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幽默地说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幽默语言有神奇功效

    现代社会环境瞬间万变,速度效率急剧加快,因而现代人时常感受到一种心理压力和焦虑。幽默,是最好的“减压阀”。它不仅能使你心情变得轻松愉快、谈笑风生,而且有助于你交际中左右逢源,马到成功。

    幽默家大多都有一种超脱现实的情趣,有一种怪想法,就是不承认现实的合理性。

    生活中不能没有幽默。

    善谈者必善幽默。

    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幽默,是心理压力的“减压阀”。

    它不仅能使你的心情变得轻松愉悦,谈笑风生,而且有助你在交际中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幽默口才则是具有惠己悦人的神奇功效,在任何场合,拥有良好幽默口才的人总会赢得他人的好感,获得众多的支持和理解。而幽默口才的另一个奇特之处,便是可以毫不留情地反驳他人的攻讦,捍卫自己的尊严。拥有幽默的口才,便拥有了一笔无价的财富,使你终身受益。

    无论在什么场合,幽默口才都会给你带来一次次惊喜、一份份意想不到的收获。

    幽默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体现着乐观积极的处世方式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其实,幽默风趣在谈吐中的作用是很多的。

    1让你更受欢迎

    幽默就来自于生活本身。

    在一般的生活中,很难有喜剧演员、相声家、漫画家等专门说笑话使人发笑的人。但是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身边人的许多有趣言语、行为,我们就会有所觉察和发现。

    具有幽默感,在交际上可以显示出自己的聪明,可以鼓起他人的兴致,可以缓和紧张的局面,可以使大家快乐。

    用幽默去鼓起他人的兴致,别人对你将会十分感激。你说一句笑话,仿佛一缕阳光,驱散重重的乌云,一切怀疑郁闷、恐惧都会因一句恰当的笑话而消散无踪。

    幽默感强的人,在交际场合中总具有一种优越感,即使面临尴尬的局面,他也可以从容应付,赢得别人的掌声。

    2有助领悟哲理

    风趣幽默在说话中,将人的智慧和语言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揭示出来事物的深刻性,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使人在含笑中评判是非,领悟哲理,增长智慧。

    幽默语言应当是健康风趣的,并非能说笑就是幽默。谈吐应注意含蓄,切忌出语油腔滑调或低级趣味。

    虽然我们不能苛刻地要求幽默的语言都要有深刻的思想寓意,但一定要健康,不可庸俗、轻浮,也不能混同无聊的调笑。嘲笑人家的生理缺陷,或对性的话题津津乐道,这样非但不能表现你的幽默,反而只能显露你自己的庸俗和浅薄。幽默要以维护正义为基石,要有利于团结和身心的健康。

    有时,说话人含而不露的神情反而增加幽默的效果,因此,高明的口才专家提倡谈吐宜含不宜露,宜淡不宜浓。假如,一个人在说笑话之前,自己先笑得前仰后合,透不过气来,又如何产生幽默感呢?

    另外,幽默应通俗易懂,不能过于深奥,否则使人像猜迷一样百思不得其解,也达不到笑的效果。

    事物是向前发展的,人们永远只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即使是很幽默的话,几遍几遍地讲也会使人厌烦。讲话应力求新颖,发人之未发,这是幽默谈吐的诀窍。

    马克·吐温说“幽默感并非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近年来,我费了好些功夫,查明了它的来龙去脉。怎么说呢?这样吧,如果把幽默比作一个孩子的话,那他父母亲就分别是生活和悠闲。”

    3融洽活跃气氛

    幽默的谈吐往往惹得人们捧腹而笑,然而,谈吐的风趣也是一种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善说者一席幽默的话语,往往既可活跃气氛,又可把交谈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无数事例可以证明,风趣幽默是说者和听者建立融洽关系的有效的途径与手段。

    幽默的谈吐常常能使局促、尴尬的场面变得轻松和缓,使双方摆脱困境,也消除了尴尬。

    4练达乐观人生

    “幽默属于乐观的人,幽默属于生活中的强者。”这话很有道理。幽默的谈吐应该建立在说话者思想健康、情趣高尚的基础之上。它对人提出善意批评和规劝,它必然要求批评者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修养。一个心地狭窄、思想颓废的人不会是幽默的人,也不会有幽默感。一般说来,幽默者都具备品德高尚、心胸开阔、对人充满热情的特点。世上无数哲人,在与人讲话时,所流露出的幽默感,使人感到分外热情、亲切,这与他们具有乐观的精神、高尚的情趣不无关系。

    许多大幽默家有时也干出一些怪诞滑稽之事,这正是幽默思维压倒了常规思维而造成的结果。简单地说,假如成人像小孩子那样进行思维的话,就会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5充分发挥想象

    幽默家在进行幽默思维时,把两件表面似乎毫无联系的事物牵扯在一起,在不协调中产生新的协调,从而产生幽默,这就是近远联想。可以说,近远联想是幽默思维的基本要素,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幽默思维是在协调的事物中找出不协调的因素来,敏锐地观察变化着的平常中的怪诞组合,并用十分自然的口吻说出来,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

