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灵魂里有香气-董竹君:上海滩的红颜商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被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董竹君

    这是董竹君(1900—1998)九十七岁时在自传小说《我的一个世纪》页面上写的一段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她有着一种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性格。而董竹君的这种性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的人生经历。

    【一个世纪的传奇】

    这是一位世纪老人坎坷的经历:一个洋车夫的女儿,十二岁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凭借天生丽质的外表,秀外中慧,聪明伶俐的性格,偶尔的机遇,让她结识了革命党人,从而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婚后,曾只身在日本求学,求学路上,历尽艰险,饱受磨难。终因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她再度冲出樊笼,历尽艰难险阻,创立上海锦江饭店。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董竹君的一辈子,好像是所有不幸与幸运的集合体,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她都从未曾放弃过,反而迎面所有的苦难,试图战胜它们。她的不幸、她的坚忍、她的不屈不挠、她的乐观向上,却让成她成为一个传奇。

    【沦为艺妓】

    董竹君出生于一个充满忧患的年头,八国联军攻破了北京,腐败的大清王朝经由“庚子之乱”疾速滑向亡国的边缘。她家位于当时上海有名的臭水沟洋泾浜边上,父亲本姓东,后改姓董,性情耿介自尊,拉黄包车,照样能挺直腰杆做人,董竹君显然继承了他的性格。母亲姓李,勤俭能干,风火急躁,因为家计艰难,经常叫苦连天。

    董竹君的父母在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却把她送进了私塾读书,还告诉她,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她读书。但不幸的是,勤于养家的父亲就因为肺结核病倒了,肺结核在那时是不治之症。为给父亲治病,母亲只得去给人帮佣,但那一点点钱对父亲的病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家中的日子也没法过了,简直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这时候的董竹君出落得眉清目秀、亭亭玉立,被呼为“小西施”。父母狠了狠心,咬了咬牙,把女儿抵押给了名为长三堂子的妓院做清倌人,为期三年,价钱三百块。

    董竹君从旧书上读过“割股疗亲”和“卖身葬父”之类的传奇故事,为着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孝”字,她明知前面是红红的火坑,仍然奋不顾身地跳下去,于是年幼的她就这样沦为了一个艺妓。

    【跳出火坑】

    长三堂子虽然接客卖笑,迎来送往,但也是很保险的秘密集会、筹谋划策所在,因为这种地方最重隐私,于此间商议大事,便可免为人窥探之虞,所以多有反对倒行逆施袁世凯的人士聚集在妓院,名为寻欢,实为集会。

    这样的人中就有董竹君的他。那时的他,已非白丁,而是闻名遐迩。他曾留学海外,跟随孙中山先生,辛亥之时,他回四川策动、领导革命,建立蜀军政府,实现重庆独立,自任副都督,又任北伐军四川总司令,实为辛亥元勋。他就是夏之时。

    董竹君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正值他失意之时。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将他骗到北京,解除了他的兵权,还派人严密监视,以防不测。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参加的革命变成了这副样子,他的心里不是滋味。等到孙中山号召反袁时,他便自然积极参与。

    当时,他正当二十四岁的好年华,而董竹君也正当人生最美的时段,加之腹有诗书气自华,跟妓院里其他女人相比,她显得那么的鹤立鸡群。夏之时被她吸引,温存儒雅地关心着她,董竹君被感动着,少女的心萌动了。

    夏之时正在上海策划反袁起义,随时准备举义,就在这时候,董竹君终于鼓起勇气告诉他,老鸨要逼她接客了,她不愿意接,她喜欢的人是夏之时。

    董竹君的期望没有落空,上海的反袁起义失败后,夏之时要逃往东京,临走前来找她,要带她走。

    由于董竹君出身青楼,他们的结合曾遭到许多革命党人的反对,然而,这对于共过患难又彼此深爱的两个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阻碍。到日本后,他们就结婚了。

    【留学东洋】

    一身白纱裙的董竹君和笔挺西装的夏之时,在松田洋行里举行了仪式简单的婚礼。那一年,董竹君十五岁。

    新婚夫妻,自然是浓情蜜意,夏之时还给原先没有名字的她起了“竹君”这个名字,希望她能像竹子那样高洁。

    结婚不久,夏之时就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跟随孙中山先生开始二次革命。与此同时,他把董竹君送到了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念书。

