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胡雪岩的立业之道
孟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不能仗义而行、全无诚信可言的人,一定会为众人所不齿。遵守并实现你的承诺会使你在困难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帮助,会使你孤独的时候得到友情的温暖,因为你信守诺言,你的诚实可靠的形象推销了你自己,你便会在生意上获得成功。
胡雪岩做学徒时,他的一个好友从家乡来杭州谋事,病倒于客栈中。房租饭钱已经欠了半个月,还要请医生来看病,没有五两银子不能出门。
胡雪岩薪水很少,但又不忍心看着朋友困顿无助。出于无奈,胡雪岩只好向他的另一个朋友寻求帮忙,偏巧那个朋友出了远门,只有他的妻子在家。胡雪岩只好问朋友的妻子,看她能否帮一个忙。朋友之妻见胡雪岩虽落魄,那副神气却不像倒霉的样子,就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五两银子。
胡雪岩从胳膊上捋下一只凤藤镯子,对朋友妻子说:“现在我境况不好,这五两银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上,不过我一定会还。镯子连一两银子也不值,不能算押头。不过这只镯子是我娘的东西,我看得很贵重。这样做,只是提醒我自己,不要忘记还人家的钱。”
后来,胡雪岩成功后还了这五两银子。朋友妻子要把镯子还给他。胡雪岩说:“嫂子,你先留着。我还的只是五两银子,还没有还你们的人情。现在你们什么也不缺,我多还几两银子也没太大意义。等将来有机会还上您这份人情了,我再把镯子取走。”
后来这位朋友在生意上遭人暗算,胡雪岩闻讯后奋力相救。朋友才幸免于难,朋友之妻再次还镯子,胡雪岩这才取回那只凤藤镯子。
胡雪岩为了信守承诺,用“割爱”的方式让自己记住还有一笔债、一份人情没有还。以他红顶商人的地位,区区五两银子的债,当然不在话下。但难还的就是那份人情,因为人情比“金”贵。或许是上天有意,使胡雪岩终于有了还这份人情的机会,救朋友于水火急难,真正做到了言而有信。不仅如此,在生意场中,胡雪岩对合作伙伴也坚持以“信”为本。
正是一个“信”字,帮胡雪岩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助他在生意场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诚信不仅对人来说很重要,对一个商家也很重要。胡雪岩就是凭着诚信这两个字把富康钱庄的牌子打响了、打硬了,使生意在几年内就突飞猛进。一个人的信用越好,就越能成功地打开局面。而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信誉就体现在各种小事中。胡雪岩懂得,在生意场上,信誉也是一个人经商的本钱和招牌。他正是从小事入手,给人留下一个可信的印象,才获得了他人的信赖,为自己将来的事业打下基础。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人的信誉在商场上就是商信,只有树立了信用,顾客才会信任你,事业才会好做。胡雪岩正是秉承了“信誉为本”的商训,才使得他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
做生意“真不二价”
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但是诚信虽然重要,培养和保持诚信却不容易,很小的失误都会前功尽弃。胡雪岩之所以被别人广泛认同,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交口称赞他讲义气,够朋友。他的阜康钱庄发展之所以很快,并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都是因为他自始至终的讲求诚信。
胡雪岩的钱庄有了很大发展之后,就萌发了开办药厂的想法。同治四年四月,胡雪岩开办的药厂胡庆余堂开张了。其实办药铺远没有开办钱庄挣钱,但是胡雪岩认为这是利民利国的好事,非办不可,就算亏钱,甚至是从别的生意上补贴,也在所不惜。
百货中百客,好货迎远客。胡庆余堂中还有一个“真不二价”的匾额。他经常劝诫药铺中的治药师傅和学徒“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药品的质量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原材料要货真和加工制作要精细。
