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灵魂里有香气-林徽因:因为可爱才美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没有娇骄二气的富家女】

    幼年时特殊的经历,就体现出了林徽因的可爱。她虽然出生一个显赫富贵之家,却丝毫没有娇骄二气。这样的女孩子,即使容貌不美丽,也是非常可爱的,更何况她确实很美丽,于是她的可爱度便增加到百分百。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虽然是一个接受过前卫思想的新式青年,但也未能逃脱家庭的包办婚姻。他的第一个妻子是早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娶的,没有生育。第二个妻子何雪媛是商家女子,虽然家庭丰裕,却因旧式教育下长大,目不识丁,还急躁任性,与工书法、善女红的大家闺秀婆婆游氏素来不和。虽然何雪媛为林长民生下了最得宠的长女林徽因,却得不到他的喜爱。

    不久,林长民娶了第三个夫人上海女子程桂林。林徽因称之为二娘,这是父亲的第二个姨太太。二娘虽然没有文化却性情乖巧,接连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得到了丈夫全部的宠爱。家里分地盘儿,二娘分到了宽敞明亮的前院,而母亲只能住在冷僻阴暗的后院,父亲也很少来这里,何雪媛如同被打入冷宫一般,只能整天絮絮叨叨地向小徽因诉苦。

    林徽因虽然聪明早慧,很早就看清了人情世故;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尖酸刻薄,恰恰相反,她一方面深切地体味着母亲的悲剧,另一方面,林徽因在深宅大院里,因为这份勾心斗角的生活而深谙生存的法则,母亲不见宠,她便竭力获得父亲的宠爱。她性格温顺可人,善待异母的弟弟妹妹,因此在整个家庭都很受欢迎,与她母亲的命运完全不同。林徽因这时便显现出她可爱的一面,虽然生错了房,但她仍然可以通过努力,经营好自身。林徽因从十多岁开始便帮着料理家事,样样处理得得心应手,是个能干的小管家。她十四岁的时候,为父亲书房中的字画分门别类,制作出一个详尽的字画目录,这样方便了父亲回家的时候查阅,令教育家林长民称赞有加。

    如此一来,林徽因通过努力争取,她其实比受宠的三娘所生孩子更受宠,完全能在家中呼风唤雨。这是林徽因由可爱而获得人生第一份满分的褒奖。

    林长民因为对林徽因的满意,而特意带上这个女儿游访他国,那是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林长民被派往伦敦。他特意携十六岁的林徽因一同前往欧洲,周游列国。在伦敦的家中,有家庭教师教林徽因钢琴和英文。林长民对林徽因说:“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一向重男轻女的林长民却对这个女儿重视有加,甚至超过对待其他子女。而这个举动也改变了林徽因的一生,使她的人生高出同时代的很多女性。

    林长民在欧洲的那段时间,家中门庭若市,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端庄大方的林徽因成了家中的小主人,自然,以林徽因的可爱周到,接人待物,大方得体。这就是林徽因,她把握住了优势,并保持住了优势。她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她跟着父亲见识到了当时欧洲最一流的学者文人,也游历了欧洲各国,看到各地迥异的文化风俗。她的生活欢快明亮,她的人生也以鲜花铺展开来。

    【徐志摩:轰轰烈烈的追求者】

    可爱的女孩子自然是会有人来爱的。林徽因的第一个狂热追求者便是大名鼎鼎的徐志摩。

    他当时正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书,但他对自己的专业并无兴趣,于是想通过林长民的关系结识英国文学家狄更生,以谋得转学的机会。

    年仅十六岁的林徽因,正如一株扶风弱柳一朵吐蕊桃花。身材纤弱,气质柔婉,莞尔一笑间露出盈盈贝齿,显得分外地迷人。更重要的是,她拥有寻常女子所不及的可爱,那一种使人迷恋的充满人格魅力的可爱,让林徽因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让人感觉到拥有这样一位可爱的美丽女子,便是拥有了人生的最高幸福。于是,诗人徐志摩身不由己地陷入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情爱之中。

    通过狄更生的介绍,徐志摩成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特别生,终于可以自由地沉浸于文学海洋。在徐志摩的鼓励下,林徽因也开始拿起笔写诗。

    徐志摩从一开始就毫不遮掩对林徽因的喜爱,进而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虽然林徽因对徐志摩也是心动的,然而,实在是牵绊太多,她不可能完全投入。他早已结过婚,并且有了儿子。林徽因在道德上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她绝不容忍自己成为被人唾骂的“第三者”。林徽因尽管很享受这场来自诗人的浪漫爱情的恩赐,可是她心里一直是醒着的。她是活在真实世界中的。首先,她很小,其次,他有小。一个初识爱恋滋味的女孩,面对婚姻里的男人,面对一个有孩子的男人,毕竟是不太情愿的。

