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句话,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可以说;但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就不一定可以说。不可以说而说了,就可能影响交际效果,甚至出乱子。
因此,说话必须要讲究场合,不注意这点,说一些不适宜场合气氛情境的话,往往与初衷适得其反。
一、不该说的场合三缄其口
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言语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有一副好口才,能言善辩,应对如流,确实能够展示自己的风度、才干,获得交往的预期效果。
但是,在许多场合,好口才却不能派上用场,甚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还会产生副作用,而于交往不利。这时,来他个缄口不言——闭着嘴巴不说话,反倒更利于与人打交道,更能收到交往的预期效果。
这就是不该说的场合。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不该说的不说,想说的以另外不说的方法来表现,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技术性手段。人皆知道《曾国藩家书》的劝诫与表白的双重作用,却不知最初使用这个手段是东汉名将马援。
马援在讨伐交趾(今越南)的前线上,听说自己的侄子马严、马敦爱议论别人,还爱管闲事,就从前线专门差人给二位侄子送信,信中说:
我最讨厌议论别人长短、评议国家事务是非的人了!儿孙中有人有这种行为,让我难受,宁愿死,也不想再看到这种现象。我盼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但嘴却不能说。我给你举两个人的例子,让你们为学为戒。要学龙述,别学杜保。龙述敦厚谨慎,不说一句不当的话,廉恭节俭,有威严,我很尊敬他。你们学龙述,学不成也只是长进不大,但总不致害了自己。也就是说:成不了大雁充其量是只鸭子。杜保很仗义,把别人的忧愁当成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结交了不少人。他父丧之时,远近数郡的朋友全来了。我也敬重他,但希望你们不能跟他学。学他不成,就会堕落为轻浮子弟,就像画虎不成反像狗一样!
马援似乎有深刻的预见力。不久,杜保果然犯事了。而且杜保的事情还牵涉到马援的一个政敌,也就是皇帝的女婿梁松(另外还有窦固)。二人被光武帝刘秀当面训斥,并拿马援戒侄信让二人看。吓得叩头流血,方才得免。
梁松的父亲梁统也是刘秀的开国功臣(封成义侯后改高山侯,但不在三十二功臣之列),与马援也是朋友。有一次马援病了,梁松去探望,在病床下拜倒,马援并不答礼。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们对他说:
“您看,人家是皇上的女婿,公卿以下的大臣没不怕他的。您不答礼不像话呀!”马援却说:“答什么礼?我和他父亲梁统是朋友,他梁松地位虽尊重,却是个晚辈呀!”
不仅如此,此前马援还鉴于自己是梁统的朋友即以长辈的身份劝梁松(还有窦固):“人哪,有尊贵的身份也免不了有被命运捉弄混成下贱人的时候。如果你们不愿坠为贱等,一定要常思我言才好。”
几个事加在一起让梁松气不过,开始诬陷马援,导致马援死后,家族受累。但是,在此后,梁松的命运终于让马援言中了:汉明帝(刘庄)永平四年(公元61年)冬十月,梁松因写匿名信攻讦朝廷而被捕,死于狱中。而在梁统死后的十七年(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马援的冤案得到了彻底的平反,章帝追封马援为忠成侯。
马家的失而复得的荣耀与梁家的得不知足导致的耻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案例只告诉人们一句话:“少说话没坏处!”引申之意:凡居于一家之长者,一定要约束好家人,谨防言论招灾。
沉默是金。沉默,并不是让大家永不说话,该说的时候还是要说的。就像佛祖那样境界的人,也还是会与人说话,传授佛法,适度的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沉默。
在派别纷争中别轻易表达心迹
思想观念的迥异,或追求利益的不同,往往在社会上形成有一定势力的团体或派别。这些团体和派别之间不时发生摩擦或争戈,甚至是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形式中,要尽可能地避于其外,不能轻易地表露态度和心迹。否则,就很容易参与到其中,惹火烧身,自食后果。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自古以来,政治斗争总是那样无情而残酷,所以,如果你不想成为政客,就不能忽视政治的重要性。不要钻营政治,要远离与政治有关的是非之地,在任何政治派系纷争面前,都应该本能地保持中立。不要成为政治派系纷争的炮弹和牺牲品。
事实证明,把获取个人利益的希望寄托在有派系纷争的任何一方,都是不明智而且危险的。在派系纷争之中,你必须冷静并且保持中立,不管谁把谁死死钉在道德审判席上都与你无关。千万不要试图弄清两个大萝卜哪个是空心,哪个是实心,更不能乱表态,乱下结论。否则,你很可能成为别人用来武装自己、换取政治资本的炮弹和牺牲品。不疼不痒的话也别说,因为不管哪一派,都像抓壮丁似的希望你加盟他的队伍,谁愿意听你那不疼不痒的话呢?即使你的本意是积极和善意的,对于敏感的矛盾双方来说,很有可能曲解你的意思,弄不好还会让双方感到不舒服,害得你被夹在两派之间,他们争斗得昏天黑地,你被折腾得死去活来。