中药有一个特点是多味配药,每味药物都是天然的动植物或者矿物,品种繁多,只有“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才能使每种药物的效果得到完全发挥,这使最终药物的品质得以保证。胡雪岩开办药厂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病救人,如果药品的品质得不到保证,那么就会延误病情甚至有害身体健康而起到相反作用。所以胡雪岩宁愿赔钱也要做到药物的真材实料。为此,胡雪岩从来不从药材行购进药材,而是利用他的金融网络做后盾,在全国各地设立坐庄,并贷款给药农,从而直接从药农手中收购地道的,质量优等的药材。比如说人参、鹿茸、虎骨等都必须采自东北;金银花、牛膝、生地等都必须采自淮河流域;西洋参、木香、豆蔻等都必须从外国进口等等。即使一些配药的辅料也都必须采自质量很好的地方。这种从产地直接采办药材的货物不仅保证了药材的品质,还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省了成本。使最终的药品的品质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最难能可贵的是胡庆余堂的药品不仅是真材实料,价格也很公正。据说胡庆余堂开张之后,由于药品质量好,价格也公道,很多人慕名前来买药。要知道城中并不只是这一家药店,还有很多已经经营了数十年的老店,胡庆余堂的生意红火当然对那些药店的生意有影响。于是一些药店就想用降价的方式来和胡庆余堂竞争顾客。当时那些药店的价格越来越低,很多人为了省钱就又去那些药店买药了。有人建议胡雪岩也降价来吸引顾客,并且胡雪岩还有其他产业当后盾,资金实力强大,如果真的要降价竞争的话,那些药店根本不可能争得过胡庆余堂。但是胡雪岩否定了这一建议,他说真不二价这四个字反过来念就是价二不真,我们的药店要吸引顾客靠的是真材实料,是药品的品质,我们既然是真材实料,就不必降价。
那些降价的药店不可能不想盈利,降了价还要盈利的话就只能使用材质不好的药材,做出的药物品质也会低劣,时间长了顾客会知道“真不二价”这四个字的含义的,我们不会降价的。
最终,还是胡庆余堂生产的药品的质量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并且由于胡雪岩善于宣传,胡庆余堂的药品货真价实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买药。
只有做到以诚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而做生意的时候也只有做到童叟无欺,才能够得到顾客的信任,那么生意想不好也都不行了。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在胡雪岩的生意经中,“真不二价”是他成功的秘诀。做人做事做生意,也只有做到童叟无欺,才能够赢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做一个实实在在说话的人
孟子说“言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以诚待人、相信他人,这应当是做生意的第一原则。所以,胡雪岩说:“做商人最要紧的是信用。”
一个放羊的孩子为了打发无聊的日子,想欺骗在附近种田的农夫玩玩,于是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农夫们听到了就拿着农具跑到了放羊娃所在的地方,结果根本没看到狼,只看到放羊娃坐在石头上大声笑着说:“你们真笨,哪儿有狼呀,我骗你们玩的,哈哈哈。”农夫们虽然生气,却也拿他没办法,只好无奈地走了。
又过了几天,放养娃又一次用同样的方法欺骗了农夫们一次,这一次农夫们还是很生气,并且警告放羊娃下次不要开这样的玩笑了,放羊娃却听不进去,只是哈哈地笑农夫们太笨了。过了几天,真的有狼来了,放羊娃这次大声叫狼来了狼来了,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大家以为他又在无聊地开玩笑呢。结果放羊娃和他的羊都被狼给吃掉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如果你总是欺骗人,那么你的话就没有人会相信,在别人的眼里你就是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我们在言行上,要做到“言必真”,做一个诚实的人,而千万不能为了无聊就学放羊娃一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别人,这样别人才会信任我们。
胡雪岩认为,做一个实实在在说话的人是人行为准则,也是做生意的最重要的本钱。因此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他都不会花言巧语,大家对他的话也从不怀疑。
当初清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都被拒绝了,而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贷款却马到成功,这说明他的“真”的是非常受时人甚至是外国人所称道的。
清朝晚期的时候,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外有列强的侵略蚕食。
