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让尼玛已经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正在开启,来自雪山的圣洁光芒把眼前的境界照耀得一片光明。
他从一本论述时轮的书中抄下几句作者写在论著前的礼赞中的诗句:
“并无前贤未说义,
谨怀一腔利他心。
尽我愚鲁所知者,
撷摘精要便初学。”
这是他抄录的可以励志的诗章。而以下一首就更多关注辞藻的华丽美妙了。
“君不见!上流高风正士们,犹如池中白莲香。
尽管那月光照射浊世界,白莲将含苞紧闭不吐芳。
在缄默不语的时间里,强说史实心作难。
反成为徒劳无益感神伤!
特别是总说学处大小分明,
如大海般那样的宽深。
希求解脱的末学,我今仅以小慧去探寻。
怎能通达解脱理,熟练知识因。
何况匆匆著称文章和言论,将令人难以置信。”
就这样,罗让尼玛在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下,深深地在文字的海洋中潜游了。从这时开始,每一片树叶的萌芽与黄落,每一朵花的开放,门前的草地在四季中颜色的变幻都变得耐人寻味了。许多僧人都预言他的将来,是一个不平常的将来。
而将来是什么样子呢?
青藏髙原已在雪山的环抱中锁闭了上千年,人们设想将来必然是以一种不变的眼光。在那样的眼光下,一个僧人,学问道德达到相当地步,就会成为一个有转世的人,成为活佛。可以补充一句的是,在格尔底寺采访时,就有僧人要我向政府转达他们的一个请求;给罗让尼玛寻找一个转世灵童。
那时我站在寺院对面的山坡上,瞩望着对面的寺院。那个喇嘛叫我注意看罗让尼玛故居。
我看见屋子修在谷底一个隆起的小山包前。小山包上长满了茂密而挺拔的云杉。这是庙里最漂亮的一片树林。
我说:“树很好看。”当然,我也可以从中挖掘出一些象征意味,但我没有。
喇嘛可能有点嫌我愚钝,他说:“那小山包就是一只海螺,你知道。”
我知道海螺是一种法器,有时也是吉祥的象征。
“尼玛他的房子就在海螺口上,所以成了一个气远声宏的人物。”
果真,那山形就变得像一只海螺了。这就像寺院对面山上,那些因为铁质氧化而变成赭红色的突兀岩石一样,你说他像什么,就真的像了什么。
那时,男性大多出家。铁布、卓尼两个农区每当秋收季节即缺少劳力。而格尔底寺庙僧人多来自这两个地区。所以,每到秋忙季节,寺即放长假一月,有劳力的人都回去帮助生产。来寺院几年,尼玛不仅长了知识,也长了身体,可以回家帮助劳动了。
他回到了阿米塘。
秋天的田野里飘荡着麦子的芬芳。整个寨子的人都聚起来了,收割完了一家的庄稼再去收割另一家的庄稼。休息时,青年男女们就在禾草堆中嬉戏打闹,只有僧人们坐在一边,注视着这俗世的欢乐。尼玛还看见表妹在混乱中被别人亲吻。
这种情景中,很多年轻僧人总有些微的失态。而他能摆出一个僧人应有的姿势,微笑着看见了一切而似乎又一无所见。这也在他已有的一点名声上增添了新的光辉。
父亲母亲都为他感到了骄傲。
直到假期将满,做生意的哥哥才从外地回来,他穿着光鲜的衣服,新皮靴上闪烁着耀眼的亮光。
他要弟弟代他和纳摩市场上的一个回族商人做一笔生意,并且教给他办法。他回到庙里几天才想起哥哥托付的事情,就到山下的市场上去了。他得到了比哥哥预计还要多一点的钱。恰好那天一个从甘肃洮州过来要去松潘的商队经过纳摩,在和他做生意的店铺前歇脚。他们的驮子上有许多铜器。
整理驮子时,一只制作精致的铜酥灯落在地上。
他就想到叔叔的经堂里可以添几个这样的灯碗。铜器竟然熠熠地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他灵机一动,把哥哥的钱全部用来买了铜器,拿回去就在寺院中悄悄推销,很快,那些东西又变成了钱。还了哥哥的,还剩下了一些,他用来给叔叔买了一块三尺见方的相当高级的羊毛地毯。上面的各种吉祥图案十分鲜艳。罗让尼玛开始做生意了。
要说有什么诀窍那也十分简单。那时做生意,民间大多是实物交换。而他先把一种东西变成钱,再把这钱变成另一种东西。在这种游戏似的变幻中,出现了奇迹,两手空空的他,居然就有了钱。
不到一年时间,他和叔叔的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屋里有了许多的地毯,有了充足的铜器,甚至开始拥有银器了。好长一段时间,他简直在这种能增值的游戏中乐而忘返了,并到了荒疏功课的地步。虽然扪心自问,他知道绝不能长此以往地下去,但他刹不住车。
他希望有人来制止这件事情。果然,寺院方面出面干涉了。叔叔也说:“够了,反正我们不会再因为居室简陋让富有的喇嘛瞧不起了。”
