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兵法精粹-孙膑兵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人,生于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大约和商鞅、孟子是同时代的人。他与魏国将军庞涓同时在高人鬼谷子门下学习。后来庞涓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为怕孙膑也来魏国而抢了自己的风头,就把孙膑骗来并设计挖去了孙的膝盖骨,也有一种说法是斩掉了双脚,总之是孙膑这时是不能走路了。并且还在他的脸上刺上耻辱的字。孙膑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装疯得以活命,后来他求助齐国出使魏国的淳于髡帮他逃到了齐国。他在齐国为齐国的将军田忌所赏识,被尊为贵宾。在熟为人知的“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就以不凡的才识为田忌赢得赌注。田忌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正在选有贤才、改革内政、励精图治的齐威王,成为齐国的军师。这之后他帮田忌打了几次胜仗。最著名的就是“围魏救赵”的桂陵战役,这在《擒庞涓》一文中可以读到。另一次马陵之战,这一战使得孙膑报了自己的仇,庞涓在这一役中自杀,详细内容也可以在《陈忌问垒》中了解到。由于孙膑帮田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遭到齐国大臣邹忌的嫉妒。邹忌设诡计使得齐威王不信任田忌,逼得田忌逃亡到楚国,孙膑随往,后来他隐居到楚、越交界地带莒县甲子山终其天年。他在隐居期间与弟子们探讨古今军事作战理论,为后人留下了《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在汉代突然失传,直到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人们才再一次见到了这部残缺的兵书。《孙膑兵法》的出土,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弥补了我国文献资料中对古代阵法记载的不足,为研究古代兵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上编)

    禽(擒)庞涓(1)

    【本篇主旨】

    本篇以故事体裁叙述齐魏桂陵之战,通过叙述战役经过概括了孙膑的军事思想。从行文语气看,大概是由孙膑弟子辑录的,非孙膑自著。本篇史料价值很高,对桂陵之战过程的记述很多地方为《史记》所没有的。

    昔者(2),梁君(3)将攻邯郸(4),使将军庞涓(5)、带甲(6)八万至于茬丘(7)。齐君(8)闻之,使将军忌子(9)、带甲八万至……竞(10)。庞子攻卫,将军忌[子]……口卫,救与……曰:“若不救卫,将何为?”孙子曰:“请南攻平陵。平陵,其城小而县大,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吾将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卫,当途有市丘,是吾粮途绝也。吾将示之不知事。”于是徙舍而走平陵。

    口口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曰:“齐城、高唐。”孙子曰:“请取所……二大夫以臧都横卷四达环涂横卷所阵也。环涂(车皮)甲之所处也。吾末甲劲,本甲不断。环涂击柀其后,二大夫可杀也。”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直将蚁附平陵。挟世环涂夹击其后,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

    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当术而厥。事将何为?”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四百六。

    子曰:“吾。”

    孙子曰:“毋待三日。”

    【注释】

    (1)禽(擒)庞涓:禽:即“擒”字,这里是“制服”的意思。本文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2)昔者:从前。

    (3)梁君:指魏国国君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名莹。魏国在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时由国都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魏又称梁。

    (4)邯郸: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

    (5)庞涓:战国时人,早年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被魏惠王任为将军。

    (6)带甲:穿有铠甲的士兵,此处泛指军队。

    (7)茬丘:地名,其地未详。

    (8)齐君:指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

    (9)忌子:即田忌,也就是《陈忌问垒》篇中的陈忌,陈是原姓,他是齐国的将军,曾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10)竞:通“境”,这里指齐魏边境,大约在济阳(今山东定陶)附近。

    卫:国名,原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春秋时迁都帝丘(今河南璞阳)。

    平陵:地名,即襄陵,是宋襄公所葬之地,原属宋,后归魏,在今河南睢县一带,是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东方门户,为战略要地。

    东阳:地区名,指卫国(都城在今河南濮阳)以南、大梁以东的平原地带。战邑:指平陵。意谓平陵是东阳地区军事上的重要城邑。

    宋:国名,原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战国初期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币丘:地名,在魏国,其地理位置应在今河南商丘(周代原为宋国都城)附近。

    不智事:即糊涂事。

    徙舍:拔营。古代行军日行三十里停下来休息叫“舍”,拔营前进叫“徙舍”。走:急行军,奔向。

    都:齐国称统辖十个州的大城邑为都。都大夫:指治理“都”的长官。这里似指那些率领自己都邑军队跟从田忌的都大夫。

    孰:谁。不识事:即上文的“不智事”,指不识大体,糊涂。

    齐城、高唐:齐国的两个都邑。齐城:疑是齐都临淄(在今山东临淄)。高唐:在今山东高唐、禹城之间。一说为两人名。

    二大夫:原简“夫”写字下有合文符号,读为“大夫”因“夫”字包含“大”字。这是先秦的成文习惯。

    横卷:二邑名。横:通“黄”,指战国时的黄邑。卷:指当时的卷邑。

    环涂:下文屡见,可能是魏军驻地或将领之名。一说“环涂”即“环途”,迂回的意思。另一说为:距国都二百里内为环涂,二百里外为野涂,这是古代的道路制度。

    横卷所陈:横字上缺文疑为“惟”,思念之意;陈字上缺文疑为“遣”字。陈:即今“阵”字。

    (车皮):战车,这里疑借为彼此之“彼”字。或疑为“被”字,被甲,指士兵。

    末甲:前锋部队。

    本甲:后续部队。

    (木皮):疑借为“破”。

    二大夫可杀也:意谓要牺牲“不识事”的二大夫,以此迷惑魏军,使魏军产生齐军软弱无能的错觉。

    段:借为“断”,意谓把齐城、高唐二大夫带领的军队分成两路。

    蚁附:指攻城,形容军士攻城时攀登城墙,如蚂蚁附壁而上。

    挟世:疑是魏军驻地或将领之名。一说借为浃渫,形容军队相连不断。

    术:道路,意谓齐城和高唐二大夫的军队在行军的道路上大败。

    厥:通蹶,率倒,败,崩溃。

    轻车:轻便的战车。意谓请派遣轻快的战车向西直趋魏国国都大梁城郊。

    粱郊:指魏国国都大梁的城郊。

    分卒:指古代一种战斗编组,主要是派出一支兵力,其任务是占领重要地形,追击败退之敌,近似于现在的先遣部队。这里可以理解为派遣少数部队跟随战车前进。

    从:随行。意谓分散兵卒以从轻车。

    示之寡:故意向敌人显示自己兵力不足而诱敌来追。

    辎重:军用物资器材。

    趣舍:趣同趋,行进。舍,停止,休息。趣舍指行军。“兼趣舍”就是急行军,昼夜不停。

    弗息:不停息。

    桂陵:地名,在今山东荷泽东北。

    禽庞涓:《史记·魏世家》记魏惠王十八年齐、魏桂陵之战,没有提到庞涓;其后十三年的马陵之战时,说庞涓被杀,太子申被虏(《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记略同,但谓庞涓自杀)。这里说庞涓于桂陵之役被擒,与《史记》所记不同。

    尽:终,极。意思是称赞孙膑的作为尽善尽美。

    四百六:指有四百零六个字。

    【译文】

    从前,魏惠王将要进攻赵国都城邯郸,派将军庞涓率领八万大军进驻茬丘。齐威王听到这个消息,派将军田忌带兵八万到齐魏边境(今山东定陶附近)……庞涓攻打卫国的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齐将田忌想直接领兵去赵国,救援赵、卫。孙膑说:“想解开纠缠杂乱的绳子,不能乱抓乱扯,排解战斗的人,不要自己也卷入战斗,而要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形成一种迫使敌人改变行动企图的局势,就自然能解围了。”田忌说:“如果不去救赵、卫,该怎么办呢?”孙膑说:“请你向南攻平陵(今河南睢县西)。平陵这个地方,城虽然很小,但辖区很大,人口多,军力强,是东阳地区的军事重镇,难以攻取。我准备用假象来迷惑敌人。我们攻取平陵,南有宋国,北有卫国,进军途中有币丘(今河南商丘),我们的粮食补给道路肯定会被切断。但我们要假装不懂这样做的利害的样子。”于是,齐军拔营开赴平陵。

    到了平陵附近,田忌把孙膑请来,问他说:“现在该怎么办呢?”孙膑说:“你看派哪个都大夫去担任这个不懂兵法的角色好呢?”田忌说:“齐城、高唐两位大夫。”孙膑说:“请你命令这两位大夫,各率所属部队……从四面绕过环涂,列阵直攻平陵,把阵势的侧背对着环涂。环涂是敌军驻地。我们的前锋要猛攻平陵,后续部队不断增援。环涂的敌军必然攻击两位大夫的后方,这两位大夫就可以都败退下来。”于是齐城、高唐的部队兵分两路,由两位都大夫率领着,直奔平陵城,像蚂蚁一样爬城进攻。这时环涂和挟世两地的魏军由侧后夹攻这两支部队,齐城、高唐两支部队就惨败在大路上。

    将军田忌又召见孙膑,问他说:“我们进攻平陵没有得手。齐城、高唐两支部队也进攻时大败。现在该怎么办呢?”孙膑说:“请您立刻派遣轻快的战车向西直奔魏国都城大梁的城郊,以激怒敌人。只派少数兵力跟随战车前进,使敌人误认为我们兵力不多。”于是田忌就这么办了。庞涓果然把军用物资、器材丢掉。日夜兼程赶到大梁,孙膑不等庞涓的军队喘过气来,就在桂陵给魏军以狠狠的打击,活捉了庞涓。所以说,孙膑这一仗可算是打得尽善尽美了啊!

    【故事论述】

    战国时期,齐、韩、魏三国联合起来攻打燕国,燕国眼看危在旦夕,就派太子去楚国请求救援。楚王和燕王很好,立即命景阳为将,率兵前往,以解燕国之围。

    在当时的情况下,直接杀向前线,与三国联军对阵虽然能起到援助燕国的作用,但是,楚国的军队并非十分强大,若贸然向三国联军发起进攻,事必冒极大的风险。

    机智的景阳并没有直接发兵救援燕国,而是选择了三国军队中最为强大,但后防最为空虚的魏国为目标,用一支精干的轻骑偷袭魏国的雍丘,结果,没费多大气力就取得了胜利。

    在魏国的城镇中,虽然雍丘算不上显赫的城市,可一旦被楚军夺去,国内的民心就开始混乱,前线的士气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在攻打燕国的作战时,魏军思乡心切,作战也不如往常英勇了,这就间接地支援了燕国。

    攻占雍丘之后,楚王十分高兴,准备重赏军中将领。可是,景阳却坚持要把雍丘做为礼物奉送给宋王。楚王非常气恼,派人去质问景阳。

    景阳答道:“我们这次发兵的目的,本来是去救援燕国,以解燕国之围的,又怎能为了一座小小的城镇而使亡国的危险降临到我们楚国的头上呢?”

    来人不理解景阳之意,问:“难道我们占据一座小城就会亡国吗?这简直是危言耸听。”

    景阳耐心地解释说:“表面上看,我们占领了雍丘之后,于一方面援助了燕国,另一方面已经占领了一座城市,可称得上一举两得了。可是,如若这样做,祸事也就临头了。楚国虽然是兵强马壮,国力殷实,但与齐、韩、魏三国联军相比,实力还相差甚远。魏国见楚国乘机夺走一座城,也不会甘心,定会回师声讨。到那时,燕国战乱刚停,肯定不能援助我们,我国将独立与三国联军作战,难道战败的危险不就可能降临在我们的头上吗?一旦战败,国家还怎能存在呢?怎能说这是危言耸听呢?假使我们把它送给宋国,宋国的国君一定会特别感激我们,因为他们早就欲得这座城市了。这样,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或许会出兵支援我们。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来人被劝说得心悦诚服,回去如实地向楚王做了禀报,楚王决定将雍城送给了宋国。

    果真,没过多久,三国联军就不再攻打燕国,转而攻打楚国了。魏国的大军驻扎在楚国的西边,齐国的军队驻扎在楚国的东边,楚军的后路也被阻断了,形势非常危急。

    聪明机智的景阳,再次运用“围魏救赵”之计谋,采用了联齐打魏、和东打西的策略,黑夜白昼,景阳不停地派出使者佯往齐军的营地进行谈判,每次去都大肆张扬。白天去时驾着马车,带着丰厚的礼品;晚上去时则点燃灯笼火把,同时还派出疑兵往返于楚韩两军之间。三国的军队看到此情此景之后,均以为楚军在同另外两国在谈判,担心盟军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动。于是,齐军率先撤兵,接着韩国也撤了军。最后只剩下魏国一支军队。他们看到孤军难战,且楚军又很难攻破,也就只好言归于好,罢兵讲和了。

    景阳如此这般地运用“围魏救赵”之计,不仅帮助燕国解除了灭国之危,而且还巧妙地使三国联军不战自退,轻松地取得了胜利。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击虚

    良将之用兵也,何以战无不胜哉?《孙子》曰:“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势虚易于至敌,故良将恒击人之虚焉。所谓虚者,非值其兵之寡弱也。凡守备之懈弛,粮食之匮乏,人心之怯慑,士众之淆乱,城隍之颓淤,兵力之劳倦,壁垒之未完,禁令之未施,贤能之未任,阵势之未固,谋画之未定,群情之未协,地利之未得,若此者,皆虚也。亟选锋冲之,潜兵袭之,未有不得志于敌者。贵在知之极审。一或不审,敌伪虚以诱我,我尝试以漫报,非计矣。如吴子姬光所谓“前者去备撤威,后者敦阵整旅”,则外虚而中实也。如宋将吴磷所谓“弱者出战,强者继之”,则先虚而后实也。如甲士精锐,而外示羸弱;部伍整肃,而佯为散乱;欲进攻而伪不敢争,实严备而虚若弛慢;移军而减灶以示寡,合营而掩旗以示孤;频托忠告以示相亲,显示厚赂以示相悦。凡若此类,兵多诡道,将有奇谋,勿误以为虚而击之也。

    [见威王](1)

    【本篇主旨】

    本篇记述孙膑初见齐威王时所陈述的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孙膑的战争观,核心思想是“战胜而强立”,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制止战争,这和毛泽东所说的枪杆子底下出政权是一个意思。是对儒家以“仁义”应战的思想的否定。

    【原文】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2),非士恒势也(3)。此先王之傅道(4)也。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5)。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6)也。是故(7)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8)者亡,而利胜者辱(9)。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事备(10)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尧有天下之时,黜王命而弗行者七,夷有二,中国四,素佚而致利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昔者,神戎战斧遂;黄帝战蜀禄;尧伐共工;舜伐而并三苗,管;汤放桀;武王伐纣;帝奄反,故周公浅之。故曰,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捝。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

    【注释】

    (1)见威王:这个篇题本来没有,是后人整理竹简时加上去的。此篇主要记载孙膑初见齐威王时,陈述他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2)兵:指战争。

    (3)士:借为“恃”,意谓军事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有利形势可以依赖。

    (4)傅:借为“敷”,布,施,意谓这是先王所传布的道理。一说“傅”为“传”字之误。

    (5)在:存。

    (6)社:土地之神。稷:五谷之神。社棱:即代表国家。

    (7)是故:因此,所以。

    (8)乐兵:好战。兵:指战争。

    (9)利胜:贪图胜利。辱:受辱。

    (10)事备:做好战争的准备。

    委:委积,即物资储备。

    义:正义。

    黜:废,去。

    夷:指古代我国东方地区的部族。夷有二:指少数民族九黎和三苗。

    中国:中原地区。中国四:指汉族中的浑敦、穷奇、共工饕餮四凶和鯀。四:疑当作“五”。

    此句上文残缺,原文大概是说帝王不能无所作为而致利。素:平日。佚:同“逸”,安闲,安逸。

    昔者:从前。

    神戎:即神农。据《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后徒鲁(今山东曲阜)”。斧遂:或作补遂,或作辅遂,是两个氏族,补在今河南新郑,遂在今河北安肃。据《路史·后纪三》记载,神农氏时,补、遂不听命,就“伐补、遂,而定万国”。这是我国传说中最早的一次战争。神农进军路线大致是从豫东平原出发,渡睢水先与斧战,得胜之后,再沿古大野泽(今山东钜野县北)向东北继续前进,渡汶水再与遂战,获胜后,定居曲阜。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蜀禄:一作独禄(《逸周书》),即涿鹿,地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战国策·秦策》记载:“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史记·五帝本纪》也有所记载。

    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名放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相传尧曾与共工作战。《史记·五帝本纪》有“流共工于幽陵(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北)”的记载。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姓姚,有虞氏,名重华。疑是古代部落名,一说是三苗首领名。并:借为“屏”,屏除,放逐。三苗:古代部落名,也叫有苗、苗民。传说舜曾征伐过南方部落三苗,把他们驱逐到西方。

    汤:商朝开国国君。桀:夏朝最后的国君。放:流放。汤灭夏后,将桀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县东北)。

    武王:指周武王,周王朝的建立者。纣:即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个王。公元前1066年周武主率兵伐纣,在牧野(今河南汲县北)一战击败商军,商纣自杀,商灭,周王朝建立。

    帝:疑是“商”字之误。奄:商的同盟国,在今山东曲阜东。

    周公:周武王弟,名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周公辅政。浅:通“践”,有毁灭之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灭商后,被封为诸侯的纣王之子武庚又联合奄、徐等国叛周,被周公征服。

    五帝:关于“五帝”,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有三种说法。一、据《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二、据《礼记·月令》,指大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三、据《尚书序》,指少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责:通“积”,指推行。

    式:用。

    垂衣常:指安居无为,譬喻雍容礼让,不进行战争。衣常:即衣裳。

    捝:强取。争捝:即争夺。

    绳:纠正,意谓以战争解决问题。

    【译文】

    孙膑拜见齐威王,对齐王说:“军事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有利形势可以依赖,这是先王传下来的道理。打了胜仗,可以挽救危亡的国家和宗族,使其继续生存下去。打了败仗,就要割让土地,危及国家和宗族的生存。所以用兵的人不能不懂得这个道理。可是好战一定会亡国,一味追求胜利的人,也一定会蒙受失败的耻辱。打仗不是好玩的,而胜利更不该一味的追求。只有在做好了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才可以行动。这就是之所以城池虽小,而能够坚固防守,是因为有了充足的物资储备。兵卒很少,可军队的战斗力却很强,是因为自己所进行的是正义战争。那些固守却没有物资储备的,或者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天地之间就没有人能够使它防守坚固,战斗力强大。尧统治天下的时候,违抗他命令的有七个诸侯国,少数民族有两个,在中原有五个……(可尧却能拥有天下)这就是说明帝王不能无所作为而致利。打了胜仗,国家强盛了,天下就都服从他。从前,神农讨伐补、遂,黄帝在涿鹿打蚩尤,尧讨伐共工,舜讨伐并且驱逐三苗放逐于远方……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商纣的儿子武庚与徐国、奄国一齐叛乱,周公就用武力消灭了他们。所以说,那些品德不如五帝,才能不及三王,智慧不如周公的人,还说什么‘我要推行仁义,崇尚礼乐,雍容礼让以消除战争’,这些办法尧舜并不是不想使用,而是事实上难以做到,所以迫不得已才用战争解决问题。

    【故事论述】

    1853年,太平天国发生内讧,各将领之间相互残杀。清军乘天京内讧的大好时机,加紧了对天京的围困,在长江南北各建一个兵营,屯兵数万,隔江呼应,并且截断了天京的交通和粮道,天京之势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只好重用洪仁玕及李秀成、陈玉成等年轻将领。重新获得平静的天京上下一片沉闷,天京内讧的阴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人们心上,太平军必须要用军事上的胜利来振奋一下人心。

    1860年初,驻军江南的清军活动猖獗,在天京城外不停地添筑堡垒,增掘长壕,修建大量工事,加紧对天京的进攻。洪仁玕和李秀成多次到城外远眺清军的工事,李秀成凭着他多年在前线拼杀的经验,认为太平军不能与清军硬拼,他说:“敌人的战壕已把天京团团围住,我们要冲出去,恐怕要死伤过半。”

    洪仁玕听了点点头叹息说:“只要敌人的江南大营存在一天天京就会被围一天,如今是战不能战,守不能长久,天京的粮食马上要面临困难……”

    洪仁玕的话还未说完,李秀成突然插了一句:“敌人断我粮道,我为何不能断敌粮道呢?”

    这句话提醒了洪仁玕,他略加思考,高兴地说:“对,我们也可以切断敌人的粮道啊。敌人的粮饷出自苏南和浙江,我只要派一部兵力去攻打杭州、湖州等地,江南大营必然分一部分兵力去救。然后我们乘敌分兵之际,突然回师,杀个‘回马枪’,与京城的守军里应外合一定能击溃江南大营。”

    李秀成也认为这是一条妙计,他说:“对啊,这不正是古代兵法所说的‘攻其必救’吗!”

    洪秀全虽然觉得这一行动有些冒险,但他见李秀成态度坚决、胸有成竹,况且他本人也实在是无计可施,最后就同意了这个方案。

    1860年2月10日,李秀成率领精锐由芜湖出发,昼夜疾驰,3月5日占领湖州,缴获大量清军军装和旗帜;他又让所有人化装成清军,避开大道,沿莫干山东麓直向杭州。

    3月11日,李秀成突然出现在杭州城下,吓得杭州官员惊慌失措,守城的清军将领不得不火速向江南大营报告:“守城无策,退敌无兵。”请求火速支援。

    3月19日,李秀成攻破杭州城门,清军见城门已破,立即溃不成军,李秀成率军占领全城,并处死浙江巡抚。

    杭州的失守,使清军江南统帅深感恐慌:杭州不仅是天京的门户,也是保障清军粮食的要道,杭州被太平军占领就像清军的喉咙被捅了一刀,于是清军统帅急忙令总兵张玉良自天京率军救援杭州。

    23日,清军进抵杭州城下,在杭州城周围扎营十多座。第二天清军总兵张玉良见杭州城上遍插旗帜,城墙上的卫兵军容整齐,斗志昂扬,而且他早知李秀成作战勇敢,于是打消了攻城的念头。他哪里能想到,这些人是城中仅有的几百名太平军,大部队在李秀成率领下已连夜回天京去了。

    4月8日,李秀成率部攻下通向南京的要地--建平(今安徽宣城市郎溪),他立即会合太平军主将杨辅清、李世贤等人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如何进援天京。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清军部分主力被吸引到杭州,正是破清军江南大营的最好时机,应分路向天京进攻,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根据大家的提议,李秀成把太平军分为四路,分别由杨辅清、李世贤、刘官芳和他本人率领,采取大包围的方法,从四个方向直攻天京。

    4月29日,太平军各路大军秘密进至天京周围,并与城里的太平军约定内外夹击的时间。5月1日,他们城里城外相互接应,一夜之间,清军有“万里长壕”之称的江南大营灰飞烟灭。

    智破江南大营是太平天国在对清军作战中最成功,最出色的一次战役,他们通过攻打杭州城来调动清军,分散了清军实力,然后内外夹击,一举突破了清军对天京的长期围困。这次胜利,暂时缓解了天京外围的压力,也让内乱过后的太平军缓了一口气。可见“势”的转换是多么的微妙,本来已处死地的太平军上下齐心竟战胜了当时非常强大的清军。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誓师

    《吴子》有言:“百姓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胜。”未有义声煌煌,而三军之锐气不倍为鼓舞者也。故出兵之际,则陈师而誓之也。其声罪欲明,约束欲严,赏格欲厚,刑章欲肃。夫声罪明则军威张,约束严则纪律正,赏格厚则士乐趋,刑章肃则人警畏。此自《甘誓》、《汤誓》以来,所必重也。故为将者,毋以为故事而漫尝之。忠义慷慨,激扬吏士,庆赏刑罚,申饬再三,争先用命,同立功名,贵贱相忘,祸福与共,自可目无强敌,威自百倍矣。

    威王问(1)

    【本篇主旨】

    本篇记述孙膑与齐威王、田忌关于用兵的问答。前一部分讨论战术指挥问题,就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作战方法。后一部分集中论述“必攻不守”的战略思想,以及治军、地形、阵法的一些问题。

    【原文】

    齐威王问用兵孙子(2),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3),皆坚而固,莫敢先举(4),为之奈何?”

    孙子答曰:“以轻卒尝之(5),贱而勇者将之(6),期于北(7),毋期于得(8)。为之微阵以触其侧(9)。是谓大得(10)。”

    威王曰:“用众用寡有道乎?”

    孙子曰:“有”。

    威王曰:“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

    孙子再拜曰:“明王之问。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命之曰赞师。毁卒乱行,以顺其志,则必战矣。”

    威王曰:“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

    孙子曰:“命曰让威。必臧其尾,令之能归。长兵在前,短兵在,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毋动,以待敌能。”

    威王曰:“我出敌出,未知众少,用之奈何?”

    孙子[曰]:“命曰险成,敌将为正,出为三阵,一能相助,可以止而止,可以行而行,毋求……”

    威王曰:“击穷寇奈何?”

    孙子[曰]可以待生计矣。”

    威王曰:“击均奈何?”

    孙子曰:“营而离之,我并卒而击之,毋令敌知之。然而不离,按而止。毋击疑。”

    威王曰:“以一击十,有道乎?”

    孙子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威王曰:“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也?”

    孙子曰:“其阵无锋也。”

    威王曰:“令民素听,奈何?”

    孙子曰:“素信。”

    威王曰:“善哉!言兵势不穷。”

    田忌问孙子曰:“患兵者何也?困敌者何也?壁延不得者何也?失天者何也?失地者何也?失人者何也?请问此六者有道乎?”

    孙子曰:“有。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曰,三里沮洳将患军,涉将留大甲。故曰,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壁延不得者渠塞也,奈何?”孙子曰:“鼓而坐之,十而揄之。”

    田忌曰:“行阵已定,动而令士必听,奈何?”

    孙子曰:“严而示之利。”

    田忌曰:“赏罚者,兵之急者耶?”

    孙子曰:“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

    田忌曰:“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

    孙子曰:“非也。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

    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则其急者何也?”

    孙子曰:“缭敌计险,必察远近,将之道也。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骨也。”

    田忌问孙子曰:“张军毋战有道?”

    孙子曰:“有。萃险增垒,诤戒动,毋可毋可怒。”

    田忌曰:“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

    孙子曰:“有。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

    田忌问孙子曰:“锥行者何也?雁行者何也?篡卒力士者何也?劲弩趋发者何也?剽风之阵者何也?众卒者何也?”

    孙子曰:“锥行者,所以冲坚毁锐也。雁行者,所以触侧应[也]。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劲弩趋发者,所以甘战持久也。飘风之阵者,所以回[也]。众卒者,所以分功有胜也。”

    孙子曰:“明主、知道之将,不以众卒几功。”

    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吾闻素信者昌,立义,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齐三世其忧矣。”

    “善则敌为之备矣。”孙子曰……

    ……孙子曰:“八阵已陈……

    ……孙子……

    ……倍人也,案而止之,盈而待之,然而不……

    ……无备者困于地,不者……

    ……士死而傅……

    【注释】

    (1)威王问:此篇主要记载孙膑与齐威王、田忌关于用兵的问答。

    (2)齐威王问用兵孙子:齐威王向孙子请教用兵的道理。

    (3)相望:对峙。

    (4)举:采取行动。

    (5)轻卒:干练迅猛的部队。尝:试探。

    (6)贱:通“践”,实践。将:带领。

    (7)期:希望,企图。北:败。

    (8)得:得胜。

    (9)微:隐蔽的。即用一部分隐蔽的兵力袭击敌军的侧面。

    (10)大得:很大的收获,也就是最好的办法。

    命:名。

    赞师:出师,兵法术语,指引诱敌人出战。

    卒:古代军队组织的一种单位,一百人为一卒。行:古代军队组织的一种单位,二十五人为一行。

    让威:兵法术语,避开敌人锋芒,防止硬拼,对敌示弱,出其不意地进行攻击。

    臧:疑为“藏”。意谓隐蔽好后面的部队,以便随时可以撤退。

    长兵:长柄兵器,如戈、矛、戟等。短兵:短柄兵器,如刀剑、匕首、斧钺等。

    流:流动的。弩:用机械发箭的弓。流弩:即机动的弩兵。意思是在危急时刻,以机动的弩兵救援。

    急:危急。

    能:通“罴”,“罴”通“疲”,疲惫。

    险成:险阵之意。

    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

    可以待生计矣:等待生存的机会。

    均:势均力敌。

    营:迷惑。离:分离。指迷惑敌人,使之分散兵力。

    并卒:集中兵力。

    案而止:指我方按兵不动。案通按。

    疑:指情况不明的敌人。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二句见于《孙子·计篇》。

    平:平坦。齐:严整。本句意为地形和士卒条件都很好,却打败仗。

    合:交战。北:败。

    锋:刀刃。《十阵》篇用剑解释阵势,也是此意。

    素:平时,一贯。听:服从命令。

    信:守信用。

    不穷:指奥妙无穷。

    患:妨碍。

    困:困窘。

    壁延:坚固的工事和退却之路。

    洳:即沮洳,指沼泽泥泞地区。本句意思是周围若有三里沼泽泥泞地带,则将成为军队作战的隐患。

    大甲:重型装备,指车马辎重。

    塞:疑借为“渠幰”,即渠幨,是张设在城上防矢石的设备。一说是蒺藜。

    “……壁延不得者塞也……”是孙膑的话,“奈何?”应是田忌的话,其间有脱字。

    鼓:击鼓,古代击鼓表示进攻。坐:疑借为“挫”。此句可能是说用进攻来挫败敌人。

    揄:引诱,调动。

    行陈(阵):阵势。

    动:指作战。听:听从。

    严:指军纪严明。视:借为“示”,表示,让……看到。利:利益,奖励。

    急者:最要紧的事情。

    正:纠正。乱:无纪律。正乱:整饬军纪。

    畏上:敬畏上级。

    益胜:有助于取胜。

    权:权变,权术。势:势力。谋:计谋。诈:欺骗。

    忿然作色:愤怒地变了脸色。

    善者:指善于用兵者。

    子大夫:敬称,此处指孙膑。

    缭:即“料”,估计,分析。

    察:审察。

    必攻不守:指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空虚之地。

    张军:即陈兵,摆开阵势。

    倅:借为“萃”,居止的意思。矰:增高。

    诤:通“静”,止。戒:戒备。

    埤:同“陴”,城垛。广志:发扬士气。

    正:通“政”。辑:团结。

    锥行:指锥形阵,可参见《十阵》。

    雁行:指雁行阵,可参见《十阵》。

    篡:选。选卒:经过挑选的善战士卒。

    劲弩:强弩。趋发:急速发射利箭。

    剽风之阵:阵形不详,可能是一种突击分队用以迂回袭击敌人的队形。

    众卒:与“选卒”相对,指一般士卒。

    绝:穿过,破。绝阵:冲锋陷阵。

    道:法则,规律。

    几:希冀。

    威王问九,田忌问七:“九”和“七”疑指威王与田忌所问问题的数目。

    几:几乎,将近。

    达:明白,通达。道:规律,原则,要领。

    穷兵:指穷兵黩武,用兵过多。

    齐三世:指齐威王、宣王、湣王。威王、宣王时,国势很强,至湣王末年为燕国所败之后,国势逐衰。从威王至湣王,恰为三世。由此看来,《孙膑兵法》可能是孙膑后学在湣王以后写定的。

    案:即“按”,牵制的意思。

    【译文】

    齐威王向孙膑询问用兵的要领,说:“两军旗鼓相当,双方将士互相对峙,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率先采取行动,该怎么办呢?”孙膑回答说:“用轻装部队去试探敌军,用地位低下而勇敢的人担任指挥,只许败退,不要取胜。同时还要用少部分隐藏的兵力去袭扰敌人的侧面,这是最好的刺探敌情的方法。”

    威王问:“使用强大兵力和使用弱小兵力,在指挥作战上是各有其规律吗?”孙膑回答说:“有。”威王问:“我的兵力强,敌人兵力弱;我的部队多,敌人的部队少,怎么办呢?”孙膑连拜两次,然后说:“这是英明的君主所提的问题啊!兵多又强,还要考虑到如何指挥的问题,这就已经掌握了安邦定国的方法了。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采用“赞师”战术。要故意使队列显得很混乱,以迎合敌人求胜的愿望,就能诱敌来战了。”

    威王问:“敌人部队多,我的部队少;敌人兵力强,我的兵力弱,又该怎么办呢?”孙膑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避开敌人的锋芒,妥善隐蔽好后方的部队,以便必要时能顺利撤退。把使用长兵器的士兵安排在前面,把使用短兵器的士兵安排在后面,再配合机动的弩兵,用来支援危急的部队。不要轻易行动,等到敌人疲惫后再和它决战。”

    威王问:“敌我同时出战,又不知敌兵的多少,该怎么办?”孙膑说:“这要用险阵,险阵,就是当敌人采用常规战法时,一般部署为三阵……可驻扎就驻扎,可前进就前进……”

    威王说:“攻击走投无路的敌人,该怎么办?”孙膑回答说:“使敌人自以为有生路可寻。”

    威王问:“攻击与我兵力相当的敌人,该怎么办?”孙膑说:“采取迷惑敌人的办法,使其兵力分散,而集中我军力量打击他,但万万不可让敌人知道我方这个意图。如果敌人不分散其兵力,我方就暂时按兵不动,不要贸然去攻击情况不明的敌人。”

    威王问:“和力量十倍于我的敌人作战,有办法吗?”孙膑说:“有。要出乎敌人意料之外,攻击他们没有防备的地方。”

    威王问:“地形平坦,士卒严整,与敌人交锋却失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孙膑说:“这是因为阵势中没有精锐的前锋。”

    威王问:“要使士兵们平时就养成服从命令的习惯,该怎么办呢?”孙膑说:“作为将领的平时就要恪守信用。”威王问:“你讲得很好,兵法真是奥妙无穷啊!”

    田忌问孙膑说:“什么会妨碍军队的行动?什么可以使敌军陷于困境?壁垒延道不能攻克的原因是什么?失掉天时是什么原因呢?失掉地利是什么原因呢?失掉人心是什么原因呢?请问这六个问题有什么规律吗?”孙膑回答说:“有。给军队带来灾祸是不利的地形,使敌军陷于困境的是险要地形。所以说,周围若有三里沼泽泥泞的地带,就将成为军队的祸患……要通过沼泽的泥泞或渡过江河,会阻滞重兵士和战车的通过。所以说,不利地形是军队的最大妨碍,险地足以困住敌军。壁垒延道不能攻克,则是因为敌人建有防御设施……”

    田忌问:“……怎么办呢?”孙膑说:“采取攻势挫败敌人,用各种方法引诱敌人。”

    田忌问:“阵势确定后,要使将士行动完全听指挥,该怎么办呢?”孙膑说:“要严格执行军纪,要论功行赏。”

    田忌说:“赏罚是用兵最要紧的事情吗?”孙膑说:“不是。赏可以使士卒高兴,令他们拼死作战。罚可以用来整顿军纪,令部下敬畏上级。这些办法,虽然都有助于取得胜利,但还不是用兵最要紧的事。”

    田忌说:“权、势、谋、诈,是用兵最要紧的事情吗?”孙膑说:“不是。权是用来调集部队的。势是用来使士兵勇敢作战。谋是用来使敌军放松警惕无法防备的。诈是用来使敌人陷于困境的。这些虽然都有助于取得胜利,但不是用兵最要紧的事情。”

    田忌生气地说:“这六样事情都是善于打仗的人所使用的办法,你却不这样认为。那么,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呢?”孙膑说:“分析敌情,研究地形,准确计算敌我距离的远近……这是统帅军队的主要任务。准确地打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这才是用兵最要紧的原则……是核心问题。”

    田忌说:“摆开阵势而不要与敌人交战,有什么办法吗?”孙膑说:“有。占据险要地形,增高壁垒,严加戒备,按兵不动,不可……不可被敌人激怒。”

    田忌问:“敌军众多而且勇猛,又必须交战时,有什么办法可以取胜呢?”孙膑说:“有。加强壁垒,激励士气,严明法令,整饬部队,团结士卒,但要避开敌人的锐气,使其骄傲,要使敌军频繁调动,使之筋疲力尽,然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还要用这些办法跟敌人持久作战。”

    田忌问:“锥行阵作用是什么?雁行阵作用是什么?选拔善战的士卒作用是什么?强弩急射作用是什么?剽风阵有什么作用?一般士兵作什么用?”孙膑说:“锥行阵是用来突破坚固阵地,摧毁敌人的精锐部队的。雁行阵是用来进攻敌人侧翼以应突变的。选拔善战的士卒是用来攻破敌阵,俘虏敌人将帅的。强弩急射是用以持久作战的。剽风阵是用来包围、迂回敌人的。一般的士兵是用来分担各项任务,同心协力,共同取得胜利的。”孙膑接着说:“明智的君王和懂得作战规律的将帅,都不指望靠士卒众多而求得有功。”

    孙膑出来后,他的学生问他说:“威王、田忌君臣二人提的问题怎样?”孙膑说:“威王问了九个问题,田忌问了七个问题,他们基本上懂得用兵,但还没有达到掌握战争规律的程度。我听说平时讲信用国家就会昌盛,讲仁义……喜欢用兵而无所准备的必然受到损伤,穷兵黩武必遭灭亡。齐国三代以后就要令人担忧了。”

    【故事论述】

    公元1189年,27岁的成吉思汗初登汗位时就已是久经沙场的常胜将军了。

    他根据历次遭受突袭的经验,成立了护卫队,以警卫他的营帐:建立了保护和照管马群的专门机构,日夜训练战马;设置了专管车辆的职司,“名为急使”,以备发生重大事件时可以像“箭”一样差遣到各处去。这些措施迅速巩固了他的权力和地位,为其统一蒙古诸部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吉思汗首战札木合,虽以失败告终,但是,札木合凶残地虐待俘虏的兽行,激起了极大的民愤。许多人纷纷倒戈投靠铁木真,背弃札木合,从而,铁木真转败为胜,实力大增。札木合不甘心失败,纠合塔塔尔等十一个部落的三万余人,攻打铁木真。铁木真遂与脱里王汗联军,迎战札木合于海拉尔河一带,最后,大败札木合联军。

    公元1202年,铁木真发动对塔塔尔部的征讨,他号令全军将士:“如果战胜敌人,不许贪财恋物,胜利后,财物由大家分配!”这一仗,彻底歼灭了塔塔尔部。随后,他开始为长子术赤向脱里王汗的女儿求婚,以加强两部落的联盟。但遭到脱里王汗狂妄无知的儿子桑昆的拒绝,并在札木合的挑唆下,企图诱杀铁木真。从此,脱里王汗与铁木真反目成仇,拉开了两人争夺蒙古江山战争的序幕。铁木真为了同脱里王汗决战,于是广收民心,争取时间,积极备战,一面派使者去议和。他在“议和书”上情真意切地写道:“汗父,可记得,你叔父古儿汗将你围困时,是我父也速该搭救,才使你安然脱险。这是我家有恩于你的第一回,之后,你又为乃蛮所攻,为蔑儿乞所逼,是我解救了你才恢复了你的部众。这是我家有恩于你的第二回……汗父,你当不会忘记我俩曾盟约发誓:如有毒蛇处在我们两人之间,进行挑拨,勿中其计。我作为你的儿子,从未说过‘得之过少’,或‘得之过劣’,而今天,你却要杀我,这究竟是谁的过错?”这份议和书,历数了两人之间多年的恩恩怨怨,以“哀兵必胜”的智谋,向脱里王汗宣战。

    蕴酿许久的战争终于爆发了,两军经过三天激烈的浴血厮杀,铁木真一举打败了脱里王汗的主力,其子桑昆落荒而逃,后被突厥人杀死。王汗逃至乃蛮境内,被其部将所杀。王汗部覆灭后,成吉思汗成为蒙古最强大的统治者,然而,西部的乃蛮部仍与其对抗。为彻底粉碎这块统一蒙古的绊脚石,铁木真决定发兵进攻乃蛮部。

    公元1204年春,铁木真亲率大军出征,突袭乃蛮部。该部太阳汗不把铁木真放在眼里,让儿子率军应战,自己与铁木真的宿敌札木合在杭爱山上观战。突然,蒙古军中冲出四员猛将,锐不可当,直扑乃蛮军。太阳汗心惊胆战地问札木合:“那几个像狼追逐群羊的人,是什么人?”扎木合答道:“那就是成吉思汗最凶猛的‘四狗’哲别、忽必烈、者勒蔑和速不台!他们有铁一样的头骨,凿子一样的嘴,锐利的舌头,钢铁般的心……”正说着,速不台等四员大将已杀来,乃蛮将士纷纷成了阶下囚、刀下鬼。不到几回合,强盛一时的乃蛮部彻底毁灭了。太阳汗及许多将士战死,其子远逃西辽,最后被蒙古军所杀。1206年,铁木真又消灭了最后一个不肯降服的蔑儿乞人,征服了西抵阿尔泰山,东到黑龙江上游各部落。他以辉煌的战绩统一了长年混战的草原上的各部落,成为第一个统治蒙古的大汗王。但成吉思汗称王后,并不以此为满足,继续向外扩张。

    公元1210年,成吉思汗开始向占据中原半壁江山的女真人发动进攻。此时,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帝国已丧失了往日灭辽攻宋的气焰,在蒙军的强大攻势下完全没有反攻的能力,节节败退。蒙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金国的都城中都(今北京)。

    十年后,成吉思汗率军西征中亚,攻下花刺子模(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及都城玉龙杰赤(今土库曼斯坦乌尔根奇),还占领了呼罗珊全境,兵至克里木半岛和印度河。不久,他再次领兵出征西夏,获胜。第二年,西夏亡,成吉思汗亦病死于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军中,享年65岁。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远略

    天下良将少而愚将多,故多狃近利而遗远略也。务远略者,虽无一时可喜之功,而有制胜万全之道。不以小胜而喜,不以小败而忧,不以小利而趋,不以小害而避。洞达利害,兼览始终。其静俟若处女,其秘密若神明。其期许也若落落难合,其持众也慎,其虑事也详,其料敌也审,其应变也舒,其投机也捷。非必取不出众,非全胜不交兵。缘是万举万当,一战而定,国无遗寇,勋无与匹。譬若弈者,高著低著,人谓可略,到头一著,则乾坤老而始信敌手之稀。譬若良医,平和之剂,似无速效,而起死生,则众不能,而独妙刀圭之用。为将亦然。

    问垒(1)

    【本篇主旨】

    陈忌即田忌。本篇记述田忌与孙膑之间的军事问答。主要说明在未能构筑壁垒时,如何组织、配备各种兵力进行作战。论述时以马陵之战为例,从而在战术部署方面补充了马陵之战的史实。

    【原文】

    田忌问孙子曰:“吾卒少不相见,处此若何?”曰:“传令趣弩舒弓(2),弩……不禁(3),为之奈何?”孙子曰:“明将之问也。此者人之所过而不急(4)也。此之所以疾……志也”田忌曰:“可得闻乎?”曰:“可。用此者,所以应卒(5)窘处(6)隘塞(7)死地(8)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而擒太子申(9)也。”田忌曰:“善。事已往而形不见。”孙子曰:“蒺藜(10)者,所以当沟池也。车者,所以当垒[也]。[者],所以当堞也。发者,所以当埤倪也。长兵次之,所以救其隋也。从之者,所以为长兵也。短兵次之者,所以难其归而徼其衰也。弩次之者,所以当投机也。中央无人,故盈之以……卒已定,乃具其法。制曰:以弩次蒺藜,然后以其法射之。垒上弩戟分。法曰:见使牒来言而动……去守五里置候,令相见也。高则方之,下则圆之。夜则举鼓,昼则举旗。”

    ……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轸之于兵也,未……

    ……无以军恐不守。”忌子曰:“善。”田忌问孙子曰:“子言晋邦之将荀息、孙[轸]……

    ……也,劲将之阵也。”孙子曰:“士卒……

    ……田忌曰:“善。独行之将也。

    ……言而后中。”田忌请问……

    ……人。”田忌请问兵情奈何?