胡雪岩后来的商场失意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官场上的矛盾。他当初为了把事业做大,利用献粮的机会,结交了湘军的首领左宗棠。然而,由于派系纷争,他得罪了淮军的首领李鸿章。后来,左宗棠解甲归田告老还乡,胡雪岩便被李鸿章的手下,利用政治上的机会,把他的财产充了公。最终,胡雪岩成了政治纷争的牺牲品。
看来,最聪明的做法是远离那个纷争的漩涡。因为,在横渡江河时,只有远离漩涡的人,才能保全自己,最先登上彼岸。
有时矛盾不可避免,你又置身于矛盾之中,这时候,你的原则是:首先,不能在大是大非趋于明朗的情况下态度暧昧、缩手缩脚。特别是矛盾一方若是你的“恩师”,更要态度明确,旗帜鲜明,否则你会丧失朋友对你的信任。但你最好只是表明立场,不到必要的时候,别参与把人家砸成“变形金刚”的行动,更不能将对方妖魔化。其次,不要在无谓的纷争中浪费精力,作为“老油条”的你,要力争在两败俱伤中使自己不受牵连。其实,这种处世哲学,本身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记住:除非万不得已,有背弃“恩师”的危险,就不要掺和政治派系纷争,否则你的命运就要看两派之间的交锋结果了。而一旦卷入其中,再想赎身,万难,万万难!
二、该说的场合也要入乡随俗
在人际交往中,不同场合要求采取与之各自相应的语言形式,否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因此,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应当说话看场合,即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入乡要随俗。一首歌在不同的环境场合演唱会有不同的效果,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某剧团到监狱慰问演出,有一位年轻的女艺术家,人美,戏也美。
在狱中,面对着几百名服刑人员,她先演唱了《朝阳沟》中银环的一段“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很受好评。接着她又演唱了一段“下山”,其中有句“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在这里一辈子住也住不烦。”唱者无心,听者有意了。
看到台下不少人窃窃私语,这位艺术家突然明白了:这儿是监狱,服刑人员谁不想早点出去啊,怎么能唱在这里一辈子住也住不烦呢?
回到后台,这位艺术家后悔不迭。
在戏曲界,有些老艺人,舞台经验丰富,能根据现场情况临时改动一些词,有些是故意讨巧,有些则是避免犯忌讳。
号称“伶界大王”的谭鑫培有过一个生动的例子。
前清末年,谭老板值“内廷专差”,经常到宫里演戏。有一个农历羊年,西太后过生日,谭在宫内演《捉放曹》中的陈宫,其中有与曹操的对白,念至“那老丈一片好心,杀猪宰羊,款待你我,不要多疑”时,忽将“杀猪宰羊”句改为“杀猪宰牛”。当时,观众都以为谭老板将词念错了,西太后、李莲英及王公大臣中很多人是懂戏之人,经常听这段戏,也认为错了,因此戏散后就没给谭老板任何赏赐。谭也不多做解释,卸装后匆匆回家。在家中,有好友问他这件事,他解释说:一只羊就够杀头的啦,何况今年是三羊开泰。我本来不愿意唱这出戏,偏偏给安排上了。今儿要照原词念,先犯了一个大不敬的罪,如果有人挑眼,在李莲英面前说明,那还有脑袋么?原来西太后与李连英等都是属羊的,这一年恰是他们的本命年,所谓三羊开泰。后来有人为了讨好李莲英,就将谭的解释传达给了李,李又回禀了西太后,不仅原谅了谭,还给了他不少的赏赐。
作为一个艺人,在内廷当差本来就战战兢兢,一不留神就致大祸,谭老板作为一个老艺人,堪称聪明机警过人。
说话看场合,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区分。
自己人场合与外人场合
我国文化传统一向是重视内外有别的。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什么事都好办。而对外边的人,总怀有戒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办事嘛,一般是公事公办。因此,遵循内外有别的界限谈话,社会上认为是得体的,违反这一界限,便被认为是“乱放炮”,说话不得体了。
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正式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气。非正式场合下,便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有些人说话文诌诌,有人讲话俗不可耐,就是没有把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一般地说,说话应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时,你逗这个小孩玩,逗那个小孩玩,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人太不懂事了。某地有个老太太死在家里,亲属围在一起商量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土葬,但土葬有点不现实,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的看法。