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幽默感,胜在沟通力-沟通,通向心灵的桥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交友莫如交心,动人莫如动情。与人沟通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先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与其说讲话拼的是艺术,不如说拼的是人心,谁能先说动人心,谁就能取得与人沟通的最后胜利。只要我们的话语能够走进对方心里,我们就能完成一次出色的沟通。

    恰如其分,深入人心的交流

    面对不同的人,我们会说出不同的语言;同样,对于不同的说服对象,我们说话的内容也应有所调整,这就是“对症下药”。如果我们不分对象,只用相同的语言进行说服,那么,结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

    当我们想让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接受建议,却举出了一些乔布斯或者普希金的例子,她能够理解你的苦心吗?这么做,岂不是白费口舌?

    所以,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投其所好。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说话一定要顾及听话的人,要了解听话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所说的话才会有意义,而正是因为这样话语的帮助,才使得我们达到预期的目的。

    简而言之,说服的语言要因人而异。就像宋朝著名大臣吕端,正是明白宋太祖赵匡胤的身份,从而巧妙利用历史典故,巧妙地将其说服: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经常与党项族发生小规模战争。有一年,边防的士兵抓住了党项族的首领李继迁的母亲,把她押至京城。

    见到敌方首领的母亲被擒,赵匡胤自然大喜,决定杀了李母,给李继迁点颜色看看。于是,宋太祖命人将李母绑于午门外,定于午时斩首。

    这时,大臣吕端闻知此事,大喊一声“不好”,急忙进宫求见太祖,试图劝说他改变主意。他对宋太祖说:“万岁,我已知晓李继迁之母被擒,可是为什么要杀死她呢?”

    宋太祖得意扬扬道:“难道不可以吗?我就是要那些叛逆的人看看,这是对他们的惩罚。你不要再劝了!”

    吕端听完,深思了片刻,说:“万岁,这样的做法,绝不是什么好办法。容臣讲一个故事吧。当初项羽打算油烹汉高祖的父亲。汉高祖刘邦告诉项羽:‘油烹了我的父亲,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汤喝。’所以,凡是有野心,想成就大事的人往往都是不顾念他的亲属,何况像李继迁这样犯上作乱、野心勃勃的人呢?”

    宋太祖一愣,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这时,吕端又继续说道:“万岁,即使您今日杀了李继迁的母亲,明日是否就能捉住李继迁呢?如果捉不到李继迁,白白地结下怨仇,反而越发坚定其叛逆之心。所以,以臣之见,最好将她安置在延州,好好款待她,以此为诱饵来招降李继迁。即使他不投降,也可拴住他的心,他母亲的生死操在我们手中,料他不敢轻举妄动。”说完,吕端再次叩头。

    “嗯,你说得有道理。”宋太祖连连点头称是,吩咐手下立刻照办。后来,李继迁的母亲老死在延州,而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向宋朝称臣。

    巧妙引用刘邦与项羽的典故,这是吕端成功说服宋太祖的关键。试想,如果吕端举的例子只是家长里短,那么宋太祖会改变初衷吗?毕竟,宋太祖乃天子,只有那些大人物的典故,才能打动他的心。

    韩非在《说难》中道,“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指出说服者最大的忌讳就是不了解客方情况,语言毫无针对性。只有做到知彼,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说服策略,从而做到“对症下药”,确保说服成功。

    我们很难说服别人,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找对方式方法,没有找到最佳的沟通渠道。想要把自己的话语灌输到对方的内心,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找到对方内心的弱点,对方的弱点是我们的切入口,只有把话说进对方的心坎里,我们才会有绝对的信心去说服别人。

    法拉第是发电机发明人,没有他,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很难掀起狂潮。而他之所以成功,则与一次说服有关。

    在研究发电机的过程中,法拉第曾遇到过经济危机,于是,他希望得到政府的研究资助。然而,当他带着一个发电机的雏形,满腔热情地讲述着这个划时代的发明时,对面的英国首相史多芬的反应始终很冷淡,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法拉第知道,首相对这种科学研究没有兴趣。于是他灵机一动,说:“首相,这个机械将来如果普及的话,必定能增加税收。”

