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菌陈防己汤
〔组成〕茯苓皮10克茵陈12克防己12克薏苡仁3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地肤子3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鱼腥草30克焦山栀6克乌梢蛇15克老颧草20克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止痒。
〔主治〕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及一切过敏性眼炎,眼睑湿疹等。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方解〕茯苓皮、茵陈、防己、苡仁除湿利水;防风、老颧草、乌梢蛇等疏风除湿;连翘、焦山栀、鱼腥草清热解毒;白芷清热止痒。
〔加减〕使用本方时,要因症而用,随症加减。若痒甚者,加苦参12克;睑皮湿烂,体壮者,加石膏30克。
〔按语〕本病为一种季节性过敏性眼结膜炎,其眼部表现类似中医的“目痒症”、“椒疮”或“粟疮”症等。《审视瑶函》中的“时复症”,所载症状也与此相似。多为双眼发病,常见于春夏季节,秋凉时好转,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中年偶有患者。其病愈后不留痕迹,通常认为是对热或某些物质过敏。临床上多以脾肺湿热外夹风邪,即脾肺风热夹湿毒所致。治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常能获效。
〔典型病例〕余某,女,5岁,1987年2月23日初诊。
家属代诉,眼红,发痒,反复发作两年。病史:两年前春天,患儿眼红发痒,经用抗生素眼药水以及可的松眼液点眼后症状缓解,经年反复发作,不能治愈。此次发作,发痒,畏光,流泪较前更甚,眼分泌物呈丝状,已半月余。
检查:双眼结膜充血呈暗红色,睑结膜可见扁平状大小不等的乳头,边缘清晰,角膜缘无血管翳,此可与沙眼区别。
诊断: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此为脾经湿热蕴结,外感风邪,风热湿毒相搏所致。
治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以菌陈、防己汤服10余剂,痒止红退,两年来未复发。
2.口腔疾病
2.1牙痛得效方
〔组成〕生地15~30克淮山药15克杭萸肉6克云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2克丹参30克骨碎补15克银花12克
〔功效〕养肾清肾固齿,滋阴降火。
〔主治〕各种牙痛。
〔用法〕每天1剂,早晚各1煎,食后服。
〔方解〕本方以肾主骨,齿为食之余的理论为指导,制治牙病须以治肾为主乃能固齿的治疗原则,组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而成。六味地黄丸养肾清肾固齿,滋阴降火以治其本。骨碎补益肾气,降浮火,强筋骨,疗齿痛,治牙齿松动,为治牙痛之要药。丹参去淤生新,用以行淤血,除血热,消邪定痛,与既清气分又清血分清热解毒之品银花相伍,其效益彰。
〔加减〕症见牙齿隐隐作痛或微痛,牙齿浮动,咬物无力,午后疼痛加重,兼见眩晕耳鸣失眠,咽干舌燥,腰膝酸痛,五心烦热,舌质红嫩,无浊苔,脉象细数者,可投以本方,兼有外感风热之邪者,重用银花,加连翘、知母、生石膏。另外,服药期间应忌烟、酒、辛辣等对口腔有刺激的食物。
〔按语〕牙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虽然不致于危及生命。却也是“痛起来要命”。临床上以风火牙痛和虚火牙痛为多见。虽本方以治肾固齿为要而统治各种牙痛,但其方药组成仍以治虚火牙痛贴切。其他各种牙痛仍须辨证施治。
2.2胡连汤
〔组成〕胡黄连12克当归10克生甘草12克
〔功效〕推化湿浊。
