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世间最好的灵丹妙药都在我们自己身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何苦四处求医,人体自有大药

    人体就是一个天然的“大药房”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到医院里开药或打针,其实有些疾病我们完全可以不用去看医生,因为按照中医的观点,在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药铺”,当我们感到不适或生病时,我们的身体可以从自身的“药房”中找到30~40种“药”来对症治疗,也就是说,人体自身完全有能力治愈60%~70%的不适和疾病。

    在古代,养生家把唾液称为琼浆玉液,告诫人们要经常吞咽唾液,以灌溉腑脏、滋润肢体。李时珍也曾指出,唾液有明目退翳、消肿解毒的功效。现代医学经过研究发现,唾液富含水分、微量元素、电解质、激素、抗体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口腔若能分泌丰盈的唾液,不但可以润滑、冲洗及滋润口腔、喉咙,保持它们的清洁,而且还能抗菌,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此外,唾液还可以帮助消化、促进伤口愈合、抗衰防老及防癌。

    当我们感到压抑的时候,通常会通过痛哭来宣泄,人们流出的眼泪其实就是一种药,因为泪水不仅能保护眼睛、排除异物、抵御病菌的感染,还能促进伤口的愈合。更为奇妙的是,一旦我们的身体被不良情绪所控制,泪水就能帮助我们把体内有害的化学物质排泄出去,从而减轻心理压力,因此,眼泪又被人们称为治疗身心疾病的“解毒剂”。

    当婴儿哭闹的时候,母亲通常会把他抱在怀中,让他吮吸自己的乳头,过不了多久,婴儿就会显得睡意蒙眬,这主要是因为人乳中有一种类似天然吗啡的催眠物质,可以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不仅如此,人乳中还含有多种抗体,其中的一种抗生素,可以在12小时内将混入食物中的细菌全部“歼灭”掉。

    据《食疗本草》记载,用少许酒和乳汁混合灌服几次,可以让中风不语的病人逐渐开口说话。用梨汁、人乳炖服对治疗因痰火上升而引起的病症也很有效,李时珍对人乳治病的功效也非常赞赏,曾写过“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的句子。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天然药库外,我们的人体内还有星罗棋布的经络穴位“翘首期盼”,等待着在你感到不适的时候去刺激、按摩它们,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以耳穴为例:人体的耳朵内外共有200多个针灸穴位,按照中医的“生物全息律”理论,它们分别对应人体全身各个器官,200多个穴位就好比人体各处神经系统通向大脑不同部位的“开关”。因此,刺激某个耳穴时,就可以诊断和治疗体内相应部位的疾病,很多中医高手还可以通过观察耳部皮肤颜色的深浅变化,有无凸凹变形、脱屑、毛细血管是否充盈等现象来协助诊断疾病。其实,耳针疗法的适应证十分广泛,除了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经前综合征、肝炎、皮肤过敏、哮喘、高血压、偏瘫、偏头痛等等症状之外,还可以治疗肥胖症。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人体自身其实就是最值得信赖的天然大药房,无论是一般的头痛脑热,还是让医生为难的疑难杂症,都有对应的按钮等待着你的启动。当疾病猝不及防地降临到你头上,你不必惊慌失措,因为你只需要关注一下自身,找到合适的按钮,咽咽唾液、按按头皮、压压脚心、动动手指,就完全可以将疾病消弭于无形。

    我们身体的每个穴位都是灵丹妙药

    平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舒服的时候,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也没有严重到非去看医生的地步。例如头疼,如果不去管它也许一两天便会好,但是这期间我们会很痛苦,会影响心情和工作效率。其实人体经络的每一个穴位都是灵丹妙药,类似于头疼这样的小病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缓解。

    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几种穴位与治疗疾病之间的关系。

    1.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循胃经直通胃脏,胃经与脾经互为表里,按摩足三里穴可以治疗脾胃失调,消化系统的疾病。

    由于足阳明经从头一直走到脚,所以除了对消化系统有特效外,所有五脏六腑和从头到脚的病,如头痛、牙痛、精神失常、发热、鼻炎、口唇溃疡、哮喘、心悸、高血压、腹胀以及泌尿生殖系统、下肢和全身的关节痛等,也就是说胃经所经过之处诸病,针刺或按摩足三里穴都有用。

    2.内关穴

    属心包经,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心包经到心脏以前要经过肺脏,所以对于哮喘、咳嗽、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都有治疗效果,对于普通人可有效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3.合谷穴

    按摩合谷穴,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颜面上的病,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他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

    4.四白穴

    位于眼眶下面的凹陷处,刺激此穴有预防皱纹、改善皮肤的功效,此外还能很好地预防眼病,比如近视、青光眼等。

    5.支沟穴

    位于手臂的外侧,和其他穴位配合使用时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便秘、落枕等。

    6.尺泽穴

    刺激尺泽穴,对肺热引起的咳嗽、气喘、咽喉肿疼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还有很多穴位,我们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就可以治病,在后面的章节我们会一一介绍,在此不多述。总之,人体的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刺激我们身体的大药——穴位来解决。

    沿着经络去找大药是最省事的

    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最重要的就是找对地方,不管你的方法有多好,效果有多么的神奇,如果不能正确找到相应的穴位,一切都是枉然,不具有任何意义。没有什么方法比经穴疗法更适合做家庭疗法的了,但是因为找穴位太困难,所以很多人在穴位养生面前望而却步了。事实上,穴位也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沿着经络去找,很容易就能找到。下面,我们就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串联穴位的经络体系。

    中医指出,经络由经和络组成,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12条主干线,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这张网就是人体的活地图,它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地图之中。下面就带大家认识一下我们身上的这张经络“地图”。

    1.经脉——谨防身体旱涝灾害

    经脉是经络的主体,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奇经有八条,如果说十二正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么奇经八脉就像个蓄水池。平时十二正经的气血奔流不息时,奇经八脉也会很平静地正常运行;一旦十二正经气血不足流动无力时,奇经八脉这个蓄水池中的水就会补充到江河中;如果十二正经气血过多,过于汹涌,水池也会增大储备,使气血流动和缓,只有这样,人体正常的功能才会平衡。

    (1)十二经脉

    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气血通过经脉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3)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2.络脉——警惕气血交通堵塞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起着人体气血输布的作用。

    (1)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

    (2)孙络

    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同浮络一样输布气血,濡养全身。

    (3)浮络

    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这样一分析,人体经络运行图仿佛一张城市道路交通图一样,呈现在眼前,清晰明了,经络就不是多么复杂的事情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够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空位,所以我们再介绍两种任何人都能使用的,能最快、最准确地找到穴位的方法的诀窍。

    1.找反应

    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压痛:用手一压,会有痛感。

    硬结:用手指触摸,有硬结。

    感觉敏感:稍微一刺激,皮肤便会很痒。

    色素沉淀:出现黑痣、斑点。

    温度变化:和周围皮肤有温度差,比如发凉或者发烫。

    在找穴位之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如果有以上反应,那就说明找对地方了。

    2.记分寸

    中医里有“同身寸”一说,就是用自己的手指作为找穴位的尺度。大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是“一寸”;食指和中指并列,从指尖算起的第二关节的宽度就是“两寸”;把四指并拢,第二关节的宽度就是“三寸”。

    另外,倘若知道身体中哪一部位有什么骨骼,找起穴位就更容易了。比如低头时,脖子后部正中最突出的凸骨,就是第七颈椎,紧接着的凸骨是第一胸椎;两边肩胛骨的最下端跟第七胸椎骨的突起在一条线上;腰左右两侧突出的骨头,也就是系腰带的位置,跟第四腰椎的突起在一条线上。

    人体大药不仅治病,还能预警

    经络是人体的活地图,像一张大网一样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包括其中了,所以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这在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

    人可以通过经络感能现象获得疾病信息。因为经络是联系人体脏腑的桥梁。例如,心经属于心脏,络于小肠;肝经属于肝脏,络于胆;肺经属于肺脏,络于大肠;肾经属于肾脏,络于膀胱;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胃经属于胃,络于脾;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胆经属于胆,络于肝;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等等。阴经和阳经就这样交通相连,成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如果身体上的哪个部位出现问题,相对应的经络也会出现问题,也就是说,当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就会出现堵塞,不通则痛,就会导致身体产生压痛点。

    经络感能现象把内脏的病症通过与之相通的经络沿线反映出来,具体是出现酸、麻、胀、痛或热感、冷感,或者是出现红线、白线、痘疹带、汗带或其他感觉异常现象,如过敏线、湿疹、痣等。据报道,甲状腺癌患者在手术之前,经络感能可到颈部甲状腺区,手术后开始消失。用经络测定仪是可以感觉肿瘤的。

    经络感能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兴奋的病如高血压、甲亢、过敏性疾病及躁狂症会增强敏感性,反之,抑制性疾病就会降低敏感度,如低血压、甲减、肾减、抑郁症等,可见经络感能现象的个体差异很大。

    另外,清晨刚睡醒状态下可以加强对经络感能的敏感度,所以如果清晨发现上述经络感能信息,应去医进行检查。

    通过脸色看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经络预测疾病的最好证明。因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血脉丰盛,人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就是说,面部的色泽是血气通过经络上注于面而表现出来的,气血的盛衰及运行情况,必定会从面色上反映出来。在中国,健康人的面色通常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如果红润而无光泽,说明身体血足,但缺乏运动;脸上有光泽但没有血色,说明身体气足,但睡眠不足。

    脸色苍白是贫血、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征兆;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罢工”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警报”;脸色发黑是肾虚的表现,应适当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枸杞等。

    人体的各个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变化着,一旦发生疾病就会通过种种症状在经络的行走路线上,向我们发出报警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关注经络,重视这些信号,就能够及早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减少疾病对我们生命的威胁,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

    我们如何来调动自己身体的大药

    穴位是我们人体的大药,但我们应该如何来调动这些大药呢?事实上,方法有很多种而且每一种的效果会不同,一般人可根据自身病症的需要进行选择。下面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经络养生常用的几种方法,供参考。

    1.针灸疗法

    这是通过经络治病最直接的办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的气血功能。针灸比较专业,普通人做不了,需要专业医生的帮助才能施行。

    2.按摩法

    针灸疗法比较难,但利用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按摩手法来保健养生和治疗常见病,普通人都能做,而且效果非常好。简单有效的按摩手法有三种:

    (1)点揉穴位。用手指指肚按压穴位。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能空出一只手来就可以。

    (2)推捋经络。推法又包括直推法、旋推法和分推法。所谓直推法就是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在皮肤上作直线推动;旋推法是用拇指指腹在皮肤上作螺旋形推动;而分推法是用双手拇指指腹在穴位中点向两侧方向推动。比如走路多了,双腿发沉,这时身体取坐位,双手自然分开,放在腿上,由上往下推,拇指和中指的位置推的就是脾经和胃经。脾主肌肉,推脾胃经可以疏通这两条经的经气,从而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3)敲揉经络。敲法就是借助保健锤等工具刺激经络的方法。用指端、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即为揉法。这种方法相对推捋来说刺激量要大些,有人甚至提出敲揉比针灸效果还好。

    3.灸法

    利用艾草给皮肤热刺激的一种经络刺激法。此法是一种补法,主要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在实施灸法的时候,先用一点水把皮肤弄湿,在穴位上放上上面所说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用上述的灸进行三“状”到五“状”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状”)。

    除了直接燃烧艾草,最简单的灸疗法是线香灸。准备一根线香,点上火,将线香头靠近穴道,一感到热,便撤离。一个穴道反复5~10次。

    刺激大药,必须掌握“开、闭”时间

    穴位的气血旺衰有时间变化,许多人不遵循穴位的开闭变化,胡乱刺激,自然不能有疗效。因此,人体大药也有“开、闭”时间,必须要等到它“开门”的时候才有“药效”。一般来说,按摩需要用子午流注纳子法开穴,然后再结合疾病变化的周期选取按摩的最佳时机。

    子午流注是指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而子午流注纳子法则指,用干支顺序来表示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以对应相关的脏腑经脉腧穴进行针灸、按摩的一种方法。

    根据子午流注,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人体排泄水液,泻火排毒。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增强心的力量。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经旺,通行气血。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

    11.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有利于养血。

    12.寅时(3点至5点)肺经最旺,将肝贮藏解毒的新鲜血液输送到百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经络只有在适当的温度(25℃左右)下按摩穴位才能被激发活跃起来。因此,激发人体大药还要注意保温。

    针灸实验表明,如果把温度降到20℃以下,则针灸的“得气”(酸、麻、胀的感觉)现象就会不明显,因此,临床上经常会看到灸与针,灸与拔罐一起操作,即在针灸和拔罐前先在穴位上进行艾灸,当局部温度升高后,再进行针灸和拔罐,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有资料报道,很多顽固性疾病,如感冒高烧不退、肺炎、哮喘、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只要在其背部热敷10~20分钟,每天两次,就可以逐渐控制这些症状。这说明要使经络按摩发挥作用,温度的刺激和保温至关重要。所以,再进行穴位按摩时,必须在25℃左右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如果室温达不到,可以盖上被子进行操作。

    第二节 分布在耳朵上的大药田

    耳部大药田的详细分布位置

    耳部反射区

    我们的耳朵就像一个头朝下、臀向上倒缩在母体子宫中的“胎儿缩影”,其分布规律是头面部相对应的穴位在耳垂及其邻近,与上肢对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或下肢相对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对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艇与耳甲腔;消化系统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耳部相对应人体各个器官的主要穴位分别在什么部位:

