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取代明朝统治全国,但明朝是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的。顺治元年(1644年),也是李自成永昌元年的正月,李自成建国陕西西安,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改西安为西京。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清朝闻讯,立即向关内进军。
清统治者本以明朝为敌,一向对关内形势及蓬勃兴起的农民军极为关注。从皇太极到多尔衮都试图与之建立联系,协同攻明,未能如愿。而后,决定特命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幼帝统领大军,往定中原。范文程是内秘书院大学士,在镶黄旗做皇太后的高参,入关过程参与重大决策。
范文程在顺治元年四月初四日即曾上书多尔衮,分析形势,提出立即进兵中原的建议。由于尚不知明朝已亡,他首先分析明朝穷途末路和民心向背的状况,认为明朝“四面受敌”,内忧外患,“受病种种,已不可治”。中原百姓在兵荒马乱中,家破人亡,“荼苦已极”,无依无靠,思择新主,以图乐业。而我大清,顺天意,得民心。进兵中原,成就大业,造福后世者,正当此时;失去机会,天下将“不为我有”。
接着指出,大清的主要敌人是农民军,不是明朝。因为明以我为劲敌,而农民军占领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则与农民军角逐。今日我们的策略应是争取明朝的军民。否则,花大力气攻明,等于替农民军扫除障碍。待农民军得天下,再与之争,不是良策。
最后,他特别强调改变过去的攻城不守、屠杀抢掠之风。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既然要入主中原,统治全国,攻占之地必须固守,所以要稳定社会生活秩序,“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任用汉族官员,使之献计献策,为我所用。这样,天下人心自然归顺大清。
此外,他还就进军路线、择一坚城屯兵而守,以为门户等提出建议。
范文程上书一两日,多尔衮便接到农民军已攻下北京,明崇祯皇帝自缢的情报,连忙召集王公大臣会议,并把正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召回沈阳,决策进取。
形势已经明朗,清军入关,对手是农民军,能不能战而胜之?范文程回到沈阳,又专门对农民军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民军虽拥有百万之众,然其必败。他分析其失败原因主要是逼死了崇祯皇帝,打击官僚、地主、富豪劣绅,引起天怒人怨。范文程的认识并不正确。农民起义是以明王朝为代表的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压迫,使劳动人民无法继续生产、生活下去所致。农民起义打击的主要目标是阻挡社会前进的腐败势力。应当说,这是他们取得巨大胜利、占有大半个中国的原因。但范文程本能地看到了农民军胜利后,面对着社会上层,包括官僚、地主、富商大贾、部分知识分子对农民起义军的不满;主张利用这些矛盾,打起为明朝官民报君父之仇的旗号,以便夺取农民军的胜利果实,并给清朝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挥戈入关理由。他还重申爱民之旨,“好生者天之德也,兵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自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如果想统一天下,“非乂安百姓不可”。这仍然是针对过去清兵攻掠兼施之风而言,语重心长。
范文程的建议被清政府采纳,成为进军中原的战略指导方针。于是,决定出征,国中男丁70岁以下15岁以上,无不从军。范文程赴军中起草安民檄文,告谕明朝吏民:“义师为你们复君父之仇,不杀害百姓”;所要杀者,唯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官吏来归,复其位;百姓来归,复其业”。清军遵守纪律,必不伤害无辜。这个安民告示面向关内官民,他们以汉族居多,所以署范文程这位汉人的官阶、姓名。
