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智慧人生的加减法-人生就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断地获得,又不断地失去,构成了人生基本的发展轨迹。得与失,弃与取,总是相辅相成,并在不断地转换之中。有人总想获得而不愿失去,他所获得的也就十分有限;有人不在乎得失,只追求心灵中的快乐,他所拥有的却超过了常人。这也就印证了西方的那句谚语:当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他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悟出了得与失的道理,人生每一天都会焕然一新。

    1.人生时时处处有得失

    何谓得,得就是拥有;何谓失,失就是失去。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拥有时,并不代表如意;失去后,也并不表示结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得失相伴而生的过程。

    富有人生沧桑经历的导师告诉我们:得到的时候,不要矫饰;失去的时候,不要言败。人生不仅要经得起成功的洗礼,更要受得住失败的考验。在得失成败之间,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

    人生处处有得失,很多时候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与失之间,无需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挣扎,而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我们要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不触及生命意义的东西,以求得生命中最有价值、最纯粹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说,得与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你得到了太阳,就失去了月亮;得到了白天,就失去了黑夜;得到了成熟,就失去了天真;得到了繁华,就失去了宁静。命运是公平的,他赐予了你一件东西,肯定会从你身边拿走另外一件,我们只有真正领会到了得与失的真谛,才可以生活得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得到充实和快乐,只要让自己更快乐,让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意义,那就是最宝贵的得。

    放下了,才可以重新拿起,要相信,一扇门对一个人关闭的同时,必定有另一扇门向他敞开。

    鲁光这个名字,大部分读者是从当年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知道的,也正是这篇报告文学的发表,使得鲁光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故事发生在1981年春节期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特别需要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产生。这一年年末,将有世界杯足球预选赛和世界杯女排赛,这两项大赛要是取胜,无疑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将对中国体育战线产生重大影响。鲁光当时是体育记者,因此了解中国女排和足球队的任务就幸运地落在了他头上。

    鲁光深知这一任务的重大价值,他决心努力把它完成好。然而,就在鲁光即将动身前往女排训练基地时,父亲去世的噩耗传来。对父亲怀着深深感情的鲁光一下子陷入了矛盾和痛苦之中。

    奔丧回家就意味着要失去采访女排这一特殊机遇,而不回家又要担上“不孝”的骂名,何去何从?经过权衡,鲁光还是决定以事业为重,只寄回去一笔钱,便强忍着悲痛,踏上了采访之路。

    鲁光终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成名之作《中国姑娘》。

    鲁光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把握现实给予我们的机遇,一定要做到“有所得,有所失”。

    人生不是一味地要得到所有的东西,而是要善于放弃一些自己本来就力所不及的东西。因此,懂得失去也是一种智慧。

    一位外国学者这样说:会快乐生活的人,并不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作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2.舍弃眼前诱惑才得最后成熟

    许多人由于害怕失去既有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收入、漂亮的办公室以及握在手中的权力,而放弃了新工作的挑战,宁可守着一份并不喜欢的工作,虚度数十年的光阴。这样的生命越是往前走,他所聚积的包袱和负担就越多——财产、名位、习惯、人际关系、应该做的、必须做的……不断地增加,于是更加依恋这熟悉的一切,舍不得放下。由于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多少人不愿意冒险、恐惧突破,不敢离开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以致平凡无趣地走完了一生。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宁可留在熟悉的地狱也不愿走进陌生的天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把自己困在无形的牢笼内而无法走出一片新天地的原因。

    有位母亲从生活中发现了这样一个令她自己震撼不已的“真理”:

    舍掉眼前的诱惑,才能有最后的成熟。在一篇文章里,她这样写道:

    我家书房里有一扇朝南的窗户,站在那儿向外看,约三里处是一座小山,翻过山就是一片苹果园。写作之余,我散步的终点,就是这片栽满苹果树的地方。

    深秋的一天,我又来到这儿。果农的窝棚已空,夕阳下,几只小鸟在上面整理着羽毛;苹果树的叶子稀疏金黄,微风吹来,不时地飘向我脚下的小路。就在我沉醉于属于我的这片世界时,我发现了一只苹果。它挂在一个树杈的中间,大小如我的拳头。显然,这是一只被忘了采摘的苹果。因为它生得非常隐蔽,如果不是我恰好在那个位置抬起头,如果不是我在抬起头的时候,恰好向它那个方向看去,根本就发现不了它。