    1921年底,林徽因与父亲回国,行前并未告知徐志摩。

    不料,徐志摩接着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与发妻张幼仪离婚。1922年,经金岳霖和吴经熊作证,他与张幼仪正式离婚,并在报上登了离婚通告,由此可见,徐志摩对于林徽因的爱几乎是孤注一掷的。

    然而,林徽因并未因此而嫁给徐志摩。不幸的童年让她对自己的婚姻异常慎重。童年时,她陪母亲住在后院,前屋常常传来父慈子孝、夫敬妻贤的笑声,母亲的院落却死一般的寂静。这个敏感的女儿,夹在爱她的父亲,与不被父亲爱的母亲之间进退两难,母亲常年被冷落的怅恨积攒成了无孔不入的怨怼,脾气越来越坏,性格也愈加偏执,她珍惜父亲的爱,却逃不开母亲的仇恨。

    当徐志摩回国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热恋的女孩已经和恩师梁启超的儿子有了口头上的婚约,多少有些失落。但是,他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是而已。”

    后来,林长民将老友徐志摩请去长谈,向他说明了林徽因与梁思成已有一同出国留学的准备,过去的事情不必再提,两人依旧可以做很好的朋友。之后,林徽因也与他长谈一番,自然,仍然是拒绝。

    徐志摩的一颗诗心与无果的爱情相互碰撞,写下了一首《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幸福的新式包办婚姻】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交往算是一种“新式包办婚姻”,由双方父亲主导,介绍他们认识,而后两人自由恋爱,培养感情。这种形式在现代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却是很前卫。

    两人青春做伴不知愁滋味,徜徉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他常常耐心地在女生宿舍下等待梳妆打扮的她,时常等上二三十分钟,她才打扮好,姗姗下楼。

    为此,他的弟弟梁思永曾写过一副对联调侃兄嫂:林小姐千装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批是“诚心诚意”。

    虽然林徽因是梁启超钦点的儿媳妇,她在嫁入梁家的过程中却也并非一帆风顺。梁启超的夫人和大女儿都看不惯这个作风新式的女孩子,加之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一事闹得沸沸扬扬,甚至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桩西式离婚案。从传统观念来看,这样招风的女子不是她满意的儿媳。

    1923年夏天,梁思成随同热血青年们去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游行队伍。他骑着摩托车,后面载着弟弟梁思永,转到长安街的时候,摩托车被高官金永炎的汽车狠狠一撞,梁思成被压到车底,梁思永被远远抛出。

    这场车祸让梁思成的腿落下了残疾,原定去美国读书的时间也推迟了一年。在梁思成住院期间,林徽因每天都亲自去服侍,无微不至地给他擦汗,并照顾饮食。他行动不便,林徽因便执笔代他记述,给大姐写信。林徽因的这些行为,打动了梁家母女,原本极力反对这桩婚姻的梁思顺也改变了主意。

    由此可见,林徽因的可爱更多的是一种善良和真诚。她一直身处极其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她先是取得了父亲的姨太太和异母弟弟妹妹的认可,这次,她又取得了婆婆和小姑子的认可。不得不说,无论是做女儿还是做媳妇,她都堪称顶尖。

    在这里,林徽因的可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主动争取的姿态,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善良、真诚而美好的心态。难怪,会有那么人喜欢她。

    【旧情难忘:那一晚】

    林徽因尽管对自己严格要求,但毕竟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而这,更让她显得可爱而真实。

    1931年夏天,林徽因带着女儿再冰搬到北京,在香山养病。香山的双清别墅风景极佳,而且山气清幽,十分养人。林徽因在香山养病期间,徐志摩正好在北大教书,因而常常得空了就来看她。徐志摩此时在上海的生活一团糟,陆小曼的挥霍让他招架不住。迥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使得两个原本如胶似漆的新人渐渐地形同陌路,而林徽因却依旧那么动人,几乎满足了他对灵魂伴侣的所有想象。

    两人闲散地坐着,面对一池白莲,或是爬满墙的绿萝。看着山中的时光一寸寸地流淌,他们口中谈论的是今时今日的生活、家庭,而以往的情愫却又犹如一块干涸的墨迹,遇了水,又在彼此心底活了起来,慢慢地晕染漫散……在林徽因的文学生涯中,徐志摩一直在充当导师。从康河倒影中的东方女子,到新月社里活跃的文学少女,再至如今,香山夏夜里柔情荡漾的女诗人。那些日子,她伏在书桌上,病痛似乎也消减了很多。她的诗篇开始陆陆续续地见刊,清新活泼的风格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阵怡人的清风。这一时期的林徽因暂时放慢了建筑研究的脚步,转而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也是在此时,她写下了《那一晚》,似乎是对当年拒绝徐志摩而作的答复。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湛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生活的模样。

