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兵法精粹-吴子兵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据《史记》记载吴起是重名之人,想获得高官显爵。为成就功名,不惜破家杀妻。吴起曾学于曾子,又学兵法,使他具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眼光。吴起善于用兵,战功显赫。在鲁,“将而攻齐,大破之。”在魏,“击秦,拔五城。”在楚,“南屏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任西河守,政治上强调德治;为楚相,又重视法治。兼有儒法的思想。

    由此可知,吴起不仅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政治家。他不仅能够带兵打仗,还能够从政理财,“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他的政治思想,较为复杂一些,兼有儒家法家的成分。他对魏武侯说的话,是儒家的德治观点,他在楚国的改革措施,又是法家的做法。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因为楚悼王死亡而中断,由于宗室大臣阻挠而夭折,楚国未能进一步强盛起来。后来商鞅到秦国主持变法,秦国力量逐渐强大,终于灭了楚国。此即后人所谓“楚不用吴起而削弱,秦用商君而富强”。从军事上来说,他比商鞅高出一筹;从政治上来说,他似乎是商鞅的前驱者。但他们的结局是相同的,都是悲剧性的人物。

    他跟前辈孙武不同的是他更多像一个政治家,孙武把军事和政治、经济联系起来考察,仍然着眼于战争,着眼于打胜仗,着眼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吴起把军事和政治联系起来谈论,是着眼于治理国家,具有政治家的特色。他认为文武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但二者的关系,吴起认为是政治重于军事,政治决定军事。因而吴起很重视民心的向背,强调国君要爱护人民,人民才能保卫国家,效死于战场。

    孙武认为战争是要死人亡国的,是很残酷的,但并没有区分战争的性质。吴起在这一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他分析了引起战争的五种原因:名位、利益、积怨、内乱、饥荒。他也给战争划分了种类:道义出兵、强占出兵、蛮横出兵、暴乱出兵、叛逆出兵。因为这种区分就使得出师有名,也就能分出战争的正义与否,就知道如何用兵并且也就知道战争的可能结局。

    图国第一

    【本篇主旨】

    本篇是全书的总纲,概括全书的战略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即对内要以仁来统领百姓,对外要以强大的军备来示威于诸侯。这种治国的思想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若只是重视一个方面就会有丢掉政权的可能。所以,文治和武备两方面都要抓好。只有国家安定才能用兵打仗。

    要想安定国内,在吴起看来首先要以“德、义、礼、仁”这四德去教化百官与民众,使全民和睦,团结一致,做到爱戴他们的国君,坚决服从命令,为国家不怕牺牲,奋勇杀敌,以为国捐驱而感到荣耀。

    而一个国君要做到“贤者居其上,不肖者居下”,让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做重要的工作,要撤换掉那些贪官污吏,只有这样才能治国安民。

    有了好的吏治风气还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使官民关系融洽。即“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这才是图霸诸侯者所应做到的。

    【原文】

    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1)。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起曰:“臣以见(2)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3),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以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车(4)奄户(5),缦轮笼毂(6),观之于目则不丽,乘之以田(7)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昔承桑氏(8)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9)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10)。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不敢信其私谋,必告于祖庙,启于元龟,参之天时,吉乃后举。民知君之爱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与之临难,则士以(尽)[进]死为荣,退生为辱矣。”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矣。”

    吴子曰:“凡治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吴子曰:“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德)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其名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五者之(数)[服],各有其道,义必以礼服,强必以谦服,刚必以辞服,暴必以诈服,逆必以权服。”

    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寡良才,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武侯问曰:“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起对曰:“立见且可,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注释】

    (1)魏文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建立者,姬姓,名斯。原为晋国大夫,与赵籍,韩虔一同三分晋地列为诸侯。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

    (2)见:通假字,同“现”。

    (3)斩离皮革:斩离,用刀具剥取。皮革,各种兽类的皮,用来制作铠甲、盾牌及战车的防护层。

    (4)革车:古代战车的一种。《孙子·作战篇》:“驰车千驷,革车千乘。”曹操注:“驰车,轻车也;革车,重车也。”革车在军队行军时可装运辎重,宿营时可供士卒休息,另外还可以用作军垒布阵等。

    (5)奄户:奄,通“掩”;户,通“护”。用兽皮将战车覆盖保护。

    (6)缦轮笼毂:用皮革把车轮及车毂都加以包裹遮护起来,目的是使战车可以抵御作战时的箭射石击。《直解》:“缦笼,以皮蒙罩于外也,所以备箭石、便战斗也。”

    (7)田:同“畋”,田猎,打猎。

    (8)承桑氏:相传为神农时的一个部落。

    (9)有扈氏:相传为夏禹时的一个部落。

    (10)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时国家的代称。《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又《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逮,及,到。《汉书·文帝纪》:“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仪节。主人向宾客敬酒,宾客不须回敬。《仪礼·士冠礼》:“若不醴,则醮用酒。”郑玄注:“酌而无酬酢曰醮。”

    西河:位于黄河西岸,今陕西东部。

    钧解:钧,通“均”。《孟子·告子上》:“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此处意为不分胜负,打成平局。

    百姓:春秋时对贵族的总称。《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战国以后渐用作平民的通称。

    陈:通“阵”。

    大事:此处指战争,军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元龟:大龟。古时认为龟为灵物,可用龟甲来问吉凶祸福。

    反本复始:回复到人们原来的本性。《汇解·直解》:“反本,反于根本也;复始,复还其所禀受之始也。反,通“返”。

    谋:谋划。《汇解·直解》:“谋者,计虑筹度也。”

    要:主旨,主要问题。《汇解·直解》:“要,约也,政事枢要也,持其要领也。”

    绥:车上的绳索,用于登车时拉手。引申为引导之意。

    王:成就王业。《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恶:交恶。《汇解·直解》:“两国君臣素积交恶也。”

    武侯:魏文侯之子,名击,公元前396~前371年在位。

    料人:也称料民,指查清户口、人力。

    齐桓:指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齐襄公之弟。襄公被杀后,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与楚国在召陵会盟。还平定了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指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姬姓,名重耳。晋献公的儿子。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曾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送回国。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秦缪:缪,通“穆”。指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姬姓,名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任用百里奚等人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被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灭十二国,称霸西戎。

    卒: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周制一百人为卒。

    不肖:不贤。《礼记·中庸》:“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汇解·直解》:“不肖者,不得与贤者为伍。”

    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芈姓,名旅(一作“吕”“侣”)。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曾整顿内政,兴修水利。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攻灭庸国(在今湖北竹山西南),国势大盛。继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派人询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之轻重。后在邲(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服,成为霸主。

    中公:指申叔时,楚国官吏。《汇解·直解》:“申公,申叔时也,楚县尹,僭称公者也。”

    说:通“悦”。

    【译文】

    吴起身穿儒士的服饰,要以治军方略进见魏文侯。文侯说:“我不喜好用兵打仗的事情。”吴起说:“我从表面观察的现象可以推测隐藏的本质,从过去可以推测将来,国君您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现在国君一年四季都派人捕获野兽剥取皮革,涂上朱红油漆,画上彩色图案,烙上犀牛、大象的形状。冬天穿着这些东西不暖和,夏天穿着不凉爽。制成的长戟有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用皮革包起辎重车,并且把车轮连轴都覆盖住,这些车辆看起来并不华美,乘坐它去打猎也不轻便快捷,不明白国君您要这些有什么用途?若是用来进攻时作战,退守时防卫,却又找不到善于运用它们的人,那就如同母鸡要和野猫搏斗,小狗要向老虎挑战,虽然有争斗的决心,但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

    过去承桑氏的国君,只重文德,不重武备,因而国家灭亡。有扈氏的国君,倚仗人多势众好逞武勇,也丢掉了江山社稷。贤明的君主以此为鉴,对内修明文德,对外整治武备。因此,面对敌人不能进战,不能说是义。面对阵亡将士的尸体只知哀痛,不能说是仁。”

    于是魏文侯亲自布设坐席,国君夫人亲自捧着酒杯,告祭于宗庙,任用吴起为大将,驻守魏国西河。与各诸侯国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其余的未分胜负而和解。魏国向四面开辟疆土,扩张版图千里,都是吴起的功劳。

    吴起说:“过去谋划治理国家的君主,必须先教育百官并亲近广大民众。有四种情况不宜作战:国家上下意志不统一时,不可以出兵;军队内部不协调一致时,不可以布阵;临阵行伍布列不整齐时,不可以进攻作战;战斗中行动不协调时,不会取得胜利。因此贤明的君主将要动用民众的时候,必须先统一协调才能从事战争。国君不会相信自已的谋划一定正确,必须还要祭告于祖庙,占卜于龟甲,参看天时,得到吉兆然后才用兵。民众知道国君爱惜他们的生命,不忍心他们去死,如能做到这种程度,再和他们一起共赴国难,将士们就会以进攻战死为光荣,以逃脱偷生为耻辱了。”

    吴起说:“所谓道,是用来反璞归真的。所谓义,是用来建功立业的。所谓谋,是用来趋利避害的。所谓要,是用来保全功业守住成果的。如果行为不合乎道,举措不合乎义,而身处位高权重的话,祸患就会到来。所以圣人用道来引导,用义来治理,用礼来激励,用仁来安抚。这四项德行,能够倡导实行国家就会兴盛,废弃不用国家就会衰亡。所以成汤讨伐夏桀,受到夏朝人民的欢迎,周武王讨伐殷纣,殷朝的民众不加反对。这是因为他们的举动上顺天意下合民心,所以才会这样。”

    吴起说:“凡是治理国家和军队,必须用礼来教育民众,用义来激励民众,让他们懂得廉耻。人有了廉耻之心,国力强大时足以对外攻战,弱小时也足以自守。不过作战获胜比较容易,保住胜利成果比较难。所以说,天下从事战争的国家,五战五胜的是灾祸,四战四胜的会导致国力疲弊,三战三胜的可以称霸,二战二胜的可以称王,一战一胜的可以称帝。所以靠多次赢得战争胜利而得到天下的比较少,却是因此而亡国的比较多。”

    吴起说:“战争的起因大概有五种:一是争名,二是争利,三是积仇,四是内乱,五是饥荒。用兵的名义也有五种:一是义兵,二是强兵,三是刚兵,四是暴兵,五是逆兵。禁除暴虐、挽救危乱的叫做义,依仗兵多攻伐别国的叫做强,因为愤怒兴兵的叫做刚,背弃礼法贪求利益的叫做暴,在国家危乱民众疲弊的时候发动战争的叫做逆。对待这五种不同的战争,各有相应的方法。对待义兵要用礼法来折服,对待强兵要用谦抑来折服,对待刚兵要用言辞来说服,对待暴兵要用奇谋来制服,对待逆兵要用权变来制服。”

    魏武侯向吴起说:“我想听您讲一下治理军队、清查人力、巩固国家的方法。”

    吴起回答说:“古时候贤明的君主,都是谨守君臣之间的礼法,维系上下的规范,安抚聚集官员和民众,顺应习俗实行教化,选募优秀的人材以防备突发事件。过去齐桓公招募军士五万人,靠他们称霸诸侯。晋文公招募先锋军队四万人,靠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意愿。秦穆公建立能冲锋陷阵的军队三万人,靠他们制服了邻近的敌国。所以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君主,必须清楚民力的状况,把民众里面勇敢强壮的编成一队,把愿意进攻作战效力国家显示忠勇的编成一队,把能登高攀越长途行军轻捷善走的编成一队,把官员被免职而希望立功报效的编成一队,把曾经丢弃城池离开守地而想洗雪耻辱的编成一队。这五种编队是军队中的精锐。有这样的三千人,从里面出击可以突围,从外面进攻可以摧毁敌方的城池。”

    武侯问道:“我想听您讲讲出兵列阵一定能稳定、守御一定能坚固、攻战一定能取胜的道理。”

    吴起回答说:“立即见到这些效果都可以,岂止是听听而已!国君能做到让有德行才能的人居于上位,没有德行才能的居于下位,那么军阵就可以稳定了。民众安居乐业,亲附官吏,那么守御就可以坚固了。百姓都听从自己的国君而反对邻国,那么攻战就可以取胜了。”

    武侯曾经谋划国家大事,各位臣下的见解都不如他,退朝后露出得意的样子。吴起进言说:“从前楚庄王曾经谋划国家大事,各位臣下的见解都不如他,他退朝后露出忧愁的样子。申公问他说:‘君王面带忧愁,是什么原因?’楚庄王回答:‘我听说过,世间不会没有圣人,国家不会缺少贤人,能得到圣贤为师的可以称王,能得到圣贤为友的可以称霸。如今我没有本事,然而各位臣下还不如我,楚国的将来就危险了!’这是楚庄王忧虑的地方,而您却因此而高兴,我私下感到恐慌不安。”于是武侯面露惭色。

    【故事论述】

    谋国有不同的手段,朱元璋用了一个缓字,他选择了等待,他避开了所有对手的锋芒,最后成了王者。

    在朱元璋的反元活动取得初步的胜利后,如何发展今后的事业,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首要问题。至正十七年(1357)他占领了徽州后,朱元璋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

    朱升只送给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说,要巩固国防,发展生产,暂不称王。朱元璋认为朱升的话很有道理,即设定了一个在两淮、江南地区“积粮训兵,待时而动”的行动计划。

    “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按照老儒朱升的提示,朱元璋首先抓紧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作战本领,尤其重视军事纪律的训练和整顿,强调“惠受加于民,法度行于军,同时,朱元璋大抓农业生产。他设置营田司,任命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并且还抽出一部分将士,在训练之余开荒垦田;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壮丁,一面练武,一面耕种。(这一点也为后来的毛主席所借鉴)这样一来,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支援贫苦的百姓,改变了军队历来吃粮靠百姓的习惯,这就使朱元璋政权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朱元璋还礼贤下士,广招人才。刘基、叶琛、宋濂、章溢四大名士被应聘至应天,朱元璋称他们为“四先生”,特别设置礼贤馆,让他们居住。

    朱元璋为了避免树大招风、过早地暴露自己,防止在自己力量脆弱的时候被吃掉,他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的还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还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争的口号也不改变。直到朱元璋改称吴王后,发布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属,朱元璋经过如此数年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在外人毫不留意的情况下,培养了一支足以与元军相抗衡的军事力量。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一天比一天强大,曾经的盟友,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逐渐变成了对头,变成了朱元璋改朝换代的强大阻力。这样朱元璋在同元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同时,还得对盘踞在周围的敌对势力进行清除。当时四周敌对势力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部,而陈友谅部的势力最大。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并调集水陆兵马,从江州向东直指应天。对外宣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局势十分紧张。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沉默不语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时刻不忘金陵。现在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想让我们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能坚决抵抗。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之师,我们只要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后发制人以伏兵击之,一定会取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

    陈友谅虽退守江西、湖北一带,但他和张士诚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劲敌。为了扫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后推翻元朝政权,朱元璋军中对如何消灭陈张这两个劲敌,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将领主张先易后难即先打张士诚。这一战略思想对朱元璋也产生了影响。

    刘基的主张则相反,他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又强大,而且盘踞长江上游,对我威胁最大。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攻我;而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故当先除陈。陈氏一灭,张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陈张既平,就可麾师北上,席卷中原,大业便可成了。刘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应该说是朱元璋扫平四海、建立大业最大功臣。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陈友谅战死。消灭陈友谅势力以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死。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在围攻张士诚的同时派大将廖永安去滁州假意迎接小明王至应天,从瓜州(今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廖乘机把船弄翻,使小明王溺死江中。这样,又为朱元璋以后的登基,除掉了一个绊脚石。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制服了浙江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又乘胜南进攻克了广东、广西。在实现了整个南部中国除四川、云南外的统一后不失时机地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北伐,同元朝政权展开了最后的大决战。

    元朝政权虽然依靠地主武装,于至正十九年(1359)攻陷了宋政权都城汴梁(今开封),后又拔掉了宋最后一个据点安丰(今安徽),把北方红巾军也镇压下去。但它的统治基础,也在各起义军,特别是北方红巾军的沉重打击下已成江河日下之势。此时,它仅仅依靠几支地主武装支撑残局,且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摇摇欲坠、不堪一击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大军出发前,他亲自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先取山东,扫除大部分的障碍;再回师河南,剪掉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户。如此一来,天下形势为我所掌握,然后进兵大都,元朝势孤援绝,不战可亡。”

    北伐战争按照朱元璋的计划顺利实施了。当年十一月徐达就率军推进到山东,平定了山东全境;继而兵分两路,又胜利进军河南,所向披靡,元朝将领纷纷归附。至第二年三四月间,北伐军包围元大都的战略已告完成。

    元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元顺帝眼看援军无望,孤城难守,慌忙带后妃、太子北逃。八月,徐达率领大军攻进大都,统治近百年的元朝政权宣告灭亡。

    虽然朱元璋从骨子里想登基做皇帝,但却不好自己提出来,好在有一批贴心的下属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

    早在七月间,在朱元璋兴致勃勃地与熊鼎等文臣研究庆典雅乐时,李善长便率群臣上表,劝朱元璋即皇帝位。朱元璋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一统之势未成,四方之途尚便”,而没有采纳。到了十二月,在战场上南北大局已定时,李善长又率文武百官奉表劝进。朱元璋假惺惺地说自己“功德浅薄,还不足以当造福万民的皇帝重任”,而再一次推辞不就。第二天,李善长再率百官恳请,说道:“殿下谦让之德,已经著于四方,感于神明。愿为生民百姓的利益着想,答应群臣的要求。”朱元璋这才终于同意登基做了皇帝。

    图国之举乃是一个伟大的目标。朱元璋在这个过程中,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充分体现出他出色的战略决策意识。这也见出了一个王者的气度与风范。

    谋取一个国家当然有不同的战略方法,而作为汉朝的伟大将领韩信则另有其高明的方略。

    汉高祖二年(前204年),刘邦在与项羽的较量中,遭受到了一连串的打击。韩信在这样的形势下,向刘邦提出了他的作战方略:“请大王允许我率领一支军队,我将北取燕、赵,再向东攻击齐地,然后就可以向南方用兵去阻断项羽楚军的粮道。如果这几步计划都能实现,我就可以向西和大王您相会于荥阳(今河南荥阳)了。”刘邦于是就给了韩信三万人马,让韩信和张耳去实现韩信的军事计划。