    接受了现代教育的董竹君第一次获得了自由思考的权利,她也终于得以有机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夏之时出身地主家庭,虽说参加革命,但是脑子里还是有着封建残毒,大男子主义、家长式作风,粗暴、专制,这些也就成为了新女性董竹君反抗的焦点。

    1915年12月,蔡锷在云南举事,打响了护国战争第一枪。夏之时奉命回川,临行前,他交给董竹君一把手枪,教她防贼,若是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则用它自杀。他还急召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的四弟夏乃逵到日本陪二嫂读书,用意无非是要监视她的一举一动,以免她获得自由就红杏出墙。董竹君平生最痛恨的就是亲友看扁她的人格,夏之时对她如此不信任,她心里火冒三丈。

    夏之时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很快就达到了人生的第二个高潮。董竹君的学业也进展得颇为顺利,毕业后,甚至还自学法语,准备赴法国留学。但是这很明显超过了夏之时的忍耐极限,遂修书一封,催她尽快回四川。董竹君无奈,只得放弃留学,收拾行装,带着女儿,回到了四川的夏家。

    【两情不相悦】

    夏家是典型的封建地主家庭,封闭、落后、守旧、固执。要在一个勾心斗角的旧式大家庭中理顺关系,绝非易事。董竹君相当用心,她先是在省城买了一大堆洋货作为见面礼,打点老老少少大大小小,一个不漏,他们的口被封住了,不好意思一上来就找她的茬,剩下的事再见招拆招,随机应变。夏家的老太太嫌弃董竹君是个下江人,有过青楼卖笑的过往,居然还留过洋,恐怕不好使唤,就敦劝夏之时将她休掉,另娶一房,这事被夏之时顶了回去。董竹君拿出十成功力,里里外外精明贤能,很快就让夏家上上下下生出敬意,连老太太也改变了根深蒂固的成见,还亲自主持操办了一个旧式婚礼,让已为人父人母的夏之时和董竹君高烧红烛,重新拜堂,算是正式接纳她为夏家的媳妇。

    夏之时出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后,一改初衷,做起了地方军阀,凭仗枪杆子欺负商民,从中渔利,钱倒是捞了不少,但他原先的革命理想却变了质。董竹君对他的所作所为深感痛心,劝他走正道,保全清誉,这些规劝招来的却是轻蔑的骂声,骂声中最强烈的一点就是:“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1919年,由于夏之时在四川军界内部白热化的派系斗争中站错了队,跟错了人,被正式解除军职,从此在成都过起了求田问舍的赋闲生活。他创办过锦江公学,但只是短期行为。他喜欢赌钱,一把把钞票随手而空。他喜欢敲木鱼念经,假把式学佛。他抽鸦片烟上瘾,董竹君看不惯,将烟具藏起来,他就恶语相侵:“就算把房子吸成了灰,也不是花你娘家的钱!”因为不得志,夏之时的脾气越来越糟糕,经常无理取闹,甚至把手枪拍在桌子上,扬言要一枪崩掉她。最令董竹君难过的是,她患肺病避居花园亭子,休养三个月,他从未去探望过她。他重男轻女,见董竹君连生四个女儿,口头不说什么,心里却非常恼火。当年,夏之时的母亲生下第二个女儿,曾残忍地将她淹死,此后胎胎生儿子,夏母居然将这种恶行当作经验加以推广,这当然是宅心仁厚的董竹君深恶痛绝的。董竹君怀第四个女儿国璋时最为辛苦,因为劳碌过度,胎气不足,共怀胎十五个月才分娩,身体亏损极大,夏之时却毫无关怀之意和体贴之举。董竹君苦口婆心地规劝丈夫放下往日都督、司令的架子,多接受点新文化新思想,多兴办几项实业,多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她还拜托国民党内头号理论家戴季陶去劝导夏之时重拾雄心。殊不知,戴季陶意志薄弱,是个动不动就想到自杀(最终于1949年自杀成功)的衰人,结果有辱使命。

    【离家出走】

    在军阀割据、工商凋敝、教育废驰、民不聊生的乱世里,董竹君仍自强不息,开办“富祥女子织袜厂”和出租黄包车的“飞鹰公司”。起先,生意还差强人意,可是受到民族工业大气候的影响,经营渐趋惨淡。

