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神医药方-儿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口疮、鹅口疮

    牛黄生肌散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主治】牙疳,臭烂穿腮者。

    【组成】牛黄、珍珠、琥珀、人中白、胡黄连、乳香、没药各3克,儿茶6克,硼砂1.5克,冰片0.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搽患处。

    保命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〇引《医方妙选》。

    【异名】朱矾散(《片玉心书》卷五)。

    【主治】小儿鹅口疮。

    【组成】白矾7.5克(烧灰),马牙硝15克(细研),朱砂7.5克(水飞)。

    【用法】上药和匀研细。每用少许,取白鹅粪,以水搅取汁,调涂舌上、颊内。未用药时,先以消毒纱布揩拭舌上污垢,然后用药敷之。

    青液散

    【来源】《婴童百问》卷四。

    【主治】婴幼儿鹅口疮,口疮,重舌。

    【组成】青黛3克,朴硝3克,冰片0.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蜜调,以鹅翎蘸少许敷患处。

    吐乳、泄泻

    乳吮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

    【主治】婴儿吐乳不定。

    【组成】枇杷叶7.5克(去毛,炙焦黄色),母丁香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0.3~0.5克,涂乳上儿吮,便止。

    木香豆蔻丸

    【来源】《御药院方》卷十一。

    【主治】小儿泄泻,经久不止,食少腹胀,面黄神疲。

    【组成】木香、草豆蔻仁、槟榔、陈皮、青皮(去白)各30克,京三棱120克,肉豆蔻(去壳)5枚。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面糊调和为丸,如黄米大。每服50丸,枣汤下。

    参苏饮子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五。

    【主治】小儿伏热吐泻,虚烦闷乱,引饮不止。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白茯苓(去皮)、甘草(炙)、紫苏叶、土木瓜、香薷叶、厚朴(去皮,姜制)、半夏曲、白扁豆(炒)、陈橘红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锉为散。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斗门丸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八。

    【功用】温阳止泻。

    【主治】小儿肠胃虚弱,泄泻糟粕,或便白沫,昼夜无度。

    【组成】附子1枚(重18克,炮,去皮、脐、尖),硫磺(另研)肉桂(去粗皮)、龙骨(别研)、诃子(煨,去核)、丁香、干姜(炮)各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30丸,乳食前用温米饮送下。

    术附汤

    【来源】《活幼口议》卷十九。

    【主治】小儿脏腑虚寒,泄泻洞利,手足厥冷。

    【组成】附子半个(炮),白术0.3克,干姜6克(炮),甘草3克(炙)。

    【用法】上药咀。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滓温服。手足暖,止后服。

    小儿积食、厌食

    加味平胃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功用】化积消滞。

    【主治】小儿饮食过度,积滞内停,脘腹膨胀,大便不通。

    【组成】南苍术(炒)、厚朴(姜炒)、大腹皮(制)、甘草(生)、陈皮、莱菔子(焙)、山楂、麦芽(炒)、神曲(炒)各等分。

    【用法】引用生姜,以水煎服。

    启脾丸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一引《经验良方》。

    【功用】健脾益气,消食和中。

    【主治】小儿伤食,呕吐泄泻,腹胀腹痛;小儿疳积,面黄消瘦。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白茯苓(去皮)、干山药、莲肉各30克,山楂(蒸,去核)、甘草(蜜炙)、陈皮、泽泻各15克。

    【用法】上药各研为细末,荷叶煮汤,以炊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80丸,食后用米饮送下。

    姜糖饮

    【来源】《儿科证治简要》。

    【功用】温中散寒,暖脾益胃。

    【主治】不乳症。先天虚寒或后天为寒邪所伤,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出生后二三日内不吮服,面色灰暗或微青,四肢发凉,哭声无力,指纹青暗,舌质淡,苔白润。

    【组成】生姜3~5片,红糖3~6克。

    【用法】水煎或开水冲服。

    健脾散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七。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湿滞中阻,胸腹胀满,不思饮食。

    【组成】白茯苓(去皮)、人参各30克,厚朴90克(用姜汁炙),苍术(米泔浸一夜)120克,陈橘皮(去白)150克,甘草60克(半生半熟),草果子(去皮)6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小儿惊风

    龙胆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主治】小儿惊热不退,变而为痫。

    【组成】龙胆草22克(去芦、头),牛黄7.5克(细研),龙齿22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研入麝香6克,炼蜜和丸,如黄米大。每次5丸,荆芥汤送下,不拘时候。

    可保立苏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功用】大补元气,温养脾肾。

    【主治】小儿因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久气虚,致患慢惊,四肢抽搐,项背后反,两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

    【组成】黄芪45克(生),党参9克,白术6克,甘草6克,当归6克,白芍6克,枣仁9克(炒),山萸3克,枸杞子6克,故纸3克,核桃1个(连皮打碎)。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消风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功用】祛风化痰。

    【主治】风痰风厥,涎盛不利,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留饮飧泄,痰多呕逆,眩晕,口搐搦,僵仆目眩,小儿惊悸狂妄,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嗝不通,偏正头痛。

    【组成】川芎、羌活(去芦)、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白僵蚕、蝉壳各30克,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制)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清茶调下。

    神圣丸

    【来源】《直指小儿方》卷二。

    【主治】小儿惊风,痰盛搐搦,口皮牵引。

    【组成】乌蛇肉(米醋浸,炙)、白僵蚕(炒)、防风、天麻、天南星(牛胆制)各15克,五灵脂、代赭石(煅,醋浸)各7.5克,全蝎(焙)、朱砂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粟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急惊荆芥汤调下,慢惊用姜汤送下。

