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全书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赚钱不妨使出歪点子

    虽说赚钱要走正道,有时不妨使出一点儿歪点子,一同小人,就可实现自己的赚钱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名叫监止子的大商人,在市场上看到许多人在争着购买一块璞玉(未经雕磨的玉坯)。大家出的价钱约一百金。监止子看出这块璞玉确实是块质量极好的美玉坯子,但他又不愿多出价钱去争买,便想了个歪点子,假装看玉失手,把璞玉掉到地上,碰坏了一小块。因为碰坏了,别人都不来争了。卖主要求赔偿,他就按大家出的一百金的价钱,赔了那个卖璞玉的人。毁坏的玉坯经过修理加工,变成了一块很好的美玉,卖价竟达到了一千金,监止子获得了十倍的利润。

    监止子做这宗生意,虽是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而实际上他是巧妙买到手,价格并未少付。当他用假失手买到手后,又居奇卖了高价,获了大利,发了大财。用这个办法做生意,表明了监止子超常的经商才能。他知道,如果他也参加到争购的行列之中,必然陷入众多竞争者彼此抬价相互争吵的漩涡之中,致使卖璞人视奇货可居,不愿出售,或无限制地提高要价,多费口舌。摔破一小块,无损玉的价值,打消了争购者的兴趣,也使卖璞人下了赶快处置的决心。结果,他顺利地实现了购买璞玉的目的。

    我们并不提倡搬用监止子毁坏商品的办法去实现顺利购入,而是从这宗买卖中得到启示:当面临众多争购者抢买自己急于购买的商品时,应考虑如何运用不同于众人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购买目的。

    托儿

    商人总是玩弄各种花招来引起人们的购买欲,以此达到销售的目的。他们的招术不尽相同,但手法却十分高明,有时一家人扮成竞争对手,演起了“双簧”戏法,竟然使人难辨真假。

    在美国费城西部,有两个敌对的商店,一个叫纽约贸易商店,一个叫美洲贸易商店。

    两个商店刚好是隔壁邻居,店老板却是死对头,他们之间常展开价格竞争。

    当纽约贸易商店的窗口上挂出:“出售爱尔兰亚麻被单,该被单质量上乘,完美无缺,价格低廉,每床价格6.50美元。”美洲贸易商店的窗口会出现:“人们应擦亮眼睛,本店被单世界一流,定价5.95美元。”

    除了广告竞争之外,他们还常走出商店,相互咒骂,甚至大打出手。最终他们中间有一个会从竞争中退出来,宣称另一个店老板是疯子,在他那里买东西的人都是疯子。于是人们会跑到竞争获胜的商店买完所有的床单。在这一带,他们的不断激烈竞争,使人们买到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而获利不少。

    有一天,他们中间有一位老板去世了。几天后,另一位老板开始了停业清仓大销,然后,他搬了家,人们再也没有看见他了。

    当房子的新主人进行大清理时,发现两位老板的住房有一暗道相通,他们的仓库就在住房下面。通过进一步查证,原来两位老板竟是手足兄弟。

    什么咒骂、恐吓和其它人身攻击,原来是在演戏!所有的价格竞争都是“双簧”,谁获得了胜利,谁就把两个店的商品一并抛出去。他们的“骗局”持续了30多年,竟无人识破。

    替罪羊

    我们常听说某些国外政要为防不测遭别人刺杀或暗算,往往会寻找与自己面貌酷似的人,在某些不必要亲身出席的场合让他出场,这样一旦碰上风险自然也是由他来承担。在这里,这个与真政要举止都极相似的“假政客”就成了真政要的替罪羊,成为风险的转嫁品。

    在商场上这种例子也不少,当然不是指大亨寻找替身。要将风险减少,完全可以寻找一个能转嫁风险的“替身”,如果冒险成功,利润当然是自己的;而万一失败,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与后果都将由这个替身来承担。