当时清政府刚镇压太平军的时候是屡战屡败,直到后来由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将领的努力并且借助于洋人的力量才把太平军镇压下去,与外国侵略者的战争比如甲午中日战争、鸦片战争失败后给侵略者割地赔款,受尽屈辱,常年的战争和对侵略者的巨额赔款弄得清政府国库亏空,在加强兵力,配置先进武器时常常囊中羞涩,但是军队战斗力的加强也不能不做,各级将领也都不断上请朝廷拨款以购置枪炮,船只。清朝统治者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发行官票强制地方官员以及商会认购,而地方官员又把这种责任分摊到百姓身上;另一方面清政府就只能向外国银行贷款了。而外国银行为了获得高额利息,当然愿意向清政府贷款,可是他们都对处于外困内扰中的清政府的还贷能力很是怀疑。所以清政府如果贷款的话还要一个条件,就是把海关的税收权部分给贷款银行,这相当于担保。
左宗棠作为清朝的重要将领,也需要银子来满足军队的各种需要,但是朝廷又不给钱,只好自己想办法。
胡雪岩在王有龄死后就投靠了左宗棠,凭借自己雄厚的财力和灵活的脑子常常帮左宗棠出谋划策,深得左宗棠的赏识。但是胡雪岩毕竟是个人,不是神,对于不断被需求的军饷,他也无法代替政府全部拿出来,毕竟买办军火需要的银子是很多的。于是他就代表左宗棠向外国的银行贷款。那为什么左宗棠不自己以朝廷的名义贷款呢?原来李鸿章已经那样做过了,结果呢,有的外国银行根本不贷款给你,有的则非要你拿出一些东西来担保。
但是胡雪岩是个生意人,为什么他就行呢?第一,因为胡雪岩自己也是开办银行的,当时中国的钱庄和银号就相当于银行,只是叫法不同而已。第二,胡雪岩不仅开办钱庄,还开有典当行、药厂,还涉足生丝买卖、军火买卖等等。生意做得很广,并且都很挣钱,说胡雪岩的家财富可敌国也许并不夸张。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胡雪岩的个人和他开设的钱庄的信誉非常好,胡雪岩还是个大善人,常常向百姓施粥施粮食,还向军队捐药捐粮食等等,不论百姓官员,还是江湖人士,从来没有说过胡雪岩这个人不讲信义的。第四,胡雪岩交际甚广,他的朋友三教九流的都有,有官员、江湖人士、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还与一些洋人做过生意,在洋人中的口碑也很不错。
综上所述,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胡雪岩个人信誉非常的好和财力非常的雄厚,所以外国银行信不过清政府,却相信胡雪岩。对于胡雪岩的贷款,外国银行就非常的慷慨,几乎从不为胡雪岩的还贷能力感到担心。
不难看出,一个实实在在说话的人对自己的做人做事有多么的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也是一个人做事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人应该把信用看成人的第二生命。如果不讲信用,那么你的话就没有人会相信,在别人的眼里自己就是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胡雪岩贵在说到做到
在为人处世中,最能赢得人们的肯定和最能赢得人们青睐的就是“诚信”二字。因为友谊、敬仰、信赖、合作、发展无一不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在生意场上,人们更重视诚信。胡雪岩深知这一点,他说:
“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直说话算数,到临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所以,他经商的一生,也就是讲求信用的一生。
左宗棠收复了新疆之后,回到朝廷。由于他的功劳,皇帝提拔他直入军机处,成为掌管兵部的军机大臣。此时,由于中国的江南沿海一直都受到列强的骚扰,清政府为了抵抗这种骚扰,增强自己的实力,就派左宗棠筹办南洋实务,训练新兵。左宗棠派遣王德榜去自己的家乡湖南招募兵勇组成新军。
很快,王德榜在湖南招募到六千人马。因为招募来的新军需要用火枪来装备,又要给每个人发军饷,粗略算起来就要二十几万两银子。这尽管是国家的事,这笔钱应该由国家来出,但是,当时的清政府腐败已经到了极限,贪污腐化成风,就算清政府把这一笔钱拨下来,那也肯定是还没有到士兵的手上就被各级官员给贪污掉了。左宗棠对这种事情一清二楚,所以他也没有对政府的拨款抱有多大的希望。
那么谁来给他出这么多钱呢?这时候他想到的自然又是胡雪岩。
左宗棠自从和胡雪岩相交以来,胡雪岩就一直为左宗棠的事业提供资金,而左宗棠也为胡雪岩的生意提供靠山。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相依靠的关系,但是又很紧密。
这一次,左宗棠也给胡雪岩写了一封信请求胡雪岩提供资金,胡雪岩满口答应了。
尽管胡雪岩答应了,但是自己却有点为难了。因为中国和法国在上海发生纠纷,导致上海的市面极其萧条,不管是生丝还是药材市场,都不怎么景气,胡雪岩在这两方面都没有赚到什么钱。同时,胡雪岩为了能够控制生丝市场,他投入了两千万两银子用于囤积生丝,导致阜康钱庄的现金流量不足了。
同时,因为李鸿章和左宗棠向来就是政敌,此时李鸿章为了排挤左宗棠,不让他在东南地区插足,已经定计叫盛宣怀在上海挤掉胡雪岩,授意上海道台卡下各省解往上海的协饷。这一部分协饷,原是用来归还胡雪岩为左宗棠经手的最后一笔洋行贷款的。这一笔洋行贷款的第一期五十万两还款期限已经到了。这里有五十万两银子要还,再加上左宗棠需要的资助款和购买几千只洋枪,总共不下一百万两银子。一百万两银子对于以前的胡雪岩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现在的胡雪岩把阜康钱庄的资本都压在了生丝上,实在抽不出资金。
