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全书4-寻找合作伙伴的学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迎合对方

    汽车大王福特曾有这样的经验之谈:“我从我自己的经验以及他人的经验中证明了,如果说成功是有秘诀的,那么这所谓的秘诀,就在于‘把握他人的观点,而依着他人的地位,去审度一切事情’这一能力中。”

    美国电气总公司老板欧文也曾有类似的妙语:“能够为别人设身处地想一想的人,能够了解别人心理的人,是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程着急的。”

    还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只有从别人的观点中去接近他们,我们才能希望控制得住他们。”

    纽约的著名律师列图尔登是以善于说话而负盛名的。他也曾有这样的经验之谈:

    “当我们面对着交谈的对方而感到不能使他感兴趣,或不能使他折服的时候,这大概总是因为我们不能从对方的观点去考虑这些问题的缘故。”

    当年威尔逊总统组织国际联盟游说欧洲各国的时候,霍士曾经以这方面的一个小窍门帮助威尔逊说服了法国政府。

    当威尔逊总统与绰号“法国老虎”的克莱蒙梭会晤之前十五分钟,霍士向威尔逊提出了一个虽然细微但是非常聪明的主意。他劝威尔逊总统首先与法国人谈海洋的自由问题,以作为劝法国加入国际联盟的方法,因为这个问题显然是法国当时所急欲解决而又与国际联盟有密切关系的事。

    果然,克莱蒙梭非常兴奋。不用说,法国加入了国际联盟,而且是国际联盟组织的忠实拥护者。

    威尔逊是因为采纳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将他的计划嫁接在克莱蒙梭的兴趣之上,告知他国际联盟如何符合他的利益,才使其计划被那著名的“老虎总理”接受。

    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我们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人们常常不会正确使用这一法宝,是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别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也会改变态度。

    要打动别人,让人愿意为你办事,就得从他们的需要入手。你必须明白,求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使他自己情愿。同时,还必须记得,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有各自的癖好偏爱。只要你认真探索对方的真正意向是什么,特别是与你的计划有关的,你就可以依他的偏好去对付他。你首先应当用自己的计划去适应别人的需要,然后你的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

    同舟共济

    当对方强烈地反对你求他做的某件事时,可以制造一个假想的共同敌人,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在五个问题中有三个得到对方的赞同,而且从一开始交涉就没有产生任何对立情况,并不断地顺利进行时,对方就会在潜在心理作用下,对其它两个问题也跟着同意。

    此时,如果能反复不断地强调:“到目前为止,我想我们的意见大家都了解了吧!”

    这么一来,效果就会更为卓著。把一个小小的共同点不断地扩大解释,会使彼此间觉得好像是一个整体站在共同的地盘上。

    具体地说,也就是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而当对立愈强烈时,愈是会产生意外。对方愈是坚持自己的理论,那么,反对的潜在心理作用也就愈大。

    另外,也可以将小的共同点扩大,树立“共同的敌人”,使对方产生共同的感觉,这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技巧运用。

    《孙子兵法》中有“吴越同舟”这么一句话,原意是讲吴国和越国是敌对的双方,但因同时面对魏国的威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两国只好尽弃前嫌,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吴越同舟”的故事就是由此产生的。

    一旦出现了强大的共同敌人时,即使是敌对的两方,也会摇身一变,而成为合作的对象。

    这是人类心理的微妙之处,可以做一个实验加以证明。

    以三个人为一组做实验。让他们做简单的“撞球游戏”,比赛得分,淘汰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人获胜。于是这三个人就分别构成了敌对的关系。

    这场比赛如果有个人遥遥领先的话,那么在比赛途中,其他的两个人就会联合起来,阻碍领先的这个人得分。

    由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弱者都会联合起来抵抗强者,这和“吴越同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道理的。

    如果能够将这种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解除对立者之间的警戒状态,将对方的意见和态度引导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例如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同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彼此间往往会产生纠纷,并演变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这时如果有一方提出:

    “我们如果继续这样敌对的话,会让A公司坐享渔翁之利的。”

