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这功利的世界】
苏青是一个能够适应残酷的生存的女子,她对于功利的现实是迎合的,或者说,苏青很爱这个功利的社会。
苏青和同时代女作家或风花雪月的吟咏,或清丽脱俗的游离,或旗帜鲜明的革命,或高亢理想的激进不同,她的文章都是身边事,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儿女情长。这个聪明外露的女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洞察力,人生是多么实际,浪漫和美丽不是没有,只是掺杂在世俗、辛劳和众多小龌龊里,并不显得那样美好。
所以,她总是显得很功利,比如,苏青说:“我爱钱,因为钱可以得到一切,这是最高的目标。其次呢,是用权力来攫钱最便当”;又像“西施是经过吴王夫差的宠爱才成名的,不然只凭她一个老死芒萝村的乡下女人,还配这许多历代诗人替她歌颂吟咏吗”。
作为母亲,苏青有四个孩子要养,早已被生活淬炼得现实而泼辣。
对于接受周佛海、陈公博的资助,出版《天地》月刊、出席亲日活动,苏青毫不遮掩地说:“我在上海沦陷期间卖过文,但我那是适逢其时,不是故意选定这个黄道吉期才动笔的。我没有高喊打倒什么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苦刑,假使国家不否认我们沦陷区的人民也有苟延残喘的权利的话,我心中并不觉愧怍。”
若是苏青生在当代,她必是一个天才编剧,言语犀利,一波三折。她还像生活在你我身边的姐妹淘,不矫情不虚伪,带着点小女人锱铢必较的现实,却总能坦率地说真话。
这样,功利的苏青是不是很可爱呀?
【苏张:相互抬轿子】
说起苏青,也许一般人很陌生,但讲起张爱玲,真清高或假清高的人都能聊上几句。可在当年的上海滩,苏青与张爱玲齐名,她俩都是上海成为“孤岛”时走红的作家。如果说,张爱玲是从云端冷眼俯视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苏青就是热热闹闹地活在当下,参与着身边人的喜怒哀乐,她们像两个刚好互补的极端,留存着彼此欣赏、温暖却不干扰的恰当距离。苏青独立而热闹,脸上带着看透一切的清醒,心里却藏着看不透自己的茫然。因而,张爱玲说苏青是“伟大的单纯”,张女士眼光的毒辣和用词的精到自然毋庸赘述。而王安忆则说苏青“有些被张爱玲带出来的意思”,的确,张爱玲生性高傲,看不起人,对苏青却不敢小觑,曾说:“即使从纯粹自私的观点看来,我也愿意有苏青这么一个人存在,愿意她多写,愿意有许多人知道她的好处,因为,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地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能够被孤绝自傲却才华横溢的张女士欣赏,多么不易。苏青也声言:“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大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
她们之间就是这样相互抬轿子的。
【成长路:遍被起伏盛衰】
苏青的成长之路,可谓是遍被起伏盛衰,转眼间就从天堂到地狱。
苏青本名冯和仪,是个“民国后”,1914年5月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大户人家,家境殷实。可好景不长,八岁时,苏家便衰败了,因为她父亲炒股输得倾家荡产。
说起来,苏青的父亲冯松雨也不简单,他曾考取大清公费留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深造四年。回国后,担任上海某银行经理,苏青的童年在锦绣繁华中过得无忧无虑,她曾回忆故居与祖父:“我只知道我家的房子很大,走出大门不远处,有一石桥名浣锦桥。幼小的时候,我常常随着祖父到桥边去。看着汤汤流水,祖父和我讲起那美丽的西施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优越感、舒适感溢于言表。
八岁那年,苏青跟着父母来到上海,进入一家私立小学读书。继续着优越感,苏青的生活如在蜜罐里。
不料,1921年上海信交风潮中,大批银行倒闭,冯松雨炒股输了个精光。此后,冯松雨却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忧愤成疾,英年早逝。
家里失去了生活支柱,母亲只好带着苏青返回故里。债主很快找来,祖父咬着牙还了儿子所欠的债,不久也一命呜呼,苏家因此由盛转衰。此后,苏青是在未婚夫李钦后家的资金支持下,才得以进入浙江省立四中读高中。1933年夏,十九岁的苏青考取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外文系。
两年后,如李家之请而完婚。当小两口各自回校,郁闷的是,苏青发现自己怀孕了,只得回家待产。公婆像服侍祖宗一样对待苏青,又让儿子回来陪着媳妇,可女儿薇薇呱呱落地后,公婆的笑容马上凝固,丈夫也很失望。
【一记耳光:女性独立意识的苏醒】
1935年,丈夫大学毕业,在上海租了间房子,将苏青从老家接来。李钦后在一所中学任教,收入微薄,又好面子不肯向家里开口要。一次,苏青与丈夫因钱吵嘴,被抽了一耳光:“你嫌我是吧,你也是知识分子,可以自己去赚钱啊!”这惊天动地的一巴掌,让苏青想到,何不以自身经历写写小文赚点稿费呢?生女儿那段时间公婆的态度先后之对比涌现在心头,苏青立马提笔写了篇短文《产女》寄给《论语》:
古国古礼,无子为七出之一。为女子者,无论德容言工好到怎样程度,可是若生不出儿子的话,按理据法,就得被丈夫逐出去;即使“夫恩浩荡”,不忍逼令大归,就得赶快识趣,劝夫纳妾图后,自己却躲在“不妒”的美名下噙着眼泪看丈夫和别的女人睡觉……一女二女尚可勉强,三女四女就够惹厌,倘若数是在四以上,则为母者苦矣!
