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航母-印度:风雨坎坷航母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印度海军是印度洋实力最强的一支海军兵力,也是战后亚洲唯一拥有航空母舰的一支海军力量。

    可能是英国殖民地的缘故,也可能是英联邦国家的原因,印度对航空母舰总是情有独钟。1961年印度就拥有了第一艘航母,1986年又购买了第二艘航母,第三艘航母不用花钱买了,俄罗斯白送给它一艘。可就是这艘航母却怎么也让印度高兴不起来,反而添了一大堆麻烦,让印度叫苦不迭,大呼上当。

    与航母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印度痛定思痛,决心自行研制和建造一型航母。想法很好,决心也很大,可一动真格的却发现航母建造非同小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才知道建造航母原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

    说起来印度拥有三艘航母,可是一艘太老,一艘住院,一艘还在船台上晒着呢!老航母等着退休;住院的航母还不知道何时出院,出院后能否痊愈也不得而知;在船台上的那艘航母刚刚开工才发现没有钢材,把钢材准备好了之后天知道还会缺什么?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发展中国家毕竟是在发展中。自己造航母精神可嘉,但前进道路上究竟有多少凶险难以料知。

    印度“摸着石头过河”的航母发展道路,很值得中国借鉴。

    印度崛起的奥秘

    一个人要有个性,如果没有个性就会是千人一面,像是一个模子克隆出来的一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有自己的治国方略,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经常被我们描述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无疑,这是绝对正确的。印度的发展和成功,恰恰也是在这方面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一直以来印度把扩充军事实力当成争当世界一流大国的重要标志。印度始终致力于称雄南亚、控制印度洋,但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才是国家战略的终极目标。印度的政治领袖和战略精英深信,军事实力是取得大国地位的必要基础,外交必须以军事为后盾,军事必须以外交为补充,军事力量不仅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外交最可靠的王牌。为实现“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印度高度重视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到2015年成为世界军事大国的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海、陆、空三军转型。陆军:向战略打击军种转变;海军:向远洋作战型军种转变;空军:向航空航天型军种转变。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印度也有很多绝招,风格十分独特。国防政策向来独断专行、我行我素,给人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一股满不在乎、唯我为大的样子。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国际形势怎样变化,印度始终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国家建设最重要的地位上考虑,即使是在经济最困难的情况下,也始终保证军费开支在亚太地区位居前茅。宁愿经济上缓慢发展,也要把有限的经费用来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印度认为,如果不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即使是经济再强大,也不会成为强国。相反,如果国防和军队强大了,军事实力增强了,即便是经济上落后一些,国家安全也会有保证,不会出现大的反复和动荡。

    印度长期奉行以军事为龙头、通过壮大军事力量来震慑周边四邻、称雄南亚和控制印度洋的发展战略。在双边和多边关系上坚持实力外交的强硬政策,企图通过增强军事实力来提高国家威望,进而谋求地区霸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军事大国和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性超级大国。印度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国之一,在世界不结盟运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东西方国家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军事贸易和军事技术交流活动极为活跃。在苏联和英国等西方各国的支持下,印度一跃而成为“世界第四或第五军事强国”,并已执牛耳于南亚和印度洋。其军队规模127万人,居世界第四位,空战能力继美国、俄罗斯之后居第三位,海战能力居世界第七位、印度洋第一位。印度的军费开支不断增长,20世纪末维持在100亿~130亿美元,近年来逐渐增长到200多亿美元。

    印度在中印边境争端,克什米尔等问题上,从来都是立场强硬,固执己见。如果国际上反对声浪太大,就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办法,稍有机遇,便一举搞定。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都在为限制战略核武器而努力,唯独印度有自己的想法,暗自发展核武器。这样的做法实属战略大忌,因为它是逆历史潮流而行的。但印度政府十分强硬,不管压力多大,决心已定,1998年5月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了核试验,因而迅速成为世界核大国。1999年8月17日,提出建立陆基、空基、海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2003年1月,正式全面出台核政策框架,成立核指挥机构及其直属战略部队司令部。