    如此一来,对方也会产生一种危机感,为了当前的利益,就会减弱敌对的情绪。

    其实“共同的敌人”并不见得真的存在,但是可以故意制造一个“假想的敌人”。

    当然,这必须具有高超的演技,如果演得不够生动,反而会使对方产生反感。

    不过,为了能够引导一个持相反意见的反对者反过来赞成和同意自己的意见,这种方法是非常值得一试的。

    眼光要远

    求人时,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立场上,以长远的眼光帮助对方,全面深入地分析行为的利弊,就可以使对方以理性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行为选择。

    某剧场门前不许卖瓜子、花生之类的小食品,怕的是污染环境、影响市容。唯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太太可以例外。用剧场管理员的话说就是:“这老太婆年岁大,嘴皮尖,人家叫她铁嘴,不好对付,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某日,市里要检查卫生,剧场管理员小王要老太婆回避一下,说:“老太太,快把摊子挪走,今天这里不许卖东西。”

    “昨天许卖,今天又不许卖,世道又变了吗?”

    “世道没有变,检查团要来了。”

    “检查团来了就不许卖东西?检查团来了还许不许吃饭?”

    “检查团来了,地皮不干净要罚款的!”小王加重了语气。

    “地皮不干净关我屁事,他肥肉吃多了拉稀屎,能去罚卖肉的款么?”

    小王无言以对,悻悻而退。

    管理自行车的老刘师傅随后走了过来,说:“老嫂子,你这么一把年纪,没早没晚的,又能挣几个钱呢?检查团来了,真要罚你一笔,你还能打场官司不成?再说,检查团不会天天来,饭可是要天天吃,生意可要天天做啊。”

    “嗯!姜还是老的辣。好,我走,我走。”老太婆连说带笑地把摊子挪走了。

    举例说明

    求人时,以情绪或感觉作为突破口,而引导他人进入接受的状态,要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话方式,最好以活生生的例子来唤醒对方的印象。如此,求人者无须多少口舌即可达到目的。

    法国哲学家亚兰也说过这样的话:

    “不管任何场合,抽象的文体都是不讨好的,文章里面如果能以一些较具体的石头、金属、桌椅、动物和男女等实际的东西来做比喻,是最恰当不过的。”

    正如亚兰所说的,以实际的石头、金属、动物等东西来作为说明,比较能让人产生活生生的鲜明印象。

    例如,美国的可口可乐瓶子,据说就是一段有趣的插曲。

    那是在1920年左右,一个名叫丁·罗特的年轻人,看到他女朋友的圆裙时得到了灵感创造了可口可乐的瓶子,这种瓶子至今仍广为其他汽水制造者使用。

    罗特对于自己所设计的瓶子非常有信心,他画了瓶子的素描到可口可乐公司去毛遂自荐。在可口可乐公司里,他向对方说:

    “我所设计的这个瓶子,外观非常漂亮,握住的地方也很稳,绝对不会滑落下来。”

    但是可口可乐公司的负责人,却以一种不屑的眼光看他。

    数天之后,罗特拿着做好的实际瓶子和一个杯子,又来到可口可乐的公司。

    出来传话的职员依然以不屑一顾的神情望着他,但罗特不慌不忙地问众人:

    “各位,你们知道这个瓶子和杯子的容量哪一个大吗?”

    大家不约而同地答道:

    “当然是瓶子的容量多些。”

    等他们说完,罗特就将杯里的水倒入瓶子里,结果杯里的水却无法全部装入瓶里,水从瓶口溢了出来。由此可以显示罗特所设计的瓶子的优点,它满足了一般厂商希望容量越少越好的要求。

    于是针对罗特所设计的瓶子,可口可乐公司立刻召开了董事会,讨论是否要用这种瓶子来装可口可乐。

    结果是没过多久就订了合同,罗特所设计的瓶子一直被延用至今。

    罗特能够在力排众议的情况下赚取一笔可观的设计费,可以说完全是以实物来影响对方的感觉所取得的结果。

    以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和听觉五官感觉来作为说服的方法,是一般推销员常用的手段。

