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长篇小说全集Ⅱ-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10)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六月,常明上奏:“官兵进抵河西。洛布七力自奔窜河西后,与大头人巴耳甲在却至寨率众固守,抗拒官兵。总兵罗思举等督率弁兵擒奸贼番达那太等二百数十名。上瞻对头人格格绒太带领中瞻对夷人郎卡次力等数人来军前投诚。该提督等准其投诚,并传令各旁寨头人出见,扣留在营,饬令呈缴刀枪、器械。”皇帝说:“所办是。此时番众投诚,无不准彼之理。但夷情多诈,山路险峻,四处皆贼番碉寨,我兵深人夷地,该夷目等未必不心怀观望。若我兵连得胜仗,彼自畏威助顺;如大兵稍不得力,彼或仍附贼酋,阻我后路,则所关匪细。”

    皇帝还亲自出谋划策:“应晓谕投降番目,令其作为前敌,而以我兵为继其后,一则以贼攻贼,可资其力,再则该番目已经与贼接仗,则一离不可复合,并可绝其反复。”看此言,嘉庆举兵瞻对,都没有调阅一下其父皇征瞻对一战的案卷。所以不知道当今这些请求大皇帝出兵的众土司当年也派土兵随军效力,而清军刚退,班滚复出,“且日与附近土司如德格、霍尔甘孜、章谷、孔撒、麻书、朱窝等往来赠遗不绝”的故事了。

    不知历史的人,往往天真地认为自己前所未有的髙明。

    不知历史的人,往往行着旧事,却以为自己做着开天辟地的全新事业。

    突然之间,瞻对战事就结束了。

    与上次瞻对战事一样,作乱的番酋洛布七力也是被烧毙于寨中。

    也是死不见尸:“洛布七力焚毙之处,只有该酋常用之铁马鞍、鸟枪及手带之镶珊瑚金戒指为凭,其中贼体焦烂,无从辨认。”只是“番众”都称洛布七力确实是烧死了。

    于是,朝廷下令将中瞻对土地、人民分给上、下瞻对土司,大军班师凯旋。参与战事的汉、土官兵俱论功行赏。成都将军常明,皇帝“诏以未生得逆首,不予议叙”。

    提督多隆武、总兵官罗思举下部议叙。还有随征的土兵首领郎尔结、阿思甲等得赏巴图鲁名号。巴图鲁,满语的意思就是勇士,是一种荣誉称号。随征的德格土司策旺多尔济赏二品顶戴、花翎。

    又是重复的老故事

    嘉庆二十二年十二月,一位四川华阳籍的御史上奏川省积弊四条,其中一条便与刚结束不久的瞻对战事有关。

    这位御史状告成都将军常明谎报军功:“访闻中瞻对逆酋洛布七力前剿办时并未烧毙,因与上瞻对头人格格绒太素有仇隙,本年将格格绒太戕害。该酋臂力强悍,如根株未绝,致滋蔓。”也就是说,洛布七力不但没有被烧死,而且又在瞻对寻衅杀仇了。

    又是重复的老故事,最该要毙杀的那个人未被烧毙。上次这个人叫班滚,这次不过换了个名字,叫作洛布七力。这个未被烧毙的人,比之班滚更加嚣张。大军退后,回头就把阵前投诚清军的头人格格绒太杀掉了。

    嘉庆并未天威震怒,或者是他比他父皇脾气好,又或者,他对自己所驾驭的这个体制的弊端更加了然于心,所以觉得因此生气伤肝颇为不值,只是下旨四川总督蒋攸铦“必须察访真确”。

    就在这时,常明死了,病死的。

    蒋攸铦回复皇帝:“奉旨饬查中瞻对逆酋洛布七力未经焚毙一事,密派员弁前往查访。该处距省辽远,派去员弁须约二月底方能旋省,统俟查明奏请训示。”

    皇帝又问曾任过成都将军,后回京任职的赛冲阿。赛冲阿告诉皇帝,不仅是他,就是常明本人,也听说过洛布七力未被烧死而复出的传闻。传说,洛布七力在官军进攻前就已潜逃。这下皇帝生气了,常明已死,无可究办,但还有别人可担责任。“一面将原办此事之总兵罗思举革职拏问,并将多隆武截回四川,一并革职拏问,究明从前捏饰情蔽:按律定拟具奏。”

    嘉庆二十三年四月间,调查有了结果。蒋攸铦上奏:“现据派往道员密访得剿平中瞻对,将地土分予上、下瞻对,复有洛布七力之婿七力滚一支野番扬言洛布七力尚存,向上瞻对索还地方,彼此忿争而去。此后七力滚亦未再来滋事,上瞻对则恐其复回寻衅,时常准备。逐细查访,不能得洛布七力实在踪迹。至格格绒太其人现存,并未被戕。”

    皇帝再降旨意:“该督仍当遵照谕旨,再行访查。此事必须将七力滚拏获讯明,始终能辨别真伪。七力滚虽属野番,往来无定,但前既然有向上瞻对寻衅之事,亦难保其不再前来,蒋攸铦当设法侦伺购索。如能将七力滚擒拏到案,确切供明洛布七力实已焚毙,再将七力滚治其妄索土地之罪,则群疑尽释,方能杜传讹之口。该督务勉力办理,不可颟顸了事。”

