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灵魂里有香气-胡蝶:玲珑人做玲珑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恨水评价胡蝶:“为人落落大方,一洗女儿之态。性格深沉,机警爽利,如与红楼人物相比拟,则十之五六若宝钗,十之二三若袭人,十之一二若晴雯。”做人能够做这个程度,也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胡蝶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极会做人,一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换言之,胡蝶是在做事之前先学会了做人,这样她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复杂的环境中,左右逢源。

    【见多识广 有益成长】

    胡蝶原籍广东鹤山,生于上海。父亲胡少贡在胡蝶很小的时候,就在京奉铁路线上当总稽查。

    童年的胡蝶虽然是在父母的呵护下精致地长大,但由于父亲在铁路工作的缘由,再加上政局多变,一家人在那段日子里经常搬家。胡蝶一家在短短的几年中,先后移居天津、东北、北京和广州。

    在胡蝶十六岁进入到上海务本女中读书之前,她一直随父亲常年在各地铁路线上奔波,由此也就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等。俗语说,人上一百,种种色色。那些三教九流的言谈举止,给童年时就善于思考的胡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处迁徙的生活使得幼年的胡蝶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在阅人历事中积累了人情世故的经验,也多少让她耳濡目染了生存对舍与得的要求,漂泊不定的住所,不断的放弃和远离,让她年纪轻轻就能人情练达。

    【影后得来绝非易事】

    1924年,胡蝶十六岁那年,全家又返回上海。就在那一年,一个名为胡瑞华的女孩子成为上海中华电影学校的学生,改名胡蝶,开始了她的从影之路。她雅致脱俗,才华横溢,表演温良敦厚,姣美清丽,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影坛最优秀的顶级巨星。1933年3月,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电影皇后”,当年,胡蝶以21334票当选“电影皇后”,阮玲玉只得到第三名。这种差异显然不是因为胡蝶更美。从外貌看,胡蝶珠圆玉润、高贵大方,大脸大眼长身量,虽然富贵逼人,却少了阮玲玉那种百转千回的妩媚,后者眉目间流转的哀愁与小清新似乎更能打动观众。明星到了一定段位,能出位的便不再是容貌的比拼,性情、处世、性格、教养、才华、气质这些综合因素,都会为一个女子加分或者减分。处世如宝钗般左右逢源的胡蝶,更胜阮玲玉一筹。

    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当年,她成为中华电影学校第一期也是唯一一期学生,系统学习影剧概论、电影行政、西洋近代戏剧史以及导演、化妆、舞蹈、唱歌等十多门课程,还有骑马、开车之类明星必杀技。从只有几个镜头的卖糖果的女孩到女一号,她积累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能量。终于,《秋扇怨》让胡瑞华破茧变为胡蝶,成为邵逸夫哥哥邵醉翁创办的天一公司当家花旦。

    胡蝶颇有语言天赋,能说流利的粤语、闽南话、上海话,甚至为了学普通话专程到北京拜梅兰芳为师。1931年,有声电影取代默片成为主流,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演戏配音时,在录音棚一待就是七个小时。虽然她自谦“论演技,我是不如阿阮的”,但深陷情伤的阮玲玉是付不出她这份功夫的。由此可见,纵然天资再高妙,也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她成为影坛无人能及的一姐,完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懂得谦逊 绝不妄自尊大】

    《明星日报》准备为胡蝶举行加冕仪式,然而,得知消息后,胡蝶却婉言谢绝了这份殊荣。在回信中,胡蝶写道:“当此国难严重时期,务请取消加冕典礼,诸承厚爱,实不敢当。”

    长久以来,演艺圈一直是是非之地,置身其中的人,稍有不慎,就可能为自己惹上麻烦。胡蝶很会做人,也懂得做人应谦虚的道理。这是一个言语多么得体而又切合实际的理由!在如此国难当头的日子,哪还有什么心思去领取“影后”桂冠呢?可是,如果胡蝶不参加这个加冕典礼,这次影后选举大赛,就未免结束得过于不完美了。主办方决定取消所谓的“加冕典礼”,而改成“航空救国游艺茶舞大会”,与庆祝选举成功一起举行,门票收入完全可以用来给中国空军购置飞机,支援抗日战争。这一次,胡蝶没有再推辞。3月28日下午,上海静安寺路大沪跳舞场门外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人们都纷纷前来,想一睹中国第一位影后的风采。

