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自愈有道,曙光在前——《黄帝内经》自然疗法大揭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一家一人会,不花医药费——推拿为你排忧解难

    中国的“元老医术”——推拿

    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的确由来已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按摩”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是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目前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机能、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我国不断得到发展、充实和提高。尤其是近四十年来,由于西医学习中医,开办中医学院,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又开始对推拿机理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对推拿又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推拿保健有很多作用:

    1.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2.调和气血

    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的意思。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血液黏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3.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有人曾在同龄组儿童中进行保健推拿,经推拿的儿童组,发病率下降,身高、体重、食欲等皆高于对照组。临床实践及其他动物实验皆证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我国这一传统疗法,据了解,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朝鲜、日本、菲律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瑞典、西班牙、越南、阿根廷等国家都曾派人来我国学习,还有一些国家聘我国专家出国开办学习班。这说明中国的推拿手法已受到世界的重视。

    中式推拿都有哪些特点

    推拿是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力,通过手法以及施力的不同,来调节人体机能的不平衡状态,使伤病得以痊愈。这种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简单易操作

    推拿疗法不需要任何特殊设备,只要学会各种常用手法,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治疗。

    2.安全有效

    推拿疗法不会产生一般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各种副作用,操作时只要掌握手法要领,认真施行,即可起到治病保健的效果,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当然,推拿疗法并非适用于各种疾病,有时也会发生医疗事故(马尾神经损伤、骨折等),所以推拿也有一定的适应证。非适应证者,绝对禁止使用。

    3适应证广泛

    目前我国的推拿疗法已经适用于临床各科的某些疾病,主要包括: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股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四肢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关节疼痛),颜面神经麻痹,颜面肌肉痉挛,腓肠肌痉挛,因风湿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囊肿痛和关节强直等症。其他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习惯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遗精,以及妇女痛经与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考虑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当然还有一些不适合用推拿疗法的禁忌证,包括: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湿疹,水火烫伤,皮肤溃疡,肿瘤,以及各种疮疡等症。此外,妇女经期,怀孕五个月以上的孕妇,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患者,某些久病过分虚弱的、素有严重心血管病的或高龄体弱的患者,都是禁用按摩法治疗的。

    你不可不知的推拿基本手法

    推拿疗法,大致有如下两种:一种是主动推拿,又叫自我推拿,是自己对自己进行推拿的一种保健方法;另一种是被动推拿,是由医生对患者进行推拿疗法。我们这里所介绍的推拿手法是针对被动推拿来说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八种常用手法: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法。但各种手法常常相互配合进行,并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

    1.按法: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体适当部位,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做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单手按法、双手按法。临床上,在两肋下或腹部,通常应用单手按法或双手按法,背部或肌肉丰厚的地方,还可使用单手加压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轻轻用力压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压在右手指背上。

    2.摩法: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体的适当部位,给以柔软的抚摩,叫做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于上肢和肩端的单手摩法,以及常用于胸部的双手摩法。

    3.推法:向前用力推动叫推法。临床常用的,有单手或双手两种推摩方法。因为推与摩不能分开,推中已包括摩,所以推摩常配合用,如两臂两腿肌肉丰厚处,多用推摩法。中医流传下来的推拿小儿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的推摩法。推摩的手法是多样的,把两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对拇指、食指对食指,两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动,叫做双手集中推摩法,这是推摩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4.拿法:用手把适当部位的皮肤,稍微用力拿起来,叫做拿法。临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丰厚处的单手拿法。如果患者因情绪紧张、恼怒,突然发生气闷,胸中堵塞,出现类似昏厥的情况,可在锁骨上方肩背相连的地方,用单手拿法,把肌肉抓起来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钟拿两下的速度,连拿20次,稍为休息,再连拿20次,则胸中通畅,气息自渐调和了。

    5.揉法:医生用手贴着患者皮肤,作轻微旋转活动的揉拿,叫做揉法。揉法分单手揉和双手揉。如太阳穴等面积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对于背部面积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还有单手加压揉法,比如揉小腿,左手按在患者腿肚处,右手则加压在左手背上,进行单手加压揉法。揉法具有消淤去积,调和血行的作用,对于局部痛点,使用揉法十分合适。

    6.捏法:在适当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肤和肌肉从骨面上捏起来,叫做捏法。捏法和拿法有某些类似之处,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则着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轻些。捏法是推拿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常常与揉法配合进行。捏法实际包括了指尖的挤压作用,能使皮肤、肌腱活动能力加强,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

    7.颤法:是一种震颤而抖动的推拿手法。动作要迅速、短促而均匀,以每秒钟颤动10次左右为宜,也就是一分钟达到600次左右为宜。颤法与“动”分不开,所以又叫它颤动手法。将大拇指垂直地点在患者痛点,全腕用力颤动,带动拇指产生震颤性的抖动,叫单指颤动法。用拇指与食指或食指与中指,放在患者疼处或眉头等处,利用腕力进行颤动叫双指颤动法。

    8.打法:打法又叫叩击法。打法手劲要轻重有准,柔软而灵活,主要用的是双手。常用手法有侧掌切击法、平掌拍击法、横拳叩击法和竖拳叩击法等。

    (1)侧掌切击法:把两手掌侧立,大拇指朝上,小指朝下,指与指间要分开1厘米许,手掌落下时,手指合拢,抬手时又略有分开,一起一落,两手交替进行。

    (2)平掌拍击法:两手掌平放在肌肉上,一先一后有节奏地拍打。

    (3)横拳叩击法:两手握拳,手背朝上,拇指与拇指相对,握拳时要轻松活泼,指与掌间略留空隙。两拳交替横叩。此法常用于肌肉丰厚处,如腰腿部及肩部。

    (4)竖拳叩击法:两手握拳,取竖立姿态,大拇指在上,小拇指在下,两拳相对。握拳同样要轻松活泼,指与掌间要留出空隙。本法常用于背腰部。

    以上四种打法,主要用于肌肉较丰厚的地方,如项、肩、背、腰、大腿、小腿等处。叩打的力量,应该先轻后重,再由重而轻,总之,以使患者有舒服感为宜。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后快,慢时一秒钟两下,快时逐渐加到六下或八下。

    但是无论使用哪一种打法,开头第一下都不能使太用力,应软中有硬,刚柔相济,而后逐渐转强。两手掌落下时,既要有力,又要有弹性,使患者感觉舒服。叩打时间一般是1~2分钟,个别情况下,可根据病情延长或缩短一些时间。这种手法,可在推拿后配合进行,也可与推拿手法夹杂进行。

    但无论使用哪种手法,都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

    1.推拿前要修整指甲,用热水洗手,同时,将戒指等有碍操作的物品,预先摘掉。

    2.态度要和蔼,严肃细心,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精神压力,争取患者合作。

    3.患者与医生的位置要安排合适;特别是患者坐、卧等姿势,要舒适而又便于操作。

    4.推拿手法要轻重合适,并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5.推拿时间,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推拿次数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6.在患者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推拿。

    7.饱食之后,不要急于推拿,一般应在饭后两小时左右为宜。

    8.推拿时,有些患者容易入睡,应取毛巾盖好,以防着凉,注意室温。当风之处,不要推拿。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临睡前。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施推拿术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推拿乳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时,最好只穿背心短裤,操作时手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推拿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

    推拿疗法简单、安全、易操作,容易被人接受,但这并不说明推拿手法就绝对安全,万无一失。如果对推拿方法、部位等不加注意,也会使病人受到不应有的痛苦或造成施术困难。一旦由于手法使用不当,操作时间过长或病人精神紧张等原因导致异常情况发生,必须及时处理。

    1.晕厥

    出现这种异常情况时病人的表现是:突然感到头晕、恶心,继而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神呆目定,甚至意识丧失而昏倒。

    晕厥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一时性的意识丧失和昏倒,是由于广泛性脑缺血致大脑皮层由原来常态供氧,迅速陷入缺氧状态引起的,在短时间内可自然恢复。

    推拿时发生晕厥,主要可能是病人处于过于紧张、体质虚弱、疲劳或饥饿的情况下,因推拿手法过重或时间过长而引起。一旦病人出现晕厥,应立即停止推拿,让病人平卧于空气流通处,头部保持低位,经过休息后,一般就会自然恢复。如果病人严重晕厥,可采取掐人中、拿肩井与合谷、按涌泉等方法,促使其苏醒,也可配合针刺等方法。如属于低血糖引起的晕厥,可让受术者喝些糖水。

    2.破皮

    在使用擦法时,因操作不当,有时可导致受术者皮肤破损,此时应做一些外科处理,且避免在破损处操作,并防止感染。

    3.皮下出血

    推拿一般不会出现皮下出血,若病人局部皮肤出现青紫现象,可能是由于推拿手法太重或病人有易出血的疾患。出现皮下出血,应立即停止推拿,一般出血会自行停止,2~3天后,可在局部进行推拿,也可配合湿敷,使其逐渐消散。

    4.骨折

    推拿手法过重或粗暴,病人易发生骨折,对怀疑有骨折的病人,应立即诊治。对小孩、老人推拿时手法不能过重。做关节活动时,手法要由轻到重,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不能超过正常生理幅度),并要注意病人的耐受情况,以免引起骨折。

    总之,推拿师应认真做好推拿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正确的推拿方案,操作过程中应认真细致,主动观察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切忌手法粗暴急躁,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推拿按摩面部法

    面部按摩是用手指对面部皮肤施以轻柔的按摩,它可以促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强,面部温度升高,使皮肤有效地吸收养分。长期坚持面部按摩,还可使皮肤光滑红润,减少皱纹,延缓衰老。面部按摩防皱操的主要动作包括五部分。

    1.嘴部按摩

    端坐,两手五指分开,掌心相对,两对大拇指按下颌处。用两手食指从人中处开始向两侧轻轻推摩至大拇指处,然后,又用食指从下巴处正中开始向两侧轻轻推摩做4个8拍。

    2.鼻部按摩

    两手指按于两眼内角处,自上而下沿着鼻翼两侧向下轻轻推摩,做4个8拍。

    3.眼部按摩

    端坐,两手掌心相对,大拇指按于两侧太阳穴;反过来用两手食指从内眼角处开始,沿着眼眶向两侧轻轻刮摩至太阳穴,做4个8拍。

    4.额部按摩

    端坐,两手掌心相对,大拇指按于太阳穴,两手其他手指位于前额正中,手指从前额正中开始,分别向左右轻轻推摩至太阳穴,并用两手食指在太阳穴轻轻按摩4次。如此反复做4个8拍。

    5.面部按摩

    端坐,两手掌心相对,大拇指位于下颌处,两手中指位于鼻翼两侧。两手中指向上推摩至前额正中,随后,向两侧推摩至太阳穴,用两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别沿着自己的脸向下轻轻推摩至下颌处,共做8个8拍。

    按摩面部应注意:

    1.按摩前应把手清洗干净,将指甲修齐。冬季按摩时,手温不能低于面部温度。

    2.按摩时应顺着肌肉纹路的方向。

    3.当按摩部位的皮肤出现损伤时,应暂停按摩。

    4.人处于饥饿状态时,不宜按摩。

    推拿按摩胸部法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要获得较强的免疫力,除了用一些药物调节外,擦胸是调节胸腺素、提高免疫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经常擦胸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增加胸腺素分泌,作用于各脏器组织,提高免疫功能,对防治疾病,推迟衰老极为有益。擦胸的方法很简便,取坐位或仰卧位均可。将双手擦热后,用右手掌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然后再用左手掌从左乳上方,斜推擦至右下腹,如此左右交叉进行。一上一下为一次,共推擦36次。还可兼做擦背动作,用双手反叉于背后,沿着腰背部(脊柱两旁)用力上下来回擦背,一上一下为一次,共擦36次。擦背有助于激活背部免疫细胞,促进气血流通,调适五脏功能。擦胸摩背通常在每天起床和晚上睡前各做一次。可在中饭后1小时后加做一次。

    推拿按摩背部法

    擦背能祛病健身,因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神经,摩擦背部可以刺激背部神经及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并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提高抗病防病能力。

