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五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玉竹见《神农本草经》。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竹Palygonaturn odoratum(Mill.)Druce var.pluriflorum(Miq.)Ohwi的根茎。主产于河南、河北、江苏、辽宁、湖南、江西、湖北等地。

    【异名】萎蕤、葳蕤、尾参、女萎、肥玉竹、百解药、连竹、西竹。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养阴润肺:用于燥热伤肺所致咳嗽少痰,痰稠咽干,常与沙参、麦冬等配伍,如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若素体阴虚,感受外邪而致发热,恶寒,咳嗽,咽干者,可配伍薄荷、白薇、葱白、桔梗等,如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养胃生津:用于胃热炽盛,津伤口渴,消谷善饥,常与沙参、麦冬、生地等配伍,如益胃汤(《温病条辨》)。

    现代常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胃溃疡及胃黏膜脱垂等属阴虚者。

    【用法用量】煎服:6~15g;熬膏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含铃兰苦苷、铃兰苷、山柰酚苷、槲皮醇苷和维生素A等。此外,尚含淀粉及黏液质。动物试验证明,玉竹有轻度强心和升血压的作用;对大鼠和兔试验性高血糖有抑制作用,对试验性结核小鼠能降低其死亡率。

    玉龙鞭见《广西民间常用草药》。为马鞭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假败酱Stachytarpheta jama icensis(L.)Vahl的全草或根。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南部。

    【异名】玉郎鞭、假马鞭、狮鞭草。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淋证,白浊,带下及风湿痹痛,单用水煎服。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疡,目赤肿痛,咽喉肿痛,跌打损伤。治疮肿、目赤,单用,或配冰片少许,捣烂外敷;治咽喉肿痛,可浓煎,或用鲜草捣烂加糖含服;治跌打肿痛,可配伍白花草、石仙桃各适量,捣烂敷患处。

    现代常用于尿路结石、尿路感染、喉炎、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草30~60g)。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根中含绿原酸。茎叶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明显兴奋作用,对离体兔心有较弱的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灌流有显著的血管舒张作用。

    玉米轴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禾本科1年生草本植物玉蜀黍Zea mays L.的穗轴。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异名】包谷心、玉米芯。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肾经。

    【功效应用】健脾利湿:用于脾虚消化不良,单用煅存性,研粉服用,或与石榴皮、焙干研粉服,或煎水服;用于泄泻、痢疾、可用煅玉米芯与黄柏研粉冲服;用于水肿,脚气,可与枫香果同煎服;用于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淋漓涩痛,可与玉米根各60g,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尿道感染、肾炎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9~12g;或煅存性研末冲服。外用:适量,烧灰调敷。

    玉米须见《滇南本草》。为禾本科1年生草本植物玉蜀黍Zeamays L.的花柱。

    【异名】玉蜀黍须、棒子须、玉蜀黍蕊、棒子毛、玉麦须。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应用】利水通淋: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单用煎汤代茶饮,或配伍茯苓皮、冬瓜皮、赤小豆等;治淋证,常与金钱草、通草、冬葵子、琥珀、枳壳等同用。利胆退黄:用于胁肋疼痛,黄疸,常配伍茵陈、金钱草、郁金等。平肝潜阳:用于肝阳眩晕,单味煎汤代茶饮。此外,本品还可止血,用于血热所致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发斑,常与生地、茅根、黄芩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泌尿系感染,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病毒性黄疸型、无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原发性高血压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现代研究】含苦味糖苷、皂苷、生物碱、脂肪油、挥发油、树胶样物质、隐黄素、抗坏血酸、泛酸、肌醇、维生素K、谷甾醇、豆甾醇、苹果酸、枸橼酸、酒石酸、草酸等。煎剂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提取液动物试验,有降压和显著增加胆汁分泌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能使胆汁内之有机物和渣质减少,黏稠度、密度和胆色素含量降低。口服玉米须制剂后15~30分钟,出现胆囊反射性收缩,胆汁排出增加,且不致伴发肠蠕动增加和稀便。玉米须的发酵制剂对家兔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因含维生素K,对维生素K缺乏所致之凝血功能障碍有治疗作用。

    玉簪叶见《本草纲目》。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簪花Hostaplantaginea(Lam.)Ascher.的叶或全草。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解毒消痈:用于痈肿疮疡,乳痈,瘰疬,蛇咬伤,单用鲜叶捣敷患处。治乳痈,亦可与菠菜共煎服。

    现代常用于疮疖、乳腺炎、淋巴结结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鲜品15~30g;或捣汁和酒服。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捣汁涂患处。

    玉簪花见《本草品汇精要》。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簪花Hosta plantaginea(Lam.)Aschers.的花。

    【异名】玉簪、白玉簪、白鹤花、白鹤仙、化骨莲。

    【性味归经】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解毒利咽:用于肺胃热盛,火毒上攻所致咽喉肿痛。轻者,单用煎服;重者,配伍板蓝根、黄芩、玄参等。利尿通淋:用于小便不利,可与萹蓄、车前草、灯心草等同用。此外,本品浸香油2个月,取油外涂,治疗水火烫伤;鲜花捣敷,治疗痈肿疮疡。

    现代常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尿道炎、疖肿、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3~4.5g。外用:适量捣敷。

    玉簪花根见《本草品汇精要》。为百合科植物玉簪花Hostaplantagines(Lam.)Aschers.的根茎。

    【异名】玉簪根、白玉簪根。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小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解毒消肿:用于咽喉肿痛,可取鲜根捣汁含漱;用于疮疡肿毒,乳痈,瘰疬,可取鲜根捣汁内服或外涂,亦可以渣敷之。软化鱼骨:用于鱼骨鲠喉,可与山里红果根同捣自然汁灌喉中(不可着牙齿)。

    现代多用于扁桃体炎、疖肿、乳腺炎、鱼骨鲠喉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取汁外涂。

    【使用注意】内服勿犯牙齿。

    【现代研究】含香豆精类、三萜成分、多糖、氨基酸。

    功劳木为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Fort.)Cam、细叶十大功劳M.frtunei(Lindl.)Fedde或华南十大功劳M.japonica(Thunb.)DC.的茎干。

    【异名】土黄柏、山黄柏、土黄连、土黄芩、刺黄连、黄柏木。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泄泻,痢疾,可与桃金娘根、石榴叶(或凤尾草)同煎服。清热泻火:用于肺热咳嗽,常与桑白皮、黄芩等水煎服。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湿疹,水火烫伤,可用鲜茎、叶,与苦参各60g,煎水洗患处,或用茎叶焙干研粉,用麻油或凡士林油调成20%的油膏外用;用于目赤肿痛,可与野菊花各15g,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肠炎、痢疾、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湿疹、疖痈、烧烫伤、急性结膜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煎水外洗;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尖刺碱、药根碱、小檗碱等。

    艾叶见《本草经集注》。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léul.et Vant.的干燥叶。我国南北各地多有分布。

    【异名】蕲艾、艾蒿、艾绒、艾叶炭、陈艾叶、家艾、香艾、艾蓬。

    【性味归经】苦、辛,温。芳香。归肝、脾、肾经。

    【功效应用】散寒止痛:用于下焦虚寒,少腹冷痛,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宫寒不孕,胎动不安和带下症,常与香附、肉桂、当归等同用,如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若为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可单用煎服,或与干姜、吴萸、肉桂等配伍。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尤宜于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下血,妊娠下血,常以艾叶炭配伍阿胶、地黄、当归等,如胶艾四物汤(《金匮要略》);若属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常配伍鲜生地、鲜侧柏叶、鲜荷叶,即四生丸(《妇人良方》)。温经通络:用于产后胞衣不下,寒湿痹痛,可将艾绒制成艾条、艾炷,用于穴位烧灸。此外,本品煎汤外洗,又能祛湿止痒,治疗皮肤瘙痒,常配伍地肤子、白鲜皮、花椒等;鲜艾叶局部擦拭,每日数次,治寻常疣。

    现代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慢性气管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湿疹、疥癣等。治疗慢性气管炎,可取艾叶500g(或鲜艾1000g),放于4000mL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约得滤液3000mL。日服3次,每次30~60mL。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可用20%的艾叶煎剂,每日服4次,每次40mL。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绒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使用注意】温经散寒止痛宜生用;温经止血宜炒炭用。阴虚有血热者慎用。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等。油中主要成分是桉叶素、萜品烯醇一4、蒿醇、樟脑、龙脑、芳樟醇等。动物试验有明显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对离体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促进血液凝固。体外试验,对多种致病性细菌、真菌有轻度抑制作用,烟熏对细菌和真菌有明显抗菌作用,用于空气消毒,可使菌落数减少95%~99.8%。烟熏对于腺病毒、鼻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等有抑制作用。与苍术合用则有协同作用。

    艾纳香见《开宝重定本草》。为菊科多年生木质草本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l DC.的叶及嫩枝。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异名】大风艾、大艾、冰片艾、大骨风。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大肠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感冒,头风头痛、单用煎服;用于风湿痹痛,可与蓖麻叶、石菖蒲水煮温洗。温中止泻:用于寒湿泻痢,肠鸣腹痛,水煎服。活血解毒:用于跌打损伤,痈肿疮疖,皮肤瘙痒,单用鲜叶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现代常用于感冒头痛、风湿性关节炎、肠炎、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主为左旋龙脑,并含少量桉叶素、柠檬烯、左旋樟脑、倍半萜烯醇、乙酰间苯三酚二甲醚等。其提取物注射于动物,可引起血压下降,血管扩张,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其浸剂能利尿。其挥发油可制龙脑。

    节节花见《救荒本草》。为苋科1年生草本植物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L.)DC.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地区。

    【异名】白花仔、水牛膝、一包针、飞疔草、水金铃、耐惊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疽肿毒,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乳痈,肠痈,痄腮等,既可水煎内服,又可以鲜草捣烂外敷。治牙痛,可配伍两面针根;治肠痈,可配伍白花蛇舌草、大叶桉、十大功劳等。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可与金钱草用同;用于痢疾,可与翻白草根、马齿苋等配伍。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咯血、吐血、便血等出血证,可单用,或与大蓟、侧柏叶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黄疸、胃溃疡出血、喉炎、肺结核、急性阑尾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30~60g);或捣汁炖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豆甾醇、环桉烯醇、β-谷甾醇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芽胞杆菌、白喉棒状杆菌有抑制作用。

    甘松见《见草纲目》。为败酱科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甘松香Nardostachvs chinensis Batal.或宽叶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e DC.的根茎及根。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青海等地。

    【异名】甘松香、香松。

    【性味归经】辛、甘,温。芳香。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行气止痛:用于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可与山柰、干姜、木香、砂仁、厚朴、陈皮等同用;若脾虚运化无力而胀满者,可配伍党参、白术、木香等。开郁醒脾:用于思虑伤脾,不思饮食,可与柴胡、郁金、香附等同用。此外,单味泡汤含漱,可治牙痛。

    现代常用于神经性胃痛、胃肠痉挛、癔症、神经衰弱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泡水含漱,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气虚血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马兜铃烯、甘松酮、缬草酮等,具有镇静,安神,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抗心肌缺血,抗溃疡,抑菌,扩张支气管作用。对离体平滑肌(大肠、小肠、子宫、支气管)有抑制作用。

    甘草见《神农本草经》。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 Fisch.的根及根状茎。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地。

    【异名】粉草、粉甘草、国老、生甘草、炙甘草、甜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等,如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于气虚血亏所致心悸,自汗,脉结代者,可配伍人参、桂枝、生地、阿胶等,如炙甘草汤(《伤寒论》)。润肺止咳:用于各种咳嗽气喘。风寒咳喘,常配伍麻黄、杏仁,即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肺热咳喘,常配伍麻黄、杏仁、石膏,即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阴虚干咳,常配伍沙参、麦冬、桑叶等,如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久咳不止,常配伍百部、白前、紫菀等,如止嗽散(《医学心悟》)。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痛,咽喉肿痛,热淋尿痛。治疮肿,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赤芍等;治咽喉肿痛,常配伍桔梗、牛子、射干、玄参等;治尿淋刺痛,常配伍木通、车前子、大黄、萹蓄、滑石等。缓急止痛: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疼痛,常与芍药同用,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脾胃虚寒、脘腹挛急作痛者,可配桂枝、芍药、饴糖等,如小建中汤(《伤寒论》)。调和药性:与补益药同用,使之缓和持久;与泻下药同用,使之泄而不猛;与温热药同用,使之热而不伤阴;与寒凉药同用,使之寒不败胃。

    现代常用于胃、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病毒性肝炎,癔症,心律不齐,上呼吸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痉挛痛,腓肠肌痉挛,疮疖脓肿,咽喉炎,尿道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10g(大剂量者可至3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润肺止咳多炙用。本品味甘,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凡湿盛胸腹胀满及呕吐浮肿者忌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现代研究】含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另外还含有甘草黄酮苷、异甘草黄酮苷等。所含甘草酸或其钙盐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如对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蛇毒等。对于一些过敏性疾患,动物试验性肝炎等有较强解毒作用。所含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又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使多种动物的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上升,血钙降低。甘草浸膏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不仅可抑制胃酸的分泌,还可促进溃疡愈合。甘草对动物试验性肝损伤,使其肝脏变性和坏死明显减轻,肝细胞内蓄积的肝糖元及核糖核酸含量大部分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显著下降,表明甘草具有抗肝损伤作用。甘草具有保泰松或轻化可的松样的抗炎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合剂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黏膜,缓和炎症对它的刺激,从而发挥镇咳作用。甘草有祛痰作用,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咳出。甘草次酸对于大白鼠实验性骨髓瘤具有抑制作用。甘草浸膏、煎剂对动物离体肠管均有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氯化钡、组胺等引起的肠痉挛有解痉作用。甘草与芫花合用有相反作用,上者合浸组浸出液的毒性较分别浸出组浸液的毒性显著增高,且芫花的利尿与泻下作用受到抑制。

    甘遂见《神农本草经》。为大戟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的块根。分布于陕西、河南、甘肃、山西等地。

    【异名】煨甘遂、制甘遂、炒甘遂、主田、甘泽、重泽、苦泽、肿手花根。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脾、肺、肾经。

    【功效应用】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二便不通及风痰癫痫。治周身水肿,可配伍牵牛子,即二气汤(《圣济总录》);治胸腹积水,与芫花、大戟等份研末,枣汤送服,即十枣汤(《伤寒论》),亦可与麝香或冰片少许,温开水调糊敷脐中及中极穴;治风痰癫痫,可以甘遂末纳猪心中,煨熟,与朱砂末制丸服,即遂心丹(《济生方》)。消肿散结:用于痈肿疮毒,单用研粉,水调外敷。

    现代多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所致胸水,急、慢性肾炎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0.5~3g;或入丸、散,0.3~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孕妇及老年老体弱者慎用或忌用。反甘草。醋制或面裹煨可降低毒性。

    【现代研究】含三萜类及枸橼酸、棕榈酸、草酸、鞣质等。动物试验,有明显泻下作用,生甘遂作用较强。醋制后,泻下作用和毒性均减弱。

    甘蔗见《名医别录》。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蔗Saccharumsinensis Roxb.的茎杆。广植于我国南部各省。

    【异名】干蔗、竿蔗、糖梗。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生津:用于津伤烦渴,反胃呕吐,单用,或配合使用。治反胃呕吐,朝食暮吐者,可与生姜汁同用。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咳嗽,可与荸荠汁、蜂蜜加水少许煮服。

    现代常用于热病烦渴等。

    【用法用量】内服:甘蔗汁60~12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现代研究】含糖、多种氨基酸、枸橼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C等,尚含多糖类。多糖类对小鼠艾氏癌和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石韦见《神农本草经》。为水龙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韦Pyrrosialingua(Thunb.)Farw.、北京石韦Pyrrosia davidii(Gies.)Ching、毡毛石韦Pyrrosia drakeana(Franch.)Ching、有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Christ)Ching、庐山石苇Pyrrosia sheareri(Bak.)Ching的叶片。各地多有野生,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浙江、河南、江西、江苏、安徽、河北等地。

