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传-东京第一名媛,用匕首画出一朵芍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征鞍不见邯郸路,莫便匆匆归去。秋风萧条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灯清话,最好留连处。

    相逢各自伤迟暮,犹把新词诵奇句。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

    ——《青玉案》

    (一)

    自金兵攻陷东京之后,百姓们便携带家口一拨拨地朝南逃去。逃难的人越聚越多,人群也越来越密,以至于堵塞了道路。损坏了的破车、丢弃的箱笼随处可见。有的一家人被挤散了,大人呼叫着孩子的乳名,孩子在人群中啼哭;有的老人病倒在路边,伸出双手向人们求救;还有的连累加饿,死在荒草之中,无人掩埋。逃难路上,哭声千里,血泪千里!

    为了人和车的安全,也为了避开蜂拥的逃难人潮,李清照选择了走水路,打算经密州,到胶州,乘船过东海,登岸后再转道江宁。开始时,逃难路上的人要少些,后来便越走越拥挤起来。

    因为路上宿无房舍,所以每到晚上便在马车底下歇息,而夜里常有歹人趁乱作案,大家总是提心吊胆地熬到天亮后,爬起来继续赶路。由于过度劳累,大家便渐渐体力不支,双腿也肿胀起来。梁月儿实在走不动了,竟坐在路上哭了起来。

    李清照安慰了她几句,让她坐在运载金石的马车上。她又和车夫们商量,让她和周英华、田杏儿分班轮流乘车,这样一来,赶路稍快了一些。

    一路上最辛苦的还是田叔和田婶。田婶不但要捡柴做饭、烧水,还要照料病了的女伴们。田叔总是走在一行人的最后边,到了晚上,便持一柄打谷场上用的二股钢叉,围着十五辆马车转圈子。李清照怕时间久了吃不消,让他多睡一会,他倒劝李清照保重好身子,因为这么多人和十五车金石都要靠着她呢!

    好不容易到了胶州码头,才发现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了。大船已被官府征用走了,码头上尽是一些渔船。老天又故意为难他们,竟下起雨夹雪!人们冒雨在泥泞中拥挤着,奔走着,为争船只争吵着,咒骂着。李清照浑身已被淋透了,她将大家安置在一座破庙里避雨,让田婶生火做饭,自己便和田叔分头出去找船。

    第一天和第二天,他们都空手而归。到了第三天傍黑,田叔匆匆跑回破庙,说在三十里外的一个渔村里,一下子雇下了三只大船和三只小船,大船可载人和装金石的木箱,小船随大船同行,以防意外,并说船家都是驾船的老把式,可放一百个心。

    李清照听了,高兴极了,当即决定连夜装船,次日一大早拔锚启航。

    他们的运气真好,虽然已是三九寒天,北风不断,但他们航行的三天三夜,都是风平浪静的日子!

    从涟州登岸之后,他们便一步比一步更艰难了。直到除夕,才赶到瓜洲渡口,但渡口上已是人满为患。有的人已在渡口等了半个月了,仍未等到渡船;还有的因船上载人太多而沉船,尸首随着江水漂浮而去。

    李清照虽然焦急,但不愿冒险。她将十五辆马车围成一圈,将金石行李放在中间,由田叔安排车夫轮流值守,腾出车厢来供人睡觉。到了夜间,生起篝火,大家围火而坐。

    忽然,远处的村庄里传来了阵阵爆竹声,这已是一家人吃团圆年饭的时刻。李清照记起了当年在明水过大年三十的情景,她和小伙伴们穿新衣、放爆竹、迎财神,吃了年饭之后,还有压岁钱。在青州过年时,和丈夫一道写春联、贴窗纸、猜书、斗酒,其乐融融。而如今却……她怕除夕的爆竹声勾起众人怀乡思亲而伤心,便向偎依在身边的田杏儿说道:“杏儿,你可知道‘年’是怎么来的吗?”

    田杏儿说,她只知道过年挺热闹,不知道“年”是怎么来的。

    “我说了,你可别害怕呀!”李清照一面向篝火里添柴,一面笑着说道,“在很早以前,‘年’是一只又凶又猛的怪兽,到了除夕夜里,它就窜到村庄里,瞪着铃铛大的眼珠子,张着血盆大口——”

    田杏儿真的害怕了,她连忙紧靠在李清照身上。也许是太劳累了的缘故,不一会,便渐渐睡着了。李清照连忙解下自己的丝棉披风,轻轻盖在了她的身上。

    夜深了,夜色也更浓了,浓得伸手看不见五指。众人也都渐渐睡了,也许他们从梦中又回到了青州家乡。

    从正月初一直等到正月初九,也没等到渡江的船只。正当李清照一筹莫展时,忽然听见有人在喊自己“赵夫人——”

    她回头一看,见从远处跑来一些难民,跑在最前面的竟是丁香!

