“借尸还魂”计谋,就要透过对方的假象看到藏在里面的真实。由表及里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敌人已经“借尸”,准备“还魂”,应该及时制止,破坏其企图。
智慧典例
荷兰姐弟“借尸还魂”
中国古代讲要以某种形式出现,或借助某种事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借尸还魂”的谋略,在国际上也常被人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荷兰,就有姐弟俩巧妙地借敌国飞行员之“尸”,为其还“魂”,成功地达到了蒙蔽并打击敌人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荷兰沦陷。英勇的荷兰人民纷纷主动拿起武器,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此时,荷兰北部出现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秘密抵抗组织。据说这个组织是由一位名叫约翰尼·斯皮特法尔的英国皇家飞行员发起和领导的。这位飞行员在对德作战中屡建奇功,有很大的号召力,追随者众多。但是这位神秘的飞行员从未露过面,他的计划、命令等都是由安妮姐弟俩传达的。直到战后,盟军才弄清楚,原来这个组织并不是由什么英国皇家飞行员领导的。事实上,这个抵抗组织的领导人恰恰是安妮姐弟俩。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德国占领荷兰后,开始大肆镇压和迫害荷兰人民。安妮姐弟俩的双亲同样惨遭杀害,他们与德军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一天晚上,他们在自家门口发现了跳伞时身负重伤的英国皇家飞行员约翰尼·斯皮特法尔之后,便迅速地把他抬回家里,精心护理,并偷偷请来医生为他治疗,冒着生命危险为飞行员找药。但由于飞行员失血太多,没过几天就去世了,为此,姐弟俩十分悲痛。为掩人耳目,他们给飞行员换上了当地人的服装,然后把他安葬了。
当他们整理飞行员的遗物时,忽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利用飞行员的名义来组织一个抵抗组织,向德军报仇雪恨呢?姐弟俩敢想敢干,他们很快便开始以已故的英国皇家飞行员的名义联络同志。结果,因为当地不少人的加入,使得这个组织一时间在荷兰北部名声大振。他们多次向德军出击,让德军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击。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德国法西斯逐渐走向没落,其失败命运已成定局。安妮姐弟俩也知道,战争一旦结束,英国必然会派人来查找约翰尼·斯皮特法尔的下落。为了继续隐藏秘密,姐弟俩一致对外谎称飞行员在一次事故中不幸牺牲了。战后,盟军派人前来调查,最终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对安妮姐弟俩予以了嘉奖。
安妮姐弟俩正是使用了“借尸还魂”之计,利用英国皇家飞行员的名义,积极组织抵抗运动,与德军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借钱生财的赫贝奇
一些所谓的富豪,其实常常收支赤字累累。一旦破产,人们才发现他们应该叫做破产富豪或者欠债富豪才更准确。
英国的欠债富豪亚历克斯·威廉·赫贝奇,就是其中之一。赫贝奇生于1930年,打从他呱呱落地起,人们就发现这个孩子比别人多长了一条“舌头”,因此别人总分不清他是在说真话还是假话。这种本领很快被他用在了创办各种公司上,并使他很早便背上了破产者的名声。
这种身份可不是什么好东西。一旦背上破产者的身份,就会成为市场管理机构追捕的对象。以后无论做什么生意,只要是在英国政府管辖的范围之内,都将很难容身。于是,赫贝奇迁居苏黎世。在那里,他“借尸还魂”,如鱼得水,在可可、铜、白银等商品的现货期货交易中大获其利。
1967—1968年间,赫贝奇投资2.5万英镑为德国的互助基金客户设立了一个证券交易所。广告登载出来以后,社会游资汹涌而来。不到3个月,他的公司从一间房间变成整整一座楼房,雇员也从几个增加到几百个,客户账款更是一天多达2~3亿美元。
好景不长,1970年末,纽约股市骤跌250点,赫贝奇从财富顶端跌落下来。祸不单行,随后在查看一艘新买下来的游艇时,赫贝奇不慎滑倒,一直从甲板摔到舱底,摔断了一条腿。更糟的是,警方此时前来搜查,关闭了公司,只留下5 000英镑债务。此后,赫贝奇继续挣扎,先后又开了7家公司,但都以失败告终。
