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大全集-生意和字经——和字值万金,一团和气好生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商人求财,以和为贵。因此,商人不与人争强逞能。风华少年之血气之勇,为商人所不屑。商人要笑脸迎客,用脑不用力。虽然商人也不能懦弱,有谋还需有勇,但是,和气生财是商人必须谨守的商业规则。

    做生意要与人为善

    有句俗话叫“同行是冤家”,这种观念在现代商战中已经成为过时的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同行间若既能各挣各的钱,又能保持友情,经营效果肯定是引人注目的。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在做生意中既挣钱又讲友谊的人。

    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即使对竞争对手他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商场充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关于善待他人这点,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过去,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不同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老竞争对手怡和。

    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富豪包玉刚看到九龙仓股票发展势头甚猛,大有暴利可图,他便与同僚商议,立即定下吃掉这块“大肥肉”的方案,并派人暗中收购九龙仓股票。可这时李嘉诚早已动手进行此事,并一举夺得九龙仓股票2000万股。当九龙仓股价由原来的10多元港币涨到40元港币时,出乎人们的意料,李嘉诚主动以每股36元港币转让给包玉刚。对此,下属实在不理解为啥到嘴的肥肉还要送人,李嘉诚则回答说:“做生意是为了赚大钱,但只要有门道就可以赚到,而友谊却很难用金钱来购买啊!”李嘉诚讲的是豁达之人的肺腑之言。

    李嘉诚鼎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从置地购得港灯,还率领华商众豪“围攻”置地。李嘉诚并没为此而与纽璧坚、凯瑟克结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战役后,他们都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项目。

    在李嘉诚看来,善待他人、利益均占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正如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有人说,李嘉诚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一个与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所以,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如何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照顾对方的利益。

    中国古代有“和气生财”的说法,这里的“和”就有着“与人为善”的含义。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个深得和气生财要诀的聪明人。

    “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盘满钵溢!”

    香港广告界著名人士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体会。她曾主持广告公司,而与长实有业务往来。广告市场是买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丝毫不用担心有广告无人做。这样,自然会滋长客户尤其是像长实这样的大客户的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气焰。

    林燕妮回忆道:

    “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十分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

    “电梯上不了顶楼,踏进了长江大厦办公厅,跟另一个服务员我们爬楼梯上顶楼,李先生在那儿等我们。

    “那天下雨,我的一身雨水湿淋淋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外衣,他亲手接过,亲手替我挂上,不劳服务员之手。”

    双方做了第一单广告业务后,彼此信任,李嘉诚便减少参与广告事宜,由洪小莲出面商谈下一步的售楼广告。

    “有时开会,李先生偶尔会探头进来,客气地说:‘不要烦人太多呀!’”

    “我们当然说:‘愈烦得多愈好啦,不烦我们的话,不是没生意做?’”

    李嘉诚的“与人为善”,更多的是来自他所受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而重要的是,李嘉诚将他与人为善的哲学真正落实下来,并坚持下来了。

    一团和气好生财

    古人云:“和为贵。”今人曰:“和气生财。”都说明一个道理:只有与人为善,待人谦和,尊重人,才能赢得人心,凝聚人心,占领市场。

    坚持“和气生财”就能实现互利共赢。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市场经济关系格局。

    和为贵、合则全,这是自然的法则,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如此。圣贤的思想就是依据这些原则形成的,人与人的合作也是根据这些原则而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然而,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常走向它的反面。关系闹翻、翻脸不和时,合作的关系便破坏了,彼此都把对方视为仇敌,并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一钱不值。

    和气生财,“和为贵”,商场上很忌讳结成仇敌、长期对抗。但是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商场上很容易争执不下,甚至争斗不休。或者因为一笔生意受到伤害,从而耿耿于怀。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反目成仇、结成死敌的必要。

    在市场里,一位老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

    这位妇人本着和气生财的道理,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到自己的角落。

    旁边卖菜的年轻人观察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您这里来,为什么你不生气?”

    老妇人笑着说:“在过去有个风俗,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更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摊位上,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

    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只有心平气和、细心周到才能赢得买家的心!顾客到店里来,就是商店的客人,无论买与不买,营业员都要以礼相待、热情服务,不能有“你来求我的”思想,不能待顾客态度冷淡、语言生硬,甚至顶撞顾客。

    凡是有经验、有涵养的老板总是在谈判时面带微笑,永远摆出一副坦诚的样子,即使谈判不成,还是把手伸给对方,笑着说:“但愿下次合作愉快!”

