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师说易经-未济卦第六十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火水未济 离上坎下)

    火水未济,水火不相交,六爻皆失位,未济,事之未成。

    《序卦》:“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易》到既济,都当位了,但仍“以未济终焉”,即告人不必自满、知足,以未济终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既济兼未济,刚柔交错,天文也,既济、未济二卦,互综相错相交。

    “以未济终焉”,因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变通久,永远生生不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刘逢禄《何氏释例》曰:“《易》一阴一阳,乾变坤化,归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要其终于未济,志商亡也……‘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圣人以此见天地之心也。”

    《易经》最伟大的是未济,而非既济。《易》以未济终焉,天下事无达一百分,还必须继续干。未济了,要如何?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奉元统(始)。

    《杂卦》:“未济,男之穷也。”

    何以穷了?其道穷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上传·第十一章》),“变而通之以尽利”(《系辞上传·第十二章》),“变通者,趋时也”(《系辞下传·第一章》),“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未济,“豫解无穷”,豫,先时,还为后人留下无穷,才能生生不息。

    《春秋公羊传何氏解诂》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何休注:“孔子仰推天命,俯察时变,郄观未来,豫解无穷。”

    中国人伟大处在专讲“生”。元,是生之体,父母。责任在奉元,以养成万物,因它生了。中国思想就生、仁,故将植物生命之机称为仁。讲中国文化绝不能丢掉大体。天生万物,继天行事,要养成万物。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不济,亨,时到,自能亨,渡过一切难关。强求没有用,徒劳而无功。

    “汔济”,“汔”,《说文》:“水涸也。”水涸,而后能济。

    “濡其尾”,动物过河时,把尾巴竖起,心中生疑,转来转去,未济,未能出险中。

    “无攸利”,狐疑自扰之,不识时,不识位。智者不惑,好狐疑乃下愚之士。

    人都有几天时运当头,要把握时,否则时过境迁,或先时而行,皆劳而无功。值得重视:应随时警醒,要怎么渡过难关,视人的智慧,没有过不来的山崖,历尽艰险,终达目的。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

    未济,也有亨道,必要把济之道看得很重,才能亨。

    “柔得中”,指“六五”,以柔中的功夫,但为最难的功夫。柔中,才能除己之乱、除世之乱。

    小狐汔济,未出中也。

    处未济之时,水涸乃能济,未能出险之中。

    要识时、知势,如不识其机、不知其权,勇于任事,只是挨累不讨好。

    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

    虽能渡,而无余力,将济而心生疑,不敢作决定,既犹豫又狐疑,所以不能成功。要决定的事却狐疑,遇事犹豫,决事狐疑,结果不能渡,不能续终,险难犹不能济。

    “不续终”,不能永终。要“知终终之”,“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易经·乾卦·文言》)。

    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养正,既济定于正,但得变化,既济兼未济,故以未济终焉。未济,各正性命,但不当位,阳居阴位,阴居阳位。戒之处何在?刚柔应也。六爻虽不当位,但刚柔皆相应,如能合德,还能协力出险。“未济”是无穷,必懂“刚柔应”,两性相应。相应与,天下事无一人能成功。

    人做事,硬碰硬,那可不行,得刚柔应也,要以柔应刚。刚柔相应,阴阳合德。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地位,成独夫,“高而无民,下而无辅”,没有同志,难以成功。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火在水上”,火炎上,水润下,水火不相交,未济。当未济之时,不可以轻举妄动,否则容易遇险。

    “辨物居方”,辨物之方,因各方有各方之物,一方水土一方人。“慎辨物居方”,知之明,处之当,物各居其所,不相紊乱。处事必要有伦有序、有规有则。

    每天必“辨物居方”,物,包含人、事、物,有了目标,要居方。懂“应”与“节”,必“慎辨物居方”,知其异,统其同,以息水火之争。

    “天下恶乎定?”“定于一。”知止,止于一了,故能定于一。“孰能一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

    《易经》没懂,《四书》也讲不通。经书得好好另整理,依经解经,得有根据。

    一爻一乾坤、一宇宙、一历数,“天之历数在尔躬”,宇宙为一大宇宙,人为一小宇宙。“率性之谓道”,诸子百家皆自率性来的,顺着性来发挥。何以要老跟着人家跑?要用现代的话写《易经》。

    有孔门《论语》。今天要另辟天地,奉元要写今日《论语》,毓门《论语》,与生活有关。今日《论语》,研究时(实)学之《论语》。

    从秦始皇到清朝,乃钦定之学。人之为道而远人,伪学,人为的!入圣庙的都伪学,是奴儒,必要加以清理清理。“学校钦定之枉,道正率性之元”,以此二原则整理夏学。熊十力跑第一棒,我们承认熊十力,书院挂熊十力的像。如无伦常,社会焉能成其大?