    在武器装备发展方面,坚持多渠道引进和自行研制相结合。印度是英联邦国家,武器来源可多元化,从英国和西方英语国家都可以获得装备,加之印度与苏联曾签有友好条约,所以与俄罗斯的关系也非常好。由于印度在意识形态、国家防卫政策、军事战略和武器装备发展等方面不可能对西方和俄罗斯构成军事威胁,因而这些国家出售给印度的装备基本上在先进性方面不必担心,这样,印度就可以引进许多的外国装备和技术。比如,俄罗斯出售给印度的装备是最先进的,在性能上也是对外军售装备中唯一最优良的;在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和研制方面,在航天卫星及核武器研制方面,也得到俄罗斯无私的全面的技术支持;苏联曾经将绝密级核潜艇租借给印度海军,以帮助其自行研制核潜艇;俄罗斯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中型航空母舰无偿赠送给印度。印度军队70%装备是苏制和俄制,在空军中这一比例占80%,在海军中则占85%。在军队建设上,印度从不采取撒胡椒面的办法,而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每十年侧重建设一个军种。先是陆军,再是海军,90年代侧重发展空军,21世纪重新加强海军,在此基础上,重点配套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和精确制导武器。这些做法,既突出了重点,又利于集中优势在一个军种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军费的使用效益。当各军种都形成强大战斗力之后,开始用系统集成的观念来全面整合,形成总体作战能力和一体化攻防能力。

    印度是一个次大陆国家,海岸线较短,只有6000公里,由于半岛次大陆向海洋大面积前伸的特殊地理条件,使之岸防和岸基兵力完全能发挥极好的防御作用,从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来看不应再大兴海军。目前,其舰艇数量和吨位已居世界第十位,海军总兵力居第七位,已成为印度洋沿岸最强大的一支海上劲旅,在亚洲海军中名列前茅。印度历史上曾是个海洋强国,后来由于忽略海洋而沦为殖民地达两个世纪之久,两次世界大战中并无作为。自1947年建军至1965年时,因国家重陆轻海,海军战绩平平,连连失利。1966年以后,政府在政策上给海军以明显的倾斜,使印度海军航空母舰数量增至两艘,在印巴战争中出奇制胜,在几次危机时能够快速反应。印度海军建设的主要经验有五个:一是国家把发展海军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并积极支持航母的发展:二是军队内部自行调节,突出航母发展这个重点;三是海军以航母为纲,狠抓配套舰艇和相关装备的同步建设;四是海军不负责近岸防务,能够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大中型作战舰艇进行中远海域作战;五是利用英联邦国家的有利条件,从英国获取廉价的航母、舰载机等装备技术。在海军建设中,紧紧抓住发展航空母舰这个核心,从而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由于拥有航空母舰,从而带动了整个海军武器装备的协调发展,使其兵力结构相对均衡、精干,且威慑力大、战斗力强,已成为印度洋最强的一支海上力量。

    购买英国航母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航母的创始国之一,英国航母建造技术名列前茅,英国的航空母舰质量上乘,作战效能很高,而且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锤炼。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印度独立后仍然属于英联邦国家,因而在国防建设方面得到英国的大力支持和援助,印度军队的武器装备很多都是英国制造。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海军建军伊始就养成了使用航空母舰的习惯,当时恰好是大英帝国衰落的年代,所以,印度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从英国购买了两艘轻型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和维兰特号。

    维克兰特号原为英国尊严级轻型航母中的第五艘赫克利斯号,于1943年10月12日开工,1945年9月22日下水。由于此时“二战”已经结束,所以英国于1946年5月停止建造该航母,已完工75%的航母被搁置在船台上。

    1957年印度决定购买后,英国于当年4月重新开工,并对其进行了大幅改装,加装了斜角甲板、蒸汽弹射器,改造了岛形上层建筑。1961年3月4日,印度海军在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举行了维克兰特号的入役仪式,同年11月3日驶回孟买,并重新命名为维克兰特号,舷号R-11。从此,印度成为战后第一个拥有航母的亚洲国家。