    当新诞生的“电影皇后”身着旗袍翩然出现时,会场气氛立即达到了高潮。从主办方那里,胡蝶接受了“电影皇后”的证书。接着,她动情地演唱了一首《最后一声》,飘渺的歌声响彻全场,鼓舞了在场所有人的抗战信心:“亲爱的先生,感谢你殷情,恕我心不宁,神不静。这是我最后一声。你对着这绿酒红灯,也想到东北的怨鬼悲鸣?莫待明朝国破恨永存,先生,今宵红楼梦未惊!看四海沸腾,准备着冲锋陷阵。我不能和你婆娑舞沉沦,再会吧,我的先生!我们得要战争,战争里解放我们。拼得鲜血染遍大地,为着民族争最后光明!”

    紧随其后,当看到《明星日报》选举影后所得到的巨大广告利润后,英商中国肥皂公司也发起了一次“力士香皂电影明星竞选”,胡蝶蝉联影后;1934年,中国福新烟草公司发起的“1934年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胡蝶再次获得桂冠。胡蝶因而在两年之内三次获得电影皇后的称号,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几十年来这个像游戏之举的称号(指影后)一直跟着我,这是观众对我的爱护,我却不敢妄自尊大。”

    【化敌对竞争 为友好携手】

    胡蝶会做人的表现之一,就是能处理好与同行、同性之间的竞争,而我以为,她能处理好,必须基于一个良好的心态,与一份善良的人性。

    胡蝶与宣景琳都是早期影坛的著名影星,她们曾有过一段“小摩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宣景琳是明星公司“四大名旦”之一,而胡蝶也由于拍摄了不少民间故事片而成为天一公司的“台柱”。1928年,“天一”改组,“明星”乘机就将胡蝶“挖”了过来。这样,两位红星碰在一起,难免就会产生一些“小矛盾”。但胡蝶化解得当,所以1987年5月,宣景琳八十寿辰,上海电影界同仁纷纷前往祝寿。宣景琳向大家说:“我现在正在思念一个人,她就是胡蝶。我和她两人同年,当大家向我祝寿时,我也想向她祝寿。她现在远在海外,希望她不久能回上海来看看,我们也可以见上一面……”

    胡蝶能够这些同行且同性之间存在的敌对竞争,化为友好,携手并肩,确实是一件有智慧的本事。

    【雪蝶分飞】

    然而,如此会做人的胡蝶却遭遇了失败的初恋,给她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伤痛。

    十九岁的胡蝶在《秋扇怨》这部人生第一部电影的拍摄期间,遇见了也在片里一同演戏也同是广东人的林雪怀。她爱上了,只因他长得有点儿帅。遇见的第二年,他们就举行了隆重的订婚仪式。然而,此后他们却越行越远,在交相辉映之后,各自向各自的天地行去,一个如流星陨落,而一个却冉冉升起。“人红是非多”的胡蝶仅仅因为小报上报道的几篇不实报道就遭到了林雪怀的责骂,两人不欢而散。可谁曾想下一次见面,竟会是在法庭之上。当林雪怀将胡蝶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婚约,恩断义绝的时候,胡蝶明白,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已经无法再挽回了。可是她却怎么也不明白:昔日里海誓山盟的恋人竟会对簿公堂,她愤怒、她伤心、她不甘,她要问问那个男人:我们的爱难道是虚假的吗?