    韩信与张耳领兵越过太行山,进攻赵国。井陉口一战,韩信以三万人马全歼赵国二十万大军,俘获了赵王歇,杀死赵国统帅成安君陈余。起初,赵国谋士李左车建议陈余分出一支军队去阻断韩信的粮道,而陈余认为自己有礼兵之理念而没有采纳,他的下场就和那个不擒二毛的宋襄公一样,最后的结局是惨死。韩信在攻击赵军的同时又在军中下令,不准杀害赵国的谋士李左车,并高价悬赏,活擒李左车者奖赏千金。

    结果,李左车被韩信的兵卒俘获。韩信亲自为他解开绳子,并请李左车上座,以师礼对待,进而向李左车询问攻燕伐齐的策略。李左车在推让一番后,就分析了韩信军队在目前情况下的利弊长短。他说:“将军您自渡西河以来,俘获魏王,擒夏说,再一举攻下井陉,不到一天又歼灭赵国二十万大军,俘赵王,斩杀成安君陈余。一连串的胜利,使将军您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天下的农民没有不停止耕作的,整天苟且度日,深恐性命朝不保夕,因此,人们都在等待您的安排。这种形势就是将军您的长处。然而,将军您的部队经过多日征战,人马已经疲惫到了极点,其实很难再让他们很好地打仗了。现在将军您企图带领疲惫到极点的兵卒,停顿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下,如果作战恐怕兵力不足不能攻下燕国的城池,从而影响士气。一旦久攻不下,您的军粮就会面临用完的危险,而燕国却不归服,齐国也一定会在自己的国境内加强戒备。燕国和齐国攻不下来,那么刘邦和项羽的争斗就分不出高下。如果是这样,就是将军您的短处。我虽然愚笨,却认为此时不宜出兵燕国。因为善于用兵之人不以自己的短处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以自己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

    韩信进一步询问取胜的计策,李左车说:“现在依我看来,最好的办法不如攒甲休兵,先镇抚赵国,安抚孤幼,取得人心,这样,百里以内的人就带着牛和酒来慰问您的军队,然后派遣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去给燕国奉送上一封信,表明您的优势,燕国一定不敢不从。燕国服从您了,再派遣使者向东去说服齐国,齐国也一定闻风而服从;此时就是再有智谋的人,也不知如何为齐国出谋划策了。如果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可定下来了。用兵的所谓先声夺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韩信听从了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到燕国,燕国立刻就归顺了。

    在对燕的作战方略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可以说是图国最理想的用兵之道。

    而商汤的谋取夏的方法则更是高明。

    夏朝末年,统治集团愈加腐朽,朝廷上下只知寻欢作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夏朝最后一个国君叫夏桀,他荒淫无度,整日沉湎于饮酒和宴乐之中。据记载,他宫中的“女乐”有三万人之众,她们每天早晨在宫廷之中演奏,声音之大,站在大街上都能听到。为了让自己看着舒服,玩得痛快,夏桀要求“女乐”必须身着漂亮的丝织衣裙才能演奏和歌舞。

    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织绸生产全靠手工劳作,尽管夏国的农民奋力植桑养蚕,夏国的妇女日夜缫丝织帛,但仍无法满足宫廷的需求。于是,夏桀便加重对夏民的剥削与掠夺,然后再用掠夺来的粮食去和别的方国部落交换丝绸和其他珍贵物品。夏桀的“女乐”虽然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飘飘欲仙,夏民却日益贫困,不少人卖妻鬻子,甚至饿死在道旁,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夏王朝已濒临灭亡的边缘。

    在夏王朝统治的诸方国中,有一个叫做商的部落。商部落不但农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而且很重视商业发展,所以日益强盛。到了部落领袖商汤即位时,商部落组织已经演变成国家组织。商汤表面上虽然仍臣服于夏王,实际上已具有了国王的权力,并准备伺机推翻夏朝,由自己来担任中原地区的共主。

    在宰相伊尹的建议下,商汤对夏桀属下的方国部落采取分化、瓦解和逐个吞并的政策,并设法削弱夏桀的经济实力。所以当他们得知夏桀为了使“女乐”能穿上漂亮的丝绸衣裙,不惜从人民那里搜刮粮食以大量换取丝绸时,就让自己部落的妇女都从事丝绸生产,然后运到夏国去交换粮食。经过全部落上下的共同努力,第一批输往夏国的丝绸生产出来了。商汤接受伊尹的建议,挑选了一名精明能干,能言善辩的使臣押运丝绸去了夏国。

    一到夏国,商部落的使臣就去拜见夏桀,并对夏桀说:“我们的部落首领听说大王需要丝绸,特地命部落妇女日夜赶制。现在,第一批成品已运抵都城,其余的随后陆续运到。”说着献上一部分丝绸请夏桀过目。

    看着商部落送来的漂亮丝绸和各种考究的绦子花边,以及其他五光十色的丝织物,夏桀开心极了,根本没有想到这是商部落采用的削弱夏国经济实力的丝绸战。商部落的一匹丝绸,可以换取夏国一百钟(每钟合640升)粮食。其结果是夏桀的“女乐”都穿上了镶嵌着漂亮花边的丝绸衣裙,而夏国的粮食却如流水一样流向了商部落。商部落因为有大量存粮,粮价平稳,人民生活安定;夏国则因为粮食大量外流,粮食奇缺,价格高扬。时间一久,忍饥挨饿的夏民也和粮食一起纷纷逃离夏国流向了商部落。

    人民的背离,使夏桀的势力更趋衰弱;人民的归附,使商汤的力量日益增强。后来,夏桀不但拿不出粮食去交换丝绸,他的帝王宝座也摇摇欲坠。不久原来只拥有方圆不过70里土地的商汤取代夏桀成了天下的共主。

    商汤用丝绸换取了一个国家。

    而赵匡胤则为了稳固自己帝王的位置,只用一杯酒就把那些他所忌惧的将领的兵权给收了回来。

    北宋初年的时候太祖赵匡胤问赵普:“自唐末数十年以来,帝王前后共换了十多个,而且战争不断,是什么缘故呢?”赵普回答道:“这是由于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君主软弱而臣下太强,现在只要稍微削夺一点他们的权力,把钱粮控制起来,收回他们麾下的精兵,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十分精明的太祖不等赵普把话说完就开口说:“爱卿不必再多说,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办了。”

    没过多长时间,太祖赵匡胤和老朋友石守信等几位饮酒,当饮至酒酣的时候,太祖赵匡胤命令左右随从退下,对石守信等几位说:“若不是你们的鼎力相助,我今日不能达到这样的地位,我非常感激大家对我的恩德,这些我都始终不会忘记的。可做皇帝也有做皇帝的难处啊,完全没有做节度使快乐,如今我从早到晚没有睡过一天的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说:“是什么事让陛下感到烦恼呢?”

    太祖说:“这是很明显的事情,谁不想坐天子之位呢?”

    石守信等人惶恐不已地叩头说道:“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

    太祖说:“虽然说大家并没有这个想法,但你们的部下将领谁不想富贵?有朝一日,他们将黄袍披在你们的身上,即使你们不想做,也由不得你们了。”

    石守信等人连连叩头哭泣着说:“臣等愚昧无知,还没想到这一步,只求陛下怜悯给我们指条生路。”

    太祖说:“人生一世就如白驹过隙,以求富贵之人,不过希望得到很多金钱,自己尽情欢乐,让子孙不受贫困而已。你们何不舍掉兵权,买下好的土地,给子孙后代留下永久的基业?多多置办一些歌童舞女,每日饮酒取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不也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叩首再拜,说:“陛下对臣等关爱备至,就如同臣等再生父母啊!”

    到了第二天,石守信一行都称自己有病不能朝见拜谒,并且请求太祖解去他们手中的兵权。

    宋太祖的手段实在是高明,他把自唐中期以来的军事和政治存在的弊端以一场酒局而彻底地解决掉,谋虑不可谓不远。这也避免了国内可能出现的斗争。

    虎钤经·天功第一

    天道变化,消长万汇,契地之力,乃有成尔。天贵而地贱,天动而地静,贵者运机而贱者效力。上有其动,而下行地矣。是以知天之施地匪专也,知地之应天有常也。生机动则应之以生,气机动则应之以气。机正则泰,机乱则否。万物列形而否泰交著,见之于地焉,岂止地之为乎?盖天道内而地道外者也。王者,天也;将,地也。将者,天也;士卒,地也。我,天也;敌,地也。由此观其所动,故负胜可知矣。王之于将也,阃外之寄,择贤授柄,举无所疑。将必内应其正,外务其顺。应以正则师律严,务以顺则臣节贞。举而御敌,讵有舆尸之患乎?君恃智以自用,倨礼而傲下,授柄匪人,任人不信,将不正应,内包犹豫之惑,外丧驭众之威矣。举而御敌,宁免失律之凶乎?师之成败见之于将焉,岂将之为乎?将之为任也,智敌万人,苟无万人之用,与愚者同矣;勇冠三军,苟无三军之用,与懦者同矣。善为将者正而能变,刚而能恤,仁而能断,勇而能详,以策驭吏士,未有不振拔勋业,以戡祸乱者也。反是,则吏士外无攻,内多离散之势。勇怯见之吏士焉,岂之为乎?我这于敌也,夫功拔战胜,使敌不敢抗衡者,岂敌怯乎?由我威令整,进退肃,赏罚明也。覆兵杀将,弱国削地者,岂敌强威乎?由我不严师律故也。夫如是,亦自上而及下,自内而迨外,其犹天地之用乎。故天必藉地力,然后运四气,正生杀也;贵必藉贱力,然后能立元功而建王业也。

    料敌第二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作战思想,强调必须“审敌虚实”重视应变,要在考察敌情虚实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应战措施。只有随机应变才可能重创敌人,夺取最后的胜利。

    文中提出平时就要考察敌国的国情和敌军的阵势特点,在临阵之时才不会慌乱。要“趋其危”,就是攻击敌人的弱点,击其要害,并且指挥要做到勇敢果断。对勇于杀敌、不怕牺牲之勇士要给以重赏,这样的是人可以决定作战胜负的人。要抓住战机,当机立断。另外还总结出“击之勿疑”的八种情况和“避之勿疑”的六种情况。他强调对我军有利时就打,对我军不利时就避开,不能硬拼,以存实力。战争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原文】

    武侯谓吴起曰:“今秦(1)胁吾西,楚(2)带吾南,赵(3)冲吾北,齐(4)临吾东,燕(5)绝吾后,韩(6)居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起对曰:“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今君已戒,祸其远矣。臣请论六国之俗:夫齐陈重而不坚,秦陈散而自斗,楚陈整而不久,燕陈守而不走,三晋(7)陈治而不用。”

    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击此之道,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其陈可坏。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

    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击此之道,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战争,其军可败。

    燕性悫(8),其民慎,好勇义,寡诈谋,故守而不走。击此之道,触而迫之,陵(9)而远之,驰而后之,则上疑而下惧,谨我车骑必避之路(10),其将可虏。

    三晋者,中国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习于兵,轻其将,薄其禄,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击此之道,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此其势也。”

    “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选而别之,爱而贵之,是谓军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志在吞敌者,必加其爵列,可以决胜。厚其父母妻子,劝赏畏罚,此坚陈之士,可与持久,能审料此,可以击倍。”武侯曰:“善!”

    吴子曰:“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一曰:疾风大寒,早兴寤迁,刊木济水,不惮艰难。二曰:盛夏炎热,晏兴无间,行驱饥渴,务于取远。三曰:师既淹久,粮食无有,百姓怨怒,妖祥数起,上不能止。四曰:军资既竭,薪刍既寡,天多阴雨,欲掠无所。五曰:徒众不多,水地不利,人马疾疫,四邻不至。六曰:道远日暮,士众劳惧,倦而未食,解甲而息。七曰:将薄吏轻,士卒不固,三军数惊,师徒无助。八曰:陈而未定,舍而未毕,行坂涉险,半隐半出。诸如此者,击之无疑。”“有不占而避之者六。一曰:土地广大,人民富众。二曰:上爱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赏信刑察,发必得时。四曰:陈功居列,任贤使能。五曰:师徒之众,兵甲之精。六曰:四邻之助,大国之援。凡此不如敌人,避之勿疑。所谓见可而进,知难而退也。”

    武侯问曰:“吾欲观敌之外以知其内,察其进以知其止,以定胜负,可得闻乎?”起对曰:“敌人之来,荡荡无虑,旌旗烦乱,人马数顾,一可击十,必使无措。诸侯(大)[未]会,君臣未和,沟垒未成,禁令未施,三军匈匈,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击倍,百战不殆。”

    武侯问敌必可击之道。起对曰:“用兵必须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敌人远来新至,行列未定,可击;既食未设备,可击;奔走,可击;勤劳,可击;未得地利,可击;失时不从,可击;旌旗乱动,可击;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涉水半渡,可击;险道狭路,可击;陈数移动,可击;将离士卒,可击;心怖,可击。凡若此者,选锐冲之,分兵继之,急击勿疑。”

    【注释】

    (1)秦: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为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分封为诸侯。地在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一带,秦孝公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2)楚: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时地包括今湖北全部及湖南、河南、山东、安徽、江西、广西等省各一部分。先后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县北)、陈(今河南淮阳)、寿春(今安微寿县)。

    (3)赵: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为赵烈侯,原为晋大夫赵衰之后,与魏、韩三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南),前386年迁都邯郸(今属河北)。地在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南部。

    (4)齐: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姜尚。春秋时齐桓公称霸。齐威王时进行改革,国力强盛,打败魏国,开始称王,此后长期与秦国东西对峙。地在山东泰山以北、河北东南,建都于临淄(今山东青州市西北)。

    (5)燕: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召公。地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建都蓟(今北京城西南隅)。

    (6)韩: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韩景侯(名虔),原为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后代,与魏、赵三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后迁都新郑(今属河南)。地在今山西东南角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

    (7)三晋:指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因三国原由晋国瓜分而来,故习称三晋。

    (8)悫:忠厚,诚笃。

    (9)陵:通“凌”欺侮,欺凌,侵犯。

    (10)谨我车骑必避之路:秘密地将车骑埋伏在敌人退避所必经的道路上。《汇解·纂序》:“谨伏我车骑于敌人必避之路。”

    国:中原的诸侯国。

    阻陈而压之:《汇解·直解》:“阻陈者,阻压其前往之势也。”阻陈,能阻止敌军的阵势,即坚强的阵势。压,迫近。全句意为以坚强的阵势迫近敌军。

    贲:指勇士。《尚书·牧誓序》:“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百人。”孔颖达疏:“若虎之贲(奔)走逐兽,言其猛也。”

    搴旗:搴,夺。《汇解·直解》:“搴旗,能夺敌之旗也。”

    五兵:《汇解·直解》:“五兵,戈、盾、戟、夷矛、酋矛也。”《考工记》中车兵五兵为戈、殳、戟、酋矛、夷矛,插在战车侧面备用。步兵之五兵为戈、殳、戟、酋矛、弓矢。也泛指各种兵器。

    击倍:打败成倍的敌人。《汇解·直解》:“击倍者,以吾之一而击敌人之倍也。”

    寤迁:寤,睡醒。《史记·赵世家》:“七日而寤。”寤迁,指夜间行动。

    三军:军队的统称。《孙子·军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周制,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主将为三军统帅。楚设中军、左军、右军。

    阪:山坡。

    陈功:论功。陈,宣扬,表彰。

    匈匈:同“汹汹”,扰攘不安状。《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趋其危:冲击它的虚弱之处。《汇解·直解》:“趋危,趋敌人虚弱之处也。”

    旌旗乱动:意为阵列混乱《汇解·直解》:“旌旗乱动,无节制也,陈数移动,人心未定也。”

    【译文】

    武侯对吴起说:“现在秦国威胁我国西边,楚国围在我国南边,赵国扼守着我国北边,齐国紧逼我国东边,燕国截断我国的后边,韩国据守在我国前边,六个国家的军队从四面包围,形势对我国很不利,我对这事很忧虑,应当怎么办呢?”

    吴起回答说:“保障国家安全的方法,预先有所戒备是最重要的。如今您已经有了戒备,祸害就会远离了。请让我来分析一下六国的情况,齐国军阵庞大但不坚固,秦国军阵分散但却各自为战,楚国军阵整固但难以持久,燕国军阵善于防守但不利于机动,韩国和赵国军阵严整但不实用。”

    “齐国人性情刚烈,国家富足,君臣上下骄纵奢侈,不顾普通民众的利益,政令宽松而官吏待遇不均,一支军队有两种思想,兵力的部署上前重后轻,所以军阵庞大但不坚固。进攻这样国家的方法,必须把兵力分为三部分,分别袭击它的左右两侧,并乘其后退时正面追击,它的军阵就可以击溃。秦国人性情强悍,地势险要,政令严酷,赏罚分明。军士们互不相让,都具有旺盛的斗志,因而善于分散而各自为战。进攻这样国家的方法,必须先以利益引诱它,当军士们贪图获利而脱离将领时,乘其混乱袭击分散的兵力,布设伏兵伺机取胜,就可以捉住其将领。楚国人性情柔弱,国土广袤,政令烦乱扰民,百姓疲困,所以军阵虽整固但难以持久。进攻这样国家的方法,要袭击扰乱它的驻地,先动摇它的士气,然后迅速进攻又迅速撤退,使之疲弊劳困,不必与之决战争锋,它的军队就可以被打败。燕国人性情忠厚诚朴,行为谨慎,好勇尚义,缺少机变智谋,所以善于防守而不利于机动。进攻这样国家的方法,以军队相接触而施加压力,突然进犯它之后再撤离,它后退又快速追击,这样就会使它上层疑虑而下面畏慎,把我军人马秘密埋伏在它撤退必经的道路上,它的将领就会被我军俘获。韩国和赵国,属于中原的国家,它们的民风温顺,政令平和,民众被战祸困扰,久经争战,不重视将领,对军饷微薄而不满,军士没有拼死的斗志,所以说军阵严整但不实用。进攻这样国家的方法,用强大的阵势来压迫它,如果其前来攻战就抗击它,退却时就追击它,使它的队伍劳顿不堪。这是他们的大概形势。”

    “然而在一支军队当中,一定会有勇猛如虎的军士,力大足以轻易扛起重鼎,腿快足以轻易追上战马,夺取敌军旗帜,斩杀敌军将领,必须要有这样的能人。像这样的人物,要选拔出来另眼相待,爱护并敬重他们,这是军中的生命所在。那些擅长使用多种兵器,身手健壮敏捷,志在灭敌者,一定要提高其爵位等级,可以使他们决胜。厚待他们的父母妻儿,用奖赏相勉励,用惩罚相警诫。这些是坚守军阵的勇士,可以持久作战。如能审慎地了解这些方面,就能够打败比我军多一倍的敌人。”

    武侯说:“很好!”

