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营造说话投机的氛围
交谈过程中,由于话不投机或不善表达,便常出现冷场的情况,冷场无论对于交谈、聚会,还是议事、谈判,都是令人窘迫的局面。在人际关系中,它无疑是一种“冰块”。如果不融化这块“冰块”,就很难交流、沟通、办事。
冷场一般出现在双方对谈话缺乏内在动力、不感兴趣的情况下。
在交际活动中,如果当事人一时没有什么需求的欲望,那么,会话在这个时候就成了多余的事,冷场便不可避免。
另外一些易引起冷场的原因还有:在交际场上,当人际吸引力不强或存在沟通的心理障碍时,当心境影响人际认知与情感交流时,当情境因素发生作用(如环境使人产生共同的压抑感或沉默情境感染旁人等)时,等等。
有人作了分析,认为聚会者之间存在以下十种情况时,最容易因“话不投机”而出现冷场:①彼此不大相识;②年龄、职业、身份、地位差异大;③心境差异大;④兴趣、爱好差异大;⑤性格、素质差异大;⑥平时意见不合、感情不和;⑦互相之间有利害冲突;⑧异性相处(尤其在单独相处时);⑨因长期不交往而比较疏远;⑩均为性格内向者。
冷场是交谈即将失败的一个征兆,所以,谈话双方对可能出现的冷场,要有一定的预见,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比如,举行座谈会,可精心挑选出席对象,既要考虑与会者的代表性,也要考虑与会者的可能发言率,以免坐而不谈。有时,甚至还可预先排定座次,尽量不要让最可能出现冷场的几种人坐在一起,使说话少一点拘束。同时,还要将健谈者与寡言者适当地相互搭配。这样就可借助组织手段,尽量避免出现冷场。
避免冷场是谈话双方共同追求的,但万一出现冷场时,还是要有些准备。作为主人或会议主持者,作为会话的一方,你可以用下面的做法打破冷场:
立刻向对方介绍一个人、一件事或一样东西,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激发他们重新开口的兴致;提出一个人人(至少是多数人)都感兴趣并有可能参与意见、发表看法的问题,重引话题;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再巧妙地转入正题;用聊天的方式,同一两个人谈谈家常,问问情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引出众人关注的话题;故意挑起一场有益的争论;就地取材,对环境、陈设等发表看法,引起议论。
有人列出以下十条话题,可供冷场时“救急”之用:①对方的孩子;②对方个人爱好;③对方事业上的成就;④对方的健康;⑤体育运动;⑥影视戏剧;⑦新闻趣事;⑧日常生活中的“热点”;⑨某地的风情、特产;⑩旅游、采购。
年龄大的人喜欢回忆往事,同他们聊聊本地市政的沿革、民情的变迁、风俗的演化等。由于掌故颇丰,他们往往会油然而生浓郁的谈兴。
或者,如果没有别的话题,那么不妨向他们询问一下其子孙儿女的近况,一般都能撬开老年人的话匣子。年轻人性格活泼,爱好广泛,音乐、电视、美容、旅游等都可激起他们的谈兴。
同女士谈话,可选择一些家庭趣事,但同男宾讲相同的内容必会被视为婆婆妈妈;企业家不喜欢在休息时多谈生产,作家不讨厌对自己作品兴致勃勃的议论;卓有成就者愿意畅谈奋斗的历程,事业失败者懒于提起不走运的往事……总之,打破冷场的话题,“聚焦点”要准,“参与值”要高,即话题应是共同关心、能引起注意、人人可参与意见的话题。
另外要注意如果话题可能使在场者(哪怕只有一位)窘迫或不快,即使可立即引起众人议论,也不宜作为打破冷场的话题。比如,某人近期丧子,一般就不要当着他的面大谈儿女之事,以免勾起他的伤感。否则,“一人向隅,举座不欢。”
关心、体谅、坦率、热情,是打破冷场的最有力“武器”。只要以这样的态度去努力,“坚冰”可以融化,僵局不难打破。希望你在会话遇到冷场时,能够以这种态度,去运用上面介绍的技巧,作一次成功的“破冰”尝试。
从根本上讲,打破冷场最有力的武器是谈话对方的内在动力,是双方的热情、坦率。
二、如何应对话不投机的场景