    人体背部有两条经脉,经脉上有大椎、命门等穴位。摩擦背部可以刺激这些重要穴位,有通经活络、养心安神、调整各脏器的功能。擦背对失眠、便秘、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有治疗作用。老年人如能坚持长期摩擦背部,定能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具体做法是:用温热的湿毛巾自上而下,反复揉擦从风府穴沿颈椎、胸椎、腰椎、骶椎,以感觉舒服为佳。每天1~2次,每次3~5分钟。

    推拿按摩腹部法

    腹部按揉能保健养生。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腹部按揉,养生一诀。”我国唐代名医、百岁老人孙思邈也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宋代著名文豪苏东坡,善于自摩丹田养生术,并吟出过“一夜丹田手自摩”的诗句。

    经常巧妙地按揉腹部,可以使胃肠道黏膜产生足量的“前列腺素”,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并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揉腹还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这是因为按揉能刺激末梢神经,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无阻,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运走,防止人体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

    经常按揉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息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腹部按揉的具体操作方法:一般选择在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清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推拿按摩腿足法

    加强腿足保健,对于延缓衰老有重要意义。这里介绍七种腿足保健法,供大家参考。

    1.搓揉腿肚

    以双手掌紧夹一侧小腿肚,边转动边搓揉,每侧揉动20次左右,然后以同法揉动另一条腿。此法能增强腿力。

    2.扭膝

    两足平行靠拢,屈膝微向下蹲,双手放在膝盖上,膝部前后左右呈圆圈转动,先向左转,后向右转,各20次左右。可治下肢乏力,膝关节疼痛。

    3.甩腿

    一手扶物或扶墙,先向前甩动小腿,使脚尖向上跷起,然后向后甩动,使脚尖用力向后,脚面绷直,腿亦尽量伸直。在甩腿时,上身正直,两腿交换各甩数十次。此法可预防半身不遂,下肢萎缩无力及腿麻,小腿抽筋等。

    4.浴足

    用热水泡脚,特别是用生姜或辣椒煎水洗脚,可较快地扩张人体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网,加快血液循环,从而使呼吸道黏膜内血液中的白细胞及时地消灭侵袭人体的细菌和病毒,使人体免受感染。

    5.扳足

    取坐位,两腿伸直,低头,身体向前弯,以两手扳足趾和足踝关节各20~30次,能锻炼脚力,防止腿足软弱无力。

    6.摩脚

    洗脚后,双手搓热,轻揉搓相关部位或穴位,可全脚按摩,也可局部按摩,多摩涌泉穴(足心)或太冲穴(一、二足趾关节后)或太溪穴(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对头昏、失眠、厌食、面色晦暗、疲劳、高血压、便秘等有防治作用。

    太溪

    7.高抬贵脚

    每天将双脚跷起2~3次,平或高于心脏,此时脚、腿部血液循环旺盛,下肢血液流回肺和心脏的速度加快,得到充分循环,头部可得到充足而新鲜的血液和氧,同时对脚部穴位、反射区也是一个良性刺激。部队行军后都知用此法迅速消除疲劳,平时抬脚也有好处。

    第二节 如何活用中医治病第一法——拔罐

    拔罐是最优秀的物理疗法

    拔罐与推拿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罐疗法又称“角法”,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能祛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可以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拔罐疗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得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拔哪里即可。但橡胶罐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淤血、起疱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拔罐疗法使用中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家庭常用的主要有拔罐和走罐。我们在后文将有详细介绍。

    中西医对拔罐治病原理的解析

    拔罐是一种在民间被广泛应用的自然疗法,随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拔罐疗法更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关于拔罐疗法的治病原理,中西医有不同的阐述,下面我们就具体地讲一下。

    在中医的致病理论中,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这些致病因素包括: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是在人体遭受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这些致病因素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

    而通过拔罐就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因为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将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故能起到祛病疗疾的作用。

    拔罐以后,人体通常会留下颜色不一的罐斑,罐斑颜色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数天。

    拔罐后,罐斑如显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如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是久病湿夹血淤的病理反应。

    如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淤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症;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淤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如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证;罐斑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明患者患有风证。

    对于身体健康者,一般来说,罐斑多无明显变化。

    简单易学,掌握拔罐疗法的罐法大全

    拔罐疗法,掌握罐法是很重要的。罐法,指的就是拔罐的方法。患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合理选择拔罐方法,才能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1.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又可分为四种:

    ①投火法:用小纸条点燃后,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燃完,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于体表。

    ②内火法:以镊子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圈,迅即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有吸住。

    ③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的棉花一块,不要过厚,略浸酒精,贴于罐内壁中段,然后点着,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

    ④架火法:用一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2~3厘米,放在被拔部位上,上置小块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扣上,可产生较强吸力,使罐吸住。

    (2)水罐:用煎煮水热力排去空气。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用时将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罐口,趁热扣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罐:抽出空气。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

    2.以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

    (2)多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淤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复多次。即将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上。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

    (4)留罐: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瘠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走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如腰背、臀髋、腿股等部位。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涂一些滑润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向按,前半边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动,如此上下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十次,至皮肤潮红或淤血为止。

    3.以综合运用分类

    (1)药罐: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①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拔于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病等症。常用药处方为:麻黄、蕲蛇、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

    ②贮药罐: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一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2/3~1/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2)针罐: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有痠、胀、重、麻等得气感后,留针原处,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罐。多用于风湿痛。

    (3)针药罐:在留针过程中,加拔药罐。即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点为中心,加拔药罐。

    (4)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皮肤针等刺出血后加拔罐。即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叩刺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拔火罐。适用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效果独到,拔罐疗法的常用体位

    拔罐时的体位和治疗效果紧密相关,在拔罐时,应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相宜的体位。其原则是:能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使患者恬静持久;方便术者操作。

    常用的拔罐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或平放或放于体侧,下肢自然分开,膝下可垫以软枕。此体位适用于头面,胸腹,上肢内侧,下肢前面,内外侧部的拔罐治疗。

    2.俯卧位

    患者自然俯卧床上,胸前可垫于软枕,踝关节也可垫软枕。适用于项背腰臀及双下肢后侧的拔罐治疗。

    3.侧卧位

    患者自然侧卧于床,双下肢屈曲,上面的前臂下可垫着软枕。适用于肩、胁肋、膝以及上下肢外侧的拔罐治疗。

    4.仰靠坐位

    患者靠坐于手椅上的座位。适用于前头,面颊,上胸,肩臂,腿膝,足踝等部位的拔罐治疗。

    5.俯伏坐位

    病人俯首而坐,两手平放在桌上,暴露颈背腰部。此体位适于头后部、肩背及腰部的拔罐治疗。

    家常拔罐的注意事项

    由于拔罐简单易操作,很多人都在家里备了拔罐所用的器材,身体不适时就拔上几罐,非常方便。但是专家提醒说:作为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罐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自行在家拔罐还是很容易出现意外,造成危险。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所以,家庭拔罐一定要牢记一些注意事项,不能随意乱拔。

    首先要注意拔罐所用的器材。中医多用竹筒,家用的如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罐前,要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一点着火的探子,动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几下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但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拔罐的时间一般掌握在15~20分钟就可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家庭拔罐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拔罐有很好的医疗和保健作用,一般人只要稍加学习就能很快掌握,现在更是发明了真空吸气的拔火罐,只要把罐子按在想拔的部位,然后提动上面的手柄,罐子就吸附在皮肤上面了,简单易行,甚至自己就能操作,无须他人帮助。这种罐子少了点火的环节,功效就会差一点,但安全性非常高,很适合家庭拔罐用。

    拔罐疗法的禁忌证和禁忌部位

    拔罐疗法,虽然天然无毒副作用,但是它也有一些禁止病症和禁忌部位。在进行拔罐的时候要谨记这些病症和部位,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禁忌病症

    如果患有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全身性水肿、失血症、白血病、恶性肿瘤;全身剧烈抽搐或者痉挛;重度神经质或者术后部位溃烂;女性月经病,外伤骨折。有以上病症者禁忌拔罐。

    2.禁忌部位

    凡大血管通过之处、乳头、心搏处,鼻部、耳部、前后阴、静脉曲张出、显浅动脉分布处、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应当慎用。

    拔罐疗法的禁忌证与不宜拔罐的部位,不是绝对的,有人用此法法治疗水肿、精神病、高热、活动性肺结核等,未见不良反应,且收效甚佳。也有用于乳头、心搏处、鼻部、耳部、前后阴等,无不良反应。何况拔罐疗法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亦有与其他疗法相适应病证,自当参合而定。但在临床应用时,以上情况要尽量避免使用,必须选用时,也应慎重。

    颈椎病的拔罐调治法

    颈椎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为15%左右。颈椎病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的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1)针刺拔罐

    取穴:大椎、颈夹脊

    治疗方法:在病变夹脊处和大椎穴,用皮肤针叩刺,并在原处连续扣拔罐2~3下后静置留罐5分钟左右。

    疗程:每周治疗2次,7次为一疗程。

    (2)梅花叩刺拔罐

    取穴:大椎、大杼、肩井、肩中腧、肩外腧

    治疗方法:先用梅花针在上述各穴叩刺3~5遍,以皮肤发红、有少量血点为度。叩刺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以拔出淤血为宜。

    疗程:隔日1次,7次为1疗程,2个疗程间隔5天,3~4个疗程有显效。

    除此之外,颈椎病患者还应注意劳逸结合,按时睡觉,枕头的高低软硬要适宜,并注意肩颈部的保暖。

    腰椎间盘突出的拔罐调治法

    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多发病、常见病,它主要因椎间盘劳损变性、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脱出等,刺激或压迫脊神经、脊髓等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群。

    成年人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纤维环中的纤维变粗,变脆以致最后断裂,使椎间盘失去原有的弹性,不能担负原来承担的压力。在过度劳损,体位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纤维环即可向外膨出,从而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外突出,这就是所谓的椎间盘突出。

    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由于缺乏防治知识,有的听之任之,结果病情不断加重;有的则受一些误导、误治,结果劳民伤财。拔罐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最自然的治疗方法。

    (1)针罐法

    取穴:大肠腧、关元腧、肾腧、环跳、风市、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

    治疗方法:先针刺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用闪火法吸拔其他穴位,留罐15~20分钟。

    疗程:每日1次。

    (2)针刺拔罐法

    取穴:环跳、昆仑、阳陵泉、关元腧、大肠腧

    治疗方法:环跳穴可深刺,使针感能传至足部,以除深邪。其他穴位有针刺感就可以,出针后拔罐,留针20分钟。

    疗程: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3)刺络拔罐法

    取穴:肾腧、阿是穴

    治疗方法:用三棱针点刺上穴至微出血为止,立即拔罐,留罐15~20分钟。

    疗程: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除此之外,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还应坚持睡硬板床,注意腰部保暖,需用宽腰带固定腰部,减少腰部前俯后仰的活动,病情好转后加强腰背肌肉锻炼。

    失眠的拔罐调治法

    睡眠是每人每天都必需的。良好的催眠药是帮助失眠患者改善睡眠的成功手段和必要手段,能避免失眠对生命健康的严重危害。大多数人一生中的睡眠时间超过生命的1/3。但是这么自然的事情去成了很多人的困扰,很多人被失眠折磨的心力交瘁,力不从心。长期依赖药物,必定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拔罐是治疗失眠最天然的疗法。

    闪火罐法

    取穴:神门、三阴交、心腧、脾腧、胃腧、肝腧。

    治疗方法:选择大小适宜的玻璃罐或真空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背部心腧、脾腧、胃腧、肝腧,然后来回走罐数次,直至局部皮肤潮红。再将火罐吸拔于心腧穴,留罐10分钟。

    疗程:隔2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胃炎的拔罐调治法

    胃炎是指胃粘膜的炎症,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胃炎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凡致病因子经口进入胃内引起的胃炎,称外因性急性胃炎,凡有害因子通过血循环到达胃粘膜而引起的胃炎,称内因性胃炎。

    (1)单纯拔罐法(胃脘痛)

    取穴:中脘、神阙。

    治疗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

    疗程:每日1次。

    (2)针刺拔罐法(胃溃疡)