    吴起说:“分析敌情不用卜问吉凶就可以作战的有八种情况。一种是有狂风严寒,昼夜行军,伐木架桥过河,不顾队伍艰苦困难的。第二种是盛夏酷暑,行军较晚而不休息,不顾饥渴驰驱奔袭,一意要赶往远地的。第三种是军队在外滞留太久,军粮用尽,百姓怨愤,谣言四起,主将不能加以制止的。第四种是军需资财耗尽,柴薪饲料缺乏,天气又多阴雨,想掠取又找不到地方的。第五种是部队兵力不足,水土和地形对之不利,人和马遭受疾病瘟疫,四面邻近的援军不能到达的。第六种是路远天晚,队伍疲劳而且慌乱,困倦而且没吃上饭,解下衣甲在休息的。第七种是将领缺乏威重,军心不稳,全军多次受到掠扰,而且孤立无援的。第八种是兵力没有部署好,宿营地没有安排好,或是翻山涉水正过了一半的。像这类情况,可以毫不迟疑地攻击他们。”

    “还有不用卜问吉凶就应当避开的六种情况。一种是国土广大,人多而且富足的。第二种是君主爱惜臣下,恩惠普及的。第三种是奖赏守信有罪必罚之行为及时的。第四种是按功授职,选贤任能的。第五种是人马众多,装备精良的。第六种是四周邻国帮助,有大国支援的。凡是在这些方面不如敌人的,就应当避免与之作战,不用迟疑。这就是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武侯问道:“我想通过观察敌人的外在表现了解其内部情况,通过观察敌人的行动了解其目标所在,以此来判定胜负,可以听听你的见解吗?”

    吴起回答说:“如若敌人来时,行动散漫而无章法,军旗纷乱,人马东张西望,这样以一击十就会使敌人手足无措。敌方各路军队还没有会齐,君臣意见没有统一,工事没修好,军中禁令没有实施,全军人心不定,想要前进不能前进,想要撤退又不敢撤退,这时可以用半数的兵力攻击,能够百战不败。”

    武侯问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攻击敌人的道理。

    吴起回答说:“用兵必须切实弄清敌方虚实而指向它的弱处。敌人远途而来刚到新的环境,队列还没有整顿好,可以攻击。刚吃完饭还没来得及防备时,可以攻击。狂奔乱走的,可以攻击。队伍疲劳的,可以攻击。没有占据有利地形的,可以攻击。失去战机部下不听指挥的,可以攻击。军旗混乱的,可以攻击。长途跋涉,后边的队伍还没得到休息的,可以攻击。队伍渡水刚到一半时,可以攻击。正在经过险要道路的,可以攻击。阵势多次移动的,可以攻击。将领离开队伍的,可以攻击。军心恐慌的,可以攻击。凡是这些情况,应当选派精锐之师冲击它,并陆续派兵力相接应,迅猛攻击不可犹豫。”

    【故事论述】

    战争的胜利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少,而在于奇正谋略运用得是否得当。张巡就多次运用了奇袭的方式以少胜多。

    755年,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十万叛军攻占了都城长安,皇帝唐玄宗逃往成都。唐朝真源县县令张巡没有临阵逃脱,而是去攻打真源县附近的雍丘(今河南杞县)县城,因为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了安禄山。张巡占领了雍丘,却被令狐潮的叛军重重包围了。

    身穿盔甲的张巡在雍丘城的城头上巡视。城中只有千余守卒,而城下却有四万敌军。雍丘十万火急!张巡身为唐朝臣子,他誓与朝廷共存亡。

    血战两个多月,雍丘的城墙虽然有些破损,站在城头上的守军一个个眼窝深陷,布满血丝,但他们都抱着拼死一战的决心。

    张巡在城头上巡视了一番,了解到大家手中的箭都差不多用完了,这对守城是十分不利的。他正在冥思苦想忽然看见一个不肯下火线的伤兵坐在一个稻草捆上休息,他盯着稻草看了一阵,忽然有了主意。

    明月当空,朦胧的月光静静地注视白日的战场。夜,是如此的宁静。叛将令狐潮睡得正熟,忽然一个部将把他叫醒了:“报告雍丘城头上有情况!”

    令狐潮披衣而起,借着月光向城头望去,果然隐隐约约见静悄悄的城墙上,有无数身穿黑衣的士兵从城头上沿着绳索滑下城墙。

    “哼!张巡想来袭营!”令狐潮判断道,于是下令弓箭手对准黑影万箭齐发。射了好久好久,黑影终于全掉到了地上,令狐潮正要命令停止,见那黑影复又起身,纷纷往上爬,令狐潮忙又命令弓箭手继续将他们一顿乱箭。这样一直折腾到天蒙蒙亮,令狐潮才看清,吊上城头的“士兵”原来是一个个身穿黑衣的稻草人。

    就这样张巡用“草人借箭”之计,白白赚了令狐潮几十万支箭。

    几天后,又是月夜,张巡把五百勇士缒下城去。令狐潮的哨兵这回以为又是“草人”不再去报告主将。谁知那五百勇士下得城后,匍匐着摸到敌营,一通偷袭,杀死叛军无数。令狐潮慌乱之中已顾不得部队,自己先逃跑了。部下也跟着逃到十多里之外。

    张巡杀退令狐潮叛军的第二年(757年),进驻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南),援助睢阳太守许远。

    而睢阳城下是安禄山的另一员大将尹子奇。他率领十三万大军兵临城下。睢阳太守许远召集张巡和将军南霁云等商议对策。他说:“诸位,城中的粮草、弓箭已不多了,只有火速杀退叛军,才能解睢阳之围。可是,敌人的兵力是我们的几十倍,他们即使不战,也能把我们困死啊!”

    张巡说:“太守大人,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我们只要杀死尹子奇,让他们群龙无首,就是最好的退兵之计。”

    神箭手南霁云说:“只要我们接近敌营,认出尹子奇,就能射中他!可是我们谁也不认识尹子奇怎么办呢?”

    张巡沉思片刻,说:“我有一计。”

    这天夜间,睢阳城里响起阵阵战鼓,城外的叛军以为张巡要出城突击,于是通宵达旦准备还击。可是到了凌晨鼓声停止了,也没见一人出城。城外尹子奇的哨兵在搭起的飞楼上察看城中动静,只见城楼上一个人影也没有。尹子奇听到汇报后,就命令部下继续回去睡觉。

    就在他们睡得正香时,张巡和南霁云十几个将领,各带数十人,突然打开城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直冲到尹子奇的住所。叛军营中顿时大乱,数千士兵在混乱中被杀死。

    张巡和南霁云等已经接近了叛军主帅营前,尹子奇和几个部将带领附近一些军营的士兵与他们展开了厮杀。谁是尹子奇呢?南霁云拉开弓箭,在搜索目标。旁边张巡巳指挥其他将领射出一支支“箭”这是用青蒿削尖后做成的,轻飘飘的,射不远,即使射到身上也伤不了人,只有射到人的脸部才有些作用。

    尹子奇的部下见对方射来的箭没什么杀伤力,拾起箭一看,原来是“青蒿箭”,忙跑到尹子奇跟前报告这一重要情况。尹子奇想:原来睢阳城里没箭了。正在狂喜之际,南霁云这时已判断出谁是尹子奇了,搭上真正的利箭,“嗖”地一声射将过去,正中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啊呀”一声,跌下马来,立即昏死过去。趁叛军混乱不堪之时,张巡等一齐掩杀过去,直杀得叛军血流成河。

    尹子奇受了重伤,无心再战,只得下令撤军。

    战争的胜利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少,而在于奇正谋略的运用是否得当。清朝的马慧裕在他的著述《武备集要》中这样说道:“兵力少,必须出没无常,行动轻快敏捷,使敌人来不及抵抗,也无法实施追击。适于暗袭,不适于明攻;适于夜晚行动,不适于白天行动;适于出奇制胜,不适于常规战法;适于袭扰,不适于死打硬拼。”这也算是以寡敌众的一个总结性纲领吧。

    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奇才,是一千载难得一现的人物,他在军事史上创造的奇迹,是后世人谈不完的话题。

    三国时期,蜀兵挺进汉中,曹操亲率大军前来抵御,两军于汉水两岸隔河相对。诸葛亮查看了地势,吩咐赵云道:“你带兵五百人,携带战鼓号角,埋伏在上游的丘陵地带。只要听到我军营中的炮响,便擂鼓助威,只是不许出战。”赵云领命去了。

    第二天,曹兵前来挑战,见蜀兵坚守不出,只好悻悻回营。晚上,诸葛亮见敌军灯火熄灭,命人放响号炮。赵云听到后,也吩咐鼓角齐鸣。曹兵以为蜀兵来劫寨,急忙起床应战,但未发现一个蜀兵。刚刚睡下,蜀兵那边又擂起战鼓,曹兵还是未发现一个人影。一连三夜,夜夜如此,搞得曹兵筋疲力尽。曹操心里发怵,便退后30里扎寨。

    诸葛亮又请刘备渡过汉水,然后在岸边扎营。次日,曹操领兵向刘备挑战。蜀将刘封出战,曹操命徐晃出战。刘封假装战不过徐晃,拨马便跑。蜀兵向水边逃走,军器马匹散落满地。曹兵追赶过来,争相拾取,不战自乱。曹操见势不好,忙下令鸣金收兵。

    正在这时,只见诸葛亮号旗举起,刘备领兵杀回,黄忠、赵云从两翼杀来。曹操逃到南郑,见南郑已被张飞、魏延攻占,只好逃往阳平关。

    诸葛亮抓住时机,急令张飞、魏延截断曹兵粮道,又叫黄忠、赵云去放火烧山。曹操在阳平关听说粮道被截、山野被烧,知道后勤方面已无保障,遂领兵出阳平关,希望以一战之功杀败蜀兵。蜀兵出阵的仍是刘封,战了几个回合便败走,曹操追了一阵,怕中埋伏,退回阳平关。

    这时蜀兵又返身杀回,东门放火,西门呐喊,南门放火,北门擂鼓。

    曹操心中大惧,急忙弃城突围,到斜谷界口驻扎。蜀兵杀了过来,曹操勉强出战,被魏延一箭射掉两个门牙,于是仓皇率军逃奔许都,将整个汉中丢给了刘备。

    用兵作战本就是一个诡诈奇谋的较量。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几番用计都十分精妙。他先是布置疑兵,瞒天过海,夜间擂鼓疲惫敌人,迫使曹操退后30里。继而,又过河背水结营,引诱曹操前来进攻,然后设伏兵杀敌。曹操退守阳平关后,诸葛亮又釜底抽薪,放火烧山,截断粮道。此后又打草惊蛇,在阳平关四座城门放火呐喊,弄得敌人心惊肉跳。一切水到渠成后,终于迫使曹操放弃阳平关和斜谷界口,整个汉中遂落入刘备之手。

    作战最重要的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奇袭是出敌不意、攻敌无备,使我方掌握主动权、使敌方陷入被动挨打的制胜之道。

    而对于如何瓦解掉敌人的防线,又如何得到敌方的民心,魏将羊祜就做得很好,他知道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不过是为了过上安稳的日子罢了,只要能得到对方百姓的心,那攻占一个国家就是很容易的,他在攻取吴的战略中采取了怀柔政策。

    魏国在灭掉蜀国以后,又派了羊祜去镇守襄阳,以防止东吴的镇东将军陆抗的进犯。羊祜接到圣旨以后,立即整顿兵马,预备迎击敌人。

    羊祜镇守襄阳以后,很受当地驻军百姓的欢迎。吴国有投降过来的人又想回国的,羊祜都听其自便。他又减少了在边境巡逻的士兵,用来垦田种地。他初来的时候,军队里连一百天的军粮都没有,可等到年底,军粮积存足够用上十年。

    羊祜在军营中,经常是身着轻便的皮衣,腰系宽宽的带子,不穿戴铠甲,身边的警卫也不过十几个人。有一天,一部将到军帐之中向他禀告:“侦察的人报告说,吴国的士兵防守十分懈怠,我们可以乘他们没有准备去袭击他们,一定能够取得大胜。”

    羊祜笑着说:“你们这些人小看陆抗吗?这个人足智多谋,前些日子,吴国的国君命令他去攻打西陵,他斩了步阐及其将士好几十人,我去救援都没赶上。这个人做将军,我们就只好守住边境,等到他国内情况发生了变化,才能攻取;如果不考虑时势而轻率进攻,就等于自投罗网了。”

    众位将领很信服他的这一番言论,于是便一心一意守卫自己的边界,也没有别的想法了。

    一天,羊祜带领众位将领出外打猎,正巧赶上陆抗也出来打猎。羊祜命令道:“我方的军队不许超过边界。”

    众位将领接到命令,便只在晋国(这时司马炎已经代魏称帝了)的地界内围猎,不侵犯吴国边境。陆抗见到此情此景,赞叹道:“杨将军有纪律,不能冒犯他呀!”当天晚上,各自退回自己的驻防地。

    羊祜回到军营,查问所猎到的禽兽,如果有被吴方先射伤的,全都送还对方。吴方的人自然高兴,连忙来向陆抗报告。

    陆抗将送还猎物的人召了进来问道:“你们的主帅能喝酒吗?”

    来人回答:“必须有好酒他才饮。”

    陆抗笑道:“我有一斗酒,藏了很久了。现在交给你带回去,请转告羊将军,这是我陆某亲自酿造供我自己饮用的,特此奉上一壶,以表达昨日出猎时以礼相待之情。”

    来人答应了携酒回去。陆抗身边的人问他:“将军送酒给他,是什么用意?”

    陆抗说:“他既然对我们表现出礼遇,我怎么能不予以答谢?”大家都感到十分吃惊。

    再说来的人回去见了羊祜,将陆抗的问话以及送酒的事,全都报告给了羊祜。羊祜笑着问:“他也知道我善饮酒吧?”便命令当场打开酒壶取出饮用。

    他的部将陈元说:“其中只怕有奸诈,将军还是别饮的好。”

    羊祜笑道:“陆抗哪里是给酒下毒药的人!不必疑虑。”竟倒出就喝。从此双方使者往来,彼此互通问候。有一天,陆抗派人去看羊祜,羊祜问:“陆将军身体好吗?”

    来人回答:“主帅卧病在床,好几天没有出来了。”

    羊祜说:“他的病大概跟我的一样。我已经制好了成药,送给陆将军服用吧。”

    吴国的使者就把药带回来交给了陆抗,手下将领都说羊祜是我们的敌人,他给的药怎么能吃呢,都认为里面会有毒。

    陆抗说:“羊将军的药怎么会有问题呢?你们不要多疑。”就把羊祜所赠之药喝了下去。第二天他的病就好的,众部将都表示祝贺。

    陆抗说:“羊祜之举总是施行恩德,我们总是施行强暴,这样他就会不战而胜我。从今以后,各自保卫好自己的边界,不要贪图一些小利。”

    因为陆抗深知羊祜之图谋,所以就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使当时已是弱小之国的吴国没有很快被灭掉。

    英雄本色勇者先。人们常把英雄与骁勇相连,却很少与智谋相关。勇而无谋,非可取也。三国时,吕布可谓是十足的英雄,连刘关张三雄联袂,也奈他不何。可惜吕布豪勇有余,智谋不足,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英雄短识,是古代勇士们的通病,这就注定了他们既悲且壮的命运;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英名,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悲哀,给未来抹上了一道道阴影。

    在战争中,以军事力量相威胁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只知一味动用武力那就错了。历史经验表明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怀柔、拉拢和安抚的办法,往往要比剑拔弩张、干戈相向容易使对方心服。故《礼记·中庸》上说:“柔远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意思是讲:抚慰远方之人,则四方民众归附,关怀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更加畏惧。你看,这“柔”和“怀”,虽然是一种阴柔的手段,却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为将之道在于攻心。羊祜采用攻心战术,化解了东吴军民的仇恨之心、戒备之心,直到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军伐吴,吴军不战自渍,旋即灭亡。故《资治通鉴》高度评价羊祜说:“成伐呈达计者,祜也。”

    虎钤经·防敌

    深入敌境,寂然不逢一人,不可轻动,防有伏焉。宜详审四冲之云气,秣马励士,坐甲以俟结营之地。夜于营数里四围,各以劲勇之士伏强弩利盾,多列鼓鼙。有贼遽发,击鼓为号。贼击卫兵,则中营出轻兵援之。贼击中营,则四面夹攻之。中营坚阵,坐以俟变而已。贼退则随之,勿逼之。中营亦随而进焉。夫顿兵敌境,暇则秣食,不常其时,备不测之寇。所行之地遇平川大泽,分五方之师,左右前后人等差随时,去中军不可过远。大将军处于中军,随军刍粟处于中军,赏赐资货处于中军。若山川险狭,则敛左右二军前后如故焉。与贼相遇,不可忽遽周章,当寅畏戒严,俾吏士若临大祭。鼓则进,金则止。不金不鼓,湛如渟渊。虽使之奔冲驰突,不可妄动。何也?曰:“凡深入敌境,与常战不同,地形我不细究其逆顺,丛林我不深晓厚薄。且坚其大阵于阵中,数出奇兵,左右掩逐,利则进,不利则止,货则掠,人则杀而已。此皆深入之道也。苟不先备而俟之,必有惊挠却夺之困。可不慎哉!