也许有人认为,当遭遇到话不投机时,只要把嘴闭上不吱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试问总是闭着嘴不说话,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吗?话不投机不等于不说话,更不等于不表达。善于在话不投机时与对方有效沟通是某些特定时机和特定场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生活中有很多人其实并不具备这种素质,本来面对的是一个不投机的人,应该少说,却偏偏说多了,话多有失,给对方留下了把柄或透露了不该透露的内幕。所以在话不投机时有分寸地表现自己是大有学问的。
多听对方说:让他把心掏出来
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同他打招呼,点头示意比贸然插嘴要可爱得多。
与人谈话,包括“听”与“说”两部分,因此,这两方面都不可疏忽。
而我们常犯的毛病是,往往只注意自己所说的话,脑子里只是在考虑着“接下去该说什么话”,而很少注意思考对方所说的话,如果对方所讲的话中另有含意,往往会被疏忽过去。
会说话的人,在别人说话时,都很注意听着,然后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不会说话的人,总是随时将自己的身体抬高,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一有机会,马上插嘴,而且更糟糕的是他所讲出的话,往往文不对题。因此,应该学会注意去听对方说话。最理想的说话形式是听七分,说三分。
注意听对方的话,并不表示只听他所讲出的话,还要去注意对方的表情、动作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你能这样全心全意去聆听对方讲话,对方一定很高兴,他会有一种踏实感,因为他觉得他所说的话已受到你的重视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认真地听对方所讲的话,也可以适时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例如:“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者是“嗯!我也有同感。”
如果你没有用心听,那你只能含含糊糊地回答说:“哦!这样啊!”
前者的要领就是将对方所说的话,再一次由你的口中表示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和对方同调,也可以说是借着对方的言词来承认对方的价值,这样会令对方觉得你是个善解人意的人。
不该说不说:把不利的话憋回去
说话者都希望自己成功,因此,都会本能地尽量避免使用带有负面性或者否定性含义的词语,尽可能不使用引起对方戒备的话语。
人们的潜意识里又常常有一种被害者意识,即老是怀疑自己是不是会受到不利的对待,这种意识显然是否定的、负面的。但通常这种意识并不表现为明显的对话,而是作为一种恐惧、担心、紧张不安的心情表现出来。
这种负面的意识传递给对方,往往会使对方产生怀疑,以至于将心理封闭起来,使进一步的沟通变得困难。所以,不要把担心和急切的负面意识暴露给对方。
常见的导致话语不投机的状况大致有下列几种:①急于求成、催促对方的话;②猜疑对方身份、权力的话;③推诿责任的话;④让人情绪低落的话;⑤责备对方的话;⑥惟利是图、充满铜臭的话。
设想一下,如果你面对的登门请托者老是说这些生硬的、令人丧气的话,对他产生怀疑是自然的,甚至还会产生反感,与他继续交谈的兴趣就会消失,更不用说帮他的忙了。所以,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必须在说话中做到不该说时不说,不该说的不说。
避重就轻:不要将话柄授给别人
