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艺术模板-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把握好说话沉默的艺术与分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些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你完全可以不必说那么多的话,以你的沉默来表达你的不满,这会让对方感到不安,从而反省自己。通过这种毫不费力而又不伤和气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是真正明智的选择。法国有句谚语,雄辩如银,沉默是金。在为人处世中,对一些人一些事确实是沉默胜于雄辩。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得体的语言艺术,运用好了常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沉默像乐曲中的休止符,它不仅是声音上的空白,更是内容的延伸与升华。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语言,是一种不用动口才的口才。

    一、明确沉默的精髓

    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先生说过:“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说话的嘴不说话并不是它不运动,而是另一种运动态式,潜意识里的动作通过眼睛在传递信息。人们说话,无非是在表现,在交流,在传递情感,沉默的人似乎失去了这些功能,殊不知,它或许正是在传递着更高一层的信息功能呢。

    沉默是一个人气质和品格的体现

    沉默是一种包容着丰富智慧的美德。沉默是一种含蓄的语言,是一种深层意义和高层方式的表达。荀子说过:“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语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当今一位作家说得也很精彩:“太阳不语,自是一种辉煌: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

    沉默是处世待人的一种艺术,是一个人走向成熟时呈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一种通达的机智。在失败中沉默,可以在镇静与反思之后,变得更加理智和坚强;在成功时沉默,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确立崭新的起点和更高的目标。

    但是,并非人人都懂得沉默。不说话并非意味着沉默。只有在智慧的笼罩下,沉默才成其为真正的沉默。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沉默,也就真正懂得了表达。

    沉默是一种处世态度

    无论大人物小人物都会运用沉默。有些人厌恶它、唾弃它或给它以种种罪名诋毁它,但它仍以神奇的诱惑力,让人们去亲近它、拜访它。

    徐庶进了曹营——一言不发,那是身不由己的悲哀与抗衡,曹操也无可奈其何。“文革”期间斗走资派,有多少老干部在批斗会上一言不发,虽说是失去话语权的抗争,却也让造反派束手无策。

    有人说沉默是金,应该说这是人类在历史与文明进程中血与泪的经验结晶。因为沉默有时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祸从口出”的防御。

    言多必失如曹操杀杨修,是恨他那张嘴多事,你太聪明也不能让顶头上司失去尊严呀!

    沉默是一种智慧

    沉默或许是一种无声的抗争,或许是燃烧的怒火,或许是心底的悲鸣,更或许是不屑一顾的嘲笑。就像周瑜打黄盖,群臣急于讨保求饶,唯诸葛亮冷笑旁观一言不发,因他的智慧早已识破了周瑜的妙计。

    又如日寇入侵时,疯狂扫荡围剿,把群众集中起来追查逼供,有血性的中国人在屠刀下宁可死,也缄默无言。这时的沉默是那般神圣与威武不屈,令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也会胆战心惊。

    日常生活中也会有高压逼迫下的沉默无言,那是另一种生态形式。

    尽管你骂他“瘟猪一样,屁都压不出一个”,但他的沉默却是精神胜利法的杰出成果!即是不从社会政治经济与人事交流角度去看,沉默也无愧于大智大勇,又远远胜过声嘶力竭,让人回味细嚼则心服口服。

    沉默是一种艺术

    说到底,沉默实在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行为,一种大智慧大觉悟大道德的包容与风采。

    一对情人相遇,泪眼双流语无一句,那是心有灵犀,无声胜有声吧!

    而家庭夫妻中的沉默,有形影相随,举案齐眉,灯下无语,笑意盈然,那是多么富有诗意啊!虽也有女河东狮吼,男笑而避之,却相安无事不也乐之!虽有喋喋不休争吵无尽,却又有默默相伴,虽有风狂雨猛的发泄,却也有寂静无声的认可,岂不令人叹之:同栖的鸟儿还是要比翼齐飞啊!日常生活中的沉默,是那么神奇般的与艺术有关。为爱的牺牲而沉默,为爱的奉献而沉默,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为了永久的思念,为了心底那挥之不去的情结,为了美好的憧憬和坚韧的期盼而沉默,现实生活中已经留下了那么多的令人感叹的故事与精彩的画卷。