    治兵第三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主要提出了几点措施。首先要以“教戒为先”,也就是要做好思想工作,要“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他们懂得什么样是光荣和耻辱。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他们得到很好的技能训练。

    文中还提出治军要严罚重赏。强调一个绝对服从命令的军队是对战争胜利的关键。而做到这一点就是有一个严明的赏罚制度。

    对于如何发挥军队的最大作用他提出要把人按不同的特点给以明确的分工。编制上也要一定的策略。

    文中还格外提到对军队来说非常重要战备--战马的喂养与训练。

    【原文】

    武侯问曰:“进兵之道何先?”起对曰:“先明四轻、二重、一倍。”曰:“何谓也?”对曰:“使地轻(1)马,马轻车,车轻人,人轻战。明知(阴阳)[险易],则地轻马;刍秣(2)以时,则马轻车;膏锏有余(3),则车轻人;锋锐甲坚,则人轻战。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令制远)[审能达]此,胜之主也。”

    武侯问曰:“兵何以为胜?”起对曰:“以治为胜。”又问曰:“不在众寡?”对曰:“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4),虽有百万,何益于用?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5),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吴子曰:“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此三者,所以任其上令(6),任其上令,则治之所由生也。若进止不度,饮食不适,马疲人倦而不解舍(7),所以不任其上令,上令既废,以居则乱,以战则败。”

    吴子曰:“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8)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9),受敌可也(10)。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吴子曰:“夫人(当)[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为将事。”

    吴子曰:“教战之令,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习陈,三鼓趋食,四鼓严办,五鼓就行。闻鼓声合,然后举旗。”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起对曰:“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从事于下。将战之时,审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陈以待之。”

    武侯问曰:“凡畜(卒)[车]骑,岂有方乎?”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烧)[厩],夏则凉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驰逐,闲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车骑之具,鞍,勒,衔、辔,必令完坚。凡马不伤于末,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宁劳于人,慎无劳马,常令有余,备敌覆我。能明此者,横行天下。”

    【注释】

    (1)轻:轻便。此处作利于、便于解。

    (2)刍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周礼·天官·大宰》:“刍秣之式。”郑玄注:“刍秣,养牛马禾谷也。”

    (3)膏锏有余:膏,油脂。锏,车轴上的铁,用以减少车轴与车毂之间的摩擦。《释名·释车》:“锏,间也,间釭轴之间使不相摩也。”膏锏,把油脂涂抹在车轴上。有余,足够。《汇解·直解》:“膏,以脂膏全其车轴也。锏,以铁饰车也。有余,言足用也。”

    (4)金之不止,鼓之不进:金、鼓,金属的乐器和鼓。古代军队用作指挥军队行动的器具。鸣金为军队停止,击鼓为军队前进。金、鼓在这里用作动词。《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高诱注:“金,钟也。击金则退,击鼓则进。”

    (5)麾同“挥”。

    (6)任其上令:使士卒保持充分的体力,能胜任上司的命令。《直解》:“军中士卒听将之命令也。”《汇解》:“三者皆指行军时言,行军之时,为将者能无犯、无失、无绝,如此休养,则士卒之气力全,自然任服将之驱使,而呼吸相应也。”

    (7)解舍:《汇解·直解》:“不解舍者,不解甲。舍:止,休息也。”解舍即为解甲休息。

    (8)幸生:幸,侥幸。本句意为侥幸求生。

    (9)勇者不及怒:怒,军威。《礼记·曲礼上》:“急缮其怒。”注:“坚劲军之威怒也。”

    (10)受敌可也:《汇解·直解》:“吾能奋勇以受敌,庶可保全而无败也。”

    犹豫:据《汇解·直解》,犹为兽名,“犹性多疑,闻有声则豫登木,上下不一”。

    狐疑:怀疑。传说狐性多疑,因称多疑为狐疑。

    佚:同“逸”。

    给厮养:负责供应、割草饲养马匹及炊事等杂役。《汇解·直解》:“给,供应也;厮,刈草也;养,炊爨也。使老弱者充之。盖老弱者不能战,惟可充牧马、取薪之役也。”

    相比:比,邻近,此处指编在一起。

    什伍相保:同什同伍的人互相联保。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是古代军队编制的基层单位。

    严办:《汇解·直解》:“严办,严整装束也。”

    无当天灶,无当龙头:天灶,山谷口。龙头,山顶。《汇解·直解》:“无当谷口而营,恐为敌所冲,水所浸也。无当山巅而营,恐为敌所围,且水草不便也。”又《汇解》:“太公曰: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回。即龙头天灶之意。”

    青龙:四象之一,由东方七宿的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组成龙象。又为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与白虎、朱雀、玄武合称为四方四神。《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孔颖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此处为军旗名,青色,上绘龙形,用作左军旗帜。

    白虎:四象之一,由西方七宿的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组成虎象。此处为军旗名,白色,上绘虎形,用作右军旗帜。

    朱雀:四象之一,由南方七宿的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组成鸟象。此处为军旗名,红色,上绘鸟形,用作前军旗帜。

    玄武:四象之一,由北方七宿的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组成龟蛇相缠之象。此处为军旗名,黑色,上绘龟蛇形,用作后军旗帜。

    招摇:星名,属氐宿。《星经》:“招摇星在梗河北,主边名。”《礼记·曲礼上》:“招摇在上。”《春秋运斗枢》中说招摇为北斗七星中的第七星,又名摇光。此处为军旗名,黄色,上绘北斗七星,用作中军指挥旗。

    风顺、风逆:此处讲在作战中利用风向的方法。《汇解》:“风,所以助势也。”风顺,则旌旗可以前指,人马可以鼓行,胜势无非我操;风逆,则气力必为所绝,心志必为所疑,胜势悉为敌握。”

    厩:马房。

    谨落四下:四下,指马的四蹄。落,削去。谨落四下,非常小心地修铲马之四蹄生出的老茧。《汇解·直解》:“四下,四蹄也,易于生(女石)肉,谨慎刊落,勿伤其足,使其便利也。”

    【译文】

    武侯问道:“进军的方法中以什么为首?”

    吴起回答说:“先要明确四轻、二重、一信。”

    武侯说:“这些说的是什么?”

    回答说:“要使地形便于驰马,战马便于驾车,战车便于载人,士卒便于作战。明确的了解地形的险要或平易,知道所在地是否利于驰马。按时饲养,战马就会便于驾车。车轴上有足够的油脂来保持润滑,战车就能便于载人。兵器锋利,衣甲坚固,士卒就会便于作战。前进有重赏,逃跑有重刑,对行动赏罚必信。果真能做到这些,就会成为胜利的主宰者。”

    武侯问道:“用兵靠什么来取胜?”

    吴起回答说:“靠治理取胜。”又问道:“不在兵力的多少吗?”

    回答说:“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不守信,鸣金时不停止,击鼓时不前进,就是有百万之众,又有什么用处呢?所谓治理,就是平日遵守法令,作战时有威势,前进时不可阻挡,撤退时不可追击,前进、后退有章法,左右调动服从指挥,虽然被截断仍能保持阵形,虽然被分散仍能成队列。全军同安共危,能够合作一致而不会被离散,能被驱使而不知疲倦,把兵力投向之处,天下无人可以阻挡,这叫做父子兵。”

    吴起说:“大凡行军作战的原则,不可违反前进与停止的节奏,不可失去适度的饮食,不可耗尽人马的力量。这三条做到了,就会胜任上司的命令,这是治理军队的基础。如果前进与停止失去节奏,饮食供应不适度,马疲人倦而得不到休息,队伍就不会胜任上司的命令。上司的命令不能执行,驻扎之时就会混乱,作战就会失败。”

    吴起说:“凡是军队交战的地方,都是流血牺牲的场所,抱着勇往直前的决心就可以求生,贪生怕死就会死路一条。那些善于领兵的将帅,就像坐在漏船上,伏在燃烧的房屋下,有智慧的人也来不及谋划,勇猛的人也来不及发威,只能奋力与敌人搏杀。所以说,用兵的害处,以犹豫不决为最大,军队的灾难产生于疑虑不定。”

    吴起说:“人们往往死于自己没有技能,失败在于自己不知战法。因此用兵的方法,首先在于训练,一个人学会作战,可以再教会十个人。十个人学会作战,可以再教会上百人。上百人学会作战,可以再教会上千人。上千人学会作战,可以再教会上万人。上万人学会作战,可以再教会整个军队。以我之近待敌之远,以我之逸待敌之劳,以我之饱待敌之饥。圆阵变成方阵,坐阵变成立阵,前进变成停止,向左变成向右,向前变成向后,分散变成集结,集结变成分散。每种变化方法都熟悉了,才把兵器交给他们。这是将领的职责。”

    吴起说:“教练作战的原则,身材矮的人用矛和戟,身材高的人用弓弩,强壮的人扛旗帜,勇敢的人操金鼓,身体弱的人负责杂役给养,聪慧的人出谋划策。把同乡同里的人编在一块,同什同伍的人相互救援。第一遍鼓响,整顿兵器;第二遍鼓响,演练阵列;第三遍鼓响,赶去吃饭;第四遍鼓响,严整装束;第五遍鼓响,整队待发。全军鼓声齐鸣,举旗发兵。”

    武侯问道:“三军的行进与驻扎有什么原则吗?”

    吴起回答说:“不可在‘天灶’驻扎,不可在‘龙头’屯兵。所谓天灶,就是大山的谷口。所谓龙头,就是大山的顶端。必须左军用青龙旗。右军用白虎旗。前军用朱雀旗,后军用玄武旗,中军用招摇旗在上边指挥,军队在下边行动。将要作战之时,要观察风从何方来。风向顺就呼喊并且进攻,风向逆就坚守阵地以待变化。”

    武侯问道:“关于驯养军马保养战车,有什么原则吗?”

    吴起回答说:“对军马,一定要使其饲养场所安适,水草喂养适宜,饥饱有所节制。冬季要使马厩温暖,夏季要使马棚凉爽。注意剪刷鬃毛,修整马蹄钉掌,使马熟悉多种声音、颜色,不使它受到惊吓。使它习惯于奔驰追逐,熟练地掌握行进与停止等动作。人与马相亲近,然后可供驱使。战车及战马的装具,马鞍、笼头、嚼子、缰绳,必须让它完整坚固。一般情况下,马不是在使用结束时受伤,就是在使用之初时受伤。不是伤于过饥,就是伤于过饱。天色已晚而路途尚远,要骑坐一段步行一段交替进行。宁可让人疲劳一些,千万不要让马太过疲劳。要经常使马保持余力,以防备敌人的袭击。能够明白这些方法的,就可以天下无敌。”

    【故事论述】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拥有一个强大的军队是国家安全稳定的保障。有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军队又如何使其发挥最大的能动性,秦将王翦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战争实例。

    公元前225年秦国已消灭了韩、魏、赵、燕等国,控制了中原,秦的主要对手是南方的楚国和东方的齐国。

    是先出兵楚国,还是先征服齐国呢?秦王赢政在宫廷之上向年轻的大将李信如此询问。

    李信认为应该先弱后强:“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怯,请先从事易。”很显然,李信主张先征服齐国。

    秦王听完,沉思很久,他摇摇头说:“齐国一向是秦远交近攻战略中的交好对象,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四十多年来,在秦与各国的战争中,齐国一直保持中立,秦攻楚国,齐不会帮助楚;若先攻齐国,秦军远征,楚国就可能乘机攻秦。而且楚强齐弱,破楚后再攻齐,会易如反掌。”老将王翦同意秦王的看法。

    秦王又问大家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说:“楚国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它的兵力不强,而且早在十几年前秦国就出兵夺取了楚国的巴蜀地区,如果顺江而下,只要二十万兵力就可以征服楚国。”但是老将军王翦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楚国是个大国,虽然屡次战败,但是实力犹存,用二十万人去消灭楚国是不现实的。要灭亡楚国,至少要六十万兵力,而且要稳扎稳打,才能成功。可是秦王认为王翦是年老怯战,没有听取王翦的意见,他委派李信为统帅,带领二十万兵力南征楚国。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还乡了。

    前线传来的消息完全证明了王翦意见的正确,李信的二十万大军在长江一线遭到楚军的顽强阻击,因为后援不及,只得大败而回。秦军损失惨重,兵士死伤无数,多位久经沙场的勇将也战死了。

    秦王闻讯大怒,把李信革职,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复出带兵,并且向王翦认错。王翦认为,楚国地广人多,要动员百万大军也不难,而且是本土作战,以逸待劳。秦国军队虽然作战勇敢,但是也要六十万才行。秦王最后下定决心,派遣王翦率六十三万大军再次远征。公元前223年,王翦的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发,楚国也动员全国兵力进行抵抗。

    秦王以为,王翦一定会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消灭楚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胜利的消息送到京城,让秦国的百姓举国欢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翦率大军刚至秦、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就立即下令军队停止前进了。接着,他又指挥将士们建立营寨,修筑堡垒,丝毫没有要进攻楚国的样子。

    楚国大将项燕天天派人向秦军挑战,王翦就是不理,仍然按兵不动。项燕早就听说,王翦不愿再带兵打仗,他亲自挂帅是迫于秦王的压力。项燕又看到王翦闭门不出,断定王翦是怯战。

    王翦决定将计就计。秦军将士们纷纷向他请战,但这位老将军却下了一道命令:坚守营垒,不准出战,违令者按军法处置。后方的秦王知道了此事。派人来催王翦出战,王翦让来使转告秦王说:“事先我们之间曾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约定,请大王遵守诺言。”秦王只好作罢。

    楚军无数次挑战,王翦一直不予理睬。慢慢地,楚军都认为王翦年老胆小,不敢跟他们打仗了。

    王翦把军队驻扎下来,亲自查看各个军营,叫士兵们把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让大家好好休息。他还想办法改善军营里的伙食让大家吃得饱饱的。

    将士们吃饱了,睡足了,王翦还让他们在军营里搞一些有趣味的军事游戏,大家蹦蹦跳跳玩得很开心。王翦还在一旁鼓励大家说:“好啊好啊!你们只管痛痛快快地玩吧!”

    就这样,秦军一驻就是一年多,军营里每天热闹得很。时间一长,楚国的军队可受不住了。他们看着王翦无心打仗的样子,慢慢地自己的斗志就日见低落了。在一个黑夜里,他们在项燕的带领下,开始向东转移。

    王翦得知消息后,决定顺势歼敌。他马上召集部队说:“你们天天盼望出战,要求出战,今天机会来了,你们一定要奋力杀敌!”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休整和训练,将士们个个养得身强体壮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听了王翦这么一动员,大家都跃跃欲试。王翦突然发起攻势,六十万人马排山倒海似的冲向楚军,楚军迅速溃散。秦军乘胜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不给项燕以喘息之机,迅速打造船舰,训练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见大势已去,只得拔剑自杀,楚国正式宣告灭亡。

    在秦攻楚的这场战役中,王翦养兵,而敌军耗气,他灵活用兵,在该出手时勇敢出击,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严明的法纪是军队战斗力的保障,而若想保证法纪的顺利实施,就要从将帅做起。为了使兵士对军纪的敬畏,若有重臣在军中犯纪能给予惩治,那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最早使用这一方法的是孙子初见吴王时,他以杀掉吴王的宠妃来说明军纪的神圣。而田穰苴的治兵之法也是惩上戒下,使军纪严整,军队充满强大的战斗力。

    齐国在景公时代(前547~前490年)曾经受到晋国和燕国的讨伐。晋国攻打齐国阿(今山东东阿)、甄等地区,燕国攻打齐国河上地区。一时间,齐国形势危机,齐景公对此深为忧虑。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了田穰苴,并说:“田穰苴这人文能安抚众人,武能威慑敌人,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希望国君能考验考验他。”齐景公听后,立刻召见田穰苴,与他交谈了一些国际国内的形势,以及对即将发生的战争的看法。会见结束后,齐景公十分高兴,就任命田穰苴为将军,领兵前去反击来犯的晋国和燕国的军队。

    田穰苴在出兵之前对齐景公说:“微臣向来卑贱,地位低下,国君您提拔微臣我于军旅之中,位在大夫之上,给了我如此高的荣誉,但是军队中的士兵并不服从我,百姓也不信任我,我依然是人微权轻,因此,我希望得到一个您所宠信的、地位尊贵的人,到军队中做监军,这样,我才可以出兵迎敌。”景公答应了,并派他的宠臣庄贾任监军。田穰苴遂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时分在军营大门相见。

    第二天一大早,将军田穰苴早早来到军营,立木桩,置水漏,计算时间,等待庄贾的到来。而庄贾依仗景公的宠信,素来骄横,认为自己带领国家的军队,又是军队的监军,也就对田穰苴和他的约定不放在心上。

    这一天,他即将出任监军,亲戚朋友都来饯行,他就留下来与送行者饮酒话别。田穰苴在军营中等庄贾到中午时分,见时间已过,就命令放倒木桩,放出水漏中的水。田穰苴进入军营,召集全体官兵,申明军队纪律,令行禁止,继续等待监军的到来。到了傍晚,庄贾才姗姗来迟。田穰苴问庄贾:“为什么我们已经约定好了时间,你还来晚了?”庄贾道歉道:“我的亲戚朋友来为我饯行,与他们饮了几杯酒,所以来晚了。”田穰苴却严厉地说:“将军受命的那一天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到军队中申明纪律则应当忘掉自己的亲人,在战场上手操鼓捶槌急促地擂鼓就应该忘掉自己的身家性命。现在敌人的军队已经深入我国的领土,国内骚动,人心不安,士兵已经集结来到前线严阵以待;国君为此睡觉不安稳,吃饭不香甜,百姓的命运安危都操纵在您的手中,您怎么还说来晚了是亲友相送的缘故。”说完他叫来军法官问道:“军法中规定,军队集合迟到者应当如何处置?”