1973年,赫贝奇又跑到安道尔,创办《商品研究文摘》。此时是他最落魄的时期,但庆幸的是,赫贝奇历经磨难,已经完全精通了市场学和公司学。
1981年,赫贝奇回到英国,花46万英镑买下了兰克勋爵的地产萨顿庄园,并以此开办了一系列的国际公司,大大小小总计多达66个。
不难看出,赫贝奇的戏法主要是设立互助基金,以高额利息吸收国际游资。尤其是对介绍美国客户的代理商,赫贝奇会付给对方0.75%的佣金,由此吸引来的资金不计其数。
一直到1984年,赫贝奇终于遇上了麻烦。他寄给投资者的利息支票日见稀少,而且越来越多地被银行盖上“账面现有金额不足支付”的戳印退回。于是,客户纷纷提出责难。
很快,赫贝奇便被关进了污浊狭小、臭气熏天的监狱里。在愉快的岁月里肥胖起来的400磅身体,实在让他活得不轻松。但他的巧嘴依然锋利无比,来访的债主们依然被他的第二条舌头说得天花乱坠,继而同情之心大发,妄想有朝一日这个恶魔般的大胖子能走出监狱,帮他们捞回被他骗走的巨额钱财来。
在西方生意场中,如果没有过破产的经历,你就只能算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一旦你破产三次,就会惊动市场,也势必会有人站出来拍着胸脯支持你重新来过。第一次破产后,虽然赫贝奇看似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但他抓住机会,迁移了根据地,也因此借尸还魂,借2.5万英镑拯救了公司的命运,摆脱了破产的困境。这次,谁又能说他不行呢?
绝处逢生的菲利浦
兵法中有“绝处逢生”一说,意指处在极危险境地中的人必须竭尽全力反击,才能有生存的希望。而在企业经营中,那些产品处于衰落期,或连年亏损的企业,更要善于“借尸还魂”。改销对路的产品,或改革企业的管理,哪里有生机就往哪里转,不可犹豫。在这方面,菲利浦是成功的一例。
菲利浦是由赫拉得与安顿两兄弟在1891年创立的一家荷兰电器公司。起初,它只是一家生产电灯泡的小厂,全厂20多名职工都是菲利浦家族的成员。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今天的菲利浦公司已经不仅是荷兰电子、电气工业最大的垄断企业,而且成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电子、电气工业最大的垄断组织之一。在65个国家和地区均设有子公司,200多家工厂分布在50个国家,拥有职工共计34万多名。不仅如此,菲利浦公司近些年的销售额一直居欧洲电子工业公司的首位,高达200亿美元。
人们看到了它的辉煌,却不知道菲利浦公司其实曾经历过3次生死劫。
创建之初,公司的经营相当艰难。主持公司的长兄赫拉得是一位电气工程师,但他在经营管理上却是个实实在在的“门外汉”,导致产品打不开销路,工厂连年亏损,债台高筑。
1895年,公司面临清盘倒闭之际,赫拉得将该公司让位给其弟安顿主持。安顿是个善于思考的人,而且极具经济头脑。他亲自出马进行产品推销工作,而把工厂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交由哥哥负责。当他通过报刊了解到当时俄国刚开始普及电灯时,便迅速带着灯泡样品赶往俄国,反复上门走访,最终在彼得堡接到了5万个灯泡的订单。
打开俄国市场之后,安顿接着又把产品销向了其他欧洲国家。此后,菲利浦公司大步向前,到1912年,公司改名为菲利浦电器公司,不仅继续生产电灯泡,还开始生产其他电器、电讯设备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一场世界经济危机中,菲利浦没能幸免,陷入了奄奄一息的困境中。兄弟俩几经奋力撑持,才让菲利浦勉强生存下来。
正当菲利浦电器公司开始恢复元气、重振旗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很快烧到了荷兰。1940年5月,德军猛烈的轰炸让菲利浦的厂房设备所剩无几,刚接任董事长不久的布利兹·菲利浦也被捕入狱。
战后,被释放的布利兹决心率领家人及部分职工重建菲利浦家园。他大力吸收了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先进技术,并根据产品分类建立了相应的生产部门,还在董事会下面成立了经理局,统一领导生产,研究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推销策略。
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菲利浦公司已成为荷兰的3大超级企业之一了。从20世纪70年代起,公司大量增加科研经费,发展高科技产品,以电子计算机等更新产品争占市场,用电视机、录像机等产品成功争雄电子行业。
