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四年绝对称得起是大唐定鼎以来最“吉祥”的一年,从高祖李渊登基直至高宗李治驾崩,五十多年间出现的祥瑞恐怕都不及这一年出现的多。不过这些祥瑞对太后武媚来说是好的,对李唐社稷而言却未必是好事。
薛怀义受命翻修《大云经》,他虽不通佛法、胸无点墨,脑筋却甚是好使,很快就找到一位可以利用的高僧,正是东魏国寺的住持法明大师。因沙门法藏精通佛端、才貌俱佳,日益被信徒尊仰,法明的名望渐被师弟掩盖,心中一直为此忧虑。薛怀义不愧是生意人出身,只轻轻说了句:“魏国寺乃太后家庙,非有功于国的大德无以执掌,大师您近来庸庸碌碌,这住持还想不想继续当下去?”就把这位修行几十年的高僧收服了。于是法明为保住持身份主动承接此事,又招引宣政、惠俨、处一、棱行、静轨等十余名欲谋富贵的僧侣,共同参详《大云经》,为太后编造天命预言。
媚娘对薛怀义的“知人善任”甚是满意,很快又交给他另一项重要任务——修建明堂!
据《逸周书》所载,明堂乃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祭祀天地之所,传说是周公设计兴建的,不过未知真伪。有确切史料证明的最早建设者是“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汉武帝,立于长安西南,传至新莽末年被赤眉军焚毁。光武帝中兴汉室,因其笃信儒学谶纬,便在洛阳城南再次兴建,并与辟庸、灵台合称为“三雍”,是朝廷最重要的礼仪建筑。东汉修编的《白虎通义》声称“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将明堂宣扬得几乎等同于朝堂,以致连民歌中都唱“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惜乎后来天下动荡,北魏之后再没有哪位帝王尝试,时隔二百多年,已没人晓得明堂是什么样子,只有经史中的零星记载供人探寻,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都曾设想修建明堂,却都因为考证不足无果而终。
二十年前李治也曾动议修明堂,还特意为此改元“总章”,甚至连地址都选好了,就在长安城永乐坊一带,还打算单立一个明堂县。可是太常寺和弘文馆的那些博士、学士翻遍坟典,争论来争论去,依旧拿不出具体方案,最终只能不了了之。故而此番媚娘再次提出修建明堂,百官的异议仍很大,然而媚娘可不像李治那般拖沓,根本不接受劝谏,也没怎么征求博士们的意见,直接把这项重任交给了薛怀义——修一座象征天命的儒家建筑,竟然叫男宠主持,朝野不禁哗然!
可薛怀义信心满满,只跟几个攀附他的文人草草商量几日便开始动工,毫不犹豫地把太初宫乾元殿拆了,要在这片地方建明堂。乾元殿并非历史悠远的建筑,是麟德二年(公元656年)年才正式落成的,至今刚刚用了三十年,这座大殿高一百二十尺、长三百四十五尺、宽一百七十六尺,雕梁画栋、架构精良、两重殿檐,绝对当得起“宏伟”二字。现在把它拆掉改建明堂,那这座明堂的规模又该何等宏大?薛怀义显然已有算计——管他什么儒家礼仪?只要气势恢宏、寓意吉祥,能唬人就行!
不管他是怎么想的,乾元殿一拆,百官的反对声立时都没了——皇宫正殿拆了,大朝会怎么办?朝廷脸面何存?到这会儿说什么都没用,甭管这明堂修成什么模样,赶紧盖起来吧!
