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饭局口才术-吃的是饭,经营的是关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吃饭不仅是生存,更是一种社交

    “民以食为天”,五谷杂粮、一日三餐本是生存的根本,吃饭也是生存的必需。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吃饭被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吃饭不再是为了果腹,而成为社交的重要工具。正如人们所总结的经典之言“饭局多的男人背后有个怨妇,没有饭局的男人背后有个超级怨妇”,如果一个人与饭局无缘,总是一个人用餐,或是不会有效利用“吃饭”这种社交工具,那这个人也就无法立足于险恶的社会江湖。

    吃饭自古就承载了众多的社交使命: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渑池会上蔺相如屈秦王,使赵国得数十年之太平……众多的政治社交饭局,都生动地讲述了英雄们在酒桌上运用智谋进行对决,只为在政界获得一席之地。

    通过吃饭社交,不但关系着利益所属,甚至决定了你的人生成败:千古一宴鸿门饭局,充斥在主与客之间的不是愉悦欢快的就餐气氛,而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战意。整个用餐过程三起三落,惊心动魄,极具传奇色彩。也正是因为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了杀掉竞争对手的最好时机,才使得刘邦坐拥天下;项羽却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在饭桌上,人的一饮一酌都是禅,有心者在人的吃相与饮食习惯中参悟玄机。端的是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通过吃饭社交,酒肉朋友变成朋友,交易也自然变成交情:孟州牢城的施恩看上了武松的拳头,他对阶下囚的武松礼遇有加,用好酒好菜款待武松,还把自己的老父亲拉来与武松饮酒。推杯换盏之后,感受到兄弟情深的武松自是愿为“兄弟”两肋插刀,醉打“蒋门神”为施恩出气。施恩通过吃饭喝酒的感情投资把一位打虎英雄变成自己的“兄弟”,兄弟为自己出头就变得理所应当。

    钱钟书老先生说:“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等。”这已经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在中国,在关系和人情的隐性社会制度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人,越来越和“吃饭”脱不了关系:与领导吃饭,小心陪酒说话,展示自我,升职加薪指日可待;与下属吃饭,夹菜敬酒,聊天说话,表现终极关怀,争取更多支持;与同事吃饭,活跃气氛,谈天说地,酒到深处人脉自来;与客户吃饭,有节有礼,热情友好,财源滚滚;与亲朋好友吃饭,深情厚谊,一菜一汤都是美味。“吃饭”不再仅是生存的必需,更是维系人们情感与利益的纽带。通过吃饭,人们完成政治博弈、钱权角逐、情感交流,一切难事都变得好办。在人际交往中,吃饭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吃饭,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凡有人处,就有饭局。

    对生意人来说,吃饭是严肃的社交活动

    在一桩买卖中,卖方和买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为了达成共识,双方你来我往地“打太极”。饭桌成了生意人严肃较量的沙场,吃饭也成了生意人严肃的社交活动。入局即“开战”,边吃边战,要么水到渠成,要么前功尽弃。

    在中国历史上,吕不韦算得上是会“吃饭”的生意人的典范,他于杯酒之间“囤奇货”,成就大业。

    阳翟大商人吕不韦,精于买卖,积累下万贯家财。一天,他发现了被秦国留在赵国做人质王子异人。在了解到异人的尊贵身份和尴尬处境之后,吕不韦认为异人是“奇货”,可囤积起来做大生意。他花重金结识异人的监守公孙乾,进而结识异人。有一次,他与公孙乾、异人一起喝酒,在酒至半醉之时,吕不韦趁公孙乾如厕的机会,问异人道:“秦王已经老了,而太子安国君所宠爱的华阳夫人又没有儿子。你兄弟有20多人,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得宠。你为什么不趁这个时候回秦国找华阳夫人,请求做她的儿子。这样你以后才有机会被立为储君啊!”异人含泪回答道:“我何尝不希望如此呢?只是我身在异国没法脱身啊!” 吕不韦说:“这好办,我可以设法救你回国!”异人感激地说:“能救我回国,日后倘能得到荣华富贵,你我共享!”随后,吕不韦又将自己的美姬赠与异人。

    后经吕不韦多方斡旋,异人重返秦国,成为秦王,而吕不韦则通过一顿饭局得到了异人的感激与信任,执掌秦国大权多年。

    对吕不韦而言,饭局就是一个框,帮他框住了上流社会的人物,也帮他框来了光明的人生前景,可谓利润丰厚。

    既然吃饭是生意人严肃的社交活动,那么就有必要为了一顿饭局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一切手段认识被邀请人,请人入饭局,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推杯换盏、满桌狼藉之后,与目标对象建立推心置腹的友好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既然吃饭如此严肃,那生意人请人入饭局应注意哪些细节呢?

