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智慧人生的加减法-人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美妙的梦想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大的动力。人人都有心中的渴望,而过盛的欲念却是阻挡自我超越的陷阱。当人们终日沉溺于贪欲之中时,道德、理想、人格、尊严等等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都会被无情地抛弃。这样的人生即使获得的物质再多,生命也会黯然失色。切记:欲望越多,烦恼就越多;欲望越多,危机就越多。

    1.欲望是一把困陷人生的枷锁

    欲望是一把枷锁,它常常困扰人的生活,使人欲罢不能。

    在南亚的热带森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

    在一个固定好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猴子也就成了人的猎物。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为放不下到手的职务、待遇,有些人整天东奔西跑,耽误了更远大的前途;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有人费尽心思,利用各种机会去大捞一把,结果常常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不惜丢掉人格的尊严,一旦事情败露,又后悔莫及……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载不动太多的欲望,要想使之在抵达彼岸前不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必须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应该放下的“坚果”果断地放下。让我们从猴子的悲剧中吸取一个教训,牢牢记住:该松手时就松手,摆脱欲望的枷锁。

    欲望过多只能招来贫乏不安的苦果。

    这样的人生错在哪里?首先,他在乎的是要拥有更多,以赚取更多、变得更富有为目的。其次,他以为得到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应该占有并留给自己好好享受。第三,他的眼睛只关爱自己,看不到别人、不关心别人;他的人生观完全是自私的,只在乎自己的享受,看不见所遇到的任何一个困苦的人。即使他的收入早已超过他的需要,他也仍然不会想到有谁需要帮助。

    在意自己拥有,不肯与人分享者,当然是很贫乏的。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而在于他如何去运用!努力为自己的人生赚取更多,原本无可厚非,因为我们的天赋、能力,都应该要好好琢磨、运用,并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我们要常存感恩的心,珍惜我们的生命,学习更多,并服务更多,使自己活得更美好。

    2.欲望如深壑,生活负累多

    虽然谁都会有些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如果欲望不切实际,就会成为生活的负累。

    每个人的生活有欢乐,也有遗憾,我们不能搞攀比。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人的需求其实是很低的,但人的欲望却是无限膨胀的。一个人应该学会尽量满足自己的需求,尽可能地抑制那些无限膨胀的欲望。顺从自然的本心,快乐地去生活,“知足常乐”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这么简单。

    有一对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夫妇,丈夫做的是城里人都不愿做的清洁工作,每天拖着垃圾车往垃圾站转运垃圾;妻子刚来时怀有身孕,生了孩子后,就出去给人擦皮鞋。他们租住的房子是一户人家在围墙边搭盖的简易厨房,房间很小,只能放下一张双人床。他们连饭桌都没有,即使有了也没地方放,他们只能在屋外吃饭,有时将菜碗放在板凳上,有时干脆将炒菜的锅当菜碗用,在锅里吃。

    他们属于城市贫民,是城市里的边缘人,可是他们看上去没有一点儿愁苦的感觉。他们住的地方在街口,经常人来人往,那男的每天哼着小曲,忙进忙出,跟来来往往的人们打着招呼、聊着天,而且有求必应,特别热心,也特别快乐,一脸的满足。他们觉得他们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们很知足。

    这对夫妻的生活和那些腰缠万贯的人比起来简直就是一贫如洗,可他们的快乐却比虽腰缠万贯却依然愁容满面的人多了许多。这是为什么?

    人的需求远远低于人的欲望。你的房子再多再大,你也只能在一间屋子里、一张床上睡觉;把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摆在你的饭桌上,你也只能吃下你的胃可以容纳的分量;你的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高档名牌时装,你也只能穿一套在身上;你的鞋子有无数双,你也只能穿一双在脚上;你的汽车有无数辆,你也只能开着一辆车在街上跑……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让对财富欲望的无限膨胀影响了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婚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快乐,让自己整天为此疲于奔命、寝食难安,那就得不偿失了。

    宋代思想家程颐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

    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是很少,也很便宜的。认识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活得从容一些,不那么忙碌,不那么心浮气躁。不管社会怎么发达、物价如何上涨,我们只要具备一颗平常心,只追求一种平常生活,做到一生衣食无忧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3.给自己的欲望加个开关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科技发达、物质丰富、充满竞争的社会,因此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会被世上的名利、金钱、物质所迷惑,心中只想得到,只想将其统统归于己有,而不想舍弃。于是心中就充满了矛盾、忧愁、不安,心灵上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以至于活得好累,好累。

    一批又一批人前赴后继地把自己绑上欲望的战车,纵然气喘吁吁也不得停歇片刻。不断膨胀的物欲、工作、责任、人际、金钱几乎占据了现代人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这些事情,几乎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

    他们想要赚更多的钱、找更好的工作、升更高的职位、住更大的房子、开更豪华的车子。等等。然而一旦拥有之后,很多人又产生了一种迷惘的心情:花了半生的力气去追逐这些东西,表面上看来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可是为什么自己却并没有变得更满足、更快乐?