    初六。濡其尾,吝。

    “初六”居坎险之初,处不济之始,质柔无应,不得济也。“濡其尾”,沾湿了尾巴,欲济而不能,吝。

    开始任事,量力而行,知己知彼。必要念兹在兹,才能到一境界。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终)也。

    爻辞,指才、力而言;《小象》,则指智而言。

    “不知极也”,不续终也,因不识事之机,光知任事。

    未能审时度势,妄图冒进,不但于事无补,反而遭受更大的伤害。

    九二。曳其轮,贞吉。

    “曳其轮”,牵引车轮,不贸然前进。“贞吉”,正固才吉。

    “九二”在未济之时,居坎险之中,历艰险时应量力而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贞吉”,贞,正固,守正固则吉,《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静安虑得”(原文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九二”阳居阴位,位虽不正,然居柔得中,“中以行正也”。

    得中道,才能吉。遇事要稳、狠、准,不可贸然行事。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三为进爻,乘险而上进,但才柔失位,“未济,征凶”。当“乾乾因其时而惕”,在危险的环境中,不要慌,必有脱险之道。乘“九二”之刚,得阳刚之士相助,“利涉大川”。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不济,“征凶”,以柔居刚,“位不当也”。志可取,然穷于时。

    自己能力不足,处非其时,如贸然前进,则有灭顶之患,征凶。

    九四。贞吉,悔亡。

    “九四”阳刚,处已出坎险、未济已过中之时,有可济之道,勉而行之,“贞吉,悔亡”。

    人贵乎自知,心理负担才轻松,心广体胖,因不妄求,就没有求不得之苦。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来子注:“未济与既济相综,未济九四即既济九三,古爻辞同……综卦之妙至此。”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未济“九三”“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鬼方重现,而高宗没了。

    “九四”处文明(上离)之初,始出险难(下坎),在不遑宁处时,可施展其才。刚健之才出而征伐,三年功成,“志行也”,故行大国之赏。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四多惧,又不当位,本当有悔,但勉而行之,正固而行,与时偕行,则吉而悔亡。

    “志行”,来子注:“履之九四,否之九四,睽之九四,皆言志行,以四多惧故也。”来子之贡献在此,比对印证。孔子“韦编三绝”,即勤于前后相对印证。

    多惧而志行,能出其险。如不正固,净为人做嫁衣裳,则白忙一辈子。

    六五。贞吉,无悔。

    “六五”以柔居刚,虽不当位,但中虚应刚,与“九二”“刚柔应也”。以柔居尊位,处文明之盛,坚贞而济,则吉,无所悔。

    君子之光,有孚,吉。

    “六五”为文明之主,虚中应刚,有孚,故吉,天下乃有德者居。

    天下乃有德者居之,必要自己有所表现,人家才与你诚意相孚,“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日光之盛)吉也。

    “六五”柔君,承、乘、应、与皆刚,虚心礼贤下士,求教于人,如日之盛,得君子相助为明。

    “六五”,承乘应与皆刚。

    上九。有孚(信)于饮酒,无咎。

    “上九”亢极,居明之上,处未济之终,然非得济之位,当顺天命,饮酒自乐,没有罪咎。

    自喝酒,可看出一个人的酒品、酒德,孔德成会喝酒,但喝多少不及乱,特别像其祖先,喝完酒,还可以处理事。屈万里喝完酒,会打瞌睡。有修养的人,什么时候都不失德。

    濡其首,有孚失是。

    “濡其首”,若是纵乐,喝酒喝到把头埋进酒缸里。许多人喝酒时不是如此?“有孚失是”失是,失了有孚,失了分寸,行为不能恰到好处、有所节制,“亦不知节也”。人说没有酒德、酒品。

    “有孚失是”之“是”,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之“是”,与“在明明德”之“在”字,同一重要,是肯定的,特别重要。