避重就轻的说话方式是我们在回避敏感性问题时的有效技巧。它不对问题指向的事物作出全面的、正面的评价,而是将对方的提问进行分解或转化,只挑其中无关紧要的部分给予回答,或者只对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加以论说,而不触及问题指向的重心,以避开对方的锋芒。
巩俐在扮演电影《红高粱》的女主角一炮打响以后,引起世人的注意。当《红高粱》在香港第一次放映时,有位香港记者在采访她的时候,问:“你对自己的相貌如何评价?”要让巩俐自己评价自己的相貌,巩俐的确有点为难,不管她回答自己的外貌漂亮还是不漂亮,都有可能引起麻烦,把自己推入难堪的泥潭。这时巩俐灵机一动,指着自己的小虎牙笑着说:“我觉得我的牙齿很漂亮,因为它整齐而与众不同嘛。”
作为一个誉满四海的公众人物,巩俐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媒体大肆炒作,特别是有关相貌的评价,更是容易引起人们的议论。因此,巩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意避重就轻不评价自己整体的外表形象,而只抓住“牙齿”这个部分作答。这个聪明的应对不会给别人留下什么话柄,使她顺利地过了这一关。
解铃系铃:要想解铃就别放过系铃人
如果能反被动为主动,让对方代替自己回答问题,可以说是语言交际中的较高境界了。运用“解铃系铃”法就能做到这一点。“解铃系铃”法的原理是,将对方的问题暂放一边,我方针对对方的提问,举出一个类似的事物,进行反提问,请对方说出其中的道理,然后回到最初的问题上,说明对方的观点正是问题的答案。一个回合下来,对方这个“系铃人”在我方的诱导下不知不觉又成了“解铃人”,使我方得以轻松地摆脱困境。
四川泸州某养殖场向贵州某孵化厂订购一批良种鸭仔,双方议定价格后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由卖方代办运输,货到后如数付款。不料卖方在运货中管理不善,致使这批鸭仔在中途死去几千只。由于合同上未提及损耗之事,卖方便借机要买方报损,死鸭活鸭一块儿如数付款。买方经办人自然不依,说:“我们是养殖场,不是烤鸭店,死鸭仔怎能要活鸭仔钱?”
卖方说:“合同上不是说货到如数付款吗?难道死鸭仔不是鸭仔?”这么一问,倒把买方说话人问僵了,一时没了词。正在这时,该养殖场场长走了过来,笑着朝着卖方那位说话人说:“哎,同志,请问你家几口人?”
“五口。”对方脱口答道。
“哪五口?”场长又问了一句。
“一老母,夫妻俩,俩孩子。你问这个干什么?”
“你父亲,祖父母呢?”
“早死了。”
“难道他们就不是你家中的人了吗?”
“唔?”对方一听,自知理亏,只好承担损失,一场干戈就此平息了。
这场纠纷理亏在何方,明眼人一看便知,卖方硬钻合同的空子,实属无赖行为。而买方的养殖场场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乃高明之举。
改换话题:偷换前提巧回避
有些提问者别有用心,不怀好意,常常预先设置一种假定的场景或情况,企图诱使我们作出符合其愿望的回答。认清了这一点“阴谋”之后,我们可以不去理会对方设下的前提,而另外拟出一个与此相关的、便于自己答复的先决条件,然后在这个不知不觉被偷换的条件下从容作答,对方为了掩护自己的真实意图,即使意识到你是在有意回避,但你让他再也说不出话来,也只能心照不宣,不会对此再作追究。
王元泽是北宋丞相王安石的儿子,他自幼聪明。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少数民族领袖派人扛一个很大的铁丝笼子来到他家。
笼子里发出一阵阵的怪叫声,众人都惊疑不定地望着笼子,只见里边关着两头蹦跳不定的小走兽:一头长着角,像鹿;一头也长着角,也很像鹿。
客人等笼子停放在庭院后,笑着问一旁玩耍的王元泽:“王公子,笼里关着一头小鹿,一头小獐。你可知道,哪是小鹿,哪是小獐吗?”王元泽朝笼里打量起来,见里面的小走兽模样实在差不多,难以分辨清楚。但他很快地回答道:“小獐旁边是小鹿,小鹿旁边是小獐。”
众人闻得此言皆哈哈大笑。那位客人心里暗暗称奇:小公子在不认识鹿、獐的情况下,作出如此回答,虽然有些滑头,可也难以驳斥,难以说他不对啊!