    在生活中,如何控制好自己心中的欲望,不仅关系到脚下的人生之路,更关系到我们每日的心情。生命属于个人,每个人都有权设计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道路。所有的心愿,只要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都应该受到尊重。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生命的过程中,一切物质都是不可靠的奴仆,想让自己的人生得以升华,就必须放下这些本性之外的东西,而追求生活本身的淳朴,这样才能活得惬意,活得洒脱。

    一对贫穷的夫妇,依靠自己家的一块田地维持生计。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家还养着一只母鸡,每天可以得到一个鸡蛋,给他们艰难的生活一点有限的补贴。

    有一天这只鸡生下了一个金蛋。

    他们把蛋拿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得到的现金多得吓了他们一跳。这么一大笔的钱,竟然如此简单就得到了。

    他们回到家里,直盯着生金蛋的鸡看,心想:以后再也用不着过那种披星戴月却仅仅果腹的日子了,只要这只鸡每天能给他们下一个金蛋就行。

    靠着一天一个金蛋,夫妇俩逐渐富裕了起来。于是,他们买下肥沃的田地,盖起宽敞漂亮的大房子,请了许多仆人,日子也开始过得奢靡起来。

    以前贫穷的日子并没有让他们学会珍惜这份幸福,奢靡让他们滋长了无尽的贪欲。在一场奢侈的舞会结束后,妻子说:“既然母鸡每天可以下一个金蛋,那它的肚子里一定有很多很多的金蛋,说不定就是一个金库……”

    丈夫迫不及待地说:“对,我们干脆把鸡杀了,把肚子里所有的金蛋都拿出来!”

    于是他迅速地爬起来,将那只下金蛋的鸡杀了。但是剖开之后,他发现那只鸡和普通的鸡并没有两样,根本没有什么金蛋,更不用说什么金库了!农夫非常懊悔亲手毁了自己的致富宝贝,但为时已晚。

    其实,不论是持家、为官治国,还是经商、交友,都忌贪忌欲,都要给自己的欲望定个度,不能让欲望无休止地控制和折磨自己。

    4.贪婪之心是一切罪恶之源

    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贪婪,能让人忘记一切,甚至是自己的人格,贪婪的人,不论男女,总是年纪越大越想用饰物来装饰自己,迫切地想通过地位、声望、财富和权力来得到世人的认同。

    欲望是无止境的,我们有着太多的需求,要面对太多的诱惑。然而,在我们满足欲望的同时,也可能会相对地迷失自我,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财富和地位就代表了自己的一切,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有个扬州人善于游泳。一天,河水暴涨,水势很急,他与同村的五六个同伴一起乘船到河岸去办事。哪知天有不测风云,船到河中间的时候,突然破了,水一个劲儿地涌进了船里。眼看船就要沉了,因为都识得水性,于是大家干脆跳下船去,准备游到对岸去。这个人也跳下了船,虽然拼命地向前游,却游得很慢。

    他的同伴问他:“你平时游泳比我们都强,今天怎么啦,竟然落在了我们后面?”这个人十分吃力地说道:

    “我腰上缠着500大钱,很沉,我游不动。”“赶快把它解下来,丢掉算了。”同伴们都劝他。可是他摇着头,舍不得扔掉这500大钱。渐渐地这个人越游越慢,已经筋疲力尽了。

    这时,同伴中的一些人已经游到了对岸,看见这人马上就要沉下去了,于是就冲他大喊着:“快把钱扔了!你为什么这样愚蠢,连性命都保不住了,还要这些钱有什么用。”可是这个人终究还是舍不得扔掉这些钱。不一会儿,他就沉下去淹死了。

    一个人的真正的价值,可以根据他所轻贱和重视的对象来衡量。生命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它与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共存,没有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

    许多人为了追求财富和权力,碰得头破血流仍乐此不疲,他们看不到,生命才是人间的瑰宝,没有任何土地或钱财能与这些无价之宝相比。

    我们终身劳苦而获得的财富,和我们所能享受到的世俗的欢乐,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是不可能带着它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我们可以允许财富进入我们的屋内,但永远不要让它主宰我们的心灵。