    杭辛斋:“《易》有太极”之下,继之曰“是生两仪”,此“是”字又是极重要之字,不容忽略读过者也。而学者均以虚字目之,向之注《易》者,亦从未有诠释及之者,更何怪注释之无有是处哉!乾初爻之文言曰“不见是而无闷……”,未济上九之《象》曰“有孚失是”……何故以此两“是”字为三百八十四爻之初、终,为全《易》之首尾?是岂无故而适相巧合哉?盖此两“是”字,即“是生两仪”之“是”,于文日正为是,立表日中,则“天地定位,东西分焉”,东为阳仪,则西为阴仪,故曰“是生两仪”。(见杭辛斋《学易笔谈》二集卷一)

    酒呛到肺中,十分钟就死了,死的人没有感觉,而活的人受不了。有酒德,也不会那么乐以忘形;德很重要,活泼的东西。喝酒守分寸,即酒德。人生,欲之关特别难,人皆乐以忘形、无法无天。喝酒非坏事,但失掉酒德,就危险!

    《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喝酒喝到把头埋到酒缸中,失常,“亦不知节也”,不能有所节制。这就告诉我们:要知节,你不知节就坏了,得知节。

    “未济”是无穷,必要懂“刚柔应”。何以失败了?因为不知节也。相应与,天下事无一人能成功;失败,乃不知节也。

    人活着,想一切都好,必得知节,节饮食,节嗜欲,节言语。知节,就能成功。人格好,守节,苏武出使持节,不是只有女人才要守节。

    不是没有,什么都有,但得节,贪得过火,失节也。成与败,不过隔一口气,成功固然光彩,转眼间即失败。

    节俭永远是美德,《易经》讲千言万语,最后一个字“节”也。

    节饮食,吃七分饱。称“这人很有礼节”,懂“节”字,绝不过,立身、行道、养生均在内。祖宗留下丰富的智慧,应好好领悟。

    看看中国人的知节,最了不起的节,就是二十四个节气,“节用以礼”(《荀子·富国》),二十四节气,二十个礼节。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两周节一次,半个月反省一次。衡量自己:节否?敢面对良知否?

    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百姓生活就靠二十四个节气,因知时节,就生生不息。节气,到那一节气干什么都一定的,百姓都知哪时该干什么。差一天,甘薯就只长叶,不结甘薯了,就差一天,因为不知节,失节也。

    有的人虽知节,但一耽误就失节了。所以,古时外交官出使持节,苏武在匈奴多年,他手里拿的即“节”。守节就在这个,男女都必守。什么叫不道德?破坏一个女人的节操,那是最不道德的,因为那是终身不能弥补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宗教,连佛教在内,都有末世。就是中国,不但没有末世,还要久,穷变通久。但必得知节,“亦不知节也”,失节就完了!这就叫《易经》。

    《序卦》云:“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既济每爻当位,当位就是既济。既济但“道穷了”,穷了就得变,穷、变、通、久,“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未济靠什么?刚柔应也。未济每爻都阴阳失序,不当位,阳爻在阴位,阴爻在阳位。既济接着未济,六十四卦以未济终,终而复始,生生不息也。

    读书,要论道,并非死背。《易经》何以有用?懂一卦,就能应事。

    人的心理见地,表现于言行,因为“诚于中,形于外”,所以要持性和情,控制性中之情,不失纲常之德,因人都有伦序,乃不可违之道,此皆操之在己。

    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即不冲动,特别深沉;没有深沉,就没有修养的功夫。应求表里如一,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言语,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如是听者有意,那就坏了。人可以控制吉凶,趋吉避凶,所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

    人生如战场,要斗智,其法宝即深沉,要深谋远虑,以智慧成就事业。人世就是与时间竞赛,能做事的时间仅短短数十载,要“持其志”,志即心之所主,不要将妄想当成志,而失了自己的分寸。要持志、知节。

    告诉你们过去的事怎么印证,未来的事绝不随便讲给普通人。自己必要成才,“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骗不了别人!废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生死,天命,不必考虑。人不善,报在子孙。我在台六十年,一个人过活。

    “为往圣继绝学”必得有大智,必要持之以恒。搭上钦定之学的末班车,要另辟天地。没跟着走过来的,不明白我之所言。

    人生最宝贵的是性智。节,有所节,才能成功。我过一辈子学生生活,如找一个给你什么都做好的,那就活不长了。安详返回极乐,过两天再来。幸福不在乎有多少钱,保持苦的水平,人皆有所嗜,但必要节嗜。正味,是外面买不到的。

    孔家就出一子思,此外无一成才的,孔尚任就《桃花扇》。衢州孔府,嫡系孔家,正牌。明朝时打官司,直至清康熙立南北二宗。住曲阜孔府的得利,可以迎驾,但遇大事,正宗仍来曲阜:此汉人之短处。出于什么门,不在乎!谁的后没多大关系,得自己努力。人必要自勉,孔子也教不了自己儿子——伯鱼,不能替他读书。