太后钦定的工程,监工的又是太后无比亲近之人,有司官员哪敢怠慢?皇廷上下竭尽所能,文昌诸司全力配合,工程进行得很快。而就在明堂修建如火如荼之际,又有一位年逾七旬的道士王绍业为媚娘送来了祝福。
王绍业本身不算什么人物,却有个大名鼎鼎的父亲王知远——王知远乃琅琊王氏一脉,曾仕南陈,后出家为道,乃是华阳真人陶弘景的亲传弟子,曾先后被陈后主、隋炀帝、唐高祖推崇礼遇。贞观九年李世民在虎牢关大破窦建德、王世充,曾往洛阳玉清观拜会王知远,王知远拒不相见,却命弟子出来相告:“秦王将为太平天子,愿自爱!”后来果如其所预言,李世民践祚后欲以高官相授,王知远不受,于是在润州茅山为其建了一座太受观。王知远淡泊名利、尽心修持,据说去世时已一百二十六岁,赠朝散大夫;其座下弟子成名者也甚多,其中包括嵩山道士潘师正,以及那位曾任太子洗马的隐士田游岩。
王绍业承父师之志继续修道,造诣虽不甚高,却赖其父之名很受礼遇。调露末年他曾入京觐见李治,歌功颂德一番,李治颇加赏赐,又追赠王知远为太中大夫,加谥“升真先生”。
如今这个节骨眼上王绍业又兴冲冲来了,便似当初歌颂李治时一样,把媚娘也着实赞美了一番,说她德配天地、恩及四海,还声称他父亲临终之际曾有预言:“尔年六十五见天子,七十而见女君。”这番言辞深堪玩味,武媚虽临朝称制,毕竟还是皇太后,为何以“女君”相称?屈指算来自调露至垂拱果真已逾五年,不过王知远临终前是否有此预言,除王绍业外没有其他见证者,谁知道真伪?王家父子究竟有多高的道术,世人并不清楚,但这份洞悉时局的本事却是名不虚传!媚娘现在正要为自己打造天命,当然不会表示质疑,对王绍业礼遇有加,赏了太受观一大笔香火钱,并将追赠王知远的散官提高为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改谥号为“升玄先生”。
无论王绍业是受父遗命,还是编造巧言谋取名利,他得到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此举不仅证明原先依赖李家的道教势力已转而投靠武氏,也给普天之下想要富贵的人做了榜样。于是五花八门的祥瑞层出不穷,各种奇花异兽横行,甚至有人声称看到五色祥云飘浮于武氏宗庙上空。曾被媚娘赏识的麟台正字陈子昂也坐不住了,接连上谏皆遭冷落,官职无望晋升,此时他也渐渐学乖,借五色祥云之事大展文采,写了一首《庆云章》进献太后,词曰:
昆仑元气,实生庆云。大人作矣,五色氤氲。
昔在帝妫,南风既薰。丛芳烂熳,郁郁纷纷。
旷矣千祀,庆云来止,玉叶金柯,祚我天子。
非我天子,庆云谁昌?非我圣母,庆云谁光?
庆云光矣,周道昌矣。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这首乐章不仅把太后的德行比拟为尧舜,而且公然将圣母与天子并列尊奉,还言“庆云光矣,周道昌矣”,与现今效仿周礼修建明堂的举动甚是契合。在这改换天命的重要时刻,谄媚文章远比治国良策重要,媚娘果然大喜,立刻将《庆云章》遍示百官,很快晋升陈子昂为右拾遗。
然而这些祥瑞只是后面大戏的序幕,时至垂拱四年四月,因为一块奇异石头的出现,整个大唐帝国为之疯狂!
其实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白色圆石,除了稍大一些,与河滩上随处可见的石头并没什么两样,特殊之处在于石上有八个紫色篆字“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它的发现者名叫唐同泰,自称是雍州永安县人,说是在洛水中打捞上来的,认为是祥瑞,故而进献朝廷。
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皇帝之母临朝称制,帝王之业永世昌盛!这是一句多么美好的祝福,加之此石出于洛水,顿时就显得神圣起来。
《易经》有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之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黄帝之时神龟出洛水,背负“洛书”。这虽然是无可考证之事,却世世代代流传,也被后世儒者广泛认同。如今洛水中打捞出有文字的石头,莫非是象征天意的洛书?倘真如此这无疑是圣人出现的征兆,是盛世来临的标志。武承嗣率先跳出来,一口咬定了这个猜测,他公然上表称:“圣德奉天,递为先后;神道助教,相因发明。陛下对越昭升,钦若扶揖,允塞人祗之望,实当天地之心,所以幽赞嘉兆,傍通景贶。嘉瑞爰降,河洛效祉。”又加以附会,说献石之人唐同泰本身也是祥瑞,“唐”乃是当今国号,名曰“同泰”即唐室将赖圣母之恩同享康泰,籍贯“永安”又与“永昌帝业”四字相合。姓氏与国号元符,土地与石文相应,世上岂有这等巧合之事?必是上苍旨意!武三思、武懿宗、武攸宁、宗秦客乃至王本立、元万顷、周思茂、崔詧之流也纷纷拜贺,都说这石头是上天赐予太后的“宝图”。
的确,世上不太可能有这么巧的事,却也未必是天意,更有可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石头遍地都是,只要经过精心雕琢,再抹上紫石药物,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至于那个献石人是不是真叫“唐同泰”,谁又搞得清,谁又敢搞清楚?即便那确实是真名,他一个雍州永安县的老百姓,不老老实实在家乡种地,跑到洛水捞石头干什么?这些巧合的背后颇似有人筹划,而最具嫌疑者不正是曾伪造庆山、这次又竭力鼓吹的武承嗣吗?
