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艺术模板-文质彬彬:有理也要有礼——把握好说话礼节的艺术与分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话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都合适恰当,才可称得上“君子”。社交场合中说话办事,你有“理”,众人自然服你。

    但若是仗着有“理”就骄横无“礼”,蛮不讲“礼”,那众人就不会服你。

    有理而无礼是野蛮人的做法,是与文明相悖的。所谓“得理也要饶人”。所以,说话办事“理”“礼”缺一不可,有理有礼方可走遍天下。这就要求我们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时,都需要适当地说一些礼貌话和客气话。说礼貌、客气的话,可让人感到你知书达礼、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从而便于彼此进一步交往和共事。

    一、称呼时的礼貌要求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忽见一位老汉从这儿路过,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急忙赶路去了。结果一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一下不可。他一边想着,一边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

    猛然,他醒悟过来了,这“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便说:“客店已走过去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讲究礼貌的重要性。“人而无礼,不知其可”,粗俗的言行与得体的礼貌将产生截然相反的交际效果。

    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呼开头,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交往大门的通行证。称呼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

    考虑对方的年龄

    见到长者,一定要呼尊称,特别是当你有求于人的时候。比如:

    “老爷爷”、“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师傅”、“您老”等,不能随便喊:“喂”、“嗨”、“骑车的”、“放牛的”、“干活的”等,否则,会使人讨厌,甚至发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还需注意,看年龄称呼人,要力求准确,否则会闹笑话。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妇女就称“大嫂”,可实际上人家还没结婚,这就会使人家不高兴,不如称她“大姐”合适。

    考虑对方的职业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口称“师傅”,这难免使人反感。可见在称呼上还必须区分不同的职业。对工人、司机、理发师、厨师等称“师傅”,当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对农民、军人、医生、售货员、教师,统统称“师傅”就有些不伦不类,让人听着不舒服。

    对不同职业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对农民,应称“大爷”、“大娘”、“老乡”;对医生称“大夫”;对教师称“老师”;对国家干部和公职人员、对解放军和民警,最好称“同志”;对企业、商业的经营者称“经理”或“老板”;对陌生人称呼“先生”、“兄弟”、“大姐”……称呼什么很有讲究,总之要让人接受,使人感到自然亲切。

    考虑说话的场合

    一个孩子的妈妈当老师,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就应称呼妈妈为“老师”。称呼上级和领导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变化也是可以的:在日常交往中,对领导、对上级不称官衔也可以,以“大哥”、“大爷”相称,更使人感到亲切;但是,如果在正式场合,如开会、与外单位接洽、谈工作时,称领导为“王经理”、“张厂长”、“赵校长”、“孙局长”等,常常是必要的,因为这能体现工作的严肃性、领导的权威性和法人资格,是顺利开展工作所必需的。

    考虑对方的语言习惯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习俗各异。在重视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各地的语言习惯。违背了当地的语言习惯,就可能碰钉子。

    有人在承德山庄碰到这样一件事情。几个年轻人结伴去旅游,这天他们从避暑山庄出来,想去外八庙,为了抄近路,两个小伙子上前去问路,正遇上一个卖蛋的农家姑娘。一个小伙子上前有礼貌地叫了声:

    “小师傅!”开始这姑娘没有答应,小伙子以为她没听见,又高叫一声,这下可激怒了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饶人,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娘小师傅去!”两个小伙子还算有涵养,压了压火气,没有发作。本来是有礼貌地问路,反倒挨了一顿骂。这是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农民管和尚、尼姑才称“师傅”,一个大姑娘怎愿意听你称她“小师傅”呢?

