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别说话对象的艺术与分寸
春秋时郑国著名学者邓析对这个问题还专门写了一篇谈辩说形式的《转辞》,主张“依类辩故”。他明确指出:“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他的意思就是:在辩、说的时候,要区分不同对象的不同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可见区分对象对表达的重要。
区分接受对象可以从许多方面着手,主要的有:
看性别说话
性别不同,对言辞的接受也有差别。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说:“男人靠眼睛来爱,女人靠耳朵来爱。”这就指出性别对于接受是有影响的。
无论是言辞涉及的内容,还是言辞表达的程度、声调都如此。
在现实生活的社交场合、会议间隙、公益活动中,人们在礼节性的互致问候之后,往往喜欢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交谈。而这三个、五个的,又总是按性别组合的——男士与男士侃,女士与女士谈。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男士的话题大而广,女士的话题小而狭。一般说来,男士爱谈的是时事、政治、法律、体育、文化、社会问题、经济动向等;而女士爱谈的则是服饰、孩子、丈夫、日常经济、消费心得、风流艳闻等。说话者必须依据性别选择说话内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辞吻合接受者性别的需求。
在说话者言辞接受的程度上,一般说来,男士较能承受率直、干脆、粗放、量重的话语,而女士则喜欢委婉、轻柔、细腻、量轻的话语。说话者必须依据接受对象的性别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与程度。
在通常情况下,说话者如果是男士,而接受者又并非自己的妻子、恋人或关系很密切的姐妹,那么言辞就应当严格把握分寸,在内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点。对一些可以向男士说的话,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说;对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达方式,就不一定可以用之于女士。
例如,对于陌生或不太熟悉的女性就不宜轻率地询问她的年龄,也不应贸然询问他的家庭住址及家庭情况。即使对那些十分熟悉的女性,也切忌因某事而讪笑人家,也不能说其他女性的坏话。
对男性,说得随便一些、重一些、粗放一些,甚至偶尔带点骂辞、脏语,也无多大关系;但对女性就不能这样,并且涉及性、爱的话题,要力求回避。尤其是男女之间的个别谈话,以及开玩笑、逗趣之时,就更要注意区别使用适宜的言辞。
懂心理学的管理者还善于根据男女性别心理上的差异巧妙说话,从而顺利地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对于“老”字,男人一般觉得没多大关系;但若说某位女性年龄大、老,她会非常不悦。
冬天,在电影院里,常有年轻女观众入场后不脱帽子,影响后面的观众观看。为此,放映员多次广播:“影片放映时请不要戴帽子。”但许多人依然我行我素,不予理睬。后来,放映员干脆说:“本影院为了照顾年老体衰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子,不必摘下。”结果,所有戴帽子的女性全摘下帽子,因为她们都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是衰老之人。
看教养层次说话
教养是指接受对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准。包括文化程度、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涵养气度等。教养层次不同,对说话者言辞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话说出来,甲听得懂,理解得了,乙就可能听不懂,理解不了。所以说话者在进行言辞表达时,要认清自己的接受对象教养层次如何,盲目表达不仅达不到说话的目的,甚至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看性格说话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因人而异,符合接受对象的脾气、性格,才有可能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
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循循善诱。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他的问题。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听到了,就去干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听了有些疑惑,就问孔子:“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可见,孔子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特别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的。日常生活、公关活动等各方面的交谈也要注意这一点。
看对方心境说话
人际交流中经常会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说话不注意洞察对方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发生意外的问题。《红楼梦》第八十三回写到大观园中一个婆子教训自己的外孙女:“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个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头混搅!”这话恰好被黛玉听到,她误认为婆子骂她,于是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直气得“两眼反插上去”。婆子的话本来是不让外孙女到大观园中来,但黛玉不这么想。
她那种寄人篱下的特定处境和心态使她产生了误会。所以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听来感受完全不同。
看文化背景说话
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说话中对这一分寸的掌握十分必要,比如说,与人有交际往来的时候,不考虑谈话对象的文化背景,对文化较低的人讲技术术语或满口的之乎者也,不但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二、与领导说话的艺术与分寸
与领导说话,不难有礼,难在得体。
大多数人对于上司或领导者都是非常尊重的。因此,他们在对上级领导说话时,都是很讲文明礼貌的。可以说,做到这一点不论对哪一个人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但对于他们在领导面前说出的话是否得体,是否把握了分寸,是否恰到好处,这就不是任何人都能轻易做得到的了。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与领导说话的分寸呢?
