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艺术模板-随机应变:猝然临之巧应对——把握好说话机变的艺术与分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肯定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要么是自己失言失态,要么是对方的反应不如预料的好,要么是周围的环境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变化,等等。在遇到这些猝不及防、进退尴尬的情况时,往往会让人啼笑皆非,狼狈不堪,最后陷入窘境。那么,应怎样化解这种尴尬呢?随机应变就是惟一的反败为胜的武器。法国著名戏剧作家莫里哀说:“随机应变的回答是一个有机智的人的试金石。”应变敏捷且巧妙的人才不会被对方击倒,才有可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这不仅是展现一个人的才能和智慧的表现,也能增强一个人的魅力,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一、说话随机应变的艺术与分寸

    日常言语交际中,人们说话的随意性很强,说话时的外部情况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高明的答对,总离不开对话“机”的把握,它要求说话人善于根据变化的话“机”,见机而作,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答对的内容和方式,以期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随机应变的玄妙关键体现在对“机”的把握和捕捉上。

    随“事”之机

    即根据语境中的事实情况调整应对方略。

    贝恩斯在泰晤士河上看见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了起来。那个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富翁的穷人,竟只得到一个铜板的报酬。围观的人被这富翁的吝啬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里去。

    这时,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说:“放了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己的价值。”

    同样是见事而发的一句话,因切合语境,有着丰厚的言外之意:这个富翁只值一个铜板!

    随机中隐含了说话人对爱财如命、吝啬贪婪的富翁几多的贬斥和憎恨!

    歌唱家狭诺·帕迪拉举行独唱音乐会,那位钢琴伴奏者自顾自弹得很响,以致经常盖住帕迪拉的声音。帕迪拉虽频频向他示意,可他竟全然不觉。

    演唱会结束后,帕迪拉拉住钢琴家的手谦虚地说:“先生,我今天很荣幸能参加你的钢琴独奏会,并用歌声为你伴奏,特表示衷心感谢。”

    帕迪拉的话是根据对方的表现而说的,可谓感事而发,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措词十分巧妙。

    随“言”之机

    即根据对方言语内容调整应对方略。

    爱尔兰剧作家谢里登从朋友家回来,走在伦敦街上,迎面碰上两个皇家公爵。这两个人平时总要挖苦这位作家出身的议员。他们很亲热地与谢里登打了招呼,其中一个拍拍他的肩膀说:“喂,谢里登,我们正在争论你这个人是更无赖呢,还是更愚蠢。”

    “哦,”谢里登立即一手抓住他们一人说,“我相信我正处于这两者之间。”

    谢里登巧借对方言语中“无赖”“愚蠢”的语意,答对中配合身体语言,把对方的贬斥不动声色地踢还给了对方,使他们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出生于中亚的莱普沙克斯,他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

    有一次,他跟随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军队占领莱普沙克斯时,他急于想拯救他的故乡,使它免遭兵害。

    一天,他为此觐见国王。亚历山大早就知道了他的来意,未等他开口就说:“我对天发誓,决不同意你的请求。”

    “陛下,我请求你下令毁掉莱普沙克斯!”哲学家大声地说。莱普沙克斯终因哲学家的智慧幸免于难。

    亚历山大先发制人,企图以明确的表态来封住阿那克西米尼的口,睿智的哲学家借他的“决不同意”之言,出人意料地来了个反向进攻,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随“景”之机

    即根据语境中现实情景调整应对方略。

    有一次,北大教授辜鸿铭应邀出席外国友人的宴请,只有他一个人是华人,大家推他居上座。席间有人问他:“孔子之教,究竟好在何处?”

