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心理学-三岁以上的孩子,问题会更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不要让电子产品代替亲子沟通

    电子产品越来越多,这时候,我们是放任孩子和各种电子产品亲密接触,还是拒绝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呢?

    一、宝宝到底能不能看电视

    宝宝三岁以后,就开始逐渐喜欢看电视了,电视里多变的画面,趣味的动画,总会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有些家长美其名曰启蒙教育,孩子也乐得坐在电视前,那么,宝宝到底能不能看电视呢?

    佳佳是个很乖巧的女宝宝,就喜欢坐在电视前,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从广告看到动画片,很让妈妈省心。

    爸爸妈妈们也图省心,孩子一在家,就打开电视,孩子不哭不闹,安安静静,大人可以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看手机或者做家务,或者休息。

    然而三岁半的时候,佳佳开始说眼睛疼,然后习惯性地眨眼睛,揉眼睛,四岁还不到,就架上了一副小眼睛。

    爸爸妈妈不得不关掉电视,可习惯了看电视的佳佳,没了电视的陪伴,好孤单,常常一个人发呆。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电视,而是父母

    事实上,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学习知识、启蒙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亲子教育,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一个孩子,学再多的知识,如果没有快乐的童年,开心的生活,也算不得是幸福的孩子。

    电视,固然能够带给孩子丰富的信息,然而,却不能温暖孩子幼小的心灵,不能和孩子互动,不能让孩子体验更多的喜怒哀乐,情绪变化,家庭生活。

    更重要的是,4岁以前,孩子的视网膜并没有发育健全,长时间看电视,会损伤孩子的视力,甚至造成一生不可逆转的视力缺陷。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孩子的健康,还是尽量少让孩子看电视。

    没有一个孩子,可以由电视抚养长大,但是只要有父母,孩子就有可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贴心提示:

    家里也可以没有电视

    事实上,电视是一种单向的信息灌输,并不利于孩子成长,真正有利于孩子的,是互动的游戏,启发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所以,家里其实可以没有电视,如今,信息获取的渠道这么多,没有电视也完全可以。

    而且,孩子在电视前坐的久了,对眼睛、脊柱都没有好处,而且如果连吃饭都要看电视的话,对其健康成长更有坏处。

    所以,建议爸爸妈妈们可以不买电视,或者平时很少开电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宝宝成为电视儿童。

    二、能不能给孩子看平板电脑或者手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玩手机,甚至很多大人们都没有发现的功能,他们却玩的很熟练。三岁以后的孩子,很多都会用小手指,在手机上划啊划,那么,到底能不能让孩子们看平板电脑或者手机呢?

    一凡的妈妈是做微商的,天天捧着手机,儿子一凡也跟妈妈一样,有空就捧着平板电脑看,动画片、视频,各类图片看的不亦乐乎。而且一凡跟妈妈学,躺着看,走路看,吃饭看,反正妈妈怎么做,儿子就怎么做。

    结果四岁多的一凡,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越来越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耍,一凡说:“他们太幼稚”。不知道小一凡从哪儿学到的这句话,总之他的朋友,就是平板电脑。

    一凡的妈妈开始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后来,幼儿园开家长会,老师告诉一凡的妈妈,一凡在学校里特别孤单,也特别不爱说话,建议一凡的妈妈多和一凡沟通,一凡的妈妈才意识到,也许,平板电脑把一凡变成了一个孤僻的孩子。

    父母放下手机,孩子才能回归生活

    事实上,现在很多父母,都非常依赖手机,都是低头族,那么孩子相应的,也以父母为榜样,成了低头族,大一点的孩子,女孩成了自拍族,男孩就成了游戏族。事实上,这种生活方式并不健康,睡觉前抱着手机睡觉的人,睡眠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屏幕发出的荧光,肯定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影响。而且长期看电脑,疏于活动,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绝对有弊无利。所以,要想孩子回归生活,父母就要放下手机。即便是手机是父母工作的必须,也可以适当休息,陪孩子看看纸质书,多做户外活动,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理和身体才能健康成长。