    两个小伙子遭到痛骂也就不奇怪了。

    考虑自己与对方的亲疏关系

    在称呼别人的时候,还要考虑自己与对方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

    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车间班组的伙伴见面时,还是直呼其名更显得亲密无间,欢快自然,无拘无束,否则,见面后一本正经地冠以“同志”、“班长”、“小姐”之类的称呼,反倒显得外道、疏远了。当然,为了打趣故作“正经”,开个玩笑,也是可以的。

    在与多人同时打招呼时,更要注意亲疏远近和主次关系。一般来说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疏后亲为宜。在外交场合,宴请外宾时,这种称呼先后有序更为重要。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招待会上这样称呼:“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种称谓客气、周到而又出言有序的外交家的风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称呼对方的名字一定要亲切

    在向人打招呼时,要使对方有一见如故之感,最好的办法就是称呼他(她)的名字。美国交际家代尔·卡耐基说:在交际中最简单、最明显、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使他有受到重视的感觉。

    遇见熟人,脱口叫出他的名字,显得自然而亲切。如果叫不出人家的名字,就会感到语塞,或称呼失当,交往的大门就不容易打开。和陌生人第一次接触,应先问问“您贵姓?”、“您怎样称呼?”要尽可能在不十分熟悉之前就记住他的名字。否则一旦很熟悉了还叫不出名字,这时再去问“您贵姓”,就有点问不出口了。

    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记住别人名字的多少与交往范围的大小和事业的成败成正比。一个政治家,记住幕僚的名字可博得拥戴;一个管理者,记住下属的名字能指挥自如;一个教师,记住学生的名字可赢得威信;任何一个人,记住他所结识过的人的名字,都会受到对方的喜爱。这是因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记住他的名字,是尊重他的最简单的表示。

    二、用语上的礼貌要求

    礼貌用语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社交场合中,会使用礼貌用语十分重要。诸如,你好(您好)、拜访(登门拜访)、别客气、欢迎、请、赏光、失敬、对不起、谢谢、感谢、破费、费心、拜谢等等,都是礼貌用语。别小看这些礼貌用语的作用,每个人听到这种有礼貌的话都会为之所动,都会报以友善的回应。多说客气话不仅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而且表明自己有修养;所以多用礼貌用语,不仅有利于双方气氛融洽,而且有益于交际。

    礼貌用语包含下面三种类型。

    敬语

    敬语是表示恭敬、尊敬的习惯用语。这一表达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当与宾客交流时,常常用“您好”开头,“请”字中间,“谢谢”或“再见”收尾,“对不起”常常挂在嘴边。日常工作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字用得最多。其“请”字包含了对宾客的敬重与尊敬,体现了对他人的诚意。如“请走好”、“请出示车月票”、“请稍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的惯常用语还有“久仰”、“久违”、“包涵”、“打扰”、“借光”、“拜托”、“高见”等。

    谦语

    谦语是向人们表示一种自谦和自恭的词语。以敬人为先导,以退让为前提,体现着一种自律的精神。在交谈中常用“愚”、“愚见”、“请问我能为您做点什么”等;日常生活中惯常用语有“寒舍”、“太客气了”、“过奖了”、“为您效劳”、“多指教”、“没关系”、“不必”、“请原谅”、“惭愧”、“不好意思”等等。

    雅语

    雅语又称委婉语,是指一些不便直言的事用一种比较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双方都知道、理解但不愿点破的事。如当宾客提出的要求一时难以满足时,可以说“您提出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让我们想想办法,一定尽力而为”。“可以理解”是一种委婉语,这样回答可以为自己留有余地。在日常生活中惯常用的有“留步”、“奉还”、“光临”、“失陪”、“光顾”、“告辞”等;称人时用“高寿”、“令堂”、“令尊”等。

    下列礼貌用语在日常交际中也应常用: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等候客人用“恭候”;宾客来到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起身作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辞用“失陪”。