    化风丹

    【来源】《婴童百问》卷上。

    【功用】祛风化痰,退热镇搐。

    【主治】小儿惊痫。

    【组成】胆南星、羌活、独活、防风、天麻、人参(去芦)川芎、荆芥、粉草、全蝎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薄荷汤下。

    水银扁丸子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功用】清热定惊,化痰利气。

    【主治】小儿惊风壮热,涎盛喘粗,或发抽搐,目睛上视。及因乳哺不节,胸满呕逆,精神迷闷,发痫瘈疭。

    【组成】黄明胶(炒令黄燥)4克,腻粉、干蝎(全者)、百草霜(研)、牛黄(研)、铅霜(研)、青黛(研)各7.5克,巴豆(去皮、膜、脂,煮黄)、黑铅(同水银结砂子)、水银各30克,香墨(烧、淬)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入研药匀,以陈粟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捏扁。每一岁儿服1丸,四岁儿以上服4丸,乳食后用干柿汤或薄荷汤送下。以利下青黏滑涎为度。此药不得化破。

    小儿麻疹

    一丸春

    【来源】《丹台玉案》卷六。

    【主治】痘疹顶陷不贯者。

    【组成】天麻、僵蚕、天花粉各10克,全蝎、甘草各6克,象皮、光乌各9克,礞石、朱砂、狗宝各3克,牛黄1.5克,麝香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元米饭为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每服1丸,临卧时用酒浆化下。

    独圣散

    【来源】《丹溪心法》卷五。

    【异名】牛蒡僵蚕散(《普济方》卷四〇三)、牛蚕散(《医学入门》卷八)、独胜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主治】小儿痘疮陷入者。

    【组成】牛蒡子(炒)15克,白僵蚕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入紫草3茎煎。连进3服,其痘便出。

    十三味羌活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六十三。

    【功用】解热散毒。

    【主治】风邪壅滞肌肤,欲发痘疹者。

    【组成】羌活、独活、防风、桔梗、荆芥、柴胡、前胡、地骨皮、炙甘草、蝉蜕、川芎、天花粉、天麻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9克,用水150毫升,入薄荷叶3片,煎至60毫升,温服。

    十神解毒汤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四。

    【主治】小儿痘疹,身发壮热,腮红脸赤,毛焦色枯;及不论痘疹已出未出,燥渴欲饮,睡卧不宁,小便赤涩。

    【组成】当归尾、生地黄、红花、牡丹皮、赤芍药、桔梗、木通、大腹皮、连翘、川芎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退红解毒汤

    【来源】《痘疹会通》卷四。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透疹。

    【主治】痘疹初期,发热三四日不退,疹点大小不等,或红斑紫斑,黑赤焦枯,或腰疼。

    【组成】紫草、丹皮、甘草、连翘、川连、防风、木通、北柴胡、地骨皮、赤芍、桔梗、荆芥、红花、蝉蜕、栀子、羌活炒黄芩、糯米、竹叶、石膏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除热清肺汤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功用】养阴清肺。

    【主治】麻疹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秘结者。

    【组成】石膏9克,黑参、生地黄、赤芍、贝母、栝楼根各3克,麦门冬(去心)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温服。

    宣毒发表汤

    【来源】《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功用】透疹解毒,宣肺止咳。

    【主治】麻疹透发不出,发热咳嗽,烦躁口渴,小便赤者。

    【组成】升麻、葛根各2.5克,前胡2.5克,桔梗0.6克,枳壳(麸炒)2.5克,荆芥、防风各1.5克,薄荷、甘草各0.6克,木通、连翘、牛蒡子、杏仁、竹叶各2.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天气大寒,加蜜炙麻黄;大热,加黄芩。

    【附注】方中升麻、葛根透疹解毒;荆芥、防风、牛蒡、薄荷解肌散邪,助升麻、葛根透疹;枳壳、桔梗、前胡、杏仁宣肺祛痰止咳;连翘清泄上焦之热;木通导热下行;竹叶清热除烦;甘草解毒和中,并和诸药。综合成方,具有宣毒发表之功。故对麻疹初起,欲出未出者,用之有效。

    门冬清肺汤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六。

    【主治】麻疹退后,热毒乘肺,咳甚气喘。

    【组成】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知母、贝母、桔梗、款冬花、甘草、牛蒡子、杏仁(去皮、尖,研)、马兜铃、桑白皮、地骨皮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锉为细末。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痘疮

    内托散

    【来源】《证治准绳·幼科》卷五。

    【主治】小儿痘疮顶陷不起,根窠不红或灰白色,寒战咬牙者。

    【组成】人参、黄芪、甘草、川芎、当归、防风、白芷、桔梗、白芍、厚朴、木香、肉桂各等分。

    【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1枚,上药以水煎服。浆不满者,水、酒各半煎服。

    开豁腠理汤

    【来源】《幼科折衷》卷上。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欲出之时,腮红目赤,壮热憎寒,身体疼痛,呕吐泄泻,咳嗽烦渴。

    【组成】防风、荆芥、紫苏、桔梗、前胡、干葛、升麻、羌活、天花粉、陈皮、甘草、枳壳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绿袍散

    【来源】《治疹全书》卷下。

    【主治】痘疹误服辛热之药,以致热毒蕴结,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赤眼肿痛。

    【组成】薄荷15克,青黛75克,硼砂7.5克,儿茶9克,甘草9克,黄柏3克,铜青、冰片各3克,元明粉、百药煎各7.5克,荆芥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0.4~0.8克,点舌上,令其白化,或井花水调点。