    【异名】石苇、石剑、石兰、金星草、金汤匙。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利尿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治热淋,常配伍车前子、木通、瞿麦等,如石韦汤(《全生指迷方》),石韦散(《证治准绳》);治石淋,常配伍滑石、金钱草、海金沙等,如石韦散(《古今录验方》);治血淋尤为适宜,常配伍蒲黄、当归、芍药各等份,研粉,温酒冲服,即石韦散(《备急千金要方》);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配伍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单用,或与侧柏叶、栀子等同用。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咳嗽,单用,或与槟榔各等份研末,姜汤送服。即石韦散(《圣济总录》);亦可配伍鱼腥草、百部等。

    现代常用于尿路结石,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咯血。此外,与红枣、甘草等补气养血药同用,可治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皂苷、蒽醌类、黄酮类等。动物试验,有明显镇咳祛痰作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

    石灰见《神农本草经》。为石灰岩Lime-stone经煅烧而成。未经风化潮解的块状物,为生石灰;吸湿潮解的粉末状物,为熟石灰。全国各地均产。

    【异名】生石灰、陈石灰、熟石灰、矿灰、白灰。

    【性味归经】辛、苦、涩,温。有毒。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解毒蚀腐:用于痈疽疔疮,可单用,以醋或蜜调敷患处,或与马齿苋共捣烂,鸡子白和敷;治瘰疬,可与杏仁、蓖麻子共捣为膏外用,瘰疬已溃者,可与菜油制成白玉膏外敷;治疣痣、鸡眼,可与浓碱水糯米同用,如水晶膏(《医宗金鉴》)。敛疮止血:用于水火烫伤,可将澄清熟石灰水与等量麻油,或桐油混合涂敷伤处,如清凉膏(《医宗金鉴》);治外伤出血,可用石灰与大黄同炒、去大黄研末外掺;如桃花散(《外科正宗》)。燥湿杀虫:用于疥癣,可用石灰加水溶化后取澄清液涂洗;治湿疹,可与大黄制成桃花散,用麻油调涂;治痱子,热毒,可与葛粉、甘草共研极细粉外扑。

    现代常用于疮肿、烧烫伤、带状疱疹、疥癣、外伤出血、寻常疣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取澄清水溶液涂搽。内服:1~3g;入丸、散;或加水溶解取澄清液口服。

    【使用注意】解毒蚀疮多用生石灰;收敛、燥湿多用熟石灰或陈石灰。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氧化钙,吸水后,生成氢氧化钙。

    石花见《本草便方》。为梅花衣科植物藻纹梅花衣Parrnelia saxatilis Ach.的全体。着生于岩石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异名】乳花、地衣、石苔花、石衣。

    【性味归经】甘,寒。归肝、肾、脾经。

    【功效应用】补肾强腰:用于肾虚腰膝疼痛,可配伍杜仲、补骨脂、牛膝等;治疗肾虚牙痛,可与猪肉共煮食。养肝明目:用于肝虚视物模糊,可与枸杞、菊花等同用。清热利尿:用于小便热痛,可单味煎服。此外,尚可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血崩,可与山茶花、杜鹃花同用;若研粉外用,又可解毒,治疗小儿口疮、带状疱疹等。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早期老年白内障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或研末浸酒服。外用:研粉掺敷;或香油调涂。

    【现代研究】主含藻纹苔酸等。

    石蚕见《本草拾遗》。为骨碎补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圆盖阴石蕨Humata tyermanni Moore的根茎或全草。产于浙江、江苏、广东、江西等地。

    【异名】阴石厥、草石蚕、石奇蛇、石祁蛇、白伸筋、岩蚕、老鼠尾、骨蛇药、白毛蛇、白毛骨碎补、毛石蚕。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肝、胆、肺、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腰腿酸痛,手脚拘挛,中风瘫痪,单用浸酒,或水煎服。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淋证,带下,单用水煎加冰糖服。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滞之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单用,或配伍连翘、蒲公英、板蓝根等;治疗乳痈,捣烂外敷;治带状疱疹,捣汁涂。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泌尿道感染、肺脓肿、乳腺炎、扁桃体炎、荨麻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现代研究】全草含黄酮苷、有机酸、氨基酸、酚类、糖类。

    石斛见《神农本草经》。为兰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及其多种同属植物的茎。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台湾及长江流域各地。

    【异名】金钗石斛、黄草石斛、小黄草石斛、耳环石斛、鲜石斛、金石斛、川石斛、霍山石斛。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胃、肺、肾经。

    【功效应用】养胃生津:用于热病津伤,胃阴不足,口干燥渴,常与鲜生地、麦冬、天花粉等同用;消渴多饮,食多消瘦者,可以鲜石斛配伍花粉、沙参、石膏、玉竹等;胃阴亏损,食人即吐,或时作干呕,舌光苔少者,可配伍鲜竹茹、沙参、麦冬等。养阴清热: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虚热不退者,可配伍白薇、知母、白芍等。此外,还可明目强腰,用治肝肾阴虚所致视物昏花、翳障遮目,可与菊花、菟丝子、枸杞子、生熟地等同用,如石斛夜光丸(《审视瑶函》);下肢痿痹,步履无力者,可配伍熟地、牛膝、杜仲、虎骨等。

    现代常用于慢性胃炎、糖尿病、白内障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鲜品15~30g);熬膏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温热病不可用之过早,以免滋补恋邪。热病津伤宜鲜用;阴虚舌干宜生用。

    【现代研究】含石斛碱,石斛胺,石斛次碱,石斛星碱,石斛因碱等生物碱及黏液质、淀粉等。石斛碱有一定退热止痛作用,对呼吸和血压也有抑制作用。石斛煎剂口服,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其浸膏能刺激试验动物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提高其紧张性。

    石蒜见《本草图经》。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蒜Lyoris radiata(L’Her.)Herb.的鳞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我国中部及西南各地。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胃经。

    【功效应用】解毒消肿:用于痈疽肿毒,疔疮,瘰疬,适量捣烂敷患处;用于咽喉肿痛,可捣汁以白酒调服。祛痰催吐:用于食物中毒,痰涎壅塞,可以鲜石蒜煎汤服用。此外,以鲜石蒜捣烂敷涌泉穴或脐部,又可利水消肿;以10%的石蒜浸出液喷洒,可以灭蛆;以石蒜粉与食物制成毒饵,可以灭鼠。

    现代常用于痈疖、扁桃体炎、腮腺炎、肾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因有较强的催吐作用,故较少内服使用。素体虚弱,无实邪及素有呕恶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多种生物碱、淀粉、石蒜西定醇等。具有镇静,解热,镇痛,降压,抗炎,催吐,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

    石膏见《神农本草经》。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Cypsum的矿石。主产于湖北、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四川、贵州、山西、甘肃等省。

    【异名】生石膏、软石膏、白虎、冰石、煅石膏。

    【性味归经】辛、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之气分实热证,常与知母、芦根、花粉等同用,如自虎汤(《伤寒论》);邪热伤津耗气而致身热,烦渴,脉大无力者,再加人参,如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邪渐深入,气血两燔,症见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吐血,衄血者,宜配伍犀角、生地、丹皮、玄参、栀子等,如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清泄肺热:用于肺热咳喘,常与麻黄、杏仁、甘草同用,如麻杏石甘汤(《伤寒论》)。清泄胃热:用于胃火上炎所致头痛,牙龈肿痛,常与生地、知母、牛膝等同用,如玉女煎(《景岳全书》)。治头痛,亦可与川芎、白芷各等分,研粉冲服,如石膏散(《赤水玄珠》);治牙痛,亦常配伍升麻、地骨皮等,如石膏升麻散(《古今医统》)。此外,与知母、乌梅、天花粉等同用,又治消渴证。收湿敛疮:用于痈疽疮疡,水火烫伤,湿疹,金疮出血。疮疡红肿热痛者,可用生品与黄柏、生甘草等研粉调涂,如拔毒散(《证治准绳》);疮疡后期溃而不敛者,可用煅石膏与升药同用,如九一丹(《医宗金鉴》);治湿疹,臁疮,可配伍枯矾、轻粉等研粉调敷;治水火烫伤,可单用撒布,或配伍黄柏、青黛等;治金疮出血,可配伍松香、珍珠等,共研粉敷于患处。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湿疹,烧烫伤、外伤出血、口腔溃疡、牙龈炎、牙周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大剂量可至240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煅后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慎服。

    【现代研究】主含含水硫酸钙。具有解热,解渴,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石燕见《新修本草》。为古生代腕足类石燕子科动物中华弓石燕Cyrtiospirifer sinensis(Graban.)及近缘动物的化石。主产于湖南、广西、四川、山西等地。

    【异名】石燕子、石子燕、大石燕、煅石燕。

    【性味归经】甘、咸,凉。归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小便不利,淋漓涩痛,可与石韦、瞿麦、滑石、桑白皮等同用,如石燕丸(《三因方》);用于妇女带下,可单用磨水服。明目退翳:用于眼目翳障,单用磨水点眼;亦可与石决明、谷精草等研粉调服。

    现代常用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妇女带下症、夜盲症、角膜炎、结膜炎、白内障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磨汁1.5~3g。外用:适量,水磨点眼。

    【使用注意】孕妇及无湿热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碳酸钙及少量磷、二氧化硅等。

    石见穿见《本草纲目》。为唇形科1年生草本植物华鼠尾草Salvia chinensis Benth.的全草。主要分布于华东及江南各地。

    【异名】紫参、小丹参、月下红、石打穿、活血草、紫丹花、石大川。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肺、胃经。

    【功效应用】活血化瘀: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瘀血阻滞之证,单用水煎对黄酒服,或与益母草、当归、川芎等配伍;用于肝郁胁痛,常与茵陈、香附、郁金等同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痢疾,可与陈皮、甘草等同用;用于妇女带下,可与香附配伍。散结消肿:用于痈肿疮疡,乳痈,带状疱疹等,单用鲜根捣汁加烧酒外搽,或与六月雪各15g,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脾大、细菌性痢疾、乳腺炎等。治肝炎,可单用水煎,加红糖服;治肝脾肿大,可与丹参、鸡血藤、当归、香附、郁金、鳖甲、红花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异丹参酚酸C,丹参酚酸B、丹参酚酸D,紫草酚酸、甾醇、三萜成分、氨基酸等。

    石龙芮见《神农本草经》。为毛莨科1年生草本植物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atus L.的全草。我国南北各地皆有分布。

    【异名】水堇、野堇菜、黄花菜、小水杨梅、清香草。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归肝经。

    【功效应用】解毒消肿:用于痈疖肿毒,毒蛇咬伤,可以鲜草捣烂绞汁,涂患处;用于瘰疬,臁疮,单用本品熬膏,涂敷患处。截疟:用于疟疾,可以鲜草捣烂,于发作前6小时敷大椎穴。祛湿疗痹:用于风湿痹痛,既可内服,又可煎水熏洗患处。内服者,可用鲜品与鲜莲子草同用;熏洗者,可与石楠藤、八角枫根配伍。此外,单用水煎服,又治肝郁胁痛。

    现代常用于痈疖、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疟疾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炒研为散服,1~1.5g。外用:适量,捣散;或熬膏涂患处及穴位。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宜慎。

    【现代研究】含白头翁素、毛莨苷等。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有抑制作用。

    石仙桃见《生草药性备要》。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的假鳞茎或全草。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湖南、贵州等地。

    【异名】石上莲、石橄榄、石上仙桃、石穿盘、果上叶、石萸肉、大吊兰、马榴根。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养阴清肺:用于虚劳咳嗽、咳痰带血及肺热咳嗽,咳痰黄稠。治虚劳咳嗽,可与白及、山芝麻、一枝黄花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黄芩、桑白皮、石膏、麻黄等配伍。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可与鲜一枝黄花、鲜杠板归配伍;用于瘰疬结核,可炖瘦猪肉,或捣碎泡酒服;用于胃火牙痛,单用,或与野木瓜同煎服。此外,与金丝草同用,又治梦遗。

    现代常用于肺炎、肺结核、神经衰弱、脑震荡后遗症、急性扁桃体炎等。治神经衰弱,可与夜交藤各30g水煎服;治脑震荡后遗症,头晕头痛,可与白芷、鸡蛋水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加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环石仙桃萜醇,环石仙桃萜酮等。

    石吊兰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苦苣苔科常绿小灌木石吊兰Lysionotus pauciflora Maxim.的地上部分。主产于江南各地。

    【异名】黑乌骨、石豇豆、石三七、岩泽兰、岩石兰、瓜子草、石花、山泽兰、千锤打、巴岩草。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或与独活、威灵仙、杜仲等同用。化痰止咳:用于喘咳痰多。属热咳者,可与瓜蒌、贝母、枇杷叶等同用;属寒咳者,可与橘皮,半夏等同用。若与天花粉、野豇豆根、七叶一枝花等配伍,米泔水煎服,又治肺痈。通经活血:用于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乳痈,水煎对酒服。治跌打损伤,亦可捣烂外敷。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淋巴结结核、肺脓肿、跌打损伤等。治淋巴结结核,可单用煎服,或制糖浆服。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现代研究】含石吊兰素等,具有抗炎,降血压,使心脏复搏及抗结核分枝杆菌等作用。

    石决明见《名医别录》。为鲍科动物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或盘大鲍Haliotis giganteadiscus Reeve等的贝壳。前者分布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后者分布于我国北部沿海一带。

    【异名】生石决、煅石决、鲍鱼壳、九孔螺、千里光、九孔石决明。

    【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经。

    【功效应用】平肝潜阳: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眩晕,头痛,失眠,常与生地、白芍、菊花、牡蛎等同用。清肝明目:用于肝火炽盛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可与决明子、龙胆草、木贼草、菊花等同用,也可研极细粉点眼使用;用于肝虚目疾,视物模糊,常与地黄、枸杞、菟丝子、山茱萸等配伍,如石决明丸(《奇效方》)。此外,本品还可退虚热,治疗肝肾阴虚之骨蒸劳热,可配伍生地、鳖甲等。

    现代常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青光眼、角膜炎、白内障、青少年近视、眼部外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水飞点眼。生用清肝,潜阳力强,煅用力缓。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碳酸钙90%以上,少量有机质镁、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等。煅后碳酸钙分解,产生氧化钙,有机质则被破坏。具有抑菌、保肝及抗凝等作用。

    石防风见《本草图经》。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防风Peucedanumterebinthaceum(Fisch.)Fisch.exTurcz.的根。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异名】珊瑚菜、山英。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咳嗽气喘,常与杏仁、紫苏子、桔梗同煎服。祛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可与桑白皮、前胡、杏仁、贝母同用;用于肺痨咳嗽可与百合、百部、紫菀、前胡共煎服。

    现代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

    石楠叶见《名医别录》。为蔷薇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的干燥叶。分布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地。

    【异名】石南叶、红树叶、石岩树叶、栾茶。

    【性昧归经】辛、苦,平。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痹证,兼肝肾不足,腰膝痠软者,可与狗脊、牛膝、枸杞等同用。祛风止痒:用于风疹瘙痒,单味煎服,或与川椒共煎,加白矾、消石搅匀,涂搽患处。祛风止痛:用于头风头痛,单用煎服,或浸酒服,或配伍白芷、川芎、天麻、藁本等。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研末撒。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胡萝卜素、樱花苷、鞣质、苯甲醛、挥发油等。具有镇静,镇痛,抗炎,抗癌,降温,抑制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和酵母菌等作用。

    石荠芋见《本草拾遗》。为唇形科1年生草本植物石荠芋Moslascabra(Thunb.)C.Y.Wuet H.W.Li的全草。我国南北各地多有分布。

    【异名】野香茹、痱子草、热痱草、土荆芥、香草、五香草、土茵陈、香茹草。

    【性味归经】辛、苦,凉。归肺经。

    【功效应用】疏风解表: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可与白菊花同用。解暑祛湿:用于中暑证可与苦蒿、水灯心,或黄花蒿、竹叶心同煎服;用于霍乱吐泻,里急后重,单用煎服,或捣烂绞汁服。凉血止血:用于衄血,可用鲜草揉烂塞鼻孔;用于痔瘘下血,单用煎服,或捣烂绞汁冲服;用于创伤出血,可捣烂敷患处。解毒止痒:用于痈疽疮疡,蛇咬伤,单用鲜品捣敷;用于湿疹,脚癣,痱子,单用煎汤浴洗,或嫩叶揉搽患处。

    现代常用于感冒、中暑症、肠炎、痢疾、胃肠炎、湿疹、痈疖、慢性支气管炎等。治慢性支气管炎,可与虎仗、鸭跖草、萹蓄、葎草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体虚感冒及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生物碱、皂苷、鞣质等。