只听老太太的孙子说:“这么办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得啦,又省钱又省事。”这番话令大家听了十分恼火,可是骂不得打不得,那场合不是教训年轻人的场合。如果这个二十刚出头的孙子会说话,他会选择一些适合这种场合和气氛的话来说,他可以这么说:“奶奶走了,我心里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里,得赶紧料理。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还是赶紧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辈,说给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请伯伯婶婶拿定。”
适宜多说的场合与适宜少说的场合
对方很忙,时间很紧,跟他说事情就得简明扼要。如果跟他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不符合客观的要求,效果是不会好的。失火了,你看见后应该立即呼唤救火,等火被扑灭后,再向警方报告你发现的可疑线索。如果先跑过去向警方慢条斯理报告失火的原因,等把失火的可疑线索报告完,火势早已蔓延开来了。
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应当说话看场合,即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该说不时就说不
在众多难以应对的情形中,最令人感到头疼的情况就是拒绝对方的请求。
面对需要拒绝的情况时,最难处理的是既不能轻易地答应、又无法干脆地说“不”。常受人请托的人往往具有某些相当正面的评价,所以有些人认为,倘若拒绝别人的请求,恐易对自我价值产生负面的影响。
于是,拒绝与否在取舍之间便难以掌握。如此一来,原本帮忙的意愿不高,却又勉强答应,结果发生后悔的情形就相当常见了。
事实上,那些考虑形象会遭受影响的理由,往往是一种借口,由于自己意志不坚,而勉强答应请托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意志不坚的人,通常认为断然拒绝对方的请求,未免显得太过无情。而若是在答应后方觉不妥,且又力不从心难以履行诺言时,再改变心意拒绝对方,显然已经太迟。因为,等无法做到允诺的事情时再予以拒绝,给人的印象更糟,甚至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去弥补缺失或兑现承诺。如果这件事只限于个人的烦恼,还称得上不幸中的大幸,若因此事而与要求请托的对方发生不愉快,甚至产生怨恨、敌视,演变成双方人际关系上的对立与冲突,岂不更得不偿失?
对于必须拒绝的事,究竟该如何面对呢?简单地说,只要有点勇气和智慧,你就能够轻松过关了。
固然,一开始即斩钉截铁地说“不”,委实不妥,然而,不要因此而放弃表示拒绝的权利。即使这样做会破坏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或好感也在所不惜,何必勉强自己成为偶像型的人物呢?毕竟,办不到的事终究还是办不到。先把这一点搞清楚,然后尽早设法向对方恳切地表白,才是真正的相处之道。
也许如此一来,请求你的人可能会暂时表现出失望,但总比中途反悔要好多了。所以在考虑答应对方的请求前,应先仔细盘算自己能力是否能及;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妨想想:一旦失约后对方对自己所产生的不信任感将如何。那么即使很难做到,也势必得鼓起勇气将之拒绝。
拒绝别人的请求,绝不是一件有失颜面的事情,所以无须为此感到不好意思。最重要的是能清清楚楚地将不能答应的原因说明,以消除对方可能产生的误解。至于对方有何反应或看法,就看他的为人如何了。
倘若你不仅具备了拒绝的勇气,同时还具有为对方设想的智慧,那么就已经掌握到拒绝的艺术诀窍了。
如何为对方设想呢?譬如,自己帮不上忙的事,也许自己所认识的人却有些能力,此时不妨运用自己的人际关系为对方铺路。如果成功的话,对方必定会对你深表感谢,即使失败了,对方亦会自觉不宜过分强人所难而打消对你的请求,也同样会有感于你的诚意。
三、注意身份
与人说话、交流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办好事情。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与不同身份的人说话必须有不同的说话策略。这样,针对性强,办事的成功率往往就高。
注意对方身份
《世说新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魏明帝察觉之后,便派虎贲卫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哀情求饶。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
不管此举妥不妥当,它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选择说话的绝好例子。
再比如,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就应该尽量用“请教”的语气。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或“这件事依我看来这样做比较好,不知局长有何高见?”