    紫草饮

    【来源】《政和本草》卷八引《经验后方》。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主治】痘疹欲出未出,或疹一起出齐者。

    【组成】紫草60克。

    【用法】上药用滚开水200毫升浸泡,以物盖定,勿令泄气,俟温,量儿大小服之。

    【禁忌】便利者忌服。

    【加减】出痘,加陈皮、葱白尤妙;如发斑疹,加钩藤,用酒调服。

    柴葛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透疹解毒,养阴清热。

    【主治】痘疹瘟疫表里俱热者。

    【组成】柴胡、干葛、芍药、黄、甘草、连翘各等分。

    【用法】上药用水220毫升,煎服。

    柴归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功用】养营透疹。

    【主治】痘疮及麻疹初起,发未退者。

    【加减】血热者,加生地;阴虚者,加熟地;气虚脉弱者,加人参;虚寒者,加炮姜、肉桂;火盛者,加黄芩;热渴者,加干葛;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区恶者加炮姜、陈皮。若治麻疹,或以荆芥易干葛;阴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黄、桂枝。

    【组成】当归6~9克,芍药(或生或炒)4.5克,柴胡3~4.5克,荆芥穗3克,炙甘草2.1~3克。

    【用法】上药用水220毫升,煎服。

    真珠散

    【来源】《董氏小儿方论》。

    【主治】斑疱疮疹,入眼疼痛,翳膜,眼赤羞明。

    【组成】栝楼根30克,蛇蜕皮(全,炙)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羊子肝1枚,批开去筋膜,掺入药6克,用麻缕缠定,放米泔内煮熟。任意与吃。如少小未能吃羊肝,以熟羊肝研和为丸,如黄米大,以生米泔下10丸,乳头上与亦可,每日3服。儿小未能食肝,与乳母食亦佳。

    加减消毒饮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八。

    【主治】痘初出以致起胀时,热邪在里,蒸热有汗者。

    【组成】升麻、牛蒡子(炒,研)、山豆根、紫草、连翘(去心)、生地黄、赤芍、川黄连、甘草(生)各适量。

    【用法】引用灯芯,以水煎服。

    风痧、白喉

    除瘟化毒汤

    【来源】《白喉治法抉微》。

    【功用】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初起,症状轻而白膜未见者。

    【组成】粉葛根6克,金银花6克,枇杷叶(去毛、蜜炙)4.5克,薄荷1.5克,生地6克,冬桑叶6克,小木通2.4克,竹叶3克,贝母(去心)6克,生甘草2.4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1~2剂。

    吹喉青黄散

    【来源】《白喉条辨》。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去涎。

    【主治】白喉。喉间红肿而痛,甚则颈项亦肿,痰涎较多者。

    【组成】飞青黛、西牛黄、老式大泥冰少许(新式者不可用)、西瓜霜、西月石、濂珠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用吹喉中。若咽燥者,用上白蜜,或鲜嫩侧柏叶捣汁调敷。

    加减滋阴清肺汤

    【来源】《喉痧症治概要》。

    【主治】疫喉白喉,内外腐烂,身热苔黄,或舌质红绛,不可发表者。

    【组成】鲜生地18克,细木通2.4克,薄荷叶2.4克,金银花9克,京玄参9克,川雅连1.5克,冬桑叶9克,连翘壳9克,鲜石斛12克,甘中黄2.4克,大贝母9克,鲜竹叶30张,鲜芦根(去节)3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血府逐淤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上。

    【功用】活血祛淤,行气止痛。

    【主治】上焦淤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淤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淤斑或淤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妇人血淤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淤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青凤散

    【来源】《喉症指南》卷四。

    【主治】白喉及喉风一切热证。

    【组成】青果炭9克(烧存性)、川贝、黄柏、儿茶、薄荷叶各3克,冰片2.4克,凤凰衣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再入乳钵内和研匀,收储瓷瓶封固。用时取少许,吹患处。

    养阴清肺汤

    【来源】《重楼玉钥》卷上。

    【功用】养阴清肺。

    【主治】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喘促气逆,甚至鼻翼翕动,脉数。

    【组成】大生地6克,麦冬3.6克,甘草1.5克,元参4.5克,贝母2.5克(去心),丹皮2.5克,薄荷1.5克,炒白芍2.4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加减】体虚,加大熟地;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加天冬、茯苓。

    语迟、不语

    鸡头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主治】小儿诸病后,六七岁不能语者。

    【组成】雄鸡头1枚(烧灰),鸣蝉3枚(微炒),甘草15克,(炙微赤,锉),川大黄30克(锉,微炒),麦门冬30克(去心,焙),当归23克(锉,微炒),黄芪23克(锉),芎23克,远志15克(去心),木通15克(锉),人参15克(去芦头)。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丸,以粥饮送下。量儿大小加减,不拘时候服。

    菖蒲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五。

    【主治】外感风寒,客于哑门,卒不能语。

    【组成】菖蒲、桂心、远志(去心,甘草水煎)各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3克,以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不拘时候。

    鸡胸、龟背、牙齿不长

    加减葶苈丸

    【来源】《片玉心书》卷五。

    【功用】清肺泻火。

    【主治】小儿肺热,致成龟胸,其胸高起状如龟样者。

    【组成】大黄(煨)、天冬(去心)、杏仁(去皮、尖,另研)、百合、桑白皮(炒)、木通、甜葶苈(炒)各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末,以蜜调和为丸。滚白水送下。