    6提高生活智慧

    一个人幽默的谈吐,是同他的聪明才智紧密相连的,而聪明才智往往与他的文化教养息息相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文化知识。如果一个人对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等各种事情多有涉猎,再加上有较强的驾驭语言能力,说话就容易生动、活泼有趣。古今中外幽默大师,无不是语言大师。幽默并不是矫揉造作,而是自然的流露。有人深有感触地说:“我本无心讲笑话,笑话自然脱口而出。”这很有见地。

    古今中外浩瀚的书籍中,特别是在讽刺小说、喜剧本、笑话集和寓言等作品中,善于幽默的记述甚多。多多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若能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则幽默自现。因为,幽默是在广闻博见的基础上产生奇妙联想而涌现的语言,有时只需几句话就能说明许多问题。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知识所知甚少的人,一向孤陋寡闻、离群索居或者深居简出的人,是很难把话说得很得体的,当然也就谈不上有幽默感了。

    幽默的语言还有助于揭露对手错误。

    幽默多采用影射、讽刺的手法,机智、灵活、巧妙地揭示揭露他人的缺点,善意地进行批评,使人难以发怒,在笑声中接受教育。

    7训练观察敏锐

    反应迅速是幽默谈吐的特点之一,这就要求言谈者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然而,这些又是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真观察的结果。敏锐的观察力不仅是科学中必备条件,也是产生幽默谈吐的重要的因素。

    把话说得幽默,就要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能够把一件平凡的事物由里往外,由外往里看个透,一两句话就能把讳莫如深的东西端出来。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来创造幽默,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别人所不曾发现的东西。现代人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切莫自己束缚自己。

    一个人的幽默感总是在他的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要使自己的语言幽默,最好的办法是向生活学习,在我们的周围不乏颇富幽默感的人。与各行各业的人交往,你会经常意外地发现他们运用语言之妙,表达之风趣,足以令人倾倒。在接近各种各样的人中,你会增强自己语言的库存和说话的才能。与幽默的人待在一起,自己就会受到“传染”,我们要有意识地多接近幽默感强的人。通过接触与交谈,增强幽默感。

    二、如何让自己说话幽默

    常听有人这么说,我天生嘴笨,幽默风趣不起来。幽默真是天生的吗?其实,并非如此。

    幽默的谈吐是一个人思想意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要提高说话的幽默感可以从以下的十五种方法中,体会幽默语言运用的技巧。

    1自相矛盾法

    一般人不希望自己说错话,但是有时候故意说错话,言谈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却可能产生幽默的趣味。因为在自相矛盾的情况下,言语失衡,逻辑错位,于是,逻辑上的阻塞,言语的倾斜,带给我们震惊,幽默趣味便在其中孕育了。

    有一个老头今年60多岁了,退休在家闲着没事。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想为小孙女做个小板凳。可是事情非常不凑巧,老头请来的木匠,半路出家,又不肯认真学艺,活做得特糟。木匠在老头家干了一白天,忙完了去主人那里讨工钱。老头说:“你做的活太慢了。”木匠说:“你没听说吗,慢工出细活。”老人说:“你做的活不光慢,更重要的是,质量太差,让我白贴了三顿饭。这样吧,就把这只板凳给你抵工钱吧。”木匠不干,分辩道:“别把人当傻瓜,几块钱我不要,谁会要你这个破凳子?缝又大,板又斜,四只脚都不一样齐,能值什么钱。”

    如果是老师教小学生肯定会这样提问:木匠是聪明,还是愚蠢呢?毫无疑问,偏执一端的回答,都是不能得满分的。还是该这样回答,木匠是聪明的外表包着愚蠢的内核。当然,读者朋友看了这则幽默后,我想没有谁会去探讨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肯定是会在你的无意识中生出的。因为正是木匠的貌似聪明实则愚蠢的辩白,使你的欢颜绽开了。在这个幽默中,我们关注的不是老头怎样对付这个木匠,老头看了这个糟糕的凳子,会是多么的沮丧。我们关注的是木匠自己的话语,因为这构成了幽默的支点,没有这个支点,整个幽默就垮掉了,它也许会变为一个包含某种社会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而没有半点幽默感了。

    自相矛盾法构成的幽默,一般都有嘲讽的意味,但并不是说这类幽默退变成了某种说教;说教让人厌恶,它那干瘪苍白的形式,不会带给人愉悦。这类幽默的支撑点也在逻辑的错位。

    自相矛盾的幽默法则,奥秘就在于打破了言语正常的思维规律,通过悖反常律来获得喜剧的效果。

    2说话兜圈子

    幽默作为语言艺术,与修辞手法密切相连,这个话题所要谈论的婉言曲说就是其中的一例,它与修辞格中的委婉修辞方法相似,但“委婉”修辞方式不能带给人幽默。比如说,资料室要下班了,一个读者还依依不舍,不愿离去,管理员走过来,和蔼地说:“下班了,你要看的书夹个条子,明天还留给你先看。”这里管理员采用了婉曲的语言方式,语言温和而含蓄,但丝毫没有幽默感。现在我们谈论的“婉言曲说”的幽默法,可以说是“婉曲”的变格,它是说话人故意把所要表达的本意绕个圈子曲折地说出来,利用婉言来获得幽默效果。

