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识词解字】
玄黄:指天地的颜色。玄,黑色,为天色。黄,为地色。洪荒:辽阔、宽广。这里指远古时代一片混沌的。盈:月光圆满。昃(zè):太阳西斜。宿(xiù):古代我国天文学家将天空中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
【文话白说】
远古时代,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微言大义】
这段话阐述的是在远古时代,天地的形成和形状。对于天地或宇宙的由来,中国很早就有传说,并且作为传奇故事一直流传下来;同样,在其他国家,对于天地的由来,也有一套自己的传说。我们应该注意甄别传说故事和科学事实的区别,学会用古人的思维去理解古文知识。
【延伸故事】
太阳母亲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羲和是天帝帝俊的妻子。她是一位美丽、贤惠而又善良的女子。帝俊娶了羲和后,分别生下了十个太阳儿子和十二个月亮女儿。白天让太阳儿子上天值班,晚上派女儿月亮升空工作,为人类送去了光和热。
羲和对儿子十分宠爱,经常带着他们到清澈冰凉的甘渊来沐浴。甘渊边生长着一棵高达几千丈、十几个人合手才能围住的大树,叫扶桑。每当儿子们洗完澡,用扶桑的枝叶擦干身子后,全都爬上扶桑大树。这时,母亲羲和便命令一个太阳儿子爬上扶桑顶端去值班,其余九个在树下休息,等待接班。
扶桑树上有只玉鸡,每当那个值班的太阳儿子登上扶桑顶端,坐上六条龙拉引的车子,整装出发的时候,玉鸡马上啼鸣。玉鸡的叫声又很快传到桃都山大桃树上的金鸡那里,金鸡便开始高歌起来,预示黎明即将到来,夜晚即将过去。金鸡的叫声又传给了一座山上的石鸡,石鸡马上啼鸣起来。神州大地上的公鸡一听见石鸡的叫声,立即就会同时鸣叫起来,提醒世人,太阳乘着六龙车要出发了,天要快亮了,大家该起来工作了。
就这样,羲和监督毒害太阳儿子每天的值班工作,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从没有间断过,也没有出不定期什么闪失。
评点:关于天地的诞生和天上的太阳、月亮的由来,古代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说。羲和的故事是中国自己的传说,让我们知道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道理。我们应该从历史传说中吸取积极进取的文化滋养。
【知识链接】
宇宙的由来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诞生于150亿年之前,刚刚诞生的宇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世界,但它却具有高得异乎寻常的温度和密度。由于物质的温度和密度骤然下降,使这个“宇宙之卵”以爆炸性的速度猛烈膨胀。在“大爆发”中诞生了各种元素和支配它们运动的力,由此形成了星球和银河,一瞬间“宇宙之卵”便进化成了“成年”的宇宙。并认为,宇庙总是周而复始地从诞生到消亡、再诞生、再消亡,我们现在的这个宇宙只是从过去到未来的无限多的宇宙中的一个而已。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识词解字】
闰余成岁: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有一定的差数,所以每过几年就要把累积的日差合成闰月,插入该年,成为闰年。律吕:中国古代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从低到高依次排列,每个半音称为一律,其中奇数各律叫做“律”,偶数各律叫做“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
【文话白说】
寒冬来了,暑夏又过去了;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使月份和季节相协调,随时掌握气候的变化。
【微言大义】
这段话主要是讲时令的变化,告诉我们四季轮回的道理,和古代掌握时令规律的方法。原来,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对气象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并利用气象规律为自己服务。这件事进一步说明我们的国家不愧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有理由为她而自豪,并继承和发扬古人征服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的传统。
