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
我们单位的行长经常利用职权索贿受贿,仅上个月,行长就吃请十几次,索要和收受现金三万多元,名酒二十多瓶,名烟十多条,等等。希望贵报予以曝光,以督促有关部门尽快查处。
已县工商银行 义愤
这天的报纸卖得特别快,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议论这件事。负责编发这封读者来信的是一个姓王的编辑,他无意中拿过报纸一看,吓了一大跳,急忙查对原稿,冷汗不由渗了出来。原来,报纸上“已县工商银行”的“已”字排错了,原本信上应该是个“己”字。这不得了呀,人家已县工商银行的行长看到报纸后,岂不要控告报社是无端诬陷?王编辑不敢怠慢,立即将这一事故差错作了汇报。
报社领导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连夜决定立即在次日报上刊登“更正启事”,并到已县去向人家赔礼道歉。
然而,当第二天王编辑等一行人来到已县工商银行时,已县监察部门的人员已经进驻到此单位。监察人员对王编辑他们说,经过这两天的查证,那封读者来信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目前正在作进一步的调查。
王编辑一听大吃一惊,要紧拨电话到报社,想通知赶紧把更正启事撤下来,可是来不及了,部分报纸已经上了街。
王编辑回到报社,拿起那份刊登了更正启事的报纸直叹气,无意中一瞥,不禁脸色陡变:“又坏了,又坏了?”众人不知何故,一齐围了上来。一看,不由面面相觑。原来这回更正,居然又把“已县”更正成了“巳县”。上一次弄错了,幸好弄拙成巧,瞎猫撞上了死老鼠,谁知这次竟又弄错了,岂能还会歪打正着?
恰在这当口,电话铃响了。有人一接,顿时面露惊喜之色。原来巳县监察部门打来电话说,他们已看到报纸,经查问,工商银行行长已经初步承认有“读者来信”反映的问题。电话里还说,感谢报社和那个“义愤”同志为他们提供了线索。
不知怎么,众人听了这“因祸得福”的消息,一点也兴奋不起来,两次失误,两次歪打正着,这说明了什么呢?而且对原来反映的己县工商银行行长的问题又如何办呢?总不能简单地再对更正进行一次更正吧?后经研究讨论,报社领导决定派王编辑前去己县,配合己县监察部门对工商银行行长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调查,然后把前后一切公诸报端。
王编辑把手头工作安排了一下,准备奉命前往。谁想行前突然又收到己县义愤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我从报上看到那封反映行长问题的读者来信,信中内容及信尾落款,很像是我在一年前寄给报社的那封信,可不知怎么成了已县的了?第二天又看到你们的更正启事,就更怀疑那封信就是我写的了。如若真是这样,我不禁要问你们:对这种内容的群众来信,你们报社为什么一年以后才给刊登出来?而且我今天信中特意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行长早已换人了……”
义愤的信在众人手中传阅。要说笔迹吧,倒确实像出自一人之手,可要说是一年前寄出的,那就奇怪了,因为看信皮上的邮戳日期,明明是最近的事呀。
于是,就有人出主意,给“义愤”所在的己县邮局打电话问一问。电话打到己县邮局,回答说,县城内有一个信筒坏了一年了,一直没有使用,前些日子维修时确实发现里头有一封信,于是就投递邮走了,但这封信是否就是要查找的那封,他们吃不准。
看来,不用再去证实什么了,事情明摆在那里,大家都明白。有人说,这几次的歪打正着,在报社历史上真是少有,简直可以写进吉尼斯大全了。
(张兰生)
哲学先生评曰:
歪打正着是偶然,歪打而又能正着,说明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即使一万次只打着一次,此中仍有“必然”,惟概率较小耳。这一篇中的歪打却屡屡得手,其概率大到滑稽的程度,于是事情发生了颠倒,歪打成了正打,偶然成了必然。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讽刺,而诚如鲁迅所言,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就颇能发人深思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