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雹瓜、苦瓜莲、吊瓜、杜瓜、山冬瓜、小苦兜、水瓜。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生津:用于热盛津亏之消渴,噎膈反胃,常单味研末服用,或与枣肉为丸,酒冲服。通经下乳:用于瘀阻经络之闭经,乳汁稀少,常与通草、王不留行同用。此外,捣敷外用又治痈肿疮毒。
现代常用于糖尿病、产后乳汁不通等。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入丸、散。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β-胡萝卜素、番茄烃、豆甾烯-7-醇和α-菠菜甾醇。
王瓜子见《药性论》。为葫芦科植物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Maxim.的种子。
【异名】赤雹子、马雹儿子、土瓜仁。
【性味归经】酸、苦,凉。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单用微炒,研粉冲服;用于便血,可与生地、黄连共为蜜丸,米饮送服。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可与茵陈、郁金、秦艽、白鲜皮各10g,水煎服;用于痢疾,多炒用煎服。
现代常用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细菌性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含谷氨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脂肪油等。
王瓜根见《名医别录》。为葫芦科植物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Ser.)Maxim.的根。
【异名】土瓜根、堵拉、耗子枕头、土花粉、山苦瓜。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泻热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单用煎汤顿服;或配伍麦冬、枇杷叶、甘草,即土瓜根散(《太平圣惠方》)。散瘀止痛:用于经水不利,带下瘾瘕,常与芍药、桂枝、廑虫等量研粉,酒冲服,即土瓜根散(《金匮要略》)。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可单用研粉吹喉中口含片刻,或切片口含,令唾液流出;治疮痈,可单用煎服,其渣与红糖捣烂敷贴;治蛇咬伤,水火烫伤,可单用研粉,冷开水调涂。
现代常用于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毒蛇咬伤、外伤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含胆碱、精氨酸、淀粉等。
王不留行见《神农本草经》。为石竹科草本植物麦蓝菜Vaccariasegetalis(Neck.)Garcke的种子。主产于河北、山东、辽宁等地。
【异名】留行子、王不留、麦蓝子、大麦牛、炒王不留行、剪金花、金盏银台。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活血通经:用于血瘀经闭,痛经,常与当归、川芎、香附、红花等配伍。下乳消痈:用于产后乳汁不下,常与穿山甲同用,如涌泉散(《卫生宝鉴》);若气血亏虚,乳汁稀少者,常配伍黄芪、当归、猪蹄等;用于乳痈肿痛,常与蒲公英、天花粉、赤芍、瓜蒌、夏枯草等配伍。利尿通淋:用于淋证,可配伍瞿麦、石韦、冬葵子等。
现代常用于乳汁不通、急性乳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6~10g。
【使用注意】孕妇及血虚无瘀者忌服。
【现代研究】主含三萜皂苷等,小鼠灌胃实验表明,有抗着床,抗早孕及镇痛作用。
天麻见《雷公炮炙论》。为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L.的根茎。主产于云南、四川、陕西、贵州等地。冬、春两季采挖,冬采者名“冬麻”,质量优良;春采者名“春麻”,质量稍次。
【异名】鬼督邮、明天麻、冬天麻、赤箭、定风草。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经。
【功效应用】熄风止痉:用于各种原因所致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治小儿急惊风,常与羚羊角、钩藤、全蝎等同用,如钩藤饮(《医宗金鉴》);治小儿脾虚慢惊风,常与人参、白术、白僵蚕等配伍,如醒脾丸(《普济本事方》);治破伤风,痉挛抽搐,角弓反张,常与天南星、白附子、防风等同用,如玉真散(《外科正宗》)。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常与钩藤、菊花等配伍,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如痰较重者,宜配伍半夏、白术、茯苓等,如半夏天麻白术汤(《医学心悟》)。祛风通络:用于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常与秦艽、羌活、桑枝等同用,如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用于中风手足不遂,肢体麻木,可与没药、乌头、麝香等同用,如天麻丸(《圣济总录》);若肝肾亏虚,肢体萎软无力,麻木不遂,可与杜仲、牛膝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三叉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破伤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性疾病引起的脑神经刺激症状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酒剂。
【现代研究】含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醇、琥珀酸、β-谷甾醇等。动物实验,水煎剂注射液可有效地制止癫痫样发作,明显降低外周血管和冠状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对小白鼠实验性疼痛有镇痛作用。
天雄见《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块根之形长而细者。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异名】白幕。
【性昧归经】辛,热。有毒。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散寒,燥湿:用于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常与附子、肉桂、干姜、防风等同用,如天雄丸(《圣济总录》)。益火助阳:用于阴寒固结之心腹冷痛、痃癖瘾瘕,常配伍干姜、小茴香等。此外,男子遗精,腰膝冷痛,可与白术、桂枝、龙骨等同用,如固真丹(《鸡峰普济方》);体倦乏力,腰痛脚弱,足冷畏寒者,可与巴戟天、补骨脂、杜仲、地黄等同用,如天雄丸(《太平圣惠方》)。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性功能减退、坐骨神经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2.5~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阳盛者及孕妇禁服。
天仙子见《本草图经》。为茄科草本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L.的种子。主产于东北、西北、华北及山东、安徽、四川等地。
【异名】莨菪子、牙痛子、小颠茄子、熏牙子。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大毒。归心、胃、肝经。
【功效应用】解痉止痛:用于胃肠痉挛,脘腹剧痛及肾绞痛,单味研粉水冲服,或煎服;用于风湿痹痛,可与草乌头、五灵脂、乳香、地龙等同用;用于跌打损伤,既可内服,亦可研粉外敷;用于牙痛,可单用研粉点牙痛处,或与细辛等水煎服。安神定志:用于惊痫,癫狂,可与牛黄、鲤鱼胆等同用,如莨菪子散(《古今录验方》)。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不止,可与干姜、诃子、橘皮同用,如天仙子丸(《圣济总录》),或与赤石脂、枯矾同用;用于痢疾后重,可与大黄同用,如妙功散(《普济方》);用于脱肛,可炒至黑色,研粉,洗净肛门,掺药末以手轻揉托上。
现代常用于胃肠痉挛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伤痛、龋齿牙痛、慢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炎、精神分裂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0.6~1.2g;或人散剂,0.06~0.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煎水洗;或烧咽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宜慎,不可过量久服。孕妇及心脏病、青光眼患者禁服。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主要为天仙子胺、阿托品及天仙子碱。治疗量的阿托品,可缓解平滑肌痉挛,并有散瞳,升高眼压与调节眼麻痹的作用。阿托品有兴奋迷走和呼吸中枢作用,天仙子碱则有镇静、催眠作用。
天仙藤见《本草图经》。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带叶茎藤。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江西、河南等地。
【异名】都铃藤、三百两银、兜铃苗、长痧藤、马兜藤、青木香藤、臭拉秧子、香藤。
【性味归经】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行气活血止痛:用于肝胃不和之胃脘痛,可配伍川楝子、香附子、木香等;用于疝气腹痛,可与乌药、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用于产后儿枕腹痛,可与延胡索、山楂等同用;用于风湿痹痛,可与防风、威灵仙、独活、羌活等配伍。若肩臂酸痛者,可与羌活、姜黄、白芷等同用,如天仙藤散(《仁斋直指方》)。利水消肿:用于妊娠水肿,可与白术、茯苓、大腹皮等配伍,如天仙藤散(《妇人良方》)。此外,鲜品捣烂外敷患处,可治乳痈。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妊娠水肿、浅表性胃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或作散剂。外用:适量,捣烂外敷。
【使用注意】体虚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马兜铃酸、木兰花碱、β-谷甾醇等。具有降压作用。
天竹黄见《开宝本草》。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Mc-Clure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储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异名】天竺黄、竹黄、竹黄精、竹膏、竹糖。
【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胆经。
【功效应用】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咳喘,常与瓜蒌、桑白皮等配伍。清心定惊:用于小儿痰热惊风,常与胆南星、朱砂、麝香、雄黄、钩藤等同用,如抱龙丸(《小儿药证直诀》);用于中风痰壅,痰热癫痫,常与石菖蒲、郁金、黄连等同用。若与牛黄、黄连、竹叶卷心同用,又治热病神昏谵语。
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癫痫、脑卒中、脑震荡后遗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研末冲服,0.6~1g。
【现代研究】含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等,具有抗炎,镇痛,抑制革兰阳性菌等作用。
天名精见《神农本草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异名】天门精、野烟、癞格宝草、挖耳草、臭草、土牛膝、癞嘶草。
【性味归经】辛、苦,寒。有小毒。归肺、胃、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单双乳娥,喉痹,单用研粉,蜜丸含服,或煎服,或取鲜品捣汁内服或含漱;用于疔疮肿毒,可用其叶与酒糟捣敷;用于急惊风,痰涎壅盛者,可单用捣汁灌服。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可用鲜草与生姜同煎服,或与茵陈、虎杖同用。化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血淋,单用,研末调服。
现代常用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痈疖、病毒性黄疸型肝炎、上消化道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研末,3~6g;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及含漱。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倍半萜内酯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有抑制作用。
天花粉见《雷公炮炙论》。为葫芦科植物瓜蒌Trichosantheshirilowii Maxim.的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异名】栝楼根、瓜蒌根、白药、瑞雪、天瓜粉、花粉、屎瓜根、栝蒌粉。
【性味归经】甘、微苦、酸,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生津:用于热病伤津之心烦口渴,单用,或与芦根、沙参、麦冬、知母、生地等同用;治消渴,若属气阴两虚者,常配伍黄芪、知母、葛根、五味子等,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若属肺胃火盛,阴亏津伤所致者,常配伍黄连、生地、藕汁等,如消渴方(《丹溪心法》)。此外,与贝母、瓜蒌、天冬、麦冬、生地等配伍,又可清肺润肺,治肺热燥咳。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毒,乳痈,常配伍银花、贝母等,如内消散(《医宗金鉴》),亦可单用,或与赤小豆等量研粉醋调涂之。
现代常用于糖尿病、急性乳腺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2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天花粉蛋白质、皂苷及多量淀粉。天花粉蛋白质能杀死妊娠犬及小鼠的胎仔,对恶性葡萄胎和绒癌有一定疗效,轻度抑制移植性肝癌实体瘤。天花粉煎剂在体外能抑制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
天胡荽见《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m.的全草。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地区。
【异名】翳草、满天星、破铜钱、鸡肠菜、铺地锦、细叶钱凿口、落地金钱、过路蜈蚣草、伤寒草、小叶破铜钱。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湿热蕴结之黄疸,淋证,水肿,痢疾等。治黄疸。可单用,或与茵陈、田基黄、金钱草等同用;治淋证,可单用,或与瞿麦、车前草、海金沙等同用;治痢疾,可与刺梨根、石榴皮等同用。解毒消肿:用于痈疮肿毒,蛇咬伤,带状疮疹,咽喉肿痛,均可单用煎服。治疮痈,亦可与蒲公英、千里光等捣烂外敷;治带状疱疹,可取鲜品捣烂。加酒浸泡,蘸酒搽患处;治蛇咬伤,可与连钱草鲜品各60g,捣烂绞汁服,并用药渣敷伤处。
现代常用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泌尿系结石、带状疱疹、痈疖、急性扁桃体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捣汁涂。
【现代研究】含香豆素、黄酮苷、酚类、氨基酸、挥发油。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变形分枝杆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天南星见《本草拾遗》。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南星Arisaelna consanguineum Schott、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或异叶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re Bl.等的块茎。主产于四川、河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异名】虎掌、南星、蛇芋、生南星、三棒子、大扁老鸦芋头、斑杖、蛇六谷、制南星。
【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肝、肺、脾经。
【功效应用】燥湿祛痰:用于顽痰咳嗽,湿痰壅盛,胸膈胀满,痰多稀薄。常与半夏、茯苓、陈皮等同用,如导痰汤(《济生方》)。若肺热咳嗽,咯痰黄稠,亦可与黄芩、瓜蒌、半夏等配伍。祛风解痉:用于风痰留滞经络之手足顽麻,半身不遂,口眼喁斜,常与半夏、白附子、川乌等同用,如青州白丸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破伤风之肢搐口噤,项强,可与防风为末内服,即夺命散(《圣济总录》);亦可配伍白芷、白附子、天麻等,如玉真散(《外科正宗》);与全蝎、僵蚕、半夏、白附子等配伍,又治癫痫,如定痫丸(《证治准绳》)。解毒医疮:用于疮疖痈肿,瘰疬结核,蛇咬伤及顽癣,单味研末调敷。
现代常用于脑血管意外所致偏瘫、面神经麻痹、小儿发热惊风、破伤风、子宫颈癌、神经性皮炎。
【用法用量】煎服:制南星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燥咳者不宜用,孕妇忌服。生用毒性大,多作外用;胆南星性味苦凉,长于清热、化痰、定惊,宜于热痰惊抽。
【现代研究】含三萜皂苷、苯甲酸、氨基酸、右旋甘露醇等。能提高兔的电惊厥阈,对实验动物有镇静、镇痛作用。鲜品水提取液对Hela细胞有较强的抑制率,对小鼠的肿瘤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动物实验有明显祛痰作用。
天香炉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野牡丹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金锦香Osbeckia chinensis L.的带根全草或根。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异名】金香炉、七孔莲、仰天盅、天吊香、蜂窝草、山牡丹、紫金钟、葫芦草。
【性味归经】辛、淡,平。归肺、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湿热泻痢,单用,或与地菍、合萌同用,亦可与毛大丁草各9~15g,水煎服。祛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喘,可与瘦猪肉炖服。活血化瘀:用于血瘀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跌打伤痛,可与当归、益母草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胃肠炎、痢疾、月经不调、肝脓肿、小儿支气管哮喘、肺炎等。治阿米巴肝脓肿,可以本品30g、白术15g、红枣5枚,水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或捣汁,浸酒;或研末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煎汤洗;或漱口。
【现代研究】含金锦香酸、熊果酸、琥珀酸、胡萝卜苷、槲皮素、氨基酸等。煎剂在试管内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变形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天葵子见《分类草药性》。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DC.)Mak.的块根。主产于江苏、湖南、湖北等地。