    一下子,首相来了兴趣,不断询问法拉第相关内容。就这样,首相改变了初衷,拨给了法拉第一笔不少的研究费用。

    首相的长处和关注点,就是国家的税收。而法拉第的话,恰巧击中了他的要害,这样才能成功说服。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见到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只有把最正确的话说给最正确的人,我们才能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

    现实中,我们也应如此,比如想要说服喜欢踢球的孩子早点睡觉,那么不妨举出足球明星的例子,对他说:“你看,球星们的生活很健康,所以他们才踢得好!”想要说服热爱户外运动的顾客购买鞋子,你可以说:“我们的鞋子就是针对户外运动设计的,您穿一穿就知道,它是多么适合爬山和郊游!”

    说服别人好比与人打仗,而想要打败敌人,我们就必须使用针对性的武器,让他毫无招架之力。纵使你的口才有限,但有时仅仅一粒“致命的子弹”,就能让他俯首称臣!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想要让话语渗透人心,借力打力未尝不是一种说服别人的好方法。很多口才专家都说过这样的话:“想要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力打力,让对方不战而败。”

    那么,什么才是借力打力呢?其实很简单——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矛与盾”的故事,相信所有人都听说过。最强的矛攻击最强的盾,结果会是如何?对于这样的问题,所有人都会哑口无言。而这种技巧,就是让对方自相矛盾的一种说服方法。

    想要说服别人,让自己的话语变得顺耳,就应该学会借力打力。当别人正在说得逸兴遄飞之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方观点的基础上,接着再去攻击对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对方拜倒在我们的口才下。不要以为这种说服方式只存在于故事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

    东汉哲学家王充是著名的无神论者,经常和有迷信思想的人发生激烈的争辩。而他正是通过自己的口才,让一个又一个顽固的人对他甘拜下风。

    有一次,王充又和几个人因为“鬼魂”的话题争起来了。一个人说:“人死了,人的灵魂就变成了鬼。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说完,其他人也点头表示同意。

    这时候,王充反驳道:“哦?是吗?我可不相信!”

    那几个人说:“你凭什么不信!有本事你说出理由!”

    王充说:“照你们的理论,一个人死后,灵魂能变成鬼,难道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按照你们的思维,衣服是没有精神的,不会变成鬼,如果真的看见了鬼,那它该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才对,怎么还穿着衣服呢?并且,从古到今,不知几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倍,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就应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的鬼,满屋子、满院子都是,连大街小巷都挤满了鬼。可是,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些说见过鬼的,也说只见过一两个,这样你们的说法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王充的话,让他们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一个人辩解道:“哪有死了都变成鬼的?只有死的时候心里有怨气、精神没散掉的,才能变成鬼。古书上不是记载过,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锅里煮了,又扔到江里。伍子胥含冤而死,心里有怨气,变成了鬼,所以每年秋天掀起潮水,发泄他的愤怒!你说,这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

    王充笑了笑,说:“可是,你们不要忘了,伍子胥的仇人是吴王夫差。吴国早就灭亡了,吴王夫差也早就死了,伍子胥还跟谁做冤家,生谁的气呢?伍子胥如果真的变成了鬼,有掀起大潮的力量,那么他在大锅里的时候,为什么不使出掀大潮的劲儿,把那一锅滚水泼在吴王夫差的身上呢?”

