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看历史精选集-人文春秋(3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厄奎亚诺被塞进船舱,颠簸着渡过大西洋后,船上的人已经死了大半。他上岸后被拉到市场上拍卖给了种植园主,之后,他开始了在加勒比海的砂糖殖民地被奴役的生活。加勒比海的英国殖民地中,白人与黑奴的比例是一比八,从16世纪以后的三百年里,有一千万以上的黑人被贩卖到加勒比海和南美当种植园的苦力,而人贩子则是大航海时期趾高气扬的葡萄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

    18世纪以后,欧洲人再也不能从非洲掠夺人口作为他们殖民地上的奴隶了,被带到这里的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吃不了这种苦,都自谋职业去了,但是甘蔗还是要种,糖还是要产,于是他们将眼光转向了中国。

    从此时起,中国人和糖的关系便不再有中国人杨万里那样的描述:“亦非崖蜜亦非饧,青女吹霜冻作冰,透骨清寒轻着齿,嚼成人迹板桥声。”小农经济时代逸情养性的糖,从此变成工业化时代一条苦难的产业链。

    荷兰总督Jan Cocn的后人发现了他生前留下的一篇没能实现的备忘录:他想把中国人移到荷属印度去,因为那里需要大量的移民,“在全世界上能为我们办事的人,没有哪一个超过中国人。最好趁着这一次季候风,派出舰队,到中国沿岸去掳掠中国男人、女人和小孩,越多越好”。(季羡林《糖史》)

    英国人在英属西印度群岛使用奴隶大量种植甘蔗,在他们的殖民地苏门答腊开展制糖业时,发现中国的工人很好用,这些中国人还把制糖业带到马来西亚等国。

    自从有了糖的产业化,甘与苦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1840年以后,把黑人运往南美变成黑奴的生意开始变得困难了,于是,古巴和秘鲁的甘蔗园主和制糖商就开始在中国人身上打主意。

    他们开始使用东亚、东南亚的劳工,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吃苦耐苦的黄种人,不仅巩固了美洲殖民地上的甘蔗产量,还为殖民者在大洋洲和印度洋地区开辟新的甘蔗园和制糖厂。

    一些早年出过国跟外国人打过交道的狡黠中国人,在古巴和秘鲁经纪人的资助下回到中国的广州、厦门、澳门等沿海地区,为外国人开展起类似劳务公司的服务。他们用当时最先进的一种用工方式,以合同工制的名义签一年期合同,把中国人带到南美。一经在哈瓦那或利马登岸,这些合同工就被带到市场上拍卖,变为奴隶。而当时中国的法律也是糟糕到了顶点,移民出国的人再回国,就要判死刑,这就使得被拐卖到海外的中国人只能在外国为奴,而无法回归故里。

    第一次是在1847年,一次就有800名中国人被骗到古巴。5年后就有近万中国人在古巴的制糖厂当奴工了。

    当时的美洲加勒比殖民地及南美都有德国、意大利等欧洲苦力被送进欧洲诸国在海外开设的糖寮,但他们不愿去制糖厂当劳工,自谋职业或从事了经营工作。所以中国人就成了工业化制糖以后,最苦命和凄惶的制糖人。他们天天与糖接触,却过着被殴打、断腿、生疮、瞎眼、生不如死的苦日子。

    于是有了《古巴节略》中的这个记载:当地闹匪乱时,一个西班牙兵持枪闯入一间制糖作坊,他的枪将要刺到中国工人身上时,但见一尊赤面绿袍执大刀的神出现在人群中间,一场祸事得以幸免。这位中国人的守护神,就是越洋而至的武圣关公。

    美利坚为糖夺国

    美洲种植甘蔗,是从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时期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下,一些有关和无关的人都被牵扯到航海带来的机遇里。在远离欧洲大陆的美利坚,因为英国移民的关系,糖成为不可缺少的奢侈品。

    但美国能种甘蔗的州并不多,发展到19世纪也只有七八个。造糖自给是远远不够用的,这就使美国成为糖的进口大户。工业化的到来,带给美国制糖业的机遇是进口粗糙的红糖,再炼成精细白糖出口他国。