    军法官简洁地回答:“应当杀头。”听到杀头,庄贾害怕了,急忙派亲信飞快地去向景公报告,请求景公救援。亲信飞一般地去了还没有等庄贾的亲信回来,田穰苴就已经将庄贾的头砍下来并向全军巡行示众。

    三军将士见国君的宠臣因为违约而被杀头,上下震惊深感田穰苴的军纪严明,谁也不敢大口出气。过了好大一会儿,景公派的使者坐车飞驰闯入军中,手持命令要求赦免庄贾。田穰苴说道:“将军在军队中,国君的命令有时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在军营中坐车奔驰应当如何处置?”军法官还是简洁地回答说:“应当杀头。”使者一听,惧怕万分,连忙请罪。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可以轻易杀掉。”遂命令杀死使者的仆从,并将使者的车上左边的立木砍下一段,杀死左边的一匹马,又巡视全军。然后让使者回去向景公复命,并开始指挥军队进发。在行军路上,部队安营住宿、吃饭饮水、生病士兵的病情及吃药情况,田穰苴亲自一一过问。他还命令将官们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全部分给士兵,他自己也与士兵一样平分食物。几天后,再度整顿军队,那些生病的士兵都争着要求奔赴前线,与敌人决一死战。晋国军队听到这一情况后连忙退兵。燕国军队也渡过黄河北去。齐国军队乘势追击,一举收复了境内失陷的所有土地。

    王昌龄《出塞》诗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谁是真正的长城?这长城不是深沟壁垒,不是险关要塞,而是人,是真正的将才。

    在春秋战国时期,地理位置最不好的就是赵国了。因为赵国不仅要同其他诸侯国进行你争我夺的殊死搏斗,还要应付来自北方匈奴的骚扰和入侵。赵国为治国安邦仅长城就修了数千里长,后来秦始皇修长城就是在赵国长城的基础上连接延伸而成的。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也是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而采取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也非常成功的改革。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赵国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将领,这个人就是李牧。

    赵孝成王时,任李牧为将,镇守北部边疆,帅府驻在代雁门郡(今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以北)。赵王规定,为便于抗击匈奴,李牧可以根据战争的需要设置官吏,而且一郡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帅府用作军事开支。

    李牧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卒,加紧训练骑马射箭技术;同时派精兵严守烽火台,以备随时报警;又派出大量侦察敌情的情报员,以便有军情及时报告。全军战士得到李牧的厚遇,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愿为国家出力效劳。

    平时李牧总是明令部下:“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掠夺物资,赶快把物资收拾起,退入城堡内防守,如有人擅自出战捕杀匈奴者,斩首示众。”

    每当匈奴入侵边境,烽火台一报警,李牧即下令收拾物资退入城堡,从不出战,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物资。然而,时间一长,匈奴兵将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就连赵国的士兵们也在下面窃窃私议,以为李牧胆小怯战,有的愤愤不平。

    李牧一意坚守不主动出击的消息传到赵孝成王那里,赵王派使者责备李牧,要李牧出击。李牧却仍然如故,匈奴一来,即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匈奴往往满怀期望而来,却一无所获而归。

    赵王听说李牧仍然一味防守,认为他胆怯无能,灭了自己威风很生气,立即派另外一员将领来代替李牧,免去了李牧雁门守的职务。

    新将领一到任,全部废弃了李牧的规定,只加紧训练,准备抗击入侵的匈奴。一年多以来,每当匈奴入侵,边将都下令出战,每次出战都不利,人员伤亡很大,物资损失也很多,而且边境上的百姓没有办法耕种和放牧,都纷纷逃亡。

    赵王只得又派使臣去请李牧重新担任代雁门郡郡守,李牧借口有病,坚决不肯就任。赵王不得已,只得下令强迫李牧出来。

    “大王,”李牧对赵王说:“如果一定要为臣重新任北边守将,那就必须答应还照我从前的办法,我才敢接受命令。”

    “寡人答应。”

    李牧又来到雁门,下令还照以前的办法坚守。几年内匈奴几次入侵,都一无所获,总以为李牧胆小怯战。边疆将士因为天天得到犒赏,却没有出力的机会,都希望能在战场上为国家效力。李牧看条件成熟了,于是准备了经过严格挑选和修理好的战车一千三百辆,又挑选出精壮的战马一万三千匹,勇敢善战的士兵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然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统统严格编队,进行战斗训练。一切就绪之后,让百姓满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入侵。

    不久,情报员来报,有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队出战,刚一跟匈奴兵接触,就佯败拼命逃窜,丢下几十名百姓和牛羊让匈奴俘虏去。

    匈奴单于听到前方战报,十分高兴,满心以为李牧怯懦可欺,于是调动大部队侵入赵的边境,准备大肆掳掠。

    李牧从烽火台报警和情报员报告中熟悉了敌情,早在匈奴来路埋伏下奇兵,当匈奴大部队一到,还没等单于布阵,李牧一声令下,左右两翼生力军早冲杀过去。将士们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个个生龙活虎,勇猛无比。匈奴兵将素来不把李牧放在眼里,一心想着俘获女子玉帛回去享受,猛然受到赵军凶猛的进攻,阵脚很快被打乱,纷纷拼命后退;李牧看到匈奴队列一乱,立即命令军中击鼓,中军主力也冲杀过去。李牧左右翼出击获胜,单于本来已经惊恐不安,眼看中军又冲杀过来,鼓声、人群喊杀声、战马嘶鸣声滚滚而来,单于吓得顾不得部下,自己掉转马头就跑。主帅一乱,匈奴兵更是一个个只顾逃命,哪里还有力量抵抗。李牧指挥部队,一路追杀。匈奴逃兵中途遇到李牧埋伏下的军队拦击,前后夹击,匈奴兵被杀得落花流水。这一仗,杀死匈奴十几万骑兵缴获大量马匹。

    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势灭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襜褴、东胡、林胡等王国,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这次战役以后,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即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让乐乘代替廉颇,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

    不久,赵王派李牧带兵入侵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遂城镇)、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过了两年(前242),赵王派兵侵燕,杀死燕将剧辛。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第二年(前234),秦国派将军桓齿领兵入侵赵国武遂,赵王派雇辄领兵十万去救援,结果两军大战,雇辄阵亡,十万兵全军覆灭。桓齿杀死雇辄以后,乘胜进击,大军深入赵国境内,直向邯郸进军。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他为大将军,迎击入侵的秦军。两军在宜安(现在河北省藁城县西南)相遇,李牧趁秦军立脚不稳,发起进攻,杀得秦军丢盔弃甲,大败而逃,桓齿也只带着几个亲随逃去。

    这是李牧第一次却秦军。由于李牧却秦功大,赵王迁晋封李牧为武安君。武安君本来是秦国著名将领白起的封号,李牧击退秦军以后,赵王迁说:“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赵王迁当时对李牧的器重态度。

    赵王迁四年(前232),秦军入侵,进到番吾(现在河北省平山县南),李牧再次击败秦军,解除秦的威胁。这就是李牧第二次却秦军。

    赵王迁七年(前229),秦王赢政派大将王翦领兵几十万进攻赵国,赵王又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领兵抵抗入侵秦军。王翦知道,李牧是自己的劲敌,李牧不除,赵国难于灭亡,王翦禀告秦王,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接到这道命令,知道赵国已不可为,只得离军私自出逃,半路上被赵使臣捕获杀死。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

    又过了三个月,到了赵王迁八年(228),王翦大败赵军,杀死赵葱,攻下邯郸,赵王被俘,灭亡了赵国,邯郸成了秦国一个郡治。

    一个国家的兴与亡就在于其用兵的正确与否。有时一个将领的悲哀就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虎钤经·军令

    大将既受命,总专征之柄,犒师于野,毕而下令焉,不从令者必杀之。夫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低不伏,此谓悖军。如是者斩之。呼名不应,召之(一作引)不到,往复愆期,动乖师律,此谓慢军。如是者斩之。夜传刁斗,怠而不振,更筹乖度,声号不明,此谓懈军。如是者斩之。多出怒言,怨其不赏,主将所用,倔强难治,此谓横军。如是者斩之。扬声笑语,若无其上,禁约不止,此谓轻军。如是者斩之。所学器械,弓弩绝弦,箭无羽镟,剑戟涩钝,旗纛凋敝,此谓欺军。如是者斩之。妖言诡辞,撰造鬼神,托凭梦寐,以流言邪说恐惑吏士,此谓妖军。如是者斩之。奸舌利嘴,斗是攒非,攒怨吏士,令其不协,此谓谤军。如是者斩之。所到之地,凌侮其民,逼其妇女,此谓奸军。如是者斩之。

    窃人财货,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如是者斩之。将军聚谋,逼账属垣,窃听其事,此谓探军。如是者斩之。或闻所谋及军中号令,扬声于外,使敌闻知,此谓背军。如是者斩之。使用之时,结舌不应,低眉俯首而有难色,此谓狠(一作恨)军。如是者斩之。出越行伍,争先乱后,言语喧哗,不驯禁令,此谓乱军。如是者斩之;托伤诡病,以避艰难,扶伤舁死,因而遁远,此谓诈军。如是者斩之。主掌财帛给赏之际,阿私所亲,使吏士结怨,此谓党军。如是者斩之。观寇不审,探寇不详,到而言不到,不到而言到,多言而少,少言而多,此谓误军。如是者斩之。营垒之间,既非犒设,无故饮酒,此谓狂军。如是者斩之。此令既立,吏士有犯之者,当斩断之时,大将以问,诸将曰罪当斩,遂令吏士扶之于外斩之。斩断之后,使传令告诸吏士曰:“某人犯某罪,适与诸将议当斩。已处断讫,公等宜观此以自戒。”是大将以礼行罚,使士卒无冤死,众有畏心矣。故军法者,将之大柄也,可不重乎!是以吕蒙涕泣而斩乡人,穰苴立表而诛庄贾。此皆尊法令,后收功名者也。

    论将第四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一个好的将领对于一军队的重要性。文中对将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个将领只有文武全才,有勇有谋才能担任军队的最高统帅。这样统帅作战时要做到“五慎”,掌握“四机”。文中再次提到德对于将领的重要,只因将有文德才会有将威,有将威才可以使其将才得以应用。将领应做到身先士卒,在战场上要视死如归,并且要和士卒如兄弟。

    文中也告诉了如何才能知道对方将领的才能,因为只有知此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原文】

    吴子曰:“夫总文武者(1),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尔。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戎,五曰约。理者,治众如治寡;备者,出门如见敌;果者,临敌不怀生;戎者,虽克如始战(2);约者,法令省而不烦。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将之礼也。故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

    吴子曰:“凡兵有四机:一曰气机,二曰地机,三曰事机,四曰力机。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设(3)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路狭道险,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过,是谓地机。善行间谍,轻兵往来,分散其众,使其君臣相怨,上下相咎,是为事机。车坚管辖(4),舟利橹楫,士习战陈,马闲驰逐,是谓力机。知此四者,乃可为将。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众,怖敌决疑。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敌。得之国强,去之国亡。是谓良将。”

    吴子曰:“夫鼙鼓金铎(5),所以威耳;旌旗麾帜(6),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于声,不可不清;目威于色,不可不明;心威于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虽有其国,必败于敌。故曰: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

    吴子曰:“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

    则不劳而功举。其将愚而信人,可诈而诱。贪而忽名,可货而赂。轻变无谋,可劳而困。上富而骄,下贫而怨,可离而间。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士轻其将而有归志,塞易开险,可邀而取。

    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7)。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居军下湿,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而沈(8)。居军荒泽,草楚幽秽(9),风飚数至,可焚而灭。停久不移,将士懈怠,其军不备,可潜而袭。”

    武侯问曰:“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起对曰:“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尝之,务于北,无务于得。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若其众嚷哗,旌旗烦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

    【注释】

    (1)总文武:总,综合,兼备。总文武,兼具文才武略。《汇解·直解》:“总,兼也,合而有之,体备不偏也。文者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武者受命忘亲,临阵忘身,进死为荣,退生为辱,信赏罚,明法令,威震天下是也。”

    (2)虽克如始战:克,克敌,打败敌人。即使打了胜仗还是像初战时一样谨慎。《汇解》:“叶伯升曰:人当临战之始,则胜负未分,孰不兢兢戒之。惟于既胜之后犹如始战之时一般,毫不敢骄肆怠忽,斯真为能戎者。”

    (3)张设:安排,掌握。

    (4)辖:战车轴两头的金属制插销,用来防止车轮从车轴上脱落。

    (5)鼙鼓金铎:均为古代军队指挥器具。《汇解·直解》:“鼙鼓,马上小鼓也。金铎,金铃也。”

    (6)旌旗麾帜: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帜。

    (7)前:通“翦”,翦灭,消灭。

    (8)沈:同“沉”,淹没。

    (9)草楚幽秽:楚,灌木。秽,田中多草,荒芜。草楚幽秽,杂草、灌木丛生的样子。《汇解·直解》:“草,茅草也;楚,荆楚小木也。幽秽,幽暗芜秽也,繁密也。”

    【译文】

    吴起说:“具备文才武略的人,是统领军队的将领。刚柔并用,是用兵的条件。一般人议论将领,常常看他的勇敢,其实勇敢之于将领,不过是多种应具备的条件之一罢了。一般勇猛的人常常会轻率交战,轻率交战而不明白利害,是不可取的。因此将帅应当谨慎把握的有五个方面:一是理,二是备,三是果,四是戒,五是约。所谓理,就是治理人多的军队和治理人少的军队一样。所谓备,就是军队一出动就像遇到敌人一样有戒备。所谓果,就是临阵对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谓戒,就是即使打了胜仗也还是像刚作战时一样谨慎。所谓约,就是法令简洁明了而不繁琐。接受命令而不推诿,战胜敌人才谈得上凯旋,这是将领应当遵守的规矩。因此,从出征之日起,便只有为国损躯的荣耀,而没有苟且偷生的羞辱。”

    吴起说:一般情况下,用兵有四大关键:第一是把握士气,第二是利用地形,第三是运用机谋,第四是充实力量。三军之众,百万之师,部署把握士气的盛与衰,全在将领一人,这就是所谓‘气机’。在路狭道险之处,名山要塞之间,安排十人守卫,纵有千人也无法通过,这就是所谓‘地机’。善于运用间谍,派轻装部队往来于敌阵,分散敌军兵力,使敌人君臣之间互相怨恨,上下之间互相指责,这就是所谓‘事机’。战车坚固车轴牢靠,战船便利橹、桨适宜,士卒熟习于战阵,战马熟习于驰骋追逐,这就是所谓‘力机’。明白这四大关键,就可以做将领。但是他的威望、品德、仁厚、勇武,必须足以统帅属下安抚全军,震慑敌军,并可以决断疑难。下达军令部属不敢违反,所到之处敌军不敢抵挡。得到他国家就会强盛,失去他国家就会危亡,这就是优秀的将领。”

    吴起说:“鼙鼓金铎用来统一军队的听觉,旌旗麾帜用来统一军队的视觉,禁令刑罚用来统一军队的思想。听觉要统一于声音,不可不清晰。视觉要统一于颜色,不可不鲜明。思想统一于刑罚,不可不严格。这三项如果不确立,纵然拥有国家也一定会败在敌人手上。所以说,将领所向,没有人不跟着行动。将领所指,没有人不冒死向前。”

    吴起说:“一般情况下,作战首要的是预先知道敌人的将领而且了解其才能。根据情况采用机变谋略,不用太大力气就能获得成功。敌方将领愚蠢而且轻信别人,可以采用诈术诱其上当。敌方将领贪婪而不看重名节,可以利用财物加以收买。轻率改变计划而没有智谋的,可以让他疲困。上司富足而且骄横,下级贫困而且怨恨,可以采用离间的办法加以分化。进退之间行动犹疑不定,部队感到无所依从,可以军威震慑使敌人逃走。士兵们轻视其将领而心里想着回去,可以阻断平坦之处,放开艰险之处,在中途加以拦击。敌军前进的道路便易,后退的道路艰难的话,可以诱敌前来加以歼灭。敌军前进的道路艰险,后退的道路便易的话,可以逼近去攻击它。敌军驻军的地低洼潮湿,水路不通,雨水屡降的话,可以放水来淹没它。敌军驻军的地方是荒野草泽,草木丛生繁密,经常有大风的话,可以放火来消灭它。敌军驻扎在一地过久而不移动,将领和士卒都已懈怠,军队失去戒备的话,可以悄悄地加以偷袭。”

    武侯问道:“如果两军对阵,不知对方将领的情况,我方想要了解,应该用什么方法?”

    吴起回答说:“派职位不高但是勇敢的军官,率领轻捷善战的队伍去试着与敌军接触,一定要败退,不求得胜,观察敌军前来,若是前进与停止之间,指挥很有条理,追击败退的军队装作追不上,见到小利假装没看到,像这样的将领,可以称作有智谋的将领,不要与他交战。若是敌军吵闹喧哗,旗帜混乱,士兵们自由行动,武器横七竖八,追击败退的军队惟恐追不上,见到小利惟恐得不到,这是愚蠢的将领,军队虽然众多也可以抓住他。”

    【故事论述】

    一个王者不是他本身有多大的本事,他只要有一种本事就会有百年基业,那就是能识人能择人用人。所以欲成大事者,无不注重用人方略;天下之争也就是人才之争。孙策就是用人的高手,这从用张昭与太史慈就可以看出来。孙家王朝之所以能立足东吴而三世这与他用人的本事是分不开的。

    三国时代的孙策,被许多人称为英雄中的英雄,他的雍容气度,他的识才能力,他的用人智慧,是帝王中少有的。

    知道三国史的朋友都知道,吴国有个臣子叫张昭,常常倚老卖老,在吴主孙策面前,劝阻这个,劝阻那个,孙权对这个人很头大,却不敢发脾气,因为张昭的个性直率耿介,又是孙策时留下的遗臣。

    张昭在孙策刚创业时,就跟着孙策南征北讨。孙策把政治、军事都交付给他全权处理,他不负所托,政绩斐然,名闻南北。常有北方士大夫写信给他,表达慕名之意。张昭接到这些信,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政绩受到肯定,忧的是不知该不该公布这些信的内容。公布嘛,好像在炫耀什么,也有点功高震主的疑虑;不公布嘛,怕有人误以为信里头有什么不可告人、勾结敌人的秘密。张昭进退不安,左右为难。

    孙策知道这件事后,哈哈一笑,举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说明立场。

    齐桓公重用管仲,大小事都交给管仲定夺,每次臣子有事请示齐桓公齐桓公便叫他问管仲去,左右的人便问齐桓公,怎么事事都听管仲的,做国君怎么这样容易?其实这是齐桓公高明之处,政事委托有才能的人处理,国君当然好做,国政也因此蒸蒸日上。

    孙策引管仲和齐桓公为例,说:“子布(张昭字子布)贤能,我任用他,统一天下的功业不就在我身上吗?”说得多豪迈。

    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弥留之际,便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

    再说孙策如何对待太史慈的。

    孙策攻打刘繇时,和刘繇部将太史慈相遇,两人骑马大战,孙策刺中太史慈的马,钩住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也夺下孙策的头盔,在难分难解之际,双方人马及时赶到救援,两人未能分出高下。

    三年后孙策攻打刘繇,生擒太史慈。孙策解开太史慈的绳索,追忆起三年前两人单挑的情景,便好奇问说:“如果当时你捉拿住我,你会怎么办?”太史慈回答说:“很难说。”孙策哈哈一笑,并不认为太史慈冒犯了自己,反而说:“我知道你是忠勇、有胆识的人可惜跟错了人,我是你的知己,想和你共创大业。”于是任用太史慈为将。

    后来,刘繇死了,一万多名部众群龙无首,不知何去何从,孙策派太史慈前去安抚。左右的人不放心,担心太史慈是放虎归山,会据地为王,东山再起,因此纷纷劝阻说:“太史慈此去一定不会回来。”孙策自信自满,也很自负地表示:“太史慈除了我,还能跟谁?”