    取穴:凤池、大杼、膈腧、脾腧、足三里;天柱、肩井、肝腧、胃腧、三焦腧、上巨虚。

    治疗方法:每次选1组,先用毫针做轻轻针刺,然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除此之外,胃炎患者在饮食上一定要有节制,不能过饥过饱。一日三餐,按时吃饭,前后尽量不超过30分钟。进食时忌狼吞虎咽、饭前饭后饭中大量饮水、读书读报看电视等。对任何食物均应细嚼慢咽,有益的食物可稍多吃,不利的食物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饭后不能马上睡觉或剧烈活动,应静坐10~30分钟。

    肝炎的拔罐调治法

    肝炎,是肝脏的炎症。肝炎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见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还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肝炎分急性和慢性肝炎。

    刺络拔罐法

    取穴:大椎、肝腧、脾腧;至阳、期门、胆腧。

    治疗方法:选择俯卧位,先用三菱针点刺,微出血,出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

    疗程: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隔7天。

    另外,肝炎患者不宜多食用的是罐头食品、油炸及油煎食物、方便面和香肠。罐头食物中的防腐剂、食物色素等会加重肝脏代谢及解毒功能的负担。油炸、油煎属高脂肪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容易引起吸收不良性脂肪写。反复煎炸的食物油中会有致癌物质,对防止肝炎发展为肝癌是不利的。

    胆囊炎的拔罐疗法

    胆囊是位于肝脏正下方的小器官。它的功用是贮存胆汁以备消化脂肪之需。胆囊发炎并肿大多是因为结石堵塞了胆汁从胆囊正常流往肠内通道的结果。另外,胆囊炎也可能是由肠道感染逐渐向上扩散所致。胆囊发炎时,病人的右上腹有剧烈的疼痛。随后有发烧、恶心及呕吐的症状,病情严重者会出现黄疸。此症需立即送医处理,否则可能会威胁生命。如果胆囊因某种疾病肿胀得太厉害而破裂,还会形成严重的腹膜炎。

    按摩拔罐法

    取穴:胆腧

    治疗方法:先在胆腧穴上拔罐,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用右手拇指在胆腧上用力按摩15分钟。

    疗程:每天1次,6次为1个疗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胆囊炎发作时,宜禁吃固体食物数天,仅喝蒸馏水或矿泉水。接着再喝果汁3天,可喝梨子汁、甜菜根汁、苹果汁等。然后才开始恢复固体食物,用生甜菜切碎加2汤匙橄榄油、新鲜柠檬汁、新鲜的苹果酱食用,这个饮食计划对患者很有帮助。

    第三节 随身携带好医生——刮痧为健康清除垃圾

    神奇的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具体操作方法就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现代医学认为,痧是皮肤或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是一种自然溶血现象,多出现在经络不通畅、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它不同于外伤淤血、肿胀。刮痧可使经络通畅,淤血肿胀吸收加快,疼痛减轻或消失,所以刮痧可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刮痧疗法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目的。

    现代的刮痧是利用刮痧器具,刮拭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近代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疗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适应病种非常广泛的自然疗法。明代医学家张凤逵在其书《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这个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就会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得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的措施,也就是必须用刮痧放血的办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刮痧疗法是很神奇的。刮痧可以退烧,因为发烧时皮肤的毛孔都闭塞,刮痧以后使毛孔张开,里面的风寒便可以排泄出来。刮痧还能消炎,炎症使局部充血、红肿,是代谢产物积聚的表现,刮痧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加快新陈代谢,局部的病理产物如细菌、毒素等可以更快地排泄出去,这样炎症就可消退。另外,刮痧还能治疗颈椎病、腰腿疼、肩周炎、骨质增生,并且有调节内脏的作用。

    什么是“痧证”

    痧证是一个专属于中医的词汇,西医里没有痧证之说。所谓痧,就是刮痧时在病人皮肤上出现的紫红颜色、类似细沙粒的点,人们根据出现的这些症状,把它取名叫痧证。痧证又称为“瘴气”等,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广义来讲,一方面是指痧疹征象,即痧象;另一方面是指痧疹的形态外貌,即皮肤上出现的小红点。痧证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许多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的—种共性表现,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候,统称之为“痧证”。

    那么,在现代医学中,痧证相当于什么病呢?目前还不能确定。不过,痧证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现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证的记载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痧惊合璧》一书就介绍了40多种痧证,连附属的共计100多种。根据其所描述的症状分析:“角弓反张痧”类似现代医学的破伤风;“坠肠痧”类似腹股沟斜疝;“产后痧”似指产后发热;“膨胀痧”类似腹水;“盘肠痧”类似肠梗阻;“头疯痧”类似偏头痛;“缩脚痈痧”类似急性阑尾炎等。此外民间还有所谓寒痧、热痧、暑痧、风痧、暗痧、闷痧、白毛痧、冲脑痧、吊脚痧、青筋痧等,名目繁多。

    狭义上的痧证就是特指一种疾病。古人认为,痧证主要是内风、湿、火之气相搏而为病。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有饥饱劳逸。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盛,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所以夏秋之际常发痧证。

    痧证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痧痕明显。刮痧后,皮肤很快会出现一条条痧痕和累累细沙(出血点),并且存留的时间较长。二是痧证多胀。所谓胀,就是痧证多出现头昏脑涨、胸部闷胀、全身酸胀等。

    除具有上述两项特征以外,还有许多种病的症状是和痧证有关系的。例如,由于高温引起的痧证:头昏脑涨,烦躁欲吐,全身疲倦,两眼发花;由于中暑引起的痧证:头晕心悸,恶心呕吐,以及小腿的腓肠肌痉挛性疼痛;由于急性肠炎引起的痧证:频繁呕吐,腹痛腹泻;由于食物中毒引起的痧证:肚腹胀疼,发作急剧,呕吐腹泻,四肢麻木,甚至由于严重失水而引起的腓肠肌痉挛,即俗话说的“转筋痧”;由于空气窒息引起的痧证:头昏脑涨,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面色青紫,甚至出现神志昏迷。从上述症状看来,中暑、日射病、急性肠炎、食物中毒,以及由于窒息引起的血液和组织严重缺氧以及中毒等病,都可用刮痧疗法治疗。

    刮痧的对人体的功效

    刮痧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集针灸、按摩、点穴、拔罐等非药物疗法之所长,用水牛角为材料做成刮痧板,配合香蔓刮痧疏导油进行的一种自然疗法,对人体有活血化淤、调整阴阳、舒筋通络、调整信息、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作用,既可预防保健,又可治病疗疾。

    1.预防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分为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的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环境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之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腧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及时刮痧(如取肺腧、中府穴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侵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2.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1)活血化淤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淤、祛淤生新的作用。

    (2)调整阴阳

    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

    (3)舒筋通络

    刮痧可以放松紧张的肌肉,消除肌肉疼痛,这两方面的作用是相通的,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4)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而刮痧疗法就可以通过刺激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

    (5)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全身抵抗力,进而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6)行气活血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可以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淤血化散,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刮痧的基本手法

    刮痧的用具十分简单、方便,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搪瓷杯盖子等,都可以用来刮痧。当然,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治疗,还是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制成的专业刮痧板比较好,这样可以避免对人体肌表的毒性刺激和不良化学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就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另外,刮痧之前,为了防止划破皮肤,还要在皮肤表面涂一层润滑剂,香油、色拉油都可以用。也有专门的“刮痧活血剂”,这是一种采用天然植物油加十余种天然中药,经传统与现代高科技结合的方法提炼加工而成的刮痧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开泄毛孔、疏通经络、排毒驱邪、消炎止痛等作用。

    介绍完了刮痧前的准备工作,下面我们就详细讲一下刮痧的基本手法:

    1.握持刮痧板方法

    单手握板,将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食指和中指固定,也可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

    利用腕力进行刮拭,刮痧板移动方向与皮肤之间夹角以45度为宜,角度不可太大,也不可使用削铲法。

    2.刮痧的强度和时间

    刮痧手法的轻重、力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都要依照接受者的年龄、性别、体质、身体状况以及出痧情况等因素而定。刮痧板接触皮肤时力量应适中,以对方能承受为度,做单方向均匀刮拭,每一角度方向刮15~30次,每一部位刮拭3~5分钟。针对性刮痧或局部保健刮痧一般20~30分钟,全身整体保健刮痧以40~50分钟为宜。个别人不易出痧,不可强求。出痧者一般3~5天痧退,痧退后方可进行再次刮拭。

    3.几种常用的刮拭手法

    (1)边刮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刮痧方法。将刮痧板的两侧长条棱边或厚边或薄边与皮肤接触成45度角进行刮拭。该法适宜于对大面积,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的刮拭。

    (2)轻刮法

    初学者常用轻刮法。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大,移动速度慢或下压刮拭力量小。一般接受者无疼痛或其他不适感觉,多适应于对儿童、妇女、老年体弱者以及面部的保健刮拭。

    (3)重刮法

    这主要是针对骨关节软组织疼痛性病症所采取的一种手法。刮痧时刮痧板接触皮肤面积小,移动速度快或下压刮拭力量较大,以接受者能承受为度。多适应于对年轻力壮、体质较强或背部脊柱两侧、下肢及骨关节软组织较丰满处的刮痧。

    (4)快刮法

    指刮拭的次数每分钟30次以上,力量有轻重之别。力量重,速度快,多用于体质强壮的人,主要刮拭背部、下肢或其他明显疼痛的部位;力量轻,快速刮,多用于体质虚弱或整体保健的人,主要刮拭背腰部、胸腹部、下肢等部位,以对方感觉舒适为度。

    (5)慢刮法

    指刮拭的次数每分钟30次以内,力量也有轻重之别。力量重,速度慢,多用于体质强壮的人,主要刮拭腹部、关节部位和一些明显疼痛的部位;力量轻,速度慢,多用于体质虚弱或面部保健者,主要刮拭背腰部正中、胸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对方不感觉疼痛为度。

    (6)直线刮法

    也称直板刮法,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利用刮痧板的上下边缘在体表进行直线刮拭。刮痧师一般用右手拿住刮痧板,拇指放在刮痧板的一侧,食指和中指或四指放在刮痧板的另一侧,与体表成45度角,刮痧板薄的一面1/3或1/2与皮肤接触,利用腕力下压并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要有一定长度。这种手法适用于对身体比较平坦部位的经脉和穴位(如背部、胸腹部和四肢部位)进行刮痧。

    (7)弧线刮法

    指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刮痧板多循肌肉走行或骨骼结构特点而定。对胸部肋间隙、颈项两侧、肩关节前后和膝关节周围刮痧多用此法。

    (8)逆刮法

    指刮痧方向与常规的由里向外、由上向下方向相反,即由下向上或由外向里进行刮拭的方法。多用于对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浮肿或按常规方向刮痧效果不理想的部位。逆刮法操作宜轻柔和缓,从近心端部位开始逆刮,逐渐延长至远心端,其方向是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其目的是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水肿或疼痛。

    (9)摩擦法

    将刮板的边、角或面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地旋转移动或直线往返移动的刮拭,使皮肤产生热感为度并向深部渗透,其左右移动力量大于垂直向下压按用力。操作时动作轻柔,移动均匀,可快可慢,一个部位操作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部位。多用于对麻木、发凉或绵绵隐痛部位刮痧,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另外,每一部位在刮痧前可使用该法使皮肤有热感后再继续其他操作手法。

    (10)梳刮法

    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子,从前额发际处及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方向刮拭,刮痧板或梳子与头皮成45度角,轻柔和缓地刮拭,如梳头状,故名梳刮法。梳头时力量适中,一般逐渐加力,在穴位或痛点处可适当使用重刮或点压、按揉。此法具有醒神开窍、消除疲劳、防治失眠的作用,患有头痛、疲劳、失眠等病症用该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l1)点压法

    点压法也叫点穴手法,多用于对穴位或痛点的点压,与按摩法配合使用。用刮痧板的厚边角与皮肤成90度角,力量逐渐加重,以耐受为度,保持数秒钟后快速抬起,重点操作5~10次。操作时将肩、肘、腕的力量凝集于刮痧板角,施术要灵活,既要有弹力又要坚实。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部位和骨骼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以及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它是一种较强刺激手法,具有镇静止痛和解痉作用,多用于实证。

    (12)按揉法

    按揉法是用刮痧板在皮肤经络穴位做点压按揉,向下有一定压力,点下后做往复来回或顺逆旋转的手法:操作时刮痧板紧贴皮肤不移,频率较慢,每分钟50~100次。常用于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太阳穴等穴位。