    维克兰特号航母标准排水量15700吨,满载排水量19500吨,舰全长213.3米,宽24.4米,飞行甲板长210米、宽39米,吃水7.3米。主机为2台蒸汽轮机,总功率4万马力,双轴,最大航速23节,续航力约1万海里/14节,舰员编制1340人。舰上最初搭载英国海鹰战斗轰炸机和法国贸易风反潜机,配16门(后减为8门)40毫米舰炮。1971年,以该航母为核心的战斗群参加了第三次印巴战争,30多架舰载机先后出动4000多架次,控制了战区制空、制海权,舰上的海鹰战斗轰炸机和贸易风反潜机成功的袭击了东巴海港及军事基地,并对巴海空进行了成功的封锁。共击沉巴海军舰只8艘、击伤数艘,击沉商船42艘,还成功地执行了海上封锁任务,共炸沉、俘获巴商船43艘。“维克兰特”梵文的意思是“胜利”,该航母在这次战争中的杰出表现,证明其名副其实,充分展示了航母战斗群在现代战争中的政治和战略威慑作用,也进一步坚定了印度海军发展航母战斗群的决心和信心。

    印巴战争结束后,维克兰特号航母经历了数次大规模改造。1979年,该航母进行首次大规模改装,对舰艇进行了全面大修,并对部分设备进行更新。1982年,该航母的防空、反潜系统做了更新,安装了8门火炮及1部拖曳式鱼雷诱饵系统,从而使其防空反潜能力得到了增强。为增强航母的空中作战能力,1983年采用多用途海鹞飞机取代原先的海鹰飞机,1984年安装了滑跃式飞行甲板,同时保留了原有的蒸汽弹射器,使该航母能同时使用常规起降和非常规起降的固定翼飞机,可搭载6架英制海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9架海王式反潜/反舰式直升机。1987-1991年,印海军再次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拆除了蒸汽弹射器,加固了滑跃式飞行甲板,1989年贸易风反潜机退役后,开始携载6架海鹞战斗机和9架海王反潜直升机。1997年1月,维克兰特号在服役了36年之后正式退役,被改建成纪念舰,于2002年1月正式开放供民众参观。维克兰特号作为印度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最重要的价值是解决了有无问题,使印度海军官兵能够利用这样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进行海上练兵,从而培养了一大批航母操纵的舰员和舰载机起降的飞行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航母作战、使用、维护的经验,这是其他没有航母的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印度从英国购买的另外一艘航母是维兰特号,原为英国海军半人马座级航母的最后一艘竞技神号,始建于1944年6月,1959年11月竣工服役,1982年马岛战争中,曾担任英国海军特混编队的旗舰,为英军夺取战区制海制空权,确保英军海上封锁和两栖登陆作战的胜利起了关键性作用。

    1986年5月印度海军以6000万英镑的价格购买,1987年5月正式加入印度海军服役,并成为西部舰队的旗舰。维兰特号航母标准排水量23900吨,满载排水量为28700吨;舰体总长226.5米,飞行甲板最大宽度48.78米,吃水8.8米;全舰共设有2台升降机,舰体前部左舷和舰体中部各一部,提升能力为20吨。动力装置为2台蒸汽轮机和4台锅炉,双轴推进,总功率76000马力,最大航速28节,最大续航力6500海里/15节,舰员1350人。

    印度在购买时在英国耗资5500万英镑对其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主要是更新了火控系统、飞行导航雷达、舰载机助降设备;加装了CAAIS数据链、2座干扰箔条发射器;加厚了飞行甲板,滑跃式飞行甲板坡度增加到12度;弹药库和动力舱加装50毫米厚装甲;换装了海猫防空导弹发射架和2座20毫米单管炮;并增加了核生化三防设施。为配合航母使用,印度还进口了29架海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其中双座教练型海鹞战斗机6架,分两批轮流搭载在维兰特号航母上使用。为延长其使用寿命,1999年5月,维兰特号开始了为期2年的现代化改装,重点是更新陈旧设备,换装了印度自行研制的数字式声呐系统等先进电子设备,加装了从以色列引进的巴拉克垂直发射舰空导弹系统。经过改装后的维兰特号于2001年6月重新服役,计划于2010年左右退役。