【异名】紫背天葵子、千年老鼠屎、金耗子屎、地丁子、天去子、野乌头子、天葵根。
【性味归经】甘、辛、苦,寒。有小毒。归脾、小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疔毒,痈疮疖肿,乳痈,单用捣敷,或与蒲公英、野菊花同用,如五昧消毒饮(《医宗金鉴》);用于痰热交结之瘰疬,常配伍浙贝、玄参、牡蛎等。利尿通淋:用于淋证,小便不利,可与蔚蓄、车前子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痈疖、急性乳腺炎、尿路感染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研末,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内酯、香豆精类、酚性成分、氨基酸等。煎剂在试管内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天蓬草见《植物名实图考》。为石竹科越年生草本植物雀舌草Stellaria alsine Grimm.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及甘肃、陕西、青海等地。
【异名】雪里花、金线吊葫芦、雪里开花、鹅儿肠、黄瓜草。
【性昧归经】辛,平。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祛风解表:用于伤风感冒,可与红糖水煎服,药后盖被,令微汗出。祛湿止泻:用于湿胜泄泻,痢疾,单用,或与马齿苋等水煎服。活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单用,水酒煎服。止血解毒:用于吐血、衄血,外伤出血及痈肿疔疮,毒蛇咬伤,既可捣烂敷贴,又可水煎内服。
现代常用于肠炎、细菌性痢疾、跌打损伤、疖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粉调敷。
天水蚁草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菊科1年生草本植物秋鼠曲草Gnaphalium hypoleucum DC.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异名】秋鼠曲草、下白鼠曲草、石曲菇、黄花草、碎蚁草、大叶青花、雷公青。
【性味归经】苦、辛、甘,微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疏风清热: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可与生姜,或冰糖共煎服。解毒利湿:用于湿热泻痢,可煎水服;用于湿疹,下肢溃疡,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患处。
现代常用于感冒、肠炎、细菌性痢疾、下肢慢性溃疡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天青地白见《质问本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细叶鼠曲草Gnaphalium japonicum Thunb.的全草。分布于华东、西南各地。
【异名】毛女儿草、清明草、细叶鼠曲草、父子草、小火草、野清明草、毛水蚁、叶下白。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肺、小肠、膀胱、肝、胆经。
【功效应用】解表退热:用于风热表证,发热咳嗽,单用,或与青蒿、薄荷同用。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单用绞汁,与冰糖炖热服,或与茵陈、栀子等同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与灯心草、红枣同用;用于尿淋涩痛,单用,或配伍车前草、篇蓄等;用于妇女带下,可与车前草、鸡儿肠、谷精草同煎服。解毒消肿:用于咽喉肿痛,可与金银花、益母草同用;用于疮疡疔毒,乳痈,单用鲜草,或与鲜佛甲草同捣敷。此外,单用煎服,又治跌打损伤。
现代常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尿路结石、肾盂肾炎、急性咽喉炎、急性乳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外用:适量,捣敷。
无爷藤见《岭南采药录》。为樟科缠绕草本无根藤Cassytha filiformis L.的全草。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
【异名】过天藤、无根草、流离网、罗网藤、无根藤、蜈蚣藤、半天云、无头藤、无娘藤。
【性味归经】甘、微苦,凉。有小毒。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可用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用于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清热利湿:用于热淋,石淋,常与木通、灯心草、地骨皮等同用;用于湿热黄疸,常与金钱草、地耳草等同用。若与叶下珠等同用,又治湿热泻痢。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咯血,衄血等出血证,可与白茅根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疮疡、尿路结石、细菌性痢疾、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支气管扩张、习惯性鼻出血等。若与赤小豆、山萆薢水煎服,又治糖尿病。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无名异见《雷公炮炙论》。为氧化物类矿物软锰矿Pyrolusite的矿石。产于广西、广东、四川、山西、湖北、山东、陕西、青海等地。
【异名】土子、干子、秃子、铁砂。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活血疗伤: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与乳香、没药、甜瓜子研粉,热酒调服;用于筋断骨折,常与自然铜、麝香等同用,如一厘丹(《救伤秘旨》)。化瘀止血:用于金疮出血,可研末外敷。消肿生肌:用于痈肿疮疡,可与白芷、大黄等研粉,蜜水调敷;用于水火烫伤,常与轻粉适量研粉,干掺,或麻油调敷。
现代常用于软组织挫伤、骨折、疖痈、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内服:研粉,2~3g,水或酒调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不可久服。无瘀滞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二氧化锰及铁、钴、镍等。
无花果见《救荒本草》。为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无花果Ficuscarica L.的聚花果。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异名】天生子、蜜果、文仙果、奶浆果、映日果、品仙果。
【性味归经】甘,凉。归肺、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肺利咽: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声嘶,干咳久咳。治咽痛,可配伍金银花,水煎服;治音哑,单用水煎,调冰糖服;治干咳久咳,可与葡萄干、甘草同用。健胃止泻:用于消化不良,便秘,泄泻。治消化不良,可与山楂、炒鸡内金、厚朴等同用;治便秘,单用嚼食,或煎汤,加蜂蜜适量,空腹温服;治泻痢日久,可与石榴皮同煎服。解毒疗痔:用于痔疮出血,单用水煎服,或熏洗肛门。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肠炎,细菌性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癌,胃癌,膀胱癌,肠癌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大剂量30~60g);或生食鲜果1~2枚。外用:适量,煎水外洗;研末调敷或吹喉。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有机酸类,如枸橼酸、延胡索酸、琥珀酸、奎宁酸等。还含B族维生素,多种氨基酸等。具有显著抗肿瘤,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镇痛,轻泻作用。
无莉根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内科》。为葡萄科木质藤本植物广东蛇葡萄Ampelopsis cantoniensis(Hook.et Arn.)Planch.的根。分布于安徽、湖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异名】红血龙、山甜茶、辣梨茶、狮子藤、过山龙、背带藤、粤蛇葡萄。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脾、肾、肺经。
【功效应用】发表解暑:用于夏日感冒,咽喉肿痛,单用,水煎含漱。祛湿通络: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水煎服。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单用水煎服,或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用于目赤羞明流泪。单用,水煎熏洗。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蜂窝织炎、疖肿、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杨梅树皮素、二氢杨梅树皮素等。对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
无患子见《本草拾遗》。为无患子科落叶或常绿乔木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的种子。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及台湾、湖北西部。
【异名】木患子、肥珠子、油珠子、洗手果、油患子、油患果。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小毒。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化痰:用于肺热咳喘,痰多黄稠,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或研粉冲服;治咽喉肿痛,亦可与玄明粉、梅片研极细粉,吹喉。消积导滞:用于食积不化,小儿疳积,单用煨熟食,或研粉蒸猪肝食。杀虫止痒:用于阴痒,癣疾,煎汤熏洗,或熬膏外涂。
现代常用于扁桃体炎、肺炎、消化不良、滴虫性阴道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吹喉。
【现代研究】含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
无患子皮见《日华子诸家本草》。为无患子科植物无患树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的果肉。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剥取果肉。
【异名】槵子肉皮、无患子荚。
【性味归经】微苦,微寒。有小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化痰:用于风热喉痹,痰热咳嗽,单用煎汤,捣汁或研末服。亦可浸蜜糖中含咽之。行气消积:用于心胃气痛,虫积,食积腹痛,用果7只纳食盐少许煅炭,开水泡服。解毒消肿:用于毒蛇咬伤,无名肿毒,单味捣敷。
现代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流行性感冒、毒蛇咬伤、急性扁桃体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本品用量过大,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现代研究】含多种无患子皂苷,苷元均为常春藤皂苷元;果实尚含芸香苷、维生素C、鞣质。总皂苷能降低兔血压;可降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的血胆固醇。常春藤皂苷元有抗菌作用。
元宝草见《本草从新》。为藤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元宝草Hypericum sampsonii Hance的全草。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台湾。
【异名】对月莲、小黄心草、穿心草、叫叫草、排草、红旱莲、佛心草、穿心箭、对莲、蛇开口、蛇喳口、叶抱枝。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治吐血、衄血,常与白茅根、金银花等同用;治血淋、尿血,常与白茅根、小蓟等同用;治外伤出血,可单用研粉外敷,或以鲜品捣敷。清热解毒:用于多种热毒证。治痈肿疔疮,常用鲜元宝草、鲜梨头草、酒糟共捣外敷;治蛇咬伤,可用鲜草捣烂外敷伤口周围,并用元宝草、半边莲、并头草各15g,水煎服;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单用研末吹喉,或水煎服,亦可与苦蔌、光叶水苏、筋骨草、玄参同煎服;治水火烫伤,可研粉,香油,或蛋清调敷。活血调经:用于经闭,痛经,常与桃仁、红花、元胡水酒煎服;用于跌打损伤,常与乳香、没药、血竭、苏木同用;用于风湿痹痛,可单用,水酒煎服,或配伍羌活、威灵仙、牛膝等。
现代常用于吐血、衄血、肺结核咯血、咽喉炎、音哑、痈疖、烧烫伤、月经不调、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无瘀滞者及孕妇忌用。
云母见《神农本草经》。为硅酸盐类矿物白云母Muscovite的片状晶体。主产于内蒙古、西藏、辽宁、吉林、云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
【异名】云珠、云英、云粉石、千层玻、白云母、银精石、云母粉。
【性味归经】甘,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应用】镇惊安神:用于心悸,失眠,癫痫,眩晕,常与朱砂、牛黄、胆星等药同用,如安神丸(《本草汇言》)。收敛固涩:用于久泻,久痢,崩中,带下,单味研粉内服。治久痢,亦可与附子、龙骨、茯苓、赤石脂同用,如云母散(《圣济总录》)。止血敛疮:用于金疮出血,单用研粉撒敷;用于吐血,便血,单味研粉内服;用于痈疽疮毒,单用研粉外涂。
现代常用于失眠、癫痫、细菌性痢疾、外伤出血、疖肿、上消化道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9~12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撒。
【使用注意】阴虚火盛者,慎用。
【现代研究】含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钠、氧化钾等。
云实见《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攀援灌木云实Caesalpinia sepiariaRoxb.的种子。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异名】员实、草云母、臭草、老虎刺尖、杉刺、水皂角、马豆、阎王刺、猫爪刺。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燥湿止泻:用于湿热下痢,单用炒焦,加红糖煎服,或与附子、龙骨同用。消疳杀虫:用于小儿疳积,疟疾,单昧煎服,或研粉服。祛痰止咳:用于咳嗽多痰,单用,或与半夏、橘皮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痢疾、疟疾、慢性支气管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含脂肪油,油色金黄。水煎液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水煎液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云实根见《本草纲目》。为豆科植物云实Caesalpinia sepiariaRoxb.的根或根皮。
【异名】牛王茨根、阎王刺根。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肝、脾经。
【功效应用】祛风解表:用于感冒发热,咽痛,头痛,可与积雪草、荆芥、千里光,或紫苏、香樟根、姜、葱等同用。解毒消肿:用于咽喉肿痛,常与荔枝草或土大黄同用;用于毒蛇咬伤,可与竹叶椒叶、娃儿藤根浸酒服,另用鲜根皮、鲜犁头草、鲜半边莲共捣烂外敷;还可用云实根、天胡荽各30g,煎服,并用雄黄、白芷各等量,研末,猪胆汁熬膏调匀涂伤口周围及肿处;用于乳痈,痄腮,可取云实根60g,鸡蛋1个,共煮服,外用本品磨烧酒涂,或用鲜叶与红糖捣敷患处。除湿疗痹:用于风湿痹痛,可与大血藤,或透骨香、木姜子根泡酒服。
现代常用于感冒发热、咽喉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乳腺炎、蛇咬伤等。若与白马骨根、虎杖根、车前草水煎调白糖服,还治急性肝炎;与三白草、积雪草同用,可治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鞣质等。
木瓜见《雷公炮炙论》。为蔷薇科灌木贴梗海棠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l.)Koidz.的果实。主产于安徽、浙江、湖北、四川等地。
【异名】木瓜实、宣木瓜、皱皮木瓜、贴梗海棠。
【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肢体关节酸重疼痛,单用浸酒服,或与羌活、独活、五加皮等同用;若痹证又兼肾虚、腰痛膝软者,可配伍牛膝、狗脊、桑寄生;若筋急项强,不可转侧者,可配伍乳香、没药、生地,如木瓜煎(《普济本事方》)。用于脚气水肿,每与吴茱萸、槟榔、苏叶等同用,如鸡鸣散(《朱氏集验方》)。化湿和胃:用于湿浊中阻之吐泻转筋。偏寒者,常配伍吴茱萸、小茴香、紫苏等,如木瓜汤(《三因方》);偏热者,常配蚕沙、黄连、栀子等,如蚕矢汤(《霍乱论》)。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胃肠炎、腓肠肌痉挛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精血虚、真阴不足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含皂苷、黄酮类、鞣质、维生素C、苹果酸、酒石酸、枸橼。煎剂有消除小鼠蛋清性关节炎肿胀的作用。还有保肝、抑菌等作用。
木耳见《神农本草经》。为木耳科真菌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的子实体。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及人工栽培。
【异名】树鸡、黑木耳、木檽、木、云耳、耳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脾、肝、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补气养血:用于气虚血亏,可与红糖、蜂蜜蒸熟服食,或与瘦肉炖服。润肺止咳:用于肺虚久咳,咳血,可与冰糖适量,蒸熟服食。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眼底出血,可与冰糖加水炖服,或与皮蛋1个炖服。收敛止血:用于咯血,吐血,衄血,血痢,崩漏下血,单味煎服,或炒炭研末调服。
现代常用于产后虚弱、高血压、各种出血症、便秘。此外,与荆芥各等份,煎汤漱口,还治一切牙痛。
【用法用量】煎服:9~30g;或炒炭研粉,3~10g。
【使用注意】虚寒便溏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氨基酸、蛋白质、脂类、糖类、纤维素、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各种无机元素钾、钠、钙、镁、铁、铜、锌、锰、磷等。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下降,促进免疫功能,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衰老,抗辐射,抗炎,抗溃疡,降血糖,抗癌,抗突变作用。
