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就是按照事物或问题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去认识、去反映,不夸大,也不缩小,不是从说话人自己的立场感情出发去表达,说真话,不说假话。说话人不管自己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有何种认识和看法,最起码不能违反事物、问题的本来面目。是白,不能说成黑;是进步,不能称之为反动。如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那只能在交际中碰壁。
现实生活中,别有用心、不实事求是、昧着良心说话的人是有的,但他们在本质上根本无法与接受者沟通、交流,当然更无法实现自己交际的目的。
客观性是运用语言,与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人所说出的话,如果失去了客观性,不但没有任何水平可言,而且还会失去所有与之相联系的个人和组织的信任。
说话语言的客观性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语言环境的客观性
在交际活动过程中,说话能够适宜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语言的客观运用,首先是语言运用的条件限定,其次是指客观地使用语言。
所谓条件的限定,具体来说,就是语言的运用是由各种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交际活动的特定内容来决定的。任何一个人,不仅在社会活动中有特定的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人,因此,他就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但是,由于青年在社会活动中的特定地位,所以青年人的语言表达,就不能是随心所欲的。例如,在大庭广众之下,作为一个青年人,就不能谈论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问题,那是组织纪律所不允许的。因而就需要由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特定的交际内容,来予以限制与决定其语言运用的范围。如果将环境与内容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形成了青年被限定的语言运用场。
(2)语言运用的客观性
说话场合确定以后,就需要正确地使用语言。在这里,正确地使用语言,就是语言运用的最大技巧,就是每个人驾驭语言的基本方式方法。在语言的驾驭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如果按标准性的要求来说,一般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要认识明确。对一种事物自己尚且不知其所以然,其语言的运用也必然暧昧不清。第二,要建立宏大的“词汇库”。一个领导者词汇贫乏,语言单调,是不会受欢迎的。第三,语言运用要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主要是指褒贬语词的正确使用,这种语词的使用是对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第四,对古语及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的使用。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如果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古代语言文字和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就可以更加丰富自己的语言。
语言运用的客观性,还表现在语言的精炼上。即需要尽量使用最少的词句,而准确地陈述出所要叙述的内容。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3)说明问题的客观性
在运用语言进行某些问题的交谈时,必须要准确地说明问题,要避免出现不知所云、不知所往的情况,必须注意说明问题的客观性。如果只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没有把所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说清楚,这就很难使交际活动获得成功。
(4)掌握知识的客观性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见知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时,首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语言的运用就会表现得浅薄、粗俗、蹩脚、空泛而缺乏吸引力。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上,还要使知识的掌握趋于客观,不客观地使用知识,既害自己,又害别人。
当今社会是科学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青年人应掌握的知识既包含社会科学内容,又包含自然科学内容。因此青年的思想、业务素质,就不单单由社会科学所提供,还要加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只有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知识更加完善。
二、诚信性原则
诚信,就是诚挚、信用。它要求说话人所表达的言辞是诚恳、真挚而又有信用的。
庄子说过:“至信辟金。”他认为,最大的诚信是不需要用金玉来作为信物的。孔子也主张“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俗话中也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说法。说话人如果能够以诚信对待接受者,就会联络感情,赢得信赖,加强沟通,直至化解矛盾。
有时候,真诚的语言不仅会给我们带来成功,还可能带来神话般的奇迹。反之,如果一个人在语言上,不遵循“诚能感人”的原则,就会失信于众,轻则影响个人的形象和声誉,重则危及组织的前途和生存。
一个平凡的业务员,在做了十几年的推销工作后,他十分反感和厌恶那些长期以来用强颜欢笑、编造假话、吹嘘商品等招揽顾客的做法。
他觉得这是生活上的一种压力,为了摆脱这种压力,他决定对人要以诚相待。不对顾客讲假话,要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他们,即使被解雇也无所谓。出乎以外的是,当这种想法浮现在大脑后,他顿时觉得自己的心情比以往更轻松起来。
这天,当第一个顾客来到店里,问他店中有没有一种可自由折叠、调节高度的椅子时,他就搬来椅子,如实地向顾客介绍。他说:“老实说,这种椅子质量不是很好,我们常常会接受到顾客的投诉和退货。”
顾客说:“是吗?很多人家都用这种椅子。我看它似乎还挺实用的。”
“也许是,巴。不过,据我看,这种椅子不一定能升降自如。您看,没错,它款式新,但结构有毛病。如果我隐瞒它的缺点,就等于是在欺骗您。”这位业务员耐心的给顾客解答。
客人追问:“你说结构有毛病?”
