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样?
张爱玲一生妖冶多姿,是非不断。她在承受繁华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孤寂。无疑,在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的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同时,她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千金,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又显得那么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却都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会在文章里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却在美国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也许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冰冷的童年】
张爱玲在其发韧之作《天才梦》中写道:“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十多岁时的感受,就已经如此老道,透出她对世事洞明和体察秋毫。同时,也有那彻骨的冷气透纸而出,这与她冰冷的童年有直接关系。
她出身名门贵族,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深得慈禧喜爱的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李菊耦。如此显赫的家世让她拥有的却是不幸的童年,因为那个时候,她那个庞大尊贵的大家族已经开始没落,而她父母婚姻的失败更是雪上加霜,童年的她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家庭里。张爱玲的家庭不缺金钱,什么也不少,唯独缺少了情感,父亲是纨绔子弟,母亲黄逸梵则是成色十足的新女性,在绘画和音乐方面颇有造谐。先是母亲常年游历在欧洲各地,很少回家。后来父亲娶了一个年轻到并不比她大多少的继母孙用蕃回来。而这于她的童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巨大的不幸。
生于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竟对她的人生一语成谶。
尽管她被无数次书写,但也许从来就没有人能理解和明白张爱玲这个奇怪的女子,她走过这个世界真的只为自己,“千万年,在时间的无涯荒际,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碰上了,也没有话可说”,就连那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也显得是那么的多余。而这一切又构造了如此奇怪的张爱玲。而她如此奇怪,不能说不与她自幼生活在一个问题家庭有关。
【问题家庭】
1920年的上海,是十里洋场,是灯红酒绿的富贵景象。但在这宁静的繁华中其实蕴藏着深深的危机,时代的大变革将在其中发生裂变。张爱玲就出生在这个激流洪涛般的大时代。
张爱玲生在民国,无缘得见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等辈在时代的洪流中弄潮的风姿,她对生活、对世界的最开始的感受来自家庭。而家庭给她的最早的印象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这对她后来人生的影响之大是难以想像的。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一生落寞守成、碌碌无为,与青史留名的李鸿章、张佩纶等的辉煌生涯形成强烈反差。他拼命玩乐,腐化堕落,在醇酒妇人中碌碌一生。
张爱玲的父母之间的不和谐,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差异,更是思想意识的分歧,这也是他们后来分道扬镳的根源。黄素琼并不甘于被不幸的婚姻完全束缚住,她要去寻求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1924年,张廷重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黄素琼借口小姑需要监护便偕同出国了。她自己更名为黄逸梵,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