    我在曲阜,坐着想孔子。到哪儿要观察,想古人的环境,许多事要从背景去想。北方,人死了,绝不可埋在河边。孔子死后埋在河边,其墓形制“挟子抱孙”,可见孔家到第三代,还没有受重视。是后来帝王要利用他。

    面然大士,旁边有四大金刚,心慈面恶,坏人都被吓住。鬼不怕漂亮的观音,为了度鬼,观音乃变成鬼头。

    面然大士,是瑜伽施食法门中“鬼王”的代表,也是观音菩萨的化身。阿难陀尊者在结夏安居打坐的时候,看到一个青面獠牙的人逼近他的身边。原来是观世音菩萨故意示现恶形,让阿难体悟人生无常──哪怕是很年轻、很庄严的人,终究逃不过无常的境界。

    读《三国演义》,要知其利弊。我母亲自小训练我,考问:“刘备为什么那么笨?”答:“是末代王孙。”知哪类人是哪类人。

    谁没有野望,但有无功夫?遇事必要审判。慈济不说是非,道济得有智慧。

    试题,学完,要会演算。做什么,都得有习题。你们要加点劲,快快赶上。有过,马上就复,不要到远了再复,“不远之复,以修身也”(《易经·复卦》)。

    将古书当作肥料,用以培养自己的智慧。人之所以不同,就在功夫不同。读书必要用心,否则怎么开启智慧?《金刚经》是给上乘智慧者说法,其他经则对愚盲说法,净用威胁语气。

    真悟通了,没有驾驭不了的对象,功夫就在一个“曲”字。曲得,委曲求全。“事父母几谏”,微谏,第一次不听,没关系;“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不倦,最后达目的。得行,要学着做。

    与人吃一餐饭就有关系?没能检讨生活,怎么建设未来?老子错了,儿子应怎么做?政风不改变,台湾前途绝没了。

    读书,要以实际事分析;学完数学,得演算演算。遇事,如三件事看准了,就有信心,得自试。每个层次都得详细深思,才知道怎么用。我办事,和你们想的绝对不一样,我说的绝不是做的,是个“况”。

    好好造就自己,否则绝不能成事,你们无所本。先以标准考虑自己,就能成功。

    哪种人不可以做朋友?僭,欺师灭祖,越分;贼,不属于自己的,苟苟且且拿来,都是贼。要懂得自己该怎么做人,也要懂得别人是怎么骗人的。做事,不要净你欺我诈的,天下事无空过,好坏都有实际的影响。

    看《易经·序卦》,何等严谨!一事,有六十四个步骤。一件,即变、易。每一步骤,又分为六爻,即六个步骤。能如此虑事,何事不成?

    知“无所不用其极,无入而不自得”了,才算明白《学》《庸》,真比子书还狠,且是与生俱来的,不必学,认识自己以后,即能达此二境界。

    打坏主意者,叫他“如其意”,同时必“著其恶”(《春秋公羊传》)。《春秋》“隐为桓立”,隐立为君,乃是权变。

    1918年,我十三岁,在北京皈依,班禅主持,住雍和宫。1950年1月20日,是我最重要的纪念日,被放到一间石屋里。

    人性到底是否嗜杀?动物皆弱肉强食,人性亦如此。荀子讲“性恶”,完全不够分量,因没有再发掘人性的恶是什么,没说透彻,即导之以礼,故其学没能用世。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商鞅学说,表现人性的残酷,故用世。

    《商君书·禁使》:“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上与吏也,事合而利异者也。今夫驺虞,以相监不可,事合而利同者也。若使马焉能言,则驺虞无所逃其恶矣,利异也。利合而恶同者,父不能以问子,君不能以问臣。吏之与吏,利合而恶同也。夫事合而利异者,先王之所以为端也。民之蔽主,而不害于盖,贤者不能益,不肖者不能损。故遗贤去智,治之数也。”

    《商君书·定分》:“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智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智。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贤。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智遍能知之。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故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古人告诉人家不要好色,自家却有三个姨太太。何不使之导入好色之正轨?何以要说假以掩饰之?应本人性去发挥,要懂如何正视问题。

    民主,当按每个人的良知,做利害的结合。人皆好吃、好穿,应自喜欢中满足人性,如不使之吃,反而造成其偷偷吃。喜吃,应让他吃,吃饱了就不吃。吃时,亦必问人:“吃不吃?”此为道德。拨正伪君子,如此活,就很愉快。自人性发光作盐,真能尽性,不要套路子。

    伯夷、叔齐反对“以暴易暴”,成“圣之清者”,然历代仍“以暴易暴”。应研究你暴,我必制暴。若大家都不忍,时代当无暴君。

    自思想树立,拯救此一民族,必要有志、有智。思想必有本有源,自人性立说。《关雎》真自人性来,代代有佳人,怎能不好逑?