    例如,服装店的店员在说服顾客时,总是不厌其烦地鼓励顾客试穿,这是想利用视觉的感受来争取顾客。

    还有一些专门卖进口食品的店员,也常鼓励顾客尝尝看。

    百货公司或超级市场的食品购买部,经常举办试吃的活动。

    这些活动也是以实物的感觉来争取销售成功的例证。

    即使是非常昂贵的东西,如车子,也有通过举办试开会来推销的。

    推销房子的建筑商也会以样品房来争取订单。以这种实物来争取顾客的方法,或以感觉来吸引顾客,都是一种很好的推销方式。

    激发对方的责任心

    当人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又无法忍气吞声时,就需要诉请有关部门或请求上级领导处理。这也是求人的情形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很有普遍性。在这种情况下,单凭一张状纸或几封书信往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求人者有时还得一次又一次地登门、上访,进行口头告状,因为,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起到书状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然而,许多求人者尽管屡次告状,但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这里,原因固然很多,但告状缺乏策略,恐怕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人说女人告状比男人强,因为女人说着说着眼圈儿就红了,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淌了下来,听者就算是铁石心肠,也免不了会动心的。

    这话颇有一定道理。可是,事实上,大多数告状者都是心里有气,积郁已久,一旦有了诉说机会,总是难抑内心激动,往往情绪愤懑,言辞激烈,给人的感觉倒不像是一个受害的弱者,而是一个咄咄逼人的强者了。

    一位遭人欺凌的受害者在向某领导告状时十分冲动,口出狂言、污语,使得这位领导很是反感,因而,问题迟迟不予解决。后来,此人绝望了,痛苦不堪,几欲轻生,反倒引起了这位领导的同情与重视。

    当然,这并不是说,凡告状者都要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流下几滴眼泪。而是说,告状者在求人时,应该设法调动听者的同情心,使听者首先从感情上与你靠近,产生共鸣。这就为你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将受害的情况和你内心的痛苦如实地说出来,处理者是会动心的。

    同情心可以促进当权者对受害人的理解,但这并不等于说马上就会下定处理的决心。因为处理者要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有时会处于犹豫之中,甚至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想过问。这时候,告状者就得努力激发处理者的责任心,要使处理者知道,这是在他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他有责任处理此事,而且能够处理好此事。

    有位教师,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各项条件具备,但职称总评不上,原因是他与校领导关系不好。

    此君上告到上级主管领导处。这位领导听后推辞说:“评不上是你学校的问题,学校不上报,我又有什么办法?”

    此君早有心理准备,立刻说:“如果学校能解决,我就不会来麻烦您了。我会逐级按程序反映。您是上级领导,而且又主管这方面的工作,下面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您是有权过问的。如果您不及时处理,出现更大麻烦,那就晚了。我想,只要您肯过问,您的意见他们会听的。”

    这番话很奏效,这位领导很快改变了态度。

    这位求人者的言外之意是:“处理此事是您的责任,如果你不过问就是失职,那么,我还会向更上级领导反映,那时,您可就被动了。”

    任何一个领导,都不愿给上级领导留下推卸责任、玩忽职守、把矛盾上交的坏印象,只不过在现实中,常常忘了这一点罢了。这时,就需要有人来点拨。

    行动感化对方

    某市保险公司张科长到一个乡开展保险业务,群众对保险工作性质不了解,怕吃亏,不愿参加,其中村长最为固执。张科长决心攻下这个堡垒,他天天跑几十里去向他们宣传、动员,村长怕见他,就躲着走。一次听说村长到几十里外的邻县亲戚家帮助盖房,他骑车追了上去,车子一放,袖子一挽就干活。干完活还和村长磨。

    为了找一个长谈的时机,张科长干脆天不亮就起床,冒雨赶到村里,在村长家门外一站两个钟头,村长起床开门愣住了,见张科长淋得像水鸡,便一把将他拉进屋里说:

    “张科长,你就别‘泡’了,我们参加还不成吗?你这种精神头,就是‘上帝’也得举手投降!”

    村长这个堡垒一攻破,这个村参加保险工作的局面就打开了。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双方认识距离有多大,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泡”出希望了。

    有对男女青年彼此相爱了,但女方的母亲认为青年小王木讷,不同意。小王虽然不善言辞,但很有心计,人又勤快,他经常到她家帮助干活,老人给白眼他不在乎,给冷板凳也不计较,见她家煤球没有了主动去拉,没水了马上去挑。有次下雨见到漏水,小王立即冒雨上房堵漏。她母亲得了病,没有车,他就背上老人往医院跑,直把老人感动得掉泪,说:“小王真是个好孩子啊,我同意了。”