范文程当时连议政大臣都不是,多尔衮如此重视其言其人,可称明智之举。范文程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以上面的建议而论,清皇室从摄政王以下诸王,哪一个也提不出来。可想而知,他的上书内容,即使不是皇太后授意,也是事先得到皇太后赞许的。福临即位后,皇太后最关心先帝未竟事业——进取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八日,笃恭殿外举行盛大的出征仪式,顺治帝在命令状中说:因朕年幼,不能亲征,“特命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特授奉命大将军印。一切赏罚,俱便宜从事”。多尔衮与多罗豫郡王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多罗贝勒罗洛宏,固山贝子尼堪和博洛,辅国公满达海、吞齐喀、博和托、和托等,以及续顺公沈志祥、八旗固山额真、梅勒章京等,统领满洲、蒙古兵2/3,汉军全部,及三顺王、续顺公的兵马,鸣礼炮起行。范文程和正黄旗汉军所属、归降汉官洪承畴,一同随军入关。在进军过程中,他们提出的建议,起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大军踏上征途,因对农民军和明军的动态不甚了解,所以边探听消息边缓慢前行。四月十五日,到今辽宁阜新一带,明朝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差来向清军求援的使者、副总兵杨珅、游击郭云龙到达清军大营,向多尔衮呈交吴三桂的求援信。原来吴三桂自三月中旬,奉诏放弃宁远,入京勤王,行至山海关,得知明宣府、居庸关守将均相率迎降,遂向农民军呈递降表。后因不满农民军向明朝官员、地主追赃索饷,并拘禁其家属,故降而复叛。向清朝提出以割让领土为酬谢条件,请求出兵支援。要求清军从喜峰口、龙井关、墙子岭诸处进关,他从山海关出兵,三路合击,直捣北京。
足智多谋的多尔衮看出,吴三桂陷入困境,是求援不是投降。这不是清军的目标。不过,可以借机招降。至于从哪条路线进关,多尔衮有自己的盘算。吴三桂没让清军经山海关入京,清军偏要走山海关。次日,即四月十六日,清军进抵西拉塔拉。多尔衮复书吴三桂,阐明清朝出兵目的是为明朝臣民报君父之仇。劝吴三桂降清,许诺:若肯率众来归,一定“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多尔衮的承诺是有所本的,此前降清的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均已封王,受到优厚待遇,走投无路的吴三桂不能不考虑。
四月二十日,清军到达辽宁锦西东南的连山堡,吴三桂再次来书告急。多尔衮得书,估计李自成已到山海关,即昼夜兼程,于二十一日下午到达离山海关10里的地方。但暂不参战,分兵固守,静观战局发展。李自成不知清兵将临战,仅带6万农民军(清方说20万人),从二十一日上午八时左右起,对山海关东罗、西罗、北翼等城发起猛攻。吴三桂督兵顽抗,相持一日,力不能支,急切盼望清军救援,“所派使者相望于道,凡往返八次”。
吴三桂见清军已到附近,观望不前,便知其意在逼降。事已至此,别无选择,唯有降清一途。二十二日凌晨,清军进到距关门仅5里左右,吴三桂炮轰农民军包围圈,从隙道突围直驰清营,拜见多尔衮,剃发称臣,以白马乌牛祭天地,歃血为誓。多尔衮令吴三桂先行,开关门迎降。阿济格、多铎各率万骑,多尔衮自统大军,分三路进入山海关。
接下来就是合力与农民军作战。战场在关内石河以西,农民军从北山起,往南到海,列一字长蛇阵。多尔衮令吴三桂先行迎战,倾巢而出。大顺军英勇搏击,张两翼层层包围吴军。吴军东驰西突,对阵数十次,围开复合,鏖战良久,几不能支。清军按兵不动。中午时分,狂风黄沙,遮日蔽天,对面难辨你我。两军长时间苦战,精疲力竭。这时,多尔衮发两万骑兵从阵右冲出,投入激战。大顺军遭意外打击,全线崩溃,损失惨重。清军追杀40里,李自成退至永平。多尔衮言而有信,立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山海关城内军民剃发,以示从此为大清属民。然后,拨马步兵一万隶属吴三桂,随多尔衮直驱燕京。
多尔衮采纳范文程与洪承畴的建议,与诸将誓约:“此次出师,为了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不如约者以犯罪论处。”