    孙策在和太史慈握手送别之时问他几时能回来,太史慈回答说六十天就会回来。

    太史慈走后,大多数人仍认定他不会回来,孙策说:“各位不要再说了。太史慈虽然勇猛大胆,但他一诺千金,重道义,不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一旦视你为知己,必然生死相随。”

    孙策从不担忧太史慈会不回来。果然太史慈如期回来,圆满完成任务。这就可见出一个王者最重要的是如何用人。东吴政权到了孙权时代,也因其承孙策遗风而在前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孟子曾经说过:“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可见人才难得。其实人才并不难得,难得的是能够识别人才的伯乐。三国时期东吴的后起之秀陆逊,所以能够登上历史舞台,火烧连营,打败刘备,成为一名光照千古的军事家,正是因为遇到了吕蒙和阚泽这两个伯乐。当然这也是因为孙权更愿意相信他的将领的原因。

    建安二十年,西蜀大将关羽坐镇荆州,一方面与曹魏争夺樊城、襄阳,另一方面又与东吴斗智,企图长期占领荆州。这时驻守陆口的东吴大都督吕蒙给孙权写了一封密信。信中的大意是说,请求孙权以治病为名将他调回建业,用以麻痹关羽,待关羽集中全部力量攻打襄阳的时候,便乘虚攻打关羽的后方,以便夺回荆州。

    不久,吕蒙便称病回到了建业。年轻的将领陆逊去见吕蒙,关心地问:“大都督不在前线驻守,怎么回到后方来了?”吕蒙回答说:“我回来养病呀!”陆逊说:“关羽骄傲,盛气凌人。他刚刚建立了水淹七军的大功,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一心北进,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这次听说您病了,必然更不防备我们。如果趁此时机,发动出其不意的攻击,一定可以实现夺回荆州的夙愿。”由于吕蒙的用心只有孙权一个人知道,所以他不露声色,只是淡淡地对陆逊说了些不痛不痒的话,但是心里却很欣赏这位具有军事才干和政治眼光的年轻人。

    随后,吕蒙回到了建业,向孙权建议,由陆逊代替他去驻守陆口,这实际上就是将陆逊推向了军事斗争的主战场,事实上,陆逊也没有辜负吕蒙的器重。他一到任便敛其锋芒,以无名小辈的口气给关羽写了一封极尽恭维的信。盲目自大的关羽哪里会看得上书生小将,便把用来防备东吴的军队抽调到襄、樊方面去了。当陆逊看到关羽把留守的部队确实调走以后,便建议孙权抓住这个有利的战机突袭荆州。于是孙权紧急命令吕蒙和陆逊为前部,溯江而上,一举攻占了南郡、荆州。而关羽腹背受敌,只得败走麦城。

    荆州失,关羽死,彻底激怒了刘备。于是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立即组织了所有精锐部队,亲自率领,长驱直入,浩浩荡荡杀奔东吴而来。偌大东吴,顿时危急万分。

    恰当此时,吕蒙病故了。大敌压境,大都督之职由谁接任呢?孙权一时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他曾考虑到陆逊,但想到陆逊太年轻了,再者荆州之战时他只是副手而已,怎能驾驭得了纵横几百里的战场呢?

    正当孙权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的时候,阚泽大胆地向孙权建议:“东吴现有一个擎天大柱,完全能够挑得起这副重担,请您不要再迟疑了。”阚泽所说的擎天柱,指的就是陆逊。接着他又说:“陆逊虽然年轻,但是有学问,有才干。依我看,论才干并不比周瑜、鲁肃、吕蒙三位大都督差;若论沉着持重,也许比他们还略胜一筹呢!他的卓越才能在夺荆州、捉关羽的战争中表现得很清楚了。大王如能重用他,粉碎刘备的进攻是不成问题的。”

    这一番话却引起了张昭、顾雍、步骘等一批老臣的非议。认为陆逊太年轻又是一儒生,认为不可让其担任国家存亡之重任。

    就在这决定东吴成败兴亡的重要时刻,阚泽无所畏惧地表现了他对吴主的一片忠诚,他站起来,振臂疾呼说:“要是不重用陆逊,东吴的失败将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我的这项举荐,我敢以身家性命担保!”

    话说到这个地步,足以见得阚泽保举陆逊,全然是以国事为重。唯有襟怀坦白、没有半点私心的人,才敢于在历史关头痛下断言,这才是社稷之臣的本色!

    事实证明阚泽是正确的。陆逊登临将位以后,不急不躁顶住了来自内部的种种压力,冒着酷暑潮湿,把刘备在战场上拖得疲惫不堪,而后出其不意地采用了火攻的办法,使蜀军的四十多万人马葬身火海,大获全胜。

    陆逊的军事才干和政治远见是早经历史证明了的,无需多论。而今,值得深思、令人起敬的是吕蒙的慧眼和阚泽力排众议的勇气。

    一个将领有才能重要,而一个能任用他的国主则更重要。如果没有伯乐,那千里马也就只能拉开车驾辕。

    虎钤经·论将

    《万机论》曰:虽有百万之师,恃吞敌在将者,恃将也。夫举国之利器以授之,苟非其人,是轻天下。将何以为?谓小大者各有四焉。八者皆无,何足以谓之将乎?其大者:一曰天将,二曰地将,三曰人将,四曰神将;其小者:一曰威将,二曰强将,三曰猛将,四曰良将。凡兴师举众列营结阵,视旌旗之动,审金鼓之声,揆日度时,以决吉凶;随五行运转,应神位出入,以变用兵,敌人不测其所来,以神用兵,我师不知其所为;动有度,静有方,胜负在乎先见,持天地鬼神之心以安士众:此之谓天将者也。

    所至之境,详察地理(一作利),山泽远近、广狭险易、林薮之厚薄、溪涧之深浅,若视诸掌;战阵之时,前后无阻,左右无滞,步骑使其往来,戈戟叶其所用,指挥进退皆顺其情,人马无逼塞之困,攻守获蓄之利,振野得水草之饶,使人马无饥渴之色,陷死地而能生,攻亡地而能存,逆地而顺用之,顺地而逆用之,不择险易皆能安而后动,动而决胜者:此之谓地将者也。又若廉于财,节于色,疏于酒,持身以礼(一作公),奉上以忠,忧乐与士卒同,获敌之货赂而不蓄,得敌之妇女而不留,纳谋而能容,疑而能断,勇而不陵物,仁而不丧法,匿其小罪,决其大过;犯令者不讳其亲,有功者不忌其仇,老者扶之,弱者抚之,惧者宁之,忧者乐之,讼者决之,滥者详之,贼者平之,强者抑之,懦者隐之,勇者使之,横者杀之,服者原之,失者扶之,亡者逐之,来者爵之,暴者挫之,智者昵之,谗者远之;得我城不攻,得地不专;敌浅以待变,敌诡以顺会,逆势则观,顺势则攻,此之谓人将者也。又若以天为表,以地为里,以人为用,举三将而兼之,此之谓神将者也。

    行师之时,无失天时,无失地利,无失其人,无有勇怯,闻敌而即行,心无疑虑;犯令者罪无大小,必绳以刑,敌闻之即畏,当之即破,此之谓强将者也。师无多少,敌无强弱,三军顺令,若臂使指;往复万变,出其敌不意,举动如神,匹马单剑,摧锋先入,使敌人失措惧而远遁,此之谓猛将者也。夫能以威为表,以猛为里,以强居中,兼三将而有之,此之谓良将者也。国之任将也,得天将,可以当违天之敌;得地将,可以当逆地之敌;得人将,可以当悖人之敌;得神将,可以当天下之敌,举无遗算矣。威将可附天将(上能顺天,下壮威武,所宜附也),强将可以附地将(上明地利,下知进退,所宜附也),猛将可附人将(上明人心利害,下以精敢御敌,所宜附也),良将可保四方。曰:虽有敏捷之用,然皆不可以独用焉。如是者,将之体也。

    应变第五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严明的政令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不从令者诛”。对敌众我寡之状况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选择有利的地形,使我军可以以众击寡。尤其是对已处在优势的敌军提出了有效的组织兵力的方法。以弱击强是以为圣人之谋,这也是考验一个将领的应变之能力。如果是己军出现恐惧情绪,那更是要有一正确的对抗措施来取得胜利。本篇也对行军作战中出现的天气、地理、人心的可能变化都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制胜的方案。若已取得了胜利,就要以仁政来安抚其百姓,这也是成为霸主的条件。

    【原文】

    武侯问曰:“车坚马良,将勇兵强,卒遇敌人,乱而失行,则如之何?”起对曰:“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鼓之则进,金之则止。一吹而行,再吹而聚。不从令者诛。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陈矣。”

    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起对曰:“避之于易,邀之于隘。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隘;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年)[卒]卒起,击金鼓于隘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曰:用众者务易(1),用少者务隘。”

    武侯问曰:“有师甚重,既武且勇,背大险阻,右山左水,深沟高垒,守以强驽,退如山移,进如风雨,粮食又多,难与长守,[则如之何]?”

    [起]对曰:“大哉问乎!此非车骑之力,圣人之谋也。能备千乘万骑,兼之徒步,分为五军,各军一衢(2)。夫五军五衢,敌人必惑,莫之所加。敌人若坚守以固其兵,急行间谍以观其虑。彼听吾说,解之而去;不听吾说,斩使焚书。分为五战,战胜勿追,不胜疾归。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结(3)其前,一绝其后,两军衔枚(4),或左或右,而袭其处。五军交至,必有其(力)[利]。此击强之道也。”

    武侯问曰:“敌近而薄我,欲去无路,我众甚惧,为之奈何?”

    起对曰:“为此之术,若我众彼寡,各分而乘之;彼众我寡,以方从之,从之无息,虽众可服。”

    武侯问曰:“若遇敌于溪谷之间,傍多险阻,彼众我寡,为之奈何?”

    起对曰:“[遇]诸丘陵、林谷、深山、大泽,疾行亟去,勿得从容。若高山深谷,卒然相遇,必先鼓噪而乘之,进弓与弩,且射且虏。审察其政,乱则击之无疑。”

    武侯问曰:“左右高山,地甚狭迫,卒遇敌人,击之不敢,去之不得,为之奈何?”起对曰:“此谓谷战,虽众不用。募吾材士(5)与敌相当,轻足利兵以为前行,分车列骑隐于四旁,相去数里,无见其兵,敌必坚陈(6),进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7),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战之法也。”

    武侯问曰:“吾与敌相遇大水之泽,倾轮没辕,水薄车骑,舟楫不设,进退不得,为之奈何?”

    起对曰:“此谓水战,无用车骑,且留其傍。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广狭,尽其浅深,乃可为奇以胜之。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

    武侯问曰:“天久连雨,马陷车止,四面受敌,三军惊骇,为之奈何?”

    起对曰:“凡用车者,阴湿则停,阳燥则起;贵高贱下,驰其强车;若进若止,必从其道。敌人若起,必逐其迹。”

    武侯问曰:“暴寇卒来,掠吾田野,取吾牛羊,则如之何?”

    起对曰:“暴寇之来,必虑其强,善守勿应。彼将暮去,其装必重,其心必恐,还退务速,必有不属。追而击之,其兵可覆。”

    吴子曰:“凡攻敌围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宫(8),御(9)其禄秩(10),收其器物。军之所至,无砍其木、发其屋,取其粟、杀其六畜、燔其积聚,示民无残心。其有请降,许而安之。

    【注释】

    (1)务易:易,平易,指平坦之地。务易,务必要选择利用平坦地形。《汇解·直解》:“平坦之地为易,道路狭窄为阨,阪峻绝曰险,坑坎高下曰阻。”《汇解·大全》:“平易之地便于驰纵,故用众敌寡者务焉。狭窄之地便于诡谲,故用寡敌众者务焉。”

    (2)衢:街道,道路。此处指方向。

    (3)结:同“节”,节制,牵制。

    (4)衔枚: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进军袭击敌人时,常令士兵衔在口中,以防喧哗。《周礼·夏官·大司马》:“徒衔枚而进。”

    (5)材士:《汇解·直解》:“材士,有力之士也。”应指有才能的人,精锐士卒。

    (6)坚陈:陈同“阵”,坚守阵地。

    (7)营:驻扎。《汇解·直解》:“营之,移营于山谷之外,示敌人也。”

    (8)宫:此处指官府。

    (9)御:治理,统治。《国语·周语上》:“百官御事。”

    (10)禄秩:官吏的俸禄。《荀子·荣辱》:“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此处指官吏。

    燔:焚,烧。

    【译文】

    武侯问道:“战车坚固,军马优良,将领英勇,士卒强壮,然而一旦突然遭遇敌人,阵容混乱而不成队列,那么应当怎么办?”

    吴起回答说:“一般来说,指挥作战白天用旌旗幡麾,夜里用金鼓茄笛。指挥向左就会向左,指挥向右就会向右。击鼓就前进,鸣金就停止。用茄笛吹第一次时就要行动,吹第二次时就要会合,不听从号令的就杀掉。全军服从于这种威严,士卒听从命令,作战就没有强过自己的敌人,进攻就没有攻不下的坚固阵地了。”

    武侯问道:“若是敌军多而我军少,该怎么办呢?”吴起回答说:“要避免在平易的地形上和对方作战,而在险要的地形上拦击它。所以说,以一击十,最好不过于利用狭窄地形;以十击百,最好不过于利用险要地形;以千击万,最好利用阻断的地形。以少量兵力突然出击,在狭窄的道路上敲锣鸣鼓,敌军虽然人多,也没有不惊惶骚动的。所以说,如果要用的兵力多务必选择平易的地形,如果要用的兵力少,务必选择险要的地形。”

    武侯问道:“敌军很多,既训练有素又很勇敢,背靠大山,前有险阻,右依山,左临水;壕沟深而壁垒高,又有强弩守卫;后退时稳如山移,前进时迅如风雨,粮食也很多,难以与它长期相持,应当怎样办呢?”

    吴起回答说:“您的问题大大了!这不是凭战车骑士所能解决的,要靠高超的计谋才行。要能动员战车上千骑士上万,再加上步兵,分成五军,每军负责一个方向。五军分为五个方向,敌军一定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军要攻击它的什么地方。敌军如果坚守阵地,想要巩固军队,我军要迅速派间谍探听其意图。如果敌军听从我方劝说,就让其撤兵解围而去,则我军也撤兵离开。若不听我方劝告,杀我使节并烧我书信,就兵分五路,战胜后不要追击,如果不胜就迅速撤回。如佯为败退,就要安稳地行动,与敌战斗速战速决,以一支军队牵制敌人前方,一支军队截断敌人后路,另外两军悄悄行动,一左一右袭击敌人。五军轮番攻击,一定可获得胜利,这是打击强大敌军的方法。”

    武侯问道:“敌军靠近与我交战,我军想撤退又没有去路,军心恐慌,应当怎么办?”

    吴起回答说:“应对这种状况的方法,如果我众敌寡,就分兵包围它。如果敌众我寡,就要集中兵力攻击它,不停地攻击,敌军虽然人多也会被制服。”

    武侯问道:“如果与敌人在溪谷之间相遇,旁边多为险阻地带,敌众我寡,应当怎么办?”

    吴起回答说:“要是遇上丘陵、森林谷地、深山、大泽,应当快速行军尽早离开,不能迟缓滞留。如在高山深谷地带与敌人突然相遇,一定要抢先击鼓呐喊乘势冲击,让弓弩手行进在前面,一面放箭,一面擒获敌人,同时注意观察敌军的阵势,敌方如果混乱,就要果断地发起进攻。

    武侯问道:“如果左右都是高山,地形狭窄,突然遭遇敌人,既不敢进攻它,又不能撤走,应当怎么办?”

    吴起回答说:“这种叫谷战,兵力虽然多也施展不开,这时要挑选精锐军士与敌军抗衡,以身轻体捷之兵持锐利兵器做先锋,把战车马匹分散隐藏在四周,两者之间离开几里地,不要全部暴露自己的兵力,敌军必然要坚守阵地,既不敢前进也不敢后退。这时我军可打出旗帜,走出山外扎营,敌军一定会恐慌,再派车骑挑战,不让其得到休息。这是谷战的方法。”

    武侯问道:“我与敌军在大水沼泽地带相遇,车轮倾覆,车辕被淹,车骑将被大水吞没,又没有船只,既不能进又不能退,应当怎么办?”

    吴起回答说:“这种叫水战,不要使用车骑,暂时放在一旁。登上高处往四处观察,一定会弄清水情,了解水的宽窄和深浅,然后可以出奇兵战胜敌人。敌军如果渡水攻来,应当乘其渡过一半时发起攻击。”

    武侯问道:“如果接连下雨,军马被陷战车难行,四面都有敌人,全军惊恐,应当怎么办?”

    吴起回答说:“一般用车作战,遇上阴雨泥泞就要停止,天晴地干再行动,在地形上首选高处而避开低处。使强悍的战车驰骋纵横,或前进或停止,一定要利用易行的道路。敌军战车如果出动,一定要沿着车辙追赶它们。”

    武侯问道:“凶暴的敌人突然袭来,抢掠我方的庄稼,夺取我方的牛和马,应当怎么办?”