    一下子,那几个人彻底哑口无言了。有几个人还当场赞同王充的想法,成为了无神论者。

    王充能够几句话就改变一部分人的固执思维,关键就在于运用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办法,用他们自己的话,攻击他们自己的观点,给了论敌当头一棒,使他们瞠目结舌,不得不认同王充的观点。

    想要让自己的话语更有杀伤力,就应该把事情分析得更透彻,找到对方的矛盾点,让对方自相矛盾,这样,对方才会认可我们的观点。

    而在人际交往中,利用“借力打力”的说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粹戏谑性的,主要为了显示亲切的情感,引起对方的共鸣,或者为了展示智慧,引起对方的欣赏;一种是斗智性的,好像进行幽默式的智力比赛,互相争上风,这时的调笑性、攻击性更重要。

    当然,这里说的攻击性,形式上是很放松的,戏谑意味升级为主要手段。即明明知道对方错了,不但不予以否定,反而予以肯定。而肯定的结果是更彻底的否定,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旋涡之中。这样一来,对方会意识到刚才的行为有所不当,从而被你乖乖“驯服”。

    想要做好“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有两点是必须掌握的:巧借事实和幽默。这样,你口才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一次,某中学举办辩论赛,题目是《当前运动式校服需要/不需要改革》。

    正方说:“我们现在的校服,夏天像透视装,冬天却又像狗熊,叫人如何能喜爱?”

    反方二辩说:“那你的意思,是让我们像清朝人一样,穿长袍、穿马褂?”

    正方说:“难道我们说一定要变成长袍和马褂了吗?”一句话,让反方二辩无话可说。

    这时,反方主辩好像发现了什么,说:“大家请看,对方辩友身上的衣服,不正是校服吗?看起来,这就很美观大方,非常好地体现了我们学校的风采,不正表明现在的校服很适合我们吗?”

    正是凭借着这句话,反方赢得了比赛的胜利。

    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小细节,同时结合当时的环境,这样,对方才能陷入自我矛盾之中。就像反方二辩说的话,虽然也是一种借力打力,但却脱离了实际,这样一来,就自然不会有任何效果。

    说得越多,矛盾就会越多,我们何不趁对方自我矛盾之时,发现对方的破绽,然后加以利用,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了。当对方口沫横飞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太极”,细心观察,这样,我们才能说服对方,才能让舌头上的肌肉力量完全展现出来!

    沟通,心与心无声的共鸣

    有句古话,叫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要把自己的话语灌输到对方的头脑里,我们不如先让自己的话语软着陆,先找一些彼此之间的共同点,然后,用人情去打开对方的心灵,这样,我们的话语才能顺着人情的管道,输入到对方的心里。

    很多时候,说软话离不开讲人情。因为人都是有感情的,而且“情感”往往也是人类最脆弱之处。所以,要想说服别人,就应该先用软话打动别人,从情感入手是最简单有效的。

    同窗之情,不是友情胜似友情。昔日同窗的音容笑貌还存留在记忆之中,虽时隔多年,现已不认识对方,但经言语的生动再现,可以使对方想起往事,在这种氛围之中,要说服对方是非常容易的。

    小杜是一个建筑工程队的“工头”。最近,小杜的工程队在和另一个工程队竞争承包一项工程,由于种种原因,小杜觉得自己处境不利。便打算想要找到工程的上级单位领导进行说服。可是小杜打了无数次电话都被拒绝了。

    最后小杜亲自跑到了上级单位,但还是被拦在门外。这时,小杜想起了自己在这个单位的一个老同学小周,便趁中午吃饭的时候把小周约了出来。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叙旧,聊得正酣。这时,小杜对老同学提到了工程的事,说:“这年头,像我这种工头接点活不容易,但总比没饭吃强。可是眼下真就要吃不上饭了,跑了你们单位很多趟,根本就摸不着门路,难啊。”

    小周听到小杜的诉苦,拍拍小杜的肩膀,说:“这样吧,别的我也帮不上你什么,但是起码能让你和我们领导见面谈一下。咱们吃完饭就去。”

    小周虽然没有帮小杜解决什么决定性的问题,但起码帮小杜打开了一扇门。而小杜通过与“同窗”叙旧,顺势说软话,也成功地利用同窗之情为原本办不成的事开了一个缺口。可见,求人办事说软话时,“同窗之情”是很有力量的。