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进至新河驿,多尔衮以进关败李自成大顺军捷报上奏盛京。
清军到通州,吴三桂要护送明崇祯太子入京,多尔衮不予批准,令其追击大顺军。有一种传言,说京城误传吴三桂将护卫明太子回京,明朝旧臣伏道迎接,结果迎来了多尔衮。这种传言很可能与吴三桂欲送明太子进京有关;但多尔衮被误当明太子迎进京城并非事实。多尔衮是以大清摄政王被大张旗鼓正式迎进北京城的。五月初二日,清军到北京,故明文武官员出迎五里外。多尔衮入武英殿升座,故明官员伏地叩头,呼万岁。
清军进京之初,人心不稳,百废待举。第一位的是安定民生,稳定社会秩序。清军自身必须如范文程、洪承畴一再强调的,做到不扰民,严格纪律;秋毫无犯。为此,多尔衮下令军队驻扎城外,不得随便进城,严禁进入百姓家,严禁杀掠。京中百姓借搜捕农民军残余为名,互相指控,纷纷告状。五月初三日,大学士范文程建议摄政王,应严令禁止,以免互相仇害,无端生事,扰乱民心。多尔衮采纳,下令禁止。
为了博得故明官民、汉族地主们的拥护,清军还根据范文程建议,为明崇祯帝发丧。多尔衮本以“明清世仇”,不情愿做这件事。范文程据理劝说:原起兵入关,打着为明报仇旗号,不可失信;今天下观瞻所在,要维系新归附人心,不可不做。于是,五月四日发谕旨给故明官民,令为崇祯帝服丧三日,然后将其葬于思陵。庙号怀宗,谥号端,即怀宗端皇帝。
同时,宣谕故明内外官民,各衙门官员照旧录用,明朱姓各王,凡归顺者,不改削王爵,仍旧恩养。
向来清朝以剃发易服为归降的标志,入京伊始就要求官民剃发(男人把头部周围的头发剃掉,留下的头发梳成发辫垂于脑后)归顺。汉族不习惯,视为惩罚和羞辱。多尔衮于五月二十四日宣布: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只令军队仍一律剃发。叫做“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
这些政策赢得了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和支持,故明官员、汉族地主、知识分子一致称道,甚至感激涕零。民心渐趋稳定。
五月二十六日,皇太后、顺治帝以“底定燕京(即北京),殄灭流寇”,派遣官员赐给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将士牛羊,表示慰劳。
二 迁都北京,顺治帝登基
迁都北京,是清太祖的宏愿。清太宗皇太极继承太祖遗愿,将其视为实现统一全国的关键步骤,生前曾多次说过:“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这次出征之前,孝庄太后再次将太宗要迁都北京的话,宣示臣下。
清兵进占北京月余,脚跟已经站稳。多尔衮便于六月十一日,与诸王、贝勒、大臣等定议,建都燕京(北京)。遂派遣辅国公吞齐喀、和托及固山额真何洛会等携奏章回盛京迎驾。奏章中称:“仰荷天眷及皇上洪福,已克燕京。臣再三思维,燕京势踞形胜,乃自古兴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皇上迁都于此以定天下……伏祈皇上熟虑俯纳焉。”
摄政王以“臣”的身份,向皇帝上奏,请皇帝“俯”身采“纳”。皇太后和留守摄政王济尔哈朗替他做主“俯纳”,决定八月十五日起程。
迁都之前,要做两件事:一是派人统兵镇守盛京。盛京为清朝发祥龙兴之地,满族的故乡,东北的最大城市,并有满洲贵族的祖宗陵墓和大宗房地家产,迁都之后改称“陪都”,仍保留除吏部以外的政府其他机构。其地位相当重要。八月初二日,任命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何洛会是多尔衮的亲信。多尔衮有意任命他为盛京总管,特派他同吞齐喀等前来迎驾。皇太后见派来的人中,唯有他当过固山额真,有统兵和管理才能,便由顺治帝任命他担此重任。
二是安葬太宗皇太极宝宫(骨灰罐)于昭陵(今沈阳北陵)。八月十一日那天,摄政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陪同顺治帝,率和硕亲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齐集山陵殿前西阶。皇太后率皇太极众妃及公主格格、和硕福晋以下,镇国将军、固山额真、尚书等官以上命妇,俱集东阶。皇太后率众妃及公主等,来到殿内正中皇太极宝宫前,举哀,跪献三爵,行三叩头礼。这是两宫皇太后与已故丈夫灵柩的最后告别。内大臣辅国将军锡翰等,奉宝宫进宝城(墓室),奉安于地宫正中宝座上。葬毕,陈设祭物,皇太后、众妃,及诸王、官员,献爵,行祭礼。
