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艺术模板-干戈玉帛:释冲突宜设身冲突之中——把握好化解冲突的艺术与分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常会产生或明或暗的纷争与矛盾,这些矛盾冲突不但使双方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正常的人际关系,使交往受阻,使事业受损。因而,化解矛盾和冲突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但要化解矛盾与冲突可不是那么简单迅速,它不仅需要当事人转变态度,而且需要巧妙高超的化解艺术,这巧妙高超的艺术就在于对分寸的把握上,分寸把握得好,化解才会有成效。要化解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置身于矛盾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想,设身处地地去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掌握化解矛盾的分寸,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

    一、避免语言冲撞的艺术与分寸

    人际交往中语言冲撞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反问、责问、嘲讽、谩骂等都是。冲撞不仅表现在口语中,也表现在书面语和体态语中,皱眉头,翻白眼,嗤之以鼻,不屑一顾,都是冲撞人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有冲撞必然有反冲撞,而且冲撞语言的力度越强,则反冲撞语言的力度也更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平等原则。反击是平等原则所决定了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际交往中的冲撞语言是十分有害的。它很容易造成某种尴尬局面,轻则造成不愉快,产生隔阂,重则可能发展成更为激烈的冲突,从而造成预想不到的后果,这对人际间的正常交往是很不利的。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也可能两败俱伤。所以,在人际交往的交谈中,应极力避免冲撞,这首先要引起主动者一方注意提高自身修养,避免冲撞他人;要知道,语言上对别人进行冲撞,这种行为的本身就显示了冲撞者的无能、无力、无礼和缺少涵养。同时,被冲撞的一方也应视情况对待:冲撞的情况有多种,有些是有意冲撞甚至是恶意冲撞,但有很多却是无意冲撞。对于前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作出反应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但对那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无意冲撞就大可不必计较了,如果对之作出反撞,结果反而会使自己失去身份,失去力量,即使对于有意冲撞甚至恶意冲撞进行反撞,也要严守一个“度”,不能过火,“过犹不及”。因为如果对方再作出反撞,如此往来,将会造成“恶性循环”,那实在是很不值得的事情。

    如果对方的冲撞已经形成,你不妨依情势,采取下列办法。

    避一避,消了怒气再说

    已故的著名商人鲍门先生,曾与人谈及一桩关于他自己很有趣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日,鲍门出外散步,偶然听见他的下属乔治正在对人埋怨他们公司的待遇太苛刻,而他的工作时间是那样的长,上司又不肯提拔他。鲍门听得怒火上升,几乎想立刻走过去叫他滚蛋。但是他静立了一会,等到自己怒气消退后,才走过去向那个职员问道:

    “乔治,近来你可是受了什么委屈吗?”

    乔治一时惊慌失措,忙说:“没有什么,先生,我觉得很好!”

    “方才你不是在说你的工作太多,公司待你不好吗?”鲍门仍很和悦地说。

    这使乔治越感局促不安,终于承认方才的失言,并且说他感觉不快的最大问题,是由于昨天黄昏时,在泥地中换了一个汽车轮胎的缘故。

    当你在日常生活中,或与人接触时受了一些气时,最好是回到房间里静静地坐一会儿,甚至躺一会儿,或是到乡下去散散步,到各种娱乐场所去玩玩。总之,你必须用一切方法来解除你的烦恼,直到恢复你的心情为止。

    争一争,有了证据再说

    面对对方野蛮、粗俗、无理的冲撞,必须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绝不能迁就软弱,公理战胜了歪理,争端自然解决。

    一次,一个身居千里之外的姑娘到城里亲戚家做客,在观赏这个城市的著名风景城“外滩”景色时,初到大城市的姑娘被那美丽的风光迷住了,于是在一家摄影社设在那儿的一个照相摊上拍了一张彩色快照留念。取照时,姑娘觉得拍摄质量很差,便与营业员交涉,谁知营业员一口回绝。与他再说,便待理不理,最后干脆回说:“不满意,有本事,找摄影社去!”面对这种毫无理由的冲撞,姑娘当即作出强硬的反撞:

    “不,先找你们经理!”“我们没有经理!”“那就找你们上级!”姑娘当即就去找到了该摄影社所在的区公司反映了情况,最后解决,是上级公司责成该摄影社为姑娘重拍,并指示他们端正经营作风,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有理走遍天下,这位姑娘据理力争,最终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震一震,树起威严再说

    在你洞明对方故意耍弄手腕欲寻衅冲撞时,就可抓住要害,先发制人,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不啻于给对方以“当头棒喝”,给他一个下马威,制服对方,从而避免冲撞。

    黄牌是在足球场上裁判对犯规队员的警告,同样对于那些善于管人的人来说,也是善于在关键时刻亮出黄牌。这就是用警告的方式告诉对手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唐代的武则天就是一位善于亮黄牌的高手,她一旦觉得对方构成威胁,必然早早地就会利用一切机会来敲一敲对手。

    徐敬业的叛乱曾轰动一时。他居一州之地,拥几十万众,自立为王,据有三州,传檄天下,攻城略地,而且得到朝廷宰相和力将的支持,这声势、这规模,是大唐开国以来第一次。但是,他没有成功,失败得很惨。这件事起码可以说明这样两点:其一,徐敬业之乱是不得人心的,当时的人民希望安定,不希望战乱,他们吃够了战争之苦,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满意。其二,武则天的政策尽管有值得指责之处,但总的看来,还是深得人民拥护的,这位无冕女皇已经牢牢地在唐廷站稳了脚跟。徐敬业旗帜鲜明地要推翻她,指名道姓地攻击她,说明她已经无可置疑地成了大唐的象征。

    武则天对平叛的胜利是非常得意的,为庆贺这次胜利,她在宫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召文武大臣举杯共饮,当她谈笑风生地喝着庆功酒的时候,一个新的谋划在她心中成熟了。庆功宴后第三天,她在洛阳宫乾元殿又召集了一次群臣集会,这是一次迥异于以往的集会,没有歌舞,没有酒宴,没有欢快的笑声,没有随意的谈吐。大殿之上是使人不敢仰视的威严,是紧张得令人屏息的气氛。

    太后武则天坐在御座上,用逼人的目光扫视着鹄立于两厢的群臣,用带有几分尖刻的语调问:“朕自亲政以来,自以为无负于众卿,无负于天下,众卿知道吗?”

    众大臣齐声应诺:“陛下功高德厚,天下尽知。”

    武则天又接着说:“朕奉事先帝二十余年,一直是尽心所事,心忧天下。众卿的富贵,是朕赐给的;天下人的安乐,是朕养育的结果。先帝驾崩后,将天下托付于朕,朕夙夜忧叹,唯恐不能上承天意,下符民愿,所以不爱惜自己而尽心存爱百姓,对臣下更是爱之如子,思宠有加,使你们出将人相。可是,你们为什么辜负我呢?”

    武则天讲到这里略微停顿了一下,以便安定一下她激动的情绪,文武大臣们面面相觑,低头屏息,谁都不敢吭一声、动一下。他们知道,武则天发怒,事出有因。在这之前,她刚刚杀掉了裴炎和程务挺这两个功高位显的大臣,显然这是以裴、程为例对他们进行训诫。

    大臣们猜着了,果然,武则天很快地道出了正题。她十分严厉地说:“你们中间有的是先朝老臣,可是倔强难制有超过裴炎的吗?你们中间有不少将门之后,可是纠合亡命之徒有超过徐敬业的吗?你们中间也有不少握有兵权的宿将,可是领兵攻战有超过程务挺的吗?这三人,都是颇有声望的,但他们不利于朕,与朕为敌,朕都能杀掉他们。你们有比这三人更厉害的,要有异图请早点动手,不然的话,就该革心洗面,老老实实,免得身败名裂,贻笑天下!”

    这番话字字千钧,铿锵有力,如重锤一样敲击在大臣们的心上。他们浑身颤抖,热汗淋漓,一齐跪地叩首道:“陛下天威,臣等愿效犬马之力!”

    武则天冷冷地一笑,说:“朕并不想强迫任何人。你们应当识时务,明是非,趋利避害,否则,利欲熏心,一意孤行,悔之晚矣!”