    因为,商场上树敌太多是经营的大忌,尤其是当仇家联合起来对付你,或在暗中算计你时,你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况且,做生意的主要精力应集中于如何开拓市场、如何调动资金、如何做广告宣传等方面,如果老是用在对别人如何暗算与报复,难免会顾此失彼。中国有句老话:生意不成仁义在。

    美国的“旅馆大王”希尔顿的发迹之路,其中主要一条是微笑服务与和气生财。

    1919年,希尔顿接过父亲交给的2000美元,连同自己赚来的3000美元,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经营旅馆生涯。当他的资产从5000美元奇迹般增加到5100万美元的时候,他欣喜而自豪地把这一成绩告诉母亲。想不到,他的母亲却淡然地说:“依我看,你跟从前没有两样……事实上你必须把握比5100万美元更值钱的东西,除了对顾客诚实之外,还要想办法使每一个住进希尔顿旅馆的人住过了还想再来住,你要想出这样一种简易、不花本钱、而行之久远的办法去吸引顾客。这样的旅馆才有前途。”

    母亲的话使希尔顿陷入迷惘,究竟什么办法才具备母亲所指出的“简单、容易、不花本钱、行之久远”这四大条件呢?他反复考虑此事,并亲自去逛商店,串旅馆,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旅客和顾客去亲自体验感受。不知走了多少间商店和旅馆,总数以千计,历时半年。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就是和气生财。只有“和气”才实实在在地同时具备母亲提出的四大条件。于是,希尔顿实行了以微笑服务体现出和气生财的经营策略。

    每天,他对营业员的第一句话是:“你对顾客微笑了没有?”他要求每个员工无论如何辛苦,都要对顾客投以微笑;不管顾客什么态度,都要以和气相待。即使在旅馆业务受到经济萧条的严重影响时,他也经常提醒员工记住:“千万不可把我们心里的愁云摆在脸上,无论旅馆本身遭受的如何,希尔顿旅馆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属于旅客的阳光。”

    因此,在经济危机中纷纷倒闭后幸存的20%的旅馆中,只有希尔顿旅馆服务员的脸上带着微笑。结果,经济萧条刚过,希尔顿旅馆就率先进入新的繁荣时期,跨入了黄金时代。今天,希尔顿旅馆已在五大洲各主要城市开设有210家分店了,年营业额超百亿美元。

    “和气生财”是从古至今广为人知、广为采用的经营策略。我国古代就有“脱货求财说好话,切莫开口就骂人”的商业谚语。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企业要赢得市场和顾客,产品质量和款式是重要的,如再加上在营销活动中始终和蔼可亲、服务周到,其生意就能兴旺发达,财源广进。反之,如果对顾客板着面孔,疾言厉色,哪怕其有质优价廉的产品,顾客也会敬而远之的。所以,“和气生财”营销策略是现代商业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广结人缘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也是创业者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八面玲珑,自然财源广进。但从商人的势利眼光看去,并非每一个人都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交结,连孔子也教人“无友不如己者”,但一般来说;创业者尽量不去得罪人,在无伤大雅、无大损失的情况之下,不妨处处与人为善、慷慨大方,但要花心思去栽培则不必。

    一次,几位从外地到广州出差的旅客,到某饭店用餐。他们一坐下,服务员就亲切地问:“你们喜欢吃什么菜,还是让我介绍几个?”顾客说:“我们带来了罐头,不要菜了,给我们来几碗白饭好吗?”服务员很快端来了白米饭,还带来了碟子和罐头刀,说:“这罐头要加热吧?”顾客说:“不用了。”服务员又要替顾客开罐头,客人还是说:“不用了。”后来,服务员看见碟子上干巴巴的罐头肉,便又建议客人添个菜汤。客人说:“好!您真热情。”客人满意地吃完了这顿饭。临走时,怀着一种深深的敬意对服务员说:“您服务真周到,改天我们再来。”果然,这几个客人连续几天都到这家饭店用餐,不过,再也不是带罐头来净吃白米饭了,饭店的营业额也增加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要记住商人的要义在于和气生财。市场竞争激烈,就看我们的商人各显其能,但绝对不可用“要道”征服市场。赚钱要走正道,要让我们的资本变得更洁白!

