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2.0-0.1 为什么我觉得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时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1

    为什么我觉得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时代

    (一)

    我自己有这么一个判断——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也许可以粗略地分成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发展的最早期,我称之为概念驱动时代。

    基本上,这个时代从1995年持续到2004年前后。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互联网刚刚起步,线上世界还一片空白,可玩的东西和可选择的服务都还不多,大家对于到底什么是“好产品”,甚至怎么做产品都还没什么认知。所以,在这个时代里,你只要有一个还不错的新颖的概念能被做出来,在互联网世界里可能很快就能火起来。

    那个时代的人们,不管是用户、行业从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在热衷于追逐概念,从门户到论坛到博客再到各种网游,无不如此。

    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发展的成长期,我称之为产品驱动时代。

    这个时代,差不多从2004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在这一阶段,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线上产品也越来越多,在竞争加剧的现实下,各类互联网产品不得不更加重视“用户体验”,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很多产品,往往都是依靠体验而取胜的。围绕着如何做出体验更好的产品,整个行业也慢慢地建立起了一些方法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正是在这个阶段和这样的背景下火起来的。

    而,第三个阶段,很可能就是已经慢慢到来的运营驱动时代。

    简而言之,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能力普遍得到了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想要在产品模式或产品机制上创新,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可创新的点,可能早就被人做得差不多了。好比现在你想做一个O2O上门服务的产品,不管是注册还是下单购买,你都只要去扒拉扒拉现有市场上已经很成熟的各类产品,参考学习下这些产品的做法就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产品的体验和业务流程可能都会变得越来越同质化、没有差异。于是,决定一个产品是否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可能就会越来越变成了:运营。

    这个时代,我觉得是从2015年一大波同质化O2O产品的出现开始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对于这些更为注重服务的产品,服务和运营在其竞争发展中的重要性,是远大于单一的“产品”的。这个时代,我认为可能会延续很多年。

    注意,这并不是说产品不重要了。事实上,产品的体验良好仍然是一个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产品也仍然需要跟运营之间保持密切的合作,为运营提供足够的弹药。只是到了这个时代,运营将会越发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胜负手”,甚至是,运营的策略和方向,也会更多地影响到产品方面的调整和改动。

    好比当年的团购,又或是像打车这样的产品,在最热门时,市场上充斥着成百上千个几乎完全一模一样的产品。这当中,最后像美团和滴滴这样的产品能够杀出重围,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产品背后的运营。

    (二)

    从行业人才端而言,也存在着类似的趋势。在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是完全不存在所谓“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这样的职位的,当时,现在所有产品和运营们要做的事都被叫作“策划”,基本都是一群最早在网上泡得比较狠,还算有点儿想法的人在做这件事,还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技能。

    而到了第二个阶段,随着产品的体验越来越受重视,一个产品从设计到上线再到功能体验的反复迭代打磨的整个工作过程,慢慢在很多互联网公司被作为“产品经理”这样一个独立的岗位提了出来,“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薪水也开始一路水涨船高。此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样的书火遍全行业,而行业也开始疯传“产品经理是离CEO最近的人”这样的言论。所有这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定程度上都在催生着产品岗的人才供给增大——虽然好的产品相对还是缺少,但纯执行类的产品经理(即只管实现老板的各类需求),事实上在供给端比头几年已经要多很多很多了。

    但,到今天为止,整个行业对于“运营”的理解,仍然还是一团模糊。而好的运营,更是极度稀缺。

    我眼中所谓“好的运营”,至少有3~5年以上经验,熟悉内容、用户、活动等各个模块的运营手段,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的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同时还可以做到跟产品间的沟通无障碍,甚至可以出一些简单的产品方案。

    不夸张地讲,在过去这一年里,我见过的95%以上的团队,都如饥似渴、不惜血本地想找这样的人。而他们想找的这样的人,放眼整个互联网圈,在我自己认识的人里,掰掰手指头数数,满打满算可能也没超过30个。

    (三)

    曾经,人们对运营的认知是片面和有偏差的。比如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大多数人眼中,运营是跟推广画等号的。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运营是一件远远要比推广复杂得多的事。

    运营首先需要极强的执行力和大量对于细节的关注。例如,哪怕只是推广一堂课,作为一个运营需要考虑的可能就包括了:

    对于这堂课而言,我主要用来去打中用户的点是什么?