    《外国史略》中说对英国每年进口糖约三百二十四万石,纳饷一千四百八十四万两,其质最粗,英人磋磨之,乃精且白。这一时期英美都是这样靠先进的机械化制糖,进口初级产品,出口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将自己由糖的消费国变成了出口国。在手工业和工业化、粗加工和深加工之间,赚取巨大的收益。

    如何获得大量的糖,并把持糖的制造和销售,成了欧美政治家和商人共同的课题。身处地广人稀几面环海的北美大陆,美国自然比英国有更多的自然便利。

    美洲大陆上的新移民,很快就发现了离旧金山三千八百公里以外的洋面上,有一个盛产甘蔗的群岛,吃苦耐劳的中国移民正在这里用他们古老的石臼和铁锅造粗糖。当然,这些中国最早的夏威夷移民也没有想到,他们在距离关山数千公里之外的太平洋小岛夏威夷上的生产和生活,不仅带给美国充足的糖源和贸易收入,还导致了夏威夷王国的灭亡。

    1802年,中国人最初登上夏威夷时,这里长着茂盛的甘蔗,但是岛上的人并不懂得榨汁制糖。中国开拓者用家乡带来的最原始的石臼糖碾和熬糖锅,在夏威夷群岛的兰尼岛上炼起了有点泛黄的粗糖。这里丰富的甘蔗资源引来了更多的华人和白人。而白人一来就是开设大规模的机械化糖厂,并很快淘汰了华人的手工作坊。

    夏威夷制糖业的第一次机遇是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战争使糖价长了五倍,欧美人立刻逐利而来。1876年,夏美两国签订了蔗糖免税进入美国的条约,这无疑给岛上的制糖业打了一针兴奋剂。中国人陈芳开始收购岛上的糖厂、蔗田、先进设备,并从中国招募了上千华工,建起当时最大的糖厂,为他日后成为华侨中的第一位百万富翁打下基础。从这一年开始,夏威夷政府开始向亚洲国家大量招募劳工。

    1891年,利留卡拉尼继承了兄长卡瓦卡努的王位,成为夏威夷的末代女王。利留卡拉尼见多识广,她年轻时游历欧洲,思考并研读过欧洲各国的宪法,她曾想在自己的岛国颁布一部夏威夷大法以抗衡美国,但是来自欧洲和美利坚的白人商团不同意。在他们看来,新王法有可能影响他们在全球的食糖贸易,断了他们的财路。

    1893年的1月,由一百多名美国人,那些商团的会员手执火枪与前来支援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里应外合,占领了女王的王宫,推翻了这个家族对夏威夷九十三年的统治,女王曾带着夏威夷土著联合签名的文件到美国国会去请愿,但等待她的却是被软禁在岛上。美国人又经过了五年的“努力”,终于将夏威夷这个出产蜜糖的花园,变成了美国的一个地区。

    较之末代女王利留卡拉尼,同在夏威夷生活的这位中国香山梅溪人氏还算幸运得多。陈芳比女王还大十三岁,1849年二十四岁的陈芳到夏威夷当学徒时,未来的女王还是一位头戴花环的少女。

    后来,陈芳和女王有了点姻亲关系,这位食糖实业家兼巨贾曾出资把他夏威夷妻子的义兄卡瓦卡努推到了夏威夷第七位国王的位置上。自己也因之成为枢密院议员。光绪皇帝在1881年又钦命他为中国驻檀香山总领事。卡瓦卡努国王到中国访问就是陈芳赞助的,他还安排国王会见了李鸿章。

    由于陈芳身为中国驻夏威夷领事馆总领事的缘故,夏威夷华人从此可以享受领事保护权。夏威夷王国还通过了多项保障华人权益的法案。陈芳并没在白人商团的政变中受到太大的损失,因为他在利留卡拉尼登基前一年,就变卖家产,并将其中的三分之一——六十万美元的家产带回了中国,开始了造福乡梓的又一个阶段的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