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1]归乎:指孔子周游列国,其道不行,而欲归国。[2]隐:沉潜隐居而未出仕。[3]足:足容,指举步的容仪。[4]色:色容,指面部表情的容仪。[5]口:口容,指说话的容仪。[6]《甫刑》:《尚书》篇名,亦称《吕刑》。[7]忌:戒惧。[8]择言:可让人挑剔的言语。[9]躬:自身。[10]裼袭:冬季所穿的裘服、夏季所穿的葛衣外面所加的衣服,叫做裼衣。裼衣外面再加上罩衣,叫做袭衣,袭衣外面再加上常服。衣服掩蔽着里面各层叫做袭,若露出其中裼衣,叫做裼。[B11]乐:欢乐,娱乐。[B12]辟:通“磷”。[B13]掩:困迫。[B14]安:安逸。[B15]肆:放肆。或作“亵”。[B16]偷:苟且。[B17]儳(chán):苟且,不整肃。[B18]齐(zhāi):通“斋”。[B19]辞:先行通报。[B20]礼:指执贽以见。[B21]《易》:指《易经·蒙》卦辞。[B22]再三:指再次、三次卜筮。[B23]渎:亵渎。[B24]表:表率。[B25]制:裁决,使事物各得其宜。[B26]报:礼尚往来。[B27]劝:提倡,勉励。[B28]惩:警惕。[B29]《诗》:指《诗·大雅·抑》。[B30]仇:应答。[B31]《大甲》:指《尚书·太甲》。大,通“太”。[B32]后:国君。[B33]胥:相。无能胥以宁:今本《尚书》作“罔克胥匡以生”。[B34]辟:君临天下。[B35]议道:检讨如何为人处世。[B36]置法:制定法度。[B37]以民:以众人之所可为而制法。[B38]仁有三:即下述安仁、利仁、强仁。[B39]与:通“举”。[B40]功:功效。[B41]情:动机。[B42]过:过失,遭遇利害攸关之事。[B43]知:通“智”。[B44]强:勉强。[B45]有义:此据郑玄之说,于“义”前增“有”。[B46]考:考校。[B47]王:君临天下而为天子。[B48]数:指大小及时效长短不同。[B49]僭怛:即“惨怛”,指忧伤、痛悼之情。[B50]资:借助。[B51]《诗》:指《诗·大雅·文王有声》。[B52]丰水: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河。西周时其旁丰京与镐京同为国都。[B53]芑(qǐ):野菜。[B54]仕:建功立业。[B55]燕:安。翼:助。[B56]烝:君王。[B57]《国风》:指《诗·邶风·谷风》。[B58]我今:毛《诗》作“我躬”。[B59]阅:容纳。[B60]皇:即“遑”,空暇。[B61]望:期待,要求。[B62]《大雅》:指《诗·大雅·烝民》。[B63]輶:轻便车,引申为轻。[B64]仪:通“宜”。[B65]仲山甫:周宣王时的大臣,曾辅佐宣王中兴之治。[B66]《小雅》:指《诗·小雅·车辖》。[B67]止:语气辞。[B68]景行:崇高的德行。景,高大。[B69]乡:通“向”。[B70]废:力竭而止。[B71]勔:通“勉”,勤勉。[B72]孳孳:不懈。[B73]辞:解免,解说。[B74]《诗》:指《诗·大雅·抑》。[B75]温温:温和,温纯。[B76]极之:指切磋相成以至于道的极致而后已。[B77]壹:专壹于为善。[B78]《小雅》:指《诗·小雅·何人斯》。[B79]《诗》:指《诗·曹风·候人》。[B80]惟鹈在梁:鹈鹕本应在水中觅鱼而食,今在鱼梁中窃人所捕获之鱼而食。比喻小人窃取高位。鹈,鹈鹕。梁,鱼梁,以土石在河中围成的捕鱼器。[B81]记:今本《诗经》作“其”。[B82]事:有所尊事。[B83]粢盛:盛放谷物在祭器中用于祭祀。[B84]秬鬯:用郁金草与黑黍酿造的酒,祭祀时用以降神。柜:黑黍。鬯,郁金草。[B85]役:为。[B86]《诗》:指《诗·大雅·旱麓》。[B87]莫莫:茂密。[B88]藟:藤。[B89]凯弟:快乐和易。凯,本又作“恺”。弟,通“悌”。[B90]回:邪僻。[B91]《诗》:指《诗·大雅·大明》。[B92]昭:心迹昭著。[B93]聿:语气辞。[B94]节以壹惠:节取诸种善行中最为突出者加以彰明。节,节取。惠,善。[B95]情:情实。[B96]率:带领大家照着做。[B97]厚:笃厚。[B98]后稷:名弃,舜时为农官。教民种植稷、麦,为周人祖先。[B99]烈:业。[B100]便人:熟悉某事之人,自称“便人”是自谦的表现。
[鉴赏]《表记》之得名,按郑玄《三礼目录》的说法,是由于本篇“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实际上,本篇所言并不仅仅限于仪表。关于本篇的内容,孔颖达的《礼记正义》则说:“此一篇总论君子及小人为行之本,并论虞、夏、殷、周质文之异,又论为臣事君之道。”这一概括较为全面。在此,我们选录了其中前二十七章,主要讨论敬、仁之道。
自首章到第九章为本篇的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君子之“敬”。《礼记》一开篇便言“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曲礼篇》)。敬有二个方面,从仪表上言,即“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就是要求君子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到敬。所谓“敬”,就是克服松懈、苟且的心理状态,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生命力,仪表上的敬也是要增强心灵的力量。
自第十七章至第二十三章这一部分,主要论君子之“仁”。在儒家看来,一方面,“仁”是一种普遍价值,所以,从天子至于庶人,都须行仁;另一方面,仁又是种至高的价值,常人难以达到。孔子历来不曾轻易用仁来称许人,由此可见行仁之难。儒家在深感“仁之难成久矣”之余,便在行仁的问题上主张了渐进的策略,即 “以人望人”,以使天下民人渐次趋于仁。