    首先,邀请目的要明确。明确了请客目的,接下来要请谁、怎么请、请在什么地方、费用控制在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等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邀请的细节要做到有礼。邀请儒商,须征求对方吃西餐还是中餐,以显示作为东道主的礼仪;如果是外地客户,在拿不准对方的性格和爱好时,可以邀请对方吃当地的特色菜;如果客户有明确爱好,那就投其所好,并表现出“原来我们都喜欢那里”。

    再次,邀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打电话邀请,快递邀请函,直接上门邀请,提前预约。当然,最经典和常用的莫过于顺水推舟:和客户谈到用餐时间,聊得正欢,然后看一下表,“哎哟,时间过得可真快,咱们去吃个午饭吧,咱这附近有一个会馆,那里的京菜和烤鸭都不错,咱们边吃边谈,给您接风”,然后示意秘书带上合同,一场好戏就由此上演了。

    在人脉、关系网、社会资源被看得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饭局的纽带作用也日渐突出,宴请成为一场利益的角逐,因为生意人的饭桌也不容随意。

    饭局是实现更多“红利”的原始资本

    从2000年开始,为赴和“巴菲特午餐”的约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就餐者付出了高昂的餐费,从2003年的25万美元,到2006年的62万美元,再到2010年的168万美元。一顿饭能拍出上百万美元来,当然不仅仅是吃饭那么简单。全世界人都知道,竞拍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达到他的目的,办成他想办的事。

    2008年,“中国私募基金教父”赵丹阳和段永平一起以211万天价拍得了这一年一次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对于赵丹阳和段永平来说,这一顿饭是毕生难忘的,他们在与世界级的高手过了一次招之后,“功力”也大大提高,这次午餐不但提升了两个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声誉,也让他们在以后的投资中少走了许多弯路,可以说,一顿午餐,让两个“翘楚”级的人物“更上一层楼”。

    再回过头来看账单,谁又能说这顿饭不值,谁又能说这顿饭不物超所值?

    随着饭局的种种价值被凸显,全世界的人都开始意识到,饭局能给人们带来利益。而且饭局本身也是一种资本,通过这个资本,设局者可以“投资”,也可以“融资”,最终实现“利滚利”。

    巴菲特的午餐价值虽高,价格却让很多人望尘莫及。在“山寨文化”盛行的情况下,有人也山寨了一回“巴菲特午餐”,这个“山寨”却不得不说是造福于民的一个创举。《谁来一起午餐》是国内第一档商务性脱口秀电视节目,由第一财经和唯众传媒联袂打造。重要的是,经过激烈的竞争,现场的获胜者将有机会获得与知名企业高管共进午餐的机会。这意味着普通创业青年凭借智慧与勇气将有机会与国内顶尖商业领袖、投资人和金牌职业经理人共进午餐。

    在午餐之后,这位高管将决定是否收这位选手为徒,做该选手的职场导师。《谁来一起午餐》凝聚了中国两代创业人力量,倡导中国式奋斗。

    在节目的商业化与人文化背后,我们更看到了饭局本身的雄厚资本。通过与成功的前辈进餐,迷茫之中的年轻人能够少走弯路,能够更加合理地规则自己的道路。饭局成为通向成功捷径的“最优资本”之一。

    IDG副总裁章苏阳被选手们认为是“最亲和的午餐导师”,这和章总的经历不无关系,章苏阳本身就是投资人,他自己最成功的几次投资就是在饭桌上完成的。章苏阳曾对于中国式饭局的价值不无感慨地说:“我记得是一个晚上,我们跟沈南鹏在SASHA喝茶,然后三下五除二就把(携程)商业计划给讲了。第二天就在我们公司,那天是星期六,也没开灯大家就签约了,黑灯瞎火的,50万美金就投了下去。邵亦波(易趣)当年是在耕读院里,他穿着短裤很性感地就跑过来了,我们就签字了。”