〔主治〕口腔糜烂、持续不断或长期反复发作,舌苔厚腻或黄腻,大便不爽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二次服。
〔方解〕胡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力强,依消化道长期水肿之病理,取其燥湿力大之特性,用以化湿消肿,则水湿即去。又以其服后有里急腹痛感觉,故辅当归、生甘草权为缓解,则腹痛即减。待肿消水去,疮面即行愈合。
〔加减〕本方适宜于因湿浊蕴结于肠胃,气机不畅所致的湿浊内阻之症。凡患者素嗜茶酒,积湿较甚而致口舌生疮,大便干燥不爽,均可使用本方。若舌苔白厚腻,可加泽泻30克,以驱除蕴积之水;若其人下唇红肿或舌质红,可加蒲公英15克;痰涎壅盛,则加入半夏曲15克,桔梗12克;脾湿偏重者加苍术12克;如服后腹泻不畅,可酌情胡黄连加量至15克,直至口疮愈合。大便转为正常,则说明水肿已消。口疮根除后,须严加忌口,不饮茶酒,不食生冷,以防反复。
〔按语〕本方系长期临床实践所创,主要取胡黄连苦寒,走血分,善除湿热,厚肠胃,解毒邪,消肿痛之力;当归与之配合似有“连芍白头翁汤”之义,其效验可明矣。
〔典型病例〕赵某,男,33岁。
现病史:患口腔溃疡8年,经常口腔粘膜及舌面多处溃烂,伴有疲乏身重。近来口舌溃疡加重,连续不已,经服多种中西药均无起色。现口疮影响进食,舌面及口腔粘膜多处溃烂,脉象沉滑。辨证:寒湿伤脾,积湿滞肠。治法:健脾化湿,推降导滞。处方:苍术10克、麻黄6克、胡连10克、生甘草10克、当归10克,此药服7剂后,口腔溃疡痊愈。经访,至今未复发。
2.3养阴清热汤
〔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黄芩12克丹皮12克玄参12克栀子10克桔梗12克山药12克地骨皮12克女贞子12克生甘草12克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复发性口疮,口腔扁平苔藓,干燥综合症,白塞氏综合症,盘状红斑狼疮属阴虚火旺型者。除局部病损外,常伴有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头晕目眩,心烦急躁,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便干尿黄,舌质偏红或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或细数等症状。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方解〕本方由六味地黄汤和甘露饮化裁而成。以生熟地、女贞子、二冬补益胃肾之阴,润肺生津,养血填精,滋阴凉血;黄芩、栀子苦寒清热燥湿,降火除烦;丹皮清肝胆之火,凉血活血;山药补脾益肾;白芍柔肝养血:玄参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桔梗清热利咽,载药上行;地骨皮清热凉血,透除虚热;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加减〕临证时可选用生龙骨、生牡蛎以加强平肝潜阳收敛之效;知母、黄柏加强滋阴降火之力,并清中下焦之热;或加茯苓、泽泻以增加健脾淡渗利湿之效;加升麻升举清阳并解毒。
〔按语〕本方养阴与清热相辅相成,滋阴血而清热,阴得滋而火降,液得润而燥除,滋阴与清热并施,功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实验证明,滋阴与清热药均有一定的抑菌抗炎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滋阴与清热合用,其作用又可优于单独滋阴或清热。因此,滋阴清热不只直接作用于病邪所在,清除病因缓解症状,而且可以增强机体抗病和修复能力;是攻补结合,标本兼治的一个有效方法。
〔典型病例〕王某,男,31岁,工人,入院日期1988年2月1日。