百官心知肚明,却没人敢讲实话——有上次冯元常的教训,谁还敢再说瑞石是假?况且徐敬真之案至今未结,冯元常虽死,张楚金、弓嗣业、张嗣明等人还在狱中,下一个攀扯谁还不是太后说了算?
为身家性命着想,文武百官“诚心诚意”向太后朝贺,并委托大才子李峤执笔撰写贺表——李峤,赵州赞皇人,虽然年方四旬,却是响当当的人物。据说他十五岁便贯通五经,二十岁考中进士,转年又在制举中夺得甲等,任长安县尉。更可贵的是,此人不但文才出色,还颇有胆识,调露年间岭南獠人叛乱,李峤奉天皇之命充任监军,随大军南征,其间他不顾安危深入獠洞,对叛军首领宣谕朝旨、晓以利害,竟然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平定了叛乱,举朝为之侧目。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再有名的才子也得屈服于武氏。陈子昂因诗文得幸于太后,骆宾王因反武弄得生死不明,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吗?李峤虽有几分文人的骄傲,却也并非不识时务之人,很注意和武家搞好关系,有时还为武承嗣、武懿宗代笔重要奏疏。这次满朝官员把逢迎太后的重任交托于他一身,李峤岂敢慢待?经过两天的酝酿,他终于写出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
臣闻高明博临,无远不应;正直潜感,虽幽必通。伏惟皇太后庆发曾沙,业隆大宝,以至明当宗社之寄,以至圣合乾坤之德。荷三叶之休光,承五形之历纪,平秩庶政,大亨群物。冠带遐荒之域,天福日临;闾阎富寿之氓,礼变乐和……臣等遇偶休明,荣参簪笏,千年旦暮,邀逢累圣之期;百辟歌讴,喜属三灵之庆。无任岛藻踊跃之至,谨奉表诣阙陈贺以闻。
这是一篇绝美的歌功颂德之文,更是一番审时度势的政治表态,满朝文武都借李峤之笔向媚娘献上忠心,今后武氏一切决定他们都不会再抗拒。然而仅是这样还远远不够,没过半个月,第二枚神奇的石头又出现了,这次是在嵩山脚下的汜水发现的,比洛书“宝图”更厉害,这块石头上竟有一篇数百字的文章: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时至,民庶尽安乐,方知文武炽……
洛水瑞石的制造者是武承嗣,汜水瑞石的制造者无疑是薛怀义,因为这枚石头的文字有浓厚的佛教含义,隐约将媚娘比拟为佛祖,如谶纬般充斥着天命意味。如果说洛水宝图是检验百官政治立场的试金石,那汜水瑞石就是针对百姓的——对普通百姓而言,朝廷的尔虞我诈是陌生的,种种阴谋诡计更无可揣测,他们守着自己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笃信神明,期待圣主。汜水瑞石就是这么一块造神之石,以老天的名义证明媚娘就是能带给他们幸福安康的圣主。
因为这两块石头,更因为有心人的运作,歌颂媚娘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在这“普天同庆”的气氛中,武承嗣再度上奏,恳请媚娘举行大典,亲自拜洛受图,表示对上苍赐福的感激;并且他还提议给媚娘上一个新尊号——圣母神皇。
华夏统治者自秦朝嬴政开始称“皇帝”,取其“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但自秦汉以来“皇”与“帝”还是有区别的。凡称帝者必居至尊之位,亲理社稷之政;而“皇”的称号表面上比“帝”德望隆重,实际上也可追尊一些并未实际执政之人。如东汉时汉桓帝、汉灵帝皆以藩王身份继位,分别追尊自己父亲为汉崇皇、汉仁皇,其实都不是实际上的皇帝。不过这个惯例明显并不适用于武媚,虽然她并未身处九五之位,但实际权力牢牢攥在手中,早已超越实际的皇帝。很显然这是她试探性的一步,将圣母与皇帝两个称号史无前例地合为一体,再加以神的荣光,不啻于向天下人公然宣示——我已经开始向帝位迈进!