    为人存厚,得理饶人

    “为人存厚,做人尽兴”是一代名商胡雪岩的自拟联。细细咀嚼,实在是回味无穷。

    为人存厚,也就是说做人要厚道,要对人、对事多宽容、多悦纳。这是作为一位商人的胡雪岩成功的秘诀之一——如果不能容忍,不能容事,事业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因为缺少人脉的事业是单薄的事业,缺少雅量的心胸是狭隘的心胸。

    而“做人尽兴”就更让人击节赞叹。许多人一味地容忍,一味地谦让,结果把自己让到了墙角,让得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其实在胡雪岩看来,真正的人生,表现在一方面对人的宽厚上,一方面对己的善待上。这两者并不矛盾。

    事实上多对人包涵一些,业余时间对自己好一些——这是一种理解,也很容易做到。在事业上本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多给人一些空间,甚至适度吃点亏,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够聪明的,其实换来的和谐与回报之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每个人都是既有以牙还牙之心,更有投桃报李之意,如果我们用真诚和宽厚来对待别人,久而久之,再自私的人也不会无动于衷。在休闲的时候,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或者舞文弄墨一回,或者诗酒唱和一回,不用拘束,不要把一些烦恼一直闷在心里,这样就算尽兴了。

    胡雪岩在苏州时,一次他到永兴盛钱庄兑换20个元宝急用,这家钱庄不仅不给他及时兑换,还反过来诬指胡雪岩手持的阜康钱票没有信用,这让胡雪岩感到十分恼火。

    永兴盛钱庄原来的老板节俭起家,苦了大半辈子才创下这份家业,但造物弄人,四十不到就病死了,留下妻女相依为命。现在永兴盛钱庄的档手是实际上的老板,他在东家死后骗取了寡母孤女的信任,人财两得,实际上已霸占了这家钱庄。他接手永兴盛钱庄后,经营手法和以前的老板大相径庭。这个档手贪图重利,只有十万两银子的本钱,却敢放出二十几万的银票,如果有人从背后下黑手,这家钱庄便会面临挤兑风潮。

    胡雪岩无缘无故受了这家钱庄的气,自然想狠狠整它一下。他想到了借用京中“四大恒”排挤义源票号的办法。京中票号,最大的有四家,招牌都有一个“恒”字,称为“四大恒”。行大欺客,也欺同行。义源本来后起,但由于做生意迁就随和,肯为顾客着想,加上信用又好,而且专跟市井草民打交道,名声一下子做得很盛,连官场中的人物都知道它的信誉,因此生意蒸蒸日上。“四大恒”同行相妒,想打击义源,于是出了一手“黑”招,他们暗中收存义源开出的银票,又放出谣言说义源面临倒闭,终于酿成挤兑风潮。钱庄主要是做兑进兑出金融周转的生意,一般不会将储户存款原封不动存放在那里,大多情况下自然是一手收进存款,一手又将这笔存款放出去,因此无论实力多么雄厚的钱庄、票号,都害怕储户挤兑,挤兑风潮一起,直接的后果就是清盘查封,关门倒闭。

    胡雪岩想仿造“四大恒”排挤义源票号的办法,而且以胡雪岩当时的地位和实力,比当年“四大恒”做起来更方便也更狠。浙江与江苏有公款往来,胡雪岩可以凭自己的影响,将海运局分摊的公款、湖州联防的军需款项、浙江解缴江苏的功饷几笔款子合起来,换成永兴盛的银票,直接交江苏藩司和粮台,由官府直接找永兴盛兑现,这样一来,永兴盛必倒无疑。而且因为要兑现的都是官款,里面还有军需款项,追究起来,还不是仅仅关门清盘的问题,很可能要让永兴盛的老板吃官司,身陷囹圄,弄不好甚至会掉脑袋。对于胡雪岩来说,这一招是借刀杀人,还可以一点痕迹都不留。

