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孝庄皇后-出生在蒙古贵族世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 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的后裔

    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姓:博尔济吉特,是蒙古族最高贵的姓氏。这个姓氏源于蒙古族第十世祖先:“孛儿只吉歹篾儿干。”“孛儿只吉歹”,后来译为博尔济吉特,或博尔济锦,都是译音轻重的区别。用先人名字做后世的姓氏,是蒙古族的传统惯例。

    博尔济吉特是突厥语,意思是蓝眼睛的人。这些“蓝眼睛人”,肤色微黄,显得格外精神健壮。他们的勇敢、善战,在当时受到普遍称赞。当其他部落互相发生战争时,各部落都给博尔济吉特人送礼物,请求他们给以武力支援,以便征服和打败强敌。

    后来,成吉思汗(1162—1227年)统一全蒙古,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之后,称自己的家族为黄金家族,所有姓博尔济吉特的兄弟子侄,都成了黄金家族的成员。元朝灭亡之后,博尔济吉特氏被视为成吉思汗的圣裔,仍在蒙古族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崇拜、甚至被神化。蒙古大汗及各部首领,都尽量选拔博尔济吉特姓氏的人员充当。布木布泰娘家所在的科尔沁部,便一直由博尔济吉特家族控制,部长、台吉等都由博尔济吉特氏的成员担任和继承。布木布泰的先祖、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二弟合撒儿,和哥哥一起度过苦难的童年,一起习武狩猎,长大成人。他自幼身体健壮,勇猛超人,而且箭法高强。合撒儿一心做哥哥的臂膀,承担重任,在征战中屡立奇功,为统一蒙古草原、创建蒙古帝国的大业,辅佐哥哥铁木真登上大汗宝座,做出过重大贡献。

    然而,成吉思汗不仅对二弟毫无感激之情,反而出于狭隘的权力独占欲和怀疑心,时刻提防合撒儿功高震主,势大篡权,竟以怨报德,处处压制、排挤,甚至企图谋害这位忠于自己的亲弟弟。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原先分布在大漠南北的各蒙古部族都统一在大蒙古国的统治下,按照“千户”的形式组织起来。成吉思汗遵循他的“黄金家族共同管理兀鲁思(领地、管辖区域)”的原则,由他本人直接统治帝国中央的95个千户,而将帝国的西部封给诸子,东部封给诸弟。合撒儿的封地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及海拉尔河下游和靠近呼伦湖附近的地方,位居蒙古帝国的东北部边陲(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偏西的地区)。这样,合撒儿及其子孙又重新回到他们远古祖先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

    分封领地的同时,又分伊尔坚(百姓)。根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诸子分得的百姓是:长子术赤9000户,次子察合台8000户,三子窝阔台和四子拖雷各5000户。而合撒儿只分得4000户。

    合撒儿不仅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还不时遭受欺凌和迫害。一个萨满教巫师和他的六个兄弟,无端地捕捉合撒儿吊打。事情发生后,成吉思汗不仅不保护自己的二弟,反而听信巫师挑拨,拘捕审讯合撒儿,欲置之于死地。幸亏母亲诃额仑闻讯赶来为合撒儿解围,怒斥成吉思汗忘恩负义,伤害一奶同胞。成吉思汗见谋害不成,便背着母亲削减他的部众,仅留给1400户。

    合撒儿是一条坚强而有理智的男子汉,当然不会被压倒。他既不气馁、不屈服,也不与长兄进行无益的争斗、仇杀。他像草原的雄鹰,展开双翅,在暴风雨中翱翔。领地虽然偏僻、荒凉,但森林茂密,野兽繁多,很适合狩猎生活。他带领家族成员披荆斩棘,拼搏在崇山峻岭,自春到冬,天天逐猎,以求生存和发展。后人代代如此,自幼生长在鞍马间,人自习战,勇猛健壮,使蒙古族固有的淳朴和勇武性格得以保持和发扬。在蒙古帝国中受压抑的处境,使合撒儿及其后代,一直严谨图治,不骄奢放纵,历练出一代又一代勇于苦战奋斗而刚毅不屈的科尔沁人;也埋下了其后代科尔沁等部与新兴的满洲结盟,反抗昏庸蒙古大汗的种子。