    俄罗斯赠送航母

    1997年,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退役,老态龙钟的维兰特号也越来越不适应印度海军的需要。为了保持2艘航母以达到控制印度洋的目的,印度海军开始寻求新的航母。由于既缺乏航母建造技术,又缺乏充裕的国防经费,印度只能选择购买二手航母以充门面。首先,印度瞄上了英国的无敌号轻型航空母舰,该舰满载排水量20000吨,可携载海鹞式飞机和海王式直升机,载机方案、使用原则和技术标准与印度海军现役航母相同,如能购买不仅能够满足印度海军的迫切需求,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训练和维护经费,使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可惜,英国无敌号航空母舰继续留作自用,无意出售。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决心自行研制和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论证研究工作全面启动,承建单位科钦造船厂的基础建设项目也相应启动。1998年7月,印度政府决定正式建造第一艘国产航母,标准排水量确定为20000吨级,准备携载20架作战飞机,造价约7.5亿美元,该艘航母将于10年后的2008年服役。就在此时,俄罗斯找上门来,希望印度海军考虑一下基辅级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中型航空母舰。

    当时俄罗斯政治外交举棋不定且四面楚歌,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军事上一蹶不振,2艘基辅级航母被出售,1艘基辅级和2艘莫斯科级相继被拆解。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部署于北方舰队,基本上没有执行过什么作战训练任务,长期在港疗养,1994年2月2日航母锅炉发生爆炸,造成主机烧毁并引发大火。自此之后就一直在摩尔曼斯克军港的造船厂修理,1996年归队后再度成为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旗舰。由于其舰载机雅克-38M已经退役,雅克-141因缺少经费而暂停研制,此时的戈尔什科夫号处于有舰无机的尴尬境地,只能搭载卡-28直升机,如果是这样,就意味着戈尔什科夫号不再是重型航空母舰,而只是一艘反潜直升机航空母舰。同时,由于俄罗斯经济继续恶化,每年全军的军费总额只有四五十亿美元,俄罗斯海军根本无力负担每年2000多万美元的航母使用、维护和保养费。因此,俄罗斯决定该航母提前退役。美国航空母舰一般要服役50年以上,阿根廷、巴西等国的航空母舰也都服役三四十年以上,戈尔什科夫号仅仅服役了10年就提前退役,这对印度海军而言是一大诱惑。1997年开始,俄印双方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谈判。

    经过长期艰苦的谈判,双方在价格问题上一直存在很大分歧。1999年初,印度海军高级代表团赴俄实地考察航母。2000年10月,俄总统普京访问印度,提出俄罗斯将戈尔什科夫号航母赠送给印度,但条件是航母必须在俄罗斯改装,并购买俄制舰载机。随后,双方对改装成本、技术等全方面进行了谈判,直到2003年12月达成《转让戈尔什科夫号航母的协定》,2004年1月才由双方的国防部长最终敲定这笔价值15亿美元的交易,其中,购买12架米格-29K舰载战斗机和4架米格-29教练机8.23亿美元。整个改装工程的工期为52个月,预计2008年完工,在此期间,戈尔什科夫号的70%的设备需要维修、拆除、更新。2004年6月,北方机械制造企业为改装工程首批就订购了35000吨的金属轧件。而且,有关戈尔什科夫号的合同并不仅仅涉及航母本身,工厂还要对印度技术人员和舰员进行培训、负责航母在印度海军服役所必需的岸上保障设施的设计与施工以及在物资技术保障方面进行支援,并在航母的整个服役期内向印度海军提供伴随保障。

    戈尔什科夫号改装时,由于原动力系统基本瘫痪,必须进行较大的改进,预计原有的8台老锅炉将被全部更换。印度在2004年已经向俄罗斯的波罗的海造船厂购买了9台改进型锅炉,首批2座于2005年8月交付。关于发电机,印度海军已经决定购买芬兰一家公司生产的柴油机,作为戈尔什科夫号将来的发电机组。