    石莲子见《食疗本草》。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Gaertn.的老熟的果实。主产于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地。

    【异名】甜石莲、壳莲子、带皮莲子。

    【性味归经】甘、涩、微苦,寒。归脾、胃、心经。

    【功效应用】清湿热,开胃气:用于噤口痢,单用研末,米饮调服,如噤口痢方(《妇人良方》);或佐以橘皮、姜、枣。若噤口痢湿热内盛,脾胃两伤,更可用本品与人参、黄连同煎服。清心宁神:用于心烦不眠,小便赤浊,可与灯心草、炙甘草等同用,如莲子六一汤(《直指方》)。涩精止泄:用于心肾不交之遗精、白浊、夜寐不安,可与麦冬、地骨皮、黄芩、车前子等同用。如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现代常用于噤口痢。

    【用法用量】煎服:9~12g;或研末服,3~6g。

    【使用注意】虚寒久痢者禁服。

    石菖蒲见《本草图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 Soland.的根茎。分布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地。

    【异名】鲜菖蒲、剑叶菖蒲、水剑草、山菖蒲、粉菖、石蜈蚣、香草。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脾、胃经。

    【功效应用】化痰开窍:用于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头晕,嗜睡,健忘,可与茯苓、远志、龙齿、朱砂等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用于痰热蒙蔽,高热,神昏,谵语,可与半夏、郁金、竹沥等配伍,如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用于中风痰迷心窍,神志昏乱,舌强不语,可与半夏、天南星、橘红等同用,如涤痰汤(《济生方》);用于痰热内盛,癫狂,可与远志、朱砂、生铁落等配伍,如生铁落饮(《医学心悟》)。化湿和中:用于湿阻气滞,不思饮食,脘腹痞闷胀痛,常配伍厚朴、苍术、陈皮、吴萸、香附等;用于噤口痢,可与石莲子、黄连、茯苓、人参等同用,如开噤散(《医学心悟》)。宁神益智:用于失眠健忘,常与人参、茯苓、菖蒲、远志等同用,如不忘散(《证治准绳》);因劳心过度,心神失养而致之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可与人参、白术、龙眼肉、酸枣仁、茯苓、朱砂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杂病源流犀烛》)。

    现代常用于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老年性痴呆症、脑震荡后遗症、儿童多动症、胃溃疡、慢性胃炎、麻痹性肠梗阻等。

    【用法用量】煎服:5~8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滑精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能减少自发活动,加强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其煎剂有弛缓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挥发油能缓解乙酰胆碱、组胺或5-羟色胺所致离体豚鼠气管和回肠痉挛。石菖蒲煎剂内服,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制止胃肠的异常发酵。外用对皮肤有轻微刺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20%煎剂明显抑制绿豆发芽,在体外能全部杀死小鼠腹水癌细胞。高浓度浸出液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石猴子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葡萄科攀援藤本植物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的块根。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福建、贵州、四川等地。

    【异名】三叶青、金线吊葫芦、丝线吊金钟、石老鼠、蛇附子、小扁藤、拦山虎、雷胆子。

    【性味归经】苦、辛,凉。归肝、肺、脾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高热惊厥,单用,或与钩藤、七叶一枝花同用;用于痈疮疔毒,咽喉肿痛,瘰疬,与水或酒磨糊,涂擦患处;用于肺热咳嗽,可与瓜子金、枸骨根配伍。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单用研末黄酒送服;用于肝郁胁痛,可与虎刺根、茜草根共煎服。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脑膜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咽喉炎,扁桃体炎,淋巴结核,蜂窝织炎,急、慢性结膜炎,急、慢性肾炎,腮腺炎等。治肾炎,可用鲜块根与青壳鸭蛋同煮服;治腮腺炎,可用块根与醋磨糊外搽患处,每日3~5次。

    【用法用量】煎服:5~12g;或捣汁。外用:适量,磨汁涂;或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有加强肝脏功能的作用。

    石榴皮见《雷公炮炙论》。为石榴科落叶灌木或乔木石榴Punicagranatum L.的果皮。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

    【异名】石榴壳、酸石榴皮、酸榴皮。

    【性味归经】酸、涩,温。有小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单用研粉冲服,或煎服,也可配方使用。治疗久痢不止,配黄连、黄柏、当归等,如黄连汤(《备急千金要方》);治疗脱肛,与陈壁土、白矾浓煎熏洗,再加五倍子炒研敷托上之。杀虫:用于蛔虫,绦虫病,可与槟榔各等份,煎汤或研粉服。此外,石榴皮炒炭研粉,麻油调涂,可治牛皮癣及水火烫伤。

    现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炎、慢性阑尾炎、多发性疖肿、外伤感染等。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可单用制成50%的煎剂,每次10~20mL,每日服3~4次,7~10日为1个疗程。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泻痢初起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鞣质,异槲皮苷等。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及结核分枝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多数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其抗菌作用可能与其中含有大量鞣质有关。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石榴根见《本草经集注》。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 granatumL.的根皮。

    【异名】石榴根皮、酸榴根。

    【性味归经】苦、涩,温。有小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赤白带下,单用煎汤,或研末服。杀虫:用于蛔虫,绦虫病,单用煎服。此外,与金钱草同用,又治石淋。

    现代常用于蛔虫病、绦虫病、慢性肠炎、泌尿系结石等。治疗绦虫病,可取干根皮25g,浸泡1日后,文火煎至100mL,于上午9时顿服。服药前1日不进晚餐。服药当日早晨及服药后2小时各服硫酸镁20~25g。如绦虫头部未排出,隔3~4周再行第2次治疗。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大便秘结及泻痢积滞未清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异石榴皮碱、鞣质等。异石榴皮碱对绦虫有杀灭作用。体外试验有抑菌和抗病毒作用。

    龙齿见《神农本草经》。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类、鹿类、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化石。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湖北等地。

    【异名】生龙齿、煅龙齿。

    【性味归经】甘、涩,凉。归心、肝经。

    【功效应用】镇惊安神:用于惊痫,癫狂,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单用,或与茯神、钩藤、朱砂、铁粉等同用,如龙齿丸(《圣济总录》)。若恍惚善忘,气血不足者,可配伍人参、当归、酸枣仁、远志等,如归神丹(《世医得效方》);心气不足以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可配人参、朱砂、菖蒲等,如远志丸(《张氏医通》)。此外,若与茯苓、白附子、蝉蜕、甘草各等量为末,薄荷汤下,又治小儿惊痫夜啼,如龙齿散(《太平圣惠方》)。

    现代常用于神经衰弱、癫狂、失眠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宜打碎先煎)。

    【现代研究】主含碳酸钙、磷酸钙等。

    龙骨见《神农本草经》。为古代哺乳动物象类、犀牛类、鹿类、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

    【异名】生龙骨、煅龙骨。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镇静安神: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常与朱砂、远志、菖蒲等同用。心火亢盛,心烦不眠者,配伍黄连、栀子等;血不养心,心悸失眠者,配伍当归、酸枣仁等。平肝潜阳:用于肝肾阴亏,虚阳上亢,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耳鸣目胀,常配伍牡蛎、代赭石、龟板、白芍、生地、怀牛膝等,如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崩漏,带下,久泻,久痢及溃疡久不收口。气虚自汗者,常配伍黄芪、白术;阴虚盗汗者,常配伍生地、麦冬;遗精腰酸者,可配沙苑蒺藜、莲子、芡实等,如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气虚不摄,妇女崩漏不止者,常配伍黄芪、棕榈、白术、海螵蛸等,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遗尿者,可与桑螵蛸等份为末,盐汤送服;久泻久痢者,可配赤石脂等;溃疡久不收口者,内服,外用均可。此外,与牡蛎研粉外扑,又治阴囊湿痒。

    现代常用于神经衰弱、癫痫、精神分裂症、儿童多动症、儿童孤独症、胃肠神经官能症、前列腺增生症、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调敷。安神、平肝宜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

    【使用注意】有湿热,实邪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碳酸钙,磷酸钙及少量铁、钾、钠等。具有镇静作用,可缩短凝血时间。

    龙胆见《神农本草经》。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Gentianascabra Bye.或三花龙胆Gentianatriflora Pall.的根及根茎。龙胆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三花龙胆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异名】龙胆草、苦龙胆草、胆草、山龙胆、四叶胆、水龙胆。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湿热黄疸,阴肿,阴痒,白带,湿疹。治疗黄疸,常与茵陈、栀子、板蓝根、金钱草等同用;治疗阴肿,阴痒,白带,湿疹,常配伍黄柏、苦参等,内服、外洗均可。清泻肝火:用于肝胆实火所致胁痛,口苦,头晕,头痛,耳鸣,耳聋,目赤及肝经热盛生风,高热惊厥,手足抽搐。治肝胆实火,常与柴胡、黄芩、栀子等配伍,如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治肝经热盛生风,常与钩藤、牛黄、黄连等同用,如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

    现代常用于肝炎、胆囊炎、中耳炎、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血压、泌尿系感染、阴部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捣敷或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龙胆苦苷、龙胆宁碱及龙胆三糖等。龙胆味苦,有健胃作用,食前少量服用能刺激胃液分泌,犬人工胃瘘试验证明,龙胆苦苷能促进胃液及游离酸分泌增加。小鼠注射龙胆草注射液,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脏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健康及肝脏损害大鼠十二指肠给予龙胆注射液,或健康犬静脉注射,均能明显增加胆汁流量。动物试验还证明,龙胆有明显利尿作用,可使家兔血压下降。龙胆碱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作用。试管法证明,龙胆煎剂对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龙葵见《药性论》。为茄科1年生草本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L.的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苦葵、天茄子、天泡草、天泡果、黑茄子、黑天棵、黑姑娘、龙服草、黑茄、地泡子、山辣椒、野葡萄。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脾、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痈肿,疔疮,乳痈,丹毒,蛇咬伤,鲜草捣烂外敷;治癌症,可与半枝莲、紫草等同用。活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鲜草与连须葱白、适量酒糟同捣敷。利水消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可与芫花、木通等同用。此外,还可祛痰止咳,用于痰多咳嗽,可与桔梗、甘草配伍;单用煎服,对于瘙痒性皮肤损害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现代常用于皮肤化脓性感染、急性乳腺炎、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蛇咬伤、癌症。治癌肿,可用鲜草60g(干品30g)、鲜半枝莲120g(干品60g)、紫草15g,每日2次煎服。治疗恶性葡萄胎、子宫绒毛膜癌、卵巢癌、肝癌更可配合手术切除、化疗、放射治疗。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内服不可过量,过量可引起头痛,腹痛,吐泻,瞳孔散大,精神错乱等中毒反应,长期服用可导致白细胞下降。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苷龙葵碱、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等多种生物碱。还含有皂苷、维生素A、维生素C等。龙葵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龙葵果有镇咳、祛痰作用。澳洲茄碱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小量能增强动物(大鼠、兔)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大量则增强抑制过程,还能降低血液凝固性。

    龙舌草见《本草纲目》。为水鳖科1年生沉水草本植物龙蛇草Ottelia alismoides(L.)Pers.的全草。分布于全国各地淡水边及池沼中。

    【异名】龙蛇草、龙爪草、龙爪菜、山窝鸡。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肺、脾、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化痰:用于肺热咳喘,咳痰黄稠,可与瓜蒌、贝母、黄芩等配伍;用于肺痨咳嗽,可与子母莲炖肉吃。解毒消痈:用于痈肿疮毒,可与忍冬藤研烂和蜜敷,或与蒲公英、金银花、地丁等同用;用于水火烫伤,可与冰片少许研末,麻油调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车前草、泽泻、石菖蒲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痈疖,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抑制作用。

    龙眼叶见《滇南本草图说》。为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龙眼Euphorialungan(Lour.)Steed.的叶或嫩芽。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性昧归经】甘、淡,平。归肺、膀胱经。

    【功效应用】祛风解表:用于预防和治疗外感表证,单用水煎当茶饮,或配伍使用。清热利湿: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漓涩痛,单用煎服;治阴囊湿疹,煎水洗患处。截疟杀虫:用于疟疾寒热,可与芝麻共煎,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

    现代常用于预防和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尿道炎、疟疾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煎水洗患处;或研末调涂。

    【现代研究】含谷甾醇、豆甾醇、豆甾醇葡萄糖苷、表无羁萜醇、槲皮素、槲皮苷等。

    龙眼肉见《开宝重定本草》。为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龙眼Euphorialongan(Lour.)Steed.的假种皮。

    【异名】桂圆、桂圆肉、圆肉、龙眼干。

    【性味归经】甘,温。归心、脾经。

    【功效应用】补益心脾:用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失眠,健忘,惊悸,怔忡。轻症,可单味煎汤常服,或浸酒服用;重症,可与人参、当归、酸枣仁等药同用,共收益气养血安神之功,如归脾汤(《济生方》)。益气养血:用于虚劳赢弱,气血不足,可与白糖、鸡蛋等同用,如玉灵膏(《随息居饮食谱》)。此外,对于某些虚性出血,如肺痨咳血,大、小便下血等,皆可做调补使用。

    现代常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浸酒熬膏或入丸剂。

    【使用注意】湿阻中满及有停饮、痰、火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葡萄糖、蔗糖、酒石酸、腺嘌呤、胆碱、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龙葵子见《药性论》。为茄科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的种子。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单用煎水含漱,或与鲜荔枝草同用;治疗疔疮肿毒,可用鲜品捣烂外敷。化痰止咳:用于咳嗽痰喘,单用水煎,加冰糖溶化服。

    现代常用于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捣敷。

    龙葵根见《本草图经》。为茄科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的根。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疮肿毒及风火牙痛。治痈疮肿毒,可取龙葵根捣罗为末,加麝香适量,研匀,涂于疮上;治风火牙痛,单用煎服。清热利湿,用于湿热泻痢,淋证,带下,单用水煎服,或配伍使用。

    现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妇女带下症。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龙船乌泡见《湖南药物志》。为蔷薇科常绿灌木炮烙莓Rubus siebold Blume.的全株。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

    【异名】乌泡天、八月泡、过江龙、乌泡。

    【性味归经】甘、涩,凉。归膀胱、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下注膀胱所致热淋涩痛,常与海金沙、过山龙、杉树脂同煎,冲酒服;治泻痢腹痛,常与算盘子根、地榆共煎服。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单用研末酒调敷。此外,嫩芽捣烂敷痛牙处,可治龋齿牙痛。

    现代常用于尿路感染、细菌性痢疾、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打破碗花花见《四川常用中草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 Lem.的根。分布于四川、湖南、陕西、湖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异名】野棉花、山棉花、大头翁、秋芍药。

    【性味归经】苦、辛,凉。有小毒。归肺、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利湿热: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可单用煎服。治泻痢,亦可与马齿苋、铁苋菜等同用。解毒杀虫:用于痈肿疮疡,瘰疬,秃疮及虫积腹痛。治疮痈,瘰疬,可与紫玉簪根捣烂外敷;治秃疮,可与青胡桃皮捣烂外敷;治虫积腹痛,可与苦楝根皮同用。散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单用泡酒服。

    现代常用于细菌性痢疾、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蛔虫病、疮痈、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研末;或泡酒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含白头翁素。鲜汁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某些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北豆根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防己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DC.的根茎,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甘肃等地。

    【异名】蝙蝠葛根、北山豆根、野豆根、苦豆根。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单双乳娥,常与射干、金银花、牛蒡子、玄参、桔梗等配伍;用于痄腮,可配伍板蓝根、连翘等。清泻肺热:用于肺热咳嗽,常与黄芩、瓜蒌、贝母、前胡、枇杷叶、桔梗等同用。清利湿热:用于湿热泻痢及黄疸。治湿热泻痢,常与地锦、马齿苋、黄芩等配伍;治黄疸,常与茵陈、栀子、金钱草、虎杖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急、慢性支气管炎,细菌性痢疾,肠炎等。此外,还可治食管癌,取北山豆根15g,煎服3次,同时用硇砂、冰片各等份,研粉,每次1.5g,含咽,每日4次。

    【用法用量】煎服:3~9g,(治咽喉肿痛宜缓缓咽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泡洗。

    【现代研究】含山豆根碱、青藤碱等。具有抗心律失常,降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炎,镇痛,镇咳,祛痰,肌肉松弛,麻醉和抑菌作用。

    北沙参见《本草汇言》。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珊瑚菜Glehnialittoralis F.Schmidt ex Miq.的根。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台湾、福建等地。