    我所据的《清实录藏族史料》九册和《清代藏事辑要》两册中,再也没有关于此事如何了局的记载,似乎就这样不了了之。

    查看其他材料,皇帝谕令要革职拏问的多隆武与罗思举也未因此事而受什么大的影响。

    多隆武出身旗人,为武将,道光年间出任叶尔羌帮办大臣,道光六年,战死于新疆叶城。

    罗思举的身世颇为传奇,四川汉人,贫民出身。“为盗秦、豫、川、楚间”,也就是说,他当过土匪,后来才当兵吃粮。他作战勇敢有谋,到嘉庆年间已升任总兵。其生平材料说,“二十年,中瞻对番酋洛布七力叛,夹河筑碉。总兵罗声皋不能克,许其降,以专擅遣戍。命思举进剿,克四碧,洛布七力就歼,请分其地以赏上下瞻对渚出力头目,事乃定”。道光元年,又升任贵州提督。再过二十年,罗思举死于官任之上。这个人有三个小故事值得一说。

    第一个。湖南寨瑶赵金龙作乱,提督海凌阿战死,罗思举领兵再往征讨。将赵金龙合围而大破之。之前,皇帝不放心,派尚书禧恩前往监军。罗思举却在尚书到达前三天将赵金龙打死,平定了瑶乱。这一来惹得中央大员很不高兴,你怎么不等老子到了再来打这胜仗呢?这位中央大员“贵宠用事,怒其不待,盛气凌之”,想不到罗思举却不买这个账,“诸公贵人多顾忌”,但他不怕:“思举一无赖,受国厚恩至提督,惟以死报,不知其他!”我罗思举就是一个无赖出身,受了国家的恩典都当了提督这么大的官,只知道拼死报效,其他乱七八糟的,老子就不晓得了!

    那京城来的尚书老爷又说,这赵金龙是不是真死了。

    与上回征瞻对不同,这回他有赵金龙的尸体、印章、剑给尚书验看,遇到这样的横角色就是钦差也没有什么办法。

    第二个。赵金龙当了大官后,并不忌讳人说他当过土匪的事情,甚至自己也常常在人前提起,并不遮掩。甚至还给川、陕、湖北等省各州县衙门写信:“所捕盗罗思举,今为国宣劳,可销案矣。”这意思是说,你们以前不是下过追捕土匪罗思举的通缉令吗?现在他已经为国效劳,你们就销案了吧!

    第三个。他去北京,受到嘉庆皇帝接见。

    皇帝问他,哪个省的兵最精。

    他答:“将良兵自精。”

    后来,换了皇帝,又接见他,又问怎么做到赏罚分明。

    他的回答也很简明:“进一步,赏。退一步,罚。”

    两任皇帝都说,回答很好。

    大清国第三次用兵瞻对,就这样完结。

    那么,洛布七力到底烧死没有?罗思举这样的表现,让我也相信是烧死了。

    民间传说,迷乱的时空

    但据《甘孜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载当地学者昔饶俄热所著《新龙贡布郎加兴亡史》一文,洛布七力真的没有烧死。文中说,清军进剿时,自甘孜南下,从大盖地方过雅砻江桥,猛扑切依,包围瓦达波绒官寨。其时,洛布七力的一个儿子攻打炉霍未归,洛布七力也不在寨中,只有一个儿子布拉马在寨固守。布拉马曾假意提出要向清军投降,并派出代表谈判,还在寨前铺上毡毯,堆满茶叶、穌油等物,声称要迎接并犒劳官军。清军派一位郭姓军官带兵前往受降,甫一就座,就被布拉马伏兵尽数杀害。清军大怒,向其发起攻击,并于当晚焚烧波绒官寨,布拉马烧死寨中。

    我在新龙,又访得过去时代一个僧人所著记瞻对史事藏文文书一件,到康定央人翻译,其中又说,那在官寨内被杀死的洛布七力之子是位喇嘛。而且,其中并无诈降一节:“洛布七力的二儿子温布喇嘛奋起抵抗,朝官寨四周的围兵乱箭齐发,清兵郭大老爷被利箭射死。围兵们不惧生死,向官寨内投掷火药,在熊熊的大火和爆炸之中,温布喇嘛战死,官寨被夷为平地。洛布七力一开始就藏身在村边的一处房子里,后逃进深山,据传好几年间,都有甲日家和阿色家四侄八舅提供饮食。”