    1.输尿管:肾、前列腺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主治输尿管结石。

    2.阑尾点:大、小肠穴之间。主治急、慢性阑尾炎。

    3.艇中点:耳甲艇中央。主治脐周疼痛。

    4.胰胆点:肝、肾两穴之间。主治胰腺炎、糖尿病、胆道疾病。

    5.十二指肠:耳轮脚上方外1/3处。主治十二指肠溃疡。

    6.贲门点:耳轮脚下方外1/3处。主治恶心、呕吐、胸痛。阳性反应多为恶心、呕吐。

    7.颈点:颈椎内侧缘,近耳甲腔绕。主治落枕、颈部扭伤、单纯性甲状腺肿。

    8.缘中:对耳屏外上方上绿中点。主治遗尿、崩漏。月经不调、阳痿。

    9.脑干:在轮屏切迹处。主治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支气管炎、发热、癫痫。

    10.额点: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主治头痛、头晕、嗜睡、记忆力蔽退。

    11.枕点: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下方。主治止咳、头晕、头痛、癣痛。

    12.内耳点:在额点下面。主治耳聋、耳鸣、失眠、眩晕。

    13.皮质下点;对耳屏内侧面。主治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等疾病。可协助诊断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疾病。

    14.内生殖器点:三角窝凹陷处前缘。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减退等。如盆腔、前列腺、内生殖器点呈阳性,则提示前列腺炎。

    15.交感点:对耳轮下脚内1/3的内上方。主治循环、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哮喘、痛乏等。

    16.屏尖:耳屏外侧面上1/2隆起平面的中点。主治炎症、疼痛性疾病。

    17.肾上腺:在耳屏侧面下1/2隆起的中点。主治低血压、无脉症、咳嗽、感冒、乳腺炎。

    18.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耳屏下1/2连线中点。主治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

    19.内分泌点: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厘米处。主治泌尿、生殖、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

    20.垂前:在耳垂中央。主治失眠。

    21.大肠点: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主治痢疾、泄泻、便秘、咽痛等。

    22.神经衰弱点:颈椎与枕顶穴之间。主治神经衰弱。

    23.睾丸(卵巢)点:对耳屏内侧前下方。腮腺穴向下0.2厘米处。主治生殖系统疾病、头痛。阳性反应多提示睾丸病变。如伴有盆腔、肾、内分泌反应阳性提示阳瘙。

    24.心脏点:渴点、外耳连线中点。主治心脏病。该穴和皮质下均呈阳性反应则提示心动过速。

    25.咽喉点:耳屏内面上1/2中点。主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26.外耳:在屏上切迹前凹陷中。主治眩晕、耳聋、耳鸣。

    27.脊柱:从轮屏切迹至对耳轮下、上脚分叉处。共分5份,自上而下依次为:上1/5为骶椎,上2/5为腰椎,下2/5及中3/5处为胸椎,下1/5为颈椎。主治相应部位疾病,亦可诊断相应部位疾病。

    28.胸点:胸椎内侧缘、近耳甲腔缘。主治胸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

    29.腹点:腰骶椎内侧绿、近耳腔缘。主治腹痛、腹泻等腹部疾病及消化系统、妇科突病。

    30.乳腺点:胸与胸椎连线中点为对侧乳腺;胸椎与肋胁连线中点为同侧乳腺。主治乳腺炎、乳腺增生、少乳。

    31.臀点:对耳轮下脚外1/3处。主治坐骨神经痛。

    32.食道:耳轮脚下方中1/3处。主治食道炎、梅核气、呼吸不畅、恶心、呕吐。强阳性伴触痛提示食道肿物。

    33.胃点:耳轮脚消失处。主治恶心、呕吐、胃痛、消化不良等。诊断胃部疾病。

    34.小肠点:耳轮脚上方中1/3处。主治消化不良、腹泻、腹胀、口舌生疮。

    35.肾点:对耳轮上、下脚分又处下方。主治肾炎、腰膝酸软、神经衰弱、耳鸣、眼疾、浮肿。肾、内分泌、肾炎点呈阳性反应提示肾小球肾炎。肾、尿道阳性反应则提示肾盂肾炎。

    36.前列腺点:耳甲艇内上角。主治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障碍。

    37.膀胱点:肾、前列腺连线的中内1/3处交界处。主治膀胱炎、尿闭、遗尿、腰腿痛。

    38.肝点:耳甲艇外下方。主治眩晕、眼疾、肋痛、痛经。

    39.心点:耳甲腔中心凹陷部。主治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暑、惊风。

    40.肺点:心穴的上、下方。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水肿等。肺、内鼻、咽喉呈阳性提示感冒;肺、支气管平喘穴、过敏点呈阳性反应揭示哮喘。

    41.气管:口、心穴之间。主治咳喘、急慢性咽炎。诊断咽炎、支气管炎参考穴。

    42.卵巢:屏间切迹外缘与对耳屏内侧缘之间。主治不孕症。

    耳部大药的取药工具有哪些

    我们知道,耳朵是非常小的,取耳穴并不像其他穴位那样简单。因此,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耳疗,必须要借助一些工作进行耳部按压。一般来说,我们需要准备下面这些工具:

    1.按压的药物

    耳穴疗法所用材料可因地制宜,植物种子、药物种子、药丸等都可以,只要具有表面光滑,质硬无副作用,适合贴压耳部穴位,体积大小相应的物质均可选用。如:王不留行籽、磁珠、油菜子、六神丸、绿豆等植物、药物种子和小药丸。

    2.胶布

    将医用胶布(讲究美观时可选用肉色的胶布)剪成0.6厘米X0.6厘米的小方块,将贴压药物黏附在胶布中央,逐块排列在纱布上,供治疗时取用。

    3.耳豆板

    如果按压耳部的穴位比较多,可以准备一块耳豆板。选用0.3厘米厚的有机玻璃加工成14厘米X16厘米,然后再划成0.6厘米X0.6厘米小方块,每一画线深约0.2毫米,在每一方块中央钻成1~2个1~1.5毫米深,直径1.5~2毫米的小凹陷。将贴压的药物铺满小凹中,用与有机玻璃板同样大小的胶布封贴上面,以切割刀按画线的大小切割开后备用。

    4.其地

    可以准备一把蚊式血管钳(或镊子),以夹取上述准备好的贴压胶布并贴到耳穴上;准备适量的75%乙醇和棉签来消毒和擦拭耳朵。

    耳部大药库的取药操作方法

    一般来说,进行耳压疗法,我们需要进行以下四步流程:

    1.耳穴探查

    进行耳压疗法之前,我们必须找到病变部位,因此需要对全耳进行疾病探查。一般来说,耳部探查分为观察与按摩两种。如果发现异常色泽,或者某部有异常凸起,则说明人体相应的部位有病变,需要进行按压。另外,即使没有发现异常,如果摸到耳部某一部位异常疼痛,也说明相应部位有病变,需要进行治疗。

    2.耳部消毒

    用75%的乙醇棉球擦洗并消毒耳郭,使胶布及贴压物易于贴牢。

    3.进行贴压

    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已粘好贴压物的胶布对准耳穴贴压好,亦可用血管钳(或镊子)夹持备好的贴压胶布置于耳穴上贴牢,按压片刻。

    耳穴贴压时要稍加用力,注意刺激强度,并注意耳穴的方向性、向轮性和低凹性,以使耳郭有发热、胀痛感(即“得气”)等为度。—般情况下,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等患者,刺激手法应当比较轻一些。而急性病、实热证、体质强壮者,以及室外作业者耳郭增厚,皮肤粗糙,刺激的手法则应相应重一些。

    4.耳部疗法的疗程

    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轮流来,3~7日即可更换1次,亦可双耳同时贴压。急性病可稍短,慢性病可稍长。每天患者可自行进行揉按4~5次,每次每个穴位1~2分钟。每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应当休息3~4天。

    耳部大药常用的刺激手法

    一般来说,进行耳压治疗,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四种刺激手法。这四种手法具有各自不同的功效,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

    1.揉按刺激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手法,方法很简单:用指腹轻轻将贴压物压实,以不损伤皮肤为原则,然后顺时针带动贴压物在皮肤上旋转,以贴压处有胀、酸、痛或轻微刺痛为度。每次每穴揉按3~5分钟,每天3~5次。这种方法属于补法,具有补虚的作用,一般人都可以使用,但如果是久病体弱、年老体衰及耳部过敏者则必须选择此种方法。

    2.对压刺激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用拇指和食指置于耳郭的正、背面,相对压迫贴于耳朵上的贴压物,拇、食指可边压边左右移动或做圆形移动,寻找痛、胀较明显的位置,一旦找到,则最好持续按压20~30秒钟,使贴压处出现沉、重、胀、痛感。另外,还可以在耳郭前面和背面同时进行贴压,这种方法刺激会更大。每日按压3~5次。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手法是一种强刺激手法,属于泻法,对于实证、年轻力壮的患者、内脏痉挛性疼痛及急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但不适合体质虚弱的人,如老人、儿童、孕妇等。

    3.点压刺激法

    用指尖一压一松、间断地按压耳穴.每次间隔0.5秒。本法不宜用力过重,以被按压处感到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度。视具体病症和本人耐受程度,每穴每次可点压20~30下.每日3~5次。这种手法是—种弱刺激手法,也属于补法,比较适用于各种虚证、慢性病,如神经衰弱、失眠、心悸、头晕等。

    4.直压刺激法

    以指尖垂直按压贴压物,至贴压处产生胀痛感。持续按压20~30秒,间隔一会儿,重复按压,每穴4~6次,每日按压3~5次。这种手法也是一种强刺激手法,强度弱于对压刺激法,仍属于泻法,其适应证同对压法。

    值得注意是,有些耳穴难以用对压法,如:交感、艇角、大肠等穴位,用泻法时,多用直压法。另外,耳甲腔、耳甲艇的穴位也常用直压法。

    耳部大药提取注意事项

    所谓“健康在于细节”,虽然我们的耳朵很小,但它却关系着全身健康的大问题,一点一滴都马虎不得。一般来说,进行耳压疗法,我们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在进行耳疗的时候,力度一定要把握好,不要搓破耳部皮肤。另外,在进行完耳压疗法之后,患者千万别再揉搓,以免搓破耳部皮肤,造成细菌感染。

    2.在进行耳疗过程中,如果疼痛比较严重,则只要局部稍放松一下胶布或移动位置就可以了。

    3.孕妇在进行耳疗时,最好用轻刺激手法,习惯性流产者尤应慎用,一般避免应用子宫、盆腔等耳穴。

    4.在进行耳疗时,耳穴一次不宜选用过多,一般以3~8个比较合适。

    5.防止胶布潮湿和污染,避免贴压物贴敷张力低和皮肤感染。对氧化锌胶布过敏者,可改用其他膏药贴压,同时配合刺激肾上腺、风溪等耳穴。

    6.由于夏季多汗,所以耳疗的时间不宜过长。

    7.耳郭有冻疮、炎症时不宜进行耳压疗法。

    8.多数耳穴有痛、酸、麻、胀、凉等感觉。刺激后局部或整个耳郭可见到充血、发热,属于“得气”反应,多数得气后疗效较好。个别敏感性患者,刺激耳穴后.耳朵呈现一种弥漫性无菌性的红肿现象,通常无需进行处理,停止治疗或休息数日可自行消肿。

    9.当刺激耳穴相应部位后.机体的相应患部或内脏可出现热流、舒适之感觉,有的患部肌肉出现不自主的跳动。

    10.接受耳压治疗的患者.有些会反映精力旺盛、抵抗力增加。即达到了调整“精、气、神”的作用。

    11.刺激耳穴后,部分病例呈现与体表十二经络相同的放射循行路线,沿着经络方向有酸、麻、蚁行感等。出现经络放射感应者,往往收效较速,疗效显著。

    12.少数患者耳郭的病理性敏感点匮乏或无反应。治疗无得气感,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差,不宜用此法。垂危患者亦出现这种现象,双耳用耳穴探测仪检查时毫无反应,故耳穴疗法只作辅助。

    13.治疗即时或疗程结束时,临床疗效不佳或无效。在停止治疗后,却见症状有好转或显著改善。

    14.刺激某一耳穴时,患部或内脏某一症状似按电铃式接通线路的感觉,症状即刻获得缓解甚至消失。

    15.用耳穴按压治疗患者某一病症时,往往使其他一些病症同时获得痊愈或缓解。

    16.部分患者在长期治疗中,开始效果较好,但后来逐渐对刺激产生了适应性,疗效停滞不前。因此,疗程需要间隔数天或更长—些时间,继续治疗达到一定强度时才好转。

    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作用,原有症状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加重,这可能是由于患者的精神紧张,治疗中取穴过多,刺激过强等因素诱发,这种反应一般属一时性反射性变化,稍加调整和适应后即可消失,大部分患者仍可继续治疗。但是,如果这种反应持续出现,则应停止治疗或更换其他刺激方法。

    耳疗六法,提提捏捏就是健康

    耳部约6厘米长短,其外形似贝壳,又好像是一个蜷缩在母腹子宫中的胎儿。它是听觉器官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收集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将声音传入耳道内,还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声源的方向。事实上,耳的作用还不止这些,早在公元前,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曾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之地。”它认为,耳朵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和全身经络及五脏六腑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医学研究把耳郭比喻为缩小的人体,它与各个器官组织都有一定的联系,人体各器官组织在耳郭的局部皮肤上都有相应的刺激点,一旦器官组织发生病变,耳上的某个特定部位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和反应。因此刺激某个耳穴时,就可以诊断和治疗体内相应部位的疾病。一些有经验的医学专家可以通过耳部皮肤颜色的深浅变化,有无凹凸变形、结节或脱屑,毛细血管是否充盈等协助诊断疾病。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耳部反射区按摩的方法:

    1.提拉耳尖法

    用双手的拇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处,然后往上提揪,15~20次,直至该处充血发热。此处主要有人体的盆腔、内外生殖器、足部、踝、膝、胯关节等。

    2.上下按摩耳轮,并向外拉

    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按压、揉捏耳轮,使之发热发烫,然后向外拉耳朵15~20次。耳轮处主要有颈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部位的反射区。

    3.下拉耳垂法

    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发热发烫。耳垂处的穴位有头、额、眼、舌、牙、面颊等部位的反射区。

    4.按压耳窝

    先按压外耳道开口边的凹陷处,此处有心、肺、气管、三焦等部位的反射区,按压15~20下,直至此处发热发烫。然后按压上边凹陷处,此处有脾、胃、肝、胆、大肠、小肠、肾、膀胱等部位的反射区,来回摩擦按压15~20次。