【延伸故事】
后稷的故事
远古时,人类靠打猎、捕鱼或者采集野果为生,终日奔波劳累,还经常挨饿。有个年轻的姑娘,叫姜嫄。一天,她到外面玩耍,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在一片湿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姜嫄既感惊异,又觉得好玩,便用自己的脚踏进巨人的足迹里。谁知她刚刚踏进巨人足迹大拇趾的地方,就感到身体里有种震动。回家不久,姜嫄就怀孕了。
十月期满,姜嫄生下一个小男孩。因为他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周围的人们都觉得不吉利,便强行从姜嫄怀里把男孩抢走,丢弃在田野里。然而,这个小男孩的命真大,过路的动物都来保护他,一些雌性动物还来喂他吃奶。人们见他不死,又想把他丢弃在森林里,恰巧这时候有人来砍树,没有抛弃成功。最后,恼怒的人们索性把他抛弃在寒冰上,可是人们还没走远,天上的鸟都飞下来,用翅膀给男孩挡风寒。人们这才感觉到,小男孩不是普通人,于是把他抱回来,还让他的母亲抚育他。因为男孩曾经被多次抛弃过,姜嫄就给他了取了个名字叫弃。
弃小时候就很聪明,并有远大志向。他看到人们追逐动物、采食野果,终日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就想:如果能有一个固定供应食物的地方就好了。他通过仔细观察,把野生的麦子、稻子、大豆、高粱以及各种瓜果的种子采集起来,种在自己开垦的小片土地里,定时浇水、除草,悉心照料。等到它们成熟了,结的果实非常饱满,而且比野生的味道好。
接着,弃为了更有效地培育这些野生的植物,还用木头和石块制造了简单的工具。等弃长大成人,他在农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农耕知识传授给人们,从而使人们逐步摆脱了仅靠打措、捕鱼和采食野果的生活。因此人们把弃尊称为“后稷”,“后”的意思是君王,“稷”的意思是粮食。
后稷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劳,就把他葬在一个风景美好的地方——都广之野。都广之野土地肥沃,各种谷物庄稼茁壮生长,每到秋天收获季节,还会出现凤凰率百鸟在这里起舞的奇异景象。
评点:后稷之所以被尊称为“农神”,就在于他摆脱了古人狩猎为生的传统,开创了农耕时代,并利用自然条件和气象知识为农业服务。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件。
【知识链接】
“律吕调阳”的来历
律吕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于是,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识词解字】
致:导致,形成。丽水:即丽江,又名金沙江,出产黄金。昆冈:昆仑山。
【文话白说】
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黄金产在金沙江上,玉石出在昆仑山岗里。
【微言大义】
这段话讲了两层意思,一是雨霜的形成,一是金玉的来源。前一层意思,客观地讲述了两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说明古人通过观察研究,对此已有了科学的认识。第二层意思,从现在的角度来说,结论有些片面,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那些的黄金白玉,就来源于那个地方。
【延伸故事】
玉美人
古代有一位技术绝伦的老石匠,他心地善良,眉目清秀。他带的一个徒弟小石匠。60岁生日那天,老石匠沿着河边漫步,只见河流弯曲,河水清洁,不远的水中,有个光彩夺目的东西,他急忙涉水捞取,原来是一块羊脂玉。
老石匠非常高兴,便带回家中。他想:我有个徒儿,但缺个女儿,不如让它做个女孩子吧。于是他精心雕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玉美人,放在屋内一个秘密的地方,情不自禁地说:“我要有这样一个女儿多好啊。”