    这场官司反复拖延,直到1931年底,胡蝶才终于胜诉,解除了这段婚约。至此,曾经美好的初恋情分,都被耗尽,胡蝶恨极了林雪怀。

    因为这次失败的恋爱,胡蝶说:“这件事曾在一段时间内在我心理留下不愉快的阴影,也痛感到作为一个电影演员一定要洁身自爱,否则这个社会舆论,有的出于爱护,有的出于中伤,有的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轻则使人颓丧,重则使人沉沦轻生。”

    胡蝶能够在失败的恋爱中,总结教训,避免人生重蹈覆辙,当不失为明智之举。

    【一段绯闻关乎“九·一八之夜”】

    众所周知,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军炮轰沈阳,东北三省相继沦陷,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变”。

    噩报传来,举国震惊,全民悲愤!而与此同时,一则关于东北军将领、少帅张学良的不利消息也不胫而走。刹那间,谣言飞得满天都是,令卷入其中的张学良将军和同样无辜的胡蝶深受其辱。

    “南社”著名诗人、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在1931年11月20日的上海《时事新报》上,以“马君武感时近作”为题,发表了《哀沈阳·二首》:

    (一)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二)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可以想象,在国难当头的时机,这首诗一经发表,立即就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各种新闻报纸纷纷转载马君武的诗。当时的《庸报》上还出现了一篇《张学良的“九·一八之夜”》:“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夜,日本关东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东北三省之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东北军之最高统帅张学良将军彼时却正与红粉佳人胡蝶共舞于北平六国饭店……”

    有些小报更是添油加醋,把事情说得越来越玄乎。它们“披露”说,胡蝶与张学良如何由跳舞而相识,进而“过从甚密”,“张赠胡以十万巨款”。一时间,“花边新闻”到处都是。

    很多年之后,《胡蝶回忆录》追忆此事,胡蝶这样写道:“世间荒唐的事情还真不少,沈阳事件发生的时候,我那时还跟明星公司摄影队一起逗留在天津,没有踏入北平一步……后来为拍《自由之花》到北平时,已是‘九一八’事变约一周,未料此行会引起一段莫须有公案。”

    等到胡蝶拍摄完毕回到上海,已是11月下旬了。她刚一到家,就发现气氛不对:母亲似乎刚哭过,而父亲也在生气。她正在疑虑出什么事了,父亲却把一摞报纸摔过来:“你在北平干什么事我们不知道呀,你自己看看吧!”

    胡蝶拿过报纸,赫然几个大字标题映入眼帘:《红颜祸国》、《不爱江山爱美人》、《东三省就是这样丢掉的》。等到看完内容,胡蝶又惊又怒,她厉声斥责:“这根本不是事实,全是造谣!”闻讯赶来的张石川、洪深等看到了这些文章也很气愤。起初,他们想登报澄清,又担心会被人认为是欲盖弥彰。谁知,事态却越闹越大。很快,《时事新报》上就出现了马君武的《哀沈阳》诗,并登有胡蝶的照片。一时间,舆论对胡蝶非常不利,到处都是指指点点。

    此时,明星公司认为不能再沉默了,再沉默下去无论对胡蝶本人还是对公司都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就在马君武诗发表的第二天,《申报》连续在11月21日、22日刊登《胡蝶辟谣》的启事:

    蝶亦国民一分子也,虽尚未能以颈血溅仇人,岂能于国难当头之时,与负守土之责者相与跳舞耶?‘商女不知亡国恨’,是猪狗不如者矣!

    尽管发表了辟谣启事,胡蝶对于马君武还是采取了理解的态度:“马君武激于义愤,一时也未能考证事情的可靠与否,只是将我也牵连进去了……是日本通讯社从中造谣中伤张学良,以引起国人对他的愤慨,转移目标。”在她看来,“对于个人生活琐事,虽有讹传,也不必过于讨较,紧要的是在民族大义的问题匕不要含糊就可以了。”

    这就是胡蝶,一个大义凛然和胸襟宽阔的女人。

    她还说,“我和张学良不仅那时未谋面,以后也未见过,真可谓素昧平生。1964年6月,我赴台湾出席第十一届亚洲影展时,还曾有记者问我要不要见张学良,我回答说:‘专程拜访就不必了,既未相识就不必相识了。’”