    武则天无畏的气概,蔑视一切的神情,使大臣们俯伏在地,深深地认识到这个女强人的威严是不可冒犯的。

    集会之后,武则天又令大臣们排着队伍前往朝堂。那里,悬挂着徐敬业、裴炎、程务挺三人的首级。这人头已不再流血,但殷红的血光似乎还在大臣们眼前闪动。这血光是刻骨铭心的教训,是令人胆战心惊的警告:一切人,不管有多么高的地位和名誉,若敢反对武则天,必将遭到致命地打击,必须付出血的代价。

    二、应付羞辱的艺术与分寸

    被别人羞辱着实是一件令人恼火的事情。它意味着尊严受到侵犯,感情受到损伤。虽然羞辱你的人来势汹汹,张牙舞爪,咄咄逼人,但在这场羞辱与反羞辱的争斗中,何方取胜却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关键要看被羞辱的一方如何把握应付的分寸,如何化被动为主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羞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避免发火动怒。如果你不是沉着从事,而是失去理智,那就会给挑衅者提供机会,让其占据优势,结果使自己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尽管羞辱人的言语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无聊的,但你不可以被他的一句羞辱而气愤得像他一样失去理智。应付他的基本对策是保持冷静镇定,这样你才能稳操胜券。

    缄默不言,天狗吃日无处下口

    对方来势汹汹,我缄默不言,高挂“免战牌”,他一个巴掌拍不响,无人应战,自讨没趣,冲突自然化解。

    在洛克菲勒的轶事中,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那位客人恣意谩骂他达几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和善地注视着这位攻击者,那人越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

    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渐渐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作决斗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响,只好索然无味地离去。洛克菲勒呢,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理攻击,便是给他的最严厉的迎头痛击。

    成功者每战必胜的原因,便是当对方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故我,显得相当冷静与沉着。

    洛克菲勒用贬低来施激将法,挑衅者以激怒作为手段,可目的过于明显,忍功又不及对手,便只有败走的份了。

    幽他一默,让钢针扎在棉包上

    解决冲突的最好办法是一开始就将它消灭在萌芽之中,尤其是在双方充满了敌对情绪的时候。若被对方激怒,则落入了对方的圈套,冲突便起,于己方更不利。这时候,聪明的人会用“棉包”把这枚凶恶的“钢针”接下,不但化解冲突,而且还让对方自取其辱。这个软绵绵的武器就是幽默。

    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演讲中,刚进行到一半时,台下突然有个捣蛋分子,高声打断了他:“狗屎!垃圾!”威尔逊虽然受到干扰,但他情急生智,不慌不忙地说:“这位先生,请稍安勿躁,我马上就要讲到你提出的关于环保的问题了。”全场不禁为他的机智反应鼓掌喝采。丘吉尔首相有一次在公开场合演讲,由台下递上来一张纸条,上面只写着两个字:“笨蛋。”丘吉尔知道台下有反对他的人等着看他出丑,便神色轻松地对大家说:“刚才我收到一封信,可惜写信的人只写了署名,忘了写内容。”丘吉尔不但没有被不快的情绪控制,反而用幽默将了对方一军,实在是高招。

    冲突来临时,保持冷静是应付羞辱的最好的“盾牌”,即使“长矛”再锋利也无法刺穿。

    应付羞辱也要视具体对象和情形区别对待。假如是领导当着你同事的面训斥你,而且可能一向如此,这时,就应该冷静地对他说:“我们个别谈谈这个问题,好吗?”

    同样,如果羞辱来自配偶或是好友,你千万不要报以刻薄的挖苦或讽刺,而应向对方陈明,你觉得感情受到了伤害,明确地告诉对方今后不要这样做了,否则,你就难以再信赖(她)了。

    人与人相处,可能产生的摩擦何止千种,以上只是将典型的例子告诉读者朋友,更复杂琐碎的情况要读者朋友自己去类推和发展,而且去实践。

    三、摆脱窘境的艺术与分寸

    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别有用心者的刁难,使我们陷入窘迫的境地。这时候,该怎样说话?在说话上该注意哪些问题?