    【异名】北条参、沙参、莱阳沙参、海沙参、辽沙参、条沙参。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润肺止咳:用于肺热燥咳,虚劳久咳,单用,或与麦冬、玉竹、花粉等配伍,如沙参麦门冬汤(《温病条辨》)。养胃生津:用于热病津伤,口渴咽干,食欲不振,常与麦冬、玉竹、生地等同用,如益胃汤(《温病条辨》)。此外,对于秋冬季节之皮肤干燥瘙痒,也可与麦冬、玉竹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发热性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熬膏或入丸剂。

    【使用注意】风寒咳嗽及肺、胃虚寒者忌服。反藜芦。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淀粉、挥发油。醇提取物能使正常家兔体温下降;对由伤寒疫苗引起发热的家兔也有降温作用。本品尚能增加支气管黏膜分泌,有祛痰作用。

    叶下珠见《植物名实图考》。为大戟科1年生草本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全草。江南各省区多有分布。

    【异名】日开夜合、阴阳草、真珠草、老鸦珠、夜合珍珠、落地油柑、夜合草、叶后珠、油柑草。

    【性味归经】甘、微苦,凉。归肝、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毒蛇咬伤,鲜品捣烂外敷。清利湿热:用于湿热泻痢。可与铁苋菜各30g,水煎加糖调服,或配伍老鹳草;用于湿热黄疸,可与马鞭草,半边草同用;用于淋证,水肿,可与茯苓,车前草、篇蓄等同用。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可与夏枯草、菊花、决明子等配伍;用于夜盲,可与猪肝,枸杞、菊花等炖服。此外,与葫芦茶,白马骨根、瘦猪肉炖服,可治小儿疳积。

    现代常用于眼结合膜炎、夜盲症、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黄疸、肠炎、细菌性痢疾、无名肿毒、蛇咬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没食子酸、琥珀酸、阿魏酸等。具有保肝,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作用。

    田螺见《药性论》。为田螺科动物中国圆田累Cipangopaludinachinensis(Gray).或其同属动物的全体。全国娜分地区均有分布。

    【异名】黄螺、田中螺。

    【性味归经】甘、咸,寒。归膀胱、肠、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尿:用于热结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可取鲜田螺肉与盐同捣,敷脐上,或水煎服;治黄疸。可与茵陈、萆薢等煎服。解毒涌痛:用于痈肿疔疮,痔疮,瘰疬溃破。治疗疮毒,可取田螺肉与冰片共捣敷;治疗痔疮,可与冰片化成汁后搽患处;治疗瘰疬溃破,可煅存性研末,香油调敷。此外,敷脐又治噤口痢。

    现代多用于肾炎水肿、痈疖脓肿、黄疸、糖尿病等。治糖尿病,可以田螺浸水中、宿后,取水浸液煮粥食。

    【用法用量】煎服:60~120g。外用:适量,捣敷;化汁涂;或煅后调敷。

    四方麻见《植物名实图考》。为玄参科多年生才,质草本四方麻Veronicastrum cauloptera(Hance)Yamazaki.的全草。分布于湖南、广西等地。

    【异名】山练直、四角草、四棱草、四方青。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大肠、肝、胆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瘰疬,痄腮,水火烫伤,蛇咬伤,均可单用鲜草捣敷患处。治烫伤,亦可研末,麻油或桐油调敷。清利湿热:用于湿热泄泻,痢疾,黄疸,均可单用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痈疖、烧烫伤、细菌性痢疾、肠炎、腮腺炎、淋巴结结核。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现代研究】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炭疽芽胞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作用。

    四块瓦见《草木便方》。为金粟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宽叶金粟兰Choranthu.henryi Hemal.或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楼排草Lysimachia paridiformis Franch.的全草。分布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浙江等地。

    【异名】四大天王、四匹瓦、四儿风、四叶对。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肝、胃经。

    【功效应用】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石楠藤、钻地风、淫羊藿、续断同煎服;亦可与徐长卿、虎杖同用。活血行气: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单用浸酒服;用于胃脘寒痛,常与高良姜、香附子共煎服。宣肺止咳:用于风寒咳嗽,可与紫苏、肺经草、橘皮、甘草同煎服;用于肺寒久咳,可与百部、兔耳风、淫羊藿、肺经草、紫苏,水煎,加红糖调服。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现代研究】含重楼排草苷等。

    四季青见《本草拾遗》。为冬青科长绿乔木冬青Ilex chinensisSims.的叶。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异名】四季青叶、小叶冬青。

    【性味归经】苦、涩,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水火烫伤,热毒疮疡,溃而不敛,煎水外洗,或制成药膏,乳剂外涂,亦可捣烂外敷;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泄泻痢疾,煎水内服。收敛止血:用于创伤出血,鲜品捣烂外敷。此外,还可治疗脱疽。

    现代多用于烧烫伤,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肠炎,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溃疡等。治疗下肢溃疡,可以浓缩煎剂加鱼肝油等制乳剂外用。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乳剂;水剂;膏剂外涂。

    【现代研究】含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熊果酸、挥发油、鞣质、黄酮类、三萜类等。体外试验,对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产碱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并有收敛和促进肉芽生长的作用。原儿茶酸在人尿内可抑制常贝的尿路感染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呼吸。家兔灌服四季青煎剂或肌内注射四季青注射液后,排出之尿液亦具明显的抗菌作用。在去脂牛乳中,原儿茶酸乙酯有抑制真菌的作用。原儿茶酸对小鼠实验性HF肉瘤及勾瘤180有轻度抑制作用,并能降低心肌氧耗量,对心肌供血不足的心电图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制止血小板凝聚。大鼠肢实验性水烫伤,每日涂布1:1煎剂两次,74小时后患肢肿胀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减轻,并见体液渗出明显减少,未见创面化脓或坏死。原儿茶酸对小鼠甲醛性足肿有明显抑制作用。豚鼠饲料中含0.2%原儿茶酸时,可明显抑制龋齿的发生。可能与其对口腔微生物的抑制有关。

    生姜见《本草经集注》。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新鲜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

    【异名】鲜生姜、鲜姜。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轻者,可与红糖等量煎服,或与紫苏同用;重者,可作其他辛温解表药的辅助品,以增强发汗解表作用,如桂枝汤(《伤寒论》)。温中止呕:用于胃寒呕吐,单用,或与半夏配伍,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属胃热呕吐者,可配伍黄连、竹茹等。温肺化饮:用于风寒咳嗽,痰多清稀,常配伍紫苏、紫菀、杏仁等。此外,本品口服、含漱,可解半夏、南星、乌头、闹羊花、鱼蟹毒;单用煎服,治胃脘痛及痢疾;捣烂加温敷头上,可治秃疮。

    现代常用于感冒,消化道溃疡,胃肠炎及鱼蟹、附子、半夏、南星中毒急救。

    【用法用量】煎服:3~10g;捣汁冲服或含漱。外用:适量,捣敷;或涂患处。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及热盛之证忌用。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等)及姜辣素。能使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加强,解脂分解酶作用增强,并有末梢性镇吐作用。对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挥发油能促进外周血液循环而有发汗作用。体外可抑制皮肤真菌,杀灭阴道滴虫。

    生地黄见《神农本草经》。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Libosch.和怀庆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F.hueichingensis(Chao et Schih)、Hsiao.的根茎。主产于河南、河北、陕西等地。

    【异名】地黄、鲜地黄、怀生地、原生地、干生地、怀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斑疹隐隐、神昏、舌绛,常与玄参、丹参、赤芍、银花、连翘等同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用于血热吐衄,可以鲜生地与生侧柏叶、生荷叶等同用,如四生丸(《妇人良方》);用于血热尿血,血淋,可与白茅根、大蓟、小蓟等同用;用于妇人崩漏下血,可以鲜地黄汁与益母草汁同服。滋阴清热:用于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可与知母、地骨皮同用。若为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低热不退,夜热早凉,口干发热,舌红脉数,可用干地黄与知母、青蒿、鳖甲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用于温病伤津,肠燥便秘,可与玄参、麦冬同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若肺肾阴虚,劳热咳嗽,或痰中带血,可配伍贝母、麦冬、百合等。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阴,烦渴多饮,可与沙参、麦冬、玉竹等同用,如益胃汤(《温病条辨》)。此外,若与荆芥、防风、丹皮、白蒺藜、白鲜皮等凉血祛风药同用,又治血分风热所致风疹瘙痒。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肾衰竭、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消化道出血、口腔溃疡、牙周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胃虚食少及胸膈多痰者慎服。

    【现代研究】主含苷类,其中尤以环烯醚萜苷类为主。又含糖类,20余种氨基酸、20余种微量元素等。具有镇静,降压,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缩短凝血时间,改善肾功能,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生姜皮见《食疗本草》。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外皮。

    【异名】姜皮、生姜衣。

    【性味归经】辛,凉。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初起,头面浮肿,小便不利,可与地骨皮、五加皮、茯苓皮、大腹皮各等份,为末服,如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与橘皮、桑白皮、茯苓皮、大腹皮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妊娠水肿、肝硬化腹水等。

    【用法用量】煎服:1.5~4.5g。

    代赭石见《神农本草经》。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Hematite的矿石。主产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广东、湖南、四川等地。

    【异名】生赭石、代赭、赭石、钉赭石、赤赭石、煅赭石。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心经。

    【功效应用】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耳鸣,常与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等同用,如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若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头晕头痛、心烦难寐,可配伍磁石、珍珠母、冰片、半夏等,如脑立清(《上海市药品标准》)。重镇降逆:用于肺胃气逆。治疗胃气上逆,呕吐,噫气,呃逆,常与旋覆花、半夏、生姜等同用,如旋复花代赭石汤(《伤寒论》);治疗肺气上逆,气道喘息属虚者,可配伍党参、山茱萸等,如参赭镇逆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气喘属实者,可与苏子、杏仁等配伍。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既可单味研粉调服;亦可配伍生地、侧柏叶、茜草等。此外,研末外用,可治创伤出血。

    现代曾用于高血压、癫痫、内耳眩晕症、顽固性呃逆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宜先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虚寒证及孕妇慎用。镇潜降逆宜生用;收敛止血宜煅用。

    【现代研究】含三氧化二铁,并含中等量硅酸及铝化物,小量镁、锰、钙。可用代赭石代替硫酸钡作为X线胃肠造影剂,且无毒。

    仙茅见《海药本草》。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rL的根茎。分布于西南及长江以南各地。

    【异名】独脚仙茅、蟠龙草、冷饭草、小地棕根、地棕根、仙茅参、独脚丝茅、独脚黄茅、天棕、山棕。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归肾、肝经。

    【功效应用】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小便失禁,心腹冷痛,常与淫羊藿、巴戟天等同用;亦可与金樱子根及果实炖肉服。祛寒除湿:用于寒湿痹痛,腰膝酸软,单用浸酒服;或配伍杜仲、独活、附子、淫羊藿等。

    现代多用于性功能减退、老年遗尿、妇女更年期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鞣质、脂肪及树脂、淀粉等。

    仙人掌见《本草纲目拾谴》。为仙人掌科灌木仙人掌Opuntiadillenii Haw.的根及茎。分布于南方各地。

    【异名】神仙掌、观音掌、霸王树、仙巴掌、观音刺。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疮疡疔毒,乳痈,痄腮,水火烫伤,蛇咬伤,冻疮,湿疹等,鲜品捣烂外敷,绞汁外涂,或研末调敷。行气活血:用于心胃气痛,痢疾腹痛,单用,或配方使用。治胃痛,胃酸过多者,可与海螵蛸、鸡内金、木香研粉冲服;亦可配伍良姜、香附、石菖蒲等。清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喘,捣烂取汁对蜂蜜服。

    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细菌性痢疾、支气管哮喘、烧烫伤、腮腺炎、乳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鲜品,30~60g;研粉服,1~3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有高度抑菌作用。

    仙桃草见《本草再新》。为玄参科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仙桃草Veronica peregrina L.的带根全草(连虫瘿用)。分布于华中、华东及西南各地。

    【异名】接骨仙桃草、蚊母草、蟠桃草、夺命丹、活血丹、英桃草、接骨草。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肝、肺、胃经。

    【功效应用】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单用水酒煎服,渣包伤处,或研末,酒冲服,或用童便浸后,曝晒研末,温开水冲服;骨折者,可与骨碎补同用。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单用水煎冲甜酒服。解毒消肿:用于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用于痈疽疮疡,鲜品捣敷,或加冬蜜少许调敷患处。化瘀止血:用于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可用仙桃草6~12g与瘦猪肉60g共煮熟,食肉饮汤;或与人血草、仙鹤草各等量,焙干研粉冲服。此外,与荜澄茄、金橘核等制丸服,又治肝胃气痛,疝气痛。

    现代常用于跌打损伤、骨折、月经不调、支气管扩张、胃溃疡、肺结核咯血、疖肿、咽喉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或研末;或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仙鹤草见《伪药条辨》。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var.japonica(Miq.)Nakai.的全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龙芽草、黄龙尾、金顶龙芽、老鹳嘴、毛脚茵、脱力草、刀口药、牛头草、毛鸡草、狼牙草。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肝、心、肺、脾经。

    【功效应用】收敛止血:用于略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等各种出血,单用,或随证配伍。属血热妄行者,可配伍生地、侧柏叶、山栀、丹皮等;属虚寒性出血者,可与党参、黄芪、炮姜、熟地等同用。清肠止痢:用于泄泻,痢疾,尤宜慢性久痢,可与苦参、秦皮等同用。解毒截疟:用于疟疾,单用大剂量煎服,或研粉,于发疟前冲服;用于痈肿疮疡,既可内服,亦可捣敷。杀虫止痒:用于阴痒,可煎水熏洗患处。此外,与红枣同煮食,可治脱力劳伤,有调补气血之能。

    现代多广泛用于各种出血、滴虫性阴道炎、胃肠炎、痢疾、乳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外用:捣敷。

    【现代研究】主含仙鹤草素、仙鹤草内酯、鞣质、维生素K1、甾醇等。粗制浸膏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静脉注射仙鹤草素后,出血时间缩短,可大大缩短其血凝固时间,并使血小板数增加。体外出血,局部应用仙鹤草粉并加压迫,有一定止血效果。浸剂和仙鹤草素对离体蛙心,均有强心作用,能增加蛙和蟾蜍的心率及收缩强度。对小肠的蠕动呈抑制作用。嫩茎叶煎剂,对阴道滴虫有较好疗效。体外试验,对革兰阳性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本品水浸膏在体外对人癌细胞JTC一26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白及见《神农本草经》。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及Bleilla striata(Thunb.)Reich.f.的块茎。分布于华中、华南、华东及甘肃、陕西、四川、云霄等地。

    【异名】地螺丝、连及草、白及粉。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应用】收敛止血:用于肺、胃出血,单用研末,糯米汤调服,即独圣散,亦可随证配伍。治肺痨咯血,可与枇杷叶、藕节、阿胶、生地等养阴、止血、止咳药同用,如白及枇杷丸(《证治准绳》);治胃出血,常与乌贼骨配伍,即乌及散;若治外伤出血,可单用本品粉末掺患处,或配伍煅石膏等。消肿生肌用于痈肿疮疡,不论未溃、已溃者均可使用。未溃者,常与金银花、天花粉、皂刺、乳香等同用,如内消散(《医宗金鉴》);疮痈已溃,久不收口者,可与煅石膏为末外用。此外,研粉用麻油调敷患处,可治手足皲裂;配冰片少许制成软膏,可涂敷肛裂。

    现代常用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外伤出血,痈疖肿毒等。

    【用法用量】煎服:3~15g;研粉服,1.5~3g。外用:适量,研粉撒或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外感咳血,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忌服。反乌头。

    【现代研究】含淀粉、葡萄糖、挥发油、黏液质等。白及粉及白及煎剂外用,出血可立即停止。白及止血作用与其所含的胶状成分有关,其作用原理可能为物理性的。白及液注入蛙下腔静脉后,可见末梢血管内红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从而有修补血管缺损的作用,而又不致阻塞较大血管内血液的流通。白及借其高度黏性,在胃内形成一定厚度的胶状膜,从而使穿孔堵塞,胃内容物停止外漏。体外试验,对结核分枝杆菌及奥杜盎小芽孢菌有弱的抑制作用。

    白术见《神农本草经》。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Atractylodes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均有栽培。