此篇与《礼记》里的其他一些篇目,如《坊记》、《缁衣》与《中庸》等,大致都是孔门子思一派的作品,自沈约后,学者多认为本篇也出自《子思》。其中,对于一些儒家思想中极为重要的观念,如仁、义的阐释颇与子思相似,并且,从这种阐释中可看出,这些观念非常广泛而且深入地影响了之后二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
儒行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1]?”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2];长居宋,冠章甫之冠[3]。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4]。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5]。更[6]仆[7],未可终也。”哀公命席。孔子侍[8],曰:“儒有席上之珍[9]以待聘[10],夙[B11]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B12]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B13],动作慎;其大让[B14]如慢[B15],小让[B16]如伪;大[B17]则如威[B18],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B19]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B20],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B21];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B22],多文以为富;难得[B23]而易禄[B24]也,易禄而难畜[B25]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B26]之以货财,淹[B27]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B28]之以众,沮[B29]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B30]攫搏,不程勇者[B31];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B32],流言不极[B33];不断[B34]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B35]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B36]也,可近而不可迫[B37]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B38],其饮食不溽[B39],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B40]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B41],礼义以为干橹[B42];戴[B43]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B44]之宫[B45],环堵[B46]之室,筚门[B47]圭窬[B48],蓬户[B49]瓮牖[B50];易衣而出[B51],并日而食[B52];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B53];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B54];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B55]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B56]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B57]而不淫,上通[B58]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B59]。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B60]不辟[B61]亲,外举不辟怨;程[B62]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B63]也。其任举[B64]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B65],静[B66]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B67]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B68];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B69]而尚宽,强毅以与人[B70],博学以知服[B71];近文章,砥厉廉隅[B72];虽分国,如锱铢[B73],不臣不仕。其规为[B74]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B75]则乐,相下[B76]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B77]立义,同而进[B78],不同而退[B79]。