    由于戈尔什科夫号航母是一个“四不像”,不伦不类,一半功能属于重型巡洋舰,火力很强大;一半功能是航空母舰,有直通式飞行甲板。印度改装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长飞行甲板,达到类似库兹涅佐夫号所提供的飞行能力,允许像米格-29K这样的常规起降飞机进行起降。为此,首先要做的是将与航母关系不大的系统拆除,具体方案为:原有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被拆除,换装其他雷达。此外,岛形上层建筑前面的6座双联装SS-N-12沙箱反舰导弹发射装置、SA-N-9克里诺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单联装AK-100型100毫米舰炮等都将被拆除,舰首部整体布局更加简洁,有更大的空间停放舰载机。改装后,将装备6座CADS-N-1弹炮合一近防武器系统。

    岛形上层建筑左侧的长18.9米、宽10米的升降机升降能力提升到30吨,后部长18.9米、宽4.8米的升降机保留20吨的升降能力。机库空间较小,仍为长130米、宽23米、高6.6米,可容纳13架米格-29K飞机和4架直升机,甲板上可停放11架米格-29K战斗机。改装后,该舰满载排水量45400吨,舰长280米;起飞甲板长195米,舰首设滑跃甲板,有2条跑道,着舰甲板长198米、宽22米,舰尾设3道拦阻索;搭载舰载机34架,其中米格-29K战斗机21架,卡-28反潜直升机和卡-31警戒直升机13架,或者战斗机25~28架,直升机5架。

    印度在与俄罗斯签订购买戈尔什科夫号航母合同的同时,选中了米格-29K飞机作为舰载机。从经济角度和实用性看,印度的选择还是十分恰当的。印度打算购买50架米格-29K战斗机,以保持在戈尔什科夫号入役后有2个可换防的飞机编队。专为印度改造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舰载机米格-29K,以陆基米格29SMT战斗机为基础,改为舰载型,在武器系统方面作了较大改进。为延长舰载机留空时间,印度向乌克兰或俄罗斯寻求购买空中加油机,印度计划将一些米格-29K改为空中加油机。除米格-29K外,俄罗斯还要向印度提供卡-28舰载反潜直升机及卡-3l预警直升机。印度海军引进该舰后采用古印度超日王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维克拉姆帝亚号。

    2008年,俄印协定中规定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完成改装、正式交付印度海军的时间到了,但俄罗斯的改装工程连一半都没有完成,印度对此非常气愤,要求俄罗斯对此进行解释。俄罗斯给出了三个理由:一是项目仓促上马。由于当时俄罗斯经济困难,造船厂没有业务,航母急于出手,所以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科学的技术和经济评估就把这个事情确定下来了,属于决策失误。二是预算经费严重不足,合同价格明显偏低,从而造成工程进度严重滞后。原来合同规定的15亿美元中,9.7亿美元用于修复1994年火灾破坏的船体,5.3亿美元用于舰载机,现在要求增加的12亿美元是用于购买航母的发动机和锅炉。三是国际汇率调整,造成费用上涨。

    2008年6月,俄印双方重新谈判和确定合同价格,最终印度确定再增加12亿美元投资,俄罗斯保证,从北德文斯克船厂28000名员工中调集1200名员工集中进行航母改造工作,从2010年开始为期18个月的海试,于2012年交付使用。

    2004年1月29日,印俄签订了15亿美元合同,其中戈尔什科夫号航母费用9.74亿美元,其他为舰载机费用。合同签订后,俄罗斯开始实施“钓鱼工程策略”,一方面拖延改装进度,另一方面不断地诉苦提高要价,一开始要求增加3.5亿~4亿美元,到2007年11月要求增加12亿美元,使该航母价格攀升到22亿美元。2009年1月,俄罗斯要求再增加7亿美元,这意味着戈尔什科夫号航母总要价达29亿美元,这几乎是原合同中戈尔什科夫号航母费用的3倍。