木香见《神农本草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云木香Saussurealappa Clarke、越西木香Vladimiria denticulata Ling、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Franch.)Ling的根。云木香原产印度,我国云南、四川、广西也有种植。越西木香、川木香主产于四川西部。
【异名】云木香、南木香、广木香。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行气止痛: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单用,或与砂仁、藿香、丁香等同用,如木香调气散(《张氏医通》);用于胃肠气滞,泻痢后重,可与黄连同用,如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健脾消食:用于脾虚气滞,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可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用于饮食积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大黄、槟榔等配伍,如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疏肝利胆:用于腹胀胁痛,黄疸,可与大黄、郁金、茵陈同用;用于疝气疼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等同用,如导气汤(《医方简义》)。此外,与赤芍、姜黄、丁香等同用,又治寒凝气滞之胸痹心痛,如二香散(《经验良方》)。
现代常用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道溃疡、胆囊炎、胆石症、病毒性黄疸型肝炎、冠心病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g;磨汁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津液不足者慎服。不宜久煎。行气止痛宜生用,止泻宜煨用。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氨基酸、有机酸、生物碱等。对胃肠道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能拮抗胃黏膜损伤,有利胆,松弛气管平滑肌,抑制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还有利尿作用。
木贼见《嘉事占补助本草》。为木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木贼Epuisetum hiemale L.的地上部分。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安徽、湖北、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
【异名】木贼草、节节草、节骨草、无心草。
【性味归经】甘、苦,平。归肺、肝、胆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翳膜遮睛,常与谷精草、蝉蜕同用,如神消散(《证治准绳》)。若眼花多泪,可与苍术、防风、夏枯草配用。止血:用于肠风下血,血痢,血崩,月经淋漓,单用,或与地榆、藕节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结膜、角膜炎,急性泪囊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气血虚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黄酮苷类、生物碱等。具有降压,镇静,抗惊厥,降低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疟,止血,抗菌,抗病毒作用。
木通见《药性论》。为木通科缠绕灌木白木通Akebiatrifoliata(Thunb.)Koidz.var.australis(Diels)Rehd.或三叶木通Akebiatrifoliata(Thunb.)Koidz.、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的茎。白木通主产于西南地区;三叶木通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地区;木通主产于陕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
【异名】通草、丁翁、八月炸藤。
【性味归经】苦,凉。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尿:用于小便不利,淋漓涩痛,常与车前子、萹蓄、滑石等同用,如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水肿,常与茯苓、猪苓、桑白皮等同用;用于心火上炎,又下移小肠致心烦,口疮,尿赤者,常与竹叶、生地、甘草同用,如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通经下乳:用于血瘀经闭,常与桃仁、红花、赤芍、牛膝、玄胡索等同用;用于乳汁不通,常与王不留行、穿山甲、猪蹄等同用。此外,若与忍冬藤、海桐皮、防己、薏苡仁等同用,又治风湿热痹。
现代常用于急性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肾小球肾炎、产后尿潴留、急性乳腺炎、经闭、产后少乳、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忌用。
【现代研究】木通及三叶木通茎均含豆甾醇、β-谷甾醇和β-谷甾醇葡萄糖苷。木通茎还含多种木通皂苷及白桦酯醇、内消旋肌醇等。木通浸剂口服有利尿作用。在试管内能抑制铁锈色小孢子菌等皮肤真菌的生长。醇提液能抑制多种革兰阳性菌以及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
木通根见《药性论》。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Thunb.)Decne.或三叶木通A.trifoliata(Thunb.)Koidz.及白木通A.trifoliata(Thunb.)Koidz.var.australis(Diels)Rehd.的根。
【异名】八月瓜根。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脾、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水煎对黄酒服,或与搜山虎、八爪龙、白龙须等泡酒服。行气活血:用于气血阻滞之闭经,腹胀,疝气。治腹胀,常与红木香同用;治疝气,可与瘦猪肉炖食。利尿消肿:用于小便不利,可单用煎服。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睾丸炎、疝气、经闭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磨汁或浸酒。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现代研究】含豆甾醇、β-谷甾醇、胡萝卜苷等。
木棉花见《生草药性备要》。为木棉科高大乔木木棉Gossampinus malabarica(DC.)Merr.的花。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异名】木绵花、斑枝花、攀枝花。
【性味归经】甘,凉。归脾、胃、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泄泻,痢疾,单用水煎冲蜜服,或与凤尾草同用;亦可与武彝茶煎服。凉血止血:用于血热之咯血、吐血,崩漏下血,单味煎服,或与瘦猪肉同炖服。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可与蒲公英、野菊花、地丁、金银花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上消化道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研末服。
【现代研究】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脂肪变性及肝细胞坏死有明显的保肝作用。
木馒头见《本草纲目》。为桑科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的花序托及果实。主产于四川、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地。
【异名】木莲、凉粉果、馒头郎、牛奶子、鬼球、木果蒲、爬墙果、薜荔果、凉粉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肾、肝、脾经。
【功效应用】补肾固精:用于肾虚阳痿,腰酸,遗精,单用,或与葎草同用。清热利湿:用于淋浊,小便不利,单用,或加白糖煎服。通经下乳:用于乳汁不通,可与猪蹄共炖服。解毒消肿:用于痈疽肿毒,可单用煎服,或焙干研粉吞服;用于咽喉肿痛,可与金银花、马勃煎水代茶饮。此外,与猪肝煮食,又治夜盲。
现代常用于遗精、乳糜尿、痈疖、急性咽喉炎、少乳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芸香苷、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乙酸酯、β-香树脂醇乙酸酯及内消旋肌醇。
木槿皮见《本草纲目》。为锦葵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茎皮和根皮。主产于四川,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异名】槿皮、川槿皮、槿树皮。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归大肠、肝、脾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壅盛之黄疸,脱肛,肠风下血,赤白带下,可单用煎服。治脱肛,亦可单用煎汤熏洗,或与白矾、五倍子等配伍外用。杀虫疗癣:用于牛皮癣,疥疮,阴囊湿疹。治牛皮癣,可单用浸酒外用,或与大枫子仁、生半夏、轻粉配伍,搽涂患处;治阴囊湿疹,常单用本品煎汤熏洗。
现代常用于皮肤疥癣、阴囊湿疹、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痢疾、肠炎、脱肛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酒浸搽;或煎水熏洗。
【现代研究】根皮含鞣质、黏液质。根与茎的醇浸液在试管内能抑制革兰阳性菌、志贺菌属及伤寒沙门菌。
木槿花见《日华子诸家本草》。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花。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异名】喇叭花、白槿花、灯盏花。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肺、脾、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痢疾,妇女带下症,单用煎服,或研末冲服。用于带下症,亦可与瘦猪肉炖服,食肉喝汤,或与败酱草、白鸡冠花各15g,水煎服。凉血解毒:用于咯血,吐血,单用煎服,或加冰糖煎服;用于痔疮出血,可与槐花炭、地榆炭同用;用于疮疡肿痛,可用鲜花捣烂外敷。
现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带下症。
【用法用量】煎服:3~9g(鲜者50~100g);或人散剂,1.5~3g。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肥皂草苷、黏液质。动物实验证明,花粉有致敏作用。
木蝴蝶见《本草纲目拾遗》。为紫葳科高大乔木木蝴蝶Oroxylumindicum(L.)Vent.的种子。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
【异名】千张纸、玉蝴蝶、云故纸、破布子、白玉纸、白干层、鸭船层纸、海船皮、千纸肉。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肝、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肺利咽:用于肺热壅盛之干咳,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可与胖大海、蝉蜕、甘草、冰糖,或玄参、沙参、麦冬、金银花同用;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蕴肺所致咳嗽,可与款冬花、桑白皮、杏仁等配伍。疏肝和胃:用于肝胃气痛,单味研末,陈酒调服,亦可与木香、金铃子同用。此外,本品外用,又有收敛生肌作用,对于痈疽溃后久不收口,以及湿热所致下部浸淫,恶疮脓水淋漓,可研末撒布疮面,或用菜油调敷。
现代常用于咽喉炎,久咳音哑,急、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神经性胃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研末,1.5~3g。外用:适量,敷贴;或研末撒患处。
【现代研究】含脂肪油,其中油酸占80.4%;还含黄芩苷元、特土苷、木蝴蝶苷A及B、白杨素等。
木鳖子见《开宝本草》。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木鳖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Lour.)Spr.的成熟种子。主产于广西、四川、湖北。
【异名】土木鳖、壳木鳖、漏苓子、地桐子、鸭屎瓜子、木鳖瓜、木别子。
【性味归经】苦、微甘,凉。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应用】攻毒散结消肿:用于疮疡肿毒,乳痈,瘰疬,痔疮肿痛,干癣,秃疮。单用,以醋磨汁外涂,或研末,醋调敷于患处。治痈肿疮疡,亦可与半夏、草乌炒焦研末,冷水调外敷,如乌龙膏(《医宗金鉴》),还可与乳香、没药、松香、铜绿等捶膏外贴,如神效千捶膏(《医宗金鉴》);治痔疮,可与荆芥、朴硝各等份,煎汤熏洗患处;治瘰疬痰核,可将本品研碎人鸡蛋内蒸熟食之。舒经通络:用于痹痛,瘫痪,可捣烂,加适量蜂蜜或陈醋成泥糊状,外敷患处;亦可配乳香为末,清油调膏擦患处。
现代常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化脓性炎症、淋巴结核、面神经麻痹等。
【用法用量】内服:多入丸、散,或煎服,0.6~1.2g。外用:研末用醋调涂,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孕妇及气血虚弱,脾胃不实者忌用。内服宜慎。
【现代研究】含多种皂苷、脂肪油、齐墩果酸、甾醇、海藻糖、蛋白质等。水或醇浸液能降低麻醉动物的血压。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踝浮肿,有抗炎作用。
木芙蓉叶见《本草纲目》。为锦葵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叶。除东北、西北外,广布于全国各地。
【异名】拒霜叶、芙蓉花叶、铁箍散。
【性味归经】辛、微苦,凉。归肺、心、肝经。
【功效应用】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用于一切疮疡肿毒,乳痈,常研末蜜调,或醋调四周,中间留头;亦可配伍黄柏、五倍子、大黄等研末,清水调涂四周,即铁箍散(《疡医大全》);还可与乳香、没药共研粉,凡士林调膏外用。
现代常用于局部化脓性感染、急性乳腺炎、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等。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敷。
【现代研究】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鞣质、还原糖、黏液质。煎剂在体外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木芙蓉花见《本草纲目》。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花。
【异名】芙蓉花、地芙蓉花、拒霜花、七星花、霜降花、水芙蓉、胡索花。
【性味归经】辛、微苦,凉。归肺、心、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蛇咬伤,水火烫伤,均可煎水外洗,或研末调敷。治疮疡,可以蜜调敷;治烫伤,可以麻油调敷。凉血止血:用于咯血,吐血,崩漏下血,单用水煎服,或与莲蓬壳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蜂窝织炎、疖肿、肺结核咯血等。治肺结核咯血,可与鹿衔草、黄糖,炖猪心、猪肺服。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
【使用注意】虚寒患者及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异槲皮苷、金丝桃苷、芸香苷、槲皮黄苷等黄酮苷;红花含矢车菊苷、冬青花色苷等花色苷。煎剂在体外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伤寒沙门菌的生长。
太子参见《本草从新》。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块根。主产于江苏、山东、安徽等地。
【异名】孩儿参、童参、米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补脾益肺,养阴生津:用于脾胃虚弱,常与黄芪、白术、茯苓等同用;食纳不香,口舌不燥,倦怠乏力,气阴两伤者,可配伍山药、扁豆、麦芽、石斛等;肺虚阴伤,咳嗽少痰,短气乏力者,常与沙参、麦冬、百合、贝母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病后体虚、口干乏力、神经衰弱、慢性支气管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现代研究】主含氨基酸、多糖、皂苷、黄酮、鞣质、多种微量元素等。对淋巴细胞有明显刺激作用。
五龙根见《生草药性备要》。为桑科灌木或小乔木掌叶榕Ficussimplicissima Lour.var.hirta(Vahl.)Migo的根或根皮。主产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异名】五爪龙、九龙根、火龙叶、佛掌榕。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湿、壮筋骨:用于风湿痿痹,常与猪蹄炖黄酒服。祛瘀消肿:用于瘀血阻滞之闭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或浮肿,睾丸肿大,白带,常单用本品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25~50g;或浸酒。
【现代研究】根含有机酸、氨基酸等。动物试验有祛痰作用。
五加皮见《神农本草经》。为五加科落叶灌木五加Acanthopanaxgracilistylus W.W.Smith或无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orus(Rupr.et Maxim.)Seem.等的根皮。主产于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异名】南五加皮。
【性味归经】辛、苦、微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强壮筋骨:用于风湿痹痛,腰脚酸软肿痛,筋骨拘挛,小儿行迟,单用,或与杜仲、牛膝、木瓜等配伍。治风湿,多浸酒使用,如五加皮酒(《外科大成》);治小儿行迟,多为丸、散。若与骨碎补、续断、威灵仙等同用,又治跌打损伤,如五加四灵散(《外科大成》)。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橘皮同用,即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此外,本品外用,又有燥湿止痒作用,可治湿疹,阴囊湿痒,常与黄柏、蛇床子等煎水熏洗,或研末敷。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阴囊湿疹、外伤骨折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现代研究】五加根皮含挥发油、鞣质等;短梗五加根皮含多种短梗五加苷、强心苷、挥发油等。五加煎剂在试管内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短梗五加醇提取物有抗炎,镇痛,降压作用,并能兴奋子宫和肠管。