    总的原则是首先要保持情绪上的冷静、镇定,明辨事理,说话得体;该直言不讳的,不能含糊其辞;该巧妙回答的,就要语出惊人,语意深长;该含糊的也不能直言不讳;该沉默的就沉默;总之,从实际出发,看情况而定,对症下药。

    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当有人存心刁难或羞辱你并使你的感情受到伤害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只顾气愤,动怒发火,不要硬着头皮去硬顶。

    那样会落入他的圈套,扩大事态,于己更为不利;你也不能张口结舌,或满脸羞红,那样会使对方觉得你软弱可欺,他很可能会变本加厉地嘲弄你。惟一的办法是:头脑冷静,控制情绪,迅速开动脑筋,调整思维,运用语言的艺术特别是以急中生智的幽默的方式去对付。也许,对方使你感到为难和窘迫并非一定是出于恶意,许多正常的交往也会使人面临难题和威胁。不论是哪种情况,都要坚持总的原则:说话恰当得体,因势制宜。

    把握分寸,运用下列方法可帮助你摆脱窘境。

    巧妙闪避,超脱自如

    有些问题很难说准确和做结论,直言相告可能会令人难以接受。

    碰到这类问题时,不要拘泥于正面解答,而要说一些与此相关的事物来引导对方深思,或是借取比喻、假设、移花接木等方式,含蓄作答,略加暗示。这样,既不脱离所提出的问题,使对方满意;又可巧妙地避开疑难之处,超脱自如。

    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与一些青年对话时,青年问:“有人说留长发、蓄胡子是精神污染。你也这样看吗?”他答道:“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头发长,胡子也长,可他们是共产党的老祖宗。毛主席和周总理头发不长,胡子也没留,他们同样是我们尊敬和热爱的导师。”这样讲,既避开了以偏概全的简单结论,显得全面而得体,同时,自己得以超脱,对方也不会失望。

    装聋作哑,免落圈套

    在某种勾心斗角的场合,如果处境不利而又无计可施,什么也不能表示,那就索性装聋作哑,避免落入对方设计的圈套,更加被动。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大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谈。一次休息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有意对斯大林透露:美国已研制出一种威力极大的炸弹,即暗示美国已拥有原子弹。这时,丘吉尔也两眼死盯着斯大林的面孔,观察反应。而斯大林好像什么都没听见,未显露出丝毫异常的表情。其实,他听得很清楚,当然也听出了杜鲁门的弦外之音,内心焦灼。

    会后,他告诉莫洛托夫:“加快我们的研制进度。”一个人面临这种窘境,拿腔作调反而会暴露缺点,还不如装聋作哑,暗中使劲。

    有意思的是,后来丘吉尔也用了这样的“战术”。1953年6月,年已79岁的丘吉尔参加百慕大的英、美、法三国首脑会议。他为了回避某些难题,就借口年事已高,装作没听见,不予回答。而他在感兴趣问题上,就与美法两方讨价还价,一点也不聋了。他这种时而聋哑、时而正常的做法使与会者颇感头痛。美国总统艾森威尔曾幽默地说:“真没办法,装聋作哑成为这位大演说家的新式防卫武器了。”

    直言不讳,争取主动

    赫尔岑是俄国著名的作家,有一次应邀去参加一个音乐会。可是,音乐会的节目演出不久,他就厌烦地用双手捂着耳朵,打起瞌睡来。女主人见他这样,感到奇怪,推了他一下,问:

    “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

    他摇了摇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啊?”女主人惊叫起来,“你说什么?这里演奏的都是流行乐曲呀!”

    “难道流行的东西就是高尚的吗?”

    女主人反问:“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

    赫尔岑笑道:“那么,流行感冒也是高尚的吗?”

    面对女主人错误的论断,赫尔岑使用了归谬法这个逻辑武器,直言不讳地一语道破,不含糊,也不回避,反驳简洁有力,言之有据,因为他主旨明确。

    假如朋友或同事在公开场合责备你,而情况又不属实,一定使人难堪。你可以心平气和地直言:“我们是否私下谈谈这个问题?我要求你把情况搞清楚了再说话。如果你不注意尊重事实,那我以后很难再信赖你。”倘若是你的亲友无故责怪你,你就明确地说:“你已经让我难堪了,但你总该告诉我这都是为了什么缘故吧?我什么地方把你得罪了?”当然,假若做错了什么事,哪怕不是有意的,也要诚恳道歉。

    四、打破僵局的艺术与分寸

    人与人之间本应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但又常常因人际关系复杂,有时也难免发生口角,出现不和。事情发生后,有的人试图通过交谈解决争端,消除隔阂,重归于好。但又往往由于话难投机,致使双方越谈越僵。因此,如何打破与有隔阂者之间的僵局,也就成了不少人为之挠头的难题。

    那么,怎样与有隔阂者谈话才能打破僵局呢?