    (13)角刮法

    使用特制的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并成45度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手法要灵活,不宜生硬,适宜于四肢关节、脊柱双侧经筋部位、骨突周围、肩部穴位(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因角刮接触面积相对小,要避免用力过猛而损伤皮肤。

    刮痧注意事项及禁忌

    很多人对于刮痧还是有一些顾虑的,特别是“出痧”后,很多人认为会对皮肤有损害,其实这完全不用担心,刮痧不会伤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淤,促进了局部的血液循环,皮肤还会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美丽。刮痧后皮肤上出现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病表较重,“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病情较轻,“痧”出得就少,颜色也较浅。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痧”最多一周就会消退。

    虽然刮痧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自然疗法,但刮痧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以免影响效果或者损伤身体:

    1.要根据保健刮痧的适用范围,对适合刮痧的人进行,不宜超出相应范围。

    2.刮痧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体位,这对于正确的刮拭操作、防止晕刮和能否取得良好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3.根据接受者的体质,选择好合适的刮痧部位后,尽量暴露。若刮拭部位不清洁,要用消毒用品、热毛巾、卫生纸巾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预防感染。

    4.对于初次接受保健刮痧的人,应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其紧张心理。

    5.刮痧时应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伤风受寒,夏季应回避风扇、穿堂风及空调直吹刮拭部位。

    6.刮痧后,接受者可休息一会儿,并喝适量温开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或洗凉水澡。

    7.刮痧时用力要均匀,手法由轻到重,以受者能承受为度,刮到局部潮红或出现痧斑、痧点为止。

    8.有人经过刮拭后不易出痧,不可强求。

    9.年迈体弱、年幼、对疼痛敏感者,应使用轻刮法刮拭,并注意观察受者面色表情及全身情况,随时调整方案。

    10.刮痧后痧斑未退,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一般间隔3~5天,待痧退后方可在原部位再刮。

    11.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易肿胀者,宜采用逆刮法,由下向上刮,注意不要从上向下刮。

    此外,还有一些不适合使用刮痧疗法的禁忌证及不可进行刮痧的部位,也必须谨记:

    1.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可在肿瘤部位周围进行补刮。

    2.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禁用刮痧。

    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

    4.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等部位禁止刮痧。

    5.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痣、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

    6.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

    7.有接触性皮肤传染病者忌用本法或注意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

    8.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慎用本法。

    9.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当时重力大面积刮痧,特殊情况下可用轻刮法或点按刮拭。

    总之,刮痧是民间一种非常简单易操作的保健方法,经常刮痧对身体大有裨益。但刮痧时最好找专业的刮痧师进行,初学者也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尤其要注意刮痧的一些禁忌证及禁忌部位,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感冒的刮痧调治法

    感冒又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男女老幼均易感染,四时皆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气候骤变时发病增多,受寒冷,淋雨等可诱发。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头痛、乏力、怕冷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或诱发其他疾病。

    1.风寒型

    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症状可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刮拭方法:

    (1)用单角刮法刮胸部中府。

    (2)用面刮发刮拭手拇指少商,在刮下肢足三里。

    (3)用单角刮法刮拭凤池。并用面刮法刮拭颈部大椎及肺腧、肩胛部。

    2.风热型

    风热感冒,其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便秘两天以后,喉咙痛一两天,然后出现感冒症状,这就是风热感冒。

    刮拭方法:

    (1)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曲池、尺泽、外关、合谷穴。

    (2)用单角刮法刮风池。用面刮法故事颈部大椎穴。

    尺泽穴

    3.暑湿型

    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

    刮拭方法:

    (1)用单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胸部膻中,再用面刮法刮拭腹部中脘穴

    (2)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孔最、支沟和合谷穴。

    哮喘的刮痧调治法

    哮喘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1998年12月1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哮喘会的开幕日上,全球哮喘病防治创议委员会与欧洲呼吸学会代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开展世界哮喘日活动,并将当天作为第一个世界哮喘日。据调查,在我国至少有2000万以上哮喘患者,但只有不足5%的哮喘患者接受过规范化的治疗,刮拭疗法是缓和哮喘的自然疗法,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到。

    刮拭方法:

    1.用单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天突穴、中府穴、膻中穴。

    2.先用按压力大、速度慢的手法,以面刮发从上向下刮拭颈部大椎,背部定喘穴、气喘穴、肺腧穴。此方法是对治疗哮喘有奇效。

    3.用面刮法从上向下以按压力法的手法刮拭尺泽、曲池、最后刮拭列缺穴

    4.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尺泽至太渊,重点刮太渊。

    5.用面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足三里。

    高血压的刮痧调治法

    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症状的全身慢性疾病。长期高血压极易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产生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面对高血压,很多人不知所措,认为只要吃了降压药就可以根治高血压,甚至有人只在感觉难受时才吃药。其实,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可以让血压降低一点点,这一神奇的“药”就是——刮痧。

    刮拭方法:

    (1)以面刮法刮拭百会穴,感到头皮发热为止;用按压力大速度慢的手法,面刮颈部血压点。并用刮痧板边缘垂直按压耳背降压沟。

    (2)用泻法长刮督脉及膀胱经,至出痧为止。

    (3)用角刮法刮拭曲池穴,用长刮法刮拭上肢背侧。

    (4)用平面按揉法按揉足三里,足部双侧太溪,用垂直按揉法按揉太冲穴。

    刮痧对降血压有很好的疗效,对一些顽固性高血压要配合中西医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不要过度疲劳或激动,饮食宜清淡,戒掉烟酒。

    糖尿病的刮痧调治法

    糖尿病被医生们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它本身并不会导致死亡,但它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各种并发症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危害。糖尿病主要还是由人们高脂肪、高胆固醇的不合理膳食导致。只要人们遵循科学的配餐原则,就能让糖尿病无机可乘。

    刮拭方法:

    (1)用面刮法自上而下刮拭脊椎胰腺对应区(脊椎第8胸椎至第2腰椎及两侧3寸宽的范围)。

    (2)用平刮法由内向外刮拭左胁肋部胰腺体表投影区和左背部胰腺体表投影区。

    (3)点揉中脘、水分、关元、气海、阳池,以局部有酸痛胀感为度。

    (3)用平面按揉法或面刮法刮拭足三里,三阴交。并用推刮法刮拭下肢内侧糖尿病结节(位于小腿内侧中点,胫骨后缘的疼痛敏感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刮痧治疗糖尿病禁用泻刮法,刮拭前一定要涂刮痧油,避免皮肤破损感染。

    冠心病的刮痧调治法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战、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可谓节节高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美国,每年有120万人患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的死亡率占到了死亡总人口的1/3。目前,我国的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

    肺俞、心俞、厥阴俞

    刮拭方法:

    (1)用泻法直刮拭背部厥阴腧、神堂、心腧、至阳4穴,直到出痧为止。

    (2)用泻法直刮上肢曲泽、太渊、大陵、内关5穴,刮30次左右直至出痧为止。

    (3)用单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膻中穴。

    (4)用补法平刮胸部天突、膻中、巨阙穴,刮至出痧为止。

    值得注意的是,刮痧对冠心病的发病治疗有疗效,但病人发作频繁或程度加重时,应采用中西药物综合治疗。患者还要注意平时饮食要清淡,忌烟酒。

    第四节 银针立世,大医济世——针灸疗法显神奇

    中医针灸养生的传承价值

    针灸疗法是以针刺或艾灸为主,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节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疗法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针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针灸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了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关于针灸医学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内经》中有“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但是针灸的出现比有记载的时候要更早。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便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那时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又被称为石针。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烧灼、烘烤后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沙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证,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能提高抗病能力,有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较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比较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都是针灸疗法深受人们欢迎的原因。

    针灸疗法的适用范围

    针灸是在中国民间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自然疗法,是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针灸疗法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实用经济,副作用极少,正因为针灸疗法的这些独特优势,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其他国家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至今,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针灸疗法逐渐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很广,举凡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43种应用针灸有效的病症,包括:

    1.呼吸系统疾病:鼻窦炎、鼻炎、感冒、扁桃腺炎、急、慢性喉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眼科疾病:急性结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近视眼、白内障。

    3.口腔科疾病:牙痛、拔牙后疼痛、牙龈炎。

    4.胃肠系统疾病:食道、贲门失驰缓症、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增多症、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急、慢性结肠炎、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便秘、腹泻、肠麻痹。

    5.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后的轻度瘫痪、周围性神经疾患、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遗尿、肋间神经痛、颈臂综合征、肩凝症、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痛、关节炎。

    现在,还有很多人把针灸用于祛除青春痘和减肥,多可收到一定的疗效。其实不论哪种用途,针灸都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强化脏腑功能、扶正祛邪来达到祛病除疾的效果。

    针灸也讲究补和泻

    补或泻,是中医学施治的原则,也是针灸时经常施用的治疗方法。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实现补虚泻实功能的。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症,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针灸时可能出现异常及处理

    针灸虽然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治疗方法,但因操作不当或患者过分紧张等原因,也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情况,下面我们就把针灸出现异常情况时的现象、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做一详细讲解,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晕针

    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过于闷热或寒冷等,分为轻度症状和重度症状。

    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不清,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

    预防: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者,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2.滞针

    这种异常情况多是由于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出现这种情况时,表现为: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患者则感到疼痛。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

    处理:叮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

    3.弯针

    出现这种情况,多是由于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导致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

    处理: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拔针、猛退针。

    4.断针

    就是出现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

    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针后异常感

    通常表现为: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胀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与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有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病情相悖,即“补泻反,病益笃”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预防:退针后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时。临诊时要认真辨证论治,处方选穴精练,补泻手法适度。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

    处理: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开;对原病加重者,应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应先作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局部淤血消散。

    6.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表现为: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胸者,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导致这些异常状况的原因多是由于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

    预防: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

    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7.刺伤脑脊髓

    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着督脉和华佗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不清等。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预防:凡针刺督脉腧穴——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腧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刺手法。

    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及时进行抢救。

    8.刺伤内脏

    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状。

    出现这种异常状况主要是施术者缺乏解剖学、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受损伤。

    预防:术者要学好解剖学、腧穴学;掌握腧穴结构,明了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刺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

    处理: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有继续出血倾向者,应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处理,并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时,则必须迅速采取输血等急救措施。

    9.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常由针尖弯曲带钩,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引发。表现为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处理: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不必处理;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青紫面积大而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

    针灸时应注意的几点禁忌

    鉴于上文提到的针灸时可能会出现的异常情况,我们总结了几点针灸时的禁忌,术者应对此高度关注,尽量避免异常情况的发生。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进行针刺;对于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应尽量选用卧位,且手法不宜过重。

    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不宜针刺;三阴交、昆仑、合谷、至阴等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针;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以免误伤膀胱等脏器,出现意外事故。

    9.针灸疗法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中医疗法,对于穴位的把握及进针的尺度要求很高,因此最好请专业医师进行操作。对于非专业人士,建议采用艾灸疗法,其原理和疗效与针灸相似,但方法很简单,只需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熏,不过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要烫伤皮肤。

    针灸美容,让你拥有一张光滑柔嫩的脸

    中医认为,外部容貌只是人体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的荣衰与脏腑、经络、气血有着密切联系。只有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才能青春常驻。因此,美容应当从补益脏腑、调理经络气血着手,这才是真正的、根本的美容方法。针灸美容就是从这种整体观念出发,滋补脏腑气血,保健身体,使健康与美容相辅相成。

    实践证明,针灸美容对于治疗黄褐斑、痤疮、扁平疣、老年斑、脱发等都有显著的效果。针灸美容没有绝对禁忌证,同任何疗法适当配合都能提高疗效。而且针灸美容较之于仅注重局部皮肤营养而达到美化容颜的西方美容方法,效果更加稳定、持久,这也是针灸美容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针灸美容有以下常用的简易方法:

    1.如想让晦暗皮肤增白,可针刺足三里、合谷、公孙、太冲、神门、心腧、肝腧、脾腧,每次取穴2~4个,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

    2.如要祛皱、增加皮肤弹性,可针刺心腧、肝腧、肾腧、行间、三阴交、照海、足三里、合谷、中脘、风池、丝竹空、太白、迎香、承浆等穴位,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行间