    5.搓耳

    握住双耳廓,先从前向后搓49次,再从后向前搓49次,以耳郭皮肤略有潮红,局部稍有烘热感为宜。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搓过双耳后会有一种神志清爽、容光焕发的感觉。

    6.双手扫耳

    以双手把耳朵由后向前扫,这时会听到“嚓嚓”的声音。每次20~30下,每天数次。

    上面介绍的耳部六种按摩手法,基本上将耳部各处都按摩到了,按摩的程度一定要有发热发烫的感觉,这样可促进耳部的血液循环,治疗的信息就会通过体内的传导经络传导到相应的脏腑,改善相应脏腑的功能,起到治病和保健的作用。

    第三节 分布在躯干上的大药田

    返老还童、起死回生的大药——神阙穴

    神阙就是我们常说的肚脐眼儿,在中医当中,它有“命蒂”之称。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脐是胎儿从母体吸收营养的途径,向内连着人身的真气真阳,能大补阳气;其次,神阙穴发生异常变化,都可以借刺激神阙穴来调整,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中医认为脐腹属脾,所以本穴能治疗脾阳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阳气不足,包括四肢发凉怕冷、男科、妇科等多种生殖系统疾病。

    神阙

    在古代,关于脐疗的记载就已经很多,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脐疗的科学性。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渗透力强,药物很容易被吸收。脐部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还有丰富的静脉网和腹下动脉分支,药物可以通过脐部直接进入体循环。灸神阙穴就可以提高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人体经络使用手册》中就介绍了用神阙穴治病保健的简单方法。

    1.敷药

    小儿腹泻:取云南白药用75%乙醇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24小时换药一次。

    遗尿:用醋调桂枝末,贴敷于神阙穴,24小时换药一次。

    妊娠呕吐:将丁香、半夏、生姜等分别碾成细末,用生姜浓汁调为糊状,敷在脐部,外盖纱布,并用胶带固定,24小时后取下,连用三日。

    痛经偏虚寒淤血:这种人一般月经向后错,而且血质发暗,有凝块,怕冷。用艾叶、小茴香、桂枝、香附、干姜填脐。

    急性黄疸性肝炎:用瓜蒂、铜绿、冰片研细末填脐,还可以把首乌、延寿丹这些药物装到一个小布袋里,系于神阙穴处,均有益寿保健之功效。

    2.指压保健

    中指隔衣压在肚脐上,力度最好是有一定压迫感,又不太难受,然后排除杂念,集中思想在“脐上”,自然呼吸100次以上,每天睡前指压一次。这个方法有补脾虚、振食欲的作用。特别适合老年朋友。

    3.隔盐灸

    取少量食盐放在脐窝,上面放钱币大小的生姜片,再拿艾条灸,此法有温脾胃、补肾阳的作用。

    另外,现在很多女性喜欢穿露脐装,这对身体是很没好处的,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经期的规律,还很容易导致痛经,并影响子宫的结构功能。所以,每个人都要注意脐部保暖,不要为了一时的漂亮,毁掉健康。

    固护元气,关元穴是首选

    关元穴同时为任脉穴位、小肠募穴和足三阴会穴,所以对足三阴、小肠、任脉这些经行部位发生的病都有疗效,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

    关元为一身元气之所在,是生化之源,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主生殖,主元气,故为全身养生保健、强壮要穴。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的说法。长期刺激关元穴可使人元气充足、延年益寿。刺激关元穴用灸比较好,每天坚持灸15~20分钟,两周后就会感觉性功能有明显的提高,对那些老是感觉腰部发凉、阳痿、早泄及体质虚弱导致的眩晕、无力、怕冷的人效果最好,还可以治疗突发的昏厥。

    长期灸关元穴,会感觉后腰两肾部位有明显的发热感,有热气自关元穴斜向两侧上方,非常舒服。还有,很多老年人睡眠不好,灸一段时间的关元穴就能改善,效果很好。寻找关元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

    关元穴具有温肾固精、补气回阳、清热利湿、调理冲任、理气除寒的功能,主治各种虚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具体如遗精、早泄、阳痿、遗尿、小便不利、尿频、尿闭、尿血、便血、脱肛、疝气、泄泻、痢疾、月经不调、不孕、崩漏、经闭、痛经、赤白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中风脱症、虚劳冷惫、羸瘦无力、消渴、小腹冷痛等。

    温暖命门,让你“虎背熊腰”

    命门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为人体的长寿大穴。其功能包括肾阴和肾阳两方面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命门之火就是人体阳气,从临床看,命门火衰的病与肾阳不足证多属一致。补命门的药物又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

    锻炼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并对阳痿、脊强、遗精、腰痛、肾寒阳衰,四肢困乏、行走无力、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一般来讲,命门穴的保健方法有两种:

    一是用掌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意念守住命门穴约10分钟即可。

    二是采阳消阴法:方法是背部对着太阳,意念太阳的光、能、热,源源不断地进入命门穴,心意必须内注命门,时间约15分钟。

    促进体内阴阳循环的会阴穴

    会阴穴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顾名思义,会阴就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种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

    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同时还可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尿频、溺水窒息等症。

    会阴穴的保健方法有:

    一是点穴法:睡前半卧半坐,食指搭于中指背上,用中指指端点按会阴108下,以感觉酸痛为度。

    二是意守法:姿势不限,全身放松,将意念集中于会阴穴,守住会阴约15分钟,久之,会阴处即有真气冲动之感,并感觉身体轻浮松空,舒适无比。

    三是提肾缩穴法:取站式,全身放松,吸气时小腹内收,肛门上提(如忍大便状),会阴随之上提内吸,呼气时腹部隆起,将会阴肛门放松,一呼一吸共做36次。

    人体大气所归的性命之祖——气海穴

    武侠作品里经常说“丹田之气”,这里的“丹田”就是指气海穴。丹田穴位于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1.5寸。此穴与人的元气相通,是元阳之本、真气生发之处,能鼓舞脏腑经络气血的新陈代谢,使之流转循环、自动不息,生命因此得以维持,故又有“性命之祖”之称,也称为“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又因为丹田是“呼吸之门”,又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全身气血汇集之所,故此也称为“气海”。

    本穴主治性功能衰退,对妇科虚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者男科的阳痿、遗精,以及中风脱症、脱肛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有奇效。古代医家认为丹田之气由精产生,气又生神,神又统摄精与气,作用非常重要。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丹田内气的强弱,决定了人的盛衰存亡。气功中所谓的“气降丹田”,其实就是腹式呼吸,是将所吸入的氧气运至丹田深处并逐渐下降到小腹脐下,这时会感到有一团热气汇聚在丹田处,热气再往下沉至会阴间,这样的呼吸能使全身血液鼓荡,加速流通,从而起到上述功效。

    刺激丹田穴可用按揉或艾灸的方法,还可以通过腹式呼吸达到保健功效。日常生活中,人们采用的多是靠胸廓的起伏达到呼吸的目的,即胸式呼吸,这样肺的中下部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限制了人体吸入的氧气量。而腹式呼吸是加大腹肌的运动,常有意识地使小腹隆起或收缩,从而增加呼吸的深度,最大限度地增加氧气的供应,就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减少疾病的发生。正确的腹式呼吸应首先放松腹部,用手抵住气海,徐徐用力压下。在压时,先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缓缓用力压下,6秒钟后再恢复自然呼吸。如此不断重复,则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胃的“灵魂腧穴”——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

    主治各种胃腑疾患。适宜绝大多数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

    中脘穴的常用保健方法是摩揉法,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否则可能出现疼痛和恶心。

    第四节 分布在四肢上的大药田

    要延年益寿,就好好“伺候”足三里

    足三里被视为“人体第一长寿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这里的“三寸”指的是人四个手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因人而异,在胫骨和腓骨之间。

    民间有“肚腹三里留”这种说法,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非常重视足三里的保健作用。经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并能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现代人通常气血不足,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消化不好的影响。胃肠功能不好,人体的吸收能力就低,吃进身体里的食物经常因为无法吸收而直接排出,营养得不到充分利用,身体自然就不好。所以,每天用手指揉上5分钟,坚持10多天,你的食欲就会有改善,身体也会明显感觉舒服。

    按揉足三里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也很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很好的作用。

    刺激足三里也可用艾灸,就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面灸,皮肤上面不放置任何导热的东西。这样对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有好处,对于那些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的慢性疾病效果很好,比如哮喘。

    艾条在中药店里可以买到。每星期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让艾条离皮肤大概2厘米就行,灸到局部的皮肤发红,并缓慢地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注意不要烧伤皮肤。

    还可以用手或按摩锤经常按揉敲打足三里,每次5~10分钟,做到使足三里穴有一种酸胀、发热的感觉即可。

    总之,不管使用哪种方法,一定要每天都坚持,并按要求去做。

    经常按摩涌泉穴,能防止未老先衰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个“长寿穴”,“涌泉穴”就是其中之一。若常“侍候”这个穴位,便可以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涌泉

    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因此,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如昏厥、头痛、休克、中暑、偏瘫、耳鸣、肾炎、阳痿、遗精、各类妇科病和生殖类病。

    涌泉穴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水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水有浇灌、滋润之能。据现代人体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穴位的分布结构独特,功用玄妙。人体肩上有一“肩井”穴,与足底涌泉穴形成了一条直线,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应,从“井”上可俯视到“泉水”。有水则能生气,涌泉如山环水抱中的水抱之源,给人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扬,维护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涌泉的正确位置是在足底:正坐或者仰卧,跷足,在足底部,当足趾向下卷时足前部的凹陷处,约相当于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界处。涌泉穴的保健手法主要是按摩。方法: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8次,要满面搓,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度,搓毕,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49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末了,再用手指点按肩井穴左右各49次即可。

    另外,再向大家介绍几种涌泉的常用方法:

    1.口腔溃疡时,将吴茱萸粉碎以后用醋调成糊状,贴在涌泉穴上,外面再用胶布固定,效果很好。

    2.艾灸、贴敷涌泉穴可治高血压。如果采用艾灸,每天至少一次,每次10~15分钟,灸过后喝点温开水。如果是穴位贴敷的话就要买些中药,打成细粉,然后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每天睡觉前贴敷在穴位上,两侧的穴位交替使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桃仁、杏仁、栀子、胡椒、糯米。

    3.把中指屈曲,用指间关节或者牙签、圆珠笔之类的去点涌泉穴,可治心绞痛。每次20分钟,坚持一周,可防治呼吸道疾患。

    抗击疼痛的自然疗法——刺激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或第二掌指关节与阳溪穴之间的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

    中医认为,合谷穴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合谷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可疏风止痛,通络开窍。

    合谷穴适用于缓解各种疼痛,无论外伤还是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擅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恶性疼痛。此外,还可以治疗头晕、恶心等各种异常症状。

    合谷穴不仅能治疗多种疾病,还能预防脑中风及老年痴呆。合谷穴止痛效果好,是实行针灸麻醉时最常用的穴位。

    按摩方法:用对侧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处皮肤,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力量可以大些,没有副作用和危险。以感到酸胀且能够忍受为度。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之中点;或当拇食指并拢时,在肌肉最高处。或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角,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处即是合谷穴。

    但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内关穴,时刻为心脏保驾护航

    寻找内关穴,这里有个简单的方法:

    手掌朝上,在腕横纹上两寸(同身寸相当于三指并拢的宽度),当握拳并且手腕上抬时,就能在手臂中间看见两条“筋”,内关就在腕上两寸的两筋之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和胃降逆”的作用。鉴于它的这些功用,它的主治范围为心脏系统疾病、胃肠不适等。

    一方面,内关穴可调节心律失常。平时既可以边走边按揉,也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操作,每天花两分钟左右按揉,感觉有酸胀感即可。

    内关作为冠心病的日常保健穴位之一,经常按揉该穴位,可以增加心脏的无氧代谢,增强其功能。

    另一方面,内关穴可止住打嗝。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打嗝不止的经历,一般都会在短时间内停止,也有的长时间不停。这时,你可以用拇指在内关穴上一压一放地按,很快打嗝就能止住。呕吐也是一样,在中医里,呕吐和打嗝的病机是一样的,都属于“胃气上逆”。本来胃气应该是向下的,就是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但是胃气不降反升,浊气上泛,就会产生恶心呕吐、呃逆等病症。

    第五节 外科病症应该找哪些大药

    半身不遂,推拿人体大药效果最好

    半身不遂又叫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画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中医认为,偏瘫的原因是由于湿痰内盛,气虚吹盛,以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导致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中医把凡是偏瘫又见昏迷的叫中脏腑;颜面局部或颜面与肢体的偏瘫,但无昏迷的叫中经络。推拿治疗多适用于后者。其临床常见症状是:半身肢体不遂,口眼歪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吞咽困难,并伴有颜面、手足麻木,肢体沉重或手指震颤等。

    可用推拿穴位疗法改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对上肢半身不遂的患者,穴位推拿以点揉法最好,用力拉其患肢,抖其臂,并活动其肩关节、肘及腕后,再捏合谷穴10余下。然后用手托患肢,用一只手拨动腋窝下大筋,使其有麻木感,可传到手指部,再揉搓十指,使血贯通到指尖。最后用双手搓其臂百余下,至皮肤发热为止。每天上下午各施治一次,健肢及患肢一同进行。在施治中对患肢要根据病情做适度的按摩。

    2.对于下肢患者,其操作次序基本相同。但仍先施治穴位,后进行拉、抖及转动屈伸其上中下关节,但着重于血脉及膝眼四脉的按摩。

    3.血根四脉的按摩采用扣法。用两手大拇指按住血根二脉(在膝肌内前面皮肤上面,左右距离约1寸多),并在腿后侧用食指或中指对准上血根二脉位置扣紧,和下血根二脉两筋正中的穴位,迫使血液在筋脉血管中得到逐步流畅,促使患肢血液循环畅通无阻。每一穴位点揉轻重各6次,共36次,以加至108次为准则。应以患者体质强弱来增减活动次数,每天上下午各施治一次为宜。同时可轻轻拍打患肢,使萎缩塌陷的肌肉兴奋膨胀并继续发育。