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媚不俗、不卑不亢
对领导要做到有礼貌、谦逊。但是,绝不要采取“低三下四”的态度。绝大多数有见识的领导,对那种一味奉承、随声附和的人,是不会予以重视的。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你应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
在必要的场合,你也不必害怕表示自己的不同观点,只要你是从工作出发,摆事实、讲道理,领导一般是会予以考虑的。
尽量适应领导的语言习惯
应该了解领导的性格、爱好、语言习惯,如有些人性格爽快、干脆,有些人沉默寡言。尤其领导都有一种统治欲和控制欲,任何敢于侵犯其权威地位的行为都会受到报复。还有的领导是有奇特怪病和变态心理的人,你必须适应这一点。
选择适当的时机
领导一天到晚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你应当根据自己问题的重要与否,选择适当时机与领导对话。假如你是为个人琐事,就不要在他正埋头处理事务时去打扰他。如果你不知领导何时有空,不妨先给他写张纸条,写上问题的要点,然后请求与他交谈。或写上你要求面谈的时间、地点,请他先约定,这样,领导便可以安排时间了。
对谈话内容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在谈话时,要尽量将自己所要说话的内容,简练、扼要、明确地向领导汇报。如果有些问题是需要请示的,自己心中应有两个以上的方案,而且能向上级分析各方案的利弊,这样有利于领导做决断。为此,事先应当周密准备,弄清每个细节,随时可以回答,如果领导同意某一方案,你应尽快将其整理成文字再呈上,以免日后领导又改了主意,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要先替领导考虑提出问题的可行性。有些人明知客观上不存在解决问题的条件,却一定要去找领导,结果造成了不欢而散的结局。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正确对待上级的批评或指责
对上级的批评或指责,对的地方要虚心接受;不对的地方要善于艺术地辩护。
晋文公一次用餐时,厨官让人献上烤肉,肉上却缠着头发。文公叫来厨官,大声责骂他说:“你存心想让我噎死吗?为什么用头发缠着烤肉?”
厨官叩着响头,拜了两拜,装着认罪,说:“小臣有死罪三条:我找来细磨刀石磨刀,刀磨得像宝刀那样锋利,切肉肉就断了,可是粘在肉上的头发却没切断,这是小臣的第一条罪状;拿木棍穿上肉块却没有发现头发,这是小臣的第二条罪状;捧着炽热的炉子,炭火都烧得通红,烤肉烘熟了,可是头发竟没烧焦,这是小臣的第三条罪状。君王的厅堂里莫非有怀恨小臣的侍臣么?”
文公说:“你讲的有道理。”就叫来厅堂外的侍臣责问,果然有人想诬陷厨官,文公就将此人杀了。
三、与下属说话的艺术与分寸
能否把握与下属说话的分寸,对领导者塑造自己的威信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沟通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口头上的。要想把每一条命令或建议都写下来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要想让下属真正地领会、欣然地接受、切实地执行自己的命令或建议,领导者必须得把握好说话的分寸。
具体做法是:
仔细考虑说话内容
领导者必须认识到,自己所说的每一件事对基层员工来说,都代表着权威。管理层级或职衔越高,所说的话就越重要。任何大公司的总裁都不会轻易发表评论。
领导者不仅要思考自己打算说什么,还要考虑下属会如何获得和理解信息,甚至还要想到接受者可能做出的反应。
注意说话方式和态度
说话的方式与内容同等重要。用粗声粗气或不愉快的语气传递信息时,听者所接收到的反应几乎总是情绪性的或是对立性的。由此领导者可以预料到听者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因此,领导者在发出指令时,下属应该从中得到一个全面的解释,要坦率,要允许提问,要聆听不同意见,不要以自己的资格而自以为是。
要认真思考来自下属那里的任何有意义的修改意见,以获得更理想的结果。
在下达口头指示时,领导者还必须事先预料到下属可能做出的反应。他们会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如何回答这些反对意见?如何把无聊的抱怨与合理的关心区分开来?是否某个人比别人的抱怨更多?如何让这个人在会议中处于“中立状态”?