    丝竹空

    太溪、照海、申脉

    3.若想达到皮肤红润的效果,可在针刺时选取心腧、小肠腧、肝腧、神门、关元、太溪、血海、膈腧、太冲、合谷、内关等穴,每次选取4~6穴,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除此之外,刺激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关元、心腧、肝腧、关元腧等穴,能全面抗衰老。针刺时注意留针3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虽然针灸美容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但我们应当注意,针灸是一门技术要求很高的治疗手法,如果没有学过相应的课程,千万不要自己尝试,须知,一个穴位失误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针灸减肥,广受欢迎的绿色减肥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导致肥胖人数迅速增加,因此减肥的队伍来越壮大。与此同时,各种减肥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些方法有的压根儿没有效果,有的对一部分人有效果,有的虽然有效但对人体的危害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贺普仁教授力主针灸减肥,受到了众多肥胖患者的推崇。

    针灸减肥是科学的,它的内在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肥胖者体内过氧化脂质高于正常值,通过针灸打通人体减肥要穴,调节脂质代谢过程,可以使人体中过氧化脂质含量下降,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其次,针灸通过神经调节系统,可以使基础胃活动水平降低及餐后胃排空延迟,并可抑制胃酸分泌过多,纠正异常食欲。

    针灸减肥的方法一般包括:体针、耳穴、电针、火针、穴位埋线。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在这里,我们只为大家介绍比较简单易行的体针与耳穴两种方法:

    1.体针减肥

    取穴:选用脾经、胃经、大肠经为主穴。脾经穴取阴陵泉、血海、三阴交,胃经穴取天枢、足三里,大肠经穴取曲池、合谷。

    备用穴:面颊部加取颊车穴;腹部加取中脘、梁门、气海、大横;背腰部加取委中、承山、脾腧、胃腧。

    操作:用毫针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依据肥胖程度每10~2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可减3~5公斤。

    2.耳针减肥

    取穴:胃穴、脾穴、内分泌。

    操作:将中药“王不留行籽”放在耳穴上,再用胶布固定。每次餐前30分钟按压上述耳穴2~3分钟,有灼热感为宜。

    一般来说,针灸减肥对12~50岁的肥胖者效果较好。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人体发育比较成熟,各种功能也比较健全,通过针灸治疗,比较容易调整机体的各种代谢功能,促进脂肪分解,达到减肥降脂的效果。

    针灸戒烟,让你彻底摆脱尼古丁的诱惑

    吸烟有害健康,这已成为共识。不少烟民加入了戒烟行列,但由于长期吸烟,人体对尼古丁产生了依赖性,内环境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一旦突然戒烟,尤其是嗜烟成性、体质虚弱的人,体内环境来不及调整,往往会出现戒断症状,如烦躁、失眠、失落感、焦虑感、口中乏味、口腔糜烂或形成溃疡等。针灸对此有不错的效果,又易于操作,不妨一试。

    1.耳针法

    取穴:口、肺、神门。

    备用穴:皮质下、内分泌、内鼻、肾上腺、咽喉。

    操作:一般只取一侧常用穴,当效果不明显时,可加1~2个备用穴。在两侧耳区探到敏感点后,以28号或30号0.5寸毫针呈45度角快速刺入穴位,深度以针尖抵达软骨为宜,至有胀或痛感后,快速小幅度捻转(频率约为120次/分)半分钟,至耳郭发热、潮红,留针15~20分钟。也可用弱刺激刮针术运针10~15分钟,力争感应通达胸部及全身较远的部位。两耳交替,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若效果不明显可继续做一疗程。

    注意事项:

    (1)耳针戒烟,必须注意耳郭及针具的严格消毒。

    (2)对于烟瘾大、烟龄长的吸烟者,运针及留针时间宜延长,或采用弱刺激刮针术为主。

    (3)本法多于3次内见效,如超过5次未见效,应改用其他方法。

    2.体针

    取穴:分两组,第一组取甜美穴(经外奇穴,在列缺和阳溪之间,距桡骨颈突边缘约一拇指之柔软处,有明显压痛之凹陷点,又称戒烟穴);第二组取百会、神门。

    备用穴:足三里、列缺、三阴交、关元。

    孔最、列缺

    操作:常用穴为主,效果不明显时加备用穴。常用穴每次取一组。甜美穴双侧同取。令患者手背向上,找到压痛点后以28号1寸针垂直进针,刺入0.8寸左右。进针时要求患者吸气后屏住呼吸,至进针完毕才呼气,适当捻转至有明显酸胀之感,留针15分钟,以针后患者双手有沉重感为佳。亦可用1.5寸30毫针向上逆肺经的方向斜刺1寸后,用捻转补泻的泻法使戒烟者产生酸、麻、胀感。

    常用穴第二组宜双穴同取。先取百会,以28号1.5寸毫针平刺,继取神门,以1寸针直刺,均至有胀重感后,捻转1分钟左右,捻转频率在120~140次/分之间,刺激宜略强,然后留针。备用穴每次取2~3穴,均用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均留针30分钟。上述方法,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甜美穴又称甜味穴,为国外学者发现的一个戒烟有效穴位,取穴时要找准压痛点。针刺方法任选一种,但以前者更常用。实践表明,仅用该穴多可获效。

    (2)戒烟选穴时,以精少为好,一两个穴能取穴时,绝不任意增加。

    针灸戒烟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在1~10天内,在想吸烟的时候可按压穴位,尽量坚持不吸烟。以后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想吸烟的念头就会逐渐减弱,最终戒断。为了巩固疗效,在戒断以后,应再增加数次治疗,这样远期效果更好。

    第五节 中国特有的健身养生术——气功

    气功,调适身心的古老养生法

    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古代则根据功法不同,分别称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的主观努力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以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书记载中只是偶尔出现“气功”的提法,亦无完整的解释。直到20世纪50年代,刘贵珍在《气功疗法实践》一书中写道:“‘气’这个字,在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一般认为,“气功”二字从此被确定和传播开来。国外有些资料将气功译为“深呼吸锻炼法”,国内有些工具书也如是照搬,显然是未认识到气功的真谛。实际上气功锻炼包括呼吸、体势、意念三类手段,每一类手段又有多种锻炼方法,深呼吸只是众多呼吸锻炼方法中的一种。可见,将气功的定义解释为“深呼吸锻炼方法”,过于片面了。

    如果从中医学角度定义,气功是通过调神的自我锻炼,使自身气机变得协调的锻炼方法。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来认识气功,这将更加深化我们对气功实质认识。

    从现代行为医学的角度看,气功锻炼是对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最终以条件反射方式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

    如果从气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学过程看的话,可将气功定义为:主要是通过使用自我暗示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状态,通过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调整心身平衡,达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锻炼方法。

    我们也可将上述认识概括成一句话:气功是一种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疗法。心身疗法的种类很多,气功区别于其他众多自我心身疗法的重要之处是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人所独有的,以中医理论内容“调神”为核心指导的实践活动。

    气功之所以能够治病,主要是因为它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植物神经中枢及心血管系统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异常反应有纠正作用,对腹腔器官有一种按摩作用,对自身生理机能可起到自我控制作用等。练功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排除情绪的干扰,让人体的生理机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气功中的放松、入静和呼吸可缓解大脑皮层对整体的应激反应准备,为机体的休息、修复和调整提供有利条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对机体的扰乱,降低机体对外部环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减弱“六欲”的危害;经过缓慢调整,使整体耗能减少,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国气功的九大特色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丰富的内容,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的一颗瑰丽的明珠。前文也提到:气功是一种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疗法,那么气功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又包括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将进行详细论述。

    1.中国气功的理论是基础经络、穴位、气血学说

    经络、穴位、气血是非常复杂的人体现象,可以简单而形象地解释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出入口。而气功健身祛病的道理就在于使穴位受到良性刺激,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通畅。

    2.中国气功体现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统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中国气功强调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机体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气功认为社会环境与人的健康和疾病也有着密切关系,气功修炼强调人要适应社会。

    中国气功还强调形神统一,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它既可以提高人体的生理功能,又能提高人体的心理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中国气功受道家、儒家、佛家和医家的影响

    中国气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道家、佛家、儒家和医家的一些理论及健身祛病的技术,逐步形成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养生技术。

    4.中国气功功法丰富多彩

    中国气功功法种类繁多,功法众多,以中国气功流派划分,可分为道家功、儒家功、佛家功、医家功和武术五大派别;以练功的动静划分,可分为静、动功,一般认为太极拳就是一种动功;以练功的姿势分,有卧功、坐功、站功与活步功;以练功的手段分,包括:侧重意念锻炼的意守功;侧重呼吸锻炼的呼吸功;侧重姿势锻炼的调身功。

    5.中国气功具有防治一体的特点

    修炼中国气功有病祛病,无病健身。祛病与健身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6.中国气功能够调整人内在的生理与心理功能

    中国气功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能够充分调动人体生理的积极性与心理的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人的生理潜力与人的心理潜力。

    7.中国气功对人体身心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调节特点

    中国气功,不仅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多层次的调整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功能也有多层次的调节作用。它既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进行调节,也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进行调节;它既可调节人的情绪,又可调节人的情操;既可将高血压调整到正常水平,又可使低血压恢复正常水平;既能调整便秘,又可调整腹泻;既可把抑郁情绪调整到正常,也可把烦躁情绪调整到正常。

    8.中国气功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气功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特别是健康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思想,这是建立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9.心理因素是气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功的机制由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生化因素所组成,而心理因素是影响气功效应的主导因素。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对气功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对气功效应有很大作用。

    练气功出现偏差的原因及预防

    练气功有时会出现偏差,导致精神异常、走火入魔,甚至歇斯底里,失去自我控制,这多与个人性格、神经类型、遗传以及体内生化因素、练功不得法等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练功中入静达到一定深度后,平时活动兴奋的大脑细胞得到相对的抑制,而平时处于抑制状态的大脑细胞则会相对兴奋,大脑中的主要致幻部位的中脑、海马和边缘系统其他结构以及下丘脑兴奋性增高。其次,选择的功法不合适,缺乏科学指导,强制入静,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意念过重和意念运用不合理,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练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盲目刻意追求,执著幻想,不遵守练功注意事项,不良的心理状态,行为失常等都会引起偏差。

    气功偏差的主要表现是幻觉。出偏者对幻觉的感受是非常形象、生动、逼真的,因此,企图说服出偏者不相信幻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对出偏者来说那确是他的真实知觉,他认为自己确实感到有这类客观对象的存在,听到了各种语言声音,看到了各种形象的人、仙、佛、神、鬼等,认幻为真,对自己出现的幻觉坚信不疑。

    正因为存在出现偏差的严重后果,所以在练习气功时,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出偏:

    1.有人格障碍、精神病史和癔病史者最好不要练气功,可以用其他方法锻炼。

    2.学功要讲科学,不能盲目练功。

    3.练功不能有过分的追求或欲望,如刻意追求大小周天通、特异功能等,就失去了练功的真正含义。

    4.不能追求幻觉,出现幻觉后要意识到那不是真的,而是幻觉。

    5.练功的人要心胸开阔,行善积德,德高功高。

    6.避免六淫侵身,七情过度。

    7.练功时意念不能过重,呼吸不能过重,更不能强制入静,要在有意无意、似有非有的状态下练功。

    8.要精通功理功法,要懂得人体结构和功能,以科学的功理来指导练功,无论练什么功都要知理晓法,没有功理的功法不叫气功。

    9.不能将气功神秘化。自古以来,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无论是哪个门派,修炼气功的方法最终都是万法归一,目的都是为了调动人体潜能,开智增慧,延长人的自然生理寿命。

    老年人练气功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或者只是日常的保健,比起有毒副作用的药物来讲,气功不失为老年人的首选。

    1.练气功能延缓人体脏器的衰老

    人到中年脏器开始衰老,人到老年脏器老化或发生病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血液循环受阻。例如胆固醇高、血脂高、血液黏稠度高、血管粥样硬化等均可造成动脉硬化、血循环不畅等,这些都属于祖国医学中气滞血淤的范围。练气功可以降低人的血液黏稠度、降低胆固醇、血脂;可以增强人体内脏的功能,延缓人体脏器的衰老。