    要不要摘下那只苹果,我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我决定还是不去动它。因为这样能给我一个理由,在下一次散步的时候不再半路折回;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看看,一只苹果,在没有人提前采摘的情况下,会是怎样一种结果。

    立冬、小雪、冬至、大寒,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我第五十二次去看它的时候,那只苹果不见了。在我找到它的时候,它正躺在树下的一堆枯叶里。

    自从搬到郊外,我无数次来这儿漫步。从果农摘下的第一批青涩的果子,到收获结束,果农运走的最后一批,我都购买和品尝过,然而,像我眼前的那只苹果,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它的外形是那样饱满圆润,它的色泽是那样金黄厚重。

    那只苹果被我带回家后,在我的书房里又待了近两个星期。直到有一天,儿子问我:“妈妈,你在哪儿弄的那只苹果?怎么那么甜!”

    我这才知道,果园里最后成熟的那只苹果已被儿子吃了。

    我散步时偶然发现的那只苹果,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最后成熟的果子最甜,并且最不容易腐烂。

    3.大舍大得,不舍则一无所有

    人生中的许多烦恼都来源于得与失的矛盾。如果单纯就事论事,两者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是,就人的生活整体而言,得与失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同一件事情。认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纯粹是利,有什么东西全然是弊?显然没有!所以,凡是明白人都晓得,天下之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同根同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争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单父正由宓子贱治理。当时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快要成熟,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被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还有的说:“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几天,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践说:

    “今年没收到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示,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就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实力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收成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有这种借敌国入侵来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且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这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舍观,他拒绝了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他认为这样舍去的只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得到的却是彻底消除民众存有的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得与舍应该如何抉择,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舍,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双刃剑与两面刀,正面固然锋利,反面同时亦能够伤人。看惯了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福祸纠缠、庆吊相随的悲喜剧,一个成熟的人觑探了其中道理,便得亦不喜,失亦不忧,此所谓“得失两便”。生活就是这样,似得却失,似失还得,失中有得,得后有失。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并且随时相互转化。

    4.懂得割舍,从失去中获得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放弃自己想尝试的大部分职业,专心致志地去实现一个目标。在人生的早期,我们并不懂得这一点。在一个年轻人看来,他想象中的职业都可以试一试。如果要他进行选择,他就会感到犹豫不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明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需要对许多事物权衡比较,作出适当的取舍。

    时光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如果成年男子还试图像小男孩那样开心快乐,成年女子还希望像小女孩般无忧无虑,那么就可以说,他们都患上了幼稚病。他们并不明白,许多愿望对人生早期来说是合适的,在以后就显得极不合时宜了,应该学会放弃。要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我们就必须告别过去的生活,这样才能打开新生活的大门,从而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

    一个人应该明白做哪些事适合自己当前的身份,而哪些则是不适合的。这样的话,他才能做到真正尊重自己。长大成人以后,他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会选择自己的爱情、职业、爱好,在作出这些选择以后,就该在既定的条件下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既定的人生抱负。“我不再是一个与他人无关的独立原子。”他不仅应该有勇气这么说,而且应把这种思想扎根在内心的最深处,“我所做的一切,会深深地影响他人”。

    要放弃过去的观念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常常会固执地沉迷于自己的想象中,崇拜神秘的英雄人物。我们在幻想中将自己标榜为情场高手、伟大的英雄或是著名的科学家,我们希望自己今后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在这样的白日梦里寻找安慰,从而让自己免受伤害。但想象和现实之间是存在着鸿沟的,企图越过这道鸿沟,去实现少年时的空想,这不仅是徒劳无功的,也是很危险的。对于不可实现的愿望,我们不可以言不由衷地随便说,我们应该发自肺腑地大声说“不”,我们应该消醒地认识到这种放弃意味着什么,进而从自身寻找新的力量,奋力向前。

    此外,我们不该向我们的孩子、朋友和爱人索取太多。我们应该宽宏大度,像卡尔·沙堡所说的那样:“松开你的手,随他们去吧!”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割舍和压抑之间是存在着原则性区别的。一个人如果压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认为它们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就有可能走上一条悲剧性的道路。但敢于大胆放弃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那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在放弃之后,他们的内心变得更为坚强有力。他们敢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