选择好谈话地点
在传递口头信息时应该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是,到底应该在什么地方传递信息?领导办公室是传递信息的最安全场所。这里是领导权威的最强象征。对于下面这些信息来说,领导者选择办公室作为交谈地点是十分恰当的:新的指示、程序的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下属进行的批评。
还有很多情况下,领导到下属的办公桌前或办公室里交谈更为恰当。比如,下属可能拥有进行讨论的数据和资料,领导不希望打断下属的工作。如果你希望表扬下属或对他表现出特殊的认可,到下属的办公室或办公桌前驻足交谈也是一个好办法。
领导可能希望相互之间交流显得更随意。在大厅或饭厅里碰到下属,向他发出你的信息或指令,就好像一切均在不经意的时候发生的。
当需要向很多下属传达指示或指令时,就需要使用会议室了。
四、与同事说话的艺术与分寸
办公室的是是非非每天都在发生着,你可能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忍不住要挺身而出“匡扶正义”,也可能你是个外向型的人,眼里看不惯嘴里要说出来,也可能你是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闲事少管的人……不管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都得要和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相处下去。这就需要你掌握一些与同事说话有分寸的招法,在他们中间塑造一种受欢迎和受欣赏的说话形象和风格,以便使身边的同事不至于小看你或者抓住你的某个话柄找你的麻烦。
把握以和为贵的原则
在中国的处世哲学中,中庸之道被奉为经典之道,中庸之道的精华之处就是以和为贵。同事作为你工作中的伙伴,难免有利益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冲突,处理这些矛盾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和平相处。毕竟,同处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让任何一个人破坏了你的心情,说不定将来吃亏的是你,而不是别人。与同事和睦相处,在上司眼中,你的分量将会又上一个台阶,因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更是工作上、生活上的需要。所以,与同事说话尽量不要说伤害和气的话。
永远不说同事的坏话
与同事相处,要讲究分寸。话太少不行,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不善交往;话多了也不行,容易让别人反感,而且也容易让别人误解,认定你是个乌鸦嘴。所以说话一定要讲分寸,该说的,一定要说,说得到位;不该说的,一定不说,要恰到好处,适时打住。
不管同事怎样冒犯你,或者你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总之“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一句不如少一句,凡事能够忍让一点,日后你有什么行差踏错,同事也不会做得太过分,推你走向绝境。至于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豁达的情操,也是有办法的,比如让心思意念集中在一些美好的成就等,当你的报复或负面的思想产生时,叫自己停止再想下去!
当你偶然发现某位跟你十分投契的同事,竟然在你背后四处散播谣言,数说你的不是和缺点,这时你才猛然觉醒,原来平日的喜眉笑目,完全是对方的表面文章!晴天霹雳之余,你会痛心地想,跟他一刀两断吧!然而大家是同事关系,你若摆出绝交态度,一定吃亏,一则别人以为你主动跟他反目成仇,问题必然出在你身上,这无形中给对方一个借口去伤害你,这样做太不理智了。更何况你俩还有合作机会,加上上司最不喜欢下属因私事交恶而影响工作。所以,你应该冷静地面对,千万别说出过火的话来,这样对谁都不利。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对此,你就得端正态度,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情况,把握好应对的分寸。
自觉保守同事的秘密
我们知道有关同事的秘密,无非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这个人亲自告诉我们的,一个就是其他途径。
如果是这个人亲自告诉我们的,我们可真的是“打死也不能说”。
人家这么信赖我们,我们怎么可以把人家的隐私随便地散布出去呢?
那么,如果是我们通过其他的途径,得知了这样的消息呢?
