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说易经-鼎卦第五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火风鼎 离上巽下)

    鼎卦卦体:离为火,巽为风、为木,火风鼎,烹饪之器,取新,日日新。

    卦德:巽为耳,离为目,巽而耳聪目明,柔进而上行。

    古时看重鼎,国亡曰“覆鼎”,客气说为“易鼎”。国君,主鼎之器,是主器者,以鼎告庙,国家建立称“定鼎”。

    民间用饭三盂,其他用鼎以祭庙,也是主器,长子主器,所以长子就不能绝后。

    《序卦》:“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鼎,烹饪器,日日用,必日新,去物者莫若鼎,故革之后接着鼎。

    《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鼎二卦互综,去故之后即取新,革既变,则制器立法以成之。

    鼎,元吉,亨。

    鼎,国之重器,以鼎传国。

    元亨,“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吉。主事者,正出正入。

    小人物要做正经事,所行如净乱七八糟,迟早小孩必知,小人物不必出卖良心。《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身修因意诚,意诚则不心猿意马。我们是小人物,小人物要做正经事。

    今天女孩几人会手拿针线?此即不做正经事。人一失本,即不是人。正经事,就是小事。旧时女人不做女红、烧饭,即不做正经事。

    必要真知,真明白一卦、一爻即成。读多少年书,而行为呢?小人物,女人尽女人的本分,男人尽男人的本分,孩子尽孩子的本分。夫妇以义合,离婚即不义。

    有些人虽身残,但心不残,而多少同学却心残,执迷不悟,聪明,正经事不做。今天小学学生没钱花就抢钱。要洗尽大家的迷,换样买面包,还是面包。人即迷,“先迷失道,后顺得常”。什么都不会,既心残又身残。

    争自由,几人好了?学《大易》之道,依《大易》之道行事。做正经事,心里也舒服。光斗争,谁也不成。袁项城都过去了,必要正出正入。

    干五十年,人未承认做人事,批评证严,不过是嫉妒。胆大,能说,利他,几人向慈济捐款了?做一点,都耍心机。卑鄙,心机更不必谈。小人物何不坦荡荡?威乎其威,严乎其严,胡子好看,证严可没有胡子。我说话,在启发人性,不信人性唤不回。慈济老太太捡垃圾,人有美必扬善。要遏恶扬善,人什么都不做,光会批评,最是无耻。我到慈济坐坐,至少看“假的人性表现”,假字都受不了,但久假成真,岂不是真?

    老师启发心灵,唤醒良知,昔人奉养老师一辈子。空想、空讲没用,必要能做,做得牺牲。我们说得多,而做了多少?

    人问我:“吃什么如此健康?”我说:“心理健全。”人有好,即高兴。想得正经,做得正经。我想家人,希望能做事,怕以后若弄得乱七八糟,反而不好。邪灵,丑陋,无人的尊严。

    我脑中无“死生、利害”四字,虚名既不能成功,也不能惊世,都是虚影。各人因做法不同,成就也不同。想法不一样,做法自然不一样。“长白又一村”内容,即我的正经事。

    真发心,不必上万人,一二人即足以有为。闲得无聊,所以做坏事。人细想,究竟是啥玩意儿?真了悟,过独身生活。人没多大意义,生儿育女责任重。必要真明白,不真明白,净假惺惺,出家人就懂造孽。说“不正经”比“不是人”好多了,越普通越没想到,自早晨起床,一天又想一正经事了?

    每天分析自己,即知如何做正经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日熙熙攘攘是人的事?一天挣几个钱,何必把良知出卖了?到什么时候都做正经事。正经事多,培养智慧,有智慧领入正轨。

    过去事当故事,必要了解近代史。过去即过去,了解昨天才能建设今天,有今天吉才有明天结果。不必色庄,实事求是。

    《彖》曰:鼎,象也。

    “鼎,象也”,容实。烹饪,不是煮水,内里必有实际的东西。

    人家有实德,要容,不要净批评别人。

    鼎,中为腹,下为四足,上有二耳,穿于耳者铉,此鼎之象。鼎,方也,正也,取鼎以象人事。

    以木巽火,亨(烹)饪也。

    巽为木、为风,“桡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以散之”;离为火,“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卦传》)。鼎,下木上火,以木入火,象烹饪。有木、有火,加上风,才能成其用,上下全其用。

    圣人亨(烹)以享上帝,而大亨(烹)以养圣贤。

    鼎,祭祀用,代表国之重器,中国祭政合一。

    鼎,上下全其用,不止取新而已,而是享上帝,养圣贤。

    “享上帝”,是“明明德”,感谢自然,妙物者、役物者,科学再发达,也晃不出此圈。“在明明德”,感恩,万物皆备于我。何以“明明德”?他们有好事,我们岂能不“明明德”?