    只要按照以上方法长期坚持,半身不遂患者的病情必然会有好转。

    肩周炎,信手捏捏一身轻

    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肌肉、肌腱囊、关节囊等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广泛慢性炎症反应。此病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好发于中老年人。

    由于肩周炎的发病者在50岁左右居多,此病又称为五十肩。依《黄帝内经》所言,男子自48岁身体上部的阳气就开始衰弱了,女子自42岁身体上部的三阳经脉也开始衰弱。待到了50岁左右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肝肾阴虚和阳明气虚,使筋骨失养,不通则痛,于是就出现了肩周炎。

    肩周炎的经络治疗:首先,选取耳穴。基本穴位为肩点、肩关节点和锁骨点,其中肩点为按压的重点。若伴有疼痛者,在基本穴位的基础上再选取神门、肾上腺点和内分泌点。其次,选取手穴。若病在右肩,则取左脚和左手上的肩点;若病在左肩,则取右脚和右手上的肩点;如果病在两肩,或者比较严重,则最好双手双脚上的肩点都取。最好,对于肩部剧痛者,在耳穴与手穴的基础上,再加取腿部的阳陵泉穴。

    除了耳、手、腿上的良方,肩周炎还可以通过常食条口、解溪、陷谷和足三里四粒经络营养丹进行治疗。每天坚持按一按这四个穴位,不仅可治疗肩周炎,还能调治人体虚弱,绝对是难得的大补药。

    条口、解溪、陷谷、足三里

    另外,我们再向大家推介一种立位拉筋法,对于肩周炎疗效显著。方法很简单:

    1.找到一个门框,双手上举扶两边门框,尽量伸展开双臂;

    2.一脚在前,站弓步,另一脚在后,腿尽量伸直;

    3.身体正好在与门框平行,头直立,双目向前平视;

    4.以此姿势站立三分钟,再换一条腿站弓步,也站立三分钟。此法可拉肩胛部、肩周围、背部及其相部分的筋腱、韧带。大家可以用此法自己在家治疗肩颈痛、肩周炎、背痛等症。

    特别注意:

    1.凡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症、长期体弱的患者等,一定要先请示医生是否适合做这类拉筋法,因为有筋缩的人在拉筋时一定会痛,忍受疼痛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有骨质疏松的患者慎防骨折、骨裂;体弱者也可能因疼痛而晕厥,所以不要“好心做坏事!”凡老人、病人都不宜操之过急,可放一小枕头将头稍稍抬高,以避免血冲脑部。只要长期坚持,就会日久见功夫。

    2.如在拉筋时发现患者手脚发麻、冰凉、脸色变青、出冷汗,西医称之为过度呼吸综合征。处理办法是,用纸袋或者塑料袋罩住口鼻,形成封闭系统,约5分钟后症状会消失,恢复正常。

    遭遇小腿抽筋,点压腿肚承山穴即刻缓解

    生活中,不少人经常会突然出现小腿抽筋。别小看小腿抽筋,厉害时,还真让人难受,使人动弹不得。发生在小腿和脚趾的肌肉痉挛最常见,发作时让人疼痛难忍,尤其是半夜抽筋时人往往会痛醒,好长时间不能止痛,且影响睡眠。此时如果采取中医的点穴法,还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就是点按承山穴。

    承山

    承山穴是位于人体小腿后面,腓肠肌两肌腹之间的凹陷顶端,左右小腿各一穴。“承”指承接,“山”指山路,其所处位置形如山谷,因而得名。承山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有疏通经络、散热通积的功效。对治疗痔疮、肛裂、下肢疼痛麻木、肩周炎、无器质性病变的便秘都有很好的疗效。

    这个穴位找起来也比较方便,顺着小腿后面往下推,肌肉变薄处或者感觉到一个尖儿的地方就是。在进行点按时小腿会感到酸、胀或者疼,但点完之后效果很好。

    具体操作方法:当发生小腿抽筋时,患者首先选好椅子取轻松的坐姿,自己或请他人帮忙,以大拇指稍用力点按患腿的承山穴,用力要大,力达肌肤深层,接着按顺、逆时针方向旋转揉按各60圈;然后,大拇指在承山穴的直线上下擦动数下,令局部皮肤有热感;最后,以手掌(虚掌)拍打小腿部位,使小腿部位的肌肉松弛。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后,小腿转筋症状即可消失。

    治愈颈肩痛,六味大药就足够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脖子和肩膀出现疼痛,但程度并多不剧烈,以酸胀不适或轻度的几个点痛为主,常反复发作;到了活动的时候,能听到关节“咔嗒、咔嗒”的响。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颈肩痛,这种疼痛常在疲劳时加重,休息后减轻。

    治疗颈肩痛的六味妙药:风池、风府、天柱、颈百劳、肩井、阿是穴。

    风池、风府、天柱、颈百劳、肩井、阿是穴

    颈肩痛的治疗非常简单,你可以先用轻柔的手法自我按摩颈部,放松局部肌肉。然后,可以自己用手指点按颈背部的风池、风府、天柱、颈百劳、肩井和阿是穴六味妙药,也可以请家人帮忙,每穴点按3分钟左右即可。

    治疗颈肩痛,除了按摩外,还可以配合颈项部的保健操,即颈部轻缓地左右旋转或前后俯仰,可以用双手护住颈部并给予一定的对抗力。当然,如果有条件也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敷袋进行局部的热敷,这样有助于增加指压的效果。

    落枕,随手便可治愈的小病

    我们在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天早晨起床突然感到脖子痛,头只能歪向一侧,活动不利,不能自由旋转后顾,如向后看时,须向后转动整个躯干。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落枕,或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轻者4~5天自愈,重者疼痛严重,可延至数周不愈。

    为什么我们会落枕?

    落枕一方面可因肌肉扭伤所致,如夜间睡眠姿势不良,或因睡眠时枕头不合适使头颈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时间较长即可发生静力性损伤,从而导致肌筋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疼痛不适,动作明显受限等。另一方面可因外感风寒所致,如睡眠时受寒,盛夏贪凉,使颈背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同时,颈椎病也可引起反复“落枕”。

    巧除落枕的三位大药:风池、肩井、落枕

    关于落枕的按摩,具体操作手法为:将左手或右手的中、食、无名三指并拢,在肩颈部疼痛处找准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以此为中心由轻到重按摩5分钟,也可左右手交次进行;用手掌侧(小鱼际部)在肩颈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轻轻快速打击2分钟左右;用拇指或食指拿捏左右风池穴、肩井穴2分钟;用拇指或食指点按落枕穴,待有酸胀感觉时再持续按压3分钟;最后进行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偏及旋转等活动,要注意缓慢进行,切不可用力过猛。同时,若再配合局部热敷可能疗效更佳。

    足癣可根治,胃、肾二经来帮忙

    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俗称“脚湿气”,脚趾起小水泡,脱皮,微痒。多发生在足底和趾缝间,致病菌为红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是最常见、最顽固的皮肤真菌感染。

    在我国,足癣的发病率甚高,患者以青壮年为最多。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长时间穿不透气的胶鞋、长筒靴等会使足汗蒸发不畅,局部温暖潮湿而形成真菌易于繁殖的良好环境。不经常洗脚换袜,使用公用生活用具如脚盆、拖鞋、浴盆、毛巾等是足癣感染的重要因素,而游泳池、浴室等公共场所则是足癣传播的常见地方。足癣也是自身体股癣、手癣、甲癣的传染源。足癣的活动还与季节有关,多在夏秋季严重。

    足癣为什么会传染呢?是因为脚上的小水泡,当小水泡破了里面会有黏黏的浆水出来,而这浆水里有少量的蛋白,细菌就趁机在此“生儿育女”了。要使细菌无法生存下去,光灭菌是不行的,小水泡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没有了细菌的生存条件,你请它来它也不会来。

    那这些小水泡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医认为,这些水泡是因为经络不通畅造成的,以至于经络里的积液带不出去,就形成了水泡。在人体经络系统中,通往脚上的经络有六条,而经常有问题的是胃经与肾经。脚趾是以胃为主,脚跟是以肾为主,当胃与肾的情况改善了,也就是它们的经络保持较通畅的状态,脚上的小水泡也就没有了。细菌是与我们共存的,没有条件它们就无法繁殖,也就不会产生足癣了。

    所以,当你感染了足癣后,只要每天坚持敲胃经和肾经,让它们始终保持通畅状态,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足癣问题。

    脚气治愈后,务必切断真菌的感染源:对使用过的鞋袜等物品进行消毒;勤换袜子,不要与其他人共用毛巾、浴盆等;在公共场所,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味大药,专门防治膝关节骨刺

    一位同事说他的父亲刚刚退休就查出膝关节长了骨刺,无论内服药,还是外敷药,效果都不明显。后来,他经朋友介绍,带父亲找中医做了3个多月的穴位按摩,结果疼痛疾病消失了。其实,这种按摩在家里就可以进行,而且不必花冤枉钱。

    防治这种骨刺的基本穴位主要分布在膝部,按摩方法很简单。用自己的手掌,先从内、外膝眼(膑骨下,膑骨韧带两旁凹陷中)开始各按摩100~200次,再接按摩梁丘穴(膑骨之上外侧直上二寸凹陷处)、鹤顶(膑骨中直上一寸处)各100~200次,用手掌以顺时针用点力旋转按摩即可。按摩十天半月即可见效果,但也可继续按摩,直至不疼为止。

    事实上,这种防治的原理就是通过按摩加速血液循环,增强膝关节肌肉的韧力,迫使骨刺收敛、软化,从而减轻或减少了疼痛。更值得的一提的是,即使膝关节没病经常按摩按摩,同样可起到保健作用。

    治牙疼,人体大药比消炎药更管用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病起来真要命”,相信受过牙疼折磨的朋友都对这句话有深刻的体会。去看西医,医生会告诉你是炎症,然后开一堆消炎药让你回家吃,如果牙坏了,就会建议你把坏牙拔掉。牙坏了,失去了它的正常功能,当然可以拔掉,但是对于一般的牙疼,我们大可不必如此“伤筋动骨”,因为我们人体有自生的消炎药,而且比药店买来的药更管用。

    中医认为,牙疼主要是由风热侵袭、胃炎上蒸、虚火上炎三种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治疗时,只要弄清牙疼的病因,就可以对症治疗了。

    1.风热侵袭:风热侵袭,火郁牙龈,淤阻脉络,故牙齿疼痛。宜疏风清热、消肿止痛。

    临床表现:牙痛突然发作,阵发性加重,得冷痛减,受热加重,牙龈肿胀;形寒身热,口渴;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选穴:前三齿上牙痛取迎香、人中,下牙痛取承浆;后五齿上牙痛取下关、颧突凹下处,下牙痛取耳垂与下颌角连线中点、颊车、大迎。以指切压,用力由轻逐渐加重,施压15~20分钟。

    2.胃炎上蒸:足阳明胃经循行到牙齿,由于胃火炽盛,循经上蒸到齿龈,“人身之火,惟胃最烈”,故牙齿痛,牙龈红肿比较严重。宜清胃泻热、凉血止痛。

    临床表现:牙痛剧烈,牙龈红肿或出脓血,得冷痛减,咀嚼困难;口渴口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或滑数。

    选穴:按揉二间、内庭,症状立刻就会减轻很多。

    3.虚火上炎:肾阴虚,虚火上炎,结于齿龈,故牙齿隐隐作痛或微痛,午后阳明经气旺盛,更助虚火上炎,因此午后疼痛较重。宜滋阴益肾、降火止痛。

    临床表现:牙痛隐隐,时作时止,日轻夜重,牙龈暗红萎缩,牙根松动,咬物无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嫩红少苔,脉细数。

    选穴:每天刺激双侧合谷、手三里、太溪穴。其中,太溪宜在每天晚上泡脚后按揉,每次5分钟,合谷和手三里不定时地按揉可以帮助减轻疼痛。

    除穴位疗法外,牙疼患者平时还应注意饮食调节,饮食不宜过温、过冷,并宜食清淡食物,忌辛辣煎炒及过酸、过甜。要注意口腔卫生,每日早晚刷牙,除去牙面和牙间隙中污垢及食物碎屑。保持牙齿洁净,是防治牙病的重要措施。

    颈椎病,按揉风府、手三里两味大药

    现在,患颈椎病的人群正在大幅度增加,而且越来越趋向年轻化,长时间低头看书、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人最容易得颈椎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脖子后面的肌肉发硬、发僵,颈肩疼痛,而且头晕、恶心,手指麻木,腿软无力。

    我们的身体比世上任何机器都要精密,而且要求各方面都要平衡,才能保持正常健康的运转状态。这包括肌肉、骨骼、筋脉、经脉等各方面的平衡,各方面平衡了,才能保证身体整体上的阴阳平衡,才能保证经脉上气血通畅。颈椎病主要是肌肉和骨骼失衡引起的,所以只要好好调节这两部分的平衡,所有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揉督脉上的风府穴、手大肠经的手三里穴。

    风府很好找,顺着脖子后正中线上的颈椎向上摸,到头骨时有一个凹陷,这就是风府穴。用拇指的指腹顶住穴位,向上用力按200下,然后开始转头,正反方向分别旋转5圈。

    手三里在曲池的下两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并起来的宽度。曲池的位置也很好找:把胳膊屈曲90°,掌心向下,肘尖和肘关节内侧的横纹的中点。

    按揉手三里的时候要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指腹从里向外拨,有酸胀或胀疼的感觉为度。这对颈椎病造成的手指麻木效果很好。

    风府、手三里

    需要强调的是,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脖子可以扳响,所以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来回扳几下,听着响声好像很舒服似的。其实这是不对的,经常这样就会造成颈椎关节松弛,颈椎边上的韧带也会变松弛。

    不管有没有颈椎病,平时都要注意两点:

    1.睡觉时枕头要高低适当。枕枕头的目的是睡觉时让脖子部位的肌肉放松,所以正确的枕法是垫在脖子下面,而不是把脖子空出来。枕头的高度一般10厘米就行了,身体比较胖的可适当高一些。

    2.颈部不能受凉。包括食物的寒凉和外来的风寒,因为一受凉肌肉就会发紧,而且凉邪会向里传,颈部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变得很脆弱,稍不注意就会得病,所以一定要引起注意。

    腰痛,有无原因均可下手

    提到腰痛,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无非是有些人知道自己的腰为什么痛,而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腰为什么痛。其实,无论你的腰痛属于哪种情况,经络都可以解决。

    关于腰痛,一方面,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气的盛衰直接决定腰的状态,人年轻时,肾气旺,腰几乎都没问题,但上了年纪,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虚,腰的毛病也就花样百出了;另一方面,当人体受到寒湿之邪,体内气血便出现凝结,造成经脉阻塞,于是腰部就会酸痛不舒服。

    肾虚型腰痛,通常起病缓慢,隐隐作痛,腰膝酸软乏力,劳累则会加重病情。其经络按摩取足太阳和督脉经穴为主,选用穴位包括肾腧、委中、夹脊、阿是穴、命门、志室及太溪,每天请家人帮忙按摩几分钟,尤其是疼痛发作时,非常有效。

    寒湿型腰痛,多因坐卧冷湿之地、涉水冒雨、身劳汗出或衣着冷湿而致,这类患者多逢气候骤变,阴雨风冷,疼痛增剧。其经络按摩取足太阳和督脉经穴为主,选用穴位包括肾腧、委中、夹脊、阿是穴、风府及腰阳关穴。

    有些人反映,腰痛多年,无论是服药,还是针灸,各种方法都试了,但还仍见明显效果。其实,这种莫名腰痛同样可以找经络帮忙,而且一穴即可。

    少海

    从中医角度,人体经络之气的运行构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网,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稍不注意,这张网便会在某处形成一个死结,这个死结不打开,任你如何在疼痛部位治疗,都很难起效。然而,只要我们知道这死结所在的关键穴位,对其进行按摩或针灸等刺激,疾病自然会迅速缓解,直至消失。

    专家发现,按摩、针灸或敲打右臂少海穴,可以治疗莫名的腰痛症状。右少海穴在手少阴心经上,在右手臂的肘弯处,只此一穴,其他辅助穴位都不需要,很奏效,也很神奇。具体的按摩或敲打时间,可以依病情而定,10分钟或以上均可。

    腰肌劳损,每天半小时即可解决

    有一种很常见的腰病,在以腰骶关节为中心约一巴掌大的地方,或隐隐作痛,或酸痛不适,早晨起床时减轻,活动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弯腰困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腰肌劳损。这类患者虽然大都能正常生活和坚持工作,但时间一长,便会影响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

    很多人认为,腰肌劳损是衰老造成的,其实若究其原因,错全在自己。长期弯腰劳动,用肩扛抬重物,腰部闪挫撞击未全恢复,或积累陈伤,经筋脉终受损,气滞血淤,阻塞不通,筋脉失于滋养,自然就会疼痛劳损。此病大多与天气变化有关,如阴雨或感受风寒潮湿等则症状加重,所以那些不懂得加衣保暖的人,受病痛之苦也顺理成章。

    治疗腰肌劳损六仙丹:脾腧、胃腧、肾腧、环跳、昆仑、绝骨

    环跳、昆仑

    腰肌劳损的经络按摩在家就可以进行,具体方法为:请家人用双手掌推拿你背腰部两侧的膀胱经脉及督脉,先自上而下推复数遍;然后,用双掌根同揉和拇指交替压脊柱两侧及诸棘突间隙,反复操作10分钟左右。最后,具体指压点按的基本穴位为:脾腧、胃腧、肾腧、环跳、昆仑、绝骨,每穴指压点按约1~2分钟即可。全部算起来,不足半小时就可以解决病痛之苦。

    脚痛,就找肾腧、环跳、绝骨三穴

    脚痛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病症之一,很多人是脚和腰连带着痛,还有些人是脚跟、脚底或脚踝等脚部某些部位痛,但基本都没有明显的红肿症状。

    关于脚痛的经络按摩,具体操作为:家人用双手掌推拿患者背腰部两侧膀胱经脉及督脉,先自上而下推摩数遍;然后,用双掌根同揉和拇指交替压脊柱两侧及诸棘突间隙,反复操作10分钟左右。最后,基本指压点按穴位为:肾腧、环跳与绝骨,每穴约l~2分钟。此外,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为患者进行一下足部按摩,可以增加推拿效果。

    关于脚部的护养,保暖十分重要。平时要避免受凉,可通过小腿部捶打和脚部搓揉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以改善症状。此外,每天晚上临睡前还可用40℃左右的温水泡泡脚,对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和疼痛大有帮助。

    第六节 治疗、保养消化系统的人体大药

    暴饮暴食胃难受,找到极泉便解决

    在我们生活中,暴饮暴食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在节假日里,不用工作,生活也就没有了规律,早餐不吃,中午晚上又大吃大喝,没有节制,结果是满足了口腹之欲,却让身体很不舒服,胃胀、胃酸、胃疼、打嗝等是最常见的症状。这时候人们才开始后悔,不该吃这么多,但天下是没有卖后悔药的,那遇到这些情况,该如何处理呢?很简单,我们只要按摩刺激左侧极泉穴,这些不适症状就可以很快缓解并消失。

    中医认为“胃如釜”,胃能消化食物,是因为有“釜底之火”。这釜底之火是少阳相火。显然人体的少阳相火不是无穷的,大量的食物进入胃里后,使得人体用于消化的少阳相火不够,于是人体便调动少阴君火来凑数,即“相火不够,君火来凑”。可惜少阴君火并不能用于消化,其蓄积于胃首先是导致胃胀难受。所以,要想消除胃胀,就得让少阴君火回去。左侧极泉穴属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刺激这个穴位,就可以认为造成心经干扰,手少阴心经自身受扰,就会赶紧撤回支援的少阴君火以保自身。当少阴君火撤回原位了,胃胀自然就顺利解除了。

    极泉

    具体操作方法(选择一种或多种并且):

    1.用右手在穴位处按压、放松,再按压、再放松,如此反复5分钟左右。

    2.用筷子的圆头在穴位处按压、放松,反复进行,至少5分钟。

    3.用小保健锤在该穴位处敲打,至少5分钟。

    暴饮暴食也是疾病之根,一般在暴饮暴食后会出现头昏脑涨、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急性胃肠炎、胃出血,甚至还有可能诱发多种疾病,如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心脏病、脑梗死等。因此体质虚弱者尤其要小心,要应控制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等,有助于消化和排便。如果情况较严重,可用一些有助消化的常用药。另外山楂有消食化积、活血化淤的作用,为消油腻、化食积之良药。

    补脾气虚,只需脾腧、足三里两味药

    说起脾虚,想必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其实这种症状很常见:脘腹胀满,食后更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苍白;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软无力。这些表现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为脾脏运化功能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同年龄,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脾气虚证的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在经络治疗方面,应该选用脾腧和足三里两穴。

    脾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是脾脏的精气输注于背部的位置,和脾直接相连,所以刺激脾腧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针灸大成》中说它可治“善欠,不嗜食”,也就是老打哈欠,总是昏昏欲睡。

    刺激脾腧最好的办法是拔罐,其次是按揉,也可以艾灸。但是因四季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早春和晚秋最好拔罐,夏末和冬季应该艾灸,夏冬两季艾灸不但可以温补脾气,还可以祛湿,尤其是夏末,这时候的天气有湿有寒,艾灸最为合适。其他时候则以按揉为主。

    每天晚上8点左右刺激最好,因为这是脾经精气最旺盛的时候。这时,一天的工作已基本结束,而且运转了一天的“脾气”已经有些疲惫了,这时补,一来可以缓解白天的劳累,二来可以为第二天蓄积力量。

    脾腧在脊柱旁开两指的直线上,平对第十一胸椎棘突(肚脐正对着脊柱的地方为第二腰椎,向上四指处即为十一胸椎)。

    足三里:这是古今公认的“长寿第一穴”,是胃经的合穴,“所入为合”,它是胃经经气的必经之处。要是没有它,脾胃就没有推动、生化全身气血的能力。古人称“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民间流传“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可见足三里对身体有多重要。

    足三里一定要每天坚持刺激,也可以找一个小按摩锤等东西进行敲击,力量要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至少揉3分钟。冬天的时候也可以艾灸。

    操作方法:每天饭前饭后各半小时的时候按揉两侧足三里穴3分钟,可以左右交替着刺激,然后晚上8点左右再在两侧脾腧上拔罐15分钟,起罐之后喝一小杯温开水。

    摩腹和天枢穴让便秘从此绝根

    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且很多人都被它折磨过。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便秘存在于女性的各个年龄段。许多人虽然采取了多种积极的措施,如多吃水果、喝保健茶、吃保健品等,但大都没有见到明显疗效,但是通过刺激身体中的重要穴位就可以缓解或治愈便秘。

    胃肠蠕动减慢是所有便秘的共同特点,所以每天摩腹和按揉两侧天枢应该是最重要的。我们知道经常摩腹可以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和胃液分泌,增强胃肠消化功能。摩腹简单易行,通常每天早晚各一次,方法是:仰卧在床上,先用右手五指并拢,以肚脐为中心,面积由小到大,手由轻到重、由慢到快,顺时针方向绕肚脐旋转摩腹100圈。再改用左手反方向摩腹100圈,两手轮换交替摩腹15~20分钟,以肚皮发红、有热感即可。早上摩腹前最好先喝一杯温开水,摩腹时间增加一倍为佳。

    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同时也是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而且天枢的位置向内对应的就是大肠,所以每天饭后按揉两侧天枢穴可以很好地改善胃肠蠕动,每次3分钟。

    在便秘状况有所改善后,敲打头顶的百会穴2~5分钟,或者按压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合谷穴,可以较好地巩固治疗效果。

    口臭——敲胃经让你口气清新

    现代社会,谈话交流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口气清新,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可偏偏就有很多女性有口臭,这令她们非常尴尬。口臭指呼出的气体和口腔吐出的气体都具有令人厌恶的臭味,并被他人嗅到。口臭常给患者造成精神负担,影响社交活动。

    其实,口臭是胃热引起的,胃热的人从外貌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浓眉,头发较黑、粗、硬,上嘴唇往上翘,偏厚,另外,这样的人一般饭量都很大,小便颜色比较黄。那么如何驱除口臭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敲胃经,因为敲胃经可以驱胃火,一直敲到小便的颜色恢复为淡黄清澈为止。

    若口臭伴有口干、牙床肿痛、腹胀、大便干结症的,应充分按揉足二趾趾面,并按揉足部内庭、冲阳、公孙穴各1分钟;再从小腿向足趾方向推足背及其两侧各30次。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了口臭除了敲胃经之外,平时还要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洗牙,以预防口臭。

    妊娠呕吐,三味大药就解决

    怀孕后发生的恶心、呕吐现象称为“妊娠呕吐”或“妊娠反应”。多数妇女怀孕6周以上时,常常出现恶心、呕吐现象,一般多在早晨起床后数小时内发生。症状轻者仅会食欲下降,晨间恶心或偶有呕吐。少数人症状明显,吃什么吐什么,不吃也吐,甚至吐出胆汁。呕吐也不限于早晨,可以全天发生,严重时出现脱水和酸中毒。有的孕妇除了呕吐外,还有饮食习惯的改变,如喜欢吃酸性食物,厌油食,嗅觉特别灵敏,嗅到厌恶的气味后即可引起呕吐。

    妊娠的时候,为了肚子里的宝宝,孕妇的阴血都下行到冲任养胎,最后冲气偏盛,脾胃气血偏虚,胃气虚不能向下推动食物,反而会跟着冲气往上跑,所以不想吃东西,甚至厌食,营养跟不上就会发生头晕、浑身无力的症状。

    所以要想不呕吐,吃得香,睡得好,最好健脾胃,把胃气拉下来。而健脾胃最好的办法就是按揉足三里、内关和公孙穴,上面例子中的小陈只要懂得这种按摩之道就不至于受这样的痛苦。

    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跟胃气是直接相通的,按揉这里可以将胃气往下导。所以,平时用手指按揉足三里或者艾灸都可以了。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按揉它能使身体上下通畅。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正中,腕横线上方两横指、两筋之间。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按揉它能调理脾胃,疏通肠道,肠道通畅了,胃气也就跟着往下走了,另外,跟它相通的冲脉正是妊娠呕吐的关键所在。公孙穴位于脚内缘,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顺着大脚趾根向上捋,凹进去的地方就是。

    建议你每天早晨按揉足三里3分钟,下午5~6点按揉内关穴和公孙穴4~5分钟,长期坚持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妊娠者在食物的选择上,应以易消化、清淡为主,此时不应进食过于油腻、滋补的食物,以免增加对胃肠道的刺激。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应为首选,如粥、豆浆、牛奶、藕粉、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可少食多餐,但要有规律。

    经期腹泻,灸脾腧祛虚寒就会好

    有的年轻女性在经期还会出现腹泻的情况,一天去好几趟厕所,有时脸也会浮肿,让爱美的女士们苦恼不已。

    中医认为,出现这些状况完全是脾气虚的缘故,尤其年轻的女孩子比较常见,因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为了保持好身材常常会节食减肥,常吃一些青菜水果之类的食物,而远离肉类和主食,时间长了就会使脾虚寒,当来月经的时候,气血就会充盈冲脉、任脉,脾气会变得更虚。因为脾是主运化水湿的,脾不能正常工作了,那么水湿也会消沉怠工,不好好工作,也就不能正常排泄了,所以就会出现腹泻,如果泛滥到皮肤就会出现脸部浮肿。

    可见,要想经期不腹泻就要补脾气,而补脾气最好的办法就是灸脾腧穴。脾腧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每天坚持灸此穴3分钟就能缓解经期腹泻的症状。灸此穴最佳时间应在早上7~9点进行。另外,除了采用艾灸法外,还可以用拔火罐的方法,每天拔脾腧穴5分钟,可以收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第七节 治疗、保养心脑血管系统的人体大药

    高血压——肝经和肾经两座大药房里全是降压药

    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疾病,被人们称之为“无声杀手”。据调查,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已逾1亿,并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高血压多发生于脑力劳动者中,因为脑力劳动者长期精神紧张,又缺乏体育锻炼。高血压所带来的并发疾病是不容忽视的,如脑出血、脑梗死、心脏病等。既然高血压这么可怕,作为现代女性如何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呢?