    二 科尔沁宰桑贝勒家的小格格

    科尔沁,在今天的中国地图上,是内蒙古自治区辖区内的地名。而在历史上,它先是对合撒儿后代的称呼,接着演变成部落名称,后来才成了地名。科尔沁是蒙古语,赞美的称呼,汉译“箭筒士”、“带弓箭的人”。意思是说科尔沁部众都是弯弓跃马的英俊勇士。

    这一美称的出现,曾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合撒儿家族最初仅40人左右,到忽必烈时代,发展到800人。由于合撒儿的后代及部众继承、发扬了他的高超武功和优良传统,到他的十一世孙西古苏台时代,“箭筒士”或“带弓箭的人”,便成了合撒儿领地内所有百姓的共同美称,并进而演变成其部落的名称。而西古苏台便被称为“科尔沁王”。

    西古苏台生活在明朝宣德、正统年间。其子孛罗乃,于1466年派遣使者与明朝通好。孛罗乃之孙,即西古苏台的曾孙、合撒儿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于1547年率领部分部众,随同蒙古大汗达赉逊汗东迁嫩江下游、绰尔河及洮儿河流域。为了与留居在额尔古纳河的科尔沁相区别,自号“脑温科尔沁”,即嫩科尔沁。但一般仍只简称他们为科尔沁。奎蒙克被尊为该部始祖。奎蒙克二弟巴衮诺颜(官长、首长)继续率部留居原地。因其地处于大兴安岭西北,称所部为“阿鲁(山之西)科尔沁”。[1]

    古代蒙古族是以游牧为生的马上民族,经常迁徙流动。但这次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领部分科尔沁百姓,从额尔古纳河流域,越过大兴安岭,向东南迁至嫩江流域,却非同寻常。它在科尔沁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东迁给科尔沁部带来新的生机。他们进入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气候适宜的松嫩平原之后,畜牧业及农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部众也繁衍较快。科尔沁还向嫩江东部扩展,将锡伯和卦勒察收为自己的属部。这样,科尔沁部的领地空前扩大。其地域范围:东及东南隔伊通河、东辽河与海西女真的乌拉部、叶赫部为邻,南接盛京(今沈阳)边墙(辽宁法库、彰武边门以北),西南接内喀尔喀蒙古部,西接扎鲁特蒙古部,北临嫩江上游地区。从今日地图上看,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黑龙江和吉林的西部、辽宁的北部,都有科尔沁的领地。这时的科尔沁部,兵强马壮,人丁兴旺,后继有人。奎蒙克长子博第达喇生九子,长子齐齐克直系后代一直担任科尔沁部的部长,后成为科尔沁右翼中旗、前旗之主;布木布泰的祖父莽古斯及其弟明安、孔果尔,系博第达喇次子所生,也都各有领地、属民,后分别成为科尔沁部左翼中旗、后旗、前旗之主;博第达喇之弟诺门达喇后来成为科尔沁右翼后旗之主;博第达喇的其他儿子又分出札赉特一旗、杜尔伯特一旗和郭尔罗斯前、后两旗。以上统称科尔沁10旗。

    蒙古东迁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力量对比。原来是女真人势盛,与明朝对峙,明辽东守将尚能勉强应付。而从此以后,除女真之外,又增加十余万强劲的蒙古铁骑,不时骚扰,致使明朝立即陷入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蒙古与女真联合进犯辽东,进一步削弱明朝实力,给新兴民族——满族的兴起以有利契机。