    包玉刚在与英资怡和洋行争夺九龙仓控股权的决战前夕,将已买到手的九龙仓3000万股股票全部转卖给隆丰国际投资公司。这一举动令香港各界人士迷惑不解,并对隆丰买股一事纷纷猜测。其实隆丰是包氏财团控制下的一个上市公司,包玉刚这一招就是寻找“替罪羊”以转嫁风险。因为收购一旦失败,包氏财团就会有几十亿港元的损失,代价惨重,甚至有可能由此衰落,而将万一失败后的所有法律及经济责任推给自己手下能独立核算的隆丰,由它独挡一面,这样公司的损失与成功后巨大收益的对比是很悬殊的,完全值得冒这样的险。包玉刚巧施丢车保帅计,解除了后顾之忧,运筹帷幄,终于成功地将九龙仓控股权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个例子有个特点,这个“替罪羊”实际上是自己手下,可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还有一种寻找“替罪羊”的方式就是打其他公司的主意。比如自己要进行某项风险比较大的投资或经营活动,完全可以把这个活动分成许多小的活动步骤,再将这些小活动中风险大的但别人能接受的部分推给其他公司去做,自己则是坐壁上观,从中渔利。这对于那些急于达成交易的公司,则更可以轻易控制,使之不知不觉成为自己的“替罪羊”。

    转嫁风险,可以免去一旦失败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损失,而且不存在后顾之忧。放手一搏,失败了就推给“替罪羊”,成功了就占尽利益,这就是你发财致富的一张王牌。

    制造假象

    在英国的伦敦,有一家小型的珠宝店,开张伊始店老板就扬言,要获得令同行们刮目相看的经营业绩。然而,4年以来,因经营不善,珠宝店濒临倒闭,同行们都讥讽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店老板真是走投无路,冥思苦想着改善困境的对策。

    机会终于来了。1985年,查尔斯王子和黛安娜王妃即将举行婚礼。王妃容貌绝伦、仪态超群,令绝大多数英国人为之仰慕、倾倒,她甚至成了众多青年人崇敬的偶像。店老板想,如果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公众对王子王妃婚礼盛典的专注心理,导演一出虚假而又逼真的广告剧,必定能使自己的珠宝店摆脱困境,大发其财。

    于是,他四处搜寻长得像黛安娜王妃的年轻女子。历经艰苦,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相貌酷似黛安娜的时装模特。他重金聘用这个模特,对她从服饰、发型到神态、气质都做了煞费苦心的模仿训练。待到看不出破绽之后,店老板便向电视台记者发出了暗示:明晚将有英国最著名的嘉宾光临自己的珠宝店,采访这条新闻的条件是电视片中不得加入解说词。

    第二天晚上,这家珠宝店灯火辉煌,店老板衣冠一新,神采奕奕地站在店门口,像是要恭候要人光临。此举顿时吸引了许多过往行人驻足观望。不一会儿,一辆豪华的轿车缓缓地驶到了门口,车一停下来,店老板便立即走上前去彬彬有礼地打开了门。那位相貌酷似黛安娜王妃的模特从容地从车上走下来,嫣然一笑,还向聚拢来的行人点头致意。有人喊了一声:“看,黛安娜王妃。”众人真的以为是黛安娜王妃来了,不及辨别便蜂拥而上,争相一睹黛安娜王妃的风采,挤到前头的青少年还为吻上了“黛安娜王妃”的手而非常得意。电视台的记者不敢怠慢,急忙打开录像机频频摇动,警察怕影响“王妃”的活动,急忙过来维持秩序。

    店老板此时更是从容不迫,先是感谢“王妃”的光临,随后笑容可掬地引她参观,店员们按老板的吩咐,相继介绍项链、耳环、钻石等名贵饰品,“黛安娜王妃”则面露欣喜,边挑边称赞。

    第二天,电视台播放了这出以假乱真的新闻录像,因受老板的关照,被蒙在鼓里的记者把它拍成了“默片”,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和一句解说词。屏幕上出现的只是热烈非常的场面和珠宝店的店客。这一下震动了伦敦全城,人们纷纷传播这个重要的新闻,原来不知道这家珠宝店的人们不住地打听这家珠宝店的地址,都想在“黛安娜王妃”来过的珠宝店里买一件首饰当礼品送人。黛安娜“追星”一族更是爱屋及乌,络绎不绝地跑来抢购“黛安娜”所喜爱的各种首饰。原来生意清淡、门可罗雀的小珠宝店,顿时门庭若市,生意兴隆,老板和店员们应接不暇。短短的一个星期,这家珠宝店就获利10万英镑,超过开业4年来的总和。