    他答道:“刚才诸君互相推让,不肯居上座,这就是行孔子之教。”

    他接着说:“假如今日行西洋物竞天择之教,以优胜劣汰为主旨,则今天这一席酒菜势必要等到大家竞争一番,待胜败决定,然后定坐,才能动筷子了。”

    在场客人闻听此言,连连称妙。

    辜鸿铭盲目守旧、排斥竞争固然不足取,可是他在宴席间说的这番话的确颇为巧妙。他没有正面阐述礼教的重要性必要性,而是抓住现场情景,巧作比方,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一个坚实的支撑点。

    有位病人刚给医生送去“妙手回春”的锦旗,不料第三天就旧病复发。

    他找到医生,不时望着自己送的锦旗问医生:“大夫,真想不到今年春天就这么两天!”

    这位病人触景生言,以自己赠送给医生的“妙手回春”锦旗为契机,机智幽默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批评了医生的医术。

    巧辩:借力打力,无懈可击

    巧辩是不直接用自己的话来与对方争辩,而是借用对方的言论或他人的言论来作答,从而改变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

    春秋时期郑昭公十八年,郑国发生火灾。

    为了防备敌人和歹徒趁机作乱,趁火打劫,子产就分发武器来加强戒备。

    没想到,这一来邻国晋国驻守边境的官吏竟指责说:“郑国有了火灾,晋国的国君、大夫都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方,遍祭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牲畜玉帛,郑国有了火灾,是寡君的忧虑。可是,执事您却大发武器登上城楼,究竟打算拿谁治罪?边境上的人都为此害怕,不敢不向您报告。”

    子产听后回答说:“正像您说的那样,敝邑的火灾是君王的忧虑。敝邑的政事不正常,上天已降下火灾。我们更害怕邪恶的人乘机打敝邑的主意,再次对敝邑不利,更加重君王的忧虑。如果将来有幸不被灭掉,那还可以解释;如果将来不幸被灭亡了,那么,君王即使为敝邑忧虑也来不及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取胜或投奔晋国。现在我们已经臣服了晋国,岂敢有三心二意?”

    郑国的举措,纯属内政,别国原本无可非议。可是当时晋强郑弱,得罪不起。所以,子产在回答时充分注意避免激化矛盾;而且,为了巩固双方的“和平共处”,他巧妙地把颁发武器以防备“乘机打敝邑主意之人”的正当理由与对方的话挂上钩。经过解释,不但字字在理,而且处处为对方所言的君王忧虑着想,实属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再在结语进一步说明郑国对晋国的依赖关系和忠心不二,从而有效地打消了对方的疑虑。

    诡辩:危言耸听,出语惊人

    诡辩,是以可能性为依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危言耸听,把对方的某一观点、某一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加以适当夸张,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使人心动、震惊,借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思考,修改自己的言行,以便达到预期目的。

    战国时,丑女无盐求见齐王。齐王见她丑陋异常,故意问:“我宫的嫔妃已齐备了,你想到我宫中,请问你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无盐直率地回答说:“没有,只是会点隐语之术。”随后,她举目咧齿,手挥四下,拍着膝盖,高声喊道:“危险了!危险了!”反复说了四遍。

    齐王及左右大臣皆被吓得毛骨悚然。

    齐宣王赶紧追问隐语之术,无盐解释说:“举目是替大王观察烽火的变化,咧齿是替大王惩罚不听劝谏的人,挥手是为大王赶走阿谀进谗之徒,拍膝是要拆除专供大王游乐的渐台。”

    “那么,你的四句‘危险’呢?”

    “大王统治齐国,西有强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大王又爱奉承之徒,这是第一个危险。您大兴土木,高筑渐台,聚集大量金玉珠宝,搞得百姓穷困,怨声载道,这是第二个危险。贤明者躲藏在山林,奸邪的人立于朝廷,想规劝您的人见不到您,这是第三个危险。您每日宴饮游乐,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关心国家治理,这是第四个危险。”

    齐王听罢,不由得不寒而栗,长叹一声:“无盐的批评太深刻了,我确实处于危险的境地。”于是齐王纳无盐为王后,齐国从此大治。

    无盐劝说齐宣王,先用四句“危险”引起齐宣王的注意和警惕,也就是先下劈断之语,一语惊人;然后,再诸条分析,阐述“危险”的事实根据。

    危言诡辩的关键在于一个“危”字。要在“危”字上大作文章,然后才有耸听的可能。

    危言诡辩的目的是借说“危言”以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但是,所说的危言并不是信口胡说,必须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谐音:巧用同音,张冠李戴