“是的,它的结构过于复杂精巧,反而不够简便。”
这时,业务员走近椅子,用脚去踩脚踏板一本来要轻踩,但是他一脚狠狠踩下去,使椅子面突然向上撑起,正好撞到顾客扶在上面的手上。业务员急忙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没想到客人反而笑起来,说:“没关系,不过我还要仔细看看。”
“没关系。买东西如果不精心挑选,会很容易吃亏的。您看看这椅子的木料,品质并非上乘,贴面胶合也很差。坦白地说,我劝您还是别买这种椅子,不如看看其他牌子的,要不到其他店看看也可以,说不定那里会有更好的椅子。”业务员说。
客人听完这番话,十分开心,要求买下这把椅子,并马上取货。但是,等到这位顾客一走,业务员就立即遭受到经理的训斥,一同时被告知到人事部办理离职手续。过了一个小时,业务员正整理东西,准备打包回家时,店内突然来了一群人,争相购买这种椅子,几十把椅子一下子就买空了。
当然,这些人都是刚才那位顾容介绍来的。看到店里生意如此火暴,经理大感吃惊,最后业务员不仅没被辞退,工资还提高三倍,休假时间也增加一倍。经理甚至还称赞他如实介绍商品的做法,是一种新型的售货风格,应该继续保持。
语言可以表现一个人的人格。即使是语言比较笨拙的人,只要具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其心情就能在话语间充分流露出来。相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即使运用再华丽的语言也会被人看穿。所以,在谈话时,满怀真诚是最重要的。
三、尊重性原则
尊重,就是说话人所表达的言辞要能尊敬、重视接受者以及与接受者有关的人,而不能以侮辱、歧视、损害人的态度说话办事。
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说:“伤人之语,有剑戟之痛。”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俗话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就是此理。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结果下来,彼此都不沟通、合作,显然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文艺界老前辈夏衍可以说是尊重人的典范,90岁高龄的他临终前感到十分难受,身边的秘书说:“我去叫大夫。”正待秘书开门欲出时,夏衍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便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想不到这一句简短的尊重言辞,成了他的临终遗言。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还注意尊重别人,要纠正秘书的失误,这是他一贯养成的作风。他历来说话都是如此。这充分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也使人们更加敬重这位老前辈。尊重性原则的把握不仅是言辞表达的要求,而且体现着说话人的品格修养。
尊重性原则,在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孩子对父母这些方面,是容易做得到的。但倒过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他们彼此间分明存在着一种身份地位的不平等,稍不注意,就会表现出不尊重的色彩。这一点,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四、逻辑性原则
交流说话,表达上尽量要严密,有条理,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把自己说话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切忌违反逻辑性原则。以下几点忌讳都违反了语言逻辑规则。
忌言行不一
言行不一,就是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与说的相矛盾的一套,即所谓与言行不一致的现象。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他们为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往往假以美言,说得很好听,以蒙骗听者,然后再施以丑行。因此对那种夸夸其谈、自我标榜的表达,应提高警惕。
忌背离中心
背离中心,就是本来说的是这件事、这个问题,但说着说着,话题竟跑到另一个上面去了,出现了前后不一现象。英国大主教威尔勃福斯在科学协会作反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长篇演说。当说得最起劲时,突然攻击起支持达尔文学说的赫胥黎来:“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就把我撕成碎片,因为照他的信仰,人是由猿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到底是从祖母那里得来的,还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呢?”大主教的人身攻击就完全是背离主题的。这叫做前言不搭后语。