    吴起回答说:“凶暴的敌人突然袭来,一定要估计到它的强大,要善于防守而不要应战。敌军将会在天黑时分撤回,它的装载必然会沉重,心理上必然会恐慌,退走时务求迅速,一定会出现前后脱节的地方,我军追赶并攻击它,敌军就会被歼灭。”

    吴起说:“凡是攻打敌方被我围困的城池的方法,城邑攻破之后,分兵进入官府,掌握控制各级官吏,收缴其贵重物资。军队所到的地方,不要砍伐树木、损坏房宅、抢夺粮食、宰杀牲畜、焚烧积聚的东西,这是向当地百姓表明没有残暴的行为。如果要求降服的,要允许并加以安抚。”

    【故事论述】

    兵法上说: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鳌拜专权多年,羽翼已成,十六岁的康熙知道要是与他硬碰硬的话,吃亏的势必是自己。所以他采取了“不若则能避之”、“欲取先予”的手段,又是封官,又是赏钱,然后再出其不意,一举拿下。

    康熙皇帝名叫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

    玄烨登基的时候年纪还很小,虽然经过祖母的悉心培养可称得上是少年持重,但担负国家的重任还为时过早。好在顺治在遗诏中已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辅佐朝政,而且还有祖母鼎力相助。四大臣在顺治帝的灵前曾立下誓言:竭尽忠诚,不谋私利,不结党羽,不受贿赂,忠心仰报皇恩,全力辅佐君主。孝庄皇太后在玄烨登基之初,便向王室宗亲、文武大臣发出谕旨:要报答我儿子顺治皇帝的恩情,就要偕四大臣同心协力共辅幼主,这样才能在历史上名垂不朽。

    在刚开始辅政的时候,四大臣遇事协商,凡遇上奏之事,一同晋谒皇帝或太后待太后决策后,再以皇帝或太后的名义发布谕旨。辅政大臣虽无决策权,但他们可以入值、草拟并代幼帝御批,后来鳌拜就是利用这一权力而专权乱政了。

    鳌拜是镶黄旗人,他的父亲是清朝的开国元勋。此人野心勃勃善于玩弄权术,骄横跋扈,很多人都很怕他。索尼是正黄旗人,四朝元老,德高望重,但这时已年老体弱,力不从心。遏必隆与鳌拜同属一旗,为人怯懦没有什么主见,常跟在鳌拜后面亦步亦趋。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虽在四大臣中位置仅次于索尼,且与鳌拜有姻亲关系,但资浅望低,又与索尼有隙,与鳌拜也经常反目,所以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样四大臣共同辅政的局面不久便被打破,大权逐渐就落到鳌拜一人手中。他任人唯亲,广置党羽。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都是他安插在宫廷中的亲信。凡遇政事,他们常常私下商定对策,然后才上奏皇帝,有时甚至拦截奏章,阻碍玄烨同大臣的联系,好方便他们把持朝中大权。

    针对四大臣的所作所为,特别是鳌拜的专权行径,孝庄皇太后急于让幼孙举行大婚以作为玄烨亲政的过渡性措施。康熙四年九月初八,年仅12岁的玄烨遵照祖母懿旨在紫禁城内的坤宁宫与索尼之女赫舍里氏举行大婚典礼。玄烨大婚不久,即开始直接处理政务,其广泛接触满汉大臣的机会进一步增多,这无疑为鳌拜等人的专权设下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玄烨亲政的步伐很快,鳌拜也加快了他专权干政的步伐。康熙五年,鳌拜制造圈换土地事件。原来早在顺治初年,摄政王多尔衮将镶黄旗应当分得的好地,强行拨给了自己的正白旗,同时另拨他处较差的土地给镶黄旗。这本来是很不公正的举动,但事隔二十多年,两旗百姓早已各安生业,鳌拜却旧案重提,在索尼、遏必隆支持下,将正白旗的大部分土地让给镶黄旗,又圈占大量民田,补给正白旗。玄烨坚决反对,但鳌拜一意孤行,私改圣旨将反对圈换土地的阁臣、督抚大员朱昌柞、王登联等人处死,而其他反对圈换土地的大臣,有的被降职,有的被治罪,没有一个人逃过这场劫难。

    圈换土地这件事,在朝内朝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有许多汉族农民因土地被圈占而流离失所,满汉间的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部分旗人也深受其苦。不少大臣对鳌拜心怀不满,要求玄烨亲政的呼声日渐高涨。康熙六年三月,鳌拜内心极不情愿地与索尼等人上奏:世祖章皇帝于14岁亲政,如今主上年龄功德与先皇相同对天下事务可以应付自如,恳请亲政。玄烨往奏太皇太后允准后,遂于同年七月七日在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第二天,14岁的玄烨端坐在太和殿上,全体宗室王公及满汉文武百官,上表行庆贺礼。与此同时,玄烨特宣诏天下,意为“政在养民”。玄烨亲自执掌政权以后,辅臣们“仍行佐理”,权势还和以前一样大,并没有减弱。这一年六月,索尼去世,七月苏克萨哈被杀,鳌拜终于独掌辅政大权。为了达到能够篡位的目的,鳌拜借口身体不好不能上朝,要求康熙帝亲自去看望他。康熙仔细考虑了一下,决定去看他。进入鳌拜的卧室后,御前侍卫发觉鳌拜神色异常,急忙冲到鳌拜的榻前,揭开席子,里面有明晃晃的利刃一把。玄烨是何等聪明机智之人,只见他不动声色地笑了笑说:“刀不离身,这是满族人的习惯,不值得大惊小怪。”意识到鳌拜的谋反之心,玄烨返回宫中以后,就开始着手策划除去鳌拜的事宜。为此,他从宫中众多的小内监中,选择了部分身强力壮者玩一种叫“布库”的游戏,这是一种争斗赌力的运动,在当时十分流行。鳌拜每次进入宫内奏请政事的时候,玄烨也从不避开他,继续带领小内监玩“布库”。这就给鳌拜造成了错觉:康熙是软弱可欺的,不谙政务,仍然是个贪玩的小毛孩子,谁也拿自己没办法。这样一想,鳌拜更加肆无忌惮,毫无畏惧之心,不管做什么事都是自己想怎样就怎样。

    玄烨早已无法忍受鳌拜的种种专权行径,在孝庄祖母的支持下,他拟定了清除鳌拜集团的计划并一步一步地付诸到实际行动中。

    在所有的举措中,舆论是其中的先导力量。针对鳌拜把持下朝政紊乱、吏治腐败现象,玄烨令科道等言官“据实指参”,鼓励朝臣各抒己见。玄烨的这一举措,使大臣们耳目一新,人心振奋,鳌拜却因此无法再安静。

    “擒贼先擒王”,这是兵家一贯的主张。为稳妥、彻底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动荡和不必要的损失,玄烨做出智擒鳌拜的具体部署。首先,玄烨从各个王府中挑选了将近百名亲王子弟做自己的侍卫,并且把他们组成善扑营,统领是索尼之子索额图。其次,玄烨又将鳌拜的部分党羽,先后遣往外地办事,以分散其力量。一切准备就绪后,玄烨才迈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这天,鳌拜奉召进宫,很快被善扑营擒拿住,鳌拜的主要党羽随后也被接二连三地逮捕归案。

    没有过多长时间,玄烨就把鳌拜结党专权的三十条罪状公布了出来。最后念其当年搭救清太宗皇太极有功赦免了他的死罪。让他在监禁中度完了余生。玄烨还依据罪行轻重惩处了鳌拜党羽,罪大恶极的被处死,其余的则被革职降级。与此同时,玄烨还为遭诬陷的苏纳海等人平反昭雪,让他们的子嗣承袭了他们的爵位或世职。另外,玄烨还把各级官员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换,并且下达《圣谕十六条》,意图是对朝政进行刷新,从根本上清除鳌拜的恶劣影响。

    年仅16岁的玄烨在战胜鳌拜集团的斗争中,采用的战术是“藏忍”,运筹帷幄,显示出一种惊人的魄力和才智。从此,他便将朝政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开始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审时度世是一个王者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东汉末年,曹操和孙权对江淮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曹操率领十万大军南征孙权,但并没有得到多少便宜,十月从合肥返回。他留下将军张辽、乐进、李典,带领七千多兵马屯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领军队征伐汉中的张鲁。其实在行军之前,他已经估计到,在他出兵定汉中的时候,孙权会乘机夺取江淮。因此,在出兵前,曹操交给驻守在合肥的护军薛悌一封密信,信封上写着:“贼至乃发”。意思是,孙权带兵来攻击就打开此信。果不其然,在曹操出兵后不久,孙权乘机出兵十万包围了合肥,一场大战迫在眉睫。

    孙权带领大将吕蒙、蒋钦、凌统、甘宁等,兵多将广,声势浩大,向合肥围拢过来。屯守在合肥的三位将军和护军面临来势汹汹的敌人,自知寡不敌众。那么,如何能守住合肥?这时,他们自然想起了曹操的密信就一起开启密信。信中说:“如果孙权前来侵犯,张将军、李将军带领士兵出城迎敌作战,乐将军守城,护军不得参与战斗。”各位将领对此信的计策都有所疑惑,拿不定主意。

    而且,当时‘三位将军相互之间不和睦,张辽恐怕他们不听从命令,遂激奋地说:“曹公出兵远征在汉中,等待他的救兵来到这里,敌人一定早就攻破我们了。曹公信中这是在指示我们:在敌人还没有将我们完全包围起来的时候,应主动出击迎战,杀他个下马威,挫挫敌人的锐气,以此来安抚我军士兵守城的决心,然后合肥才可以固守。成功还是失败,就在此一战,各位将军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李典也愤然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就看您的计策怎么样安排了,我难道会因私人的恩怨而忘掉公事吗?”于是,在大敌之前,曹操的几位主要将领空前团结,坚定了一致抗敌的决心。

    当天夜里,张辽招募兵士中的勇敢者,总共招募到八百人,组成敢死队,杀死数十头牛犒赏他们,准备明天大战一场。

    第二天一早,张辽穿上铠甲,拿着长戟,率军冲入吴军阵中。他自己杀死了几十个敌人并斩杀了敌方的两位将官。张辽高呼着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冲,几乎冲到了孙权的面前。孙权大惊,吴军众将被曹兵不要命的打法吓懵了,一时都不知如何应敌,就纷纷退到附近的高地上,用长戟自守。张辽高声叫阵,要孙权下来决战,孙权哪里敢下来。吴军见张辽所带领的士兵并不多,就想用围攻战术,吴军慢腾腾地向前将他们包围起来。张辽勇气倍增,左冲右杀。冲开了人墙,所向披靡,无人敢挡。激战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中午,吴军在曹兵的凶猛打击面前胆战心惊,好不气馁。曹兵见第一仗就取得了胜利,将军张辽又英勇了得,也不再为人少担忧。而诸位将军也对张辽大加赞赏,十分佩服。

    孙权攻了十几天,最终也没有将合肥攻克,后来听说曹操率领大军前来救援,就退兵了。张辽又乘机率领兵马追击,在逍遥津北袭击了吴军,吴军这一仗被打得落花流水,孙权在凌统、甘宁等大将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

    后人孙盛对此战评论说:防守合肥之战,曹兵孤立无援,如果曹操专任勇敢的人防守,他就会喜好作战而有失败的忧患;如果专任能守的人防守,他就会心生胆怯而难以守住。况且寡不敌众,人多势众的一方就自然有贪惰之心,用有必死之心的军队攻击有贪惰之心的军队,其势一定能取胜,胜利后再严加防守,防守也就稳固了。所以曹操精选将军,使他们之间相互配合,又给他们密信,布置各自的任务。战事来了,情况恰如所料。曹操在此派兵用将正体现了孙子“择人而任势”的精神从而取得了合肥保卫战的胜利。

    一个将领的应变能力也是他为官的魄力。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吴、楚等地诸侯反叛朝廷。危急关头,汉景帝刘启脑中闪过父亲文帝的临终嘱咐:“我死后,如果国家有什么紧急事件发生你可派周亚夫统率汉兵平定乱事。”

    朝廷正是用兵之时汉景帝忙把汉初名将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从中尉一下子晋升为太尉,掌握全国大军。周亚夫临行前,汉景帝再三重托:“如今七国叛乱,情况紧急,国家安危全望将军独挽狂澜!”

    周亚夫接受命令后,统领着三十六位将军,率领部队浩浩荡荡地向东直指吴、楚等七国而来。周亚夫风尘仆仆到达淮阳,察明形势后,亲自向汉景帝呈上一份紧急奏章:“吴、楚的军队轻装简从,行动极其神速,无法跟他们正面交战。希望陛下行欲擒故纵之计,暂时放弃保卫梁地,让叛军占领,然后断绝吴、楚的粮道才能制服这股叛臣贼子。”汉景帝答应了他的要求。

    周亚夫率兵集结在荥阳。吴国叛军正猛攻梁国,梁国吃紧,屡屡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置之不理,却偏偏亲率军队向东北驻扎于昌邑城,挖深城池,坚守不出。

    梁孝王急了,天天派人向周亚夫求救。每次,周亚夫耐心地听完总是“嘿嘿”一笑却仍按兵不动。

    梁孝王恼了,直接上书汉景帝。他派人将一纸告急文书星夜送到京城。汉景帝仔细摊开阅读:“陛下,梁国危在旦夕,周太尉拒不救援!”

    汉景帝也有点着急,认为周亚夫也太过分了,要求他马上出兵救梁。京城使者到达荥阳军营,宣读汉景帝诏书才毕,周亚夫凛然一声发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不能铲除叛贼,周某一人承担罪责!”他仍固守壁垒,不出兵救梁,那宣读诏书的使者只好干瞪眼。

    几乎在同时,周亚夫却已派遣精干的轻骑兵,长驱直入,悄悄断绝了吴、楚军队后面的粮道。吴国军中缺粮,他们在饥饿威胁下仍然强挺着屡屡向汉军挑战,汉军却仍纹丝不动。

    一天晚上,汉朝军队内为是否出兵的事吵闹不停,直至闹到周亚夫帐下。但是,帐内鼾声正浓,周亚夫并没有起床。

    周亚夫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把吴国军队拖疲了,他们急着要寻找突破口。吴王刘濞调兵遣将,围住了昌邑城。一天叛军蜂拥而至袭击昌邑城的东南角。听完军情汇报,周亚夫“嘿嘿”一笑:“刘濞,你瞒得了我?你在声东击西,你佯攻东南,实欲攻西北!”

    周亚夫调动汉营士兵悄悄加强西北角的防备。不过一袋烟工夫,吴国精锐部队果真猛攻西北角。周亚夫手下兵将迅速涌现在城头,矢石如雨而下、吴军哪里攻得进去。刘濞直气得翻白眼,加上手下将士腹内空空饥饿难当,士气一落千丈,大败而走。

    此时,周亚夫长剑一挥,早就准备好的一支精锐劲旅呼啸而出,追击吴兵。吴王刘濞见势不妙,马上抛弃大队人马,只率数千壮兵仓皇逃窜。他们直逃到丹徒县,建筑工事,龟缩自保。一个多月后吴王被越国人斩下了脑袋。吴国叛乱彻底平息。

    历经三个月大小战事,吴、楚等七国叛乱终于平定了。汉景帝也不得不对周亚夫刮目相看。

    用兵的规律是,防守者或进攻者,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进攻或防守,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分散或集中,没有固定不变的原则;前进或后退,没有固定不变的限度;行动或静止,没有固定不变的时间。

    一百多年前,在新疆西边有个小国名叫浩罕。这个小国本来接受清朝封号,是中国的藩属。后来,俄国人不断向东扩张,侵占了浩罕国的大片领土,引起了浩罕国首领阿古柏的不满。俄国就唆使阿古柏侵占我国新疆,以此作为它侵占浩罕的补偿。1865年阿古柏在俄国的纵容下,率兵占领了南疆地区,接着又向北疆扩张,占领了乌鲁木齐。阿古柏的野心越来越大,他宣布在新疆建立“哲德沙尔国”自称国王,扬言要把新疆从中国领土上分裂出去。

    趁阿古柏宣布建国称王的时候,俄国军队也出兵占领了新疆西部的伊犁和附近地区。他们在这里征收赋税,行使国家主权,完全排斥了清朝对伊犁地区的统治。

    1875年5月初,朝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率领大军离开兰州经过河西走廊向新疆进发。到了肃州(今甘肃酒泉)后,他把将领召集起来说:“诸位将军第一次到西北边疆,大概对新疆的情况不太熟悉吧?我自幼爱读史地书和兵书,对新疆的山川地形和历史沿革略知一二。新疆中部有一条大山脉,叫做天山,把新疆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山南叫南疆,山北叫北疆。我们这次进兵,要先攻交通比较便利、我们容易到达的北疆,直取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站稳脚跟以后,再收复其他地方。”将领们齐声说:“一切听从大人指挥。”左宗棠说:“既然如此,诸将听我的命令:大将刘锦棠指挥都统金顺一军,担任主攻;提督徐占彪、张灈一军,把守哈密,配合金顶。从湖广来的楚军驻守敦煌、安西、玉门一线,严防敌军向内侵犯。我在肃州指挥,各军有事,随时前来禀报。”

    部署完毕,左宗棠举行了隆重的祭旗仪式,在庄严的“左”字大旗下全军宣誓:不怕艰难险阻,誓与敌人血战到底,收复祖国河山。然后各军按照左宗棠宣布的作战任务和目标整装出发。

    4月26日,刘锦棠在肃州正式受命出关时,左宗棠又授以“先迟后速,缓进急战”的八字方针。

    这就是左宗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战略部署:先北路后南路。出关后,第一个战役是攻占北疆,收复乌鲁木齐至玛纳斯一带,扼全疆总要之处,为下一步南进准备后方基地。进攻的指导方针则是“缓进急战”。

    左宗棠深谙以静待哗的道理,他所制定的战略部署和作战指导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从敌情来看,先打北路之敌,做到了先挑弱敌打,因为阿古柏比沙俄弱,北路的白彦虎等部又比南路阿古柏滴系弱。从地理上看,先打北路之敌,清军既可依托哈密、巴里坤、古城一带后方基地,又可以割断阿古柏与沙俄的联系,制止沙俄继续东侵,形成对南路阿军的东、北两面逼攻之势。而“缓进急战”的策略则正确地解决了新疆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下作战的后勤保障问题。

    1876年8月,左宗棠指挥清军发起了北疆战役。清军将领刘锦棠按照“缓进急战”的原则,率清军乘夜间敌人睡觉的机会,急速发起猛攻,很快就占领了古牧地,乌鲁木齐守将--投顺阿古柏的中国人白彦虎见势不妙,先行逃跑了。其他敌军见主将临阵逃脱,也跟着败下阵去。清军仅花了10天时间就顺利地占领了乌鲁木齐,很快就收复了伊犁以外的北疆地区。左宗棠的第一步计划顺利实现了。接着就准备向南疆进军。

    1877年4月中旬,左宗棠适时地发起了天山战役。刘锦棠一部攻达坂城,仅用4天时间就全歼守敌,无一漏网。接着分兵一部与他部清军攻克吐鲁番城,前后不到半个月就顺利结束,总计歼敌两万余人,救出百姓两万余人。至此,清军完全打开了进军南疆的门户。