    贴心提示:

    可以听,不要看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手机和平板电脑不是不可以有,但是最好听,而不是看。现在可以听的节目有很多,比如喜马拉雅、蜻蜓fm,企鹅fm,广播电台,就连电视台也能听。还有各种宝宝听的app,比如宝贝听听,口袋听听……丰富多彩的节目,足够宝宝们天天听,时时听。听的同时,宝贝们的手脚都被解放了出来,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蹦蹦跳跳。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希望自己的宝贝是沉默的小乌龟,还是蹦跳的小梅花鹿呢?当然是后者了,那么,就请让孩子放下手机,和你一起,边听故事,边做游戏吧!

    三、可以是电子迷,但不能是信息迷

    现在电子产品越来越多,蓝牙耳机、平板电脑、遥控玩具……越来越多的儿童玩具也加入了电子玩具的行列。爸爸妈妈们不能拒绝孩子们成为电子迷,然而,却应该拒绝让孩子们成为信息迷。

    5岁的涛涛最爱和爸爸分享电子产品,每当爸爸买了新的电子产品,爷俩都会一起玩。爸爸玩航模,涛涛就跟着一起玩,爸爸也给涛涛买了很多的电子玩具,比如遥控小汽车,遥控飞机,涛涛还特别喜欢和爸爸分享新的电脑游戏,妈妈看着爷俩天天痴迷电子产品,不知道该开心还是担心。

    拒绝不现实,引导很重要

    事实上,要孩子拒绝电子产品并不现实,因为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孩子们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对电子产品的喜好。所以,爸爸妈妈们不能一味的阻止孩子们对电子产品的兴趣,而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实际上,很多孩子,特别是男孩,对电子产品的好奇心,可能会引导他们未来学习机械或者计算机,也有可能让他们对航模或者飞行产生强烈的兴趣。所以,不要拒绝孩子们对电子产品的喜好,只要不要让他们痴迷电子产品所带来的信息,比如电视节目、影视节目或者视频、游戏,就能够让电子产品为孩子所用,而不是影响孩子们的发展和成长。

    贴心提示:

    如果宝宝不喜欢电子产品,也不必强求

    有的孩子,并不喜欢看电视,也不喜欢航模,而喜欢剪刀和手工,涂写和贴纸,还有的孩子,只喜欢出去玩,而不喜欢坐在家里看电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不要违背孩子的天性,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只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并且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第二节 宝宝怎么有了这么多“小心眼”

    很多爸爸妈妈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心眼,比如不想去幼儿园,就说自己特别困,要睡觉,不起床,要睡到晚上;再比如想吃什么东西,就问妈妈是不是想吃某种东西了……当宝宝们的“心眼”越来越多之后,爸爸妈妈们该怎么办呢?

    一、爱耍赖的小叮当

    当孩子不愿意做某件事时,就会想办法拖延,不做,大人们认为孩子在耍赖,事实上,这只是孩子抵触情绪的一种表现,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的这种心理表达,很多时候,这是他们无奈的反对。

    姥姥经常说,小叮当是个“小精豆”,小叮当的确很聪明,只要他想做的事情,他总是会想方设法的去表达,只要他不想做的事情,他总会想尽办法耍赖。

    春节过后,第一天上幼儿园,这天小叮当竟然对妈妈说:“妈妈,我头疼,我不想起床”。妈妈吓了一跳,小小的娃娃,怎么会头疼呢?于是妈妈向单位请了假,打算带叮当去医院。可叮当却不起床,说就想睡觉。叮当的奶奶急了,抱着孙子就要往医院跑,没想到叮当一下子就“好”了,说肚子饿了,要吃饭。

    原来,叮当什么病都没有,就是不想去幼儿园。

    找到孩子耍赖的根源,有的放矢的引导

    孩子有的时候会“欺负”大人,他们会撒谎,会耍赖,会找各种理由不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去幼儿园。有时候大人们会被孩子们蒙蔽,以为童言无欺,然而事实上,孩子们这样表现,只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拒绝某件事。