满朝文武谁都明白,武承嗣的意思就是太后之意,这个尊号与其说是臣下推戴,还不如说是太后自己给自己定的。而此刻党附武氏的人气焰嚣张,反对武氏的人也只能“百依百顺”,于是群臣都尾随着武承嗣加入请愿,满足太后一切需求。
不料媚娘这时又玩起辞让的把戏,一再表示无才无德不敢担当,群臣只能一次又一次美言劝进。最后连远征西域的韦待价都得知消息了,不辞千里之遥从军中递来贺表,称太后:“肃膺遗托,光践丕基,皇业高于补天,母德隆于配地。可以答上元之命,可以光累圣之隆。然后负黼斩朝百神,垂衣裳而会万国。不亦休哉,不亦盛哉!”
媚娘既然一心效仿周礼,怎会不知“三让而后受之”的道理?这一次次的谦让就是要让群臣把自己的功德说出来,也让他们甘心交出自己的把柄,以后若有二心便为叛逆。其实如今的一系列举动,就是日后正式称帝的演练。此事她眼见火候差不多了,终于“勉为其难”接受臣下的美意。
垂拱四年五月十八日(公元688年6月21日)媚娘在文武百官的推戴下自加尊号,称“圣母神皇”,朝着皇帝宝座迈出了重要一步。半个月后,有司专门为她打造了神皇三玺,自此她可以用自己的印信颁布诏敕,皇帝李旦的印玺完全没了用武之地;当然,媚娘也没有忽视在这段日子里表现出色的好侄儿武承嗣,诏令其承袭自己父亲魏定王武士彟的爵位——武士彟的王位好歹是死后追封的,而武承嗣一个大活人封以王爵,这便公然打破异姓不封王的规矩,明显是对李唐社稷的践踏和挑衅。
时至七月初一,媚娘首次以圣母神皇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她步行来到洛水之畔,在百官臣民的注目下叩拜苍天、承受圣图,答谢上天的眷顾。她将洛水瑞石命名“天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洛水”,圣图所出之泉命名为“圣图泉”,所在地特设“永昌县”,加封唐同泰为游击将军,封洛水神为“显圣侯”,加特进之官,四时祭祀不绝,禁止人民在水中垂钓;又将汜水瑞石命名为“广武铭”,封嵩山的山神为“神岳中天王”,加太师、“神岳大都督”之官,禁止人民在山上游猎放牧。
在经历这一大通或神或圣的册封后,媚娘又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明堂工程进行得很顺利,她将于来年正月元日举行驾临明堂的典礼,届时各州都督、刺史以及宗室、外戚都要来京,共参大典。
到这个时候媚娘和文武百官都可以松口气了。对媚娘而言,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日后正式称帝时只要照这个模式再进行一次,规模更宏大一些便可。对百官而言,长达半年的折腾终于告一段落,暂时不必再费尽心思劝进了,再忙活也是来年开春以后的事。不过有一群特殊的人却陷入空前的恐慌,他们怀疑末日将至,来年春天神皇登临明堂之际可能就是他们的死期……
二、宗室之谋
垂拱四年七月,就在神皇武媚宣布来年正月举行大典之际,一骑快马带着一封密信驰入豫州城,写信者是太尉、韩王李元嘉之子黄公李,收信人正是时任豫州刺史的太子太傅、越王李贞。
接到这封密信,李贞立刻屏退一切僚属侍从,独自拆开观看,却见信上只寥寥数语:
内人病渐重,恐须早疗,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宜早下手,仍速相报。
有位妇人生病了,而且病得越来越重,必须尽早治疗,不然拖到冬天就没救了。若在旁人看来这封信的内容很简单,只不过有些没头没尾,可李贞了然于心,览罢长叹一声,面露为难之色——这位患病的内人并非等闲,正是当今武太后,她所患的也不是寻常疾病,而是帝王病!