    不过,胡雪岩并不是那种残忍、恶毒之流,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放永兴盛一马,没有去实施他的报复计划。胡雪岩之所以能忍下这口气,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方面考虑是这招实在太狠太辣,一招既出,永兴盛绝对没有一点生路。另一方面考虑则是这样做,只不过是徒然搞垮永兴盛,自己劳而无功,得不到半点好处。等于是损人不利己,这样的事情,胡雪岩是决不愿意做的。还有一个考虑,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为那些储户们着想。胡雪岩知道,像永兴盛这样的小钱庄,官场大老和商场大亨,一般都不会与之有太多的往来,它的储户一般都是中小商人和稍稍殷实一点的市民。这些人都是从牙缝里挤出的一点点积蓄,如果永兴盛倒闭,他们也就跟着倒了大霉了。胡雪岩不忍因泄自己一时之愤而害了永兴盛的储户。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胡雪岩为人宽仁的一面。说起来,这永兴盛既来路不正,又经营不善,实际是一个强撑住门面唬人的乱摊子,即使将他一击倒地,大约也不会有多少人同情,可能还为钱庄同业清除了一匹害群之马。即使是这样,胡雪岩还是下不了手,足见他所说的“为人不可太绝”,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确确实实这样去做的,这其实可以看做是胡雪岩的一条为人准则。

    在面临利益冲突的时候不妨让一步,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增加一个朋友而少个敌人。是的,真正的追求不等同于物质利益,如果我们看开一些,让出一些,那么我们的追求也会更纯粹一些,心境也会更淡泊一些,而脚步会更有力一些。

    生意做不成也笑脸相迎

    如何才能生财?犹太人首先着眼于内部管理,他们通过营造一个和气挣钱的氛围,避免引起矛盾冲突。

    犹太商人强调和气生财,把人际关系搞得融洽和睦,从而让自己的生意欣欣向荣。这种经商之道是以“和”为原则,以“善”为办事宗旨。他们悠久的慈善传统和敏锐的社会竞争意识,使他们对现代社会的劳资关系也有所贡献。

    孙杨在北京中关村做小数码产品的批发。两年的时间里,孙杨在这个小柜台里摸爬滚打茁壮成长,自己也开了一个网店,顺带着做一些终端客户。

    在多年的经验中,孙杨深知,做销售这一行,不可能每笔单都能成交。但是,即使不能成交,也要跟对方和和气气的。就这样,几乎通过每一个订单他都能认识能认识一个客户,或者说是一位好朋友。对于客户和准客户他都会定期问候,因为是朋友,也许就多了一个下次更好的机会来合作。

    有一次,孙杨刚打开网页,就看见旺旺在闪。原来是一个外地的朋友在找一个合适的摄像头,而他店里正好有好几个牌子,价格也比较有优势,于是开始在网上和对方沟通,他的使用需求、使用环境和心理价位等。没想到这位朋友除了简单的产品资料之外,对摄像头的成像器件却格外感兴趣,他要求孙杨给他详细地做个说明。

    但是孙杨只是一个开网店的,他哪懂这些呀?但为了这个客户,孙杨甚至去厂商的主页临时找一些技术指标,再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解释给对方。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对方问孙杨一个问题:COMS成像效果怎样,和CCD又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对于孙杨而言还算简单,他之前卖过数码相机,这回学以致用了。于是,孙杨从头至尾详细地说开来,说得兴起甚至搜出了几张成像原理示意图,发给了对方。

    一小时之后,对方终于憋不住了,告诉老巴:“谢谢你,你把我这一年的问题都解释清楚了,甚至比我们老师讲得还好。其实我并不是真的要买摄像头,是我们课程需要,我看您店里这么多摄像头产品,心想你肯定是这方面专家,所以才……”

    听到这番话,孙杨气得差点破口大骂。但是他还是忍住了,冷静了一下,和对方说到:“这一个小时对我也很值,因为和你这一交流,也让我对这个产品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与认识,还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这个效果恐怕用钱都难以换来,所以我要谢谢你啊,就算你没买我的东西。”

    通过这件事,孙杨更加认识到,与客户的交流很重要,至少要让对方觉得自己很专业。而他的心态也很简单,买卖不成仁义在,多个朋友多条路嘛。

    与孙杨相同的是,与成功的商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他们总是呈现一副笑脸。无论生意能否做成,即便因合约而产生不同意见,他们也总会以笑脸来说出其否定的意见。学会笑脸相迎,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经商战术。

    中国有句俗话:“人不会笑莫开店。”做生意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将个人的情绪,对对方的好恶带到生意当中来。做生意目的是要赚钱,所以,凡事要以和为贵,时刻要注意以笑脸相迎。

    “和”才能得长利

    做生意看重的是长远,钱是赚不完的,要考虑给自己留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让生意主动来找自己,这样就不怕没有生意可做了。

    做生意就要想着怎样赚钱,这话一点都不假。但是,怎样赚钱却是有门道的。有些人眼睛总是盯着钱,总是想得到最大的利益,结果往往得罪了顾客,气跑了客户,影响了以后的生意,这真是因小失大呀!