五色梅见《广西中药志》。为马鞭草科直立或半藤状灌木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的叶或带花叶的嫩枝。野生于村落或栽培于庭园。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异名】龙船花、臭金凤、七变花、如意草、土红花、毛神花、臭冷风、天兰草、野眼菜、五彩花。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脾经。
【功效应用】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常单味鲜品捣烂,取自然汁用酒冲服。祛风止痒:用于湿疹瘙痒,疥疮,可用鲜枝叶煎水外洗。此外,鲜叶捣敷,又治跌打扭伤。
现代常用于皮炎、湿疹、疥疮、痈疽疮疖。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捣汁冲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马缨丹烯A、马缨丹酸、马缨丹酮、生物碱、鞣质、挥发油等。嫩枝含马缨丹烯A、挥发油等。马樱丹烯A有解热作用。生物碱能降低犬的血压,能兴奋大鼠的肠管而抑制子宫。
五谷虫见《滇南本草》。为丽蝇科昆虫大头金蝇Chrysomyiamegacephala(Fab.)或其他近缘昆虫的干燥幼虫。
【异名】蛆、谷虫、水仙子、罗仙子。
【性味归经】咸、甘,寒。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消疳健脾:用于小儿疳积,腹胀消瘦,单用,或与胡黄连、甘草等研末服用;用于热痢吐食,单用晒干为末,米饮下。清热解毒:用于唇疔,单用研末,香油调敷。
现代常用于小儿慢性肠炎、营养不良等。
【用法用量】内服:炙黄研末1.5~3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含胰蛋白酶、肠肽酶、脂肪酸、淀粉酶。
五灵脂见《开宝本草》。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Trogopterusxanthipes Milne Edwards的干燥粪便。主产于河北、山西等地。
【异名】寒号虫粪、寒雀粪、灵脂米、灵脂块、糖灵脂、醋五灵脂。
【性味归经】苦、咸、甘,温。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活血止痛:用于瘀血阻滞诸痛,单用,或与蒲黄同用,如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胸痹心痛,可配伍丹参、川芎、乳香、没药等;治脘腹胁痛如刺者,可与延胡索、香附、没药等配伍,如手拈散(《医学心悟》);治痛经,经闭,产后瘀血腹痛,可与益母草、当归等同用;治跌打骨折肿痛,可与乳香、没药、白及研末,热水香油调涂患处。化瘀止血: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妇女崩漏,经多色紫多块,少腹刺痛,单用,或与三七、蒲黄、生地等同用,如五灵脂丸(《玉机微义》)。
现代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萎缩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产后子宫复旧不全、产后腹痛、痛经、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宜布包);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含尿素、尿酸、维生素A类物质及多量树脂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耐缺氧、耐寒、耐高温能力,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缓解平滑肌痉挛,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抑制结核分枝杆菌。
五味子见《神农本草经》。为木兰科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的果实。分布于东北、华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
【异名】北五味子、南五味子、辽五味子。
【性味归经】甘、酸,温。归肺、肾经。
【功效应用】敛肺止咳:用于肺虚久咳无痰,单用,或与罂粟壳同用;若咳嗽气短,神疲乏力,可配伍人参、黄芪、紫菀等;若素有痰饮,而复感风寒者,可配伍麻黄、细辛、干姜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固精缩尿:用于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遗尿,尿频,常与桑螵蛸、煅龙骨、附子同用,如桑螵蛸丸(《杨氏家藏方》)。涩肠止泻:用于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常与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同用,如四神丸(《妇人良方》)。固表止汗:用于自汗,盗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同用。益气生津:用于夏季伤暑,或热病后气阴两伤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备急千金要方》);若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可与黄芪、山药、知母、花粉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常与人参、麦冬、丹参、生地、酸枣仁等同用,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现代常用于神经衰弱,急、慢性肝炎,自汗、盗汗症,遗精,滑精,高脂血症,慢性肠炎,支气管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研末服,1~3g。
【使用注意】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起者均应慎用。
【现代研究】含有机酸、挥发油、鞣质、维生素、糖、树脂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对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有协调作用,有镇咳与祛痰作用,能改善心肌营养和功能,有强心作用。能利胆,降低血清转氨酶,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有与人参相似的适应原样作用,可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提高免疫,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五倍子见《本草拾遗》。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Melaphis chinensis(Bell)或倍蛋蚜Melaphis paitanTsai et Tang寄生在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或青麸杨R.potaninii Maxim.等叶上形成的虫瘿。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等地。
【异名】文蛤、百虫仓、木附子。
【性味归经】酸,平。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敛肺止咳:用于肺虚久咳,常与五味子、罂粟壳同用。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脱肛,可单用,或与诃子、五味子同用,如玉关丸(《景岳全书》)。涩精缩尿:用于遗精,遗尿,可与龙骨、茯苓等同用。敛汗固表:用于自汗,盗汗,可单味研末,水调为膏,敷肚脐上,晚敷晨去;或内服。解毒收湿:用于疮疖肿毒,皮肤湿烂,常单味研末外敷;或煎汤熏洗,或与枯矾同用。
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子宫出血、脱肛、久痢便血、水田皮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宫颈糜烂、睫毛倒卷、拔牙出血、肺结核等。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5g;或入煎剂,1.5~6g。外用:煎汤熏洗;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及积滞未清之泻痢忌服。
【现代研究】含鞣质50%~80%,主要为五一问一双没食子酰葡萄糖,另含少量没食子酸、脂肪、树脂。所含鞣质能使皮肤、黏膜和溃疡的组织蛋白凝固。能促进血液凝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炭疽芽胞杆菌有显著抗菌作用。能抑制甲型和亚洲甲型病毒的生长。可明显抑制羊毛样小孢子菌的生长。
五香血藤见《贵州草药》。为五味子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Behd.et Wils.的藤茎及根。主要分布于湖北、湖南、浙江、江西、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异名】大血藤、钻骨风、岩枇杷、野五味子藤。
【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肺、胃经。
【功效应用】舒筋活血: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可单用其根泡酒服,或捣烂用酒炒热,包扎患处;亦可配方煎服。理气健脾: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胃痛,既可研粉冲服,亦可水煎服;既可单用,也可与木香、枳壳、麦芽、谷芽、橘皮等同用。此外,其根晒干研粉,用麻油调搽患处,又治水火烫伤。
现代常用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胃炎、消化不良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细擦。
五气朝阳草见《昆明药用植物调查报告》。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水杨梅Geum aleppicum Jacq.的根及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河南、山东、湖南、江西、湖北等地。
【异名】追风七、见肿消、追风草、乌金丹。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与甘草,或忍冬藤、野菊花、甘草同煎服。治咽喉肿痛,亦可与八爪龙同用。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可用鲜品捣烂外敷;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可单用炖鸡,或炖肉服,亦可与当归、川芎等配伍。此外,若与白头翁、苦参共煎服,又治泄泻,痢疾。
现代常用于痈疖、口腔溃疡、咽炎、扁桃体炎、跌打损伤、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研末服,1~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现代研究】含水杨梅苷、鞣质等。
五指毛桃根见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桑科灌木或小乔木裂掌榕Ficus simplicissima Lour.的根。分布于我国南部及西南地区。
【异名】南芪、土黄芪、土五加皮、五爪龙。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肝经。
【功效应用】健脾补肺:用于脾虚浮肿,食少无力,妇女带下及肺痨咳嗽,体弱盗汗,单用,或配方煎服。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可与川芎、海桐皮等同用。此外,与黄芪、当归、猪蹄炖服,又治产后缺乳症;与胡芦茶、含羞草浸酒服,又治失眠,健忘。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带下症、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产后无乳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现代研究】动物试验,煎剂对小鼠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在试管内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生长。
五眼果树皮见《南宁市药物志》。为漆树科落叶乔木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Burtt et Hill的树皮。主产于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异名】酸枣树皮。
【性味归经】酸、涩,寒。归肾、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水火烫伤,单用水煎外洗,或浓缩成膏涂敷。祛湿杀虫:用于痢疾,带下,单用二层皮煎服;用于阴囊湿疹,疥癣者,单用水煎洗,或熬膏涂敷。
现代常用于烧烫伤、细菌性痢疾、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
【现代研究】含柚木素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有抑制作用。
瓦松见《新修本草》。为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Turcz.)gerger或晚红瓦松Orostachys erudescens(Maxina.)Ohwi等的全草。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瓦花、石莲花、干滴落、瓦塔、瓦霜、酸塔、石塔花、瓦宝塔、岩松。
【性味归经】酸、苦,凉。有毒。归肝、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疔毒,水火烫伤,牙龈肿痛,疯狗咬伤。治疗疮痈,常与食盐捣敷;治烫伤,可与生柏叶共捣敷,或研末外用;治龈肿,常与白矾等量煎水漱口;疯狗咬伤者,可与雄黄研贴。凉血止血:用于热灼血络之吐血,衄血,咯血,便血,血痢,痔疮出血,既可单用捣烂绞汁加砂糖拌匀服;亦可配方煎服。治肺热咯血,常配伍仙鹤草、藕节等;治肠风血痢,可配伍白芍、炮姜等;治痔疮肿痛出血,可配伍二花、连翘,煎服。收湿敛疮:用于湿疹,湿疮,疮久不敛,可用于瓦松烧灰,研末茶油调涂。
现代常用于各种出血症、痈疖、湿疹、烫火伤、宫颈糜烂等。若取瓦松60g、麦芽30g、垂柳嫩枝9g,水煎服,又治病毒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煎服:5~15g。捣汁;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槲皮素、山柰酚、草酸等。具有强心作用。
瓦楞子见《本草备要》。为蚶科动物魁蚶Arca in flata Reeve、泥蚶A.granosa L.或毛蚶A.subcrenala Lischke的贝壳。主产于浙江、江苏、山东、广东、辽宁等地。
【异名】蚶壳、瓦垄子、蚶子壳、魁蛤壳、花蚬壳、瓦垄蛤皮、血蛤皮、瓦弄子。
【性味归经】甘、咸,平。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消痰软坚:用于顽痰积结,稠黏难咳,可与海浮石、贝母、旋覆花同用;用于瘿瘤,瘰疬,常与海藻、昆布、牡蛎等配伍。化瘀散结:用于癓瘕痞块,单用为丸,即瓦垄子丸(《万氏家抄方》);亦可与三棱、莪术、桃仁等同用。制酸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胃脘疼痛,嘈杂,吐酸,常与香附、五灵脂、乌贼骨、木香同用;若用煅瓦楞、生甘草共研末,饭前服,即甘楞散(辽宁中医院方)。此外,连肉烧存性,研敷,可治小儿走马牙疳。
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儿佝偻病、肺结核、淋巴结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宜久煎);或入丸、散,每次1~3g。软坚散结宜生用;制酸止痛宜煅用。
【现代研究】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1.69%;尚含少量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燃烧后,碳酸钙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碳酸钙有抗胃酸作用。
车前子见《神农本草经》。为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车前Plantagodepressa Willd.的种子。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异名】车前实、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炒车前子、车前仁。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尿:用于小便不利,全身浮肿,或膀胱湿热之小便赤涩热痛,常与萹蓄、木通、滑石等配伍,如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渗湿止泻:用于暑热泄泻,小便不利,可配伍香薷、人参、茯苓、猪苓,即车前子散(《杨氏家藏方》)。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密蒙花、黄芩同用。若肝肾俱虚、视物昏花者,可与熟地、菟丝子、枸杞子等配伍。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多,可与桔梗、杏仁、紫菀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急性角膜炎,支气管炎,高血压,阴道滴虫病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布包入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凡内伤劳倦、阳气下陷、肾虚精滑及内无湿热者慎用。
【现代研究】含多量黏液质、琥珀酸、车前子酸等。有显著利尿作用,不仅增加水分的排泄,对于尿素、氯化钠及尿酸的排泄也同时增加。煎剂注入兔膝关节腔,可恢复原松弛了的关节囊的紧张度。醇提取物可降低麻醉犬、猫的血压,抑制离体兔心、蛙心,兴奋兔、大鼠及豚鼠的肠管并能为阿托品所抑制。
车前草见《四声本草》。为车前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或平车前Plantagodepressa Willd.的全草。
【异名】地胆头、猪耳草、饭匙草、蟾蜍草、打官司草、车轱辘草、钱串草、五斤草、牛甜菜、牛耳朵棵。
【性味归经】甘,寒。归肝、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尿:用于小便不利,淋漓涩痛,水肿,带下,黄疸,可单用水煎服。治淋证,亦可与木通、瞿麦、滑石等同用。渗湿止泻:用于水湿泄泻,单用,或与茯苓、泽泻等配伍。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可取其自然汁调朴硝末涂眼泡上;亦可配伍菊花、龙胆草水煎服。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痰多咳嗽,可与桔梗、杏仁、紫菀等同用。凉血解毒:用于热毒壅盛之衄血、尿血、皮肤疮毒、咽喉肿痛。治衄血、尿血,可单用煎服,亦可与旱莲草、地骨皮同用;治疮疡,可取鲜叶用开水泡软后外贴患处;治咽痛,可绞汁涂患处。
现代常用于支气管炎,急、慢性痢疾,急、慢性肾炎,急性尿路感染,原发性高血压,百日咳,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虚滑精气不固者禁用。
【现代研究】含桃叶珊瑚苷、车前苷、熊果酸、β-谷甾醇。能促进呼吸道黏膜分泌、稀释痰液,故有祛痰作用。能抑制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
车桑仔叶见《福建中草药》。为无患子科常绿灌木植物坡柳Dodonaea viscosa(L.)Jacq.的叶。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性味归经】甘、淡,平。有毒。归小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渗湿: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漓涩痛,常单味鲜品水煎,调冬蜜服。消肿解毒:用于疔疮肿毒,常单用鲜品捣敷患处;用于湿疹、水火烫伤,常研末调敷伤处。