    【异名】于术、平术、冬白术、冬术、炒白术、焦白术。

    【性味归经】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乏力,常与党参、茯苓、炙甘草同用,即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若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大便泄泻者,可配伍党参、干姜、炙甘草,即理中汤(《伤寒论》)。燥湿利水:用于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或水肿。治疗痰饮,常与茯苓、桂枝等配伍,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治疗水肿,常与茯苓、猪苓、泽泻等配伍,如五苓散(《伤寒论》)。属脾肾虚寒之阴水,可配伍附子、干姜、茯苓、大腹皮等,如实脾饮(《济生方》)。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常配伍黄芪、防风等,如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此外,还可补气安胎,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有内热者,可配伍黄芩;兼气滞者,可配伍苏梗、砂仁、陈皮;兼气虚者,可配伍党参、茯苓、炙甘草;兼血虚者,可配伍熟地、当归、白芍;兼肾虚腰痛者,可配伍杜仲、续断、阿胶。

    现代常用于慢性消化不良、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白细胞减少症、肾性水肿、营养性水肿、妊娠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3~12g。

    【使用注意】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等,并含维生素A。动物试验,白术能促进体重增加、肌力增强。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在白细胞减少症时,有升高白细肌作用;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形成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有显著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且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泄。能使血糖稍有降低。有保护肝脏,防止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糖原减少作用。能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健康人服用5%煎剂,每次1汤匙,每日3次,4日后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时间均显著延长。白术还有血管扩长作用,对心脏呈抑制作用。体外试验,白术挥发油中之中性油对食管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

    白芍见《本草经集沿》。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l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异名】芍药、川芍药、杭白芍、毫白芍、炒白芍。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养血敛阴: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眩耳鸣,常配伍熟地、当归、川芎,即“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行经腹痛,可再加香附、延胡索等;冲任虚损所致月经过多,崩漏不止,可再加阿胶、艾叶、甘草,即胶艾汤(《金匮要略》);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自汗,常与桂枝等同用,如桂枝汤(《伤寒论》);若与龙骨、牡蛎、五味子配伍,则治阴虚阳浮所致盗汗。平抑肝阳: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常与代赭石、牡蛎、龙骨、生地、牛膝等同用,如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柔肝止痛:用于肝气郁滞,肝胃不和所致胁肋、脘腹疼痛,手足拘挛疼痛。治疗胁痛,常与柴胡、香附、川芎等配伍,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治疗胃肠、四肢痉挛疼痛,常与甘草配伍,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治疗下痢腹痛,常配伍木香、黄连、槟榔、黄芩等,如芍药汤(《保命集》)。

    现代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宫颈糜烂、颈椎病、腓肠肌痉挛、面肌痉挛、胃炎、上消化道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急性阑尾炎、高血压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大剂量15~3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反藜芦。虚寒腹痛泄泻者慎用。

    【现代研究】根含芍药苷、牡丹酚、芍药花苷、苯甲酸、挥发油、脂肪油等。动物试验,芍药苷有镇静、镇痛、抗痉厥作用,能抑制胃液分泌,胃肠及子宫平滑肌蠕动,并对犬冠脉及后肢血管有扩张作用。煎剂在体外对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白芷见《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兴安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ex Franch.etSav.川白芷Angelica anomalaLallem.抗白芷A.formosanaBoiss.等的根。多产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苏、辽宁、吉林等地。

    【异名】香白芷、川白芷。

    【性味归经】辛,温。芳香。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寒,眉棱骨头痛,牙痛,鼻渊痛。治疗外感头身痛,常配伍羌活、细辛、防风等,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治疗鼻渊流浊涕,常配伍薄荷、辛夷、苍耳子等,如苍耳子散(《三因方》);治疗前额头痛、眉棱骨痛,单用,即都梁丸(《百一选方》);或配伍川芎、防风等,如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牙痛,属寒者,可配伍细辛等;属热者,可配伍石膏等。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痛及乳痈。初起,红肿热痛者,常配伍金银花、穿山甲、天花粉等,如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亦可与大黄、天花粉等研末外敷;脓已成者,可与黄芪、皂刺等同用。治疗乳痈,又常配伍瓜蒌、贝母、蒲公英等。燥湿止带:用于带下症。寒湿带下者,常配伍白术、海螵蛸、苍术;湿热带下者,可配黄柏、车前草等。此外,还可祛风止痒,用于皮肤风湿瘙痒。

    现代常用于感冒头痛、鼻窦炎、副鼻窦炎、痈疖肿毒、盆腔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粉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阴虚血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白当归素、白芷毒素等。白当归素对冠状血管有明显的扩张作用。小量白芷毒素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都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体外试验,白芷水煎剂对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白矾见《雷公炮炙论》。为天然明矾石Alunite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主产湖北、安徽、浙江、甘肃、山西等地。

    【异名】矾石、明矾、煅白矾、枯矾、涅石、生矾。

    【性味归经】酸、涩,寒。有毒。归肺、肝、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内服:止泻止血:用于久泻、久痢,单用枯矾,研末吞服,或与五倍子、诃子肉等配伍,如玉关丸(《景岳全书》);用于衄血,可单用枯矾,研粉吹鼻;用于吐血、咯血、便血、崩漏,可配伍五倍子、血余炭、儿茶等;用于外伤出血,单用,或与乳香、松香研末外敷。祛痰开窍:用于中风卒倒,痰壅神昏,可与猪牙皂同用,如稀涎散(《圣济总录》);用于癫痫痰多,突然昏仆,可配伍郁金,如白金丸(《本事方》)。

    外用:解毒敛疮:用于痈疽疔毒,水火烫伤,口舌生疮,鼻内息肉,暴发火眼,聘耳流脓等。治疔毒恶疮,可与黄丹各等份,研粉外敷,即二仙散(《卫生宝鉴》);治水火烫伤,可用枯矾液湿敷创面;治口舌生疮,单用枯矾,或与黄丹,或朱砂为末外撒;治齿龈肿痛,用白矾与蜂房为散,煎水含漱;治鼻中息肉,不闻香臭者,取枯矾与木通、细辛、朱砂和丸纳鼻中,如矾石丸(《普济方》);治暴发火眼,可用鸡蛋清调枯矾粉搽眼泡处,如拈痛散(《审视瑶函》);治聍耳流脓,枯矾与五倍子各等份,冰片少许,研粉吹耳中。燥湿止痒:用于疥癣瘙痒,可与硫黄、轻粉同用;用于阴囊湿疮,单用白矾水外洗,或与蛇床子、黄连为散外撒;用于黄水疮浸淫糜烂,可用枯矾配雄黄为末敷。

    现代常用于皮肤溃疡、烧烫伤、湿疹、脚汗症、宫颈炎、化脓性中耳炎、口腔溃疡、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或吹喉;或调敷;或化水洗漱。内服:研末,1~3g;或入丸、散。生用,解毒杀虫;煅用,偏于收敛生肌。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及无湿热痰火者忌服。

    【现代研究】为含水硫酸铝钾。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埃希菌、炭疽芽胞杆菌、变形杆菌、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白假丝酵母菌等亦有明显的抑菌效力。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作用最强;10%明矾液有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

    白果见《日用本草》。为银杏科落叶乔木银杏Ginkgo biloba L.的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异名】银杏、白果仁、白果肉、煨白果、炒白果。

    【性味归经】甘、苦、涩,平。有小毒。归肺、肾经。

    【功效应用】敛肺祛痰:用于喘咳,气逆,痰多,常与麻黄、杏仁、桑白皮等同用,如定喘汤(《摄生众妙方》)。收涩止带:用于带下。属虚寒带下者,可与莲子、胡椒、乌骨鸡煮食;属湿热带下者,可配伍黄柏、芡实、车前子等,如易黄汤(《傅青主女科》)。治疗小便白浊,单用生白果捣汁服,或与萆薢、益智仁等同用。固精缩尿:用于遗精,尿频,遗尿。治疗遗精,可单味煮食;治疗尿频,遗尿,可与益智仁、桑螵蛸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慢性喘息性气管炎、肺结核、遗精、遗尿、盆腔炎、带下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5~10枚)。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多食,小儿尤当注意。咳嗽痰稠不利者慎用。

    【现代研究】含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2,以及多种氨基酸。具有祛痰止咳,松弛气管平滑肌,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耐缺氧能力,抗过敏,延缓衰老和抑菌作用。

    白前见《名医别录》。为萝藤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untomi(Decne.)Schltr.txLévl.和芫花叶白前Cynanchumglaucescens(Decne.)Hand.Mazz.的根及根茎。分布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地。

    【异名】嫩白前、炙白前。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归肺经。

    【功效应用】祛痰降气:用于咳嗽痰多,气逆喘息。偏寒者,常与半夏、紫菀等同用,如白前汤(《备急千金要方》);偏热者,常与桑白皮、地骨皮等同用。若配伍荆芥、桔梗、陈皮等,又治风寒咳嗽,痰多气逆。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气管炎之咳嗽等。

    【用法用量】煎汤服:3~10g。

    【使用注意】气虚咳嗽忌用。

    【现代研究】含皂苷。有祛痰作用。

    白蔹见《神农本草经》。为葡萄科藤本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的块根。主要分布于华东、中南、华北、东北地区。

    【异名】白蔹根、见肿消、山地瓜、猫儿卵、穿山老鼠。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脾、肝经。

    【功效应用】解毒散结:用于痈肿疮疡,瘰疬痰核。治疮疡初起,可单用研末水调敷,或鲜品捣敷、并煎水内服,亦可配伍金银花,连翘、公英、地丁等;若疮疡脓成未溃者,可配伍皂角、苦参、天南星等制膏外用,以促其溃破排脓;若疮疡溃后不敛者,可与白及、络石藤共研粉,干撤疮口以生肌收口,如白蔹散(《鸡峰普济方》)。治瘰疬,常与玄参、赤芍、大黄等研末,醋调外敷患处,如白蔹散(《太平圣惠方》)。敛疮生肌:用于水火烫伤,单用研末外敷,或与地榆各等份为末外用;用于手足皲裂,可与白及、大黄、冰片为伍。

    现代常用于痈、疖、脓肿等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淋巴结炎。

    【用法用量】煎服:5~15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反乌头。

    【现代研究】含黏液质和淀粉。水浸剂体外试验,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腹肌沟和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白薇见《神农本草经》。为萝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白薇Cynag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rn versicolor Bge.的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异名】白薇根、香白薇、东白薇、白微、龙胆白薇、白尾。

    【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肺、肝、胃经。

    【功效应用】凉血退热:用于温热病后期,虚热骨蒸,常与生地、青蒿、地骨皮等药同用;治疗产后血虚发热,低热不退,可配伍人参、当归、甘草,即白薇汤(《本事方》);治疗肺热咳嗽,常配伍贝母、海蛤壳等,共奏清热化痰之效。利尿通淋:用于热淋,血淋,常与滑石、木通、淡竹叶、生地等同用。解毒疗疮: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既可内服,也可鲜品捣敷。

    现代常用于体虚低热、肺结核潮热、泌尿系感染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直立白薇根含白薇素、挥发油、强心苷。白薇油能直接加强心肌收缩,有强心苷反应。

    白丁香见《滇南本草》。为文鸟科动物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ger.的粪便。

    【异名】雀苏、雄雀矢、麻雀粪。

    【性味归经】苦,温。归肝、胃、肾经。

    【功效应用】化积除胀:用于食积过量、闷胀欲死,单用炒研,暖酒调服。明目退翳:用于目翳攀睛,可与人乳共和外敷。此外,单用为散,温酒调服,可治乳肿;调涂患处,可治诸痈成脓不消。

    现代多用于食积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为丸、散用,1.5~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与乳汁点眼。

    【使用注意】肾虚有火者及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雄雀粪含灰分、氮、氨等。

    白马骨见《本草拾遗》。为茜草科落叶小灌木白马骨Serissaserissoides(DC.)Druce或六月雪Serissa foetida Comm.的全株。分布于我国江南各地。

    【异名】路边荆、六月雪、千年矮、路边金、曲节草、硬骨柴、鸡脚骨、鸡骨头柴、鸡骨柴。

    【性味归经】苦、辛,凉。归肺、胃、大肠、肝经。

    【功效应用】疏风解表:用于感冒风热所致头痛,牙痛,目赤,咽痛,单用,或配伍使用。感冒头痛者,可配伍一枝黄花、生姜、葱白;牙痛者,可配伍蒲公英、犁头草、威灵仙等;目赤肿痛者,可取二层根皮,加奶适量,捣烂取汁点眼。清热利湿: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淋证,可单用。泻痢者,亦可与算盘子、铁扫帚同用;黄疸者,可配伍茵陈、龙胆等。祛风除湿:用于风湿腰腿痛,可以鲜根水煎,加酒适量饮服,或与马尾松针、刀豆壳水煎。此外,本品捣敷,又治痈肿,蛇伤。

    现代多用于感冒,咳嗽,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急性结膜炎,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高血压头痛,慢性肾炎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苷类及鞣质。

    白牛胆见《泉州本草》。为菊科落叶灌木羊耳菊Inula cappaDC.的根及全草。分布于江南各地。

    【异名】羊耳菊、毛老虎、山白芷、白背风、毛秀才、毛茶、小茅香、毛柴胡、白叶菊、大力黄、上大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肝、脾、胃经。

    【功效应用】散寒解表:用于风寒感冒之恶寒发热、咳嗽、哮喘,单用其根水煎服。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或与胡枝子、大风藤、当归等同用。行气化滞:用于胸膈痞闷,胁肋胀痛,跌打损伤及泄泻,痢疾,可单用。胁肋胀痛者,亦可配伍连钱草、白花蛇舌草、牛皮消、石菖蒲等。此外,本品捣敷,或煎水洗患处,又治痔疮及疥癣。

    现代常用于感冒咳嗽、风湿性关节炎、胃痛、神经性头痛、胆结石、胆囊炎、痔疮、疥癣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者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主含挥发油、黄酮、甾醇、酚类等。小鼠腹腔注射煎剂有止咳作用。

    白牛膝见《滇南本草》。为石竹科植物狗京蔓Cucubalus baccifera L.的根。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西南地区尤多。

    【异名】小九古牛、九股牛膝、长深根、小被单草根。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活血祛瘀: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经闭,倒经,跌打损伤,痈肿疮肿,瘰疬,单用煎服,浸酒服或捣敷。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或与苡米、威灵仙、凌霄花等浸酒服用。利尿消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常与车前草、萹蓄、金钱草等同用。

    现代多用于跌打损伤、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痛、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痈疖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多种低聚糖,都是蔗糖的半乳糖苷,中有剪秋罗糖、异剪秋罗糖和棉子糖;此外,还含蔗糖。

    白毛藤见《百草镜》。为茄科蔓性半灌木植物白英Salanum lyraturn Thunb.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异名】白英、蜀羊泉、毛风藤、排风藤、毛秀才、葫芦草、金线绿毛龟草、毛老人。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肝、胆、肾、膀胱、脾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带下,淋证,水肿。治疗黄疸,单用,或与胡荽、虎刺根同用;治疗带下,常与大枣或桂圆同煎;治疗淋证,水肿,单用,或与薏苡仁、车前草、海金沙等同用。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疔疮,可以鲜草炖服,另以鲜叶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此外,浸酒服或煎服,又治风湿痹痛。

    现代多用于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白带、肾炎水肿、痈疖肿毒、肺癌、肝癌、宫颈癌。用于肺癌、肝癌,可与半枝莲、丹参、贝母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体虚无湿热者忌用。大量使用可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瞳孔散大和喉头烧灼。

    【现代研究】全草含生物碱。与红枣按1:1混合制成煎剂、糖浆剂,对小白鼠艾利虚腹水癌及梭形细胞肉瘤的实体型及腹水型有抑制作用。可促进机体的抗体形成,以及蛋白的合成。可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的免疫生物学反应。蜀羊泉碱均有抗真菌作用。

    白石脂见《神农本草经》。为硅酸盐类矿物高岭石族高岭石Kaolinite.的矿石,全国各地均产,主产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异名】白陶土、高岭土、白符。

    【性昧归经】甘、酸,平。归大肠、肾经。

    【功效应用】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单用,或与干姜、粳米等配伍。固崩止带:用于崩漏,带下,常与乌贼骨、阿胶等同用。涩精止遗:用于遗精,可与龙骨、牡蛎等同用。此外,细末扑脐中,又治小儿脐中流液,赤肿。