    由于人们的年龄、所受教育程度和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等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与有隔阂者的交谈要善于抓住对方的特点,把握好说话的分寸。

    因兴趣而异,投其所好找话说

    兴趣与人的情感联系十分密切。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总感到称心如意,伴随着愉快情感。因此,从与己不和者感兴趣的事情说起,不仅能消除他们的敌意,而且能实现感情交流,甚至会出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局面。对于这一点,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

    某连指导员因多次批评城市入伍的战士小刘不守纪律,致使小刘和指导员产生很大的对立情绪。指导员虽然三番五次找他谈话,都因说不到一块而陷入僵局。后来,指导员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小刘对绘画很感兴趣。一天,正当小刘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指导员来到他身边说:“小刘,你看的是齐白石的作品吧!”小刘一见是指导员,以为又是来教训自己的,便冷冷地说:“怎么欣赏齐老的名作也犯纪律?”指导员回答说:“不,齐老的画栩栩如生,很有美感,不仅在国内数一数二,就是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气,值得一看!”“怎么你也懂绘画?”小刘的口气立刻温和了起来。“懂还谈不上。不过略有所知罢了。”指导员进一步同他热乎起来。就这样,两人从达·芬奇、米勒,一直谈到徐悲鸿、陆一飞,越谈越起劲,愈说愈密切。最后,小刘终于主动检讨了自己的过错。

    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兴趣相投,爱好一致,能融化感情上的“冰霜”,打破双方谈话的僵局。当然,我们讲的兴趣爱好,是指积极良好的兴趣爱好,而对那些不良的兴趣爱好,我们决不能去迎合。

    因年龄而异,选择方式编话说

    心理学告诉我们,老年人最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最希望得到晚辈的尊重。因此,与己不和者如果是位年过半百的长辈,见面后的第一句话应该带有深厚的关怀之情和强烈的道歉之意。如说“李爷爷,好久没有看望您老人家,近来身体可好?您老这么大年纪了,我还惹您生气,真是不应该,现在我给您老赔不是来了!”

    中年人最重视的是自己事业上的成就。与己不和者如果是属于中年人,见面后首先说的话应该带有对其事业的支持、肯定和赞许之意。

    如说:“赵师傅,听说您的手艺越来越精了,今天我特意来登门求教。但能不能赐教,就看您能不能宽谅我上次对您的冒犯了。所以,求教之前,我必须向您老表示真诚的道歉!”

    与己不和者如果是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见面后应该从适应其好学、敢想、爱玩、求信任等特点说起。如“小林,据说青年文化宫今晚有一场高水平的篮球赛,我托人搞了两张票,不知能否请你一同去看?”

    “小郭,听说您在搞一项革新,我有两本这方面的参考资料,送给您,您看看能否用得上?”

    适应对方的心理特征,满足对方某一方面的需要,在一般情况下,与己不和者也会友好相待,从而消除了笼罩在双方之间的紧张空气,使谈话得以深入进行。

    因性格而异,不同角度讨话说

    人的性格不同,在语言上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般说来,性格暴躁型的人喜欢直言快语,厌恶啰嗦重复。但他们“火气旺”、脾气大、易与人顶嘴、吵架。我们与他们谈话时,就应该运用谦和的语气,从启发、自责的方面去说。

    性格外向型的人比较能言善辩,说话比较圆滑,当话不投机时,会运用语言工具与对方争论,但过后不久,不快的情绪就烟消云散。我们与这种性格类型的人谈话,宜单刀直入,开诚布公,以有力的事实和道理进行规劝和说服。