    ……见弗取。”田忌服问孙……

    ……橐焉。”孙子曰:“兵之……

    ……应之。”孙子曰:“伍……

    ……孙子曰:……

    ……见之。”孙子……

    ……以也。”孙……

    ……将战书,所以哀正也。诛规旗,所以严后也。善为阵者,必贤……

    ……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孙氏者……

    ……求其道,国故长久。”孙子……

    ……问知道奈何。”孙子……

    ……而先知胜不胜之谓知道。战而知其所……

    ……所以知敌,所以曰智,故兵无……

    【注释】

    (1)陈忌问垒:陈忌,即田忌,陈、田二字古代音近通用。垒:古代军营四周所作的防御工事。此篇主要记载田忌与孙膑关于筑垒和防守阵垒的军事问答。

    (2)禁:制止。

    (3)过:忽视。

    (4)急:要紧的。

    (5)应卒:应付突然发生的不利情况。卒,通“猝”。

    (6)窘处:困难窘迫的境地。

    (7)隘塞:指两旁高峻的窄地。

    (8)死地:力战则生,不力战则死的地方。

    (9)“庞”下所缺之字当为“子”或“涓”字。太子申:魏惠王的长子。本句所说可能是指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0年,田忌、孙膑领兵十万攻魏救韩。魏惠王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军迎击齐军。孙膑用“减灶诱敌,设伏围歼”之计,诱使庞涓兼兼程追赶齐军,在马陵道陷入齐军包围,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10)蒺藜:本为生于道路两旁的野生植物,秋天结果,大如酸枣,有能伤人的硬刺。军用蒺藜:古代用木或铁制成的带刺的障碍物,布在道路上以阻碍敌军前进,因与蒺藜果实形似,故也称“蒺藜”。

    沟池:护城河。

    垒:营垒,此处指作战时用战车设的临时营垒。

    堞(die):城上无孔的矮墙。又称女墙。

    发:疑借为“瞂(fa)”,即盾。

    俾倪:即“埤堄”,指城墙上有孔的矮墙,俗称城垛。

    隋:疑借为“隳”,毁坏。

    从:借为“鏦”,短柄小矛,介于长兵器与短兵器之间。

    徼:通“邀”,截击。衰,疲惫。

    投机:抛石机。意谓弩的作用相当于抛石机。

    乃具其法:法,法则、条件。本句意即具备了城垒防御作战的条件。

    制:兵制,疑指某各古代军制佚书。

    弩戟分:分,半。本句意为弩和戟各占一半。

    牒:用以记事的竹板。

    去守五里置候:去,距离。候,斥候,即哨兵。意谓距守望之处五里设置哨兵。

    高则方之:在高处就建成方形。

    下则圆之:在你处就建成圆形。

    晋邦:晋国。

    荀息:春秋时晋国名将。

    孙轸(zhen):疑即“先轸”,春秋时晋国名将。

    自此以下各简,字体与本篇前面的简文相似,内容也大都是记田忌与孙膑的问答,但所言之事似多与‘问垒’无关。疑《陈忌问垒》篇原来包括数段,可能第一段记‘问垒’之事,后面的段落另记他事。

    这里大概是把孙武、孙膑的军事理论作为一家的学说看待。“明之吴越”,是说孙武运用此种军事理论于吴越。“言之于齐”,是说孙膑以此种军事理论言之于齐威王。由于兼含两个孙子而言,所以称“孙氏”,不称“孙子”。

    【译文】

    田忌问孙膑说:“我们的士卒少彼此又联系不上,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又说:“传令兵很快拉开弓箭……不能禁止,该怎么办呢?”孙膑说:“这是明智的将领所提的问题啊!这也是一般人所忽略而不以为要紧的事情。但却是国家最急迫的问题……”田忌说:“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孙膑说:“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可以应付突然发生的不利情况,应付突然陷于窘迫处境和险隘之地状况的。这也就是我打败庞涓,活捉太子申所采取的办法。”田忌说:“好。可是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当时布阵设垒的情形已经不能再现了。”孙膑说:“蒺藜可以起到护城河的作用。战车排列起来可以当作城墙。车厢可以当城上的矮墙。盾牌可以作城垛。在其后面配置长兵器,用以援救危急。更其后配置小矛,用来辅助长兵器。然后配置短兵器,用作拦阻敌人退路和截击疲惫的敌人。然后配置弓弩,用以从远距离射击敌人。中间没有人,用以配置……完成了这样的部署就具备城垒作战的条件了。兵法规定:弓弩也可以布置在蒺藜后面,按照要求发射。壁垒上弩兵和持戟士兵各占一半。兵法说:要等侦察员报告的敌情而采取行动……在离所守地区五里远的前方设置哨兵,使他和主力部队之间能相互看得见。哨所设在高处就建成方形,哨所设在低处就建成圆形。夜间要用鼓声报警,白天用旗号联络。”

    【故事论述】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实力最强。公元263年,司马昭掌权后,准备一举消灭蜀国。于是他派出三路人马:邓艾和诸葛绪各统率3万大军,钟会带领10万大军分路出击。这时的邓艾已是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大将了。

    魏军攻势凶猛,连连获胜,不久就攻占了蜀国许多座城池。邓艾一直攻到阴平一带。钟会联合诸葛绪的人马,率大军直逼剑阁。蜀军统帅姜维带领将士,凭借着剑阁险要的地势,顽强地抵挡住了钟会大军的进攻。钟会兵力虽强,却一时也拿姜维没办法,又加上军粮供应跟不上,于是就想退兵回去。

    这时,邓艾从阴平赶来了。当时,邓艾手下只有3万人马,而钟会却统领着13万大军。他自恃兵多将广,根本不把邓艾放在眼里。

    邓艾早就听说钟会在剑阁受阻。他心里暗自盘算:剑阁过不去,能否找到别的通道可直通蜀国都城呢?于是,在阴平时,他派出许多探马,让他们查明当地地形、环境,终于探得一条从阴平通往成都的小路。这条小路,四面崇山峻岭,很难行走。据说是汉武帝南征时开凿的,已有三四百年无人通行了。

    邓艾闻报,心中大喜想:真乃天助我也!此路既是有好几百年无人行走,那蜀军必定疏于防范,做梦也想不到我会率军从这条路偷袭成都。

    于是,他先赶到剑阁,把他的想法告诉了钟会。钟会本来就瞧不起邓艾,又听他讲出这种奇怿的令人匪疑所思的计策,更是嗤之以鼻,但他很想看邓艾出丑,于是也不加阻拦。

    邓艾马上率人马回到阴平,集合队伍,给大家讲清了他的打算。众人士气很高都表示愿听邓艾吩咐,愿为国立功。邓艾派儿子邓忠率5000名精兵手执斧头、铁凿,做开路先锋。他带领大军,备足了干粮、绳索,紧随其后。途中道路非常险阻,但每个人都坚持下来了,大军每前进100里就留下几千士兵扎下一个营寨,以保证前进的军队能与后方保持联系。

    大军最后只剩下2000余人了。这一天,邓忠匆匆地跑来向邓艾报告说前面碰到一座陡峭的悬崖人马难以通过。邓艾忙带领将士前去观看,果然看见那悬崖十分陡峭,崖下山谷深不见底。有些士兵胆怵了,想打退堂鼓。有人建议撤回。

    邓艾见状,严厉地说:“我们已经克服了那么多困难,现在胜利在望,成功与否,就在此一举了。我们要坚持住,就算再难,也一定要设法通过。”说到这儿,他忽然计上心来,转身下令让大家先把行装、兵器扔下悬崖,然后拿过一条毡毯,裹住身子,高喊一声:“大家照我的样子,滚下悬崖!”话音未落,带头滚了下去。

    将士们深受感动,都像邓艾那样,这样就越过了悬崖。邓艾重新集合队伍,未伤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江油城。接着又向绵竹进发,经过一番苦战,又胜利地占领了绵竹。

    这时邓艾大军已迫近成都。蜀国皇帝刘禅接到战报,想调回剑阁姜维的人马,已经来不及了,也只能出城投降以求活命了,这就是被曹操称为英雄刘备的儿子,真不知诸葛亮为这样一对父子累死值不值得。

    邓艾一举灭亡了蜀国。此时的钟会,还在剑阁城外与姜维对峙。

    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奇正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这里的奇正,既指兵力的部署,也指战法的运用。“以正合”,就是正兵以常规战法与敌人正面交锋。“以奇胜”就是奇兵以特殊战法给敌人以意外的打击。正兵以正合,反映了普遍性的作战规律和原则,有利于攻守兼备,发挥部队整体威力,立于不败之地,因而是胜利的基础所在。奇兵以奇胜,反映了特殊的作战规律和原则,有利于乘敌之隙,攻敌弱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是制胜的关键所在。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袭人

    兵家之有袭也,所以攻人之不备也。近则安,远则危。劳师而远袭,敌必闻而备之。吾以疲兵顿坚城之下,势孤粮竭,敌必乘之,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间亦有远袭者,非必得不可,又非便得不可。法宜详审虚实,按兵不动,先之以静息,韬之以秘密,出之以神速。静则敌不戒,秘则敌不闻,速则敌不支。袭城则城拔,袭险则险取,袭营则营破,袭阵则阵乱,然后为善袭人者。不观《六韬》之言乎?“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鲁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用此术以袭人,真知个中之妙者。

    篡卒(1)

    【本篇主旨】

    篡,意为选择,篡卒即选卒。本篇论述有关战争胜负的一些重要因素,包括选卒、信赏、得众、用间、乘敌之弊等。其中主要探讨了军队建设问题以及对为将之道的要求。

    【原文】

    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2),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3),其德在于道(4),其富在于亟归(5),其强在于休民(6),其伤在于数战(7)。

    孙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积(8)也。信者,兵之明赏也。恶战(9)者,兵之王器(10)也。取众者,胜也。孙子曰: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孙子曰: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不知道,不胜。乖将,不胜。不用间,不胜。不得众,不胜。孙子曰:胜在尽,明赏选卒乘敌之。是谓泰武之葆。

    孙子曰:不得主弗将也。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生(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

    【注释】

    (1)篡卒:篡,意为“选”。篡卒:挑选士卒。此篇本有235字,今仅存220字,主要记载孙膑对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的论述。

    (2)制:制度、法纪。

    (3)其利在于信:利,锐。意为军队战斗力强,在于将帅言而有信。

    (4)道:使士卒拥护上级的主张。

    (5)其富在于亟归:指军用不匮乏,在于速战速决。亟,急。

    (6)休民: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7)数战:频繁作战。

    (8)厚积:丰富的储备。

    (9)恶:厌恶。恶战:不好战。

    (10)王器:王者之器。器,原则之意。意为不好战是处理军事战略问题的最高原则。

    取众:取得士卒的拥戴。

    空格内文字依句意可能是“之胜者”三字。克敌制胜之意。

    恒胜:常常取得胜利。

    专制:自主决断,不受约束。

    知道:知,知晓、明白。道,这里指天时、地理、民心、敌情等,也就是通晓兵法。

    御:驾驭、控制。

    乖:背离。

    间:间谍。

    :此缺字当为“忠”。

    泰武:即大武,军队强大。泰,通“大”,意谓大中之大。

    葆:与“宝”同,法宝。

    安:疑问代词,哪里。

    百生(姓):实指士卒,因为士卒皆来自百姓。

    指本篇应有的字数。

    【译文】

    孙膑说:军队能打胜仗在于精选士卒,士卒能勇敢作战在于军纪严明,作战的巧妙在于利用有利形势,军队作战能锐不可当在于将帅赏罚有信,军队有优良品质在于将帅懂得用兵之道,国家富足取决于战争速战速决,军队的战斗力强弱取决于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国家的衰微是因于频繁征战。

    孙膑说:兵士优良的素质是军队建设的坚实的基础,信用是军队赏罚严明的保证,慎战是用兵的最高原则。获得士众的拥戴,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孙膑说:军队常打胜仗的条件有五个。将帅得到君主的信任获得指挥作战的全权,可以得胜。将帅懂得作战的规律,可以得胜。将帅得到士众的信赖拥戴,可以得胜。将帅团结一致,可以得胜。将帅善于分析敌情,充分了解地形,可以得胜。

    孙膑说:军队经常打败仗的原因也有五个。将帅受君主的牵制,不能自主,就不能取胜。将帅不懂得作战的规律,就不能取胜。将帅不和,就不能取胜。不使用间谍,就不能取胜。将帅不得人心,就不能取胜。

    孙膑说:取得胜利还在于将帅能够忠于国家,有功必赏,精选士卒,善于乘敌之隙。这些都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法宝。

    孙膑说: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就不要去统兵作战。

    ……命令,一是“信”,二是“忠”,三是“敢”。忠于谁?忠于君主。怎么守信用?赏罚要讲信用。如何做到敢作敢为?敢于消除坏人坏事。(将帅)不忠于君主,也就不敢指挥君主的部队。(将帅)奖赏不守信用,士兵就不会感恩戴德。(将帅)不敢把坏人坏事去掉,士兵就没有畏惧之心。

    【故事论述】

    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北海郡(今山东潍坊等地)的明经(官位名)刘兰成投降了起义军首领綦公顺。投降后的第二天,刘兰成向綦公顺请战:“让我挑选150名壮士,去袭击北海郡城。”

    綦公顺心中好笑:带这么少的兵去攻打,岂不是以卵击石?今天我倒要见识一下你刘兰成的手段。他脸露微笑道:“好,就按你的要求去办。”

    刘兰成带着150名壮士出发了,走到离郡城40里之地,留下10人。刘兰成让他们去割草,并把割下的草分成100多堆,接到命令,马上点燃。走到离城20里地的时候,他又命令20人留下,让他们每人手执一面大旗,一接命令,火速竖起。到离郡城只剩五六里时,他又留下了30人,让他们悄悄埋伏在险要之地,准备袭击敌人。刘兰成亲自率领10名壮士,借着夜色掩护,潜伏在距城仅一里左右的小树林里。余下80人分别隐蔽在有利地形上,刘兰成命令他们听到鼓声,一定要迅速冲出去,抓敌人、抢牲畜后火速撤离。

    到了第二天早晨,城里士兵远望没有敌人来袭所扬起的烟尘,就快快活活地出城打柴放牧。接近中午,阳光越来越毒,刘兰成率领10个人直扑城门下。城上卫兵大惊失色,立即击鼓报警。刘兰成布置下的那80名游击士兵听到鼓声,迅速四处活动,大抢牲畜,活捉一些正在打柴、放牧的敌兵后立即离开了。

    城下的刘兰成估计自己的人已经得手,突然放慢了脚步,领着那10名士兵大摇大摆离开城门,从容不迫地往回走。城里冲出了大批将士,可看到刘兰成逛街一样镇定,生怕有埋伏,哪还敢轻举妄动。他们远远地跟在后面,尾随观察动静。一会儿,他们看到前面战旗飘扬,更远的地方冒起一股股的浓烟。这些官军个个胆战心惊,认为有大批伏兵,马上掉头返回。

    刘兰成不费吹灰之力,俘获了那些敌兵和牲畜,并达到了以小股部队骚扰大批敌人的目的。

    不久后綦公顺占领北海。海陵起义军首领臧君相为争北海这块地盘,马上亲率5万将士浩浩荡荡直扑北海。

    綦公顺兵少将寡,惊闻此讯,当即吓得背出冷汗,连声传令:“请刘兰成将军来!”

    刘兰成拜见綦公顺后不慌不忙地说:“将军我们先发制人即可取胜。臧君相现在离这儿很远,一时想不到我们会去攻打,一定防备不严。将军带兵偷袭,定会马到成功。我愿前往,见机行事。”

    綦公顺连连点头:“好主意。我同将军带5000精兵,带好干粮,马上出发,袭击贪心不足的臧君相!”

    大队人马快进入目的地时刘兰成领着20人组成的敢死队走到最前面。离臧君相军营只有50里地时,臧君相的士兵正背着抢掠的财物奔回军营。

    刘兰成灵机一动,马上吩咐那20名敢死队员:“快换上带来的敌兵服装,插进敌群。”他们乔装打扮后,也跟敌人一样背着、挑着一些蔬菜、粮米、锅灶走。他们边走边偷听敌人对话,观察敌人举动,很快摸清了敌人的口令和将领姓名。

    天渐渐黑了,刘兰成等人和臧君相的士兵有说有笑,肩并肩跨进营区大门。卫兵们只顾说话,谁也没想到会有敌兵混进。

    刘兰成和20名敢死队员肩挑担子,在敌营区里转悠着;渐渐摸清了里边的部署。半夜三更,“嘭嘭嘭!”更鼓清脆地敲了三下。这20人突然如天降神兵,闯入敌人主将住处,飞刀舞剑,乱剁乱砍,杀死100多名敌人。敌军一下子晕头转向,人心大乱。

    綦公顺的大队人马随后赶到,乘势攻入。敌人片刻间被杀得七零八落,臧君相只身潜逃。这一仗綦公顺和刘兰成俘获、杀死了几千名敌兵,满载缴获的粮食、武器等胜利返回北海城。

    这里刘兰成能取得胜利完全在于他选对了敢死队的士兵,并能使疑兵之计,出敌不意的连获两次胜利。这种作战方式不仅要有胆,更要有谋。所以说战争就是人类智慧的比拼。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丁壮

    兵法曰:“兵无选锋曰北。”所谓选者,选其人于未教之先而教之,再选其人于既教之后而用之。以材力雄健者为众兵;仍于众兵之中选其勇武超群,一可当百者为选锋。所谓先登陷阵,势如风雨,全恃此辈也。善乎周世宗曰:“兵务精不务多,农夫百不能养甲士一,奈何取民之膏血,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怯不分,众何所惩乎!”于是大简诸军。其士卒精强,每战必胜。此选于既教之后者也。未教时之所选者,或以武力,或以强力,或以胆气,或以雄貌。须用乡野壮人,无取市井游猾。盖野人力作而性朴,力作则素习勤劳,性朴则畏法奉令。易以诚信感之,恩爱联之,不难就我彀中而不测我颠倒之术。市井游猾,不习勤劬,不畏法度。其在军中,巧为规避,潜倡邪说,引诱群辈,故不宜用。然市井中,果有武艺精熟,膂力轶众,胆勇过人者,又不在此论,在收用之得其术耳!

    月战(1)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胜败与天时的关系。古人认为月主阴、象征刑杀,所以用兵宜在月盛之时。本篇虽然持有类似观点,但仍然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特别重视人的作用。最后一段论述了打歼灭战的问题。

    【原文】

    孙子曰:间于(2)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战不单(3)。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4)。是以必付与而战(5),不得已而后战。故抚时(6)而战,不复使其众。无方(7)而战者小胜以付磿(8)者也。孙子曰:十战而六胜,以(9)星也。十战而七胜,以日者也。十战而八胜,以月者也。十战而九胜,月有……[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10)者也”。一单……

    ……所不胜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胜。故战之道,有多杀人而不得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有覆军杀将者。故得其道,则虽欲生不可得也。

    八十。

    【注释】

    (1)月战:本篇主要记载战争胜负与日、月、星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强调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

    (2)间于:介于。

    (3)战不单:此处有缺文,根据上下文义,可能是说战争胜利的因素不是单一的。

    (4)殃:指灾祸。

    (5)必付与而战:“战”字上有缺文,原简尚存残痕,似“以”字。付,通“附”,依倚,依靠。与,相与、一起。

    (6)抚时:循时、顺时。此处指抓住有利时机。

    (7)无方:方通傍。无方意谓为无傍、无依靠。此处指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

    (8)磿(li):西周时对奴隶、俘虏的称呼。

    (9)以:因为,由于。

    (10)过:疑借为“祸”,过失、灾殃。古代军事家多认为多次打胜仗并不一定是好事,如《吴子·图国》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得:俘获之意。

    舍:营垒、营舍。

    覆:覆灭、歼灭。

    则:当为“敌”之误,或“则”下脱“敌”字。

    本篇字数。

    【译文】

    孙膑说:天地之间没有比人更宝贵的了。战争胜利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若不具备,即使胜利了,也会遗留后患。因此必须依靠这些条件才可作战,不得不战才去作战。所以要抓住有利时机,循时而战,要一战而胜,不要多次反复兴师动兵。没有获得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有利条件,即便取得一些小的胜利,但终将成为敌人的俘虏。

    孙膑说:十次作战有六次获胜,是由于星辰的关系;十次有七次获胜,是由于太阳的关系;十次中有八次获胜,是由于月亮的关系;十次有九次获胜……十战十胜,是好过了头要生灾祸。

    ……不能取胜的原因有五个,只要有其中的一个就不会胜利。所以作战可能出现各种情况:有杀人很多却不能俘虏敌人的将士的,有俘虏敌人的将士却不能攻占敌营的,有攻占敌营而不能俘虏敌人的将领的,也有歼灭敌军并杀其将领的。因此,如果掌握了战争规律,那么敌人就不可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故事论述】

    公元前597年,楚国的国君楚庄王一心想争霸中原,就亲自率领大军对郑国进行围攻。郑国的君主郑襄公一面坚守城池,一面派人到结盟的晋国去求救。虽然郑国上下一心,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但郑国毕竟是一个小国,两相比较,力量悬殊,相持了三个月,晋国的援军也没有到达。郑国的国都终于被楚军攻破了,郑襄公只好屈辱地肉袒出降,手牵牛羊,打开城门迎接楚庄王的到来,臣服于楚。

    就在郑国臣服楚国后,晋国的援军才迟迟赶到郑国。郑国原来是晋国的同盟国,郑襄公十分担心晋国大军会拿郑国和楚国结盟这件事问罪于郑国,于是,他召集郑国的大臣们商讨应付的办法。

    在商讨会上,郑国的大臣们议论纷纷。大夫皇戍说:“晋国和楚国都是强国,现在我们郑国背叛了晋国,和楚国和好。晋国的军队十分强大,如果晋国为这件事进攻郑国,郑国肯定不是晋国的对手,现在我们不如挑动晋军和楚军作战,我们隔岸观火,坐观成败。如果晋军胜利就和晋军结盟,楚军胜利还是臣服于楚国。”

    郑襄公一听皇戍的计策,认为很好,于是,他就派皇戍前往晋军营寨中去,挑动晋国和楚国的矛盾,并鼓动晋军进攻楚国;同时,他又暗中派人到楚国去,怂恿楚庄王发兵与晋军决战。

    楚庄王在和郑国结盟之后,就准备凯旋返回国内了。当他率军走到黄河岸边时,晋国的军队在荀林父的率领下,也来到了黄河对岸。

    晋、楚两国大军相踞黄河两岸,荀林父看到郑国已经和楚国结盟,楚国军队也准备回国,他并不想和楚军交战,就想下令撤军回国算了。但是,中军副将先轸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晋国所以称霸诸侯,依靠的就是一支勇敢而强大的军队。现在看到郑国归顺了楚国,而不去救援,就不能说有强大的兵力;大敌当前不敢决战,就不能说是勇敢;见到强敌而往后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行为。”说完,先轸不听荀林父的号令,私自率领部队渡过了黄河,要和楚军决战。荀林父害怕先轸打不过楚军,自己作为主帅回国后要担当重责,于是也干脆率领全体部队过了黄河。

    楚庄王本来也是打算带领部队回国的,未想与晋军作战。他看见晋军过了黄河,还是想班师回国。但是,他的大将伍举一心想立功,就鼓动楚庄王同晋军作战。经伍举这么一鼓动,楚庄王就改变了主意,准备迎战晋军了。不过,楚庄王也担心打不过晋军,几次想派人和晋军和谈。就在这时,郑襄公急忙派皇戍连夜赶到晋军的驻地,拼命鼓动晋军进攻楚军。他说:“我们郑国现在服从楚国并不是真心实意的,只不过是为了挽救国家的命运而已,对晋国并没有二心。现在楚国突然获胜,就骄狂了起来。其实,楚军并不强大,又没有什么防备,如果晋军前去攻打,我们郑国是会从楚军背后配合攻击的,这样两军夹击,楚军必定是会失败的。”晋军的统帅荀林父经皇戍这么一煽动,也就坚定了攻打楚军的决心。

    正是在郑国的煽动挑拨下,晋国和楚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两军终于在泌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大战。郑襄公看到晋、楚两国军队打了起来,他却在一旁观看着,结果晋军被打败,郑国还是投靠了楚国,躲过了晋国的攻击。

    这个郑庄公无论如何还是保住了他的国家与地位,虽然只是每年向楚国纳点贡,但这种损失完全可以在本国的老百姓那里搜刮来,做个缩头小诸侯总比没命强。后来的历史发展是,一般战败国的国君是不会有生存的可能的,他应该庆幸生活在一个礼的时代。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占月篇

    经曰:月者,阙也。盈极必缺。太阴之精,积而成象,光以照夜。女主之义,比德刑罚、吉凶、休咎,以警戒于下土。月有晕,先起兵者胜。月晕抱戴,有赤色在外,外人胜;在内,内人胜。

    月晕岁星,赤,色明,客胜。火入月守,色恶,客败,色明,客胜。月晕镇星,不明,主人胜;色明,客胜。月晕太白,色不明,主人胜,色明,客胜。月晕辰星,不明,主人胜,明,客胜。月晕亢,先起兵,有喜且胜。军出,月蚀,凶。月晕房糠,大风起。月晕参伐,兵起,有军不胜。

    八阵(1)

    【本篇主旨】

    本篇文字完整无缺,是全书中极少的完整篇之一。前一段论述“王者之将”应具备的条件,要求了解战争规律、智勇双全、具有实战经验。后一段论述阵法,具体讨论了布阵时的兵力配置和地形运用等问题。

    【原文】

    孙子曰:智不足,将(2)兵,自恃(3)也。勇不足,将兵,自广(4)也。不知道(5),数战不足,将兵,幸(6)也。夫安万乘国(7),广(8)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9),阵则知八阵之经(10),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二百一十四。

    【注释】

    (1)八阵:古人讲布阵之法多称“八阵”,但“八阵”不是指八种不同的阵,为古代阵法的通称。

    (2)将:统帅。

    (3)自恃:自负。

    (4)自广:自大。一说疑借为“犷”,粗犷、刚猛。

    (5)道:道理、法术、原则。此处指天道、地理、民心、敌情、军阵。

    (6)幸:侥幸,碰运气。

    (7)夫安万乘国:使兵车万乘的大国稳定。安,安稳、稳定。乘,指兵车。古代有万辆兵车就是大国了,因此万乘在古书中常常借指大国。

    (8)广:借为“光”,指发扬光大。

    (9)情:指敌人的真实情况。

    (10)经:规则、要领,即大道理。

    诤:止,引申为劝谏。《说文》:“《孝经》云‘君有诤臣,不失其天下’,谓其能止其失也。”

    诲:疑借为“每”。

    锋:指先锋部队,利于猛攻。

    后:后续部队,利于接应。

    斗一守二:斗,突击。守,机动、策应。本句意为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与敌交战,以三分之二的兵力等待时机。

    收:压阵,捕取(敌人)。

    以:犹言“而”,下文“敌强以治”同。

    乱:指队形凌乱。

    选卒:选出的精锐部队。

    乘:进犯,凌犯。意谓先以精兵攻击敌人。

    治:指队形严整。意谓敌人战斗力强,阵容严整。

    下卒:战斗力弱的士卒。

    与:参与。

    易:地形平坦之处,平地。

    厄:厄通隘。指两边高峻的狭窄地带。

    生地:指有利的地形。

    死地:指不利的地形。

    居生击死:指占领生地,打击处于死地的敌人。

    本篇字数。

    【译文】

    孙膑说:智谋不足还要带兵打仗,那是自负。勇气不足还要带兵打仗,那是他自大。不懂用兵之道且缺乏战争经验还要带兵打仗,那就只能靠侥幸。要巩固万乘大国的地位,扩大大国君主的威信,保卫大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懂得战争规律才行。所谓懂得战争规律,就是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内得民心,外知敌情,布阵要懂得各种阵法的原则要领,看到能打胜仗就打,没有把握打胜仗就不打。这才是辅佐君主的将领所应具备的能力。

    孙膑说:列阵作战,要根据地形的有利情况,而采用合适的阵势。布阵时把军队分为三部分,每阵要有前锋部队,每队前锋都要有后续部队做支援。也就是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与敌人交战,以三分之二的兵力等待接应;以三分之一的兵力突破敌阵,以三分之二的兵力扩大战果,从而歼灭敌人。敌军兵力薄弱且阵势混乱就先用精兵趁其混乱时进攻;敌军兵力强大且阵容整齐,就先用战斗力弱的士卒去引诱。参加战斗的战车和骑兵可分为三路,一路指向敌人的右翼,一路指向敌人的左翼,另一路指向敌人的后方。地势平坦就多用战车,地势险峻就多用骑兵,地势狭窄就多用弩兵。不管地形平坦、险峻,都要了解哪里是有利的地形,哪里是不利的地形,必须占据有利的地势,以打击处于不利地势的敌人。

    【故事论述】

    唐朝立国之初,东突厥屡屡侵扰中原,成为唐初的最大外患。当时,有人上奏皇帝唐高祖,认为东突厥之野心在于首都长安,建议迁都,并火烧长安城,东突厥见首善之地化为灰烬,自然不会骚扰中原。高祖居然也想接受此建议。但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却极为反对这种愚蠢的行为,他请求父皇,给他几年的时间,平定东突厥,如若战况不果,再举都迁徒,亦为时不晚。高祖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李世民等待着时机的到来。果然,东突厥的颉利、突利二可汗出动全国的兵力,攻击关中,唐高祖即命李世民和他的弟弟李元吉率兵迎击。

    东突厥的万余名骑兵在凉州摆开吓人的阵势,唐军将士震怒不已。李世民问李元吉:“蛮虏直逼眼前,我们不能显得畏怯,应该与他们大干一场,你能与我并肩作战吗?”平时不可一世的李元吉,这时却吓得面无人色,不敢表态。

    李世民则毫无惧色,他仅带领一百名骑兵向敌阵走去,他对着敌阵喊话说:“我国已跟你们可汗和亲,为何现在又负约?我是秦王李世民,可汗如果真有本事,就出来和我单战;如果想打群架,我也只用这一百名兵力迎战。”

    阵前的颉利可汗深恐李世民有诈,他担心除了眼前的一百人之外,另有埋伏,因此笑而不答。

    李世民再度向前,派遣使者对突利可汗说:“你以前和我们有盟约,有难同当,如今反而引兵攻击,不守信用。”突利可汗也是一言不发。

    李世民再次向前挺进。颉利可汗见李世民这般大胆前进,又听到他对突利可汗说的那番话,心里怀疑李世民和突利可汗暗中挂钩,他愈想愈不对,便下令军队后退,暂缓行动。

    当时正是小雨不断,唐军的军粮供应受阻,士兵疲累,斗志消沉,从朝廷到军中,都觉得天时于唐军不利。李世民用巧计不战而退敌之兵,立即使得战况有了新的转机。

    接下来几天,雨势更大,湿气重,对弓箭的影响不小,对以射箭为主要作战方式的突厥人尤为不利;反观唐军,由于在室内烧火煮食,空气较为干燥,兵器保养的十分细心,整体局势变得对唐军极为有利。因此,李世民在夜雨中挥军进击,突厥大吃一惊,在敌军闻风丧胆之际,李世民并未举兵痛击,而是派人向突利可汗分析利害。颉利可汗想出战,得不到突利可汗的支持,不得不与唐军和解。一场可怕的战争就在李世民的谋略下化解了。

    【名家论战】草庐经备·将勇

    《吴子》曰:“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此言血气小勇也。大勇者,能柔能刚,能弱能强。临之而不惊,加之而不惧;虽折而气不挫,虽小而不可欺。事机宜赴,有直往而不逗留;地所必争,无心摇而有死守。岂非神武之威,凌驾万夫,有以等摧锋陷阵者而上之也?脱若不然,见敌先惊,未阵思退。将而无勇,三军不锐,丧师覆众,职此之故。又不然而误认勇之说,第曰喑呜叱咤,所向披靡,戈挥千将,力敌万夫。此偏将之事,非大将任也。

    地葆(1)

    【本篇主旨】

    本篇基本完整,仅缺一字。主要从军事角度探讨地形问题。首先论述各种地形在军事上的优劣,其次探讨各种地形条件与作战的关系。

    【原文】

    孙子曰: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2),直者(3)为纲(4),术(5)者为纪(6)。纪纲则得,阵乃不惑。直者毛产(7),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8)其精(9)也,八风(10)将来,必勿忘也。绝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南陈之山,生山也。东陈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五地之胜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陈丘胜林平地。五草之胜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胜: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五地之败曰:谿、川、泽、溯。五地之杀曰:天井、天宛、天离、天隙、天。五墓,杀地也,勿居也,勿也。春毋降,秋毋登。军与阵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地葆二百。

    【注释】

    (1)地葆:指地形对作战胜利的保障作用。“葆”同“保”,指保有。此篇200字,保存完整,主要从军事上阐述各种地形、植被等的利害与优劣。

    (2)阳:疑指高亢明敞的地形,山南水北。阴:疑指低洼幽暗的地形,山北水南。

    (3)直者:指平整之地。

    (4)纲:本义为大绳,引申为“主要的”。

    (5)术:作“道路”讲,多指两旁高中间低的道路。

    (6)纪:次要的。

    (7)毛产:“毛”和“产”都有“生长”的意思,“毛产”与下文“半死”相对。

    (8)日:太阳。一说解释为“吉凶之日”。

    (9)精:日光清明,指晴天。

    (10)八风:八方之风。古人认为风的方向、大小、疾徐都与战争胜负相关。

    绝水:渡水。

    迎陵:面向高山。

    逆流:指军阵处于河流下游,面向上游。

    杀地:极不利的地形。

    钧举:此处指都会被攻破。钧,通“均”。举,攻占,攻克。

    不胜:不利。

    陈:布列。南陈:即东西走向。后文中的“东陈”即南北走向。

    注:流往,流向。

    死水:据上下文,其后当脱一“也”字。

    五地之胜:五种地形的优劣比较。

    山:指高山。陵:指大土山。阜:指小土山。陈丘:指连绵起伏的小土山丘。林平地:指有树林的平地。

    藩:可做篱墙的草,或指长得像篱笆的丛树。

    棘:带刺的草木的通称。

    椐:即灵寿木,一种有许多肿节的树,古时多用作手杖,这里泛指小乔木。

    茅:就是茅草,多长在山坡上。

    莎:生长在低洼地带的三棱草,根部四周多毛。

    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古代以青、黄、黑、赤、白为东、中、北、南、西五方,配木、土、水、火、金五行。五色与五行相当。五色代表五种土壤相生相胜的性质,并非指五种土壤的颜色。此说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五地之败:五种不利的地形。

    谿、川、泽、溯:简文仅列举此四地,疑漏抄一字,因前文说“五地之败”。谿:同“溪”,指山间小河沟。川:大河。泽:沼泽,低洼地。溯:盐碱地。

    五地之杀:五种杀地,即五种极不利的地形。《孙子·行军》言险地种类有天井、天牢、天罗、天隙、天陷五类。

    天井:指四边高中间低洼的地形。

    天宛:疑与《孙子》中的“天牢”相当,即深山狭谷中烟雾朦胧、容易迷失方向的地方。

    天离:即《孙子》中的“天罗”(离、罗二字古代音近通用),指草木茂密如罗网之地,在此处行动十分困难。

    天隙:指通道少且极为狭窄的地形,沟坑交错,难以通过。

    天:地势低洼、易遭攻击的地形。

    五墓:疑即指天井、天等五种杀地。

    居:停留。

    春毋降:春夏草木茂盛,雨水较多,不宜处于低洼的地方。春,指春夏。

    秋毋登:秋冬草木凋落,雨水较少,高处干燥缺水,不宜安置军队。秋,指秋冬。

    政:通“正”,面向。

    周:周匝环绕,这里疑指迂回。右,古人以“右”为上为好。左周、右周,疑指围绕在高地的下部或上部。

    本篇字数。

    【译文】

    孙膑说:通常利用地形的原则是,以高而向阳的地形为“表”,低洼幽暗的地形是“里”。笔直的通达的大路为“纲”,两旁高中间低的道路是“纪”。掌握了道路的分布情况,布阵作战就不会困惑迷乱。笔直的大路对作战有利,两旁高中间低的道路对作战有些不利。凡是作战的地区,日照条件很重要,但对风向的变化也不可忽视。横渡江河,面向高山,处在江河下游,驻扎在极不利的地势上,面向树林,这五种情况都对作战不利,都有可能因此战败。东西走向的山对作战有利。南北走向的山对作战不利。向东流的水是有利于作战的河流。向北流的水是不利于作战的河流。不流动的水也是不利于作战的。五种作战地形优劣的比较是:高山胜过大土山,大土山胜过小土山,小土山胜过起伏连绵的土丘,连绵的土丘又胜过有树木的平地。对作战有利的五种植物的优劣比较是:篱笆似的丛树最好,其次是带刺的草木,再其次是小乔木和长在山坡上的茅草,最差的是长在低洼地带的莎草。五种土壤的优劣比较是:青土比黄土好,黄土比黑土好,黑土比红土好,红土比白土好,白土又比青土好。五种不利于作战的地形是:山涧、大河、沼泽地、盐碱地。五种极端不利的地形是:四边有高山中间低洼像天井那样的地形、深山狭谷中烟雾朦胧容易迷失方向的地形,草木茂密行动困难的地形、沟坑交错难以通过的地形、地势低洼道路泥泞的地形。这五种地形极为不利,军队不可在此驻扎停留,春天不要驻扎在低处,秋天不要驻扎在高处。驻军布阵都不要正面或右侧正对山陵。要围绕高地的上部布阵,而不要围绕其下部布阵。

    【故事论述】

    公元222年,三国时期的吴、蜀、魏三国还在相互争战。

    这一年的2月,蜀国刘备率领40万大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准备攻打吴国。蜀军从巫山到湖北宜昌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后长达700里。这种布阵方法让当时还很年轻的陆逊一看,就知道刘备是个军事白痴,但这阵势白天一眼望去是旌旗蔽日,夜间则是灯火通明,样子还挺吓人的。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如此大张声势来进击吴国呢?

    原来在公元219年,吴国和蜀国在荆州打了一仗,这一仗,蜀国不仅丢失了重镇荆州,而且损失了一员大将--刘备的好兄弟关羽,从而使刘备准备分兵两路北取中原的计划破了产。这可让年老气盛的刘备动了肝火。于是,借口给关羽报仇,发动了对吴国的战争。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魏国的曹操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做了皇帝,也正想趁机消灭蜀、吴两国。正因为这样,蜀国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劝阻刘备不要轻易发动对吴国的战争,而要和吴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魏国。可是刘备根本不听大家的建议。

    其实,吴国对蜀国的进军早有准备。吴国的孙权一方面与魏国交好,以防止两面受敌,同时派陆逊为镇西将军,统领李异、刘阿进驻今天的巫山、林归,加强西线的防御。为了争取主动,孙权还写信给蜀国,要求言归于好,不要互相攻伐,以免两败俱伤。但刘备决心已定,一心想打败吴国,坚决不同意和好。于是,孙权就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5万人马去阻止刘备的进军。

    刘备出兵没几天,很快攻占了吴国土地二三百公里。他继续进军,随行的官员黄权劝阻他说:“吴国人打仗向来是很勇猛的,千万别小看他们。我们水军现在是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可是要退兵可就难了。而让我当先锋,在前面开路,陛下你在后面接应,这样比较稳妥。”谁知这时的刘备已是鬼迷心窍,一意孤行,哪里还肯听别人的话,他要黄权守住江北,自己亲自率主力直向宜昌方向而去。

    陆逊是孙权手下的一个年轻将领,他在荆州之战中初露头角,受到了孙权的重用。但这时的陆逊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无论兵力、士气和占有的地形他都不如刘备。如果要和蜀军硬拼,吴军肯定是要吃亏的,陆逊决定采取以静制动的计策,攻击刘备的蜀军。他命令吴军退出山地,将八百里崇山峻岭让给蜀军,把部队集中在宜昌西北。

    面对蜀军的步步进逼,吴军将士心急如焚,人人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尽快大战一场。他们看到陆逊不仅不进而且总是后退都很不满,认为陆逊是胆小鬼,不敢打仗。但是,陆逊仍然十分镇静,他对大家说:“这次刘备带领大军前来进攻,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再说他们在上游占领了险要地方,我们一下子很难攻破,要是跟他们硬拼,万一失利,丢了人马,就要影响大局。现在我们还是养精蓄锐,等待形势变化。”

    对陆逊这样一个年轻的军事指挥官,刘备更没有把他放在眼中。但是,陆逊总是坚守不战,使刘备很着急,于是,他采取激将法,每天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可陆逊就是不理。

    刘备见骂阵不起作用,就企图用诱敌出战的办法。他派一部分兵力在吴军阵前平地上扎营,向吴军挑战,自己亲率精兵8000埋伏在山谷里,等待着把吴军引诱出来,再来个两面夹击,陆逊还是没有上他的当。

    这个时候,吴国的将士们更加不服,有人当面指责陆逊贻误战机。陆逊为了稳定军心,他向将士们解释说:“刘备想用激将法,引我出击。而我坚守不出,其实是在反用激将法,结果蜀军必疲惫不堪,这样刘备会更加着急,到时候我们再打他个措手不及。”

    从2月一直到6月,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蜀军士兵个个开始叫苦不迭,刘备没有办法,只得把驻扎在山谷里的军队开到谷外,把江面上的军队移到陆地,把军营驻扎在深山密林之中,决定暂时休整部队,等到秋后再大举进攻。看看刘备扎营的这个地方,丛草密林是兵家躲都来不及的地方,他竟特意跑里面避暑去了。

    陆逊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反击的时候到了。他召集将士,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都很惊讶,认为这时不是进攻蜀军的时机。陆逊对大家解释说:“刘备的战斗经验十分丰富,他的军队开始集结在我们境内的时候,士气很旺盛,这时我们不能与他们硬拼。现在他们在这里驻扎了半年之久,兵士们已经疲劳,斗志已经消沉,这正是我们打败蜀军的好时机。”

    为了稳妥起见,陆逊先做了试探性的进攻,并想出了击破蜀军的办法。

    当天夜晚,陆逊命令将士们每人各带一捆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中。

    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而风声越来越大。

    到了深夜三更时分,吴国四员大将率几万士兵冲向蜀军营房,一声军号,点燃了茅草和火把,一时间蜀军的营寨和两边树木顿时烧成一片。蜀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搞得晕头转向,各自互相践踏,死伤无数。顺着火光往远处望去,蜀军700里营寨接连起火。在一片烟火之中,蜀军如惊弓之鸟,四散奔逃溃不成军。刘备在数名将领护卫下,拼命冲杀,这才逃了出去。

    天色微明,惊魂未定的刘备眼望着四周烟火中仍被追赶的蜀军和江中的尸体不禁放声大哭。就这样刘备的40多个营寨和数万大军,一夜之间便让他给送上了天。刘备后来逃到了白帝城,他想到这次失败,又羞又愧,简直无地自容,无名的怨恨化作双泪横流,在一声长叹之中,终于病倒了。第二年4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

    兵法中强调不怒而师,诸葛亮虽帮刘备建立了功业,但刘备终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哭来了自己的一世江山,却毁掉了诸葛亮一生的心血。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度险

    凡大山、大水、坎坷、狭隘、险阻、林木、沮泽之处,俱险也。敌人薄我,正惟此地。我欲渡之,其术安在?不得嚣行,必以次序。先为不可胜以待之而已,次选精锐,索其有伏与否,伺敌之隙,预涉其所,相地结营,坚立壁垒,度涉备御,然后大众徐徐整列,以次而济。敌虽善袭,我之家计业已先立,待重临之,彼计自诎。设奇制敌,又属后图;而严兵防后,倍宜留心。万一敌人狡谲,知我前军备则后必无虞,潜师间道,俟我半渡,从后反击,无有不克。此为将者所宜防也。而既渡之后,即须防遏,勿使敌兵阻塞,断其粮道,截我辎重,绝我归路。此尤为长虑而却顾者。

    势备(1)

    【本篇主旨】

    本篇以宝剑、弓弩、舟车、长兵为比喻,论述作战指挥上阵、势、权、变四项原则的重要性,其中“势”又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原文】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2),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无天兵者(3)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4)剑,以阵象(5)之。羿(6)作弓弩,以势象之。禹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何以知剑之为阵也?旦暮(7)服(8)之,未必用也。故曰,阵而不战,剑之为阵也。剑无锋(9),虽孟贲[之勇]不敢(10)。阵无锋,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至也。剑无首铤,虽巧士不能进。阵无后,非巧士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情者。故有锋有后,相信不动,敌人必走。无锋无后……券不道。何以知弓弩之为势也?发于肩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势也。何以[知舟车]之为变也?高则……何以知长兵之[为]权也?击非高下非……卢毁肩,故曰,长兵权也。凡此四……中之近……也,视之近,中之远。权者,昼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战也。凡此四者,兵之用也。皆以为用,而莫彻其道。功。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

    ……之有锋者,选阵也。爵……

    ……得四者生,失四者死……

    【注释】

    (1)势备:势,力量。备,准备。意为具备有利的态势。

    (2)陷:借为“含”。距,雄鸡爪后面突出来像脚趾的部分。含齿戴角,前爪后距意赤指有牙、角、爪、距的禽兽。

    (3)天兵:指自然赋予动物的武器,如齿、角、爪、距等。无天兵者:指人。

    (4)作:创造,发明。

    (5)象:象征,比喻。

    (6)羿:后羿,夏代有穷国的君主,相传他善于射箭。

    (7)旦暮:早晚。

    (8)服:佩带。

    (9)锋:指剑端可刺人处。

    (10)虽孟贲之勇不敢:依据下文,此句当为“虽孟贲之勇不敢将而进”。孟贲:古代著名的勇士,卫国人。

    首铤:剑的把柄。

    巧士:有技巧的人,此处指精于击技的人。

    信:陈列。

    走:败走。

    券:疑为“倦”。

    膺:胸部。

    道:由。意谓不知从何而来。

    权:此字上应有“为”字。

    卢:当为“颅”。

    权者:下脱“也”字。

    送:致。

    彻:通达。

    察:考察,研究,通晓。

    猛:大。

    【译文】

    孙膑说:有牙、角、爪、距的禽兽,高兴了便聚合在一起,发怒时就互相争斗,这是天性,是禁止不了的。人类没有天生的武器,就要自己制造兵器来自卫,这是圣人要做的事情。黄帝创造了剑,可用它象征布阵。后羿制造了弓弩,可用它象征兵势。夏禹制造了车船,可用它象征灵活多变。商汤和周武王制造了长柄兵器,可用它象征权衡利害。以上阵、势、变、权都为军事所用。

    为什么说宝剑好比布阵呢?宝剑人们早晚佩带在身上,但不一定使用它。所以说,列好阵并不一定交战。这就是以佩剑象征布阵的道理。剑若是没有锐利的锋,那么即使有孟贲那样的勇力也不敢带着它去格斗。兵阵若是没有前锋,又没有孟贲之勇,而敢率队去进攻,那是不明军法到了极点。剑若是没有把柄,即使精于击技的人也不能去进击。布阵没有后备部队,又不是精于击技的人却敢率队去进攻,那也是不懂得用兵的常识。所以布阵要有前锋和后备,互相依靠阵势稳固,敌人就必定会被击败而逃走。布阵若没有前锋和后备……

    为什么用弓弩比喻兵势呢?箭从肩、胸之间发射出去,却可以在百步之外杀伤敌人,而敌人还不知道箭是从什么地方射来的。所以说,弓和弩就好比是兵势。为什么说舟车象征军队灵活多变呢?为什么可以用长柄兵器比喻作战的主动权呢?长柄武器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下左右自由挥舞搏击……可以击中敌人头部或肩部。所以说,长柄武器好比是作战指挥的主动权。这四样(阵、势、变、权)……从近处瞄准,击中远方。掌握军权的人,白天多用旗,夜间多用鼓,用来指挥作战。这四件事都是作战时兵法的运用,现在人们虽然都还在用,但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用兵的要领有四:一阵,二势,三变,四权。通晓了这四条原则,就能打败强大的敌人,俘虏敌军的猛将。

    【故事论述】

    在朱元璋登上权力巅峰的过程中,他的很多抉择都是艰难和睿智的。“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这一点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朱元璋认定再纠缠在郭子兴、彭大、赵君用等几个红巾军大帅的矛盾里,不但毫无前途,而且早晚会成为牺牲品,于是,他就寻找独立发展的机会。这时正好定远张家堡的驴牌寨有3000兵马,孤立无援,想来投靠,又有些犹豫。机会难得,可是没有合适的人前往说降,朱元璋就自告奋勇,领了十几个人上路了。

    刚走到边界,忽然间,见驴牌寨营中摆列出军阵。几个步卒十分恐慌,打算掉头逃跑,朱元璋一声喝住,说道:“彼众我寡,你们能跑到哪里去?他们只要放马过来,哪个也逃不掉。你们不要怕,都随我前去,各听命令,见机行事。”这样才使几个人镇静下来。这时营中走出两个将领问话。朱元璋高坐马上,命人回说是从濠州来,要与他们主帅议事!两个将领返回去,一会儿,出来请他们进寨。朱元璋对寨主说:“郭元帅听说将军粮饷艰难,别人想趁火打劫,特派我来相告:‘能相从则一起到濠州同聚,不然,请暂时移兵躲避一下,免得遭人暗算。’”

    朱元璋一席话说得很有策略,既有警告又有关心,打动了寨主的心,他决定准备一下前往濠州。朱元璋回到濠州三天后,有人报告说,那寨主反悔了正向别处转移。朱元璋急率300步骑赶了过去,对寨主说:“郭元帅派我带来300人马助你一臂之力。”寨主将信将疑,防备愈发严密。朱元璋见此情状,知道已非言语所能打动,便决定以计袭取。他让一个兵士向寨主报告说,寨中有人杀伤了朱总管的人,朱总管请寨主去验看现场。待寨主赶到,朱元璋的兵一下将他围住。朱元璋再次要他立即下定决心。寨主见大势已去,也就只好顺水推舟。驴牌寨营盘被一把火烧成废垒。经过改编,这3000兵马就隶属于朱元璋的麾下。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元丞相率百万大军包围了郭子兴义军驻守的滁州城。此时,守城官兵仅数千人,形势十分危急。元军仗着人多势众,派使者进城招降郭子兴。在这危急时刻,朱元璋向郭子兴建议:“先接来书,后见来使。”郭子兴见到劝降书后,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劝主帅不必担心,可用示威之法退敌。郭子兴道:“现在我们城内如此空虚,拿什么来示威?”朱元璋说:“大帅见到来使后要保持镇定。”随即朱元璋令士卒手持钢刀,排列在帅府门外两旁。来使被传进见,见到郭军威风凛凛,先失了几分傲气。但仍劝不要以几千人对抗百万军。两旁将士听到来使之言,纷纷拔出剑来,要斩来使,来使吓得心惊胆战。这时朱元璋道:“双方交战,不斩来使,马上把他赶走。”

    来使被撵走后,郭子兴还担心元军第二天便会攻城,哪知数日过后,元军并没有行动。朱元璋向大家解释道:“诸公若杀来使,实为下策。杀死来使,元军必然以为我杀人灭口,势必派兵攻城。不杀来使,对之加以恫吓,使之回去后报告我军军威及将士拼死守城的决心,元军必然有所顾忌,这就是他们不敢贸然进攻的原因。”将士们听了他的一席话,心里都十分敬佩。

    朱元璋在这里是用了攻心战法,让元人因惧军威而不敢贸然来犯。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坐镇江州,决意谋取江西。江西省会龙兴路(今南昌)已在四面包围之中。城中守将主战主降,各持一端。行省丞相胡廷瑞犹豫不决,派郑仁杰到江州面见朱元璋。在谈判过程中,当朱元璋听到以不改编和解散原有部队为投降条件时,不禁勃然变色,这些都看在谋略奇才刘伯温的眼里,他急忙在朱元璋侧后踢了踢他的座椅。朱元璋立即醒悟了:投降是关键,条件是可以转变的,何必逞一时意气而坏了大事。马上就改换口气,满口应承并写了一封长信给胡廷瑞,以消除他们的疑虑。信中写道:“大丈夫相遇,磊磊落落,一言相投,互见肝胆,我常以赤诚之心相对。至于兵少可以扩增,位低可以加官,缺钱可以厚赏,没有什么你我之分,我一贯待下如此。但得失之机,间不容发,你可要早做决定呀。”信中又是抚慰,又是信任。胡廷瑞得到书信的承诺,即派康泰到江州请朱元璋亲到龙兴受降。龙兴的降附,又带动了瑞州、临江、吉安等路纷纷归顺。江西大部分地面己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

    朱元璋以一介草莽,争扎于底层,最后竟于群枭之中得天子之位,就可见其不凡的勇气与才略,也是得益于他能听谋臣刘基之言而得天下。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诳敌

    两敌相仇,言不足信。其信之者,必愚将也。惟智将不为人所诳,而能诳人焉。必因敌有阻绝之势,托或有之事,为莫稽之词,以疑敌之心。或用以恐之使惊,或用以诱之使趋,或用以急之使速,或用以缓之使懈,或使之观望踌躇,其心不决。而我亟乘其且疑且信,出其不意而攻之。若是者,因其可愚而愚之。如敌未可愚,必且因我之言,而还知我之意,迎我之意,而反以用彼之奇。是我不能愚彼,反为彼所愚也。

    兵情(1)

    【本篇主旨】

    本篇以矢、弩、发射者分别比喻士卒、将帅和君主,指出三方面必须同心合力、协调一致,从士卒的组织、将帅的指挥到君主的决策都合乎客观要求,才能克敌制胜。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势备”篇的后半部分。

    【原文】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2)。矢,金在前,羽在后(3),故犀而善走(4)。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则辨(5),趣之敌则不听(6),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7)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8),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9)[招也]……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后]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卒轻重得,前……兵……犹不胜敌也。故曰,弩之中彀(10)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故曰,兵胜敌也,不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所循以成道也。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注释】

    (1)兵情:治军之道。

    (2)发者:指使用弓弩的射手。主:君主。

    (3)金:箭镞。羽:箭羽。

    (4)犀:犀利。走:疾行。

    (5)辨:同“办”,指事情能办成。

    (6)趣:同“促”。听:听从。

    (7)柄:指弩臂。

    (8)洋:疑借为“翔”。两翔:两翼。此句意为由于弩臂不正,弩弓两翼发矢的力量就不一致。

    (9)中:下当脱“昭也”两字。昭:箭靶。

    (10)中彀:射程内的目标都能射中。

    四:指矢之轻重前后得,弩柄正,两侧送矢,发射的人正确等条件。

    循:遵循,遵照。

    【译文】

    孙膑说:若想懂得用兵之道,可以用弩和箭作比喻。箭,好比士卒。弩,好比将领。发射的人,好比君主。箭,金属的箭头在前,羽毛的箭尾在后,前重后轻,所以既坚锐又便于飞行……如今练兵,却重在后边的训练,而不重在鼓舞士卒一往无前的精神,所以让他们列阵,都能遵令照办,让他们冲锋陷阵杀敌,就不听指挥了。这就是由于治兵没有取法于箭的缘故。弩,好比将领。弩弓拉开时,若弩臂不正,偏强偏弱,发力不匀,即使箭的轻重恰当,前后适宜,还是不能射中靶子……将领们若思想上不协调……还是不能取胜的。箭的轻重恰当,前后位置合适,而且弩拉开时弓臂也很正,送箭的劲头也很均匀,但射箭的人若发射不当,也还是不能命中箭靶的。部署兵力主次比例得当,前后位置适宜,仍然不能战胜敌人。所以说,射箭要中靶必须符合上述四个条件。打仗要取胜……将帅、士卒、君主、都要正确无误。所以说:军队要战胜敌人,跟用弩射中箭靶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用兵作战的道理……所应遵循的道理就是用兵的规律。懂得这些规律,作战就能取胜,君主就有威名。

    【故事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纷争不断,在各诸侯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这样,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于是大国内部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下来。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

    公元前9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弭是消除的意思)。在这次全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也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的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今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老臣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这就等于是让太子建失去了自己的臂膀。楚平王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伍奢自是替太子辩护,于是就被投进了监狱,其实他不辩护也是一样的结局,只是这样关起他来的名目比较明确罢了。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了。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不帮这个忙,这很让太子建恼火。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逃亡到了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了。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有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渔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100两金子。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5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把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他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吴军占领了郢阳。楚国人申包胥逃到秦国,向秦国求救。秦哀公没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们亡国!”

    秦哀公于是派兵去救楚国,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才撤兵回国。

    在自己处于弱势的时候,并不是磕头、哀求就可奏效的,有时候,需要奋争,才有可能达到目的。伍子胥借助吴国的力量报了父兄之仇,就充分运用了借势的智谋。借人之力,成己之功,这在古代兵家智慧里是非常常见的。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贵和

    《吴子》说:“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信乎,师克在和也。三军既和,上下一心,贵贱同力,胜则相让以归功,败则各引以为过。投之所往,如臂之使指,可合而不可离,是谓“父子之兵”也。其不和者,有善归己,有失归人;有功则争,有急不救;名位颉颃,妒忌相仍;群帅猜疑,上下携二。即幸胜焉,败可立待也。然和辑之法,常在主将:势位相忘,过失相隐,强弱不较,嫌隙不生。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主之以仁义,佐之以忠恕,出之以谦恭,成之以逊让。犹曰有不和者,吾勿信矣!