    龟背丸

    【来源】《永类钤方》卷二十一。

    【异名】龟胸丸(《婴童百问》卷五)。

    【主治】饮热伤肺,肺气胀满,而成龟胸、龟背。

    【组成】大黄0.9克(炒),天门冬(去心,焙)、百合、杏仁(去皮、尖,炒)、木通、桑白皮(蜜炙)、甜葶苈(隔纸炒)、朴硝制枳壳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以蜜调和为丸。食后用温汤化服。

    枳壳防风丸

    【来源】《婴童百问》卷五。

    【异名】枳壳丸(《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

    【主治】小儿龟背。

    【组成】枳壳(麸炒)、防风(去芦)、独活(去芦)、大黄(煨)、前胡(去芦)、麻黄(去节)、当归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10丸,食后米汤下。

    追风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功用】祛风邪,清头目,利咽嗝,化痰涎。

    【主治】新久偏正头痛,头晕目眩,心悸烦热,百节酸疼,鼻塞声重,项背拘急,或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

    【组成】川乌(炮,去皮、脐、尖)、防风(去芦、叉)、川芎(洗)、白僵蚕(去丝、嘴,微炒)、荆芥(去梗)、石膏(煅、研)、甘草(炙)各30克,白附子(炮)、羌活(去芦,洗,锉)、全蝎(去尾针,微炒)、白芷、天南星(炮)、天麻(去芦)、地龙(去土,炙)各15克,乳香(研)、草乌(炮,去皮、尖)、没药(细研)、雄黄(细研)各7.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1.5克,入好茶少许同调,食后及临睡前服。

    疝气、夜啼

    调中散

    【来源】《幼幼集成》卷二。

    【主治】婴孩盘肠气,腹内筑痛。

    【组成】青木香、川楝子、没药、白茯苓、上青桂、杭青皮、莱菔子、陈枳壳、尖槟榔、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入葱白6.6厘米,盐3克,水煎,空腹时服。

    刘寄奴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一。

    【主治】小儿夜啼不止。

    【组成】刘寄奴15克,甘草3克,地龙(炒)7.5克。

    【用法】上药咀。用水3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时时与服。

    万全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七引张涣。

    【主治】婴儿脏寒禀弱,或多囟解,面色青白,遇夜多啼,甚者烦闷,状若神祟者。

    【组成】沉香、丁香、人参、五味子、当归(焙)30克,赤芍药、白术各15克,桂心7.5克。

    【用法】上共药研为细末。每服3克,以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时滴口中。

    大安神丸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一。

    【异名】大惊丸(《世医得效方》卷十一)。

    【功用】安神定惊。

    【主治】小儿心热,夜啼烦躁。

    【组成】人参(去芦)、茯苓各15克,甘草30克(炙),僵蚕(去丝)7.5克,白术15克(煨),桔梗尾7.5克,辰砂15克,全蝎5个(去毒),金银箔各6片,麦门冬(去心,炒),木香各15克,酸枣仁30克(汤去皮、壳,蛤粉炒),大赭石15克(醋煮)。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水丸或蜜丸。急惊潮热,竹青、薄荷叶煎汤下;夜啼,灶心土煎汤下;伤食,荆芥煎汤下;疹痘,蝉蜕(去足,翼)煎汤下;搐搦,防风煎汤下;常服,金银花薄荷煎汤下;慢惊,冬瓜子仁煎汤下。

    蝉花散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主治】惊风,夜啼,咬牙,咳嗽,咽喉肿痛。

    【组成】蝉花(和壳)、白僵蚕(直者,酒炒熟)、甘草(炙)各7.5克延胡索5.4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一岁小儿每服0.25克;4~5岁,每服1.5克。食后蝉壳汤下。

    钓藤饮

    【来源】《婴童百问》卷三。

    【主治】小儿腹作痛,夜啼不歇。

    【组成】钓藤勾、茯神、茯苓、川芎、当归、木香、甘草白芍药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3克,加生姜、大枣,略煎服。

    【加减】啼必有脸红舌白、小便赤涩之症,去木香,加朱砂末3克研和,每服3克,木通汤调下,或锉散煎服亦可;惊啼,加蝉蜕、防风、天麻。

    脐风、脐湿、脐疮、脐突

    复生饮

    【来源】《丹台玉案》卷六。

    【主治】小儿脐风撮口。

    【组成】牙皂、僵蚕、穿山甲各1.8克,麻黄、防风、胆星、半夏各1.5克,甘草0.9克,大黄3克(后入,略煎一滚)。

    【用法】先即以此儿脱下脐带,煎五六沸去滓,再入前药煎。临服加入姜汁、竹沥各20毫升,麝香少许调匀,徐徐以匙灌之。以通利则有生机。

    黄柏黑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引《古今录验》。

    【主治】小儿脐中有渗出液,久不愈。

    【组成】黄柏(炙)30克,釜底墨1.2克。

    【用法】上二味,捣和为散。以粉洒于脐中,即愈。

    蚕号散

    【来源】《婴童百问》卷一。

    【主治】初生小儿,7日不食乳,名曰撮口。

    【组成】僵蚕4个(去嘴,略炒),茯苓少许。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蜜稠调,抹儿口内。

    神效散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主治】小儿脐部肿烂。

    【组成】黄连、郁金、黄柏各3克,轻粉0.75克,白矾1.5克(枯用)。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以葱煎汤,洗净患部,然后用药掺脐上,一日3~4次。

    辰砂全蝎散

    【来源】《古今医统》卷八十八。

    【主治】小儿初生口噤。

    【组成】辰砂(水飞)1.5克,全蝎(去毒,炙)20枚,硼砂、龙脑、麝香各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用乳母唾调涂口唇里及牙齿上,或用猪乳少许调入口内。