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就是故意拿不同的概念来换掉原来确定的概念,以造成混乱。如某建筑工人上班忘戴安全帽,安检员不准他进入施工现场。
他指着围栏门上挂着的一个牌子说:“我是按规定才不戴安全帽来上班的。你看,这不写着‘非工作人员不得入内’吗?安全帽当然是‘非工作人员’,我怎么能够戴着它入内呢?”这里,“非工作人员”的概念就是被该建筑工人偷换了的。
忌混淆概念
混淆概念,就是把本来不是相同的概念当成相同的概念来使用,或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混同使用。如一个学生砸坏了教室的窗玻璃,老师批评他不爱护人民财产,要他赔偿。他说:“人民财产,人民都有份,我是人民,我砸烂的是我那一份,我赔给谁?”学生将“人民”这个概念在集合意义下的使用同在非集合意义下的使用混同起来了。“人民”是所有人的集合体,其性质是不为它的组成分子(即每一个具体的人)所具有的。
五、技巧性原则
说话是一门艺术。凡是艺术的都是技巧性的。相声演员的表演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就因为他们说话处处都渗透着技巧。具有技巧性和艺术性的语言才能动人心弦,引人入胜。
说话要有形象感
说话没有情趣,干干巴巴、言之无味,给人的影响和印象都是浅淡的;而形象生动的语言,却让人感到兴味盎然,人们爱听,影响和印象也就比较深刻。说话要做到形象化,最有效的办法是充分运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段。如蔡顺华的题为《小狗也要大声叫》的演讲:
各位青年朋友,到这个讲坛演讲的,应该是曲啸、李燕杰、邵守义那样的大人物。我这个嘴上无毛的青年人站在这里,很不般配哟。(停顿。提高声调)不过,我很欣赏契诃夫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应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要叫!”
小狗也要大声叫——就按上帝给的嗓门叫好了!今天,我这个自信的“小狗”,就来大胆地叫几声。腹有经纶但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奶油小生是不敢“叫”的;那些虽“嘴上无毛”,但己深谙“出头椽子先烂”等世俗哲学的平庸之辈是不敢“叫”的。响亮而优美的“叫声”,往往发自那些有胆识的开拓者与弄潮儿。如果我国的每一位“小狗”都发出自己的叫声,那么地球也会颤抖的!
蔡顺华的演讲,通篇利用了“小狗叫”这个生动、新奇而又幽默的比喻,把开场白、正文、结尾贯串起来,使听众在笑声和思索中接受了一个普通而又严肃的话题。
有些说话水平较高的人为了证明某些说话的可信性,说话时需要引用大量的数据,但说话又不同于调查报告和工作总结,仅仅把一连串枯燥的数据抛向听众,使现场气氛沉闷平淡,听众也无法记住那些一带而过的阿拉伯数字。高明的谈话者总是善于把干巴巴的数据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图景。美国记者爱德文·史路森呼吁人们充分利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能量的文章,实在是值得学习借鉴的典范:
我们知道,美国境内有几百万穷人,吃不饱,穿不暖,然而在尼亚加拉瀑布这儿,却平均每小时浪费相当于25万条的面包……每小时有60万枚新鲜的鸡蛋从悬崖上摔下去,在漩涡中制成一个大蛋卷。如果印花布不断地从一架像尼亚加拉河那样宽达4000尺的织布机上织出来,那也就表示同样数量的布料被浪费掉了。如果把卡耐基图书馆放在瀑布底下,大约在1或2小时内就能使整座图书馆装满各种好书。
或者,我们也可以想像,一家大百货公司每天从伊利湖上游漂下来,把它的各种商品冲落到160尺下的岩石上。
要想不理会充满形象的言谈,就好像要求球迷坐在沸腾起来的足球场上不看球赛一样困难。所以,法国哲学家艾兰说:“抽象的风格总是差的,在你的句子里应该充满了石头、金属、椅子、桌子、动物、男人和女人。”
说话要有幽默感
幽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
幽默的语言能使社交气氛轻松融洽,利于交流,是说话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美国一位肥胖的女政治家在竞选演讲中自我解嘲:“有一次我穿上白色的泳装在大海里游泳,结果引来了苏联的轰炸机,以为发现了美国的军舰。”结果在笑声中,选民反不以其肥胖为意,使她在竞选中处于优势。
在饭馆里,一位顾客把米饭里的砂子吐出来。一粒一粒地堆在桌上,服务员看到了很难为情,便抱歉地问:“净是砂子吧?”顾客摆摆头说:“不,也有米饭。”“也有米饭”形象地表达了顾客的意见,以及对米饭质量的描述。运用幽默语言进行善意批评,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避免出现使对方难堪的场面。