    2.练气功能提高人的免疫能力

    练气功到一定程度,口中津液增加,唾液中含多种免疫细胞,能增强人的免疫力。经过科研检测发现,练气功的人与不练气功的人相比,血液中各种免疫细胞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增强。这些实验可以证明,人通过练气功能减少感冒、感染和老年疾病发生是有科学根据的。

    3.练气功能活血化淤改善人体血液循环

    经过科学实验观察练功者的甲皱微循环有所改善。练气功有利于人体的血液循环。人的血液循环的改善可以预防很多疾病,例如冠心病、脑血栓、脑供血不足等。同时练气功也能改善已经形成淤血的脏器的生理状态,例如心肌硬塞、脑血栓形成、早期肝硬化等等。

    4.练气功能通经络排病气

    不少练气功者都有过气冲病灶的反应,例如有头痛的患者,练功中气通经络时会感到病处有胀、跳等感觉,经络通时有人会明显感到一股暖流沿经络走向通过,从此头痛症消失了。长期练功的没有疾病的人在用仪器(经络探测仪)测试时比不练气功者或有病的人经络要畅通得多,这说明练功可以使经络更畅通。有病的人经络不畅通的部分多,通过练功可以逐步使经络一部分一部分地畅通,这样人就会痊愈。

    以气功导引为基础的五禽戏

    气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帛书》44幅《导引图》彩绘,就证明了远在西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盛行以气功导引作为养生之道。汉代名医华佗更是以气功导引为基础,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形态,创造了经典的运动养生法——五禽戏。

    从中医的角度看,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分属于金、木、水、火、土五行,又对应于心、肝、脾、肺、肾五脏。模仿它们的姿态进行运动,正是间接地起到了锻炼脏腑的作用,还可以使全身的各个关节、肌肉都得到锻炼。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五禽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锻炼方式。它能锻炼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抑制功能和调节功能,有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它能提高肺功能及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脏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同时它还能增强肠胃的活动及分泌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为机体活动提供养料。

    就五禽戏本身来说,它并不是一套简单的体操,而是一套高级的保健气功。华佗把肢体的运动和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通过气功导引使体内逆乱的气血恢复正常状态,以促进健康。后代的太极、形意、八卦等健身术都与此有若干渊源。无疑,它在运动养生方面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对五禽戏的功效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下面就介绍它的内容及具体操作方法。

    五禽戏的内容主要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1.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右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

    2.鹿戏:接上四肢着地势,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右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三次,右转两次,最后回复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后伸三次,右腿两次。

    3.熊戏:仰卧式,两腿屈膝拱起,两脚离床面,两手抱膝下,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开床面,略停。先以左肩侧滚落床面,当左肩一触床面立即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面,略停后再以右肩侧滚落,复起。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起身,两脚着床面成蹲式,两手分按同侧脚旁,接着如熊行走般,抬左脚和右手掌离床面。当左脚、右手掌回落后即抬起右脚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躯亦随之左右摆动,片刻而止。

    4.猿戏:择一牢固横竿,略高于自身,站立手指可触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双手抓握横竿,使两脚悬空,作引体向上七次。接着先以左脚背勾住横竿,放下两手,头身随之向下倒悬,略停后换右脚如法勾竿倒悬,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

    5.鸟戏:自然站式。吸气时跷起左腿,两臂侧平举,扬起眉毛,鼓足气力,如鸟展翅欲飞状。呼气时,左腿回落地面,两臂回落腿侧。接着跷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七次,然后坐下。屈右腿,两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后两手换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也七次。最后,两臂如鸟理翅般伸缩各七次。

    五禽戏也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而且因其多是仿生型和舞蹈型的结合,刚柔相济,动作优美,受到很多女士的欢迎。长期坚持练习五禽戏,能有效地防治或减缓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强身健体,是适合全民进行的养生方法。

    经络导引养生功——贺普仁大师的气功养生法

    贺普仁教授是我国第一批“国医大师”,他自创了一大套气功养生法——“经络导引养生功”。这是一套祛病健身的功法,是贺老根据气功原理,在经络循行的基础上自创的,功效非常卓著。1976年,贺老在赴非洲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时患上高血压和心肌梗死,但由于坚持练习经络导引养生功,至今身强体健,精力充沛。

    贺老的经络导引养生功把小周天和大周天结合起来,能起到通经活络、通畅气血、引气归元的作用,使元精、元气、元神充沛,达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延年的目的。贺老认为,这套功法最适合无暇锻炼的人和活动不便的患者。因为它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只需坐姿即可,时间1~5分钟,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经络导引养生功共分为六步。

    第一步:练功前的准备,采取端坐式,项挺直,目向前平视,闭口、舌抵上腭,全身放松,思想安静、洒脱,自然呼吸,气要均匀。

    第二步:以意领气,先由会阴(在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开始上入发际,沿任脉的关元、神阙、膻中、天突、廉泉到头顶;沿督脉由头顶下行至风府、大椎、至阳、命门至尾闾骨(即尾骨),归会阴,再上入小腹。

    第三步:由小腹向左行至气冲、髀关,沿足阳明经直下到内庭(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走足心涌泉,再从足三阴(大腿的内侧)由下向上行经阴廉(气冲穴直下二寸,大腿根部)到气冲穴,右侧循行路线与左侧运行方向相同。

    第四步:由气冲穴到任脉的曲骨穴经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到天突。

    第五步:由天突向右经腧府、中府到肩井、巨骨、肩髎穴,沿手阳明向下到阳池,再分别下行至大、食、中、无名、小指之后,从手三阴由下向上到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经中府、腧府,到天突穴,再向右行与左侧运行路线相同。

    第六步:由天突向上到廉泉穴,因舌抵上腭,使任督相通,经气到头顶,再向下到风府,沿督脉直下至尾闾,回归会阴,再上行至丹田到终止。

    孙思邈的“床上气功”令你轻松养生

    据记载,孙思邈之所以能够百岁高龄、颐养天年,与他坚持适当运动密不可分。他非常重视运动,每日早起,先在床上做养生气功,即仰卧在床上,头与身体平行;双手放在身体两侧,两只脚呈八字形分开,两脚之间间隔四五寸的距离,两手微微合拢成拳状;舌尖顶住上颌,将口中的唾液缓缓咽下;把气从鼻孔慢慢吸入体内,直至丹田,等到气吸满以后,再徐徐由鼻孔呼出。他每天清晨和睡前各练一次这种气功。

    事实上,还有一套养生保健功法与孙思邈的“床上气功”异曲同工,经常练习同样益寿延年。

    第一步:腹式呼吸

    平躺在床上,合嘴,用鼻慢慢地吸气,腹部肌肉尽量放松,小腹慢慢地膨大起来;接着,用嘴呼气,腹肌尽量收缩,小腹凹进去。不要求呼吸频率放慢,不要憋气,自然地深吸、深呼就可以了;每次5分钟。

    养生机理:人体的腹部有9条经脉通过,即两侧对称的胃经、脾经、肾经、肝经、胆经和中央的任脉。腹式呼吸运动可以激发这9条经脉,坚持2个月左右,很多迁延不愈的慢性病像脾虚、烧心、呃逆,肾阴、阳两虚,肝火旺等,都会明显减轻,甚至痊愈。

    第二部:扭脚运动

    做完腹式呼吸后,双脚并拢,脚趾慢慢朝下压,再慢慢地抬起,尽量向上抬,然后放松,做30~50次,这时你的脚腕及小腿肌肉会有酸胀感;接着,两脚稍分开一些,两脚腕同时向外、向内做30~50次;然后,反过来向内、向外再做30~50次。全部做下来,你会觉得脚腕及腿酸胀得很舒服,腿和脚特别暖和。

    养生机理:脚和腿上有3条阳经和3条阴经,即肝、胆、脾、胃、肾、膀胱经,扭脚运动可以加速这6条经络的气血运行,脚及腿部的气血通畅了,浊气就会下行,对治疗高血压等病有很好的作用。有高血压病的人,晚上做过脚部操以后,睡眠状态很好,血压也平稳了。早晨做完脚部操再起床,更使血压稳定,头脑清晰。坚持半月后,再增加脚部运动的次数,效果更佳。需要注意的是,此法降压效果明显,血压低和身体虚弱的人不适合做。

    第三部:扭手运动

    做完腹式呼吸和脚部运动后,手臂向上伸直,双手分别用劲慢慢地张开到尽可能张大的程度,然后再慢慢用劲握拳,再放松,如此反复做10~20次,手及手臂同样会有酸胀感;接着,两手腕同时向外、向内、向下各做30~50下,旋转时速度要慢,要用劲,然后两手腕再向内、向下、向外各做30~50下。做完后双手及双臂都会感到非常热、并有明显的酸胀感。

    养生机理:双手及双手臂同样有6条经络通过,即心、心包、肺、大肠、小肠、三焦经,活动手腕能够促进这6条经脉的运行。坚持3个月左右,能改善相应脏器的功能。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便秘、肠胃不舒服等症状会很快得到改善,效果明显,特别是有失眠现象的人,在晚上睡觉前做一次,可以很快进入梦乡。

    以上三项保健方法,都具有固肾、养肾作用,而肾暖全身暖,在寒冷的冬季,这些保健方法可以很好地帮你呵护身体,健康养生。

    第六节 见微知著,何其快哉——中医其他自然疗法

    自然疗法之——药浴保健法

    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赋》中亦说:“沐兰泽,含若芳。”从清代开始,药浴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备受历代中医的推崇。

    在中医中,药浴法是外治法之一,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的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种方法,其形式多种多样:洗全身浴称“药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烫洗”、“熏洗”、“坐浴”、“足浴”等之称,尤其烫洗最为常用。药浴用药与内服药一样,须遵循处方原则,辨病辨证选药,即根据各自的体质、时间、地点、病情等因素,选用不同的方药,各司其属。煎药和洗浴的具体方法也有讲究:将药物粉碎后用纱布包好(或直接把药物放在锅内加水煎取亦可),制作时,加清水适量,浸泡20分钟,然后再煮30分钟,将药液倒进盆内,待温度适度时即可洗浴。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熏后浴之熏洗法,也有边擦边浴之擦浴法。

    药浴作用机理概言之,系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并经吸收,循行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由表及里,因而产生效应。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

    信息时代,紧张的工作节奏、超负荷的脑力劳动,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每天不定时的头痛,无限疲劳、心悸、长时间失眠、肩背酸痛、脱发等,而各项医学检查指标均正常,这说明亚健康还不能归为疾病的范畴,只能作为疾病的先兆警讯,这往往会使人们忽视它的危害性。

    我国卫生部对城市上班族的调查表明,上班族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49%。究其原因,是过于疲劳、紧张造成的。放松的综合性疗法可缓解上述症状,这是治疗亚健康的独特手段。实践证明,中药浴疗是治疗亚健康的很好的方法,它不但克服了西药给人们带来的毒副作用,还是一种轻松有效的治疗手段。中药浴疗汤剂是采用几十种名贵中药浓缩而成的,针对不同症状施放不同种类的中药,加温后将躯体完全浸泡在中药液中,优雅的泡浴环境,幽香的中药气味,本身就可以使全身达到完全放松状态,再加之药物经皮肤的吸收,直达病灶。合适的温度加速了血液循环,给心肌送去大量新鲜氧气,心肌血氧充足,血液循环畅通,疏通了各经络,这可以直接消除疲劳,紧张造成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也随之缓解,其他症状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亚健康状态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有些美容药物作用于面部皮肤后,一般通过皮肤局部吸收,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除去污秽、洁净皮肤、滋润皮肤、除皱增白、祛除外邪、防御外邪侵袭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中药面浴能使皮肤组织得到滋润和营养,提供必要的新陈代谢环境,使面部皮肤组织细胞直接获得营养物质而达到美容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饭前饭后不宜进行药浴,以防低血糖休克或影响消化功能;有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病人,药浴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昏倒;有急性传染病、妊娠和妇女月经期不宜进行;年老体弱者应有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照料,以防不测。

    自然疗法之——药酒保健法

    药酒是指用蒸馏酒浸提药材而制得的澄清透明的液体制剂。药酒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祖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它既能防病治病,又可滋补身体。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保健酒”,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辛者能发散,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又因为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此外,酒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饮酒养生的一大进步。酒与药的结合产生了全新的酒品——保健酒。保健酒的主要特点是在酿造过程中加入了药材,主要以养生健体为主,有保健强身的作用,其用药讲究配伍,根据其功能可分为补气、补血、滋阴、补阳和气血双补等类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健康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保健酒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实,保健酒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只是那时候它更多的是作为药酒被人们认知的。