    在《谁来一起午餐》节目中,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午餐过程是隐秘的,摄制组通常只用一些过场镜头交代。旁观过一些午餐过程的盛荣在谈到进餐者的双方话题时透露:“一个是商业模式的改进,因为节目上不方便敞开说;还有一个是我们更没法猜,也没法讲出来的,就是生活话题,关于孩子、太太、人生经历。”

    有位选手在博客里记录了蔡洪平在加长林肯里给自己的点拨,那是一份十分宝贵的建议,对于其公司的发展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有位来自本土广告公司的选手,在参加完节目录制后,还和他的午餐导师、智威汤逊总裁唐锐涛保持了定期的饭局关系,这为他的日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还有一位选手,他得到严介和的两个字点评:“善败”,这让他重新评估了自身的价值并积极调整了前进方向。通过午餐,很多企业高管都成了选手们的良师益友。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午餐的“局后局”更是让那些一路过关斩将的选手们觉得值得并且“赚大了”。

    被誉为“首富园丁”、“中国民营海外上市之父”的蔡洪平对与他共同进餐的选手说“吃了这顿饭我们就是朋友了,以后有事可以打电话找我”;“中国网络之王”王志东边喝红酒边让选手去北京找他,因为对方所做的即时在线工具,正好和他的业务互补;杉杉集团郑永刚,在节目结束两周之后驱车从宁波到杭州,去选手的企业参观,据说他还给选手出了不少主意,帮助选手实现了从1亿到10亿的业绩神话;在节目中落选的一个年轻人虽然无缘与谁共同进餐,却也在节目播出一个月后得到了其他人的500万投资。

    也许一顿午饭并不足以让一个人茅塞顿开,但是,如果一生中有那么几顿饭被记住并影响了我们生命和生活的进程,那么,其他的所有饭局都将成为背景,无论它是午饭还是晚饭。

    “设饭择人”的功利性目的变成了平等沟通的正向需求。尽管企业家与高管们没有把一场“饭局”描述得栩栩如生,我们却能够从饭局的结果看到饭局中双方的审视与利益合作。最终,局大于饭,饭本身倒被消解了,“局”的价值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当饭局创造了更大的资本后,我们更无法忽视饭局本身的这个“资本”。这个资本,想要创业的青年无法忽视,那些已经拥有丰厚财富的企业家们也无法忽视。对于现代人来说,吃饭是个严肃的社交活动,“饭局”更是我们实现更多“红利”的原始资本。

    结交成功人士,饭局中的“聚变效应”

    《论语·里仁》有云:“见贤思齐焉。”如果你的饭桌上尽是些不如你的人,有一天你也会“水往低处流”;相反,如果你的饭桌上有一些成功人士,慢慢的你也会学着他们的为人处世,见贤思齐。这正如科学中的聚变反应。轻原子核(氘和氚)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氦)时放出巨大能量,与成功人士一起用餐,与成功人士结交,也能够产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这个能量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可以说是无价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可以让人产生特定的思维习惯,甚至是行为习惯,从而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受到来自环境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品行。

    两个毕业一年的同寝女孩聚在一起吃饭,聊起了这一年的经历。她们中一个光彩照人,谈吐不凡;另一个却愁眉苦脸,未老先衰。第一个女孩感慨道:“我认识的人都好强啊,他们才刚刚毕业几年,就买房的买房,买车的买车。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好多东西,我感觉现在生活很充实,需要我去实现的梦想也很多。”第二个女孩却苦笑着说:“我认识的人都不如我,好多都是咱们以前的同学,大家过得都差不多。我现在感觉生活就这样了,也没有什么追求。”

    是什么导致从同一个寝室走出来的两姐妹人生观如此的不同呢?那就是她们的朋友圈子不同,她们的朋友不同。一个女孩的朋友都比她成功,她在自己朋友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也拥有了很多积极向上的心态,所以她自身也会向着成功的方向努力。而另一个女孩,处在和自己一个水平,甚至还不如自己的朋友圈里,时间一长,她认为大家的生活状态都是这样的,所以也就不思进取了。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自己的未来或许就是什么样子。与强者交朋友,自己会变得更强;在一无是处的交际圈中,自己会变得颓废麻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到头来,弱者更弱,强者更强。