    “天命之谓性”,人有性智,但后觉者易受外诱之私,必经“文智”,即先人之智,故必要下“明明德”工夫,以文智启发,恢复性智。

    “实与而文不与”(《春秋公羊传》),《春秋》之义。做事,一有变动,必要追本溯源,不完全人云亦云。

    诛其可诛,赏其可赏,此《春秋》之决事。

    行权,乃“自贬损以行权”(《春秋公羊传》),人生即牺牲。权,不可以随便用,非求“绝处逢生”,不可轻用。

    行权,也得有道道,必有方法、术。

    孔子《春秋》之制,由中也。

    孔子遗嘱:“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一事没成功,有远因近因,知道,才知第二步要怎么做,不会有失,故曰“以性智解套”。“以欲智失败”,因为贪功。

    奉元书院的学生必具备两个条件:有德、有脑。

    要练达,不能等吃亏。话不在多少,人千万不能失策。一句话,叫你终生难忘!学智慧,有魄力,才能为社会谋幸福。

    谈判如同谈恋爱,第一次见面都不说真的。“才者在职”,而非看听话与否。天天谈,十年也未必成,如好好训练人才,三年绝对有成。得有才,再充实之。有才可随机应变,脑子必得活。

    宗教能使人定于一,乃“可以前知”(《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佛:戒、定、慧。儒:定、静、安、虑、得。我坐车时念咒,心不烦,意不乱。练定住,不是嘴说,必要脚踏实地行,才能受用。

    文质、天地、阴阳,皆符号,表示不守一而终。文质,为两种境界,当变必变,文不通,用质;质不通,用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王者以制,一商一夏,一质一文”(《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故王者必有一质一文,用两套办法应世。一质一文,给人的启示大,可以得出很多办法。文质皆有失,救之才能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为结论。

    有守有为,非死守规矩不放,当以时务为准,到急时必变,此不通,用那个,以两套办法应世,乃据天地之道,两仪、阴阳。法天,包含地,故以天地为质文,指两个原则,不一条道跑到黑,任何一好办法,最后必有毛病。

    质文、三教(忠、敬、文),皆随时应世,“终而复始,穷则反本”(《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有毛病,必立教以救弊。《春秋纬元命包》曰:“三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变:夏人之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莫如敬;殷人之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莫若文;周人之立教以文,其失荡,救荡莫若忠。如此循环,周而复始,穷则相承。”忠,其病野。朴实,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故“救野莫若敬”,“敬事而信”(《论语·学而》),有章法,谨慎小心,中规中矩。

    “王者必一质一文何?以承天地,顺阴阳”(《白虎通·三正》),社会上就“承、顺”。事必有远因,接着为承。统,道统、政统,不能全变,有系统就顺。既不能没有承,也不能绝后。相承,有本有源,接着即承。穷则相承,承接;不同,穷则变,乃能新。承与变,两回事。

    孔子治天下,无法一步达太平世,乃分三步骤: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办法: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发挥璧的价值,必要有智慧,得老谋深算。

    岁末,次年的过家规划即应拟好,量入再支出。自小事就应有计划,养成每天行动都有计划,以此作为审计、考核。什么都不浪费,都在计划之内。你们真要用点脑,要留心。

    骑马,前无笼头,马脖子后用绳系一圈,满族人、蒙古族人骑马依此绳一下子就上马,自己支配马,技术之巧!一根绳子就可使马听你的,但第一步得听马的。

    母亲说:“刚洗完,又尿了!”其中含多少深爱!人家听你的得有套功夫,德与能,此即驭人之术。跟从你者,可为你尽忠,跟你而死,“未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怎么办到?什么境界能结生死盟?何以他出卖你?