尽管这样,但是胡雪岩还是答应了左宗棠,为他提供资助。因为自从结识左宗棠以来,胡雪岩在左宗棠面前说话从来没有打过折扣,很有信用,因而深得左宗棠的信任。现在左宗棠已经老迈年高,且身体又多病,在朝廷的时日也许不会太多了。如果他现在不帮助左宗棠,别人就会认为他是因为左宗棠快要退出权利层了,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了,于是就把左宗棠丢一边了,自己也就可以不为他办事了。
胡雪岩绝不是一个过河拆桥的人,他决不愿意一生注重信用而到最后为一件事使这种靠一生积累起来的信用付之东流,因此,即使到了真正是勉力支撑,而且岌岌可危的时候,宁可支撑到最后一败涂地,也要保持自己的信誉、形象。哪怕现在的他再艰难,也答应左宗棠的请求,正像他自己说的,“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直说话算数,到临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他经过多方周折,想尽多种方法,终于解决了左宗棠的要求。
混迹官场多年的王有龄素知粮价在青黄不接又加兵荒战乱年代一定会猛涨,便想出了一个赚钱的良策:避开漕帮,自己贩运粮食。他立刻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胡雪岩,说:“有个赚钱的主意,不知你对此看法如何?与其叫别人赚,不如我们自己赚,好好跟漕帮张胖子商量一下,借一笔款子来,买了通裕的米先交兑。浙江的那批漕米,我们自己囤着,等价钱好再卖。”
胡雪岩正色道:“主意倒是好主意,不过我们做不得,江湖上做事,一定要言而有信,说一句算一句,我已经答应了漕帮,决不避开漕帮,自己贩运粮食,这不能反悔,不然叫人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听胡雪岩这么一说,王有龄也十分信服,立刻舍弃了自己的“好主意”。
胡雪岩深知在生意场上一定要按规矩办事,说出的话不能收回,做出的事一定要漂亮、场面。因此,他否定了王有龄的提议。
试想,如果当时胡雪岩按王有龄所说的主意去办,不仅会被江湖上的朋友看不起,恐怕也会被张胖子以及其他下属人员暗中看不起,威信就会大打折扣,让人觉得胡雪岩仅仅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奸商而已。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胡雪岩说:“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直说话算数,到临了失一回信用,自己就完了。”所以,胡雪岩一生都遵守信用。
做买卖不可有欺诈行为
胡雪岩生活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经济行为和伦理价值正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方面,竞争意识日渐发达,这有利于冲破封建禁锢,从而使趋利重商形成蔚然成风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基础上形成的逐利拜金的心态冲淡了道德律令,出现了一股影响近代商品经济健康发展的逆流,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偷工减料,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光绪年间,身为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入京觐见皇帝时偶游海王村,见一家古董店装潢雅致,便驻足浏览起来。店堂里陈列着一只陶制巨瓮,形状奇诡,色彩斑斓,用大镜屏一映,光怪陆离,绚丽夺目。张之洞仔细审视,见四周都是蝌蚪状的篆籀文,难以辨识。张爱不释手,询问开价多少。
店家称此物乃系某大官家的文物,特借来陈设,不能出售。张之洞怅然而归,但心中总挂记着这事。过了几天,他带了一个爱好文物的幕僚翁同和又去那店察看,翁同和也断定那巨瓮是古物,张之洞决定买下,令店主与大管家商议。过了一会儿,店主领来一个“大官”家的管事,开价3000两银子,最后以2000两成交。张之洞喜滋滋地带回巨瓮,命人把上面的篆籀文拓印数百张,分赠僚友,把巨瓮放在庭院,里面注满水,养了几条金鱼。一天晚上,下起了大雷雨。第二天一早,张之洞起视巨瓮,只见篆籀文已痕迹斑驳,化为乌有,始知前视“苍然若古者,纸也;黝然而泽者,蜡也”。
张之洞系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四川学府、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两江总督等职。翁同和是咸丰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即使是这样两个身居高位、见多识广的人也被古董商蒙骗了,可见晚清时假冒伪劣品的严重和巧妙程度!