    克诺先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走进一家小旅馆,他想在那儿过夜。

    “一个单间带供应早餐要多少钱?”他问旅馆老板。

    “多种不同房间有多种不同的价格,二楼房间15马克一天,三楼房间12马克一天,四楼10马克,五楼只要7马克。”

    克诺先生考虑了几分钟,然后提起箱子就走。

    “您觉得价钱太高了吗?”老板问。

    “不,”克诺回答,“是您的房子还不够高。”

    一般说来,幽默应避免敌意和冲突,否则,幽默就会被减弱或者消亡。从这个意义上讲,婉言曲说是适合构成幽默的。

    在此例中,如果克诺直言道:“你的房价太高,我不住了”,那么幽默即刻消亡,这则故事本身也失去了存在价值。克诺话语里的幽默感,来源于钝化语言的攻击锋芒。他没有把自己对房价的不满意直接宣泄出来,因此,并没有把他和老板的关系弄僵。他游刃有余地用比直言更为有效的方法表述了自己的意向,避免了人际关系的对抗与僵化,极其幽默。

    婉言曲说有时是说些与本意相关的事,或者相类似的事,来从侧面暗示本来要说的意思。

    3词义转移法

    世界充满误会,用精心营造的误会塑造一个多彩的语言世界。可以这样说,幽默世界是由误会构成的。绝对一点,没有误会就没有幽默。误会是语义的转向,词语由甲义被误解为乙义,导致语义迁移,形成一个幽默的对话情境。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是产生这种意境的桥梁。认识上的缺乏、知识的不足,足可带来误会,当然,也有故意误会的。由误会法构成的幽默,多是嘲笑智慧的欠缺,因而这类幽默中的主人公多是性格上有缺欠的人或是儿童。

    有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期终考试不及格。补考时老师为了给他一个及格的机会,就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谁?”

    谁知这个学生听了毫无反应。

    老师生气地喊“李时珍,你听见没有?”

    学生听了,赶紧拔腿就走,老师惊奇地叫住他,问道:“喂,你为什么走呀?”

    “您不是已经在叫下一个考生吗?”

    学生回答道。

    “李时珍”这个词的意思本是很明确的,但在此却成了一个产生歧解的词语,它产生歧解的可能性是这个考生平时学习很差,连最基本的常识——《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都不知道。人们对这个学生是既“笑”又“嘲”的,他在这出“喜剧”中无聪明机智而言,他是因误所致,处处被动,未成为幽默的主宰。它构建在“喜”与“悲”的交叉点上,人们笑其考场的狼狈相,悲其学业上的荒疏。

    在一些这类幽默中,有的并不一定有什么思想内容,而是纯粹以误会的方法构成幽默,可以说是在玩幽默。

    有一对夫妻感情不好,各自都有外遇。一天,夫妻俩在睡觉,妻子突然在梦中惊慌地尖叫起来:“天哪!你快走,我丈夫回来了!”

    丈夫一下惊醒了,连忙穿上鞋说:“糟了!我这就走!”就一溜烟地逃走了。

    夫妻各怀鬼胎,是产生误会的前提,妻子惊慌尖叫喊出的那句话,是误会产生的触媒。妻子梦中语,本来是“误”,丈夫以“误”为真,以致再“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糟了!我这就走!”同时采取了错误的行动:逃走。一误而再误,创造了特殊的对话情境,让读者感到意外的震惊,自然笑不能禁。

    误会也往往发生在故事中的人物缺乏思考和判断力,机械地去理解别人的话,以致“顺水推舟”,发生笑话。

    一位顾客坐在一家高级餐馆的桌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经理很反感,叫来一个招待员,说:“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委婉些。”

    招待员来到那个人的桌前,有礼貌地问:“先生,您是刮胡子,还是理发?”

    招待员对经理的“指令”发生了错误的理解,经理的意思是让招待员去委婉地告诉顾客不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导致招待员发生误会的因素有二:一是他思维上的惰性,自己不对经理的“指令”做出思考判断;二是顾客已经把餐巾系在脖子上了。经理说了,要“委婉”一点,那么好吧,顺势而行:“您是刮胡子,还是理发?”——因为不论刮胡子,还是理发,都是要系围巾的。经理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反倒因错而错。

    在大千语言世界里,误会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只有那些经过精心营造的误会才有幽默价值。否则,随意道来,至多产生滑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日常谈吐中,要巧用误会,施展语言机智,达到幽默效果。

    4期待转移法

    在幽默的心理机制中,有一个原理:叫不一致原理。它告诉我们:幽默的结构特点是出人意料的情绪转折。只要充分诱导人们的想象和心理期待,然后突然转换结果,就能引起笑声。

    一个法国出版商想得到著名作家的赞扬,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价。他想,要得到一个大人物的好感,必须先赞扬赞扬他。

    这天,他去拜访一位知名作家。他看到作家的书桌上。正抓着一篇评论巴尔扎克小说的文章,便说:

    “啊,先生,您又在评论巴尔扎克了。的确,多少年来,真正懂得巴尔扎克作品的人太少了,算来算去,也只有两个。”

    作家一听就明白了出版商的意图,便让他继续说下去。“这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您了。可是还有一个呢?您说,他应当是谁?”