现代常用于无名肿毒、泌尿系感染、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或鲜品捣敷。
【现代研究】含β-谷甾醇、豆甾醇、异鼠李素、鞣质、生物碱等。所含生物碱混于古柯叶中作局部麻醉用。
见血飞见《贵州草药》。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Hemsl.var.spinifolium Rehd.et Wils.的根或根皮。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西、陕西等地。
【异名】散血飞、黄椒、刺三加。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肺经。
【功效应用】发表散寒:用于风寒咳嗽,单用,或配伍麻黄、细辛、干姜等。散瘀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单味泡酒服,或与大血藤、大风藤、小血藤等同用。化瘀止血:用于刀伤出血,单用捣绒敷患处。此外,本品煎服,又治大便秘结。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粉撒。
【现代研究】含木兰花碱等。
见血清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脉羊耳兰Liparis nerwosa(Thunb.)Lindl.的全草。分布于浙江、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异名】立地好、毛慈姑、黑兰、倒岩提、走子草、肉龙箭。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咯血、吐血、肠风下血、血崩,常单味煎水服。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毒蛇咬伤,可捣烂外敷;用于小儿惊风,常单味煎水内服。
现代常用于蛇咬伤、疖肿、肺结核咯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鲜品50~10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含漱。
【现代研究】含脉羊耳兰碱。体外试验,水煎剂能凝集抗凝血液的红细胞,缩短全血凝时间。
牛肉见《名医别录》。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的肉。全国各地均有饲养,水牛以南方为多。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用于诸虚百损,消瘦赢弱,常与黄芪、莲肉、山药、茯苓等同用;用于脾胃虚冷、不思饮食,可与胡椒、荜茇、砂仁、陈皮、良姜及姜汁、葱、盐配合制脯食用,如牛肉脯(《饮膳正要》)。
现代常用于久病体虚、营养不良等。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煮食;煎汁;或入丸剂。
【现代研究】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铁及胆甾醇。
牛乳见《本草经集注》。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的乳汁。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应用】补益虚损,延年益寿:用于虚弱劳损,单用煮食,或与山药粉、黄酒、童子小便共煮服,如神仙不老丹(《鲁府禁方》);亦可于白米粥中对牛乳服食。用于噎膈反胃,可与韭菜汁、生姜汁和匀温服。益血润燥:用于血虚津亏便秘,煮粥食。
现代常用于病后体虚、延年益寿、老人习惯性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煮沸饮。
【现代研究】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等。具有降血糖、降血胆固醇、提高免疫力和抗感染作用。
牛胆见《神农本草经》。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的胆囊和胆汁。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应用】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取汁点眼,或浸泡黑豆服食;亦可浸泡首乌、茯苓、槐角、生地、当归等,干燥研粉,温酒调服。利胆通肠:用于肝胆湿热之面目、周身发黄,便秘,可用牛胆汁干燥粉末制丸;或装胶囊中开水送服。解毒消肿:用于热毒疮疡,可取汁调涂;用于痔疮,便秘,常与槐子或猬胆汁同用,如胆槐丹(《医便》),牛胆丸(《鸡峰普济方》)。此外,用牛胆粉1份,面粉2份,共混合炒热,开水送服,每服0.9g,有清热化痰作用,可治热痰咳嗽。
现代常用于急性结膜炎,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痔疮,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消化不良等。治消化不良,可单用牛胆粉,开水送服。
【用法用量】内服:干燥粉末0.3~0.9g;或入丸。外用:适量,取汁调涂;或点眼。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眼病非风热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含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甘胆酸等。具有镇静,利胆,镇咳,祛痰,平喘,抗炎,抗过敏,抗癌等作用。
牛黄见《神农本草经》。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胆囊中的结石。宰牛时从胆囊中取出。
【异名】犀黄、西黄。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开窍豁痰:用于热病烦躁,神昏谵语,小儿急惊风,中风窍闭,痰热壅盛者,常与朱砂、山栀、黄连等同用,如牛黄清心丸(《痘疹世医心法》)、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熄风定惊:用于热甚所致之惊厥、四肢抽搐,常配伍朱砂、麝香、蝎尾等,如牛黄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清热解毒:用于乳痈,瘰疬,肺痈,肠痈,常与乳香、没药同用,如犀黄丸(《外科全生集》);用于火热上炎之咽喉肿痛、口舌疮疡、白喉,常与麝香、冰片、朱砂同用;用于一切痈疡肿毒,常与银花、甘草、草河车同用,如牛黄解毒丸(《保婴撮要》)。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带状疱疹、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牙龈炎、口腔溃疡、胆囊炎等。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15~0.3g。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小儿脾胃虚寒者不宜用。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常山,畏牛膝、干漆。
【现代研究】含胆固醇、麦角甾醇、胆脂酸、卵磷脂、软脂酸、胆红素、钙盐等。能缓和苯甲酸钠咖啡碱引起小白鼠的惊厥,又能加强巴比妥钠、水合氯醛对小白鼠的镇静作用。能收缩平滑肌,包括胆囊平滑肌和胆道口括约肌,并能防止毒物对肝脏的损害。能增加红细胞及血色素,并可促进因泻而贫血的家兔血色素之恢复。能增强心脏运动,并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微有抗菌作用。
牛西西见(江西《中草药学》)。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 L.的根。分布于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异名】土大黄、牛耳大黄、金不换。
【性味归经】苦、酸,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滞之痢下赤白,里急后重,可煎服;用于痈疮脓疱,烫火伤,取鲜根捣汁外涂或捣烂外敷,亦可研末调敷。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便血,崩漏,衄血,常单味煎水服。杀虫通便:用于疥癣,大便热结。治疥癣,取鲜根捣烂,或用醋磨汁,涂搽患处;治便秘,可单用煎服。
现代常用于肠炎、细菌性痢疾、疥疮、血小板减少症、胃溃疡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捣敷;醋磨涂;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等。大黄酚灌胃或皮下注射能缩短小鼠血凝时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口服煎剂可升高血小板数。较大剂量有致泻作用。对动物有祛痰、镇咳及平喘作用。
牛舌头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匍茎苦菜Sonchus arvensis L.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异名】苣荬菜、荚菜、野苦荬、山苦荬、牛舌片。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咽喉肿痛,疮痈肿毒,乳痈,肠痈,痔疮等。治咽痛,可用鲜草30g,灯心草3g,水煎服;治疮痈,乳痈,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与紫花地丁各25g,水煎服;治肠痈,可与薏苡仁、赤芍、附子配伍,或与银花、连翘、赤芍、丹皮同煎服。此外,与鲜芦根等配伍,可治肺痈。清利湿热:用于湿热泻痢,可与马齿苋、金银花、甘草同煎服。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咯血、尿血、崩漏下血等,单用鲜草捣烂绞汁服,或与生地、大蓟等同煎服。
现代常用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乳腺炎、阑尾炎、肺脓肿、肠炎、痢疾、疮疖、吐血、尿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或鲜品绞汁。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或鲜品捣敷。
牛角鳃见《神农本草经》。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或水牛Bubalus bubalis L.角中的骨质角髓。由宰牛场收集。
【异名】牛角胎、牛角笋、牛角心。
【性味归经】苦,温。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化瘀止血:用于便血,衄血,血崩,可单用炒服,或与白矾、橡实、木贼、川芎为散服,如牛角散(《太平圣惠方》)。止痢止带:用于痢下赤白,以牛角鳃(烧灰)、大麦(炒熟)按1:2比例配合,研粉,以粥调下,每服6g;用于带下,可与附子各等份,研粉服。
现代常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人散剂。
【现代研究】含碳酸钙、磷酸钙等。
牛筋草见《本草纲目拾遗》。为禾本科1年生草本植物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的全草。分布于全国各地。
【异名】千金草、千千踏、穆子草、牛顿草、稷子草、蟋蟀草、路边草。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肺、肝、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高热神昏,痉挛抽搐,单用,或与大青叶,鲜芦根水煎服。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可与山芝麻同用;用于淋证,可与金丝草、狗尾草各15g,水煎服;用于湿热痢疾,可与三叶鬼针草同煎服。凉血解毒:用于乳痈,可与青皮同煎服;用于睾丸肿痛,可与荔枝核,或苦同用。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细菌性痢疾、尿道炎、睾丸炎、乳腺炎等。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可用鲜草30g煎服,连服3日,间隔10日再服3日。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者30~60g)。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蛋白质、淀粉、脂肪、硝酸盐、亚硝酸盐。
牛蒡子见《本草图经》。为菊科2年生草本植物牛蒡Arctiumlappa L.的果实。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恶实、鼠黏子、大力子、毛然然子、毛锥子、黏苍子、鼠尖子、大牛子、牛子、炒牛子。
【性味归经】辛、苦,凉。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之喉痒咳嗽,吐痰不爽,常与银花、连翘、薄荷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利咽散结:用于风火或热毒所致之咽喉肿痛,常与连翘、射干、黄芩等同用。若与甘草等量为散,即启关散(《普济方》)。宣肺透疹: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可与荆芥、浮萍、防风、柽柳、银花等同用。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兼有风热或便秘者,可与蒲公英、野菊花、地丁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服。痈疽已溃,非便秘者不宜服。
【现代研究】含牛蒡苷及脂肪油20%~30%。煎剂在体外有显著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水浸液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多种致病真菌。提取物能显著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有轻度的利尿及泻下作用。
牛蒡根见《药性论》。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根。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
【异名】恶实根、鼠黏根、牛菜。
【性昧归经】苦,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用于风热咳嗽,头晕,耳呜,常与蝉蜕、银花同用。解毒消肿:用于风热头面赤肿,咽喉肿痛,龈肿牙痛及痈疽疮疥。治头面赤肿、痈疽疥疮,用鲜品捣烂,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毒处;治咽喉肿痛、龈肿牙痛,常用鲜品捣汁服,或煎水服。
现代常用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牙龈炎、咽喉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0~60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咖啡酸、绿原酸、异绿原酸、多炔物质及可用二氯甲烷和乙醇提取的抗肿瘤物质等。多炔物质有抗菌和抗真菌作用。
牛耳大黄见《草木便方》。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 L.的根。分布于广西、台湾、福建、青海、山西、黑龙江、辽宁等地。
【异名】土大黄、四季菜根、火风棠、羊蹄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黄疸胁痛,可与茵陈、车前等同用;用于湿热泻痢,单用,或与黄连、黄柏等配伍。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单用;或与乌贼骨等煎服、或研末冲服。泻下通便:用于便秘,单用煎服。杀虫止痒:用于秃疮,可用鲜根或全草,加食盐捣烂涂患处;用于疥癣,可榨汁,加米醋、枯矾,调匀,蘸搽患处。此外,单用煎服,或研粉,炼蜜为丸服,又治慢性支气管炎,亦可配伍黄芩、满山红等。
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慢性气管炎、痢疾、胃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疖痈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捣敷;磨汁涂;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脾虚泄泻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大黄素、大黄根酸、大黄酚苷。水煎剂动物实验有明显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在试管内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卡他布兰汉菌。醇提取物对肿瘤可起到伤害作用。能杀灭皮肤寄生虫。
手掌参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 R.Br.或粗脉手参Gymnadenia crassinervis Finer的块茎。前者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后者分布于云南、西藏。
【异名】佛手参、阴阳草、掌参、手儿参、旺拉。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止咳平喘:用于虚劳咳喘,可与百合、大枣共煎服;或与天冬、麦冬、五味子、桑白皮、百部等配伍。益肾健脾:用于肾虚腰膝酸痛,可与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狗脊配伍;用于阳痿,遗精,早泄,尿频,可与补骨脂、淫羊藿、锁阳、益智仁、怀山药、怀牛膝同煎服;用于产后乳少,可与当归、黄芪、通草、漏芦、玉竹、猪蹄同煎服。理气活血:用于肝郁胁痛,可与黄精、粉苞苣各适量,制成糖浆服;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可与土当归、红花、一枝蒿、鹿蹄草、藁本共煎服。
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性功能障碍、遗精、少乳症、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研末或制成糖浆。
【使用注意】感冒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黏液质、淀粉、蛋白质、糖类、草酸钙及无机盐。其水提取物能利尿。能收缩青蛙的下肢血管。
毛茛见《本草拾遗》。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毛莨Ranunculusjaponicus Thunb.的全草及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异名】野芹菜、辣子草、毛芹菜、千里光、三脚虎、毛建草、天灸、毛堇、老虎须。
【性味】辛,温。有毒。
【功效应用】退黄截疟:用于湿热黄疸和疟疾。治黄疸,鲜草捣烂团成丸(如黄豆大),缚臂上,夜即起泡,刺破放出黄水;治疟疾,取鲜草捣烂,敷寸口脉上(太渊穴),用布包好,1小时后起泡,祛药,用针挑破水泡。下气定喘:用于哮喘,取鲜草捣敷大椎或肺俞穴。止痛消肿:用于关节疼痛,鹤膝风,偏头痛,牙痛,痈肿疮疡,瘰疬,单用鲜品捣敷患处,或相关穴位处。
现代常用于病毒性肝炎、疟疾、风湿性关节炎、淋巴结结核、疮疖、支气管喘息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相关穴位,使局部发赤起泡时取去;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一般不作内服。皮肤有过敏及破损者禁用。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含原白头翁素。能抑制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白假丝酵母菌的生长。强烈刺激所接触的皮肤。内服则可引起剧烈胃肠炎。有对抗由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和回肠收缩的作用。
毛冬青见《广西中草药》。为冬青科常绿灌木毛冬青Ilex pubescerls Hook.et Arn.的根。分布于广东、广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西、台湾等地。