天皇驾崩之际,太后给宗室诸王都加以一品高官,并增加食封、荫及子孙,这使他们产生错觉,以为武媚野心有限,只是想控制大权直至年老归政,仍有借重诸王之意。所以面对一系列朝局动荡,他们都当了事不关己的看客,李哲被废他们没有异议,徐敬业叛乱他们没响应,甚至裴炎的死活他们也未加理睬。然而太后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逐渐归于沉寂,改旗易帜、重修法令、设立铜匦、大兴牢狱……直至李孝逸含冤而死,所有李唐宗室都开始感到不安。
李孝逸不仅是宗室成员,更是平定徐敬业的首功者,这么个品性敦厚、贤良有德之人竟会被流放而死,罪名竟然是“名中有逸,逸中含兔,兔在月上,当有天命”,何等荒唐?太后为何非要将之置于死地,难不成就因为他姓李?如果太后连对自己有功的宗亲都不放过,那其他的李家人会是什么下场?从那一刻起宗室诸王开始提防武氏,私下信函往来不断。在这个最初的小圈子里,包括韩王李元嘉及其子黄公李,霍王李元轨及其子江都王李绪,鲁王李灵夔及其子范阳王李蔼,以及已故虢王李凤之子东莞郡公李融。舒王李元名、纪王李慎素来处事谨慎,不与任何人来往;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虽然恢复亲王身份,但仍在太后的紧密监视下,故而皆未参与;还有一对父子多多少少也有沟通,便是李贞和他的长子琅琊王李冲。
这个小圈子原本没有明确目的,只是密切关注洛阳的局势,互通消息联手自保。可时至今日武媚又是建明堂,又是自称圣母神皇,连武承嗣这个外戚都已公然封王,武氏的心思路人皆知,李家的劫难还远吗?武媚声称正月初一举行明堂落成大典,普天之下所有都督刺史、宗室外戚都要参加,这一决定真的仅仅为了增添喜庆吗?官员齐聚倒也罢了,为何还要让全体宗室到场?该不会想趁此机会把大伙尽数除掉吧?
李唐宗室皆感惶遽,东莞公李融秘密询问在京的好友国子助教(国子助教,国子监负责教授学生经籍的学官,从六品上)高子贡,也不知高子贡是真的听到些风声,还是同样疑神疑鬼,做出的答复竟是:“来必取死!”李融闻言愈加惶恐,立刻称病辞官,并将消息告知韩王李元嘉。
李元嘉乃高祖第十一子,自幼就十分聪颖,据说他可以同时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口诵经史、目数群羊,心中酝酿一首四十字的诗,并且以脚趾夹笔写出来。六事并行不悖,故而被誉为“神仙童子”,极受李渊宠爱。不过这位神童出生之际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早已各立门户,根本轮不到他显山露水。后来虽然封王,但因为李家自相残杀的历史,太宗、高宗均对宗室多有提防,李元嘉也只能夹紧尾巴做人,修身洁己、清心寡欲,把所有心思都花在藏书和绘画上,直至天皇驾崩他的特殊又凸显出来——首先是宗室中年龄最长、辈分最高之人,乃是当今皇帝的叔祖;再者同为八大亲王之一的鲁王灵夔是他同母弟,皆是高祖宇文昭仪所生,他们兄弟倘若联手有一定的势力;更为重要的是,早在徐敬业叛乱之际武承嗣就曾向太后建议控制他,甚至存心加害,虽然此事太后未允,但难免已生芥蒂,抗拒武氏之意最坚决。故而所有宗室成员都推他为主,在危急时刻也听他安排。
不过李元嘉名望虽重,毕竟已是七十岁的人,事态紧急他哪有精力应对?故而他叫自己最信赖的儿子李辞掉官职,回身边主持一切。李乃韩王第四子,甚是精明强干,官居通州刺史,得到命令立刻谎称父王染病,马不停蹄赶回定州,以密信通告所有宗室成员,征求应对之策……
如今消息传至豫州,越王李贞面对这封密信有却些拿不定主意。既然要商议对付武氏,通信自然是越隐秘越好,可这种措辞也太含糊不清了吧?难道李给所有人的信都这样写吗?还是仅仅给他李贞的信如此隐晦?这显然不仅是出于保密考虑,而是心怀戒备。
确实,如果要在李唐宗室中挑出个最有可能向太后告密的人,非他李贞莫属。因为李贞之母乃是太宗四妃之一的燕妃,隋朝名臣燕荣的孙女。燕荣虽有功于国,但为人蛮横残暴,终被隋文帝赐死;其子燕宝寿受父亲所累,终生未入仕途,但颇得权贵照顾,有幸娶了观德王杨雄之女——也就是武媚之母杨氏的堂姐!李贞虽然比天皇李治还年长一岁,但若从母家辈分论,还是武媚的表外甥。
因为亲戚关系,两家甚是融洽。早在四十多年前武媚被太宗纳为才人,就颇得表姐燕妃的照顾;武媚的姐夫贺兰越石生前担任越王府法曹参军,是李贞属下;武媚之母杨氏早年与继子武元庆等人闹翻,寄居武顺家多年,其实也仰仗李贞。从某种意义上说燕妃李贞母子对武家有大恩,故而武媚入主椒房后也不吝报答。乾封元年封禅泰山,武媚打破常规主持禅地,担当亚献的就是燕妃;燕妃病逝之际武媚令洛阳的寺院道观为其做法超度,还亲手绣了两幅佛像陪葬墓中;李家第四代子孙中罕有封王者,唯李贞长子李冲早在二十年前就授封琅琊王;李贞虽素有贤名,与李慎并称贤王,但手下人也曾干过欺压百姓之事,李治一向痛恨这等事,滕王、曹王都曾因此被斥被贬,蒋王更是糊里糊涂丢了性命,却唯独他李贞从没受过半点儿责难,这无疑也是武媚回护之功。
他既与武家有如此亲密,李蔼怎么可能对他完全信任?密信写得这般隐晦,固然是怕走漏消息,更是怕他拿这封信向太后告密!