    作家说:“那当然是巴尔扎克自己了。”

    出版商顿时像泄了气的气球,悻悻地走了。

    出版商想求得知名作家的赞扬,故登门拜访。作家呢,有人与他谈作品,自然也可以耐心奉陪。言来语去,出版商渐渐缩小了话锋的包围圈,把世间懂巴尔扎克作品的人确定为两个。一个,他自然要送给作家了,另一个,他是给自己预备的。但自己说出来,那太没涵养,况且自己认可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在事实上得到作家的赞同,还是启发作家说出来吧。到此,出版商一直沿着自己的设计和思路,准备着一种情感——他期待着作家的赞扬,让作家指出他是懂巴尔扎克作品的人。作家也挺“知趣”,他并不回绝对方的话,因为那太扫人兴了。但是他有意漠视对方的“话外音”,一句答话,让对方的期待栽了个大跟头,作家回答的是,另一个懂巴尔扎克的人是巴尔扎克自己。于是双方没戏唱了,只好散场。出版商想借名家之口发一笔小财,可是预谋未遂,战败而归。作家轻巧取胜,怡然自乐。

    出人意料,是一种逆向思维。有许多事情按照顺向思维,就要走进死胡同,处理事件思维不转变也要吃亏。如果你不信,那么请看:

    开往日内瓦的快车上,列车员正在检票。一位先生手忙脚乱地寻找自己的车票,他翻遍所有的衣袋,终于找到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感谢上帝,总算找到了。”

    “找不到也不要紧,”旁边一位绅士说,“我到日内瓦20次都没买车票。”

    他的话正被站在一旁的列车员听到了,于是火车到达日内瓦车站后,这位绅士被带到了拘留所受到严厉的审问。

    “你说过,你曾20次无票乘车来到日内瓦?”

    “是的,我说过。”

    “你知道,这是违法的。”

    “不,我不这么认为。”

    “那么,你如何向法官解释无票乘车是正当的呢?”

    “很简单,我是开汽车来的!”

    这绅士很潇洒,放浪不羁,但又显得很深沉。你看,列车员把他带到拘留所,又盘问了他一番,他都没恼。他不是在玩深沉;板起面孔整天阴云蔽日的深沉,是假深沉。深沉之中有风趣幽默,才是深沉的本质。对方怎么问,绅士就怎么如实答,眼看着“山穷水尽”了,我们为他捏了一把汗。对方一步步进逼,绅士一步步退却,包围圈越缩越小,马上就要濒临绝境,突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道出最后一句答话,于是“真相”大白于天下。

    幽默的机智性在绅士身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在山穷水尽之时,他迅速联想,由坐汽车,想到开汽车,由坐火车需要买票,联想到自己开汽车并不用买票;基于这种联想,调整自己的思路。幽默还有应急作用,应急是人的智慧在很短的时间内战胜困难,解脱窘境最突出的表现。应急不仅需要机智,而且需要急智。绅士能够转“危”为“安”,说明他应变能力极强。绅士的迅速联想能力和应变能力,显示了幽默的机智性。

    5不懂装懂论

    孔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说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现在已是妇孺皆知,成为人们恪守的信条了。现实生活中,不懂装懂的人,往往会被人讨厌,没有谁愿意和他接近。用“不懂装懂”法构成的幽默,往往具有一定的嘲讽力量。

    有一个专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到一个剧团去检查工作。剧团团长陪同他到了排练场,台上正在排练四重唱,他坐下来一听,生气地说:“真是乱弹琴,人家几百个人都能唱得整整齐齐,他们四个人四个调,一点都不齐,这是唱的什么歌?”

    团长连忙说:“这是重唱。”

    这位领导听了,赞同地说:“对,是应该重唱,太不像话了。”

    故事的主题是严肃的,但它用幽默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显得荒诞,有几分幽默,但这个故事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幽默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在极“左”路线下,吃过瞎指挥作风苦头的人,尽管它有几分幽默,恐怕也很难幽默起来。因为他们读到这则故事的时候,总是与那个令人不愉快的年代相联系,心理上是沉重的。但对另外一些人则相反,他们的心中没有那种苦涩的回忆,因此能够从故事本身“超脱”出来,去欣赏幽默艺术带给人们的愉悦。

    幽默不同于写实小说、纪实报告,越虚构幽默感就越强,幽默就应该让人从现实中“超脱”出来。下面这则故事,大概更有些趣味:

    地理课上,老师提问:“我国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山?”

    小明不假思索地说:“二郎山。”

    老师说:“我在课堂上讲了我国的珠穆朗玛峰高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你没有听见吗?”