    现代多用于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有湿热积滞者忌服。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

    白兰花见《四川中药志》。为木兰科常绿乔木白兰花Michelia alba DC.的花。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地。

    【异名】白兰、白玉兰。

    【性味归经】苦、辛,温。芳香。归肺、脾、肾经。

    【功效应用】化湿行气:用于湿阻中焦,脘闷腹胀,可与厚朴、砂仁、橘皮等配伍;用于脾虚湿盛之带下,可与薏苡仁、车前草、革薢等同用。止咳平喘:用于咳嗽痰喘,单用水煎调蜜服。

    现代常用于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带下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

    【现代研究】主含挥发油等。动物试验,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白头翁见《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ye.)Reg.的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江苏等地。同属植物兴安白头翁Pulsatilla dah urica(Fisch.)Spr.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Koreana Nakai、细叶白头翁Pulsatillaturczan inovii Krylov et Serg.和蒙古白头翁pulsatilla ambigus Turca.ex Pritz.的根亦供药用。

    【异名】白头公、野丈人。

    【性味归经】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应用】解毒止痢:用于热毒血痢,单用,或与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金匮要略》);若属产后血虚下痢,可配阿胶、甘草等,如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杀虫止痒:用于阴痒,可与苦参、蛇床子等煎水冲洗阴道。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鼻衄,痔疮出血,崩漏下血,单用,或配方使用。治衄血,可与黄芩、白茅根等配伍;治痔疮出血,常与地榆、槐角等同用;治崩漏下血,可与棕榈炭,莲蓬炭等同用。此外,与薏苡仁、樗白皮、苦参等同用,又治妇女带下症。

    现代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及滴虫性阴道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者15~30g)。外用:适量,捣涂或煎水冲洗。

    【现代研究】含皂苷、白头翁素等。白头翁煎剂及其皂苷在体外和体内都能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5%白头翁流浸膏在试管内5分钟可杀死滴虫。新鲜茎、叶榨取的汁液在体外(平皿挖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煎剂对某些志贺菌属有抑制作用。

    白豆寇见《本草拾遗》。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Amomumcardamornurn L.的果实。分布于南亚地区,我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亦有栽培。

    【异名】白蔻、白蔻仁、蔻仁、豆蔻、白叩仁、蔻米、紫豆蔻。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化湿行气:用于湿阻气滞,常与陈皮等同用;湿温初起脘闷不食,舌苔浊腻,常配伍厚朴、滑石、薏苡仁、通草等,如三仁汤(《温病条辨》)。若热邪偏盛者,可配伍黄芩、滑石、黄连等,如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温中止呕:用于胃寒腹痛,恶心,呕吐,呃逆,单用为末,即白豆蔻散(《赤水玄珠》),或配伍生姜、半夏、党参等;湿阻中焦所致者,常与藿香、半夏、陈皮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菌痢、慢性结肠炎、急性肾盂肾炎、尿道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宜后下。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其主成分是右旋龙脑、右旋樟脑、桉叶素、松油醇等。有良好芳香健胃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轻度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白花丹见《生草药性备要》。为白花丹科多年生蔓生亚灌木状草本植物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L.的全草及根。分布于云南、四川、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等地。

    【异名】白雪花、白皂药、一见消、白花岩陀、白花皂药、总管、假茉莉、隔布草。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单用其根水煎服,或泡酒服。活血祛瘀: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用鲜叶捣烂,调黄酒,加热揉擦患处,或单味水煎冲酒服,亦可单用其根浸酒外搽患处;用于瘾瘕痞块,单用其根浸酒服,或取叶与糯米捣烂,制丸蒸热晚间服之。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蛇咬伤,单用鲜叶捣敷患处;用于瘰疬,单用鲜根15~30g,酌加瘦猪肉水炖服。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疖、痈、蛇咬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涂搽。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捣敷不过30分钟,局部有灼热感即除去。

    【现代研究】根含矶松素、3-氯矶松素及蛋白酶、蔗糖酶、葡萄糖、果糖等。动物试验,矶松素小量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由兴奋转入麻痹,呼吸、血压有轻度抑制。降压乃由于末梢血管扩张及直接抑制心脏所致,与迷走神经无关。对离体蛙心有直接麻痹作用。对离体小肠及子宫,小量兴奋,中量先兴奋后麻痹,大量则一开始即呈麻痹作用,妊娠子宫特别敏感。矶松素有难闻的腐蚀性的辛苦味,可用于发疱或治某些皮肤寄生虫病。此外,尚有某些抗菌作用。根的氯仿抽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白芥子见《新修本草》。为十字花科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白芥Brassica alba(L.)Boiss.的种子。主产于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

    【异名】炒芥子、辣菜子、芥菜子、芥末子。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豁痰利气:用于寒痰壅滞,胸胁满闷,咳嗽喘急,痰多清稀,常与苏子、莱菔子同用,即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饮积胸胁,咳唾胸痛,不能转侧者,需配伍甘遂、大戟等,如控涎丹(《三因方》)。散结消肿:用于痰滞经络所致肩臂肢体疼痛,麻痹,常配伍马钱子、没药、桂心等,如白芥子散(《证治准绳》);痰湿流注肌肉,凝聚不散而引起的阴疽肿痛,常与熟地、鹿角胶、肉桂、麻黄等同用,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此外,本品研末醋调敷,又治风湿痹痛,肿毒初起等。

    现代常用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渗出性胸膜炎、骨结核、慢性骨髓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关节炎、肌肉深部脓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醋调敷。

    【使用注意】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白芥子苷、芥子碱、芥子酶等。白芥子苷经芥子酶作用发生水解,水解产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致充血发疱。白芥子内服可催吐、祛痰,故为恶心性祛痰药。其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等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白沙糖见《本草纲目》。为禾本科植物甘蔗Saccharum Sinensis Roxb.的茎汁经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结晶体。

    【异名】石蜜、白糖、糖霜、白霜糖。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咳嗽,干咳少痰,可与鸭梨蒸熟食,或与沙参、玉竹、贝母等配伍。生津止渴:用于口干燥渴,可与乌梅煎汤;或与天花粉、玉竹、沙参等同用。补中缓急:用于中虚脘痛,可取沙糖开水化服。此外与冰片少许研末,香油调涂,又治水火烫伤。

    现代多用于慢性气管炎、慢性咽炎、热病津伤口渴等。

    【用法用量】内服:开水或药汁溶化,9~15g。外用:调敷。

    【使用注意】有痰湿中满纳差者不宜服。

    【现代研究】主含蔗糖、葡萄糖、果糖等。

    白松塔见《山西中草药》。为松科常绿乔木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的球果。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四川、湖北、甘肃、辽宁等地。

    【异名】松塔、松球、松果。

    【性味归经】苦,温。归肺经。

    【功效应用】祛痰止咳平喘:用于痰湿壅滞,咳喘气逆,单用煎服,或配伍使用。

    现代多用于慢性气管炎。

    【用法用量】煎服:30~60g。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皂苷、酚类等。动物试验,有明显镇咳,平喘,镇静作用。体外试验,挥发油对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卡他布兰汉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也能明显提高机体对低气压缺氧的耐受力。

    白茅根见《本草经集注》。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P.Beauv.var.major(Nees)C.E.Hubb.的根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茅根、地节根、茅草根、丝毛草根、鲜茅根、茅根炭。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小肠经。

    【功效应用】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吐血、咯血、衄血、尿血,尤以尿血为佳。单用大量煎服,或与生地、侧柏、山栀、丹皮等同用,如十灰散(《十药神书》)。清热利尿:用于热淋,水肿,黄疸,小便不利,可与木通、车前子、金钱草等同用。清热生津: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喘急,单用,或与芦根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急性肾炎、急性病毒性肝炎、上消化道出血、泌尿系感染等。治疗急性肾炎,单用白茅根250g,水煎,每日2~3次分服,连服1~2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60~12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枸橼酸、草酸、苹果酸、钾盐等。白茅根水煎剂对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在服药5~10日时最明显。其利尿作用可能与白茅根中含丰富的钾盐有关,煎剂在试管内对志贺菌属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白果叶见《本草品汇精要》。为银杏科落叶乔木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叶。

    【异名】银杏叶。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肺、心、大肠经。

    【功效应用】敛肺平喘:用于痰逆咳喘,单用,或与麻黄、苏子、杏仁等同用。活血止痛:用于胸痹心痛,单用,或与川芎、红花等同用。止泻止带:治疗小儿泄泻,可单用煎水,擦洗小儿手心、足心及心口窝,严重者可擦洗头顶;治疗白浊,带下,可与芡实、马齿苋、黄柏等同用。

    现代多用于慢性气管炎、冠心病、心绞痛、小儿肠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5~9g;或研末服。

    【使用注意】有实邪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黄酮类化合物、17种氨基酸及钾、锰、钙、锶、铁、锌、铝等25种元素。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改善记忆功能,对衰老、痴呆、脑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可保护缺血心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降血脂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及铜绿假单胞菌等作用。

    白扁豆见《名医别录》。为豆科1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扁豆Dolichos lablab L.的种子。我国南北各地均有种植。

    【异名】南扁豆、蛾眉豆、膨皮豆、茶豆、藤豆、炒扁豆。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健脾和中: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食欲不振,呕吐或泄泻,倦怠乏力,小儿疳积及妇女湿浊下注之白带过多,常配伍党参、白术、茯苓、炒山药、炙甘草等,如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解暑化湿:用于暑湿内蕴,脾胃失和所致呕吐,腹泻,常与香薷、厚朴同用,即香薷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现代常用于夏天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健脾胃宜炒用;解暑热宜生用。

    【现代研究】含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C、胡萝卜素、蔗糖、葡萄糖、水苏糖、麦芽糖、棉子糖、半乳糖、果糖、淀粉等。

    白屈菜见《救荒本草》。为罂粟壳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异名】土黄连、地黄连、断肠草、山黄连、雄黄草、假黄连、牛金花、山西瓜。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胃、大肠、肺经。

    【功效应用】缓急止痛:用于胃肠痉挛疼痛,单用,或与地榆等量煎服;亦可与刀豆壳、橙皮等煎服或浸酒服。敛肺止咳:用于肺气不敛,久咳不止,单用煎服,或制糖浆剂服用;亦可与甘草配伍。清利湿热:用于湿热泻痢,可与叶下珠同用;用于湿热黄疸,可与茵陈、蒲公英、臭草根配伍。此外,鲜草适量捣敷患处,又治疮肿,毒蛇咬伤,疥癣等。

    现代多用于胃炎、胃溃疡、胃肠道痉挛所致疼痛、肠炎、痢疾、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疥癣、疖肿等。治疗百日咳,可取白屈菜全草,制成100%的糖浆,小儿6个月以内每次5~8mL,6个月~1岁每次8~10mL,1~3岁,10~15mL,6岁以上20~30mL;每日3次,饭前服。

    【用法用量】煎服:1.5~6g。外用:适量,捣汁涂。

    【现代研究】含多种生物碱,如白屈菜碱、人血草碱、别隐品碱等。能抑制各种平滑肌,有解痉作用。还有类似吗啡样镇痛作用。此外,还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白降丹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氯化汞和氯化亚汞的混合结晶。全国各地均可制造,以江西、湖南、湖北产量较大。

    【异名】降丹。

    【性味】辛,热。有大毒。

    【功效应用】拔毒去腐:用于痈疽发背,一切疔毒,单用,或与其他药物共研末撒敷,水调敷。初起者,可消散;成脓者,可溃脓;腐肉已成者,可脱腐。如白降丹1份、生石膏9份共研极细末,即九一丹(《外科正宗》)。

    现代多用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疮头上;或与他药研末调涂;或作膏贴。

    【使用注意】有毒,具腐蚀性,切忌内服。外用也宜微量。

    【现代研究】主含氯化汞及氯化亚汞。对化脓性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有抑制作用。

    白药子见《新修本草》。为防己科多年生缠绕性落叶藤本植物金线吊乌龟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的块根。分布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地。

    【异名】白药、白药根、金线吊乌龟、金线吊葫芦、铁秤砣、山乌龟。

    【性味归经】苦、辛,凉。有小毒。归脾、肺、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痄腮,毒蛇咬伤,可单用捣烂,或磨汁涂敷患处;治咽喉肿痛,可与冰片为蜜丸,含咽,或与朴硝为末,吹喉中。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疼痛,单用,或与蜈蚣兰、活血丹浸酒服用;治牙痛,切片贴于痛牙处。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金创出血,常研粉内服和外敷。此外,研细与米醋慢慢咽下,可治诸骨鲠喉;捣烂外敷,又治牛皮癣。

    现代多用于急性咽喉炎、腮腺炎、疖肿、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痛、神经性皮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入丸、散、酒剂。入散剂,0.6g。外用:适量,捣烂,或研末撤。

    【现代研究】含金线吊乌龟碱,异汉防己碱,轮环藤宁碱等。金线吊乌龟碱在试管内有中度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对乙醇中毒及毒蛇蛇毒有保护作用。对破伤风芽胞梭菌、白喉棒状杆菌、肉毒杆菌的外毒素及河豚毒素对小鼠和豚鼠的致死作用也有某些保护作用。对某些过敏性休克有一定的抑制。异汉防己碱毒性很低,有消炎,镇痛,退热作用,与保泰松、汉防己甲素相似。

    白背叶见《岭南草药志》。为大戟科灌木或小乔木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的叶。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异名】白膜叶、白背桐叶、白背木叶、野桐叶、叶下白、白朴树叶、白面风叶、橡皮柴叶、野芙蓉叶。

    【性味归经】苦,平。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可与冰片少许共研粉,撒敷患处,亦可与橘叶、桉树叶、乌桕叶捣敷患处;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煎水,口含或漱口;用于聤耳流脓,可单味煎水,取滤液滴耳中。祛湿止痒:用于皮肤湿疹,单用煎水洗患处。化瘀止血:用于外伤出血,单用晒干研粉,敷出血处,包扎固定。

    现代常用于蜂窝织炎、化脓性中耳炎、口腔溃疡、湿疹、外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或煎水洗。内服:煎服,1.5~9g。

    白首乌见《本草纲目》。为萝藦科植物耳叶牛皮消Cynanchumauriculatum Royle.ex Wight.的块根。主产于四川、江西、江苏等地。

    【异名】隔山橇、隔山锹、隔山消、白何首乌、白木香、和平参、飞来鹤。

    【性味归经】苦、甘,平。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应用】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常与牛膝、菟丝子、杜仲、续断、补骨脂、枸杞子等同用;用于阳痿,常与淫羊藿、党参、山药、菟丝子、金樱子同煎服。益精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头晕耳鸣,常与酸枣仁、远志、枸杞子、合欢皮、太子参等同用。健脾消食:用于脾胃虚弱之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可与糯米草、鸡屎藤各等份,研粉,加米粉蒸熟食;或与太子参、鸡内金、山楂、麦芽、莱菔子等同用。解毒疗疮:用于无名肿毒,鲜品适量,捣烂,对酒或醋少许敷患处。此外,本品生用还可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

    现代常用于阳痿、遗精、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老年习惯性便秘、高脂血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鲜品15~30g);或研末,1~3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内服不宜过量。

    【现代研究】含磷脂成分和氨基酸、钾、铜、磷等。具有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血脂,促进毛发生长等作用。

    白接骨见《浙江民间草药》。为爵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阿西达Asystasiella neesiana(Wall.)Lindau.的根茎或全草。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异名】玉龙盘、玉接骨、血见愁、玉连环、接骨丹、接骨草、金不换。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化瘀止血:用于吐血,便血及外伤出血并有瘀滞者。治疗吐血、便血,单用煎服,或研末冲服;治疗外伤出血,可取鲜品捣烂外敷,或以其根晒干研末撒敷。活血祛瘀:用于跌打损伤,煎服,或取全草加食盐捣烂外敷,包扎固定;亦可以根茎与栀子等量,加食盐捣烂,包敷伤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及疖肿。治咽喉肿痛,可与玄参等量煎服,或绞汁漱咽服下;治疖肿,可取鲜草加白糖适量,捣烂外敷。

    现代多用于外伤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疖肿、软组织扭伤、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鲜根30~60g);或人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孕妇月经过多者慎服。

    白鲜皮见《药性论》。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Dictamnusdasycarpus Turcz.的根皮。主产于辽宁、陕西、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四川、江苏、浙江、江西、贵州等地。

