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宾妮 文
开篇
蔡骏:“一切的未来,可能也是现在的历史”。
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单对单的分别采访,最后成了奇妙的多人对谈。单对单的采访直接、有针对性,但多人对谈就忽然成了另一种局面,多样的思维碰撞在一起,产生不同的问题,也引发出你从未想象过的答案。
初春的北京一夜,在蓝色港湾,我是第一次见到三位采访对象。
科幻作家郝景芳穿着贴身的职业套装,声音软糯却特别会掌握话题方向,干练暗藏。
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姬少亭曾是新华社记者,语速惊人,我在整理录音时发现减缓语速也丝毫听不出差别。而整个采访过程中,她耳垂上的两个“冰淇淋”型的耳环一直在我们的话题中轻轻摇摆。
(以下“我”以“问”代替。)
问
今天很有意思,我们得坐在一起聊“未来”。这是一件很抽象的事,而且我们这四位中,包括我,都是女性居多。其实我知道,一般人会认为,对“未来”这种抽象事物的思索,可能还是男性居多。就像科幻作家就被认为是男性领域。
郝景芳
我觉得这只是在中国科幻界,男作者更多。
姬少亭
对,关于科幻领域,我们“未来局科幻导师”兔子瞧做过统计——在美国,目前绝大多数(获奖的科幻作者)是女性。
问
绝大多数,有比例么?
姬少亭
他给出的资料显示,今年(2017)美国星云奖提名,几乎全是女性作者。其实这个趋势是从2000开始,逐年递增。到了2016年,几乎获得提名的全是女性。当然这也有一个原因,短篇获得的利益更少,男性作者为了养家糊口也多会选择出版长篇,相对女性创作的科幻中短篇就更多。如果真的对比长篇销量,那还是男作者更多。
问
所以对“未来”的思索,也很受现实条件的约束。那么作为本场唯一的男性,蔡骏老师,你会去思索“未来”具体的样子吗?
蔡骏
我不太去想象未来具体的样子,特别是技术上。
因为我觉得任何关于未来技术上的想象都可能不准确。比如过去我们说达芬奇为未来做了很多创意、前卫的发明,有些很有意思,但在现在也没有出现。凡尔纳在十九世纪幻想了二十世纪的东西,但是绝大多数都没有实现。
悬疑作家蔡骏是我们之中唯一的男士,同样,也是唯一语速最慢、声音最柔和的人,他常常给予总结性发言,并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
如果说有什么是我思考过的未来,我可能更喜欢一些表现未来的社会发展的——比如说人文、制度、体制上的关于未来的想象。我觉得,未来不管是通往自由之路、还是未来是通往奴役之路,虽然我们现在没法判断他,但是他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有帮助的。
有一句话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反过来说,一切的未来,可能也是现在的历史。
一
从“未来事务管理局”聊起,你们在管理什么?
姬少亭
总要有些人去处理‘未来’的事情。
问
小姬的头衔非常有意思,“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听起来非常科幻,你们具体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姬少亭
我以前是在新华社上班,很喜欢科幻,零七年因为工作接触了科幻圈的朋友们,姬十三(等等),一起为科幻做了一些事情,当时我们做了科学松鼠会。再往后果壳就成立了。一三年的时候,看了《第九区》,里面有一个情况,就是当外星人真正来临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外星事务部”的小职员天天在给外星人做登记。于是我就想,如果大家不太关注“未来”,但当“未来”真正来临的时候,应该会有人(像我们这样的官方组织)来做一些事。所以一三年的时,我做了“未来局”这个组织,想帮一下中国的科幻。当时中国的星云奖很惨,他们是一个组织,跟《科幻世界》杂志的银河奖还不一样,几乎没有经费。(他们当时)特别的穷,韩松和大刘(刘慈欣)都会捐一万块给星云奖作为他们做活动经费。所以一四年,“未来局”开始着手帮忙做星云奖,那一届开始有了三十万的投入。然后之后每一届都逐步有了提升。因为这件事,这个品牌(未来事务管理局)也在果壳内部保留了下来。一五年开始,陆续有投资人开始找上我们,想在“科幻”的内容上做些事。当时我已经在新华社已经十年,也想有一个change,(因为我很喜欢做记者),后来想了想,只有“科幻”这件事能让我为之放弃做记者。诸多因素合力下,一六年年初我正式离开新华社,来到“未来局”,“未来事务管理局”成立应该是一年。
问
所以你们是一家科幻方向的文化公司?