初诊:自诉3年前夏季,阴部和肛周发痒,以后生殖器处溃烂疼痛,经某医院服维生素B、C等而痊愈。之后,每隔几个月发作一次,且伴有口腔粘膜溃疡,两手背大小形状不同的红斑。曾在我院门诊,诊断为“白塞氏综合症”,服中药痊愈。3日前又发作,伴有食欲减退,口燥咽干,大便不畅,心烦急躁,失眠多梦,头晕目眩。
检查:口腔粘膜有溃疡数个,多0.3×1厘米左右,上复白色腐物,四周红晕。阴部有0.18×0.8厘米溃疡数个,四周色素沉着。两手背散发10数个大小不同,形态多样的红斑。苔薄黄,舌尖红,脉滑数,心脾积热,肝胃火旺,有灼津伤阴之象,拟养阴泄热,保存津液,清肝胃火,利二便,祛脾湿。
处方:鲜生地15克、黑玄参12克、金石斛10克、川黄连45克、炒黄柏10克、肥知母10克、生石膏20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制大黄10克、泽泻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
外用:(1)青吹口散油膏搽唇部。(2)苦参90克、地肤子15克,每天1剂水煎外洗生殖器及手背脓点处。
二诊:2月8日,口腔粘膜,生殖器溃疡基本愈合,仅唇部尚有点状糜烂。脾热未清。仿前方减其量。
处方:鲜生地10克、黑玄参10克、金石斛10克、肥知母10克、黄柏10克、银花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生米仁10克、生甘草3克。
外用:青吹口散内搽唇部。
又经一周,痊愈出院。后随访二次,愈后未发。
3.咽喉疾病
3.1清咽解毒汤
〔组成〕生地30克元参24克麦冬30克黄芩15克板兰根45克白芍15克丹皮15克蝉衣15克薄荷6克甘草6克山豆根15克桔梗9克牛蒡子15克浙贝15克
〔功效〕养阴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咽炎、主扁桃体炎。
〔用法〕水煎2次分服,日1剂,病重者可一天2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通常1~3剂即愈。小儿或年老体弱者酌减剂量。
〔方解〕重用生地、麦冬、元参等养阴泻火;黄芩、丹皮、板兰根清热凉血解毒:蝉衣、薄荷轻扬上行,疏风散郁;桔梗、牛蒡子、浙贝、山豆根等宣肺利咽、消忡止痛、直达病所: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加减〕本方以吕氏多年临床经验结晶,即“治热首求救阴”的理论所创制。其认为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及白喉等属外感热病或阴虚感冒、热毒炽盛所表现者,多系邪毒内侵、消烁阴津、水亏不能制火之缘故。运用本方时,若素体阴虚,起病急骤者,多属虚火上炎,可加肉桂2~3克以引火归元:若脾胃素虚,不耐寒凉者,亦可稍佐肉桂或干姜。
〔按语〕本方经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由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所致的家兔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对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也有抑制作用:对炎症的渗出、水肿有抑制作用,可改善症状。
〔典型病例〕高某,女,3岁。
1990年2月3日诊。高热3天,体温持续在38.5~39.5℃,咽痛,口渴,进食时哭闹,睡眠不安,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无化脓,血常规:白细胞15000/mm3、中性78%、淋巴22%。曾服用“感冒清”、“板兰根冲剂”、“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不效。遂改用清咽解毒汤,日1剂,分2次服,1剂热退,3剂余症悉除。
3.2丹栀射郁汤