时任《论语》的主编陶亢德读后击节赞之,认为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苏醒”,改篇名为《生男与育女》,刊出。
苏青得了五块大洋的稿费,自信大增,她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1937年,苏青正式起了个笔名“苏青”,以后一直沿用。上海文坛由而升起一颗璀璨的明星,苏青既不同于张爱玲的清冷孤傲,有别于冰心的宽容柔美,苏青是热情朴质的,是明朗直率的。
苏青自己赚钱自己花,李钦后也把几个不大不小的官司都打赢了,钱赚得多了,回家也有好心情了,两口子颇为恩爱,用苏青自己的话说,这段时间“算是结婚以来最幸福的阶段”。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在接下来的几年了,苏青再生了三个女儿,她面临的便不是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儿子传宗接代的问题了。
这时,小两口以一种奇怪的方式相处,一个律师一个作家,平时各忙各的,回家也是冷战,可有时候又温存一番,幸得偶然的温存,这一年,苏青又怀了个孩子,生下来后居然是个儿子,欣喜若狂的不止是李钦后。
【笃定独身:十年婚姻一朝断】
可惜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李钦后的律师事务所被迫关门歇业。李钦后没了收入,家里顿时陷入困局,小女儿也因患上急病夭折。除了大女儿在宁波爷爷奶奶家外,老公和三个孩子一个保姆都得靠苏青写作来维持生计。在苏青疲于奔命的时候,李钦后居然与邻家主妇勾搭到了一起,对方老公捉奸后,他羞愤难当离家而去。苏青对丈夫彻底失望了,提出离婚。李钦后先是不同意,无奈老婆文名日盛,甚得上海一干“达官贵人”的青睐,也只好灰溜溜地接受了苏青的离婚协议。多年后新中国成立,李钦后因其才学谋到了一份法院的工作,后因贪污罪遭到枪决。
十年婚姻,一朝了断,从此她再也没结过婚。苏青偏执地要孩子的抚养权,结果法院判给了她三个孩子,二妹、三妹和小弟。离婚后,苏青也曾想重组家庭,她结识了一位颇为富有的男友。有一次,她与男友吃饭时,三个孩子站在门口张望,却不敢上前。苏青十分感伤,饭吃了一半就草草离开了。
好强的苏青决意带着孩子们在上海滩扎根,而且是不依靠男人,她曾冷漠且骄傲地对人说:“我家中的一颗钉子都是自己买的!”仅凭着手中一支笔,苏青拼命地写稿挣钱。
苏青,这个以写作为生的女人身上有张爱玲所说的“天涯若比邻的广大亲切”,能够唤醒人人熟悉而又最容易忽略的“古往今来无所不在的妻性和母性的回忆”,她认为,天下决没有逃避责任的母亲,她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女人可以不惜放弃十个丈夫,却不能放弃半个孩子,他们都应该是我的,是我的呀,我要抚育他们到长大,我要!我要!我要!”又是一口气三个“我要”,但这一回催动的不是《蛾》中的情欲,而是母爱。唯其割舍不下这份母爱,她无论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彻底的女性主义者。
【文妓:向男权反击】
能在文坛成为传奇,苏青无疑受到了陶亢德的鼎力相助,在日本人的掌控下,上海滩期刊行业可谓百花凋零,唯有谈论风花雪月的《古今》杂志一枝独秀,该刊创办者朱朴,是陶亢德的老友、汪伪交通部次长。
伪上海市长陈公博尤为欣赏苏青,朱朴便点拨她,说你带着孩子不容易,要是攀上陈市长这棵大树,以后就不会为生活发愁了。苏青便把陈公博吹捧了一番。仅仅从文字上看,还真是情真意切,比露骨的马屁显得有水平多了。果然,陈公博投桃报李,将苏青弄到政府部门上班,还把她介绍给了周佛海、周作人等汉奸界知名人士。