姬少亭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在“科幻”这个行业里,做前期孵化,不仅仅是出版,也不同于其他的“科幻影视孵化”。很多专注科幻影视的文化公司,他们的概念更多是在“跨行业”里。而我们介入的阶段不是从你发表开始,而是从你“想”写小说开始。我们甚至会涉及教他们怎么写,或者提供素材、修改编辑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前期的孵化,特别深耕。
问
也就是你们几乎是在培植科幻人才,还不是培养,比这个还要早。
郝景芳
他们相当于选了一片贫瘠的土地,然后开始前期的深耕。
姬少亭
对对对,属于红火星的阶段,相当于把一颗行星先做适合地球居住的改造,培植这片土壤啊,放入微生物啊——我们的逻辑就是从最早期去培养科幻方面的人才。
问
听说“未来事务管理局”里有针对科幻的“创作研究部”?
姬少亭
对,就是“科幻导师”兔子瞧所在的部门。其实这个部门是想研究怎么帮助作者成长。因为过去这个行业都是“散养”状态,能发表就发表,能写就写,能成长成什么样很无所谓,你也很难往前走一步。
问
大部分作家的状态一直“散养”。很少有人会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姬少亭
科幻作家就更少一点。而我们的逻辑也不是教你怎么写起承转合、或者小说怎么写。因为我们是“科幻”,我觉得“科幻”的价值就是许多理念上的“惊喜”。如果你给我看的都是我所知道的,那很难产生这个效果。
这个行业里,我认为最成功的两个人,刘慈欣和韩松,他们的文章能获得极大的成功,其实在于他们的“视野”——你知道什么,其实完全影响了你们笔下是什么。
我们以前做果壳和新华社有累积的资源,像中科院、探月中心。所以我们能带作者发射、看中科院一些前沿的研究所,能和最前沿的科学家接触。你现在查资料,你也只能看到发表出来的paper,但这已经是“成果”,而他们(科学家)
现在在做什么,“未来”会是什么,这是很难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是要教大家怎么写,而是给大家提供这方面的帮助,我觉得我们的方式是最接近“科幻”本质的。
问
也是一种很“未来”的模式。从长远说,你们在培植给未来的人阅读的精神粮食的创造者。一个双重的“未来”。
二
科幻作家关心的到底是什么?
郝景芳
“我认为讨论类型很没意义,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新奇感’。”
问
景芳实际上有很多种身份,就算是在写作上,其实同时也是多类型的作家。你写过游记、现代小说、科幻小说,但如今“科幻作家”应该是你身上最大的标签,对此你怎么看?
郝景芳
我先生对文学也有一点了解。他一直在对我说,你不要作为“科幻小说家”被人知道。你知道冯内古特是什么下场么?他后半辈子一直在跟人解释“我不是科幻小说家”。(笑)他问我:你要像他一样么?但凡你还想写一点不是科幻小说的内容,那你就不要作为科幻小说家被人了解。因为科幻,不管是在文学史、还是在电影史,都不受待见。
但我其实觉得(科幻作家这个身份)挺好玩的,不过我不是只能写科幻小说。
问
你有一本游记《时光里的欧洲》,还有一本现实题材的《生于一九八四》。和有一些非科幻的短篇。之前有一个采访,说你是“无类型”的作家。
郝景芳
这是说法源自我之前在人民文学的app上发表小说写的写作感言。我确实觉得,文学类型其实很没意义。每次开笔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