    在经商实践中,有经验的生意人心甘情愿以“吃亏”的方式为投资来培养自己的关系网,这也是一种建立商业和社会关系的策略。他们懂得与客户、同行搞好关系,就等于抓住了市场,抓住了市场就抓住了商机,抓住了财源。他们深深地明白:只想着自己的商人不能算做真正的商人,因为你所要赚钱本来都是在别人的口袋里的,要弄过来,就得与别人搞好关系。

    在用“吃亏”策略营建关系网这方面,有“温州印刷业大王”之称的叶茂西是一个典型代表。无论是在创业阶段还是在后来的经商过程中,他不仅想着客户,而且时刻准备着为客户的纰漏担责任,这样表面看来虽然是吃了亏,但却以此赢得了更大的客户群和更大的利益。靠着“吃亏”,他名传千里,国内许多大公司、大集团纷纷找上门来,他因此有了更多更大的客户和利润,他的客户有“网易”“联想”“雪碧”“平安保险”等国内大企业,也有“摩托罗拉”“诺基亚”“可口可乐”“柯达”这样的国际知名集团。客户只要慕名而来和叶茂西挂上钩,就立即形成铁链式的合作关系,想脱钩都不容易——不是客户脱钩不得,而是客户不忍脱钩,他们为情所动,舍不得叶茂西这样令人满意、懂得交情的客商。正缘于此,叶茂西不无得意地说:“吃点亏算什么,能吃亏才能占便宜。”

    吃亏是福,先吃亏才能再得利,这是温州人建立商业关系、社会关系的有力武器。正因为“吃亏是福”的思想准备,所以在买方市场竞争激烈的险境中,他们总能牢牢占据有利地位,并稳步推行拓展计划。正因为懂得“吃亏”的好处,温州人才屡屡试用“低价策略”,当暴利营销风气在市场盛行的时候,他们带进了适利销售、薄利多销的清新空气,温州人了解自己的优势、潜能,也了解客户的心理和市场的规律,所以在市场多施打折让利之为,力行诚信待客之道,尽显豪爽慷慨大气,不仅为己扬了名,而且借此立了足。

    宁波大世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温州商会会长陈正光讲过这样一件事:

    “当时刚刚改革开放,商品流通还是比较落后,应该说那时候做生意比较好做。我到了宁波,三个人把几样东西都买好以后装轮船。突然碰到一个人是桃花岛人,他说有非常好的目鱼干,就是吃的目鱼干,那么我们几个人货进好,刚刚还剩下几万元钱,就决定进货。我和他讲他们去装货,我们把这些鱼都买下来,大概一共4000多斤。重量都称好,钱付好,后来我感觉这4000多斤好像量不够。我就重新称了几袋,后来4000斤其实只有1900斤。”

    一次生意就被人骗了2000多斤,这是许多人都无法接受的。但是,陈正光却想得很开。他认为,做生意,上当受骗、吃亏损失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汲取经验,着眼于长远发展,就当交点学费学习做生意的方法,这也是合算的。

    他说:“有些地方我都吃亏了。用一句宁波话,吃亏就是上算(合算)。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我们前面做过很多的事情,不管是失败还是吃亏,我觉得,都是上算的。”

    美国耐克公司创始人菲尔·耐特说过:“有时候,能吃亏就是福,会忍退就是成功。”许多温州商人深谙其中的道理。

    有一位温州籍商人刘老板,在陕西铜川开了家机电设备公司。

    有一次,一个老客户来买电器配件,遗憾的是,刘老板找遍了公司的库存,就是没有这个配件。但是,这位客户着急得很,因为拿不到这个配件,他所在的企业就面临停工,而停工一天的损失将达5万多元。