    这个时候,不要斥责孩子,也不要揭穿孩子,适当引导,才会让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接受,如果一味地斥责孩子,甚至打骂孩子,那么孩子的抵触情绪就会越来越严重,时间长了,孩子甚至会排斥他不喜欢的事情。

    所以,面对孩子的耍赖,家长们要有的放矢的引导,绝不是斥责和打骂。

    贴心提示:

    不要揭穿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有时候,孩子们的小心眼,还是很可爱的,如果洞察了孩子们的真实目的,千万不要揭穿他,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到孩子们的自尊心。特别是不能嘲笑、斥责孩子们的小心眼,适当的时候,甚至可以和孩子“同流合污”,让他们感到爸爸妈妈们是他们的同盟军。然而,作为同盟军的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出丑”,这样才能让孩子发现,他们的小心眼是没有益处的,这样他们就会悄悄地改正。

    二、为什么宝宝有那么多的理由

    有的孩子,很会给自己找理由,无论任何事情,都会给自己找理由,从不认错,也从不肯承认自己什么知识不会,不懂,这样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

    4岁半的东东,是个太“聪明”的宝宝,万事都能给自己找到理由,吃饭时撒了饭,就说今天的碗没有刷干净,太滑;用了画笔忘了盖盖,就说天气太热,小画笔怕热,不想带帽子;就连自己喝水的时候不小心撒到了衣服上,也说小水杯太淘气,不听话……

    爸爸妈妈对东东的各种理由,实在无可奈何,有的时候说他几句,有的时候就听之任之,东东的姥姥则天天喜滋滋地对邻居家的大妈说,东东心眼多,特别聪明。

    找理由是孩子逃避责任的一种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类从小就有驱乐避苦的天性,这是人类乃至动物的共性,所以,孩子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找理由,从心理学角度讲,是逃避责任的一种方法。对于孩子的“找理由”,爸爸妈妈们也不必太在意,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予以鼓励,否则孩子就会渐渐形成逃避责任的习惯。

    适当的告诉孩子,是他的错,他就要认错,当然,并不需要强迫孩子认错,但是要一次次的告诉他,一次次的纠正,直到他逐渐不再对“找理由”感兴趣。

    贴心提示:

    做家长的,一定也要勇于承担责任

    很多时候,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家长的翻版,如果有一对爱推脱责任,爱相互指责的父母,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一定会逐渐学会给自己的错误或者失误找理由,讲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做家长的,一定也要勇于承担责任,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不找理由,善于自省的好孩子。

    三、宝宝也爱“吓唬人”?

    如果大人常常吓唬宝宝,宝宝也会“吓唬人”,即便大人们不常常吓唬宝宝,宝宝有时候也会“吓唬”同龄的小孩子,这源于孩子的“权威”心理,他们以为,如果自己变成大老虎,大怪物,别的小朋友就会害怕自己,自己就能够占有更多的玩具或者地盘,能够让别的孩子听自己的话。

    彤彤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吓唬人”的游戏,幼儿园老师好多次请彤彤的妈妈去幼儿园,请她配合教育彤彤,不要总是吓唬胆小的小朋友。

    事实上,彤彤所有的吓唬都是无害的,比如周末在小区里玩,她会假扮大恐龙,吓唬邻居家两岁多的小朋友,不过她也会对小朋友说,“不要害怕,不要害怕,这只是一个游戏,一个游戏。”

    妈妈对彤彤说了很多次,不要吓唬小朋友,可彤彤总是不听,她一再告诉妈妈,“这只是一个游戏”。

    孩子吓唬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

    有很多小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都喜欢模仿怪物、老虎、鲨鱼等等动物,总之什么动物强大,他们就模仿什么动物吓唬人,乐此不疲。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要让别的小朋友感到害怕或者恐惧,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就像很多孩子总盼着自己长大一样,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成长,家长没有必要强加管理。如果太严重,伤害到别的小朋友,那么就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小朋友害怕,就去抱抱对方,和对方做别的游戏,不要做这个游戏就可以了。