    渗脐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

    【主治】小儿脐湿。

    【组成】枯矾、龙骨(煅)各6克,麝香少许。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干撒脐中。

    二豆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

    【主治】婴儿脐突,脐忽肿赤者。

    【组成】赤小豆(不去皮)、豆豉、天南星(去皮、脐)、白蔹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用芭蕉汁1.5毫升,调敷肚脐四旁,每日2次。

    胎黄、胎风、胎毒

    沆瀣丹

    【来源】《幼幼集成》卷二。

    【功用】清热解毒,泻火导滞。

    【主治】小儿一切胎毒,胎热胎黄,面赤目闭,鹅口口疮,重舌木舌,喉闭乳蛾,浑身壮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麻疹斑痧,游风疥癣,流丹瘾疹,痰食风热,痄肋面肿,十种火丹,诸般风搐。

    【组成】杭川芎(酒洗)、锦庄黄(酒洗)、实黄芩(酒炒)、川厚朴(酒炒)各27克,黑牵牛(炒,取头、末)18克,薄荷叶13.5克,粉滑石(水飞)18克,尖槟榔23克(童便洗,晒),陈枳壳13.5克(麸炒),净连翘(除去心隔,取净)、京赤芍(炒)各18克。

    【用法】上十一味,依方炮制,和匀焙燥,研极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月内之儿,每服1丸,稍大者2丸,俱用茶汤化服。但觉有泄泻,则药力行,病即减矣。如不泄,再服之。重病每日3服,以愈为度。

    【禁忌】服药期间,乳母切忌油腻;胎寒胎怯,面色青白者忌服。

    断痫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异名】断痫丹(《袖珍方》卷四引《汤氏方》)。

    【主治】小儿胎风,久为惊痫,时发时止。

    【组成】蛇蜕(微炙)9厘米,蝉蜕(去土,炒)4枚,黄芪(锉)、细辛(去苗、叶)、钓藤钩子、甘草(炙,锉)各15克,牛黄(研)1.5克。

    【用法】上七味,捣研为末,和匀。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一岁小儿服2~3丸,二三岁小儿服10~15丸,人参汤下。不拘时候。

    蒋氏化毒丹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主治】孕妇过食辛热之物,热毒凝结,蕴于胞中,以致小儿初生,头面肢体赤如丹涂,热盛便秘者。

    【组成】犀角、黄连、桔梗、元参、薄荷叶、甘草(生)、大黄(生)各30克,青黛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白蜜为丸,每丸重1.8克。每次1丸,用灯芯汤化服。

    一抹金

    【来源】《活幼心书》卷下。

    【主治】小儿遍身生疮、溃烂如糜梨,脓汁不干。

    【组成】藜芦(净洗,焙)、蛇床子(去土)、红丹(火飞)各15克,硫磺、赤石脂、明矾(火飞)、五倍子(去内虫屑)、黄柏(去粗皮)各6克,轻粉少许。

    【用法】上药将前八味共研为末,同轻粉研匀,用生猪油和药末捣烂涂;或清油调搽。

    天竺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主治】小儿胎风惊热,手脚急强。

    【组成】天竺黄7.5克(细研),牛黄3.7克(细研),胡黄连7.5克,犀角屑7.5克,天麻15克,蝉蜕7.5克(微炒)。

    【用法】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不拘时候,以新汲水调下0.3~0.6克,2岁以上加药服之。

    脾胃虚弱、口涎

    调中正胃散

    【来源】《活幼口议》卷十九。

    【功用】健脾温中。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吐逆烦闷,神困力乏,饮食不美,虚弱思睡,睡不安稳。

    【组成】藿香叶、白术、人参、白茯苓、甘草(炙)、陈皮(去白)、山药、白扁豆(炒)、半夏曲、川白姜(炮)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克,水150毫升,生姜2小片,大枣半个,煎2~3沸服。

    助胃膏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功用】补脾健胃,温中理气。

    【主治】小儿胃气虚弱,乳食不进,腹肋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色青,或时夜啼,胎寒腹痛。

    【组成】白豆蔻仁、肉豆蔻(煨)、丁香、人参、木香各30克,白茯苓(去皮)、官桂(去粗皮)、白术、藿香叶、缩砂仁、甘草(炙)各60克,橘红(去白)、山药各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和成膏。每服如芡实大1丸,用米饮化下,不拘时候。量儿大小加减。

    助胃膏

    【来源】《洪氏集验方》卷五。

    【功用】助胃生津。

    【主治】小儿胃气虚弱,津液不足,食欲不振,口渴。

    【组成】人参、白术、甘草、小茴各15克,干山药30克,檀香3克,乌梅肉15克,白豆蔻仁15克,缩砂仁15克,干木瓜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膏。每服如皂子大1丸,空腹时嚼服,或用温水吞下。

    黄连二陈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

    【功用】清热祛痰,和胃止呕。

    【主治】小儿胎前受热,面色黄赤,手足湿,口吐黄涎酸黏。

    【组成】半夏(姜制)、陈皮、茯苓、生甘草、黄连(姜炒)各等分。

    【用法】用生姜为引,以水煎服。眼科

    眼科通治方

    炉甘石散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异名】炉脑散(《医学入门》卷八)。

    【主治】一切眼疾,下疳疮。

    【组成】炉甘石250克(用黄连120克,于银石器内煮一沸时,去黄连,取甘石研)。

    【用法】上药和匀,治眼疾每用0.15克,汤泡放温,时时洗之;治下疳,为末干掺。

    金液汤

    【来源】《一草亭目科》。

    【功用】疏风散热,活血明目。

    【主治】赤眼,以及赤眼日久不治或治而无效,风凝热积血滞,遂成外障者。

    【组成】软前胡3克,白桔梗2.5克,直防风3克,川独活1克,京芍药3克,肥知母1.5克,荆芥穗1.5克,苏薄荷1.8克,蔓荆子2克(炒,研),北柴胡3克(炒),片姜黄1.5克(炒)。