    一个人长大了,就和出生时截然不同了。出生时,我们一无所有,但年复一年,我们却被生活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同时,我们也被各种欲望折磨着。如果我们的欲求总是不着边际,我们便永远得不到它,我们便会无止境地追求它,直到我们筋疲力尽的那一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生活已不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折磨了。所以,我们要放弃贪欲,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

    5.控制贪欲,让纵欲止步

    每个人的情绪都是一个多维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中的每一维度的决堤都可能使整个情绪崩溃,一旦贪婪的对象成为专注的焦点,原先的多维系统就迅速崩溃了。所谓“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都是指情绪系统的制约机制已经失效的意思。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篇小说,大意如下:

    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对他说,清早日出时,你从这里往前跑,跑一段就插一个旗杆作为标记,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方都归你,那人听了之后,就不要命地跑啊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时他终于回来了,但此时他已经筋疲力竭,摔了个跟头倒地就死了。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将他埋了起来。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时,看着面前这座小小的坟茔叹道:“一个人要多少土地才够呢!就这么大。”

    要克服自己的欲望,应当首先克服自己贪婪的心理。

    无论是金钱、权力、美食、财产等,贪婪之心永远不会满足。越是企图满足,其胃口亦就越加增大。俄国作家普希金在其名作《渔夫和金鱼》中描写了一个十分贪婪的老太婆。她不断地提出丈夫满足不了的要求。最后,到手的幸福又都失去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求利,本在情理之中,求不得亦是正常的。但贪婪的膨胀往往是因为有了某种机缘,如拥有了某项权力,一个人如果尝到了因这种权力带来的甜头,就往往会想到无本万利,甚至不断采用非法手段来达到这些目的。

    现实中,由于金钱欲膨胀而贪污、受贿,从而被判刑,被罚没资产,到头来想要得到的没有得到而又失去了许多的例子不少,千万要引以为戒啊。

    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当你煞费心机获得的财物却要在自己离开人世前交给别人,那时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相反,假使我们能对我们现有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我们便会洒脱得自得其乐,幸福自然也在其中。所以有人提出:人生是这样短暂,我们纵然身在陋巷,也应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时光。

    在太平洋不拉特岛附近的水域里,生活着一种鱼,它的名字叫王鱼。王鱼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贪婪的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王鱼是天生的魔幻大师。它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附在自己身上,再慢慢地将它们吸收为自己身上的鳞片。有了鳞片的王鱼,比没有鳞片的王鱼体积至少大四倍。

    王鱼年老时,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鳞片便慢慢地脱离身体。这时,它也试图做一些努力,不让这些附属物离开自己膨胀的身体,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附属物脱完,王鱼只能重新回到原来那个较小的体形。

    失去了鳞片的王鱼,只好独自受着痛苦。因为它失去了往日的盔甲,再也无法适应眼前的水域。在鱼群中,它显得极为特别,游得非常不自然。

    鱼一旦不能在水中畅游,还有什么乐趣?于是,王鱼选择了自残——往岩石上猛撞或故意去冲撞其他鱼类,而后,受伤的王鱼挣扎数日后死去。凡是亲眼目睹这一过程的人,都觉得王鱼的下场太惨,落差太大。

    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便想着去拥有一切;而当自己拥有了以后,便想着去拥有更多的。这便是欲望在作祟。

    诚然,我们不可否认,欲望人人都有,即便想“无欲”的人,这个想法就是一种强烈的欲望。欲望和欲望对象之间,有一种互相强化的关系,尤其是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前更是如此。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做得到吗?人们能做到的,只是隔绝欲望和欲望对象,将欲望维持在一定的“度”中。一个无法抑制自己欲望的人,会因为缺乏自制力而难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相反,那些成功的人大多对于欲望有很强的控制力。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是一个能主动隔绝欲望对象的典型例子。有一次,令尹子佩请楚庄王赴宴,他爽快地答应了。子佩在京台将宴会准备就绪,就是不见楚庄王驾临。第二天子佩拜见楚庄王,询问他不来赴宴的原因。楚庄王对子佩说:“我听说你在京台摆下盛宴。京台这地方,向南可以看见料山,脚下正对着方皇之水,左面是长江,右边是淮河,到了那里,人会快活得忘记了死的痛苦。像我这样德性浅薄的人,难以承受如此的快乐。我怕自己会沉迷于此,流连忘返,耽误了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改变初衷,决定不来赴宴了。”