    所有人类各宗教无不感谢自然,我们不称“上帝”,称“元”,元神。造人,何以造得如此妙?什么叫神?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有妙物之元,就应是妙世之人。人因为程度不同,而有士、君子、贤人、圣人、大人。

    “养圣贤”,上离,离之明,在于中虚,明,不昧也,虚中、纳言,无不容也。容实、感恩、集才,“舜好问,好察迩言。舜无一不取于人”,不能容,就不能养圣贤。养贤集才,天下事不是一人成功的。

    《礼记·祭统》:“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铭者,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巽而耳聪目明”,下巽上离,顺能明,耳聪目明。

    何以忽然提耳目?《管子·宙合》称:“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听曰聪”,听的最高境界聪;“聪作谋”(《尚书·洪范》),闻其事,能审其意,而谋其事。“视曰明”,“视远惟明”(《尚书·太甲》);“明作哲”(《尚书·洪范》),“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论语·颜渊》),不管外面如何刺激,绝不改变本色。知人则哲。

    聪者,耳不软,孔子“六十而耳顺”,境界不易!外面的反应皆不重要,不聪则尽听闲言闲语,对事之判断乃不正确,没达到耳的最高境界。听其所当听为聪。聪明正直之谓神,其直如矢,活神仙!

    “明者视于冥冥,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说苑·谈丛》),不耳聪目明,不能办事。有目的的人,我不用。人必耳聪目明,不能叫天下好,但要能遏恶,叫他不发挥作用。

    圣人不能生时,时至而不失之。时至,不是你需要他,而是他需要你。有多少人打坏主意,要能遏恶扬善。

    “柔进而上行”,指“六五”。鼎卦“六五”,即革卦“六二”“柔进而上行”。鼎、革二卦相综。上离,“六五”为鼎之主,虚中,柔进而上行。

    东西必要读活。科学家根据几个公式,就发明很多东西。我们根据公式御自然,“时乘六龙以御天”。《易》的公式明白,就能治世、治事,此为中国治事的公式。

    “放于四海而皆准”,“准”,名词,用以测量是否平,水平。言行放在四海之内,人人皆以此为准,言为世法,行为世表。

    何不发愤图强?此正是机会,一公式演变都能成。我们祖宗为人类留下御世(事)公式,明白一句,即能治世(事)。此一《彖传》,即能写一部书。

    以女制男,成功了。柔,有玉之德,故能控刚。玉有五德。如有玉之德,再厉害也控制之。玉有润德,君子比德于玉。

    《孔子家语·问玉》:“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说苑·杂言》:“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

    “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所以“元亨”,乃得柔之德。

    有玉之德→柔进上行→得中而应乎刚。刚而能顺,故能成德。有刚中之德,能居下最难,多半成权臣、篡臣。得中能应刚,并不是巧取豪夺。

    “应乎刚”,我们应乎欲,如动物之逐欲,分东西时,就想多占点便宜。人与动物之别几希,君子存之,小人去之。有信仰,至少做正经事。从早至晚,未想正经事,每天醒来净逐欲,乃逐臭之夫也。

    自己没信心,要求验血,不以为耻,为女儿找爸爸,连畜生都不如。不可告人之事说出口,猪未发表宣言:父亲是谁。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巽为木,“木上有火”,象鼎,此象启发君子“正位凝命”。此即公式。

    他看此象“正位凝命”,我看此象“长白又一村”。怎么看都行,此为公式。读完公式,应演。

    “正位”,大居正,安天下。做正经事,即正经。人人都有位,可是不一定正经。标准妈妈,正位;不像妈妈,即不正位。

    “凝命”,凝什么命?凝固其命,凝其所禀之命。凝天之命,时。“正位”,正以居位;“凝命”,凝以行命。

    “凝命”为什么重要?《易》言时、位,时位连一起。《春秋》“大居正”,居正则命凝,命凝则天道继,人道立,可谓“继志述事”。大学生出家,都是疯子。

    想,何以如此?练习能想。我每天如小学生读书,一字字读。中国东西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王符《潜夫论》,潜龙,潜夫论世,讲马路捡垃圾。未了解《易经》,所以作注、作文章。徐干《中论》有修本、务本篇,必读之书。