一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只是当以后,一股全民经商的风气刮遍中国大地,他却在为教育事业四处呼号奔走时,偶尔受了委屈,他会提起这段往事,感慨地说:“赚钱的事我可不是不会啊。”
说尽管说,如果晚年,传播知识给他一种持久的欢乐,在早年,寻求知识不会令他夜半梦醒时感到空虚。
他又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了。
在纳摩寺的日子是他开始的阶段。从1933年到1942年。从一个蒙昧幼童成长为一个有了远大抱负的青年。
前面说过,格尔底寺当时共有三个“扎仓”,“参理扎仓”主要传授佛教教理,主要学习佛教基本的认识论五部经典。“丁可尔扎仓”主要教授藏族历法。“居巴扎仓”是密宗学院,主要是师徒间口耳传承,是技术性的个人修持方法,核心是各种瑜伽。对于一个追求知识、的人来说,到一定时候就开始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了。传统教育中的藏族人,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像中国古代汉族的知识分子一样,首先是所有各个学科的广泛涉猎,再在广博的基础上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学有专攻。他们的成才过程不如现代教育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性。促使一个人成长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罗让尼玛每次从扎仓里修习出来,都会抬头仰望西方的天空。
他是在渴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一个更加丰富的人生。
他不再是阿米塘那个少年人了,望着天空幻想外面的世界。
他现在知道,更远的天幕下是什么东西在等着自己。他要游历众多名寺,以求广大闻思。他不禁朗诵起这样的诗句:
“诸取舍处辩不清,
正闻明灯复不明,
若不识途欲前往,
侈谈达到解脱城。
以故当于慈氏论,
六严二胜诸论述,
片面粗略不为足,
一切钻研应细分。”
这是宗喀巴大师在四处游学时所著《本生善愿篇》中写下的励志诗章。罗让尼玛吟诵时,内心的庄严如山一样耸起。
我就要离开了,他想。
心到口应,他喊了一声:“我就要离开这里了!”
好在没人在旁边听见。
第五节 漫漫求学路
罗让尼玛在十七岁时离开了纳摩格尔底寺,背井离乡,负笈求学。
他是在晚上悄然离开的。
所以,当他走到远处回望,想再看一看生活了将近十年的地方时,却只见幢幢山影。他没有流泪。再远处,东方天空下,那条小山沟的尾部,有他的父母和其他亲人。他紧了紧背上的口袋,毅然踏上了前路。这是一条西行求法的道路。
前路上有什么在等待?
道路突然拐向南方。南方,高峻的山岭云遮雾绕,那份子孤独,那份子惆怅,那份子庄严都和他的心境十分吻合。他想,师傅已经读到他留下的书信了。
罗让尼玛在一处清澈的水泉旁边坐了下来,小小的背袋里尽是必读的经卷,所带的一点干粮已经吃光了。他俯身在泉边大喝了一通冰水。再上路时,肚子里尽是水激荡的声响。
他就去想那封书信的内容。
首先,请师傅原谅他不辞而别的罪过。弟子是为寻求更为正大精深的佛法,寻求更为广大的智慧而出走的,不是为了别的什么。不是对皓首穷径的前途感到了绝望,不是因为不堪俗世的诱惑而背弃了戒律。他的信中述说了自己的抱负和志向。
这封书信交到庙里,还会减去师傅和家里的麻烦。
罗让尼玛的目标是西藏,是圣地拉萨。这条道路艰险崎岖而又漫长。道路首先把他带到了西康。
“康”区,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认为是整个藏区中最不安定的一个地区。谭’戈伦夫在《现代西藏的诞生》一书中写道:“在那些岁月里,西藏其它地区,特别是康区和安多都在骚动。这些地区大部分居民是剽焊和独立的游牧民。对他枘的活动,拉萨只能施加有名无实的控制。西藏官员不愿意到那些地区任职。藏军对自己要保护和帮助的人民不但漠不关心,而且进行劫掠,因而声名狼藉……当地人民既为反对拉萨的统治而战斗,他们彼此间也常常混战。”
这个地区也是一个盗匪出没的地区。