    想要说服人,借助情感是一条捷径。我们不仅可以借助同窗之情,也可以借助同乡之情……当然,我们想要接近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投其所好,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对方无限制地接近,有了这么多的共同点,对方对你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英雄相惜的感觉了,这就是认同感,讲的就是人情。

    朋友交往不单单在表面上,更多的是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要善于分析你要交往的人,把自己的位置和心理逐渐向他靠拢,就自然会吸引到对方的注意了。人际交往中,讲人情是一种独特的交往艺术,它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人们心灵的距离,进而博得对方的好感。

    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最近公司经营上遇到了一些难题,资金有些运转不开,本来他是想去贷款的,但是银行调查了张先生公司最近的情况,发现了他公司出现的问题,就没有贷款给他。

    正当张先生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想起了孙经理。孙经理是另一家公司的经理,公司规模很大,资金雄厚,但是孙经理这个人却非常吝啬,可张先生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只好去找孙经理碰碰运气了,能借来资金固然是好,借不来也没什么损失。

    张先生斟酌再三,决定顺着孙经理的套路走,也先摆出一副吝啬的样子,这样,孙经理就会觉得张先生是他的“同道中人”。

    到了两人约定的时间,张先生换上了一套非常普通的衣服,就连鞋子上也故意打上了补丁。不仅如此,张先生还是跑着去孙经理家的,当时正是三伏天,骄阳似火,等跑到孙经理家的时候,张先生已经是汗流浃背了。

    孙经理看到满头大汗的张先生,觉得非常奇怪:“你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出了这么多汗?”

    张先生边擦汗边说:“我是骑自行车来的,没想到自行车在半路上坏了,我怕迟到,就推着车子跑过来了。”

    孙经理还是非常奇怪,继续问:“那你怎么不打车过来呢?”

    张先生解释说:“你不知道吗?我一向很小气的,打车要花很多钱,我本人又没有买车。父母生我养我,给了我一双脚,就是为了让我赶时间的时候,用这双脚走路,这样不仅把钱省了,还能强壮自己的体魄,何乐而不为呢?你看我,鞋子破了都舍不得去买,不像孙经理这么成功,计程车是专为你这样的人提供的。”

    张先生事前调查过孙经理,知道他真的没有私家车。

    孙经理说:“我也很小气啊!我和你一样,都没有私家车!”

    张先生继续说:“不,你是节俭,绝不是小气,你不知道,我身边的朋友都管我叫‘葛朗台’呢!”

    孙经理非常惊愕:“是吗?我没听你朋友这么称呼你啊!其实,我才是名副其实的小气鬼呢。”

    张先生顺着孙经理的话继续说:“孙经理,人就是应该小气,把钱用在刀刃上,这样,才能更好地创业!”

    孙经理拊掌大笑:“你说得太对了!”当即起身,大觉两人相见恨晚。

    张先生看到时机已然成熟,就说出了最近所遇到的困境。孙经理看到张先生有困难,不假思索地就把钱借给了张先生。

    认清你要说服的人,找到你和他的通性,然后讲人情,把话说到对方的心中,触碰到对方的敏感神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张先生说服孙经理,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他先让对方和自己的内心走近,这样,当心与心产生共鸣之后,再想要说服,就显得尤为容易了。

    在我们说软话,用人情去打动别人的时候,就应该找对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博得对方的好感。如果我们与人交往只是我行我素,总是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不能替对方考虑,那么,我们与人交往就会变得非常困难。面试中更是如此,主角不是你,而是面试官,他有对你面试的最终决策权,所以,你最应该做的就是向面试官靠拢,让他感觉你是“自己人”,这样一来,面试成功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人都是有感情的,再铁石心肠的人也终究会被感情所打动。所以在与人进行交谈并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在寻求帮助的时候,如能在软话里面掺杂一些人情进去,就更能加大成功的砝码。