    如何通过课程文案说服用户相信我要传递给他们的这个点?通过何种表现形式(文字?语音?图片?视频?)、何种逻辑?(讲故事?讲道理?摆事实摆论据?)

    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标题以刺激更多用户打开并阅读我的课程文案?

    课程的报名流程是否顺畅,是否存在会导致用户流失的不良体验或硬伤?

    我可能需要通过哪些渠道去完成对这堂课的推广?在不同渠道上,我完成推广的方式和手段是否需要有一些细微不同?假如需要同时在10个微信群里分享课程链接,我是不是需要针对其中几个不同类型的群来写几个版本不同的分享转发语?并且在群内以不同方式去跟那些群成员们进行互动?

    但运营又一定不止于执行和细节。事实上,可以把执行和细节做到极致,可能只是一个运营从业者刚刚迈上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级台阶。

    以Uber的运营为例,进入中国市场后,为什么Uber一开始需要瞄准外国乘客,将其作为首批用户?为什么早期的司机和乘客都要重点瞄准大量身在外企、收入中高的精英阶层用户?什么时候该分别给司机和乘客补贴,给到多少合适?在开启补贴的阶段,怎样的手段可以实现投入产出比较优的拉新效果?随着产品发展的阶段不同,补贴这件事瞄准的到底更应该是拉新还是用户的消费使用频次……

    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是一个极度复杂的决策链条,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满盘皆输。而上述所有这些决策及其背后的执行,理想状态下,都是依赖于运营的。

    国人常有一句励志的话:有志者事竟成。但这个口号,很多时候在运营范畴内可能都是错的。你会发现,运营往往面临的决策和信息极多,要做的事极杂,以至于,作为一个真正可以对产品负责的运营,往往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从100件事中去除掉98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找出仅有的一两件能成的事来去做好它们。

    我认为,在未来的这个时代里,产品和运营之间的边界将不再那么清晰,互联网从业者也会被提出新的要求——做产品的一定要懂运营,而做运营的也一定要懂产品。

    (四)

    要做好运营,成为上面提到过的那种被整个行业如饥似渴、不惜血本地想找的运营,其实不太容易。这既需要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和至少某方面的一技之长(如活动策划),又需要能够理解产品和运营背后的一些规律(比如早期的产品和一个已经成熟的千万量级的产品,运营侧重点一定不同)和各类产品形态背后的本质差异(好比社区类产品和工具类产品的运营逻辑也会有很大差异),还需要具备一些宏观层面的思考能力,可以真正对数据负责。

    从目前来看,由于此前在整个行业中运营的繁杂、不标准和不受重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运营从业者们是不存在一条典型的成长路径的。更多的运营人,只能纯粹依靠工作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去获得提升。

    我自己也是一样,我工作10年多,其中8年一直在做运营,此间从来没有人系统教过我到底什么是运营,以及运营该怎么做,全靠自己悟、自己干,其中的纠结痛苦,唯有那些曾经跟我一样长期做着运营但又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去思考运营、甚至不知道自己方向何在的人,才能体会。

    也因为如此,当我前后经历了近十款产品的生和死,高潮和低谷,感觉自己终于差不多能想明白运营是什么和运营背后的一些逻辑、规律,并能够按照这些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一些事情和创造一些成果之后,我有了一种特别强烈的表达欲望。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想要把我自己对于运营的很多思考和理解都逐一分享出来,其中的很多东西,至少到这本书出版为止,我认为是从未有人谈论和深入解读过的。

    (五)

    无论如何,关于运营,有两件事,我是特别确信的:

    (1)运营的价值在互联网行业曾经被低估了,直到现在,行业内大多数人对于“运营”的理解仍然是模糊和有偏差的。这一状况终会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改善,运营在行业中所占据的权重和重要性也会越来越高。

    (2)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我们所反复提到的所谓“好的运营”。这既是行业的运营从业者们当前所渴望的,也是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需要。

    这里,引用一句我某位同事的话:

    运营的最大乐趣,其实就是那种“你在创造一个小世界,并令人在其中获得愉悦”的感受。

    好比,你现在正在看到的这本书,也是我在试着自己搭建起一个小世界,而我,正是通过这个小世界去连接到更多人,让他们获得价值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