    行篡(1)

    【本篇主旨】

    篡,意为选。行篡,即选贤取良。本篇认为在提拔、任用、实行奖赏时,必须公平无私,以贤良为标准,这样才能使士卒、百姓心悦诚服,在战争中为统治者尽力。

    【原文】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2),权衡(3)也。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4),所以(5)聚众合敌也(6)。正衡再纍……既忠(7),是谓不穷(8)。称乡县衡(9),虽(10)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唯明王、圣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夺者不愠。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则远者无能。货多则辨,辨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国之宝也。

    【注释】

    (1)行篡:行,施行。篡,通选,选取之意。此文论述选取贤良之道,故题曰“行篡”。

    (2)移民:移,归、顺从。意为使民归我。

    (3)权衡:用天平衡量东西的轻重。权,砝码。衡,天平,秤杆。

    (4)阴阳: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代思想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两个方面,并以之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此处“阴阳”当指从正反两面全面地掌握情况。

    (5)所以:用来……的。

    (6)聚众:集结兵力,团结民众。合敌:同敌人交战。

    (7)正衡再纍……既忠:反复衡量达到准确公平。衡,天平。纍,砝码。忠,准确公平。

    (8)不穷:不缺乏,此处指依此道办事,则左右逢源,无所不通。

    (9)称乡县衡:论功行赏。称,举,选拔。乡,借为飨,赏赐。县,同悬。县衡,悬平天平,指衡量轻重利弊。

    (10)虽:疑借为“唯”,只要。

    私公之财:“公”指侯王,“私”指大夫以下私属,此处指地位不同。财,同“材”,即人才。

    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指富有却贪生怕死。不足,感到不满足。寿,寿命。货,财物。

    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指因贫困而轻生。

    毒:怨恨,痛恨。

    夺:剥夺。愠:抱怨,恼怒。

    则:借为“贼”。

    能:当读“态”,借为“怠”。

    辨:疑借为“办”,使事成功。

    上:指君主。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赇:此处指行财货以有求于人。

    久:当读为“记”。

    【译文】

    孙膑说:治理军队和使民归附的道理,如同用秤称量东西一样。只有秤称得公平,才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占卜阴阳,掌握全局的情况,是为了集结兵力,与敌人交战。若能反复衡量达到准确公平,就能左右逢源,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论功行赏,务必公平,衡量利弊,务求适当。对人才应一律看待,不分高低贵贱。老百姓中有富有而贪生怕死的,也有贫穷而不惜生命的。只有贤明的君主与圣人才能明白这个道理,从而使这些民众留下来为己所用。这样就使死者甘心而无遗恨,失了财物的人也无所抱怨。这样民众都肯尽力,使与长官亲近的人不为贼人所害,对长官疏远的人也无所怠慢。民众财物多了往往会事皆办成,无求于君主,自然不认为君主有多少德。而贫穷之人就会尽力而求赏,这样民众就会尊崇君主。既然这样,那么给人民以财利,也就是让人民给我以财利啊。这是因为战争要长期进行。这是用兵所必须牢记的……

    【故事论述】

    秦末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后,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垓下之战是双方最后的关键之战。

    项羽、刘邦同为楚地(今江苏北部)人,同时从苏北起兵,一称楚王,一称沛公,但两人性格迥异:项羽勇猛过人,耿直自大;刘邦老谋深算,善于用人。公元前205年,楚汉两军对峙于荥阳、成皋(今河南省内)一带,项羽自恃强大,而刘邦在正面亲率大军主力坚守荥阳、成皋一线,与项羽周旋;在后方,命萧何镇守关中,做好保障;在北方,命大将韩信逐个歼灭黄河以北的分散势力,从侧后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在南方,争取九江王英布背楚归汉;在敌人内部,巧用离间计,分化项羽身边的人。

    就这样,经过三年的成皋之战,项羽刚愎自用,众叛亲离,就连一向对他忠心耿耿的范增也被他赶出军营。而刘邦由弱转强,后方巩固,士兵情绪高涨。特别是北方的韩信凭借个人的军事才能,一路过关斩将,像一把锐利的尖刀直插楚军的腹地,并占领了项羽的老家下相(今江苏宿迁)。

    公元前202年,刘邦用计,表面上与项羽谈判,楚汉两军以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境内)为界,订立和约罢战休兵。于是,项羽东撤,刘邦西退。但刘邦退兵是假,而追击才是真,他和他的谋士们都认为:楚军东撤之时正是向项羽发起攻击的最佳时机,于是暗中约韩信和彭越一齐向楚军发起最后的围击。刘邦率大军追赶项羽至固陵(今河南淮阳),但韩、彭二人仍按兵不动,刘邦大发雷霆。

    项羽被刘邦的背信弃义之举气得暴跳如雷,他骂道:“好呀,你刘邦一次次不讲信用,昨天刚说罢兵,今天就来攻我,我要惩罚你这个小人。”他亲率大军向汉军猛冲过来。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汉军一看到项羽的大旗在风中飒飒作响,转头就跑,汉军大败,刘邦只好就地组织防守。

    失败的刘邦对韩信不听指挥非常气愤,张良献计说:“破楚军非韩信不可,他按兵不动的原因是没有被封为王。”一句话解开了刘邦心中的疙瘩。原来前一段时间,刘邦给身边许多将领又封地又封侯,而忘记了在前线的韩、彭两员主将。刘邦立即给韩、彭加封王位。不久,两人均来会师,刘邦还当面向韩信道歉,并把所有的军队交予韩信指挥。

    韩信重新调整部署,决定围歼项羽。项羽看到汉军从四面八方围来,遂率部退向他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大军行至垓下(今安徽灵璧县),探马来报说:“楚王,大事不好,彭城已为韩信所占。”项羽大惊,只好在垓下就地扎寨。韩信趁机指挥汉军把垓下围得水泄不通。

    九月的夜晚,寒气袭人,月色凄冷,项羽和官兵坚守在寨内,夜不能寐。这时,突然从周围的小山上传来一阵阵悲箫伴奏下的楚地歌声:

    “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最苦守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当此永夜兮追思反省,及早散楚兮免死珠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

    楚军听到这熟悉的如泣如诉的旋律,个个泪流满面,以为楚地尽失,项羽军中的战斗力荡然无存。项羽决心趁早突围。他向跟随他的江东子弟作了最后一次动员,其言切切可想而知,楚军在一片哭声中拿起武器,向汉军冲去。项羽带头杀出一条血路,直奔乌江而去。

    到达乌江,项羽收拢残兵,身边仅存800人。乌江太守早已备船等候,劝项羽立即上船,并说:“江东地盘虽小,但地野千里,人口10万,还可以卷土重来,请大王快快上船,汉军将至。”

    项羽尽可能让他的八百子弟上船,他望着悠悠的江水,想到起兵时,有10万江东人相随,而如今只有身边这些伤兵败将,又想到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自己不听范增的劝说,一错再错,真是后悔莫及。他对天长啸:“难道这是天要亡我吗?!纵然江东父老还要我项羽,我也无脸再见他们了。”他毅然拔剑自刎,一代豪杰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一曲楚歌击败了项羽,汉王朝也由此开始了。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训将

    世之论兵者,以为不必用古法也。夫霍去病、张雎阳皆未尝仿古,而亦未尝不合古法。彼其天资甚高,心多灵变,故能自践悬合兵机,而岂可论于恒人哉!自古未有无方之医,斯无不依古法之兵,第合法而不胶于法可也。倘以古法为可废,则节制之师何从而有?所贵在无事之时,集世将之子及勇武出群之人,教之古名将用兵之术,务精求其义,必可试之当事而不窘于应变,非徒诵其空文而已。万一有警,出其所知,以应事机,指挥操纵,料敌设奇,持重老成,才猷练达,虽畴昔未临战阵,而宿将有所不及。何患夫无将才也!尝观今日之将官,其下者目不识一丁;而其上者工诗作赋,坐消壮气,或习武场论策,拾人唾馀,以搏一第。其于兵家要义,终身不学,绝口不谈。即有谈兵者出于其间,反为楚咻。虽文藻翩然,议论有余,究其实用,终无一效。脱遇缓急,心惊意怖,缩首牖下,于敌忾何益哉!

    杀士(1)

    【本篇主旨】

    本篇内容严重残缺,仅存44字。其主旨可能是讲战场纪律与赏罚问题,认为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士卒为之效死。

    【原文】

    孙子曰:明爵禄(2)而……杀士则士……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3)。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4)。当战毋忘旁毋……

    ……必审而行之(5),士死……

    【注释】

    (1)杀士:意思是善于用兵的将帅能使士卒为其效死。杀,牺牲。杀士一语见于《孙子兵法·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尉缭子·兵令》:“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士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能杀其半者,威立海内,杀十三者,力加诸侯,杀十一者,令行士卒。”

    (2)明爵禄:公布封爵授禄的条件。

    (3)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大意是知道某个兵可靠就不要受人离间。离,离间。

    (4)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大意是有了必胜的把握才决心与敌作战,但这个决心却不可让敌人知道。

    (5)审而行之:审,审慎。行,执行。

    【译文】

    因本篇文意不连,故不译。

    【故事论述】

    公元前270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两军相持于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他说:“可以发兵去救援韩国吗?”

    廉颇说:“距离太远了,沿途道路狭窄险要,困难太大,不好办。”

    回头又去问乐乘,乐乘的看法几乎与廉颇完全一致。唯独赵奢说:“道路遥远而且险要狭窄,这就如同两只老鼠在洞穴里打架,谁最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赵王于是任命赵奢为将,命他率军去解阏与之围。

    赵奢领兵走出邯郸30里后便不再往前去了,下令军中说:“谁如果就军事部署来向我提出什么建议或谏劝,处死刑。”

    秦军在武安西鼓噪演练,气焰嚣张,声势震天。赵军中有一人提议应急救武安,立即被赵奢斩首。一连停留了28天不再前进,不断增修堡垒。赵奢还捕获了秦军的一名间谍,赵奢丝毫也没有为难他,招待他吃了一顿好饭就把他释放了。

    间谍回去后把情况报告了秦军的将领,秦将十分高兴地说:“仅仅走出国门30里就停止前进了,在那里挖沟筑垒准备固守,像他们那样慢腾腾的什么时候才能赶到阏与,就是连边也沾不上啊!”

    正在这时,赵奢忽然下令,全军偃旗息鼓,卷甲疾进,来了个急行军,仅用两天一夜的时间,就抵达距离阏与只有50里的阵地,以精于箭术的前锋部队为主,构筑起了防御工事。秦军闻讯后,急速朝赵军驻地蜂拥而来。

    军士许历不畏禁令求见赵奢,说是要就军事部署向他提出谏劝。赵奢立即吩咐:“进来吧!”

    许历对赵奢说:“赵军突然到达,出乎秦军意料。他们这样迅速地蜂拥过来,是憋着一股子劲的,士气高,战斗意志坚强。将军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否则将吃大亏。”

    赵奢说:“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继续谈下去啊!”

    许历说:“不是有军令,不准就军事部署提出意见吗?我现在已违犯了军令,请求你惩罚我。”

    赵奢说:“这个嘛,等到返回邯郸时再说吧!”

    许历便又建议说:“在我们阵地的北面有一座山,依我看,谁先占据了北山谁就将胜利,谁落在后面就得吃败仗。”

    赵奢当即许诺照办,下令派遣一万人赶在秦军的前面将北山占领。秦军到达后,赵奢已全部布置停当。秦军发起攻击前去争夺北山,却怎么也攻不上去。赵奢纵兵出击,于是大败秦军,秦军被迫撤退,遂解阏与之围。赵奢凯旋归国,赵惠文王赐号他为马服君,而以许历为国尉。

    古人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可见,主动权就是军队的命脉。两军相斗,谁失去主动权,谁就面临着失败的危险。因此,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就是指要千方百计地夺取主动权。赵奢如果直接去救阏与,己方长途奔波,秦军也早有准备,主动权就会落在秦军手中;而赵奢故意装作在挖沟筑垒准备固守来迷惑秦军,又出其不意地偃旗息鼓,卷甲疾进,迅速地占据了战场优势,从而完全掌握了主动权。

    主动权是达到克敌制胜的关键,所以善于用兵者把抓住主动权作为取胜的第一要素。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军赏

    将以诛大为威,赏小为惠。无不谓小者尚无遗赏,则肤功岂可忘心?此三军之士所以毕命向前,计无反顾者矣。昔人有言:“赏不逾时。”故不独贵小而贵速,迟则为屯膏,而人怀观望;不独贵速而贵溢,溢则出望外,而人咸激劝;不独贵溢而贵公,公则如天地,而人咸倾服;不独贵公而贵信,信则不负人,而人思尽力。《三略》一书,惓惓重礼赏以驾驭英豪。良以人虽圣贤,必不效力于孤功之人,将虽明智,必不能得死力于不赏之士。赏不下及,而冀再用其人,虽慈父不能得之于子,而将顾可得之于三军乎?故有功不赏,虽赏不速、不溢、不公、不信,均将之所忌也。然而犹贵不滥,滥则得者不以为荣,贪者辄图侥幸。有限之财源,既不胜其漏卮,膏泽之难遍,且将令其觖望。故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妄施,分毫不与。此魏武之所以称明啬举约,涓滴成泽,三军谅之,其心亦悦。此秦王世民所以一羊可以分食,而杨行密锡予将士,其帛不过数尺者,盖惟艰难之际,虽俭可以得人心也。

    延气(1)

    【本篇主旨】

    本篇残缺也很严重,文辞断续不连贯。基本内容是论述激励士气、鼓舞斗志的问题。分激气、利气、厉气、断气、延气五种情况,分别探讨了鼓舞士气的原则、方法和要求。

    【原文】

    孙子曰:合军聚众,[务在激气](2)。复徙(3)合军,务在治兵(4)利气。临境(5)近敌,务在厉(6)气。战日有期,务在断气(7)。今日将战,务在延气(8)。以威三军(9)之士,所以激气也。将军令……其令,所以利气也。将军乃……短衣絜(10)裘,以劝士志,所以厉气也。将军令,令军人人为三日粮,国人家为……[所以]断气也。将军召将卫人者而告之曰:“饮食毋……[所]以延气……也。延气……营也。以易营之,众而贵武,敌必败。气不利则拙,拙则不及,不及则失利,失利……气不厉则慑,慑则众,众……

    ……而弗救,身死家残。将军召使而勉之。击……

    【注释】

    (1)延气:意思是普遍提高士气。延,长、遍。

    (2)务在激气:本为缺文,联系下文补足。激气:激发士气。

    (3)徙:拔营。复徙:疑指迸发。

    (4)治兵:整治士卒。利气:使士兵有锐气。

    (5)境:此处指敌军边境。

    (6)厉气:即励气,意谓鼓励士卒的斗志,使其有压倒敌人的气势。

    (7)断气:使士卒果断而有决心,有断然不回之气。

    (8)延气:指延展原有军气,使士卒有持续作战的准备,能持续保持高昂士气。

    (9)三军:全军。

    (10)絜裘:疑即裘褐,指用兽皮或粗麻制成的短衣,为古代贫贱之人所穿。

    劝:勉励。

    营:迷惑。

    易:轻视。

    【译文】

    孙膑说:动员民众组建军队时,重在激发士气。拔营进发时,重在整饬武器装备,增强士气。兵临敌境时,重在使军队有压倒敌人的气势。战期已定,重在使士卒有决一死战的果断勇气。在交战的这一天,重在继续保持高昂的士气。以威震全军士卒,激励士兵,鼓舞锐气。将军下令……他的命令是用来增强士气的。将军就……暑穿麻衣,寒着兽皮,带头操练,以激发士卒的决心,这就是鼓励士卒的方法。将军下令:全军每人只准备三天的口粮,全国的老百姓每家……这是使士卒下定决心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办法。将军召集手下的将领、警卫、士兵,告诉他们:吃东西不要……这是使军队保持高昂斗志所采取的办法。

    ……是迷惑。迷惑敌人使其轻敌,敌人虽多,但骄傲轻敌,必然失败。如果我军没有一股锐气,部队就行动迟缓,这样就会贻误战机,导致失败,失败了就……

    士气如果没有被鼓舞起来就会胆怯,胆怯就会使士卒畏缩不前,这样就……但不去救援,自己就会被杀,全家也要被治罪。将军命令使者去劝勉他们,进攻……

    【故事论述】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5年),李渊被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奉命缉捕群盗。对于一般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李渊都能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但对于北邻突厥却一筹莫展,因突厥自恃有铁骑,民众又善于骑射,很是让人大伤脑筋。经过与突厥的多次交战,李渊屡战屡败,很少有获胜的机会。此时的突厥兵更是肆无忌惮,李渊把他们看成是不共戴天的敌人。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然用数万兵马多次攻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领千余人攻打突厥,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因为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加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进击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宫中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另外,由于突厥的支持和庇护,郭子和、薛举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简直是防不胜防。

    人们都认为,李渊怀着满腔的仇恨,一定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表示愿意把“美女玉帛”全部送给突厥可汗。

    众人看到李渊的这种屈节让步的举动,都感到是莫大的耻辱。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有自己的想法,屈节让步虽然样子上难看一点,但只有做到能屈能伸才可以成为大丈夫,才可以成就一番大业。

    原来根据当时的天下形势,李渊已经下了起兵反隋的决心。要起兵成就大业,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之地,必须向西进入关中,才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而又能顺利进入关中呢?

    当时李渊手下也只有三四万人马,就算全部驻守太原,也难以应付突厥的侵袭和盗寇的扰乱。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屈节让步,俯首称臣,且与突厥约定,平定京师之后,土地归李渊,美女玉帛则全部都送给可汗。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唯利是图的突厥可汗见有利可图,果然与李渊修好,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收敛了很多。到了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此时的刘武周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李渊派李世民率兵出征很快就收复了太原。

    由于李渊的屈节让步,他从突厥那里得到了很多的资助。突厥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突厥骑兵英勇善战,凭空为自己的军队增加了很大的声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敌人的作用。

    虽然许多人不齿于李渊的屈节让步行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关中,并最终成就了帝业。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所以说,李渊一时的忍辱其实是值得的。

    古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由此看来,暂时的屈节让步,往往是养兵蓄锐、争取时机,然后反戈一击、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治气

    尝谓尉缭之书,谓“国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诚是矣!而“七书”独不言养气。《吴子》“气机”虽少露之而不竟其说,是穷其流而不溯其源也。何也?兵胜在气胜。士能负气,而不能自司其气。气有消有长,在司气者治之何如耳。入之壮气值大战后,败则必挫;即全捷而气必泄,后渐渐蓄之,渐渐鼓之,养之使盛,以图再举,庶几常盈而不竭矣。司气之道:休众享士,大将鼓舞而率作之,俾相勉以忠义,相贤以威武,相劝以建绩,相激以犯难,相惭以无功,相耻以退却,相怒以敌骄,相指以敌脆,人人无不眦裂发竖,万夫必往,则气斯胜矣。《吴子》曰:“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张弛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诚哉是言,将固不可逭其责矣。为将不尚节制,岂能尽谙养气之说?第曰“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气。夫是之谓治气”而已。岂能推广其义,发古人未尽之旨也哉!

    吴起以三行享士大夫,士不待吏今而奋击秦者以数万。是相惭以无功也。

    官一(1)

    【本篇主旨】

    本篇正文部分文字脱漏虽不多,但辞句艰涩难解,内容也比较混乱、庞杂。具体包括军队组织方法和指挥手段,作战行动与指挥原则,以及行军、宿营、巡逻、警戒等军事常识。

    【原文】

    孙子曰:凡处卒利阵体甲兵(2)者,立官(3)则以身宜,贱令以采章(4),乘削以伦物(5),序行以(6),制卒以州闾(7),授正以乡曲(8),辩疑以旌舆(9),申令以金鼓(10),齐兵以从迹,庵结以人雄,邋军以索阵,茭肄以囚逆,陈师以危,射战以云阵,御裹以羸渭,取喙以阖燧,即败以包,奔救以皮傅,燥战以错行。用以正,用轻以正散,攻兼用行城,地用方,迎陵而阵用刲,险用圜,交易武退用兵,阵临用方翼,泛战接厝用喙逢,囚险解谷以远,草驵沙荼以阳削,战胜而阵以奋国,而……

    为畏以山肱,秦怫以逶迤,便罢以雁行,险厄以杂管,还退以蓬错,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辨夜退以明简,夜警以传节,厝入内寇以棺士,遇短兵以必舆,火输积以车,阵刃以锥行,阵少卒以合杂。合杂,所以御裹也。脩行连削,所以结阵也。云折重杂,所权趮也。猋凡振陈,所以乘疑也。隐匿谋诈,所以钓战也。龙隋陈伏,所以山斗也。乖举,所以厌津也。卒,所以也。不意侍卒,所以昧战也。遏沟陈,所以合少也。疏削明旗,所以疑敌也。剽阵车差车,所以从遗也。椎下移师,所以备强也。浮沮而翼,所以燧斗也。禅括蘩避,所以莠蹑也。简练剽便,所以逆喙也。坚阵敦,所以攻槥也。揆断藩薄,所以泫疑也。伪遗小亡,所以饵敌也。重害,所以茭也。顺明到声,所以夜军也。佰奉离积,所以利胜也。刚者,所以御劫也。更者,所以过也。者,所以御也。者,所以厌也。胡退入,所以解困也。

    ……令以金……云阵,御裹……胠秦怫以逶迤,便罢……夜退以明简,夜警……舆,火输积以车,阵……

    ……龙隋阵……也。简练便,所以逆……断藩薄,所以眩……所以敌也。重害,所……奉离积,所以利……

    【注释】

    (1)官一:本篇篇首有“立官则以身宜”之语,故即以“官”为篇题。篇后所附残文均与本篇重复,可见此篇原有两本。篇题“官”后加“一”字,可能表示此为两本中第一种本子。篇后所附残文当为“官二”,因为残损的厉害,这里附于“官一”篇后。官,官能之意。本篇指军队的官能。

    (2)处卒:疑指选择有利地形驻军。利阵:使其阵形变化便利,对作战有利。体甲兵:疑指配置甲杖兵器,统帅军队。体,分配整治。

    (3)立官:建立军队的官能。

    (4)贱:疑借为“践”,实行。采章:本指平日区别尊卑贵贱的衣服徽章,用在军队中则指五彩徽章,其随时随事而有所不同。

    (5)乘:升。削:贬。伦:比较。物:职事。

    (6)序:次序。行:行列。缺文,疑是“卒伍”二字,《尉缭子·径卒令》可参证。

    (7)制卒:组建军队,编制队伍。卒:队伍。州闾:州里,乡曲,是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

    (8)正:长。授正:授予官职。

    (9)辩:通“辨”。舆:疑借为“旟(yu)”。旌舆:绘有鸟图案的旗,古代用以区别各级指挥员的专用旗帜。

    (10)金:指金属铙、铎等乐器。

    齐兵:队伍持兵器整齐一致。从:跟从。迹:脚印,足迹。从迹:紧跟前行的步伐。

    庵:同。结:收敛,集结。人雄:勇武过人的人。

    邋:践踏。邋军:粉碎歼灭敌军。索陈:即“索阵”,与下文之囚逆、云陈、羸渭、皮傅、错行等,疑皆阵名。

    茭:一种用以校正弓的器具。肄:阵列。囚逆:阵名。

    危:高,险。疑为“势”字。

    射战:用弓矢作战。云陈:即云阵,阵名,此阵有利于射战。

    御:抵御。裹:包围。羸渭:疑为阵名。赢:缠绕。

    缘:鸟嘴,此处指部队的前锋。阖:封闭,阻塞。燧:通隧,指道路。

    即:接近,就。包:疑为阵名。奔:急驰。

    燥战:火战。错行:交错前进。

    用以正:据上下文可补为“用重以正轻”。重:重兵,即兵力众多,装备齐全的部队。轻:指轻兵,即兵力较少,装备精简的部队。散:溃散的敌兵。

    兼:指高峻的山崖。行城:攻城的器材或方法。

    方:指方阵。刲:指圭形之阵,一说为“分割,分散”。

    圜:环行防御,即圆阵。交:与敌交战。易:平原地。武:讨伐。退:指撤退的敌人。兵:指某种兵器。

    :疑为“高”字。方翼:指军队的旁翼。方:当读“旁”。

    泛战:一般作战。接:接触。厝:当借为“错”。逢:即“锋”,指军队的前锋。

    囚险:包围封锁占据险阻地形的敌人。解谷:意谓自己的军队不可擅入深谷与敌交战,应使敌出谷而战。可能是“制”字。

    草:指杂草。驵:指特别丰厚的杂草。沙荼:即莎荼,草名,营草属。草驵沙荼:泛指杂草丛生的地方。阳:借为“佯”。

    战胜而阵以奋国:意谓战争取得胜利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从而使军气懈惰,故严整阵容,以奋国威。

    而:在此处是衍文。畏:有戒心。山肱:与下文的逶迤、杂管、篷错、曲次等,疑皆阵名,此处指环山布阵。

    秦怫:指荆棘丛生,难以通行。逶迤:此处可能是阵名,指蜿蜒曲折而成阵。

    便罢:暂时停留。罢,疲。雁行:阵名,像雁飞一样的梯次配备。

    险厄以杂管:此处指自己的部队处于险境。险,地势险要。厄,地势阻塞。杂管:阵名,有包聚之意。

    还退以蓬错:撤退时要用蓬错阵。还退:后退。蓬错:阵名,阵形不详。

    曲次:指部队的次序。

    国邑:城邑。水则:水的规律,即由上而下,有势不可挡的意思,此处可能指利用水阵。辩:通办,治理。

    简:指简书,把命令写在竹简上,故称“简书”。

    警:警戒。节:符节,古代出入门关所用的凭证。

    厝:通“斮”。厝入内寇:即突入的敌人。棺士:即才士,汉称材官,即武艺超群的人。

    遇短兵以必舆:短兵,刀剑。必,借为佖,密密排列。必舆:长柄的兵器和战车。本句意思是遇到使用短兵器的敌人就要以密排的长兵器和战车来抵御。

    输积:运输中的物资。积,指聚集的粮草。输,指辎重。

    阵刃:指阵势的前锋。锥行:即锥形阵。

    杂:聚合。合杂:此处指集中兵力。

    脩:通“修”,整顿。行:行列。削:借为,旌旗下悬垂的饰物,这里指军队中的各单位。

    折:曲。重杂:重叠。权:此字上脱一“以”字,权衡,引申为“应付”。趮:举动急躁。权趮:主动暴起。

    猋凡振陈:疑当读为“飙风振阵”,比喻部队勇猛神速。乘疑:乘敌人疑惑。

    钓战:引诱敌人出战。

    龙:山势。隋:垂下。龙隋:山势起伏。陈伏:布置伏兵。

    厌:截断。津:渡口。

    不意:想不到。侍:即“待”。卒:疑借为“猝”。昧战:不宣而战。

    合少:用少数兵力作战。

    削:即。疏削明旗:旗帜疏列鲜明,是疏阵以少击众的战法。

    剽:轻快。(车差)车:即驰车。从:追逐。遗:借为“逸”。从遗:追击逃跑的敌人。

    椎:疑即“摧”字,打击。移师:转移部队。备强:防备强敌。

    浮:漂在水上。沮:低湿的地方。浮沮:阵名。翼:军队的两侧。

    禅:单衣。禅括:指单衣光头、不甲不胄、随随便便的装束。蘩避:借为“盘避”,往返不止。莠蹑:借为“诱蹑”,诱敌来追。

    简练:挑选训练。剽便:指骁勇敏捷。逆:抵抗。喙:敌人的前锋部队。

    :疑为“旅”。坚阵敦旅:军队成形叫阵,未成阵叫旅。

    揆断:故意折断。藩:屏障。薄:草木。藩薄:草木构成的屏障。泫疑:即“眩疑”。

    饵敌:故意丢失一些财物引诱敌军。

    重害:严罚重刑。疑为“肄”。茭肄:规整。顺明到声:当读为“巡明致声”。

    佰奉:疑为“蜂”,控制。

    刚者:刚勇的部队。

    更:轮流。

    厌:疑为“厌阵”。

    胡:借为“故”。

    【译文】

    孙膑说:凡是选择有利地形驻军、布列阵势、统帅部队的人,设官分职,一定是要委派称职的人来担任,用各色旗帜和车服标志其官阶品级,官阶的升降依照他们的工作成绩而定。士卒应按地方行政组织来编制,军官也按地方行政单位任命。用旗帜区分不同的建制单位,用鸣金、擂鼓下达号令。使部队阵容整齐的办法是后行紧跟前行的步伐。掩护军队集结必须由勇武过人的人担任。为了粉碎敌军阵势,应采用似绳索般绵亘不断的队形。为防止混乱,要随时规整队形。配置军队要形成有利的态势。用弓矢交战应采用蜿蜒曲折的梯队、抵御敌人合围要布成连绵不断的环行阵势,狙击敌人的前锋应该封锁阻塞道路。追击败退之敌采用包抄,紧急驰援要从外面迫近并包围敌人。火攻时部队要采用交错的队形前进。用重兵攻击敌人的轻兵,用轻兵征剿溃散的敌人。攻城要用云梯等攻城器材。在平地交战用方阵。面向高地列阵用分散队形。据守险要用环行阵进行防御。在平原作战,需要急速撤退时,要边打边退……一般作战在短兵相接时要充分发挥先锋的作用,包围封锁占据险阻地形的敌人,从而打开谷地的通路,以便绕过险阻前进。在草木茂密的地方,要开阔通路。战胜了要整队凯旋以振国威。而……为了戒备,要环山列阵。通过荆棘丛生、难于通行的地段,要蜿蜒曲折地前进。军队暂时停留,宜用梯次配备。据守险要应集中兵力,作环形防御。撤退要隐蔽地交替进行。绕过山林要按单位依次通过。袭击城邑要高屋建瓴地以不可挡之势发动进攻。为了准备夜间撤退要事先下达明确的命令和规定。夜间警戒,用规定的符节为凭证。对突入阵内的敌人用武艺高强的有才之士去消灭他们。对使用短兵器的敌人,用长兵器和战车去对付。焚烧敌人运输中的物资,要用车辆去放火。前锋部队宜用锥形阵。兵力不足,布阵时要注意集中兵力。集中兵力是为了抵御敌人的围攻。整齐行列并使各单位连接起来,是为了形成阵势。采用密密重叠的队形,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采取勇猛神速的行动,是为了趁敌疑虑不定时进行袭击。隐蔽己方企图,运用计谋,是为了诱敌出战。依据山势起伏,设置伏兵,是为了利用山地进行战斗。采取异乎寻常的行动,是为了截断渡口……使连自己身边的侍从都猜测不到,是为了保守作战机密。凭沟布阵是为了节约兵力。疏散部队,大量树起旗帜,是为了迷惑敌人。使用轻装部队和战车是为了追击敌人。挫败敌军后迅速转移是为了保存实力防备其他强敌的。把军队配置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是为了便于火战。不穿铠甲,不戴头盔,往返迟疑地行动,是为了诱敌来追。精选剽悍敏捷的士卒,是为了迎击敌人的前锋。加强阵地整顿部队,是为了抗击敌人主力部队的进攻。故意破坏一些草木屏障,是为了迷惑敌人。故意丢失一些资财,是为了引诱敌人。严罚重刑,是为了整顿军队。顺着光亮,循着声音前进,是为了便于夜间行动。控制敌国境内各处的物资储备,是为了有利于取胜。刚强的士卒,可用以抗击敌人的袭击。更换士卒……是用来抵抗……用来歼敌。远远地摆脱敌人,是为了解脱困境。

    【故事论述】

    三国时,关东诸侯联合起兵,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反对董卓专权。讨卓联军攻占洛阳后,各路诸侯便各打各的算盘,不仅不能同心协力,反而争权夺利、互相兼并,以致讨卓联盟迅即瓦解,各路诸侯各自为战,自谋发展。

    当时洛阳一带几乎已成废墟,袁绍觉得在这里已无戏可唱,便于次年率军退屯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观望形势发展。

    渤海郡属冀州,因而袁绍在名义上应算冀州牧韩馥的部下,所以韩馥经常派人运送粮草接济袁绍。谁知好心不得好报,袁绍及其部下却暗中算计起富庶的冀州来。谋士逢纪向袁绍献计说:“大丈夫当纵横天下,怎能靠人接济为生!冀州乃钱粮广盛之地,将军何不取之!”

    得到袁绍赞同后,逢纪进一步谋划说:“可暗中派人送信给北平太守公孙瓒,约其共攻冀州,平分其地。他必定欣然起兵攻冀州。面对公孙瓒的进攻,韩馥这样的无谋之辈肯定会请您协助守冀州。您便可乘势行事,冀州唾手可得。”袁绍闻言大喜,立即依计送信给公孙瓒。公孙瓒收到信后,就应约发兵杀奔冀州而来。袁绍却又使人将公孙瓒发兵攻冀州的消息密报韩馥。韩馥得报后,即召集谋士荀湛、辛评二人商议对策。荀湛说:“公孙瓒率领燕、代之众,长驱而来,锐不可当。今袁绍智谋过人,手下名将极广,将军可请其同治州事,这样就不怕公孙瓒了。”韩馥以为得计,便差别驾闵纯去请袁绍。长史耿武谏曰:“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乳哺立可饿死,怎能将州权委托给他?这等于引虎入羊群啊!”忠厚的韩馥答道:“我本是袁家先世的故吏,才能又不如袁绍,让贤是自古以来的美德,现在我决计请袁绍与我一同治理冀州,诸位不要嫉妒!”耿武等人见韩馥固执己见,不听忠告,只能空自叹息。

    数日后,袁绍应韩馥之邀率领大队人马来到冀州。忠于韩馥的耿武、闵纯不愿冀州落入袁绍之手,便伏于城外,想要刺杀袁绍,结果被袁绍大将颜良、文丑斩杀。袁绍入踞冀州后,即以韩馥为奋威将军,并以自己的亲信部下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架空韩馥,逐渐篡夺韩馥之权,终将冀州据为己有。至此,韩馥懊悔不及,只得弃下家小,只身投靠陈留太守张邈去了。

    公孙瓒见袁绍不讲信义,独吞了冀州,不肯平分其地,因而与袁绍结下仇怨,彼此攻伐。但公孙瓒哪里是袁绍的对手,屡战屡败,后来被袁绍围困于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走投无路,自缢而死。这样,连公孙瓒割据的幽州也落入了袁绍之手。

    按照当时的军事形势,袁绍完全有能力以武力夺取冀州。但那样做,不仅会损兵折将,而且名不正言不顺,会在道义上受到天下人的谴责。于是,袁绍便明智地采纳逢纪的计策,在应韩馥之邀的幌子下,名正言顺,兵不血刃地占据冀州,从而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教部阵

    昔人有言:“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若区区依古阵法以求胜,愚将也。夫阵亦何常之有,而可拘泥为哉!八阵、六花以前虽可考,而俱不能用。五行阵今虽可用,而亦不可拘。鸳鸯、奇正皆备,而迭进迭退使力不乏,而敌难乘,此其宜于今者也。大都陈师于野,部阵要整肃,队伍要分明。毋喧哗,毋越次,毋参差不齐,毋自行自止、或纵或横。使目视旌旗之变,耳听金鼓之声,手工击刺之方,足习步趋之法。能圆而方,能坐而起,能行而止,能左而右,能分而合,能结而解。每变皆熟,而阵法于是乎在矣!

    尝按古史有云:孙吴善谈兵而不言阵。何也?或曰:《孙子》之“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吴子》之“圆、方、坐、起”数语,皆言阵也。第孙、吴之所谓阵者,不泥法而法自在,非如今人侈谈古阵,胶柱鼓瑟也。

    强兵

    【本篇主旨】

    本篇记述齐威王与孙膑之间关于富国、强兵的问答。内容残缺比较严重,篇题为竹简整理者所加。整理者从文例、字体推断,怀疑它不是《孙膑兵法》本文,而是后人抄录附于其后的。

    【原文】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1)。[有]教寡人以政教(2)者,有教寡人以……[有教]寡人以散粮(3)者,有教寡人以静者……之教行之教奚……”[孙子曰]:“……皆非强兵之急(4)者也。”威[王]……孙子曰:“富国。”威王曰:“富国……厚,”威王、宣王以胜诸侯(5),至于……

    ……将胜之,此齐之所以大败燕(6)……众乃知之,此齐之所以大败楚人(7)反……大败赵(8)……人于齧桑而擒汜皋也(9)。擒唐(10)也……擒……

    【注释】

    (1)道:道理,做法,原则。

    (2)政教:以政教化,即加强教育。

    (3)散粮:赈济孤贫,以收民心。

    (4)急:最要紧。

    (5)威王、宣王以胜诸侯:可参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威王、宣王用孙子(膑)、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宣王:威王之子辟彊(公元前342年~前323年在位)。

    (6)齐……败燕:当指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伐燕之事。

    (7)齐……败楚:疑指齐与韩、魏等国伐楚取重丘之战,是在公元前301年齐湣王初立时。

    (8)大败赵:据《竹书纪年》,魏惠王后元十年(齐威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25年)齐败赵于平邑,俘获赵将韩举。

    (9)人:“人”字上一字尚余残存笔画,似是“宋”字。据史书记载,齐湣王15年宋为齐所灭。此处所记可能是灭宋以前的某次战役。齧(nie色)桑:今江苏沛县。

    (10)唐:疑即唐昧,人名。《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28年(公元前301年),“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取我重丘而去。”唐昧:有的书作“唐蔑”。如果唐确实是唐昧,则此简与上文“大败楚人”一简所记当为同一件事。

    【译文】

    齐威王问孙膑:“……齐国的谋士向我提供强兵之道,办法各不相同。有人教我用政治教化,有人教我用……有人教我散发粮食,有的教我清静无为……”孙膑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加强军备最要紧的事。”威王问:“那什么才是最要紧的事呢?”孙膑说:“让国家富足起来。”威王说:“国家富足……厚。”威王、宣王凭借国家富足战胜了各国诸侯,至于……

    ……将要战胜它,这是齐国大败燕国的原因……

    ……民众才知道这是齐国大败楚国人,反……

    ……活捉了唐。

    ……大败赵国……

    ……活捉了……

    ……在齧桑把宋国人打败,活捉了氾皋。

    【故事论述】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知道自己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对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嫉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于是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见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建成遭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就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他指挥。他们以为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李世民了。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李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大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李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在李渊面前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第二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元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队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这时,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70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喘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了,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通过兵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夺取了皇位,但后人对他的这种做法极少指责,主要是因为这是他出于自卫被迫而实施的还击。虽然如此,但亲兄弟之间这样的结局总让人有些心存芥蒂,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有着很浓的血腥味儿,无毒不丈夫,用这句话形容王位的血腥争夺战是再合适不过的。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果断

    大将临戎制胜,未有不败于畏缩而成于刚决者,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孤疑。”或延揽忠告,或独摅神机,参伍详审,料敌设计,得策辄行,岂容留滞。是故不模棱而废可底之绩,不后事而失可赴之机。圜转迅发,决断如流,才明练达,称良将也。尝观刚愎自用者,亦未始不藉口于果断。彼其所谓断者,不度可否,不听良谋,作事愦愦,恣行胸臆,败所由来也。夫果断之道,托基在明,明则无不当矣。

    (下编)

    十阵(1)

    【本篇主旨】

    本篇内容较多,论述了古代战争的十种阵法,阐述其不同特点和作用。古书中关于古代阵法的记载很少,还往往蒙上阴阳迷信色彩。本篇的论述则比较系统、真实,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上价值很大。

    【原文】

    凡阵有十:有枋阵(2),有圆阵,有疏阵,有数(3)阵,有锥行之阵(4),有雁行之阵(5),有钩行之阵(6),有玄襄之阵(7),有火阵,有水阵。此皆有所利。

    枋阵者,所以剸(8)也。圆阵者,所以槫也(9)。疏阵者,所以吠(10)也。数阵者,为不可掇。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也。雁行之阵者,所以接射也。钩行之阵者,所以变质易虑也。玄(羽襄)之阵者,所以疑众难故也。火阵者,所以拔也。水阵者,所以伥固也。

    枋阵之法,必薄中厚方,居阵在后。中之薄也,将以吠也。重其,将以剸也。居阵在后,所以……

    [圆阵之法]……

    [疏阵之法],其甲寡而人之少也,是故坚之。武者在旌旗,是人者在兵。故必疏钜间,多其旌旗羽旄,砥刃以为旁。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车毋驰,徒人毋趋。凡疏阵之法,在为数丑,或进或退,或击或豗,或与之征,或要其衰。然则疏可以取锐矣。

    数阵之法,毋疏钜间,戚而行首积刃而信之,前后相保,变,甲恐则坐,以声坐,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笲之而无间,畈山而退。然则数不可掇也。

    锥行之阵,卑之若剑,末不锐则不入,刃不薄则不剸,本不厚则不可以列阵。是故末必锐,刃必薄,本必鸿。然则锥行之阵可以决绝矣。

    [雁行之阵]……中,此谓雁阵之任。前列若臃,后列若貍,三……阙罗而自存,此之谓雁阵之任。

    钩行之阵,前列必枋,左右之和必钩。三声既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无前无后,无……

    玄(羽襄)之阵,必多旌旗羽旄,鼓(羽非)(羽非)庄,甲乱则坐,车乱则行,已治者,榼榼啐啐,若从天下,若从地出,徒来而不屈,终日不拙。此之谓玄(羽襄)之阵。

    火战之法,沟垒已成,重为沟堑,五步积薪,必均疏数,从役有数,令之为属枇,必轻必利,风辟……火既自覆,与之战弗克,坐行而北。火战之法,下而衍以,三军之士无所出泄。若此,则可火也。陵猋蒋,薪荛既积,营窟未谨。如此者,可火也。以火乱之,以矢雨之,鼓噪敦兵,以势助之。火战之法……

    水战之法,必众其徒而寡其车,令之为钩锴蓯(木且)贰辑绛皆具。进则必遂,退则不蹙,方蹙从流,以敌之人为招。水战之法,便舟以为旗,驰舟以为使,敌往则遂,敌来则蹙,推攘因慎而饬之,移而革之,阵而之,规而离之。故兵有误车有御徒,必察其众少,击舟(豕页)津,示民徒来。水战之法也。七百八十七。

    【注释】

    (1)十阵:十种阵法。本篇主要论述十种阵法的特点和作用。

    (2)枋(方)阵:即方阵。

    (3)数:密集。

    (4)锥行之阵:战阵前锋像锥尖一样纵向伸展开的阵形。行,行列。

    (5)雁行之阵:像雁阵一样横向排开的阵形,左右两边根据需要向前或向后排成人字。

    (6)钩行之阵:左右两翼相互弯曲连接的阵形。

    (7)玄襄之阵:字义不详,根据文义是一种迷惑敌人的阵形。

    (8)剸:借为“专”,指便于将领统一指挥。

    (9)圆阵者,所以槫也:圆阵用于圆转进攻。槫(tuan):运转。此句因后文缺失文义不详,据孙膑的军事思想特点及其他可理解为圆阵为进攻阵形。

    (10)吠:虚张声势。

    掇:本义是割取,这里引申为分割、击破。

    决绝:指割断敌人。

    接射:快速射击。椄:通“捷”,快速。

    变质易虑:指钩行阵可以变换敌人的攻击目标使敌人的部署混乱。质,目标。虑,谋虑。

    疑众难故也:使敌人产生疑惑,不容易困住我军。众,敌众,敌军。故,通“固”,“固”又通“锢”禁锢。

    拔:攻破、夺取。

    伥固:借助水之势以攻破敌人的坚固工事。伥:通“涨”。战国时赵、魏、韩水淹智伯和三国时关羽水淹七军都是借助大水攻破敌人的例子。

    必薄中厚方:兵力部署中间相对少而外围相对多。中,阵中。方,阵四边。

    居阵在后:暂时不用的阵放在后面。居阵:组成方阵的多个小阵中暂时不动的阵。

    武者在旌旗,是人者在兵:旌旗和武器可以用来显示军威。

    钜间:行列间距。钜,借为“距”。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列阵时要做到疏密恰当,这在于谨慎。

    车毋驰,徒人毋趋:战车和步兵都不要快跑。毋,不要。徒人,步兵。

    丑:群、类。这里指战斗群。

    或击或豗:有的进攻有的防御。豗:坚决抵御。

    征:伐,进攻。

    或要其衰:截击溃退的敌人。要:通“腰”,截击。衰:败退的衰败疲乏的敌人。

    戚而行首积刃而信之,前后相保:数阵密集排列,命令队伍前排的人持兵器向外伸展,队伍前后互相照应保护。

    甲恐则坐:士兵恐惧就命令他们坐下,保持阵形不变。

    或击其迂,或辱其锐:击退迂回来犯之敌,挫败径直进攻之敌。迂:迂回进攻之敌。锐:径直来犯之敌。

    笲之而无间:阵容像鸟羽毛上的细毛一样密集而有序。笲:“羿”的别体字,指鸟羽毛上的细毛。

    畈山而退:撤退时如同山的移动。

    卑之若剑:比作像剑。卑:譬,比方。

    末不阅(锐)则不入:剑尖不锐利就难以突入。指战阵前锋必须是尖刀部队。末:尖。

    刃不溥则不剸:剑刃不锋利就不能割断,指战阵两翼必须战斗力极强。

    本不厚则不可以列阵:主力不够坚实就不足以列阵。

    鸿:大。

    任:作用。

    貍:一种猫。

    左右之和必钩:左右两翼一定勾连。和:军队的左右两翼。钩:勾连。

    三声:指军队中的金、鼓、笳笛。

    五彩:各色旗帜。

    鼓(羽非)(羽非)庄:鼓声雄壮。庄:借为“壮”。

    甲乱则坐,车乱则行:士兵混乱就用坐阵,战车混乱就排列成行。

    榼榼啐啐:军队发出的大的声音。

    徒来而不屈,终日不拙:步兵源源不断开来没有穷尽。

    重为沟堑,五步积薪,必均疏数:在沟垒外再挖宽五步的堑,柴草堆放要疏密均匀。堑,壕沟。

    属枇:用木头交叉制作,中间用长木连接,用来阻止人马。

    坐:不战。行:逃走。

    下而衍以:敌人地处低地周围又长满野草。下:低下。衍:蔓延生长。野草。

    三军之士无所出泄:敌人全军没有地方可以逃脱。出泻:逃脱。

    陵猋蒋,薪荛既积:敌军营地杂草迎风生长,柴草堆积完毕。陵:通“凌”。陵猋:凌风。蒋:泛指杂草。薪荛:柴草。

    营窟未谨:敌军营寨防范不严。

    以矢雨之:用箭压住敌军。

    敦兵:敲击兵器。

    必众其徒而寡其车:增加步兵减少战车。

    钧、锴、蓯、(木且)、貮、辑、绛:八种水战工具。

    方戚从流,以敌之人为招:两条船并在一起顺流而下,把敌人作为箭靶子射击。招:箭靶。

    因慎而饬之:谨慎戒备。饬:戒备。

    故兵有误车有御徒:水战兵器中要有铧,战车土要有驾驭者,要有跟在战车后的步兵。误:的借字,即“铧”,形状像今天的铁锹,本来是农具,这里用作水战的兵工器械。

    必察其众少,击舟(豕页)津,示民徒来:侦察敌军人数多少,一面攻击敌船,一面封锁渡口,通知兵民进入战备状态。

    本篇字数。

    【译文】

    阵法概括起来有十种: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密阵、有锥行阵、有雁行阵、有钩行阵、有玄襄阵、有火阵、有水阵。这些阵都各有用处。

    方阵,用来并合军队,便于将领统一指挥以击溃敌军。圆阵,用来圆转灵活地进攻敌人。疏阵,用以虚张声势,使敌畏惧。密阵,用来防止敌人各个击破。锥行阵,用来突破割裂敌人。雁行阵,用来进行弩战。钩行阵,用来变换敌人的攻击目标,打乱敌人的作战部署。玄襄阵,用来迷惑敌军使敌军难以围困我军。火阵,用火攻来攻占敌军的营寨。水阵,借助大水的涨势来攻破敌军的防御工事。

    方阵的排列方法,必须中间兵力少而四周兵力多,暂时不用的阵列要放在后面。中间兵力较少,是为了扩大声势。重……是为了使军队并合便于指挥。后备部队放在后面,是……

    ……因为装备和士兵少,所以要求部队特别坚强。显示军威在于旌旗和武器。所以一定要拉大队列间距,多张设旌旗羽旄,再在战阵的外侧排列锋利的兵刃。阵的疏密程度要恰到好处,可紧缩可屯驻,不至于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做到这些关键在于谨慎部署。战车和步兵都不能快跑。使用疏阵,要把军队分成几个战斗队列,各司其职,有的进有的退,有的攻有的守,有的正面进攻,有的截击残敌。做到这些疏阵就能够拿下精锐的敌人。

    密阵运用的要领是:行列间距要小,密集排列,队伍前排人持兵器向外伸展,队伍前后互相保护……如果士兵恐惧就命令部队坐下以保持阵形不乱……不要主动攻击过往的敌人,而要攻击迂回而来的敌人,或挫败直接进攻的敌人,阵势密集如同鸟羽上的细毛无隙可乘,能像整座山一样全身而退,做到这些,密阵就不会被分割开了。

    锥行阵好比是一把剑,前锋好比剑尖,不锐利就不易突入敌军;阵的两翼如同剑刃,不锋利就不足以割裂敌军;阵的主体也就是主力后续部队如同剑身,不雄厚就无法彻底撕裂敌阵。所以前锋一定要尖锐,两翼要像剑刃般锋利,阵的主体必须有力。只有这样锥行阵才能突破敌军。

    ……这就是雁行阵的作用。前队要像……后队像狸猫一样蓄势待发,三……冲破罗网保全自己,这就是雁行阵的作用。

    钩行阵前队要列成方阵,左右两翼向后弯曲勾连,指挥用的各种号角和各色旗帜要准备齐全,士兵能分辨各种号声是什么命令,知道各色旗帜是什么信号。无论前进还是后退……

    玄襄阵的要领是要多竖旗帜,使鼓声雄壮,士卒混乱就使用坐阵保持阵形,战车混乱就排列成行。已经整顿好的部队……车马士卒声音鼓噪,像是从天而降,又像是从地底下冒出来,士兵来来往往,造成有无数军队源源不断开来的假象,以迷惑敌军。这就是玄襄阵。

    火战法是在已经完工的沟垒以外,再加筑宽五步的壕堑,堆积柴草要疏密均匀,要有一定数量的夫役,命他们制作属枇,属枇要轻便……大火烧了自己,再作战不能取胜,只好败走。火战法是如果敌军所处位置低下,又长满野草,士兵无处可逃的时候,就可以使用火攻。杂草迎风生长,柴草储备已经完备,而营寨驻扎不当,防范不严,对这样的敌军也可以使用火攻。火攻开始,纵火扰乱敌人,放箭压制敌人,士兵们呐喊敲击兵器,加大声势来扰乱敌军。火战法……