    谐音是把那些在意义上毫不相干的词语捏合在一起,造成同一语音形式的词相互干涉、相互抵触,达到论辩的致胜。

    有个人十分贪杯,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朋友都很痛心,一再劝他不要滥饮,无奈他就是听不进去。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设一条妙计,吓唬他一下,也许能吓住他。

    一天,当他大醉大吐之后,朋友们弄来一块猪肝,沾些污物,给他看过,说:“人有五脏才能活命,现在你喝酒无度,吐出一脏,只有四脏了,生命已经十分危险,今后不要再喝了。”

    哪知这人人醉心不糊涂,他故意撒酒疯:“唐三奘都能上西天取经,何况我还有四脏呢!”

    酒鬼运用谐音,把“奘”与“脏”牵扯到一起,令朋友们无可奈何,充分显示了这酒鬼机智的辩才。

    三个朋友到一家小酒店喝酒,店里只剩下一个空位子,三个人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商定:谁吹的牛大,谁就坐这个位子。

    其中有一个是瞎子。他抢先说:“我目中无人,该我坐第一位。”

    另一个是矮子。他说:“且慢,我不比常(长)人,应该由我坐。”

    第三个人是驼背。他不慌不忙地说:“你们都别争,其实,你们都是(直)侄辈的,这个位子,理所当然让我来坐。”

    三个人,皆用谐音诡辩,真是各有千秋,难分上下。

    运用谐音诡辩,还可以起到讽喻的作用。

    纪晓岚与和糰同朝为官,纪晓岚任侍郎,和糰任尚书。

    有一次,两人同饮,和糰指着一只狗问:“是狼是狗?”

    纪晓岚非常机敏,意识到和糰是在辱骂自己,就给予还击。

    他泰然自若地回答说:“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这里“是狼”与“侍郎”谐音,“上竖”与“尚书”谐音,和糰用谐音攻击纪晓岚,自以为聪明卓绝,没想到纪晓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狡猾的和糰占不到半点便宜。

    运用谐音诡辩,可以使你在论辩中灵活地驾驭语言,显出智慧。

    反语:表达主张,正话反说

    反语指说话者故意正话反说,违反逻辑规律或规则,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反语诡辩是用反话来揭示其正言的似反己、实反他人的内涵。其合理性就是利用自然语言中自身包含的歧义,使其过渡成为合理化而达到其目的。

    这种反语诡辩艺术,常使一些不明确的性质随主观的意思而改变。

    《晏子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景公喜欢打猎,王宫的后花园里养着很多鸟。

    有一天,齐景公走进后花园,发现几只珍贵的鸟不见了。便赶忙去问管鸟人烛邹。

    烛邹不知鸟飞走的原因,显得非常惶恐。

    齐景公很恼火,便令宫吏斩烛邹。被抓走时,烛邹苦苦哀求免死。

    站在一旁的国相晏子于心不忍,说:“且慢!烛邹有三大罪状,请允许我当面逐条斥责他,然后再处死。否则太便宜他了。”

    征得景公同意后,晏子指着跪在地上的烛邹说:“你为国君管鸟,却让鸟飞走了,这是第一条罪状。我们的国君是个仁慈的人,现在被迫叫他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如果这事传出去,给诸侯各国的人听到了,他们一定会批评我们的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名声多难听,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斥责完毕,晏子侧过身来对景公和卫士说:“现在可以把他押下去斩了。”

    “慢!”齐景公说,“先生的话我领会了,我听你的,放了他吧。”

    晏子实际说的是反话,表面上似乎斥责烛邹的罪状,实际上是在批评齐景公“重鸟轻人”,毫无仁慈之心。这种反语诡辩的运用,既照顾了景公的面子,又把是非说得很清楚,致使景公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谬言:荒谬遮掩,谬而合理