王元泽回答就是利用了这种循环规律,指出哪头是鹿要用獐来解释,而指出哪头是獐时又倒回来要用鹿来说明,这就构成了循环,于是他巧妙地将客人的问题应付了过去。
故意曲解:以虚掩实装憨直
对于一些敏感性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直接就问题的本质提出质疑,而是从其他貌似平常的事物着手,旁敲侧击地进行诱导性询问。这时,我们可以故意装作不懂对方的真正用意,而站在非常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曲解其问话,并将这种曲解强加给对方,使对方意识到我方的有意误解实际上是在表达委婉的抗议和回避,从而识趣地放弃自己的追问。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别有用心地问王蒙:“请问,50年代的你与80年代的你有何相同与不同?”这里,这位记者的用意是路人皆知的。王蒙当时也十分清楚。他不慌不忙地抬起头,从容不迫地回答道:“50年代的我叫王蒙,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的是,那时我20来岁,而现在我则有50多岁了。”
记者的提问只给出了年代限定的范围,王蒙虽然知道对方是想借机让他谈一谈对中国国内形势改变的感受,但是却故意曲解其本意,只是从自己年龄变化的角度作答。这个回答虽然也算是“合格”,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给对方任何有用信息,令其大失所望。
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个怪癖——彻夜喝酒放歌。每当夜幕降临,星月争辉的时候,他就喝得酩酊大醉。于是,鼓瑟之乐,弦竹之乐,犹如神曲仙谱,将他催入酣甜的梦境。他这样混混沌沌地过日子,朝政一片混乱,邻国也蠢蠢欲动。直到楚国派兵要攻打齐国时,齐威王才急忙派淳于髡到赵国搬救兵,能言善辩的淳于髡成功地说服赵国出兵救齐,楚国撤兵。之后,齐威王高兴地大设宴席,彻夜放歌纵酒的坏毛病又复发了。这时,淳于髡决定找个机会,劝说他改掉这个恶习。
这天,齐威王又大摆宴席,庆贺淳于髡外交成功。淳于髡认为机会来了。席间,齐威王端起酒杯问他:“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说:“臣喝一斗也醉,喝一坛也醉。”齐威王不解地问:“喝一斗就醉的酒量,怎能喝上一坛?”
淳于髡说:“您赐我佳肴美酒,却命人紧紧盯住我,我哆哆嗦嗦地趴着喝酒,顶多喝一斗就成烂泥了。可是,如果碰上尊贵的客人,我笑吟吟地给他们敬酒,就能喝上二斗;如果是老友重逢,话题如丝,我能喝五六斗;如果是乡里聚会,男女坐在一起,喝酒行令,我即使喝上八斗,也可能只醉个二三分;如果喝到傍晚,酒快喝光了,大家又把剩余的酒倒在一起,想要助兴地让我喝,那时我就会喝得酩酊大醉,自然也失礼了。可能搞得杯盘狼藉,语言混乱,这就叫做酒极生乱,乐极生悲啊!然而,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道理!”
淳于髡为了引导齐威王认识到长夜放歌的错误,巧用看似风马牛不相极的话语,不但成功地解释了齐威王的问话,还使齐威王很受教益。从此,齐威王一改彻夜喝酒放歌的坏毛病,励精图志,最终使齐国国泰民安。
反守为攻:把对方的皮球踢回去
反守为攻的战略就是在回答提问之前,针对问题本身的难度先向对方发问,把压力转移到提问者本人身上,反被动为主动。这常使毫无心理准备的对方措手不及,我方因此而顺利地扭转形势。我们在回避自己不愿作答的问题时可运用这一技巧。
1987年5月,我国足球教练高丰文,率中国足球队南下。在与香港队大战前夕,香港有位记者想探听“军情”,便问高丰文:“你将怎样对待香港队惯用的打法?”高丰文反问道:“你说香港队的惯用打法是什么呢?”这记者冷不防被问住了,只得改口退守:“大概是防守反击吧。”高丰文立刻补上一句:“我不是郭家明(香港队教练),我不知道他如何布阵。但是不管香港队怎样变化,我们都一样准备。”
记者想打探中国足球队如何应付香港队的惯用打法,高丰文抓住对方提问的“惯用打法”这一不严密的说法,让记者自己作出解释,记者没想到问题反而会落在自己身上,气势立刻短了几分,高丰文因此也能够非常从容地按着自己的意愿作答。
留有余地:进攻时别忘留退路
在某些特定场合的提问中,常有令回答者在应答上左右为难的情况,尤其是某些选择性的问题,由于各选择项所代表意义的特殊性,不管我们倾向于哪一边,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么,遇到这种“两难”的情况时,该如何应对呢?我们不妨跳出“非此即彼”的框框,分别肯定双方的优点,在一个动态性较大的前提下,将答案说得灵活可变,为自己留下收缩自如的退路。