胡雪岩开胡庆余堂,经营的是中医药业,这个行业自古以来就有单方秘制的特点,一旦制成药品,一般人是很难辨识真假优劣的,故有“药糊涂”之说。可是,药品事关人命,许多生药材(指未加工过的动、植物及矿物)含有对人体有毒的成分,必须经过水制、火制或水火炮制后,才能既保持药效又除去或中和其中的有毒成分。在达到药用要求后,还需对药材做取舍搭配,而这就要求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等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减少贵重药的配量都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危及人的性命。
做生意三件宝,人好货好信誉好。针对种种欺诈行为,1878年5月胡庆余堂创办之初,胡雪岩就亲自立下“戒欺”的匾。
“戒欺”匾上文字的意思是说:做任何买卖都不可有欺诈行为,药业是人命关天的行当,更不能以伪劣药品牟取暴利,希望大家采购药材要道地,加工成药要精细,不至于蒙骗我又蒙蔽世人,这样才是积“阴德”,可说大家是为我着想,也是大家自重自爱。
胡庆余堂众多的匾额和招牌都是朝外挂的,用以方便顾客观赏,唯独这块黄底绿字、笔力遒劲的“戒欺”匾却是朝里挂着,正对着坐堂经理的位置,这包含着胡雪岩期望坐堂经理严格把关、督促众人恪守“戒欺”这个店训的一片苦心。
“戒欺”匾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信誉。信誉是多次商品交换中形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一种信赖关系,是商品的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具体体现。信誉是伦理学范畴,蕴含着功自心诚、利从义来的辩证关系,它要求商人以诚信原则来规范和制约自己的经济行为;信誉又是企业素质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经营文化的结晶体,它要求企业“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始终如一地保持产品的成分、质量和性质。
商品有价值,这个道理大家都明晰,孰不知信誉也有价值。俗话说:
“挂着羊头卖狗肉,金字招牌也会臭。”自古以来,诚信致利、欺诈招害的典型不乏其例。
历史事实证明:靠投机欺诈只能获取一时的蝇头小利而自毁永久的声誉;恪守信誉、抓好质量才能创出牌子,开辟出取之不竭的财源。这个结论也是符合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作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而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实现的,质量好的商品使用价值当然高,所以,货真质优是一切买卖成交的前提。凡消费者人人都希望价廉物美,但其中又有主次之分,物美占主导地位,如果不能做到物美又价廉,人们情愿质优价贵也不愿质次价廉,更不会容忍质次价贵。
胡雪岩正是作为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经营者清楚地认识到信誉是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亲立“戒欺”匾,“戒欺”训规代代相传,成了历代庆余堂人的“传世秘方”,120多年来,胡庆余堂真正做到了童叟无欺,货真价实。
一块小小的匾额,竟然成了胡庆余堂的象征性招牌。药店多的是,大家也都知道假药存在,都在标榜自己的药是如何纯,功效是如何大,但谁也没有胡雪岩的法子妙。他就凭一块“戒欺”匾,把“买胡庆余堂的药,吃着管用,放心”深深植入了顾客的心里,而且连当时的皇宫也要胡庆余堂进贡。可见“戒欺”的功效有多巨大。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历史事实证明:靠投机欺诈只能获取一时的蝇头小利而自毁永久的声誉;恪守信誉、抓住好质量才能创出牌子,开辟出取之不竭的财源。