那就让消息在我们这里堵塞吧!让这些消息在我们这里终止,散布通道在我们这里彻底被截断。
虽然这些道理我们都很明白,但是有的时候,我们的嘴巴还是不经意地就走漏了风声。比如,和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的时候,兴奋之下,就什么都忘记了,想起什么就说什么,反正大家都很高兴嘛!再比如,和谁闹了别扭,自己心里面气不过,什么朋友交情,江湖道义,统统闪到一边去,我给你来一个大穿帮、大揭秘。
这样的情况太有可能发生了。怎样才能避免呢?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听过了别人的事情就干脆咽下去,烂到肚子里面。一天烂不干净,就花两天的时间来烂掉它。总之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嘴巴给自己惹祸。古人说“祸从口出”,在公司这种人际关系圈子里面,这句话应该被每一个人写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时刻警醒自己!
慎重地判断询问者的意图
被上级询及对同事的意见时,答不出来实在令人伤脑筋。若是针对人格评价的问题,必须得慎重处理。
首先的要诀是掌握对方的意图,观察上级的心意是属于哪一种类型,比如:
第一种类型:只是灵机一动的发问。
第二种类型:为了确认自己的见解。
第三种类型:对自己的看法不确定,想参考属下的意见。
第四种类型:为得到一个公正的评价,而询问其他部属的意见。
第五种类型:故意在同事之间造成对立,使彼此心生暗鬼,再由此操纵他们。
判断妥当之后,再考虑如何应答。
如果是属于第一种类型,说法、口气都会比较轻松,不难立刻判断出来。自己只要顺水推舟,把话题转向就可以。有问题的是其余四种类型。
先做不解状,观察对方的反应
无论任何一种情况,都先做不解状地侧头沉思,迅速观察对方的反应。
“嗯,他是个好人吧……”
对方若是这样反应的时候,是属于第三种类型,不必太在意。稍微沉默一会儿之后,不妨反问:“不知您的看法如何?”试探他的反应。
如果是第二、三种情况,上级应该会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如果和你所想的一样,就表示同感。否则,就把自己认为不同的地方陈述出来。
谈论别人的缺点,也应仅止于大家都认同的地方,如果有上级未曾注意的,点到为止就可。
多听少说为佳
如果上级在谈到某同事时说:“我只跟你说。”对这样的话你可别太当真了。
假使你对该同事也不具好感,按捺不住地也对上级说:“这些话只跟您提而已……”如果随意地就大发议论的话,正中上级下怀。你所说的话会立刻传入该同事的耳中。
此时,只要假装一概不知、愿闻其详的表情就可以了。
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乱邦。所以老于世故的人,对人总是唯唯诺诺,可以不开口的,就尽可能做到三缄其口。
在现实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分寸,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有句老话叫做“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五、与异性说话的艺术与分寸
男女之间的交谈,是一套很有讲究的学问,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之间既存在着本能的吸引,也存在着社会性的戒备,语言沟通太融洽了,可能会引起感情的波动。要知道,同性方面的感情太近了,可能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也不会在社会上产生太多的口舌是非,而异性之间的感情太近了,可能就会产生一系列相应的问题。因为异性之间的感情发展存在着一条特殊的轨道,即感情·爱情·婚姻·家庭,这是同性之间所没有的心理和情感轨道。所以,异性之间的谈话更应该讲究分寸,对这种分寸的把握,主要看你的个人目的。除非你在感情上别有用心,否则,你与异性的交谈就应该把握分寸。当然,即使你的交谈目的就是为了赚取对方的爱情,这里面也有一个必须把握分寸的问题。下面就从这两方面来探讨与异性说话的分寸。