    丁香一把抱住了李清照,抹着眼泪说道:“夫人,可赶上你了!”又指着后边的一些难民说:“我从洛阳回来,就去青州找你,谁知青州城里已成了一片火海!听说你从海路逃难去了,我便和她们一路追赶来了!”

    原来和她同来的,还有严青和段陶宜等人,她们都是从青州逃出来的!

    梁月儿向他们打听自己的家人。丁香说,梁太守和段庄主、严郎中和周老板都不在人世了!周英华、梁月儿听了,捶胸顿足,痛不欲生。

    原来,在金兵来到青州之前,守城的士兵哗变,杀了青州郡守曾厚序,四处抢劫财物。段庄主和梁太守因拼命护园,被乱兵杀害了。严郎中和周老板是被大火活活烧死的!

    丁香还告诉李清照,乱兵进了归来堂之后,翻箱倒柜地找了大半天,也没找到值钱的东西,一气之下便放一把火,屋子里的金石书册连同家具衣物,都化成了熊熊大火,连院子中的石榴树都烧得焦黑了!

    李清照听了,心如刀割。她见他们一个个灰头土脸,又冷又饿,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和田婶一起为他们做饭、烧水……

    饭后,李清照悄悄问丁香:“你有孟后和麦花的消息吗?”

    丁香说:“我从洛阳回淄州时,路过东京,东京已成了一座死城。我又去了瑶华宫,见宫门未关,进去后没见到她们。听说金兵不但掳走了两个皇上,还掳走了嫔妃、皇子皇孙和后宫嫔妃三千多人!听说有的人在半路上就被金兵——”

    李清照连忙止住了她,又转头朝北方灰蒙蒙的天空望了一眼,说道:“但愿她们俩不在其中。”

    丁香来了,李清照便多了一个好帮手。到了正月十五那天,就在当地人吃元宵、看灯会的时候,他们终于等到了过江的渡船。

    (二)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逃难之路,比走蜀道还要艰难十分!蜀道无非是小道羊肠,翻山越崖,异常艰辛罢了,而李清照一行人的逃难之路,除了长途跋涉,日夜奔忙之外,还要对付匪徒歹人和散兵游勇拦路打劫。

    过了江之后,他们直奔镇江而去。路似乎平坦了一些,逃难的人流因分散去了各地,路上也不太拥挤了。当他们走到一处山坡时,忽见有十数人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走近一看,见水沟中躺着几个男子的尸体。一问才知道,这是登州的三家人结伴逃难,准备去投奔芜湖的亲戚,谁知在这里遇上了一些持刀的歹人抢劫他们的财物。几个男人和他们拼命时,都被他们杀害了!为了抢夺一位女子的手镯,一个歹徒竟生生地砍断了她的手臂!

    李清照让马车停下来,大家帮他们将亲人的遗体掩埋在山坡旁,才赶着车继续前行。

    有一天,他们将到镇江时,忽然被一队官兵挡住了路。一个领头的中年军人大声说,他们是奉命盘查行人,以防金营探子趁乱南下。他看见十五辆车上装的全是木箱,便问里边装的是什么。

    李清照说:“都是些宗庙之物。”

    他不相信,便让士兵打开了一些木箱,见里边装的都是些破书旧纸,没有值钱之物。有个士兵从一辆车上找到了一只铜鼎和一些绿锈斑斑的青铜器皿,问这些破铜烂铁是做什么用的?

    李清照说:“是祭祖之物,都是死人用过的。”

    听说是死人用过的,那个士兵觉得十分晦气,连忙丢下铜鼎,从车上跳了下来。

    因车上没搜到值钱之物,他们朝梁月儿和段陶宜等人看了看,便准备搜身。

    “住手!”李清照大声喊道,“尔等身为将士,应以保国护民为己任,何敢光天化日之下行不轨之举?难道不怕上司追究?”