    小明回答:“听是听到了,可前两天学了一首歌,有这么一句歌词:‘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我一算,一万丈要有三万多米,那可比珠穆朗玛峰高多了。”

    这则故事之所以幽默感强一些,是因为它虚构的成分较多。读到它,不会让人想到某个不愉快的背景,即使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不好,上课答不上问题、常挨老师批评的学生,看了也会开心地微笑,幽默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天真性”,即逻辑的幼稚。小明把二郎山高万丈这种使用了夸张的歌词,“天真”地认为是写实,一折算,二郎山比老师讲的世界最高峰还高,根据这个“统计资料”,二郎山显然要雄踞众山之冠了。思维逻辑的幼稚,显示了推理的可笑。

    不懂装懂虽然不是“经典”的幽默理论,而且不懂装懂也是科学研究的大忌,但是在运用幽默方面,不懂装懂往往会制造出较强的喜剧效果。

    督学到校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学生一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平静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盛怒之下,督学写了一封里文给教育局局长,禀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长函说:“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在这则故事中,不懂装懂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校长,另一个是教育局局长,两者互相衬托,相映成“趣”。当然,任何幽默都不仅仅为了笑和带给人轻松,它不是思想的消失和节制;读了这则故事,我们难道不是感到了对某些呆板的学者的讽刺吗?这则幽默具有喜剧性,不学无术是丑,却要装懂,力求耀美,以致更强烈地暴露了丑。由于幽默自身的艺术规律,它对于“丑”的鞭挞或许并不犀利,但决不中庸乏力。

    6颠倒顺序法

    “逻辑”有悖于常规,于是产生出歪理,幽默的素材便在“歪理”中滋长出来。有一个相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两人相逢,一见如故,握手言欢,问寒问暖。待两个很是亲热了一番之后,突然发觉对方竟是陌生人,于是两人异口同声地问道:“请问尊姓大名?”

    作为相声里的材料,这个故事是富有幽默感的。那么它的幽默感是怎样造成的呢?它显然是将事物正常的先后顺序调了位,违反了常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先互相认识再彼此亲热的,而故事中的甲和乙都还没弄清对方的尊姓大名就忙于问安、言欢,这就颠倒了人们相识的一般规律,与人们的正常逻辑不谐调,于是幽默感便应运而生。

    梦是不能续做的,但在幽默中却可以:

    有个人做了个梦,梦见朋友请他去喝酒看戏。大家刚入席,酒也斟满了,菜也端上来了,戏也开场了,可是他却被老婆惊醒了。于是,他把老婆好一顿臭骂。

    老婆说:“别骂了,你还是赶早快睡吧!可能现在戏才演到一半哩!”

    这人大概是个戏迷,他贪恋着那场睡梦中的好戏;他也可能是个馋鬼,舍不得梦中的一桌酒席。可是好梦未圆,就被老婆打破了,他怎能不恼?这人也够痴的,梦境岂能当真?即使梦接着做下去,他欣赏的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品尝的也不过是不能充饥的画饼。但故事发展到此还没有多少幽默味,一般的讥刺痴人,则是道德的沦丧。他老婆的答话,为这则故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她以梦为真,让丈夫接着做梦,到梦中去找回刚才失去的快乐,显得十分荒诞,幽默感来了。

    7巧合妙用法

    有句话叫做“无巧不成书”,说的是艺术创作离不开巧合之法。我们也可以说无巧不成幽默,巧合最能产生戏剧性的结果,它之所以能引人发笑,是因为其往往造成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情景。

    “意料之外”能造成情节的惊险,引起读者的惊奇,但是,这又不是故作惊人之笔,以致使读者认识上出现“脱轨”,达不到预期的幽默效果。为此,就需要使幽默的情节从“意料之外”转化为“情理之中”,所谓“情理”,就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幽默的奇特性是建立在这种一般规律之上的,也就是说,幽默制造者是以新、独创的艺术构思来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那么,幽默的矛盾冲突就可以做到奇而不假。所以,“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关系,就是幽默的奇巧构思和事物的一般规律的统一,矛盾冲突的新奇性、独创性和情理的客观性的统一。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观赏者笑得酣畅。

    一天,一个家住农村的也门人收到他的哥哥从美国寄来的信,信中告诉他美国挣钱多,要他到美国来。

    这个也门人便卖了自己的土地,来到美国见他的哥哥,第一次见面时,他问哥哥:“我不会说英语,如果有人和我讲话,我该怎么办呢?”哥哥对他说:“你回答Yes就行了。”他随后便上街游览,进了一家俱乐部,这时一个练习拳击的人,走过来用英语对他说:“你要和我较量一下吗?”他答道:“Yes。”于是拳击者狠狠打了他一顿。

    次日,哥哥对他说:“如果再有人和你说话,你就对他说No”。他又到了拳击者那里,拳击者见了他就问:“你昨天打够了吗?”他答道:“No”。于是,拳击者又打了他一顿。

    从此以后,这个也门人再也不愿留在美国了,不久便回到了也门的家中。回家后对他妻子说:“我在那里挨了打,因为我说了Yes和No。”

    一个也门人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竟受到如此待遇,着实够惨的。这个故事完全构建在巧合的因素之上。“Yes。”(是的)这个词不是万能的,哥哥却把它作为万能用语教给弟弟,让他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说“Yes”,当然,这样也不一定出什么乱子。事情之巧合在于,根本不能用“Yes”来回答的问话,也门人偏偏使用了“Yes”,于是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哥哥知道事情原委后,又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于是悲剧便不可避免地重演。

    8打诨逗趣法

    幽默是可以区分的,有些是文雅的,有些是暗含用意的;有些高尚,有些低级。低级的幽默形同讥笑,往往一句普通的讥讽话会使人当场丢脸,反目不悦,所以幽默应该高尚、文雅。近几年来,随着调侃文化的复兴,打诨、逗趣突然走俏。打诨、逗趣本来是民间的东西,翻开中国历代的笑话著作,不乏此类作品。在当代一些民间艺术中,也常常运用这种方法。这些作品虽无过多的哲学意味,但是读来总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当然,事情都有一定的限度,一味说俏皮话,无限制地耍嘴皮,其结果反而不幽默。

    打诨、逗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艺术创造手段,这从中外的作品都可以找到例证。

    有个人去算命,算命先生写了一张字条给他,然后跟他说:“你的命是大富大贵没有大灾难要小心!……那个人听完就很高兴地离开了……

    没隔几天,他在路上被车子撞断条腿,好了之后,他就很生气地去找算命先生理论:

    “你前几天不是告诉我,我是大富大贵,没有大灾难旺命吗?怎么我被车子撞断条腿!”