    这则消息传到白金汉宫,惊动了皇家贵族,皇家发言人立即郑重地发表声明:“经查日程安排,王妃没有去过那家珠宝店。”要求法院判处那家珠宝店的老板犯了诈骗罪。发了大财的珠宝店老板却振振有词地说:“电视片中没有一句话,我也没有说嘉宾是黛安娜,这在法律上不能构成犯罪,至于围观的公众‘想当然’地把她当成王妃,我是无法阻止的。”

    珠宝店老板利用假王妃,大肆制造社会新闻,使得伦敦全城沸沸扬扬,该店也因此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此举假借了权威效应,珠宝店老板深知黛安娜王妃在英国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故请来一位模特扮成王妃,光顾他的珠宝店,又巧妙通过电视台加以宣传,从而大大提高了他的珠宝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来众多的顾客,实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扩大了销售。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北京有家专收珠宝玉器的当铺,当铺掌柜姓王,眼力特好,人称“古董王”。

    一天,“古董王”在当铺喝醉了酒,睡得正香时,伙计把他叫醒,说有两个小伙子要当一对蓝莹莹的大瓷瓶。“古董王”迷迷糊糊抱着古瓶瞅了老半天,连声夸道:“好!这对古瓶乃晋朝宫中之物,可称得上稀世之宝。”于是,按小伙子的要求,当了120两黄金,半年后抽当。

    二三个月过去了,一天早上,“古董王”搬出这对瓷瓶,仔细一瞧,一下子瘫倒在地上,唉声叹气地说:“完了,我上当了,白白被骗了120两黄金。”从此他病倒了。

    在病床上,“古董王”想出了一个计谋,病也一下子好了许多。他摆了几桌酒席,宴请京城的古董商,把自己酒后看古瓶上当受骗的经过,对大伙说了一遍,并当着众人的面,将那对大古瓶摔了个粉碎。很快,“古董王”上当受骗一事便传遍京城。

    过了几天,那两个小伙子急匆匆地闯进当铺,口口声声说要找“古董王”,赎回古瓷瓶。

    “古董王”问:“你们的当票和120两黄金能先给我看看吗?”

    “喏,都在这,一样不少,赶快给我们古瓶。”

    “古董王”细看当票和黄金,看是真的,便收了下来,叫伙计取出那对古瓶。两个小伙子半信半疑,可咋看也是他俩送来的那对假古瓶。两个你瞅我,我瞅你,疑惑不解地问:

    “那对古瓶不是被你打烂了吗?”

    “古董王”笑道:“实话告诉你们吧,我请人做了一对一模一样的假瓶,那天摔的是我做的假瓶,并不是你们送来的假瓶。”

    骗子以假乱真,使人受骗;别人同样也能以假乱真,使骗子上当。“古董王”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诱使骗子上钩,把已到嘴的肥肉原封不动地吐了出来,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利用女性的弱点

    好色是男人的天性。自大是男人在女性面前表现出来的自我陶醉。

    男性具有先天性的好色本能。这种本能在生意场上绝不会比在日常生活中差。看到漂亮的女性,男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如沐春风。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许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女性,结果是逢场作戏,女性只是他们手中的玩物而已。

    而在清一色的男人世界——生意场上,突然出现个能力强而工作勤奋的女性,男人必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好色的本性会自然而然表现出来,对这个女性产生强烈的兴趣。

    尽管有些女人的能力超过男人,但大部分男人的观念是:女人的能力再强也比不上男人。其实,这只是男人的一种自我陶醉、自我安慰的想法。

    而这种自大的感觉便会使男人萌生保护生意场上单身女性的念头。因为他们认为一位弱女子,在竞争激烈的生意场上生活,实在令人同情。

    所以,无论多么强干的女经营者,他们都视为弱女子。

    女性有必要掌握男性的这些心理。如果再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柔弱,那么赚钱的几率极高。

    但是,女性千万要有自己的原则。商场如战场,女性并没有受到特别优待,女性经营者要具有和男性经营者一样的决断和行动,而在表面上,仍应表现出温柔、软弱的一面,生意才能顺利地进行。

    女性经营者掌握了这些原则之后,就应培养一种技巧。首先就是要弥补自己的弱点,以免男人趁虚而入,此刻,女性就要用强硬的手段来制止。

    譬如,女性温柔、软弱的表现,男人采取的态度大抵是同情和攻击各占一半。遇到视女经营者为刺激或满足其好奇心的男性,女性就要表现出强硬的一面,要抵制住金钱方面的诱惑。

    假如你喜欢某位男性,想以魅力套住他,没什么不可。可是如果想以肉体为武器来扩展你的生意,那你可要小心了,别“赔了夫人又折兵”!