    控制住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我们带着情绪与人沟通,只会让对方看到我们不冷静的一面。带着情绪去说话,脸红脖子粗去争论,这样的做法,只能代表我们没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很有可能被情绪带动,最终吞下失败的苦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天性,沟通过程中,我们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有的人忍受不了,情绪就会上涌,这时,他所说出的话就会非常不冷静,这样一来,我们本来在心里酝酿好的话,也会在这一刻消失殆尽。

    冲动是魔鬼,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与人争吵之中,而争吵的结果就会使得双方矛盾更加激化,更加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最后,我们不得不置身于这样的旋涡:越说越争,越争越不服。结果,你不仅没有成功说服对方,反而还树立了一个敌人。

    某位经理脾气比较暴躁,并且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如果看到部门经理对工作不负责任,或者令他不满意,就会当时当地直截了当地指出来。

    尽管经理这样做是为了工作,部门经理心里也明白,知道经理并不是责骂他一个人,但是心里毕竟不是滋味。

    事后,经理冷静下来,知道自己太冲动了,而且后来听部下解释说,这个部门平时工作也是十分出色的,只是因为特殊情况有些小错,但工作成果还是可观的。

    于是,经理在他那天下班之前,派人把部门经理找来说:“今天委屈你了,首先怪我太冲动,没有完全了解情况,对你的责怪不当,请原谅。不过,你们部门的工作仍需要提高,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几句话使部门经理的心得到了安慰,同时又有一种被信任感,再大的委屈也都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有些人在批评别人时,常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以至于批评得有些过火,严重挫伤了别人的感情。此时,我们就要做好善后的安抚工作,尽量及时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当面采取措施暗表歉意和鼓励,以便缓和对方的反感情绪。尤其是如果被批评的人是心怀不快地离去时,我们就更应该在被批评的人的同事、家人、朋友等身上做做文章,通过他们之口传达自己的歉意之情与关爱之意,让被批评者感到你心里真正装着他们,自然而然地消去怒气审视自己。

    生意场上讲究和气生财,说的意思就是人和了,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才会顺畅,也才会为双方赢得更多的利润。那么同样,和谐之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一样重要。人都是环境的动物,没有和谐的环境,又如何企求个人更好地发展?而往往是,心情可以自控,环境可以创造。只有抱着一种与人为善、求和求友的心态,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控制住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我们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对家和为兴,对友和为贵,这不仅是一句嘴上的空话,更是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未来更敞亮。但是很多人往往控制不住,就会选择据理力争,这样一来,对方就根本不可能再接受我们的意见了。

    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时装店,非常喜欢一件衣服。这时候,店主一定会努力说服他购买。但是,顾客说:“这衣服有点贵。”店主马上开始反驳:“这衣服才不贵呢。”于是,双方针锋相对,围绕衣服是否太贵的问题开始争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达成交易呢?

    下面这个案例,同样是因为说服变成了争吵,结果导致更坏的局面出现。

    杰克是一个外国人,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任商务部经理。在这家公司,他已经工作了三年了,虽然说自己没有给公司带来什么丰厚的利润,可是在工作上,也可以说得上是兢兢业业、勤奋有加。

    只身来到中国,杰克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杰克的工资依旧没有涨,这让他的心里有些不舒服。于是,他决定和老板商谈,给自己加薪。

    第二天一早,杰克西装革履地来到了老板办公室。可是,在他说明要求后,加薪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被老板“将了一军”。原来,对于公司来说,杰克所在的部门是成本的中心,公司正在决定是否要撤销这个部门。

    听了老板的决定,杰克立刻火冒三丈,他拍着桌子大喊道:“你凭什么这么对我!”

    老板耐心地说:“杰克,现在经济不好,难道我这么做有错吗?”