〔组成〕牡丹花瓣10克栀子花10克射干10克郁金10克连翘10克七叶一枝花12克甘草6克枇杷叶12克陈萝卜缨12克
〔功效〕通经络,活血脉,行水理气。
〔主治〕急性关下喉痹(急性会厌炎)。
〔用法〕上方用冷水浸泡后煎服,煎时以水量淹没全药为度,细火煎煮二次,首煎半小时,二煎一刻钟,取汁为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方解〕此方以丹皮、栀子为主,重在入心包与三焦,但需用红色牡丹花瓣与栀子花。如一时无着,可用丹皮与栀子。取射干、郁金为辅,主在散结开郁,射干取金黄色长杆者为佳,郁金则需用川郁金;连翘,七叶一枝花为佐,连翘入心,长于清热败毒,七叶一枝花入肝,但以去脓、解毒为优:甘草、枇杷叶、陈萝卜缨为使,甘草和中,调和诸药;枇杷叶走阳明入太阴,止呕下气,定咳消痰:陈萝卜缨,经特殊炮制后亦能下气消痰。数者配合,可起散肿解结、清理食道,之作用。若一时不能解,可先用金锁银开,漱喉,通血脉,消水肿。亦可加前胡、马勃之类,以通窍散结。此方本非耿家所制,乃来自东阿刘氏,每年春夏之交,受当地医家指定,采此药数种,及红牡丹花瓣、栀子花、射干(金杆蝴蝶花根)、陈萝卜缨等。知之既久,乃以秘不传人之法,告其先始祖,即丹栀射郁汤之来源。但不固定,直至其先伯祖始固定成为这一形势,毕竟能生卓效。
本方之有效适应症为:凡急病而不肿者,其肿必在关下,水谷难于吞咽,即是轻者也有爬坡之感,重者则不能下咽。
〔典型病例〕近诊侯某医案一则如下:
侯某,男,40岁,颐和园保卫处干部。于1989年4月5日就诊。
患者主诉,4日晚5点左右,咽有疼痛及堵闷感,咽物困难。晚10点急诊治疗,确诊为上感,给予抗生素治疗。按医嘱服用。至5日晨,咽部疼痛及堵闷感加剧,家属用鸡蛋冲汤,患者不得下咽。上午9点来此就诊,除述有以上症状,尚有恶寒,脉象两寸均大,舌苔粘厚。诊查咽部不见病变,及查至关下,会厌部红肿,间有水肿,即诊为急性会厌炎,乃出丹栀射郁汤。因恶寒加豆豉;炎症重,故加金莲花、金果榄、藏青果。同时命其单位做好抢救准各,以防突变。次日清晨大见好转,遂加马勃、通草,服三剂后即告痊愈。三日后检查症状全部消失,经随访至今未见反复。
3.3金灯山根汤
〔组成〕挂金灯4.5~9.0克山豆根4.5~6.0克嫩射干3.0~45克牛蒡子4.5~9.0克白桔梗3.0~45克生甘草1.5~3.0克
〔功效〕疏风化痰,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主治〕急性喉痹、乳蛾、喉痛、喉风、咽喉肿痛(咽部各种急性感染)。
〔用法〕上方诸药以清水600毫升,浸泡20分钟后煎,每剂煎2次,共取汁约300毫升,待药稍凉后分2次服用,以饭后1~两小时缓缓咽下为宜。
〔方解〕本方以挂金灯、山豆根为主药,两者皆性味苦寒,挂金灯亦名锦灯笼,善清肺胃之热,为消喉肿,止喉痛之要药;山豆根对咽喉红肿疼痛亦具良好的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作用;再辅以牛蒡子、射干疏风散热、化痰利咽;桔梗宣肺利咽,为手太阴之引经药,咽喉系肺胃上口,借其升扬之力,可引药力至病所而奏速效;配甘草调和诸药,亦起甘缓利咽止痛作用,符合《内经》“病生于咽喉,治之以甘药”的原则。
〔按语〕运用本方时,若遇畏寒发热、脉浮数、表邪重者,加荆芥、薄荷、蝉衣;痰涎多、苔浊腻者,酌加僵蚕、瓜蒌皮、地枯萝;身发高热,邪热炽盛者,酌加川连、黄芩、山栀、银花;口干舌红,苔少或剥,属阴虚火旺者,酌加生地、元参、麦冬:大便干涩不爽者,酌加瓜蒌仁、火麻仁、芦根;肝经火旺者,酌加冬桑叶、白菊花、生白芍等;咽喉红肿甚者,酌加赤芍、丹皮;热毒久壅,脓成来溃者,酌加皂角刺、芙蓉花:惟见舌苔粘腻,痰多中满者,甘草以少用或不用为宜:便溏者,射干、牛蒡子不宜多用。
3.4养阴利咽汤
〔组成〕大白芍9克川百合10克南北沙参(各)10克天花粉9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2.5克嫩射干45克
〔功效〕滋养肺胃,清热利咽。