    请人原谅说“包涵”;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

    欢迎购买说“惠顾”;请人受礼称“笑纳”。

    请人帮忙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托人办事用“拜托”。

    向人祝贺用“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

    对方来信称“惠书”;赠人书画题“惠存”。

    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为“高足”。

    请人休息为“节劳”;对方不适说“欠安”。

    老人年龄说“高寿”;女士年龄称“芳龄”。

    三、说话内容上的礼貌要求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谁要遭到他人言辞上的污蔑和攻击,也都程度不同地运用语言来还击和自卫。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造成一些不和,也大多与出言不逊有关。因此,要学会说话,应首先在言辞上注意尊重对方的人格,做到以礼待人。语言上的以礼待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嘴巴干净,不说脏话。(2)注重尊严,不揭人短。(3)融洽和谐,勿心是口非。(4)控制情绪,不说气话。(5)友好热情,不揭隐私。(6)平等相待,不打官腔。(7)相容与共,不争强胜。(8)主动检讨,不说空话。(9)真诚相见,不说假话。

    在交际中,人们使用礼貌用语通常要做到“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学识,避隐私、避浅薄、避忌讳。

    有分寸

    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问题。要做到语言有分寸,必须配合以非语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识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确交际的目的,要选择好交际的体式,同时,要注意如何用言辞行动去恰当表现。当然,分寸也包括具体的言辞的分寸。

    有礼节

    语言的礼节就是寒暄。有五个最常见的礼节语言的惯用形式,它表达了人们交际中的问候、致谢、致歉、告别、回敬这五种礼貌。问候是“您好”,告别是“再见”,致谢是“谢谢”,致歉是“对不起”。回敬是对致谢、致歉的回答,如“没关系”、“不要紧”、“不碍事”之类。

    有学识

    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必然十分重视知识,十分尊重人才。富有学识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敬重,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浅鄙的人将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鄙视。

    避隐私

    隐私就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某些情况,有些是缺陷,有些是秘密。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中,隐私除少数必须知道的有关人员应当知道外,不必让一般人员知道。因此,在言语交际中避谈避问隐私,是有礼貌的重要方面。欧美人一般不询问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收入之类,否则会被认为是十分不礼貌的。

    避浅薄

    浅薄,是指不懂装懂,“教诲别人”或讲外行话,或者言不及义,言不及知识,只知柴米油盐,鸡猪猫狗,张长李短,男婚女嫁。言辞单调,词汇贫乏,语句不通,白字常吐。如果浅薄者相遇,还不觉浅薄,但有教养、有知识的人听他们谈话,则无疑感到不快。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海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做万能博士或百事通。我们应当学有专攻又知识渊博,但总有不如他人之处,总有不懂某种知识之处,要谦虚谨慎,不可妄发议论。

    避忌讳

    忌讳,是人类视为禁忌的现象、事物和行为,避忌讳的语言同它所替代的词语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社会通用的避讳语也是社会一种重要的礼貌语言,它往往顾念对方的感情,避免触忌犯讳。

    下面是一些重要避讳语的类型:首先是对表示恐惧事物的词的避讳。比如关于“死”的避讳语相当多,就是与“死”有关的事物也要避讳,如“棺材”说“寿材”、“长生板”等。其次是对谈话对方及有关人员生理缺陷的避讳。比如现在对各种有严重生理缺陷者通称为“残疾人”,是比较文雅的避讳语。最后是对道德、习俗不可公开的事物行为的词的避讳。比如把到厕所里去大小便叫“去洗手间”等。

    四、说话举止与表情上的礼貌要求

    一个人说话时的言谈举止与表情综合体现为说话的风度。说话风度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气质、性格、知识、感情等综合性的外部表现。基本要点是:①表情自然,态度安详。②神态专注,动作稳重。③声音适度,语速适中。④与身体语言相配合。注意把握了这些问题,你便可以成为一个有交谈风度的人。

    站姿要求

    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颌、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坐姿要求

    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走姿要求

    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握手要求

    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鞠躬要求

    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致意要求

    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在社交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五、打招呼的礼貌用语

    打招呼也称问候。见面打招呼、问好是人们在交往中借助交谈互表友好和认定的一种方式。打招呼是人们见面时最简便、最直接的礼节,主要适用于在公共场所相见时,彼此向双方问安问好,致以敬意或表达关切之意。主要适用于:主动迎向对方时;当对方向自己问好时;当对方来到自己生活或办公的环境时;自己主动与对方进行联络时。