    【异名】臭根皮、八股牛皮。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用于湿疹瘙痒,疥癣,黄水疮,阴部肿痒,常与防风、首乌、苍术、银花等同用,如白鲜皮汤(《疡医大全》);亦可与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等煎水外洗。此外,取其清热,解毒,除湿功效,适当配伍,又治湿热黄疸和湿热痹痛。

    现代多用于慢性湿疹,荨麻疹,疥癣,急、慢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适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虚寒证忌服。

    【现代研究】根含白鲜碱、白鲜内酯、谷甾醇等。体外试验,白鲜皮的1:4水浸液,对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鲜碱小量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可使心肌张力增加,分钟输出量及搏出量均增多。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对家兔和豚鼠子宫平滑肌有强力收缩作用。发热家兔口服其煎剂,能使体温下降。

    白僵蚕见《神农本草经》。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Bombyx moriL.的幼虫感染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d,)Vuill.而僵死的干燥虫体。主产于浙江、江苏、四川等养蚕区。

    【异名】僵蚕、僵虫、天虫、姜虫。

    【性味归经】辛、咸,平。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熄风止痉:用于急、慢惊风,癫痫,破伤风等痉挛抽搐,常与全蝎、蜈蚣等同用。痰热壅盛者,可加胆南、牛黄等;中风口眼喁斜者,常与白附子、全蝎配伍,即牵正散(《杨氏家藏方》);脾虚久泻而致慢惊抽搐者,可配伍党参、白术、天麻等,如醒脾散(《古今医统》)。解毒散结:用于瘰疬痰核,疮疡肿毒,乳痈,痄腮等,可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同用;治疗瘰疬,可单用,或配伍夏枯草、浙贝母、牡蛎等。祛风止痛:用于风热、肝热所致头痛目赤,常配伍荆芥、桑叶、木贼等,如白僵蚕散(《证治准绳》);用于风热喉痛,常与桔梗、薄荷、防风、甘草等同用,如六味汤(《咽喉秘集》)。此外,本品还可祛风止痒,用于风疹瘙痒,单用,或与蝉蜕、防风、薄荷等同用;研末陈醋调敷,可治乳痈。

    现代常用于小儿惊厥、颜面神经麻痹、破伤风、癫痫、急性喉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疖肿、颈淋巴结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入丸、散,0.5~1.5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或调敷患处。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炒用。

    【现代研究】含脂肪和蛋白质,此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作用。体表的白粉中含有草酸铵,是对抗小鼠士的宁惊厥的有效成分,对治疗癫痫发作有一定疗效。具有催眠,抗惊厥,抗凝、降血糖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作用。

    白背三七见《云南中草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子菜Gynura divaricate(L.)DC.的根及根茎。分布于广东、广西及西南各地。

    【异名】大肥牛、枪刀药、清心菜、散血姜、胖儿草、三百棒、玉枇杷、金丝桃杷。

    【性味归经】辛,凉。归肝、肺经。

    【功效应用】润肺止咳:用于肺热及肺痨咳嗽,单用水煎服。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水煎服;用于跌打损伤,可用鲜草捣敷,并用根泡酒服。凉血止血:用于崩漏下血,单用水煎服;用于外伤出血,研粉撒布患处。此外,鲜叶捣烂,加白糖拌成糊状敷患处,又治水火烫伤。

    现代常用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白螺蛳壳见《本草纲目》。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Bellamyquadrata(Benson.)或其同属动物的陈旧螺壳。主产于浙江、江苏等地。

    【异名】白螺壳、棱螺壳。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单用研粉冲服。和胃止痛:用于胃痛,吐酸,反胃,单味火煅,研粉温酒调下。敛疮生肌:用于疮疡不敛,单味火煅,研粉掺之;用于杨梅疮烂,可与朱砂各等份,冰片少许,为末搽之:用于水火烫伤,单用,火煅研粉,油调敷。

    现代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胃溃疡、疮疡不敛、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9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主含碳酸钙等。

    白毛夏枯草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金疮小草Ajuga decumbens Thunb.的全草。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各地。

    【异名】金疮小草、筋骨草、散血草、青鱼胆草、破血丹、白夏枯草、散血丹、透骨消、活血草、苦地丹。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疔疮,毒蛇咬伤,单用捣烂外敷,或绞汁饮服;用于热毒上攻所致咽喉肿痛,常与射干、桔梗、甘草等同用;用于目赤肿痛,单用煎服,或用鲜草捣烂敷眼上。化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咳痰黄稠,可与前胡、瓜蒌、桔梗同用;用于肺热成痈,咳痰腥臭,可用鲜品捣汁内服,或与薏苡仁、桔梗、鱼腥草、金荞麦等同用。凉血散血:用于跌打损伤,以酒煎服,并捣烂外敷;治外伤出血,可捣烂外敷。此外,与白茅根、侧柏叶、大蓟等配伍,又治咳血,衄血。

    现代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急性结膜炎,跌打损伤,痈疖,高血压等。治高血压,可与钩藤、白芍、决明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新克罗烷双萜类化合物、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抑菌,抗病毒,降压,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白花蛇舌草见《广西中药志》。为茜草科1年生草本植物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fusa(Willd.)Roxb.的带根全草。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浙江、江苏、云南、江西等地。

    【异名】蛇舌草、羊须草、蛇总管、二叶葎、蛇舌癀。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膀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漓热痛,单用,或与车前草、半边莲、石韦等同用。解毒消痈:用于热毒疮痈,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肠痈,内服,或捣敷患处。治疗疮痈,常与金银花、连翘、菊花同用;治疗肠痈,常配伍红藤、败酱草等。此外,利用其清热解毒作用,亦可治疗多种癌症。

    现代常用于尿路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阑尾炎、盆腔炎、附件炎、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等。

    【用法用量】煎服: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卅一烷、豆甾醇、熊果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等。在体外(相当于生药6g/mL)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以及慢性粒细胞型的肿瘤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美蓝试管法);用瓦氏呼吸器测定,对前二者的抑制作用亦较强。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志贺菌属有微弱作用。煎剂在动物试验中,能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和增强吞噬细胞活力。

    瓜蒂见《神农本草经》。为葫芦科1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果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异名】甜瓜蒂、瓜丁、苦丁香、甜瓜把。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胃经。

    【功效应用】涌吐风痰宿食:用于痰涎宿食壅塞上脘,蒙蔽清窍而致胸脘痞胀,欲吐不出,烦闷不安,或发为癫痫,惊狂,喉痹。前者,常与赤小豆等量为末,香豉煎汤送服,即瓜蒂散(《伤寒论》),得吐即止;后者,单用研末冲服,或与郁金、全蝎等同用。祛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湿热头痛,身面浮肿,单用研末,吹鼻中少许,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停止吹人,如瓜丁散(《千金翼方》)。

    现代多用于催吐毒物,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2.5~5g;或入丸、散,0.3~1g。外用:适量,吹鼻取涎。

    【使用注意】体虚、失血及上部无实邪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葫芦素B、葫芦素E、葫芦素D、异葫芦素B等。葫芦素B、葫芦素E的混合物有抗肝炎作用;对四氯化碳肝损伤的大鼠,能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减少肝细胞的疏松变性、坏死、空泡等病理改变;能增加肝糖原及防止脂肪变性,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类似转移因子的作用。内服能刺激胃黏膜,引起反射性呕吐。犬中毒后,可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

    瓜蒌见《神农本草经》。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的果实。主产于山东、安徽、河南等地。

    【异名】枯楼、全栝楼、栝楼皮、栝蒌实、瓜蒌皮、瓜蒌仁、蒌仁霜。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咳痰黄稠,胸膈痞满,常与黄芩、枳实、胆星等同用,如清气化痰丸(《医方考》);停饮积痰,胸闷气急者,可与半夏、枳实、陈皮等配伍。宽胸散结:用于胸痹,结胸。痰热互结心下之小结胸证,常与半夏、黄连同用,即小陷胸汤(《伤寒论》);痰浊结聚之胸痹心痛,常与薤白、半夏同用,如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消肿散结:用于火毒蕴结之乳痈,肺’痈,肠痈。治乳痈,常与蒲公英、银花、连翘、山甲等同用;治肺痈,常与银花、鱼腥草、芦根等同用;治肠痈,常配伍蒲公英、丹皮等。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可与甘草同煎,加蜜调服,即瓜蒌煎;亦可配伍火麻仁、郁李仁、枳实等。

    现代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炎、肺脓肿、冠心病、乳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2g;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用。反乌头。

    【现代研究】含三萜皂苷、蛋白质、有机酸、糖类、树脂等。动物实验有增加冠脉流量和降低血脂的作用,并能增加耐氧的能力。本品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并对小鼠肉瘤及腹水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瓜蒌皮的体外抗癌效果比瓜萎仁好,且以60%乙醇提取物作用最强。煎剂或浸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霍乱弧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动物实验还证明,自瓜蒌皮分离的总氨基酸有良好的祛痰作用。

    瓜子金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的全草或根。分布于东北、华北、长江流域、西南等地。

    【异名】金锁匙、远志草、小远志、瓜子草、辰砂草、散血丹、竹叶地丁、瓜子莲、小叶瓜子草、黄瓜仁草、铁线风、铁洗帚、产后草。

    【性味归经】辛、苦,凉。归肺、肝、脾经。

    【功效应用】化痰止咳:用于痰多咳嗽,咳痰黏稠,单昧煎服,或捣烂绞汁服。宁心安神:用于痰热壅盛、蒙蔽清窍所致惊悸,健忘,失眠,单用水煎,制成糖浆剂服用。解毒消痈:用于咽喉肿痛,痈疽疮毒,蛇咬伤。治咽喉肿痛,可与白花蛇舌草、车前草等配伍;治痈疽疮毒,晒干研粉,黄酒送服,或黄酒调敷患处,亦可取鲜草捣敷患处。活血止血:用于吐血,便血,崩漏下血,月经不调,煎服,或捣烂绞汁服用。此外,与猪肝共煮食,又治小儿疳积。

    现代多用于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失眠症、骨髓炎、骨关节结核、多发性脓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捣汁或研末。外用:鲜草捣敷,或晒干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三萜皂苷、树脂、脂肪油、远志醇等。浸液有溶血作用。煎液在体外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瓜蒌子见《本草经集注》。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uniflora Hao.大子栝楼Trichosanthes truncata C.B.Clarke.等的种子。

    【异名】栝蒌实、蒌仁、蒌实、瓜蒌仁、栝楼仁。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润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痰黏难咯,常与黄连、半夏同用,即小陷胸汤(《伤寒论》);热甚者,再配伍柴胡、黄芩等,如柴陷汤(《通俗伤寒论》)。润肠通便:用于年老或病后之燥结便秘,常与火麻仁、桃仁、柏子仁等同用。此外,研末醋调涂,可治热游丹肿。

    现代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炎、冠心病、习惯性便秘等。

    【用法用量】煎服:9~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冷作泻者勿服。反乌头。

    【现代研究】含皂苷、树脂及脂肪油(内含栝楼酸)等。药理作用与栝楼皮同,但较弱。

    瓜蒌皮见《雷公炮炙论》。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uniflora Hao.等的果皮。

    【异名】栝楼壳、栝楼皮、瓜壳。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化痰:用于肺气壅遏,痰热咳嗽,常配伍贝母、杏仁、桔梗等。宽中散结:用于痰阻气滞所致胸痹,常与薤白、半夏同用,如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此外,若与蒲公英等量煎服,可治乳痈;与露蜂房灰擦牙,可治牙齿疼痛。

    现代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2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虚湿痰不宜。反乌头。

    【现代研究】含皂苷、有机酸、树脂等。对离体豚鼠心脏能增加冠脉流量。提取物尚能增加小鼠耐缺氧的能力。在体外对腹水癌细胞有杀死作用。自瓜蒌皮分离的总氨基酸有良好的祛痰效果。

    冬瓜见《本草经集注》。为葫芦科1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的果实。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异名】白瓜、东瓜、白冬瓜、枕瓜。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肺、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淋证,可与赤小豆同用,如冬瓜丸(《杨氏家藏方》),或以鲤鱼头煮汁,和冬瓜、葱白作羹食。清热生津:用于暑热烦渴,消渴,可用鲜瓜冬捣烂取汁,多量饮服;用于胃火灼津之消渴,亦可与黄连同用,如瓜连丸(《经验良方》)。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疡,可捣敷外用;治痔漏,可煎水熏洗之。

    现代常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急、慢性糖尿病等。

    【用法用量】煎服:60~120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含树脂类物质、糖、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C等。

    冬瓜子见《新修本草》。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的种子。

    【异名】瓜子、瓜瓣、冬瓜仁、白瓜子。

    【性味归经】甘,凉。归肺、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咳嗽,常与前胡、贝母、杏仁等同用。消痈排脓:用于肺痈,肠痈。治疗肺痈,常与芦根、桃仁、薏苡仁同用,即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治疗肠痈,常配伍大黄、丹皮、芒硝、桃仁,即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清利湿热:用于水肿,淋证,带下,常与其他利水渗湿药同用。

    现代多用于肺炎、肺脓肿、阑尾炎、泌尿系感染、肾炎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

    【现代研究】含皂苷、脂肪、尿素、瓜氨酸、蛋白质等。

    冬瓜皮见《开宝重定本草》。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的外层果皮。

    【异名】白瓜皮、东瓜皮。

    【性味归经】甘,凉。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水: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单用,或与五加皮,生姜皮等同用;亦可与白茅根,赤小豆,玉米须等配伍。清热解暑: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赤,可与西瓜皮各等量,煎水当茶饮;用于消渴,可与麦冬、黄连同用。此外,与鲫鱼炖服可以催乳;与干茄根煎汤热洗,可治手足冻疮。

    现代常用于肾炎、糖尿病、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现代研究】含蜡类及树脂类物质。

    冬凌草见《贵州草药》。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山香草Isodonpubescens(Hemsl.)C.Y.Wu et Huan.的全草。分布于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

    【异名】山香草、破血丹、雪花草、冰凌草、碎米桠。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感冒头痛,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祛湿通络: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泡酒服,或水煎洗患处。

    现代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炎、风湿性关节炎、食管癌、贲门癌等。治癌肿,可单用煎服,或制成糖浆,冲剂,注射剂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30~60g;或泡酒服。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等。具有抗菌,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冬葵子见《神农本草经》。为锦葵科1年生草本植物冬葵Malvaverticillata L.的种子。分布于全国各地。

    【异名】葵子、葵菜子、冬苋菜子、冬寒菜子。

    【性味归经】甘,寒。归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效应用】利尿通淋:用于小便不利,淋漓涩痛,水肿,常与茯苓、车前子、海金沙等配伍;妊娠水肿,身重,小便不利者,与茯苓同用,杵为散,即葵子茯苓散(《金匮要略》)。通经下乳:用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可与砂仁等量为末,热酒冲服;亦可与穿山甲、王不留行、黄芪、猪蹄等配伍。润肠通便:用于大便秘结,可与郁李仁、桃仁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泌尿系感染、结石、乳汁不通、大便燥结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脾虚肠滑者忌服。孕服慎服。

    【现代研究】含脂肪油及蛋白质。

    冬葵根见《本草经集注》。为锦葵科1年生草本植物冬葵Malvaverticillata L.的根。

    【异名】葵根、土黄耆。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尿:用于淋证,水肿,小便涩痛,可与车前子、滑石、淡竹叶配伍。消痈下乳:用于乳痈,可研末调敷,或取鲜品捣敷外用;用于乳汁不通,可与猪蹄炖服。

    现代常用于肾炎、尿路感染、乳腺炎、乳汁偏少。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冬虫夏草见《本草从新》。为麦角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Perk.)Sacc.的子座及其寄主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主产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及云南等地。

    【异名】虫草、冬虫草、夏草冬虫。

    【性味归经】甘,温。归肾、肺经。

    【功效应用】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阳痿遗精,腰膝酸软,可单用浸酒,或与淫羊藿、杜仲、巴戟天等同用;治劳嗽痰血,可与阿胶、川贝、沙参、麦冬等同用;肺肾虚喘者,可与人参、黄芪、胡桃仁等配伍。此外,若与鸡、鸭、猪肉炖服,又有补肾固本,益身强体之能。

    现代常用于肺结核老人虚喘、病后体虚、阳痿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1.5~3g;或与鸡、鸭、猪肉共炖服。