    楚庄王不去京台赴宴,是为了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由于楚庄王能注意与欲望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后,成为历史上一个治国有方的君王。

    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到处物欲横流,人的占有欲不停地被滋养着,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无休止地向新的领域竞逐,使我们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如果对欲望不加以控制,就可能会危及我们的生命。

    晋代的石崇曾经和王恺斗富。石崇听说王恺家洗锅子用饴糖水;他就命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在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40里,用紫丝编成屏障,石崇就用更贵重的彩缎铺设50里。

    王恺一输再输,请他的外甥晋武帝帮忙,晋武帝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给了他。王恺为了炫耀,便在公元290年6月请石崇和一批大臣来家吃饭,席间亮出珊瑚树,大臣们惊叹不已。石崇却在一旁冷笑,他取过一支铁如意,将珊瑚树敲碎,并命家人搬来几十株珊瑚树,其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珊瑚高出一倍。王恺这才知道自己比不过石崇,只得认输。

    但是好景不长,石崇失宠,被逮捕下狱。他在被捆绑起来的时候,叹息着说:“这不过是因为小人想要我的财产而害我罢了。”前来抓他的官员说:“你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家财散出去一些呢?”

    石崇无言以对,最后为自己的奢侈付出了代价,人头落地。

    多数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无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无所不有,事事如意。人的一生如一只能盛满咖啡的玻璃杯,而我们的财富却往往只是“半杯咖啡”。当我们面对这半杯咖啡时,心里会产生什么念头呢?

    明智的人并不因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东西而知足,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需求,也知道如何满足它,同时意识到有些东西虽然很吸引人,但对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也就是说,当他只需要半杯咖啡的时候,他不会因为杯子不满而苦恼。

    我们要懂得理性地对待自己的需求,分析利弊,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切不可像石崇那样,为“炫富”而最终失去自己的一切。

    6.将不必要的欲望关在门外

    人的一生就像一道绵延起伏的山脉,时而峭壁丛生,时而平缓开阔。

    当我们努力攀登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时,为了最终能够爬到山顶,在途中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丢掉一些本来特意准备的物品以减轻重负,但当我们爬上山顶,感到极大的快慰时,有谁还会留恋那些丢在半道上的东西呢?确实,当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达到自我完美的境界时,难道不认为往日的失去正是自我实现的必要的丧失吗?难道没有明白我们正是通过丧失、离别和放弃而成长的吗?

    有一个人收拾房间,顺便清点了一下自己的衣物:9件西装、14件衬衣、23件T恤、15条裤子、11双鞋……于是他非常惊讶于自己的衣服怎么会有这么多。其实生活中我们到底需要多少服装?有多少才算够?从小到大,我们总在追求更好,我们要有更多的衣服,以表现我们的时尚品位、社会地位;我们想有更大更好的住房,尽管我们睡觉仅需两平方米的床;我们想拥有产业,我们梦想成为名人,我们想……归根结底我们想有更多的拥有,可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有多少呢?我们总被那些不必要的欲望引导着,并由此而影响我们幸福地生活,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地把这些不必要的欲望关在门外。

    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自己所住的村庄,到山中去隐居修行。走之前他只带了一块布当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去居住了。

    有一天在洗衣服时,他发现自己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就下山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毫不吝啬地送给了他一块布。

    修道者回到山中继续修行。一天无意中他发现自己居住的茅屋里有一只老鼠,常常在他专心打坐时撕咬那件他准备换洗的衣服。修道者遵守不杀生的戒律,不想亲自去伤害那只老鼠,却又无法赶走它,他只好回到村庄里,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给猫吃什么呢?自己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啊,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觉自己每天都要花费许多时间来照顾那只乳牛,没有时间打坐修行。于是他又回到村庄,找来一个流浪汉帮助自己照顾乳牛。

    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几个月,开始有所怨言:“我和你不同,我需要一个太太,过正常人的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也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演变下去,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不能满足。更可悲的是,人总能为自己的欲望找到借口。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争取财富,却少有时间享受;我们的房子越来越大,住在家里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们有很多食物,却无营养可言;我们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却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

    文明的我们总在说:真累,真烦,真不想活了。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烦躁,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其实我们原本可以不需要很多的,那都是我们的欲望而不是必需。平静而快乐地活着,生命才轻松而有意义。

    欲望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欲望越多,烦恼越多。将不必要的欲望关在门外,我们才能轻松而愉快地活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