    【潘郎:夙愿同偿胡蝶梦】

    从“雪蝶分飞”这段感情里狼狈逃出来的胡蝶,轻易不再许心以人,直到那一天,她遇到了他。

    他们是在一个朋友的私人舞会上认识的,这个叫潘有声的人,在礼和洋行工作,后又到德兴洋行任总经理,是个做事业的人,但却又是一派儒雅作风。与胡蝶拍戏的导演郑正秋说:“潘有声虽会做生意,而神气完全是个大学生。”他做事稳重的态度,又有渊博的知识,这让胡蝶钦慕,而胡蝶亦是他的倾慕之人,于是他们谈恋爱了。

    但经历过一次感情创伤的胡蝶,迟迟不敢步入婚姻的殿堂,潘有声始终保持无微不至的关怀,这终于赢得了胡蝶的信赖。和潘有声在一起,她感觉到的是一种安详的宁静,在外面弄得一池涟漪的心回到这里后总能很快恢复平静,这是一种宁谧的爱。

    于是1935年11月23日,胡蝶与潘有声在教堂结婚了,他们结婚的时候,这位其貌不扬的夫君,还被人写贺诗调侃:

    喜闻宝剑合延律,毕竟潘郎近至尊(潘有声长下似明太祖)。

    夙愿同偿胡蝶梦,万人争看阮修婚。

    明星夜照双星灿,情舌私调闽舌温。

    宠集应防倾国妒,万千尊重美人恩。

    此时,胡蝶的声誉如日中天,她已经到达了演员的巅峰之处,而这个女人显然十分理性,也十分清楚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所以她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激流勇退——如果你仔细看她的每一张照片的话,你会从她的眼睛中看到一种女人的深邃和睿智。

    结婚之后,胡蝶息影,急流勇退,移居香港。

    【避难香港:有原则有立场】

    胡蝶虽然极会做人,但她是有原则有立场的。这是她值得肯定的一面。胡蝶在避难香港时,体现了她性格中的这一面。

    起初刚到香港,战争还未波及此地,现世尚安稳,岁月还静好。潘有声努力工作养家,这期间,胡蝶偶尔又出来玩票一般拍过几部电影。但珍珠港事变后,日机开始轰炸香港,这个幸福的小家庭也开始疲于奔命,他们已经深知香港非久居之地,还在给孩子喂奶的胡蝶和潘有声在犹豫之时,1941年12月25日,港九殖民当局向日本华南派遣军总司令酒井隆中将投降。入夜后,飘扬在香港上空的英国米字旗换成日本太阳旗,对胡蝶来说,这是一个黑色圣诞节——就在英军向日军投降的这一天,以《驸马艳史》出名的红影星梅琦小姐偏偏把与有“华南影帝”称号的张瑛的婚礼定在了这一天,结果,前来的不仅有嘉宾,还有不速之客日本兵,日本兵当着张瑛的面将梅琦洁白的婚纱扒下,然后强奸了她。当得到这个消息后,同为影星的胡蝶自然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因此,她后来把香港投降日称之为又一个“蝶耻日”。

    胡蝶开始深居简出,然而,日本也开始采取一些怀柔政策,想笼统一批中国的著名人物,为他们的“大东亚共荣圈”作宣传。胡蝶成了要笼络的对象,日本要求她与日本的电影公司合作,到日本拍摄《胡蝶游东京》。胡蝶推说有孕,不便拍片,等分娩后再说,一方面开始积极准备暗中逃亡之事。

    当年代表上海租界数百万民众,向坚守在四行仓库的八百名壮士献旗慰问、而名扬天下的杨惠敏带人营救胡蝶一行知名爱国人士。临走前,杨惠敏还特意提醒胡蝶,行李不要带的太多,一两件就可以了。人与行李必须分开,以免泄露行藏。

    于是,胡蝶将全部家产整理出三十箱细软,分开先行。他们由游击队员护送,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广东。在广东曲江盖了所简易的房子,取名为“蝶声小筑”。