    【使用注意】有表邪者慎用。

    【现代研究】含粗蛋白、脂肪、虫草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2,烟酸等。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炎,和雄性激素样作用。对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对乙酰胆碱所致豚鼠哮喘有平喘作用。

    玄参见《神农本草经》。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玄参Sf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a.的根。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省。

    【异名】元参、玄元参、黑玄参、黑参。

    【性昧归经】甘、苦、成,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凉血:用于温病热人营血,伤阴劫液,身热口干,舌绛发斑,常与生地、犀角、丹参等配伍,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邪陷心包,神昏,常与连翘心、莲心等配伍,如清宫汤(《温病条辩》)。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燥咳,虚火咽痛,肠燥便秘。治疗阴虚肺燥,干咳少痰,咯血潮热,常配伍百合、贝母等,如百合固金汤(《验方集解》);治疗虚火上炎,咽喉肿痛,常配伍生地、麦冬、甘草等,如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咽痛属风热者,可配伍荆芥、桔梗、黄芩等,如玄参解毒汤(《外科正宗》);治疗阴虚肠燥便秘,常配伍生地、麦冬等,如增液汤(《温病条辨》)。解毒散结:用于瘰疬痰核,痈肿疮疡,脱疽。治疗瘰疬痰核,可配伍贝母、牡蛎,即消瘰丸(《医学心悟》);治疗痈肿疮疡,可配伍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若配伍银花、当归、甘草,即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可治脱疽证。

    现代常用于热性传染病之高热、神昏、出血、慢性咽炎、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颈淋巴结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结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9~12g(大剂量30~90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胸闷、少食、便溏者忌用。反黎芦。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糖类、甾醇、氨基酸、脂肪油、微量挥发油、胡萝卜素等。具有降压,增加心肌血流量,抑菌,抗炎,镇静,抗惊厥作用。

    玄明粉见《药性论》为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的无水硫酸钠。

    【异名】白龙粉、风化硝。

    【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泻下软坚: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秘结,单用,或与大黄等同用。若腹胀痞满,可与枳实、厚朴等行气导滞药同用。消肿散结: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冰片、硼砂、朱砂配伍,如冰硼散(《外科正宗》);用于目赤肿痛,单用适量,置豆腐上蒸化,取汁点眼,或与人乳外敷,或与炉甘石各等量,研极细末,用水调药点之;用于痈肿初起,乳痈,可用纱布包裹外敷,亦可溶于开水中热敷。此外,单用熏洗坐浴,又治肛门脓肿,肛门裂,痔疮,肛瘘。

    现代常用于口腔溃疡、急性咽喉炎、急性结膜炎、便秘、肛门脓肿、肛裂。

    【用法用量】内服:溶于汤剂,或开水中,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化水涂洗;或研粉吹喉。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忌服。不宜煎煮。

    【现代研究】主含硫酸钠。内服后,在肠内形成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增加,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而排便。

    玄精石见《本草纲目》。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晶体。主产于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

    【异名】阴精石、玄英石、太阴玄精、太阴玄精石。

    【性味归经】咸,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泻火:用于壮热烦渴,头风脑痛,可与石膏、竹叶等同用。清肝明目:用于目赤涩痛,翳膜遮睛,可与黄柏研极细末点眼,或与石决明、菊花、蝉蜕、甘草共煎服。泻火解毒:用于口舌生疮,可与牛黄、朱砂、冰片等研粉掺敷;用于水火烫伤,可火煅研粉,冷水调涂,如玄精石散(《圣济总录》)。

    现代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结膜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含水硫酸钙及少量铁、钠等离子及硅酸盐。

    兰花参见《滇南本草》。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花参Wahlenbergia marginata(Thunb.)A.DC.的根或带根全草。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异名】、土参、细叶沙参、娃儿草、乳浆草、拐掍参、葫芦草。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健脾益气:用于虚损劳伤,自汗盗汗,妇女带下症,可将本品置鸡腹中煮食。治脾虚白带,亦可与阳雀花根、三白草共煎服,或加海螵蛸吞服。止咳祛痰:用于肺燥咳嗽,可与百部各500g,水煎,去渣后加蜂蜜500g,制成膏服,亦可与吉祥草、百合各30g,水煎服;用于百日咳,可与石胡荽、百合同用。此外,单用煎服,又治跌打损伤,痢疾初起及虚火牙痛。

    现代常用于劳倦无力、慢性气管炎、百日咳、带下症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三萜化合物、甾醇、β-谷甾醇等。

    兰花根见《本草纲目拾遗》。为兰科植物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L.)Sw.寒兰Cymbidiumkanran Makino.的根。

    【异名】兰根、幽兰根、山兰根、香花草、兰花草。

    【性味归经】辛,微寒。归肺、脾、肝、小肠经。

    【功效应用】润肺止咳:用于肺痨咳嗽,咳痰带血,单用捣烂绞汁,调冰糖炖服。清热利湿:用于小便涩痛,可与葱白水煎,调乌糖服;用于泄泻,可与过路黄共煎服。活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可与蛇葡萄根皮适量,加酒糟捣烂,烘热敷伤处;用于血热尿血,崩漏下血,便血,可与侧柏叶、生地、白茅根等配伍。解毒杀虫:用于疮疡肿毒,痔疮,疯狗咬伤,单用,水酒煎服并捣汁涂;用于蛔虫腹痛,可与黄荆根、车前草根、十大功劳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肺结核咯血、急性胃肠炎、尿路感染、疮疖肿痛、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鲜品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汁涂。

    兰香草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马鞭草科直立灌木兰香草Caryopteris incan(Thunb.)Miq.的全草。分布于湖北、湖南、浙江、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

    【异名】走马风、山薄荷、石上香、九层塔、对对花、石母草、独角球、兰花草、金石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心、肝经。

    【功效应用】疏风解表: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咽喉肿痛,可与白英同煎服。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单用,或煮蛋食。祛痰止咳:用于各种新久咳嗽,单用或配方用。散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疖肿,鲜草捣敷患处;用于气滞胃痛,肝郁胁痛,产后瘀血腹痛,单用煎服,或制糖浆服。

    现代常用于感冒、支气管炎、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绞汁涂;或煎水熏洗。

    【现代研究】全草含黄酮苷、生物碱、酚类、甾体、氨基酸、兰香草素钠等。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棒状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有一定作用,较高浓度为杀菌,较低浓度为抑菌。体内试验证明,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良好治疗效果,可使大多数动物免于死亡。对氨水刺激引起慢性气管炎的小鼠,口服兰香草煎剂有止咳作用。

    半夏见《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小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异名】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制半夏、半夏曲、竹沥半夏、生半夏、三叶半夏、地茨菇。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应用】燥湿化痰:用于脾湿不化,痰饮内停所致的咳嗽痰多,咳喘气逆或痰逆头眩,常与陈皮、茯苓、甘草配伍,即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若属外寒内饮,痰多清稀者,可配伍干姜、细辛等,如小青龙汤(《伤寒论》);若属痰热咳嗽,亦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如清气化痰丸(《医方考》);若系风痰吐逆,眩晕头痛,可与白术、天麻等配伍,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降逆止呕:用于多种呕逆证,尤适用于胃寒,痰饮湿浊阻滞于胃引起的呕吐,常与生姜配伍,即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喟热呕吐者,可与黄连、竹茹等同用,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顾氏医镜》);胃虚呕吐者,常与党参、白蜜等配伍,如大半夏汤(《金匮要略》);妊娠呕吐者,可配苏梗、砂仁等。消痞散结:用于痰湿内阻,寒热互结所致的胸脘痞闷,常与瓜蒌、黄连配伍,即小陷胸汤(《伤寒论》);气郁痰结所致梅核气,常与厚朴、苏叶、茯苓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若与昆布、海藻、浙贝母等同用,又治痰核瘰疬。此外,生半夏与生南星同研,醋调敷,可解毒消肿,治疗痈肿未溃;与葱白捣揉成团,塞患乳对侧鼻孔,可治乳痈。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耳源性眩晕,各种呕吐,痈肿未溃,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中耳炎耳内流脓,可研末浸于50%乙醇(1份半夏,3份乙醇)或米酒中,浸泡24小时以上,取上层澄清液滴耳(用时,先用过氧化氢溶液洗涤外耳道),每次滴药数滴,每日1~2次。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捣揉塞鼻;或浸乙醇中滴耳。

    【使用注意】阴虚有热,肺燥干咳,津伤口渴及一切血证均忌服。反乌头。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多种氨基酸、生物碱、皂苷、多糖、脂肪、直链淀粉等。动物试验,生半夏、姜半夏、姜浸半夏和明矾半夏的煎剂,灌服或静脉注射,有明显镇咳作用,且可维持5小时以上。唾液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半夏加热炮制或加明矾、姜汁炮制的各种制剂,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都有一定的镇吐作用。上述3种催吐剂的作用机制不同,而半夏都可显示镇吐作用。由此推断,其镇吐作用机制为对呕吐中枢的抑制。生半夏和低温处理的半夏流浸膏口服,则有催吐作用。生半夏粉120℃焙2~3小时,镇吐作用仍然存在,而催吐作用消失。可见其镇吐成分耐热,催吐成分不耐热。掌叶半夏的稀醇或水浸出液对动物实验性肿瘤(S180、HCA和U14)和HeLa细胞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水溶部分中分得一种季铵生物碱——胡芦巴碱,对小鼠肝癌(HCA)亦有明显抑制作用。

    半边莲见《本草纲目》。为桔梗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的全草。分布于江南和长江流域各地。

    【异名】半边花、瓜仁草、金菊草、脱水草、细米草。

    【性味归经】辛,凉。归心、小肠、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乳痈,蛇虫咬伤,单用鲜草煎服,或捣汁服,渣外敷。利水消肿:用于水肿鼓胀,泄泻,痢疾,单用,或配伍使用。治疗水肿鼓胀,常与茯苓、猪苓、白茅根、泽泻、大腹皮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蛇虫咬伤、疖肿、急性肾炎水肿、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草: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使用注意】虚性水肿忌用。

    【现代研究】含生物碱、黄酮苷、皂苷、氨基酸等。动物试验,以及正常人口服半边莲,均有显著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半边莲煎剂口服,有轻泻作用。半边莲碱对离体兔肠的张力和蠕动,小量时有一过性增强作用,随后则抑制之。大量时则有麻醉作用。体外试验,半边莲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亦有抑制作用。

    半枝莲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的全草。分布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地。

    【异名】并头草、牙刷草、小韩信草、小耳挖草、金挖耳、耳方草、耳挖草、赶山鞭、四方马兰。

    【性味归经】苦、辛,凉。归肺、肾、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带状疱疹,单用鲜草捣烂外敷,并煎服;用于咽喉肿痛,可与马鞭草、食盐少许水煎服,或与山豆根、土牛膝、板蓝根、射干、金银花等配伍;用于肺痈,可单用炖瘦猪肉(不加盐),或与鱼腥草、金荞麦煎服;用于肠痈,可与白花蛇舌草等同用。散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及血热吐血、衄血、血淋等。治跌打损伤,可与乳香、没药等同用;治血热吐、衄等,单用鲜品捣汁服,或配伍大蓟、侧柏叶、白茅根等。利尿消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单用,或与茯苓、泽泻、半边莲、车前子配伍。

    现代常用于疖痈、带状疱疹、扁桃体炎、肺脓肿、急性阑尾炎、跌打损伤、出血症、肾炎、肝硬化腹水及癌症。治胃癌、食管癌、直肠癌、宫颈癌等,单用,或与半边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体虚及孕妇慎服。

    【现代研究】含红花素、异红花素、高山黄芩素、硬脂酸、β-谷甾醇等。具有抗癌,抑菌,解痉,祛痰及免疫调节作用。

    对虾见《本草纲目》。为对虾科动物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的肉或全体。

    【异名】海虾、明虾、大虾、白虾。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效应用】补肾助阳:用于肾虚阳痿,单用浸酒醉死,炒食;或与麻雀肉、黄酒炖服。益精增乳:用于产后乳少,可与蒲公英、白芍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性功能障碍、少乳症。

    【用法用量】煎服:15~30g;煮食;或浸酒。

    【现代研究】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对平滑肌呈收缩作用,对乳汁分泌有促进作用。

    丝瓜见《滇南本草》。为葫芦科1年生攀援草本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L)Roem.或粤丝瓜Luffa acutangula Roxb.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前者,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后者,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异名】天丝瓜、天吊瓜。

    【性味归经】甘,凉。归肝、胃、肺、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喘咳,常与瓜蒌、枇杷叶、黄芩、桑白皮等同用。凉血解毒:用于肠风下血,煅存性,酒调服;用于血崩,常与棕榈炭各等份为末,酒调服;用于疔疮,痈疖,单用捣汁频抹,或与五倍子末和搽。此外,煅存性研粉酒调服,又治乳汁不通。

    现代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疖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者60~120g);或烧炭研末。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皂苷、丝瓜苦味质等。具有抗乙脑病毒及抗过敏作用。

    丝瓜叶见《滇南本草》。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am.或粤丝瓜L.acutangula Rob.的叶。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痈疽疮疡,单用鲜叶捣敷,或捣极烂,加明矾、雄黄少许敷患处;用于水火烫伤,可与大黄、黄柏、黄连共研末,香油调搽;用于痄腮,可用鲜叶与鲜鸭趾草各等量捣烂外敷。凉血止血:用于创伤出血,单用研粉外敷,包扎;用于血崩,单用炒黑,研末,酒冲服。清热解暑:用于暑热烦渴,单用,或与乌梅研烂调服。

    现代常用于痈疖、烧烫伤、腮腺炎、创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6~15g(鲜品15~60g);或捣汁;或研末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三萜类及其皂苷成分。

    丝瓜络见《本草再新》。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am.的老熟果实的维管束。

    【异名】丝瓜网、丝瓜壳、瓜络、丝瓜筋、丝瓜瓤。

    【性味归经】甘,凉。归肺、胃、肝经。

    【功效应用】通经活络:用于经络阻滞所致胸胁疼痛,胸痹心痛,风湿痹痛,经脉拘挛,肢体麻木,乳汁不畅。治胸胁疼痛,常配伍郁金、枳壳、桔梗等;治胸痹心痛,常配伍橘络、丹参、薤白等;治风湿痹痛,常配伍桑枝、秦艽、威灵仙、独活、海风藤等;治乳汁不畅,常配伍路路通、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疮毒,乳痈,常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咳嗽,常与瓜蒌、贝母、桑白皮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乳腺炎、乳汁不通、支气管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痈疖、冠心病、坐骨神经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或烧存性研末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

    母草见《植物名实图考》。为玄参科1年生草本植物母草Linderniacrustaced(L.)F.M.的全草,分布于我国南部地区。

    【异名】四方拳草、蛇通管、四方草、铺地莲、气痛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肾、肝经。

    【功效应用】清热利湿:用于湿热泻痢,可与葛根、马齿苋、陈茶叶同煎服,或与凤尾草、野苋菜配伍;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与鲜马齿苋浸酒服;用于妇女带下,可与马齿苋同用。活血祛瘀:用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单用煎服。此外,鲜草与食盐少许捣敷,可治疖肿。

    现代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妇女带下症、月经不调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30~60g);或研末;浸酒。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现代研究】含山梨糖、葡萄糖、胱氨酸、谷氨酸等。

    母丁香见《雷公炮炙论》。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e.et Perry.的果实。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东非沿海国家,我国海南也有引种。

    【异名】鸡舌香、雌丁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肾经。

    【功效应用】温中降逆:用于胃寒呕逆,暴心气痛,泄泻。治疗胃寒呕逆,可与橘皮同用,亦可与柿蒂、人参、生姜配伍,如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治疗暴心气痛,可单用研末,酒调服;治疗脾胃虚寒、吐泻食少,可配伍党参、白术、砂仁等。温肾助阳:用于男子阳痿,可与附子、肉桂、巴戟天等同用;用于女子阴冷,可研粉装袋,纳阴中。此外,本品煮汁含之,又治牙宣,口臭;煎水涂擦患部,可治头癣、体癣、手癣等。

    现代多用于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性功能减退等。

    【用法用量】煎服:2~5g;或研末服。外用:调敷,或作栓剂。

    【使用注意】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丁香油,其中主要为丁香油酚。又含鞣质、齐墩果酸等。丁香油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刺激胃肠蠕动,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