    结果,那个算命先生拿起张字条,然后慢条斯理地跟他说:“先生,你大概没有注意看,其实我的意思是……你的命是‘大富大贵没有,大灾难要小心!’”

    9拆字变换法

    通过拆词来推衍曲解,是汉字的独特魅力,所谓拆词法,就是把原来的一个词,拆成与其在形、音、义上有一定联系的几个词,进行推衍曲解,变换词义,造成幽默情趣。把某个词增加或减少某个部分,做出别种解释。

    从前有个穷人姓仁名王。地方官认为这仁王的谐音是“人王”,犯了大讳,便报到皇上那里。皇上心想:“我是人王,你怎么也能叫‘人王’呢?”便命令地方官将这个穷人抓送到京城。皇上问明情由,知道并非故意犯讳,便也没有降罪,对那穷人说:“我把你的名字添上一点,叫仁玉吧!”那人谢恩以后,回家却改成“仁主”。又被地方官报告上去了。

    皇上第二次将这穷人抓来,龙颜大怒道:“你怎么改名仁主呢?我是人主,你也想当人主?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吧!”

    穷人说:“圣上息怒。你是人主,我是你的臣民,你赐给我一点,我应该顶在头上,岂能插在腰里呢?”

    一眼便知,这故事缺乏现实依据,纯粹是故事人的杜撰。你看,皇上拥有那么巨大个权力,日理万机,批文件,会外宾,哪有时间跟一个平民百姓耍贫嘴;再说,古时交通不便,跋涉千山万水,往返京城,旅差费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到哪去报销?皇上自然不能给他报,地方官也不能给他报,因为他还不够级。是自费进京吗?不可能。仁王这小子是个穷光蛋,哪能掏得起腰包。好了,我们不必为它的真实性打官司了。作为一则文字游戏,其中的语言滋味,还是可供我们品尝的。仁王是表示对天子的恭敬,把这“点”顶在了头上,成了“主”;他的一番解释,更说明他是一个大大的良民。这是在原词的基础上增加某个部分来造成幽默的。另有在原词的基础上减损某个部分来造成幽默的,因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故不举例。

    10拆词混合法

    先把一个词分成若干词来说,然后合起来理解。

    焦芳是明英宗时的进士,后在宫廷多年,位居高官,不学无术,助纣为虐,他的长相有个特点,就是下巴特别长,看上去如同一张驴脸。

    有一天,他找到同僚李东阳,想请他给自己看相算命。李东阳左看看、右看看,看他那副长脸,不禁暗暗地笑了:“我看大人的左边,像马尚书;再看大人的右边,像卢侍郎。您啊,一定会达到‘马尚书’、‘卢侍郎’那样的高位!”焦芳乍一听,还挺高兴;可他身边的随从告诉他:“左边的‘马’,右边的‘卢’,合起来是个‘驴’字呀!”这时候,焦芳才知道自己已被李东阳耍弄了。

    古代的文人学士,作诗为文,多讲温柔敦厚,平时开玩笑也不忘弘扬这种精神。李东阳骂人骂得多含蓄,多文雅,没点学问的人还真听不出来,亏了焦芳还是进士,人家骂他,他都听不出,可见焦芳也是个有学历没学识的混世魔王。需要指出的,现代人借鉴这个玩笑,要做点调整,因为现在汉字简化了,“马”和“户”合成“驴”字,而“马”和“卢”合不成“驴”字了。

    11联想衍义法

    就是利用汉字字面上的相同,通过拆换、代替、牵连等手段,演变词义。

    清代学者纪晓岚学问非常渊博,应答也以机智幽默见长。

    有一次,纪晓岚嫌热,便赤膊坐于案前编纂《四库全书》,不料乾隆皇帝突然驾到,赤身露体无法见驾,纪晓岚便躲到书案底下。过了好久,纪晓岚以为皇上已走,便问书童:“老头子走了没有?”岂料皇上未走,闻言大怒:“你罪当诛杀;为何称朕是老头子,你说说道理,若说不出,定斩无赦!”纪晓岚虽然汗颜,却没有惊惶失措,他机智无比,转眼之间便道:“陛下贵为天子,人称‘万岁’,难道不老?皇上乃一国之首,万民拥戴,岂不是头?‘子’乃男子之美称,君乃‘天之骄子’,天下之伟男,岂不是子?故而‘老头子’乃至尊至贵之称,望皇上明察。”乾隆听后,不禁开怀大笑,免去了他的罪责。