    【用法】上药咀片。水煎,饭后热服。

    光明散

    【来源】《青囊秘传》。

    【主治】一切目疾。

    【组成】川连9克,黄柏9克,黄芩9克,炉甘石(水飞)9克,梅片0.9克,辰砂0.9克,荸荠粉6克。

    【用法】先以三黄浸煮汁,入后药研至无声,澄清晒干,再研细。白蜜调,点于眼中。

    【加减】眼湿痒者,加胆矾。

    光明拨云锭子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主治】一切眼疾。

    【组成】炉甘石500克(煅过。以黄连250克,用水400毫升,煎5~7沸,淬7次,取净末60克),硼砂30克,冰片、珍珠、乳香、没药各3克,乌贼骨6克,麝香0.6克,血竭9克,黄连350克,龙胆草、当归、芍药、大黄、黄柏、黄芩、川芎、生地黄、白芷、防风、木贼、薄荷、羌活、红花、菊花各等分。

    【用法】前九味研极细;后十六味,水浸3日,煎成膏,合前药末捏成锭。净水磨化点眼。

    复明膏

    【来源】《古今医统》卷六十一。

    【主治】眼目一切翳膜。

    【组成】制甘石坯子150克,黄丹30克,人参、当归、青盐、乳香、没药、芦荟各3克,硼砂6克,珍珠1.5克,麝香0.9克,白蔹4.5克,海螵蛸、黄连粉、黄柏粉、蕤仁粉各15克,好蜜120克。

    【用法】上药各研为极细末,先将好蜜炼去沫净,滴水不散,然后入前项末药,慢火熬制,搅匀,做成锭子,银盒收贮。每以新汲水磨点四眦。

    复明膏

    【来源】《丹台玉案》卷三。

    【主治】一切翳障,并时行眼疾。

    【组成】川黄连2.5千克(煎极浓,去滓),秋梨10千克(取汁)。

    【用法】二汁同雪水熬成膏,入熟蜜500克,人乳1.25毫升,羊胆汁250毫升,和匀,晒微干成饼。用井花水磨点眼睛。

    煮肝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主治】小儿疳积,眼生翳膜;大人雀目。

    【组成】青蛤粉、夜明砂、谷精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15~21克,猪肝内煮熟,细嚼,用清茶送下。

    流泪症

    和肝散

    【来源】《银海指南》卷三。

    【主治】肝气不和,目赤肿痛;或因郁怒伤肝,肝阳上僭,两目昏花,羞明翳雾,眵泪俱多,甚则瞳神散大,视物无形。

    【组成】香附500克(分作四份:一份以酒浸,一份以盐水浸,一份以蜜浸,一份以童便浸,每浸3日夜后晒干)。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和匀。每服6克,白滚汤调下。

    真珠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〇七。

    【主治】肝虚,眼目迎风流泪。

    【组成】珍珠末、丹砂(研)各22克,贝齿5枚(灰火中烧,为末),干姜末22克。

    【用法】上四味,合研匀细,用熟绢帛罗3遍。每仰卧点少许于眼中,合眼少时。

    木贼散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七。

    【主治】眼出冷泪,属于实证者。

    【组成】木贼、苍术、蒺藜、防风、羌活、川芎、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水煎服。

    木贼煎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主治】疟疾,形实气强,多湿多痰者。

    【组成】半夏、青皮各15克,木贼、厚朴各9克,白苍术槟榔各3克。

    【用法】用陈酒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露一夜,于未发之先2时温服。

    暴风客热

    草龙胆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异名】龙胆草散(《普济方》卷七十四)。

    【主治】风热上冲,眼暴赤肿痛,睛疼连眶,睑眦赤烂,淤肉侵睛,时多热泪;逆损肝气,久视损伤眼力,或风砂尘入眼涩痛,致成内外障翳。

    【组成】蒺藜子(炒,去刺)、龙胆草各180克,赤芍药250克,甘草(炙)、羌活、防风(去叉枝)各30克,菊花(去枝)15克,茯苓(去皮)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6克,食后及临卧时用温酒调下。

    洗肝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功用】疏风散热,清肝泻火。

    【主治】风热热毒上散,眼目暴赤,肿痛难开,隐涩眵泪,昏暗羞明,或生翳膜,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脉弦实有力。

    【组成】当归(去芦)、薄荷(去梗)、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山栀子仁、甘草(炙)、大黄(煨)、川芎各60克。

    【用法】上药八味,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凉开水调下,食后服。

    汤泡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异名】清明散(《秘传眼科龙术论》卷七)。

    【主治】肝经不足,客热风邪上攻,眼目赤涩,睛疼睑烂,怕日羞明,夜卧多泪;或时行暴赤,两太阳穴疼,头晕昏眩,视物不明,渐生翳膜。

    【组成】赤芍药、当归(洗,焙)、黄连(去须)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用6克,极滚汤泡,乘热熏洗,冷即再温,一日洗3~5次,以愈为度。

    驱风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六。

    【主治】烂弦风赤,浮翳、胬肉攀睛,涩痒眵泪。

    【组成】防风(去芦)、龙胆草各15克,铜青9克,五倍子6克,淡竹叶1握(去根)。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1.5克,热汤60毫升泡,停冷澄清,洗眼。