    蒙古东迁,踏出了一条新的科尔沁蒙古贵族与满洲贵族之间联姻的通道,预示了66年后出生的本书主人公的归宿。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布木布泰出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属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镇浩日彦艾力嘎查(据该旗档案局毕长海等同志调查、考证)的蒙古贵族世家。父亲是莽古斯的独生子宰桑贝勒。布木布泰有四个哥哥,大哥乌克善,二哥察罕,三哥索诺木,四哥满珠习礼;还有一个姐姐海兰珠。她是宰桑贝勒最小的女儿、掌上明珠,得到全家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

    三 与满洲贵族门当户对

    我国东北,是满族发祥地,又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到明代,人口较多的有汉族、满族先世女真族、蒙古族以及朝鲜族。

    满族先世女真族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的肃慎。唐代称靺鞨,世居今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以及长白山麓。辽代女真逐渐强盛。1115年,以女真完颜部为核心,建立金国,并于1125年、1127年相继灭辽和北宋,统治中国北部。留在东北的女真人,到明中期,分为建州女真(包括长白山等部)、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等三部。明初至明中叶,女真族曾逐步南迁:建州女真原居牡丹江入松花江口东西两侧,后南迁至东起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至鸭绿江边,西抵辽宁省抚顺,北界松花江上游,以浑河、苏子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海西女真主体部分原居于以今呼兰河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地区,后逐渐南移,形成叶赫、哈达、辉发、乌拉四大部,分布在开原、铁岭边外,东北临东海女真和朝鲜,东南与建州女真接壤,西与科尔沁、郭尔罗斯蒙古部落为邻;东海女真个别也有南迁和内附的,但大多数仍留居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松花江下游地区。后来其中一部分被建州统一,另一部分则成为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民族。

    蒙古族是成吉思汗势力强盛时大量进入东北地区的。1368年元朝灭亡后,其在东北的主力败退,残部归降明朝,朱元璋在蒙古族较为集中的嫩江下游、洮儿河流域设立朵颜、泰宁、福余等兀良哈(意为森林居民)三卫,进行管理。“三卫”于明正统、宣德年间陆续南迁至喜峰口等长城边外及靠近锦州、北镇、铁岭、开原等地区。后逐渐被东迁的喀喇沁、内喀尔喀及科尔沁等蒙古各部融合。

    蒙古与女真相邻而居,交往频繁,关系密切。明朝初年,就有一部分蒙古人进入并附属于女真部落而居。女真人也有因生活困苦,到蒙古人家中充当庸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本人,就曾在蒙古部劳作。至于彼此通婚,更是常事。海西女真四部中,至少叶赫、乌拉、哈达等三部,都是与蒙古相互融合、通婚而形成的女真部落。他们的始祖明文记载自己是“蒙古人”或“蒙古苗裔”。建州大首领李满住的三个妻子中,蒙古妇女居其二。

    建州女真与科尔沁部首领之间的联姻,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时起逐渐频繁。它对满蒙联盟起了积极作用,并留下深远的政治影响。

    爱新觉罗是建州女真一个新兴的姓氏,居住在今辽宁省新宾县一带。努尔哈赤是建州女真一位有韬略、有能力的杰出人物,在女真社会必须走向统一的时代呼唤中脱颖而出,统一各部女真,使新兴的满族发展为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政治力量。努尔哈赤先世受明朝册封,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右都督(正一品),祖父觉常刚,曾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后晋升建州左卫都督,父塔克世,为建州左卫指挥。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明兵围剿反明的建州女真古勒(今辽宁省新宾县上夹河乡古楼村)寨主阿台时,觉常刚、塔克世父子被明兵误杀。明朝进行抚恤,任命塔克世的长子、时年24岁的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继承其父遗地及父祖事业。努尔哈赤誓死报仇雪恨,但深知尚无力与明军抗衡,便采取韬晦之计,表面顺从明朝。同时,迂回而动,于同年五月,用父祖13副遗甲起兵,以征讨仇敌图伦城主尼堪外兰为名,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的大业。