    水战法:要增加步兵数量减少战车,制作钩、楷、蓯、(木且)、貮、辑、绛这些水战器具,要全都具备。前进时后队要跟上前队,后撤时不要互相拥挤,船只排成方阵顺流而下,把敌军人员作为目标射击。水战法是以轻便的船作为旗舰来指挥,以快艇来进行联络,敌人撤退就追击,敌人来犯就迎击,进退要谨慎戒备,敌阵移动时骚扰它,敌人列阵时要袭击分散它,敌人调整部署时要打乱它。水战兵器中要有铧,战车要有驾驶者和跟随的步兵。要了解敌军的多少,一面攻击敌船,一面封锁渡口,通知兵民进入战备状态。这就是水战的方法。

    【故事论述】

    南宋高宗十年的秋天,金国统军呼珊与迪布禄率精兵5万侵犯南宋边境,屯兵于刘家圈(今甘肃天水市东北)。南宋右护军统吴磷奉命统率精兵28000人迎敌。

    吴磷带兵来到秦州城(天水市)下之时,老于用兵的呼珊和迪布禄已占据有利地形安营扎寨,前有高山峻岭作屏障,后有腊家城为护卫,布防十分严密。呼珊和迪布禄接到吴磷派人送来的挑战表后,忘乎所以地放声大笑道“有利地形已被我占领,明天宋军来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因此,当天晚夜竟然不做一丝戒备。

    吴磷派人送出挑战表后,立即召集众将,发布突袭命令。吴磷先委派将军姚仲、王彦连夜出击攻占山上高地,举火为号,袭击敌寨,又命令一将抄小路控制腊家城,以截断呼珊的退路。当天夜晚,恰逢大雾弥漫,姚仲、王彦率宋军悄悄占领了山间高地,呼珊等人这时还在做他们的春秋大梦呢。吴磷命人燃起火把,山岭之上一片火光;吴磷又派少数兵马在呼珊的大寨前挑战,诱敌出兵。迪布禄主张不予理睬,待天亮后再战,呼珊却自恃居高临下,不把吴磷放在眼里,大开寨门,冲杀出来。

    吴磷治军有方,又统兵作战多年,天长日久,研究出了一种奇特的叠阵法。作战时,骑兵做两翼列阵于前,后面依次排列着长枪队、强弓队、强弩队,各队相互配合,一战再战,犹如一阵阵波浪向敌人压去,不给敌人以喘息还手之机。吴磷见呼珊冲下山来,立刻以叠阵法迎战。呼珊气势汹汹地向山下冲,吴磷先以强弩队迎战,强弩队万箭齐放,呼珊的兵马尚未逼近吴磷,兵马已倒下一片;待呼珊逼近时,强弩队退走,强弓队冲上前又是一阵乱箭齐发,呼珊又损失了一批兵马;双方短兵相接后,吴磷的骑兵奋勇当先;随后,步兵又冲杀出来,这样几次三番令敌莫支。

    呼珊被吴磷的叠阵法“冲”晕了头,茫然不知如何迎战。呼珊的兵马死的死、伤的伤,王彦率领宋军向守卫大寨的迪布禄发起猛攻。迪布禄和呼珊见大势已去,弃寨落荒而逃,当时因为奉命堵截呼珊的宋将未能及时赶到腊家城,呼珊和迪布禄才得以带着残兵败将逃入腊家城,保住了性命。

    秦州城一战,吴磷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果断定计,以奇阵破敌、擒敌、毙敌万多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习技艺

    今日之操练,不教诸军以技艺,而第教以阵法,已非矣。况所谓阵者,又沿习久而易讹。即使尽善而无技艺,犹金弓玉矢,不可得而用也。一十八般武艺,人虽不能全习,亦当熟其一二,而弓弩枪刀则人人不可无,又人人不可不熟。教之者第无务用花法耳。盖花法者,进退回旋,止可饰观。而与敌相对,务宜前进,稍尔回转,敌必乘之,胜负之机,于兹决矣。故但当教以临阵正法,使之精熟。盖临阵对敌,非若暇豫从容,白刃交前,存亡系念,心手张皇,成法易忘,艺虽夙胜,到此能用其半,亦足以制敌矣。倘从前生疏,角刃之际,必将一技不施,安望执馘献俘也哉!是以教习之欲精也,一人教十,十人教百,百人教千。千人教万,时时按阅,评第高下,优者赏之,劣者罚之,令在必行,断无宽宥。罚者不惟罚其本军,亦罚及其教师;赏者不惟赏及其本军,亦赏及其教师。上专于此,日务其事。日务其事,庶人心鼓舞,武艺娴熟,三年之后,定为精卒。

    十问

    【本篇主旨】

    本篇包括十组问答,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不同情况,提出了攻击敌人各种阵形的方法。全篇体系完整、论述细致,为我们研究古代战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原文】

    兵问曰:交和而舍(1),粮食均足,人兵敌衡(2),客主两惧(3)。敌人圆阵以胥(4),因以为固,击之奈何?曰: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而佯北(5),而示之惧。彼见我惧,则遂分而不顾。因以乱毁其固。驷鼓同举(6),五遂俱傅(7)。五遂俱至,三军同利。此击圆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有方(8),击之奈何?曰:击此者,阵而之,规而离之,合而佯北,杀将其后,勿令知之。此击方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既众以强,劲捷以刚,锐阵以胥,击之奈何?击此者,必三而离之,一者延而衡(9),二者恐而下惑,下上既乱,三军大北。此击锐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既众以强,延阵以衡,我阵而待之,人少不能,击之奈何?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10),期其中极。此杀将击衡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当保险带隘,慎避广易。故易则利车,险则利徒。此击车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慎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敌虽十倍,便我车骑,三军可击。此击徒人之道也。

    交和而舍,粮食不属,人兵不足俧,绝根而攻,敌人十倍,击之奈何?曰:击此者,敌人既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虚。此击争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将勇而难惧,兵强人众自固,三军之士皆勇而无虑,其将则威,其兵则武,而理强梁偼,诸侯莫之或待。击之奈何?曰:击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骄其意,以惰其志,使敌弗识,因击其不,攻其不御,压其骀,攻其疑。彼既贵既武,三军徙舍,前后不相睹,故中而击之,若有徙与。此击强众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保山而带阻,我远则不接,近则无所,击之奈何?击此者,彼敛阻移则危之,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以揆其虑,施伏设援,击其移庶。此击保固之道也。

    交和而舍,客主两阵,敌人形箕,计敌所愿,欲我陷覆,击之奈何?击此者,渴者不饮,饥者不食,三分用其二,期于中极,彼既,材士练兵,击其两翼,彼喜三军大北。此击箕之道也。七百一十九。

    【注释】

    (1)交和而舍:和,军队两翼。本句意为两军对峙。

    (2)人兵敌衡:指双方兵力和装备相当。敌,势均力敌。衡,均衡。

    (3)客主两惧:攻守双方彼此害怕。客,进攻方。主,守御方。

    (4)胥:等待。

    (5)或傅而佯北:一接触就假装战败。傅,当读为“薄”,接触。佯,假装。北,败。

    (6)驷鼓同举:兵车和战鼓同时行动。驷,战车,一辆战车配备四匹马称为驷。

    (7)五遂俱傅:五支队伍都反攻而至。遂,指部队。

    (8)其来有方:敌军排成方阵前来。

    (9)延而衡:与下文“延阵以衡”同意,指把军阵延长,横着摆开。

    (10)材士:有特长的士兵。练兵:精选的士兵。

    期其中极:指以敌人的要害部门为攻击目标。中极,要害。

    当保险带隘:指凭借险要地形。

    慎避广易:指要避开宽阔平展的地形。

    导:引导,引诱。

    抵诸易:指把敌人逼到平阔地带。抵,挤,推。

    徒人:步兵。

    属:接应,供给。

    俧:恃,依靠。

    理强梁偼:读为“吏强粮接”,指军吏精明粮草接应充足。

    诸侯莫之或待:指其他诸侯国都不能抵御。待,抵御。

    骀:懈怠。

    我远则不接,近则毋所:我离敌远则打不到敌人,离敌近则无立足之地。

    揆:揣度。

    援:援军。

    移庶:移动的敌兵。

    敌人形箕:敌人把军队布置成簸箕形的阵势。

    【译文】

    就用兵的方法有人提出一系列问题:两军对垒,粮食都很充足,兵力、武器装备相当,攻守双方彼此害怕,敌人列成圆阵等待交战,很是稳固,我军该怎么打呢?答:对付这样的敌人,应该把全军分成四五个部分,与敌人一接触就假装败走,装作害怕敌人的样子。敌人见我军害怕,就分兵全力追击,这样一来就打乱了敌军的稳固部署。这时战鼓齐鸣,五个分队同时反扑。当五队聚齐后,全军合力进攻,最终夺取胜利。这就是击破圆阵的方法。

    两军对垒,敌人后备充足,我方后备欠缺,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以方阵攻击,该怎样对付呢?答:对付这样的敌人……打乱敌人部署,一开始交战就假装败退,转而出其不意袭击敌人后方。这就是击破方阵的办法。

    两军对垒,敌人在人数和战斗力上都占优势,而且行动迅速,士气顽强,又列成锐阵等待作战,该怎样对付这样的敌人呢?对付这样的敌人,应该把军队分成三部分,其中一支排成横阵对敌,另外两支……敌人指挥员恐惧,士兵慌乱,敌人上下混乱,全军大败。这就是击破锐阵的办法。

    两军对垒,敌人人数多,而且战斗力强,排成长的横阵,我军也列阵等待,但兵力不足,难以抗衡,该怎样对付这样的敌人呢?对付这样的敌人,应该把我军分成三队,训练敢死队,其中的两支张成两翼,另外一支挑选出来的精锐集中进攻敌人居中指挥的将领。这就是杀死敌军主将击破横阵的办法。

    两军对垒,我军步兵较多,战车和骑兵少,敌人的战车和骑兵是我军的十倍,该怎样对付这样的敌人呢?对付这样的敌人,应该占据险要的地势控制隘口,避免与敌人在宽阔的平地上交战。因为平地有利于战车,而险要地形有利于步兵作战。这就是对付战车的办法。

    两军对垒,我军战车、骑兵多而步兵少,敌人步兵是我军十倍,该怎样对付这样的敌人呢?对付这样的敌人,应该避开险要地形,把敌人引诱到平阔的地方。虽然敌人是我军十倍,但地形上有利于我军战车和骑兵有效打击敌人。这就是对付步兵的办法。

    两军对垒,我军粮食供给不足,兵力和武器装备不占优势,全力进攻,敌人兵力又是我军十倍,该怎样对付这样的敌人呢?答:对付这样的敌人,敌军既……而且占据险要地形,我军……反过来进攻它的虚弱的地方。这就是夺取……的办法。

    两军对垒,敌军将领勇猛而且很难威吓,兵力强,人数多,内部团结,全军将士勇猛,没有顾虑,将士威武,军吏精明,粮草充足,各诸侯国都不是它的对手。该怎样对付这样的敌人呢?答:对付这样的敌人,要表现出我军不敢也没有能力打仗,保持低调,等待时机,让敌人产生骄傲思想,斗志松懈,使敌人错误估计形势。我军则乘机出其不意进攻,攻击它没有防御的部队,压着打它懈怠的部队,攻击其弱势部分。敌人妄自尊大,全军移动时前后难以照应,所以给敌人以拦腰攻击,向敌人显示我军人数多。这就是击破人数众多的强敌的办法。

    两军对垒,敌人占据险要地势,我军离远了就打不到敌人,离近了又没有有利的地势可以利用,该怎样对付这样的敌人呢?对付这样的敌人,敌方既然占据险要的地势……就攻击它必须救援的要害,使它离开坚固的防御阵地,准确判断敌人的意图,设置伏兵和援军,攻击敌方移动的部队。这就是击破据险固守之敌的办法。

    两军对垒,攻守双方都列阵完毕,敌人把军队布置成簸箕形状,估计敌人的意图是想围歼我军,该怎样对付这样的敌人呢?对付这样的敌人,我军将士渴了不喝水,饿了不吃饭,抓紧时间,用三分之二的兵力攻击敌人的要害,敌人……用挑选出来的精兵攻击敌人两翼……敌人全军大败。这就是击破箕形阵的办法。

    【故事论述】

    公元前628年,也就是秦穆公三十二年,秦穆公再一次萌生了吞并郑国的念头,但苦于一时找不到适当的时机。正在这时,秦国驻守在郑国的使者杞子暗中派人带着一封给秦穆公的密信偷偷地回到了秦国。

    秦穆公打开信一看,只见杞子在信上写道:“郑国人现在很相信我,让我掌管郑国城池的北门,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咱们的军队偷偷地开到郑国的北门下,到时我就会暗中把城门打开,这样一定能给郑国一个突然袭击,很快地占领郑国。”

    秦穆公意外地得到了这一情报,心里非常高兴,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心里想:这一次我绝不会放过郑国。

    秦穆公立即下令,任命孟明视为大将军,西乞术、白乙丙分别为副将军,率领秦军东进,企图对郑国发起突然袭击。

    12月,天气已经很冷了,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孟明视率领秦军冒着严寒,日夜行军。第二年的2月,他们来到了河南偃师西南的一个当时被称为滑国的地方休息。

    秦军向郑国进犯,这时的郑国却还不知道任何消息,情况已万分危急了。

    郑国有一个叫弦高的牛贩子,他经常外出去做贩牛的生意。这弦高虽然是一个牛贩子,但却是一位聪明机智的爱国志士。这一天,他赶了差不多300头牛准备到洛阳去卖。当弦高走到黎阳津这个地方时,正好碰上了一位由秦国来的老朋友。

    老朋友相见自然高兴得很,两人就在一个小酒店里一边喝着酒,一边聊了起来。从这位朋友的嘴里,弦高听到秦国要派兵进攻郑国的消息,并得知秦军已于去年12月出发,现在已行军到了滑国之地,不久就要到达郑国了。

    弦高万分焦急。他急中生智竟想出对付秦军的办法来了。

    他告别朋友后,先派人火速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这一消息;然后把自己装扮成郑国国君的一名使臣,精心挑选20头又肥又大的牛,带上4张特等牛皮,乘坐一辆马车,迎着秦军而去。

    弦高急匆匆地赶到了滑国的延津,在这里他遇到了孟明视率领的秦国军队。面对人数众多的秦军,弦高表现得非常镇静。他按照使臣的礼节拜见了秦军主将孟明视。

    孟明视看到郑国使者来见,感到十分奇怪,也按礼节接待了弦高。

    刚一坐下,弦高就对孟明视说:“将军们辛苦了,我们国君早就听说贵国要派将军率军队从我们国土上经过,所以今天特意派我准备了一点薄礼,前来迎接和慰劳众将士们。你们即使在我们国土上只停留一天,我们也应该准备丰盛的饭菜来招待你们,也一定会保证你们的安全。这一切就请将军放心!”

    弦高停了一下,又接着说:“虽然我们郑国是处在几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但由于不断遭受大国的侵犯,我们郑国时刻都厉兵秣马,边防将士更是常备不懈,枕戈待旦,丝毫不敢大意,所以还请你们看到这些情况后千万不要介意!”

    孟明视听完弦高的这一番话,心中暗暗吃惊。这一次本想劳师远袭,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现在看来,郑国早已知道秦军的来意,并做好了战争的各种准备,要偷袭己经不可能了。他收下了弦高送来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的,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现在已有了防备,偷袭成功的希望不大。我们还是回国吧。”

    秦军终于改变了突然袭击郑国的计划,只是顺手在滑国捞了些物资,便撤军回国向秦穆公交差去了。

    机智是应付任何变化不可或缺的品质,我们很难精确地对其进行定义,而且这种品质很难通过后天教育的方式进行培养。但是,毫无疑问,对那些渴望在这个世界上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这种品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尚秘

    兵者,机事也。机不深藏,使士卒得窥其际,敌人闻之而预备矣。故兵之所加,兵不先知,且示安暇。侦敌无备,然后速进,此进师之秘也。至若阴谋奇计,梦寐之间犹恐宣泄。务令幽深玄远,莫可端倪,则鬼神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然后惟吾之所为无不如意。有时秘藏如处女,有时飘忽如风雪,有时群言交非而我不求是,有时任怨任疑而我不求白。盖智在人先,机关难以告人也。或博访群帅,咨访佥谋,亦不得彰明播露,阳弃阴收,颠倒不测。军士静以幽,其是之谓乎!

    略甲(1)

    【本篇主旨】

    本篇文字残缺严重,内容不连贯,难以看出主旨。据题目看,“略”指夺取,“甲”指甲士,估计本篇主要是讨论如何攻击敌方精装兵士的。

    【原文】

    略甲之法,敌之人方阵无……欲击之,其势不可,夫若此者,下之……以国章,欲战若狂,夫若此者,少阵……反,夫若此者,以众卒从之,篡中因之,必将……篡卒因之,必……

    ……左右旁伐以相趋,此谓钩击。之气不藏于心,三军之众循之知不……将分军以寡而民……威其难将之也。分其众,乱其……阵不厉,故列不……远揄之,敌倦以远……治,孤其将,荡其心,击……其将勇,其卒众……彼大众将之……卒之道……

    【注释】

    (1)略甲:打击强敌,战败精装兵力。

    【译文】

    因本篇严重缺损,故不译。

    【故事论述】

    南宋时期,刘锜与岳飞、韩世忠、张俊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南渡四将”。他特别精通射箭技巧,能以容器盛水,用箭射透容器,拔出箭杆,使水向外流,然后再以一箭射入原来的孔洞,将流水堵住,这简直神乎其神,在当时传为佳话。

    绍兴十年(1140年),金人说是愿意将东、西、南“三京”(开封、洛阳、商丘)归还给南宋朝廷,刘锜被赵构任命为东京副留守,节制军马。他带着所部八字军37000人和殿司3000人从临安出发,前往开封就职。当他五月到达顺昌(今安徽阜阳县)时,金人又反悔了,重新进驻东京,并继续南侵。

    顺昌知府陈规问刘锜打算怎么办,刘锜说:“如果顺昌城里有粮食,我可以同你一起固守。”陈规说:“城中有米数万斛。”刘锜说:“已经足够了。”

    古代以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南宋末期方改为五斗为一斛,两斛为一石。无论是十斗一斛或五斗一斛,有米数万斛,确实不算少。

    刘锜把将士们召集起来商量此事,许多人都说:“金兵人多气盛,看来是抵挡不住的;还是用精兵断后,让随军家属先走顺流而下回江南吧!”

    刘锜对大家说:“我们本来是要到汴京去的,如今虽已不能去汴京了,军队并未受到损伤,有城可守,为什么要主动放弃呢?”

    部将许清表示拥护刘锜的决定,说:“我们军人要走倒也容易,若要抛弃父母妻子那就不忍心了。带着家属一起走,一旦敌人发起攻击,打起仗来就嫌累赘,他们想逃也逃不掉了。还不如奋力守顺昌,于死中求生。”

    刘锜听后十分高兴,下令将船只沉入水中,表示誓不后退。将自己的家属安置在一处寺庙中,门前堆积着柴草,吩咐守卫人员说:“一旦情况紧急便自己纵火焚烧,以免落入敌军手中。”

    经刘锜亲自上城布置,历时六天,顺昌已成了一座设防城市,不但军中将士和城中民众斗志高昂,连妇女也动员起来了。大家都说:“平日里别人都很有些瞧不起咱八字军,这一回,咱八字军一定要为国家破贼立功,做出个样子来给他们看看。”

    所谓的八字军,指的是南宋初期河北、河东地区人民抗金自卫的武装组织。王彦任河北制置使时,在太行山组织人民武装,许多人都在脸上刺着“誓杀金贼,不负赵王”八个字,故号八字军,后来八字军便成了人民武装的代称。

    金人涉过颍河,企图包围顺昌,初战第一仗就中了刘锜预先设下的埋伏,千户阿黑等二人被俘。经过审讯,阿黑供认:“韩将军扎营白沙涡,距城30里。”

    刘锜派出1000多人,连夜出发偷袭,韩将军根本未曾料到。战斗展开后,敌军伤亡惨重。敌将三路都统葛王和龙虎大王合兵直逼顺昌城下,刘锜下令将几处城门全部打开。敌人要围城了,反而大开城门,哪有这么个打法?金兵疑疑惑惑的,远远地便停下来了,不敢接近城门。

    刘锜也确实并非毫无把握地冒险。原来,他在靠近城墙脚下,还筑了一圈羊马垣,守城将士都隐藏在垣内。敌方发射过去的箭,不是偏高射到了城墙上,就是直接扎在了羊马垣上。守军以破敌弓翼和神臂、强弩从城上和垣内向外发射,敌人因没处躲藏且距离较近,被射中了不少,只好往后撤退。刘锜乘势出动步兵突袭,破敌铁骑数千,许多人都掉进颍河淹死了。

    顺昌被围四天后,金人驻营于距城20里处的东村。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刘锜挑选出数百名壮士前往掩袭,从电光中只要见到头上有辫发的便砍杀,闪电一过又重新隐蔽。敌人摸不清底细,既不知宋军来了多少人,也不知他们藏在何处,自相惊扰,一直乱了一夜。刘锜派出的人按照预先的约定,一听到暗号便集合起来转移了,既杀伤了不少敌人,又保全了自己。

    金兀术在汴京听到了前线屡屡失利的消息,很是气恼,连续赶了七天路,亲自来到了顺昌。

    刘锜召集将领们开会,又有人主张撤走。刘锜说:“朝廷养兵15年,正是为了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使用,何况我们已经挫伤了敌人的锐气,建立起了声威,虽然人数比他们少,仗还是可以打下去的。两军营垒相接,金兀术又亲自来了,我们一走他就会跟上,倘若在追击中被他们打败,岂不是前功尽弃?让敌人占据了两淮,江、浙便震动了,我们的报国之志必将变成误国之罪,所以现在只能进不能退。”

    于是大家又振奋起精神,表示一定听从他的指挥,坚持战斗下去。刘锜选派曹成等二人到敌军中去用计,临行前教导他们说:“我打算让你们直入敌营,事情办成后有重赏。只要能按照我的吩咐回答他们的问话,敌人是决不会杀害你们的。现在,先将你们编进巡逻队伍,遇到敌人后。假装从马背上不慎跌落下来,以便让敌人将你们捉住。倘若敌方首领问话,可以告诉他们:‘刘锜嘛,他是沪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的第九个儿子,特别喜欢声色歌伎,朝廷是因为两国讲和,派他到东京去享乐的。’只要能把这些话传扬出去,任务就算完成了。”

    曹成等二人依计而行,被俘入敌营。他们有关刘锜的评价被金兀术知道后,金兀术十分高兴,说:“如此说来,刘锜没有什么了不起,顺昌城很容易就能攻破。”于是便下令将鹅车炮具等攻城利器搁到一边,认为已不需起用了。

    第二天刘锜在城楼上望见远远地来了两个人,拉上来一看,原来是曹成等二人,身上还带有一份金兀术的文书。刘锜当即将文书烧掉,连瞧也没有瞧一眼。

    金兀术来到顺昌,严厉指责金军将领不应该打了那么多次败仗,损失了那么多的人。大家回答他说:“南朝用兵,今非昔比啦!元帅如不相信,亲自到城下去看一看就知道了。”刘锜派耿训去下书约战,金兀术大怒说:“他刘锜怎么还敢同我作战?我只需动一动靴尖,就能将顺昌城踏平。”耿训说:“太尉(刘锜)不但要同太子战斗,还说太子绝对不敢过颍河呢!如果太子敢过河,他宁愿替你搭五处浮桥,待你们过河后再开战。”金兀术哪肯示弱,当即答允渡河作战,并说次日一定要在顺昌衙门里聚餐。

    第二天,刘锜真的搭好了五座浮桥,听任敌人过河。刘锜预先派人在颍河上游和附近地区的野草上,都投放了毒药。下令自己的部队即使渴死也不准饮用颍河水。敌人气势汹汹,过河后排好阵势,准备大战一场。有人主张先打韩将军,刘锜说:“韩将军并不紧要,就算把他打垮了,金兀术的精兵也还在,依然不好对付。按照兵法,应当先打金兀术才对,只要金兀术动摇了,别的人就稳不住了。”

    时值大暑,天气炎热,敌方的人马过河呆了一阵以后,纷纷饮水止渴,结果毒性发作,一个个精神萎靡,全都振作不起来了。而刘锜让部队隐蔽在羊马垣下休息,将士们轮流进餐,一直待到太阳偏西了,方才派数百人出西门接战。敌军的注意力被吸引到西门后,再命数千人悄无声息地从南门突然杀出,直奔兀术精锐,在一阵乱砍乱杀下,金兵大败。金兀术将他的王牌“铁浮图”(重铠甲兵)和“拐子马”都用上了,亦未能扭转败势。恰好当晚暴雨骤降,平地水深尺余,金兀术呆也没处呆,只好往北撤;刘锜督军从后追袭,又杀敌万余人。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弃尸毙马,血肉枕藉,车旗器甲,积如山阜”。金兀术撤退到陈州,治了将领们的败军之罪,自韩将军以下全都挨了他的鞭打,然后便领兵返回开封去了。

    赵构接获顺昌的捷报,不胜欣喜,特授刘锜为武泰军节度使、侍卫军马军都虞侯、顺昌知府、沿淮制置使。陷入敌手的洪晗从敌人后方密奏南宋朝廷说,顺昌之捷简直使金人丧魂落魄,连燕京地区的重宝珍器也都开始在往北运输了,如果形势进一步恶化就准备放弃整个燕南地区。所以后来许多人都认为,当时如果各路宋军能同时分道进击,收复汴京是很有可能的。没想到朝廷反而下令迅速班师,结果坐失战机。7月,刘锜被任命为淮北宣抚判官。不久,秦桧命杨沂中退回到镇江,刘锜退回到太平州,岳飞则一直退到临安,这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克敌制胜了。

    顺昌之战,刘锜的战斗兵力不足2万人。金兵多达数十万,营垒连接,长达15里,每天黄昏时,鼓声震动山谷,军营内一片喧腾,整夜不息;他们派人到顺昌城下窃听,城内却静得出奇,连鸡鸣犬吠声也听不到。金兀术为确保安全,下令命帐前甲兵一层层手执兵器日夜警戒,骑兵轮番在马背上打瞌睡。刘锜的做法恰恰同他相反,开战前总是让士卒们得到充足休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故士气高昂,每战必胜。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持重

    “六术”有云:号令欲严以威;赏罚欲必以信;处舍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参以伍;遇敌决战必行吾所明,无行吾所疑。此其说大率多持重也。否则,侥幸乘危,轻进而易退;锐于见敌,事至而周章;或矜己之长,而为人所诱;成忽人之计,而尝试其军;成变动无常,急遽无渐,儿戏无备;过险而不戒,布阵而不整,置垒而不坚,料敌而不审;虑事弗精,驭军弗严,决胜弗周。是数者,皆持重之反也。明于此而反其所为,则进不可御,退不可追,暗不可袭,明不可攻,何敌能谋而胜也哉!

    客主人分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讨论战争理论问题,指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凭恃,只有掌握战争规律,明了敌我双方情况,善于利用有利形势和良好地形,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

    【原文】

    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1)。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2)。负(中间缺九字)定者也(3)。客者,后定者也,主人安地抚势以胥。夫客犯隘逾险而至,夫犯隘……退敢刎颈,进不敢拒敌(4),其故何也?势不便,地不利也(5)。势便地利则民自……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6)。

    带甲(7)数十万,民有余粮弗得食也,有余……居兵多而用兵少也,居者有余而用者不足。带甲数十万,千千而出,千千而之……万万以遗(8)我。所谓善战者,善翦断(9)之,如会兑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10)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

    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兵利甲坚者胜乎?则胜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未居败也]。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敌人众,能使之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者不得相……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士有勇力不得以卫其将,则胜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将必先,可有功于未战之前,故不失;可有之功于已战之后,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则明于兵者也,五百一十四。

    ……焉。为人客则先人作……

    ……兵曰:主人逆客于境……

    ……客好事则……

    ……使劳,三军之士可使毕失其志,则胜可得而据也。是以按左抶右,右败而左弗能救;按右抶左,左败而右弗能救。是以兵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者少而不足用,远者疏而不能……

    【注释】

    (1)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战阵中有进攻一方和防御一方。客,进攻方。主人,防御方。分,分量、比例。

    (2)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进攻方面和防守方面的力量对比是二比一,这样才能抗衡。敌,抗衡。

    (3)定者也:做好战斗准备。

    (4)退敢刎颈,进不敢拒敌:士兵勇猛,甚至于自杀都不怕,但是没有有利地形作为凭依,就不敢抵抗敌人。

    (5)势不便,地不利也:形势和地形不利。便,有利。

    (6)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所谓善战的人,就是能够灵活利用形势和地形使之有利于自己作战。

    (7)带甲:穿戴盔甲的人,指军队。

    (8)遗:送来,这里指敌军向我进发。

    (9)翦断:截断,切断。

    (10)锱、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这里借指极少量的物资消耗。

    算:古代计数用的算筹。

    道:战争的规律。

    明主、知道之将:圣明的君主和懂得战争规律的将领。

    本篇字数

    逆:迎战。

    安:牵制。抶:打击。

    【译文】

    作战有进攻的一方和防御的一方。进攻方的兵力多,防御方的兵力可以少一些。进攻一方的兵力是防御者的一倍,防御一方的兵力是进攻者的一半,这样的力量对比才能够相抗衡。

    防御的一方先做好战斗准备,进攻的一方后做好战斗准备,防御者在自己的地盘上占据有利地形,先做好战斗准备,等待穿越关隘险阻的进攻者到来……士兵很勇敢,甚至敢自己抹脖子,但是没有地形优势就不敢抵抗敌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形势和地势都不利于自己。形势和地势都占优势……所谓会打仗的人,其实就是能够使形势和地势有利于自己一方。

    几十万的军队,即使百姓有余粮也供养不起,有余……养兵多而用兵少,养兵时感觉多余,用兵时感到不够。几十万的军队,成千成千地出征,成千成千地列阵补充……敌军成万成万地向我进攻。所谓会打仗的人,就是善于截断敌人……能分散敌人的兵力,能牵制敌人的兵力,即使是极少量的物资都显得多。如果不能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能牵制敌人的兵力,就是再多几倍的物资也显得不够。

    如果人数多就能取胜,那用筹码计算兵力多少决定胜负就算了。如果物资雄厚就能取胜,那用容器计量粮食多少决定胜负就算了。如果武器装备好就能取胜,那胜利就太容易预知了。所以,国家富足不一定就绝对安全,国家贫穷不一定就必定危险;人数多未必就一定能取胜,人数少未必就一定会战败。决定胜败安危的是对战争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敌人人数多,能使他们分散又无法互相救援,受到攻击,不能互相……武器装备再精良也不能发挥作用,士兵再勇敢有力也不能保卫主将,这样就掌握了取胜的规律了。所以,英明的君主,掌握并能充分利用战争规律的将领,一定在战前就……这样在战前就有了取胜的把握,因而开战后按照计划作战就不会失掉应得的战果,所以军队出征就会取胜,班师也不会使国家受到损失,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作为进攻方就要抢先行动……

    ……兵法上讲:防御的一方应该在边境迎击敌军……

    ……进攻者挑衅就……

    ……使敌人疲惫,使敌人全军丧失斗志,就能取得胜利。所以牵制敌人的左翼而打击它的右翼,右翼失败了左翼也不能救援;牵制敌人的右翼而打击它的左翼,左翼失败了右翼不能救援。这样使敌人军无斗志,士兵逃避战斗,近处的兵力不够,远处的部队散落……

    【故事论述】

    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内部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国力也日益衰弱,尤其是吐蕃统治集团早已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没想到,一场叛乱却在这时掀起,引发叛乱的主要人物就是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曾经参与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但是朝廷却没有赏赐他,他心里非常不满,就决定反叛。不久,他带领轻骑300多人逃往灵州,并发誓与唐朝势不两立。为了推翻唐朝政权,仆固怀恩便撒谎向吐蕃、回纥借来10万大军,从灵州向长安进攻。仆固怀恩的大军很快就到达奉天。长安受到严重威胁,朝内的文武百官,却都一筹莫展,政局又是一片混乱。皇帝惴惴不安,忙向大臣们问计。郭子仪说:“仆固怀恩曾做过我的部将,我了解他。他虽是一员猛将,但他不爱惜士兵。士兵虽然跟着他,只是迫于无奈,但心里都想乘机重返家园,所以只要我们指挥得当,打败他并不困难。”皇帝听了郭子仪的话,就立即任命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让他率领10万大军去讨伐仆固怀恩。

    10万大军在仆固怀恩率领下,横冲直撞,旁若无人,直朝奉天城而来。这恰好中了郭子仪诱敌深入的计策。他们刚要摆开阵势,就听见战鼓咚咚,杀声震天,奉天城外,唐军摆成一字阵势,非常严整,当中竖着一面帅旗,随风飘扬,旗上写一个“郭”字。仆固怀恩的将士一听郭令公的大名,都吓得丢盔弃甲,四散逃跑,郭子仪可以说是不战而胜。仆固怀恩只得带领残兵败将,又回到灵州。唐军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仆固怀恩死心,后来他又勾结吐蕃、回纥、吐谷浑共10万多人再次进犯长安。

    为了阻挡各路叛军的进犯,郭子仪传令各地驻军,必须坚守要塞,抵制敌兵,不让敌兵前进一步。

    郭子仪深知这场战争战必失败,退则被歼,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他决定寻找机会主动出击。

    郭子仪召集所有的将领一起来商量退敌的策略。任命部将白孝德为副元帅,让他死守泾阳,等待援军;派牙将李光瓒去见回纥王,表示愿和回纥王联合平定吐蕃。回纥王听说郭子仪还健在,十分惊奇,半信半疑。他对李光瓒说:“郭令公真在人间,你不是欺骗我吧?如果他还活着,我可以见见他吗?”

    李光瓒把回纥王的这番话告诉了郭子仪。郭子仪是个足智多谋、不畏凶险的将领,为了劝退回纥兵,他决定一个人去见回纥王。他对将士们说:“敌强我弱,实力相差悬殊,很难用武力战胜。过去唐朝和回纥的关系密切,曾订过互不侵扰盟约。为今之计,我不如亲自去说服他们。兵不血刃,退回纥兵。”郭子仪要冒着生命危险,单枪匹马去回纥军营中与他们谈判,将士们都很担心他的安全,准备选拔500名精锐的骑兵随身保护他。郭子仪坚决拒绝,他说:“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让回纥王有更深的防范,说不定还会有误解。”

    郭子仪正想动身,他的儿子郭晞前来阻拦说:“回纥兵像虎狼那样凶暴,父亲是国家的元帅,怎能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回纥军营谈判呢?”郭子仪坚决地说:“如果唐军和回纥兵打起来,不但咱们父子生命难保,就连国家的命运也很危险。如果国家保不住,个人又哪里有存身的地方呢?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去同回纥王谈判,用道理去说服他们,也许还有成功的希望。要是万一不成功我就捐躯报国来实现我平生的大志。”说着扬起鞭子,打了他儿子的手,令他:“走开!”便和几个骑兵出了军营,朝着回纥的方向而去。

    郭子仪事先做了安排,在他出军营后,让人连声高喊:“郭令公来了,郭令公来了!”回纥兵闻者丧胆,都情不自禁地放下了武器。回纥兵的统帅药葛罗立即拿起弓箭,准备应战。郭子仪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地翻身下马,摘掉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勇敢沉着地向回纥营中走去。回纥兵都很吃惊,大眼瞪小眼,不约而同地说:“果真是郭令公呀!”药葛罗也放下弓箭,赶忙走过来迎接郭子仪。郭子仪握着药葛罗的手,非常严肃地说:“你们回纥替唐朝立过大功,唐朝万分感激,为什么违背盟约,向唐朝进攻?你们丢掉过去的功劳,帮助叛臣仆固怀恩作乱,同唐朝结怨仇,是不明智的选择啊!仆固怀恩叛唐弃母,被人唾骂,像他这样寡廉鲜耻的人,能为你们带来什么好处呢?今天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如果你们真心同唐朝和好,应该马上撤兵。不然,我将传令三军,一气杀来,管叫你们片甲不留。如果你们现在敢把我杀死,唐军一定不会答应。”郭子仪的一番话,吓得药葛罗惊慌失措,连连说:“我们受了仆固怀恩的欺骗,他说皇帝已死,说你早已在阵前丧命,朝内一片混乱,没有主人,因此我们才敢跟仆固怀恩来进犯。现在我们知道皇帝仍然坐镇京城,又亲眼看到你,我们怎么还敢和唐军对抗呢,我们马上就撤军!”

    看到事情成功,郭于仪心里十分高兴。为了粉碎回纥与吐蕃的联盟,他抓紧机会,又劝药葛罗说:“吐蕃王不讲道义,反复无常,趁着唐朝内乱,便抢占土地,烧毁城市,破坏乡村,还掠去大批财物。假如你们肯帮助我们打退吐蕃,继续保持同唐朝的友好关系,唐朝就把吐蕃抢去的东西,全部送给你们,你们不要失去这个好机会啊!”药葛罗听了又感激又惭愧地说:“令公的话,开导了我,我愿帮助唐军打退吐蕃兵,以便立功赎罪。不过,请你不要把仆固怀恩的儿子杀掉,因为他是我们王后的兄弟,杀了他,我们王后会很伤心的。”郭子仪答应了他的请求。

    先前一直在旁边观望的回纥兵,这时稍稍转向前来,郭子仪的随从人员怕他们伤害郭子仪,也紧紧跟上几步,加强戒备。郭子仪却毫不惊慌,挥手叫部下退回。药葛罗一面喝退士兵,一面叫人摆出酒席,同郭子仪同饮共欢。药葛罗要试一下郭子仪是否有诚意请他举起酒杯发誓,郭子仪面对众多将士说:“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谁若违背誓言,就叫他死在阵前!”药葛罗也照样发了誓。双方互相立了盟约后,郭子仪就领着几个部下,胜利地回到了唐营中。

    不费一枪一卒,郭子仪就这样又平定了一场叛乱,并且还为唐朝争取到了一个盟友。

    有时兵之主客是在心理,只有把握好心理上的优势才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主兵

    强寇侵疆,势如风雨,可无御之之术乎?是当无求一战之利。盖敌之所欲惟速战,必坚守以避其锋,出奇以挠其谋。彼悬军深入,往还千里,就令人约轻赍,计日负食,势必疲劳,又有衣装军器,勤劳而至,未有不资之转运,与因粮于我者。法当收我邦畿之积,悉入城堡;远我居民,以免侵掠;据我前险,断彼后厄;分遣精兵,抄其谷食,焚其辎重;高城深池,坚壁不战。如藏九地,无隙可投。彼粮食不通,野无可掠,攻城不拔,求战不得。俟其饥绥,渐见引还,吾以奇兵击其旁,重兵蹑其后。乘其惰归,掩诸险阻,斯坐而获全胜矣。

    善者

    【本篇主旨】

    本篇文字比较完整,脱漏很少。“善者”,意指善战者。本篇主要论述善战者在作战时如何使自己处于主动而陷敌于被动。

    【原文】

    善者(1),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2)。故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故善者制险量阻(3),敦三军(4),利屈伸(5),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6)。

    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然而处,亦动也。善者四路必彻(7),五动必工(8)。故进不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后,左右不可陷于阻,默[然而处],于敌之人。故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9)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10),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以此薄敌,战必不胜矣。我饱食而待其饥也,安处以待其劳也,正静以待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还踵。

    二百

    【注释】

    (1)善者:善于作战的。本篇论述善于作战的人在战争中怎样使自己处于有利主动的地位,使敌人陷入不利被动的境地。

    (2)受敌而不相知也:受到攻击而不能互通消息。受敌,受到敌人攻击。

    (3)善者制险量阻:善战的人能够判断并且利用地形。

    (4)敦三军:屯驻军队。敦,借为“屯”,驻扎。

    (5)利屈伸:有利于进退。屈,退。伸,进。

    (6)柴:猜疑,猜忌。

    (7)彻:通彻,畅通。

    (8)工:工巧,巧妙。

    (9)傅:狙击。

    (10)倍道兼行:一天赶两天的路,昼夜行军。

    薄:迫近,指交战。

    还踵:掉转脚后跟,这里指后撤。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即使敌人兵力强大人数众多,也能使它分散,不能互相救援,受到攻击也无法互通消息。所以敌人即使有深沟高垒这样的凭依也难于固守,有坚固的战车和锋利的兵器等精良装备也发挥不出威力,士兵勇猛也难成强势。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够灵活利用地形,驻扎军队,使部队能够进退自如。敌人人数多,就能设法使它变得相对不足;敌人粮草充足,能想尽办法使它粮草供应不上;敌人驻扎不动,能用计调动使它疲于奔命;敌人富有天下,能使它分崩离析;敌人全军团结,能使它互相猜疑。

    所以,用兵讲究“四路”、“五动”:向前是路;后退是路;向左是路;向右是路。往前是动;往后是动;往左是动;往右是动;按兵不动也是动。善于用兵的人能使自己四路畅通,各种行动巧妙。所以进攻时敌人无法抵挡,后撤时敌人不能截断退路,向左右移动也不会陷入险阻,按兵不动时……所以要使敌人四路不通,行动不利。前进就被狙击,后撤又被截击,或左或右又会陷于险阻,按兵不动,也困难重重。

    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背负装束进行长途急行军,日夜兼程加速行进,疲惫的队伍得不到休整,饥渴的士兵来不及饮食。这样的队伍投入战斗肯定不能取胜。我军则吃饱喝足以逸待劳,以静制动。这样一来,开战时士兵们就会勇往直前,冒着利刃进攻也不会后退半步。

    【故事论述】

    官渡之战后,曹操转弱为强,成为北方霸主。同时,孙权在江南接手了孙策的基业,对北方战事坐观成败,集中力量治理内政。荆州刘表虽兵精粮足,却无进取之心,而刘备一直都不能占有一块牢固的根据地。

    刘备此时在荆州声望高、名气大,但是已届不惑之年的他却始终处于辗转依人的被动状态,他自己也很悲愤郁闷。由于曹操南侵的风声日紧,不安的情绪笼罩着荆州,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刘备身上,但他兵微将少,难以与曹操的大军抗衡。他回顾自己多年以来的经历,认识到之所以屡屡失败是因为身边没有运筹帷幄的人才辅佐,为此他特地拜访了当时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并将刘备招揽人才的消息散开。

    公元207年的冬天,在司马徽、徐庶等极力引荐下,刘备亲自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隆冬季节的严寒,接连三次前往隆中探访诸葛亮。

    这期间,诸葛亮正在外游历,访友磋学。有关刘备请他出山之事,他己有所耳闻,也为此事犹豫不决。以当时形势,曹操已一统中原,声势日赫;孙权雄跨江东,国险民附;刘备半生争战,到头来寄人篱下,仅有新野小县,兵不过数千。当时许多名士认为曹操必能“匡济华夏”,许多人都去投奔了曹操,但像诸葛亮那样具有正统观念的才俊,绝不会去投奔曹操的。刘备作为汉宗室后代而久负盛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人物,他也深知刘备力挽狂澜、兴复汉室的事业是何等的艰巨。他心中常常在想,也不知刘备请自己出山仅是装点门面,还是竭诚以待,委以重任。出与不出,他举棋不定,若贸然而出,不但难成大业,且会自误才学。于是,他一面游历访友,一面思索是否应该出山。

    刘备等不辞辛苦,三顾茅庐,诸葛亮终于被刘备这种虚心求教的精神、竭诚相待的态度所打动,终于答应出山辅其功业。

    诸葛亮于是对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说:“从董卓专权乱政以来,豪杰之士纷纷乘机起兵称雄一方,而地跨州郡的割据者多得数不胜数。曹操同袁绍相比,则是名望低微,兵力弱小,然而曹操终能战胜袁绍,由弱者变为强者,这不只是天时有利,也是人的谋划正确的结果。如今曹操已经拥兵百万,并且挟制皇帝而向诸侯发号施令,因而不可同他直接较量。孙权占有江东地区,其统治己历三世,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贤能之人都愿意辅佐他,这可以结为盟援,而不可以图谋他。荆州北有汉水、淝水作屏障,南至海边有丰富资源可供利用,东连吴郡、会稽郡,西通巳郡、蜀郡。这里是用兵的战略要地,但其统治者刘表却无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赐予将军的吧,将军可有意于此吗?”