    打招呼的基本要求

    (1)得体

    中国人见面较喜欢互相问候,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知礼、明礼。例如工作中最普遍的是“你好!再见!”等话,有时再加上一句恰当的称呼,如:“王师傅,您好!”“李老师,再见!”就会显得亲密。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招呼、问候的语言越来越丰富,但其中最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主动的态度。

    (2)适度

    与场合相符。选择招呼的方式、语言要考虑环境、场合因素,生活场合、关系密切的人之间可以运用轻松、随意的招呼方式和语言,而在工作、社交乃至国际交往中就应该选用较正式的招呼方式和语言。

    与自己的身份相符。通常问候之后,人们会很自然地行见面礼,以示友好。这时你要注意依照自己的身份来选择是否施礼或行哪一种礼节。如办公室的普通职员面对高级别的来访或洽谈业务者,一般不需要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驱前行礼。即使需要,也要以本民族的见面礼节形式为佳。

    打招呼的一般规则

    男性先向女性致意,年轻的不管男女均应首先向年长者致意,下级应向上级致意。两对夫妇见面,女性先互相致意,然后男性分别向对方的妻子致意,最后男性互相致意。

    在大街上打招呼,三四步远是最好的距离,男子可欠身或点头,如果戴着帽子须摘去。与人打招呼时,忌叼着烟卷或把手插在衣袋里。

    女性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均应主动微笑点头致意,以示亲和。

    对熟人不打招呼或不应答向你打招呼的人都是失礼的行为。

    与西方人打招呼时避免中式用语“你上哪儿去”“你干什么去”等,在西方人看来,有涉人私事之嫌,是失礼的语言;更不应说“吃饭了吗”,否则被误认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吃饭。

    与少数民族及信奉宗教的人打招呼,应根据当地的宗教信仰及招呼习惯。如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打招呼,首先应用“真主保佑”以示祝福,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及误解,而影响双方的正常交往。

    常见打招呼用语

    最简洁明了、通用性最广泛的用语是“您好”,这既是一个问候语,同时又有一种表示对他人祝福的含义。

    根据碰面的时间,互相道一声“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也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明了的招呼用语。

    另外,诸如“你早”“在哪儿发财”等,也是较常见的招呼语。

    六、结束谈话时的礼貌要求

    在交谈中,人们普遍重视开头,万事开头难,面对结束谈话,人们往往不以为然。话说完了,说声“再见”不就结束了吗?

    其实,结束谈话并非如此简单。比如,一方没说完话,对方就不愿听了,怎么结束?两人在交谈中争得面红耳赤,又各不相让,如何结束?

    两人谈兴正浓,而客观条件又不容许再谈下去,又应该怎样结束?

    一次好的交谈,欲达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也要有一个很好的结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么,怎样结束谈话,才能给人留下难忘、美好的印象呢?以下介绍几种结束谈话的技巧:

    (1)切忌在双方热切讨论某一问题时,突然将对话结束,这是一种失礼的表现。如果一时出现僵持的局面,应设法把话题改变,一旦气氛缓和就应赶紧收场。

    (2)不要勉强把话拖长。当发现谈话的内容已渐枯竭时,就应马上道别。否则,会给对方留下言语无味的印象。

    (3)要小心留意对方的暗示。如果对方对谈话失去兴趣时,可能会利用“身体语言”作出希望结束谈话的暗示。比如,有意地看看手表,或频繁地改变坐姿,或游目四顾、心神不安。遇到这些情况,最好知趣地结束谈话。

    (4)要把时间掌握得恰到好处。在准备结束谈话之前,先预定一段短时间,以便从容地停止。突然把谈话结束,匆匆忙忙地离开,会给人以粗鲁无礼的印象。

    (5)笑容是结束谈话的最佳句号。因为最后的印象,往往也是最深的印象,可以长期留在双方的脑海之中。

    (6)在有些交谈结束时,说一些名人格言、富有哲理的话,或是美好祝愿的话,往往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七、访晤时的礼貌要求