上司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照这样做!”或“这个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到自身的价值,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不同的人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对他们应多用抽象的推理;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对他们要列举明显的事例;对于刚愎自用的人,不宜循循善诱,可以刺激他;对于喜欢夸大的人,不必表里如一,不妨诱导;对于生性沉默的人,要多挑动他发火;对于脾气急躁的人,用语要简明快捷;对于思想顽固的人,要看准他的兴趣点,进行转化;对于情绪不正常的人,要让他恢复正常后再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收到最好的效果。
注意自己身份
说话人在一定的场合下,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一旦说出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定会遭人非议和厌烦。
某年上海电视台举办了一个江、浙、沪越剧演唱大奖赛。经过激烈的争夺,一位越剧新秀一举夺魁。他在致答谢词的时候说:“今天,我捞到了第一名……”,“捞”字出口,全场哗然。在这种公开的场合如此说话,不注意自己的身份,只会给人以粗俗浅陋之感,致使他的“新秀”形象顿时在观众的心目中暗淡了许多。此人后来就是因为口才不佳而使自己的事业蒙受了挫折。
一位大学生毕业分到一家工厂,起初很得领导赏识,但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车间主任就对他越来越来冷淡了。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其中的原委。经一位好心师傅点拨,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刚走出学校,讲话爱用术语。什么“程序化”、“控制论”、“结构定向”等。而车间主任是中专毕业生,最烦别人在他面前咬文嚼字,卖弄学识。这位大学生无形中触到了领导的“自卑感”,而使自己处于不利位置。
在一定的场合,说话人不但要考虑自己与对方的身份,还要考虑对方与自己的亲疏关系。
在一次修辞学会的年会上,学会负责人第一个作学术报告。他在开场白中说:“先让我这个老猴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小猴耍。我老猴肯定耍不过你们中猴、小猴,不过总得带个头吧!”代表们听了觉得有意思。报告人年近古稀,又是修辞学会的会长,资格老,跟到会的中青年代表都很熟悉。他把自己比作老猴,把别人比作中猴、小猴,既恰当,又风趣,真是“庄谐杂出,四座皆春”。如果一位脱颖而出的年轻人也说出类似的话来,比方说:“我是一个小猴,先让我来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老猴耍。”听的人就会产生反感。公关人员在对待上下级的不同场合,说话必须有所不同。对待上级要严肃恭敬,对待下级要亲切关怀。对待不同文化层次的公众也要讲究不同的说话策略。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交流目的。
四、把握时机
“言贵精当,更贵适时。”能否把握好说话的时机,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说话效果和交流效果。所谓时机,就是指双方能谈得开、说得拢的时候,对方愿意接受的时候。一个人在车祸丧子的悲痛中还没解脱出来,你却上门托他给你的儿子保媒说媳妇,无疑你会碰壁的;领导正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你却找他去谈待遇的不公,那你肯定要吃“闭门羹”,甚至遭到训斥。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才能提高办事的成功率。那么,什么时候与对方交谈和沟通才算抓住了时机呢?