迁都起程时间比预定的晚五天,于八月二十日,大队人马出发,顺治帝福临居于前列,两宫皇太后及皇眷继之,两黄旗拱卫御营四周。其他各旗随于其后。络绎不绝,一路向西行。行动缓慢,全程共1600余里,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二十八日,来到魏家岭关,从这儿拐向正南,经过广宁、塔山、宁远等地,九月初九日入山海关。十日,皇帝就纪律和政策问题,向地方官员发布训谕说:你们所属的地方兵民,孤寡贫苦者,多加抚恤,各安其心。随后我军搬移家口将接踵而至,各有章京统领。你们要通知商民,不得在城内交易,只在城外互市,以免扰民。“如有抢夺者,可即拿送该管章京,勿徇情面。”这是清朝皇帝首次授权地方官制止旗人的非法活动,但还不能自行依法责罚,需交其领导者章京处理。
九月十二日,行进至永平府。知府冯如京、副将张维义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驾。顺治帝赐食,并就“逃人”(指逃亡的八旗奴仆,大多是被掳的汉人)问题发一训谕,说:你们各自安心关爱所属军民人等,爱养孤贫,使之各得其所。另外,必须严査属下,“遇有逃人,立即抓获解送京城,如果隐匿不解,被原主认识,或被旁人告发,所属官员从重治罪,窝逃者置之重刑”。并将此训谕传达山海关方面,通知各自属下执行。九月十四日到达丰润县,又重申这一训谕。说明此时奴仆逃亡增多。
不言而喻,这些训谕是皇太后和郑亲王主持发布的。
距北京越来越近。九月十八日到通州,多尔衮亲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及文武群臣赴通州迎驾。顺治帝派人赐给摄政和硕睿亲王一匹鞍马。多尔衮跪受之后,偕诸王到通州城外临时搭起的行殿附近,跪候皇帝大驾通过。皇太后和顺治帝进入行殿升座。两宫皇太后并列,坐于正中偏西,顺治帝坐于正中偏东。多尔衮率诸王、贝勒、文武官员先到皇太后面前行三跪九叩头礼,然后到福临面前,再行三跪九叩头礼及抱见礼。众汉官也随同行礼然后退下。见面仪式完毕,略事休整,全体动身入京。九月十九日下午两点左右,福临车驾从正阳门(今北京前门)入紫禁城,暂时随母后住在东北角破坏较小的宁寿宫内。
顺治帝还在迁移途中,北京就已开始准备登基大典有关事宜。一年前的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已在盛京登基即帝位,那时,清朝仅据东北一隅,尚无全国统治权。清军“入定中原”,取代明朝统治全国。通过在新首都举行登基大典,以法律程序确定清朝皇帝为天下共主,清王朝取代明王朝主宰全国;宣布江山易主、改朝换代。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日,正式举行顺治皇帝登基大典。唱主角的是7岁的福临。仍用大清国号、顺治纪元,遵从原有章制。皇太后根据皇太极生前在盛京皇宫大清门处理政务的经验,精心设计、安排了御门听政仪式。顺治尚未亲政,仪式只是一种象征,其目的在于教导幼子,要以朝廷政务为己任。后来顺治亲政,将到乾清门听理政务定为制度,即御门听政之制。
同日,以多尔衮奉命代理幼主率军入主中原之功,封其为“叔父摄政王”。十月十三日,加封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为信义辅政叔王。两人的权力、地位距离进一步拉大。
登基大典后,即派出大军进军陕西,征讨大顺军;渡黄河,征讨南明弘光政权。大清政权安定北方,统一全国的征程开始。
三 阻止“分封诸王”,实现天下一统
多尔衮为大清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随之而来的是居功自傲,专横骄纵之气日盛。被封为皇叔父摄政王之后,权势进一步增大,独裁专制之事渐增。信义辅政叔王济尔哈朗对他的制约作用大为减弱。于是,在涉及确定大政方针、重要人选及生杀予夺等重大问题时,皇太后只好出面,通过亲信大臣索尼代表自己,发表不同意见,或万不得已时由皇帝发布谕旨。
先是表现在对豪格的处理问题上。早在盛京时,豪格因不服气、不隐忍,更不信任多尔衮这个摄政王,怀疑其“心怀篡逆”,在不适当的时间、不适当的场合发泄出来。他对正蓝旗满洲固山额真何洛会等,说了些对多尔衮不满的话,如说:多尔衮“不是有福之人,是有病之人,还能活几年?”