    几个士兵被她镇住了,回头望了望那个中年军人。中年军人朝李清照望了望,吼道:“搜!连她也搜!”

    丁香急了,一把抽出藏在腰间的剪刀,护住了李清照。

    田叔手执钢叉,领着车夫们赶过来,这一架势一下子压住了他们的气焰,双方相互对峙着。不过,李清照心里明白,他们人多,且都是训练有素的军人,若真的动起手来,后果不堪设想。

    忽然,听见从远处传来一阵“嘚嘚”的马蹄之声,有人喊了一声:“官兵来了,快走!”

    中年军人打了一声呼哨,他们便蹿进一片林子逃走了。

    马蹄声骤然而止,只听有人说道:“赵夫人,你受惊了!”说完跳下马来。

    李清照一看,原来是何云!

    何云告诉她说,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正式即位后改元建炎,他奉旨去太湖调兵,路上听人说李清照押着十五辆马车,还领着十几号人要去镇江,他放心不下,便带着随从一路追来,无意间吓跑了一伙已成了土匪的乱兵!

    李清照听了,感激不尽,但又担心他误了公干的行路,便问他什么时候去太湖?

    何云说:“我送你们到了镇江之后,就直奔太湖。”

    听说兵部侍郎何大人要亲自送他们去镇江,大家脸上的愁云不见了,胆子也都大起来了,走得也更快了。

    路上,李清照问道:“二帝北狩,何时才能归来?”

    何云说,赵佶被押到金营之后,曾向金帅宗翰哀求,说自己愿赴金朝,只求放赵桓到广南一带的小郡奉祀祖宗。宗翰不许;他又哀求留下赵桓之子监国,宗翰仍不答应。为了断其赵氏皇族之根,宗翰干脆下令将皇子皇孙们一律拘捕起来,路上增兵押送。

    因赵氏皇室除了已逃出东京的赵构之外,再也没有皇位继承人了,金人便册封只当了两个月宰相的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与金以黄河为界。然后押着赵佶、赵桓父子和所有皇后、嫔妃、亲王、公主、宗室、外戚、执宰和在京的全部大臣们一路北进。他们还掳了一些工匠、娼优、宫女和俘获的将士们,共有十万人之多。又搜刮了金一千万两,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马一万匹,以及法器、卤簿、车络、冠服、礼器、祭器、乐器、书册等装满了九千多辆牛车,才浩浩荡荡地向北撤走了。

    李清照想起了骄恣无道、滥杀无辜的秦二世。咸阳令闫东冲进宫中诛杀秦二世时,他说他愿退位,但求能做个一郡之主,闫东不准;他又央求当个万民侯,仍不准;秦二世只好哀求留他一条生路,情愿做个平民,闫东还是不准!见乞求无望了,他只好拔剑自刎而亡!

    和秦二世比起来,赵佶和赵桓要幸运一些,他们毕竟保住了一条性命。

    其实,苟且偷生,生不如死。

    李清照知道何蕊嫁给了皇族,不知道她的命运如何。但又不好问及,便说:“令尊大人还好吧?”

    何云听了,半天无语,最后低声说道:“家父和小妹都被金兵掳去,已押往金国了。”

    李清照心中一颤。她很后悔,埋怨自己不该问及此事。

    何云似看出了李清照的心事,便转了话题,问道:“你可知道你表妹王可意的事吗?”不等李清照回答,他接着说道:“你表妹和御史中丞秦桧大人本来可以逃出东京的,但因秦大人力主抗金而与众多朝臣陷入囹圄,才与你表妹一同被金兵掳走的!”

    这更是李清照没想到的!她眼前浮现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十余万人像牲口一样被人鞭打着,驱赶着,冒着北国的风雪,在茫茫荒原上一步一回头地走着。她又想起了自己,想起了丁香、田杏儿、田叔夫妇,以及倒在路边的老人和被砍断手臂的女子,还有青州被焚毁的十多屋书册、金石……这都是谁造下的孽啊!一个大宋皇帝为一己之私酿成的大祸,为什么要殃及天下人呢?苍天啊,这太不公道了!

    “赵夫人,你走累了吧?”何云见她放慢了脚步,便让她骑上自己的马。

    李清照摇了摇头,又问:“你见过我表姐王可人了吗?”