只不过,再凶恶的盗匪袭来,罗让尼玛都心甘情愿地束手就擒。他没有好衣服,没有钱。念珠也是很一般的材料,小背袋里一方黄绸裹着的是一些经卷。其中有一整本还是自己一笔一画,一个字母,一个字母从别人那里抄来的。
土匪们会让他尝一尝拳脚的厉害。但也会让他吃一顿饱饭,再放他上路。这样,他感觉到比和那些有武装护卫的商人在一起还更为安全。每当走在几十里杳无人烟的路上,饥饿折磨得他疲惫不堪时,他甚至还暗暗祈盼着盗匪们的出现。
不久,群山间的谷地变得开阔起来。山谷里气候湿润,一切都有点像故乡铁布农区的风貌。他进入了德格土司的辖地。因为土司势力强劲,这个地区相对和平一些。德格土司还大力扶持佛教。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在这里形成一个中心。噶陀寺、白玉寺、卓青寺都是全藏区闻名的红教寺院。土观·罗桑却吉尼玛所著《土观宗派源流》一书中说:“在卫藏地区,旧派的道场其大者即多吉扎寺和敏珠林寺,小的寺庙却有不少。在康区,则有卓青寺、噶陀寺、益青寺等。这些寺庙中,对于它修法心要的集约心之部,在一个长时期,已融归于本来清净的最初法界中去了。”
罗让尼玛进了前述康区三个宁玛派寺庙之一的卓青寺。
卓青寺于1685年创建。创建者是德格土司家族中一个著名喇嘛白玛仁增。创建不久,其声望即超过卫藏的多吉扎寺和敏珠林寺。吸引了包括不丹、尼泊尔等地僧人也来此学经。
尼玛本身是最新创立而势力又十分强劲的格鲁派僧人。宁玛派却是最老的宗派。两个教派之间有很大分歧。
一般格鲁派僧人对于宁玛派是比较轻视的。但卓青寺除了在密宗方面有自己所长外,还适变革需要开设显教课程。
再说,尼玛此行,既然一心求法,就不会过分囿于门派之见,为狭隘的眼光所束缚。卓青寺当时有僧众道百余人。
一般而言,传统的宁玛派寺院都是密宗的,专重个人修持,不讲言传。特别是它的大圆满理论,和汶地禅宗有相似之处,即修持重点在于内省见解,而不放在传达知识方面。所以,禅宗六祖慧能,才可以是个不识字的樵夫。从纯粹宗教意义上来说,这种修持只对最有天才的人有用。这也是宁玛派逐渐式微的主要原因。在藏传佛教历史上,任何一个新宗派的产生,都在加大显教的成分。卓青寺为顺应潮流,也于上世纪初创立了学术学院制,正式传授显教的十三部经典。
根据李安宅教授考察,卓青寺学习传授的显教有以下十三部:
1.达到自我解放;
2.寺院法规纲要或律经根本颂;
3.瓦苏班松(世亲)的阿毗达摩俱舍论;
4.毛阿毗达摩论集;
5.中观根本颂;
6.人中论;
7.四百论的中观论;
8.入行论;
9.现观庄严论;
10.辨中边论;
11.辨法性论;
12.究竟一乘宝行论;
13.大乘庄严论。
以上十三部论典可以分为四类:①寺院规程;②小乘的研究;③大乘研究中的实体部分;④大乘研究中的现象部分。以上十三部显教论典学完后,即在教学学院进行密教方面的学习。罗让尼玛在这里学习时间不长,但以他的领悟能力,在显教知识方面得到大的饶益。随后就转人该地区的德格寺继续学习。
这个寺院以它的印经院和所藏佛教典籍的丰富和完备名扬天下。
虽然,尼玛先生生前致力于一种更为饶益广大众生的事业。不向人回忆以前的许多事情,他在那里学习的具体详情我们已不得而知。但也知道一些他学习过程中的艰难困苦。
他离开德格,越过金沙江,又在一条险恶的道路上向着西藏前进了。
这条道路险峻崎岖。
这条道路又是一个朝圣者的道路。
所以,在藏族学者所著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对这条道路上四处埋伏的种种危险的描写:缺少食物,缺少可以安全过夜的地方,猛兽的袭击,暴风雪,泥石流,兵匪,一个旅人更不能在这条路上被疾病击倒。
罗让尼玛先生的弟子们都还记得这样两个故事。
牡丹说这个故事是在事业最为艰难时讲给弟子们听的。
我想,那是他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一次,在他刚刚跨越金沙江不久的一座大山上,他和几个朝圣的人走在了一起。
他们在半山上露宿,篝火燃起时,正是群山中苍苍莽莽、夕阳西下的时分。有人在缝补破烂的靴子,罗让尼玛又比刚离开格尔底寺时多了一些经卷,背袋也比以前沉重多了。他欣赏着眼前雄壮的美在山下化缘,又遇到了一户乐善好施的人家。给了他们足够的麦面饼和一些肉干。茶在锅里翻沸,肉干和饼子在火边上烘烤,飘散出美妙的香味。
对于乞丐一般的朝圣者来说,这可是一顿显得奢侈的晚餐了。
同伴们请若尔盖·尼玛念一段祈祷经文。离开故乡后,故乡的名字成了他名字的一个部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