不料话音刚落,玉美人就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容貌非凡,体如天仙。她拜老石匠为父,叫小石匠“哥哥”。老石匠给她起名叫“玉美人”,于是一家人和和美美,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老石匠去世后,玉美人和小石匠相依为命,相亲相爱。举行婚礼的时候,玉美人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神态动人,衣着丹碧相映,格外让人爱怜。
婚礼正在喜气洋洋进行的时候,当地的恶霸财主带了一帮打手个亲信赶来,把玉美人抢回了家。当晚,财主把玉美人安排在一个豪华卧室内,强迫成亲。等他动手动脚时,玉美人一口咬住他的腮肉。财主疼痛难忍,恼羞成怒,拔出钢刀就向玉美人砍去。只听铮的一声,玉美人身上冒出耀眼的火花,汇成一团熊熊烈火,把财主和他的府第全部化成了灰烬。玉美人趁着烈火,化成一缕白烟,飞向故乡昆仑山,常居在那冰封积雪下的玉宫中。
小石匠失去玉美人后,日夜深深地思念着。当他得知玉美人飞向昆仑山后,满怀思念之情,骑上毛驴追去和她团聚。
评点:这个故事虽然是新疆维吾族人的民间传说,却表现了玉石那高洁无瑕的品质,让我们感受到玉的圣洁和高尚。
【知识链接】
雨的形成:云在所处的位置受风的推动,即移动;被风推动的这些小云片,在某一领域联合,形成更大的新的云团;小云片联合后,大云团内向上的引力增加。云中心的向上引力比周边的引力更强。这些向上的引力,导致云体以纵向扩大,并且一一汇聚。同时造成云体向温度相对较低的地方延伸。于是云体上的水滴和冰雹粒开始增大。经过上述阶段后,水滴和冰雹粒增重,使向上的引力也无法支撑它们。最终从云中以雨及冰雹的形式降落到地面。
霜的形成: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若露点高于0℃,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若露点低于0℃,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识词解字】
巨阙: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宝剑,第一为巨阙,其余依次名为纯钩、湛卢(zhàn lú)、莫邪(mò xié)、鱼肠,全都锋利无比,而以巨阙为最。夜光:《搜神记》中说,隋侯救好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了一颗珍珠来报答他的恩情,那珍珠夜间放射出的光辉能照亮整个殿堂,因此人称“夜光珠”,也称“夜明珠”。柰:果木名,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实俗称花红,也称沙果。
【文话白说】
最锋利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李子和柰子是水果里的珍品,芥菜和生病是最重要的蔬菜。
【微言大义】
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是世上最珍贵的物品,只举了四个例证,一个是宝剑,一个是珍珠,一个是果实,一个是蔬菜。世上万物门类繁多,每一种类只举一个最好的例子,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判别这类物体,有助于我们尽快掌握世上万物的基本知识。所以,要认识一类事物,我们不妨从认识这类事物之最开始。
【延伸故事】
割股藏珠
有一年,西晋皇帝派太监坐镇珠城,强迫珠民们下海采捕夜光珠。采珠能手海生,也被征了去。为了得到夜光珠,以拯救珠民,海生冒死到了杨梅池的红石潭。这里不但水深,而且礁多,又有暗流,更有两条恶鲨在旁保护着夜光珠。海生没有其他办法,只好与恶鲨搏斗,但被恶鲨咬伤,鲜血直流,幸得珍珠公主救助,才死里逃生。
公主为海生的行为所感动,将夜光珠献给了他。太监得了夜光珠,用红布把它包了十几层,锁入檀木盒内,再包了几层红布,连夜派重兵押送宝珠回京。当太监一行浩浩荡荡走过白龙附近的杨梅岭时,忽见海面呈现一片白光。太监感到奇怪,停下来打开藏夜光珠的木盒一看,夜光珠竟不翼而飞,吓得太监目瞪口呆,只好赶回白龙城,逼令珠民再下海采珠。
就在这时,皇帝连下两道圣旨,催促太监火速送珠回京。太监急得满头大汗,便下了毒招儿。他将海生和其他珠民绑上大石,沉入红石潭,说:“找不到夜光珠,就不能升上水面,如果空手而上,便会人头落地。”珍珠公主眼看珠民又要遭到一场浩劫,她为了救海生及珠民,又再次献出夜光珠给海生。
太监得到夜光珠后,为了珍珠的安全,想出了一个“割股藏珠”的主意。他把自己的股部割开,塞入夜光珠,待伤口痊愈后,立即起程回京。太监认为这样做会安全。但他还未走出白龙界时,忽然乌天黑地,响起一声惊雷,震得山摇地动,太监的坐骑也受了惊,不停地跳跃把太监摔了下来。这时一道白光,划破长空,直向白龙海面。