    自行建造航母

    早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海军官员就曾提出自造航母的计划。当时,印度海军认为,使用和维修航母已有30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自行研制和建造航母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所以就开始着手进行论证研究。没想到一入手就碰到大量技术难题,印度当时的技术能力和舰船建造能力只能建造四五千吨级的舰艇,缺乏大型舰船的建造经验和设施,因而难以担当此项重任。于是,印度便于1989年委托法国著名的DCN设计局为印度设计了一种排水量25000吨的航母,初步确定由印度的科钦造船厂自行建造。印度政府宣布了一项建造2艘航空母舰的计划,其中第一艘用来取代维克兰特号航母,第二艘用来取代维兰特号航母。同年,印度与法国DCN造船局签订了建造航空母舰的协定,规定排水量25000吨、航速30节,建造地点设在科钦造船厂。后来,由于印度国内政局不稳,自制航母计划几经更改后被迫下马,第一个自行研制和建造航母的方案流产。

    1991年印度人民院国防委员会正式通知印度海军必须放弃建造大型航母的安排,转而采取类似意大利加里波第号轻型航母的方案,原因很简单:没有钱!1993年9月,印度海军再度向国防委员会呼吁到2000年实现国产型航母下水,但最终不了了之。其后,印度又将国产航母方案变成17000吨级的“防空舰”,但仍然是困于资金不足而难以开工。1997年7月的南亚陆海军防务展上,印度推出了一种“防空舰”概念。模型显示该舰排水量32000吨,采用滑跃式斜角飞行甲板,设有2个蒸汽弹射器,拦助降落,舷侧设有2台升降机。1999年5月,印度议会批准了自造轻型航母的计划,并计划新航母将在2010年左右建成,印度海军将其称为“防空舰”航母,并命名为蓝天卫士号。同年6月,内阁安全委员会致函海军总司令部:“政府认可建造标准排水量32000吨航母的计划。”随即,海军总司令库马尔大将宣称:“新型航母将由科钦造船厂建造,建造费用约为200亿卢比(3.6亿~4.7亿美元)。由于这是印度最大的舰艇建造项目,所以将为科钦造船厂拨款5000万卢比用于改造基础设施。”同时,科钦造船厂厂长兼董事会长玛西退役海军少将说:“新型航母将于2003年开工,2009年进行海试。”

    2001年,印度科钦造船厂公布了新型航母的基本技术性能,新航母排水量32000吨,采用滑跃甲板,为短距起飞拦阻着舰型,其岛形上层建筑与1999年展出的模型有所差异。舰载机使用俄罗斯米格-29K、国产LCA、英国海鹞以及多型直升机。在舰首和舰尾分别设置滑跃起飞甲板和拦阻着舰装置,舰右舷上层建筑顶部设有电子战设备桅杆和三坐标雷达,以及主机的烟囱。岛形上层建筑前后各有1部升降机,后部升降机附近设有武器升降机。该设计最大的特点是起飞甲板和着舰甲板呈X形配置,从升降机的位置和不装弹射器来看,必须高度控制起飞和着舰飞机,否则很难同时进行起飞和着舰。2001年4月11日,内阁安全委员会对新型航母重新启用“防空舰”的称谓,并批准在科钦造船厂建造3艘。2002年2月,印度海军参谋长马达文德拉·辛格称防空舰的整个建造过程需8~10年时间,这艘32000吨级防空舰的长度大约为250米,最高航速32节,舰上人员为1500名。

    2004年,印度国防部与意大利芬坎蒂公司签署了有关新航母设计的合同,此前曾与法国DCN和西班牙伊桑等公司也进行了接触,但印方最终还是选择了曾经建造加里波第号航母、具有新航母加富尔号设计经验的意大利公司。芬坎蒂公司同时与科钦造船厂签订了两项具体合同:一是关于综合设计和主机搭载的合同,一是关于辅机和电力作业设计图。合同有效期为2年,在合同中还加进了芬坎蒂公司为印度科钦造船厂培养专家的条款,可见意大利在防空舰完成之前将持续为印度提供技术支持。2004年,印度国产航母的设计接近完成,航母建造准备工作在南方科钦造船厂顺利进行,开始切割钢材。