    殷商的酒类,除了“酒”、“醴”之外,还有“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药酒。

    近现代以来,保健酒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也有一些波折,药酒、保健酒逐渐分化。特别是保健酒,在《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出台后终于取得了合法的身份,与药酒完全分离。1981年,劲牌公司开始涉足保健酒领域,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保健酒”的概念,严格区分了药酒与保健酒。

    近年来,人们运用科研方法对某些药酒进行了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药酒确有其独特的功效。

    青海省中医院用虫草酒对健康成人血流变与微循环进行了实验研究。虫草酒是以冬虫夏草为主要原料,辅以肉苁蓉、人参、枸杞子、何首乌等名贵药材,采用青稞酒精制而成,具有益气生精、滋阴壮阳、调养血脉、振奋精神、延年益寿之功效。实验表明,虫草酒能明显改善微循环,显著缩短半更新时间和平均滞留时间,饮用虫草酒能改善人体的血液流变性,即对血液流速可有显著的加快作用,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灌注,有利于向组织输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亦有利于清除和输送组织中的有害物质。内外调和、气血和畅是延年益寿的一个重要条件。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心、脑、肾血管病,多源于“血不活,有淤滞”。虫草酒具有畅通血流、消散淤滞的功效,也为中老年的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

    酒系谷类和曲酿而成的流质,其气彪悍,质清,具有治病强身的功效,而中药一般多系天然之品,毒副作用少。酒药结合配制的药酒,介于食药之间,有病可以医病,无病可以防病健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药酒的应用必将更为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药酒是用酒精浸泡而成的,所以有些人就不适合饮用。如病情严重者、发烧者,或处于机能亢奋状态的人都应避免,其中包括患有出血性疾病、发炎、呼吸器官疾病、支气管炎、肝炎、溃疡、肺结核、口腔炎、高血压、各种癌症等疾病的人,都不宜饮用。

    自然疗法之——药茶保健法

    我国人民发现茶和利用茶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人类距今大约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了,而茶有文字记载,已有3000年。根据中医药书籍记载和实践证明,它不但有多种保健功能,还有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例如,提神醒脑,清利头目,消暑解渴,减肥降脂,下气消食,解毒止痢等。此外,茶叶还可以减轻醉酒,缓解慢性酒精中毒症状,还有护齿防龋等作用。所谓药茶,并非仅指单一的茶叶,它包括茶叶药用、茶药代茶等内容,指应用某些重要或具有药性的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或汤、乳、露、汁、浆等饮料,用于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疗法。药和茶原为一类,其功能优势可以互补。茶药配合的例子,如午时茶是家喻户晓的名方,茶叶与方中诸药配伍,成为主治外感风寒、消食滞、解腹泻腹痛及水土不服的验方。从唐朝开始,中医药书籍中所记载的药方,有相当一部分剂型是茶剂,但处方中并不含茶叶。方子虽然是几种或多种药味组成,但是剂型是茶剂,饮用方便,深受欢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逐渐增强。近年来药茶日益兴起,减肥、降脂、降压、健身、解酒、益寿、消暑、开胃等方面的保健药茶应运而生。为满足人们的需要,确保使用安全,目前,卫生部已陆续公布了三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共77味,为保健型药茶的研制提供了条件。清凉茶膏便是采用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药材,经提取、浓缩而制成的浓缩茶膏。其中淡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清利头目;山楂和麦芽消积散淤、消食和中下气;莲心清心去热、除烦止渴。方中诸药合理配伍,具有清热消暑、生津开胃之功效。夏季饮用清凉爽口、止渴除烦、开胃消食、预防中暑。清凉茶膏为浓缩型茶剂,取膏少许用水稀释即可饮用。

    下面几种自行配制的药茶功效显著,可以一试:

    1.蜂蜜益肾茶:取蜂蜜3毫升、茶叶5克,用开水冲服。有润肺益肾、止渴、养血之功,用于便秘、肠胃不和等症状。

    2.生姜温肺茶:取生姜10片、茶叶6克,煮成一杯汁饮服,有发汗解表、温肺止渴的功效,适宜流感、咳嗽等症。

    3.食盐消炎茶:取食盐1克、茶叶3克,开水冲泡5分钟后服用,每日4~6次,可明目消炎、化痰降火,适用于感冒咳嗽、牙痛等症。

    4.六一荷叶茶:取鲜荷叶1张、六一散50克,放入茶桶,开水冲泡后,过滤饮其汁,可以多人、多次服用,对消暑清热有较大功效。

    5.石榴皮止泻茶:取石榴皮15克、橘皮5克,沸水冲泡后加入适量白糖和细盐,稍凉后饮用,有解暑消炎、理气止痛的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沏茶用具(包括茶壶、茶杯)应用陶瓷制品,不用金属制品;沸水沏茶会加重茶水的苦涩味,破坏茶叶所含维生素C,用70℃~80℃水沏茶较合适;常洗茶杯,清除茶垢;不宜喝头遍茶、霉变茶;饭前、饭后半小时以上饮茶。

    自然疗法之——火疗保健法

    火疗方法是通过高温加热,让皮肤上敷着的药物渗透到体内,可以治疗气血不活、筋骨疼痛,同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是传统中医火灸疗法的简称;又称灸疗、炙法。古今火灸疗法共分为14大类,共计115种,火灸疗法是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疗与针刺疗法并称为针疗。

    火疗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是世界医学中的奇葩,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推荐。火疗的独特作用,现代不仅已为大量的临床所证实,而且得以进一步发扬。同时,人们对火疗作用机理也进行了较为广泛和系统的探讨。行经火疗是在传统中医“火灸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先进的手法,采用生物技术、纳米科技、经皮给药、靶向给药原理合成的名贵中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保健健身项目。传统火灸疗法的适应证在300种以上,行经火疗科技从中挑选了一些疗效显著、针对性强、操作简便的几种进行开发研究,主要适应于: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关节炎、胃痛、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因肾亏引起的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盗汗等。行经火疗科技比传统方法的针对性更强、过程更轻松、疗效更为显著、渗透性更强、无任何毒副作用。因此,行经火疗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认可。

    火疗是如何帮助我们治病养生的呢?它是通过全身燃烧大火的形式来达到减肥、局部塑身、身体五行疗养、强健体内脏器、祛病强身的一种新方法。按摩师通过点、推、揉、旋、拉等技术动作并加以药敷火疗,使体内血液加速循环,增加机体代谢,让脂肪有效转化、分解,增强体内脏器的作用。

    火疗经典作用之一——风湿去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属国内外多发的常见病,严重摧残人体健康,被国内外医学权威称为“不死癌症”。中医称为风、寒、湿、暑、燥、火六因致病中的三因风、寒、湿所致的疾病,即现在所谓的风湿病。风湿病的病因是无形的“寒”,在解剖刀和显微镜下无法发现。现经过大量实践证明,中药火疗能迅速通过经络把体内风、寒、湿引导归经,通过脏器调节自身免疫力,使风、寒、湿达到肌表,从而使病变经络被打通,疼痛得到康复。

    火疗经典作用之二——美容:千百年来藏药都以它奇特的功效和奇妙的配方而闻名于世。藏药火疗是将十几种纯天然藏药相配伍,提取精华,取其活血、清毒、止血、滋养、美白之功,基因活力精油液充分渗透皮肤,清除表层污垢及老化角质,深层清洁;藏红花自古即为美容之佳品,为治血之品,少用养血;珍珠性味甘咸寒,可安神定惊,清热解毒;养颜雪莲精华液,缩补肌肤新陈代谢功能,使沉积在肌肤表层的黑色素细胞迅速脱落,彻底清除色斑;玫瑰花富含香茅醇、香叶醇、苯乙醇等多种挥发性香气成分,是养颜佳品,能调节内分泌平衡激素,活血散滞,将毒素排出体外,清除自由基、色素沉着,滋润皮肤,达到美容目的;薰衣草在药理上有安定精神,改善失眠,护肤养颜,消炎祛疤等功效;人参花水有肌肤的抗老化、祛疤与表皮细胞的活化再生功能,是最佳保养圣品,通过局部火疗热效应增加局部肌肤对药物的吸收,补充皮肤所需水分,使其更润泽、光滑,达到增白、美容的功效。另外,在火疗美容、增白的过程中,运用藏经轻力面部局部手法,促进新陈代谢,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尤其面部神经组织系统激活,达到排毒祛斑养颜的目的。

    火疗经典作用之三——治疗头痛:头涨痛是人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引起头涨痛产生的原因很多,可归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与精神情绪因素有一定关系。头痛多由于起居不慎,感受四时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也有的由于郁怒伤肝或者紧张劳累所致。中药火疗通过给这些受损神经细胞提供养分,改善缺血缺氧状态和代谢障碍,就可促进残存神经元的再生及发挥功能,提高神经细胞活性及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使处于休眠状态的受损神经细胞重新复活,因此,也就调动了大脑潜能,从根本上祛除了头涨痛症。

    值得注意的是,火疗用的是明火,对操作者而言,经验和技术至关重要,稍有疏忽就有可能烫伤皮肤。另外,火疗的方式只适合风寒性体质及阳虚的人,热证、阴虚者,因为体内火旺,做火疗的话可能会加重内热而导致上火。一般来说,常常手脚心发热、怕热的人属于阴虚,肯定是不宜做火疗的;而阳虚的人正相反,手脚发凉又怕冷,这类人可以做火疗。

    自然疗法之——敷贴保健法

    敷贴疗法又被称为“外敷法”,先将鲜药捣烂,或者先将干药研成细末后,用水、酒、蜂蜜、植物油等调匀,涂敷于正确的穴位。使用敷贴疗法治疗失眠症、焦虑症、神经紧张等心理疾病非常有效,如果患者可以根据中医“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则,并且按照人体经络走向选择穴位敷药,疗效会比较明显。

    1.吴茱萸、肉桂各10克,安定1片,研为细末后,用酒弄热。晚上临睡前,再用热水洗脚后,贴于申脉、照海、涌泉等穴,每晚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失眠症。

    2.珍珠粉、朱砂粉、大黄粉、五味子粉适量拌匀,每次取3克,用鲜竹沥调成糊状,分成两份,涂于小块的医用胶布上,贴于左右涌泉穴,每晚睡前贴1次,9天为1个疗程。

    3.黄连15克,加热水煎汤后,再加入阿胶9克,烊化后待稍凉时,摊贴于胸部。具有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阴虚火旺导致的失眠症。

    4.吴茱萸5克,肉桂5克,适量白酒或蜂蜜。将两味药研成细末。临睡前,取药末10克,用酒弄热,趁热敷于两侧涌泉穴;也可取药末5克,用蜂蜜调成软膏,贴敷于一侧神门穴、三阴穴,每天换药1次,两侧穴位轮换贴敷。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5.磁石20克,茯神15克,五味子10克,刺五加20克。先煎煮磁石30分钟,加入其他药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将干净的纱布浸泡于药汁中,趁热敷于患者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具有宁心、安神、助眠的功效。

    6.朱砂3~5克,研成细末,撒到涂有少许糨糊的干净白布上,敷于涌泉穴,用胶布固定。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自然疗法之——放血保健法

    放血疗法在中国民间最常见,它是通过放血去除邪气以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

    周末,吴女士带着儿子去看望住在农村的婆婆。半夜,儿子发高烧不退,而婆婆家离医院足有三十里地,这下急坏了吴女士。婆婆见此情形,立刻拿来一根针,消毒后,便在孙子的耳尖部轻轻扎了两下,并挤出少量的血。说也奇怪,不到半小时,孩子的烧就退了。

    耳郭上方耳轮的顶端,恰好是耳尖穴,这个穴位有疏风通络泻热的功效,是治疗高烧的特效穴。

    其实,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用放血来治病的例子,如突发脑出血时,可以在十个指尖放血,这个方法可以很快止住脑出血。原理是头部和指尖都属于末梢,头部的压力太大了,通过在手这个末梢的地方放血,把上面的压力宣泄出去(此法被称为十宣放血)。再比如因上火而引起的头痛头眩、烦躁不安,可以在鼻子正上方、两眉之间针刺放血。另外,对于多年慢性病和久治不愈的疾病,可在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这些部位周围,寻找怒张的紫黑血管刺血,也常常可以收到神奇的效果。