    每人都有不忍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仁之心。”意思是说世界上每个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怜恤受难者的仁慈感情。求上级办事能否获得应允,有时恰恰是这种心情起了作用。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愿轻易去找上级办事儿的,上级盛气凌人的“架子”和目无下属的“脸子”在一般下属那里是不会被愉快接受的。一般而言,下属不到万般无奈和迫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随便提出一件事让上级烦心的。所以,对一个人情世故相对成熟的下属来说,不经过“三思”,只靠脑瓜门儿忽地一热乎便去找上级办某件事的人可谓寥寥无几。按照一般社会经验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事情是下属们经常要找上级出面办理和帮助解决的。

    与工作有关的利益是下属们经常求上级办事的基本诱因之一。这些利益包括调岗、晋升、涨工资、分房子、调停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平息一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言论或舆论。这一类事能否办到,关键在于你在上级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位置高了,他会把利益的平衡点放在你身上;位置若是低了,则必须借助外在的或间接的力量方能把事办成,否则便只能充当各种利益的旁观者了。

    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利益是下属们求上级办事的又一大诱因。包括借贷、买卖、调解各类纠纷、参与婚丧嫁娶等各类红白喜事的协调,对各类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法律公断以及某些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等托办的事宜等。办这类事,上级一般未必直接出面和直接行使权力,他们的间接活动有时却是非常有效的。

    与家庭关系有关的利益是下属求上级办事的第三个诱因。包括夫妻关系、儿女关系、亲戚关系。这些关系所涉及的利益有时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了伤害,而自己又无力自我成全,于是责无旁贷,只好间接地承揽过来找某位上级说情,恳望他能出面干预或施加影响。如为子女找工作,帮助妻子调动工作,帮助某位亲属安置工作等。

    正是因为有以上这些利益关系,你才有可能经常要求上级办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几乎都可以涵盖在“困难”二字之下,如经济困难、思想困难、情感困难、地位困难等,求上级办事儿,说穿了无非是托他们帮助解决这些“困难”。是困难就有一些苦衷,要想把事情办成,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些苦衷通情达理、不卑不亢地吐出来,切入肌肤地诱使上级产生同情心,从而帮助你把恳求办的事情办好。

    要引起上级同情,必须了解上级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历,对上级曾经有过类似的切身感受的事情,容易得到同情,从而得到支持和应允。

    要引起上级同情,必须在人之常情上下功夫,必须把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说得在情在理,令人痛惜。所以,越是哪一点给自己带来遗憾的地方和痛苦的地方,则越是大加渲染,这样,上级才愿意以拯救苦难的姿态伸出手来帮助你办事儿,让你终身对他感恩戴德。因为大凡能激发人的公正之心、慈悲之心和仁爱之心的事情,都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还能使人在帮助之后产生一种伟大的济世之感。

    要引起上级同情,必须了解上级的好意,了解他平时爱好什么,赞扬什么,又愤慨什么,了解他的情感倾向和对事物善恶清浊的评判标准。上级的同情心有时是诱出来的,有时是激出来的。如果上级对你的某个朋友有成见,认为他水平很差,他不得志和受排挤,是不足为怪的。那么,你要帮朋友解决常年在基层受压抑之苦,并想借此引起上级的同情,可能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了。只有没有成见的时候,才能产生同情心。

    所以,利用上级善良的同情心办事儿,有时能收到“以情感人”的奇效,它甚至比“以理服人”更能打动上级的心灵,更能促使上级伸出仁爱之手。

    让他为你的不幸洒泪

    歌星北岛三郎和职业棒球选手江川卓,二人名声同时大噪,二人又同时购置了一栋豪华住宅。可是人们对二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他们夸赞北岛三郎有办法,购置了豪华的住宅,而对江川卓的房子感到刺眼,认为他与房子不相配。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这或许是因为北岛从小吃尽苦头,经过艰难困苦,才取得今日成果的缘故吧!因此,人们对他不仅怀有亲密感,而且对他怎样奋斗的经历也十分了解;而江川卓却没有这种经历,几乎是青云直上,因此,才遭他人的讥讽和白眼。