把握对方情绪
在对方情绪高涨时说。人的情绪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人的思维就显现出封闭状态,心理具有逆反性。这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赞颂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况是求他办事。而当人的情绪高涨时,其思维和心理状态与处于低潮期正好相反,此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说话和颜悦色,内心宽宏大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求助,能原谅一般人的过错;也不过于计较对方的言辞,同时,待人也比较温和、谦虚,能程度不同地听进一些对方的意见。
因此,在对方情绪高涨时,正是我们与其谈话的好机会,切莫坐失良机。
在对方喜事临门时说。所谓喜事临门时,是指令人高兴、愉快、振奋的事情降临于对方时。如:对方在职位上晋升时;在科研上攻克难关,取得重大成果时;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奖励时;经济上得到收益时;找到称心伴侣、婚嫁或远方亲人来探望时,等等。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愉快好办事”。在喜事降临对方时,我们上门找其交谈,对方会不记前嫌,而且会认为是对他成绩的肯定,喜事的祝贺,人格的敬重,从而也就乐意接受或欢迎你的到来,所求之事,多半会给你一个完满的答复。
在为对方帮忙之后说。中国人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你为他帮了一个忙后,他就欠下了对你的一份人情,这样,在你有事求他帮忙的时候,他必然要知恩图报。在不损伤对方利益的前提下,他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你。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托人办事的时机,我们是可以进行预先创造的。
若解决冲突应在对方有和解愿望时。伦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具有“羞恶之心”,这种“羞恶之心”体现在与他人发生无原则的纠纷之后,会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反省。通过反省察觉到自己的过错之时,一种求和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并会主动向对方发出一系列试探性的和解信号。这时只要我们能不失时机地友好地找对方谈谈,僵局就会被打破,双方的关系也会重新“热”起来。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对方发出的求和信息。例如,对方主动和我们接近、打招呼,与我们见面时由过去满脸阴云到“转晴”,或者暗中帮助我们排忧解难等等。
这时,我们就应该及时投桃报李,以更高的姿态、更炽热的感情找其交谈。我们切不可视而不见,见而不说,说而不诚。否则,对方一旦认为求和试探失败,和解的愿望就会顿消,误解将会转化为敌意,将会出现严重对抗的局面。
在日常交流、公关活动中说话注意对方的情绪很重要。对方情绪好,就多说几句;对方情绪不好,就少说几句,或者干脆不说。同时还应注意,交谈时不应涉及对方秘而不宣的想法或隐私,不要多谈对方(除非是熟知的亲友)的健康情况,他若身体不适,这样的话题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绪,影响谈话的效果。
把握语言环境
说话时还要注意看前言后语。前后话语,人们常称之为“上下文”,指话语本身的环境。言语表达效果如何,与上下文的配合有直接的关系。几位年轻的领导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
“您老身子真够硬朗,今年高寿?”老工人回答说:“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老最长寿吧?”“哪里,还有一位活到八十四呢!”
“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呀。”“不过,他去年归天了。”“唷,这回可轮到您了。”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了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了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五、临场发挥
某些场合的变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应对不好,会使自己陷于某种困境。这就要求说话者必须善于变换切入角度,灵活地应对和驾驭各种局面和场合。
正话反说
在对人说话时,利用情境,正话反说,可以摆脱不利的话语交际环境,并增强话语的戏剧效果。例如,萧何以谋反罪诛杀韩信后,又召集群臣,设下油锅,要韩信的谋士蒯通供认与韩信谋反的罪行。在这种特殊情境下,蒯通无法直陈其辞,便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先数韩信的“十罪”,再举韩信的“三愚”。韩信负着这“十罪”,又有此“三愚”,岂不自取其祸!蒯通明为数说韩信的罪与愚,实为韩信鸣冤叫屈,致使满朝文武为之动容,赢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萧何难以下手烹杀。又如《沙家滨》“军民鱼水情”一节中,指导员本要感谢夸奖沙奶奶对伤病员的精心护理关照,却用给沙奶奶“提意见”的方式表达,从而增强了话语表达的戏剧性效果。
临场现挂
现挂,本是个相声表演术语,指表演者能敏捷而有效地抓住周围环境中的突然行为或现象,使其与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减少其不利影响,以达到烘托、补充、增强说话效果的方法。如:一天,某物理老师讲公开课,内容是摩擦力。不知是新洒扫的教室太滑,还是因紧张而未留神,突然脚下“哧”地一声差点滑倒。未等学生们笑出声来,该老师已放下粉笔问道:“这种现象说明我脚下的摩擦力是大是小?”“如何才能不滑倒?”接着他又讲了汽车为什么打滑以及如何防止打滑的道理。
他敏捷的现挂,不仅化解了尴尬,而且还生动形象地讲清了有关知识,得到各位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要做到巧妙地利用临场突发的非语言情境因素,必须目的明确,或烘托、或补充,以增强语意的表达,同时还必须及时自然,切忌为现挂而现挂,这样才会生动具体,幽默风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