那时,张爱玲四岁,她将从此失去母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注定是苍凉的,是冷漠的。
黄逸梵这次出国游学更拉大了两人在知识上、思想上的差距,他们间互相妥协而达成的和解根本就不可能长久。那场面是骇人的,震耳欲聋的争吵声,偶尔还夹杂着黄逸梵的哭声和摔碎东西的声音。而这无疑让小爱玲对婚姻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这阴影一直投射到她日后的婚姻生活当中。
【心灵创伤】
不久,黄逸梵又要去法国留学,临行前她专门到黄氏小学去看女儿。张爱玲的感觉似乎麻木了,恩怨不断,悲喜频交,她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当母亲走出校门,张爱玲远远看着红铁门徐徐关闭,泪如雨下。
母亲是家中的过客,父亲则是昏君和暴君,她没法讨好姨娘(父亲的小妾),父母分离后,她更无法取悦那位性情酷虐的继母孙用蕃。
在圣玛丽亚女校里,张爱玲身穿继母的旧衣,在学姐们优雅而挑剔的目光下低头走过,这给少女时的爱玲心里记上了一笔,促成了她日后的“恋衣癖”,或称之为“奇装异服”。她在问题家庭中因受到歧视和虐待而造成心理创伤,形成这样的丽装异服的敏感和爱好,在她的身上一直持续到去世,即便早过了穿红戴绿的青春期,张爱玲的着装仍旧带着青春期在问题家庭成长中形成的特点。
张爱玲与继母的关系很平淡,所以一直都很依恋父亲,她对父亲的感情是既爱又恨。在一次战乱中,因为躲避日寇频繁的炮火,张爱玲住进了刚刚回国不久的母亲家,一住就是两周。回去之后,她与继母产生了很大的冲突,严厉的父亲知道此事之后,给她来了一顿毒打。随之,那个她深爱的父亲将她反锁在房屋内,很久不让她出门,无论怎样叫唤,怎样发脾气,都没有人敢放她出来。在这里,问题家庭对于子女的态度显得很重要。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问题家庭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问题家庭的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天才般的张爱玲就是在那个小房间里,逐渐养成一种自闭的性格,她变得没有安全感,变得脆弱,但同时也变得更加倔强了。自此她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恨意,但是她自己知道,内心里依然是爱着他的。
但张爱玲就是被这个她恨着爱着的父亲禁闭于一室,饱尝铁窗滋味。当飞机掠过天顶,她不禁恨恨地祈求,赶紧丢一颗炸弹下来吧,好与这个无情无义的家庭同归于尽!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整整一个秋天和一个冬天,最后她生病到了垂危的地步,姑姑张茂渊前来说情,才使她得以治疗。
有过这样的童年经历,问题家庭的阴影对张爱玲的负面影响是极大的。一方面,她逃避父亲,另一方面,张爱玲脆弱的内心总是极度想要依恋某一个成熟稳重的大龄男人,以补偿她缺失的父爱,而年长她很多的胡兰成在某种程度上就扮演了这样的角度,正是这个胡兰成注定了她婚姻和爱情的不幸,可以说,问题家庭毁掉的绝对不仅仅是张爱玲童年的快乐,更毁掉了她一生的幸福。
张爱玲对于母亲的感情是很浓郁的,她喜欢母亲,更崇拜母亲,她一直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她的母亲。而她的性格中有很多无意识地承袭下来的母亲的影子。张爱玲当时也许没有从父母的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纠葛中感觉到剧烈的痛苦,但她的性格、处世的观念和态度等等却就在这样的成长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而这都在日后有所显现。问题家庭中的母亲往往把孩子当成唯一的支柱。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张爱玲的母亲曾给过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
张爱玲毅然的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可以说张爱玲孤僻的性格与父母离异以及父女关系急剧恶化有关,同时也与母亲黄逸梵在主观和客观上对孩子的“疏远”有关。
童年母爱的这种缺失,对张爱玲的性格不可能毫无影响,她一生都对外界采取退缩、警戒和淡漠的态度应该来源于此。与此相应,她在二十五岁以前的作品自然地也就表现出一种冷漠色彩。她在创作的繁盛期,小说一般都缺少悲悯,总是揭露人性的自私或丑恶。直到后来的《十八春》才有了一些大悲悯的情怀。
【一场最不可能的恋情】
张爱玲性格极为孤僻,从来不愿意跟任何人多做任何交谈。她不会客,也不接见任何慕名而来的远方读者。而这更是她成长的那个问题家庭的阴影一种最明显体现。问题家庭的孩子往往受到各种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而作为问题家庭的家长其实应当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但张爱玲的父亲或母亲,没有一个能做到这一点。