太监呆若木鸡,速令部下割开伤口,看看珠还在吗?然而伤口内,哪有什么珍珠呢。太监当场晕过去了。
评点:这个传说既歌颂了人性善良和美好的一面,又鞭笞了贪婪和草菅人命的恶行,尤其渲染了夜光珠的神奇独特的魅力。
【知识链接】
巨阙剑的由来:传说巨阙剑初成时,越王句践坐在露坛上,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越王句践拔出剑指向暴走中的马车,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却在这拔剑一指时,手中的剑气却将马车砍为两节。他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用此剑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大个缺口来。越王句践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
夜明珠的由来:夜明珠是一种稀有的宝物,古称“随珠”、“悬珠”、“垂棘”、“明月珠”等。通常情况下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夜光石。它是大地里的一些发光物质由最初的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聚于矿石中而成,含有这些发光稀有元素的石头,经过加工,就是人们所说的夜明珠,常有黄绿、浅蓝、橙红等颜色。此外,部分工艺品也利用萤石的特征制作一些冠以“夜明珠”名称的饰品。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识词解字】
鳞:泛批鱼类。羽:泛指鸟类。龙师:即龙官。相传伏羲氏用龙给百官命名,因此叫他“龙师”。火帝:神农氏用火给百官命名,因此叫他“火帝”。鸟官:少昊(hào)氏用鸟给百官命名,叫他“鸟官”。人皇: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人皇有九个头,乘着云车,驾着六只大鸟,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共传了150代,合计45600年。
【文话白说】
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上古时期,伏羲氏以龙为百官命名,被龙官;神农氏以炎为百官命名,被称为火帝,也叫炎帝王;少昊氏以钫为百官命名,被称为鸟官。另外,还有传说中的远古部落酋长人皇,与天皇、地皇全称为三皇。
【微言大义】
这段话仍然是在向我们传授基本常识,这里的常识分为两部分,一是大自然的常识,二是人类的历史常识。《千字文》作为古代对儿童的启智读本,目的就是传输常识。对于今天少年儿童而言,许多常识虽然是司空见惯的,但未必了解其中的深奥道理,如果将来愿意继续研究的话,它将是你最初的启蒙。
【延伸故事】
百鸟之国
黄帝的儿子叫少昊,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具有神奇的天赋和超凡的能力。长大后,少昊成为东夷部落的首领。他在东海之滨建立一个国家,并且建立了一套奇异的制度:以各种各样的鸟儿作为文武百官。具体的分工则是根据不同鸟类的特点来进行。凤凰总管百鸟,然后再有燕子掌管春天,伯劳掌管夏天,鹦雀掌管秋天,锦鸡掌管冬天。除此之外,他又派了五种鸟来管理日常事务。孝顺的鹁鸪掌管教育,凶猛的鸷鸟掌管军事,公平的布谷掌管建筑,威严的雄鹰掌管法律,善辩的斑鸠掌管言论。另外有九种扈鸟掌管农业,使人民不至于淫佚放荡。五种野鸡分别掌管木工、漆工、陶工、染工、皮工等五个工种,一句话,各种各样的鸟儿都鸟尽其材,物尽其用,各司其职,协调活动。因此,一到开会的时间,百鸟齐鸣,一时间,莺歌燕语,嘈嘈杂杂。有轻盈灵巧的麻雀,有五彩斑斓的凤凰,有普普通通的喜鹊,也有引人注目的孔雀。而一国之君少昊就根据诸鸟的汇报,来论功行赏,论过行罚,一切都显得那么井井有条。百鸟们无不感激少昊的慈爱和德政,无不佩服少昊的智能和才华。
少昊见百鸟之国到处呈现繁荣向上的景象,十分欣慰。他还请来年幼聪敏、很有才干的侄儿颛顼帮助料理朝政。颛顼不负众望,干得很出色。少昊见侄儿常常累得嫩脸上挂着汗珠,就手把手教颛顼弹奏,以便使侄子提神和娱乐。
评点:这虽然是一个传说故事,却为我们构画了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简直如仙境一般让人向往。原来,在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就也大自然建立了这种和谐相处的关系!