    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得那一晚的天,星光,海光,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晚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蜜一般酿出记忆的滋润。

    那一晚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晚你要看到凌乱的花影,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八宝箱事件: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对于徐志摩来说,这段感情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他也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可林徽因却一直都没有任何明确的回应,她的子女们对这段感情的解释也是徐志摩单方热情,而林徽因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朋友知己来对待;但是八宝箱事件的发生推出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1925年,因为和陆小曼的恋情弄得满城风雨,徐志摩去欧洲避风头。临行前,他将自己几年的书信日记放在一个小箱子中,托付给凌叔华照管。这其中就有他热恋林徽因时候的康桥日记,还有与陆小曼地下情时的日记。他回国后,因为其中很多内容会引起新婚妻子陆小曼的误会,便一直未取走。

    1931年秋,因为飞机失事,一代诗杰徐志摩英年早逝。这时的林徽因第一关心的是却是八宝箱,这让她的可爱形象大打折扣,其实,爱了便爱了,有什么可遮着盖着的呢?那样活得是不是太累了。

    林徽因急忙来向凌叔华索要,理由是:志摩生前说过康桥日记归她所有。凌叔华不愿意将日记拱手让出,况且林徽因所说的也不过是一面之词,她便置之不理。

    林徽因便跑去找胡适,请他出面。在胡适的干涉下,凌叔华最终只好将康桥日记给了林徽因,其中的内容除了林徽因、徐志摩以及保存过日记的凌叔华,恐怕无人知晓。据李伶伶、王一心《日记的胡适》介绍,林徽因在徐志摩尸骨未寒的时候,如此着急忙慌地索要日记,其中必藏有惊人之事,最大的可能就是林徽因其实也同样狂热地恋着徐志摩。她担心自己的名声,因此才做出了如此近乎无情无义的事情。

    终其一生,她都没有将这些文章公布。而日记原稿最终在林徽因去世后,由子女销毁。因此,八宝箱事件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融洽欢好:最唯美的三角恋】

    林徽因交游甚广,除了在沙龙上谈诗论文,私下里也很受尊重。当年沈从文遭遇情感问题,还去找她出主意。原来,沈从文爱上了一位女子,便毫无保留地将这种倾慕之情告诉他的妻子。他原本以为这是坦诚,却招致妻子的妒恨,她一怒之下便跑回娘家。事后,他跟林徽因诉说此事。作为一个守礼识大体的女子,林徽因当然是要劝沈从文回到妻子身边,斩断情丝。然而,她在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却坦言对沈从文的羡慕。沈从文这种不掩饰自己情感的诗人性情,正是她所向往的,逾越了传统的界限,更不去计较他人的毁誉。或许,在她的心底,也希望自己有勇气恣意放肆地去爱。

    1932年的一天,梁思成从宝坻调查回来,林徽因告诉他,自己现在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她和他谈话时一点不像夫妻对话,却像个小妹妹在请哥哥拿主意。

    梁思成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楚紧紧地抓住了他。但在第二天,他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林徽因,他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过几天徽因告诉他:她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道:“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当退出。”

    ——林沫《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这件事情并未使三人的关系因此生隙,金岳霖依旧随意出入梁家。有时候,林徽因与梁思成吵架,还要请金岳霖来做和事佬,只有他哲学家的思维能使两人服气。在之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在北京,还是流亡他乡,金岳霖始终是林徽因最知心的朋友。在梁从诫和梁再冰的记忆中,这个高个子的叔叔一直很亲近,就像是家里的一分子。在林徽因、梁思成和金岳霖之间,如此的融洽欢好,这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唯美的三角恋。

    曾经有人说,爱情都是自私的很多人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人,都会一往无前,哪怕伤害他人。可是,这句话对于金岳霖来说是不适用的。他选择了爱,却没有选择一往无前,而是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他把自己那份真爱,深深地包裹在内心,却没有从此变得冷酷无情。相反,他一如既往,用自己的一生,爱着、欣赏着那位佳人。就像他苦心开导一位因失恋要自杀的学生说的那样,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金岳霖做到了,他的退出,他对林徽因的深沉眷念,成就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婚姻的幸福,也成就了这段千古佳话。

    【灵魂伉俪】

    徐志摩之于林徽因是烈火,虽然照亮了她的整个少女时期,给予她诗情,也将她灼伤;金岳霖之于林徽因,则是水,静水深流,宛如他的性格,将那爱埋得很深,不着痕迹地、朋友一般地陪伴在左右。