    访晤,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活动,是为了礼仪或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拜访会晤。按其性质可分为公务访晤和私人访晤。这里,我们重点谈一下私人访晤。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最常见的私人访晤形式就是走亲访友。借助这种交际活动,可以达到相互了解、沟通信息、加深感情、增进友谊的目的。所以私人访晤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私人访晤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从形式上看,私人访晤可以分为初访、重访、回访的不同。

    初访往往比较郑重;重访,是关系趋密的表现;回访,则体现了“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传统民俗和道德观念。

    从内容和特点上看,访晤还可以分为礼仪性访晤、事务性访晤和随意性访晤。

    礼仪性访晤,主旨上在于密切人际关系;事务性访晤,大多为了解决某些具体事务(例如托事、邀约等);随意性访晤,一般发生在至亲好友之间,可以聊天谈心,拉家常,“侃大山”,礼仪也少一些。

    不同形式不同特点的访晤,会话语言自然千变万化。然而,它们在结构上,也存在着共性,即访晤大体上包括“进门语”、“寒暄语”、“晤谈语”和“辞别语”四个部分。

    进门语

    到了访晤对象的家门口,要先轻轻地敲门,或者短促地按一下门铃。即使门开着,也应很有礼貌地问一声:“在家吗?”或者“房间里有人吗?”即使是熟人,也不要贸然闯入,以免主人措手不及。

    同主人见面后,要立即打招呼,然后再跟着主人进房。同主人打招呼也分几种情况:

    (1)你如果是首次登门的初访者,一般可以用这样的话打招呼:

    “初次登门,打扰你们,真不好意思!”“啊!一直想来拜访,今天如愿以偿了!”关系比较密切的,可以随便一点说:“啊!原来你就住在这儿!”

    或者“过了约定的时间了,叫你久等了吧?”

    (2)你如果是重访者,因为关系比较亲密,打招呼就不必多礼,一般只需简单地说一句“好久没来看你了”即可,或者说“我们又见面了,我上次来,是一个月以前吧?”关系密切的,开个玩笑,也不乏幽默感:

    “我又来了,可别厌烦啊!”

    (3)回访大多出于礼仪或答谢,打招呼时要考虑这个特点,打招呼要有致谢的口气。通常你可以这样说:“上次劳您跑了一趟,我今天登门拜谢来了。”“终于等到了机会,我可以亲自登门拜访你了。”

    初访和回访大多目的性强,多属礼仪性访晤或事务性访晤。相比之下,重访虽然也有一定的目的(如联络感情、交流信息等),但其随意性较大。所以初访、重访、回访的进门语,还要从礼仪性、事务性、随意性方面去加以考虑。

    (4)礼仪性访晤大多与祝贺、酬谢、唁慰等有关,进门语也要同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比如初访时,说:“今天给您拜年来啦!”“借你走马上任的东风,给老朋友贺喜了!”回访时可以说“上次家父过世,劳您大老远地赶来,忙忙碌碌,很是辛苦,叫我一直于心不安。”

    (5)如果你去作事务性访晤,进门就要从本次访晤目的上去考虑。

    如“真是不好意思,求您帮忙来了!”或者“小赵,你要我办的事,总算有眉目了。”但初访一般不宜如此“开门见山”,进门语应多注重礼节,“己求人”的话语不必过于谦恭,别人求自己的时候,说话亦不可傲慢无礼。

    (6)随意性访晤一般无拘无束,因双方关系比较密切,所以进门语可有可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作为主人,对来做客的访晤者的进门语,一定要热情,表示真诚的欢迎。譬如,你可以说下面这一类话:“哎呀,上次已经打扰了,还让您再跑一趟,叫我怎么感谢您。”“我也一直想在家里同您聊聊,快请进!”“我也懒,好久没上你那儿去了。”作为主人,一定要热情大方,使客人无拘无束,宾主尽欢。