    事业获得起步的董竹君,她家庭生活却越来越糟,主要是跟丈夫的关系越来越僵。夏之时本来就对女人抛头露面做生意不满,再加上自己事业失败,在不满外又加了一层嫉妒。他常跟朋友抱怨,说自己在家里没有地位,尤其是在女人面前。朋友的老婆在外边再凶,到了家里也得乖乖听话,而他的老婆在里在外都是一把手,他根本说了不算,也吵不过她。如此种种,怨言颇多,夫妻裂痕,渐渐扩大。

    董竹君愈益觉得夏家的气氛难以忍受,尤其是丈夫反对自己的态度,让自己伤心不已。所以,她决定离开这个家,然后靠自己的力量生活,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

    1929年春,董竹君将工厂关闭,将公司盘出,将最小的儿子留在四川,带着四个女儿前往上海,与夏之时会合,这本是他们和好的最后机会,夏之时却将它白白浪费了。当时董竹君要留在上海打拼,夏之时坚决不同意。好不容易让他同意了,孩子却又成为争执的焦点。董竹君要留下所有的孩子,夏之时却要所有孩子跟他回四川。争执良久,方才达成协议,仅把男孩留给他,她带着四个女孩。

    可以说,正是夏之时的指责、怀疑(疑心她卷空了家产)和辱骂,以及手持菜刀追杀,令董竹君再也无法容忍,她咬紧牙关提出了离婚。但两人这次并未离婚,只是协议分居。

    临走的那天,夏之时还是试图挽回董竹君,想把她留在身边,毕竟两人这么些年的感情不是假的。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年轻的女孩,年轻的都督,相遇、相识、相恋,这里的每一份感情都是真的。夏之时与董竹君的婚姻原本有点英雄救美的意味,不乏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到头来却演变为反目成仇的结局。应该说,夏之时算得上行侠仗义的英雄,董竹君也绝对是一位坚毅好强的美人;夏之时只有一时投入的爱美之心,董竹君却有永久珍视人格和尊严的主见;过气的英雄长年以恩公自居,觉悟的美人则不愿一辈子保持女奴的姿态。于是,这桩在外人看来异常美满的婚姻最终从内部稀里哗啦地解体了。

    【离婚】

    在上海的日子,董竹君过得很是辛苦,毕竟家里有四个孩子跟两个老人,生活压力实在大。走投无路的她甚至去过赌场,还给人推过黄包车。好在夏之时还讲夫妻情谊,不时地接济她们。不过,对她而言,这种接济反而令自己感到耻辱。她是自己离家出走的,不做出一番大事给他看,怎么行?夏之时曾一度终止了接济,试图迫使她们回家。不过他的如意算盘显然打错了,董竹君倔强的个性占了上风,坚决不回家。

    分居五年后,董竹君与夏之时在上海正式签署离婚协议。她只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夏之时不要断绝抚养费,以免孩子们长大后,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二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请夏之时念及儿女情分,培养四个女儿大学毕业。这两点要求合情合理,令在座的见证人都感叹唏嘘,夏之时也走过来,握手下泪,对她说:“竹君!今天才知道你的人格。你提出的要求,(我)完全可以办到。”事实上,夏之时回川之后,就暴露出本来面目,他不但分文不汇,还向离婚律师戴季陶、李伯申等人诬告董竹君隐匿款项,叮嘱他们“勿予接济”,并请他们设法以共党嫌疑罪将她驱逐或拘禁,逼她交出孩子,其用心不可谓不毒。后来,他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长信痛陈董竹君数条罪状:胳膊肘外拐;视女若男;交友不慎;对新文化、新思想趋之若鹜;忘恩负义;经营不善而使工厂和公司倒闭。信末他提出三项“善后办法”,无外乎是要董竹君带着女儿返回四川,这当然是白日做梦。

    就这样,夏之时离婚后干出的种种卑劣行径,更将董竹君心中残余的那点爱意和敬意化为烟尘和齑粉。

    【工厂被毁】

    离婚后的最初几年,董竹君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典当行。平日不用的首饰抵押殆尽,她不心疼;贵重点的衣服抵押一空,她也不心寒;而大女儿国琼的乐器大提琴被抵押出去,她才真真切切地感到了心酸。囊空如洗,手头拮据,迫使她一再搬家,即使栖身在最便宜最阴暗的亭子间,她仍要为房租发愁。

    受医生郑德音的影响,并由她引荐,董竹君一度想加入共产党,却未能如愿,于是她就做了一位不签字的党员。那位姓李的神秘人物倒是给她指出了一条创业的光明路,这方面她在四川已积累了不少经验。董竹君也想到了办企业,可是资金从何而来?她找到二叔,二叔倒是极力赞成她开办纱管厂。她通过可靠的门路,东拼西凑,集资四千元。