【异名】毛冬青根、乌尾丁、六月霜、细叶冬青、苦田螺、毛披树、水火药、喉毒药、茶叶冬青。
【性味归经】苦、涩,寒。归心、肺、肝经。
【功效应用】活血通脉:用于瘀血阻滞之胸痹心痛,单用毛冬青根120g,水煎服;治脱疽症,可用毛冬青根90g,煨猪蹄1只服食,另用毛冬青根90g,煎水,浸泡伤口。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喘,牙龈肿痛,单用煎服;用于痈疽疮疡,水火烫伤,煎水外洗,或捣汁涂。
现代常用于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烧烫伤、扁桃体炎、原发性高血压病。治原发性高血压,可单用毛冬青根30~60g,配白糖或鸡蛋炖服;亦可煎水代茶常服。
【用法用量】煎服:30~120g。外用:适量,捣汁涂或浸泡。
【现代研究】含黄酮苷、酚性成分、甾醇、氨基酸、糖类、鞣质、三萜类。黄酮苷可降低动物血压,增加冠状动脉流量。煎剂对小鼠有祛痰、镇咳作用。能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亦能抑制变形分枝杆菌,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
毛草龙见《广西中药志》。为柳叶菜科亚灌木状草本植物毛草龙Jussiaea suffruticosa L.的全株。分布于我国西南、中南及东南地区。
【异名】水仙桃、锁匙筒、水秧草、针筒草、水灯香。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肺、肝、小肠、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疔疮肿毒,乳痈,水火烫伤等。治感冒发热,常与菊花、甘草共煎;治咽喉肿痛,单用煎服,或与盐擂成丸,含口中;治疮痈,乳痈,取鲜草捣敷患处;治烫伤,可烧灰调茶油搽患处,并煎水内服。清热利湿:用于湿热泻痢,单用,或与翻白草、地蜂子同煎服;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单用,或与木通、篇蓄等同用。若与鸡冠花各30g水煎服,可治带下症。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单用炖冰糖服。
现代常用于感冒发热、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舌糜烂、原发性高血压、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或烧灰调涂;或煎汤洗。
毛大丁草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毛大丁草Gerbera piloselloides Cass.的全草。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异名】一枝香、兔耳风、无风自动草、贴地风、一柱香、头顶一枝草、四皮香、天灯芯。
【性味归经】苦、辛,凉。归肺、肾经。
【功效应用】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咳嗽,百日咳,单用,或与瓜子金同煎服。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可与鲜百合、节节草、赤小豆、车前草同煎服;用于毒蛇咬伤,可与杏香兔儿风各12g,捣汁内服,药渣浸烧酒,然后喷于伤口周围。行气活血:用于气滞胃脘胀痛,单用煎服,或用鲜草捣烂,加冷开水少许擂汁服;用于跌打损伤,可与百两金根,酒水各半煎服。此外,本品水煎内服,又有利水,消肿作用,可治泄泻,痢疾,水肿,小便不利。
现代常用于伤风感冒、咳嗽痰多、扁桃体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酚类、苷类、挥发油、黏胶还原糖等。具有降低血压,对氯化钡引起的大鼠离体肠管痉挛有抑制作用。
升药见《外科大成》。为水银、硝石、白矾各等份,混合升华制成的氧化汞。红色者称红升;黄色者称黄升。各地均产,主产于河北、天津、湖北、湖南、江苏等地。
【异名】三仙丹、升丹、三白丹、红升、黄升、红升丹、黄升丹、灵药、三仙散、小升丹。
【性味】辛,热。有大毒。
【功效应用】拔毒提脓,祛腐生肌:用于痈疽疮疡,溃后脓出不畅,腐肉不去,新肉难生,久不收口,单用少许撒于疮面,或制成药捻,插入窦道瘘管;亦可与煅石膏根据病情之不同,调整两者的用量比例,研为极细末混匀使用。如九转丹(《外科传薪集》),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外伤科学》),九一丹(《医宗金鉴》)。燥湿杀虫:用于湿疮、疥癣,常与硫黄、蛇床子、白芷、樟脑研末涂搽;用于下疳腐烂,可与橄榄炭、梅片研粉干掺,或麻油调敷。
现代常用于痈疖、骨髓炎、骨结核、皮肤癌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单用,或与其他药配成散剂干掺;或制成药捻插入疮口。
【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不可内服。外用亦不宜大剂量持久使用。口、眼、乳头及脐中等部位不宜使用,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红升、黄升主要含氧化汞,另含硝酸汞。其溶液在试管中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铜绿假单胞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促进和改善创面微循环,减少微血栓,增加创面营养和血供应,有利于创面愈合。
升扇见《神农本草经》。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升麻Cimicifugafoetida L.、兴安升麻Cimicifugadahurica(Turcz.)Maxim.或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Kom.的根茎。主产于陕西、四川、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
【异名】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绿升麻。
【性味归经】甘、辛、微苦,凉。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发表透疹: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及麻疹初期,透发不畅,常与葛根、赤芍、甘草等同用,即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若斑疹热毒较甚者,加牛子,紫草等。清热解毒:用于胃火炽盛之齿痛口疮,单用煎汤,热漱咽之,或与石膏、黄连配伍,如清胃散(《医宗金鉴》);治咽喉疼痛,常与玄参、牛蒡子同用。升阳举陷:用于气虚下陷之子宫脱垂,久泻脱肛,常与柴胡、党参、黄芪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现代常用于麻疹、急性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子宫脱垂、胃下垂、脱肛等。
【用法用量】煎服:用于升阳,3~6g(宜蜜炙酒炒);用于清热解毒,可用15g(宜生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淋洗,或含漱。
【使用注意】上盛下虚、阴虚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苦味素、微量生物碱、水杨酸、脂肪酸等。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其变种绿升麻的水浸剂在试管内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黄癣菌等皮肤真菌,水提取物能降低动物血压,抑制其心肌,减慢其心率。水提取物能抑制离体肠管与妊娠子宫,兴奋膀胱和未孕子宫。
长春七见《陕西中草药》。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长春七Seseli giraldii Diels.的根。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
【异名】长虫七、石长春。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发散风寒:用于风寒外感,周身疼痛,咳嗽,常与防风等同用。祛风活络:用于风湿痹阻之关节疼痛,可与楤木根皮、钮子七同用;治跌打损伤,可与金牛七、童便同用。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可与金牛七、童便共煎服,每3小时服1次。此外,单用本品一小片咬痛牙处,可治牙痛。
现代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浸酒;或研末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香豆精类物质、谷甾醇等。
化橘红见《识药辨微》。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化州柚Citrusgrandis(L.)Osbeck var.tomentosa Hort.或柚Citrus grandis(L.)Osbeck的外果皮。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
【异名】化皮、化州橘红、化州陈皮、柚皮橘红、毛化红。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燥湿化痰:用于湿痰或寒痰咳嗽,痰多胸闷。常与半夏、苏子、杏仁、白前等同用。若属热痰咳嗽,痰多,口渴,咽干者,可与瓜蒌、贝母、款冬花、麦冬等配伍。理气消食:用于食积不化,脘腹胀痛,可配伍山楂、麦芽、枳壳等。
现代常用于支气管炎、胃肠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气虚及阴虚有燥痰者不宜服。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柚皮苷、新橙皮苷、枳属苷等。柚皮苷注射对小鼠、大鼠实验性炎症均有明显抗炎作用,并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对小鼠的病毒感染、X线照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月季花见《本草纲目》。为蔷薇科常绿直立灌木月季花Rosachinensis Jacq.的花蕾或初开放的花。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异名】四季花、月月红、长春花、月月花、月季红、月光花。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经。
【功效应用】活血调经:用于气血瘀滞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单用开水泡服,或与丹参、益母草、当归、香附等同用。消肿止痛:用于瘰疬未溃,可与芫花、沉香人鲫鱼腹内,水酒煮熟,去药食鱼,或与夏枯草、贝母、牡蛎等同用;用于疮疖肿痛,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冲服。此外,单用捣烂外敷并研末酒冲服,又治跌打损伤。
现代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微量挥发油,成分与玫瑰油相似,主要为萜醇类化合物。
风轮菜见《救荒本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 (Benth.)o.Ktze.的全草。分布于中南、华东、西南各地。
【异名】蜂窝草、节节草、苦地胆、熊胆草、九层塔、落地梅花、九塔草。
【性味归经】苦、辛,凉。归肺经。
【功效应用】疏风清热: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单用,或与阎王刺等同煎服。解毒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皮肤瘙痒,乳痈,痄腮,目赤,可用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此外,本品单用水煎服,又有凉血止血作用,可治各种血热出血证。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感冒、痢疾、肠炎、肝炎、胆囊炎、蛇咬伤、急性角膜炎、乳腺炎、腮腺炎及刀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黄酮苷、皂苷、内酯、有机酸、无机盐等。具有止血、抑菌作用。
风箱树叶见(江西《草药手册》)。为茜草科常绿灌木风箱树Cephalanthus occidentalis L.的叶或嫩芽。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及台湾。
【异名】水杨梅叶。
【性味归经】苦,凉。归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湿热壅盛所致泄泻,痢疾,单用水煎,加黄糖服,或与薄荷同煎服;用于风火牙痛,单用水煎含漱。收湿止痒:用于皮肤痒疮,天疱疮,烂脚趾,常单味捣敷,或研粉与冰片配伍,调搽患处。
现代常用于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湿疹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煎服:9~15g。
风箱树根见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茜草科植物风箱树Cephalanthus occidentalis L.的根或根皮。
【异名】水杨梅蔃、杨梅树根、水杨梅根。
【性味归经】苦,凉。归小肠、肝、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热淋,小便不利,水肿,单用水煎服;用于湿热黄疽,可与虎杖、苡米根各30g,水煎调糖服。祛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痛,单用水煎服。散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单用浸酒,内服并外擦;用于疮痈肿毒,单用,浸酒外涂;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或与豆腐同煎服。
现代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黄疸、痢疾、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支气管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含漱;研末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苷等。
丹参见《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的根。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
【异名】赤参、紫丹参、红根、紫党参、山红萝卜、活血根、烧酒壶根、大红袍、血参根、血丹参、赤丹参、酒丹参。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活血祛瘀:用于血热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腹中包块及产后恶露不尽,可单用,即丹参散(《妇人良方》),亦可与当归、红花、桃仁、益母草等同用;用于瘀血闭阻之胸痹心痛、心悸、气短、可与红花、赤芍、降香、川芎同用,即冠心二号方(北京地区协作方);用于肝郁胁痛,可与鳖甲、牡蛎、青皮等同用;用于血瘀气滞之胃脘疼痛,可与檀香、砂仁配伍使用,如丹参饮(《医学金针》);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可与当归、乳香、没药同用,如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除烦安神: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之烦躁谵语,常配伍生地、玄参、竹叶等,如清营汤(《温病条辨》);用于精血亏虚之长期头昏痛、失眠、精神不振,可单用研末泡酒服用,或与五味子煎水服。消肿止痛:用于痈疮肿痛,乳痈,常与银花、连翘、没药等同用;用于热痹之关节肌肉肿痛,可单用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月经不调、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脾肿大、神经衰弱、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乳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涂,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无血瘀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等。注射液能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减慢心率,缩短实验性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作用,可减轻急性实验性心肌梗死所引起的病变。有镇静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药菌株生长的作用。醇浸液在试管中有抑制结核分枝杆菌及某些真菌的作用。能治疗小鼠实验性结核病。能降低兔血糖。
乌药见《本草拾遗》。为樟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乌药Lindera strychnifolia(Sieb.et Zucc.)Villar的块根。主产于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安徽。
【异名】台乌药、天台乌药、衡州乌药。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行气止痛:治中寒气滞之腹部冷痛,可配伍沉香、生姜、党参等;治寒凝气滞之小肠疝气,可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同用,如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治经期腹痛,常与木香、当归等同用,如乌药汤(《济阴纲目》)。温肾散寒:用于肾阳虚寒之小便频数,遗尿,可与益智仁、山药各等份,研末,黄酒为丸,淡盐汤送服,即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现代常用于浅表性胃炎、月经不调、疝气、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等。
【用法用量】煎服:5~9g;磨汁;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气虚、内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内有多种倍半萜成分;还含新木姜子碱,钓樟醇、乌药酸、谷甾醇。长期饲喂大鼠,可较快增加其体重,以乌药为主组成的排气汤,能促进麻醉犬在位肠管的蠕动。
乌梅见《本草经注集》。为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未成熟果实经炕焙而成。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
【异名】梅实、熏梅、桔梅肉、乌梅肉、乌梅炭。
【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敛肺止咳:用于肺虚久咳,常与粟壳等份为末,睡时蜜汤调下(《肘后方》),或与罂粟壳、杏仁、阿胶、半夏、苏叶、生姜、甘草同用,即一服散(《世医得效方》)。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单用,或与肉豆蔻、党参、木香等同用,如固肠丸(《证治准绳》);与黄连为丸,治下痢不能食,即乌梅丸(《太平圣惠方》)。和胃安蛔:用于蛔虫病之腹痛,呕吐,常与黄连、黄柏、细辛、干姜等同用,如乌梅丸(《伤寒论》)。固下止血:用于大便下血,尿血,崩漏不止,常单味烧炭研末,醋丸,水送服。生津止渴:用于消渴多饮,烦闷,单用,或与黄芪、麦冬、花粉同用,如玉泉丸(《沈氏尊生书》)。
现代常用于非特异性结肠炎、胆道蛔虫病、细菌性痢疾、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百日咳、肠道寄生虫病、病毒性肝炎。