注重招牌,精修门面
俗话说,创出金字招牌,利润找上门来。做生意靠招牌,要做百年老店,更得打造一块金字招牌。胡雪岩做生意,注重招牌,精修门面。
胡雪岩十分注重自己的招牌。因此,他在创办自己的钱庄时就十分注重自己钱庄的招牌名。他自知自己对题定招牌这样需要文墨功底的事情力不胜任,因而郑重其事地去请教王有龄。不过,胡雪岩虽然不知道题定招牌的遣词用字,但他知道题定招牌该有的讲究,当王有龄告诉他题招牌自己也是破题儿头一遭,还不知道怎么题法,有些什么讲究时,他毫不犹豫地就摆出了题定招牌应该注意的几条原则:“第一要响亮,容易上口;第二字眼要与众不同,省得跟别人搅不清楚。至于要跟钱庄有关,要吉利,那当然用不着说了。”
胡雪岩这里讲到的几点要求,正是题招牌的关键所在。上口,也就是要求题写的招牌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且读起来要响亮畅达,朗朗上口。挂出招牌的目的就是要让人记住,因此,这一点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一方招牌用字生僻,读起来佶屈聱牙,招牌的作用也就失去好多了。
根据胡雪岩的要求,王有龄为他选择了“阜康”两个字。这两个字取“世平道治,民物阜康”之意,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了他的要求。
做生意首先就必须求名,要有名目别人才知道,要有名气别人才信服,而取一个好的名字往往一叫就响,成为金字招牌的基础。因此,一些有眼光的商人都注重如何为自己的商号题名。从这一角度看,胡雪岩对于自己钱庄招牌的重视以及他对题定招牌的要求,也显示了他精明的生意眼光。
胡雪岩处于商业意识还不很发达的晚清时期,就具有如此强烈的品牌意识,这是他把场面越撑越大的一步妙招。
门面在经营销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来人们对此都有深刻的论述。中华古代商圣陶朱公说:“面,乃商之外形,孰或丑之!”即是说,门面是经商的外貌,必须认真重视。胡雪岩深谙其中的道理,他说:“门面犹如人脸,好不好会影响生意的。”
由此,胡雪岩对门面的设置是十分讲究的。在建造胡庆余堂时,胡雪岩提出三大要求:“宜址、精修、巧陈。”
第一,“宜址”,就是指店的地址选择适宜。
胡雪岩选杭州吴山脚下的大井巷为胡庆余堂店址,这是有他的深意的。
吴山坐落于西湖南面,由10多个小山头组成,西连凤凰山、将台山和玉皇山。吴山历史悠久,有很多古迹。在吴山的山冈上,因石灰岩长期溶蚀作用形成了一组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石”,山顶上有一座高8米、双层重檐的江湖汇观亭,登上此楼北望西湖明澈似镜,南眺钱江宛若锦带。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吴山太观”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吴山的自然和人文景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使它成为杭州客流量很大的一个地方。
第二,“精修”,即店堂修建精致,别具一格。
胡庆余堂初造时由东西并列的三进建筑组成:头进营业店堂,二进是制药工场,这种前店后场、产销结合的组织格局有利于灵活、及时地适应顾客需要。两进楼房之间有夹弄和封火墙相隔;每进设前、后天井,左、右有廊屋相连,呈环形通达之状,外观气派、结构简洁。
根据营业需要,胡庆余堂还有自己独特的创意:整座建筑被设计成仙鹤状,象征着店铺生机长存,四周造起高12米、长60米的青砖封火墙。胡雪岩请人在靠河坊街的一面墙上写了“胡庆余堂国药号”七个特大汉字,十分引人注目。
胡庆余堂的上檐有一般建筑比较罕见的一排排花灯状的垂莲柱,正门在大井巷内,青石库门坐西朝东,青砖角叠的门搂上镶嵌着“庆余堂”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跨过门楼,映入眼帘的是“进内交易”牌,四镏金大字。
人靠脸皮,店仗门面,胡庆余堂如此不落俗套的设计能不使人顿兴好奇和赞叹吗?