李贞攥着这封简短的信,反复品读了好几遍,陷入两难的沉思,诸王中论地位韩王最尊,但论及实际待遇没人能与他相比。和他并称贤王的十弟李慎人如其名,靠数十年的淡泊谨慎才获得赞誉,而他一半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另一半却是二圣的成全。当初他任绵州刺史时想扩建王宫,武媚听说后竟劝说天皇拨下五十万缗,为他盖了一座气派的府邸,仅阁楼就高达十丈(今四川绵阳越王楼)。他像父亲李世民一样喜欢骑马射猎,按理说这种动刀枪的事是皇帝最忌讳的,而二圣从未猜忌过他,每逢年节的赏赐更高于其他人。平心而论武媚对他不薄,到今天也一样。其他亲王都封在何处?豫州地处中原、毗邻神都,辖境安定繁华富庶,武媚若不是偏袒他,徙封之际怎会挑这块好地方给他?这层关系无疑是可以倚仗的,隋篡北周宇文述不失相位,唐代隋统杨师道犹为侍中,即便武氏有心残害李家,以他和武媚的关系也不至于有性命之忧。
可一己私惠能换取他对篡夺社稷的无视吗?祖父两代筚路蓝缕创业不易,身经百战才打下这片江山,九弟李治也一辈子励精图治,难道这一切都弃之不顾,将天下拱手让人?更何况他没事不意味着别人没事,来年明堂之会若有阴谋,他就眼巴巴看着叔父兄弟们被打入天牢置于死地吗?亲情何在?良心何存?诚如信上所言“若至今冬,恐成痼疾”,正月初一举行大礼,现在已是七月中旬,再过俩月,路远的宗亲就要启程了,那时回天乏术,只能听天由命啦!李说“当速疗之,宜早下手。”该用何种疗法呢?以现在迫在眉睫的局势,除了起兵对抗还有别的路可走吗?
但起兵有多大把握?他们这些人说是亲王,享受荣华富贵,其实是受朝廷限制之人,手下属官多是朝廷指派,兵马更需要临时招募。徐敬业麾下尚有猛将韦超、智士魏思温,他们有谁?除了霍王李元轨,其他人连战场都没见过,仓促之间纠集乌合,能有几成胜算?若画虎不成,反倒提前招来灭门之祸……
李贞独在房中皱眉凝思,既不忍江山被夺宗族受害,又害怕举兵不成引火烧身,正拿不定主意之际,忽听外面一阵呼唤:“父王,听说黄公来信了?”来者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乃李贞第五子李规。
“莫声张!”李贞紧走几步,一把将儿子拉进来,关上房门。
李规虽是侧室所生,至今尚未封爵,却系老来得子,为人又甚是聪慧,极得李贞宠爱;他进屋来毫不客气拿起桌上书信,只看了一眼顿时横眉立目:“人言黄公精明,依我看也是个糊涂虫!国难当头不速速起兵,还有心思玩这等文字游戏……父王!咱们何时动手?”
李贞一阵苦笑:“你把这看得太容易,武氏掌握朝廷兵多将广,咱们仓促兴兵岂是对手?”
李规一听此言便知他犹豫不定,急得直跺脚:“父王忘了骆宾王檄文之言吗?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武家所作所为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父王身为太宗爱子、天皇慈兄,难道只顾一己安危,坐视武氏夺我天下?”
李贞被儿子这番义正词严的话噎住,一时竟不知如何答对,支吾半晌才道:“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但是豫州距洛阳太近,咱们今日举兵,太后明日便知,大军接踵而来,到时候如何抗拒?还是等其他人有所行动,咱们再见机行事吧。”
“父王之言差矣。”李规年纪虽轻,志气却不小,“兴兵讨逆乃是大义,争先犹恐不及,怎能观望不前?今诸王多疑咱家,父王更当率先举义以安众人之心。那时众志成城诸王影从,各家兵马齐聚河洛,方可与武氏一争。即便咱们兵败身死,仍不失忠孝之名,无负于先皇祖宗。”
“唉!”李贞长叹一声——舍生取义说得容易,世人谁不贪生?