【用法用量】煎服:2.4~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煅研干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有实邪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枸橼酸、苹果酸、琥珀酸、苯甲酸、齐墩果酸、谷甾醇。乙醇或热浸出液在体外均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枯草芽胞杆菌、变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亦能抑制某些常见致病真菌。煎剂能减少豚鼠蛋白质过敏性休克的死亡。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乌骨鸡见《本草纲目》。为雉科动物乌骨鸡C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的肉或除去内脏的全体。原产于江西泰和县,现其他地区亦有饲养。
【异名】乌鸡、药鸡、武山鸡、羊毛鸡、黑脚鸡、竹丝鸡、绒毛鸡。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之身体瘦弱,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常与人参、黄芪、当归、白芍、山药、丹参、鹿角胶等同用,如乌鸡白凤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若将豆蔻、草果烧存性纳入鸡腹内,扎定煮熟食,可治脾虚滑泄;治带下赤白,可将白果、莲肉、胡椒、江米纳鸡腹中煮熟食之。滋阴退热:用于虚劳赢瘦,五心烦热,可与人参、黄芪、黄连、黄柏、地黄、知母配伍,如乌鸡丸(《杏苑生春》)。
现代常用于营养不良、妇女月经不调、产后血衰、带下症、血小板减少症、贫血症、肺结核、糖尿病、慢性肠炎。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煮食;或入丸、散,酒剂。
【现代研究】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铜、锌、锰、钙、磷、铁等,具有滋补强壮,延缓衰老等作用。
乌桕子见《本草拾遗》。为大戟科植物乌柏Sapium sebiferum(L.)Raxb.的种子。分布于华东、西南、华南及湖南、湖北、陕西、甘肃等地。
【异名】乌茶子。
【性味归经】甘,凉。有毒。归脾、肾经。
【功效应用】杀虫:用于疥疮,可与水银、樟脑同研外用;治湿疹,常单用杵烂外擦;治手足皲裂,可单用煎洗。利水通便:用于水肿,大便秘结,常单用煎水服。
现代常用于疥疮,皮肤湿疹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榨油涂;捣烂敷搽或煎水洗。煎服:3~6g。
【现代研究】种子蜡层含固体脂74.75%,壳含34.94%。种子含油64.1%,内含毒素,不能食用。
乌桕叶见《本草拾遗》。为大戟科植物乌桕Sapium sebiferum(L.)Raxb.的叶。
【异名】卷子叶、油子叶、虹叶。
【性味归经】苦,微温。有毒。归肺、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泻下逐水:用于水肿,鼓胀,二便不利,单用其叶水煎服,或与鱼腥草、车前草等配伍。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毒蛇咬伤,可与射干各等量,捣烂敷伤口。杀虫止痒:用于湿疹,可与密陀僧共研末,生油调匀,煮沸,搽患处;用于脚癣,可用鲜叶加少量食盐,捣匀敷患处。o散瘀止痛,单用嫩叶,合红糖和酒,共捣烂,绞汁,炖温内服;或与韭菜根、鹅不食草捣烂外敷。
现代常用于肾炎水肿、血吸虫病腹水、湿疹、脚癣、疮疖、蛇咬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体虚及孕妇,溃疡病患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无羁萜、鞣实精、莽草酸等。煎剂有泻下作用,在体内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钩端螺旋体的生长。
乌梢蛇见《药性论》。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主产于浙江、江苏、贵州、湖北等地。
【异名】剑脊乌梢、黑花蛇、乌峰蛇、青蛇、乌风蛇、青大将、剑脊蛇、黑乌梢、黑风蛇。
【性昧归经】甘、咸,平。有小毒。归肝、肺经。
【功效应用】祛风,通络:用于风湿顽痹,肌肤不仁,骨节疼痛,不能伸举,常与南星、全蝎、防风、羌活、麻黄、独活等同用,如乌蛇丸(《太平圣惠方》)。熄风止痉:用于小儿急、慢惊风,可与麝香、皂荚等同用,如乌蛇散(《卫生家宝》);用于破伤风,可与白花蛇,蜈蚣研散用,如定命散(《圣济总录》)。此外,与干荷叶、枳壳共为散,蜜酒调服,即三味乌蛇散,可治一切干湿癣,有杀虫止痒之能。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破伤风、骨及关节结核、疥癣等。
【用法用量】煎服:3~12g;酒浸;或焙干研末为丸、散。外用:适量,烧炭调敷。
【使用注意】血虚生风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赖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具有抗炎,镇静,镇痛等作用。
乌蔹莓见《新修本草》。为葡萄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的全草或根。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异名】五爪龙草、赤葛、母猪藤、五叶茑、血五甲、过山龙、地老鼠、五将草、野葡萄藤、止血藤。
【性味归经】苦、酸,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单用其根或叶捣烂敷患处,或研末与凡士林调敷,亦可与木芙蓉绞汁,对酒服;用于毒蛇咬伤,可用鲜品绞汁服;用于臁疮,常配生猪油捣膏涂敷。利尿清热:用于湿热下注,小便不利,尿道涩痛,尿中带血,常配伍车前草、萹蓄、白茅根等。
现代常用于化脓性感染、骨折、尿路感染、蛇咬伤等。治疗骨折,可用鲜根500g,糯米饭半碗,千捶成膏敷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25~50g;研末、浸酒或捣汁。外用:捣敷。
【现代研究】全草含阿聚糖、甾醇、氨基酸、酚性成分及黄酮类;根含生物碱、鞣质。在体外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钩端螺旋体的生长。
乌龙摆尾见《湖南药物志》。为蔷薇科落叶蔓性灌木灰白毛莓Rubus tephrodes Hance的根,叶。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贵州等地。
【异名】蛇乌苞、黑乌泡、倒水莲、乌泡、红泡勒。
【性味归经】酸、涩,温。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应用】活血散瘀:用瘀血阻滞之经闭腹痛,腰痛,跌打损伤,单用水煎服。祛风通络:用于风湿痹痛,麻木不仁,单用水煎服。此外,若与金樱子根同煎加糖服,可治痢疾。
现代常用于经闭、痛经、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20g。
乌桕根皮见《新修本草》。为大戟科植物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的根皮。
【异名】卷根白皮、卷子根。
【性味归经】苦,微温。有毒。归肺、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泻下逐水:用于水肿臌胀,二便不通,单用,或与粳米水煎加糖饮服,或与黄芪、党参同用。解毒消肿:用于疔毒痈肿,毒蛇咬伤,常用鲜二层皮捣烂,或烤干研粉,加冰片少许,蛋清调敷。杀虫止痒:用于湿疹,疥癣,单用浓煎外洗患处。
现代常用于血吸虫病腹水、肝硬化腹水、湿疹、疥癣、荨麻疹、疮肿、蛇咬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9~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白蒿香豆精、东莨菪素、花椒油素等。
凤仙花见《救荒本草》。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Impatiens balsaminaL.的花。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异名】金凤花、灯盏花、指甲花、好女儿花、海莲花、指甲桃花、金童花、竹盏花。
【性昧归经】甘、微苦,温。有小毒。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行经腹痛,产后瘀血不尽之少腹作痛,跌打损伤,可与当归、丹参等同用。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偏废,可与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汤洗浴;治腰胁疼痛,常晒干研末,酒送服。解毒消肿:用于疔疮痈疽,灰指甲,鹅掌风,常单味捣敷,或外擦。
现代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跌打骨折、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煎服:1.5~3g(鲜品3~9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多种花色苷、山柰酚、槲皮素等。水浸液在体外能抑制某些致病真菌的生长。煎剂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
凤尾草见《植物名实图考》。为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凤尾草Pteris multifida Poir.的全草或根。分布于华东、中南及河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
【异名】井口边草、铁脚鸡、凤凰草、凤尾蕨、金鸡尾、金鸡爪、井栏茜、小凤尾、背阴草。
【性味归经】甘、淡、微苦,凉。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泄泻,痢疾,带下,淋浊,湿疹,单用水煎,或捣汁服。治黄疸,可配伍虎杖、蔊菜等;治泻痢,可配伍马齿苋、地锦草等;治淋浊带下,可配伍车前草、白鸡冠花等。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鼻衄、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单用煎水服,或与大蓟、小蓟、白茅根、侧柏叶等配伍。解毒消肿:用于火热壅盛之咽喉肿痛,咳嗽,吐黄稠痰,牙龈肿痛,痈肿疮毒,皮肤风疹,单用,或配伍蒲公英、板蓝根等,煎服或捣敷。若与酢浆草嫩叶捣烂外敷,可治蛇咬伤。此外,与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同用,又治热毒型恶性肿瘤。
现代常用于痢疾、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泌尿系感染、急性肠炎、肺部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疥疮、湿疹、荨麻疹、面神经麻痹、磷中毒、狂犬病、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9~18g(鲜品50~100g);研末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虚寒证忌服。孕妇不宜服。
【现代研究】含蕨素B、C、F,大叶凤尾苷等。对钩端螺旋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又有抗肿瘤作用。
凤眼草见《本草品汇精要》。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的翅果。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异名】椿荚、樗荚、凤眼子、樗树凸凸、樗树子、臭椿子、春铃子。
【性味归经】苦、涩,寒。归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泻痢,常与黄桕、白头翁、马齿苋、槐花等配伍;用于带下腥臭,常与黄柏、鸡冠花共煎服。若治小便不利,可单用煎服,或与车前子等同用。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单用煎服,或配方。此外,单用研粉制蜜丸服,又有祛痰止咳作用,可治咳嗽痰稠。
现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带下症、尿道炎、慢性气管炎、高血压。治高血压,可单用水煎冲红糖服。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研末。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现代研究】含脂肪油,苦味成分等。对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有杀菌作用,还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
凤凰衣见《医学人门·本草》。为雉科动物家鸡Gailus gallus doraesticus Brisson的卵壳内膜。
【异名】鸡子白皮、凤凰退、鸡蛋膜衣、鸡蛋衣。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养阴润肺,止咳开音:用于肺阴虚之久咳,可与麻黄为末服;用于咽痛失音,可与人中白、橄榄核、孩儿茶各等份,研细,加冰片少许,吹搽患处,即凤凰散(《卫生鸿宝》);亦可与桔梗、诃子同煎服。敛疮生肌:用于诸疮肿痛,可与冰片为散搽患处,或用猪胆汁、麻油调敷患处,或与黄连、轻粉、冰片研粉干撒,或用鸭子清调敷,如凤衣散(《医学入门》)。用于溃疡不敛,可用新鲜凤凰衣直接贴敷。此外,与蛇蜕、蝉蜕各等份,研极细末点眼,可治目翳;单用研粉服,或配以其他续筋接骨药,可治跌扑骨折。
现代常用于角膜溃疡、鼻黏膜溃疡、慢性咽喉炎、肺结核,骨折“迟缓愈合”。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人散剂。外用:敷贴或研末撒。
【现代研究】主含角蛋白,其中杂有少量黏蛋白纤维。
火秧竻见《生草药性备要》。为大戟科植物金刚纂Euphorbia antiquorum L.的茎叶或液汁。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四川等地。
【异名】霸王鞭、阿黎树、羊不揩、火虹、杨丫、金刚树、纯阳草、千年剑、火焰、苔哥刺。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肾、大肠经。
【功效应用】逐水消肿:用于水肿臌胀,小便不通,取汁,与炒米粉、百草霜和匀为丸服。泻下通便:用于便秘,单用取汁,与番薯粉制丸服用。杀虫疗癣:用于疥癣,单用鲜茎,去皮捣汁涂抹,或与枯矾、樟脑、雄黄等同用。此外,捣烂同酒糟炒热敷,可治痈肿疮毒;火秧劣心切黄豆大,龙眼肉包裹,于发作前5小时吞服,又治疟疾。
现代常用于肝硬化腹水、急性胃肠炎、疟疾、疥疮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必与大米炒焦后方可服用。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蒲公英赛醇、蒲公英赛酮等。
火麻仁见《神农本草经》。为桑科1年生草本植物大麻Cannabissativa L.的种仁。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异名】麻子、麻子仁、大麻子、大麻仁、白麻子、冬麻子、火麻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润肠通便,滋养补虚:用于年老体弱,妇女产后由于津亏血少所致肠燥便秘,可单用捣烂,加米煮粥食,或与大黄、枳实、杏仁、白芍、厚朴同用,即麻子仁丸(《伤寒论》)。通淋活血:用于小便淋漓涩痛,可与米煮粥,着葱、椒煮熟空腹食;用于月经不调,可与桃仁、红花等同用。此外,若与黄柏、栀子共研调涂,可治水火烫伤。
现代常用于老年性便秘、尿路感染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榨油涂。
【使用注意】脾肾不足之泄泻,阳痿,遗精,带下者忌用。
【使用注意】畏牡蛎、白薇,恶茯苓。食入过量可致中毒,产生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哭闹、失去定向力、瞳孔散大、抽风,甚至昏迷。
【现代研究】含脂肪油、蛋白质、维生素、卵磷脂等。火麻仁有刺激肠黏膜作用,使分泌增多,蠕动加快。醇提取物有缓慢而显著降低麻醉猫及正常大鼠血压的作用。
火炭母草见《本草图经》。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火炭母草Polygonum chinense L.的全草。分布于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
【异名】火炭毛、乌炭子、运药、山荞麦草、黄鳝藤、乌白饭草、火炭星、赤地利、红梅子叶、老鼠蔗、大叶沙滩子、晕药。
【性味归经】辛、苦,凉。有毒。归肝、胆、脾、肺、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泄泻,痢疾,黄疸,带下。治泄痢,可与凤尾草、布楂叶等量,或加十大功劳煎服;治黄疸,可与鸡骨草等量配伍;治带下,可与鸡冠花3~5朵同用。凉血解毒:用于痈肿湿疮,可单用水煎内服,外洗或捣敷;治阴痒,可煎水熏洗,并取药粉局部喷撒;治咽喉肿痛,可单用煎服。明目退翳:用于角膜云翳,目赤肿痛,单用,或与十大功劳等量煎水滴眼用。
现代常用于痢疾、肠炎、肝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疖肿、跌打扭伤、皮炎、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25~30g(鲜品50~10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β-谷甾醇,山柰酚,槲皮素等。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炭疽芽胞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还有抗乙肝病毒和降压作用。
巴豆见《神农本草经》。为大戟科常绿乔木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种子。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四川、湖北等地。
【异名】巴菽、刚子、江子、老阳子、双眼龙、猛子仁、巴果、双眼虾、八百力、芒子、豆贡、巴豆霜。
【性味归经】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温下寒积:用于寒积便秘,可单用巴豆霜装胶囊服,或与干姜、大黄研末蜜丸服,如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用于小儿痰食壅滞,疳疾,常与胆星、朱砂、神曲等同用。逐水消肿:用于腹水臌胀,常与杏仁泥为丸,开水送服;或取霜3g,与轻粉1.5g,隔数层纱布贴肚脐上。解毒疗疮:用于疮疡疔毒,脓成未溃,常与乳香共捣为膏,敷贴患处。若与雄黄按10:1配伍,研磨成糊,用纱布3~4层包裹外擦患处,又治顽癣。祛痰利咽:用于喉痹痰阻,呼吸困难,可单用巴豆霜,吹入喉中引起呕吐,排出痰涎即愈。
现代常用于便秘,痢疾,白喉,血吸虫病腹水,肝硬化腹水,疥癣,喉梗阻,支气管哮喘,急、慢性肠炎,急性阑尾炎,神经性皮炎等。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1~0.3g(用巴豆霜)。外用:适量,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使用注意】巴豆有大毒,内服多去油取霜用,名巴豆霜。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现代研究】含巴豆油、蛋白质、巴豆苷、氨基酸等。巴豆油对皮肤及黏膜均有极强的刺激作用。口服半滴至1滴即可产生口腔黏膜的烧灼感及呕吐,并有大量水泻和剧烈腹痛。外用,可引起皮肤发红,甚至坏死。巴豆油乳剂对感染乙型脑炎病毒的小鼠有保护作用。煎剂或水浸剂能杀灭钉螺。
巴戟天见《神农本草经》。为茜草科藤本植物巴戟天Morindaofficinalis How的根。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异名】巴戟、鸡肠风、兔子肠、巴戟肉。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补肾助阳:用于男子肾虚阳痿,女子宫冷不孕,经寒不调及下焦虚寒之少腹冷痛、小便失禁或小便频数。治阳痿,宫冷,可与熟地、肉桂、补骨脂等同用;治尿频失禁,常配伍覆盆子、山药、益智仁等。逐寒湿,强筋骨:用于风冷腰膝疼痛,兼有肾阳不足者,常与杜仲、萆薢、菟丝子等同用,如金刚丸(《张氏医通》)。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不育、不孕症,阳痿,腰肌劳损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入丸、散;浸酒、熬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有湿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维生素C、黄酮类化合物。