幽默虽然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但倘若运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激化潜在矛盾,造成冲突。在一家饭店,一位顾客生气地对服务员嚷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只鸡的一条腿怎么比另一条短一截?”服务员故作幽默地说:“那有什么!你到底是要吃它,还是要和它跳舞?”顾客听了十分生气,一场本来可以化为乌有的争吵便发生了。所以,幽默应高雅得体,态度应谨慎和善,不伤害对方。幽默且不失分寸,才能促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那么,应当怎样培养自己幽默谈吐的能力呢?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怀,对生活充满信心与热情。其次,要有高尚的情趣、丰富的想像、开朗乐观的性格,才能成为幽默风趣、自然洒脱的人。
当然,幽默是一种创造性的本领,要随机应变,根据对象、环境以及刹那间的气氛而定,但也需注意以下技巧:
一是不要随意幽默。幽默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运用的,应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条件下发挥幽默。例如:在一个正式的会议上,当你的下属在发言时,你突然冒出一两句逗人的话,也许大家被你的幽默逗笑了,但发言的那位下属心里肯定认为你不尊重他,对他的发言不感兴趣。
二是幽默要高雅才好。
三是不幽默时无需硬要幽默。如果当时的条件并不具备,你却要尽力表现出幽默,其结果必定是勉为其难,到底该不该笑一笑呢?这会令彼此陷入更尴尬的境地。
说话要有亲和感
在人际交往中,“亲切”具有很好的人际吸引力,会缩短你与别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果你是一个让人感到亲切的人,交谈时,别人情感的大门会主动向你敞开;劝说时,别人心中的疙瘩会自动解开;求助时,别人热情的双手会真诚向你伸出……可以说,使人感到你很亲切,对你益处多多。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亲切感的人呢?
(1)主动问候。“你好”、“见到你很高兴”之类的问候话语,虽然只有片言只字,但它是通向你与别人深入交谈的一座桥梁,同时它也是你向别人主动示好的一种方式——向别人示好,别人自然会觉得你很亲切,谁不愿意与亲切的人交谈呢?
(2)耐心聆听。如果你以“我愿洗耳恭听”的态度认真听取别人的谈话,那么对方会愉快地向你敞开心扉。因为无论是谁,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显示自己并能得到别人认可的心理,同时,你认真聆听别人的谈话,别人会感到你尊重他,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尊重你。
(3)注意称呼。在称呼上要注意尊老爱幼,“大爷”、“大娘”、“大叔”、“大妈”,叫得人心里甜蜜蜜;“老李”、“小张”或直呼其名(不要带姓),让人觉得关系非凡。这样,既引起了对方的注意,又叫出了自己的风度和修养。
(4)给予夸奖。交谈时,请不要吝啬你的“美言”,而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予以称赞。因为夸奖是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剂”,适时而得体地夸赞别人,会激起别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别人会因此对你产生好感。
(5)语气柔和。事实证明,柔和的语气能有效地使谈话顺利进行——它能使开导醍醐灌顶,它能让劝说娓娓动听。办事时事先征求对方的意见,有分歧时以商讨的方式解决,这都可以使自己的语气变得柔和。
(6)出语谦逊。谦逊是一种美德,它会产生让人亲近你的魅力。
适时地说“拜托”、“请赐教”、“麻烦你了”等话语,既表现了你对对方的尊重,也体现了你知书达礼的美好形象。
六、明白性原则
说话是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让别人听明白,而别人若听不明白,等于白说不算,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把事情办砸。明白性原则是指说话人在言辞交际过程中,必须遵守语言规范的要求,不能因为语言表达的混乱、不完整而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
明白性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
语音清晰准确
说话人要表达什么,发出的声音必须是不含混、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接受者一听就明,一听就懂。这样,表达才有作用,交际的目的才能实现。
做好下列三个方面,有助于达到语音清晰准确的要求。
一是语速要适度。就是说话的速度要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尤其是不要急迫,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是语词要清晰。就是说话时每一个词语的发音要清晰、准确,不要含混不清。对一些关键字词的发音,尽量说得慢一些,说快了、急了,容易产生声音共振而使语音含混,让人听不清楚,或产生误听。遇到容易产生歧义的读音,应予以适当解释。