    天山战役结束后,左宗棠又命令部队“缓进”,因为筹运粮草、军饷需要时间。

    清军的“缓进”以及阿古柏因战败恼怒突然中风而死,又客观上促进了阿古柏营垒的分化瓦解,其内部为争权夺利而爆发了一场内乱。这给清军继续进兵造成了新的有利条件。

    左宗棠抓住有利时机部署了南疆战役计划。

    1877年9月下旬,刘绵棠受命发起了南疆战役。他亲率精锐步骑,一个月驰驱3000里,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支持和协助下,一举收复了东四城,十二月又收复了西四城。阿古柏部属除一小部投奔沙俄外,余部全被歼灭。

    这样沦陷十多年的天山南北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彻底消灭了阿古柏的侵略势力。

    兵法中有急进快击,但也可反其道用之,所以说凡事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式,只有灵活运用才会常立不败之地。

    虎钤经·任势

    兵之胜败,非人之勇怯也。勇者不可必胜,怯者不可必败,率由势焉耳。势之任者有五:一曰乘势,二曰气势,三曰假势,四曰随势,五曰地势。势之败者有三焉:一曰挫势,二曰支势,三曰轻势。凡新破大敌,将士乐战,威名隆震,闻者骇惧,回其势而击人者,此之谓乘势者也。将有威德,部伍严整,士有余勇,名誉所加,慑如雷霆,此之谓气势者也。士卒寡少,盛其鼓、张其旗为疑兵,使敌人震惧,此之谓假势者也。因敌疲倦懈怠袭击之,此之谓随势者也。合战之地,便其干戈,利其步骑,左右前后无有陷隐,此之谓地势者也。用兵者乘此五势,未有不能追亡逐败,以建大功也。又若累战累败,吏士畏于战敌,此之谓挫势者也(挫势者,言曾于敌控辱,故言势不利也)。将无威德,谋虑赏罚不当,吏士之心率多离散,此之谓支势者也。吏士喧哗,不循禁令,部伍不肃,此之谓轻势者也。凡用兵有此三者,未有不败军杀将者焉。

    是故乘势在,可以指挥进攻矣;任势在敌,我当有道,反能击之。若夫敌有乘势而到者,未可与战,坚壁固守,待之旷日持久,敌心必缓于始到矣;俟其攻无所拔,掠无所得,敌之众心益以慢矣;当于中夜潜令骁勇袭其营垒,攻其无备,乘其乱出精兵两道击之(地势便则两道出,不便则一道出),壁中鼓噪应之。如此,则可以破其敌者矣。敌有恃气势而到者,可以后潜精兵,伪示以老弱;敌进攻则发伏击之,必胜矣。何谓也?许洞曰:精势在人者,止用勇敢疾速为务,鲜能精谋虑。彼见老弱,必轻进轹陵之,坚阵以俟,一鼓不胜,锋必挫,反为乘矣。敌有以假势而到,旗鼓之盛,埃之多矣(旗鼓或露众或以曳战)。预料敌国兵;如国有十万之众,侵伐之地不及五万之师矣,降之不溢三万矣;国有百万之众,侵伐之地不及五十万之师矣,降之不溢三十万(谓其各有屯授之地及死亡之所,或征兵不能尽到侵伐之地)。

    以此料之,百万之国,其众来者有百万、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万之旗鼓与号令者,必不溢四十万矣,馀皆疑兵也;十万之国,其众来者有四万、五万之旗鼓号令者,此必不溢三万矣,馀皆疑兵也;(敌国大小、敌众多寡,皆以此类数知之也)。是以知旗鼓多者,其兵少矣,不可怖。但以精兵出其不意,必败矣。或敌探我动静者,为我所知,即诈示以疲倦懈怠,使知之。敌必随势而来,预于诸间道及通衢阴伏锐兵俟之(先令细人密探敌人举兵之期,然后设伏以待,亦可),过半则邀击之。敌得地势以薄我,未可与战,坚壁观之,持久则众心怠。夫得敌有挫势者,可以自外击之;敌有支势者,可以自内击之(内攻为用间得其敌心,然后击之也);敌有轻势者,可以突击之(掩不备也)。此随敌三败势攻之也。以此言之,是故多胜者非强也,多败者非弱也,率由势尔。夫水之柔弱,方圆任性而能蹶堤漂石者,水之势也;火之刚炎,亘天而起者,火之势也;薪木既灰而灭影者,木之势也。故用兵之道,既知水火之道,既知水火之旺败,则尽于势之用矣。

    励士第六

    【本篇主旨】

    文中主要强调严明的赏罚制度对于一个军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还不是使军队必胜的保障。应该让兵士乐于去为国作战。并不惧怕死亡。对于如何让兵士能乐死战场,文中提出了要以激励之方法而让人视荣誉为生命。让有功和无功之人同席而座但要给予不同的待遇,这样就会让那些还没建立功业的勇士生发出为国效命的决心。而且要给予那些功臣的家属以照顾,使战士杀敌之时无后顾之忧。

    本篇其实就是对士气之对于军队作战的决定性给了更详细的说明。

    【原文】

    武侯问曰:“严刑明赏,足以胜乎?”

    起对曰:“严明之事,臣不能悉。虽然,非所恃也。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此三者,人主之所恃也。”

    武侯曰:“致之奈何?”

    [起]对曰:“君举有功而进飨之,无功而励之。”于是武侯设坐庙廷,为三行,飨士大夫。上功坐前行,肴席兼重器(1)、上牢(2);次功坐中行,肴席器差减;无功坐后行,肴席无重器。飨毕而出,又颁赐有功者父母妻子于庙门外,亦以功为差。有死事之家,岁遣使者劳赐其父母,著不忘于心。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3)而奋击之者以万数。

    武侯召吴起而谓曰:“子前日之教行矣。”

    起对曰:“臣闻人有短长,气有盛衰。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4)。何者?忌其暴起而害己。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以四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

    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易)[功]。”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

    【注释】

    (1)重器:国家的宝器,这里指宴席上陈设的鼎、爵、觥等贵重器具。

    (2)上牢:又名太牢,古时祭祀时,牛羊猪三牲齐备者为太牢。此处意为高规格的宴席。

    (3)介胄:介,铠甲;胄,头盔。介胄,此处用作动词,指穿戴起甲胄。

    (4)枭视狼顾:枭,猫头鹰。枭视,因其白天视力极差,所以频频察看。狼顾,狼性多疑,行走时常回头看。顾,回头。《注解·直解》:“枭,恶鸟也,昼不见物,故数视。狼顾,狼性慎于行,故数顾。”

    【译文】

    武侯问道:“运用严厉的刑罚和公平的奖赏,就足以取得胜利吗?”

    吴起回答说:“赏罚严明的事,我无法详尽地加以说明,虽然如此,并不能完全依赖于它。发号施令时人们乐于听从,兴师动众时人们乐于参战,冲锋陷阵时人们乐于献身。这三条是君主所依靠的。”

    武侯说:“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

    吴起答道:“国君您挑选有功之臣,举行盛宴来慰劳他们,激励没有功劳的人。”

    于是武侯在宗庙之上设席,分三排宴请士大夫。立过上等功勋的坐于前排,酒莱加上等礼器。立过次等功勋的坐于中排,酒菜加次一等的礼器。没立过功的坐于后排,有酒菜而无礼器。宴会结束后,又在宗庙门外赏赐立功人员的父母妻儿,也都按立功等级为差别。对死于国事的家属,年年派使者慰劳赏赐他们的父母,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

    这种方法实行了三年,秦国出动军队临近西河边境,魏国的将士听到这个消息,不等上司发令,就有上万人穿上盔甲奋勇进攻敌人。

    武侯召见吴起,对他说:“先生以前教导的方法现在见到成效了。”

    吴起对答说:“我听说人有长处和短处,士气也有盛和衰。国君您试着选派五万名没有战功的人,由我率领去抵挡敌军。假如不能取胜,将会被诸侯讥笑,在天下丧失权威。假如现在有一个不怕死的盗贼潜伏在旷野中,派上千的人追捕他,没人不瞻前顾后。什么原因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害怕盗贼突然出来伤害自己。所以一个人拼命足以威慑千人。现在我以这五万人作为不怕死的盗贼,率领着他们去征讨敌军,敌军当然难以抵抗了。”

    于是武侯听从了他的建议,加上战车五百辆,战马三千匹,战胜了秦军五十万人,这是激励将士的功效。

    在开战的前一天,吴起向三军发布命令说:“各位吏士应当服从命令与敌人作战,不论战车和步兵,如果车兵不能俘获敌军的战车,骑士不能俘获敌军的战马,步兵不能俘获敌军的步兵,即使打败敌人也都不算有功。”因此开战的时候,他的号令不多却威震天下。

    【故事论述】

    聪明的用兵者总是善于以己之长,克人之短。

    楚汉之争刘邦和项羽一度在广武长期对峙。

    广武,位于荥阳东北20余里处,本是山谷。广武山,西接汜水,东连荥泽,地势高耸,非常险峻。山中一道涧水,也叫广武。广武涧旁,坐落着两座山峰,相距只有50余米。

    刘邦粮食补给从敖仓源源不断地运来,而项羽却要从南方运粮,并经常受到彭越游击队的烧杀抢掠,所以情况越来越不妙。

    项羽粮草缺乏,忙与项伯、钟离昧等人商议说:“粮草缺乏,难以久待,诸位有何良策?”

    项伯说:“刘邦之父刘太公拘禁在此已经几年,何不请他来,叫他修书给刘邦,令他退兵,然后放他回去。如果刘邦不依,就将太公诛戮,让刘邦成为千古罪人!大王若依此计,可抵百万师!”

    项羽依项伯之计,令人将刘邦的父亲太公从彭城押来。项羽对太公说:“你儿子刘邦一直拥兵反抗我,一点都不顾及你的处境。我今天叫你来,只要你修书一封,令你儿子罢兵息战,我就放你和吕雉回去,让你们父子夫妻团聚,你认为怎么样?”

    刘太公说:“刘邦从小贪财好色,不顾及父母家小,如今以富贵为重,把我们丢在这里不管不问,恐怕写封信没有什么用处。”

    项羽说:“你先写书寄去看他如何。”

    刘太公只得修书一封交给项羽。

    项羽看完说:“刘邦见书如不退兵,真是衣冠禽兽不如。”即差人将书送给刘邦。

    刘邦听说楚使送刘太公家书到来,忙唤张良、陈平问计。

    张良说:“太公送来家书,必是项羽退兵之计。大王见书,不可哭泣,只需如此……”

    刘邦装着酒醉未醒的样子,看完家书,两眼朦胧,随随便便地说:“我与项王北面侍奉怀王,结拜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他的父亲。我父亲在楚地就跟在汉营一样,何必分什么彼此?如果项王杀我父亲天下人不只骂我,也会照样骂他!前日项王杀了义帝,天下诸侯至今咬牙切齿;如果今天又杀我父亲,难道不怕被天下人唾骂?孟老夫子曾说: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你回去对太公说,宽心在项王那里住些日子,就像在我身边一样……”

    说着说着,刘邦两眼微垂,两个女人扶入后面歇息去了。

    楚使回国将所见报告给项羽,将具体过程详述一遍。

    项伯说:“看刘邦的所作所为,最终也成不了什么气候!大王只管准备与他交战,刘邦不可能取得胜利。”

    项羽说:“刘邦这个酒徒,视父母妻子如草芥,怎么能跟他谈论是非?我自有妙计。”项羽下令在峰顶修筑了一个方台,台中放一大俎,把刘老太公押上高台,置于俎上。

    项羽带领众将齐上峰顶,大呼:“请刘邦答话!”

    汉兵见此情景,急忙报告刘邦。

    刘邦振作精神,在众将簇拥下登上峰顶。刘邦看到太公被绑缚在俎上,心如刀绞,但是脸上却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项羽见刘邦上来,高声大吼:“刘邦听着,你如果不快快投降,我将煮了你的父亲!”汉兵一听,都吃了一惊,项羽杀人如麻,凶残无比,于是都将目光一齐投向刘邦。

    刘邦镇静自若,略微向前移移,也大声说,“项羽听着,我与你都北面受封于怀王,早已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今天你如果定要烹杀你的父亲,烹了之后,不要忘记分给我一杯羹!”

    刘邦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两军将士一听此言,都感到一惊,继而窃笑不已。

    项羽一听,顿时找不到恰当的语言,不可想象,天下居然有如此禽兽不如的人,气得面皮变青,用手一指刘邦“你……你……”抽出佩剑要斩太公。

    项伯急忙劝阻:“天下之事尚未可知,不要做得太过分。想争夺天下之人,哪一个会顾及家口。如今杀人之父,有何益处?只不过惹人更加仇恨罢了。”

    项羽大喝一声:“关起来!”

    回头又对刘邦说:“天下大乱已经多年,都是因为我俩的缘故。与其让天下百姓遭受如此苦难,不如今天我俩‘单挑’一决雌雄免去天下苦难。”

    刘邦自知不是项羽对手,当即笑着说:“我愿意斗智不愿意斗力。”

    项羽遇到了这样一个软硬不吃的刺头,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令三位勇士向前挑战。刘邦手下有一位神箭手叫楼烦,箭无虚发,百步穿杨,连放三箭,三名楚军将士被射杀涧前。

    项羽大怒,跃马横枪,亲到涧边挑战。楼烦看见项羽马骏人威,目如闪电,声如震雷,目不敢视,未射先惧,双臂发抖,拉不开弓,迈不开步,抖抖退回营中。

    刘邦看到这种情况,十分吃惊。

    项羽到了涧边指着刘邦说,“刘邦,我跟你斗三合,你若胜了我收兵回去!”

    刘邦也上前去,骂道:“项羽,你不要逞匹夫之勇!自从反秦以来,你犯有十大罪行你知道不知道?第一大罪背叛义帝入关盟约,把我封到巴蜀;第二大罪,残杀大将军宋义,篡夺军权,目无尊长;第三大罪,奉怀王之命救赵,得胜不报,劫持天下诸侯入关;第四大罪,焚烧秦国宫室,挖掘秦始皇帝陵墓,劫取天下财宝;第五大罪,擅杀秦降王子婴,窃取灭秦大功;第六大罪,诈坑秦兵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城南,残暴不仁;第七大罪,擅自分封天下,任人唯亲,分割不均,你的亲信,尽封好地,故将功臣,被逐被杀;第八大罪,放逐义帝,建都彭城,将韩、魏土地占为己有;第九大罪,轼杀义帝,神人共愤;第十大罪,为政不平,主约不信,昏庸无道,天理难容。我亲率仁义之师,联合天下诸侯,共诛人民公敌,你只配与刑徒罪犯交手,你有什么资格跟我对阵?”

    刘邦这一顿数落,把项羽气得眼冒金星,根本不想跟刘邦再说什么,霸王鞭一挥,早就埋伏在涧边的弓弩手,一齐发弩射箭,箭如急雨,纷纷向刘邦飞来。

    刘邦见到情况不妙,正想回马逃走,一箭早射在胸上,一阵疼痛钻心。刘邦害怕搅乱了军心,忙提起右脚,用手摸摸,说:“贼兵射中了老子的脚趾。”

    左右卫士保镖已知汉王用意,忙扶着刘邦,急回大帐,召来医官,取出箭头,敷上金疮药。幸好伤得不重,不至于危及性命。

    项羽看到射中刘邦,心中大喜,由于深涧相隔,无法挥兵追杀,眼看汉兵退去,只好快快收兵回营,派人打探刘邦受伤的消息。

    刘邦受伤躺在床上呻吟,张良强劝刘邦带伤巡行军中,稳定军心。刘邦知道事关重大,只得裹好胸伤,左右心腹扶持上车,巡视军营。汉军大小将士见刘邦尚能巡视,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

    项羽探听到刘邦仍在军中巡视,大失所望,不久只得撤兵。

    刘邦这一励士之举,为其成就帝王基业奠定了基础。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励士

    经曰:激人之心,励士之气,发号施令,使人乐闻;兴师动众,使人乐战;交兵接刃,使人乐死。其在以战劝战,以赏劝赏,以士励士,木石无心,犹可危而动,安而静。况于励士乎?古先帝王伯有天下,战胜于外,班师校功,集众于中军之门。上功赐以金璋紫绶,锡以锦彩,衣以缯帛,坐以重研,享以太牢,饮以醇酒,父母妻子皆赐纹绫,坐以重席,享以少牢,饮以酎酒。大将军捧赐,偏将军捧觞。大将军令于众曰:“战士某乙等奋不顾身,功超百万,斩元戎之首,搴大将之旗,功高于众,故赏上赏,子孙后嗣,长称卿大夫之家。父母妻子皆受重赏。牢席有差,众士咸知。次功赏以银璋朱绶、纹绫之衣,坐以重席,享以少牢,饮以酎酒;父母妻子赠以缯帛,坐以单席,享以鸡豚,饮以酾酒。偏将军捧赐,子将军捧觞。大将军令于众曰:“战士某乙等于勇冠三军,功经百战,斩骁雄之首,搴虎豹之旗,功出于人,赐以次赏,子孙后嗣,长为勋给之家;父母妻子,皆受荣赏。牢席有差,众士咸知。”下功赏以布帛之衣,坐以单席,享以鸡豚,饮以酾酒,父母妻子立而无赏,坐而无席。子将军捧赐,卒捧觞,大将军令于众曰:“战士某乙等戮力行间,劬劳岁月,虽无搴旗斩将,实以跋涉疆场,赐以下赏子孙后嗣无所庇诸”。父母妻子不及坐享,众士咸知。令毕,命上功起,再拜大将军,让曰:“某乙等忝列王臣,敢不尽节,有愧无功,叨受上赏。”大将军避席曰:“某乙等不德,谬居师长,赖尔之功,枭悬凶逆,盛绩美事,某乙等无专善。”退而复坐。命次功再拜上功。上功曰:“某乙等无谋无勇,遵师长之命,有进死之荣,无退生之辱,身受殊赏,上光父母,下及妻子,子其勉旃。”退而复坐。命下功再拜次功。次功坐受曰:“某乙等少猛寡毅,遵师长之命,决胜负于一时,身受次赏,上光父母,下及妻子,子其勉旃。”下功退而复坐。夫如是励之,一会则乡勉党,里勉邻,父勉子,妻勉夫;二会则县勉州,师勉友;三会则行路相勉。闻金革之声相践而出,邻无敌国,邑无坚城,何患乎不勉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