双肾藤见《四川中药志》。为豆科木质藤本植物鄂羊蹄甲Bauhinia hupehana Craib.的根。分布于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江西、贵州、云南等地。
【异名】羊蹄甲、马蹄、羊蹄藤、马鞍藤。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肺、胃、大肠、肝、肾经。
【功效应用】收敛止血:用于咯血,吐血,单味水煎服,或炖猪肺;用于便血,崩漏,常与苎麻根同煎服。缩尿止带:用于遗尿、尿频,单用炖猪尿脬;用于带下症,可与白芷等同用。祛湿疗痹: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浸酒服,或与威灵仙、牛马藤共煎服。此外,单用煎服,又治痢疾;其叶研粉调敷或煎水洗,可治疮疖肿毒;与小茴香、吴茱萸、橘核同用,可治疝气腹痛。
现代常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风湿性关节炎、睾丸肿痛,阴囊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现代研究】含香橙素,二氧槲皮素等。
水芹见《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多年生湿生或水生草本植物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的全草。分布于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异名】楚葵、水斳、水英、芹菜、水芹菜、野芹菜。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肺、肝、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除烦:用于外感热病,发热烦渴,常煎服或捣汁服。利尿消肿:用于湿热蕴结之淋证、水肿、黄疸、带下、乳糜尿,可单用水煎服。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妄行之尿血、便血、血崩及外感热毒之痄腮、乳痈。治出血,常单味捣汁服;治痄腮、乳痈,可捣敷。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尿路感染、乳腺炎、腮腺炎、肾炎、肾盂肾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50~10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禁食。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酞酸二乙酯、水蓼素及其7-甲醚等。挥发油内服能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促进胃液分泌,并有祛痰作用。外搽能扩张血管,促进循环。水蓼素及水蓼素7-甲醚有降压作用。
水苏见《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水苏Stachys baicalensis Fisch.的全草。我国南方各地均有野生。
【异名】鸡苏、香苏、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水鸡苏。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胃、肝经。
【功效应用】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风寒外感者,可与荆芥、生姜等同用;风热外感者,可与薄荷、金银花配伍。止咳利咽:用于咳嗽失音,可与匍匐堇水煎服;用于百日咳,单用,或与鱼腥草、一枝黄花、杠板归等同煎服。解毒消肿:用于咽喉肿痛,单用,或与板蓝根、土牛膝、白茅根等同煎服;用于痈肿疮毒,带状疱疹,蛇咬伤,鲜草捣烂敷患处;用于跌打损伤,单用,水酒各半煎服。凉血止血:用于吐血、咯血、衄血、崩漏,单用煎服。治吐血,亦可配伍土大黄、六月霜、卷柏等;治血淋,可与竹叶、生地、石膏、蜀葵子同用。
现代常用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尿路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25~50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能走散真气,体虚者宜慎。
【现代研究】含黄酮苷。能促进胆汁分泌。能加强妊娠期、妊娠后期、分娩后的子宫收缩,张力上升。
水银见《神农本草经》。为一种液态金属。主要由辰砂Cinnabar矿炼出,少数取自自然汞。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异名】汞、铅精、流珠、砂汞、灵液、活宝。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应用】攻毒提脓:用于痈肿疮疡,脓毒不尽者,常与白矾、火硝等份制炼,如三仙丹(《医宗金鉴》)。杀虫疗癣:用于疥癣;梅毒。治疥癣,常与白矾、蛇床子、雄黄、茼茹末等量,与猪脂油研和外敷,即水银膏(《太平圣惠方》);治梅毒,常与大枫子、轻粉等研末调涂。此外,与胡椒粉和研涂于腋下,又治腋臭。
现代常用于疥癣、梅毒、痔疮、痈疖、骨关节结核、慢性骨髓炎等。
【用法用量】外用:和它药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大毒之品,不宜内服,孕妇尤忌。外用亦不可过量或久用,以免中毒。畏砒霜。
【现代研究】含汞、微量的银。实验证明本品有抑制堇色毛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的作用。有微弱抑制梅毒螺旋体的作用,并能增加病人的抗病力。
水蛭见《神农本草经》。为水蛭科动物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Whitman、宽体金线蛭Whitmaniapigra(Whitman)、茶色蛭Whitmania cranulata(Whit-man)等的全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异名】马蜞、马蛭、蚂蟥、马鳖、红蛭、蚂蝗蜞、水麻贴、沙塔干、门尔哥蚂里。
【性味归经】咸、苦,平。有毒。归肝、膀胱经。
【功效应用】破血逐瘀: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疼痛,单用,焙干研粉服,或与乳香、没药、血余等配伍,如接骨如神散(《普济方》);用于瘀血内阻,心腹胀痛,大便不通,可与大黄、牵牛子研末,温酒送服,如夺命散(《济生方》)。通经消癓:用于血瘀经闭,癓瘕,常与虻虫、桃仁、大黄同用,如抵当汤(《金匮要略》):若癓瘕日久渐至正虚者,可配伍三棱、莪术、黄芪、当归等,如理冲丸(《医学衷中参西录》)。
现代常用于脑血栓形成、颅内出血、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跌打损伤、骨折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每次0.5~1.5g(大剂量每次3g)。
【使用注意】体弱血虚,无瘀血停聚者及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主要含蛋白质。新鲜水蛭唾液中含抗凝血物质水蛭素。水蛭素能阻碍血液凝固。水蛭还可分泌一种组胺样物质,扩张毛细血管而增加出血。
水蓼见《新修本草》。为蓼科1年生草本植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的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异名】辣蓼草、柳蓼、水红花、药蓼子草、白辣蓼、胡辣蓼、痛骨消、红辣蓼、斑蕉草、小叶辣蓼。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肝、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泻痢,单用,或与苦、积雪草水煎服。祛风胜湿:用于风湿痹痛,可与桂枝、威灵仙同用。解毒杀虫:用于疔疮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皮肤湿疹,捣敷、内服均可。
现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风湿性关节炎、毒蛇咬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25~50g(鲜品50~100g);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水浸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现代研究】含辛辣挥发油,叶内含甲氧基蒽醌、金丝桃苷、氧茚类化合物、蓼酸及鞣质等。体外试验能抑制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白喉伤寒沙门菌、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生长。水蓼中所含的苷能加速血液凝固,挥发油能降低哺乳动物的血压,降低小肠及子宫平滑肌的张力。
水八角见《分类草药性》。为秋海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裂叶秋海棠Begonia pedatifida Lévl.的根茎。分布于西南、中南地区。
【异名】花鸡公、一口血、虎爪龙、水黄连、水蜈蚣。
【性味归经】酸,凉。归肝、胃、膀胱经。
【功效应用】活血祛瘀:用于跌打损伤,单用其根,晒干研粉冲服,另取鲜根与甜酒糟少许,捣烂外敷。化瘀止血:用于吐血,尿血,外伤出血。治吐血,可与猪鬃草、见血清、白茅根、棕树根水煎服;治尿血,可与乌韭根、车前草同用;治外伤出血,可研末撒敷伤口。利水祛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车前草、通草等同用;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水酒煎服,或用鲜根与酒糟少许,捣烂外敷。解毒消肿:用于疮痈肿毒、毒蛇咬伤,均可捣敷用。
现代常用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蛇咬伤、血栓性静脉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或研末6~9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水牛角见《名医别录》。为牛科动物水牛Bubalus bubalis L.的角。主产于华南、华东地区。于宰牛场收集。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凉血:用于血热妄行之斑疹,吐血,衄血,血淋,煎服,或研末服,常代犀角与生地、丹皮、赤芍等配伍。解毒定惊: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及惊风抽搐,可代犀角与石膏、玄参、羚羊角等同用,如紫雪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于痈肿疮疡,咽喉肿痛,可与黄连、黄芩、连翘等同用,如水牛角解毒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用于咽喉肿痛,亦可与野菊花、板蓝根、荆芥穗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败血症、夏季热、精神分裂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咽喉炎、口舌糜烂、疮疖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大剂量60~120g),宜先煎3小时以上;或研末,每次3~9g。
【现代研究】含胆甾醇、强心成分、肽类、多种氨基酸、无机盐。煎剂与醚提取物对动物有强心作用,能缩短凝血时间,有镇静作用。对大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水龙骨见《植物名实图考》。为水龙骨科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水龙骨Polypodium niponicum Mett.的根茎。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异名】草石蚕、青竹标、青倒水莲、青龙骨、青石蚕、青豆梗。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胆、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湿热淋浊,常与车前草、海金沙草等同用;治泄泻,痢疾,常与地锦、凤尾草、马齿苋、海蚌含珠等同用。活血通经:用于风湿痹痛,单用煎服,或与威灵仙、伸筋草等同用;治跌打损伤,可与苏木、当归、刘寄奴等同用。此外,若与一枝黄花同煎服,又治小儿高热惊风;取根加冰糖水煎服,可治红肿眼痛;鲜草捣敷治疖肿。
现代常用于尿路感染、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患处。
【现代研究】含多种类型的三萜类化合物等。
水团花见《本草纲目拾遗》。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 (Lain.)Franch.的枝叶或花。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广西、广东等地。
【异名】水杨梅、水黄凿、青龙珠、穿鱼柳、假杨梅、水加槽、溪棉条、满山香、球花水杨梅。
【性味归经】苦、涩,凉。归肝、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痢疾,泄泻,浮肿,湿疹。治泻痢,可单用水煎服;治湿热浮肿,常与茵陈配用;治皮肤湿疹,可与风船葛、杠板归、筋骨草煎水外洗。消瘀定痛:用于痈疮肿毒,常加食盐、饭粒捣烂外敷。止血生肌:用于创伤出血,溃疡不敛,常单用捣烂包敷于创口。
现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创伤出血、跌打损伤、皮肤湿疹、病毒性肝炎、腮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花果,9~15g;枝叶,25~50g。外用:适量,枝、叶煎水洗;或捣敷。
【现代研究】本品枝、叶含j3一谷甾醇、豆甾醇及混合皂苷。皂苷中的糖主要为葡萄糖与葡萄糖醛酸。
水苋菜见《湖南药物志》。为千屈菜科1年生草本植物水苋菜Ammannia baccifera L.的全草。分布于华南、云南至秦岭地区。
【异名】仙桃草、结筋草、细叶水苋。
【性味归经】苦、涩,微寒。归肝经。
【功效应用】化瘀止血:用于内外出血证。治内出血,可与瓜子莲同煎服;治外伤出血,可与鹅不食草捣烂敷患处,或用干品与冰片少许研末撒敷。活血疗伤: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单用捣烂对酒服,或煎服。解毒除湿:用于痈肿疮毒,蛇咬伤,疥癣,单用捣烂外敷;用于风湿痹证,水煎对酒服,或浸酒服。
现代常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浸酒;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水杨梅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茜草科落叶小灌木水杨梅Adinarubella(Sieb.et Zucc.)Hance的茎叶或花果序。分布于江南各省。
【异名】水杨柳、小叶水团花、沙金子、水金铃、小叶水杨梅。
【性味归经】苦、涩,凉。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泻痢,水煎当茶饮。泻火解毒:用于风火牙痛,可煎汤含漱,或与食盐少许共捣烂,塞虫牙孑L中。此外,其叶及花捣烂外敷,又治外伤出血。
现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肠炎、皮肤湿疹、外伤出血、阴道滴虫等。治湿疹,可与三角泡、蚂蚱勒、苦地胆各适量,水煎洗患处;治外伤出血,可单用捣烂外敷;治阴道滴虫,可制成20%流浸膏涂阴道。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含漱。
【现代研究】含果胶、鞣质、熊果酸等。对肠道平滑肌自主节律运动呈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阴道滴虫、志贺菌属、宫颈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水苦荬见《本草图经》。为玄参科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水苦荬Veronica anagallis-aquatica L.的全草。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异名】接骨仙桃、夺命丹、活血丹、大仙桃草、仙桃草、水泽兰、接骨桃、二代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咽痛,单用水煎服;用于痈肿疮疡,可用鲜品与鲜蒲公英共捣敷。活血止血: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可与益母草,当归共煎服;用于跌打损伤,单用研末对黄酒服,或与金雀根、接骨木、落得打各15g,水煎服;用于咳血,咯血,可与藕节、仙鹤草共煎服。
现代常用于感冒、扁桃体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疖痈。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或研末。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苯甲酸、原儿茶酸、咖啡酸、阿魏酸、葡萄糖、果糖、蔗糖等。
水金凤见《滇南本草》。为凤仙花科1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水金凤Impatiens uliginosa Franch.的花或根。分布于云南等地。
【异名】野凤仙、水凤仙、白辣草。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脾、胃经。
【功效应用】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可与益母草等同用;用于跌打损伤,可与当归、赤芍、乳香等配伍。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常与透骨草、防风、白芷等配伍,内服,或煎水洗患处。此外,煎水熏洗,或鲜品捣烂外搽,又治阴囊湿疹。
现代常用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阴囊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鲜品捣敷。
水蜈蚣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的全草。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藏。
【异名】三荚草、金钮子、夜摩草、十字草、姜虫草、散寒草、水香附、金牛草、一粒雪。
【性味归经】辛,平。归肺、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疏风解表: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或与田边菊、金银花、黄荆同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单用,或与茅莓根、臭牡丹根同用;用于小便不利,小便混浊,可与桂圆或黑枣各60g,水煎代茶饮。活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单用泡酒服,或水酒各半煎服;用于创伤出血,可用鲜草捣烂敷患处;用于疮疡肿毒,可与芭蕉根捣敷患处;用于蛇咬伤,可与雄黄、大蒜子各适量捣敷患处;用于口舌生疮,单用根、茎水煎,冲蜜服。
现代常用于感冒发热、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疖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鞣质及苦味素等。煎剂用试管稀释法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