    【心有欲望:胡蝶不可避免的红颜劫】

    如果不是那三十箱毕生积蓄的丢失,她这辈子可能就安稳地和丈夫潘有声一起经营“胡蝶牌暖水瓶”,在平等而尊重的婚姻中终老了。

    不能接受巨额财物失窃这个现实的胡蝶,在这时,变得不理智,于是她遭遇了生命中的一次大劫。可以说,胡蝶因为心中有不能释怀的欲望,所以才会被猎人投掷的诱饵捕获。尽管丈夫多次劝慰,都改变不了胡蝶想要寻回失物的决心,于是这场红颜劫,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胡蝶经人介绍,搭上了戴笠。这一见面,便成胡蝶千古恨,她本失去的只是身外之物,但是此后,她连自己都失去了。她原以为不过是一场擦肩而过的路遇,却不想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埋伏,就等她如落难的兔子在仓惶奔逃之时,一头撞进他的罗网,他终于捕捉到他夜夜梦中的嫦娥,供养在他的金屋里。

    戴笠让胡蝶把失窃的金银珠宝首饰包括她的戏服,开一个清单。拿了这个清单以后,戴笠马上派人到上海采购这些戏服,并重新买了一些金银首饰送到胡蝶面前。不仅如此,戴笠还发函邀请胡蝶夫妇来重庆,并腾出自己在中四路的公馆让他们居住。

    戴笠的用心是明显的。对于这一点,胡蝶自然心知肚明,只是,她当时确实重新获得这些财物,否则她的心理无法平衡,她的情绪不能释怀。而戴笠也的确是在热心地施以援手,这在胡蝶心有欲望时,是无法拒绝的。就这样,戴笠终于有了接近自己心中“女神”的机会。于是,一场红颜劫就是这样上演了。

    【顺从地落入温柔陷阱】

    在胡蝶养病期间,戴笠经常来看望她。每次来,戴笠都会责怪居住环境的不好,说这么个电影大明星怎么能住在这样差的环境里。接着,他便邀请胡蝶搬到曾家岩他自己的别墅里去住。为了掩人耳目,他让潘有声和胡蝶的一双儿女也一同前往。虽然此时的潘有声已经感觉到了戴笠的别有用意,为了不辜负戴笠的“好意”,也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胡蝶,潘有声跟胡蝶搬到了曾家岩别墅。在那里,戴笠对胡蝶更是礼遇有加,照顾得十分贴心。

    可是,即便如此,戴笠仍没有得到满足。他总觉得潘有声碍事,于是就给了潘有声一个专员的头衔,将他支到云南去做生意。

    丈夫走后,胡蝶感受到了度日如年的孤独和寂寞。面对戴笠强大的势力和猛烈的爱情攻势,胡蝶无以反抗,顺从地落入温柔的陷阱里。

    从此,胡蝶开始了在重庆被幽禁三年的日子。被幽禁的日子看起来很富贵和奢华,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治疗胡蝶不能与丈夫相见的痛楚。

    潘有声做生意回来,眼前的局面似乎已经被他料到。在与戴笠的秘书单独见面后,潘有声无奈地离开了重庆,来到曾经和胡蝶共同居住的上海,过起了内心并不宁静的隐居生活。两个有情人,就这样被生生地拆散。

    胡蝶是现实的,她知道自己根本无力反抗戴笠,反抗只会给她和家人招来灭顶之灾,于是她同意嫁给他。但是,她爱他吗?不用拿迫不得已来替她遮掩,也不用揣测她是否移情,一个三十六岁的熟女太明白爱情是什么,太清楚生活的起承转合,太了解人生的悲欣与不得已。犹如她自己在《在重庆的日子》里所说:

    关于这一段生活,也有很多传言,而且以讹传讹,说胡蝶也未吃亏,她的丈夫潘有声因此在当时唯一对外通道的滇缅公路来回走单帮,有戴笠主管的货运稽查处免检放行,确也捞了一笔横财,成了确凿之据的事实。现在我已年近八十,心如止水,以我的年龄也算高寿了,但仍感到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短暂的。对于个人生活琐事,虽有讹传,也不必过于计较,紧要的是在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不要含糊就可以了。