    纪晓岚在乾隆当朝混得不错,他博古通今,为人机警,能言善辩,正是以此为法宝,赢得了乾隆帝的欢心。在这个故事中,“老头子”是不尊敬的称呼,加于一般人尚且不满,何况万岁天子呢。这下可闯下了大祸,弄不好判个欺君罪,下狱坐牢,那可是冤枉死了。纪晓岚不愧为语言大师,在一般人看来已是山穷水尽之处,他却能顺利地爬出语言黑洞。他用拆词法,把“老头子”三字拆开来解,这一下仿佛使乾隆豁然开朗了,原来“老头子”一词不仅没有不礼貌的意思,而且还是个效忠之语啊。在语言高手那里,词语简直就是一块变幻无穷的魔方。

    12巧钻空子法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诱使对方误解语义,喜剧效果便油然而生。汉语词语的多义性为幽默的构思提供了诸多方便,利用词语的多义性造成言语歧义来制造幽默,便是其中之一。所谓歧义法,是利用某个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诱使对方误解为语义甲,却又自己解释为语义乙,从而构成某种喜剧场景。

    一般来说,幽默的制造者常利用歧义词语或句子来钻别人的空子捉弄人。

    幽默的制造者也可以有意违反汉语的构词,制造出歧义,让人做出违反事理的解释,造成荒谬,引发笑料。

    199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特别节目“汉语风——首届外国人汉语知识大赛决赛”中,第一个节目,要求参赛的外国朋友在规定的30秒钟内,用汉语讲一件完整的事,事里要包含汉语知识。

    当轮到一位美国朋友表演时,他拿起话筒,流畅地说:

    “汉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表达力最强的一种语言,但用得不好也最容易闹笑话。”开场白之后,他举出例证:“有一天,我去拜访一位中国朋友,他留我吃中午饭。我说:做饭挺麻烦。他说,又不是请客,做顿便饭吃不麻烦。我说,你就做顿小便饭吃,不要做大便饭了,大便饭也麻烦的。”

    他的最后几句话引得台下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

    “便饭”是个名词,按汉语构词习惯是不能同形容词“小”和“大”搭配的。如果“便饭”前面加上“大”或“小”,“便”字就不再是“简便”、“方便”的意思,而变成拉屎和排尿了。这位参赛的美国朋友一定对汉语语法很在行,他明知故犯,有意违反汉语的构词,荒谬地把“便饭”同“小便(饭)”“大便(饭)”联系起来,制造出歧义,以引人发笑的材料来证明题旨——汉语用得不好也会闹笑话。

    13故作精细法

    生活中有些模糊之处,本不需要精细,比如每天吃多少粒米饭,每天走多少步等;这些事情要是也精细统计起来,就显得十分可笑了。故作精细就是在无须精确计算之处,却用非常精确的数字表达,或者应该模糊之处却做了精确划分。

    数字上故作精细的:

    有一个从未管过自己孩子的统计学家,在一个星期六下午妻子要外出买东西时,勉强答应照看一下4个年幼好动的孩子。当妻子回家时,他交给妻子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擦眼泪11次;系鞋带15次;给每个孩子吹玩具气球各5次;每个气球的平均寿命10秒钟;警告孩子不要横穿马路26次;孩子坚持要穿过马路26次;我还想再过这样的星期六零次。”

    统计学家很精确,因为不精确,他的科学研究就无法进行。可是“精确”成了他的习惯动作,成了他的职业病,所以,即使是在看小孩子这样的“非科研问题”上,也要进行精确统计,这就十分不协调,也就十分可笑了。

    比尔违犯制度,上班时间去理发,恰巧被经理发现。

    经理说:“我看见你上班时间在理发。”

    “是的,先生。”比尔平静地说,“可是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的呀。”

    “不全是这样。”经理说,“有些头发是下班时间长的。”

    “先生,您说得好。”比尔客气地说,“所以我只剪掉了上班时间长的那部分,而业余时间的还留在头上没剪掉呀!”

    比尔平时肯定是个松松垮垮、很不严谨的人,但是他在这场论辩中却很严谨,很精细。经理的口才实在不高明。比尔说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的,本是一句诡辩,经理没有及时指出其谬误,反倒顺着谬误的思路走下去,说有些头发是上班时间长的。这下可给比尔抓住了话把,比尔以此推理,精细划分:有些头发是上班时间长的,那么另一些就是业余时间长的,而我只剪掉了上班时长的头发,业余时间长的都留着呢。比尔把头发分为上班时间长的和业余时间长的,以此来为自己辩护,精细之中显现出言辩的智慧和幽默。

    14、逐层展开法

    逐层展开就是把类似的说话、事件反复了多次,一次比一次更接近主旨所在,最后一次的反复,则点出了对象的本质问题,引起笑声。

    头顶上是什么

    父亲教儿子认字,当教到“天”字时,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就问:“你头顶上是什么?”儿子想了想说:“头发。”

    “头发上面呢?”“屋顶。”

    “屋顶上面呢?”“瓦片。”

    父亲问得发火了,一拍桌子说:“笨蛋!你好好看看,上面到底还有什么?”

    儿子吓得“哇”地哭了,呜咽道:“还有……小鸟在飞……”

    最需要什么

    江青厚颜无耻地问老百姓:“等我上台掌权以后你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老百姓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最需要的是毛竹。”

    “光要毛竹干啥?”