    洛布七力以后下落如何,我接触到的口传或书面材料中,也再无交代了。

    十一月的阳光下,我站在雅砻江边,听一位当地朋友指着对岸一座碉楼的隐约废墟,讲述过去的故事。这个故事说,一个作乱的土酋被官军和民兵重重围困于寨中。江东这边,押了已投诚的部下喊话劝降。这位投诚的部下喊话时完全是恶毒的咒骂:你这个罪该万死的家伙,死期终于到了!大炮轰你,你就和你的官寨一起灰飞烟灭吧!大火烧你,你就和你的官寨一起成为献给护法神的火祭吧!你这个恶贯满盈的家伙,敢不敢伸头看看,大兵重重围困,你想突围是痴心妄想!只有河上没有兵,你要怕烧死,就自己投江喂鱼吧!那位当地朋友说,这位用恶毒语言喊话者,其实是暗示被困的土酋,在四面合围之中,从官寨陡峭岸壁下的江上逃跑,或可一试。当然,江水冰凉湍急,从那里袱水逃走,也自是九死一生。这一番喊话中隐藏的暗示,真还被对方听明白了。于是,那位土酋真的就乘夜跳江,而且,真的就逃出生天。但这个人是谁呢?有清一代,瞻对已经与政府有过三次战事,以后,还有一番两番三番。这些故事的主角,在当地传说中已相当混淆,有说是班滚的,有说是洛布七力的,更多地是说接下来就要出场的主角贡布郎加。还有一个人就更近了,那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反对民主改革的叛乱首领。这个人也真的是逃脱了性命,后来追随达赖喇嘛流亡印度了。

    在今天的新龙县,在过去的瞻对寻访旧事时,我常常陷入民间传说如此这般的叙事迷宫之中,不时有时空交错的魔幻之感。

    如果不为考究史实,只从叙事学的意义来听这些传说,倒给我这个写小说的许多如何处理时间空间的特别启发。

    第四节

    在西藏的琦善

    清朝皇帝,嘉庆过后是道光。

    道光年间的大清朝,王气已经一天紧似一天。境内少数民族地方依然变乱不断,汉人地区则教乱蜂起,这是从清代开国就一直此起彼伏的老问题。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是,外国人也打上门来了,而且一来就把大清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场为禁止鸦片贸易而起的战争打败了,简单的历史教科书中只说主战派首领林则徐如何被革职流放,却不说被作为投降派代表人物的琦善也没有好果子吃,“革职锁拏,查抄家产”。这说明,强敌当前,皇帝也不晓得该战还是该和。只是战和均告失败时,自己不用负责,用主办大臣代过罢了。

    粵帝对此自然也心知肚明,所以过些年,又重新起用了琉善。于是,琦善出现在拉萨,出任驻藏大臣,这是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的。史籍上说,琦善在任上“依然恭敬勤勉”。他到任后,就大力整肃西藏地方政府吏治,查处噶廈主要官员贪赎营私案件。时在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距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四年。

    前面说过,乾隆年间,西藏郡王勾结准噶尔蒙古作乱,傅清诛杀该郡王,自己也被乱兵所杀,死于任上。乾隆皇帝派军队人藏弹压。平乱后,制定西藏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永远废除郡王制,结束了当时世俗贵族掌握政治权力,达赖喇嘛掌握宗教权力的政教分离的局面,将过去由郡王所掌握的世俗权力也归于达赖喇嘛。从此,达赖喇嘛作为西藏宗教领袖同时掌握西藏地方政府行政大权,影响近现代西藏以致整个藏区治乱的政教合一制度正式形成。虽然驻藏大臣的设置对政教权力集于一身的达赖喇嘛有所节制,但琦善到西藏任职时,随着清朝国势衰弱,驻藏大臣对西藏地方政府的影响力严重下降。噶厦政府官员保守颟顸,不知世界大势,弄权贪腐,结党内斗,内部统治糜烂不堪。琦善面对这样的情形,还思对藏政有所振作,筹划对藏政进行改革,推出《酌拟裁禁商上积弊二十八条》。“商上”,原是达赖喇嘛个人的一个管理机构,达赖喇嘛全面掌握西藏政教大权后,渐渐也成为噶厦政府的代称。琦善改革的重点,着意重申驻藏大臣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强调西藏地方外事交涉权由驻藏大臣掌管。

    琦善又查办了因达赖喇嘛年幼不能亲政,控制噶厦政府实权达二十六年之久的摄政王策墨林二世,将其革职,并查抄家产。

    接下来,他又着手整顿驻藏清军。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琦善上奏:“西藏驻防弁兵原系三年一换,例准雇佣番妇代司缝纫樵汲。”也就是说,驻扎的清兵可以雇请当地藏民妇女缝补衣服,砍柴背水。但后来,三年一换的制度也不能正常实行了,“迨后留防过多,更换日少,该弁兵奸生之子在营食粮者,现已十居二三”。你老不换防,这些兵就跟当地“番妇”有了“奸生之子”。而且,这些兵二代一天天长大,只好就在军营中张口吃饭,那兵营就很不像兵营了,“且恐在营弁兵渐成唐古特族类矣”。担心长此以往,驻藏清军官兵都藏化了。

    再翻释一个名词“唐古特”,清代时,对于青藏高原的世居民族,尚没有统一的“藏族”这个称呼。有些人被称为唐古特,有些人被称为“番”,比如瞻对人,在以前我们所见的奏文中,就都被称为“番”。而征金川前,当地人又有另外的称谓“苗蛮”。

    皇帝当然同意琦善的措施:“嗣后遇换防之期,即行照例更换,少准留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