在3次生死劫面前,菲利浦公司正是采用“借尸还魂”之计,才得以绝处逢生,并最终将名气远播全世界。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者都颇得“借一种旗号”施令天下的真传与实惠。众人皆知的春秋霸主齐桓公就是通过这一做法才获得其在政治与军事上的主动权。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运用这一谋略的又一经典范例。
曹操刚崛起时,天下主要势力各有优势:孙策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刘备凭借“光复汉室”而感召天下。在群雄并起的形势下,欲谋求霸业,必须创造一种独有的优势来号令天下。曹操经过比较权衡,决定以“奉戴天子”——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自己的政治优势。
曹操之前,汉献帝这面“义旗”由董卓控制着。只可惜他是一个专横跋扈、滥施淫威的暴徒,没能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很快便落得“暴尸于市”、“焚尸于路”的下场。此后,汉献帝在杨奉、董承等人挟持下离开关中。要不要趁机迎奉献帝,成了摆在曹操面前的一大问题。
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及一番艰苦曲折的努力,曹操终于在建安六年八月将当时窘困流徙的汉献帝迎至许都,并由自己充当献帝的保护人。曹操这样做,不仅使自己获得了高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而且将汉献帝变成了帮助自己发动统一战争的工具。从此,无论是征伐异己还是任命人事,他都能以献帝的名义,名正言顺地置对手于死地,给自己创造了极大的政治优势。
中国古代有一句歇后语,叫做“要想打鬼,借助钟馗”。借助钟馗打鬼,确实是一个十分高明的做法和谋略。因为鬼是怕钟馗的,因此,谁利用了钟馗,谁就掌握了打鬼的优势与主动权。这与“借尸还魂”有异曲同工之妙,曹操就是借了“天子”,拥有了号令天下的特权,为他的政治事业创造了无数便利。
球场中的还魂术
“借尸还魂”一般指处于被动或面临败局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扭转局势,争取主动,用以实现自己的本来目的。作为一种“借不能用者而用之”的计谋,关键在善于“借尸”。但处在不利的情况下,是否有可借之“尸”,决策者必须头脑清晰,目光敏锐,善于识别,巧于利用。
在一次欧洲男篮锦标赛中保加利亚与捷克斯洛伐克男篮争夺小组出线权的关键时刻,保队妙用此计可称“一绝”。由于两队实力差不多,各有特点,当这场比赛进行到只剩下最后八秒钟时,保队只领先两分,但要保证出线必须胜捷六分。当时发球权虽然在保队手中,但谁都清楚,八秒钟内连进两球是绝不可能的。因此,观众们都为保队将失去出线权发出阵阵惋惜声。然而保队教练却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从容地走到记录台要求“暂停”,然后走向自己队员面授方法,似乎并不以为场上形势严峻。
暂停时间结束,比赛重新开始。捷方队员全部退守篮下,严阵以待,准备为防好最后一球作最后拼搏。没想到,保队发球后,接球的队员不是进攻捷队篮门,而是向无人防守的自己篮下飞速传递。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名保队前锋抢先接球跨步上篮,球中锣响,替捷队投中两分,双方打成了平局。这一“石破天惊”之举,使捷队队员目瞪口呆,观众多数也十分不解。
原来这是保队妙用“借尸还魂”之计,借替对方攻进一球打成平局,得到加赛五分钟的决胜期这个“尸”;然后再利用这段时间,破釜沉舟拼搏,争取净胜捷队六分,以便达到“还魂”出线的目的。在决胜期内,保队士气大振,勇猛异常,终于净胜捷队三球,如愿以偿。直到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无不为保队教练的足智多谋所折服。
汇丰“借尸还魂”化危机
“借尸还魂”用在管理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自己目的的策略。管理中往往会遇到难以驾驭的情形,这时就要寻找合适的靠山,借用他物,达到目标。下面这个故事就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关于“靠”的精彩举措。
20世纪60年代,香港的股票市场曾发生过一场巨大的股票买卖风潮,险些把资金雄厚的汇丰银行置于死地。时间刚到60年代,美国几家大公司便开始实施一项惊人的计划:垄断香港金融界,争取香港,控制东南亚。计划一出台,美国金融大亨们纷纷来到香港。作为美国“眼中钉”的香港汇丰银行,在香港有着雄厚的根基和社会基础,实际上起着香港中央银行的作用。要打跨它,谈何容易!