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B80]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B81]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B82]干贱,不充诎[B83]于富贵,不恩[B84]君王,不累[B85]长上,不闵[B86]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B87]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孔子至舍,哀公馆之[B88]。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注释][1]与:通“欤”。[2]逢掖之衣:袖子宽大的衣服,为有道艺的人所穿。逢,宽大。掖。袖。[3]章甫之冠:殷代玄冠。[4]乡:和所居地方习俗相同。[5]留:久。[6]更:更迭。[7]仆:侍御。[8]侍:陪坐。[9]珍:玉。[10]待聘:待诸侯聘问。[B11]夙:早。[B12]力行:努力实践。[B13]中:中正。[B14]大让:指让国、让天下等。[B15]慢:轻忽,指诚心相让,好似不屑一顾。[B16]小让:指饮食等小事的谦让。[B17]大:做大事。[B18]威:畏惧。[B19]粥粥:或作“鬻鬻”,柔弱愚笨的样子。[B20]齐难:庄肃谨慎。[B21]冬夏不争阴阳之和:指冬季天寒不争温和,夏季天热不争凉爽。[B22]积:聚财。[B23]得:罗致。[B24]禄:俸禄。[B25]畜:畜养。[B26]委:赠送。[B27]淹:浸渍。[B28]劫:胁迫。[B29]沮:恐吓。[B30]鸷虫:猛鸟,猛兽。[B31]不程勇者:《文选·辨命论》注引作“不程其勇”。程,度量。[B32]不再:不重犯。[B33]不极:不追究其由来。[B34]断:本或作“继”。[B35]特立:卓然而立,不同流合污。[B36]劫:威胁。[B37]迫:逼迫。[B38]淫:侈滥。[B39]溽:丰厚。[B40]面数:当面揭发和指责。[B41]甲胄:铠甲和头盔。[B42]干橹:干,盾牌。橹,小盾牌。[B43]戴:或作“载”。[B44]亩:长、宽各十步。周代以八尺为一步。[B45]宫:墙垣。[B46]环堵:指周长四十尺,或东西南北各一方丈。环,周围。堵,一堵为四十尺,一说一堵为一方丈。[B47]筚门:用荆竹编成的门。[B48]圭窬:形似玉圭上尖下方的边门。窬,通“宝”,门旁小户,即边门。[B49]蓬户:以蓬草盖屋。[B50]瓮牖:如同瓮口一样简陋的窗子,或以为用破瓮口做的窗。[B51]易衣而出:指出门时方才换上正装,平时在家穿短便装。[B52]并日而食:指平日在家一日只吃两餐或一餐。[B53]稽:考究。[B54]楷:楷模。[B55]比党:勾结坏人而结为党羽。[B56]信:通“伸”,伸展。[B57]幽居:闲居的时候。[B58]上通:通达为仕,即出仕为官宰。[B59]毁方而瓦合:陶瓦本圆形,剖为四分,每分呈方形,四者相合,复成圆形。喻在涵容中也有分辨之意。[B60]称:称许,称誉。[B61]辟:通“避”。下“不辟怨”之“辟”与此同。[B62]程:考量。[B63]致:罗致。[B64]举:称引。[B65]伏:顺从,信服。[B66]静:或作“诤”,矫正。[B67]翘:举告。[B68]沮:沮丧,颓废。[B69]慎静:谨饬而不妄动。[B70]与人:亲和他人。[B71]知服:知其所当行。[B72]廉隅:有棱角,有志气。[B73]锱铢:比喻非常轻微。锱,八两为锱。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B74]规为:规度与作为。[B75]并立:聚处。[B76]相下:以尊位让友而己处于其下。[B77]方:方正。[B78]进:进而相从。[B79]退:退而相避。[B80]孙接:谦逊地待人接物。孙,通“逊”。[B81]分散:分散财物救济穷人。[B82]陨获:指志向有所坠失。陨,坠落。获,有所割刈。[B83]充诎:志满意得而失去节制。充,或为“统”。[B84]恩:污辱。[B85]累:负累。[B86]闵:或作“愍”,或作“文”。使……担忧。[B87]命:命名。[B88]馆之:指提供给养,加以款待。
[鉴赏]本篇大致为孔子晚年自卫返鲁之初,应鲁哀公所问,而陈述了儒者十五个方面的品质。“儒行”这一篇名,据郑玄《三礼目录》说:“名曰‘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者所行也。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本篇在形式上是孔子与哀公的对话记录。
本篇开始与鲁哀公就儒服发问,当时的人们普遍对儒者存有偏见,所谓“今众人之命儒也妄”,甚至“常以儒相诟病”,因此孔子特意从正面阐述了儒者之为儒者,并不在于儒服这些外在特征,而在于其自身品行。文章提出了儒者具有以下优秀品质: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自立、出仕、忧思、宽裕、举贤援能、任举、特立独行、规为五、交友、尊让。
总之,儒者需要具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恩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的品质。在上述的这些品质之中,有一些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儒者能在自己的言语与行动之中,用中庸之道将它们完美地结合起来。因此,这种将诸多品质完美集于一身,尤其是协调看起来相互矛盾的品质,这一方面是古代儒者所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这也是现代人也应当细心体会的地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