    他从万历十一至十六年(1583—1588年),联合不满尼堪外兰的势力,击斩尼堪外兰,先后统一建州女真苏克素护等部。万历十五年(1587年)筑费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河子村东南的山坡上),定国政,立法制,并组建以私家武装为核心的常备军。不久,称淑勒贝勒,汉译聪睿王。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海西女真叶赫部贝勒因仇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的事业,纠合海西女真的哈达、乌拉、辉发三部,还有长白山的朱舍里、讷殷二部,蒙古的科尔沁、锡伯、卦尔察三部,共九部联军三万人,分三路向建州女真奔袭而来。努尔哈赤总兵力万人左右,仅及联军的三分之一,但组织严密、指挥得力,部下拼死效命,并利用古勒山(今辽宁省新宾县上夹河乡胜利村)有利地形,布阵应战,一举大败九部联军,阵斩叶赫贝勒布斋,生擒乌拉贝勒布占泰,毙敌4000人,得战马3000匹、盔甲1000副。并乘胜收复长白山的朱舍里部、讷殷部和鸭绿部。努尔哈赤威名大振。之后,相继灭海西的哈达、辉发、乌拉三部,并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灭海西女真叶赫部。与此同时,多次出兵,征服黑龙江下游及沿海的东海女真,基本完成女真各部的统一。此前,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称抚育列国英明汗,建大金国(史称后金),改元天命。

    常言道:不打不成交。科尔沁部参加九部联军的有布木布泰的亲祖父莽古斯贝勒及两位叔伯祖父翁阿岱贝勒和明安贝勒。此次战败,使一向以勇武著称的科尔沁,初步体验到新兴满洲铁骑的厉害。努尔哈赤本着“远交近攻”的策略,趁科尔沁兵败逃回,心有余悸之机,从所俘的科尔沁人中选出20人,令其披锦衣,骑战马,回科尔沁部,宣扬建州国淑勒贝勒(聪睿王)的威德。此举得到科尔沁贝勒的好感。翌年(1594年)明安遣使与努尔哈赤通好,献战马百匹、骆驼10峰。从此,两部信使往来不绝。

    万历四十年(1612年),也就是布木布泰出生前一年的春天,努尔哈赤因听说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美貌出众,便遣使说媒。明安贝勒受宠若惊,立即解除了女儿的既订婚约,于同年四月亲自送女儿博尔济吉特氏去建州女真,给努尔哈赤为妃。明安贝勒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家族第一个与建州联姻者,起了带头作用。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六月,即布木布泰出生第二年,她的祖父莽古斯贝勒,亲自送16岁的女儿哲哲,即布木布泰的亲姑姑,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贝勒成亲。

    皇太极与哲哲结婚之前,已有原配福晋乌拉纳喇氏,并生有长子豪格,时已六岁。但哲哲被视为科尔沁蒙古的使者,地位高于原配乌拉纳喇氏,进门便当上大福晋(正福晋)。皇太极登上汗位后,哲哲被封为中宫大福晋,主持后宫,掌握大权。后来涉及布木布泰和她的儿子福临命运的大事,都得益于哲哲的大力支持和襄助。

    哲哲与皇太极成亲刚过半年,即万历四十三年(1515年)正月,科尔沁部贝勒孔果尔(布木布泰的叔祖父),又亲自送女儿嫁给努尔哈赤为妻。

    当时,科尔沁部正受到漠南蒙古(即内蒙古)最强大的察哈尔部的威胁,为了寻求援助,所以积极与后金联姻,并遣使进贡。努尔哈赤隆重接待,回赐厚礼,将侄孙女嫁给布木布泰的伯父、科尔沁部长奥巴,并与之盟誓,共同抗击察哈尔部的进攻。

    爱新觉罗氏也是满族的“黄金家族”,与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可谓旗鼓相当,门当户对。也可以说,布木布泰与皇太极的婚姻有先天的缘分和后天的造化。

    【注释】

    [1]留金锁:《科尔沁部及其东迁小议》,载《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2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