以社会交往为目的的异性交谈
以社会性交往为目的的异性交谈,最好的办法就是忽略性别。只有忽略了性别,才能做到自然、和谐、坦率、真诚,才能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按照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在与异性交往中,往往是隐藏在心底的“性”的观念在左右和影响着彼此的正常交往和交谈。只要你抛开了“性”,只要你自己不是心怀鬼胎,不是自作多情,不是想在对方身上沾染腥味儿,不是想以讨好对方为目的,你们的谈话就会变得率真无欺和轻松自如了。当然,忽略性别,不等于可以不拘小节,可以不修边幅,语速可以不注意自己的坐相、站相和走相,也更不等于可以随便地发泄、抱怨和信口开河。过于粗俗的东西,莫说在异性之间交谈讨人嫌弃,就是在同性之间也不受人欢迎。要知道,高雅的谈话内容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识、见识和个人修养,这是人人都欣赏的。
至于一个女子处在许多男人之中对男人之间的话题是广阔的,也许是政治,也许是社会问题,在这种场合中,女子可以保持一种缄默,但必须保留倾听的态度。当一个女子表示他对于男人们的谈话同样有兴趣,那么她就成功了。
另外,与异性交谈还要注意一些必要的礼仪,千万不要让某一位异性被自己的目光所漠视或被自己的交谈所忽略。要知道,异性更希望自己在对方的心目中受到更多的重视。
以追求情爱为目的的异性交谈
以追求情爱为目的的异性交谈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与异性之间的情感是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这个发展过程的每一步都存在着分寸的问题。
如果陌生的互有好感的男女以目传情,彼此吸引,那么,即使没有第三个人作介绍,这一对陌生的男女也会在这一阶段没话找话,寻求语言交流。起初,两人总是谈些无关紧要的事,通常是两者都共同关心的事,如谈天气、谈市容,谈工作。在这一阶段,两个交谈者彼此防御,互相试探,很少吐露真情。但由于耳朵代替了眼睛,所以,谈些小事也可使双方接受到一连串的新信息,双方的语调、语速、方言、措辞、思路均可导致双边关系的进一步热化或疏远。这种不着边际的谈话对双方的吸引力是一个考验,因为这种闲谈不易触及心灵的深处,可能使某一方不愿意继续发展交往关系。也许前一段的视觉信号尚有吸引力,现在的新信息却说明了相反的情况。所以,追求异性的谈话总要有一个试探过程。试探即是一种分寸。但是把握试探分寸最难做的,就是如何把爱情的“窗户纸”捅破。
要知道用语言交流捅破爱的“窗户纸”并不是一件很随便的事。
因为害羞或害怕对方不予接受可能会造成某种尴尬或不利局面,甚至导致对方误解,招惹是非,引起麻烦,都是很有可能的。所以,靠语言交流捅破爱情的“窗户纸”一定要讲究技巧。
(1)无中生有试探关系
在单独接触的时候,假借别人之口说出自己想与对方建立恋爱关系的用意,比如说:
“前些日子有人看见咱俩在一起,说咱俩在谈恋爱呢(或:背后说我在勾引你呢?)我不知道我配不配与你相爱,硬是没敢承认这件事,所以,今天想起来,问问你:我在你心目中能行么?”
(2)乘机问话表明态度
在一种有多人参与的宴饮或其他娱乐场合中,借机表现自己,引起对方一定程度的好感,然后乘对方高兴时,悄悄附在对方耳畔,像告诉对方秘密一样,说一句让对方难以拒绝的问话。比如说:
“我想问你一句话:我可以追求你么?(或:我有权利获得你的爱么?)”
(3)借景生情,捕捉与对方的缘分
假如,你有机会与对方单独相处时,看见别处有对卿卿我我的恋人相悦怡然,你可以借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感慨,比方说:
“瞧,人家那一对儿,多么令人羡慕!不知咱俩能否有这样一种缘分?”