    【加减】病甚者,加大黄;丹毒,加麻仁。

    目赤、肿痛

    既济解毒汤

    【来源】《卫生宝鉴》卷二十三。

    【功用】泻火解毒,导热下行。

    【主治】上热,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安卧;身半以下皆寒,足胫尤甚,大便微秘,脉浮数,按之弦细。

    【组成】大黄(酒蒸,大便利勿用)、黄连(酒炒)、黄芩(酒炒)、甘草(炙)、桔梗各9克,柴胡、升麻、连翘、当归身各3克。

    【用法】上药咀,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禁忌】服药期间,忌酒、湿面、大料物及生冷硬物。

    羚羊角饮子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主治】眼目外障,红赤肿胀,流泪,眵多黏稠,沙涩不适,头痛,珠痛胀急者。

    【组成】羚羊角(锉末)、犀角(锉末)、防风、桔梗、茺蔚子、玄参、知母、大黄(炮)、草决明、甘草(减半)、黄芩(炒)、车前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锉碎。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青金散(一)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主治】眼目暴赤肿痛,不能开;鼻息肉闭塞,颌面疼痛。

    【组成】芒硝1.5克,青黛1.5克,乳香、没药各少许。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鼻内搐之。

    羌活胜风汤

    【来源】《原机启微》卷下。

    【主治】风热上扰,眵多既躁,紧涩羞明,赤脉贯睛,头痛鼻塞,肿胀涕泪,脑颠沉重,眉骨酸疼,眼生外翳。

    【组成】白术1.5克,枳壳、羌活、川芎、白芷、独活、防风、前胡、桔梗、薄荷各1.2克,荆芥、甘草各0.9克,柴胡2.1克,黄芩1.5克。

    【用法】上药共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取150毫升,去滓热服。

    青金散(二)

    【来源】《御药院方》卷十。

    【功用】清脑明目。

    【主治】风热上攻,目睛疼痛。

    【组成】龙脑、青黛、薄荷叶、朴硝各3克,乳香0.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用0.15克,鼻内搐之。

    目睛疼痛

    蔓荆实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〇六。

    【主治】目睛疼痛,上连头痛。

    【组成】蔓荆实(去皮)、甘菊花、羌活(去芦头)、黄芩(去黑心)、芎、防风(去叉)各30克,石膏90克,甘草(炙,锉)15克。

    【用法】上八味,粗捣筛。每服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食后及临卧温服。

    碧云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三。

    【主治】头风日久,连及眉棱骨酸痛,眼皮跳动,渐起蓝云遮睛,多致损目。

    【组成】川芎、鹅不食草各30克,细辛、辛夷各6克,青黛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患者口含凉水,令入将药末吹入左右鼻孔内,取嚏为效。或以鼻嗅药,则效缓。

    芎归明目丸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主治】营血虚少,眼目羞明酸痛,不能视物。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地黄、牛膝、甘草、杞子、天冬、甘菊各适量。

    【用法】上药炼蜜为丸。每服6~9克,每日3服。

    【加减】外障,加木贼;内障,加珍珠。

    芎黄散

    【来源】《普济方》卷七十七引《卫生家宝》。

    【主治】血灌瞳仁,目睛疼痛。

    【组成】白牵牛(炒)、大黄(煨)、川芎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9克,临卧用砂糖水调下;睛疼者,用温酒调下。

    决明子丸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七。

    【主治】风热上冲眼目,或外受风邪,眼目疼痛,视物不明。

    【组成】决明子(炒)、细辛(去苗)、青葙子、蒺藜(炒,去角)、茺蔚子、芎、独活、羚羊角(镑)、升麻、防风(去叉)各15克,玄参、枸杞子、黄连(去须)各90克,菊花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淡竹叶煎汤送下。

    白涩症、溢血

    青金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〇七。

    【功用】久服长生,明目。

    【主治】五脏积热,眼干涩难开。

    【组成】青蒿花(三月三日采,阴干)适量。

    【用法】上药一味,捣罗为散。每服9克,空腹用井花水调下。

    洗心汤

    【来源】《丹台玉案》卷三。

    【主治】心经积热上攻,眼涩睛痛。

    【组成】白术、当归、大黄、赤芍、荆芥、甘草、薄荷各4.5克。

    【用法】上药以水煎,空腹时服。

    桑白皮汤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功用】清肺利湿。

    【主治】肺脾湿热熏蒸,两目涩痛,不红不肿,名曰白涩症。现用于慢性结膜炎、泡性结膜炎及由于肺脾湿热而成者。

    【组成】桑白皮4.5克,泽泻、黑玄参各2.4克,甘草0.75克,麦门冬(去心)、黄芩、旋复花各3克,菊花1.5克,地骨皮、桔梗、白茯苓各2.1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温服。

    退赤散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功用】清肺凉血。

    【主治】肺经有火,血热妄行,白睛溢血,成片状或点状,常因咳嗽而起。

    【组成】桑白皮(蜜制)、甘草、牡丹皮(酒洗)、黄芩(酒炒)、天花粉、桔梗、赤芍药、归尾、瓜蒌仁(去壳、油,为霜)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用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

    内障

    空青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

    【主治】黑风内障,肝肾风虚,上焦客热,昏暗不见物。

    【组成】空青15克(烧过,细研),赤茯苓30克,甘菊花15克,覆盆子30克,枸杞子30克,羚羊角屑15克,羌活23克,人参23克(去芦头),槐子23克(微炒),车前子15克,玄参23克,决明子30克,楮实30克(水淘去浮者,微炒)。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入空青,研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后以竹叶汤下20丸。