    “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广大,是块富饶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里而成就了帝业。现在,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张鲁又在北边与他作对,尽管这里人口众多、资源富庶,但因其不知爱抚民众,致使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英明的君主。将军既是汉室的后代,且又信义显扬四海,广交天下英雄求贤如饥似渴,倘若占领荆、益二州,控扼险要,西与诸族和睦为邻,南面抚绥边地人民,对外结盟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天下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就伺机派遣一员大将率领荆州部队向南阳、洛阳地区进军,而将军则亲率益州之兵北出秦川,所过地区的百姓谁还不担着丰盛酒食来迎接将军嘛!如果确实能这样做的话,那么,统一大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统治就可以复兴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诸葛孔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客观分析了当时进行斗争的各方政治势力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在当时势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为刘备提供了一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实现统一的战略决策。

    诸葛亮一席弘阔之论,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外交诸方面,概括了汉末天下形势,预示了政局发展的前景,是一篇绝世之作。它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超凡的政治才能,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形势发展变化所做的分析和估计,总体上是正确的。《隆中对》从思想上武装了刘备,对刘备以后进行的统一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孔明根据对曹、刘、孙三方以及刘表等势力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诸种条件的精辟分析,为刘备的生存与发展制定了“联孙抗曹”的总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诸葛亮提出首先要向薄弱方向发展,夺取荆、益二州以建立稳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加强实力;其后待条件成熟时,从荆、益两路北伐曹操,夺取中原,统一中国。显然,这是一个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既稳健而又有进取精神的战略构想。虽然刘备后来因条件所限未能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但在后来的战略部署上,基本上是按照诸葛亮这一方针来实行的。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诡谲

    兵者,谲之道也,以诈立,以利动者也。夫兵不出奇与正,奇之外,诡谲之名何自而立也?盖其为术小,而施之于用则巨。或以为外愚士卒,令入我彀中而不觉耳。是故敌交非诡不疑,敌情非谲不致,敌谋非诡不误,士众非谲不鼓。谁谓诡谲而可废也哉?若曰仁义之兵不用诡谲,此宋襄、成安之迹,安得不败也。第诡谲不用,须当度敌情,揣事机,达微暖,料始终。知情有所必至,机有所必应,暖有所必通,局有所必结。乘敌之隙,舞智弄术,圆而转之,神而用之。初若无奇,终知微妙。斯巧于谲者也。

    五名五恭(1)

    【本篇主旨】

    本篇文字完整,没有缺文。内容上可分两部分:前一部分论述用不同方法对付五种不同的敌军;后一部分论述军队进入敌境后的策略,主张将怀柔、施暴两种手段交替使用。

    【原文】

    兵有五名:一曰威强,二曰轩骄(2),三曰刚至(3),四曰(助)忌(4),五曰重柔(5)。夫威强之兵,则屈软而待之(6);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7);刚至之兵,则诱而取之;目鸟忌之兵,则薄其前,噪其旁,深沟高垒而难其粮;重柔之兵,则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则击之,不出则回(8)之。

    兵有五恭、五暴(9)。何谓五恭?入境而恭,军失其常。再举而恭,军无所粮(10)。三举而恭,军失其事。四举而恭,军无食。五举而恭,军不及事。入境而暴,谓之客。再举而暴,谓之华。三举而暴,主人惧。四举而暴,卒士见诈。五举而暴,兵必大耗。故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五恭二百五十六。

    【注释】

    (1)五名五恭:五名、五恭本来是两篇,今合为一篇。五名是分析五种敌军。五恭是分析进入敌境后的两种态度。

    (2)轩骄:高傲、骄悍。

    (3)刚至:刚愎自用。

    (4)助忌:助读“冒”。冒,贪。忌,疑忌。

    (5)重柔:犹豫软弱。

    (6)屈软而待之:以屈软的态度向敌人示弱。

    (7)恭敬而久之:以恭敬的态度和敌人持久周旋。

    (8)回:包围。

    (9)恭:循规蹈矩,这里指用怀柔政策。暴:暴力。

    (10)粮:粮草储备。

    军失其事:军队中物资不够用,无法正常运转。

    客:进犯者、侵略者。

    华:不正、邪。

    见诈:被骗、受骗。

    耗:损失。

    相错:交替。

    【译文】

    敌军大致有五种:一是威武强大的,二是高傲剽悍的,三是刚愎自用的,四是贪婪多疑的,五是犹豫软弱的。对威武强大的敌军,就装作屈从向它示弱;对高傲剽悍的敌军,就恭敬对待,拖延到它失去锐气;对刚愎自用的敌军,就要诱敌深入,设法击破;对贪婪多疑的敌军,要从正面进行压制,在两翼加以骚扰,利用深沟高垒阻断它的粮道;对犹豫软弱的敌军,要用叫阵的声势威吓它,用威慑的方式惊动它,它敢于出战就攻击它,它不出战就围困它。

    军队进入敌境有五恭、五暴。什么是五恭呢?刚进入敌境就采取怀柔政策,军队就没有了应有的军威。再用怀柔政策,军队就征不到粮了。三次怀柔,军队的运转就不正常了。四次怀柔,军队就没有粮食吃了。五次怀柔的结果是军队将无法完成任务。军队一进入敌境就采取暴力措施征用物资,就被叫做侵略者。再次使用暴力就显得邪恶了。第三次使用暴力,就会引起被占领地区的恐慌。第四次使用暴力,将士会受骗,军队就陷入了非常孤立的境地。第五次使用暴力的结果是军队遭受重大损失。所以,五恭、五暴两种手段应该交替使用,也就是要做到恩威并用。

    【故事论述】

    西汉未年,大奸似忠的王莽毒死汉平帝,暗示其党羽为其“居摄皇帝”、“代理皇帝”制造篡权的舆论。太皇太后王政君竟下昭恩准王莽“居摄践祚”,为王莽篡权铺平了道路。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激起了西汉宗室、贵族和广大农民的反抗。

    公元9年,王莽诏告天下要把精通兵法的36家,约几百人,合在一起作为军官选入皇宫,训练禁卫军;征募勇猛之士充军,以镇压反对他的人。王莽的军队中旌旗和辎重车辆,延绵千里不断。当时有个巨人,身高一丈,腰粗十围,被任命为垒尉;此外,王莽的军队还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大象之类的猛兽行于阵前,用来壮大军威。秦、汉以来出师的盛况,还不曾有过这样壮观的。公元23年年初,绿林农民军推举汉王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建立更始政权。为阻止王莽军南下,保障其主力部队顺利前进,派出大将王常、王风、刘秀等率更始军迅速攻克昆阳(今河南省叶县)、郾县(今河南省郾城南)、定陵(今河南省舞阳北),与宛城的义军成掎角之势,为进一步进击洛阳和长安、彻底消灭王莽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莽派出王寻、王邑统率四十三万号称百万大军南下攻打更始军。5月,王邑等与严尤等部队会合后,实力增强,迫使更始军刘秀从阳关退进昆阳城中,很多人惶恐不安,提心吊胆,又担心挂念着妻子儿女,军心不稳。刘秀分析道:“现在我军兵力、粮草都不多,而外寇实力强大,要是我军同心协力抗击敌军,或许还可能建立功业;如果想分散,势必不能保全。而且宛城尚未攻下,伯升那边不可能赶来相救,昆阳如果被攻破,一天之内,各部人马可能都会被莽军消灭。在现今的危急关头不同心协力建立功名,还想回去守卫妻儿财物吗?”众将怒气冲天地说:“刘将军怎么敢这样说!”刘秀笑着站起来,正好侦察敌情的骑兵回来报告说:敌军的大部队已到城北,长达几百里,看不见队尾。众将领急忙说道:“还是请刘将军拿主意吧。”刘秀重新策划了攻守的战略,众将领忧虑而紧张,都只有恭敬地回答:“是!”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就派王风、王常坚守城池,自己乘夜深人静之时与大将宗佻、李轶等十三名骑兵,从南门杀出去,到郾城、定陵一带调集援兵。并让更始军在突围时沿途丢下一些珠宝,有人不解说:“丢弃这么多金子多可惜呀!”刘秀斥责道:“今天如果打败了敌人,可获万倍珍宝,建成大功;如果被敌军打败,脑袋都没有了,还要什么财物!”众将遂听从他的调遣。刘秀等冲出王莽百万大军的包围,到定陵一带调兵遣将以解昆阳之危。

    这时,有人向王邑献策说:“昆阳城虽小却防守坚固,现在假冒皇帝名号的刘玄在宛城,我们赶快用大部队去进攻,他们必定逃跑;宛城被攻破,昆阳守军自然就会投降。”王邑说:“我以前围攻翟义,因没活捉敌将而获罪,如今率领百万大军,遇到这座城池没有攻下,怎么交代呢?”四十万叛军将昆阳层层包围,设置了几百个营垒,用于了望的楼车高达十几丈,居高临下,监视昆阳城中情况,军中旗帜漫山遍野,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百里以外都可听到征鼓的声音。王邑命士兵挖掘通向城中的地道,用战车撞击城门,弓箭手万箭齐发、箭如雨下。城里的人只好背着门板出来打,仗打得十分艰苦,守城的玉凤等人有点熬不住了请求投降,可是愚蠢的王寻、王邑不准,以为马上就能攻下昆阳城而得意洋洋。

    夜里有流星坠落在军营中,白天又有一大片云团像山崩一样,正对着营地降下来,离地面不到一尺的地方才散开,叛军士兵恐骇得趴在地上。6月,刘秀率更始军进军昆阳,他命一千多名步、骑兵,在离敌人五里远的地方列阵。此时,王邑的军队已经久战疲惫,锐气尽失。但仍骄狂轻敌,只派出几千人马迎战刘秀,刘秀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直奔敌军,连斩数十人。各路将领看了惊喜道:“刘将军平时胆子小,今天却如此胆大,如此勇敢,真是奇迹啊!让我们前去助战帮助他!”叛军节节后退,刘军乘胜前进,大破贼兵。忽然,有人拿着一封书信向昆阳守军大呼:“宛城已破,援军来了!”那人还假装把信丢掉了,让敌人捡拾去。王寻等人看了信极为惊骇,刘秀见敌人中计,更始军士气大振,越战越强,无不以一当十。这时,刘秀组成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从城西渡水冲击敌中军帅营,敌军阵地立刻乱作一团,溃不成军。刘秀趁势杀了王寻,昆阳守军也及时杀了出来,内外人马合成一路,喊杀声震耳欲聋。王莽的队伍纷纷逃遁,相互践踏、死伤无数,大批辎重、粮草、兵器均被绿林军缴获。昆阳之战,叛军彻底完蛋,刘秀军大获全胜。

    公元24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将王莽杀死在未央宫渐台。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一切政权的建立都要以正义为根本,若离开这个原则,无论多强大的武力都无济于事。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约己

    夫兵之兴也,国家扫境内以专属之将。主上宵旰,征人露处,而将顾可安乐肆志,矜修富贵容乎?三军之士必将偶语曰:“吾曹千里从军,栉风沐雨。若怡怡然锦衣玉食,曾不以我为念,我何以为之死也!”如是,则将之陷心逸志,不几为忘身误国之阶乎?是以有投醪而味河水,有仗锸而亲土功;有暑不张盖,劳不坐乘,饥不求食,舍不平陇;朴樕盖之,以蔽霜露;躬身糗粮,过险必步。与士卒同甘苦,同劳瘁,同饥馁,而心忘其贵也。故军中感激,士卒用命,争为先登陷阵,身死而有所不悔矣。

    兵失(1)

    【本篇主旨】

    本篇文字脱落较多。篇中主要分析作战失利的各种因素,指出军队要行“起道”(即兴旺、胜利之道),同时避免耗兵、陵兵、速屈之兵等不利处境。

    【原文】

    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2)也。欲强多国之所寡(3),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之兵也(4)。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5),陵兵也(6)。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7)也。兵不……明者也。

    善阵,知背向(8),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会者也(9)。兵失民,不知过者(10)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贪而廉,龙而敬,弱而强,柔而[刚],起道也。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天地……

    ……之兵也。欲以国……

    ……内疲之兵也。多费不固……

    ……见敌难服,兵尚淫天地……

    ……而兵强国……

    ……兵不能……

    【注释】

    (1)兵失:本篇题为后人根据内容所加,主要是分析作战失利的几种因素。

    (2)耗兵:虚弱、衰竭的军队。

    (3)强多:勉强增加。

    (4)屈:穷尽、竭尽。

    (5)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指防御坚固,却抵挡不住敌人进攻的器械。

    (6)陵兵:受欺凌的军队。

    (7)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攻城器械不够精良,而敌人的防御很坚固,这样的军队是容易受挫的军队。

    (8)知背向:懂得行军布阵时的向背。

    (9)会:计算,筹划。

    (10)过:过错,错误。

    时:时机。

    【译文】

    想用敌国百姓不可能接受的事……对付敌国军队的长处,这样的军队就会损兵折将,使国家耗尽所有。想要勉强增加本国缺乏的东西,来对付敌国所富有的东西,这样的军队就是会很快失败的军队。防守措施不能有效抵御敌军的进攻器械,这样的军队就是受欺凌的军队。攻城器械不够精良,而敌人的防御很坚固,这样的军队是容易受挫的军队。

    善于布阵(的人),懂得行军布阵时的所要面对的和所要依靠的,也会利用地形,但军队却总是陷于困境,这是不明白国家强盛和军队胜利之间的关系。军队不能获得大的胜利,是因为不懂得计算和筹划。军队失去百姓的支持,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所犯的过错。军队费了很大劲,成果却很少,这是因为不懂得抓住战机。军队打不败强敌,是因为不能顺应民心。军队常常遭受挫折是因为轻信了不确切的消息。军队不能预见战争胜败,是因为没有全盘考虑的缘故。军队在有利时却懈怠,有利战机出现却犹豫不决;能避免错误,也知道什么正确,但就是不能贯彻执行,这就是灭亡之路。贪婪变得廉洁,骄横变得恭敬,弱变强,柔变刚……这就是兴旺之路。走灭亡的路,连天地都不能帮其兴旺起来。走兴旺的路,连天地……

    【故事论述】

    公元前700年,楚国和相邻的小国绞(位于今湖北省郧县西北)发生了一场战争。两国军队相持在绞国城池的南门。

    楚王认为,对付这样的小国很容易,只须投入少量的兵力参战,即可获取。大夫莫敖明白楚王的用意,献策说:“绞国虽然弱小,但很轻躁,没有什么谋略。我们先派出一些不带武器的士兵,化装成拾柴捡粪人的模样引诱绞兵上当。然后,聚而歼之!”楚王听了很满意。第二天,楚军派出30名士兵乔装好扮成捡柴拾粪的普通人,到南门外诱惑敌人。果然,绞军见楚人就抓,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们抓走了。

    次日,楚军派出40名化了装的士兵,又被绞军抓走。这样一连三天,绞兵都获胜了,绞国国君洋洋得意,放松了戒备。到了第四天,楚军一面继续派出化装拾柴、赶路的士兵迷惑敌人,一面派出阻击部队埋伏在绞城北门外,并在山里集结了大股兵力,形成口袋似的伏击圈。几天后,当绞兵又来抓拾柴推车人时,这些化了装的楚兵立即丢弃柴、车等东西,拼命往北门外跑,绞兵紧追不舍。当绞兵刚刚追进了山,道路两旁突然杀出一股楚兵,与绞兵打起来,楚兵边打边往山里退,不敢恋战。绞兵越打越上瘾,穷追不舍,绞国君在城门楼上督战,还以为楚军不堪一击,下令集中全部绞兵向山里追击楚军。结果,绞兵很快进入了楚军的伏击圈,只听一声炮响,万箭齐发、火光冲天,数千楚兵从四面八方杀将过来,好像天兵天将,勇猛无比。绞军方知中计,但为时已晚,终于抵挡不住勇猛无比的楚军,顷刻瓦解。战争的胜利就是时机与智慧的较量,所以不懂用兵之人就会失败。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受善

    “集众思,广忠益”,古人之名言也。盖智者有千虑之一失,愚者有千虑之一得,矧将非明智,顾可轻物傲人,薄群策为不足询乎?苟其言可裨军政,佐胜算,即刍荛可采,安问从来?降虏可师,何嫌折节!参微言于利害,虚以受人;酌可否于胸中,务求允当。所由算无遗策,动有成功。脱若自矜智术,恣逞胸臆,漫行独断,无论谋士止而不来,即至而必去,知其不足与共功名。亦有独断于衷,不挠群议而立功名者,必其谋越众客,无过慎之思;明群情,有先事之察,原非懵懵然也。亦有因听人言而堕绩者,必所听非其人。听于近幸而违于正人,听于一二而违于佥谋,听于浮论而违于至计。即有明智君子,列三策而陈之,或从其中策、下策,而违其上策,皆足以败事者也。昔人有言:“谋之欲多,断之欲独。”窃以为断之欲明,方是真能受善也。

    将义(1)

    【本篇主旨】

    本篇论述了将帅应当具备的品质,包括义、仁、德、信、智五个要素。篇中指出义是为了立威严,使士卒效死;仁是为了克敌立功。因此,这里的“仁”、“义”与儒家的概念有所不同。

    【原文】

    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2)。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槫(3),军不槫则无名。故信者,兵之足也。将者不可以不智胜,不智胜……则军无。故决者(4),兵之尾也。

    【注释】

    (1)将义:将帅应该具备“义”的美德。

    (2)卒弗死:士卒不肯效死。

    (3)槫:读音是“专”,统一指挥。

    (4)决:决断,果断。

    【译文】

    将帅不能不义,不义就法令不严明,不严明就没有威望,没有威望士兵就不会效全力。所以义对于军队,就好比人的头一样重要。

    将帅不能不仁,不仁军队就不能克敌,军队不能克敌就没有作用。所以仁对于军队,就像是人的腹部。

    将帅不能没有德,没有德就没有威望,没有威望全军的作用就无法发挥。所以德对于军队,好比人的手。

    将帅不能不讲诚信,不讲诚信命令就无法执行,命令无法执行军队就不能统一行动,军队行动不统一就无法建功。所以信对于军中,就好像人的脚。

    将帅不能不预见到胜利,不预见胜利……军队就……所以决断是将帅指挥作战的最后要素。

    【故事论述】

    战国时期,韩国的大夫严遂一直受丞相韩傀的排挤,严遂当众揭发韩傀的错误,韩傀从此怀恨在心。以后,韩傀进行报复,当众呵斥严遂,严遂大怒拔剑刺杀韩傀,被众人劝住。从那以后,严遂罢官而逃,以防韩傀加害于他。

    严遂弃官后四处游逛,希望找一个勇士为他报仇雪恨。一天,他来到齐国,打听到帜县市井里有一个名叫聂政的年轻人,非常勇敢果断,为人又很正直,只是家境贫寒而混迹于屠户之中。严遂开始暗地里找访聂政,并有意厚待他。聂政很过意不去,问:“你有什么地方需要我出力,就请讲吧!”严遂忙说:“不急,不急,我们认识才几天,我怎敢有所求呢?”严遂闻知聂政是孝子,家中只有一位高堂老母,便择吉日备办酒宴,向聂政的母亲献酒,并捧出一百两黄金送给聂母,为她祝福。聂政坚决不收,严遂再三恳请他收下,聂政仍然谢绝,说:“我以屠狗为职业,每天早晚可以得到些美味食品奉养母亲。现在我供养母亲的一切都齐全,我人虽穷志不穷,你的厚礼我不能收!”严遂避开众人,私下对聂政说:“我为了报仇逃亡在外,到过好几个国家都没有遇到像你这样的义士。因为你道德高尚,我才径直送上这百两黄金同你结交,这些不过是用来做老夫人粗茶淡饭的费用。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呀!”严遂再三请让,聂政还是不收。严遂只好尽了宾主之礼之后,撂下黄金,离开了帜县市井里。

    过了很久以后,聂政的母亲去世。聂政服孝期也满了,想到自己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平平庸庸的人,严遂是尊贵的一国大臣,他不远千里来结交我,我却对他很冷淡。为了供养我的母亲,他肯献上那么多的黄金,这一切足以说明他对我的了解和信任,他算是我的知己了。如今,母亲已去世,我要去为知己者出力了!想到这里,聂政毫不犹豫地收拾行装,告别了姐姐和乡亲,开始去寻找严遂。几年后,聂政终于找到了严遂,两人在魏国又见面了。严遂将自己的仇人告诉了聂政,说:“他是韩国国君的叔父韩傀,他们的宗族人多势众,住处的卫兵很多。我虽然多次派人行刺,都没有成功。现在幸亏你不抛弃我,我一定为你多准备些车马和助手。”聂政摇摇头,说:“不能去很多人,人一多目标就大,就会泄露机密。机密一泄露,岂不更危险了吗?”说完就告辞了。聂政经过深思熟虑的准备之后,独自一人走了。几天后,他手提宝剑来到了韩国。

    这时,韩王正和其他诸侯国君在东孟约会,他的叔父韩傀等人也都在。聂政不顾一切地闯进去,走上台阶重刺韩傀。韩傀惊慌失措,一把抱住了韩王,聂政照直刺去,一同结果了他们两人的性命。左右卫士一齐冲上来刺杀聂政,聂政沉着应战,一连砍杀几十个士兵。接着,他用宝剑刺破自己的膛,挖出眼珠,剖腹掏出肠子,倒地而死。韩国人把他的尸体扔到大街上,以千金悬赏能认出他的人。很多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人来认领。聂政的姐姐闻讯后,毅然赶到韩国认尸,她看着血肉模糊的尸体,痛哭失声,说:“弟弟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不连累我,如果我贪生怕死而埋没了弟弟的侠义英名,我是绝对不忍心的!”说完,抱着聂政的尸体大哭,并对众人说:“这是我的弟弟,帜县市井里的聂政!”说完,拔剑自刎在弟弟尸体旁。以恩信结于人,那人亦会以恩信报于你。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忠义

    操练之法既行,是有兵而有将矣。第将非忠义,何以为立功建绩之本,而使三军感动兴起乎?虽忠肝义胆,天植其性,臣子应当自尽,原非为鼓舞人心计。而军心之向背趋舍,事业之成亏兴废,实由此焉!此衷一定,断不回移。有时勋业光天壤,于素志固惬,即身与时屯,心随力尽,亦足洒此一腔热血,稍报君恩。倘图身念重,徇国心轻,受人之任,孤人之托,即万年以下,犹令人唾骂矣!

    将德(1)

    【本篇主旨】

    本篇简文残缺较多。内容主要是讨论将帅应具备的德行,如爱护士兵、不轻敌、赏罚及时等。

    【原文】

    ……赤子,爱之若狡童(2),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3),将军……不失,将军之智也。不轻寡(4),不劫于敌(5),慎终若始(6),将军……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7),将军之恒也。入军……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将军之……将军之惠也。赏不逾日,罚不还面(8),不维其人,不何……外辰(9),此将军之德也。

    【注释】

    (1)将德:篇题为后人根据内容参考其他篇题所加。主要论述将帅应该具备的品德。

    (2)狡:年少而美好。

    (3)用之若土芥:将帅要舍得使用士兵。土芥,土块草芥,比喻轻微无价值的东西。

    (4)不轻寡:不因敌人数量少而轻视它。

    (5)不劫于敌:不为强大的敌人所威胁。

    (6)慎终若始:坚持原则始终如一。

    (7)君令不入军门:君主的命令不进入军队营门,意为君主不干涉军务。

    (8)赏不逾日,罚不还面:赏赐立即兑现,惩罚立刻进行。不逾日,不超过当天。不还面,不转脸,意思是快速。

    (9)不维其人,不何外辰:赏罚不论当事人和自己的亲疏贵贱,不屈服于外来权势的压力。何,读为“阿”,阿谀屈服。辰:借为“震”,权威,压力。

    【译文】

    ……把士兵看作刚出生的孩子,爱护他们像爱护可爱的儿童,尊重他们像尊重严师,使用时应当像使用土块一样毫不顾惜……

    ……将帅的明智。不因为敌人人数少而轻敌,不因为敌人强大而受威胁,自始至终谨慎对待……

    ……不受君主驾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将帅应该始终坚持的原则。

    ……交战双方主将不会并存,军队也不会并存……是将军的恩惠。奖惩及时,不论亲属贵贱,不屈服于外来压力,这就是将帅应有的品德。

    【故事论述】

    强调“庙算”和“谋攻”是孙子兵法的重要战略思想,汉高祖刘邦的大将韩信就是精于庙算的高手。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秦朝被各地起义军推翻后,项羽由于最有实力兵力,达40万,遂自立为西楚霸王,并撕毁与刘邦谁先入关谁为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管辖巴蜀和汉中,却将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用以防止刘邦东进。当时,项羽分封了18个诸侯国。连他自己在内,当时的中国被分成了19个小国。

    项羽和刘邦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推翻暴秦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二人也都是胸怀大志之人,都希望天下听命于自己。项羽做了天下的霸主自然意气风发。刘邦也自然对封自己为汉王心有不甘,只是鉴于实力不及项羽,无奈地暂时听命于项羽罢了。

    但是刘邦并没有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刘邦在进入汉中的路上,被萧何追回并极力推荐用以争取天下的人才韩信为大将军。拜将之后,刘邦就向韩信问取天下的计策:“丞相多次在我面前提到将军您,将军有什么高明的计策教导我?”韩信敬谢不敢,并反问刘邦:“大王您要东向争取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羽吗?”刘邦说:“正是他。”

    韩信又问:“大王您自己考虑一下,您在勇敢、强悍、仁慈、实力等方面,比得上项王吗?”刘邦沉默思考了好久说:“我哪一方面也不如他。”韩信听后,又一次拜贺说:“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他。然而我曾经在项王手下做过事,我就说说项王的为人情况吧。项王发怒大喊,千人皆服,那是勇猛到了极点,却不能任用贤能的部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他对人恭敬慈爱,说话体贴,他人若生病,他就痛哭流涕,亲自端药喂饭,至于有人立功而应当封爵,即使官印在他手里都严重磨损了,他还强忍不封,不肯将印授予人,这是所谓的妇人之仁。现在项王虽然称霸天下,臣服了诸侯,不在关中建立都城,而建都于他自己的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王背弃了与楚义帝的誓约,而将自己亲信的人封王,因此诸侯们对此都深感不公正。

    各路诸侯见项王放逐义帝,并将他安置在江南,各路诸侯也纷纷效仿,驱逐他们原来的君主而自立为王。项王所到之处,什么残忍的事都做得出来,天下百姓对此多有抱怨,因此百姓也就不跟从,他们只不过都害怕他的威猛和实力罢了。项羽在名义上虽称霸天下,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人心。所以说项王的强盛容易变得脆弱。现在大王您确实能反其道而实行如下的措施:任用天下的勇武之士,天下哪一个人不可以被您诛杀?用攻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哪一个人不服从您?况且关中的那三个封王本是秦朝的降将,他们带领关中子弟多年了,死在他们手里的子弟是不可胜数,他们又欺骗部下从而投降了诸侯军,在新安,项王不信任秦人,遂坑杀了20多万投降的秦朝子弟,惟独章邯、司马欣、董翳他们三个人保住了性命,秦朝的父老对这三人怨恨到了极点,可以说是恨之入骨。项王以强大的威势封这三人为关中王,关中的秦人是没有人喜爱他们的。大王您进入武关后,秋毫不犯,废除秦朝的严刑酷令,并与秦人约定法律。虽只有那简单的三章,但关中的秦人没有不希望大王您来关中为王的。您入关之前,义帝与您及诸侯誓约:谁先入关谁就为关中王。大王您第一个入关,您应当被封为关中王,这一点关中的民众是都知道的。后来的结果却是,大王您失职不能为王关中,而去汉中为王,关中的秦民对此没有不痛心疾首的。现在大王您举起义旗挥师东下,关中地区仅仅发布一个檄文就能轻易取下。”

    刘邦听后,十分高兴,与韩信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刘邦自此以后按照韩信的计划,部署各个将领向东进发,逐步歼灭了项羽的军队,拉开了持续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终夺取天下,建立了汉朝。

    韩信与刘邦的这一席话,周密地分析了刘邦和项羽各自的优劣长短,以及天下形势,对他们的得失胜负做了准确的判断,并做出了东进直取关中的战略决策,可谓是一个卓越的庙算,体现了多算胜少算的预先筹谋。

    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进行一项伟大的事业,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假定它只是一个梦想也没关系,因为梦想是达成愿望前的一个出发点。如此伟大的理想若想得到实现,必须要有一个严谨的计划与方案,它必须一步步地来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将让

    《易》曰“劳谦”,谓有功而能谦也。推有功而不居其功,故天下莫与争功,有能而不居其能,故天下莫与争能。盖功盖天下,不过了人臣职分,何必炫耀以施劳?况亟欲自鸣,反开谗者萋菲之门,岂保身之长策哉!故有归功于庙算,有委重于天威。有畅言群帅效力,而自视缺然;有方念士卒用命,而疮痍可悯;有引辜于平贼之晚,而俯首请诛;有负咎于糜费劳人,而功不赎罪。侧身修行抑损,似无所容;推功让能避誉,若将染已。遑言摧锋攘地之劳,发纵指示之妙,昂然作功臣之色,而冀分茅土之荣耶?

    将败(1)

    【本篇主旨】

    本篇列举了将帅品质上的种种缺点,这些缺点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内容比较简短,仅列举了二十种缺点(或失败因素),没有展开论述。

    【原文】

    将败:一曰不能而自能(2)。二曰骄。三曰贪于位(3)。四曰贪于财。[五曰]。六曰轻(4)。七曰迟(5)。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一[曰]……十四曰寡决。十五曰缓。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贼(6)。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乱。多败者多失。

    【注释】

    (1)将败:将帅品质上的各种缺点。

    (2)不能而自能:本来不能而自以为能。

    (3)位:地位,官职。

    (4)轻:轻率。

    (5)迟:迟疑。

    (6)贼:残暴。

    【译文】

    将帅在素质上的缺陷:一是本来没有能力却自以为是。二是骄傲。三是贪图官爵地位。四是贪财。六是轻率。七是迟疑。八是缺乏勇气。九是有勇无谋。十是不讲信用。十一……十四是缺少决断。十五是行动缓慢。十六是懈怠。十七是……十八是残暴。十九是自私。二十是自乱阵脚。将帅的缺陷越多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故事论述】

    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派遣张仪到楚国以割地为诱饵,骗取楚怀王的信任,借以达到拆散齐楚联盟的目的。张仪来到楚国,在楚怀王面前巧言令色,油腔滑调地乱说一通,怀王目光短浅,不知他包藏着什么祸心。大夫屈原冷眼旁观,很快就识破了张仪的险恶用心,退朝之后,屈原劝楚怀王不要上张仪的当,说:“秦国以小利诱骗我们,妄图破坏我们与六国合纵,大王切不可让秦国的阴谋得逞!”但是怀玉不昕忠告,反而对屈原产生不满。一直到楚齐绝交,秦国丧失信义,怀王才如梦方醒,出兵讨伐秦国,结果连战皆败。这时,怀王后悔莫及,重新起用主张整顿朝纲、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的爱国诗人屈原,派他去齐国协商,打算重修两国的盟约。

    这个消息传到了秦国,秦惠王害怕齐楚联盟,对自己不利。于是,为表示愿意退还失地,与楚国修好,再次派张仪到楚国,假意进行拉拢。张仪先以重金贿赂贪官上官大夫靳尚,又以珠宝拉拢怀王的宠妃郑秀。优柔寡断的楚怀王又改变了主意,不再听屈原的劝告。

    公元前304年秦楚结盟,第二年,齐、韩、魏三国联兵伐楚。此时,屈原已被贬放逐,四处流浪。但他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始终如一。在流浪中,他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怀着满腔悲愤,创作了继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后的又一旷世绝笔:《离骚》,全诗共373句,2490个字。诗中表达了他对腐朽权利的愤慨,对故国的眷恋和对美政救国理想的追求。

    几年之后,秦楚之间战争连续不断,楚兵屡遭失败。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昭王要楚怀王相会武关,重返朝廷的屈原再次劝谏怀王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但楚怀王仍旧不听,结果被秦国劫持至咸阳,三年后死于秦国。

    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即位,朝廷里的恶官小人排挤正直忠诚的屈原,并在顷襄王面前刻意中伤和诬蔑他,屈原横遭冤屈,再次被流放至偏远的汨罗江边(今湖南东北部)。屈原在那里熬过了二十个春秋,他曾热烈盼望顷襄王回心转意,召他重返朝廷主持大政。然而,顷襄王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投靠了秦国,成了秦王的女婿。这样,屈原的坚决抗秦和整顿改革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了,满腔的爱国豪情亦付诸东流。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军大举进攻,楚顷襄王仓皇出逃。绝望的屈原,不忍心看到国家的灭亡,在当年五月初五那天,抱石自沉于汩罗江。屈原一生写了许多诗歌,他的诗洋溢着挚诚的爱国精神,也蕴藏着深深的忧国伤时、愤世嫉俗和律己修身的情怀。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责己

    《司马》有言:“大败不诛,上下皆以不善在己也。上以不善在己,必悔其过;下以不善在己,必远其罪。”上下分罪,以能易危为安,转败为攻也。将惟自护其短,而以失归人,此众口所以呶呶,而三军之所以不用命。人非尧舜,安能尽善?惟不文己非,不难改悔,不吝责躬,若无所容,以示日月之无私焉。庶万众闻而仰之,悦而附之,失之东隅,而收之桑榆也。第责己之道,须出至诚,非徒腾颊,实取后图。苟虚词以希众,必取笑于三军。倘后效之无闻,将前愆为滋甚。故自怨与自艾交儆,心局与事局更新,然后诸军激劝,战无不胜矣。

    将失(1)

    【本篇主旨】

    本篇篇题为竹简整理者所加。内容主要是分析造成将帅失利的三十二种具体情况,与《将败》篇多有联系,学者怀疑它们可能原为一篇。

    【原文】

    将失:一曰,失所以往来(2),可败也。二曰,收乱民而还用之,止北卒而还斗之(3),无资而有资(4),可败也。三曰,是非争,谋事辩讼(5),可败也。四曰,令不行,众不壹,可败也。五曰,下不服,众不为用,可败也。六曰,民苦其师(6),可败也。七曰,师老,可败也。八曰,师怀(7),可败也。九曰,兵遁,可败也。十曰,兵不,可败也。十一曰,军数惊,可败也。十二曰,兵道足陷,众苦,可败也。十三曰,军事险固,众劳,可败也。十四[曰],备,可败也。十五曰,日暮路远,众有至气(8),可败也。十六曰……可败也。十七[曰]……众恐,可败也。十八曰,令数变,众偷(9),可败也。十九曰,军淮(10),众不能其将吏,可败也。廿曰,多幸,众怠,可败也。廿一曰,多疑,众疑,可败也。廿二曰,恶闻其过,可败也。廿三曰,与不能,可败也。廿四曰,暴露伤志,可败也。廿五曰,期战心分,可败也。廿六曰,恃人之伤气,可败也。廿七曰,事伤人,恃伏诈,可败也。廿八曰,军舆无,[可败也。廿九曰],下卒,众之心恶,可败也。卅曰,不能以成阵,出于夹道,可败也。卅一曰,兵之前行后行之兵,不参齐于阵前,可败也。卅二曰,战而忧前者后虚,忧后者前虚,忧左者右虚,忧右者左虚。战而有忧,可败也。

    【注释】

    (1)将失:篇题为后人根据内容参考其他篇题所加,主要论述了将帅作战失利的各种情况。

    (2)失所以往来:指军队行动散漫不能统一指挥。

    (3)收乱民而还用之,止北卒而还斗之:指招募乱民和败兵来打仗。

    (4)无资而有资:本无实力而自以为有实力。

    (5)是非争,谋事辩讼:指在是非问题上总是争执;在谋划大事时,总是辩论争吵,不能作出决定。

    (6)苦:怨恨。

    (7)怀:士兵怀念故乡和亲人。

    (8)至气:怨恨。

    (9)偷:敷衍。

    (10)淮:读为“溃”,溃散。

    能:耐,得。

    幸:偏爱。

    与不能:任用无能之人。与,推举。不能,无能之辈。

    夹道:狭窄的山谷。

    【译文】

    将帅失败的原因:一、军队散漫无法统一调动会导致失败。二、集合乱民来使用,收罗散兵再作战,没有可凭借的实力却以为能够凭借,会导致失败。三、是非争论不休,谋划事情辩论不停却难于决定战略,会导致失败。四、军令不能贯彻执行,部队行动无法统一,会导致失败。五、下级不服气,士兵不尽力,会导致失败。六、百姓对军队不满,会导致失败。七、军队长时间在外征战,士气疲惫,会导致失败。八、军队产生思乡之情,会导致失败。九、士兵临阵逃跑,会导致失败。十、会导致失败。十一、军队多次被惊扰产生恐慌情绪,会导致失败。十二、行军道路泥泞,人马陷入泥泞苦不堪言,会导致失败。十三、军队进行工事修筑,士兵劳累,会导致失败。十四、会导致失败。十五、天快黑了行军的路还远,士兵因为疲惫产生抱怨,会导致失败。十六、会导致失败。十七、士兵恐惧,会导致失败。十八、命令多变,士兵敷衍了事,会导致失败。十九、军心溃散,士兵不服气将官,会导致失败。二十、将官办事不公,士兵懈怠,会导致失败。二十一、将帅多疑引得士兵产生疑惑,会导致失败。二十二、将帅不愿听批评意见,会导致失败。二十三、任用没有能力的人,会导致失败。二十四、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士气受挫,会导致失败。二十五、战事临近主将分心,会导致失败。二十六、侥幸敌人士气受损而取胜,会导致失败。二十七、使用士气受挫的士兵,依靠阴谋诡计,会导致失败。二十八、军车……(二十九)……下属,士兵们怨恨将帅,会导致失败。三十、不能以齐整的队伍通过狭窄的山谷,会导致失败。三十一、军队前后列的士兵,兵器配合不合理,阵前军容不整,会导致失败。三十二、作战列阵时,怕前面空虚而充实却使后面空虚,怕后面空虚而充实却使前面空虚,怕左翼空虚加以充实却使右翼空虚,怕右翼空虚而充实却使左翼空虚,作战时忧患太多,会导致失败。

    【故事论述】

    战国时期,为了统一六国,称霸天下,秦王政(秦始皇)广收人才。一天,他听说魏国有一个名叫缭的人很有才干,即聘为大臣,掌管全国的军事大权,人称国尉,又叫尉缭。尉缭与丞相吕不韦的门客李斯很熟,深知李斯能帮助秦王出谋划策,打乱六国部属,最终统一中国。于是,向赢政举荐李斯,共同研究统一六国的策略。

    一天,秦王政向他请教统一六国大计,尉缭说:“当今各国势力和强秦相比,犹如晋国,分散则容易灭亡,联合则难以攻击。例如,三晋联合,智伯瑶灭亡,这个教训大王不能不考虑。”秦王问:“怎样才可使列国散而不合?请先生赐教!”尉缭说:“国家大事,皆取决于权臣,这些人有几个能为国家尽忠效力,不过都想多得点财物贪图个安逸罢了。大王为取天下,就不要吝惜府库财物,要不惜重金贿赂各国有势力之重臣、权臣,以乱其谋。我掐指算了算,只需花费30万两黄金,各诸侯国即可灭亡。若天下尽归秦,何患府库无藏物。”秦王政听了非常高兴,拜尉缭为上宾、太尉,其弟子皆封为大夫。

    从此,秦国拿出大量库存金钱,派遣宾客、使者,奔走各国,视其宠臣用事,以厚礼贿赂之,探测其国情,离间其君臣和各国之间的关系。赢政依尉缭所列消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行事。一天,尉缭对秦王说:“大王可派遣王敖先去魏国,劝其向赵国求救兵。再用重金收买赵国宠臣郭开,劝赵王出兵。”尉缭认为,韩是小国,可先消灭,关键是赵、魏两国。先伐魏,只要赵国出兵,就可以此为罪名,移兵击赵。亡赵后再亡魏。秦王政点头称是:“这个主意好!”灭六国大政方针一定,秦王即向魏国发兵。同时,遣使王敖持黄金五万两,往魏国行事任其使用。王敖到了魏国,拜见魏王说:“秦伐魏,魏危在旦夕,大王不如割地给赵,求其援救。”魏王不相信赵国会出兵。王敖谎称:“赵国大权由郭开掌握,我与他素相友善,只要我去见他,讲明道理,我想不会有问题。”魏王信以为真,答应把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与河南省安阳市的交界处)割让给赵国,还托王敖持国书到赵国求救兵。王敖用三千两黄金收买了赵国重臣郭开,令其卖国求荣,对赵王进谗言:“魏亡、赵危,今魏愿割邺城之地向我求救,大王应同意。”赵王听信谗言,不假思索地派出五万兵马去接收魏国邺城。秦王闻讯立刻移兵伐赵,两军在邺交战,赵军大败。秦兵乘胜追击,攻破邺城及其他九城池,这时赵王才慌了神,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大家都主张启用大将廉颇抗秦,惟郭开反对,极力阻止赵王启用廉颇。王敖问:“你不担心赵国灭亡吗?为何不劝赵王起用廉颇为将?”他漫不经心地答道:“赵国亡不亡,与我何干?廉颇是我仇人,我怎能容他!”王敖知他是没有一点爱国心的人,遂串通说:“赵国灭亡后你可到秦国与我共事。”随后,又赠七千两黄金,希望他以后有事,还要多多关照。郭开手捧光灿灿的黄金,大笑道:“我受秦王厚赠,若不用心图报,何以为人?”

    从此,这个奸臣施展浑身解数离间赵王和廉颇的关系,又离间赵王和大将李牧的关系,使赵军迅速瓦解。当秦兵直逼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之时,他甚至劝说赵王投降,公子嘉痛骂道:“你这混蛋!先王社稷怎可放弃!”他拔剑在手说:“覆国谗臣,再敢胡言,我让你身首两地!”说着就要杀之,被赵王劝住。一天,郭开趁士兵防守之隙,派心腹偷偷出城将密信一封送入秦营,信中说:“赵王已十分畏惧,若秦王大驾亲临,我将力劝赵王献城!”秦王大喜,立即亲自出兵包围邯郸,绣着“秦王”二字的大旗吓破了赵王的胆,郭开又趁机进谗言,让赵王以巡城为名,打开城门把投降书交给秦王,并下令在城楼上竖起降旗。

    就这样,秦王不费任何将士、兵卒,很快灭了赵国。当秦国拜郭开为上卿时,赵王才醒悟,原来他是个内奸!但为时太晚了,赵王气得一病不起,死于房陵。当然,任何叛徒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没多久郭开就被李牧的门客劫杀了。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将勤

    《六韬》曰:“将不勤力,则三军失其势。”未有身膺明主之知,职任安危之责,而玩愒为务也。殚心毕虑,尚恐覆疏,投大遗艰,岂容儿戏!或一人之未察,或一事之偶失,或厌倦而旁诿他人,或惮改而姑待明日,肇端虽小,寸穴溃堤,渐至难图,悔之何及!此为将者所以惟日不足,弗遑宁处者也。营寨部队,躬为督视;军资器械,亲董其事,抚降驭下,情意恳恻;宾客游士,不妨折节,词讼听览,曲直欲明;簿书笺牍,校雠欲情;遴选众职,务得其人;赏罚群类,务服其心;外察敌人,欲详以审;内职军情,务密以精。千纲万目,无不瞻举。非有奇术,总由将勤。

    雄牝城(1)

    【本篇主旨】

    本篇文字比较完整,但无题目,现题为整理者所加。内容主要就攻城战术进行论述,就不同的地形特点,将城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两大类,反映出战国时期攻城策略和技术的发展。

    【原文】

    城在渒泽(2)之中,无亢山名谷(3),而有付丘(4)于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军食流水(5),[生水也,不可攻]也。城前名谷,背亢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高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付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

    营军趣舍(6),毋回(7)名水,伤气弱志,可击也。城背名谷,无亢山其左右,虚城也,可击也。尽烧者,死壤也,可击也。军食渒水(8)者,死水也,可击也。城在发泽中,无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在亢山间,无名谷付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前亢山,背名谷,前高后下者,牝城也,可击也。

    【注释】

    (1)雄牝城:篇题是后人所加,主要论述可以进攻和不能进攻的两类城的几种情况。雄城:难以攻下的城。牝城:容易攻取的城。

    (2)渒泽:小泽。

    (3)无亢山名谷:亢,高。名,大。

    (4)付丘:小土山。

    (5)流水:流动的水,活水。

    (6)营军:安营。趣合:行军一天后休息。

    (7)回:环绕。名水:指大江大河。

    (8)渒水:积水,与流水相对。

    【译文】

    城处在低洼地带,没有高山深谷可以作为凭依,但是周围小土丘连绵起伏,是雄城,不能进攻。敌军饮用流动的活水……城前临深谷,背靠高山,是雄城,不能进攻。城处在高地,四周相对较低,是雄城,不能进攻。城中有连绵起伏的小土丘,是雄城,不能进攻。

    敌军行军一天后安营扎寨,营寨周围没有大江大河环绕,有损士气,削弱斗志,可以攻击它。城背靠深谷,左右没有高山可以依傍,是虚城,可以进攻。土地被烧过,草木不生,是没有生命力的土壤,可以进攻驻扎在这里的敌人。敌军饮用洼地的积水,士兵容易生病,可以进攻。城处在长着水草的沼泽地,没有高山和小丘可以依傍,是雌城,可以进攻。城在高山之间,没有深谷和小山,是雌城,可以进攻。城前临高山,背靠深谷,前面高后面低,是雌城,可以进攻。

    【故事论述】

    公元前410年,吴起为鲁国大将。一天,他奉命率两万人马前去迎战来犯的齐军,因初为大将,很多人不太相信他的才干,相国公仪休却深知吴起,相信他定会不负众望。齐国的相国田和阴谋篡权夺取王位,于是,他发动势力强大的齐国,打击弱小的鲁国,企图用这样的方法壮大自己的力量。一天,齐国探子来报,鲁国大将吴起领兵前来迎战。田和冷笑道:“吴起杀妻投鲁,名声很坏,又从未打过仗,我们不要怕他!”于是,田和把齐兵开到鲁军附近,扎下营寨。又派人去鲁营探听虚实。探子回来报告说:“鲁军一点也没有准备打仗的样子,大将军吴起跟士兵一起坐在地上,谈得很起劲,还跟士兵们一块吃饭、喝水!”田和看到吴起没有一点将军的威严体统,更加瞧不起他了。他想愚弄吴起,命一个叫张丑的人当使者,到鲁军中去说要跟鲁军谈判,说齐国不想和鲁军打仗了。

    张丑到了鲁营,把田和教给他的假话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吴起一听就知道这是敌人的鬼花招,就将计就计、假意逢迎说:“两军讲和,这比什么都好,请你们相国定个日子来谈判吧!”张丑以为吴起真的中计了,高高兴兴地回到了齐营,向田和甜言蜜语一番,田和听了非常欢喜,决定第三天向鲁军发动总攻击。谁知,第二天齐军营外就响起了一阵阵急促的战鼓声,田和竖起耳朵听,正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只见一个将领跌跌撞撞闯进来,报告说:“不得了,鲁国大军杀过来了!”话音刚落,鲁国兵马已滚滚而来,见了齐兵就乱砍乱杀,吓得田和、张丑拼命逃跑。转眼间,齐军营里血肉横飞,被杀死的、射死的、跌倒互相踩死的不计其数。齐国从大将到士兵都很轻敌,麻痹大意,一点防备也没有,而鲁军经过吴起的思想动员工作和充分的战前准备,同仇敌忾、冲锋陷阵,争先恐后杀敌立功。所以,鲁兵奋不顾身,越战越强,齐军彻底失败,被赶出了鲁国。吴起初战告捷。从此,鲁国的威望提高了,吴起的名声也在各国不胫而走。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攻营

    攻营之具,橹盾居前,刀斧随之,伺敌之懈,冲入营门。或越堑开栅,去其蒺藜,入其壁垒,短兵接战,纵横突击,锐不可当,则敌必不支。且入中军,取其元戎,元戎即遁,馀众自溃。此之妙在勇斗也。至于暮夜,我欲攻之,则敌不测我之虚实。须广其计,相机而动,厚募死士,乘间疾趋以惊其众,纵火以焚其垒。盖昏夜无知,变起仓卒,敌惧有伏,是以我进,彼不敢逆击;我退,彼不敢长追。况大众云屯,梦寐之间,一闻敌至,易以溃乱。故偏师锐卒,亦可成功。第恐敌先知,按伏以俟,更遣精卒,邀击于途,或乘势反袭吾垒,则攻人者,适以自攻也。故必审势料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可以决胜。仍遣一师,随后策应。而大众复合营警备,以防不虞,斯为善矣。

    五度九夺(1)

    【本篇主旨】

    本篇残缺严重,篇题为整理者所加。内容主要论述作战时应当尽量避免的不利因素,以及应当尽量争取的有利因素。

    【原文】

    ……矣。救者至,又重败之。故兵之大数(2),五十里不相救也。况近数百里,此程兵之极也(3)。故兵曰:积弗如(4),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5)。[弗如,勿与。弗如,勿]与长。习弗如(6),毋当其所长。五度既明(7),兵乃横行。故兵……趋敌数(8)。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曰取津。四曰取途。五曰取险。六曰取易。七曰[取。八曰取。九]曰取其所读贵(9)。凡九夺,所以趋敌也。

    四百二字

    【注释】

    (1)五度九夺:篇题为后人所加。主要论述战争中应该比较敌我力量扬长避短,还论述了作战中必须和敌人争夺什么。

    (2)大数:原则,要略。

    (3)程:衡量。极:限度。

    (4)积:委积,指粮草等战备物资。

    (5)接和:两军对垒进行阵地战。

    (6)习:训练。

    (7)五度:指积、众、习等五种比较。

    (8)趋敌数:攻击敌人的要领。

    (9)读贵:敌人的要害。

    【译文】

    ……救兵到来,又被打败。所以用兵的普遍原则是如果相距五十里就不能救援。况且……数百里,五十里是衡量能否救援的一个限度。所以兵法上讲:战备不如对方就不要和它打持久战。人数不如对方,就不要和它进行阵地战。训练不如对方,就不要和敌人拼它的长项。以上五种敌我对比明白之后,判明形势采取相应的对策,我方军队就不会受制于敌人。所以……攻击敌人的要领。一是夺得粮草。二是夺得水源。三是占据渡口。四是控制交通要道。五是占领有利地形。六是夺占开阔地势。七是……九是拿下敌人要害。以上所述九种要领,都是攻击敌人所用的。

    【故事论述】

    公元226年,诸葛亮任蜀国丞相,事无大小,亲自从公决断;因而,国泰民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天,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兴兵十二万,犯境侵掠。军情紧急,诸葛亮奏请后主刘禅,率兵前去擒剿蛮匪。

    诸葛亮率军深入蛮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挥若定。一天,他升帐传令,命大将赵云、魏延、王平、马忠、张嶷、张翼各领精兵数千人,依计设下埋伏,以待敌军。孟获全然不知蜀军。结果,两军交锋,蜀将先斩了蛮将金环三结元帅的首级,孟获大怒,拨马来战蜀兵。蜀将王平迎战,不几回合佯装败退。孟获催马紧追,忽然喊声大起,左边杀出张嶷,右边杀出张翼,两路蜀兵截断了他的退路。这时,王平等重又杀回,孟获正想夺路而逃,忽前面又一彪军拦住,为首的正是蜀将常山赵子龙。孟获大骇,急忙向山谷中奔跑,不料又遇魏延五百步兵拦截,将其活捉。一擒孟获,遂告成功。

    孟获被押进蜀军大营,诸葛亮升帐问话:“吾今擒汝,汝心服否?”孟获说:“不服。你若放我回去再整军马,共决雌雄,你若再擒住我才服!”孔明放了他,众将军不悦。诸葛亮笑着说:“我擒此人如囊中取物,只要他心服口服才会平安无事。”就这样,诸葛亮一次次擒住孟获,又一次次放掉他,直到六次擒住时,孟获说:“你第七次擒住,我方倾心归服,誓不反悔!”孔明说:“再要擒住,必不轻饶!”孟获连忙称谢,抱头鼠窜。

    孟获巢穴己破,于是投降乌戈国,来见君王兀突骨。孟要求兀突骨派兵为自己报仇雪恨,兀突骨说:“我起本洞之兵,为你报仇!”孟欣然拜谢。第二天,兀突骨亲点三万精兵,在桃花水列阵以待孔明。这桃花水有毒,别国人饮了尽死,惟有乌戈国人饮了倍添精神。蜀军细作打听清楚后将此情况汇报诸葛亮,不久,孟获与兀突骨联手,率三万藤甲军来战。孔明提兵直进桃花渡口,他命士兵后退五里扎下营寨,留大将魏延守寨。第二天,诸葛孔明亲自去桃花水北岸山上去查看地形。他发现一山谷如长蛇,中间一条大路,土人向导说:“这是盘蛇谷,出谷就是三江城大路,谷前是塔郎甸。”孔明十分高兴,说,这是非常好的地形。于是,他命马岱领10辆黑油柜战车、竹竿千条,守住盘蛇谷,密布战阵,不准走漏半点风声。

    又命魏延、赵云、张嶷、马忠等将军各引兵依计而行。

    次日,两军交战,战不数回合,魏延败退,蛮兵怕有埋伏,不敢追击。第二天,战不数合,魏延又败退,蛮兵追了一阵子,见四下无动静,便在蜀军留下的空寨中住下。一连十五天,天天如此,蛮兵虽未得胜,却占了许多蜀寨。兀突骨认为诸葛亮计穷,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便放松了警惕。到第十六天,魏延引败将残兵来与藤甲军对敌,兀突骨挑枪来战,手指魏延大骂。魏延又走,引蛮兵转进了盘蛇谷,见有数十辆黑油柜车当路。蛮兵感到很奇怪,丢弃兵器、争相玩耍。待藤甲军全部入谷,蜀军点火烧柜,火光冲天,烈火熊熊,三万藤甲军被全部烧死在谷中。孟获赶来援救时却被在附近等候多时的张嶷、马忠两军截住。孟获大惊知又中计,夺路而逃,又被马岱擒住。押回蜀营。孔明不见,说再放他回去决一胜负,孟获感动得泪流满面说:“丞相七擒七纵,古今未有。我虽粗蛮也还知礼义,如此下去我也太不知羞耻了。”于是,他领兄弟妻子和降兵败将,匍匍跪在帐下,脱掉上衣,露出身体请罪。孔明问:“你今天还服不服?”孟获说:“我子子孙孙都感谢丞相的再生之恩,安能不服?”从此,南方平定,蜀军凯旋。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禁暴

    兵之兴也,所以遏乱安民也。暴而不禁,是滋之乱,而民愈不安,殊非从来征伐本意。故王者之师,倡仁而战,扶义而征,喜其来而悲其晚。良以拔诸水火,而厝之生全。师到之处,无暴神低,无行田猎,无毁土坟,无燔墙屋,无焚林木,无掘丘坟,无取六畜、禾黍、器械,无掠妇女。见其老幼,慰归无伤。虽遇壮者,不可无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秋毫无犯,市肆不易。皆由主将禁戒之严,故其下奉命而不敢违也。由是仁风遐扬,士民欢呼鼓舞,有若更生,箪食壶浆迎降载道。敌虽暴令,不行于效顺之民;我即孤往,可藉力于新附之士。兵家所谓反客为主者,此其是矣。暴若弗禁,民必悉其所归,逃匿大城,与之竭力死守;或藏溪谷,踪迹无眹。吾粮食无从得,攻取又无效。然则向之不戢其众者,宁非自害欤?