    日本前任首相田中所以深得人心,除了他领导有方、才华横溢、政绩卓著之外,恐怕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他出生于越后,经过多年的奋斗,才当上主宰全国的首相。他艰苦奋斗的历程得到了人们的同情。由此观之,人们的感受常常受到过去某些体验的影响。虽然对手比自己的地位高,可是一旦得知对方过去的不幸遭遇或者其遭遇与自己大体一致时,原来对他的嫉妒心很快就会转变为亲密感。

    一般人对那些出身名门,各方面条件优越且一帆风顺的人,只有疏远感,没有嫉妒心。

    人们对于那些经历与自己相仿、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若因他突然遇到好机遇,一跃龙门,就会产生嫉妒感,捶胸顿足,埋怨老天爷不公平。“为何他有这样好的运气,而我却没有呢?”然而,对于那些过去经历坎坷,屡遭不幸,通过巨大的努力和艰苦奋斗而跃居高位、出人头地的人,人们会产生同情心和亲密感。

    歌星或演员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影响,也往往利用这种手段进行自我宣传。

    因此,各位朋友要想出人头地,必备的条件当然很多,其中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这样才容易被人认同和接受。

    有些人声称:“我少年丧父,母兼父职,经历过千辛万苦”或“我年少丧父,母病甚笃,靠我一个人做童工来养活一家老小……”将这类极其悲惨的遭遇,在适当的时机里向人道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常识性的技巧,是借所谓心理上的通感现象,来得到他人的同情。有些人对人类这种心理现象十分了解,因此,在与他人谈话时,常常蓄意夸张自己过去是如何地不幸,这种例子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总之,艰苦的经历,悲惨的命运,容易唤起同情心,缩短双方的距离。

    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丰臣秀吉,不管在哪个时代都被视为伟大人物,其原因就在这里。人们都乐于谈论他成功背后的辛酸史,并为他的不幸大洒同情之泪。

    不要强硬

    孟获是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是当地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和朱褒、雍恺、高定等人勾结,推举雍恺为主帅,趁蜀国对吴国作战失败、元气大伤、刘备刚死的机会,煽动少数民族,杀死蜀国派往这一地区的官吏,公开发动武装叛乱。

    南中历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三国时候,那里住着许多少数民族,是今天彝族、壮族、傣族、崩龙族的祖先。汉朝时,他们被称为“西南夷”。他们和汉族人民在一起,用劳动和智慧开发了中国的边疆,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孟获等人在南中地区的叛乱,既破坏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也严重地威胁到蜀汉的政权,妨碍了诸葛亮北伐中原、统一全国的计划。为了维护蜀国的统一,诸葛亮经过积极准备,在公元255年,分兵三路,向南中进军。

    在开始出兵的时候,诸葛亮采纳参军马谡的建议:这次出征的目的,并不是把那些叛乱分子斩尽杀绝,占领他们的城池,而是要征服当地领袖人物的心,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服从蜀汉的统治,以后不再发动叛乱。这叫做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诸葛亮出兵不久,南中地区的叛军内部起了变化。雍恺被部下杀死,孟获做了主帅。

    接着诸葛亮杀高定,破朱褒。这年五月,诸葛亮带领军队渡泸水,追击孟获。

    由于孟获在当地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服从他的指挥,所以诸葛亮命令不准杀害他,一定要捉活的。孟获见蜀军打了进来,就起兵迎战。蜀将王平跟他对阵,开战不久,王平掉转马头往后撤走,孟获驱兵前进,沿山路追赶。忽然喊声大起,蜀兵从两旁杀出,孟获中了埋伏,只得引兵败退。蜀兵紧紧追赶,活捉了孟获。

    军士们把孟获押解到大营来见诸葛亮,诸葛亮问孟获:“我们待你不错,你怎么反叛朝廷?现在已被生擒,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接着他亲自带领孟获参观蜀军军营,问孟获:“你看我们的军队怎么样?”孟获一看,蜀军阵营整肃,军纪严明,士气旺盛,心里暗暗佩服,可是并不服气。他说:“我不是被打败的,只是不知虚实,中了你们的埋伏,才被捉的。现在看了你们的军队,也不过如此,真要硬打硬拼,我们是能够取胜的。”诸葛亮笑着说:“既然这样,我放你回去。你整顿好队伍,再来打一仗吧。”说完吩咐士兵们摆上酒席,招待孟获吃了一顿,然后把他放回去。