三是与非本方言区的接受者交谈,最好不要用方言。
语句通顺明了
主要指用词前后协调准确、意思完整,不多余、不错乱等,尽量避免语法上的毛病。
要做到语句通顺明了,以下两方面应该注意:
第一,不生造词语。
第二,符合习惯要求。
语意明白易懂
语意要明确。就是说,表达的意思要清楚明白,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等,清清楚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要让自己所说的意思模糊不清,让人难以捉摸。
(1)说明白话
所谓明白话,就是讲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意思容易懂,道理好明白。
一位大学者,如果叫他去对大学生们演讲,那他有极大的成功把握。可是如果耍他对着一群工人讲话,那他可能要失败!拿破仑对他的秘书们最着重并且一再申明的训令就是:“要清晰!要明白!”我们说话,目的只是说明一些事情,感动人,并且说服人,使人因此发生行动,发生兴趣。所以明晰这一条件,的确占着重要的地位。每一篇演说词均离不开下面四个要点:①说明事理。②说服人家并使人受感动。
③得到行动。④使人发生兴趣。
当你对听众讲一些他们所不熟习的题材时,你希望用什么方法使他们了解呢?我告诉你们,多用比喻去说明事实;用人们所知道的事物,去形容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物。
英国物理学家罗滋博士曾对普通的听众讲述原子的体积,他说:
“一滴水中的原子和地中海中的水滴一样多!”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因为听众中有不少是从直布罗陀海峡经过地中海而到苏伊士运河来的,所以极易理解。但他为了还要说得更明白些,所以另外又作一个比喻说:“一滴水中的原子数,和地球上的树叶一样多。”
即使你的职业是专门性质的,而你却是和一群普通人说话,你应该格外的小心,不但要避免专业名词,而且对普通的名词还得加以详细的解释。为什么我们要说应该格外小心呢?因为不知有多少的演说,常有人在这一点上惨败!
林肯曾向人们解说,为什么自己喜欢用通俗平易的文字,他说:
“记得我小时候,如果有人对我讲话而我不懂,我就常常生气。在我一生中,我再不能想起还有什么能够使我更生气的。我还记得当我听邻人和父亲谈了一夜的话,我回到小寝室中,就要不停地踱着,花了不少的时光去想使我不明白的话。从那以后当我思索一个事的时候,即使我想去睡了,也是睡不着,必把那件事想出之后,才能入睡。但是,即使想出了,还不能认为满足,还得再三地想,把这件事用通俗平易的字句讲出来,使一个孩子听了都能够明白,这差不多成为我的一种嗜好了。”他常常花了几小时去思索一件事情,当思索出来之后,还得把思索出的三句话中,拣一句最好的说出来。为什么人们大都不能把一件最普通的事理说得十分明白易懂?
(2)说大众话
大众语言来自于人民大众,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它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在说话中巧妙地运用,能够增强说话的感染力。
俗语是通俗而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形象。恰当地引用俗语,可以增强说话或演讲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抗战胜利后的一天,上海一幢公寓传出阵阵欢笑,原来,画家张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学生们为他送行。梅兰芳等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和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愣住了,梅兰芳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张大千简单的几句话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灵活运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再如,歇后语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谈话中恰当运用歇后语,可以增强谈话的趣味性,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为说明某人工作开展缓慢,可说:“他呀,大象屁股——推不动。”为了说明自己没有能力办这件事,可说:“我是丫环带钥匙——当家不做主。”为了说明办了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可说:“我办的这事真是‘公公背儿媳’——费力不讨好”等,都为交谈增加了情趣。
另外,说话时语句要干净。就是说每一句话,要干净利落,说一句是一句,讲一段是一段,干干净净,不要拖泥带水,尤其要注意克服那种“嗯”、“啊”以及啰嗦重复的坏习惯。
其实,关于说话原则的艺术和分寸还有许多,上面所列的各条也只是给大家在实际交流中提个醒,引起大家注意,力争让说话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