    积疏(1)

    【本篇主旨】

    本篇题目为整理者所加。内容主要讨论军事哲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矛盾既对立又互相转化的关系,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原文】

    ……[积]胜疏,盈胜虚,径胜行(2),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积故积之,疏故疏之(3),盈故盈之,虚[故虚之,径故径]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徐故徐之,众故众]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劳故劳之。积疏相为变,盈虚[相为变,径行相为]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为变,佚劳相]为变。毋以积当积,毋以疏当疏,毋以盈当盈,毋以虚当虚,毋以疾当疾,毋以徐当徐,毋以众当众,毋以寡当寡,毋以佚当佚,毋以劳当劳。积疏相当,盈虚相[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相当,佚劳相当。敌积故可疏,盈故可虚,径故可行,疾[故可徐,众故可寡,佚故可劳]。

    【注释】

    (1)积疏:篇题为后人所加。主要论述六对矛盾的相互关系。

    (2)径:小路,指捷径。行:大道。

    (3)积故积之,疏故疏之:敌人集中就任由它集中,敌人分散就任由它分散。

    【译文】

    ……兵力集中的胜过兵力分散的,战备充盈的胜过战备不足的,捷径胜过大路,行动迅速胜过行动缓慢,人数多胜过人数少,休息充足的胜过疲倦不堪的。敌人聚集就由它聚集,敌人分散就由它分散,敌人充盈由它充盈,敌人空虚就由它空虚,敌人走捷径就由它走捷径,敌人走大路就由它走大路,敌人行动快就由它快,敌人行动慢就由它慢,敌人多就由它多,敌人少就由它少,敌人安逸就由它安逸,敌人疲惫就由它疲惫。集中和分散会相互转化,充盈和空虚会相互转化,捷径和大路会相互转化,快慢会相互转化,多少会相互转化,安逸和疲惫会相互转化。不要以集中对付集中,不要以分散对付分散,不要以充盈对付充盈,不要以空虚对付空虚,不要以安逸对付安逸,不要以疲惫对付疲惫。要以集中对付分散,要以充盈对付空虚,要以捷径对付大路,要以快制慢,要以多对少,做到以逸待劳。敌人集中可以使它变分散,敌人充盈可以使它变空虚,敌人走捷径可以使它走大路,敌人快(可以使它慢,敌人多可以使它变少,敌人安逸可以使它疲惫……)

    【故事论述】

    公元前61年,汉宜帝决定征讨犯境的羌族。满类将军赵充国,字翁孙,今兰州市永登县人。被汉宣帝任命为统帅,奉命讨伐犯境之敌。赵充国率一万人马来到黄河边,分三个小队依次偷渡黄河,侦察敌情。上岸后,汉军立即修筑滩头工事,为大军渡河做准备。待大军渡过黄河后,赵充国令骑兵去四望峡(今青海省乐都县南)这个险要地方了解敌情,并率军连夜占据了乐都山。羌族士兵不断挑战,汉军坚守不出,静观其变,促其离心。

    为了选择有利时机破敌,汉军准备年底出击先零羌。这时,羌人已投降一万多人,敌人失败已成定局。赵充国打算撤出骑兵,留步兵屯田,等待敌人崩溃。他认为屯田御敌可以解决士兵给养的困难,也可以解决“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和“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的弊端。他上书汉宣帝说:“帝王的军队要以保全自己来获取全面胜利,所以更应重谋略而轻作战。即使百战百胜,也绝不是上策,重要的是造成不被敌人打败的条件,寻找战机打败敌人。现在敌人失去肥沃的土地和丰美的水草,寄居异乡,奔波远地,人心思动,圣明的君主如能及时撤回部队,停止用兵,留下万人屯田,这是适天时、用地利,伺机打败有可能被我们战胜的敌人。”此外,他还具体陈述了屯田御敌的12条好处。宣帝看了,回书说:“全胜之期究竟在什么时候?”赵复奏说:“先零羌的精兵只剩下不到七八千人,他们失去原来的土地,逃亡在外,受冻挨饿,不断有人回归本土。他们如说天子捕杀罪人可以得奖的命令,一定会发生内乱,自相抓捕,或告发对方。所以,敌人崩溃已指日可待了。敌人看到有一万汉兵留下来屯田,作彻底擒敌的准备,敌军瓦解投诚的日子也就不会太远了!”

    朝廷虽然同意了赵充国屯田御敌的主张,但有些将领却仍然坚持出击。宣帝决定采取两手方针,一面命令破羌将军辛武贤和强弩将军许延寿及中郎将赵印带兵出征,一面采用赵充国的破敌之策。结果,破羌将军等虽收降了八千多敌人,自己也损兵折将。而赵充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收降五千多敌人。事实证明,屯田御敌是对的。在事实面前,宣帝决定撤兵,只留赵充国屯田御敌。第二年夏,羌族五万大军投降汉军有三万多,死亡一万多,逃亡四千多。先零羌首领杨玉为部下所杀,其余的人全部归降汉军。从此,汉朝西部边界局势得以稳定。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尚整

    军之常胜而无败者,以整故也。整则部阵肃齐,队伍森列,鼓之而往,无一人敢后者,是谓节制之兵,故战无不克。第其练习不可不豫,要在平日操之以阵:队与队相比,伍与伍相耦,人与人相俦,矩步之间不失尺寸。行则以此为序,居则以此为营,战则以此为阵。既无纵横不一,行止自由,或先而后,或后而先者,有诛无赦。以此而遇敌,俱依故法。号令一出,军阵立成,星罗棋布,敌人望之而气夺。然尚整之说,以正阵言也。即出奇制胜,难以拘常;分合进退,踪迹不测。要亦井井然条理自如,所谓“虽绝成阵,虽散成行”。就中切要之妙,总在分数。《孙子》曰:“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故韩信多多益善,止是分数之明。

    奇正(1)

    【本篇主旨】

    奇正是古代军事上的常用术语,也是古代兵家研究制敌取胜的一种专门理论。正指一般与正常,奇指特殊与变化。本篇专门探讨奇正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如何运用奇正原则来克敌制胜,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宝贵资料。

    【原文】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2)。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3)。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4)。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5),故其胜不屈(6)。

    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7)。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8)。形者,皆以其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9)。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10)。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分定则有形矣,形定则有名[矣]。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其发而不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虽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贲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故民见人而未见死,蹈白刃而不旋踵。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胜,则令行如流。

    四百八十七

    【注释】

    (1)奇正:一对相对的概念,正常情况就是正,不同于正常的就是奇。

    (2)此处所缺二字疑是“日月”或“阴阳”。

    (3)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胜,相克。

    (4)万生:各种人。

    (5)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圣人用万物的特长来克制其他事物达到驾驭万物。

    (6)屈:穷尽。

    (7)与天地相敝而不穷:指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的现象和天地共始终而无穷无尽。

    (8)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这句是说事物互相克制无穷尽,写都写不完。楚越之竹,楚越地区盛产竹子,古人写字多用竹简。

    (9)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制胜的原则一样,但用来制胜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10)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胜券在握,取胜就像是用水灭火一样容易。错,操。错胜,指操胜算。

    然:践踏。

    孟贲:古代有名的勇士。

    【译文】

    天地之间的规律,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走向反面,事情发展到圆满时就会转向衰败,日月就是这样的。兴起废止更替,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就是这样的。有相克的有不相克的,五行就是这样。有生就有死,世间各种事物就是这样的。有能做到的有不能做到的,世上的众人就是这样。有有余的有不足的,战争中的攻守形势就是这样。所以凡是有形体的东西,就都能命名。凡是有名称的东西就都能够制服。所以圣明的人利用万物各自的特性互相克制,以此来驾驭万物,这样圣人就能够制服万物,他的胜利就没有穷尽。

    战争是以某种事物克制另外的事物来取胜的。圣明的人所凭借的事物没有不能取胜的,但没有人知道圣人用以取胜的是什么具体的事物。事物相互克制的特点是和天地自然永远共存的。事物相互克制的特点变化无穷,再多的书简不能够记载完备。事物是因为自身特长取胜的。用一种事物来克制所有的事物是不可能的。所用来致胜的原则是一样的,但用来致胜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善于指挥战争的人,看到敌人的长处,就知道它的短处;看到敌人的短处,就知道敌人的长处。预见胜利就像看日月一样清楚。取得胜利就像用水灭火一样容易。用有形对付有形是正,用无形对付有形是奇。奇正相生变化没有穷尽,但又对立共处。

    按系统划分部队,各给以或奇或正的职分,按五行相克的原理来克制敌军,用……和敌人来斗争。部队职分一定,就是有形了,形定就有了名称……平常的战法不能取胜,所以采用异常的战法。因而,静是动的奇,安逸为疲惫的奇,饱是饥的奇,治是乱的奇,众是寡的奇。奇暴露了就是正,没有暴露的是奇。出其不意的行动,没有被敌人发觉就会取胜。用奇过分就不能取得全胜。所以身体的某个关节疼痛,其他关节就活动不便了,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整体。前面的行动失败了,后面的行动就没有了效力,这是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战事行动。所以说战斗的阵形,大阵的不能断,小阵不能分散。

    阵的后队不能超过阵的前队,阵的前队不能退却到压迫住后队。前进的应该有进路,撤退的应该有退路。赏罚没有施行士兵就听从命令的,这样的命令是士兵所能执行的。赏的重罚的轻,但士兵还是不听从命令的,这样的命令是士兵不能执行的。让士兵在不利的情况下冒死进攻而不后退,就是像孟贲一样的勇士也很难做到,这样苛求士兵就像是让水倒流一样不现实。所以,战争的形势,胜利的要增兵,失败的要更换部队,疲惫的要休整,饥饿的要让吃东西。这样士兵们就会只看到敌人而忘记了生死,就是脚下踩着利刃也不会后退。所以水按一定的规律流动,就能够漂起石头毁坏船只;使用士兵如果能顺应民心,就会使部队的行列像流水。

    【故事论述】

    公元1642年,李自成率数10万大军转战河南并包围了河南首府开封。崇祯皇帝急调左良、丁启睿、杨文岳等大将统率40万兵马去解开封之围。李自成闻讯后,抢先占领开封的重要门户--朱仙镇,截断沙河上流水道以断绝明军水源,又在西南要道上挖掘了深、宽各丈余的壕沟,环绕百余里,以截断明军逃往襄阳的道路。

    左良玉、丁启睿和杨文岳率大军在朱仙镇东水波集会齐后,联营20余里,但三路人马各揣心腹之事,谁也不愿意首先出去。左、丁、杨派使者与开封守军取得联系,希望开封明军开城出战,夹击李自成,但开封明军唯恐李自成乘机攻入,不敢开城。明军与李自成对峙了数日之后,断水缺粮,左良玉率先下令南撤,丁启睿和杨文岳跟着也下令撤离朱仙镇。

    左良玉的10万余兵马是明军中的精锐,撤退的路线恰是直奔襄阳。李自成的部将纷纷要求出击,李自成道:“左良玉有勇有谋,如果追击,必然死战,不如放其一条生路,以示我军怯弱,待他人困马乏,又无防备之时,再攻不迟。”于是,李自成任左良玉的步兵从容退走,不加追击;与左良玉的骑兵接战后,也是打不多时即自动退却。

    左良玉果然中计,他错误地认为农民军不敢追击官军,便放心大胆地命令队伍向襄阳疾进。快到襄阳时,左良玉的大军行至李自成事先挖好的沟壕处。经过80余里的奔波,明军已经人困马乏;又遇到大沟深壕,人马拥挤,顿时乱作一团。紧跟在左良玉身后的李自成见时机已到。指挥大军,突然从后面杀向前去,明军官兵全无斗志,个个争先越壕逃命,人马互相践踏,你拥我挤,尸体几乎将丈余深的壕沟填平。左良玉侥幸越过壕沟,但早已埋伏在前方的农民军又截杀过来,左良玉的10万精锐部队全被歼灭,左良玉只带领几名亲信杀开一条血路逃入襄阳。

    李自成全歼左良玉的明军后,乘风破浪,追歼丁启睿和杨文岳的明军。丁、杨仓惶逃窜连崇祯皇帝赐给的金印和尚方宝剑都丢失在亡命的路上,李自成的农民军声威大壮。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奇兵

    兵,险谋也。其所击之处:或缓,或速;或分,或合;或怯,或进;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隐,或显;或围,或解;或动九天,或藏九渊。因应投机,变故万端。大都故愚弄敌人,伺隙而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无奇不胜,故将非奇不战。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也,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者,是其将不知用奇,止争胜负于一战之间。即胜也,幸而胜耳!善用兵者,临阵出奇,因敌制胜,敌无常形势,自然之理也。

    诸葛兵法诸葛兵法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人。他的先祖汉时为司隶校尉,父亲为汉末太山郡丞,他因很小就父母双亡而跟着叔父豫章太守诸葛玄生活。他叔父当时是在袁术手下当官,我们都知道那个时期很乱,过没多久诸葛玄又到刘表那去打工了。这也能看出一个问题,只要一个人有学问在哪里都能吃到饭。而诸葛亮的家学也可见一斑了,祖上就曾任武职,父亲一辈又是高官。既然诸葛玄到刘表那儿,诸葛亮自然也就跟去了。诸葛亮是一个早慧少年,他跟从刘备出来打拼时才二十七岁,而这时据史书记载他已在南阳躬耕陇亩已十年了。可我们知道三十六计中有一计为上房抽梯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和刘表的儿子刘琦,为了躲避后母的迫害,求助于诸葛亮为其指点活命的迷津,从这里我们可以推算出他当时也许只有十五六岁。他让刘琦跑到荆州避难,也为他后来佐刘备占荆州埋下了伏笔。但当时他可能不知道有刘备这样一个人。现在我们推想即使没有刘备,按历史的发展他也可以辅佐刘琦争雄天下,因为无论他是佐二刘中的哪一个都是恢复汉室正统。

    诸葛亮的出山完全得益于徐庶,刘备见到徐庶已是惊为奇人,可徐庶却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当时刘备正求贤若渴,于是就有了历史上那著名的三顾茅庐,在那里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为刘备确定了方向,这就是隆中对。历史这两位英雄人物相互成就了对方。诸葛亮用他的才智把刘备推上了历史重要位置,刘备也因自己的无为而治,完全放权给诸葛亮而使这位卧龙先生成就了一世功名。刘备后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但诸葛亮最终没能把这个历史上著名的阿斗扶起来,等他一死,阿斗就臣服于曹氏了。事实上历史因为有了诸葛亮才有了三国鼎立之势,才有了那个热闹的英雄辈出的时代。

    诸葛亮通过实战,总结过去兵法经典著出了《将苑》一书,《将苑》也称《新书》或《心书》,是我国古代专门讲述行军作战的专著。全书共五十篇,约五千言。《将苑》一书,《三国志》、《隋书》、《唐书》中都无收录,及至南宋《遂初堂书目》始有记载,因此历史上对其真伪众说纷纭。直到今天,学术界对此问题仍无定论。但作为军事家的诸葛亮在行军作战中著述一些心得完全可能,所以本人认为其为诸葛亮所著。诸葛亮还就具体的一些阵法作了注释,成书为《八阵总述》。

    诸葛亮的兵法博采众长,熔《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等优秀军事理论为一炉,提取精华,又结合自己的作战经验进行总结,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

    兵权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了作为三军统帅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也正因这种责任重大,才要更好的掌握这种权势,要懂得权谋,因为全军将士的生命就掌握在他的手中,所以要灵活用兵,常使军队处于不败之地。

    【原文】

    夫兵权(1)者,是三军(2)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3)兵之权,操兵之势(4),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5)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浪戏浪,何可得也。

    【注释】

    (1)兵权:这里指带兵、用兵作战的权谋和策略。

    (2)三军:这里指周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分为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军,有的称上、中、下三军,有的为中、左、右三军等。

    (3)执:这里指掌握的意思。

    (4)势:这里指形势、趋势。

    (5)脱:指脱离,离开。

    【译文】

    用兵作战的通便谋略,决定着军队的胜败存亡,这种权力可以显示主将的威力权势。主将如果很好地掌握权谋,把握形势,他所统率的军队会如虎添翼,能翱翔于天下,随着遇到的形势来灵活行事,妥善处理。如果将领不懂得权谋,不能把握主动权,就会像鱼离开水一般。要想在海洋里自由地邀游,在波涛中奔腾嬉戏,是无法做得到的。

    【名家论战】虎钤经·军谋

    用兵之道,先正其礼,次渊其谋,次择其人。然后详天地之利害,审人心之去就,行赏罚之公,慎喜怒之理,择进退之地,张攻伐之权,明成败之图,度主客之用。能爱人之生者,可使人舍生而赴死,能亲人之身者,可使人捐身而犯难。是故先亲于人,俾人然后亲之;先胜于敌,就敌然后胜之。故用兵必以粮储为本,谋略为器,强勇为用,锋刃为备,禄位为诱,斩杀为威;强弱相援,勇怯相间,前后相趋,左右相赴,远近相取,利钝相蔽,步骑相承,长短相用(长兵短兵之用也)。敌欲坚阵,我则突其不意;敌欲直冲,我则备其所从。攻必先攻其所寡,击必先击其所动。薄者可突,长者可截,乱者可惑,疑者可胁。夫军之为政也,劳在乎役无度,怨在乎赏不均,弱在乎逼迫,穷在乎绝地,离在乎将失道,惧在乎将无勇,饥在乎远输,渴在乎穷井。军之为逸也,乐在乎安静,利在乎赏罚,当其死在乎军检正,成其功在乎战阵详。

    逐恶

    【本篇主旨】

    本中指出在军队国家之中有五种危害,对这五种五害不仅要认识到,还要与之疏远,这可以说是为将保持清醒头脑的措施。

    【原文】

    夫军国(1)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2)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3);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4)得失,阴结(5)敌人。此新谓奸伪悖德(6)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注释】

    (1)军国:这里指军队和国家。

    (2)毁谮:意思是说坏话诬陷、诬蔑别人。

    (3)冠带:指帽子和腰带。古代的服制规定,身份不同的人使用的车马也不同,穿戴不同的服饰帽子。

    (4)伺候:这里是指窥探、窥伺窥看。

    (5)阴结:指偷偷结交。

    (6)悖德:这里指违背道德。

    【译文】

    国家和军队的弊病的表现,主要有五种:一是拉帮结派,诽谤、诬陷忠良;二是崇尚奢侈,讲究穿戴享乐而超过了他的身份;三是鼓吹、夸大方士荒诞不经的迷信活动;四是专门惹事生非,因自己的私心而惊扰众人;五是窥伺自己内部的得失,暗地里与敌人串通一气。这些都是人们所说的奸诈虚伪、不道德的人,对他们必须疏远绝不可亲近。

    【名家论战】虎钤经·军令

    大将既受命,总专征之柄,犒师于野,毕而下令焉,不从令者必杀之。夫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旗举不起,旗低不伏,此谓悖军。如是者斩之。呼名不应,召之不到,往复衍期,动乖师律,此谓慢军。如是者斩之。夜传刁斗,怠而不振,更筹乖度,声号不明,此谓懈军。如是者斩之。多出怒言,怨其不赏,主将所用,倔强难治,此谓横军,如是者斩之。扬声笑语,若无其上,禁约不止,此谓轻军。如是者斩之。所学器械,弓弩绝弦,箭无羽镞,剑戟涩钝,旗纛凋敝,此谓欺军。如是者斩之。妖言诡辞,撰造鬼神,托凭梦寐,以流言邪说惑吏士,此谓妖军。如是者斩之。奸舌利嘴,斗是攒丰,攒怨吏土,令其不协,此谓谤早。如是者斩之。所到之地,陵侮其民,逼其妇女,此谓奸军,如是者斩之。窃人财货,以为己利;夺人首级,以为己功,此谓盗军,如是者斩之。将军聚谋,逼帐属垣,窃听其事,此谓探军。如是者斩之。或闻所谋及军中号令,扬声于外,使敌闻知,此谓背军,如是者斩之。使用之时,结舌不应,低眉俯首而有难色,此谓恨军,如是者斩之。出越行伍,争先乱后,言语喧哗,不驯禁令,此谓乱军。如是者斩之。托伤诡病,以避艰难,扶伤舁死,因而遁远,此谓诈军。如是者斩之。主掌财帛给赏之际,阿私所亲,使吏士结怨,此谓党军,如是者斩之。观寇不审,探寇不详,到而言不到,不到而言到,多言而少,少言而多,此谓误军,如是者斩之。营垒之间,既非犒设,无故饮酒,此谓狂军,如是者斩之。此令既令,吏士有犯之者,当斩断之时,大将以问,诸将曰罪当斩,遂令吏士扶于外斩之。

    知人性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警诫为将者要知人善任,对于难于察觉的人性阴暗面给出了七种试探方法,这对于主宰着全军甚至是全国命运的将帅是非常重要的。

    【原文】

    夫知人之性(1),莫难察焉。美恶既殊(2),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3)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4)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5);三曰,咨(6)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7);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8)。

    【注释】

    (1)人之性:指军人的品性。

    (2)美恶既殊:美,在这里指善的意思;既,固然;殊,不同,差别。本句的意思是善恶固然相差悬殊。

    (3)为:行为。

    (4)间:原意指离间,这里的意思是试探。

    (5)变:变通,这里是指一个人的应变能力。

    (6)咨:指商量,咨询,询问。

    (7)性:指人的品性,性情。

    (8)信:诚信。

    【译文】

    要想识别人的品性,是最不容易的。善与恶固然相差悬殊,感情与相貌也互不一致。有外貌温厚而行为奸恶的,有外表恭敬而内心怀着欺诈的,有外表勇敢而内心怯懦的,有看起来办事十分尽力而并无诚心的。看透一个人有七种办法:一是故意用是非来考察他的志向;二是用言辞论辩来难为他,看他的应变能力如何;三是拿策略向他咨询,看他的判断力如何;四是把祸患灾难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五是用酒把他灌醉,看他的真实品性如何;六是把财物放在他的面前,看他是否廉洁;七是让他按期完成事情,看他是否诚信。

    【名家论战】虎钤经·人用

    今之世取人也,每务其多学而舍其偏技,非良术也。兵家所利,随其长短而用之也。是以善抚恤者勿频斗,虑其劳疲而无勇也;善保守者勿使进攻,虑其迟缓而不猛也;多方者勿使与于决事,虑其犹豫也;多勇者勿与谋敌,虑其过轻也。精悍者使斗;果敢者使攻也;沉毅而性执者,使据阻险;见小而贪财者,不可使守储蓄;智而善断者,可择其言;轻健者使诱敌;刚愎者使当锋;利口喋喋者使行间;善鼠窃狗偷者使盗号探敌;恶言多骂者使之扬毁訾詈;奇材异识者使预谈论;深识大度者使安众;倔强多力者使斩辟榛莽;善随地形者使度权营栅;怯懦者使辇运器用;老弱者使备炊汲;谙山川、择高下水泉之利者,使察地形;妖言诈辞善张皇鬼神之心、推引天命者,使扬声惑众以动敌心;善择地势平易险阻、知往来细大之蹊路者,使通粮储;奇辞伟辨、能架虚矜者,使奋振威德;耳目聪明、探察敌人情者,使伺候奸伪;敏才健美者,使主笺檄。明七曜休咎者,为历数之士;善占风云吉凶者,为候气之士;晓六壬遁甲者,为选日时之士;谙蓍龟者,为卜筮之士。是四人者,虽推验体测阴阳,各不可使相乱,贵其专一也。医药之人,二十人已上,以兵数增之。兽医亦如医人之数。大将军权通材者,与之参议可否。故我大众之内有善有恶,无弃人焉。人无所弃,斯不怨则动有功矣。

    将材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阐明为将者所应具备的九种才能,只有具备了仁德与爱心,才可能令士兵爱戴。也只有具备勇敢之精神,运筹之智慧才可以统率三军。

    【原文】

    夫将材(1)有九。道之以德(2),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3),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4),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5),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6),此之谓骑将。气凌(7)三军,志轻(8)强虏,怯(9)于小战,勇于大敌(10),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注释】

    (1)将材:这里指有率兵才能的将领。材,同“才”,是指才能的意思。

    (2)道之以德:指用德来教导士兵。道,即“导”,意思是教导、引导,开导。

    (3)苟免:这里指只图眼前避免。

    (4)刑不择贵:指处罚不分贵贱。择,这里指区分、区别。

    (5)足轻戎马:指“足轻于戎马”,这里指脚步轻快胜过战马。

    (6)后殿:后居行军之尾。殿,指行军的尾部。

    (7)凌:这里是高出其上的意思。

    (8)轻:藐视,蔑视。

    (9)怯:这里指谨慎的意思。

    (10)大敌:指大战。

    【译文】

    具有率兵打仗才能的人共有九种:用仁德来教导士兵的,用礼来统一部队的行为,关心士兵的饥寒,体察他们的疾苦,这样的将领就是仁将。办事不仅仅图眼前消灾避祸,不为名利引诱而屈服,宁可光荣献身,也不愿忍辱活着,这样的将领是义将。地位高贵而不骄矜,打了胜仗而不居功,贤德温良而且能平易谦和地对待部下,性格刚烈却能忍辱,这样的将领是礼将。战术变化奇妙,高深莫测,仍能随机应变,能变灾祸为福,能够临危制胜,这样的将领是智将。对冲锋陷阵的给予重赏,对于临阵退却的施以严刑,赏能及时,处罚不分贵贱,这样的将领是信将。行动迅速赛过战马,气魄豪壮能压倒千人,善于控制战场局势,擅长使用刀枪剑戟,这种将领是步将。登上高山,经历险境,骑马射击像飞的一般,进攻时冲锋在前,撤退时在后面掩护,这样的将领是骑将。高亢豪迈,威震三军,雄心大志而蔑视强敌,在小的战斗中能小心谨慎,在大的战斗中勇敢,这是猛将。见贤者就希望能与之相匹敌,从谏如流,性格宽厚而刚强,行为勇敢而足智多谋,这样的将领被称之为大将。

    【名家论战】虎钤经·辨将

    国家行师授律,生杀之柄,大将所主。将者,国之腹心,三军之司命也。可不慎于选乎?苟欲命将,预以精诚辨其可否者有四:一曰貌,二曰言语,三曰举动,四曰行事。其一曰貌。凡眉上双骨横起而隆(山献)者,语言不纯者,目反仰视者,方坐内多虚惊者,行而瞠乎必照后者,目睛多白而有赤焰、瞻视不端者,此六者人有其一,斯人常蕴不臣之心,不可使之也。丰下锐上,神气安详者,重德而善安众人也;目黑多白少,点睛深而神气形相副者,机度沉厚,不可以诈动人也;目睛荧朗,五岳相照,燕颔虎颐者,心机疾速、勇而有断人也;龟背虎臆点睛深而朗彻者,为事沉毅而有谋,不可以名利诱人也;眉目瞻视详谛而神骨耸峭者,雄壮有智虑人也。是五者人有其一,可使之也。

    将器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分析了各级将领所应具备的能力。文章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到不同的才能所应担任的职务,才可能管理好国家命运所系的军队。

    【原文】

    将之器(1),其用大小不同。若乃(2)察其奸,伺其祸(3),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4),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5),中情(6)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7)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8)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9)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如视家室,此天下之将。

    【注释】

    (1)器:指才能、才具。

    (2)若乃:假设词。

    (3)祸:祸害,危害,祸端。

    (4)夙兴夜寐:指早起晚睡,勤奋不懈怠。夙,早晨;寐:睡觉。

    (5)桓桓:这里指威武的样子。

    (6)中情:人内在的思想感情。

    (7)进:这里是推荐、选拔的意思。

    (8)闲:通“娴”,指娴熟、熟练。

    (9)服:使动用法,使……佩服。

    【译文】

    将帅的才能,可以从其作用的大小来分类。如果能察觉到邪恶奸诈,能看到祸害祸端,被众信服,是能统领十人的小头目。早起晚睡,勤勉不怠,言词周密而且很有深度,这是可以统领百人的将官。性格率直,遇事却能深思熟虑,勇敢而又很善战,这是统帅千人的将领。外表威严,而内在感情炽烈,了解士兵的疾苦,能体察士兵的饥寒,这是统帅万人的将领。能依靠贤人,举用能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而且诚实守信,对人也宽鸿大度,善于治理纷乱的政务,这种人能做统率十万人的将领。把仁爱施与部下,与他们关系融洽,严守信用使邻国佩服,上知天文,中察人情世态,下识地理,把天下视作自己的家室,可以堪称国家的最高将领。

    【名家论战】虎钤经·论将

    《万机论》曰:虽有百万之师,恃吞敌在将者,恃将也。夫举国之利器以授之,苟非其人,是轻天下。将何以为?谓小大者各有四焉。八者皆无,何足以谓之将乎?其大者:一曰天将,二曰地将,三曰人将,四曰神将。其小者:一曰威将,二曰强将,三曰猛将,四曰良将。凡兴师举众列营结阵,视旌旗之动,审金鼓之声,揆日度时,以决吉凶;随五行运转,应神位出入,以变用兵,敌人不测其所来,以神用兵,我师不知其所为;动有度,静有方,胜负在乎先见,持天地鬼神之心以安士众;此之谓天将者也。

    所至之境,详察地理,山泽远近、广狭险易、林薮之厚薄、溪涧之深浅,若视诸掌;战阵之时,前后无阻,左右无滞,步骑使其往来,戈戟叶其所用,指挥进退皆顺其情,人马无逼塞之困,攻守获储蓄之利,振野得水草之饶,使人马无饥渴之色,陷死地而能生,攻亡地而能存,逆地而顺用之,顺地而逆用之,不择险易皆能安而后动,动而决胜者:此谓之地将者也。

    又若廉于财,节于色,疏于酒,持身以礼,奉上以忠,忧乐与士卒同,获敌之货赂而不蓄,得敌之妇女而不留,纳谋而能容,疑而能断,勇而不陵物,仁而不丧法,匿其小罪,决其大过;犯令者不讳其亲,有功者不忌其仇,老者扶之,弱者抚之,惧者宁之,忧者乐之,讼者决之,滥者详之,贼者平之,强者抑之,懦者隐之,勇者使之,横者杀之,服者原之,失者扶之,亡者逐之,来者爵之,暴者挫之,智者昵之,谗者远之;得我城不攻,得地不专;敌浅以待变,敌诡以顺会,逆势则观,顺势则攻,此之谓人将者也。

    又若以天为表,以地为里,以人为用,举三将而兼之,此之谓神将者也。

    行师之时,无失天时,无失地利,无失其人,无有勇怯,闻敌而即行,心无疑虑;犯令者罪无大小,必绳以刑,敌闻之即畏,当之即破,此谓之强将者也。

    将弊

    【本篇主旨】

    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本篇主要是说作为一个将领所不应该有的弊病。文中主要列举了八项,如果一个将领只占其中一条那他就有失为将之德了。

    【原文】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1)焉:一曰贪而无厌(2),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馋好佞(3),四曰料彼不自料(4),五曰犹豫不自决(5),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好诈而自怯,八曰狡言(6)而不以礼。

    【注释】

    (1)弊:原意指弊端,这里指坏的品性。

    (2)无厌:没有限度。

    (3)佞:这里指善于巧言献媚的小人。

    (4)不自料:不料自,不自知。

    (5)自决:这里指自作决断。

    (6)狡言:花言巧语。

    【译文】

    作为一个将领,他的举止行为有八种坏品性要注意:一是贪心太大,永不知足;二是妒贤嫉能;三是轻信馋言,喜欢献媚的小人;四是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不知道自己的短处;五是处事优柔寡断;六是嗜酒好女色;七是性情奸诈,内心空洞怯懦;八是花言巧语不守礼仪法度。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术有阴谋

    经曰:古之善用兵者,必重天下之权,而研诸侯之虑。重权不审,不知轻重强弱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重莫难于周知,揣莫难于悉举,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圣人能任之。故兵有百战百胜之术,非善之善者也;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夫太上用计谋,其次用人事,在下用战伐。用计谋者,荧惑敌国之主,阴移谄臣,以事佐之。惑以巫觋,使其尊鬼事神;重其彩色纹绣,使贱其菽粟,令空其仓庾;遗之美好,使荧其志;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以竭其财,役其力,易其性;使改淫俗,奢暴骄恣,贤臣结舌,莫肯匡助;滥赏淫刑,任其喜怒,政令不行,信卜祠鬼,逆忠进谄,请谒公行,而无圣人之政。爱而与官,无功而爵,未劳而赏,喜则赦罪,怒则肆杀,法居而自顺,令出而不行,信蓍龟、卜筮、鬼神、祷祠、谗佞、奇技,乱行于门户,其所谓是者皆非,非者皆是,离君臣之际,塞忠谠之路。然后淫之以色,攻之以利,娱之以乐,养之以味,以信为欺,以欺为信,以忠为叛,以叛为忠,忠谏者死,谄佞者赏,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急令暴刑,人不堪命。

    将志

    【本篇主旨】

    文章主要阐述为将者所应具备的思想境界,可以说是上一篇的补充。

    【原文】

    兵(1)者凶器,将者危任(2),是以器刚则缺(3),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4)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惊,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5)而已。

    【注释】

    (1)兵:指军队。

    (2)危任:指危险的任职。

    (3)缺:缺损。

    (4)怙:依靠、凭借。

    (5)壹意:同“一意”。

    【译文】

    军队于国家就是一种武器,将领是危险的职任。所以器物过于坚硬就容易缺损,责任过于重大就有危险。因此善于做将领的人,不逞强,不仗势,受到上级的宠爱却不沾沾自喜,受到屈辱、埋没也不畏缩不前,见到好处没有贪心,看到美女没有淫念,可以以身殉国,忠贞不二,死而后已。

    【名家论战】曾胡治兵语录·尚志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曾国藩)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退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曾国藩)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曾国藩)

    军中取材,专尚朴勇,尚须由有气概中讲求。特恐讲求不真,则浮气、客气夹杂其中,非真气耳。(胡林翼)

    兵事以人才为根本,人才以志气为根本。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不可挫。(胡林翼)

    方今天下之乱,不在强敌,而在人心。不患愚民之难治,而在士大夫之好利忘义而莫之惩。(胡林翼)

    吾人任事,与正人同死,死亦附于正气之列,是为正命。附非其人,而得不死,亦为千古之玷,况又不能无死耶?处世无远虑,必有危机。一朝失足,则将以熏莸为同臭,而无解于正人之讥评。(胡林翼)

    将善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指为将者实地作战中所应具备能力和品质。一个统帅知道兵法理论固然重要,但镇静自若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

    【原文】

    将有五善四欲(1)。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2),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3),心欲一。

    【注释】

    (1)五善四欲:这里是五能四要。善:能,擅长。欲:要。

    (2)形势:指敌人的企图和意向。

    (3)众欲静: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要保持镇定。众,众多,这里指情况复杂。静:镇定的意思。

    【译文】

    一个将领必须具备“五能”和“四要”。“五能”是指:要认清敌人企图和动向,要灵活掌握军队的进退规律,要了解国家力量的虚实,要适时把握天时和人心的向背,要熟知山川险阻等地形。“四要”指:作战能出奇制胜,计划谋略能考虑周到缜密,复杂的情况下能镇定自若,不为外界所干扰。

    【名家论战】曾胡治兵语录·诚实

    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人必虚中不着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着一物,心中别有私心,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着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欺人者,亦以心中别着私物也。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矣。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着也;无私着者,至虚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曾国藩)

    用兵久即骄惰自生,骄惰则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为之本。立意要将此事知得透,辨得穿,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人之生也直,与武员之交接,犹贵乎直。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曾国藩)

    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众无大小,推诚相与。咨之以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而观其勇,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知人任人,不外是矣。近日人心,逆亿万端,亦难穷究其既往,惟诚之至,可救欺诈之穷。欺一事不能欺诸事,事欺一时,不能欺之后时。不可不防其欺,不可因欺而灰心所办之事,所谓贞固足以干事也。(胡林翼)

    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事耳。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一部《红楼》教坏天下堂官、掌印司官、督抚司道、首府一切红人。专意揣摩迎合,吃醋捣鬼,当痛除此习,独行其志。阴阳怕懵懂,不必计及一切。(胡林翼)

    事上以诚意感之,实心待之,乃真事上之道,若阿附随声,非敬也。(胡林翼)

    将刚

    【本篇主旨】

    本篇论述为将者,不但要有刚毅的一面,更要有其柔和的一面,只有两种品质相融相济才是一个最佳将领。

    【原文】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1),其柔(2)不可卷(3),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4)必削,纯纲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5),合道之常(6)。

    【注释】

    (1)折:指折断,摧折。

    (2)柔:指软、弱。

    (3)卷:原意是指弯曲,这里指屈服。

    (4)势:这里指力量、威力。

    (5)不柔不刚:不纯柔、不纯刚,即刚柔相济。

    (6)合道之常:符合事物的常规。合,符合,合乎。道,事物的规律。常,常规。

    【译文】

    善于统帅部队的将领,他的性格是刚强不可摧折的,柔韧不可屈服。因此这样的将领能以弱制强,以柔制刚。太柔太弱,其部队的战斗力必然会削弱;大刚太强,战斗力将丧失殆尽;既不过分的柔弱,又不过分的刚强,才符合用兵作战之法。

    【名家论战】

    曾胡治兵语录·勇毅

    事会相薄,变化乘除。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之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然吾辈自信之道,则当与彼赌乾坤于俄倾,较殿最于锱铢,终不令彼独胜而吾独败。国藩昔在江西、湖南,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惟以造端过大,本以不顾生死自命,宁当更问毁誉。(曾国藩)

    军事棘手之际,物议指摘之时,惟有数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曰待民不可骚扰;二曰禀报不可讳饰;三曰调度不可散乱。譬如舟行,遇大风暴,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则成败虽未可知,要胜于他舟慌乱者数倍。(曾国藩)

    不怕死三字,言之易,行之实难,非真有胆有良心者不可。仅以客气为之,一败即挫矣。(胡林翼)

    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水尽山穷之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办。(胡林翼)

    胆量人人皆小,只须分别平日胆小,临时胆大耳。今人则平日胆大,临时胆小,可痛也已!(胡林翼)

    两军交绥,不能不有所损,固不可因一眚而挠其心,亦不可因大胜而有自骄轻敌之心。纵常打胜仗,亦只算家常便饭,并非奇事。惟心念国家艰难,生民涂炭,勉竭其愚,以求有万一之补救。成败利钝,实关天命,吾尽吾心而已。(胡林翼)

    古今战阵之事,其成事皆天也,其败事皆人也。兵事怕不得许多,算到五六分,便须放胆放手,本无万全之策也。(胡林翼)

    时艰事急,当各尽其心力所能,不必才之果异于人,事之果期于成也。遇事每谋每断,不谋不断,亦终必亡。与其坐亡,不如谋之。(胡林翼)

    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日慎一日,以求事之济,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千万忍耐,忍耐千万。(曾国藩)

    将骄吝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阐述谦虚大度的品质,赏罚有信的德行对于一个将帅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文中强调失礼则会令人不满而至众叛亲疏,而赏罚无信就会令士兵无效死命之心,这也会造成一个国家的悲剧。

    【原文】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1),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吝(2),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3)不致命(4),士不致命则军无功(5),无功则国虚(6),国虚则寇实(7)矣。孔子曰:“如有周公(8)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

    (1)离:离散,离去,离开。

    (2)吝:这里指各啬小气。

    (3)士:这里指士兵,兵卒。

    (4)致命:舍弃生命的意思。

    (5)无功:这里指没有战绩。

    (6)国虚:国家的力量亏空、虚弱。

    (7)寇实:敌人的强大、充实。寇,指敌人。

    (8)周公:姓姬名旦,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省岐山北),所以被称为周公。曾帮助周武王灭商,多有建树。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他摄理政事。归政成王后,他主要致力于制礼作乐,建立章典制度,使奴隶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译文】

    作为将领,不能骄傲。骄傲了,就会失礼;对人失礼,就容易使人心背离;人心背离就会导致众叛亲疏。作为将领,不能吝啬小气,吝啬小气,就不能公正地行赏,不能行赏就不会使士兵拼命作战,士兵不拚命作战,军队就没有战功,军队没有战功,国家的力量必定会虚弱。国家一旦虚弱,相对来说,敌人的力量就变得充实。孔子曾说:“一个人即便有像周公那样的美德和才能,如果既骄傲又吝啬,那么他的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名家论战】曾胡治兵语录·公明

    大君以生杀予夺之权授之将帅,犹东家之银钱货物授之店中众伙。若保举太滥,视人君之名器,不甚爱惜,犹之贱售浪费,视东家之货财不甚爱惜也。介之推曰: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乎?余略改之曰: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假人君之名器,以市一己之私恩乎!余忝居高位,惟此事不能力挽颓风,深为愧惭。(曾国藩)

    窃观自大乱之世,必先变乱是非而后政治颠倒,灾害从之。屈原之所以愤激沉世而不悔者,亦以当日是非淆乱为至痛,故曰兰芷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又曰:固时俗之从流,又孰能无变化!伤是非之日移日淆,而几不能自主也。后世如汉、晋、唐、宋之末造,亦由朝廷之是非先紊,而后小人得志,君子有遑遑无依之象。推而至于一省之中、一军之内,亦改有是非不揆于正,而后其政绩少有可观。赏罚之任,视乎权位,有得行,有不得行。至于维持是非之公道,则吾辈皆有不可辞之责。顾亭林先生所谓匹夫与有责焉者也。(曾国藩)

    大抵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域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精,此精明之说也。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趋于平实,颇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实则渐平矣。(曾国藩)

    举人不能破格,破格则须循名核实,否则人即无言,而心先愧矣。(胡林翼)

    世事无真是非,特有假好恶。然世之循私以枉事者,试返而自问,异日又岂能获私利之报于所徇私利之人哉?盍亦返其本矣。(胡林翼)

    天下惟左右习近不可不慎。左右习近无正人,即良友直言不能进。朝廷爵赏,非我所敢专,尤非我所敢吝,然必积劳乃可得赏,稍有滥予不仅不能激励人才,实足以败坏风俗。荐贤不受赏,隐德以及子孙。(胡林翼)

    将强

    【本篇主旨】

    本篇指出了为将者所应具备的五种德行和应该摒弃的八种缺点。一个尊兄敬老的将帅可以教化世人。因为讲信义并宽以待人,凡事身体力行起到表率作用就是一优秀的将领。而一个没有智谋、无礼又贪婪的将领则是一个军队的不幸。

    【原文】

    将有五强八恶(1)。高节可以厉俗(2),孝弟(3)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沈虑(4)可以容众(5),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强也。谋不能料(6)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7)不能正(8)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9),虑不能防微密(10),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谓之八恶也。

    【注释】

    (1)五强八恶:指五种优良品德,八种不足。强,这里指优点、长处。恶,这里指缺点、不足。

    (2)厉俗:激励世俗。厉:这里是勉励、激励的意思。

    (3)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弟:也作“悌”。

    (4)沈虑:指深思熟虑。

    (5)容众:这里指容人。

    (6)料:这里是忖度,估量的意思。

    (7)政:施政、治理的意思。

    (8)正:严明,这里作动词用。

    (9)未形:在情况、事态尚未定形之前,就是事情发生之前。

    (10)微密:指微小,细密。

    达:显贵,飞黄腾达。

    怨谤:这里是指怨天尤人。

    【译文】

    将领有五种优良品行,八种不足之处。五种优良品行指:一是高尚的节操,可以用它来勉励世俗;二是尊长爱幼,可以凭它名扬四海;三是要守信用,可以凭它结交朋友;四是深思熟虑,可以使自己心胸宽广容纳他人;五是身体力行,可以凭它建功立业。这就是将领的五种优良品德。八种不足之处指:一是在筹划策略上不忖度是非;二是在礼法上不任用贤良的人;三是在施政方面法纪不严明;四是富裕不能救济穷困之人;五是才智不能防患于未然;六是考虑问题不能防患于未然;七是地位显贵不能举荐自己所了解的有才之士;八是失败了怨天尤人。这就是所说的将领的八种不足之处。

    【名家论战】曾胡治兵语录·仁爱

    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也。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礼者,所谓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怠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斯二者,虽蛮貊之邦行矣,何兵之不可治哉。(曾国藩)

    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曾国藩)

    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曾国藩)

    大将以救大局为主,并以救他人为主,须有嘉善而矜不能之气度,乃可包容一切,觉得胜仗无可骄人,败仗无可尤人。即他人不肯救我,而我必当救人。(胡林翼)

    必须谆嘱将弁,约束兵丁,爱惜百姓,并随时访查,随时堇戒,使营团皆行所无事,不扰不惊,戢暴安良,斯为美备。(胡林翼)

    长官之于属僚,须扬善公庭,规过私室。(胡林翼)

    圣贤仙佛,英雄豪杰,无不以济物为本,无不以损己利人为正直。(胡林翼)

    爱人之道以严为主,宽则心驰而气浮。(胡林翼)

    古来义士忠臣,于曾经受恩之人,必终身奉事惟谨。韩信为王,而不忘漂母一饭之恩;张苍作相,而退朝即奉事王陵及王陵之妻如父母,终身不改。此其存心正大仁厚,可师可法。(胡林翼)

    出师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了国家危难之时国君对待将领的态度,就是完全放权给统帅,使之无后顾之忧,文中再一次提出了将帅品德于行军作战的重要性。

    【原文】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1)贤能而任之,齐(2)三日,入太庙(3),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钺(4)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5)之。”复(6)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7)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8),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9),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10)。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注释】

    (1)简:通“拣”,选择,选拔。

    (2)齐:通“斋”,斋戒的意思。

    (3)太庙:这里是指天子的祖庙。

    (4)太师进钺:太师,官名,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最为尊贵的。钺:古代的青铜兵器。这里代表权力。

    (5)裁:这里是指裁决、裁断。

    (6)复:又,接着。

    (7)功能:这里是指功绩与才能。

    (8)凿凶门:古代出兵时举行的一种礼仪。将军出征时,要凿一扇向北的门,从此门出发,以示必死的决心。被凿的门,统称为凶门。

    (9)毂:车轮中心的圆木,这里指车轮。

    (10)无主于后:这里指没有君主在后面牵制。

    【译文】

    古时候,国家面临危难时,君主选择贤能的人来担任将领。斋戒三天后接着进入太庙。君主要面向南站着,将领要面向北站着,太师把斧钺交给君主,君主手持斧钺的柄授给将领,说:“从现在起,在军中,全由你来裁断、统帅。”又命令说:“见敌人空虚就攻击,则敌人强大就后退。不要因为自己地位尊贵就轻视别人,不要因为自己有了独立见解就与众人不和,不要恃功而失去忠信。士兵还没坐下,自己不要先坐,士兵们还没吃饭,自己就不要先吃,要与士兵同度寒暑,同劳同逸,甘苦与共,危难同当。如果能做到这些,士兵就能拼死作战,敌人就会被消灭。”将领接受命令,开凿“凶门”,率军出发。君主为出发的军队送行,跪在地上推着车轮,说:“进退必须合乎时宜,军中的事情,不再由君主来决定,全由将领命令。”这样,则上不受制于天,下不受阻于地,前不惧怕敌人,后不受制于君主。所以,有才能智谋的人将会为国君尽思虑,出奇谋,有勇有力的人为国君能敢打敢拼,所以能在外作战取胜,在国内成就丰功伟业,扬名后世,福荫子孙。

    【名家论战】曾胡治兵语录·和辑

    祸机之发,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败国亡家丧身,皆猜忌之所致。《诗》称“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求二端,盖妾妇穿窬兼而有之者也。(曾国藩)

    凡两军相处,统将有一分龃龉,则营、哨必有三分,兵、夫必有六七分。故欲求和衷共济,自统将先办一副平恕之心始。人之好名,谁不如我,同打仗,不可讥人之退缩;同行路,不可疑人之骚扰。处处严于治己,而薄于责人,则唇舌自省矣。(曾国藩)

    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常常记此二字,则长履大任,福祚无量。(曾国藩)

    湘军之所以无敌者,全赖彼此相顾,彼此相救。虽平日积怨深仇,临阵仍彼此照顾;虽上午口角参商,下午仍彼此救援。(曾国藩)

    军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而败。唐代九节度使之师,溃于相州,其时名将如郭子仪、李光弼亦不能免。盖谋议可资于众,而决断须归于一将。古来将帅不和,事权不一,以众致败者,不止九节度使相州一役。(胡林翼)

    为大将之道,以肯救人固大局为主,不宜炫耀己之长处,尤不宜指摘人之短处。(胡林翼)

    兵无论多寡,总以能听号令为上。不奉一将之令,兵多必败;能奉一将之令,兵少必强。(胡林翼)

    沅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不能自见其睫,声间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之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国藩)

    择材

    【本篇主旨】

    本篇也就是考察为将者的洞察力和组织能力。文中强调要把那些技能性格相似的人组成不同的编组,这样就可以因材施用,使作战处于有序状态。

    【原文】

    夫师(1)之行(2)也,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3),名曰报国之士(4);有气盖三军,材力(5)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6)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7)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8)之士;有善发强弩(9),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10)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注释】

    (1)师:指军队。

    (2)行:指行列、编组。

    (3)聚为一徒:编为一队。聚,集合,集中的意思。徒,同类的人,这里引申为队。

    (4)报国之士:这里指为报效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5)材力:四肢有力。

    (6)搴旗:夺取指挥旗。搴,拔取、奇取。

    (7)争锋:通过争斗来分胜负。锋,指古代军阵的正面前端,也是双方作战首先接触的部分。

    (8)驰:这里指车马疾行。

    (9)弩:用机栝发箭的弓。

    (10)摧:指挫败,摧毁的意思。

    六军:指朝廷的军队。古代军制,王有六军、大诸侯国有三军,其次有两军、一军。

    【译文】

    对军中的士卒,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来编组。有喜欢格斗、乐于争战的,能够独自攻取强敌的,可以把他们编在一起,称之为报国之士;有气冠三军,身强力壮,既勇猛又敏捷的,可以编在一起,称之为突阵之士;有脚步轻捷迅疾,跑得快如奔马的,可以编在一起,称之为搴旗之士;有骑马射箭如飞,百发百中的,可以编在一起,称之为争锋之士;有射箭必中,中箭者必死的,可以编在一起,称之为飞驰之士;有善使强弩,又远又准的,可以编在一起,称为摧锋之士。上面讲的六种是军中有特长的人,都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长来使用。

    【名家论战】虎钤经·教战

    诸教战阵,每五十为队,从营缮缉抢蟠,教场左右厢各依队次解幡立队。伍相去各十步,分布使均。其驻队塞空,去前队二十步。列布讫,诸营士卒一时即向大将麾下听令。每隔一队,定(一作一)战队,即出向前各进五十步。听角声第一声绝,诸队即一时散立;第二声绝,诸队一时捺枪、张弓、卷幡、拔刀;第三声绝,诸队一时举枪;第四声绝,诸队一时跪膝笼枪坐,目看大将黄旗,耳听鼓声。黄旗向前亚,鼓声动,齐喝“呜呼”(并去声),齐向前到中间,一时齐喝,声杀齐人。贼退败讫,可趁行三十步。审知贼徒丧败,马军从背逐北。闻金钲动,即须听去行。膊上架枪,侧行回身,本处散立。第一声绝,一时捺枪便解幡旗;第二声绝,一时举枪;第三声绝,一时旗队。一看大将处两旗交,即五队合为一队,即是二百五十人为一队。其队法及卷幡、举枪、旗队、斗战法并依前。一看大将处五旗交,即十队为一队,即是五百人合为一队。其队法及卷幡、举枪、旗队、斗战法如前。听第一声角绝,即散二百五十人为一队。如此凡三度,即教毕,诸士卒一时听大将赏罚进止。第三声角绝,即从头引队伍还军。

    智用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对于作战的意义。文章认为一个高明的将帅绝不会违背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

    【原文】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1),因时(2),依人(3),以立胜也(4)。故天作(5)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注释】

    (1)顺天:顺应天道。

    (2)因时:把握好时机。因:凭借,利用。时,时机。

    (3)依人:这里指依据众人的意愿。

    (4)立胜:这里指取得胜利。

    (5)作:成全,促成的意思。

    【译文】

    为将之道,一定要顺应规律、把握时机、合乎民意来取得胜利。因此,合规律、合人心而时机不成熟,就叫做违背时机;合时机、合民意而不合规律,就叫做违背天道;合规律、合时机而不合人心,就叫做违背人意。明智的将领在指挥战斗时,不违背天道,不违背时机,也不会违背人意。