    贴心提示:

    每个人都想强大,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人类最原始的行为,比如对于强大的欲望;孩子的很多心理,都是人类最基础的,未曾被社会同化或者掩盖的心理。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想强大,对于孩子也不例外,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收到家长的束缚,老师的约束,感受到了不适和自身的弱小,无力反抗,所以,他们期盼自己强大起来,这时候,他们就会通过游戏的方式,将自己的这些心理释放出来,比如吓唬别人,假装自己无比强大。

    对于孩子这样的表现,爸爸妈妈们不必强加管制,只要注意不要让孩子伤害到别的孩子就可以了。

    第三节 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如你所愿的成长

    很多爸爸妈妈,都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憧憬,希望孩子成长为这样,那样的人,甚至希望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长,成长为自己心中的那个完美的人,事实上,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如你所愿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成长意愿,如果非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长,有的时候就是揠苗助长,有的时候就是南辕北辙。

    一、孩子最重要的使命,是健康快乐的成长

    现在孩子们很辛苦,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上各种兴趣班,就拿幼儿园来说,安子自己的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就给家长们发了一张复杂的兴趣班课程表。有轮滑,有外教,有音乐,有书法,有国画,有跆拳道,还有体育……而且,这些课程的安排,很多都在正常的上课时间,也就是说,如果家长们不给孩子们报名上这些课程,那么,在别的孩子去上课的时候,自己的孩子可能就会孤零零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

    事实上,孩子最重要的使命,不是学会什么,也不是发现自己的天赋,而是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于任何家庭来说,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比孩子拥有多少知识,都要重要很多很多。所以,安子建议家长们,少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除非孩子自己提出要去,否则,把童年还给孩子吧,让他们可以自由的玩耍,不要说他们就知道啥玩,他们所感兴趣的,就是他们的快乐所在。

    如果爱孩子,就请还给他们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吧。

    贴心提示:

    不要望子成龙也不要望女成凤

    中国有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命,儿孙自有儿孙福,虽然中国父母很多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事实上,不管你的意愿如何,孩子很多时候,还是会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而作为父母,你能够送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快乐的童年,幸福的家庭。

    事实上,中外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孩子在幼年和童年时候的心理成长,将影响孩子一生,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所授予他们的最大的礼物,不是财富,也不是知识,而是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灵。

    国内外有太多关于青少年犯罪和心理问题的案例,事实上,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都源于幼年和童年时候的心理创伤,所以,父母们,不要再望子成龙或者望女成凤,给孩子更多的快乐,你和孩子未来的人生收获会更多,更丰满。

    二、宝贝的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不要说自己的宝贝有问题,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来自于家庭,家庭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根源所在。

    楚楚是个非常非常规矩的小绅士,尽管不到六岁,可从来都很绅士,连幼儿园的老师们都一致夸奖他,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非常懂礼貌,家教非常好。对此,楚楚的妈妈很满意,连周末带着楚楚在小区里玩,都要求孩子规规矩矩走路,端端正正站立。楚楚妈妈给楚楚报的兴趣班,不是跆拳道,也不是轮滑,而是国学,她一到周末就送楚楚去学四书五经,楚楚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叫大人都为之吃惊。

    然而,幼儿园感恩节的家长会上,请来了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在幼儿园里做了一个亲子互动游戏,看着别的孩子都热热闹闹、嘻嘻哈哈的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而楚楚则规规矩矩地站在母亲身旁,母子俩很安静地做游戏,非常安静,非常冷静,这位专家却在家长会后,单独和楚楚的妈妈聊了会儿天。

    这位专家语重心长地对楚楚的妈妈说,也许,她对孩子的要求太严格了些,这让楚楚显得太少年老成,失去了孩子拥有的活力和朝气。

    楚楚的妈妈听得很生气,然而回到家里,看着楚楚小大人一样的稳稳当当地坐在书桌前读书,写字,听到妈妈叫吃饭,就规规矩矩地坐在饭桌前吃饭,楚楚的妈妈突然想到学校里那些顽皮嬉闹的孩子,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扼杀了楚楚自由的天性。