    一次,一位司机和领导开车到另一个城市办事。半路上,司机要下车方便。当时是冬天,天很冷。领导看了看外边的天气,再看看离车很远的厕所,不想去。司机只好下车拔下钥匙,自己去了。

    谁知道,汽车在拔下钥匙后,空调就关闭了。可偏偏司机坏肚子,进了厕所就不出来了。领导坐在车里很冷,因此很不高兴。司机回来后,领导就对司机发脾气说:“你下车拔车钥匙干什么啊!”司机有苦难言,又不好直说。

    原来,这车的自动锁有些故障,关上门几秒钟后就落锁,司机的车钥匙被锁在车里好几次了。但看到领导冻成那个样子,他想现在说车有毛病领导肯定认为自己在找借口,于是就笑笑说:“自从本·拉登袭击美国后,我们干什么都得防着点啊!”

    领导一听,苦笑着摇了摇头。但看得出,他的不快已经烟消云散了。

    引用本·拉登本是很荒谬,但说“提防”又表明是为领导的安全着想,把荒谬变得合理,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又给了领导答复,幽默而皆大欢喜。

    二、局外人巧妙打圆场的艺术和分寸

    与别人聊天发生矛盾争执时,夹在中间的滋味是比较尴尬的。作为争论的局外人,我们应该善于随机应变地打圆场,让彼此的矛盾得以化解。不过,在打圆场时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打圆场”要不偏不倚

    即要让双方都觉得你没有偏向。否则,你的圆场恐怕就是火上浇油,还不如不说。

    清末的陈树屏口才极佳,善于调解纷争。他在江夏当知县时,张之洞在湖北担任督抚,谭继询担抚军。张、谭两人素来不和。

    一天,陈树屏宴请张之洞、谭继询等人。聊天过程中,当谈到长江江面宽窄时,谭继询说江面宽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说江面宽是七里三分。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本来轻松的聊天也一下子变得尴尬起来。

    陈树屏见状,知道两位上司都在借题发挥,故意争吵。为了缓和气氛,又不能得罪两位上司,他说:

    “其实两位说得都对。江面在水涨时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而谭抚军是指落潮而言的。”

    陈树屏巧妙地将江宽分解为两种情况,一宽一窄,让张、谭两人的观点都在各自情况下显得正确。他们二人听了如此高明的圆场话,也不好意思再争论下去了。

    有些时候,争执双方的观点明显不一致时,这时就不能“和稀泥”了。如果你能巧妙地将双方的分歧点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让分歧在各自的方面都显得正确,这必定是一个上乘之法。

    实际上,在聊天讨论中,需要灵活应变地打圆场的事往往很多。有时要为自己的过失打圆场,有时要为他人的争吵打圆场。如果弄不好,不仅不能息事宁人,还可能火上浇油,扩大事态。所以在打圆场时,作为圆场之人要理解争论双方的心情,找出各方面的差异,并对各自的优势给予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满足了双方自我实现的心理。这时再提其他的建议,双方就都比较能接受了。

    “打圆场”有别于“和稀泥”

    它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三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

    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徒弟不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太短了,20分钟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

    “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是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巧妙地“打圆场”,每次得体的解说,都使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他成功地“打圆场”的经验,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打圆场”要善用“吉言”

    以“动听”的话语来打动顾客,求得顾客的欢喜,是师傅成功“解围”的首要诀窍。“吉言顺耳”,爱听“吉言”几乎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师傅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顾客抱怨时,有针对性地择用其易于接受的话语来博得对方的欢喜。这样,顾客的抱怨消释了,先前不快的心理得到“吉言”的“熨抚”,“欣喜而去”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打圆场”应“扬长避短”

    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包含着两重性,其中的对与错、利与弊是相对的。辩证地看待问题,得体地“扬长避短”,是“打圆场”的又一技巧。

    师傅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扬长避短”策略,用巧妙的语言去作解释,通过“扬长”,引领对方换个视角,对先前不满意的事来一番变位思考,让对方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体会佳妙之处,从而高高兴兴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