(4)用目光说话,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爱意
当你能够将喜欢的心情注入目光中后,再试着以目光来表达其他的感情。首先试着表现“担心”。当她(他)迟到、稍微受伤或被上司斥责时,用一种“你还好吧”的眼光看对方。而当她(他)跟其他人说话时,试着以“哼,干吗那么亲近”稍带嫉妒的眼光看着他。等你能够自由自在地用眼睛表达感情时,你面部的表情一定也会丰富起来,光彩照人。
当爱的“窗户纸”被捅破以后,情感轨迹也就分明起来了。此后两个人随着情感的发展便可以无所不谈了。
六、与陌生人说话的艺术与分寸
同陌生人交谈的最大困难就在于不了解对方,因此同陌生人交谈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便是尽快熟悉对方,消除陌生。
你可以先行自我介绍,再去请教他的姓名职业,然后试探性地引出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你没有向对方先谈你自己的情况就开口向他问这问那,一般情况下,他可能并不乐意回答你的问题。你在哪方面谈了自己的情况,对方多半也乐意就这方面谈他的情况。
你可以设法在短时间里,通过敏锐的观察初步地了解他,他的发型,他的服饰,他的领带,他的烟盒、打火机,他随身带的提包,他说话时的声调及他的眼神等等,都可以给你提供了解他的线索。如果他是屋子的主人,了解他便会有更多的依据:墙上挂的什么画,橱子里放的什么摆设,台板下的照片,书厨里的书等等,这一切都会自然地向你坦露关于主人的情趣、爱好和修养。如果你事先就知道将要同一个陌生者见面,则在见面之前通过别人打听一下这位陌生者的情况,这对于就要开始的彼此的交谈是十分有利的。
在同陌生者交谈时,要特别表现出对他的职业、性格、爱好的兴趣。
在对方谈话过程中,不时地插入一两个小问题,或由衷地表示你的赞叹、感慨:“啊,这太有意思了。”“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吗?”让对方觉得你很愿意听他的谈话,并因此在第一次谈话时就把你看成他的知已。
第一次交谈,你如果表现出对对方的不感兴趣,神情冷漠,一言不发,他讲话时,你心不在焉,甚至连看也不看他一眼,他立刻会认为,你是一个骄傲无礼的人,他把你对他的冷落看成一种侮辱而可能在心底里永远恨你。
同陌生人交谈,要努力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首先从你自己做起,你同他谈话要直率而坦然。最要紧的是使对方不感到拘谨。尤其是对那些比较害羞、很不习惯于同陌生人谈话的人,你一定设法使他放松,可以先同他谈些零碎的无关紧要的事,越随便越好,就像同老朋友谈话一样轻松、自在。
要尽可能让对方多谈话,在谈话过程中,要随时留心对方态度的变化。不要以为你感兴趣的对方也一定感兴趣。对对方的兴趣,你倒是要充分尊重的。当对方谈兴正浓时,你千万不可打断他;而当对方兴趣转移时,你则不要纠缠原来的话题,而应随机应变地巧妙地引出新话题。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讲话,但不能一眼不眨地紧紧盯住对方(任何人都受不了这种眼光)。你的眼神要随时表现出你对他的理解、信任和鼓励,而不是怀疑、挑剔和苛求。一道严厉的目光,会使对方把只说了一半的话吞回去。
如果有机会去参加一个有许多陌生者在场的集会,你首先要去寻找哪怕惟一的比较熟悉的人。这对于消除你的紧张心理、稳定情绪很有好处,万一找不到一个熟人,你也不必紧张。此时要做的事是先别忙开口,而只用耳朵和眼睛去听、去看,去仔细打量每个与会的陌生者。
如果你发现在场的陌生者中,有一个和你一样没有熟人而且比较胆怯,孤单单地坐在一个角落里,你要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你可以主动坐到跟前去,向他作自我介绍,同他低声交谈几句。一般情形下,你这时准保会受到他的欢迎,最重要的是,这时无论他,还是你,都为摆脱了当时窘境和孤单而感到高兴。有了这块小小的根据地,再设法慢慢加入全体的谈话,就不是很困难的事了。
第一次同人谈话,要绝对避免同别人在任何问题上争执。不管是由于你,还是由于对方,只要引起争执,那就等于宣告谈话的失败,而且也可能就此宣告了你同他今后再也谈不到一起了。
我国有许多一见如故的美谈,许多朋友,都是由“生”变“故”和由远变近的,愿大家都多结善缘,广交朋友。善交朋友的人,会觉得四海之内皆朋友,面对任何人,都没有陌生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