    因此,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就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就要先努力和成功者在一起。与成功者为伍,有助于我们在身边形成成功的氛围。在这氛围中,我们可以向身边的成功人士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感受他们的热情,了解并掌握他们处理问题的技巧。

    这在饭桌上也一样适用。

    在一次商务聚会中,各路神仙相聚一处。有两个端着酒杯的中年男子出于礼貌和拓宽人脉的目的相互敬酒,并攀谈了起来。了解了彼此的身份和身价后,两个端着杯子的人进行了这样的谈话。

    “为什么你能成为千万富翁,而我只能成为百万富翁呢,难道我还不够努力吗?”其中的百万富翁向身边那位千万富翁请教道。

    “你平时和什么人在一起?”

    “和我在一起的全都是百万富翁,他们都很有钱,很有素质……”百万富翁自豪地回答。

    “呵呵,我平时都是和千万富翁在一起,这就是我能成为千万富翁,而你只能成为百万富翁的原因。”那位千万富翁轻松地回答。

    “我能不能有幸成为您的朋友?”一个主意从百万富翁的脑海中闪过。

    千万富翁皱了一下眉头,但是很快他就恢复了平静,“这个嘛,我们能认识就是朋友啊。”

    “我是说成为更亲近的朋友,我想改天请您吃饭,和您坐下来聊聊,向您学习一下。”百万富翁答道。

    “这个嘛,如果有机会的话”看着千万富翁的犹豫,学乖的百万富翁明白对方在思考什么,千万富翁在想“这个人有没有可交和可利用的价值”。

    “您看,是这样的。正好我们公司想拓宽一下业务范围,如果您不介意,我们可以为贵公司的产品做免费的代理,前期利润三七分,您七,我们三,当然,这之前我也想和您多沟通一下,了解一下咱们产品的具体注意事项,您也可以多些机会考察我们是否符合代理条件”。

    “没有问题”。两个人心领神会地笑了。

    从那以后,百万富翁有事没事都会主动宴请千万富翁,前期是聊产品,关系深了两个人就沟通创业之路,成长历程,百万富翁总是舍得下血本,请千万富翁去些高档的地方;千万富翁得了业务上的便宜也有的回报,介绍了一些自己同级别的朋友给百万富翁认识。结果可想而知,百万富翁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人脉圈越来越高级,他的银行账户上面的数字也越来越多。

    与成功人士为伍,不但可以让人从心理上“见贤思齐”,还可以通过“寄生”成功人士来为自己办事。

    在自然界中,借助外在力量获取利益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丛林中,很多藤蔓植物靠依附在参天大树上得以享受阳光;海鸥喜欢尾随军舰,因为后者的排水可以使海里的小生物浮上水面,成为它们的食物;鲨鱼的身边总是游弋着几条灵巧的小鱼,它们靠拣拾鲨鱼猎食的残余为生……而我们在势弱时,选择暂时做一个“寄生者”同样是不错的选择。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想要做事,先要立身。有了“大树”作为依傍,不仅根基稳固,办起事来别人也会“不看僧面看佛面”。

    握紧不同类型的中国式饭局“命门”

    如今的美食达人有很多,大报小报上的专栏作者都在教读者如何在琳琅满目的招牌中挑选出性价比极高的美食。但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不只是填饱肚子,或者是享受美味这么简单;要干点什么事,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吃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看似简单的饭局,关乎每个人的兴衰成败,关乎宠辱升迁,关乎喜怒哀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生辰满月、商务联谊、职务升迁,不一而足,乐此不疲。饭局又分很多种,只有抓住中国式饭局的“命门”,才能对症下药,各个击破。

    1.再熟也要客气的私饭局

    这是私人办事的求人局。中国人的这种“规矩”也不知道是从哪一个朝代留传下来的,只要办事,先想到的总是“有没有关系”。脸皮薄的后生们常常会被长辈们教训:“提干、加薪、调动、官司、升学、就业,等等,没有关系能行吗?”要有关系,都离不开饭局。在办公室里谈正事,容易拘束紧张,很多话都不能敞亮着说。在饭桌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饭,几轮觥筹交错下来,脸热了,肚子饱了,气氛自然也就开了。