    而梁思成之爱林徽因则是另一番景象:逃难时,为了方便她治病,他学会了输液、打针,不厌其烦地把那些器皿用蒸锅消毒,然后分置各处,一丝不苟。在湿冷的李庄,为了让她暖和一点儿,他经常亲自侍弄火炉,生怕别人不小心弄熄了火。他想尽法子劝她多吃,亲自准备食物,甚至,她吃之前,他总要亲自尝尝咸淡。她病中肝火旺,脾气变得暴躁,时常责骂、训诘,他都微笑以对。甚至,肺病是传染的,但林徽因强烈的自尊心忌讳别人议论她的病,更忌讳家人和她分餐,她觉得那是一种嫌弃,他便和家人与她同桌进餐,虽然暗暗做了预防,但他还是传染上了肺结核。林徽因是幸福的,她其实嫁了一个暖男。很多人都说,幸福就是找个暖男嫁了,但真正选择的时候往往多了很多顾虑,但林徽因却为自己的心嫁了,梁思成对她,称得上是暖男。

    林徽因对于梁思成爱的付出,同样投之木桃,报以琼瑶。在昆明时,通货膨胀早已让这对曾经的金童玉女变成了贫贱夫妻,为了应付高价的房租,林徽因不得不外出教书来维持生计。她一个星期来往四次,走将近十公里的路,去云南大学教六点钟的英文补习,一个月所得不过四十元法币的报酬。颠沛流离之中,他测量古建筑的皮尺不知所踪,皮尺是测量时的必需品,他愁眉不展,沉默不语,林徽因便瞒着他,毫不犹豫地在黑市花二十三元的高价另买了一条送他。“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家准备南渡逃亡,那正是她最需要治疗的时候。临走前几天,她去医院检查,被医生严重警告,绝对不可以中断治疗。可是,逃亡关系着全家人的安危,林徽因便说:“警告白警告,我的寿命是由天的了。”走的那天,林徽因是病着的,但她没有说,硬撑着开始流亡。在昆明,林徽因发烧至四十度,昏倒在大街上;从昆明到李庄,他没有随行,她一路操着更多的心,在破卡车上颠簸了三个星期,她彻底病倒,卧床六年。抗战胜利后,美国著名胸外科医生里奥埃娄塞尔博士给林徽因做了病理检查,结论是两肺和一个肾感染,存活期约为五年。在林徽因去世后,清华的许多老朋友,比如张奚若、金岳霖、钱伟长、钱端升、沈从文等等,纷纷责怪梁思成,说是他的选择造成了她的早逝。他们怪他,在没有能力保持她健康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事业,让她失去诊疗和休养的机会;他们还怪他,家事生活都没有处理好,爱国心和事业心却那么强,又死板有余变通不足,这个“舍生取义”的书呆子,“义”没取到,她的“生”却被舍弃了。而林徽因,从来没有埋怨过他。

    所以,梁思成才会坦然地说:“我们都没有后悔,那个时候我们急急忙忙地向前走,很少回顾。今天我仍然没有后悔,只是有时想起徽因所受的折磨,心痛得难受。”林徽因始终是他最好的伴侣,从1930年到1945年,她和他共同走了中国十五个省、二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二百多处古建筑物,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等,通过他们得到了世界的认识,从此被保护。那时的考察绝不像现在的自驾游,艰苦而辛苦,两人的朋友回忆:“梁公总是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什么地方有危险,他总是自己先上去。这种勇敢精神已经感人至深,更可贵的是林先生,看上去那么弱不禁风的女子,但是爬梁上柱,凡是男子能爬上去的地方,她就准能上得去。”

    在人生中,林徽因付出了远超寻常女子的努力与勤奋,这正是林徽因的可爱之外,外柔而内刚。她内心自有一份笃定,埋首于古物,投身于事业,留下一世传奇任凭世人纷说。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永远地停止了呼吸,平静、安详、冰冷,没有一言一语留下。

    林徽因启示录:

    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林徽因的美丽到了被世人惊艳的完美无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她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我以为,是由于她的可爱,她是如此精心地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可爱的女人。

    美貌是外在的,是与生俱来的。

    可爱却是内在的,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就在于她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停留在与生俱来的美貌上。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貌的女人,因为尖酸刻薄,让大家对其敬而远之。真正让人欣赏甚至迷恋的,是那种如林徽因式的可爱美女。

    林徽因一直是热点,欣赏林徽因者,奉她为指路明灯,恨不能把自己按进林徽因模式里,复刻一份林徽因式的爱情事业双丰收的灿烂人生。反对林徽因者,鄙夷她说虚伪作秀,花蝴蝶一般穿梭在男人堆里,靠绯闻、花边和半吊子的才情博得美女兼才女的虚名。当然,不必说,这是女人们对林徽因的态度。而男人们则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林徽因当做解语花,争先恐后挤进她的“太太客厅”,他们都是那个年代最出色的男子,从胡适、徐志摩、沈从文,到萧乾、金岳霖、李健吾、朱光潜等等,能把这样一批优质而成功的异性聚拢身边,听她侃侃而谈,至少说明,林徽因自有其独到的人格魅力。

    女人,永远要记得——你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