作为在问题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张爱玲要比正常家庭孩子成熟得早,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要灰暗得多。张爱玲常常害怕失去周围的东西,比方亲人、友情,她得到一些别人的关心后,其实是非常珍惜的,有时甚至会过分地看重。张爱玲很好胜要强,说好听点这是上进心强,说得露骨点,就是渴望用自己的成就和社会地位来证明自己,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张爱玲才会说“出名要趁早”这样充满功利色彩的话来。而事实上,她的内心是很脆弱的,甚至于永远走不出困境,一生都在消极悲观中度过。
初遇胡兰成时,她是名闻上海滩的头牌女作家。而他则是个恣意风流,潇洒得意的美男。以前,他只在杂志里见过她。而今,她从艳丽妖娆的文字里走出来了,让他有了一丝惊艳的感觉。
这一年,胡兰成三十八岁,张爱玲二十四岁。很快,她沦陷在胡兰成柔情的目光里。
一个情场老手,一个纯粹初恋,况兼年龄相差悬殊,出身家庭迥然不同,这是一场最不可能的恋情,然而,却真实地存在着。
作为一个在问题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她是一个渴望被爱、想要安全感的脆弱孤单的女人。无论是孤寂的童年时期还是封闭的少年时期,又或者是有了点名气的青年时代,她都在渴望着爱的出现,向往她笔下那开出灿烂的花苞来的美好爱情。即使她文笔斐然,名声震耳,但是她的现实生活却十分单调,甚至有的时候还很乏味无趣,特别是感情生活一直处于空白期。她就是留着这样的空白,一直等到了胡兰成的出现。
尽管这时候,外面的炮声隆隆,日本败亡的哀歌已响,但她顾不了这么多。胡兰成在认识张爱玲之前就已经结过三次婚,一个是最初与之订婚的唐玉凤,另外一个是女教师全慧文,还有一个是舞女应英娣。而且他当时虽然已经辞去《中华日报》总主笔的职务,但是依然在为汪伪政府工作,成为人人攻击的汉奸。但是张爱玲根本不介意这些外在的言论与抨击,她只是极度想要一份父爱与情爱融合的归宿。当然,最终她没有得到。
【情话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因为胡兰成怕日后时局变动,自己的身份会拖累张爱玲。没有任何仪式,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就这样,他们的感情有了一个踏实安稳的关系——夫妻。就这样,用这样一篇短短的婚书,作成一生一世的契约,彼此能始终信守不渝吗?炎樱,这位张爱玲一生的知己,此时此刻作为证婚人,也在婚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电影《滚滚红尘》是大家不陌生的,1990年上映之后,一举获得了台湾金马奖的八项大奖,电影当中,林青霞与秦汉将一位女作家和一个汉奸在乱世中的爱情故事演绎的缠绵悱恻,柔肠寸断,这部电影影射的其实就是作家张爱玲与汉奸胡兰成的一段往事,但是现实版的故事则远没有电影里演绎的那么可歌可泣,现实中的这段情。张爱玲爱得痴苦,而胡兰成负得轻薄。
胡兰成刚刚解脱了旧婚姻的羁绊,就马不停蹄,争分夺秒地迎娶上海顶尖才女张爱玲,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未有过的满足,他向来自命风流,这是最得意的一次。于是他对着刚刚到手正在新鲜的如花美眷,恭维有加:“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这样的谎言让日后的她不齿,但此时,这个痴情女子却是极爱听的。当张爱玲能说出“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的时候,她一定不会忘记这句漂亮的情话、这句可恨的谎言。
当时,已接近了1944年年底,时局也在明显的动荡不安。日军在中国的势力已经江河日下。而胡兰成作为汪伪政府的官员,自然也有了危机感,于是胡兰隐姓埋名躲藏起来。然而不久,身在武汉的他便又与汉阳医院的一个十七岁的护士周训德如胶似漆。随后,胡兰成还和她进行了一次婚礼,全然忘了张爱玲的存在。而张爱玲对此,却是真的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让人欲哭无泪。
直到1945年3月,胡兰成从武汉回到上海。在张爱玲处住了一个多月。此时,他才将小护士的事情告诉了张爱玲。此时,张爱玲的心肯定是被刺伤了,但是她依然默默地接受了。
张爱玲渴望被爱,她极度需要爱情来弥补内心的空寂。在问题家庭长大,向来不怎么参加交际圈、不爱与人交往的她,在几乎闭塞的小小的空间里创作,只跟身边几个好友有联系。她不走向外面的世界,也不让外面的人走进来,就那么固执而倔强地坚守着自己的领域。但这扇门最后被胡兰成巧妙地敲开,并且光明正大地走了进去,又毫无挂念地走了,可是张爱玲哑忍住了。