    可是,杰克已经被冲昏了头脑,他不顾形象地咆哮道:“NO!我理解公司的困境,可是你们不能这么对我!你们必须给我加薪!”就这样,他劈头盖脸地和老板吵了起来,企图以强有力的“高嗓门”战胜老板,逼其为自己加薪,同时,也保留住自己的部门。

    不过,争论到最后,杰克不但没能为自己挣得利益,反而还招来了一群看客。一时间,公司内部都知道了这件事情,甚至连合作伙伴也得到了消息,纷纷打电话过来询问,这让老板的面子很挂不住。

    杰克的加薪要求成了这件事情的导火线,结果一个星期之后,这个部门便被撤销了。而杰克也不得不收拾行囊返回本国,因为这件事在业界传开了,没有一个公司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不懂规矩”的外国人。

    杰克的初衷没有错,毕竟任何人都渴望加薪,尤其是在一个部门中工作了多年。可是“你们不能这么对我!你们必须给我加薪!”的话,却把交流的大门关上了。一个原本应当友好的说服,最终变成了争吵,杰克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所有人在争吵时,都会与杰克一样,表现为缺乏思路的情绪,随心所欲地说到哪里是哪里,滑到哪里是哪里,甚至动用讽刺、挖苦,以声大压人,以势大压人。

    我们要知道,人与人之间,想要说服对方,让对方接受我们意见,我们要做的就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平心静气地讲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对方才愿意听我们说,更会愿意接受我们的意见。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谦和有度的人,都不喜欢冲动的人。平心静气地去说话,就算对方不喜欢你,他也会认真聆听你的建议。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别人,需要的就是不断沟通,但是这样的说服不是争吵,不是比声音大,它是一种沟通方法,而目的则是为了双方达成一致的想法。

    纵观那些成功人士,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去驾驭别人,他们都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努力控制局面、掌握主动权,以“迎合别人的意志”及“免除反对意见”的策略来感动别人。总之,你要努力让双方局势趋于缓和,尝试着做某些非原则性的让步。有许多人并非以论据去反驳对方,往往是意气用事,为反对而反对。若有一方能稍作让步,对方就会不再反对而使气氛和缓下来。

    归根到底,把自己思想传达到对方头脑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人与人见了面,总不免要说话,也就不免会听到不同的意见。对此采取什么态度,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形,好好地加以考虑,千万不要将说服变成争吵。而那些不理智的语言,更要让它们烂在肚子里!

    最甜美的暖心话

    中国有一句古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是因为这种传统思想,很多人都觉得,谈钱是一件特别俗气、特别伤感情的事。

    其实,我们不必如此迷惑,我们可以用真诚的赞美去打动对方,这样,事情也会变得顺理成章。尤其是在职场中,如果我们想让同事帮忙,或者是向领导提出一些要求,就更需要我们找到最佳的沟通方式。

    比如,对于理想中的薪水,我们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就算高一些,我们也应该学会给苍白的话语涂上色彩,用巧语去感化对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对于理想的薪水,真正有诚意的用人单位都明白,只有提供了合理的薪金,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留得住人才。

    所以,在面试阶段,我们就不要刻意逃避薪金的问题,该谈还是要谈。如果你能展现出自己的语言技巧,或许公司还会因为你的好口才而越发重视你,让你的职场之路愈发顺畅。就像下面这则案例,顾先生利用巧言妙语,不仅拿到了合理的薪金,更得到了领导的赞赏:2009年初,武汉某家大型外贸公司进行招聘,聘请一位销售总监。顾先生就是面试者之一,他的工作经验引起了公司的注意,最后决定与他签约。

    签约前,顾先生和公司就薪金问题展开了讨论。顾先生期望能够拿到每月10000元的工资,可是,负责招聘的人事主管并没有招收这么高工资级别员工的权限。顾先生说:“我希望贵公司能够为我提供10000元的月薪,据我对自身能力和行业状况的了解,我的要求并不过分。”

    人事主管为难道:“可是,目前咱们公司给你的月薪标准是每月6000元。按照你的要求,如果我们给你提供10000元每月的工资,就相当于你的月薪一次性翻了一番,这在整个行业中都是没有先例的。当然,我们也有涨工资的机会。如果你做得好,那么涨工资的幅度在10%~30%之间。”

    顾先生笑了笑。他平静地说:“正是因为我之前的公司给我的薪水与我的贡献完全不匹配,我才来咱们公司继续发展的。毕竟,我也要养家糊口,如果工资太低,我实在不可能接受。当然,月薪10000元不必是实开,换算福利或是股票也可以,即便贵公司目前仅仅给我7000元每月,我也是可以接受的。”

    人事主管听完,立刻来了精神,说:“的确,以你的实力来看,每个月10000元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我并不是老板,按照我的权限就只能给你7000元的月薪,至于剩下的就只能看你自己的表现了。不知道这样的你是否满意?”