    有时候,话说得天花乱坠却无济于事,说了等于没说,说多了又等于一堆垃圾。而沉默则蕴藏了万马千军咄咄逼人,不说胜过万语千言。

    这个世界因有太多的烦燥与不安,与太多的语疾不无关系。在倡导和谐与和平的社会里,愿沉默的智慧与艺术多多益善。

    沉默是一种自我保全的艺术

    “祸从口出”,这是人们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少说话就会少得罪人,因此也就会少惹事上身,这是千百年来国人的处事哲学。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一句不如少一句,话多必有漏,因此少说为妙。

    这一点,我们可能不太注意,可是只要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许多人在公开的场合总是金口难开。

    二、准确把握沉默的时机

    心照不宣时保持沉默

    心照不宣即心里明白但不说出,这也是保持沉默的一种方法。

    在一座寺庙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他手下有一个非常不听话的小和尚。这个小和尚总是深更半夜越墙而出,早上天未亮再越墙而入。长老一直想批评这个小花和尚,但苦于没有罪证。

    这一天深夜,长老在寺庙里巡夜,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椅子。

    他知道必定是那个小和尚借此越墙到寺外。于是,长老悄悄地搬走了椅子,自己就在原地守候。

    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来了。他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突然,他感觉“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的小和尚才知道,椅子已换成了长老,小和尚吓得仓皇离去。

    在以后的日子里,小和尚觉得度日如年,他天天都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对他的惩罚,但长老依旧和从前一样,对这件事只字未提。小和尚觉得再也无法忍受了,他不想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于是,他鼓起勇气找到长老,诚恳地认了错,哪知长老宽容地笑了笑,说:“不用担心,这件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还怕什么?”

    小和尚从此备受鼓舞,他收住心,再也没有翻过墙。通过刻苦的修炼,小和尚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老和尚圆寂,小和尚成了长老。

    同样的故事也曾发生在校园里。

    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总是低着头,不知在画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厚地笑笑。

    但是,从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画过画,各门功课也都学得不错。

    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受到围攻时保持沉默

    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个别强词夺理、无理辩三分或者出言不逊、恶语伤人的人,与之争辩是非或是反唇相讥,往往只能招来他们变本加厉的胡搅蛮缠。对付这种人的最好办法往往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保持沉默。这种无言的回敬常使他们理屈词穷,无地自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沉默是最好的反抗。

    国外某名牌大学,曾发生过师生反目的情形,即许多教授遭到群体学生的围攻。当时,也有一群学生冲进某教授的研究室,对他提出各种质问。但是,无论学生说什么,这位教授始终不开口,双方僵持了几个小时后,学生终于无可奈何地走了。该校惟独这一位教授因保持沉默,而逃过这一难关。

    这位教授保持沉默,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抗,同时又给对方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迫感。由此看来,“沉默是金”确有一定道理。

    有些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喋喋不休,唠叨不止,殊不知这样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处在尴尬情况下,与其聒噪不停,甚至说错话,倒不如保持沉默。

    别人论己时保持沉默

    苏联俄罗斯作家伊里亚·爱伦堡的长篇小说《暴风雨》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某报主编不知从哪里了解了斯大林对《暴风雨》有看法,说是“水杯里的暴风雨”。

    显然该书应该批判。为了讨好领导,主编就组织编辑部讨论这部小说,以表示该报的政治敏感性和高度的警惕性,表明该报鲜明的立场。

    讨论进行数小时,发言人提出不少批评意见。由于主编的诱导,每篇发言言辞辛辣而尖刻,如果批评成立的话,都足以让作家坐几年牢。

    可是在场的爱伦堡极为平静,他听着大家的发言,显出令人吃惊的无动于衷,这使与会者无法忍受,纷纷要爱伦堡发言,从思想深处批判自己的错误。

    在大家的再三督促下,爱伦堡只好发言。他说:“我很感谢各位对鄙人小说产生这么大的兴趣,感谢大家的批评意见。这部小说出版后,我收到不少来信,这些来信中的评价与诸位的评价不完全一致。这里有封电报,内容如下,我怀着极大兴趣读了您的《暴风雨》,祝贺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约·斯大林。”

    主编的脸色很难堪,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会场,那些批判很尖刻的评委们,都抱头鼠窜溜之乎也了。爱伦堡轻轻地摇摇头:“都怨我,这么过早的发言,害得大家不能再发言了。”

    爱伦堡的聪明在于,如果他据理反驳,必定会激起同仁们更加尖锐的批评,这种场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褒贬随人。

    不明就里时保持沉默

    在不知道对方底细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开口,保持沉默,不但能揣摸对方的意图,往往能变被动为主动。如果冒失开口,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某博物馆派出某馆员招揽橱窗广告业务,这位馆员专程赶到当地一家制鞋厂,稍加浏览,就大包大揽地与厂长谈生意。他自以为是,颇为认真地手指厂房里展列出的各类鞋产品,夸奖一通:“这种鞋子,款式新颖,美观大方,如果与我们馆合作,广为宣传,一定会提高知名度的!然后就会畅销全国,贵厂生产也会蒸蒸日上啊!”