    1930年春,董竹君办起了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她在销售方面下足了苦功夫,直跑得双腿肿胀,患上严重的关节炎。当时,女子办厂在上海还是新鲜事,很难赢得上海银行界和实力雄厚的企业的信任,可想而知,要找他们贷款和拆借资金均是此路不通。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董竹君经高人指点,远涉重洋,去菲律宾马里拉华侨界招回一万元股资,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

    1932年1月28日夜,侵华日军悍然进攻上海闸北,群益纱管厂遭到炮击,被迫停工。

    董竹君又回到了零点。

    局势平静后,不甘心失败的董竹君又着手准备重出江湖,但谈何容易。海外股东不明真相,停产以后,有不少流言中伤董竹君,说她是“拆白党”,意即为空手套白狼的骗子。为了恢复生产,董竹君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一时心急,她险些中了专门设局坑人的“翻戏党”张云卿的圈套,待她识破张云卿的鬼把戏后,张云卿不但没有恼羞成怒,反倒敬佩她在商机无限、危机也无限的上海滩敢闯敢干,还无偿地资助了她一笔钱,以解燃眉之急。

    这期间,董竹君的母亲去世了,父亲重病,债主催迫得一日紧似一日。眼前八面悬崖,看不到半线生机。董竹君“顿时觉得四海茫茫,束手无策。一阵心酸,一阵沮丧,自杀之念油然而生”,甚至觉得死是最好的解脱,可以了却万般烦恼。但这个念头闪现时,她耳畔立刻响起了夏之时的那句预言:“到头来,如果你不弄得走投无路,带着四个孩子跳黄浦江,我手板心煎鱼给你吃。”于是,董竹君便又坚定信心活了下来。

    【今有英雄起巾帼】

    终于,董竹君否极泰来。有一天,董竹君家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四川人李嵩高。此人曾留学法国,是四川地方军队的军火采购员。他慕名而来,听说她会经商,资金方面遇到难处,就慷慨解囊,愿意借给她两千元做生意,这岂不是雪中送炭吗?此人语气诚恳,并没有提出任何非分要求,董竹君欣然收下了这笔救命钱。她仔细琢磨,办厂太难了,只好放弃,办川菜馆,也许更有奔头?当时,在上海酒菜业中最受欢迎的是粤菜和闽菜,川菜并不吃香,主要是因为川菜太麻、太辣、太咸,不对下江人的胃口。若将川菜的花色品种加以重新组合和改造,未见得不能与粤菜、闽菜争一日之雄。

    1935年3月15日,在上海法租界的华格臬路,锦江川菜馆正式挂牌营业,开门就是满堂红,此后生意节节攀升,简直好到爆棚。上海滩青、红帮的头面人物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固然捷足先登,南京及上海军政要人也经常在此设宴,默片时代的头号明星查尔斯·卓别林访问中国,在此品尝过香酥鸭子,还在他的回忆录中特意提到一笔。满座的时候,竟连杜月笙也得排队,有一回,他等得实在不耐烦了,就让招待员捎话给董竹君,赶紧扩充店面,房间不够,就用他的名义跟房东孙梅堂打商量。董竹君求之不得,孙梅堂误以为杜老板是她的靠山,只好尽力玉成。锦江向后弄深入,必须搭天桥过去,又是杜老板出面疏通,促使法租界工部局破天荒签发了特许营业执照。扩充店面后,锦江的生意更加蒸蒸日上,董竹君名声大噪,被视为神通广大的女强人。

    在经营的过程中,董竹君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了一套饭店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还培养了一大批饭店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她所设计的制度甚至在日后的中国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在当时的酒菜业中,还没有人像董竹君那样讲求文化品味,室内装潢十分考究,除了红木雕刻的宫灯、意大利样式的雕塑,墙上还挂有张大千画的丛竹、郎静山拍的照片和郭沫若写的条幅。这里应特别提及郭沫若,他困居上海期间,一直由锦江照料饮食,因此他称赞董竹君为一饭救韩信的“漂母”,还写诗填词以表谢意,其诗为:

    患难一饭值千金,而今四海正陆沉。

    今有英雄起巾帼,娜拉行踪素所钦。

    1936年初,董竹君开办锦江茶室,给社会贤达名流提供一个幽雅整洁、安静舒适的清谈环境。茶室全用女招待,却从不播放靡靡之音,以示正派经营。董竹君将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办得红红火火,与其经营理念和严格管理固然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她能在三教九流各路神仙中周璇自如,诸如官场中的上海警备司令杨虎、国民党政要戴季陶、红人郑毓秀,黑道上的青红帮头目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白道上的文、教、法、工、商、报界的名流,她能一一摆平,不开罪任何一方,在商言商,不卷进政治漩涡,尽管她也掩护和资助过一些爱国人士和地下共产党员,但做得天衣无缝,就算是军统特务沈醉有所察觉,也没能抓到把柄,不敢轻举妄动。

    【战乱年代】

    1940年冬,董竹君搭乘一家荷兰公司的轮船前往菲律宾马尼拉,一是探望大女儿国琼,二是为锦江两店募集新的股金。她选择的时机显然不对,日本远征军于翌年入侵菲国,董竹君与女儿沦为难民,险些死于菲国新兵的枪口(误以为她们是日本间谍),幸亏朋友跪地作证,才逃过劫数。

    董竹君临危不乱,关照大家要穿戴整洁,妇女略施脂粉,因为菲律宾是美国的殖民地,尊重富人和女士,打扮得漂亮些不难博取同情,容易获得救助。事实证明,她这是神机妙算,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下他们果然多次得到意想不到的援手,从而死里逃生。

    1945年初,在菲律宾受困五年后,董竹君乘日本红十字会的难民船回到上海。

    沦陷区的上海早已面目全非,日本人的“善治德政”通过汪伪政权尽展“魅力”,有钱有势的人纸醉金迷,没钱没势的人忍气吞声。董竹君回国后,立刻发觉锦江两店(饭店和茶室)的代理人张某某贪污严重,经营额已急剧下滑,她若再晚回一段时间,锦江两店势必会落入他人之手,她的心血就将付诸东流。

    董竹君急于筹集资金,在证券交易所栽了个跟头,屋主要挟收回店面,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政府发行法币和金元券,物价疯涨,锦江两店险象环生。董竹君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最终,董竹君相机行事,一一化险为夷。最难过的战乱年代里,董竹君艰难地熬过来了。

    【世纪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董竹君在上海市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将自己的两家门店改造成了锦江饭店,这是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国宾的饭店。不过也是时事使然,经历了许多次失败又重新崛起的她,已没有了那么多争强好胜的心,于是便将锦江饭店主动交给了政府,自己只保留了郭沫若的一阕词和一副文房四宝。

    这次,董竹君算是真正地回到了原点。

    不料,后来的岁月中,都督夫人的身份给董竹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她甚至还被关进过监狱。不过总算她有福报,熬了过来,晚年还是很幸福的。

    作为上海锦江饭店原始创始人,董竹君在九十七岁高龄之时撰写发表了自传体小说《我的一个世纪》。导演谢晋还曾根据这本书拍了一部电视剧《世纪人生》。在自传中,董竹君曾如是写:“竹君无才,竹君无貌,无以得到众人的青睐;无以战胜各项困难;竹君不冷,无以抵御种种烦扰。”

    但夏之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四川,他被扣上了“组织策划土匪暴乱”的帽子,后被误杀于合江县城关镇。

    得到夏之时去世的消息后,董竹君一下子就软倒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她果然还是爱他的,毕竟分歧可以忘记,但爱却是不能忘记的。她一直将两人的结婚照放在床头,照片里的两人,依旧年轻,依旧相爱,依旧幸福。夏之时也从未忘记她,据说在她开饭馆之时,他还托人送钱支援。她也顾念旧情,从不说他的坏话,即使在她的自传里,也只是说他脾气古怪,从不认为他是坏人。他们毕竟相爱一场,即使劳燕分飞,但美好的回忆仍在。

    1997年12月,董竹君以九十八岁的高龄病逝于北京,留下了一个红颜传奇给这个世界。

    董竹君启示录:

    董竹君凭着勇敢和智慧走通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一条人生路,那就是独立之路、创业之路、自我完善之路。

    这条路成就了她的传奇,一个董竹君式的传奇,从一个青楼女子,华丽转型为一个睿智、温文尔雅、气质超脱、有着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纪的魅力女人。她验证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自信、用心、很虔诚地经营着生活,任风云际会、红尘变迁,依然阳光灿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