【知识链接】
“三皇”的内涵
三皇的内涵,古代有多种说法:1.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2.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3.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4.伏羲、神农、共工(《风俗通义》);5.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6.天皇、地皇、泰皇(《史记》);7.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
上面的第五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识词解字】
服:这里作动词,意思是“穿(衣服)”。位:君位。有虞:有虞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舜是它的首领。这里指舜,又称虞舜。陶唐:陶唐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尧是它的首领。这里指尧,又称唐尧。尧当了七十年君主,他死时把君位让给了舜;舜当了五十年君主,又把君位传给了禹;史称“禅(shàn)让”。
【文话白说】
黄帝时代,苍颉(jié)创制了文字,嫘(léi)祖制作了衣裳。唐尧、虞舜英明高尚,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德贤良的人。
【微言大义】
这段话继续讲述远古时代的历史知识:文字的由来,衣服的发明;君主的贤明,生活的提高,社会的进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明安泰的社会生活画面。尽管那个时代还处于原始社会,但已是非常“发达”的原始社会了。树有本,水有源,我们一定要记得祖先为后人所做出的贡献。
【延伸故事】
仓颉造字
远古时期,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打了一仗,双方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
黄帝埋怨仓颉说:“你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么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只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边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他整天苦思冥想。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转了一座山,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从此,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
评点:传说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雨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将来人们饿肚子。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看来,文字的发明,好处无穷无尽。
【知识链接】
禅让制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便对舜进行了3年考核,认为他可以胜任,就命舜摄位行政。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首领。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首领。经过治水考验,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首领。这种经过民主方式推选首领的方法,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传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以父传子的方式继承了王位,以后历代相沿,禅让制被废止。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识词解字】
吊民:安抚人民。伐:讨伐。周发:西周的第一个君主武王姬(jī)发,他讨伐暴君商纣王而建立周朝。殷汤:历史上商朝又称殷,成汤是第一个君主,他讨伐夏朝暴君桀(jié)而建立商朝。垂拱:语出《书·武成》:“淳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意思是不做什么而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皇帝无为而治的套语。平章:平指太平。章通“彰”,彰明,显著。
【文话白说】
为了抚慰百姓,商朝的开国君主汤起兵讨伐夏桀,周朝的武王姬发又起兵讨伐商纣。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
【微言大义】
这段话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暴君,以及明君为了安抚百姓,打倒暴君的历史知识,是关于德政方面的。如果从开篇到上段话的内容主要是讲述自然界常识的话,从这段开始,笔锋开始转向了人类社会方面,其中既有政治,又有历史,既讲了德行,又有为人处世的艺术。
【延伸故事】
武王伐纣
商纣王是一位著名的暴君。他大兴土木,建造琼楼瑶台,整日饮酒作乐。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他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老百姓起来反抗,他就用残酷镇压。例如,他设置了“炮烙”酷刑,把反对他的人绑在烧得通红的铜柱上活活烙死。他的叔父比干规劝他,他竟挖出了比干的心。
商纣王的残暴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和反抗。这时,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积极策划灭商。他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这年,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的时候,武王联合各个部落,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举行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但商纣王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姜尚把握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推翻了商纣王,商王朝随即结束。