    有一种方法可以你既远离大把大把的苦药,又摆脱经常跑医院的困扰,那就是敲经络。中医经络学说认为,高血压发病的原因是经络失控引起肝阳上亢和肾气阴虚。既然这样,只要通过敲肝经和肾经,就能使血气畅通,使失控的经络恢复其调控作用,使高亢的肝经阳气下降,心情平和,同时肾阴逐渐充实,阴升阳降,实现阴阳平衡,血压自然会下降。所以只要您每天敲肝经和肾经,同时操作方法得当,辅以良好的心情与合理的膳食,不用多久就可以实现治疗高血压的梦想,重新获得健康的体魄。

    除了敲小腿内侧的肝经和肾经外,还可捏颈后肌肉,手向后伸就能捏到——几乎所有的经络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颈项发生关系,有数十个重要的腧穴分布在颈项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人体全息胚——所以捏这里也可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另外,再向高血压患者推荐几种简便的按摩方法,可以进行自我按摩:

    1.推头

    用两手大小鱼际按住头部两侧揉动,由太阳穴揉到风池穴,然后改用两手拇指揉风池穴,以达到酸胀感为度。

    2.干梳头

    取坐式,双手十指从关发际梳至后发际,次数不限,但至少10遍。

    3.抹前额

    取坐式,双手食指弯曲,用食指的侧面,从两眉间印堂穴沿眉外抹到太阳穴外,至少10遍。

    4.揉腹

    将掌心放在肚脐上,另一手掌叠压,先按顺时针缓慢平稳地按揉腹部3分钟,然后逆时针揉腹3分钟。也可适当延长揉腹时间,以腹部暖热微鸣为佳。

    5.搓手心

    站、坐位均可,双手掌心相贴,用力搓动,至掌心发热为度。

    6.顺气

    双手平放在胸上,掌心贴胸部,用鼻深吸一口气,接着用口呼气,双手慢慢向下抚到小腹部,反复做10遍。

    7.按腰

    两掌手指并拢,并按腰背脊柱两侧,从上往下挤压至臀部尾骨处,每次20遍。

    8.捏手掌心

    血压急剧上升时,捏手掌心可作为紧急降压措施。其做法:先从右手开始,用左手的大拇指按右手掌心,并从手掌心一直向上按到指尖,从手掌各个部位起至每根指尖。然后再照样按左手掌。

    9.按摩涌泉穴

    晚上睡前,端坐,用两手拇指分别按摩两足底中心的涌泉穴,或者用左足跟搓右足的涌泉穴,用右足跟搓左足的涌泉穴,各按摩100次,按摩时只能搓向足趾方向,不可回搓。

    低血压——足底按摩将血压升上来

    所谓低血压,是指动脉血压的收缩压(俗称高压)低于12千帕(90毫米汞柱),舒张压(俗称低压)低于8千帕(60毫米汞柱)。

    成人正常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老年人低于100/70毫米汞柱,都称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多为慢性低血压,即血压长期偏低,并伴有头晕、头昏、乏力、易疲劳等症状。据统计,低血压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达10%。

    足底按摩对于治疗低血压有较好的疗效,手法以轻柔为主,基本手法如下。

    1.用拇指轻揉患者两足,对在按摩中疼痛明显的区域继续按揉5分钟,坚持每日按摩。

    2.每日揉压足掌3~4次,每次15分钟左右。尤其是对涌泉穴(屈趾足心凹陷处),须用大拇指朝患者脚后跟的方向揉压10~15分钟。

    3.用拇、食指揉搓患者两大脚趾、第三趾各5分钟,再上下摩擦脚掌5分钟,然后揉压足心5分钟,每日两次。

    4.操作者利用自己的足跟、足底前部跖趾处对患者足跟施以节律性的压踩10~20分钟,每日一次。

    患者在接受以上治疗的同时,还可以用空可乐瓶或拳头轻轻敲打足底15~20分钟,每日一次;用发卡或牙签刺激足跟15~20分钟,每日两次;旋转足踝15~20分钟,每日两次。

    值得注意的是,有生理性低血压状态的年轻女性,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一般无须吃药。平时多吃高营养、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品。适当饮茶,例如用肉桂、甘草和人参泡开水当茶饮;起居中应注意变换体位时动作缓慢些;因其他疾病求医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有低血压,以避免使用明显降低血压的药物。

    冠心病并非只靠药,按压内关也有效

    冠心病是脂肪物质的沉积,使冠状动脉管腔变窄或梗死,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使心肌缺血、缺氧而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内分泌疾病。而生气、劳累、紧张、失眠、过饥过饱、气候变化等均可诱发本病,此外,本病也与遗传有关。按摩内关穴对症状的缓解和消除也有一定的作用。

    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以一手拇指指腹紧按另一前臂内侧的内关穴位,先向下按,再做按揉,两手交替进行。对心动过速者,手法由轻渐重,同时可配合震颤及轻揉;对心动过缓者,用强刺激手法。平时则可按住穴位,左右旋转各10次,然后紧压1分钟。

    压内关对减轻胸闷、心前区不适和调整心律有帮助,抹胸和拍心对于消除胸闷、胸痛有一定效果。

    另外,做两腿下蹲运动,每次5~10分钟,就可以调动全身经脉;增加腹式呼吸的次数,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收缩血管物质的产生,对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和促进侧支循环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当突发心律不齐时,拇指、食指可同时从手掌的正、反两面按住劳宫穴,用力向下压,左右手交替进行,各60~80次,心律会很快恢复正常。

    让肝不血虚,血海和足三里是首选大药

    健康的身体是每个人永远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因某些原因,导致很多人无法实现这个梦想,其中最大的敌人便是肝血虚。一旦肝血虚,随之而来的便是面容憔悴、头昏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等,如不及时治疗,还会让疾病乘虚而入,引发各种肝胆上的大病,威胁身体健康。

    那么,如何不用吃药就能补血呢?血海和足三里是首选。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屈膝时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是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淤、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

    每天9~11点刺激血海穴最好,因为这个时间段是脾经经气旺盛的时候,人体阳气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按揉就可以了;每侧3分钟,力量不要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要以“轻柔”为原则,21~23点再进行艾灸。

    血海、足三里

    足三里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刺激这两个穴位,就可以使肝脏祥和,气血生辉。

    具体操作方法:每天中午饭前和饭后按揉两侧血海2分钟,最好交替进行,饭后按揉两侧足三里3分钟;晚上21~23点分别艾灸血海和足三里,每穴10分钟,根据每个人的耐热程度不同,以能感觉到皮肤发热但不烫为度,艾灸后喝一小杯温开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

    如果能长期坚持,你的肝脏就不会出现大问题。不但气血充足,而且肝上的病症可以得到缓解和好转。

    除穴位疗法外,在饮食上,要多吃具有补血、养血功效的食物,如桑葚、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等。另外,还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经常去郊外踏青,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活动筋骨。

    治疗脑出血需要哪些大药

    脑出血是脑的动脉破裂,脑内的某一处发生出血的现象。这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病,死亡率很高。脑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另外,饮酒过多,不注意健康及动脉硬化的人也会引起脑出血。

    少冲、关冲

    在患者的指甲上,如果有红色甚至黑色的斑点出现,就意味着体内血行出现了障碍,这即是脑出血前兆。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采用穴位治疗法,刺激患者的商阳穴,此穴位于食指指甲靠拇指侧下方(靠第一关节处)约2毫米处,是大肠经的井穴。

    另外,小指上的少冲穴和无名指上的关冲穴,也是非常重要的穴位。点压刺激手法的力度以能忍受为准,若斑点消失,则表示危险期已过。经常刺激这些穴位,能在较大程度上防止脑出血的发生。

    而能够帮助脑出血患者迅速复原的穴位主要是眼点、颈根、肩井、涌泉等。一面缓缓地吐气,轻轻地按压这些穴位,眼点反复做5次,颈根、肩井、涌泉各做10次。若能每日借穴道实行治疗,则脑出血的复原会很快。

    脑出血患者恢复期的饮食应予以清淡、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少食多餐,不可食用动物内脏、动物油类,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多吃蔬菜、水果。尤其应多吃茄子,因为茄子中富含维生素P和钾,维生素P对微血管有保护作用,能增加微血管韧性和弹性;钾则帮助平衡血压,防治高血压,缺钾则易引起脑血管破裂。

    掌握穴位疗法,痛风将不再是疑难杂症

    痛风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致使血中尿酸含量增高,尿酸盐沉积于关节、肾脏、血管壁而引起相应病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它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累及关节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累及肾脏形成痛风性肾病,累及血管壁引起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

    中医学认为:脾位于中焦,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运化、统血、主肌肉和四肢。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人身的肌肉四肢皆赖其煦养,清阳之气靠脾气的推动以布达,所以脾脏的功能健旺与否,往往关系到肌肉的壮实和衰萎。所以,关节炎、脚趾痛等均为疾病的症状或称为表象,而不是病因,脾脏患病才是痛风疾病的病因所在。治疗时重点在于治疗脾脏,恢复脾脏的运化功能,使其经脉滑利、气血流畅、代谢加快,促使病情逐渐好转。同时还要对其他脏腑的经络做全面调整,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痛风病症的恢复。这时外关、阳陵泉就成了首选穴位。

    外关、阳陵泉

    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它是三焦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交阳维脉,具有联络气血、补阳益气的功效。阳维脉主要维系、联络三阳经,主一身之表,外关穴也是以治表证为主。

    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是五输穴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为筋气聚会之外,具有舒肝利胆、强健腰膝、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

    具体操作方法:每天用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揉压脾腧穴和阳陵泉,并以画圆的方式按摩;用拇指的指腹向下按压外关穴,并以画圆的方式按摩,左右手交替进行。

    痛风病是近年来的多发病,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过度饮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痛风疾病的患者在饮食上要少吃高蛋白食物,如牛羊肉、牛奶、鸡蛋、鸭蛋、皮蛋等,还要少喝酒。

    此外,痛风病的发生和气血有关。阳气行于脉外,血行于脉内,白天行阳气二十五度,夜里行阴气二十五度,这是天地给人的造化。人体受寒,气血在体内就会运行得慢,人体受热,它在体内就会运行得快,造成七情、六气受到损伤,而气血运行的快慢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如果经常四处奔波,使得体内血液沸腾,而后又贪凉,不注意保暖,这样寒凉在外侵入,热血在内受寒凉而凝,痛风病就会发生。

    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所以治疗痛风,应以养气、行血及固肾为本,气血畅通,痛风病才会治愈。所以,痛风病患者一定要忌掉寒凉的食物,只吃性平性温的食物,并每晚用温水泡脚。

    预防血管硬化,敲肝经是最好的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血管不断地在发生退行性改变,不加以改变,就有发展为血管硬化的趋势,因此,血管硬化不是病,而是人体慢慢变老的一种表现。血管发生退行性改变可导致血管脆性增强,致使血管破裂。如若血管腔隙狭窄,产生供血障碍,将有可能形成脑出血、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因此,保护血管弹性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血管硬化的发生率比较高,到一定程度血管就会破裂,很容易脑出血,也就是中风。现在,血管硬化趋向年轻化,很多人40多岁就中风了,生活苦不堪言。中医认为,血管老化是因为饮食内伤、劳累伤身、情绪不佳使身体内产生各种废物堆积在血管,同时如果人体血液总量不够,肝脏就会不清洗或清洗不够,血液就变得越来越脏,腐蚀血管,使血管变得又硬又脆,从而埋下健康的隐患。

    因此,从经络医学的角度来讲,只要对自身的经络进行精心的调养,老化的血管是可以恢复弹性的。敲肝经就是预防血管硬化的最好方法。因为肝主筋,血管是筋脉的一种,所以肝经软化血管的作用毋庸置疑。

    具体操作方法:握拳沿着腿内侧线敲,每天敲肝经15分钟,特别是那些生活习惯不好的人,更要坚持,力度以感觉酸疼舒适为最好。

    在保养经络的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1.限制烟酒,减少其对血管的损坏,帮助血管恢复弹性。

    2.定期测量血压,检查动脉和血脂状况,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倾向的,应给以相应的治疗。

    3.生命在于运动,经常锻炼,适当运动,如行走、跑步、做操、舞剑、练太极拳等,对改善血管弹性的状态,恢复血管弹性有很大帮助。

    4.保持心情舒畅,也是使血管健康的秘诀。

    5.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即低脂、低盐的饮食。

    6.加强血管弹性检测,观察血管弹性的变化,做好预防。

    治疗心肌炎,单味心腧穴大药就有疗

    老年人身体虚弱、免疫功能下降,患感冒后病毒侵入心肌,导致心肌炎,甚至出现心绞痛、心衰等致命疾病。若抢救不及时,就会危及生命。这时,只要快速按摩心腧穴,就可起到缓解病情的良好疗效。

    前面讲了,心腧穴是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主治心肌炎、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心内膜炎、心膜积液、心包炎、胸痛等疾病。因此,患心肌炎时按摩此穴是对症施治的。

    具体操作方法:患者脱掉上衣后,趴在平板床上,双下肢并拢,双上肢放入肩平横线上。术者或家属可利用双手大拇指直接点压该穴位,患者自觉局部有酸、麻、胀感觉时,术者开始以顺时针方向按摩,坚持每分钟按摩80次,坚持每日按摩2~3次,一般按摩5次左右,可起到明显疗效,再按摩2~3天可起到治疗效果。

    心腧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杜绝烟酒及任何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及豆制品和海产品。另外,坚持每晚用热水泡脚25分钟,可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第八节 治疗、保养呼吸系统的人体大药