    潜心中国之学、之术,即夏学,自此得前人之所想;弄完了,可以御天。自然统天,人御天。御天,以时乘六龙(变)之术御天。《学》《庸》好好读,定能用世(事)。

    我遗憾不懂梵文,不知佛经的原义。《法华经》,五人所译,皆不同,现通行本为玄奘所译,真面目难以认识。

    人类之中,无如中国有这么多智慧的产物。《内经》(《黄帝内经》)无人真懂。我讲我了解的《易经》,是否《易经》真面目?不得而知。

    《易经》《春秋》《墨子》《离骚》《内经》看不懂,用看得懂之点,即震惊世人。在实用上下功夫,不要在文字上下功夫。

    我五十多年,每天读《易经》《春秋》,仍然不懂;同学读,有用即重要。以《易》安床,但作《易》时无床。读的人志在安天下,即按《易》安天下。安死人亦可,谁都可以乘。

    古人的生活环境单纯,何以想得那么丰富?六七年前,我到伏羲出生地,在天水待了一天。大弟子问我:“何以待一天?”他不知看什么,由此看一人的智慧。有些人给一元,笑散了牙;待一天,就不耐烦。君子看鼎,想到“正位凝命”;有些人看鼎,想到吃,觉得太多了,再好吃也不能吃。

    到达某地,即到目的地,而不知布局。自己不知为何而忙,就混到届龄退休。有尚志?信志?岂能行有嘉?跑完,看棋谱了?时到,一摆即将军。去结交权势?不是关系不关系,而是能不能。

    正位、凝命,不是一个。识本,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万物皆备于我”,乘万物,“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御自然。

    科学家辅相万物之宜,靠“智周万物”,结果“道济天下”,将所得的道,使大家得好处。了解此,再没有比治人事容易了。应找志同道合者一起研究,嫉妒,乃不能合作,也不能成功;巧取,东抄西抄的,一点用处也没。今人一月看数本书。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

    “颠趾”,颠倒其趾。“初六”居鼎之始,颠倒其鼎趾,将鼎反倒,是在去污,什么都不留。“利出否”,为了顺利出其否,以取新。

    “鼎颠趾”,虽反常,但无咎。为了出否,不怕鼎不正。

    非常人做非常事,有大魄力改弦易辙,一般人修修补补而已。

    得妾以其子,无咎。

    鼎为宝器,主器者莫若长子。为了达成中心思想,想要有子,必找妾辅之。为了继志述事而找妾,无咎。

    鼎卦之利害观,为了中心思想之达成,必找妾之辅,忍心牺牲正,打破学究观。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鼎颠趾”,以去污;“未悖”,未悖于理。

    “利出否”,其利在于出否;“以从贵”,目的在从新贵,因旧贵已覆。出否纳新,去故取新。

    九二。鼎有实,我仇(qiú,匹)有疾(毛病),不我能即(接近),吉。

    “有实”,实德,丰富的知识道德。

    “九二”与“六五”相应,具有刚中之实德,虽与“初六”相比,但不轻于所与。自守以正,不与“初六”随便处得近,吉。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往)也;

    “九二”有实德,“慎所之”,慎己之所往,良禽择木而栖。

    出社会,择业很重要,人的第二次投胎,“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孟子·公孙丑上》),要慎择。

    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与“初六”相比非正,有应与“六五”,慎己之所往,终无过尤也。

    九三。鼎耳革(变),其行塞,雉(野鸡)膏(肥)不食,方雨,亏(损)悔,终吉。

    “鼎耳革,其行塞”,鼎以耳行,鼎耳宜空以待铉,今变空为实,故“其行塞”。“雉膏不食”,鼎中食物不得食。

    “九三”具阳刚之德,其才足以用世,但上无应与,人不知其贤,不见知,故“其行塞”,不能施展其长才。

    “方雨,亏悔,终吉”,下雨,鼎不热了,就能提鼎进食。

    “九三”无刚过之失,有朝之日,才必彰显,得“六五”之遇,则雨,其悔可损,终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宜)也。

    义者,宜也。烹饪之道,贵乎适中。过与不及,皆失中、失宜。

    凡事,缺一条件皆不可成。

    九四。鼎折足,覆(倾)公(sù,鼎中食物),其形(同“刑”)渥,凶。

    “九四”权臣,位高权重,与“初六”相应,取养于民,而忘其上,病民而病国,“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刑于屋,保持其尊严,古大臣不刑于市。

    《春秋繁露·精华》称:“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者,国家倾也。是故任非其人,而国家不倾者,自古至今,未尝闻也。”

    《系辞下传·第五章》云:“德薄而位尊,知(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德所以诏爵,智所以谋事,力所以当任。委之非人,则不能胜其任也。

    《象》曰:覆公,信如何也?