〔主治〕阴虚喉痹(慢性咽喉炎)。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咽喉是肺胃之门户,肺胃阴虚往往引起喉痹,出现咽部异物梗阻感,咽红干燥作痛,音哑等症候,故滋养肺胃阴液之南北沙参、川百合、天花粉等就成为治疗本病的主药;而桔梗、甘草、射干乃治咽喉部位之要方要药;白芍一味,虽不入肺胃二经,而其味苦酸,与甘润之品相配,可增加敛阴养津之力。此外,治疗阴虚喉痹要避免使用辛燥伤阴耗津之品,益气不可升阳,健脾不用温燥,这对素体阴虚者,尤应注意,故用药总在甘寒清润,酸甘敛阴、养胃生津的范围,以缓缓图功。
〔加减〕如喉头无痰而音哑者。加玉蝴蝶、凤凰衣、藏青果润肺开音;头晕目眩者,加稽豆衣、嫩钩藤、杭菊花以平肝益阴:两目红丝缠绕者,加粉丹皮、抗菊花凉肝明目:失眠者,酌加炙远志、淮小麦、合欢花、忘忧草养心安神;胸闷者,加广郁金、麸炒枳壳、野蔷薇花理气解郁开胸:痰粘喉头者,加川贝粉、地枯萝、以清化痰热;纳少、腹痛者,加广木香、土炒白术、台乌药理气健脾和中:肾虚遗尿者,加益智仁、制首乌、山萸肉益肾养阴:大便干燥者,选加瓜蒌仁、制首乌、桑椹子滋阴润肠通脑:咽部嫩红、赤脉纹粗面色红者,加粉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并配制球黄青吹口散、珍珠、牛黄、薄荷叶、尿浸石膏(煅、水飞)、人中自(水分)、老月石、天竺黄、川连、西瓜霜、冰片、飞青黛、生甘草、诸药适量,共研极细末,吹喉。咽底壁结节色淡而肥厚者,加生苡仁、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温;对阴虚喉痹恢复期患者,常用珠儿参、白桔梗、生甘草、嫩射于等药适量,以开水泡,代茶常饮之,巩固其疗效。
〔按语〕以咽部异物梗阻感、咽干、咽痛和声音嘶哑乃是阴虚喉痹,亦即现代医学所谓“慢性咽喉炎”相近似的主要临床表现。咽部异物梗阻感,与“梅核气”相近似,多由肝气郁结所致。若兼有痰粘难咯或痰厚色黑成块,则属痰阻。咽干作痛之证,每于午后或夜间为甚者,多系阴液不足之故,应结合其他见症进行辨证,若语声无力,动则气急,属肺阴虚挟有郁热;兼见纳少,食后脘腹满闷或大便溏泻者,为脾胃失运,津液不得上承;见有头晕目眩,两目红丝缭绕的,属阴虚肝旺。声音嘶哑者,多属肺热阴亏,亦有的兼见痰堵喉头,为痰热互阻所致。失眠者,为心神不宁。大便干者,为阴液不足,腑气失于滋润。至于咽红总归于火,不过其色暗红者属虚火,鲜红者属实火。红点又称“小瘰”,赤脉又叫“哥密纹”。哥密纹粗而色鲜红者,属虚火与实火相参;纹细而色暗红者为虚;小瘰细而色红者属虚火上炎;小瘰形大,斜视之如水晶泡状,其色透明者,往往挟湿。若是咽底壁结节色红而高实者,为火盛;色淡而肥厚者,为痰湿内阻。这些对辨证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5参梅含片
〔组成〕沙参100克元参100克乌梅100克生地100克花粉100克薄荷60克甘草30克
(以上一料,可共半个月用)
〔功效〕养阴生津,润咽止痛。
〔主治〕慢性咽炎及干燥综合症。
〔用法〕除乌梅、甘草之外,可用不同方法提炼,打成片剂,约150片左右,瓶贮待用。虽无明确失效期,但最好不超过一年。此药为含化剂,每次含一片,随它化为水液,慢慢吞咽,每天6~10片。
〔方解〕此方源于《温病条辨》的增液汤,取其滋养肺肾,生津增液。但原方仅仅有利于急性病的“劫津”,对慢性病的“耗液”作用不大。于是辅以乌梅,其味酸,能强力收敛生津,此正补“耗液”的需要。而且还有抗菌、抗过敏作用,更适合于慢性咽炎。喉科曾有盐梅一方,加以改进以适今用。取用元参清燥热而利咽,薄荷疏风热而利咽,花粉消痰结而利咽,甘草调味而利咽。诸药合用,直达病所,相得益彰。
〔按语〕中医中药讲究辨证论治,一味成药,面面应付,势难兼顾。考慢性咽炎有肾亏者、肺怯者、牌衰者、五志之火者,不一而足。成药是无法加减的,好在食药同源,在用药的同时,佐以食疗法来弥补:属肾亏者,可吃核桃,每天三个,临睡前生吃:肺虚者,可吃百合汤或白木耳:脾虚者,用山药粉与白米以1:3比例煮粥吃,甜、咸均可;五志之火者,可吃绿豆粥或绿豆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