    胡蝶这段话,说得很聪明。没有急切地辩白,没有锱铢必较地抠字眼,没有摆事实讲道理试图把一切交代清楚,更没有人言可畏的寻死觅活。明白却不点破,你设扣,我入扣,欲语还休。

    1946年三月,戴笠乘坐的专机撞山坠毁。戴笠的死,彻底解脱了胡蝶。随着飞机的爆炸声,一段是非莫辨的情感化为尘埃。第一时间,她回到丈夫潘有声身边,两人迁居香港,离开了曾给胡蝶带来无数耀眼光环也带来了无尽忧愁的上海,双宿双飞。

    胡蝶重登心爱的银幕,但她很清楚,年过四十的自己不再是舞台上的主角,既然老去就要演适合年龄身份的角色,于是,她改演中老年配角,虽然戏不多,但她依旧认真。平常心为她重新铸就了另一段辉煌,片约不断,和李翰祥合作的《后门》让五十二岁的她成为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胡蝶和丈夫潘有声继续经营“蝴蝶牌暖水瓶”,他真是个宽厚而深爱她的男子,无论是在外的生意,还是在家的生活,包括一双儿女的教育,他都安排得妥帖周到,直到1959年,潘有声因肝癌躺在了病床上。1959年初秋的一个清晨,胡蝶开了一罐潘有声爱吃的草莓罐头,他像有预感一般拉过她的手,抱歉地说:“瑞华,我实在有些对不起你呀,今后的日子还很长,两个儿女,就靠着你一个人啦。”她一生演惯了别人的悲喜,这一次,却是哭不尽自己的哀伤。

    此后,胡蝶把家安在温哥华一座靠海的二十五层公寓里。1989年4月23日,八十一岁的胡蝶说:“蝴蝶要飞走了。”这是她人生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胡蝶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胡蝶启示录

    我一直以为胡蝶有两大特点,一个特点是太成功了,另一个特点则是太会做人了。胡蝶是当之无愧的熟女,这与年龄无关,只与个人的处世方法有关。在成功与做人之间,熟女胡蝶因为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让她左右逢源。

    熟女胡蝶曾说她自己是个思想非常传统的女人,但我阅过了也越过了她一生的经历、归宿,她的行事为人和追求选择,我以为,她是一个处事传统而思想不传统的女人,她的思想观念有女性的生存局限和困惑,但在行为体现上,她却始终很得体。这种得体,体现在她的低调、乖巧、包容、聪慧、坚韧等等方面,这些性格品质与她美丽的容貌和甜美的微笑融合,她能够最大限量地去得到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一个熟女,懂进退、知分寸,温顺与坚韧兼有,理性与乖巧皆具,珍爱自己也不妨碍他人,有谁不愿力捧呢?

    于是,得益于做会人,胡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我们从胡蝶美丽飞翔的一生中,可以看到,一个明星若要成为常青树,而非昙花一现,必须对人有温度,待人必须是要和善的,还要能在关键时刻拎得清,不然,陷进去就是一场浩劫。

    熟女胡蝶懂得谦逊,对于自己的巨大成功,能够不骄傲自满,而且她说话得体,解释难堪的事,总能切中要害,又不授人以柄。

    胡蝶的成功还告诉了时下的潮女们,一定要学会理解、学会原谅,理解并原谅身边的琐碎与不如意,在不得已的时候,必须要学会放弃身外之物。

    于是,如胡蝶这样的熟女,才能心境平和愉悦,不会对骨感的现实太敏感,更不会以激烈的态度来作无效的抗争,胡蝶懂得将反骨深埋于肉里,在飞机坠毁带来的难得机遇到来时,她立刻就解脱了自己,从而拥有了与相爱的丈夫厮守一起的幸福。是的,胡蝶这样的熟女们会与世界握手言和,不再为难自己,也不难为别人。如此,胡蝶一生,处于乱世之中,遭遇各种风险与复杂,但胡蝶基本上是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情感上最终也是很幸福。

    当胡蝶化作一只蝴蝶,带着明丽与清新,轻盈地飞走了以后,留给世界的,是一部启示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