    鼎,国之重器。看鼎的人信如何?看鼎人不忠,不能任事,故鼎覆。鼎覆时,君死社稷,将死沙场。

    “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淮南子·主术训》),“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大学》)。可见人的重要,委之非人,完了!

    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鼎黄耳”,黄,中色,“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易经·坤卦·文言》),“六五”有中德,能通理。

    “金铉”,铉所以举鼎,金铉系耳以举鼎;“利贞”,其利在于正固。

    《易经》曰象,《春秋》为况。

    “九二”为阳刚正中之才,与“六五”正中之君相应与,“得中而应乎刚”,“大烹以养圣贤”。须居中守正之人,才能成就鼎实之功,治理好国家。

    《象》曰:鼎黄耳,中以为实也。

    “鼎黄耳”,六五黄中通理,为鼎之主,得鼎之道。

    “中以为实”,以中为实德,鼎中之实,非山珍海味,以中为实。

    有中德之耳,鼎就能行,作用完全发挥,尽其能。“黄耳”,黄中通理,正位居(守)体,体即元。

    元不变,根不变,变的是用,所以要抓住智慧的源泉,自根上谈问题。

    我喜乱世,读一辈子书,要看有用无用。“可与适道,未可与权”,知理容易,知所以用理难。

    同学问,为师的必告之,但多半不听,知所以用理为难!

    人必尽己责,写东西不在对方看不看,在乎有无脑子写。

    读书人是天地的良心,“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是天地之心。知识分子是天地的良心。《易》言天地之“洗心”,不能染色,要尽到天地的责任。

    “君子而时中”,体;“与时偕行”,用。现在应重视什么、应搞什么,彼此研究,往前推动。失败,因走“欲”的路子,不走“智慧”的路子。

    必要有群德。计,十人言。谋与计,有何不同?我天天说,即出谋划策,告之该走哪条路,哪条平坦,哪条不行。出谋之后,有人合计,十人言,看用得上否;不用,即不时。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习,鸟数飞也,是自己训练自己,不是与人比。有谋之后,还有人加之计,此皆实学也。

    每日必要有所用心,每天问自己:“我能干什么?”忙,问自己:“我忙什么?”有所感触,检讨成败,不是万能,五十年给人当走狗都不够。

    不能空过,化繁为简,叫人接之。奉元,不能有色彩,有则没良知。努力,自己管自己,“时习之”,“君子而时中”,“与时偕行”。

    鼎重要,发挥作用得是黄耳。黄,代表中,目的在通理,通了,成通儒。“黄巾不入通德门”,不是崇拜郑康成读书,而是崇拜其结果——大儒。什么都是假的,结果是真的。我未进过台北的百货公司,书呆子外面事不懂。

    自基本解决问题,不是修观光区,那只能一时温饱。人一温饱,即想入非非。

    人不要有偶像,有偶像即错误。人得天天时习,时习了才知错。

    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六五”,金铉系耳以举鼎。“上九”,玉铉虽贵重华美,但不能举重,易碎。“玉铉,大吉”,不行,还得“无不利”。

    玉,温润坚韧。“上九”居鼎之终,为鼎道之成,宜如玉之温润,戒过刚,要刚柔适宜。

    《象》曰: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上九”以刚履柔君“六五”,居明之至,知“刚柔节”,正全其用之地,故享有成功之美,而有此象。

    “大吉,无不利”,因“刚柔节也”,刚柔都恰到好处,都有节。

    全鼎之人,必须“刚柔节”,曾文正一例也,伊尹亦然,郭子仪则勉强。

    中国人喜竹子,因其有节。理学家修得过火,不中节。尽放厥词,即不节。“慎言语”,言语节,则不离。

    人生不易,人生事必要“刚柔节”。

    天天想像个人,不想君子、贤人、圣人、大人。送我东西,除吃以外,无用。我不喜甜食。一个人到什么步骤,要像什么,此为识时知人。

    圣人的大儿子死,传二子,何不传长孙?行难!窃嫡不返,圣人之门尚且如此,从金至今。人皆望子成龙,明乎此,每天时习之,必要检讨得失。

    你们每天到此,所为何来?每日必要用脑,对别人有所贡献。中国人是为别人活,中国人是为求仁,“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如何求仁?“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者无不爱也”(《孟子·尽心上》),所以儒家不杀,但不吃素。基督教讲“信、望、爱”。人活着是为了爱,爱人而无不爱。为国家可以杀,但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

    其次,“仁者不忧”(《论语·子罕》),不忧己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忧天下,为人民服务。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求仁不得仁,即没有仁德。

    道家求一。得一,所以一心一得。中国思想家多,显学即老、孔。不是会说即成,有成绩即有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