    【名家论战】虎钤经·先胜

    孙子曰:胜兵先胜。谓先定必胜之术而后举也。何谓必胜?许洞曰:先务三和,次务三有馀,次务三必行。何谓三和?曰:和于国,然后可以出军;和于军,然后可以出阵;和于阵,然后可以出战。国不和,则人心离;军不和,则教令乱;阵不和,则行列不整。不先务此三和之道,何其可战耶?何谓三有馀?曰:力有馀,食有馀,义有馀也。力无馀,则困于斗;食无馀,则怠于时;义无馀,则吏士怨。不务三有馀之术,师其可动耶?何谓三必行?曰:必行其谋,则奸机不成;必行其赏,则好功者不爱死;必行其罚,则有过者不归咎。不务三必行之道,人其可用耶?是以知善务和者,公无私,舍小惠务大惠;善务有馀者,力诸事而不自怠;善务必行者,兴勇断,去犹豫之谓也。举是九者,务令预定之于前,则万变千机然后动乎其中矣。率此以御敌,未有不胜者也。故曰:胜兵先胜者,胜在我也。其在《易》曰先天不违之义也。

    不陈(1)

    【本篇主旨】

    本篇强调兵者为国家之凶器,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不要使用它。所以一个拥有国家的人不会轻易动用武力,他拥有军队是为了保卫民众,而不是为了侵略,是谓善师。一个真正的军事家就是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师。而一个国君即使真的面对失掉国家的危险也要处乱不惊,找到一条不被灭亡的途径。

    【原文】

    古之善理(2)者不师(3),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4)修典刑(5),咎繇(6)作士师(7),人不干(8)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9)伐有苗(10),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国,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注释】

    (1)陈:同“阵”,原意指交战时的战斗队形。这里指兴兵。

    (2)理: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3)师:原指军队,这里指兴兵作战。

    (4)舜:传说中的有虞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也称虞舜。

    (5)典刑:即刑法。典:制度;刑,处罚的总称。

    (6)咎繇:相传远古时东夷族的首领,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官。

    (7)士师:古时掌握刑、狱的官职。

    (8)干:这里是冒犯的意思。

    (9)禹:夏后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是夏朝的建立者。传说中他治水有功。

    (10)有苗:远古时的一个部落;也称作三苗。

    干:指盾牌。

    羽:雉羽。

    格:通“归”,指归顺。

    齐桓:即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齐国国君,襄公之弟。襄公死后,他夺取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北伐山戎,南抑强楚,不断树立盟主的威信,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楚:指楚国。

    山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也叫北戎。

    楚昭:楚昭王。

    【译文】

    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统兵,善于统兵的人不兴兵,善于兴兵的人不轻易作战,善于作战的人不会失败,善于处理败局的人不会灭亡。远古时,圣贤治理国家,使各部落都安居乐业,长久和睦相处,互不侵犯,这就是所谓的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治兵。比如虞舜在位时,制定刑法,任命咎繇为司法官,各部落不冒犯政令,刑法也无处施用,这就是善于治兵的人不兴兵。又如大禹率兵征伐有苗部落,虞舜让士兵用盾牌和雉羽齐舞,有苗部落的百姓就归顺了,这就是所谓善兴兵的人不会轻易作战。又如齐桓公向南征服强大的楚国,向北战胜北方的北戎,这就是善于作战的人不会失败。再如楚昭王时,面对被进攻的灾祸,到秦国请来救兵,终于又收复了国都,这就是善于处理败局的人不会遭到灭亡。

    【名家论战】苏洵书论集·权书·心术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将诫

    【本篇主旨】

    本篇还是强调一个为将者对待下属要有谦虚的态度。只有这样才会令天下众贤来归,士兵以死相报。再一次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着重指出军纪于军队的作用,并对如何获取人心提出了建议。

    【原文】

    书(1)曰:“狎侮(2)君子,罔(3)以尽人心,狎侮小人(4),罔以尽人力。”故行兵之要,务揽(5)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6),总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说(7)礼乐而敦(8)诗书(9),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若奔獭,丧(10)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馋者覆之,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先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注释】

    (1)书:指《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文献典章的汇编。相传曾由孔子及其弟子编选,四书之一,为儒家经典。

    (2)狎侮:轻慢、轻侮。

    (3)罔:没有。

    (4)小人:这里指士兵。

    (5)揽:招揽。

    (6)科:指法律条文。

    (7)说:通“悦”。

    (8)敦:忠厚。

    (9)诗书:即《礼》、《乐》、《诗经》、《尚书》,都是儒家经典。

    (10)丧:丧失、破坏。

    连:古代十个诸侯国为连。此处是联合的意思。

    戒:号令、命令的意思。

    合战:即迎战、交战。

    迫而容之:意思既紧逼敌人,又不要让其困兽犹斗。容,这里是宽容。

    怀:安抚。

    覆:审察。

    倍兵:意思是几倍的兵力。

    子女:指女子。

    乐死:拼死效命。

    【译文】

    《尚书》里说:“轻慢贤能之士,就没有人尽心,轻慢士兵,就没有人尽力。”所以,用兵的关键在于,一定要收揽英雄之心,严遵赏罚条例,全面掌握文武相济之道并且要很好地运用刚柔相济之术,深究诗书礼乐,仁义在先,智勇在后。静的时候,就像潜在水底的鱼,动的时候,就像突跃飞奔的獭,破坏敌人的联合,挫败敌人的精锐。以旌旗显耀威力,以金鼓统一行动,撤退如山移动,前进似暴风骤雨。攻打敌人如摧枯拉朽,迎战如猛虎下山。对被围的敌人,不要太过于逼迫,用利益来诱惑敌人,见敌阵乱了就及时攻取,敌人谦卑就要使他骄傲,见敌人团结就离间他们,见敌人强大就要削弱他。见自己人处境危险的,要使他们安全;有害怕的,要使他们镇定;有叛变之心的,要安抚他们;有冤情的,要为他伸冤;个性太强的,要适当抑制他们;个性懦弱的,要尽力扶助他们;对有谋略的人要亲近,对进谗言的人要审察揭露;缴获财物的,要赏给他们。不以几倍的兵力去攻打弱小的敌人,不凭人多而轻敌,不依仗有才能而对人骄傲,不因自己受器重而逞威风。先谋而后动,有必胜的把握才战斗,缴获了财物不占为己有,俘虏了女子自己不役使。将领能做到这些,再严明号令,士兵就愿意战斗,即使是短兵相接,他们也乐意去拼死效力。

    【名家论战】苏洵书论集·权书·法制

    将战,必审知其将之贤愚。与贤将战,则持之;与愚将战,则乘之。持之,则容有所伺而为之谋;乘之,则一举而夺其气。虽然,非愚将勿乘。乘之不动,其祸在我。分兵而迭进,所以持之也;并力而一战,所以乘之也。

    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故越有君子六千人。韩之战,秦之斗士倍于晋,而出穆公于淖者,赦食马者也。

    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于用众,莫危于用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以众人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

    夫能静而自观者,可以用人矣。吾何为则怒,吾何为则喜,吾何为则勇,吾何为则怯?夫人岂异于我!天下之人,孰不能自观其一身?是以知此理者,途之人皆可以将。

    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且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可疑于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于目,勿疑,彼敌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

    戒备

    【本篇主旨】

    本文主要论述军备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这也是一个为帅者所应日夜思虑的重要事情。国家兴亡有时就在喘息之间。如果不能防患于未然,而国家突然遭受到侵略就会阵脚大乱,所以说国家不可以无备。

    【原文】

    夫国之大务(1),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2),覆军杀将,势不逾息(3),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4)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5),鱼游于鼎(6),亡不俟夕矣!传(7)曰:“不备不虞(8),不可以师。”又曰:“预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虿(9)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注释】

    (1)大务:最重要的事务。

    (2)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意思是相差虽然微小,可是造成的误差却很大。毫、厘,都是很小的计量单位。

    (3)逾息:形容形势顺息万变,比喘口气还快。逾,超过;息,喘息。

    (4)旰食:意思是很晚才吃饭。旰,晚、迟的意思。

    (5)燕巢于幕,比喻处境十分危险。幕,指帐篷的顶布。

    (6)鱼游于鼎:比喻危亡在即。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7)传:指《左传》。

    (8)虞:预料,推测。

    (9)蜂虿:指蜂与蝎子。泛指毒虫。

    【译文】

    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没有比戒备更重要的了。戒备有一点差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军队覆没,将领被杀,形势瞬息万变,这难道不可怕吗?所以,当国家有了灾难,君臣日夜谋划,很晚才吃饭,选择贤能的人,委以重任。如果居安不思危,敌人来了还不知道危险,这就好像是燕子在帐篷的顶上筑巢,鱼在沸锅中游走,灭亡就在旦夕之间了。《左传》中说:“不事先做好准备,不分析预测敌情,就不可以出兵。”又说:“能预备未预料到的情况,才是古代圣明的政治。”又说:“蜂和蝎还有毒刺以防备侵犯,何况国家呢?”没有准备,即使人再多也不可依恃。所以说有准备就没有忧患。因此三军的行动,不可以没有准备。

    【名家论战】苏洵书论集·权书·攻守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我无备。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车毂击,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谷,中盘绝径,潜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心腹者,曰伏道。故兵出于正道,胜败未可知也;出于奇道,十出而五胜矣;出于伏道,十出而十胜矣。何则?正道之城,坚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坚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则无城也,无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

    今夫盗之于人,抉门斩关而入者有焉,他户之不扃键而入者有焉,乘坏垣、坎墙趾而入者有焉。抉门斩关,而主人不之察,几希矣;他户之不扃键,而主人不之察,太半矣;乘坏垣坎墙趾而主人不之察,皆是矣。为主人者,宜无曰门之固,而他户墙隙之不恤焉。夫正道之兵,抉门之盗也;奇道之兵,他户之盗也;伏道之兵,乘垣之盗也。所谓正道者,若秦之函谷,吴之长江,蜀之剑阁是也。

    习练

    【本篇主旨】

    本篇强调了练兵的重要性。用孔子语证明即不教而战,是谓弃之。文中以儒家观点来阐述,强调礼义之教化对于军队的作用,也是为将者的依恃。使兵士有忠义之心,教之以戎,然后才可以陈兵列阵。

    【原文】

    夫军无习练(1),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2)。”又曰:“善人(3)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4)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5),然后习之,或陈(6)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注释】

    (1)习练:意思是反复、经常训练。

    (2)不教而战,是谓弃之:意思是不经训练而使其去作战,等于是让他们去送死。弃,抛弃、舍弃。

    (3)善人:意思是有道德的人。

    (4)即戎:指参加战斗。即,就,此处引申为参加。戎,战争,战斗。

    (5)劝:劝勉、鼓励。

    (6)陈:同“阵”。

    【译文】

    军队不经常的训练士兵,一百个人也不能抵挡一个人。经常训练,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住一百个人。所以孔子说:“用未经训练的老百姓去作战,就等于是让他们去送死。”又说:“有德行的人,教导老百姓七年,就能够让他们作战了。”然而,已能参如战斗的人,也不能不再教导。要教他们明礼义,教他们明白忠信,还要用法令来规戒他们,用赏罚来威服、感召他们。所以,一个人只有在能听从教导和劝勉的情况下才能接受训练。训练他们列阵,训练他们步伐,训练他们集合解散。一个人可以教十个人,十个人可以教一百个人,一百人可以教一千人,一千人可以教一万人,一万人可教全军,这样反复训练之后就可以战胜敌人了。

    【名家论战】曾胡治兵语录·勤劳

    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曾国藩)

    百种弊端,皆由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趋功不敏。一处弛则百处懒矣。(曾国藩)

    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惰者暮气也,常常提其朝气为要。(曾国藩)

    治军以勤字为先,由阅历而知其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吾辈当共习勤劳,始之以愧厉,继之痛惩。(曾国藩)

    每日应办之事,积搁过多,当于清早单开本日应了之件,日内了之。如农家早起,分派本日之事,无本日不了者,庶几积压较少。(曾国藩)

    军旅之事,非以身先之劳之,事必无补。古今名将,不仅才略异众,亦且精力过人。(胡林翼)

    将不理事,则无不骄纵者;骄纵之兵,无不怯弱者。(胡林翼)

    凡兵之气,不见仗则弱,常见仗则强。久逸则终无用处,异日则必不可临敌。(胡林翼)

    兵事如学生功课,不进则退,不战则并不能守。敬姜之言曰:劳则思,逸则淫。设以数万人屯兵境上,无论古今无此办法。且久逸则筋脉皆弛,心胆亦怯,不仅难战,亦必难守。(胡林翼)

    淫佚酒色,取败之媒;征逐嬉娱,治兵所戒。金陵围师之溃,皆由将骄兵惰,终日酣嬉,不以贼匪为念。或乐桑中之喜,或恋家室之私,或群与纵酒酣歌,或日在赌场烟馆,淫心荡志,乐极忘疲,以致兵气不扬,御侮无备,全军覆没,皆在宣淫纵欲中来也。夫兵犹火也,不戢则焚;兵犹水也,不流则腐。治军之道,必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典法。(胡林翼)

    军蠹(1)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讲出了军中的九大祸害。为将者要善识这九种不利军心的情况,要及时制止,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原文】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2);后期(3)犯令,不应时机,阻乱师徒(4);乍前乍后(5),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6),不恤饥寒;非言妖辞(7),妄陈(8)祸福;无事喧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9),擅给(10)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注释】

    (1)军蠹:指蠹虫,柳宗元有《五蠹》之文,这里指损害军队的人。蠹,蛀虫。

    (2)失度:这里的意思是不详察实情就妄发报警信号。

    (3)后期:即落后于规定的日期,意思是误期来迟。

    (4)师徒:军队。

    (5)乍前乍后:意思是忽而前忽而后。乍,忽然。

    (6)徇己:为私情而做的事。

    (7)妖辞:指惑人心之语。

    (8)妄陈:乱说。

    (9)府库:官府储藏财货的地方。

    (10)给:供给。

    【译文】

    三军的行动,侦察人员不详察实情,烽火报警信号不按规定就妄发;延误军期,违犯了禁令,不合时机,阻碍和扰乱了军队;忽而前忽而后,队列杂乱,不听从金鼓号令;上级不体恤下级,搜刮盘剥没有限度;谋求私利,为己循私,不体恤、同情下级的饥寒;流言蜚语,妖言惑众,胡乱预言祸福吉凶;无故喧哗吵闹,惊扰、迷惑将吏;勇悍但不受管制,专横而蔑视上级;随便消耗官库的财物,擅自发给部下。以上九种人,是三军的祸害,有了这些人,必败无疑。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主有道德

    经曰: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天下无所归其功。五帝则天法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相让其功。道德废,王者出而尚仁义;仁义废,伯者出而尚智力;智力废,战国出而尚谲诈。圣人知道不足以理,则用法,法不足以理则用术,术不足以理则用权,权不足以理则用势。势用,则大兼小、强吞弱。周建一千八百诸侯,其并为六国。六国连兵结难,战争方起。六国之君,非疏道德而亲权势。权势用,不得不亲;道德废,不得不疏其理然也。唯圣人能反始复本,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理天下。正者,名法也;奇者,权术也。以名法理国,则万物不能乱;以权术用兵,则天下不能敌;以无事理天下,则万物不能挠。不挠则神清。神清者,智之原;智者,心之府。神清智平,乃能形物之情。人主知万物之情,裁而用之,则君子、小人不失其位。夫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无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则人阙其理;失于小人,则物罹其殃。故曰人不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以其清且平也。人主之道清平。则任人不失其才,六官各守其职。四封之内,百姓之事,任之于相;四封之外,敌国之事,任之于将。

    腹心

    【本篇主旨】

    本文指出为将者要有自己的心腹亲信之人。这些人就如同暗夜的光,让将帅可以在对敌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原文】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1)、耳目(2)、爪牙(3)。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耳目者,如冥(4)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注释】

    (1)腹心:指心腹,亲信。

    (2)耳目:指侦察、谍报人员。

    (3)爪牙:这里指得力的助手。

    (4)冥:昏暗的意思。

    【译文】

    做将领的,一定要有自己的亲信、侦察人员和得力的助手。没有心腹,就像人走夜路,手足无措。没有耳目,就像处在黑暗的地方,不知道怎样去行动。没有得力的助手,就像饥饿的人吃有毒的食物,没有不死的。所以,善于做将领的人,必定有博闻多智的人作心腹,一定有仔细谨慎、思考周密的人作耳目,一定有勇敢凶悍,善于对敌的人作助手。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将有智谋

    经曰:太古之初,有柏皇氏,至于容成氏,不令而人自化,不罚而人自齐,不赏而人自劝;不知怒,不知喜,俞然若赤子。庖牺氏、神农氏,教而不诛;轩辕氏、陶唐氏、有虞氏,诛而不怨。盖三皇之政以道,五帝之政以德。夏、商衰,汤、武废道德,任智谋。秦任商鞅、李斯之智而并诸侯;汉任张良、陈平之智而灭项籍;光武任寇恂、冯异之智而降樊崇;曹公任许攸、曹仁之智而破袁绍;孙权任周瑜、鲁肃之智而败魏武;刘备任诸葛亮之智而王西蜀;晋任杜预、王浚之智能平吴;苻坚任王猛之智而定八表之众;石勒任张宾之智而生擒王凌;拓跋崔浩之智而保河朔之师;宇文任李穆之智而挫高欢之锐;梁任王僧辨之智而戮侯景;隋任高颖之智而面缚陈主;太宗任李靖之智而败颉利可汗。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故曰将军之事以静正理,以神察微,以智役物。见福于重关之内;虑患于杳冥之外者;将之智谋也。

    谨候

    【本篇主旨】

    本文论述让军队招致失败的十五种原因。只要按着文中所提示的十五种行军统率法则行事,就一定会建设好一支强大的军队。反之,则可能是兵家之大患。

    【原文】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1),失律则凶。律有十五焉,一曰虑(2),间谍(3)明也;二曰诘(4),谇候(5)慎也;三曰勇,敌众不挠也;四曰廉,见利思义也;五曰平(6),赏罚均也;六曰忍,善含耻也;七曰宽,能容众也;八曰信,重然诺也;九曰敬,礼贤能也;十曰明,不纳馋也;十一曰谨,不违礼也;十二曰仁,善养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国也;十四曰分(7),知止足(8)也;十五曰谋,自料知他也。

    【注释】

    (1)律:法则,纪律。

    (2)虑:这里的意思是明察。

    (3)间谍:秘密的侦察敌情。

    (4)诘:诘问,检查。

    (5)谇候:谇,告诫。候,指侦察人员。谇候意思是告诫侦察人员。

    (6)平:公平、公正。

    (7)分:安分,本分。

    (8)止足:知足,不求名利。

    【译文】

    军队失败或被消灭,这种祸患没有不是因为轻敌而招致的,所以,一定要按纪律来出兵,违背了纪律就必然招来祸患。军队可致胜的法则有十五种,一是明察,对敌情侦察得明明白白;二是检查,告诫侦察、警戒人员要谨慎从事;三是勇敢,面对众多的敌人不屈不挠;四是廉洁,看见利益先想到礼仪;五是公平,赏罚要公平公正;六是容忍,要忍辱负重;七是宽容,能够容纳众人;八是守信用,重视承诺;九是恭敬,尊敬贤能的人;十是贤明,不听信谗言;十一是恭谨,不违背礼法;十二是仁爱,善养士兵;十三是忠贞,以身徇国;十四是安分、知足,行为有分寸;十五是谋略,能知己知彼。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数有探心

    经曰:古者邻国烽烟相望,鸡犬相闻,而足迹不接于诸侯之境,车轨不结于千里之外。以道存生,以德安形,人乐其居。后世浇风起而淳朴散,权智用而谲诈生。邻国往来用间谍,纵横之事,用括之人矣。徐守仁义,社稷丘墟;鲁尊儒墨,宗庙泯灭。非达奥知微,不能御敌;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见情伪,不能成名;材智不明,不能用兵;忠实不真,不能知人。是以鬼谷先生述捭阖、揣摩、飞箝、抵戏之篇以教苏秦、张仪游说于六国,而探诸侯之心。于是术行焉。夫用探心之术者,先以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诗书、经传、子史、谋略、成败浑而杂说,包而罗之,澄其心,静其志,伺人之情有所爱恶、去就,从欲而攻之。阴虑阳发,此虚言而往,彼实心而来。因其心,察其容,听其声,考其辞。言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既得其心,反射其意,符应不失,契合无二,胶而漆之,无使反覆。如养由之操弓,逢蒙之挟矢,百发无不中。

    机形

    【本篇主旨】

    所谓机形,就是战机和形势,为将者只要抓住有利时机,看准有利形势就可取得胜利。本文从事件、形势、士气三种战机加以分析。

    【原文】

    夫以愚克智,逆也(1);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其道有三,一曰事(2),二曰势(3),三曰情(4)。事机(5)作而不能应,非智也;势机(6)动而不能制(7),非贤也;情机(8)发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9)。

    【注释】

    (1)逆:违背,这里指违背常情。

    (2)事:这里指事情的变化。

    (3)势:这里指形势的变化。

    (4)情:这里指士气。

    (5)事机:事件变化中的战机。

    (6)势机:形势变化中的战机。

    (7)制:裁断、决断。

    (8)情机:士气变化中的战机。

    (9)立胜:取胜。

    【译文】

    愚蠢之人战胜聪明的人,是违背常情的;但聪明人战胜愚蠢者,则是顺理成章的;聪明战胜聪明,是依靠战机。识别战机有三个方面:一是事情的变化,二是形势的变化,三是士气的变化。事情变化中战机已经出现,而不能采取应对之策,不是聪明之举;形势变化中战机已经萌动,而不能当机立断,不能算有才能;士气变化中战机已经产生,而不能顺势利用,不是勇敢的表现。善于用兵的人,一定会凭借战机而取得胜利。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沉谋

    经曰:善用兵者,非信义不立,非阴阳不胜,非奇正不列,非诡谲不战。谋藏于心,事见于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兵者,诡逆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心谋大,迹示小;心谋取,迹示与。惑其真,疑其诈。真诈不决,则强弱不分,湛然若玄元之无象,渊然若沧海之不测。如此则阴阳不能算,鬼神不能知,术数不能穷,卜筮不能占,而况于将乎?夫善战者,胜败生于两阵之间。其谋也,策不足验;其胜也,形不足观。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害;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故曰:至谋不说,大兵不言,微乎!神乎!故能通天地之理,备万物之情。是故贪者利之,使其难厌;强者卑之,使其骄矜;亲者离之,使其携贰。难厌则公正阙,骄矜则虞守亏,携贰则谋臣去。

    重刑

    【本篇主旨】

    本文强调军令的重要性,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它当做一种刑法来看待的。

    【原文】

    吴起曰:鼓鼙金铎(1),所以威耳;旌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耳威以声,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严。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将之所麾,莫不心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注释】

    (1)鼓鼙金铎:都指的是古代军中的号令工具。

    【译文】

    吴起说,击鼓鸣铎,是让士兵听到号令,威服士兵的耳朵;旗帜是用来威服士卒的眼睛,禁令刑罚则是用来威服士兵的内心。用金鼓的声音威服士兵的耳朵,不能不清晰;用威严的阵容威服士兵的眼睛,不能不严明;用刑罚威服士兵的心,不能不严厉。这三方面不实行,士兵就会松懈。所以说,将军向哪里指挥,士兵的心没有不跟向那里的;将军向哪里挥动,士兵没有不拼命向前的。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刑赏

    经曰:有虞氏画衣冠,异章服,以州辅牧,而奸不犯,其人醇。汤、武凿五刑,伤四肢,以缪辅刑,而奸不止,其人淫。有虞非仁也,汤、武非异也,其道异者,时也。古之善治者,不赏仁,赏仁,则争为施而国乱;不赏智,赏智,则争为谋政乱;不赏忠,赏忠,则争为直而君乱;不赏能,赏能,则争为功而事乱;不赏勇,赏勇,则争为先而阵乱。夫莅众以仁,权谋以智,事君以忠,制物以能,临敌以勇,此五者,士之常。赏其常则致争,致争则政乱,政乱则非刑不治。故赏者,忠信之薄,而乱之所由生;刑者,忠信之戒,而禁之所由成。刑多而赏少,则无刑;赏多而刑少,则无赏。刑过则无善,赏过则多奸。王者以刑禁,以赏劝,求过而不求善,而人自为善。赏,文也;刑,武也。文武者,军之法,国之柄。明主首出,庶物顺时,以抚四方,执法而操柄,据罪而制刑,按功而设赏。赏一功而千万人悦,刑一罪而千万人慎。赏无私功,刑无私罪。是谓军国之法,生杀之柄。故曰:“能生而能杀,国必强;能生而不能杀,国必亡。能生死而能赦杀者,上也。刑赏之术无私,常公于世以为道。”

    善将

    【本篇主旨】

    本篇重点说明兵士大多是无知的,只有聪明的将帅善于以禁、礼、劝、信这四条军令来统领他们,使他们行动有方向有目的。这也是用兵取胜的法宝,否则就会招致灭亡。

    【原文】

    古之善将(1)者有四,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2);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3)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4)之以赏罚,故人知信(5)。禁、礼、劝、信,师之大经(6)也。未有纲(7)直而目(8)不舒(9)也,故能战必胜,攻必取。庸将(10)不然,退则不能止,进则不能禁,故与军同亡;无劝戒则赏罚失度,人不知信,而贤良退伏,谄顽登用,是以战必败散也。

    【注释】

    (1)善将:善于领兵的将领。

    (2)知禁:懂得军法禁令。

    (3)重:反复的意思。

    (4)决:判断、决断。

    (5)信:信义。

    (6)大经:大纲。

    (7)纲:提网的绳子叫纲。

    (8)目:网的孔眼叫目。

    (9)舒:意思是展开、张开。

    (10)庸将:与前文所说的“善将”相对,是指平庸、无能的将领。

    劝戒:劝勉告诫。

    谄顽:指那些狡猾、谄媚的人。

    登用:重用。

    【译文】

    古代善于统兵的将领有四种表现:把进退的法则向士兵明示,所以人们懂得遵守军法禁令;用仁义诱导士兵,所以人们懂得礼节;用是非道理反复劝诫士兵,因此人们懂得规劝之语;用赏罚来判断人所行事,因此人们懂得守信用。“禁”、“礼”、“劝”,“信”,是统领军队的大纲,没有绷紧挺直的绳子,网眼就不能张开。正因为有纲才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平庸无能的将领则不是这样,退不能控制,进也不能节制,所以与军队一同被消灭。没有用是非正邪来训诫士兵,赏罚失去了限度,士兵就不会信服,并且有才能的人退避起来,狡猾谄媚的小人被重用,所以作战时必然会失败、溃逃。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子卒

    经曰:古者用人之力,岁不过三日,籍敛不过什一。公刘好货,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太王好色,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文王作刑,国无冤狱。武王行师,士乐其死。古之善率人者,未有不得其心而得其力者也,未有不得其力而得其死者也。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然后人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然后人以死易生。人所以守战至死不衰者,上之所施者厚也。上施厚,则人报之亦厚。且士卒之于将,非有骨肉之亲,使冒锋镝、突干刃、死不旋踵者,以恩信养之,礼恕导之,小惠渐之,如慈父育爱子也。故能救其阽危,拯其涂炭,卑身下士,齐勉甘苦,亲临疾病,寒不衣裘,暑不操扇,登不乘马,雨不张盖。军幕未办,将不言坐;军井未通,将不言渴;妻子补绽于行间,身自分功于役作。箪醪之馈,必投于河;挟纩之言,必巡于军。是以人喜金铎之声,勇鼓鼙之气者,非恶生而乐死,思欲致命而报之于将也。故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理,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审因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一个明智的将领会审因度势,只有在必胜的条件下才会发兵讨伐,这也是成就四海豪杰的根本原因。

    【原文】

    夫因人之势(1)以伐恶,则黄帝(2)不能与争威矣。因人之力以决胜,则汤(3)、武(4)不能与争功矣。若能审因(5)而加之以威胜(6),则万夫之雄将可图,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注释】

    (1)势:趋势,这里指人心向背的趋势。

    (2)黄帝:传说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据《史记》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3)汤:即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原商部族首领。

    (4)武:即周武主,是周朝的开国君主。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商纣王暴虐不仁,百姓怨声载道,诸侯叛离。武王继承其父周文王的遗志,联合庸、蜀等国伐纣,率兵与商朝军队大战于牧野。商朝军队倒戈,纣王自焚而死。周武王于是建立周朝为天子。

    (5)因:指顺应人心、人力。

    (6)威胜:意思是用武力去战胜。

    【译文】

    如果能顺应人心向背的趋势去讨伐邪恶,那么黄帝也不能与他争威势;如能依靠民众的力量来决定胜负,那么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与他争功绩;若能进一步审度人心、人力而施用武力去战胜敌人,那么有万人之中的英雄也可以谋取,天下的英雄豪杰也都会受他的制约。

    【名家论战】虎钤经·三才应变

    《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故用兵之术,知变为大。军虽气锐时胜(一作遇天时),而行列散溃,旌旗紊乱,金鼓不节,击之可也。或曰:彼得天时,讵可破乎?许洞曰:天之所佑,正也。怙天时而戾军政,与天违也。天人相违,不凶何俟?故兵利以顺应顺也。顺而逆应之,必凶之兆也。或曰:军乘天时,跨有地利,将吏骄怠,谋划不精,军阵散乱,如之何?洞曰:可击。彼获天地之利,如何击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苟心不正,虽有其表,将焉用乎?或曰:军违天时、逆地利,大将深谋沉毅,部伍清肃,进退有节,如之何?许洞曰:未可击也。曰:不获天地之利,奚何谓可乎?曰:正则可以率天地之用,草寇可为王矣。或曰:彼如是也,我之动将之如何?许洞曰: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然后攻之,必克敌也。曰:先后如之何?曰:利为主。何谓主?曰:动为客,静为主。观敌之动何如,乃应之(夫书言动者,不必战阵时,敌人先动为客也。但密构敌人所为之事谓之动,则我以机应之必胜焉)。先胜而后举,神明之道也。

    兵势

    【本篇主旨】

    本篇再次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之于兵家的重要性,虽有迷信色彩,但其中更强调了地形与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顺人心者昌的道理。

    【原文】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1),彗悖(2)不殃(3),风气(4)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5),洪波千里,石门幽洞(6),羊肠曲沃(7)。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8),粮甲坚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注释】

    (1)五星合度:指五星运行正常。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又称五曜、五纬。

    (2)彗悖:即彗星,俗称“扫帚星”。

    (3)殃:祸患、灾难。

    (4)风气:指气候。

    (5)重崖:高高的山崖。

    (6)石门幽洞:指石门这个地方深邃隐蔽的洞穴。石门:地名,在汉中,其它还有多处同名的地方。

    (7)羊肠曲沃:古地名。羊肠:即羊肠坂。曲沃:即曲沃城,在今河南。

    (8)命:命令。

    【译文】

    用兵的有利形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天,二是地,三是人。天所出现的有利形势,是日月清朗、明亮,金、木、水、火、土五星正常运行,彗星没有灾难的征兆,风调雨顺。地形所造成的有利形势,就是城墙险峻、悬崖重重,洪波千里、水面开阔,如石门、幽洞、羊肠、曲沃那样有利于攻守的地形。在人这一方面,就是君主圣明,将帅贤能,三军遵循礼法,士卒听从命令,粮草富足、武器精良。好的将领,就是能够凭借有利的天时、地势和人和,就会所向无敌,进攻万无一失。

    【名家论战】虎钤经·三才随用

    天著吉凶,以阴阳辨也;地布险易,以山川章也;人包勇怯,以战阵见也。苟(作有)欲阴阳之顺,险易之利,勇怯之用,在于闲暇可得而择也。当彼我相逢,各出不意,忽然交合,曷能择所利而用哉?或曰:两师不期逼于险地,天地震晦,雨雪交积,山川不辨,当此之际,何以御之?许洞曰:大将止众坚阵,严肃号令,虽敌来攻,勿与交战。俟天变少罢,观弱强之势,而后进退之。曰:我既安矣,彼自惊挠,则如之何?曰:以积兵乘之。又曰:仓卒之际,大将以何术即能坚行阵、严号令,使士卒不自惊乱?许洞曰:善用兵者,有动必备。预择轻勇者二十四人,八方各三骑,相去一里,昼以旗,夜以鼓(过山川委曲,丛林茂密,昼亦鸣鼓,恐不见旗)。

    胜败

    【本篇主旨】

    本文主要列举了导致军队胜利和失败的原因。事实也就是强调了将德对于兵士的慑服作用。让人各尽其才,才居其位,这样才会使三军有凝聚力。若上无礼少信,则下不畏法,那军队的不幸就会出现。

    【原文】

    贤才居上,不肖(1)居下,三军悦乐(2),士卒畏服,相议以勇斗,相望(3)以威武,相劝以刑赏,此必胜之征也。士卒惰慢,三军数(4)惊,下无礼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敌,相语以利,相嘱以祸福,相惑以妖言,此必败之征也。

    【注释】

    (1)不肖:不贤。

    (2)悦乐:欢喜,这里指内部关系融洽。

    (3)望:期望,这里引申为崇尚。

    (4)数:屡次、多次。

    【译文】

    贤能的人才担任要职,不贤的人身处低位,三军关系融洽,士卒敬畏,服从指挥,相互谈论的是勇猛争战,共同崇尚的是威武精神,相互用罚赏勉励劝诫,这是军队必胜的征兆。士兵懒惰散漫,三军经常被惊动,下属不守礼法、信义,人们不惧怕法律,却都害怕敌人,在一起相互谈论的是利,相互嘱咐的是如何躲祸求福,相互拿不正当的邪说来迷惑思想,这些都是必败的征兆。

    【名家论战】虎钤经·胜败

    用兵之术,战胜不可专,专胜有必败之理;战败不可专,专败有反胜之道。战胜而败者有五:急难定谋狐疑不决,一败也;机巧万端失于迟后,二败也;机事不密,三败也;似勇非勇,似怯非怯,四败也;主将不一,五败也。此五者皆战胜而反败也。战胜而欲必胜者,定谋贵决,机巧贵速,机事贵密,进退贵审,兵权贵一也。势败而反胜者有四:吏士饥渴,割所爱啖之(割所爱者,谓在急难之中,杀所乘骏马、爱妾以啖吏士也),众有饱之用矣;吏士恐惧,奋身先之,众有勇之用矣;期应不到,杀其所昵(所昵者,谓所嬖幸或子弟诸姻同在军中,若有主守者犯命则杀之也),众有惧之用矣;人有疑惑,阴为鬼诈(鬼诈者,谓诈为狐鸣丛祠中之类也,或假托卜筮,百端不一),众有天之用也(天谓天所授也)。如是者,以败为胜也。胜败之术,非勇决神智,安能行之耶?

    假权

    【本篇主旨】

    文章强调了为君者要放权给将军,使将军对于军事决策有自主权,本文中心思想就是孙子所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原文】

    夫将者,人命之所县(1)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赏罚,是犹束猿猱(2)之手,而责(3)之以腾捷,胶离娄(4)之目,而使之辨青黄,不可得也。若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人苟自利,谁怀斗心?虽伊(5)、吕(6)之谋,韩(7)、白(8)之功,而不能自卫也。故孙武曰:“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亚夫(9)曰:“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

    【注释】

    (1)县:是“悬“的本字。

    (2)猿猱:泛指猿猴。猱,猴类动物。

    (3)责:要求。

    (4)离娄:相传为古代黄帝手下一名目力极强的人,“能视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5)伊:即伊尹,是商汤的大臣,名挚,原是商汤之妻陪嫁过来的奴隶,后受汤赏识擢用,帮助商汤灭了夏桀,被用为阿衡(即宰相)。

    (6)吕:即吕尚,商末姜姓部族族长,名尚,字望,一说字子牙。俗称其为姜太公。

    (7)韩:即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在楚汉战争中协助刘邦统一天下,被封为齐王。

    (8)白:即白起(?-前257年),一称公孙起,鄙(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的秦国名将。韩信、白起经常并称韩、白。

    (9)亚夫:即周亚夫(?-前143年),西汉名将,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汉文帝时,匈奴率军袭汉,他领兵驻防在细柳(今陕西省咸阳西南),军纪严明。景帝时任太尉,因平定吴楚等七国之乱有功,升为丞相。

    【译文】

    三军统帅,关系着士兵们的生死、战争的胜败和国家的祸福。然而如果君主不把赏罚的大权交给他,就像是捆缚了猿猴的手脚,却要求它跳跃飞奔;蒙住了离娄的眼睛,却要求他分辨青黄,这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军中的赏罚大权在权臣手中,而不由主将来决定,人们就都想自己的私利,谁还想着去作战呢?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古代伊尹、吕尚的雄才大略,有韩信、白起的丰功伟绩,也不能自保其身。所以孙武说:“将军出兵在外,对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周亚夫也说:“在军中只知道将军的命令,不知道皇帝的诏书。”

    【名家论战】虎钤经·出将

    王者既审定大臣之可否以将之,于是居正殿召之,曰:“今某地不臣,愿烦将军应之,社稷安危,亦在将军。”乃使太史择吉日,授之斧钺。王入太庙,西面而立,王操钺持其首,授之柄,曰:“从是以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其柄,授之以刃,曰:“从是以下至地者,将军制之。”将既受命,拜而报曰:“臣闻国不可以从外理,军不可以中御,二心不可以共济,疑心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乃辞而行,凿凶门而出。是以将之行也,不问妻子,示其忠于国;君之命将,不敢轻其礼,示其崇于用。将之于外也,君命有所不受,唯逐便利国家是务。其于己也洁,其于人也至。是故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者去;善恶等则贤愚混,赏罚乱则纲纪散;多喜则不威,多怒则人心离,多言则机泄,多好则智惑;宽则众懈,暴则众怨;将专权则下归咎,将自善则无功,将纳谗则正人离,将好赂则士卒盗,将内顾则士卒淫。贬声挥色,所以自洁;避嫌远疑,所以自持;沉机远虑,所以不失;委时顺变,所以逮功;恕物笃行,所以归爱;昵善斥谗,所以来远;先度后作,所以应卒;先信后言,所以伏下;信赏必罚,所以正人;明今鉴古,所以照众;卑色贵人,所以保终;去私循公,所以存国。其神欲正,其形欲端,动欲如风(取其顺健也),止欲如山,斗欲如雷电,机欲如鬼神,思欲如照影,令欲如雪霜(取其必杀也)。苟有此者,可以当国之大命矣。

    哀死

    【本篇主旨】

    本篇可谓是一个善于用兵之人的攻心所为,与孙膑所言杀士是一个意思,就是如何以自己的德行使得兵士可以为将军战死而无悔。

    【原文】

    古之善将者,养人(1)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2)而食(3)之;寒者,解衣(4)而衣(5)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注释】

    (1)养人:这里的意思是培养、教育。

    (2)食:食物。

    (3)食:使动用法,“使……吃”的意思。

    (4)衣:衣服。

    (5)衣:使动用法,“使……穿衣”的意思。

    【译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将领,教育、培养士兵如同教育、培养自己的儿子,遇到危难,自己就身先士卒;有了功劳,自己退居在后;对待受伤的士兵,含泪抚慰;对待阵亡的士兵,亲自哀悼送葬;对吃不饱的士兵,把自己的食物送给他们;对于寒冷的士兵,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他们穿上;对于有才能的人,以礼相待,用高官厚禄重用;对于勇敢的人,奖赏鼓励他们。将领能够这样,所到之处,必然获胜。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贵和

    经曰: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春秋左氏传》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军之众,无所用也。”是故晋悼公使魏绛和戎,以正诸华,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羌戎亦归。晋惠公内不侵不叛之臣,于是有崤之师。譬如捕鹿,晋人角之,戎人掎之。夫有道之主能以德服人,有仁之主能以义和人,有智之主能以谋胜人,有权之主能以势制人。见胜易,知胜难。语曰:先王耀德不观兵。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故有衣冠之会,未尝有歃血之盟,有革车之会,未尝有战阵之事。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先帝王所以举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文德以怀之;怀之不服,饰玉帛以啖之;啖之不来,然后命上将,练军马,锐甲兵,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所谓叛而必讨,服而必柔。既怀既柔,可以示德。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莫如是,则四夷不足吞,八戎不上庭也。

    三宾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强调幕僚对于军队取得胜利的作用。这里把幕僚分成三个等级,一个优秀的将领最重要的是要明了哪种人应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这是成就将帅功名的关键所在。

    【原文】

    夫三军之行也,必有宾客(1)。群议得失(2),以资将用。有词若县流(3),奇谋不测,博闻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4),可引为上宾。有猛若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泉(5),此一时之雄,可以为中宾。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为下宾。

    【注释】

    (1)宾客:即幕僚,指在军中为主帅出谋划策的人,没有官职。

    (2)得失:这里指事情的成败、优劣、利弊等。

    (3)县流:即瀑布,悬流。县同悬。

    (4)望:期望,这里引申为敬仰。

    (5)龙泉:宝剑名。据晋《太康地记》记载,西平县(在今河南省)有龙泉水。可用于淬炼刀剑,非常锋利,相传春秋时楚王的龙渊剑即取用此水制成。龙泉后来泛指宝剑。

    【译文】

    军队的行动,一定要有出谋划策的慕僚,与之共同议论成败得失,作为将领决策时的参考。有的人口若悬河,奇谋妙计高深莫测,博闻广记,多才多艺,这是万人所敬仰的,可作为上等幕僚。有的人勇猛如熊虎,轻捷若腾猿,刚强如铁石,锋利似宝剑,这是一时的英雄,可作为中等幕僚。有的人,建议很多有对的时候,有一些技能,但只是一般人的能力,这样的人可作为下等幕僚。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善师

    经曰:兵非道德仁义者,虽伯有天下,君子不取。周德既衰,诸侯自作礼乐,专征伐,始于鲁隐公。齐以技击强,魏以武卒奋,秦以锐士胜。说者以孙、吴为宗。唯荀卿明于王道而非之,谓齐之技击是亡国之兵,魏之武卒是危国之兵,秦之锐士是干赏蹈利之兵。至于齐桓、晋文之师,可谓入其域而有节制矣。故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敌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当汤、武之仁义。故曰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黄帝独立于中央而胜四帝,所谓善师者不阵也。汤武征伐,陈师誓众,放桀擒纣,所谓善阵者不战也。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所谓善战者不败也。楚昭王遭阖闾之祸,国灭出亡,父兄相与奔秦请救,秦人出兵,楚王反国,所谓善败者不亡也。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殷、周并,下至末代。苟任诈力贪残,孙、吴、韩、白之徒皆身被诛戮,子孙不传于嗣。盖兵者,凶器,战者,危事。阴谋逆德,好用凶器。非道德、忠信不能以兵定天下之灾,除兆民之害也。

    后应

    【本篇主旨】

    本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大事要从小处开始谋划,如果仅凭短兵交接而小有所胜,这不是一个优秀将领所为。

    【原文】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1),先动(2)后用(3),刑于无刑(4),此用兵之智也。师徒(5)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6),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注释】

    (1)为大于细:意思是成就大的事情要从小处着手。

    (2)动:鼓动,激励。

    (3)用:指用兵,作战。

    (4)刑于无刑:意思是刑罚要在不用刑罚中显示出来。

    (5)师徒:军队。

    (6)身冲夫石:意思是冒着箭和石头往前冲击,矢,箭。

    【译文】

    谋取比较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地方思考,成就大事要从小处开始谋划,先激励士气,而后作战,刑罚要能在不用刑罚中显示出来,这才是用兵的智慧。军队阵势已经列开,战马交相奔驰,强弩开始发射,短兵相接,乘着威力施行诚信,敌人就会溃败而告急,这是用兵的才能。冒着箭和石头向前冲击,以决暂时的高低,结果胜负不分,彼此就伤亡惨重,这是用兵的下策。

    【名家论战】练兵实纪·习武艺

    一物一事,有象有则,况乎五兵制器尚象,自有用使之法。法即彀也,在艺中得法者,谓之入彀。为将者身司统率,似不必以技艺为高。但士卒全以器械为爪牙,古人有言:“器械不利,以卒予敌。”利之一字不专为锋利用之,便利亦此利也。欲用之利,必习之精。习矣,而不得正彀大阵之中,稍有失误,或进退转跳间,前行未动,后行先误。若夫以少击众,人疏分击,尤贵于艺精。为将者,己不先学,何以倡人?己不知花法、实法之辨,何以辨别士卒所习之高下?如凭教师而高下之,人不服矣。谚云:“艺高人胆大。”将军者,将军于前,使无技艺在身,安得当前不惧?且身当前行,恃我之技可当二三人,左右勇健,密密相随,人人胆壮,惟看将军气色。气色系于胆,胆系于武艺,是所关非小小也。欲为全才之将,凡种种武艺,皆稍习之,在俱知而不必俱精。再须专习一二种,务使精绝,庶有实用,庶可练兵。肯专心致志,不过一月可熟一种。各种教师置于左右,每日饮食之余,无所消遣,则用一教师习之,以为消遣之地。他功不妨,而武艺自精。

    便利

    【本篇主旨】

    本章主要论述了在不同地形,不同时间,所应采取的战术,要利用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机会来取得有利战机。

    【原文】

    夫草木丛集,利以游逸(1);重塞山林,利以不意(2);前林无隐,利以潜伏;以少击众,利以日莫(3),以众击寡,利以清晨;强弩长兵(4),利以捷次(5);逾渊隔水,风大暗昧,利以搏前击后。

    【注释】

    (1)游逸:意思是隐伏移动。游,流动。逸,隐伏。

    (2)不意:出其不意的意思。

    (3)莫:通“暮”,日落时分。

    (4)长兵:指远距离的杀伤武器,如弓箭。

    (5)捷次:意思是快速依次交替地射箭。

    【译文】

    那些草木丛生的地方,利于军队隐伏流动;重重关塞有山有林的地方,宜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树林前方没有隐蔽的地方,宜潜伏袭击;在日落时分,适于以少量的兵力打击众多的敌人;在清晨,宜以多数兵力打击少数敌人;强弓利箭,宜快速依次交替的射杀敌人;敌人被江河阻隔和风大天暗的时候,有利于前后夹击敌人。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地势

    经曰:善战者,以地强,以势胜。如转圆石于千仞之溪者,地势然也。千仞者,险之地;圆石者,转之势也。地无千仞,而有圆石置之窳塘之中,则不能复转;地有千仞,而无圆石投之方棱偏匾,则不能复移。地不因险,不能转圆石;石不因圆,不能赴深溪。故曰:兵因地而强,地因兵而固。

    夫善用兵者,高丘勿向,背丘勿迎,负阴抱阳,养生处实,则兵无百病。是故,诸侯自战于地,名曰散地;入人之境不深,名曰轻地;彼此皆利,名曰争地;彼我可往,名曰交地;三属诸侯之国,名曰衢地;深入背人城邑,名曰重地;山林沮泽险阻,名曰圯地;出入迂隘,彼寡可以击吾众,名曰围地;疾战则存,不战则亡,名曰死地。故散地无战,轻地无留,争地无攻,交地无绝,衢地无合,重地则掠,圯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是故城有所不攻,计不合也;地有所不争,未见利也;君命有所不听,不便事也。凡地之势,三军之权。良将行之,智将遵之。而族将非之,欲幸全胜,飞龟舞蛇,未之有也。

    应机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了战机之于胜败的重要。而把握战机的只能是那些足智多谋的人,这也从另一侧面警示了为将者应该选用那些足智多谋的人来做自己的辅佐。

    【原文】

    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1)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兽失险(2),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虿发毒,壮士彷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3),变速(4)非虑(5)也。

    【注释】

    (1)合变之形:军队部署集中与分散的变化。

    (2)失险:意思是处于危险境地。

    (3)不图:意料不到,意外。

    (4)变速:变化突然。

    (5)非虑:没有考虑。这里的是指来不及考虑。

    【译文】

    那些一定会取胜的谋略,军队部署分散与集中的变化,都在于战机的掌握和运用。不是足智多谋的人谁能见机而行事呢?见机行事的办法,最首要的是出其不意。所以猛兽陷入危险境地,连小孩子也可以拿着戟去追赶它。蜂蝎螫人,壮士也会惊慌失措,因为那灾祸出乎意料之外,变化太突然,来不及考虑对策。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作战

    经曰:昔之善战者,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圆则行,方则止。行者非能行,而势不得不行;止者非能止,而势不得不止。夫战人者自斗于其地则散,投之于死地则战。散者非能散,势不得不散;战者非能战,势不得不战。行止不在于木石,而制在于人;散战不在于人,而制在于势。此因势而战人也。

    夫未见利而战,虽众必败;见利而战,虽寡必胜。利者,彼之所短,我之所长也。见利而起,无利则止。见利乘时,帝王之资。故曰时之至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见利不失,遭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害。疾雷不及掩耳,卒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此因利之战人也。

    夫战者,左川泽,右丘陵,背高向下,处生击死。此平之战人也。逼敌地无近于水,彼知不免,致死拒我,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于人乎?令其半济而击之,前者知免,后者慕之,蔑有斗心。敌逆水而来,迎之于水内,此水上之战人也。左右山陵,溪谷险狭,与敌相遇,我则金鼓蔽山,旗帜依林,登高远斥,出没人马,此山谷之战人也。势利者,兵之便;山水平陆者,战之地。夫善用兵者,以便胜,以地强,以谋取,此势之战人也。如建瓴水于高宇之上,砉然而无滞留。又如破行,数节之后,迎刃自解,无复著手。

    揣能

    【本篇主旨】

    题目之意就是揣度双方之能力之意,但也有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一个优秀的将领应该在未用兵之前就应知道双方胜负的可能结果。而且一个将领也应该具备这种能力。

    【原文】

    古之善用兵者,揣(1)其能而料其胜负。主(2)孰圣也?将孰贤也?吏孰能也?粮饷孰丰也?士卒孰练也?军容孰整也?戎马孰逸(3)也?形势孰险也?宾客孰智也?邻国孰惧也?财货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观之,强弱之形,可以决矣。

    【注释】

    (1)揣:揣度。

    (2)主:君主。

    (3)逸:奔跑。

    【译文】

    古代善用兵的人,只要揣度敌对双方的力量,就能预料到胜负。君主,哪一方的圣明?将领,哪一方的贤能?官吏,哪一方的能力强?粮草供给,哪一方的充足?士卒,哪一方训练得好?军容,哪一方的严整?战马,哪一方跑得快?地理形势,哪一方的险要?幕僚,哪一方的足智多谋?邻国,更害怕哪一方?财物,哪一方的富裕?百姓,哪一方的安定?从这些方面来评估一下,强弱的形势就可以断定了,胜败也就可知了。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选士