    听起来声情并茂,又具说服力,可惜说话人并非制鞋内行,又没做准备工作,没有事先虚心讨教探探“底”,探测信息,就夸耀对方厂中积压的一批过时的产品。结果厂长不动声色地答道:“谢谢你的话。可惜你指出的这批鞋子全部是落后于市场供求形势的第七代产品,现在我们的第九代产品正在走俏、热销。”

    仅此两句话,就令这位馆员无话可说了。这位馆员的话语没有说到点子上,让厂方觉得这样的话一听显然是外行,和他们合作也没什么前途,不如趁早“鸣锣收兵”。厂方对这位馆员不得章法的话视为花言巧语,从而在心理上筑起了防线。

    于是,一个眼前的客户走了,一桩即将完成的生意砸了。不是因为该说的没说,而是因为开口太早,说得太多,给自己“曝了光”。

    如果例中的这位馆员能够记住“知彼知己”的道理,从实际情况出发,积累资料,分析清楚问题所在,再去游说企业领导人,岂有不胜之理?

    时机未到时保持沉默

    做什么事情都有个时机问题。春秋时期鲁庄公十年,在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协助鲁庄公大败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抓住有利时机取得胜利的最好例子。说话也是这样,尤其在谈判中,只有在时机成熟时,我方完全占据主动权时,才会一举成功。而时机未成熟时表态,会过早地暴露了我方的意图,却让对方掌握了主动权。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同样的一句话,在此时说与在彼时说的效果就不一样。因此,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的环境和条件,如果环境条件不相宜,时机未到,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

    日本公司同美国公司正进行一场贸易谈判。

    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滔滔不绝地向日商介绍情况,而日方代表则一言不发,埋头记录。

    美方代表讲完后,征求日方代表的意见。日方代表恍若大梦初醒一般,说道:“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

    于是,第一轮会谈结束。

    几星期后,日本公司换了另一个代表团,谈判桌上日本新的代表团申明自己不了解情况。

    美方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给他们介绍了一遍。

    谁知,讲完后日本代表的态度仍然不明朗,仍是要求道:“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

    于是,第二轮会谈又告休会。

    过了几个星期后,日方再派代表团,在谈判桌上故伎重演。惟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告诉美方代表一旦有讨论结果立即通知美方。

    一晃半年过去,美方没有接到通知,认为日方缺乏诚意。就在此事几乎不了了之之际,日本人突然派了一个由董事长亲率的代表团飞抵美国开始谈判,抛出最后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迫美方谈判全部细节,使人措手不及。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故作“迟钝”未必不是聪明人,“迟钝”的背后隐藏着过人的精明。有人推崇一种“大智若愚”型的艺术——意即在商业活动中多听、少说甚至不说,显示出一种“迟钝”。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少开口不做无谓的争论,对方就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测对方动机,逐步掌握主动权。

    这时候的沉默,实际就是“火力侦察”。

    三、恰当地运用缄默方式

    在特定的环境中,缄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什么也不说,对方的错误意见就找不到市场了。

    不同的缄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不理不睬的沉默可摆脱无聊的纠缠:当你正对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同事却不知趣地想跟你唠嗑,或者有推销员厚着脸赖着不走,或者有人找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情。这时,你尽可能对他们一言不发,不理不睬。过一会儿,他们见你无反应,定会知趣地悻悻走开。

    冷漠的缄默能使犯错误者认错改正:有一个出身在有一定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一件好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妈妈,我回来了!”缄默。“姐,我饿了。”缄默。“怎么了?”缄默。“我没做错事啊!”也是缄默。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不攻自破了:“妈、姐,我错了……”

    毫无表情的缄默能让人深思:有些人态度倒是很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些偏颇,令人难以接受,若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毫无表情的缄默。

    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说。这样,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对你的缄默反省: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悟出原因。

    转移话题的缄默能使人乐而忘求: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缄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的热门话题并引人入胜,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且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信心坚定的缄默能使人顺服: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去完成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属下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故意保持缄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

    “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如果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