    “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筷子—提,可以可以!”这一招真是屡试不爽。难怪此习俗能在这人情社会千古流传。有一家长想让才上小学的儿子当班干部、评三好以利小升初,而孩子的班主任正是自己的老同学,他就请这个老同学吃饭、送礼拉票。这是此类饭局中最常见的现象。它同时也证明了“即使是再熟悉,也要客气”的深刻内涵。

    2.连外国人都懂的公饭局

    比私人局更常见的恐怕要属单位之间因公饭局。公饭局的首要条件:档次要高,味道要好,环境要美。一般酒桌上不谈公事,但在推杯换盏之间,手段高明的人还是能斩获不少利益。公饭局,可以说是高手们过招比武之地。

    曾有一公司公关人员到另一家公司来谈项目的资金问题,在会议室摇唇鼓舌、充分论证,但领导们总表示还要讨论讨论,研究研究。照例安排一个会后饭局,酒过三巡,领导居然自己发话了:“你那个项目问题你就不用操心了。现在再给你一个机会,你再喝1杯酒,就给你增加10万元的资金。地方官听说有此好事,便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外了,端着酒杯急忙上前:“太谢谢您了!来!我再敬您!您喝一杯,我喝10杯!您随意!”说完,将l0杯酒倒进大杯里,一饮而尽。连喝两次,200万元就这么手到擒来。

    现在世界贸易越来越发达,沟通越来越紧密,很多外国人都懂得:要跟中国人办事,先吃一顿!

    3.老人新人都喜闻乐见的联欢局

    这种饭局比起前两种来说,目的要单纯许多,基本上属于工作餐性质。晚餐时间,下班之后,单位内部联欢,单位之间联欢。美其名曰:“加强交流、增进感情。”无非是找一个借口在一起吃饭。觥筹交错,酒酣耳热,气氛轻松活跃。吃饱喝足,尽兴娱乐。酒肉穿肠过,交情心中留。公司新人常常期待此局的开展,可以更快速地融入各个小集体中;公司的老人们也抱着拼饭省钱、交朋友等想法而乐意担当组织者。“圈子文化”也就在这饭局之中得以可持续发展。

    4.令人欢喜令人忧的后勤服务局

    家人、朋友在周末、节假日在外面设饭局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辛苦了一周,大家聚在一起打牙祭是一件放松身心的好方式。同城工作的同学、朋友过年过节理所当然要聚。还有婚宴、喜宴、寿宴、谢师宴、辞师宴等,中国人从来就不缺聚的理由。

    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可能深有体会:自己自然而然成为外地同学、亲戚、朋友的旅游服务中心,洗尘宴、送行宴不可少,还要体现本地特色,替人安排行程,等等。除了让人伤脑筋之外,荷包大出血也在所难免!

    5.潜规则也不少的酒后文化局

    这种局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但一旦碰到了将会比任何局都头疼。领导或上司“召唤”的饭局,一来是向下属表示亲近,认同你是“自己人”,向你传达“工作中我们是上下级,下班后我们就是亲兄弟”的信息;二来有可能是找部下陪他消遣,“回笼钱财”,减少自己的开支,往往是在简单的饭局之后,还有麻局、牌局等饭后“文化”局。

    虽然是饭后的“文化活动”,但有时它比饭局更重要,要应付整场也要费不少脑筋。打打小麻将,玩玩小扑克,看似自由亲近,率性随意。但麻局、牌局一般都要有所“表示”,陪玩的人脑袋中还要思考什么人的牌应该和,什么人的牌应该放,输钱未必吃亏,赢钱下次就可能出局。虽然饭局是上司慷慨签单的,但饭后局大多是自己的钱包干瘪,但想到今天的麻局、牌局就是明天的关系,也只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期待哪天领导良心发现多赏点奖金。

    饭局何其多,滋味唇舌知。饭局既然被称作“局”,便意味着其中是有圈套的。在饭局里混得如鱼得水的人通常也在各个场面上混得比较顺风顺水。当生活变成从一个饭局到另一个饭局的轮回时,我们要小心谨慎,别让自己出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