    2005年4月11日,印度举行了隆重的自建航母开工仪式,被印度海军称为“71号工程”的蓝天卫士级航母正式开工,预计2012年服役;该级第二艘航母预计2018年服役;该级第三艘航母预计2024年服役。可惜,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锣齐鼓不齐,拖了一年半还没有真正动工。2005年11月,印度提出与俄罗斯联合开发新一代航母舰载机,根据两国签订的协议,2007—2009年俄罗斯将向印度提供12架米格-29K战斗机、4架米格-29K教练机,并附带两种机型的备件。根据印度海军的要求,俄方对米格-29K战斗机进行了改装,主要是减轻了重量,并缩短了滑跑距离。

    蓝天卫士号航母标准排水量37500吨,满载排水量超过40000吨,安装4台印度仿制美国的LM2500燃气轮机,舰长252米、宽58米、吃水8.4~12米。仍然采用滑跃起飞模式,飞行甲板全长174米,可搭载12~24架舰载机,备选机型有12架米格-29K,8架印度国产LCA光辉海军型战斗机,10架直升机,1400名舰员,采用2部升降机。舰载武器主要有印度国产的近程舰空导弹,在舰首右舷和舰尾左舷各有1座垂直发射装置,在舰岛前部外飘处和舰尾两舷各布置了1座76毫米舰炮。

    2009年2月28日,印度第一艘国产航母铺设龙骨,预计在2012年完工、2013年下水、2014年正式交付海军使用,70%的建造工作由印度自行完成,航母造价从原来预算的6亿美元上涨到约8.05亿美元。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透露,印度将开工建造第二艘国产航母。这艘国产航母中大部分设计和材料都是印度自行解决,国产化率可以达到70%。印度曾计划从俄罗斯购买建造航母需要的高强度钢材,但俄方未能及时提供材料导致计划搁浅,印度随后决心使用国产钢材。印度科钦船厂表示,第一艘国产航母总共需要1.8万吨钢材,目前有8100吨已经准备好。据安东尼介绍,印度第二艘国产航母排水量将更大,吨位可能达64000吨,而且可能采用核动力。

    游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这话对于印度而言,应该说是十分贴切的。就像一个工薪族,自己盖豪宅根本不可能,但买一栋经济实用的房子还是可以的,如果不买租一套房子也可以,但如果自不量力,硬是砸锅卖铁、勒紧裤腰带花钱盖豪宅,那就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要知道,豪宅不是盖完了就能够居住的,还要装修,购置家具,周围道路、绿化、煤气、电路、上下水等都要配套建设,日常的维修也要花不少钱。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很多人食不果腹,军费开支只有一两百亿美元,捉襟见肘,工业制造能力很差,尚处于半机械化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拥有航母无疑是一种超级奢求。

    印度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国家,虽然国家贫穷但心气很高,刚刚独立建国就购买了一艘航空母舰,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印度虽然处于一个次大陆的地理形势,但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海洋大国,没有悠久的航海传统,但不知道为什么,自从独立后就迷上了航空母舰,总认为只有航空母舰才能抒发印度大国的情怀,只有航空母舰才能展示印度大国的力量。因此,印度发展航母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纵观美国、英国、苏联,在发展航母问题上都曾经有过重大争论,但印度很奇怪,从来没有人反对发展航母,全国上下一条心,再穷也要造航母,印度航母可真成了一道惨淡的风景线。

    印度从英国购买的2艘航母,建造质量、装备可靠性和可维修性都很好,购买价格也非常低,印度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过多地操心,因此对发展航母看得比较简单,决策比较轻率。俄罗斯转让的第三艘航母让印度操碎了心,也伤透了心,本来想捡个便宜,但没想到便宜没好货,第三艘航母最终成为鸡肋,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扔了心疼,要了添堵。自己建造的40000万吨级航母,最初预算6亿美元,2009年增加到8亿美元,就算在原价基础上再翻一番也只有12亿美元。戈尔什科夫号航母变成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之后,印度至少要掏34亿美元,而且要花费8年时间。从这个项目中可以看出,印度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多么缺乏水准,印度的高层决策人员是多么缺乏战略决策能力。