于是,关于苏青的绯闻便传得沸沸扬扬,甚至有人给她起了个外号:“文妓”。不可否认,苏青渴望得到爱,可围绕在身边的男人都当她是个避风的港湾,而不是航行的终点。苏青试图反抗男权,但她也很清楚“一个女人要玩弄男人是不可能的”。在张爱玲看来,苏青“应当是高等调情的理想对象,伶俐倜傥,有经验的,什么都说得出,看得开,可是她太认真了,她不能轻松,也许她自以为轻松的,可是她马上又会怪人家不负责。”的确,苏青与男人往感情深处交往,总能让他们感到安心,而且令他们觉得不亏欠她什么,凡事该由她自己负责。
苏青讲功利,但既想要新女性的自由又旧女性的安全感,难免会失望,她所接触的男人都是那么恶心,那么小气。苏青离婚后,身边从未缺少过“风雅之士”,他们赞赏她的文章,引她为红颜知己,还与她推心置腹,可说是亲密无间,“结果终不免一别”。她从温馨的情境中跌到冷漠的现实里,很恨。恨过之后,却还得与那些没心没肺或烂心烂肺的男人周璇,她离不开感情的牵引和温慰,人生的寂寞是一块大冰,总得想法子化解。对方虚与委蛇,她却是全情付出,“吃了亏,没处诉说”,拿得起却放不下,又如何能在两性游戏中潇潇洒洒?于是她感慨说:“我这才佩服欢场女子敲竹杠的手段,没有爱情,给人玩了还有金钱补偿,自己不幸是良家妇女,人家不好意思给钱,也乐得不给,但爱情也仍是没有的。如果我一样要花钱,他也许宁愿追求红舞女去了。想到此处我不禁又气又难堪,用力揪自己的头发,恨不能把自己毁了。”
【私人化写作的先驱者】
面对流言飞语“文妓”说,苏青索性竹筒倒豆子,将自己的情感经历一一写出来。心中藏块垒,笔底起波澜,苏青决定“说我所要说的话,写我所要写的故事,说出了写出了死也甘心。我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痛快地写,一字一句,说出女人的痛苦,有时常恨所有的形容字眼不够应用”。
苏青完全可以说是私人化写作的先驱者。1943年,苏青的代表作、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正式连载,通过女主角“青妹”的不幸遭遇,折射了旧时代受到新教育之女性对婚姻的无奈。
苏青以女性的角度看待新旧思想的冲突,折射社会变迁,表达普通职业女性务实而不避利的特点,充满了女性的自觉、迷惑和焦虑。这些都足以引起社会学家的关注。苏青又适时地提出“婚姻取消,同居自由”的观点:“夫妻是否日日同居或夜夜同床尽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分居并不碍着众人什么事,同居亦不见得肯分惠些什么给众人也。”她写婚外恋,写离婚后带着孩子与各种男人打交道,感慨独立人世之不易,在社会上始终需要依托男人的全部感受,也能激发女同胞的共鸣。苏青彻底红了,到1948年底,这部小说出版达十八版之多,并不逊色于张爱玲的《传奇》。
【个性张扬 口无遮拦】
1943年10月10日,在周佛海、陈公博等高级汉奸的资助下,苏青挂帅成立“天地出版社”,旗下品牌《天地》月刊,苏青写稿、编辑、校对、印刷、发行一手抓,刊物一出便脱销。小报攻讦说她的作品色情,人品有问题,爱财如命。但苏青的个性仍然相当张扬,赚钱时锱铢必较,花钱时吝啬抠门,行文时肆意汪洋,讲话时口无遮拦。《秋海棠》的作者秦瘦鸥体胖,苏青见了便笑嘻嘻问:“老秦,你不是叫瘦鸥吗,还那么胖?不如改名叫肥鸭算了。”她说起冰心,也是十分刻薄:“从前看冰心的诗和文章,觉得很美丽,后来看到她的照片,原来非常难看,又想到她在作品中常卖弄她的女性美,就没有兴趣再读她的文章了。真是说也可笑。”同为女作家的潘柳黛,苏青有点看不惯其作派,潘腰粗面黑,苏青笑谑她:“你眉既不黛,腰义不柳,为何叫柳黛呢?”