    顾先生点了点头,说:“好吧,那就7000吧。”

    这时,人事主管又面露难色:“有些话我还要说到前面。7000元每月是我能提供的最高数额,但是这个数我需要向董事会申报才行,这样的话会很麻烦,你觉得6500怎么样?”

    顾先生坚定地摇了摇头,说:“不,我希望是7000元一个月。”

    人事主管终于笑了,说:“哎,你们这样的人才可真厉害!好吧,我答应你了!希望咱们未来合作愉快!你的口才这么厉害,看来将来谈判的事情要多靠你了!当然你放心,如果是分外工作,我们一定会奖励!”

    顾先生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牢牢掌握着主动权,例如“据我对自身能力和行业状况的了解”、“月薪10000元不必实开”,这样的语言,就能把压力转给对方。毕竟,没有一个公司愿意看到人才的流失,因此自然不会开价过低。

    所以说,关于薪酬的讨价,不仅关乎自身的利益,更反映出你的智慧、才识以及对行业的熟悉程度。就像顾先生那样,本身有实力,对整个行业的状况都非常了解,再配合上不错的谈判技巧,这样一来,在关于薪水的讨论中,顾先生就处在了一个相当有利的位置,让对方不得不答应他的要求。

    相反,如果在待遇问题上不发一言,无论多低的工资都一口应承下来,用人单位就会认为你求职目的不纯,就会产生怀疑,这样一来,因为你的急于求职,盲目做出决定,就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说话要动脑子,不要总是你来我往,不懂变通,这样一来,我们只能和成功说再见了。给自己的嘴抹上蜜,我们才能让自己说出来的话展现出让人着迷的魔力,才能让所有人看到我们最有魅力的一面。

    瓦莱乔是一名留学生,高中毕业之后他就到了新加坡留学。从第二年起,瓦莱乔深知家中负担比较重,就开始半工半读,他的英语很不错,于是就到了一家杂志社做兼职。

    初涉职场,瓦莱乔感觉一切都是新的,每件事情都要从基础做起,别人能够很快完成的工作,瓦莱乔却要花更长的时间,每天的工作很难按时完成,于是瓦莱乔就晚上独自加班。这样下来,瓦莱乔的精力就不够充沛了。但是公司不会因为他是个学生,就减少他的工作量。

    瓦莱乔也是一个非常好强的人,他从来不和别人诉苦,只是在心里默默承受着。瓦莱乔对自己的一位同事说:“虽然我每天工作很累,很晚也不能休息,但是我知道,这是上司对我的信任,他为的就是让我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我是非常感激他的。我要趁着年轻,继续努力,不辜负上司对我的期望。”

    瓦莱乔知道,自己说的话一定能传到上司耳朵里。果不其然,上司听到了瓦莱乔同事的话,觉得自己给瓦莱乔的工作太多了,就主动找到了他,并且给他适当减少了一些工作,给他提供一些更好的学习机会。

    瓦莱乔的暖心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仅让上司了解了自己的状况,而且让上司对他产生好感,及时减少了瓦莱乔的工作量。生活中也是如此,要在恰当的时候让对方发现你对他的尊重。

    我们都喜欢被称赞,就算是和别人产生了误会,也总是希望别人主动退一步,来迎合自己,但是往往别人也和你想的一样。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用巧语去迎合对方,这样别人对你的印象才会改观,别人才会更加觉得你可蔼和亲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