    “我知道在自己的内心里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观念,如果我放弃了成人的生活模式,我将会破坏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为了长久永恒的幸福,我宁愿放弃这些暂时的诱惑。”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对自己说,那么他便懂得放弃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就不会再压抑自己。我们应直面人生中的诱惑并能放弃它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永恒的和真正的幸福。

    一个人不可能拥有他想要的所有的东西,有时候需要适当地割舍,放弃一些利益,这样才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不懂得割舍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5.只有付出,才会真正得到

    不舍得付出的人永远尝不到得到时的甜蜜。要想得到,必须要先学会付出。

    约翰和妻子珍妮是一对贫穷的夫妇。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

    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的老头,他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动:“谢谢您了。”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过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圣诞节快到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做成了。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玫瑰花,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愉快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着菜篮子。

    “嗨,珍妮,”老人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接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还有,”老人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花递到珍妮面前,“这枝花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奉献爱心,去爱每一个人,是每个人都很容易做到的事。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束花就够了,这对我们而言并不会损失什么,却可能因此而帮助别人走出困境,同时也美丽了自己的人生,何乐而不为呢?

    取得成就是个耗费时间的过程,也是众人参与的过程。一个人要是占别人便宜,他未来的成功机会就要减少,乐意助他一路成功的人的数目也会减少。无数事实也证明,一个人的成就程度,大致上是与他的施与程度成正比的。就像艾森豪威尔所说的:“世上没有折扣价买来的胜利。”而他本人正是一个合作精神的受益者。

    那是在尼泊尔白雪覆盖的山路上,刺骨的寒气伴随着暴风雪,让人很难睁开双眼。有个男人走了很久,都始终看不到人迹,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旅行家,两个人自然而然地成了旅途上的同伴。

    有了同伴感觉安心多了,但是为了节省热能,两人只有默默不语继续往前走。

    半路上他们看到一个老人倒在雪地里,如果置之不顾,老人一定会被埋进雪中冻死。“我们带他一起走吧,先生,请你帮帮忙。”这个男人说。同伴听到男人的提议很生气地回答:“这种恶劣的气候,照顾自己都困难,还顾得了谁啊!”说完便独自离去了。

    这个男人只好背起老人继续往前走。不知过了多久,他全身被汗水浸湿,这股热气竟然温暖了老人冻僵的身体,老人因此慢慢恢复了知觉。两人将彼此的体温当成暖炉相互取暖,就此忘却了寒冷的天气。

    “得救了,我们终于到了。”远远看见村庄时,男人高兴地对背上的老人说。但是当他们来到的村口时,却见这里聚集了一大群议论纷纷的人。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男人探头往人群中一看,原来是有一个人僵硬地倒卧在雪地上。当他仔细观看尸首时,简直吓了一大跳,冻死在距离村子咫尺之遥的男人,竟然就是当初为了自己活命,而先行离开的那个同伴。就这样,一个人因为帮助别人而帮助了自己,而另一个人却因为放弃别人而放弃了自己。

    “给予就会被给予,剥夺就会被剥夺。信任就会被信任,怀疑就会被怀疑。

    爱就会被爱,恨就会被恨。”生命,也正像是一种回声,你送出去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帮助他人越多,你得到的也会越多;而你越吝啬,也就越可能一无所得。

    6.每一次舍去都是一次升华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

    柳下惠,姓展名禽,他是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故此《鲁论》上记载说:“柳下惠,担任士师,三次被罢免。”可他却不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地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

    柳下惠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柳下惠能够坦然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人是一种具有极强占有欲的动物,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金钱多而苦恼,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知识多而惆怅,相反,我们总认为自己得到的还远远不够,希望能多些,再多些。所以,我们不愿舍弃那些本应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益处。

    于是,这种毫无意义的保留除了给我们增加额外的负担,再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一个长老给小和尚们讲经。讲完经以后,长老给了其中一个小和尚六个苹果,然后摸摸他的头问道:你会怎么处理这些苹果?

    小和尚手里捧着六个苹果,呆呆地看着长老茫然不知所措。长老不急不慌地对小和尚说:难道这么快就忘记了我给你讲的经书吗?