圣人古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被苏青一改,成了句豪放女名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苏青之前,没有一个中国女作家像她那样直言不讳地谈性,她把女人温情脉脉的假面具撕掉,还原出一张“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真面目,逗号前移一格的效果不仅会使无数花容失色,也令一些卫道士火冒三丈,她“赤裸裸的直言谈相”还令许多正人君子挑灯夜读,捂在被窝里窃笑。这是由于一个小女子,居然闹得上海滩的男人们个个荷尔蒙失调,无论骂她贬她吹她捧她,苏青依旧我行我素。
【以粗犷反抗被玩弄】
女人是很敏锐的,苏青在《结婚十年续》中写了一个叫“谈维明”的风流才子,研究者均认为这就是胡兰成。谈维明与女主角“苏怀青”有过鱼水之欢,但直到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惊世之恋”浮出水面后,苏青仍然是一个人,才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她在后来的《续结婚十年》中,毫无顾忌地记下了女主角苏怀青与“谈维明”的一段性事对话,他担心她有性病。
谈维明激情过后问:“怀青,你满意吗?……你没生过什么病吧?”
苏怀青深感侮辱,笑道:“我是不满意,在我认识的男人中,你算顶没用了,滚开,劝你快回去打些盖世维雄补针再来找女人吧!”
苏青与张爱玲的交情不浅,可在后来的自传体小说中偏偏没有给张爱玲留一个角色,还讽刺胡兰成“性无能”,着实吊诡——很难说不是苏才女故意对张爱玲暗示。在粗犷嚣张的苏青面前,张爱玲可谓是吃了个哑巴亏。但对于苏青来说,她作为一个被男人捡了便宜还再施以人格侮辱的女子来说,必须得以这种粗犷到了嚣张的做法,来反抗被不良男人玩弄的屈辱命运。
【人生一世 草生一秋】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许多知识分子去了港台或海外。苏青却固执地留了下来,对友人的邀请她一一谢绝,说自己的家在上海、根也在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文化局戏剧编导学习班招生,苏青也报了名,鉴于她的“历史问题”,文化局没有录取她,后来还是夏衍出面说项,苏青才得以进入学习班。苏青有着深厚的国文功底,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由尹桂芳任团长的“芳华越剧团”工作。此后的几年,苏青兢兢业业,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越剧剧本,如《江山遗恨》、《卖油郎》、《屈原》、《宝玉和黛玉》等。其中,《宝玉与黛玉》在京、沪连演三百多场,场场爆满,创下剧团演出的最高纪录。1954年5月,由苏青编剧的《屈原》首演,演员获奖了,音乐获奖了,偏偏剧本没获奖,因为“苏青”这个名字实在让剧团觉得尴尬。
苏青在一天天衰老,身边只有次女崇美和小外孙,祖孙三人挤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相依为命。每当女儿去上工,小外孙上学,就只有她一个人在家,扶着支离的病体,侍弄几盆花草,消磨残年。这时她几乎和外界隔绝,平日里来看望她的,只有当年《女声》半月刊(1932年,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夫人王立明所办)的主编王伊蔚老人。苏青也常写信给她,语句落寞: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时期也不远了。
1982年12月7日,身患糖尿病、肺结核等多种病症的苏青,病情突然恶化,大口吐血,带着深深的遗憾走完了自己的六十九个春秋。
她曾在《归宿》中说:
三十年后,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什么地方是我的归宿?我真正的灵魂永远依傍着善良与爱。
苏青纵然豪放,纵然功利,但她的内心世界,其实永存着善良与爱。
【对苏青较公允的评价】
实际上,苏青也有不少文章写出了战乱下民众的苦难,如《上海事件纪念》中逃难的人群,《救救孩子》中在隆隆炮声下分娩的女人……但她的认识并不“深刻”,思想也没升华到“赶走侵略者、民族才有救”的高度,正如她也不高唱大东亚共荣一样,她只是以家庭妇女的笔记下了自己见到的一切。
多年以后,文化界对苏青有了比较公允的评价。江荣在《拂去尘埃读苏青》中说:“40年代前期的上海,时代特殊,环境复杂,在那个环境下活动,若无清明的国家、民族意识,若无坚强的意志以及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很容易沾上腥气。”北大教授戴锦华认为:“(苏青)只是在一种男性行为的压抑之下,在一种死寂的女性生存之中,道出的一种几近绝望的自虐自毁性的行为。”