    航空母舰是大工业的象征,是综合国力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专利。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能力、船舶制造能力、电子信息产业能力和钢铁冶炼能力没有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光凭一股热情大干快上搞航母,那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航母大国,都是在具备了上述基础条件之后才开始建造航母的,尽管如此,他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制造能力、船舶制造能力和钢铁冶炼能力都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就贸然决定自行研制和建造中型航空母舰,力不从心,风险太大。虽然印度从1961年开始就拥有航空母舰,在航空母舰的使用、维护和舰载机起降方面也培养了大批人才,积累了大量经验,这对于自行研制和建造航空母舰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一个长期在五星级大酒店居住的客人,很难因此而具备自行设计和建造一流五星级大酒店的能力。使用航母的人是印度海军官兵,而研制和建造航母的人则是船舶研究院和造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奇思妙想变为一艘航空母舰则需要精密的计算、巧妙的设计、数万吨高质量的钢铁和数十万公里长的各种线缆,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成千上万个部门的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在这些方面,印度做得很不好,统筹能力很差,经常反过来调过去来回折腾,2009年都铺设龙骨了,才发现用来建造航母的钢材还没有着落!说到底,航空母舰就是用钢铁堆起来的,没有准备好钢材造什么航母!于是开始抓狂,满世界寻购2万多吨钢铁,最终不得不集中全国钢铁制造业来攻关。

    航空母舰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由成百上千的分系统构成。船大难掉头。启动这样一个项目很难,一旦启动起来,要想停下来或者取消这个项目,则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造航母就像是盲人摸象,一切都在黑暗中摸索。最初认为航母吨位最大不能超过2万吨,因为印度最大的造船厂也只是建造过五六千吨级的驱逐舰,一下子建造20000万吨级的航空母舰难度太大。这种循序渐进、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和稳扎稳打的想法很好。但是,当20000吨级航母的图纸设计完成、工程即将开工之际,高层决策却发生了变化,认为印度是一个大国,将来不仅要在印度洋称霸,还要前往太平洋炫耀武力,怎么可以建造这么小的航母呢?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领导就要换思路,新官上任都要烧三把火,印度航母于是开始向中型化发展,40000吨级航母呼之欲出。全世界反复被告知,印度自行研制和建造的航空母舰将于2000年服役,可一次又一次地被推迟,直到2009年初才铺设龙骨,这一次被告知的服役时间是2012年!

    非常遗憾,刚刚过了几个月,就又改口,说是2014年才能服役。蓝天卫士就像是天上的云彩那样多变,天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服役。20多年过去了,印度发展航空母舰的事情就像是一个接一个美妙的故事,在坊间被传来传去,而且一会儿一变,让人一头雾水。航空母舰是一种重要武器装备,它的建造和服役是军队战斗力的象征,是一种威慑力的集成,如此朝令夕改,一推再推,如何取信于民,如何震慑于敌?

    梦想是一种虚幻和感觉,把这种美好的梦想变为现实,则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印度的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就是印度国王梦幻与现实的美妙结合。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见精神。印度戈尔什科夫号航母的改装和蓝天卫士号的建造之所以一波三折,来回翻烧饼,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工业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在这些方面,我曾经有过实地考察的经历,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可以管窥出印度造航母的难处和茫然。

    忍饥挨饿造航母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就像它的宗教、电影那样充满了玄机和奥秘。对于国人来说,一提到邻国印度,人们可能立即会用人口众多、经济落后、饥饿贫困、科技欠发达、军事实力不足等概念来描绘它,如果说有什么让人们感到震撼的,大概就是印度兴旺发达的宝莱坞电影产业了。

    印度人口11.66亿,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国土面积宣称为328万多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印度经济十分不景气,多年来推行赤字预算以刺激经济发展,国内债务累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庞大的赤字已成为经济中主要的不稳定因素。2007—2008财政年度,印度财政赤字约合373亿美元,占GDP比重3.3%。2007年,外债为1805亿美元,占GDP的23%。吃饭问题仍然是印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005—2006财政年度,人民识字率为67%,贫困率为27%,全国有3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多、地少、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很差,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到过印度的人们通常会发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饥饿贫困的人民与富庶的大亨们形成鲜明对照,满大街都是要饭的乞丐,但拥有香车豪宅的大款们却比比皆是。尽管如此,忍饥挨饿造航母却成为印度各界的一种共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