    根除肺阴虚,每天按掐合谷3分钟

    中医上常说的肺阴虚主要是指阴液不足而不能润肺,从而导致干咳、痰少、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盗汗、便秘等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症状。

    中医有“肺为娇脏”之说,指出肺是娇嫩,容易受邪的脏器。肺既恶热,又怕寒,它外合皮毛,主呼吸,与大气直接接触。外邪侵犯人体,不论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容易犯肺而致病。即使是伤风感冒,也往往伴有咳嗽,说明肺是一个娇嫩的脏器,故名。所以,肺对外邪的抵抗力是很低的,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抵抗力就更低了。

    因此,在平时,我们一定要注重肺的保养。肺不阴虚了,抵抗力强了,这些症状也就自愈了。在人体的经穴中,合谷穴是调养肺阴虚的最佳穴位。

    合谷穴是大肠经上的穴位,俗称“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只要坚持每天按摩两侧合谷穴3分钟,就可以使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胸闷气短、多咳多痰、爱发高烧、多出虚汗等症状慢慢消失。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不要按摩合谷穴。

    另外,在饮食上,肺虚时要多吃酸味的东西,少吃辛辣的东西。因为肺喜欢收敛,不喜欢发散。顺着肺的喜好就是补,跟肺反着干的就是泻。酸性收敛,正投肺所好,所以能补肺虚;辛味发散,正为肺所恶,会将肺泻得更虚。青梅、杨梅等,都有去虚火、敛肺止咳的功效,是肺虚者日常保健最佳选择。

    这样按摩将感冒赶跑

    谁都得过感冒,轻者鼻子不通气,流鼻涕,头痛;重者怕冷,发烧,全身没劲。由于发病率高,有可能并发其他疾病,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推拿按摩不仅能预防感冒,还有治疗感冒的功效。

    用左手中指在右手掌心,即“劳宫穴”用劲摩擦,直到自己觉得发烫,然后把中指按在左边鼻翼的下方,即“下迎香穴”,反复3~4次。然后再用右手中指在左手“劳宫穴”摩擦发烫后,按在右边鼻翼的下方,同样次数。

    如患重感冒,用上述方法疗效欠佳,可按摩脚心即“涌泉穴”,两三天即可治愈。这是因为人的脚部经脉密集,两脚的穴位占全身穴位数的1/10。现代医学认为,脚心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保温力差,且与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黏膜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脚心受了寒暖,就会因反射而引起上呼吸道局部温度降升和抵抗力减弱或增强,对感冒有直接作用。

    按摩脚心时可取坐式,左(右)脚置放在右(左)膝上,一手紧贴脚心,推力由轻渐重,持续按摩2~3分钟,两脚交替,重复2~3次。这不仅能治感冒,还能预防感冒,甚至可以增强记忆力,使头脑清晰。

    预防感冒,可按摩“人中穴”和“风府穴”。具体方法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在二穴各捏几下即可。按摩可以在以下两个时刻进行:一是每次脱衣前或起床穿衣前;二是从室内到室外前。“人中穴”又称“水沟穴”,位于鼻唇沟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是常用的急救穴;“风府穴”在枕骨上隆凹陷处,为风寒入侵的门户,又为治疗感冒或伤寒的要穴,两穴均属督脉,督脉主一身之阳。祖国医学的“阳气”就是指人体的正气,包括现代医学的免疫力、抵抗力等。使用本法,可以扶助正气,抵御风寒,起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摩擦这两个穴位,在局部可产生生物电,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抵抗力。另外,洗脸前按摩迎香穴10下左右也可预防感冒。迎香穴位于鼻旁开1.6厘米的地方。

    另外,每天早晨洗脸时,捧冷水于鼻孔处,轻轻吸入,旋即喷出,反复3~4次,坚持半个月,对特别容易感冒的患者有很好的预防感冒作用。

    各类咳嗽,都到肺经药房抓大药

    咳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咳嗽不仅源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所以很难治愈。咳嗽本身并非坏事,它是身体的一种自然保护反应。通过咳,排出肺中痰浊,以宣畅气机;但久咳伤肺,会破坏肺脏的正常生理结构。这时,我们需要及时去修补受损的肺脏,而刺激肺经就是最便捷的方法。

    肺经的左右两侧各11个穴位,经脉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这些穴位都善治咳嗽。

    首先是云门穴,中线任脉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云门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颈淋巴结炎等。

    中府,在云门下1寸,是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也是肺脾两经的会穴,可治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诸症。若与后背肺腧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天府,在腋下3寸,两臂张开,掌心相对平伸,用鼻尖点臂上,点到处就是此穴。此穴善治鼻炎,不论过敏性鼻炎,还是慢性鼻炎,经常按摩此穴即可改善。

    尺泽(合水穴),在肘横纹桡侧凹陷中。本穴善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尺泽为肺经合穴,对因饮食不洁引起的上吐下泻也非常有效。另外,此穴还可治疗鼻衄、遗尿、腰扭伤、高血压等症。

    孔最,“孔”为孔窍,“最”为第一,也就是说此穴是人体诸窍的统领。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衄。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以及治疗急性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太渊(腧土穴),此穴为肺经母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太渊还是脉之总会,可治疗各种心脏虚弱病症及各种与动静脉有关之症。

    鱼际穴,在大拇指下肉肚最高点。此穴为肺经荥穴,对清肺热,利咽喉,滋阴凉血有特效,适合热症,对咽喉疼痛、咳嗽痰少者效果最好。鱼际还是治疗哮喘的要穴,经常按压此穴,对哮喘有很好的预防功效。另外,每次小儿消化不良时,点揉鱼际穴5分钟即可。

    秋季护肺,找鱼际、曲池和迎春三宝穴

    在中国的传统医学观念里,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脏开窍于鼻,而其表现在皮毛。秋天,秋高气爽也带着燥气,若肺气失调,则容易出现鼻干口燥、干咳、喉咙痛等上呼吸道疾病。所以,秋季养生要注意呼吸系统的维护,特别要注意肺部的调养。

    在刚刚过去的夏天里,人们喝冷饮,穿衣盖被都尽量轻薄,使得脾胃虚寒,而脾又为“肺之母”,脾受凉必然会对肺有影响。中医还有“肺为娇脏”的说法,就是说肺既怕冷也怕热,既怕干也怕湿。即使在其他季节里没有注意养肺,在秋季也要对肺特别关注,因为在适合养肺的季节里多呵护肺,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护肺,按揉穴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些穴位包括鱼际、曲池和迎香穴。

    曲池、鱼际、迎香

    鱼际可以不拘时地进行按压,每天最少3~5分钟,并要长期坚持。

    曲池有很好的清热作用,每天下午1~3点按揉这个穴位最好,因为这段时间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按揉此穴位可以使阳气降下来。

    曲池的位置: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完全屈肘时,在肘横纹外侧端处。

    迎香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顾名思义,如果鼻子有毛病,例如因为感冒或鼻子过敏等引起鼻腔闭塞,以致不闻香臭,治本穴有直接效果。每天双手按在两侧迎香穴上,往上推或反复旋转按揉2分钟,鼻腔会明显湿润、通畅很多。迎香穴就在鼻翼两侧。

    秋季护肺除了要按揉以上三个穴位之外,还要注意饮食。人们在饮食中还要注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甜酸苦辣咸都不要过分。除了温肺外,还应尽量吃些润肺的东西,如杏仁、桃仁等干果,对肺都有滋润作用。另外,还要多喝水,这也是秋季养肺最简便的一招。秋天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水500毫升,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也可以直接从呼吸道摄入水分,方法是将热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对准杯口吸入蒸气,每次10分钟,早晚各一次即可。

    家庭推拿法治好小儿咳嗽

    听到孩子咳嗽,父母总是很揪心,又没有什么一吃就灵的特效药,只能看着干心疼。咳嗽是小儿的常见病症,这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所以极易受到外感、内伤等的侵袭而使肺脏受伤,最终导致咳嗽。换句话说,咳嗽也是机体对抗侵入气道的病邪的保护性反应。因此,年轻的父母们不必担心,只要掌握了一套经络推拿法,自己在家就可以治好孩子的咳嗽。

    1.外感咳嗽:咳嗽有痰,鼻塞,流涕,恶寒,头痛。若为风寒者,兼见痰、涕清色白,恶寒重而无汗。若为风热者兼见痰、涕黄稠,汗出,口渴,咽痛,发热。治疗应健脾宣肺,止咳化痰。

    推拿手法主要有:

    (1)推坎宫:眉收至两眉梢成一横线为坎宫穴。操作时,术者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做分推,约30~50次。有疏风解表、醒脑明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痛等。

    (2)下推膻中: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操作时,术者用食指、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约50~100次。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呕吐、咳嗽、呃逆、嗳气等疾病。

    (3)揉乳根:操作时,术者以拇指螺纹面按揉两侧乳根穴各30~50次。具有宣肺理气、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咳嗽、胸闷、哮喘等疾病。

    (4)揉肺腧:肺腧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身柱穴旁开1.5寸。操作时,于两侧的肺腧穴上按揉50次左右。具有益气补肺、止咳化痰的功效,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适用于一切呼吸系统疾病。

    (5)揉丰隆:丰隆穴位于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胫腓骨之间。操作时,揉50次左右。具有和胃气、化痰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病症。

    若是风寒者可加推三关,风热者可加清天河水,痰多者可加揉小横纹。

    2.内伤咳嗽:久咳不愈,身微热,或干咳少痰,或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治疗应健脾养肺,止咳化痰。

    推拿手法主要有:

    (1)补肺经:肺经穴位于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时,术者以拇指螺纹面旋推患儿此穴约100~300次。具有补肺气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虚性咳喘、自汗、盗汗等病症,常与补脾土合用。

    (2)运内八卦: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2/3为半径,所作圆周。操作时,术者以拇指顺圆周推动,约100~500次。具有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痰结咳嗽、乳食内伤等病症。

    (3)揉乳根、乳旁:乳旁穴位于乳头外旁开0.2寸。揉两侧此穴30~50次。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适用于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病症。

    (4)揉中脘: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上4寸。操作时,患儿仰卧,术者以掌根揉此穴约100~200次。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脾胃升降失调所致诸症,如呃逆、胃痛、腹胀等。

    久咳体虚可加用推三关、捏脊,阴虚咳嗽可加用揉上马,痰吐不利可加用揉丰隆。

    为配合经络疗法,父母在孩子的饮食上也要多加注意,多给孩子吃清淡的食物,一切寒凉、甜酸的食物都不要吃。孩子咳嗽时需忌发物,父母不能给其吃鱼、海鲜等,也不能给孩子吃补品。

    第九节 治疗、保养肾系统的人体大药

    男人的最大尊严,必须靠大药来维护

    早泄是射精过快或叫早发性射精,一般指男子在阴茎勃起之后,未进入阴道之前,或正当纳入、刚刚进入而尚未抽动时便已射精,阴茎也自然随之疲软并进入不应期的现象。对于男人来说,早泄是非常可怕的,不仅让自己无法享受“性”福,更重要的是还会在女性面前丢失尊严。

    中医学认为,早泄的原因虽然很多,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虚损(肾、心、脾虚)和肝胆湿热。当然,如果是心理性早泄,则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因此中医提倡的穴位疗法其实也是针对这些早泄的根本原因入手的。

    1.针刺穴位疗法

    (1)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和督任二脉的穴位,比如涌泉、肾腧、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由于针刺有比较明显的痛感,因此每日即可,也可以隔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以上穴位可轮流应用,10~14次为1疗程。

    (2)耳针疗法。耳针可取肾、神门、精宫、内分泌等穴,每次选用2~3穴,用皮内针埋藏,3~5天更换1次。耳针早泄疗法不如第一种有效,不过也推荐早泄患者尝试。

    2.家庭穴位按摩法

    (1)自我保健疗法:点按两侧三阴交,轮流进行,点按时做收腹提肛动作。每日1~2次,每次30~40分钟。

    (2)坐式疗法:患者取坐式,闭目放松,取上星、百会、通天、肩井、中府、神门、劳宫等,手法采用点、按、揉、拿、震颤等手法,每次30~40分钟。

    (3)俯卧式疗法:患者取俯卧式,腰带松开,闭目,全身放松。取穴为心腧、肝腧、肾腧、命门、阳关、环跳、昆仑、委中。手法应用点、按、揉搓、拍打、震颤等手法。每日治疗30~40分钟,每周5次,坚持治疗1个月。

    (4)仰卧式疗法:患者取仰卧式,闭目,全身放松。取穴为中脘、气海、关元、中极、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涌泉。采取点按、点揉、搓拿、点切等手法。每次30~40分钟,每周5次,1个月为1疗程。

    早泄,无论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治疗都重在预防。夫妻双方要加强性知识的教育,了解女性性高潮较男性出现较晚的生理性差异。偶然发生早泄,不要埋怨男方,夫妻之间要互相体谅,积极治疗。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身心素质;调整情绪,消除各种不良心理,性生活时要做到放松;切忌纵欲,勿疲劳后行房,勿勉强交媾;多食一些具有补肾固精作用的食物,如牡蛎、胡桃肉、芡实、栗子、甲鱼、文蛤、鸽蛋、猪腰等。但阴虚火亢型早泄患者,不宜食用过于辛热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麻雀、牛羊鞭等,以免加重病情。

    按摩四法,打造男人阳刚之美

    1.阴茎淋浴按摩法

    入浴时,最好利用淋浴进行阴茎按摩。所谓“淋浴按摩”是指用莲蓬头将温水淋至阴茎根部周围,这对于恢复睾丸“能量”效果极佳。

    勃起如同肩膀酸痛一样,使支持阴茎的韧带和神经都相当疲劳。且勃起时间愈长疲劳愈重。当然,亦如同肩膀疼需要按摩一样,性生活之后,对阴茎根部的韧带、神经、腹股沟管按摩刺激会改善血行,能尽快恢复睾丸和阴茎的疲劳。