    卷帘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主治】久新眼病,昏涩难开;翳膜遮睛,或成胬肉,或连脸赤烂,常多冷泪,或暴发赤眼肿痛。

    【组成】炉甘石120克(碎),黄连21克(捶碎,用水250毫升煮数沸,去滓),朴硝15克(研细)。

    【用法】先将炉甘石末入坩埚内,煅令外有霞彩为度,入黄连、朴硝,水中浸,飞过,候干;又入黄丹1.5克,水飞过,候干;次入青盐、胆矾、铜青各1.5克,硇砂、腻粉、白丁香、乳香(均别研)、铅白霜各0.3克,黄连末15克,白矾6克(半生半熟,飞过),上药共研为细末,和匀。每用少许点眼。

    明目夜光丸

    【来源】《疡医大全》卷十一引《治眼奇方》。

    【主治】内障翳膜。

    【组成】生地(酒洗),钗石斛、当归(酒洗)、菟丝子(酒煮,捣烂)、青葙子、枸杞子各60克,人参、山萸肉(去核)、怀牛膝(酒洗)、粉丹皮、元参各30克,白茯苓、山药各45克,密蒙花、菊花各15克,北五味21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空腹时用开水送服。益气聪明汤【来源】《东垣试效方》卷五。

    【功用】益气升阳,聪耳明目。

    【主治】脾胃气虚,致患内障,目糊,视物昏花,神水变淡绿色;次成歧视(复视),久则失明,神水为成纯白色。亦治耳聋,耳鸣。现多用于老年性白内障、色弱、色盲、听力减退等属于气虚清阳不升者。

    【组成】黄芪、甘草、人参各15克,升麻、葛根各9克,蔓荆子4.5克,芍药3克,黄柏3克(酒制,锉,炒黄)。

    【用法】上药咀。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热服。临卧近五更再煎服之。

    明目地黄丸

    【来源】《医学心悟》卷四。

    【主治】内障,隐涩羞明,细小沉陷。

    【组成】生地(酒洗)500克,牛膝60克,麦冬180克,当归150克,枸杞子9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用甘菊花180克熬膏,和炼蜜为丸。每服9克,开水下。

    洗肝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七。

    【主治】肝经郁火上冲,雀目内障,眼中痒涩,朝明暮暗,黄昏视物难见。

    【组成】车前子3克,柴胡4.5克,黄芩3克,细辛1.5克,玄参3克,茺蔚子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用水300毫升,加黑豆3~7粒,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卓肝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主治】肝肾气虚,风邪热毒,上攻眼目,气虚衰微,目视如烟雾,如蚊蝇飞舞,将变内障。

    【组成】大黄(锉,炒)、车前子、细辛(去苗叶)各30克,黄芩(去黑心)、茺蔚子、玄参各60克。

    【用法】上药六味,粗捣筛。每服3克,用水200毫升,黑豆3~7枚,同煎至120毫升,去滓放温,食后、临卧服。

    青风羚羊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七十七。

    【主治】青风内障。

    【组成】羚羊角3克,玄参3克,地骨皮3克,车前子4.5克,川芎3克,羌活3克,细辛1.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以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温服。

    外障

    复明膏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五。

    【主治】眼目外障。

    【组成】白丁香(腊月收者尤佳,水飞,称)25克,拣黄连30克,防风(去芦,锉一指许)30克,新柳枝(方3厘米者)3片。

    【用法】上四味,用新水1.5升,雪水更妙。春、秋两三时,冬月一夜,于银、石器内熬至900毫升,滤去滓,另用蜜500克,密陀僧少许研极细末,入蜜搅匀另熬,以无漆匙撩点,下蜜中急搅,候沸汤定,一入搅蜜,一入旋又搅药汁,都下在内搅匀,再熬三两沸,色稍变,用新绵重滤去滓,盛器内,点眼如常。

    流气饮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功用】疏风泻火,退翳明目。

    【主治】风热上攻,眼目昏暗,视物不明,常见黑花;当风多泪,怕日羞明,眵多赤肿,隐涩难开;或生障翳,倒睫卷毛,眼弦赤烂,及妇人血风眼,时行暴赤肿眼,眼泡紫黑者。

    【组成】大黄(炮)、川芎、菊花(去枝)、牛蒡子(炒)、细辛(去苗)、防风(去苗)、山栀(去皮)、白蒺藜(炒,去刺)、黄芩(去芦)、蔓荆子(去白皮)、荆芥(去梗)、木贼(去根、节)、甘草(炙)、玄参(去芦)各30克,苍术(米泔浸一夜,炒)60克,草决明45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每服7.5克,临卧时用冷酒调下。如婴儿有患,只令乳母服之。

    泻肝汤

    【来源】《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

    【主治】风热入眼,致患鹘眼凝睛外障,初起痒痛泪出,眼珠难以回转,不辨人物者。

    【组成】防风、大黄、茺蔚子、黄芩、黑参、桔梗、芒硝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次3克,以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食后去滓温服。

    炉甘石散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七。

    【功用】除风退赤,去翳明目。

    【主治】一切外障,白睛伤破,烂弦风眼。

    【组成】炉甘石3克,片脑0.3克,黄连0.8克。

    【用法】上制甘石60克。以黄柏30克,黄连15克煎浓汁滤净,投入甘石内晒干,以汁投晒尽为度。和匀,研为细末,乳汁调匀,涂烂处。

    眼外伤

    一绿敷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七。

    【主治】眼泡打伤,赤肿疼痛。

    【组成】芙蓉叶、生地黄各等分。

    【用法】上药捣烂,敷眼泡上;或研末,以鸡蛋清调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