李规猜到父亲那点儿私心,索性敞开道:“父王是觉得武后一直与咱家不错,即便欲行诛戮也不会害到咱家头上吧?诚然如此,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即便保得性命,日后仰人鼻息苟且偷生,有何尊严?昔萧琮、陈叔宝之流,身为亡国之人受尽屈辱,父王难道甘心走他们的老路?您素有贤王之名,那时岂不一生英名付诸东流?”
李贞闻言默然。
李规更添一把柴火:“再者父王与李多次通信,已是知情人。倘若将来事败,韩、鲁、霍三家固不可活,咱家又岂能独善其身?即便太后顾念旧恩不加刑狱,莫忘了现今诬告盛行,谁知会不会有哪个图谋幸进之人揣摩上意,跳出来告咱一状?吴国公、刘祎之皆为武氏立下大功,终究不免一死,父王又能比他们强多少?反之若韩鲁诸王大事能成,待将来推翻妖妇、匡正朝纲,父王初预谋而兵不发,那时何颜面对宗族亲戚?何颜面对当今天子?”
李贞闻听此言一阵悚然——是啊!愧我这一把年纪,竟不及小儿虑事周全!
李规越说越激动,双手攥住父亲手腕,央求道:“今日之事非独救难,亦正建功立业之时。不单我欲从之,大哥更是急公好义之人,纵然您不肯举兵,大哥也必响应。还请父王为我等前程考虑,放胆与武氏一搏。”
知子莫若父,提到长子李冲,李贞不禁叹息——李冲封王甚早,又受二圣优容,故而秉性骄傲自视甚高,如今官居博州(今山东聊城)刺史,自领一方,也与李有通信。儿大不由爹,就算自己不参与,阻止得了孩子们吗?想至此他把心一横,拍着李规肩膀道:“也罢!为父已是六旬之人,有什么可在乎的?反复斟酌都是为了你们,既然你们情愿赴大义、举大事,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咱们干!”
在李规劝说下,李贞最终拿定主意,立刻给李写了一封推心置腹的回信,提议举兵挽救社稷,又致书长子李冲,命其暗中整备兵马。
李得书甚感宽慰,李贞的回信开诚布公,不用再担心其告密,与父王商议后他伪造了一份皇帝李旦的玺书,声称“朕被幽禁,王等宜各发兵救我”,这份伪造的玺书遍传宗室,但结果出乎李预料,除了他们这个小圈子的人,各地宗亲罕有响应——建唐以来骨肉相争之事不断,故而李家宗亲皆是有封爵而无国土,势力大些的当都督刺史,支系稍远的跟普通官员无甚差别。李旦幽居宫中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倘若有能力救驾还会等到今日?
李冲已命其心腹长史萧德琮在博州偷偷募兵,见这一潭死水的局面甚是焦急,于是又伪造了第二份玺书,称“神皇欲倾李家之社稷,移国祚于武氏!”这次依旧回应者寥寥。已故道王之子、鄱阳公李有心勤王,无奈官职低微,仅是地处偏远的连州别驾,于是致书自己丈人、天官侍郎邓玄挺,向其问计求助,哪知邓玄挺竟装聋作哑不予理会。武后公开干政二十多年,素以杀伐果断著称,天皇也是猜忌心极重之君,在此处境下宗室或耽于享乐,或敛声屏气,早没了昔日的锐气。如今明知武氏欲篡唐统,他们也和李贞最初的想法一样,尚未抗拒先生怯意,一个个只想着自己安危。
不过也并非没有勇于挑战之人,当矫诏传至寿州(今安徽寿春)之际,刺史赵瑰与其妻常乐公主当即承诺起兵——常乐公主乃高祖第七女,她曾生养过一个女儿,便是被武媚活活饿死的李哲原配赵氏。女儿死得凄惨,他们夫妇也被贬出京城,早就恨武媚入骨,日夜想着报仇。
这一天终于等来了,常乐公主闻讯激动,竟不顾内外有别把送信之人叫到面前,亲自嘱咐道:“你回去告诉韩越诸王,说我只许他们进,不许他们退!昔日杨坚欲篡周室之天下,尉迟迥不过是宇文氏的外甥,尚知匡救社稷,功虽不成足堪忠烈。尔等诸王若是男儿早该行动,怎会拖到今日?今李氏危若朝露,诸王皆国家懿亲,就算不是那妖妇的对手,也该奋勇一搏舍生取义。夫为臣子,救国家则为忠,不救则为逆,诸王当速速起兵,不可虚生浪死遗笑后代!”