    最好的方法应是:表面上装得对这位男人很有兴趣,却不给他得逞的机会——把他的胃口吊起来!当然这一切要表现得自然,以免男人改同情为攻击的态度,弄巧成拙,影响自己的生意。

    很多餐厅、酒廊的女经理们在这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尽管她们也许有男朋友,但并不公开,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男性顾客,自己的生意也越做越好。

    提防泄密

    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的竞争手段可谓层出不穷,无所不用其极,窃取商业秘密遂成了商海决胜的绝招。现代的经济间谍已出现在各种场合,让人防不胜防。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对政治、军事间谍格外警惕,基本上没有意识到经济间谍的存在。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景泰蓝制作关键技术被盗、袁隆平水稻技术被窃走等造成国家经济重大损失的案件发生后,我们才意识到经济领域里也有战事,也有间谍的光临。此后,我国的商人也渐渐有了搜集商业秘密的意识。

    一位日本人想窃取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啤酒的技术信息,于是,这位先生便只身来到丹麦。由于丹麦的啤酒厂技术保密工作极为严密,日本人在工厂门外徘徊许久也无法进去。

    如何是好?日本人苦思冥想仍没有办法。一天,他发现啤酒厂老板乘坐一辆黑色轿车进出大门,忽然灵感一闪,日本人有了主意。

    老板的车快进大门了,“不好”!司机惊叫一声,接着“嘎”地一声急刹车。“哦,我的上帝,惨了!”还是太迟了,车轮从一位男士的一条腿上一碾而过。

    伤者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啤酒厂老板十分抱歉地说:“很对不起,你客居异乡,今后打算怎么办?”伤者说:“没关系,等我的伤完全好了以后,你就让我看大门好了!”

    这伤者就是那位欲窃啤酒技术的日本人。这次车祸是他自导自演的“苦肉计”。

    就这样,日本人就在那家啤酒厂看了三年大门,他把整套酿酒工艺记熟后就不辞而别回日本了。不久,日本又多了一家质量很高、几乎与丹麦啤酒厂相媲美的啤酒厂了。

    这个故事便是商海谍技中的一招——苦肉计,它适用于类似连工厂也没法进的情形。这招主要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负疚感而使对方完全放松警惕,从而达到获取技术信息的目的。

    了解花招

    商场如战场,骗人的手段层出不穷。事先做一些了解,才能避免自己上当受骗,遭受损失。

    (1)利用顾客心理行骗

    奸商做生意,靠的是一个“骗”字,他们很注意揣摩消费者心理,以投其所好,让消费者上当受骗。奸商主要是根据消费者以下一些心理行骗的。

    有的消费者喜欢占小便宜,在秤杆上挺计较。于是,奸商便在秤杆上耍花招,或用手指的技巧、用磁铁吸附等方法把秤杆翘高一点,或先不秤够分量,再“大亏血本”似的给你加一点,这样就使你感到秤的分量多,得到“占点小便宜”的心理满足。其实,分量并不足。

    有的消费者喜欢出便宜价买货。于是,奸商便投其所好,或将货物的原价故意抬高,显得现价很低;或以“出口转内销”、“出厂处理价”等相标榜,外面或再包上印有外文的塑料袋,或贴上防伪商标。这种方法使不少消费者上当受骗。

    有的消费者认为“货贵不会假”。奸商就专门迎合顾客这种心理,把假货卖得很贵,不论你如何讨价还价,也绝不退步,使你感到此物确实货真价实,心甘情愿地买下来。

    有的消费者急欲购买市场上一时脱销或很难买到的紧俏货。奸商就使用“以假乱真”