    看到客户如此着急,刘老板一边安慰,一边承诺一定在一天之内把货搞到。

    客户刚走,刘老板便亲自出马打的直奔西安供货方。谁知,西安也没货了。没办法,他只好连夜乘飞机到杭州,然后再叫车赶往温州老家。

    回来折腾一番后已经是清晨四五点了。刘老板不顾饥饿与疲劳,又在温州联系相关的生产厂家。结果,在连续联系了十几个厂家后,终于让他找到了这个电器配件。

    拿到电器配件后,刘老板火速打车直奔温州机场,连下车看望一下父母的时间都没有。

    第二天,当他把货交到客户手中时,客户感动得无法言语。

    但是,这次生意对于刘老板来说,却是一桩赔本的生意。因为一个配件才300元,利润也就30元,但是刘老板却付出了3000多元的交通费。

    当然,从表面上来看,刘老板亏了好几千元,但是他却得到了客户的信任。第二天,客户所在的企业就敲锣打鼓地送来大匾,还带上当地媒体来采访刘老板,宣传他这种一心想着客户的事迹。

    就这样,刘老板吃亏待客户的消息在业内广泛流传,刘老板生意自然是越来越红火,得到的财富自然比区区几千元的损失要多得多。

    上海安信地板有限公司董事长卢伟光也是一个敢于吃亏的人。凭借自己独到的眼光,卢伟光用自己的利益换取了现在的发展。

    那次事件发生在2001年。

    2001年,卢伟光在巴西做了一次赔本生意。这在许多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卢伟光却并不这么认为。

    “我早就听到了亚马逊丛林的召唤,那些木头是有生命的,有细胞,会呼吸,还会说话。”卢伟光说。为了木头,卢伟光真是付出了很多。

    2001年春节前夕,因为市场被普遍看好,很多亚洲商人都增加订货量。但按照传统习俗,绝大部分装修工程在那时候都停工暂歇,没人买货,这样,商家手头的现金一下子窘迫起来。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印尼盾暴跌,1美元本来兑换8500印尼盾,一下子跌到了1∶13000,大部分供应商都转向印尼采购,而停止从巴西采购。

    当时的卢伟光也非常犹豫:如果按照原来合同中规定的汇率从巴西订货的话,自然能够赢得巴西人的尊敬和喜爱,今后就能够得到更优惠的价格,但贷款利率加上汇率损失,折合起来要亏损1700多万元人民币,这几乎是当时卢伟光一整年的利润;可是如果毁约的话,自己这3年在巴西辛苦经营的渠道和信用都要毁于一旦。

    怎么办呢?要做这个决策实在太困难了。

    当时的卢伟光敏锐地意识到,未来两三年中国的房地产业必然还会发展,自己是有机会把这笔钱赚回来的。尽管面对这笔巨额的损失,卢伟光无法确定自己需要多久才能赚回来,但是最终他还是把钱打到对方账户上。

    “我平时很少向人家借钱。但那个时候,时间很紧,我叫我太太和我弟弟飞回温州,一天借到1百万现金,用一个麻袋装着飞到上海,按时付清了木材款。”他说。

    卢伟光认为,就像森林里的树木一样,一年长一个轮儿,所有的事物也都有周期。这是该做的事,不得不亏的钱。整个中国的房地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今后两三年只要保持增长,这个成本我承担得起。

    风波之后,卢伟光总共损失1500万元,但“上海安信讲信用”的消息很快传遍巴西业界。卢伟光的友善、真诚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50多个原木锯材厂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甚至连当地的印地安人都成了他的好朋友。卢伟光在回想当初的决定时,曾经感慨地说:“现在回想起来还算幸运,因为当年绝大部分经销商都宁愿选择毁约,以避免这笔损失。而我,不仅仅给供应商带去了资金,也确立了自己在巴西良好的名声,其他供应商也都倾向于给我供货。”

    作为安信公司董事,卢伟光的妻子陈洁说:“伟光认为信誉是最难建立的,钱是次要的。他一般不会计较人家压价,他只在乎供货质量和数量,我就数落他怎么这么笨!不过,人家可能以为他比较傻,都愿意跟他合作。”

    是的,在生意场上,有时候要难得糊涂,不要过于斤斤计较。许多人最怕与过于精明的商人合作,因为生怕自己会被利用,会吃亏,如果你是一个不在乎眼前吃亏,而重视长远发展的人,人们就相对愿意与你合作。

    在电脑时代的今天,商业经营活动实现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智力较量,谋略较量。而这种吃亏实际上就是一种商业上的深谋远虑。商业俗语说,“钓鱼需长线,有赔也有赚”。对于生意场上的得失,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千万不要“只见锥刀来,不见凿头方”,只顾一时的利益而失去了长远的利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