    总之,凡是经络中气血壅滞不通,淤血形成,或久病入络等症皆可用此法治疗。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泻热,常用来治热病不退。

    2.止痛,如神经性头痛,病经,坐骨神经痛等。

    3.降压,刺肝经泻热平肝,治疗肝阳上亢高血压。

    4.消肿,跌打损伤局部肢体肿痛者,局部浅刺令其出血,肿痛自除。

    5.强心,急救,刺十宣出血等。

    另外,在放血时,如流出液色黄而稀,甚或有泡沫、黏液者,均为病血。如果放出的血色鲜红且较稠,则为正血,不能再放。至于放血多少合适,也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情况而定,体质较壮实者,可略多放些。放血后,一旦病血流尽,正血出现时,即应该停止,勿放血过多,以免损伤正气。

    在进行放血疗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5个事项:

    1.刺血过程中一定要特别小心消毒,以防针眼感染。

    2.手法宜轻、浅、快、准,深度以0.1~0.2寸为宜,并避开动脉,以免发生感染或出血过多。

    3.刺血一般间隔3~7天刺血一次,对炎症和急性疼痛可以每天一次。

    4.尽量不要在晚上刺血,时间选择在上午、中午或下午为好。

    5.体虚、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自然疗法之——热敷保健法

    在中医里,有一种外部治疗方法叫热敷,它可以使局部肌肉松弛,血管扩张,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还对因寒湿聚集、气滞血淤引起的疼痛等有较好治疗效果,老年人常对头部进行热敷,还能起到防病保健的效果。

    热敷的方法是,把毛巾放入水温在60℃~70℃的热水中浸泡一会儿,然后轻轻绞去水,把毛巾放在需要热敷的部位。

    老年人头部热敷时,应该主要对眼睛、耳朵、小脑这三个部位进行热敷。

    眼睛。将毛巾放入稍烫手的热水中,浸透折叠。然后将其放在合闭的双眼上,双手在毛巾上轻柔地揉眼,毛巾稍冷后,用热水重浸再热敷摩揉。每次做时保持呼吸自然,心情放松,每次可做3~5遍,每天1~2次。能起到解除疲乏、保护视力的作用,对预防老花眼、近视也有效果。

    耳朵。用热水浸透过的毛巾掩盖在耳上,每次交替重复做3~5遍,每天1~2次,可以增加耳部的气血流量,预防耳部疾病及老年人常见的耳聋。

    小脑。将热毛巾放于小脑上(枕骨左右两侧,俗称“后脑勺”),两侧同时热敷或左右交替热敷均可,每次进行4~8遍,每天1~2次。能起到健脑作用,提高反应力和思维能力,对老年人常见的头晕、高血压等有一定防治效果。

    老年人应该注意的是,热敷法必须长期进行(少则3个月,多则1年)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自然疗法之——药枕保健法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时候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最缺乏的就是时间,使用药枕,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方法,它不需要任何操作方法,不需要用毅力来坚持,不用依靠他人协助,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花时间,只是你在睡眠时就能轻松完成,药枕恰好在人们睡眠中提供了健身的帮助。

    装入药物的枕头,称为药枕。中医认为,人的头颈之处,穴位密布,久枕药枕,可使药物缓慢持久地刺激穴脉,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的功效。民间使用药枕防病健身,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将常用的药枕制作方法与功能介绍如下。

    1.茶叶枕。将泡饮过的剩茶叶晒干,再掺以少量茉莉花拌匀装袋即成,具有降火、降压、清热、解毒、明目、利尿和消暑等功效。

    2.菊花枕。将干菊花装入布袋中做枕,适用于头痛、头晕、疮疖肿毒、风火眼赤、昏花或血压偏高等病症,具有防治功效。

    3.绿豆枕。将煮绿豆汤剩下的绿豆皮晒干,再掺以整个或破碎的绿豆装枕即成。因绿豆性寒,故有清热解毒、止渴防暑和利尿消肿等功效,常用来防治头痛脑热、眼赤喉痛、疮疖肿毒和心烦口渴等病症。绿豆如与菊花、决明子共做药枕,可有清心、解热毒和退目翳等功效。民间将此药枕又称为明目枕。

    4.小米枕。性温平、凉热适中,尤其适用于小儿枕用,具有防病健身助发育的功效。

    5.五叶枕。由桑叶、竹叶、柳叶、荷叶和柿叶五种掺匀并装袋而成。因其性味苦寒,故能治疗头痛、暑热头昏、眼赤模糊、耳喉肿痛和高血压等病症。

    6.白矾枕。白矾又叫明矾,性寒,味酸涩,故有解毒与祛湿的功效,用碎末装袋做上垫枕,有清热降火、降压醒脑和清痰祛湿毒的治疗作用。

    7.磁石枕。将磁石镶嵌到木枕上,具有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与抗病功效,可用来治疗高血压性头痛、头晕、头胀、两眼昏暗、视物不清和神经衰弱等病症。

    此外,还可根据季节的变化,选用不同的药枕。

    1.春枕。取蔓荆子、青葙子、菊花、薄荷、荆芥穗各等份,制作枕芯。春季万物升发,体内风热往往随之而动,故选上述疏风清热的中药,取其睡中药气随鼻而入,达到消除疲劳的效果。此枕可防感冒,尤对常患头晕头痛及高血压患者为宜。

    2.夏枕。取生大黄、荷叶、黄荆子、藿香、黄芩各等份,制作枕芯。夏日暑热炎炎,体内湿热常聚,人多见疲惫不堪。选用上述清热、消暑、除湿的中药为枕,可在一定程度上消暑除湿,免致常喝清热药水而影响胃肠功能。此枕对体胖湿痰者尤为适宜。

    3.秋枕。取瓜蒌仁、旋覆花、五味子、桔梗、射乾各等份,作枕芯。秋气肃杀,多影响肺气阻滞而发咳嗽和胸闷。选用上述降肺气、止咳喘的中药,可使肺气通达而免于咳喘。此枕对素有咳喘者尚有治疗作用,故尤为相宜。

    4.冬枕。取干姜、麻黄、附子、木香、白芷、沉茄子各等份,制作枕芯。冬日寒气逼体,尤以伤脑常见。故选此类辛香燥火的,以祛寒增暖。据古医籍载,常用此枕可使体内阳气增加而不觉冷,对素体怕冷者尤为相宜。

    值得注意的是,药枕对颈椎病有治疗作用,在睡眠中,既可使颈部肌肉得到充分休息,又有明显的抗炎、消火止痛作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尤佳。每个药枕可使用1个月,一般须连续使用2~3个月。

    自然疗法之——沙浴保健法

    沙浴疗法,就是以漠沙、河沙、海沙或田野沙作为媒介,将身体部分埋于沙中,通过沙温向人体传热,以达到保健治病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

    沙浴多在海滨沙滩或有沙丘的地方进行。沙浴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经过太阳暴晒的沙子能使热量渗透到全身关节和五脏六腑之中,将身上的寒湿之气“吸”出来,从而达到祛风湿、强体力的目的。因此,沙浴对某些疾病确实具有特殊的疗效,如各种类型的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及血管栓塞性脉管炎等,均可用沙浴治疗。

    沙浴的理想季节是每年6~8月,开始时沙疗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天1~3小时。

    沙浴时可用一条湿毛巾盖在脸上,把眼、鼻、嘴、耳捂住,这样既可以防止面部和头部被烈日晒伤,又可防止沙子进入“七窍”,且能在阳光下保持阴凉感,可预防中暑。沙浴时宜适当饮水,以补充体液。

    埋沙时沙面宜盖得适中,太厚有压迫感,太薄会使皮肤灼伤,且因热量不能透入体内而达不到效果。身体外露部分要用遮阳小帐篷或小伞遮挡。

    沙浴虽好,可是如果你家不在海边,工作又忙怎么办?办法还是有的,准备一个大浴缸,里面灌上沙,“人造沙浴场”就做成了,在家一样可以洗沙浴,虽然达不到海边沙场的效果,但对于保健还是很有帮助的。你可以在“人造沙浴场”里进行踩沙、抓沙、搓沙等动作,让沙子帮你按摩身上的穴位,消除紧张和疲劳,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较严重的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妇女经期、孕期,儿童、年老体弱者,急性炎症、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进行沙浴。

    自然疗法之——日光保健法

    日光疗法,也叫日光浴,其实就是晒太阳,是利用天然的太阳光,根据需要而照射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日光的照射,可以调节人体的机能,促进身心健康。

    日光,是天地间最精华的阳气,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对人体生命活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与天地相应,天之阳气可充实人体阳气,故《黄帝内经》强调养生防病应“无厌于日”,“必待日光”,即人体应充分接受阳光的沐浴。人体背部属阳,行于背部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故为阳脉之海,主持一身之阳气,所以古人认为日光“晒背”最好,可以直补督脉阳气,影响全身,尤其对脑、髓、肾精肾阴亏损者的补阳效果最好。阳光可使人体阳气得壮,气血和畅,阴寒得除。

    晒太阳还能够帮助人体获得维生素D,这也是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维生素D又叫“阳光维生素”,人体皮肤中所含的维生素D3源通过获取阳光中的紫外线来制造、转换成维生素D,它可以帮助人体摄取和吸收钙、磷,使小朋友的骨骼长得健壮结实。对婴儿软骨病、佝偻病有预防作用。对大人则有防止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功效。

    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够在数小时内杀死一般细菌和某些病毒。当然,盛夏季节不宜暴晒,即使是冬季,晒太阳也不是越多越好,应选择上午10时前、下午3时后的“黄金时段”,每天坚持晒30~60分钟为宜。

    晒太阳时要注意:

    1.晒太阳时最好穿红色服装,因为红色服装的辐射长波能迅速“吃”掉杀伤力很强的短波紫外线,最好不要穿黑色服装。

    2.日光浴时,要戴草帽、墨镜,以防头晕,并可播放优美的音乐以减少烦闷感。

    3.晒太阳若隔着玻璃窗,是达不到效果的。最好在户外,或宽敞的阳台上。在江湖海滩日光浴者,可配合游泳进行。夏日阳光强烈,注意不要晒伤皮肤。

    自然疗法之——脐疗保健法

    如果说按摩、刮痧、针灸等手段是中医常规武器的话,那么脐疗法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规武器”。尽管运用这一方法运用得比较少,但脐疗法却并不神秘,它其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关于脐疗的论述。随后,脐疗法不断发展,直至晚清进入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脐,中医穴位又称“神阙”。它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

    脐疗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对莫名烦恼具有很好的疗效。下面就来介绍几种常用的脐疗方法,受莫名烦恼困扰的朋友不妨一试:

    1.丹硫膏。丹参、远志、硫黄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取药末1克,用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具有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

    2.交泰丸。黄连、肉桂各等量,研成细末,用蜜调为丸,每丸重1克。每次取1粒药,放入脐内,用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适用于心肾不交型失眠症。

    3.酸枣仁糊。酸枣仁10克,研成细末,用水调成糊状,放人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1次,连续3~5天。可养心安神,生津敛汗,适用于心肝血虚导致的失眠。

    4.柏子仁糊。柏子仁10克,研成细末,放人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1次,连续3~5天。可润肠通便,养心安神,适用于血不养心所致的虚烦失眠。

    5.珠黄散。珍珠粉、丹参粉、硫黄各等量,研成细末,和匀,放入瓶中备用。用时取药末0.5~1.5克,撒入肚脐中,按紧,用胶布固定,每5~7天换药一次,至失眠症痊愈为止。

    当然,任何疗法都有“禁区”,脐疗法也不例外。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体质特别虚弱者,处在怀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过敏性皮肤者,特别是腹部皮肤有炎症、破损、溃烂者均不适合进行脐疗。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在用药时引起过敏。

    另外,运用脐疗法治疗之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暖。治疗不要在室外进行,或者让脐部对准风口。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覆盖衣被。尤其是腹泻、感冒、体质虚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儿更要注意保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