    的手法,伪造商品,赚取高利。如用牛骨充虎骨,用土豆涂上泥充当松花蛋,用式样相似的劣质衣裤充当名牌衣裤卖,用名牌包装卖假烟,等等。一些不懂货的消费者最易上当。

    有的消费者认为“多人买的不会吃亏”。一些不法商贩便利用这种心理,使用种种手段制造“多人买”、“卖得快”的假象,如雇人排队抢购,请同伙扮演消费者在一旁“义务”

    吹嘘、虚张声势,或故意少拿出卖品,说是卖剩最后几件了,等等。一些消费者在这些心理暗示、渲染下,不作分析鉴别,便买下假货或高价品。

    有的消费者有“收市时价钱低”的心理。一些奸商便在收市时将假货劣品拿出来,以低价卖出去,使消费者不知受了骗,仍以为碰上好运。

    (2)假货贱卖诱人上钩

    从堂而皇之从事经营交易活动的奸商骗子到走街串巷、小打小闹的商贩,以低条件成交是他们的主要骗术之一。他们根据人们贪便宜的心理,利用假货贱卖的手段,诱使顾客上当,骗取钱财。

    在商场中,“低条件成交”主要有以下几类情况:

    ①低价出售劣质品。

    例如:往猪仔肚里、肛门灌了水泥、沙子的商贩,如果收市时仍未将猪仔售出,他们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旦有人前来问价欲购,便会不惜大幅度削价。因为他们明白,猪仔活不到明天。再如往鸡肚里塞泥沙、稻谷、玉米或灌水的商贩,如果半天都未卖出,心里也非常着急。买主可见其鸡精神不振,两眼呆滞,尤其是灌水、塞泥沙的鸡多半不能站立,蹲着不动。有经验的人一眼便可辨识出商贩已在鸡身上做了手脚。这时,商贩只好低价出售,让那些没经验的受骗者购买。

    当然上述两个例子,购买者遭受的危害一般都不算很大。

    曾有一奸诈小贩,于傍晚之时,拉着几十斤“香油”到某镇集市上出售,声称自己与朋友当日批发了200斤香油,现只剩30多斤,为了早点卖完回家,愿每斤比市价少一元出售。一些农民听后信以为真,心想对方已批发了那么多,这点零头低价脱手也属正常之事。揭开油桶,且见黄光灿灿,一股香气扑鼻而来,用手指轻蘸往舌头一试,是香油之味。

    于是,纷纷掏钱购买。回家炒菜食用,当晚上吐下泻,卫生院里挤满购买香油的人及其家属,医生忙得不可开交。幸好没有人魂归西天。原来他们食用的“香油”,竟是放了很久的茶水,只有上面飘着的一层才是香油。

    ②低价出租。

    前几年,洪某到华东某市旅游,欣赏园林景色,在公园进口处附近见一摊位出租相机,租金相当便宜,每小时只1.5元,押身份证即可租用。因此洪某买了胶卷,租其照相机。只照了几张,洪某便觉得里面的响声不对劲儿,心中惊慌万分。拿回去让主人检查时,对方强说是洪某损坏,要求照价赔偿。洪某心中怀疑相机有假,但又有理说不清,况且强龙斗不过地头蛇,1000多元的相机,赔了款连回家的钱也没了,只好温言相求。最后主人放宽要求,只要赔偿150元的“修理费”。其实这部相机在众多的租借者手上不知坏了多少次,其“修理费”足够买两三部新相机了。

    低价出租铺面、自行车等情况亦然,如果不认真了解对方低价出租的真实原因,请你勿要租用。

    ③低条件签订合同。

    有些骗子手中无货,却谎称自己有某种紧俏商品准备低价出售诱使对方签订空头合同,骗取订金及预付款。有的则虚言自己的推销能力,愿意高价购买,骗使对方发货。待对方货到自己手上后,便以各种理由压价,拖欠款项。有的则在签订合同时,以低条件诱惑对方,却在合同中一些关键字眼上玩弄手段,到时抵赖或反诬对方。

    ④用假钞票、支票购物。

    这种类型的骗子,他们在购取物品时,总是大方得很,大多数不会去讨价还价,而且神色慌张。他们不会在乎货物质量、数量,只是侧瞥一眼,即行购买,匆匆而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