评点:历史上的起义,无不是“官逼民反”;开创基业之人,往往都要有统领天下的气魄和本领,有慑服人心的斗志,善于号令天下,让四海之内臣服的。
【知识链接】
夏朝(前2070~前1600):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度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度。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争议),约471年,后为商朝所灭。
商朝(前1600~前1046):因最后首都固定于殷,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相对于夏朝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原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建立商朝。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识词解字】
黎首:黎,黑色的。首,头。上古时代平民百姓头部多包黑巾,所以称百姓为黎民百姓,又称为黎首。臣伏:领会首称臣。遐迩:指远近。率宾:出自《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文话白说】
君王们爱抚、体恤老百姓,连四方各族人都俯首称臣。普天之下都统一成了一个整体,所有的老百姓都服服贴贴地归顺于君王的统治。
【微言大义】
这段话讲述了君王仁政、天下归心的历史知识。说明了君王的仁德,让百姓臣服,也让边疆少数民族真心归顺。施仁政的君王,就是明君,不施仁政的君王,就是昏君,或暴君。奴隶和封建时代没有民主观念,人们想过得平安幸福,都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于是便唱颂明君,谴责暴君。
【延伸故事】
商汤求雨
商朝建立不久,国内便发生一场罕见旱灾,旱情持续长达七年之久。当时的商王朝境内,烈日暴虐,河干井涸,草木枯萎,禾苗不生。百姓四处逃荒,饿殍遍野。旱情发生之初,商朝还组织人力物力抗旱,如打井开沟、引水灌水等。但随着旱情的日益加重,这些原始的抗旱之策已无济于事。商王汤命史官在一个叫桑林的地方设立祭坛,亲率大臣举行祭祀求雨,但老天爷还是不给汤面子。汤即命史官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这种烧柴祭天需用“人牲”。所谓“人牲”即人祭,就是将活人放在柴上焚烧,以此感动天地鬼神。
汤听后沉思片刻道:“我祭祀占卜求雨,本为救民,怎可用他人去焚烧呢?用我自己来代替吧!”说罢便命架起柴堆,让左右将自己的头发、指甲剪掉,淋浴洁身,向上苍祷告说:“我一人之罪,不可累及万民;若万民有罪,也有我一人承担。不要因我一人的无德,祸殃百姓万民。”祷告完毕,汤便毅然坐到柴堆上,命左右点火。正在此时,突然乌云翻腾,狂风大作,一场大雨骤然降临。
百姓被解救了,他们作“汤乐”歌颂汤的伟德。
评点:俗话说:久旱必有大雨。从现代科学的观念来说,这场大雨其实非商汤“人工”求降的结果,应该是一个巧合。但作为君王,说商汤勇于牺牲自己而感动了上苍,老天才降下这场甘露,救济万民,也符合那个时代的逻辑。毕竟商汤是真心爱民的。
【知识链接】
戎羌: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周朝中叶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来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属于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族。
王道与霸道: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霸道指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推崇和实行的政治制度,以实力说话,也就是武力;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识词解字】
驹:小马。被(pī):通“披”,覆盖,恩泽。赖:利益,恩典。方:天下。
【文话白说】
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叫,小白马在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吃着草食。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微言大义】
这段话为我们渲染了一幅皇恩浩荡下的自然风景图。君王的恩泽不仅让四方百姓受益,也让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们也欢乐安详。这虽然是夸张极致,却赞扬了君王仁德的魅力,是对远古时代君王施仁政的歌颂,也是对后来的封建君王寄托了无限的希望。
【延伸故事】
周公吐哺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即位后,因年龄很小,由他的叔叔周公旦摄政。当时周公在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县一带〉为君主,摄政后的周公把鲁国的政事交给儿子伯禽。为了提高伯禽的治国能力,周公特别告诫他:“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因此我在政府中地位不算低,但是我还一点也不骄傲,还特别尊重人才。例如:我洗发的时候,有人来作客了,我马上停止洗发,提起头发接待他们;吃饭的时候,有人来作客了,我马上停止吃饭,接待他们。由于我国人才辈出,待人接物这些事情经常发生,有时我洗发要提起三次头发,吃饭要放下三次饭碗,特地为了接待人才。这样往往弄得洗发不安宁,吃不好饭。我为什么这样呢?担心我们国家失去天下优秀的人才。你伯禽是鲁国的国君了,任务很重,希望你谨慎从事,不要认为自己是国君而骄傲。”
伯禽听取周公的教诲,成了鲁国的尊重人才的国王,鲁国也是成了人才辈出的地方,以后的思想家孔子、孟子等都在鲁国诞生。
评点:周公旦尊重人才的方法使周王朝长治久安,周公旦也成了政治家崇拜的人物。政治家曹操十分崇拜周公,他要学习周公尊重人才方法,获得天下人才的归心。实际上,这句话更应该成为现代领导者的座右铭。
【知识链接】
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羽毛一般被描述为赤红色,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因此凤凰一词为合成词结构。凤凰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古松不栖。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