第三,“巧陈”,即店堂的内部摆陈巧妙适宜。
如果说,胡庆余堂像一只栖息在吴山脚下的美丽仙鹤,那么,它的门庭就像“鹤首”。过了门庭拐弯就是“鹤颈”长廊,迎面是一个八角石洞门,门洞上有青砖雕出的“高入云”三字,左侧横墙上堆塑着取材于神话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娘盗仙草”图案,整个长廊的古壁挂着36块用银杏木精制、黑底金字的丸药牌,如外科六神丸、胡氏辟丹、安官牛黄丸、十全大补丸、大补全鹿丸、小儿回春丸等等,牌上表明各种丸药的主治功能,于装饰之中巧妙地为顾客提供了极好的药材和药品性能的说明,既传播了中医药知识,又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
由上可见,胡雪岩的店址选择佳宜、修制精好、摆陈巧妙,使得胡庆余堂的门面富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与众极端不同,突出了自己的个性。从而赢来许多顾客,带来可观的收入。在今天,胡氏做门面的三个理论仍具有借鉴意义。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注重招牌,精修门面,胡雪岩做生意,就特别注重商业形象,以他的意思,做生意首先就要由一个良好的商业形象。因此,一项生意投入运作之前,他也总要在招牌、门面上动很多心思。
做足场面,打出名气
做生意场面要做得与众不同,仅靠做得热闹的寻常做法还是不够的。
还要凭借商谋智慧聚集人气,营造人气,做足场面,打出名气。
胡雪岩在开阜康钱庄之际,做了两件事,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话说的确是实情。封建政治作为一种人治政治体系,本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特别是在一个朝代行将崩溃的时期,政治的腐败会如癌瘤恶变以致不治——晚清时节就几乎是无官不贪,而且各有各的路数,个个都是无以餍足。据说曾先后两次领军机达二十年之久的恭王,地方官员到京,要见他一次,也必须送上银子,而且明码实价,以送上的银子的多少排定约见的先后次序和招待规格。不过,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京里大老勒索地方官员,地方官员则去搜刮地方,这些为官作宦的人总是有自己的财路把自己养得脑满肠肥。
朝廷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官员的贪婪,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为缓解军饷不足,朝廷下旨,要京内大老和各省督抚捐输军饷。浙江巡抚黄宗汉作为一方封疆大吏,自然也在捐输之列。他也当然不会自己掏腰包。此时恰逢王有龄运送漕米有功,很快外放了湖州知府,而王有龄因为海运局还有一部分亏空没有补足,故而希望黄宗汉让他兼领海运局坐办,黄宗汉于是乘机将“盘口”开给了王有龄。王有龄不敢怠慢,与胡雪岩商议,由胡拿出一万两代捐。
这笔钱本来可以直接由与海运局有业务关系的信和钱庄汇往京城,王有龄也准备由信和马上汇出,但胡雪岩却将这笔钱要过来,他要转一道手,由刘庆生送到大源钱庄划汇。
胡雪岩的意图很明确:刘庆生是个可造之才,但他到阜康之前,只是大源钱庄的一名站柜台的伙计。由立柜台的伙计一下子跳到档手的位置,同行难免轻视。一行生意的场面,最终是靠人撑起来的,刘庆生资望如何,将直接影响阜康的发展。现在由他代理黄宗汉去办理汇款,对于提高他的身份,显然有不小的作用。抚台是一省天字第一号的大主顾,有这样的大主顾在手里,同行对刘庆生自然就刮目相看了。而且,关键是为黄宗汉汇划这笔款子,还会引起同行对阜康来头的猜测,这种猜测在同行中传开,会将刚刚挂出招牌的阜康钱庄市面“哄”得很大,而“市面‘哄’得越大,阜康的生意就越好做。”