    “打篮子和削筷子!”

    “作啥?”“讨饭!”

    猫死了

    从前,有个财主的少爷,自称善察明断,料事如神。每当佣人向他禀报什么情况时,佣人只说一句话,就被他制止住,不让再说下去,由他自己来分析佣人没说出口的话的内容。他说,这就是“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因此,他给佣人们立下一条规矩:不准他们直截了当地回禀情况,否则就要挨打。

    有一天,少爷正在书房里念书,看见有个佣人满头大汗、慌里慌张地跑进来,便问:“何事,如此慌张?”佣人一边擦汗,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答道:“少、少爷,大、大事不好了!”少爷一听,便吃惊地问道:“快说!到底发生了何事?”佣人说:“家中猫死了。”少爷听了,“扑哧”一声笑了:“我以为什么大事哩!猫死了扔掉算了,区区小事也值得大惊小怪的?”说完,仍低头继续看书。

    一页书看完后,他抬头见佣人仍站在那里不走,就问:“猫是怎么死的?”佣人回答:“是吃死马肉胀死的。”“噢!那么马又怎么死的?”“马拉水累死的。”

    少爷十分不解地问:“家中拉那么多水何用?”“救火。”少爷大吃一惊:“这么说家中失火了?怎么引起失火的?”“给你娘烧纸,不当心烧着了房子。”少爷听了,惊得脸色“刷”变了,气急败坏地问道:“我娘怎么死的?”“你爹一死,你娘心中悲痛,硬是活活地哭死了。”

    少爷一听,顿时暴跳如雷,大叫道:“明明是我爹娘死了,你怎么还要绕这么大的圈子?”

    佣人说:“我要是一句话说明白,不挨打吗?”

    15正反对照法

    这就是把两种语言、思想、行动,一正一反或一好一坏,互相比较;或把同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语言、思想、行动,互相比较,以突出滑稽对象在某方面的荒唐之处,引出笑声。

    不同场合

    厂里。老王:“小张……”小张:“呵,王师傅!”

    家里。哥哥:“你师傅是谁?”小张:“喏,姓王的。”

    路上。同学:“谁是你师傅?”小张:“嗨,王老头。”

    还有一个:

    老王发现儿子说谎,大声教训道:“记住,以后不准说谎!”

    这时,门外同机关的小张喊道:“老王,今天晚上在礼堂听报告。”老王马上往床上一躺,小声对儿子说:“快,快去对小张叔叔说,爸爸病了,开会请假。”

    黄仁背鞍

    解放前的一天晌午,李二来到了医生黄仁家的门前,轻轻地敲了三下。“谁呀?”随着一个破锣似的男子声音,门开了一条缝,从缝里伸出个光秃秃的脑袋,冷冷地问,“你找谁呀?”

    “您是黄先生吧?”

    “嗯。”

    “黄先生,我来请您给我娘看病。”

    “噢!”

    黄仁的两只小眼睛开始上下打量李二,见李二皮肤黝黑,衣衫褴褛,赤着双脚,心想:这是赵匡胤的兵器——穷棍一条!他冲着李二怪笑了笑,说:“本人医道尚浅,还是另请高明吧!”说罢,“乓”一声,把门关上了。李二见黄仁这样神气,气得牙根咬得“咯咯”直响,怒视着那两扇紧闭的黑门,好一会才走。

    第二天一清早,李二又来了。他举起右手狠狠地敲门。黄仁开门一看,还是昨天请他看病的那个人,只是今天穿着不同,手里还牵着一匹毛色纯正、腿壮膘肥,两眼又大又亮的枣红马。

    李二说:“黄先生,请您给我娘看病。”

    黄仁心里一亮,忙说:“小伙子,咱们快走,看病可不能耽搁时间。”说完,拎起药箱,走出门来。他来到马前,刚要上马,这才发现马背上没有马鞍。

    李二抱歉地说:“怪我来得太急,把马鞍忘在家里了。”

    “不要紧,不要紧,我家有。”说着回身走进家门,取出个簇新的马鞍来,帮李二架好了。便一跃上马,心里是猪八戒吃蜜桃——甜极了。他眯起眼睛,得意地盘算着,怎么再进账一笔钱财。

    走了一庄又一庄,过了一村又一村,近晌午时,李二这才牵马进了一片小树林,勒住缰绳喝一声:“到了。”

    黄仁莫名其妙地问李二:“你娘在哪?”

    李二指着一个新坟,冷冷地说:“在这!”

    李二气愤地说:“黄仁,老实告诉你,我娘昨晚已经死了。我这身穿戴和这匹枣红马是乡邻们给我借来的。要不是它,你还不会来呢。”说着,叫黄仁下马,再从马背上卸下鞍子,扔到地上,“这是你的,对不起了。”说完,跨上马飞也似地出了树林。

    这下,黄仁可傻眼了。没奈何只好背起足足有三十斤重的鞍子往回走。这时,骄阳似火,黄仁又热、又饿、又累,浑身直冒汗,背上的鞍子越背越重。每过一个村子,就有一群孩子围着他喊“疯子”。他是又气又恼,回到家里,害了一场大病,差点呜呼哀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