    少年老成并不是孩子的天性

    有些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格,这就导致孩子出现少年老成的现象,事实上,孩子像小大人一样,并不是孩子应有的表现,孩子就是孩子,就应该嬉笑,就应该淘气,就应该玩闹,这才是他正常的发展规律,如果违背了孩子正常的天性,那么总有一天,孩子内心缺失的部分,会以其他不可预测的方式,加倍地释放出来。

    少年老成的孩子,多见于单亲家庭,或者是长期父亲或者母亲一个人带孩子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内心本身就是缺少爱和温暖的,所以才特别乖,特别克制自己。这种自制,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被迫的,所以这种有违天性的性格发展,必定会给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不健康的心理因子。

    贴心提示:

    孩子,就让他像孩子一样成长吧!

    别说自己的孩子问题多,别说自己的孩子好动,别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正所谓树大自然直,看着那个嬉笑玩闹,开心开朗的孩子,难道你不开心么?所以,孩子,就让他像孩子一样成长吧,别要求太多,总有一天,他会长大,但是,绝不是现在。

    三、和孩子一起,面对生活

    真正的爱,不是把生活中的困难藏起来,不让孩子看到;也不是把轻松的生活故意装扮的很残酷,让孩子备受挫折。而是让孩子直面正常的人生,这样,他才能真正的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他。

    当下,很多教育机构都在倡导挫折教育,仿佛当下中国的孩子,都是蜜罐里长大的,缺少挫折一样。新闻里,还有这样那样的虎爸虎妈,让孩子独立、坚强、资历……似乎成了社会的共识。

    事实上,在国外,也有挫折教育,但是,绝不是这种简单的故作挫折,比如美国,比中国先进很多年,他们对孩子的挫折教育,绝不是日本式的雪地里跑步,也绝不是中国式的故作挫折,而是让孩子去野营,去接触大自然,在野外生存,学习生活的技能……

    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要求孩子去体验我们的父辈们小时候吃过的苦,也没有必要故意让孩子去吃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生活水平有不同性质的挫折。我们要让孩子适应的是这个时代,而不是当年那个吃不饱穿不暖,出行要走路,出门没有代步工具的时代。

    如果一味的要孩子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几乎很难体验到的挫折,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那就是行为脱节,孩子不仅很难体会到挫折教育的真实价值,反而会对这样的教育方式产生抵触心理。

    所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体验现在的生活,当下的挫折,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和孩子一起活在当下

    当下的生活,也有很多挫折,这些挫折,也许在成年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在孩子眼里,就是挫折。比如每天要去幼儿园,再比如要面对雾霾的天气,或者是要面对幼儿园里很多的孩子,很多不熟悉的孩子,再或者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这些问题,到底如何解决?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很多问题,我们不必太忧心,也不必太刻意,千万不要低估孩子们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他们面对挫折的适应性,其实并不比成年人差很多,只要我们适当的调试和引导,他们肯定能够跨过一道道难关。

    和孩子一起活在当下吧,其实我们可以不给孩子报名去上贵族学校,也可以不带孩子去周游世界,只要我们让孩子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中来,不娇不宠,让他们和我们一样,去面对真实的生活,他就会成为他自己。

    贴心提示: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父母的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亲爱的读者,在这本书的最后,不要说安子有些跑题,儿童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还需要每位家长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最后,安子给爸爸妈妈们的贴心提示,就是请大家珍惜,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父母的最珍贵的人生礼物。不管孩子有多少问题,不管孩子有多少不乖,耐心的,从心理根源,有的放矢的引导孩子,不要说教,不要指责,更不要打骂,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孩子,就会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一天天长大,而我们自己,也会和孩子一起,成长起来。

    最后,祝福所有的爸爸妈妈和所有的孩子,快乐,健康,幸福,都能成长为身心健康的父母和身心健康的孩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