    每匹马均不同,如不了解马的习性,又如何调习马?人之生也善,但也因“习”而相远。驾驭许多习性不同的人,要向同一目标奋斗,多么的难!许多习性不同的人,如何向一目标奋斗?好好琢磨,好好为自己谋幸福。必要有自救之道,要自求多福。

    做事业,私心放一旁。他中了你的计,你就能支配他。生病了,得了解生什么病、应吃什么药。小孩刚出生,赤子。“又来了尿!”母亲得多么无我,有多大的爱力与耐力,没有主见,就“耐”字诀。

    了解人的习性后,顺习气以归性,才能一个步调。打开自私才能合作。改变一个人谈何容易?读完,不可以当文章,应用在事上,朋友间接触,实习实习。不必说,在你的环境下,使其习气改变些,自试,辅仁,说容易,但改变一个人,太难!太难!知人多么难!要特别努力求,求仁得仁,求学,有求必应。

    不情投意合者,不喜欢亦不得罪之。愚者才感情用事,智者必“择而后交”,你了解对方?必找志同道合者,智慧层次不同,在那个层次可有表现。职业没有贵贱,就怕你没有职业。

    朴马,野马,没受过训的。人的习性也不同,现在重视通病。遇事,用理智裁判,不要自我陶醉。皇帝微服逛窑子,也被当成一般嫖客,一个“欲”字糟蹋多少人!

    怎么接触一般人,将之训练成有用的人?“大人”是从“赤子”来的,因为没有失掉赤子之心。

    喂人,练习知人、耐力。了解对方,多不容易!喂人,必先了解对方,随之,再使他听你的。从习性返回人的本性,性相近也,所以,千千万万人可为一个目标奋斗。慢慢悟!悟,吾心。

    做事,上下、左右、四方都要兼顾。“圣人不能生时,时至而不失之”,问题在哪儿,就从哪儿解。

    真了解“通”的境界,心也通了。有通,有不通。一时之忠、一事之忠,但非通忠。“美女”不等于“女美”。要悟,非能言传。

    以水为鉴。鉴之德,“迎而不将”。

    《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一部《金刚经》,就是鉴之德,“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着相。鉴,多少人照,都没痕迹。要知道怎么用脑。

    孔子诛少正卯,“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荀子·臣道》),贞,正固之道。《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是思想的精华。今天中国思想仍是钦定思想。民主时代还以“上下易位”为不对?

    一个人不要失立场,不要有任何色彩,以“民利”为色彩。形单影只没有力量,必要相辅以成事。

    不整齐,能使之齐,如孙武之训练女兵。“齐之以礼”,礼中含法,故曰人伦。“齐之以刑”就坏,民免刑但无耻。礼,同中求异;乐,异中求同。何以年轻人不深思而犯法?

    邪曲,得顺着那个邪曲,把它改成不邪曲,“把那东西好好顺一顺”。矫则不同,矫枉要过正,怎么做?顺枉、矫枉,两者功夫、方法完全不同。任何一句话必能用上,才算真正懂,真明白才是学问。

    正,为标准;枉,没有正。矫枉,必得过于正,一松手才弹回到这个正。必要算好度数,最后可以扶正。依此类推。

    好好锻炼脑子。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正”完全不一样。出家人吃七分饱,沿门托钵,是要逼人布施。

    不同能一,乃小同。大同,不用人力,就奉元了。大,形而上的;小,万物。

    用人特别重要,百事非才莫举,了解别人,先造就自己,看自己属于哪一类?成才必要多学习,不但学书本上的,还要以时事为师。昨天发生的,今天体悟,多么快!以史为师,太远了!

    孔子的时代生活单纯,无法应今世。今以正为本,可以正一切。孔子《论语》是那个时,今天是今日《论语》,今天环境更为充实。我所言,你们整理,即今日《论语》,“……之始也”,就在此。

    真的就不叫你们知,以假的启示你们,要触类旁通,就在梦中磨。举例,在使你们了解事。要学会做事,要识微、察微。

    注入式的教育,都没有用。好好琢磨,将相本无种。知天命之所在者,绝不立于危墙之下,可见教育的重要。

    你们每天必要看点书,读哪本书,必抓住其主论。真能懂一篇,也就有用。

    儒家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什么环境产生什么思想。“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因而不失其新,亦可宗也”,夏教。不能接受?有智慧接受?什么东西都有一定的步骤,天下事绝没有白捡的,必要脚踏实地做学问。

    人生就一次,哪有来生?要有理智。中国人没有绝望,《易经》终于未济,豫解无穷,生生不息。生命力从哪儿来?我什么事都看清楚。你们是启蒙班,什么也不懂,连爱也是盲目的,要看《浮生六记》。

    敬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