    孟获回去以后,又连续和诸葛亮一战再战,一连打了七次,被擒七次。最后一次,诸葛亮把孟获的军队引到一个山谷中,截断他们的归路,然后放火烧山。只见满山满谷烈火熊熊,把孟获的将士烧得焦头烂额,叫苦连天,孟获第七次被蜀兵活捉。

    孟获又被押解到蜀军营帐。士兵传下诸葛亮的将令说:丞相不愿意再见孟获,下令放孟获回去,让他整顿好人马,再来决一胜负。孟获想了很久说:“七擒七纵,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丞相已经给了我很大的面子,我虽然没有多少知识,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能那样不给丞相面子呢!”说完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说:“丞相天威,我们再也不反叛了!”

    诸葛亮很高兴,赶紧把孟获搀扶起来,请他入营帐,设宴招待,最后客客气气地把孟获送出营门,让他回去。

    攻下南中以后,为了巩固这次军事胜利的成果,加强蜀汉政权对这一带的统治,诸葛亮任命少数民族中的领袖人物担任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孟获就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同时,诸葛亮在南中地区实行革新,推广汉族的先进技术,开发南中。诸葛亮的这些政策、措施,对加强西南地区的统一,维护西南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联系,起了积极的作用。

    求人时,对于顽固的对手,不能一味地使用强硬的手段以硬碰硬。那样的话即使能制伏其人,也未必能收服其心。俗话说,“软绳子捆得住硬柴火”,采取阴柔的手段是对付强硬分子的上上之策。

    让良心为你说话

    以“只有你才能为我所托”的口气,可以使原本拒绝的对方转变为答应。以触及对方良心的方式,可以使对方从拒绝转为接受。

    美国心理学家马卡德,将隐藏在人类心理中的良心作用取名为“隐身说服者”。也就是,以哭诉或哀求的方式,动摇对方的良心,使对方从拒绝转为接受。

    新闻记者为了寻找题材,往往是“不分昼夜”。他们为了取得珍贵的情报,不管是深夜还是清晨,都不得不到可以取材的对象那里去,就好像在“肉体作战”一样。

    像他们这种不分昼夜地寻找题材,刚开始时,大多数人都不愿开门让他们进去,有时甚至还要费一番口舌,解释说“我有句话要对你说”等。所以真正说起来,新闻记者的这种采访方式,并不是单纯的“肉体作战”,而是动摇对方良心的一种“心理作战”。

    按道理,新闻记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跑去采访,是他自己愿意这样做的,对方根本没有任何责任。但是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跑来,使对方逐渐感受到压力,而且这种压力的负荷,因他来的次数愈多而愈沉重,最后终于动摇了对方的心。

    在商业谈判中,如果非说服对方不可,也可以采用这种诉诸良心,哀求哭诉的方式,最后一定可以促使对方答应。例如可以使用这样的语调对对方说:

    “请你设身处地地为我想想。”或“如果你站在我的立场,就不会这样说了。”

    只是,常用这种技巧也会令对方厌烦,尤其总是对同一个对象,这样会招致对方反感,使得对方的拒绝态度更为坚决。所以,运用这种心理操纵术时,应特别注意。

    装作“无知”

    当求人与对方谈话始终没有进展时,可以用请教的方式对他说,“我对这一行的事不太了解。”

    据一个经验丰富的杂志编辑说,他在访问大人物时,多半使用两种方法去触及对方的内心,使其说出他的心里话。

    第一个方法就是激怒对方,使他生气,即使是世界超级名流,他也常用这种方法。

    另一个方法就是在对方面前假装无知,使他说出真心话。

    一般说来,“大人物”的自尊心都非常强,不会轻易地说出真心话。

    所以,一场个人采访下来,给人的印象多半是极其通俗,只是一般人所想的典型人物。因此,一些有经验的访问者,常常故意用假装无知或激怒对方的方式来促使对方说出内心的话。

    “激怒”,就如前面所说,给予对方一点压力,动摇对方的心。

    不过据说采访者如果采用无知的方式,其成功率会比故意去激怒对方还要大。

    为什么假装“无知”会促使对方说出真心话呢?简单地说,当采访者以无知的态度出现时,被采访者就会消除警戒心而产生一种被信赖、被依靠的快感,大体而言,一个人当被别人依靠时,除非是较别扭的人,一般内心都会很舒服。