很多人不解当喜新厌旧的胡兰成移情别恋之后,张爱玲知道了,只是暗自伤心,却始终没有发作。这其中的原因又何尝不是问题家庭的阴影所致?她虽然痛苦得很强烈,但都会努力地说服自己去原谅他,帮他找很多借口。张爱玲想要对胡兰成与小周的私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她只是需要一个丈夫,她需要的是一个男人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如果说,有一天那份安全感全然消失了,那么只能另当别论了。但是,至少现在他还是她的丈夫,而且在他身边依然能够感觉到温暖,只是不同往日那么强烈了而已。
由于童年时家庭带给她刻骨铭心的伤痛,即使才华横溢,创作收入颇丰,名气甚旺,可张爱玲最向往平静踏实的生活,她也想要像别的女人那样极其普通的家庭,然后每天过过小日子。她很想要陷入俗世俗物之中,彻底成为一个简朴单纯的女人。不幸的是她找错了人,这个男人不仅不能够给她带来平凡小日子,反而还把她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父母婚姻的阴影】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胡兰成的末日也来了,就在他逃亡到温州的日子里,在张爱玲望眼欲穿的相思中,胡兰成却和大他两岁的范秀美开始了巫山云雨奇遇般的恋情。
已有半年没有见到爱人的张爱玲,千辛万苦,竟然一路寻着来到了温州。这两个女人与一个男人的三角关系,无论如何,都只能是尴尬。因为怕范秀美的邻居对三人的关系有所猜忌,他们三人都是在旅馆见面的。胡兰成对于张爱玲的介绍则是自己的妹妹。胡兰成对张爱玲似乎没有丝毫的愧疚,在他的心里,张爱玲是一个冷艳的、淡漠的、超脱的、从来不会委屈也从来不会吃醋的女人。
这当然不可能,胡兰成要么不了解张爱玲,要么就是在为自己的薄情开脱,其实最开始追求张爱玲的时候,他依然是一个有妇之夫。然而这一切对于一个深处爱当中的女人,怎么可能会不在乎?而张爱玲这样,完全是由于她幼年生活的问题家庭,让她特别渴望一份爱,一份给她安全感的爱。但是,张爱玲恰恰没有得到这样的爱,问题家庭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
所以,在画笔停住不能继续的时候,就证明了张爱玲不是超脱的,而且也是心里酸溜溜的,张爱玲真的是很委屈,她的心里只有这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心里却装着几个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伤?而在这样时候,童年时经历的问题家庭,就如恶梦般格外折磨着张爱玲,这种折磨大多是体现在张爱玲的潜意识。
问题家庭的阴影在张爱玲的婚恋中开始显现出负面效应。当张爱玲用苍凉的文字,给我们描述了那个时代的喧嚣华丽,以及风流云散的爱情寓言。有人说,张爱玲是把男人看透了才会写出这样冷峻又鞭辟入里的文字,然而仔细的品一品,也许那份本真的爱情令张爱玲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她的落笔尽是遗憾,基调全是苍凉,而这不能说不是她成长的问题家庭阴暗的长长投影。
张爱玲在温州呆了二十天后,决定离开,张爱玲离开温州时,胡兰成送她,天下着雨。这该是她生命里最冰冷的一场雨。这时,她一定想到了父母的分手,父母的离婚在此时此刻,如同一个昏黄的路灯,为她在暗夜中指了一条并不理想的路,但除此路之外,还有什么什么好的路径吗?在她和滥情的胡兰成之间。
是的,在父母婚姻的阴影投射之下,张爱玲做出了分手的选择。
在冰冷的雨中,她叹息着告诉胡兰成她自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随着这场雨的终结,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也彻底画上了句号。张爱玲知道,她这一生最美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辛酸的尽头,再有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就像《半生缘》里曼桢对世钧说:“回不去了,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一转身,便是天涯海角,从此两相断绝,人海茫茫,再不相见。
1947年,张爱玲与胡兰成正式离婚。这一年,张爱玲二十七岁。
她用三十万元断了对胡兰成的思念。张爱玲走得决绝,可还是有些心疼与不舍,毕竟夫妻一场,七百二十天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胡兰成的两年,却是张爱玲的一生。爱那么短,痛却那么长。
对待爱情,她一点都不世故,更谈不上精明,倒是有几分笨和愚。当初遇上胡兰成,明知道这个男人是个火坑,一个爱字还是让她天真地跳了下去。她的感触是深刻的,她说的那些情话,有着震撼到灵魂深处的力度:
如果我不爱你,我就不会思念你,我就不会妒忌你身边的异性,我也不会失去自信心和斗志,我更不会痛苦。如果我能够不爱你,那该多好。
——张爱玲
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得很。
——张爱玲
一场用尽她全部情感的恋情就这样辛酸谢幕。胡兰成曾写信给张爱玲的好友炎樱,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炎樱没有理他,张爱玲也没有理他。
离婚后,张爱玲没有在任何一部作品,或者公开场合,再提及过胡兰成这个人,胡兰成成了张爱玲心中永远的痛,再不能触碰,无法释怀,她曾这样形容自己:“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孤岛”,而她在多年后一部小说的卷首语中安慰自己说:“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张爱玲把她一生全部的感情都倾付给了一个有才无德的汉奸,有人说胡兰成是张爱玲一生当中永远都无法抹去的黑点。在两个人短暂的三年婚姻里,张爱玲是满心欢喜地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而最后她低得连胡兰成都看不见她了,而她开出的那朵花,也永远的枯萎了。
【临水照花的优雅】
1951年,张爱玲离开了让她荣辱纠结的上海,之后辗转香港,最后去了美国,嫁了作家赖雅。然而她一生的爱似乎已被胡兰成燃尽。她与赖雅相差将近三十岁。那个时候她选择嫁给赖雅,已经是一个无关于爱情的决定了。漂泊多年的她,只是在寻求一种安全感以及归宿感。那一直紧紧跟随张爱玲的问题家庭阴影,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她有很强的恋父情结,而且一直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她之所以这么选择自己的第二段婚姻,或许也是因为对胡兰成彻底失望之后的一种无奈之举。那个时候的她,几乎已经没有爱人的能力了,她最美好的爱情都已经在最美丽的年华里献给了她最爱的那个人,那个人无论再怎么坏,都是她一生的最爱最激动最热烈。
如此寂寞透骨的张爱玲在1995年的那个秋天,孤独地仙逝于洛杉矶的公寓,几天后才被发现。据说,她死前最后一件衣裳是一件磨破衣领的赫红色旗袍,像极了她曾经绚烂一时而后却平和闲淡的一生。“旗袍丽人”张爱玲,艳绝一时,凄凉无限。当岁月一页页翻过,那些渐渐褪去了的桃红葱绿,一抹荒凉中,她就是那个尘世烟火里不肯老去的女子,捧书于红尘之外,含笑不语。
晚年的张爱玲,孤身一人在美国,深居简出,除了香港的宋淇夫妇和她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很少有人知道她这漫长的晚年是如何度过的。她与家人也断绝联络。一次,弟弟张子静忽然看到报上写“已故”,才得知姐姐张爱玲已离开人世。
张爱玲是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
胡兰成的这句话,可以视作是她的一个辛酸又到位的赞语与美言。
在喧嚣纷扰的红尘中,读张爱玲的小说,早已成为很多小资女子的至爱和消遣。那抹不去的忧伤,低沉的情调,像一枚小小的蛊,在我们心间攀爬,瞬间蔓延、占据。
张爱玲是孤寂的,也是美丽的。倍受争议的她犹如暗夜里开出的一朵花儿,艳丽却凄美,透着彻骨的寒意。可是,这份苍凉与冰寒如一面魔镜,折射出人性的真实,人生的悲欢。因此,无数女子喜爱爱玲,爱读爱玲,爱说爱玲,爱想爱玲。在这朝朝暮暮的日子,无数女子因为爱玲的书而守得一方宁静的墨香,埋头阅读中,拼却晨昏,山河俱不在心上。爱玲和她的书很旧,读来会让人有很凉的心境,在柔软的时光里滑落,如缎子般抖开静默的忧郁。
张爱玲启示录:
前面我们说过,漫长的岁月从未将张爱玲从公众视野里消失,而人们对她的争议也从没有断过,就如同对她的喜爱从未间断一样。当时,我们设问: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应当是不能不说与她的问题人生有关。
毫无疑问,张爱玲是在一个问题家庭里长大的,同样,问题家庭无疑地影响了甚至决定了她的问题人生。在她的一生中,处处可见童年时问题家庭的阴影。
如何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解决由自卑导致的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张爱玲似乎用一生做了回答,虽然是一个不太理想的答案。心理学家们分析,问题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尤其是问题家庭里长大的女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一下本书中的张爱玲,不论张爱玲做得好,或是做得不好,她都是一部活教材,值得你细细咀嚼,你会回味无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