顾维钧是我国外交界的耆宿。他在担任驻美公使时,有一次参加各国使节团的国际舞会,与他共舞的美国小姐突然问他:“请问您喜欢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呢?”坦白地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若说喜欢中国小姐,会立刻得罪美国小姐;若说喜欢美国小姐,实乃违心之论。
顾维钧不慌不忙地答道:“不论是中国小姐,还是美国小姐,只要喜欢我的,我都喜欢她。”
本例中,“中国小姐”和“美国小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身为驻美公使的顾维钧如果草率地予以回答的话,很有可能有辱使命或者得罪对方。因此,他没有按照固有的模式从这二者中选择一个,而是跳出提问的框框,一概而论,表明,只要她“喜欢我”,“我都喜欢她”,从而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借题夸张:顺着杆子爬上去
对于那些毫无根据,又极具挑衅性的提问总是会激起人们的反感,但是直接的指责反而会显得自己涵养不够。所以,我们不如根据对方的诘问,为自己编造一个更严重的罪责,嘲讽对方无中生有、不讲礼貌,表达我方对这种无凭无据的问题的极大愤怒和拒绝回答的态度。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而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了发出长时间的哈哈大笑之后反问说:“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用一句没有根据的传言来质问蒙博托是否廉洁,蒙博托没有被对方刺激得暴跳如雷,反而编出一个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加重”自己的“罪行”,以讽刺记者所提问题的荒谬与别有用心,间接表明了自己的清白,维护了自己的名誉。采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忌被激怒。
闪避回旋:闪烁其辞巧规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言辞交往时,经常都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不便回答的问题。对此,又不好不予理睬,拒而不答。这时,只有想方设法地闪避,才是上策。一般说来,当你对别人的问题采取闪避回旋的策略后,别人都不会不知趣地穷追不舍(真要有那种人,那就得采用另外的策略了)。
闪避是言语交际中从礼貌的角度出发的,它的要求是:对别人所问,应当回答,但答要答得巧妙,迂回地达到躲闪、回避别人所问的目的。既要让别人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要维护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则。
话不投机时多用闪避回旋的方法说话可以规避许多隐晦语。面临下列各种情况时,可采用闪避回旋法。
(1)肯定答复会带来灾祸时
在某些特殊场合,如果对需要直接并且肯定答复某个问题时,就会出现可怕的后果。
楚汉相争中,项羽灭秦自尊西楚霸王后,封刘邦为汉王,拟让其赴南郑就国。项羽的谋士范增反对说,南郑内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岭之险,刘邦去那里不似老虎归山?项羽说,我已经封了,怎么办?范增说,明日早朝你可问刘邦愿不愿去。如他说愿,那你还斥责他不听命令,将其杀掉;如他说不愿,那你也斥责他不听命令,将其杀掉。第二天,刘邦上朝,项羽便依计问刘邦。刘邦回答说:“臣为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惟命是听。”刘邦的闪避,使项羽想杀他的两个借口都落了空,从而避免了一场灾祸。
(2)明确表态会造成恶果时
需要明确表态时要看具体情形。否则,乱表态,就会出现问题。一次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孔子想:如果自己说有,那么孝子贤孙就要跟着去殉葬;如果自己说没有,那么不肖子孙就会抛弃死者的遗体不埋葬。于是说道:“你要知道人死了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的话,等你死后自然就知道了。”
(3)正面回答会公开隐情时
有些时候,面对别人的提问,如果正面回答,就会暴露某些秘密和隐私。日本影星中野良子已经35岁而未婚,许多人都很关注她。一次她来中国上海参加艺术活动,有人便问她何时结婚。她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