    其理由很简单,因为任何人都有一种希望站在比别人地位更优越的位置的欲望。当你祈求对方时,就会显示出你比对方的位置低一级,换言之,也就是你承认对方站在比你高一级的层次上。

    当对方是一个非常骄傲的大人物时,你以这种方法去对待他,他会觉得自己是站在优越的地位上,而产生非常大的满足。

    所以说,首先让对方的内心感觉很舒服,然后再触及他的内心,使其说出真心话,这才是最高明的说服术。

    以假装无知的方式来触及对方的心事,更能使对方感觉自然。

    前面提到的那个编辑,他在采访前,都要彻底地搜集、调查有关对方的一切资料,做好充分准备,而且,在提问时还事先说明:

    “我对专业以外的事情完全不了解,所以……”

    如此一来,必能将对方心里的话全盘套出。

    善用你的眼泪

    据说,凶残的鳄鱼在吞噬别的动物前,总要流下一串串“伤心”的眼泪。这也许正是鳄鱼的狡诈之处。在官场中,有人为了升官发财,铲除政敌,竟然也用哭来达到目的。搜寻古今历史,善哭的男人女人倒也不少,哭得妙的哭倒了天下,次一点的也哭出个官运亨通。

    政治家们是最善用眼泪的。他们有的是装出一副诚恳的样子,让人们同情他;有的是对某种灾难表示悲痛,表现他的心情和人们的心情一样。

    哭的方法千奇百怪,哭的效果奇妙无穷,巧于用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男人女人哭法各有特色。泼妇哭闹时,一屁股坐到地上,双手握住脚脖子,像狼叫一样;含羞少女哭泣时,低着头,用手绢边擦边哭。男子汉的哭,要高昂着头,任眼泪直往下流,若泪水少,千万不能擦,眼泪就是让人看的,此时不要不好意思,要以哭为荣,要哭出感情,哭出特色,哭出风度,要让人们为自己的哭而倾倒。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就是精于此道的高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备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与他善哭、爱哭有莫大关系。俗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由此可见,“哭”的确是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是一些人手中的“秘密武器”。

    李宗吾在《厚黑学》中说刘备的特长“全在脸皮厚,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知耻,而且生平善哭。作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胜”。

    古人说:“女人和眼泪是不可分离的。”中国南方有些地区流行着一句口头禅:“女人流眼泪,就是卖娃娃鱼。”所以,经常有人看见女人哭的时候就说:“看,那女人又在卖娃娃鱼了。”虽然说不清眼泪与娃娃鱼有何关系,但说明了一个问题——女人的眼泪是征服男性的惯用手法。

    电影里也经常有这样的场面,姑娘撒娇似地哭了,背对着姑娘的恋人忽然转过身来用惊讶怜爱的表情注视着她,接着把被眼泪浸湿的脸拉过来,热烈地吻着。这也是女性征服男性的一种方式。这样,女性通过眼泪既可以达到“快感”,又可以战胜对手,还可以获得“利益”。一般来说,男人在看到女人流泪时就会心慈手软,从而被女人牵着鼻子走。

    有位电视剧的导演说:“在需要流泪的场面,即使是相当老练的男演员,也大多数要使用眼药水,而女演员就不需要这些东西,她们可以自然地哭出来。即使是新招的女演员,也会跟着剧情的发展,滚出豆大的泪珠。”可见女人是“假哭”

    的能手。

    经研究发现,女人经常会有小孩的举动。小孩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会突然大哭起来,女人的哭泣与这种情形也差不多,属于一种“天生的反应”。小孩一半凭经验,一半凭本能,就知道哭泣能得到宽恕错误的好处,或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往往带着这种企图而哇哇大哭。女人在这一点上与小孩相似,她们知道男人无法抗拒女人的泪水,只要自己一哭泣,要求就能得到满足,就能骗过哪怕是最聪明的男人。

    如果女人是真的出于感情的悲伤才哭泣,她就不会在男人面前大肆夸张地哭。她会躲在一边,暗地里流泪。所以,女人在男人面前流泪痛哭,一定有所企图。应对女人这个强大的“泪水武器”,只有用沉默才是最好的。

    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男人看不清这一点,只想哄她停止哭泣,对她百依百顺,结果很容易就上了女人的圈套,被女人牵着鼻子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