    小和尚恍然大悟,把手中的苹果挨个分给了几位师兄师弟,自己只留了一个。

    这时,长老才微笑地点点头。

    当你拥有六个苹果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们都吃掉,因为你把六个苹果全都吃掉,你也只是吃到了六个苹果,只吃到了一种味道,那就是苹果的味道。

    但如果你把六个苹果中的五个拿出来分给别人吃,尽管表面上你舍去了五个苹果,但实际上你却得到了其他五个人的友情和好感。当别人有了其他水果的时候,也一定会和你分享,你会从这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橘子,从那个人手里得到一个梨,最后你可能就得到了六种不同的水果,六种不同的味道,六种不同的颜色,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六个人的友谊。

    我们常常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了太多的悲剧。因此,我们只有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才等于是把握了人生的钥匙。

    所以,学会了舍去你拥有的东西,就能得到对你来说更加重要和丰富的东西。“舍得”是一种智慧,每一次舍去都是一次升华。

    7.人生成功莫要患得患失

    有人说,庸人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总是害怕得不到;在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唯恐失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的人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标?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美、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会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

    丢掉心理上的患得患失,摆脱观念上的物我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回”,“以前种种,譬如今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只要找到心理上的平衡,找到一条适合自我心灵快乐的生活之路,便是顺其自然。

    每一种生活都有它的得与失,正如人们所说:“醒着有得有失;睡下有失有得。”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人生的得失,要知道世间万物本来就是来去无常,所以得到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也不必无所适从。月亮即使有缺,也依然皎洁;人生即使有憾,也依然美丽。如果不能舍弃别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别人都没有的。会生活的人失去的多,但得到的更多,只要这样一想,你就会有一种释然顿悟的感觉。

    其实得到固然令人欣喜,失去却也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得到的时候,渴望就不再是渴望了,于是得到了满足,却失去了期盼;失去的时候,拥有就不再是拥有了,于是失去了所有,却得到了怀念。得与失本身就是无法分离:得中有失,失中又有得。

    当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时候,只要还有抉择的权利,我们就应当以自己的心灵是否能得到安宁为原则。只要我们能在得失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我们的人生就不会被世俗烦恼所淹没。

    有的人在得与失之间不停地徘徊,一生都处于苦恼之中而失去了许多快乐时光,其实这是不应该的,人不能因为患得患失而丢失了本该愉快的心情。

    有一个老太太,她不管阴天还是晴天都会痛哭流涕。人们见了都很纳闷,就问她原因,她说:“我儿子是卖雪糕的,所以一到阴天我就担心儿子的雪糕卖不出去,就伤心得哭个不停;而我女儿是卖伞的,所以一到晴天我就害怕没人买我女儿的伞,也会悲伤地大哭起来。”人们听了哭笑不得,就对她说:“以后,晴天的时候,你就想人们都去买你儿子的雪糕了,阴天的时候就想人们都去你女儿那里买伞了,不就可以了吗!”

    生活中,像这个老太太这样患得患失的人很多,他们对取舍犹豫不决,本来拥有一些自己并不需要而且是多余的东西,却又费尽脑汁想使这些东西保留下来,并为此终日烦恼,甚至因此而损害了健康。与其担忧会失去,倒不知让它失去好了,换来了心情轻松和愉快,不是更好吗?

    《孔子家语》里记载:

    有一天楚王出游,遗失了他的弓,下面的人要找,楚王说:“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捡到,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感慨地说:“可惜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啊!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捡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常情而言,人们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大都喜不自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时候,自然会沮丧懊恼,心中愤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于外。但是对于那些志趣高雅的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不把个人的得失记在心上。他们面对得失能心平气和、冷静以待。晋代的陶渊明在官场摸爬滚打十多年之后,感觉到官场是污浊的、肮脏的,他置身其中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于是,他毅然决定辞官还乡。陶渊明失去了功名利禄,失去了工作,没有了养家糊口的凭借,但是却毫无遗憾和留恋。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精神上的这种得意和轻松,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难以取代的。

    陶渊明不被世俗所束缚,舍弃物质利益,放飞心灵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令多少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面对得失,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要把得看得太重,在每种得的后面,都可能潜藏着失,只有那些短视的人,才只顾眼前利益,看不见利益背后的隐患;而每种失的后面也有可能潜藏着得,只不过有的人因为目光短浅对此不作深入分析,只看到是一种失,便避之唯恐不及,从而与“失中之得”擦肩而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