胡雪岩在阜康的招牌挂出之后再一次“耍”给同行看“手面”,阜康开张当天,送走客人之后,胡雪岩叫来刘庆生,要求他按照自己报出的名字,开出十二个存折,每个折子存银二十两,先由钱庄垫付。这些折子的户头,除一个是浙江巡抚黄宗汉的门房主管刘二外,其余的都是浙江一省大员们的太太、姨太太甚至小姐,胡雪岩就是要把这些折子送给她们。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场面要做得与众不同,仅靠做得热闹的寻常做法还是不够的。还要凭借商谋智慧聚集人气,营造人气,做足场面,打出名气。
丢什么也不丢面子
胡雪岩特别重视面子,即使在危机四伏,大厦将倾之时,他也不忘记要保住面子。他曾说过:“面子就是招牌,面子保得住,招牌就可以不倒”。所谓“守信计”是指:在胡雪岩的经商生涯中,他经常说:“做人无非是讲个信义。”其实,做生意与做人,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往往也应该是一个信义之人。
上海阜康挤兑风潮,第二天就波及杭州。胡雪岩从上海返回杭州,还没有下船就得到了消息。而得到消息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把面子保住。为此,他采取了三个措施:
第一,所有一应排场照旧。胡雪岩一到杭州,就有在胡家地位特殊的乌先生上船接住,报告上海、杭州两地的“灾情”,同时他建议胡雪岩移舟到离家更近的万安桥登岸。胡雪岩的宅第在元宝街,他的钱庄在清河坊,因此,胡雪岩由外地回杭州,一向是在位于元宝街与清河坊之间,也是杭州城里最热闹的望仙桥码头上岸。而且每次回杭,都要家人接轿,摆出极隆重的排场:身穿簇新“号褂子”的护勇在码头上站成两排,点起官衔灯笼,打起旗子,护着一顶蓝呢大轿,常常会引来大群看热闹的行人。
乌先生的建议自然是因为风潮已起而希望胡雪岩不要过于张扬。但胡雪岩没有接受乌先生的建议,而且要求一切排场照旧。这当然是在保住面子,胡雪岩不能让别人以为阜康挤兑风潮一起,他自己就灰溜溜的了。
第二,阜康营业照旧。胡雪岩一到钱庄,就否定了钱庄档手谢云清和螺蛳太太商量的钱庄停业三天的决定,要求照常卸下排门做生意。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谢云清连夜察看储户账目,做这两件事情,一是提早将几个大户的利息结算出来,把银票送到他们门上去;二是告诉那些大户,年关已近,要提款应付开销的,尽可交待,以便预先准备。这是守信用,更是要做回面子。阜康因为贴出停业三天的告示,已经在杭州城里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没有引出更严重的后果,但一遇风潮便缩头停业,事实上面子已失。
第三,原拟要办的三女儿的喜事也照旧。胡雪岩此次从上海回杭州,其实主要就是为三女儿的婚事。虽然还未下船就知道了要命的“噩耗”,但胡雪岩一进家门,就告诉螺蛳太太,女儿婚事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一切照常。而且,再难也要做到,不管用什么办法,场面无论如何要绷起来。这当然更是做面子。阜康挤兑风潮一起,是否仍按以前排场大肆操办女儿婚事,正是为众人注目的一件大事,如果女儿的婚事一改原来胡家办大事的排场风光,自然更是没有了面子。胡雪岩不能“丢”面子。
胡雪岩如此处置,当然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硬撑。
他如此处置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第一,这些措施使客户保持了对于阜康的信心,由此稳定了人心并保住了自己的信誉。正是有了这一系列措施,杭州的挤兑风潮在开始的时候才没有恶性发展。第二,稳定了人心,也稳定了大户,使原本可能参加挤兑的大户不再加入挤兑风潮,减少了压力。钱庄生意最怕挤兑,挤兑最烈则是大户加入兴风作浪。大户稳定下来,零星散户,力能应付,也就不足为虑了。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保持面子不倒,是一个人处理危机力挽败局的重要手段,只要在人们心中你的招牌不倒,自己的场面就可以撑下去,更可以很好地活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