    寒暄语

    寒暄是双方见面时叙谈家常的应酬语言,虽是应酬,但却不是虚情假意的客套,也不是胁肩谄笑的阿谀,也不是可有可无,它有助于人们互相了解,应当体现出对他人的真诚的关切。

    (1)话题应是双方都熟悉或有兴趣的事物

    寒暄的内容常常是天气冷暖、身体健恙、工作忙闲、学习好坏、最近活动、朋友亲属等。但是,寒暄时具体谈什么,要有所选择。访晤双方都要善于从贴近处挑选双方均有兴趣或均有鲜明感受的话题。话题须出于自然,包括墙上挂历、耳际音乐等,都可引起寒暄语。

    寒暄语一定要突出选择性,若对方对这一话题不感兴趣,就要马上考虑换个话题。

    (2)寻找共同语言

    双方要寻找共同语言,以求得心理上的接近趋同。这样,寒暄对整个访晤活动,就是一个有推进作用的桥梁,谈话才能自然地深入下去。

    双方缩短了心理差距,在感情上靠拢了,就能为彼此进一步晤谈建立良好的基础。

    (3)创造和谐气氛

    寒暄时,双方的语言要诚恳,而不可虚情假意;要坦率,而不可吞吞吐吐;要自然,而不可卖弄做作。特别是,要由衷地关注对方苦乐,急人所急,爱人所爱,并以相应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才有利于创造越来越投机的和谐气氛。

    晤谈语

    晤谈,同一般性的交谈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如果访晤地点为受访者的家庭,你作为拜访者就要“嘴下留神”。凡是受访者不希望在家人面前交谈的内容,尤其是可能令受访者尴尬、不快的话,或令受访者家人担忧、生疑的话,都不要信口乱说。非说不可时,也要寻找时机,注意音量,或者在主人送客时单独说。你如果有求于人,在双方寒暄时要尽量将话题引到与所求之事相近的话头上去。顺水推舟,自然地提出请求。假如双方关系密切,求人犹如求己,又另作他论。当然,也不可因关系密切,肆无忌惮。

    礼仪性访晤的话题往往如游龙飞鸟,很不确定。不过,你还是要尽量“扣题”,即同本次访晤的目的扣得紧一些,不要给受访者造成一种不佳印象,以为拜访者的来访完全出于敷衍。

    辞别语

    辞别语,同进门语相照应;向主人表示感谢,请主人“留步”;如有可能要邀请对方来自己家作客。譬如,你可以说:“今天初次拜访,十分感谢您为我花了这么多时间!”“老同学,我走了,你什么时候到我家坐坐!”“送客千里,终有一别,还是请回吧!”需要注意的是,邀请对方需适可而止,不可勉强,不可含有责怪对方不来拜访自己的意思,像“我总是到你这儿来,你什么时候来我家”这类话尽量不说。

    假如是事务性访晤,辞别时,你不妨再有意点一下:“这件事就拜托你了,非常感谢!”礼仪性访问,则不要忘记再次表示唁慰、祝贺或谢忱。至于主人,也要感谢来客的访晤,诚恳邀请客人下次再来,也可以预约回访时间。

    最后,谈一谈访晤的几个注意事项:

    ①如果作了不速之客,要向主人致以歉意,一见面就得说:“真抱歉,没打招呼就跑来了”。

    ②访晤时交谈的用语口气,要顾及对方的辈分、地位等,要看互相的关系,不可生搬硬套。

    ③拜访者不要忽略同主人的亲属适当交谈。

    ④如果真是集体访晤,不要一个人抢着说话,要让大家都有开口的机会。

    ⑤遇到另有来客,应“前客让后客”,说“你们谈吧,我先走一步了。”

    由于交谈的内容、目的、背景、对象的复杂性,还需要交谈者灵活运用口语规律,掌握多种交谈策略和方法,才能使交谈取得更好的成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