巾帼不让须眉,但消息传回诸王却很为难,匡救社稷的志气他们现在是有的,可是宗亲反应不一,他们的力量实在太弱。仅韩、越、霍、鲁四家外加一个赵瑰,能掀起多大风浪?经过仔细商议,他们又向众亲朋送了第三封密信,这次不再提什么救皇帝、救社稷,只清清楚楚一句话——大飨明堂之际,神皇必遣人告诸王密,以大行诛戮,届时皇家子弟无遗种矣!
情势大过人,这封信点明了生死利害,宗室之人顿时惶恐,灭顶之灾近在眼前,不为宗族社稷,也得为自己一搏啊!旬月之间各地宗室一改冷漠态度,纷纷回书承诺起兵,连那些手中无实权的人也开始招募家兵、打造兵器;计划四面八方同时举兵,身在神都的宗室成员也准备配合行动。到这会儿坐纛的李总算稍稍松了口气,也开始在定州召集兵马,可他万没想到,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亲人中竟然出了害群之马。
李曾对与武氏关系亲密的越王怀有戒备,可最终出卖他的不是李贞,而是他的亲堂兄李蔼。
范阳王李蔼乃是鲁王灵夔膝下唯一的儿子,此人以书法驰名,却不懂得用兵,不过国难当头还是遵从父命准备举兵,而且从一开始就参与了谋划。他也曾像李、李冲一样热衷勤王,可是随着事态发展心里越来越没底——先后三次发书催促大家才有所行动,莫看现在闹得凶,到时候敢挺身而出的会有几人?再者动员的宗室虽多,真正的实力派却没几位,还是倚仗他们几家,而且诸王分处东西南北,距离洛阳有远有近,说是“四方并起,事无不济”,真行动起来该如何调度?倘若太后分遣大军各个击破,又该如何应对?须知现在已不是徐敬业叛乱那会儿了,太后已牢牢掌握大权,莫说朝中还有黑齿常之那样的百战名将,就是派来丘神、麴崇裕、杨玄俭等武氏亲将也不易对付。况且舒王李元名、纪王李慎至今态度不明,似乎抱定了闭门自守的心思,连久战突厥善于用兵的霍王李元轨也承认敌众我寡形势不妙,此番举兵不过是尽人事而已。
李蔼的顾虑日益深重,加之他募兵进行得不顺利,越发食不下咽、卧不安眠,不禁回想徐敬业、裴炎等人的下场,又联想到索元礼打造的恐怖刑具,想到折腾了一年多求死不得的徐敬真……起事失败必然是死,可心狠手辣的太后会让他们死得痛快吗?到时候会动用什么酷刑?是扒皮抽筋还是万刀寸磔?
在经历了半个多月苦痛煎熬后,李蔼决定出首告密——就算武氏把他们李家人视若草芥,打算一把火烧尽,到头来也会留下一两棵装点门面。就算斯文扫地摇尾乞怜,好死不如赖活着,什么宗庙社稷,什么父子情、兄弟义,还是顾自己性命吧!他连自己父王都未知会,抛下招募一半的军队,披星戴月驰往神都,向太后告发了一切。
而事实完全出乎李蔼预料,太后听他颤颤巍巍讲述完事情经过,既没有发怒也没叱责他,甚至没有下令抓捕诸王,只是轻蔑地说了句《战国策》上的话:“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
面对这个出卖父王和宗亲的告密者,媚娘简直想笑,笑这人的愚蠢和幼稚——自李治驾崩那一刻她便对宗室怀有戒心,若不然何以徙封诸王?现今告密盛行,李元嘉、李贞父子秘通书信之事她早就知道了,至于商议什么也不难猜。其实她早想对李家宗室动屠刀了,只是这顿大餐吃相不能太难看,公然屠戮势必引起全天下非议。所以她才诏令所有宗室共赴明堂之会,就是要制造恐慌,逼他们行动。
“爱卿大义灭亲,真忠臣孝子也!”媚娘冷笑着揶揄李蔼,“放心吧,你肯来通报此事,朕处置之时定不会把你牵扯其中。”可她除了令丘神整备兵马,并未采取任何行动,仍是静观其变——来吧!朕盼着你们举兵呢。若不举兵朕怎把谋反之罪扣到你们头上?怎有借口将你们一举诛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