美国金融界人士进攻汇丰的策略其实在香港之行前夕,就已成文。他们首先大量收购了汇丰银行的股票,让其在霎时间成为人们发财的象征。接着,美国人在一两天内迅速把持有的股票向市场大量抛售,并故意造谣中伤汇丰银行。很快,汇丰银行的股票价格一落千丈,形势十分严峻。
很明显,如果香港汇丰银行不能及时处理这起股票事件,那么,只有破产一条路可以走。不料,形势比预料的还要糟糕,就在汇丰银行准备大量吃进股票时,分布在全港的各分支机构也频频告急:储户纷纷提款,如果继续营业,就会彻底破产。一份份写有“绝对机密”的电文飞到了汇丰银行的总部。
面对美国金融界的挑战,汇丰银行开始进行绝地反击。为了稳住大局,汇丰银行的工作人员首先安定了民心,然后马不停蹄地奔往四处贷款,老关系户行不通便找新关系,新关系也行不通,便恳请香港黑社会组织助他们一臂之力……最终,这些都没有奏效,负责借款的工作人员四处碰壁,谁都不肯把钱借给马上要破产的倒霉蛋。
怎么办?
俗话说,远水不解近渴,远亲不如近邻。在这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面前,总部急中生智,向香港的大后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求援。
对于美国金融界的野心,中国大陆驻港金融机构其实早已觉察,并曾多次给汇丰银行暗示,但遗憾的是,汇丰银行并没有觉察。如今在这极为关键的时刻,大陆机构本着稳定香港的宗旨,决定支持汇丰,确保香港的经济稳定。
很快,中国大陆驻港人员将香港的情况紧急汇报北京。作为中国金融的权威机关——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做出决定:支持汇丰一定数量的贷款,并指示驻港人员火速办理入帐业务。
美国的金融大虎,哪敢在武松脚下猖狂?
在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支持下,香港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股民们深深明白,中国银行为汇丰银行撑腰意味着:汇丰银行的资本都押在中国大陆上,汇丰银行的资金信用有保证了。汇丰银行的老储户也看到了这场金融大战的前景,霎时,汇丰股票价格直线上升,储蓄额一路狂飙,形势转向了对汇丰银行有利的一面。而美国金融界最终大败收兵,威风扫地。
战局已经明朗。美国金融人士被迫与英汇丰银行进行谈判。美方提出:由于高价吃进,低价抛出,他们已是连连亏本。为了弥补损失,只同意将一个航空公司拱手相让。而汇丰银行则坚持:为了保证香港金融的稳定发展,决定让美方的一部分资产保留在香港。同时,美国不许再干涉香港的金融市场。
事后,美方一位高级金融官员说:“汇丰银行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参战这一‘借尸还魂’的招数太绝,也太狠了,让我们几乎彻底崩溃破产。”对汇丰银行来说,这真是一场漂亮的金融大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