何洛会是个反复无常、趋炎附势的小人。他受皇太极、豪格父子的重用,被任命为正蓝旗满洲固山额真。可是,当看到多尔衮飞黄腾达,认为豪格大势已去,便不惜卖主求荣,将豪格私下向他这位“知己”说的话传给了多尔衮。多尔衮便于顺治元年四月,将豪格监禁起来。释放后,虽声称“不究”,但却剥夺他手下7个牛录,罚银5000两,废为平民。与豪格关系密切者有的被斩首,有的被责罚。何洛会则因告密有功,飞黄腾达,官升至内大臣、盛京总管,授定西大将军,封三等昂邦章京(三等子),成为多尔衮的亲信。其他与豪格不睦之人也都受到表彰奖励。
皇太后认为对豪格处罚过重。所以,肃亲王被废以后,皇太后、郑亲王对他本人及其家属给予关照,继续派他随军出征,平定中原,以便立功、平反;按八旗行进顺序,本该黄旗先行,蓝旗殿后,但迁都过程,把正蓝旗调到镶白旗之前,即令豪格之妻在和硕豫亲王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的福晋之前行进。说明对豪格的信任,其妻仍按和硕亲王福晋待遇。同年十月,福临在北京登基大封功臣时,便以豪格随清军入关、平定中原,功劳很大为由,“特加昭雪”,复封其为和硕肃亲王,赐册宝及两匹鞍马、八匹空马。用“昭雪”二字撤销豪格被削亲王爵的处罚,等于指出处分的失当。而且,宣布所封亲王的排列次序,将豪格列在多铎和阿济格之前。这是皇太后对多尔衮所为进行的无声抵制和纠正。
多尔衮在平定中原过程中,采纳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采取广泛团结汉族地主阶级的政策,赢得了北方及部分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纷纷来归,使清朝得以迅速入主中原,并顺利进军江南。当时江南各省,阶级矛盾也比较尖锐,南明政权腐朽没落,内争不息,残酷压榨人民,社会动荡不宁。如果清朝继续贯彻在北方行之有效的政策,团结江南士大夫,有可能缓和民族矛盾,减少阻力,较快地实现全国统一。然而在关键时刻,清朝统治者却对江南政策以及统治方式问题产生分歧。有人主张“分封诸王”。如何分封,未见记载,分析是欲将满族的封建领主制推向江南,以满洲诸王分封各地,建立若干邦国,有如西周的分封制。分封诸王虽然也有可能较快平定江南,但容易出现诸侯割据、混乱纷争的局面。再者,八旗是一个整体,集中一起,力量十分强大;如果诸王各率所部分镇一方,不仅八旗力量分散,战斗力削弱,而且有被各个击破的危险。所以,“分封诸王”实不足取。对此,多尔衮作为大封建领主,甚感兴趣,召集诸王大臣,讨论“分封诸王”主张。吏部启心郎索尼,以两黄旗大臣的身份参加诸王、贝勒、大臣议政会议。他在会上表示反对“分封诸王”,认为“不可”。顺治帝的两位族叔巩阿岱(吏部尚书)和锡翰(内大臣)已卖身投靠多尔衮,见索尼竟敢与摄政王的意见相左,立即叫喊:“索尼不欲王平天下乎?”并请求给索尼处罚。多尔衮知道索尼的态度反映了皇太后的意图,只好放弃“分封诸王”的设想,基本按原来途径统一全国。
多尔衮未能分封同姓诸王,但后来还是分封了异姓王。他在派兵对江南四川等地进行多次轮番征剿后,于顺治六年五月,改封恭顺王孔有德为定南王,怀顺王耿仲明为靖南王,智顺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各授金册、金印,令率所部分镇广西、广东。从此,汉人藩王出镇地方。至顺治末年,形成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耿仲明之子)分镇云南、广东和福建,割据称霸的局面,埋下了后来分裂、叛乱的隐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