    性格倔强型的人,言辞稳重,语态镇静,不易动气,但比较固执,难以听进不同的意见,当对方话题中涉及到自己的问题时,会反复解释。

    性格内向型人,言语比较温和,语调低沉轻细,但很计较对方说话的态度,重视对方话语中的用词和语气,我们如果稍有不慎,就容易使对方产生疑心和忧愁。与己不和者如属于这两种气质类型,我们与其谈话时,就要运用“迂回战术”,多用婉转、暗示、商讨性的语言。

    总之,只有针对与己不和者的不同特点去说,僵局才可能打破,双方的关系才可能“柳暗花明”。

    五、调解纠纷时的艺术与分寸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别人产生矛盾,引起争吵和纠纷。对于人际关系中始料不及的纠纷,如果不及时解决,容易使双方积怨加深,妨碍彼此正常的工作、生活,甚至会给别人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巧妙地调解纠纷能够“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让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唤起当事人的荣誉感

    讲述吵架者可引为自豪的一面,唤起其内心的荣誉感,使其自觉放弃争吵。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务员关车门时夹住了乘客,但自己还不认账,这时一青年打抱不平,对乘务员说:“你是干什么吃的!不爱干,回家抱孩子去!”乘务员嘴像刀子,两人吵了起来。这时,车上有位老工人看看青年胸前的厂徽,想起了什么,挤了过去,拍拍青年的肩膀说:

    “小丁,你当机修大王还不够,还想当个吵架大王吗?”青年说:“师傅,我可不认识你呀!”“我认识你,上次我去你们厂,你站在门口的光荣榜前欢迎我,那特大照片可神气呢!”小伙子一下红了脸。老工人说:“以后可不要再吵架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嘛。”一场纠纷就这样平息了。

    树立当事人的高姿态

    人们在吵架的时候经常为了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而争执不休。因此,劝架者应抓住一点,在对一方进行劝解时避重就轻,不对双方道德上的孰优孰劣作出判断,而是在二者个性、能力的差异上适当地“褒一方,贬一方”,使被褒的一方获得心理满足并放弃争执,而又不伤害被贬的一方,使劝解成功。

    小陈和小杨是某学校新来的年轻教师,小陈心眼细,考虑事情周到,小杨性情有些鲁莽,但业务能力较强。一次,两个年轻人发生了争执,小陈说不过小杨,感觉很委屈,跑到校长处诉苦。校长拍拍小陈肩膀说:“小陈啊,你脾气好,办事周到,这个大家都清楚,也都很欣赏,可是小杨天生是个爆性子,牛脾气一上来什么都忘了,等脾气过去了就天下太平了。你是一个细心人,懂得如何团结同事、搞好工作,你怎么能跟他那爆性子一般见识呢?”一番话说得小陈脸红了起来。

    解除当事人的心头怨

    缩小争端本身的严重性,使一方或双方看淡争端,从而缓和情绪,平息风波。

    某厂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妻因家庭小事闹矛盾,女方一气之下跑到本厂娘家哭诉告状,说男方欺负她,哥哥听罢心想:妹妹结婚不久就遭妹夫欺负,日后还有好日子过?于是气愤地扬言要去教训妹夫。这时,父亲充当起“和事佬”来首先对儿子说:

    “教训他?别冲动!教训他就能解决问题吗?再说,他家又不在厂里,一个人孤立无援的,你去教训他,旁人岂不要说闲话?好了,妹妹自己家里的小事,用不着你操心,还有我和你妈呢。你多管些自己的事去吧。”

    待儿子息怒离开后,父亲又劝慰女儿说:

    “别哭了,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都结婚出嫁了,还耍小孩子脾气,多羞人。小夫妻哪有不吵架的?我当初和你妈就常吵闹呢。不过,夫妻吵架不记仇,夫妻吵架不过夜。你不要想得太多,日后凡事要大度些,不要像在娘家那样娇气任性。好,快点回你们小家去,不要让他到这里来找你回去,他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家丑不可外扬,以后丁点儿小矛盾不要动不动就往娘家跑噢?”

    女儿点头止哭,像没事一样,回她的小家去了。

    夫妻吵架本是稀松平常的事,而当事人本身却认为事情很严重。

    因此,父亲在劝慰女儿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夫妻闹别扭只是“丁点儿”小事情,促使女儿把争端看得淡一点。女儿在冷静思考之后,认同了父亲的看法,思想疏通了,气也自然消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