    经曰:统六军之众,将百万之师,而无选锋,浑而杂用,则智能者无所施其谋,辨者无所施其说,勇者无所奋其敢,力者无所著其壮。无异独行中原,亦何所取于胜负哉?故孙子曰:“兵无选锋曰北。”

    夫选士以赏,赏得其进;用士以刑,刑慎其退。古之善选士者,悬赏于中军之门。有深沉谋虑出人之表者,以上赏而取之,名曰智能之士。有辞纵理横,飞箝捭阖,能移人之性、夺人之心者,以上赏而礼之,名曰辩说之士。有得敌国君臣问间请谒之情性者,以上赏而礼之,名曰间谍之士。有知山川、水草、次舍、道路迂直者,以上赏而礼之,名曰乡导之士。有制造五兵、攻守利器、奇变诡谲者,以上赏得而厚之,名曰技巧之士。有引五石之弓,矢贯重札,戈矛剑戟便于利用,陆搏犀兕,水攫鼋鼍,佻身捕虏,搴旗摭鼓者,以上赏得而抚之,名曰猛毅之士。有立乘奔马,左右超忽,逾越城堡,出入庐舍,而亡形迹者,上赏得而聚之,名曰矫捷之士。有往返三百里不及夕者,上赏得而聚之,名曰疾足之士。有力负六百三十斤,行五十步者,上赏得而聚之;或二百四十斤者,次赏得而聚之,名曰巨力之士。有步五行、运三式,多言天道、阴阳、诡谲者,下赏得而存之,名曰技术之士。夫十士之用,必尽其才,任其道。计谋,使智能之士;谈说,使辩说之士;离亲间疏,使间谍之士;深入诸侯之境,使乡导之士;建造五兵,使技巧之士;摧锋捕虏、守危攻强,使猛毅之士;掩袭侵掠,使矫捷之士;探报计期,使疾足之士;破坚陷则,使巨力之士;诳愚惑痴,使技术之士。此谓任才之道,选士之术也。三王之后,五伯之辟,得其道而兴,失其道而亡。兴亡之道,不在人主聪明文思,在乎选能之当其才也。

    轻战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使士兵不畏战。包括武器装备,侦察情报和将帅的才德三方面。只要这三方面都达到最佳,那士兵就没有惧战的了。

    【原文】

    螫虫之触(1),负(2)其毒也;战士能勇,恃其备也。所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3)。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人,与无镞(4)同;探候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勇,与无将同。

    【注释】

    (1)触:触觉。这里指毒虫的毒刺。

    (2)负:凭借、倚仗。

    (3)轻战:这里的意思是不怕作战。

    (4)镞:箭头。

    【译文】

    用毒刺螫人的虫子,凭的是它的毒;战士勇敢,凭他的武器。武器锋利,甲胄坚硬,士兵就不怕打仗。所以,铠甲不坚密,就如同赤膊上阵一样;箭不能射中,就与没有箭一样;射中而不能射入,就和没有箭头一样;侦察不够仔细、谨慎,就和人没有眼睛一样;将帅不勇敢,就和没有将帅一样。

    【名家论战】商君书·立本

    凡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则错法,错法而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

    行三者有二势,一曰辅法而法行,二曰举必得而法立。故恃其众者谓之葺,恃其备饰者谓之巧,恃誉目者谓之诈。此三者恃一,因其兵可擒也。故曰:强者必刚,斗其意;斗则力尽,力尽则备,是故无敌于海内。治行则货积,货积则赏能重矣。赏一则爵尊,爵尊则赏能利矣。故曰:兵生于治而异,俗生于法万转,过势本于心而饰于备势。三者有论,故强可立也。是以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故曰:治强之道三,论其本也。

    地势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何种地形适合何种作战方法。只有充分利用好地势才有可能取得作战的胜利。

    【原文】

    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1)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2),竹树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注释】

    (1)丘阜:小土山。

    (2)相参:丛生、参次。

    【译文】

    那些利于作战的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不懂得利用战场地形而取得胜利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山林、土丘、大河,这是步兵用武的有利地形。地高山狭,绵延不断,这是用战车和骑兵的有利地形。背靠高山,面临深涧,上有茂林,下有深谷,这是用弓箭作战的有利地形。草浅地平,可以进攻也可以后退,这是用长戟作战的有利地形。芦苇丛生,竹林交映,这是用枪、矛作战的有利地形。

    【名家论战】卫公兵法辑本

    《军志》云: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饥饱劳逸,地利为宝,不其然矣?是以彼此俱利之地,则让而设伏,趋其所爱,而傍袭之;彼此不利之地,则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击之。平易之所,则率骑而与阵;险隘之处,则励步以及徒。往易归难,左险右阻,沮洳幽秽,垣坎沟渎,此车之害地也。有入无出,长驰回驱,大阜深谷洿泥堑泽,此骑之败地也。候视相及,限壑分川,斯可以纵弓弩;声尘相接,深林盛薄,斯可以奋矛铤。芦苇深草,则必用风火;蒋潢翳荟,则必率其伏。平垣则方布,污斜则圆形,左右俱高则张翼,后高前下则锐冲。凡战之冬,以地形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辅,不可专守险以求胜也,仍须节之以金鼓,变之以权宜,用逸待劳,掩迟为疾。不明地利,其败不旋踵矣。

    情势

    【本篇主旨】

    文中分析了作为军中核心人物不应有的弱点,如果这些弱点为敌军中人所有,那就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使其失利。

    【原文】

    夫将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谋而情缓者。是故勇而轻死者,可暴(1)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喜利者,可遗(2)也;仁而不忍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3)也;谋而情缓者,可袭也。

    【注释】

    (1)暴: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暴躁”。

    (2)遗(wei):赠送。这里是贿赂、引诱的意思。

    (3)窘: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窘迫”。

    【译文】

    敌军将领中,有勇敢不怕死的,有性急心里急躁的,有贪财好利的,有过于心慈手软的,有虽然聪明但很怯懦的,有足智多谋但性情缓慢的。因此,对于勇敢不害怕死的,可激怒他使其暴躁;对求胜心切性情急躁的,可以用持久战来使其倦怠;对贪财好利的可以贿赂他;对于心慈手软的,可以使他劳累;对于有智谋但怯懦的,可以使他认识到危险;对于有谋略但性情迟缓的,可以袭击他。

    【名家论战】武经总要·料敌将

    夫敌国治戎,交和而舍,不以冥冥决事,必先探其将能否而后战。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左右既震,则敌虽众,必擒其将。故其将愚而信人者,可诱而诈;贪而忽右者,可货而赂;轻变无重者,可劳而因;上富而骄、下贫而怨者,可离而间(可用间也)。凡两军相望,而患不知其将者,当令贱而勇者,将吾轻锐之众,犯而挑之,观敌之来: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见利佯为不知,此智将也,勿遽与战;若其众喧哗,旗幡纷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愚将也,虽众可败。又若两军相持,未战未挑,欲知敌将之谋也,何以能之?曰:彼士马骁雄,反示我以羸弱;阵伍齐整,反示我以不战;见小利佯为不敢争,必奇兵诱以奔北;内实严备,而外为弛慢,频使谍来,托以忠告;或执使以相忿,或厚赂以相悦;移军则减灶,合营则偃旗;非得地而不舍,非全军而不侵;以多举少,必候晨朝,以寡击众,必候日暮。如此,则兵多诡伏,将有深图,理须曲为防备也。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是也。

    击势

    【本篇主旨】

    文章强调用兵作战一定要认清形势,如果一切有利的形势都在敌方,那就只能等其有隙时再作打算。若其穷兵黩武,怨声载道,这就是天赐之机,不取是谓有违天意。

    【原文】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凡师老(1)粮绝,百姓愁怨,军令小习(2),器械不修,计不先设,外救不至,将吏刻剥(3),赏罚轻懈(4),营伍失次(5),战胜而骄,可以攻之。若用贤授能,粮食羡余(6),甲兵坚利,四邻和睦,大国应援,敌有此者,引而计之(7)。

    【注释】

    (1)师老:意思是军队疲劳。老:衰老,引申为衰竭疲倦。

    (2)小习:不注重训练,小,轻视,小看。习,训练。

    (3)刻剥:剥削。

    (4)轻懈:轻视,懈怠。

    (5)营伍失次:意思是部队队列失去了秩序。指军队出现混乱。

    (6)羡余:充足丰裕。羡,剩余,有余的意思。

    (7)引而计之:意思是引敌而来,谋而攻之。引,意思是拉开弓不发箭。

    【译文】

    古代善于作战的人,一定会先摸清敌情而后才考虑怎样取胜。凡是军队士卒疲惫不堪粮草供应不上,百姓怨声载道,轻视训练,武器机械也没有人修理,事先不考虑对策,在被围的情况下外无救兵,将官剥削士兵、赏罚不明,部队出现混乱情况,打了胜仗就骄傲,这样的军队,要进攻它。若对方任用贤能之士,粮草充足,武器精良,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大国也愿意援助它,敌人有这些条件,要做好准备,再伺机谋取它。

    【名家论战】卫公兵法辑本

    夫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才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也。若上骄下怨,可离而间;营久卒疲,可掩而袭;昧迷去就,士众猜疑,可振而走;重进轻退。遇逢险阻,可邀而取。若敌人旌旗屡动,士马屡顾,其卒或纵或横,其吏或行或止,追北恐不利,见利恐不获;涉长途而未息,入险地而不疑,劲风剧寒,剖冰济水,烈景炎热,倍道兼行,阵而未定,合而未毕。若此之势,乘而击之,此为天赞我也,岂有不胜哉!

    整师

    【本篇主旨】

    文章论述了行军作战时号令军法的重要性。将帅应以严肃的法纪,统一的号令来使兵士明确作战的规则。再一次强调赏罚有信对将之威德的辅助作用。

    【原文】

    夫出师行军,以整(1)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所谓整师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逼,前后应接,左右应旄(2),而不与之危,其众可合(3)而不可离(4),可用而不可疲矣。

    【注释】

    (1)整:统一、整齐。

    (2)应旄:指听从指挥。旄,是古代作战,用毛牛尾系在杆头上做饰的旗帜,用来指挥战斗。

    (3)合:协同作战。

    (4)离:离间。

    【译文】

    行军打仗,靠号令统一来取胜。如果赏罚不严明,法令没有威信,鸣金不能使兵卒停止,击鼓不能使兵卒前进,即使有百万部队,也没有什么用处。所谓法令统一的部队,驻兵有礼法,行动有威风,前进势不可当,后退不可追击,前后接应有序,左右彼此呼应,听从指挥,因而不会有什么危险。这样的部队,士兵可以同心协力,而不会受敌人离间,使其力战则不会使其疲惫不堪。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政有诛强

    经曰:夫国有乱军者,士卒怯弱,器械柔钝,政令不一,赏罚不明,不预焉。所谓乱军者,豪家、权臣、阍寺、嬖昵。为之军吏权军之势,擅将之威,公政私行,私门公谒;上发谋,下沮议;上申令,下不行;猛如虎,狠如狼,强不可制者,皆谓之乱军,各宜诛之。文宣诛少正卯于两观而鲁国清,田穰苴斩庄贾于表下而军容肃,魏绛戮杨干而诸侯服,项籍斩宋义而天下怖。夫诛豪者益其威,戮强者增其权。威权生于豪强之身,而不在于士卒之庸。豪强有兼才者,则驾而御之,教而导之。如畜鸷鸟,如养猛虎,必节其饥渴,剪其爪牙,绊其足,猰其舌,呼之而随,嗾之而走,牢笼其心,使驯吾之左右。豪强无兼才者,则长其恶,积其凶,纵其心,横其志,祸盈于三军,怨结于万人,然后诛之,以壮吾气。故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为将帅者,国之师,不诛豪强,何以成三军之威哉?

    厉士

    【本篇主旨】

    本篇论述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属下的特长,使之为自己效死力。文中强调除了要给其尊贵的爵位和丰厚的钱财外,更要以诚信、仁德来争取他们的爱戴之心。

    【原文】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1),瞻(2)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3)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4),法若画一(5),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6)矣。

    【注释】

    (1)尊之以爵:意思是加封……爵位使之地位高贵。尊之: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地位高。

    (2)瞻:应为“赡”,赡养的意思。

    (3)厉:鼓励、勉励。厉通“励”。

    (4)畜恩不倦:意思是不断地施以恩惠。畜,通“蓄”,积蓄。

    (5)画一:严明、统一的意思。

    (6)劝:努力。

    【译文】

    统兵御人之道,加封官爵使他地位尊贵,用钱财赡养他们,这样,士卒就没有不来投奔归顺于你的;待人以礼,以诚信激励人,这样士卒就没有不为你拼死效力的;长期地给人以恩惠而从不厌倦,法纪严明统一,这样,士卒就没有不服从的;凡事身先士卒,然后再要求别人,这样,士卒没有不勇敢的;别人有小的优点一定要记录下来,有了小的功劳也一定要予以奖赏,那么,士卒就没有不努力的。

    【名家论战】卫公兵法辑本

    古之善为将者,必能十卒而杀其三,次者十杀其一。三者,威振于敌国;一者,令行于三军。是知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如曰:尽忠益时、轻行重节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惰、败事贪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质直敦素者,虽重必舍;游辞巧说、虚伪狡诈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赞,恶无纤而不贬,斯乃励众劝功之要术。昔马谡军败,诸葛亮对泣而行诛;乡人盗笠,吕蒙先涕而后斩;马逸犯麦,曹公割发而自刑;两椽辞屈,黄盖诘问而俱戮。故知威克其爱,虽小必济;如爱胜其威,虽多必败。盖赏罚不在重,在必行;不在数,在必当。故《尉缭子》曰:“吴起与秦人战,战而未合,有一夫不胜其勇,乃怒而前,获首而返,吴起斩之。军吏曰:此壮士也,不可斩。吴子曰:虽壮士,然不从令者,必斩之。”故须劝之以重赏,威之以严刑,随时而与之移,因机而与之化,可谓不滥矣。凡人耳目,不可以视千里之外;因人耳目而视听之,即无善不闻,无恶不见。故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三者并进,则明不可蔽。如能赏罚不欺,明于察听,则千里之外,隐蔽之事,莫不阴变而为忠信。若赏罚直于耳目之前,其不闻见者,谁肯用命哉!故上无疑令,则下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由是言之,则持军之急务,莫大于赏罚矣。

    自勉

    【本篇主旨】

    文章题目就有告诫之意,即自我劝勉。文中指出古代圣贤之人所具有的品德,而作为一个将领只有把这些优良品质作为自己为人行事的准则,才可能取得不世功勋。

    【原文】

    圣人则天(1),贤者法地(2),智者则古(3)。骄者招毁,妄者稔(4)祸,多语者寡信,自奉(5)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注释】

    (1)则天:意思是以客观规律为法则、准则。则,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以……为法则”。

    (2)法地:意思是以客观实际为法则。

    (3)古:指古训。

    (4)稔(ren忍):原意指庄稼成熟,此处引申为酿成。

    (5)自奉:意思是只图个人享受。

    【译文】

    圣人以自然规律为准则,贤人以客观实际为准则,智者以古代的圣贤为榜样。骄傲的人会招致毁灭,狂妄的人酿成灾祸,夸夸其谈的人缺少信义,只图个人享受的人缺少恩德,奖赏没有功劳的人,人心就会涣散,惩罚没有罪责的人,就会引起怨恨,喜怒无常的人就会自取灭亡。

    【名家论战】苏洵书论集·审势

    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势弱矣,弱甚不已则屈。圣人权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栗。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亵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末也。故有强而益之以威,弱而益以之惠,以至于折与屈者,是可悼也。

    战道

    【本篇主旨】

    本篇可以说是“地势”篇的补充,也是强调在各种地形中所应采取的战术。

    【原文】

    夫林战之道,昼广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设伏,或改于前,或发于后。丛战之道,利用剑楯(1),将欲图之,先度(2)其路,十里一场,五里一应(3),偃戢(4)旌旗,特严(5)金鼓,令贼无措手足。谷战之道,巧于设伏,利以勇斗,轻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强弩而冲之,持短兵而继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战之道,利在舟楫,练习士卒以乘之,多张旗帜以惑之,严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设坚栅以卫之,顺其流而击之。夜战之道,利在机密,或潜师以冲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乱其耳目,驰而攻之,可以胜矣。

    【注释】

    (1)楯:通“盾”,指盾牌。

    (2)度:揣测、推算。

    (3)应:策应。

    (4)偃戢:收藏的意思。偃,停止。戢,收藏。

    (5)严:急,紧急。

    【译文】

    在树林里作战的方法是,白天要多用旗子,夜晚则多用锣鼓,便于使用短小兵器,巧妙的地方在于可以设置伏兵,或者从前面进攻,或者从后面发兵。在有丛林的地方作战,利于用剑和盾。要想获胜,首先要揣度路线,十里一场,五里策应,收藏好旗帜,只急速地敲击金鼓,令敌人手足无措。在山谷中作战的方法是,要巧设埋伏,这样有利于勇猛地冲杀。跑得快的士卒占据高处,有赴死之心的士卒殿其后,安排强弩利箭,并冲击敌人,接着以短兵相接,使敌人不能前来,我军也不必冲入谷底。水上作战的方法,优势在于船楫,要训练士兵能乘舟作战,多树立旗帜来诱惑敌人,以强弩射击敌人,操短兵器来继续攻击,并设坚固的栅栏来防卫,顺流攻击敌人。夜战的办法,有利之处在于能机密行事,或者派潜军队偷袭敌人,出其不意地打击他们,或者多明火击鼓,以扰乱敌人的耳目,迅速攻击就可以取得胜利。

    【名家论战】虎钤经·十可击

    敌人信鬼多祈祷者,必怀疑惧,不能任人故也,一可击也。敌惟务天时,择其方位,观其云气,不顾地形之险易,不详人心之逆顺,二可击也。敌止以地利为择,不能整肃号令严戒行伍,三可击也。结营分阵,时多动移者,此多疑恐,四可击也。军发言无诚实,事多利己,吏士怨怒,五可击也。将吏淫怠,六可击也。结营之地,四要无防(四要者,四面间道也),七可击也。将驭人无礼,八可击也。赏罚颠倒,九可击也。将士多轻,十可击也。苟欲击之,先令细人密构其实而我乘之,然后行击,必中矣。我师亦宜以此自为戒焉。

    和人

    【本篇主旨】

    本文强调了人和对于军队作战取胜的作用。一个上下不和,相互猜疑的军队,上无威则下无畏,这样就会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

    【原文】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1),有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馋慝(2)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

    【注释】

    (1)人和:指军队内部的人际关系和顺、团结,齐心一致。和,和顺,谐和。

    (2)馋慝:指恶言恶语。慝,邪恶。

    【译文】

    用兵打仗的方法,要靠全军上下团结一心。部队团结了,士兵即使不动员、鼓励,也会自行勇敢作战。若将官之间互相不信任、乱猜测,而士兵又不服从命令,忠心耿耿并且有谋略的人得不到重用,士兵中会出现背后议论,恶语馋言不断的局面,这样即使有商汤、周武王的才智,也难于战胜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更何况是对付敌国部队呢。

    【名家论战】武经总要·定惑

    夫万众之聚,事变不一,起为哗乱,不可不虑。或士卒未信,下轻其上;或妖异数起,众情生畏。主将当修德改令,缮砺锋甲,勤诚誓众,以祗天诫。复择吉时,具牲牢盛馔,震鼓铎之音,以祭牙旗,精意虔请,以观祥应。若人马喜跃,旌旗皆前指高陵,金铎之音扬以清,鼙鼓之音宛以鸣,此得神灵之助,当示众以安其心;否则矫说善祥而布之于下,乃可定也。虽云任贤使能则不占而事利;令明法审则不筮而计成,然而智者以权佐政,古称有五助焉:一曰助谋,二曰助势,三曰助怯,四曰助疑,五曰助地。兵家之机,不可不察也。

    察情

    【本篇主旨】

    本章告诫为将者,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从动静、行为、自然现象,来揭示敌情变化。本篇节选自《孙子兵法·行军篇》。

    【原文】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1)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土卑(2)而广者,徒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杖而行者,饥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3)者,将不重(4)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币重而言甘者,诱也。

    【注释】

    (1)迫:这里指逼近。

    (2)卑:指低、低下的意思。

    (3)扰:这里指混乱,杂乱。

    (4)重:这里指敬重、重视。

    【译文】

    发动进攻之后如果敌人仍然镇静,其中必定会有险诈的行为;敌人被逼近,却出来挑战,那是想诱我军前进;树林摇动,必定是有车队前来;尘土扬得不高却很广,那一定是步兵来了;敌人如果言词强硬,声称要进攻,那是要退却了;敌人半进半退,那就是在诱惑我军;敌兵手拄着拐杖行军,是因为太饥饿了;看见有利可图仍然不前进,那一定是很劳累了;飞鸟在军营上空盘旋,营房一定是空虚的;敌人夜间呼喊,一定是因为惧怕;敌营内混乱的,一定是将领不被士卒敬重;敌人旗帜乱动的,必定是阵势混乱了;敌军官容易动怒,必定是部队疲惫了;赏得次数过多,必定是情况窘迫;罚的次数多,必定是处境困难了;来推辞谢罪的,必定是需要休整;敌人礼厚言辞却很美好的,必定是在引诱我方。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兵形

    经曰:夫兵之兴也,有形有神。旗帜金革依于形,智谋计事依于神。战胜攻取,形之事,而用在神;虚实变化,神之功,而用在形。形粗而神细,形无物而不监,神无物而不察。形诳而惑事其外,神密而圆事其内。观其形不见其神,见其神不见其事。以是参之,曳柴扬尘,形其众也;减灶灭火,形其寡也;勇而无刚,当敌而速去之,形其退也;斥山泽之险,无所不至,形其进也;油幕冠树,形其强也;偃旗卧鼓,寂若无人,形其弱也。故曰兵形象陶人之埏土,凫氏之冶金,为方为圆,或钟或鼎。金土无常性,因工以立名;战阵无常势,因敌以为形。故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间谍不能窥,智略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莫知我所以制胜之形。形不因神,不能为变化;神不因敌,不能为智谋。故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也。

    将情【本篇主旨】

    本篇也是论述为将者所应具有的品质,若想让兵士效死命,一定要在生活起居上不搞特殊化,要和他们同甘共苦。

    【原文】

    夫为将之道,军井未汲(1),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然(2),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张盖(3),与众同也。

    【注释】

    (1)汲:从井里取水。这里指掘井引水。

    (2)然:“燃”的本字。

    (3)盖:避雨遮阳的工具。

    【译文】

    一个为将者应有的品质是,军井还没有掘好,将领不能说渴;军中的饭还没煮熟,将领不能说饿;军中的火还没有燃起,将领不能说冷;军中的帐篷还没有搭好,将领不能说疲倦;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张开篷盖,与士兵的一切都相同。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将军

    经曰:三军之众,万人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不可不察也。一人大将军,智信仁勇、严谨贤明者任。二人副将军,智信仁勇、严毅平直者任,一人主军粮,一人主征马。四人总管,严识军容者任,二人主左右虞候,二人主左右押衙。八人子将,明行阵,辨金革,晓部署者任。八人大将军别奏,十六人大将军傔,一十六人总管傔,八人子将别奏,一十六人子将傔,忠勇骁果、孝义有艺能者任。一人判官,沉深谨密、计事精每者任,濡钝勿用。一人军正,主军令,斩决罪隶,及行军、礼仪、祭祀、宾客、进止。四人军典,谨厚明书算者任。

    威令

    【本篇主旨】

    本文还是强调军中法令的重要。一个将帅所以能让百万之众俯首听命是因为有赏罚有信的法度。如果军无法纪,则将帅不保。文中以夏桀商纣来举例说明了这一严肃的问题。

    【原文】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1),重足俯听(2),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贵有天下,富有四海,不能自免者,桀纣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3)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4)。

    【注释】

    (1)束肩敛息:意思是收肩屏气。束肩,收肩,垂手。敛息,屏住呼吸。

    (2)重(chong)足俯听:意思是双足并立,俯下身下听命。重足,双足并拢。俯听,俯首听命。

    (3)穰苴:战国时齐国名将。通兵法,善治军,打了不少胜仗。

    (4)通:《心书》上作“逆”为“逆”较妥当,疑此处有误。

    【译文】

    将帅一人,能让百万士卒垂肩屏气,双足并立恭恭敬敬地俯首听命,没有人敢与其对目,这是法令使士兵这样做的。将领如果没有刑罚制度,下属不讲礼义,即使他尊贵而拥有天下,富裕而占有四海,也不能自免其祸,就像夏桀和商纣之类的样。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如果制定法令,奖善罚恶,也没有人违抗他的命令,就像孙武、穰苴一类的人一样。因此,将帅的命令不可轻视,威势不能逆反。

    【名家论战】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誓众军令

    经曰:陶唐氏以人戒于国中,欲人强其命也。有虞氏以农教战,渔猎简习,故人体之。夏后氏誓众于军中,欲人先其虑也。殷人誓众于军门之处,欲人先意以待事也。周人将交白刃而誓之,以致人意也。夏赏于朝,赏善也。殷戮于市,戮不善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兼质文也。夫人以心定言,以言出令。故须振雄略,出劲辞,锐铁石之心,凛风霜之气,发挥号令,申明军法。

    东夷

    【本篇主旨】

    本篇和以下四篇都是讲述少数民族之人性特质的,也对其所居环境做了概括。通过了解民风特质来采取应对措施。

    【原文】

    东夷(1)之性,薄礼少义,捍(2)急能斗,依山堑海(3),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4),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注释】

    (1)东夷:古时对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东边的叫东夷,南边的叫南蛮,西边的叫西戎,北边的叫北狄。统称夷狄。

    (2)捍:强悍。捍通“悍”。

    (3)依山堑海:以山为屏障,以大海为掩护。堑,战壕。

    (4)来之:使动用法,“使……来”使……归顺。

    【译文】

    东夷人的特性,轻视礼教,不重视道义,生性强悍凶残、急躁而好斗,他们以山为屏障,以江河为掩护,凭着险要的地形,得以安定、稳固,内部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因此他们是不能轻易去攻打、谋取的。如果上层混乱,百姓离心离德就可以采取离间活动,离间则能使他们内部产生纷争,有了纷争就可用德政使其归顺,同时用武力进攻,这样,就一定能战胜他们。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备边

    备边之策:坚城垒,浚沟辈,扼险要,谨斥堠,广侦探,多间谍,远将帅,练士卒,积粮饷,明赏罚,精器械,示恩信,开屯田,搜弊蠹,禁启衅。兹十余策,从古论边者所不废也。今世闻者则鄙为常谈,而非奇策。究竟谁能按常谈而行,使无遗缺也?即孙、吴再作,非此数者,不能备边。而选将帅为尤急,将能,则举行无遗,而边患息矣。天下不患有难为之事,而患无了事之人;不患无了事之人,而患无晓事之人。平居而知某也当为,某也当急为,灼然洞晰其利害得失伸缩之妙,则任事而可更与振惰、补弊、起废,隐然万里长城矣。

    南蛮

    【本篇主旨】

    本文主要对南方少数民族展开分析,分析了他们的起居习性、气候特点,告知领兵者此民族不适合长久作战。

    【原文】

    南蛮(1)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2),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海洋,海产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注释】

    (1)南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民族的泛称。

    (2)朋党:指共同目的勾结在一起的同类人。

    【译文】

    南蛮有很多种族,且本性不能教化,各部落之间朋以为奸,不合就互相攻击。他们多依山居洞而住,有分散的,有集中的,西到昆仑山,东到大海,拥有海产奇货,所以人心贪而且作战勇猛,春夏之际多有瘟疫流行,对他们适于速战速决,不能长期持久作战。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平蛮

    蛮人兵力固强敌,亦无远志,即称兵犯顺,仅亦流毒附近边疆,肆为抄掠,广其境土耳!

    缘土宫大率袭先业,饱富贵,远慕则离巢亦远;以兵袭之,远大未得,而根本先倾,进退失据,自取灭亡。故虽有跳梁之图,亦只作守户之犬。惟恃毒弩长标,凭山依险,出没为寇,叛服不常。而所以致之使叛者,复缘不善驭之也,非有以长其桀骜,则有以令其危疑。用是蠢动诸巢,转相煽惑。惟有广恩信以示招徕,励威武以张挞伐,顺者抚之,逆者诛之。俾善恶分别,劝惩普著。麾兵进剿,须得其路径,穷其巢穴,防其伏兵,招其诸屯,散其党羽。悬岸狭谷,线路萦回,兵难整列;守前截后,邀之旁击。俾彼欲守,则所处卑隘而地不利;欲战,则置身似束,而势不敌。夫天陷、天狱,非兵之地,南蛮之中触处皆是。险扼徙绝,彼必据守;宜用奇计,无与力争,恐伤士伍。毋嗜杀,以坚其守志;毋轻信,以堕其诡计;毋延缓,以坐困瘴疫。惟且诛且抚,恩威显行,设奇用智,毋以蛮轻之,使既畏且悦。是平蛮之上策也。诸葛芳轨,宁非后人之所当法耶?

    西戎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分析西戎人的性格特点,生活规律,居处环境,并强调了征服他们的方法,只能是伺机而动。

    【原文】

    西戎(1)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2)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狠,故人多不臣(3),当候之以外衅(4),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注释】

    (1)西戎:指古时候居住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2)碛石:指积石山。大积石山在今青海西宁西南,小积石山在甘肃夏河西北。

    (3)不臣:指不愿称臣、不肯服从。

    (4)外衅:向外发动战争。

    【译文】

    西戎人的个性,勇猛强悍而且贪财好利。有的住在城郭之中,有的住在山野郊外,粮食少,金银财宝多,所以个性都勇于战斗,很难打败他们。自积石山以西,西戎的部落繁多,地域广阔,地势险要,人们习惯于恃强行凶,所以多不肯服从他人,俯首称臣。应当等待他们对外发动战争,或内部出现了矛盾与混乱,那么就可以趁机打败他们了。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御戎

    御戎之法,慎无侥幸野战。谓中国之马力与驰射皆非彼敌也,况以弱当强?宜据险出奇,不宜浪战。故张雎阳、李光弼皆即其城下以破敌;而思明再败,常恨其不得与李光弼野战也。善用兵者,以所长击所短,不以所短击所长。宜以强弩劲弓,乘城捍御,坚壁险阻,伺隙出战,因敌变化,虑胜而动。不角长于易地,不贪利以穷追。易地之战,广造战车,制其驰突,使千乘万乘,杂以步骑,彼进,则合势以遏其骄横;彼退,则邀击以遮其惰归。此守法也,亦胜算也。更练土人,以佐官兵。彼其生长边陲,其地熟谙,其性耐寒,其勇悍强鸷,逾于客戍。皆其风土使然。且备悉彼情,洞究虚实。倘宽其徭役,予以生业,立之长卒,抚之以恩,使安居富乐:无事耕牧,则为吾民;寇至策应,以壮声势。彼且欲完其家室,欲固其生业,其力战自倍于官军。至于招携怀远之略,则有可言者。彼种落原自不一,其性争相雄长,易合易离。吾以恩信结之,诡谲间之,令其猜忌,以彼攻彼,中国之势也。

    北狄

    【本篇主旨】

    本篇介绍北部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和顽劣品性。分析了不能与之交战的原因。这里特别指出了自己的弱点,可以说是做到了知己,只能是守住边疆不被侵犯,使自己富足充实才有可能收服他们。

    【原文】

    北狄(1)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2),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虏(3)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4)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己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县(5),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6)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虏自宽(7)矣。

    【注释】

    (1)北狄:指古时游猎于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2)碛:沙漠。

    (3)虏:对敌人的蔑称。

    (4)赍:带着、携带。

    (5)县:同“悬”。

    (6)烽堠:烽,烽火,古代边疆在高台上烧柴或烧狼粪来报警。堠,古代探望敌情的堡垒。

    (7)宽:放宽,放松的意思,这里引申为松懈。

    【译文】

    北狄人居不设城,哪里有水草,他们就随逐而居。形势有利,他们就向南侵犯,形势不利,他们就向北逃窜。众多的山岭,辽阔的沙漠,使他们足可以自卫。饥饿时,他们就捕食野兽,饮乳汁;寒冷时,他们就睡兽皮,穿皮衣,四处游猎,以此为生存主业,所以既不能用仁德道义来安抚他们,也不能用武力来征服他们。汉军不可与他们作战的原因有三个:汉军士卒边种田边打仗,所以疲惫而怯懦,北狄人只是放牧游猎,所以精力充沛而勇敢。以疲劳的士卒对付精力充沛的敌人,以怯懦的士兵对付勇敢的士兵,形势和力量是不对等的,这是不能与其交战的第一个原因。汉军善于步行,日行百里,北狄人擅长骑马,每天行军速度是汉军的几倍。汉军追逐他们需要随身携带粮食和武器,而北狄人追逐汉军则是驱快马驮运,驮运与背负优劣已很悬殊,人快走与马跑情形更不一样,这是不可与之战的第二个原因。汉军作战多用步兵,北狄人多用骑兵,争夺有利地形,骑兵快于步兵,快慢相差悬殊,这是不可与其对抗的第三个原因。正是基于以上三点,汉军只能守住边防,使之不敢来犯就心满意足了。守边的办法是,挑选良将委以重任,训练精锐的部队来防御,多耕田积粮充实补给,多设烽火台来警戒,等待敌人露出破绽的时候乘机攻打,趁他们衰弱的时候来攻取,这就是所谓的不耗费资财而敌人自我消亡,不用让士兵疲倦就能让敌人松懈。

    【名家论战】草庐经略·平羌

    今日之羌,非汉、唐、宋之羌也。自正德中,北卤亦不剌一种,南据青海,其地南邻松潘,北邻甘肃,则卤与羌为一矣。昔汉人西通三十六国,以断匈奴右臂,故彼势遂逆。今彼居有定之巢穴,而兼以富强之种落,逾秦陇,则可以窥关中;出阶、文,则可以伺剑外。幸而未动,是可不为之豫筹哉?当循国初旧制,縻其爵赏,啖以茶利,推广恩信,使诸羌内附之心益坚。计令北卤,使还故土,以杜羌卤合势之祸。至练兵选将、修险积粮,弹压以威,使慑不敢动,与诸备御之法,兵有常谈,所不待言者。倘舍恩信,而第议征诛,羌急投卤,为患滋大,又不可不深虑也。

    八阵总述

    【内容总括】

    八阵之名,最早见于《孙膑兵法》,本书内容是从《握奇经》一书推衍而来,而《握奇经》这本书据说是由黄帝大臣风后所撰。周时姜太公加以引申,汉代的公孙弘也为之注解。所以说这是一本集众人智慧于一体的书。《握奇经》主要是用五行八卦思想来阐释八阵,并以奇正之说来讲述战术的变化。

    本书文后把《握奇经》一文,还有将这些阵法的具体分布的书《握奇经续图》一文附在文后,也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诸葛亮的《八阵总述》。

    【本篇主旨】

    本篇是全书的纲,也是贯穿诸葛亮治军、治国思想的总旨,那就要守信遵礼,下则守法效忠,而在实战中他强调战无常规,讲究千变万化,运筹帷幄,出人意料。

    【原文】

    治兵以信,求胜以奇。信不可易,战无常规。

    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敌莫能知。

    【译文】

    管理军队要讲忠信礼法,在作战中要以奇胜为最高境界。忠信之道不可以随意破坏,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在该守时就要守,该攻时要攻,在千变万化中使敌人无法知道我们的计谋。

    匹阵赞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充分发挥全军的能动性,动静之间,奇正则已变化。

    【原文】

    动则为奇,静则为阵。陈者阵列,战则不尽。

    分苦均劳,佚轮辄定。有兵前守,后队勿进。

    【译文】

    军队行动起来就是奇兵,静止下来就如同列阵。阵兵列阵,在临战之时循环往复而无穷尽。使全军劳苦分配均匀,那就会让大家都得到休息。如果前边有兵把守那后面的军队就不要前去干扰。

    天阵赞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讲述了天阵这一阵法的形式和其作用。

    【原文】

    天阵十六,内方外圆。四面风冲,其形像天。

    为阵之主,为兵之先。潜用三军,其形不偏。

    【译文】

    天阵之队列形状应是中间为方形,外面为圆形。四面以风阵来防御,就像天一样。这是行军作战的主要阵形,也是对敌首先要考虑的。让三军悉心练习,这种阵形就不会有大的差错。

    地阵赞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为我们描述了地阵之一阵形的形状和对敌作战的特点。

    【原文】

    地阵十二,其形正方。云生四角,其轴相当。

    其体莫测,动用无疆。独立不可,配之于阳。

    【译文】

    地阵的阵形应该是方形的,四角多强防卫,对中心点的兵力布署相等。但其具体的形状应是不为人知的,行动起来没有边际。但这种阵法不要独立使用,要配上阳阵来使用。

    风阵赞

    【本篇主旨】

    本篇论述风阵阵形的特点,此阵像蛇,令人胆怯。

    【原文】

    风无正形,附之于天。变而为蛇,其意渐玄。

    风能鼓动,万物惊焉;蛇能围绕,三军惧焉。

    【译文】

    风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它是附属于天的。突然变化为蛇形,那就让人害怕了。风能吹动万物,使万物惊动起来;而蛇又能缠绕,三军因此而心生畏惧。

    云阵赞

    【本篇主旨】

    本篇介绍了云阵的变化特点。

    【原文】

    云附于地,则知无形。变为翔鸟,其状乃成。

    鸟能突击,云能晦冥。千变万化,金革之声。

    【译文】

    云如果附于地上,就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形状。突然变化为飞鸟,我们就能看到它的样子。鸟能突然发起攻击,云能变幻明灭。千变万化之中就有了战场上的兵戈相交之声。

    飞龙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介绍龙阵的特点。这种阵形要“潜则不测,动则无穷”,这也是兵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原文】

    天地后冲,龙变其中。有手有足,有背有胸。

    潜则不测,动则无穷。阵行亦然,象名其“龙”。

    【译文】

    天阵与地阵做后卫,龙形阵就产生了。这种神物有手有脚,有背有胸。当它静下来时谁也不能了解它,而若动起就会变化无穷。而布阵也应像这样,因而取名为龙。

    翔鸟

    【本篇主旨】

    文中主要讲述如何像猛禽一样布阵。强调要做到“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原文】

    鸷鸟击搏,必先翱翔。势凌霄汉,飞禽伏藏。

    审而下之,下必有伤。一夫突击,三军莫当。

    【译文】

    凶猛的大鸟想要攻击时,一定会先在高空翱翔。那气势侵冲天宇让其他的飞禽都害怕的藏起来。在天空中察看一番后就直冲下来,下来就会有所击伤。所以作战中应是一人突然发起攻击,三军兵士也不能抵挡。

    蛇蟠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讲行军布阵应如常山之蛇一样能前后救助,围困敌人自如。此阵是由风阵变化而来。

    【原文】

    风为蛇蟠,蛇吞天真。势欲围绕,性能屈伸。

    四季之中,与虎为邻。后变常山,首尾相因。

    【译文】

    风阵变为蛇蟠阵,就会变得十分可怕。当它形成围绕之势时还是能够收放自如。一年中总是与虎为伴。最后就会变得如常山灵蛇一样,能做到首尾呼应。

    虎翼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介绍了这一阵法的威力。从文中可知韩信用过此阵并使,项羽兵败而死于垓下。

    【原文】

    天地前冲,变为虎翼。伏虎将搏,盛其威力。淮阴用之,变化无极。垓下之会,鲁公莫测。

    【译文】

    天阵与地阵作为护卫队,就像老虎添了翅膀。一只隐藏的老虎将要出击,它的威力是非常强大的。淮阴侯韩信用此法作战变化无穷,在垓下最后的决战中,就连盖世英雄项羽也无法琢磨透这一阵法。

    奇兵赞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古代奇兵与现代奇兵的不同。在这里指出了奇兵所应具备的能力。能合而为一,离而为八。要在不同地形下有不同的适应性。

    【原文】

    古之奇兵,兵在阵内。今之奇兵,兵在阵外。兵体无形,形露必溃。审而为之,百战不昧。合而为一,离而为八。合而为一,平川如城。散而为八,逐地之形。混混沌沌,如环无穷。纷纷纭纭,莫之所终。合则天居两端,地居其中。散则一阴一阳,两两相冲。勿为事先,动而辄从。

    【译文】

    古时用奇兵作战,兵士是在阵中的。而今天用这种战法,兵士是在阵外的。阵列应变化于无形,形一旦为敌所察就一定会失败。仔细谋划再行动就不会有困惑。聚合起来就如一人,分散开来就分为八个方向,就如同一座坚固的城池。随着地形分散为八个部分。在混混沌沌中如同一个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纷纷纭纭,不知其具体的目的。聚合起来就如同天包围着大地。分散开来就如同阴阳两极相辅相成。千万不可妄动而使自己处在被动地位。

    游军

    【本篇主旨】

    这可能是最早的游击队的命名。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靠的这种战法。这种作战方式就是可以随时变幻阵法。

    【原文】

    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嬴挠盛。

    结陈趋地,断绕四径。后贤审之,事无常定。

    【译文】

    游动作战的军队是突然出动突然安静。避开强敌袭击敌人的弱点。察看敌人的薄弱环节骚扰兵力众多的地方。布成阵列迅速冲击敌人的领地,断开就分成四路人马。后来长于军事的人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这是一种不拘常法的作战方式。

    金革

    【本篇主旨】

    本篇主要论述金鼓对于作战的作用。只要掌握了何时鸣金何时擂鼓并能让士兵懂得其中含义就可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原文】

    金有五,革有五。退则听金,进则听鼓。

    鼓以增气,金以抑怒。握其机关,战不失度。

    【译文】

    鸣金有五种方式,擂鼓有五种方式。鸣金是用来撤退的,擂鼓是用来进攻的。鼓声可以鼓舞士气,鸣金可以抑制怒气而不妄动。掌握其中的奥秘,打起仗来就不会乱了阵脚。

    鞉鼓

    【本篇主旨】

    文中主要讲述鞉鼓在两军交战已处于白热化状态下的作用。

    【原文】

    红尘战深,白刃相临。胜负未决,人怀惧心。

    乍奔乍背,或纵或擒。行伍交错,整在鞉音。

    【译文】

    两军交战已处于短兵相接的状态。但胜负还不能确定,但士兵已心怀畏惧,有的没了方向乱跑,有的临阵跑掉或被敌活捉,在这种杂乱的情况下,只有鞉鼓之音才能把军队集合起来。

    麾角

    【本篇主旨】

    文中主要说明麾旗和号角这两种指挥工具的作用。

    【原文】

    麾法有五,光目条流。角音有五,初警未收。麾者指挥,

    角者警觉。临机变化,慎勿交错。

    【译文】

    麾旗有五种,在光亮下流动闪耀。号角之声有五种,只是用来发起警报的。麾旗用来指挥,号角提醒人注意。看准时机而发起不同的信号,一定不要弄错了。

    兵体

    【本篇主旨】

    本篇是后记,讲了最基本的用兵原则。文中主要继承了孙子的思想,强调“上兵伐谋”,尽量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取得战争的胜利。

    【原文】

    上兵伐谋,其下用师。弃本逐末,圣人不为。利物禁暴,随时禁衰,盖不得已。圣人用之,英雄为将,夕惕乾乾,其形不偏;乐与身后,劳与身先。小人偏胜,君子两全。争者逆德,不有破军,必有亡国。握机为陈,动则为贼。后贤审之,勿以为感。“夫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圣人之言,以戒来者。

    【译文】

    最好的用兵策略是在谋划上战胜敌人,而出师征战则是下等的谋略。放弃根本而去追逐细枝末节,这是圣人所不为的。好处不可以以暴力谋取,要随时想到坏处,这是不得已的事。圣人如果用兵,一定会选出英雄般的将领,早晚都处在警惕之中,不敢有半点闪失。有好事就在别人的后面,但有劳累之事就跑在前面。小人只考虑到胜利,但君子却会把有利与不利都考虑在内。喜欢争斗就会违背仁德,那不是兵败就是国亡。把握时机整肃军队,妄动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后来的贤人经过研究,没有不受到启发的。所谓“喜欢杀人的人,是不会得到天下人的爱戴的。”这是圣人所说的话,后来之人一定要以此为戒。

    握奇经

    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

    先出游军定两端,天有衡圆,地有轴,前后有冲,风附于天,云附于地。衡有重列各四队,前后之冲各三队。风居四维,故以圆。轴单列各三队,前后之冲各三队。风居四角,故以方。天居两端,地居中间,总为八阵。阵讫,游军从后蹑敌,或惊其左,或惊其右,原音望麾,以出四奇。

    天地之前冲为虎翼,风为蛇蟠,围绕之义也;虎居于中,张翼以进;蛇居两端,向敌而蟠以应之。天地之后冲为飞龙,云为鸟翔,突击之义也;龙居其中,张翼以进;鸟掖两端向敌而翔以应之。虚实二垒,皆逐天文气候、向背山川利害,随时而行,以正合,以奇胜。天地以下,八重以列。或曰:握机望敌,即引其后,以掎角前列不动,而前列先进以次之。或合而为一,因离而为八,各随师之多少,触类而长。

    天或圆而不动,前为左,后为右,天地四望之属是也。天居两端,其次风,其次云,左右相向是也。地方布,风云各在后冲之前,天居两端,其次地居中间,两地为比是也。纵布天一,天二次之;纵布地四,次于天衡亡后;纵布四风,挟天地之左右。天地前冲居其右,后冲居其左,云居两端。虚实二垒,则此是也。

    握奇经续图

    角音二:初警众,末收众。

    革音五:一持兵,二结阵,三行,四趋走,五急斗。

    金音五:一缓斗,二止斗,三退,四背,五急背。

    麾法五:一玄,二黄,三白,四青,五赤。

    旗法八:一天玄,二地黄,三风赤,四云白,五天前上玄下赤,六天后上玄下白,七地前上玄下青,八地后上黄下赤。

    阵势八:天,地,风,云,飞龙,翔鸟,虎翼,蛇蟠。

    二革二金为天,三革三金为地,二革三金为风,三革二金为云,四革三金为龙,三革四金为虎,四革五金为鸟,五革四金为蛇。

    其金革之间加一角音者,在天为兼风,在地为兼云,在龙为兼鸟,在虎为兼蛇。加二角音者,全师进东。加三角音者,全师进南。加四角音者,全师进西。加五角音者,全师进北。鞉音不止者,行伍不整。金革既息而角音不止者,师并旋。

    三十二队天冲,十六队风,八队天前冲,十二队地前冲,十队地轴,八队天后冲,十二轴地后冲,十六队云。

    以天地前冲为虎翼,天地后冲为飞龙,风为蛇蟠,云为翔鸟。

    历代兵制·八阵图赞(并序)

    夫八阵图者,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之所作也。图之可见者三:一在沔阳之高平旧垒,一在广都之八阵乡,一在鱼腹永安宫南江滩水上。在高平者,自郦道元已言倾圯难识。在广都者,隆土为魁基,四门、二道、六十四魁,八八成行,两阵俱立,阵周四百七十二步,其魁百有三十。在鱼腹者,因江为势,积石凭流,前蔽壁门,后却郄月。纵横皆八魁,间二丈。郄月内面,九六鳞差。广都旧无闻焉,惟见于李膺《益州记》。其言魁行皆八,裁举其半。赵抃《成都记》称耆老之说,以为江石数魁,应六十四卦,则知两阵二道之意,以体乾坤门户法象之所由生也。然其阵居平地,束于门壁,营阵之法具而奇正道蕴。鱼腹阵于江路,因水成形,七八以为经,九六以为纬,体方八阵,形圆却月。壁门可以观营阵之制,却月可以识奇正之变。故虽长江东注,下流湍驶,轰雷奔马不足以拟其势,回山卷石不足以言其怒。峨峨八阵,实濑其冲。石子如拳,滩沙攸积,而历年千数,未尝回挠。隐若敌国,屹若长城,故桓温以为常山之蛇,杜甫伟其江流而石不转也。若夫四头八尾,隅落钩连,队阵相容,触处为首,则广都、鱼腹之图,其法皆八阵也。居则修诸营垒,出则备其行阵,虽有奇正之变,一生于正而已。先王寓兵于农,而制之以丘井;折冲樽俎,而舞之以行缀。经国有途轨之制,画地有遂乡之法。文事、武备,未列为二途。民可使知之,故显仁而藏用尔。在《易》先天之象,天圆地方,八卦相重,皆六十四。阴阳相错,刚柔相交,而天文、地理备焉。先天之文,遇于八阵见之矣。八阵之作,宁武侯私智自营之乎?风后握奇,有天地、风云、龙鸟、蛇虎之名,明八卦之象也。

    汉法:大司马常以立秋日斩牲,祠白帝,肄孙吴六十四阵,则六十四卦之象。中兴罢群国都肄,而阵势浸亡。非有王佐之才,明于天人之奥,则八阵之变化,其谁能嗣之?愚以为八阵之施,非徒教战而已。

    《文中子》曰:“诸葛亮而无死,礼乐其兴乎!”非虚言也。观古怀人,敬为先赞曰:

    堂堂八阵法,法地之经。端如置棋,维纵与横。左右有行,后先有列。错综相成,钩连互设。孰知其首,孰测其端?直道如绳,循之如环。八八相乘,阵间容阵。在翼斯张,在前斯奋。阵虽形八,天七攸存。四辕转队,虚实斯分。亦有握奇,列于阵后。辟阖乾坤,混融六九。风云天地,体则阴阳。熊骑虎旅,龙旗鸟章。奇正相生,方员递出。混沌纷纭,杳冥恍惚。其辟无方,其阖有仪。幽若鬼神,夫谁知之?辕门之设,实司启闭。无键而关,视之孔易。行而为阵,居则为营。坚重如山,能疾而轻。我则通途,平平坦坦。致敌天罗,莫知遄返。显允武侯,经之营之。可衡天汉,以作六师。君子所谓,众人不识。曰易胜哉,七擒孟获。先王体国,丘甲作兵。干戚之容,万舞于庭。四头八尾,文成井字。旁睐斜窥,孰知其自?易有八卦,洪范九章。天道昭昭,曰惟典常。在帝有熊,其臣风后,爰作握奇,蚩尤是讨。六十四阵,演自孙吴。岂其妄作,文本河图。三代往矣,汉都肄。谁其兴之,天启明智。惟此武侯,器宏管乐。龙隐隆中,云蒸巴蜀。先王遗法,尚克兴之。汉家余业,岂不成之。营头下坠,苍苍叵测。心腹奇才,叹兴勍敌。广都之垒,云守储胥。匪石凌矻,神物攸居。甘棠古木,尚云无败。此图之存,其何能坏?率然之蛇,无头无尾。易象先天,于乎不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