台湾烛微先生披露:其实抗战后虽然文学界将苏青定为“汉奸”,可当时的南京政府并未正式调查苏青,后来还有某大报编辑请其改换笔名编副刊。烛微还说:“她所叙述的一切,坦白而直率……使人对当时的上海的混乱环境有比较清晰的印象。”很多作家都改了笔名,而苏青就是不改,她一直认为自己没啥过错,她觉得自己成不了民族女英雄,也做不了进步女青年,只是想在乱世中养大三个孩子……
【功利不错 豪放也不赖】
苏青身后萧条,火化时,仅有几个子女与亲人在场。三年后,她的次女崇美和小外孙去美国,带走了她的骨灰盒。她临终前希望葬回老家,最终却与张爱玲一样远涉重洋,犹如她病危时想看一眼自己的书《结婚十年》,遍寻不见,还是女婿高价复印了一本聊以慰藉。天地之大,她和她的作品却无处容身。
世界就是这么残酷。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豪放女苏青在用一生向我们发问:功利不好吗?功利的背后,不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游戏规则吗?要么你超越这些,忠于自己,不在乎别人。如果你在乎,你想获得尊重和赞美。很简单,你先变得很牛啊。当初他们对你各种示好,不就是因为你牛。当毕业了,不再用得着抄你的卷子了,没有了实用价值,你就什么都不是了。现代社会看起来很浮躁很现实,可是规则极其透明,什么都不看,就看你的实力。不管你是导演、演员还是编剧,凭作品说话。你拍的是电视,凭收视率说话。你拍的是电影,凭票房说话。你要是不屑于商业,那好,用奖项说话。一想到规则这么透明,我就非常安心。
很多人会说,那各种潜规则呢?会利用潜规则、敢于利用前规则,也是人家硬实力的一部分。你做不到,就别多说了,你愿意做,就尽管去做。
更重要的是,功利的背后,它承认的是你的努力。没有任何收视率、任何票房、任何奖项是单靠投机就能获得的。《煎饼侠》这么火,圈内都在狂顶。可是别忘了,大鹏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曾经被领导骂“卖盒饭都没资格”;为了请段子手给他写网络剧,他买机票去全国各地的段子手家里,就差给他们跪了。《夏洛特烦恼》这么火,男女主角人气爆棚。可是别忘了,马丽因为名气不够大,长得不够美,当初都不让她演。她是凭自己万般努力,才证明自己最适合这个角色的。而那个所谓的“傻逼编剧”我认识,大家只记得他的风光,忽略了他就是个在大巴上都能写剧本、发烧了都能继续写剧本的工作狂。
想通了这些,你再也不会抱怨这个圈子现实,这个社会功利。当别人对你满不在乎的时候,说明你的专业水平还太一般,你就乖乖去钻研自己的业务,提高技术,再努力一百倍。当别人对你友善了一些,你应该庆幸,你居然有利用价值了,说明你进步了呀。这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吗!?你没发现吗?所有行业不都这样吗?当你不够强大的时候,你想要一个小小的机会,都没有。当你足够牛的时候,你的面前有一万个机会,你挡都挡不住。当你足够优秀的时候,你想要的一切都会主动来找你。好处是什么?你不需要有什么杂念,花时间去抱怨。找到你喜欢并擅长的事,尽最大努力把它做好,机会自然就会砸过来。那句很流行的话是,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后面这句完全是屌丝意淫,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要让人家高攀不起,我们需要付出多少倍的努力!
如此,苏青们的功利不是很好吗?甚至,苏青式的豪放,也是体现着她的真性情。
苏青启示录:
曾听到有人愤慨,说:“这个社会太他妈的功利了。以前这帮人,想借我的笔记,想抄我的卷子,一个个跟孙子似的,如今在我面前全成了大爷。以前连屁都不敢放一个的屌丝眼镜男,倒成了抢手货。还能比这些人的功利嘴脸更恶心的吗?”高中时候他非常勤奋,非常好强,家里也管得很严,所以他学习很拼,成绩很好。上了大学,感觉没人管了,大半时间拿去打电玩、谈恋爱去了,毕业了也是随便找个工作,图个安逸。
那现在这状态不就对了吗,以前的同学对你好的时候,恰恰是你最努力的时候,你这些年混吃等死,凭什么想赢得他们的尊重啊?凭什么还指望人家给你提供工作机会?而反观你的屌丝同学,那个眼镜男,从他的角度看,不是非常励志的屌丝逆袭的故事吗。高中的时候成绩平平,大家假装看不见他,他能拿到律师执照,能奋斗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地步,这里面有多少艰辛,傻逼都能想象得到呀。所以人家凭什么不能被巴结呢?凭什么不能得到更多合作机会,得到更大发展呢?说明这个社会很公平呀。我们不要指望别人有义务拉你一把,人家又不是你爹你妈,凭什么要惯着你啊。这个世界就是马太效应,你越牛,机会越多。没有什么雪中送炭,这个世界只有锦上添花。你想要锦上添花,你得先变成锦。苏青就做到了,因为想要锦上添花,她先把自己变成了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