    不仅是腹股沟部,而且下腹部、脐周围及腹股沟下部均有很多重要穴位。如果对这些部位用淋浴充分加热则更具成效。

    2.阴囊按摩法

    时常按摩,睾丸便会改善循环。由于可经常不断地供给睾丸以新鲜血液,当然会增强睾丸功能,提高男性精力。按摩可一日一次,每次2~3分钟即可。用手指从阴囊上部轻轻揉搓睾丸。如果时间过长,刺激过强,反而会使睾丸功能低下。

    3.刺激腹股沟管部法

    腹股沟是向睾丸输送血液和连接神经的通路。如果腹股沟管机能低下,必然会引起睾丸功能低下。因此,重要的是使腹股沟管中的血液循环良好。

    按摩腹股沟管的方法是分别用两个手指按压阴茎根部两侧,从上向下抚摩,刺激血液流向睾丸的通路。每日按摩一次,可在每晚入睡前自己在床上按摩。

    另外,在洗澡时可利用淋浴的莲蓬头用温水刺激该部,也能改善血液循环,强化睾丸功能。

    4.阴茎指压法

    指压法操作很简单,即反复用手指抓捏阴茎。由此可增强阴茎神经和血管等的活性化。这就如同人在寒冷时反复搓手或握拳可改善手指的血液循环,使手指发红变暖一样。

    反复用手抓捏阴茎会引起阴茎勃起。阴茎勃起时不必介意可继续进行按摩。

    灸法+功能锻炼,根治老年人尿失禁

    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每当打喷嚏、咳嗽、大笑或腹部用力时,尿液就会不由自主地从尿道溢出,裤子经常是湿的,让这些老年人非常痛苦。

    这种情况就是常说的老年性尿失禁。有关调查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尿失禁的发生率高达10%。尿失禁虽不能致命,却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许多患者为此不敢参加社会活动,甚至不敢走亲戚,不敢串门,给许多老年人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压力,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老年人之所以会出现尿失禁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虚弱,引起中气下陷所致。虽然病在膀胱,却涉及脾、肺、肾及肝。因此,在治疗时应以补益肾气、提升中气为主,同时调理各个脏腑的功能。

    中医常用艾灸足三里、肾腧、三阴交、关元、中极等穴位来治疗老年尿失禁。这是因为,在人体经络系统中,关元为人身元气之根,补之可固摄下元;三阴交是足太阴、厥阴、少阴的交会穴,交通肝、脾、肾三脏,补之能统补脾、肝、肾;关元与三阴交两穴配合,旨在调摄膀胱气机;任脉为阴脉之海,中极为任脉与肾经交会穴,与关元合用可补肾培元、益精气、壮元阳;足三里为机体强壮要穴,具有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把这几个穴位综合起来运用,就可以补肾气、调水道,从而使疾病自愈。

    具体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在以上诸穴位轮换熏,每个穴位处感到灼热难忍时换穴再灸,一般一次需要半小时。一日一次,连续灸一周,如果症状消失,可继续灸几日以稳定治疗效果。

    此外,为配合穴位疗法,老年人还可以每天坚持进行功能训练,以使穴位疗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间断排尿练习。即在每次排尿过程中,病人控制暂停排尿3~5秒钟后再继续将尿液排出。

    2.提肛练习。病人取立、坐或侧卧位,与呼吸运动相配合。深吸气时,慢慢收缩尿道口和肛门,此时病人感到尿道口和肛门紧闭,并有使肛门向上提的感觉,接着屏气5秒钟,然后呼气时慢慢放松尿道口和肛门。这样每次连续收缩、放松练习10下,每天练习3次。

    上述两种练习方法都是对盆底肌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练习,从而增强了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力,不至于腹部压力一升高就出现尿失禁。患者在进行上述练习时一定要持之以恒,一般要练习3~6个月才能见效。

    在治疗期间,还要加强对尿失禁患者的护理,经常清洗会阴部,勤换尿布。晚间少饮汤水和稀饭,以免增加尿量,影响睡眠。

    当然,尿失禁重在预防,老年人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情,学会调节情绪;注意卫生,防止尿道感染;保持有规律的性生活,可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加强体育锻炼,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疾病;注意饮食清淡,多食含纤维丰富的食物,防止因便秘而引起的腹压增高。

    防治肾阳虚,人体有三大名穴

    感冒不断,畏寒怕冷,爱喝水,四肢不温,又口干舌燥,口腔常溃疡;夜尿多;腰痛、关节等骨头经常痛;怕热,腰酸,口舌生疮,小便黄热,烦躁且疲劳,坐立不安。这些都是肾阳虚引起的症状。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能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是一身阳气的根本,也称“元阳”。肾阳不足就会影响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发生病变。所以要通过后天的精心调养来呵护肾脏。所谓的肾阳虚就是人体的卫气卫阳虚弱了,保卫身体的功能也降低了,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免疫力降低了,从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肾阳虚是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容易出现的情况,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如果不加注意的话,很容易导致胃、肺和肾脏上的重大疾病,如肾炎、肾下垂、膀胱炎、糖尿病、阳痿等。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治疗,这时,合谷、鱼际和足三里就可以帮你的忙了。

    合谷穴是人体保健的要穴,每天早饭前和晚饭前按揉两侧穴位各3分钟,就可以很好地提高卫阳的功能。冬天和深秋以及夏秋之交的时候适宜艾灸合谷,春季和夏季的时候适合按揉。按揉时应该朝着小指方向按,有酸胀的感觉为度,艾灸时应该拿着艾条在距离穴位约两指的地方进行灸。

    足三里是胃经上的要穴,也是人体的长寿穴,主治肚腹上的疾病,每天按揉或艾灸两侧足三里各3分钟,可养胃、补肾、补肺,要配合合谷使用。

    鱼际是手太阳肺经的穴位,每天坚持掐揉或艾灸双手鱼际各3分钟,可保肺的平安无恙。一定要配合合谷、足三里使用。

    除穴位疗法外,还可服用一些中成药来增强卫气的护卫防御功能,如玉屏风散、防风通圣散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饮食上,要多吃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少吃甜食,忌油炸食品;适当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也可以加强卫气的防御作用。

    解救肾阴虚,要靠涌泉、太溪和关元

    中医认为,肾阴是肾精作用的体现,全身各个脏腑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是人体阴液的根本,所以又称“元阴”。人体各个脏腑失去肾阴的滋养就会发生病变,如肝失滋养则肝阴虚、肝阳亢,甚至出现肝风;心失滋养则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脑失滋养则眩晕耳鸣。反过来,各个脏腑的阴液严重不足时,也会导致肾阴不足,如热邪侵犯灼伤胃导致胃阴不足,进一步就会损伤肾阴,称为“肾阴涸”。由于“阴虚则阳亢”、“阴虚生内热”,肾阴虚往往会出现潮热、升火颧红、舌红、口干咽燥、脉数无力等热象,但也有虚而无热,则称为肾精亏损。

    所以,在平时我们就要注重肾脏的保养,一旦出现肾阴虚,就要及时补阴,以制约偏亢的阳气,来维护我们身体的健康。在人体的经穴中,涌泉、太溪和关元是补阴的常用穴位。

    涌泉穴的重要性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它是肾经的首穴,是补肾、滋阴降火的要穴,这里当然少不了它了。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和足跟上大筋的中点。所谓太就是大的意思,也就是说它是肾经上最大的溪流。它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输穴就是本经经气汇聚之地,原穴是本经经气较大的“中转站”,太溪穴合二为一,所以太溪穴处肾经的经气最旺。常按揉此穴,就会起到很好的滋阴作用。

    关元穴是任脉上的穴位,是三阴经和任脉的交汇处,还是小肠经的募穴,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壮阳,用在这里,是为了稍稍激发一下阳气,借一点阳气的力量来帮助阴气恢复,是取“阴阳相生”之意。所以就不需要采用艾灸等刺激程度深的方法,只要用手掌轻轻地摩擦就行了。

    具体操作方法:每天晚上泡脚的时候,分别按揉两脚的涌泉穴、太溪穴各5分钟。按揉左脚时手指逆时针转圈,按揉右脚时顺时针转圈。然后躺在床上用掌心逆时针摩擦关元穴,速度不宜太快,感觉皮肤微微发热就行了。第二天早上,再按揉两侧涌泉、太溪一次。

    只要坚持按照这个穴位疗法按摩,肾阴虚很快就会治愈了。在治疗期间,一定要忌食辛辣、热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可以多吃点酸味或稍甜的东西,对滋阴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遗精不算病,小手段一用就灵

    遗精是指男子不因性交而精液自行泄出的症状,有梦遗与滑精之分。梦遗是指睡眠过程中有梦,醒后发现有遗精的症状。滑精又称“滑泄”,指夜间无梦而遗,甚至清醒时精液自动滑出的病症。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者,每月遗精1~2次属正常生理现象。但是,若未婚青年频繁遗精,或婚后在有性生活的前提下仍经常遗精,或中老年男子白日滑精,那就是病态了。频繁遗精会使人精神委靡不振,头昏乏力,腰膝酸软,面色发黄,影响身心健康。

    经络疗法对增强体质、调整神经功能、治疗遗精有独特的功效。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经络疗法。

    1.按摩丹田和肾腧穴

    用双手手指分别依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反复轻轻按摩丹田穴和肾腧穴,通过按摩这两个穴位,可以帮助调整和改善性功能。

    2.常做提肛运动

    每天晚上临睡前,不妨做做收缩肛门的动作,酷似强忍大便的样子,每次做48~64次。收缩时吸气,放松时呼气,动作宜柔和,缓慢而富有节奏,用力均匀。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效果。

    3.练练站桩的功夫

    众所周知,站桩是练习武术的基本功,可以锻炼腿部力量,但是站桩能治病恐怕有些人就不知道了。下面就教给大家具体的练习方法:挺胸直腰,屈膝做1/4蹲(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弯曲度为120~140度左右),头颈挺直,眼视前方,双臂向前平举,两膝在保持姿势不变的情况下,尽力向内侧夹,使腿部、下腹部、臀部保持高度紧张,持续半分钟后走动几步,让肌肉放松后再做。如此反复进行6次。每天早晚各做一回。随着腿力的增强,持续时间可逐渐延长,重复次数亦可逐渐增加。

    这里必须指出,此疗法治疗遗精不是几次就能奏效的,只有树立恒心,坚持不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集体活动,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除手淫、早睡早起、用热水洗脚、内裤要宽松、不要憋小便,等等。须知,这些方面也是减少遗精不可缺少的。

    四步按摩疗法,根治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慢性前列腺炎更为常见。前列腺炎除临床治疗外,自我按摩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法。

    1.按摩腹部

    仰卧,两腿屈膝,头下垫一枕头。用右手四个指头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推摩,逐渐扩大推摩范围,开始时圈子要小。接着,预备姿势同上,两手大拇指朝上,其他四指朝下,从胸骨左右两侧抓住肋骨沿,然后沿肋骨沿滑动,在胸骨两侧做直线揉搓。然后,微屈右手手腕,手指指尖放到腹壁上,从右腹股沟褶皱起,朝肚脐做小圆圈回转式运动,再从肚脐开始,做大圆圈回转式运动。最后以推摩结束腹部按摩。

    2.按摩背部

    两下肢齐肩宽站好,上体稍后倾,两手背从骨盆的上沿到肩胛上下来回按摩。然后,两手大拇指和食指贴近脊椎两侧,在背部做挤压动作。

    3.按摩腰骶部

    预备式同上,两手掌从臂部中间朝腰部在脊柱两侧做按摩,然后沿骨盆骨的上沿左右来回摩擦。接着四个手指做枕头状,朝拇指方向做圆圈形揉搓,然后再一下一下地挤压尾骨、骶骨和腰部。两手从尾骨往上运动直到腰部,然后再朝两侧运动。紧接着,手指做枕状放在脊椎两侧齐掌宽的部位,将皮肤朝脊椎揉。然后,两手手指并拢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做直线按摩。然后,两腿齐肩宽站好,两手撑腰,上体前倾90度角,将躯干朝两侧各做3~5次绕圈回转运动。呼吸平稳,不要憋气。最后用按摩结束腰骶部的自我按摩。

    4.按摩臀部

    站立,身子重心放到左腿上,右腿伸到一侧,稍微屈膝,踮起脚尖,按摩右侧臀部肌肉。右手掌从上往下在臀部肌肉做3~4次推摩,然后在同样部位,将手掌一下一下挤压,再抓住臀肌,将臀肌搓搓,同时从下往上移动手臂,并将臀肌朝一侧稍微推移,然后抓住臀肌抖动。最后用推摩结束臀肌上的自我按摩。

    情欲高涨,仙骨穴就是最好的大药

    据调查表明,现代的年轻人普遍性欲减退,尤其是那些有了孩子的夫妇们,他们的性生活由每周一次到两周一次,甚至于到一个月一次,这种对性产生倦怠感的男性有许多。这是由于现代社会压力大、工作繁忙、人际关系复杂等原因所致,可以说是文明病的一种。

    但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扩大,夫妻之间必然会亮起红灯,这并不单是夫妇之间的问题,还势必会导致家庭内部混乱,影响到孩子,并引发更多的问题。所以,夫妻间性生活的和谐对家庭的稳定、婚姻的美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增强性欲呢?中医认为,提高性欲以指压仙骨穴最为有效。仙骨位于尾骨上方3厘米处,它能促进性荷尔蒙分泌,增强性欲。位于仙骨上方2厘米左右之处的穴位,只要加以指压,对消除疲劳有莫大功效。

    指压仙骨穴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3秒钟,如此重复10次,每日不间断,则必能使你精力复生。

    除此之外,若想增强性欲,还要学会改变生活,如规律饮食,尽早消除疲劳,保持健康的情绪,等等。还可以配合着吃点金匮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

    另外,在国外,紫色代表“性”,人们将寝室的壁纸、地毯、窗帘、床单都铺成同一颜色。如果夫妇寝室独立,则偶尔变化窗帘颜色,使生活环境产生变化,这也有助于刺激性欲中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性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