    何云摇了摇头。

    终于看到镇江城了。何云不敢再耽搁,便告别了李清照,率领随从们向太湖驰去。

    (三)

    建炎二年(1128年),一行人和十五辆马车行程千余里,历时七十天,终于熬到了头——江宁城已遥遥在望了。

    已被诏为江宁知府兼江南东路经判使的赵明诚,已率人早早地等候在东门东郊了。当李清照走到他的跟前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妻子原先的丰满脸庞,如今又黑又瘦,她穿了一身农妇的棉衣,头上还系着一条蓝布方巾,像一个地地道道的村妇,只是眸子还是依然明亮、有神。当他看到她身后的十五辆马车时,心中有些酸楚,连忙安慰说:“清照,可真难为你了!”

    李清照虽然激动,但她尽量克制着,她指着身后的一群人说道:“这都是从青州逃出来的乡亲父老。他们有的要在江宁投亲,有的要去姑苏靠友,还有的要去钱塘等地,你可要帮帮他们呀!”

    众人也陆续走过来,连忙向这位江宁太守行礼。赵明诚大声说道:“诸位乡亲,你们放心好了,来到明诚这里,就算到了自己家了。走吧,咱们一块儿进城!”

    幕僚牵来了他的马,他执意不肯骑,和众人边说话,边向城里走去。

    当天夜里,赵明诚将大家安置好了之后,又将十五车的木箱搬进了库房,才和李清照回到了自己的起居室。

    李清照从怀里取出《赵氏神妙帖》,双手交给了赵明诚,说道:“明诚,这是你的那件宝贝,今日完璧归赵!”

    赵明诚抚摸着她的脸庞,说道:“清照,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谢你才好!一路上,你吃尽了千辛万苦,胆大心细、处事不惊,胜过须眉。告诉我,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李清照偎依在他的怀中,低声说道:“我什么都没想,只想能早一天见到你。”

    “现在不是见到了吗?你还有什么心愿?”

    “愿我们今生今世再不分开了!”

    赵明诚蓦然觉得,妻子从高不可攀的词坛上走下来了,从遥不可知的梦幻中走出来了,真真切切地走到了自己跟前。一股暖流涌上了心头,便紧紧地抱住了她,泪水无声地流下来,落在了她的脸上。

    因梁月儿和段陶宜有亲戚住在南京,次日一早,便和李清照告辞了。周英华和严青要去越州投奔亲戚,赵明诚认为走水路不但安全,而且少了许多途中的劳累,所以特意安排了船只,夫妇二人又将她们送到了运河码头。临开船时,周英华一面抹泪一面说道:“赵夫人,你若来越州,可一定捎个信来啊!”

    李清照一面应诺着一面挥手,目送着船只驶向了远处。

    仅仅七十多天的逃难生涯,李清照觉得好像过了漫长的年月,他们彼此相随,生死相托,其情其谊超乎一般友人。但是,自此一别,尚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逢!也许此生此世再也……她不敢再向远处想了。

    由于青州的那场兵火,田叔、田婶和田杏儿已无家可归了。丁香虽然在淄州有家,但有家也归不得。李清照已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再也不愿意和他们分开了。不过,丁香一直惦记着王才有,听逃难的人说,金兵攻下洛阳后,在城中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恶不作。没死的百姓都四处逃散了,不知道王才有如今是死是活。若是逃出了洛阳,又逃往何处去了?所以,她的心一直揪着,夜里常常被噩梦惊醒。她怕李清照为她分心,从不在她面前提及丈夫,总是像个没有心事的人。

    早饭后,赵明诚和李清照正在清点运来的箱笼,忽然戚涌带着赵构的诏令来了。他是从“行在”(朝廷临时驻地)扬州来江宁的。

    “皇上不是说要独留中原,以图恢复大业吗?”赵明诚问道,“为何突然要巡幸东南呢?”

    戚涌说:“依我之见,他是想从应天府移都江宁。”

    “为什么?”

    “无非是害怕重蹈二帝被掳之辙而已。”

    “李纲等人为何不竭力劝谏呢?”

    “李纲因力主抗金,被主和派中书侍郎黄潜善和枢密院事汪伯彦排挤,已被罢去了相职。”

    “皇上呀皇上,都到什么时候了,你怎么能自毁栋梁呢?”赵明诚说道,“如今,谁还敢为社稷冒死力主抗金啊?”

    “有啊,可惜他们都被诛杀了!”

    “他们是谁?”

    “一个是那个击鼓上书的太学生陈东,另一个人是布衣士子欧阳澈。”

    赵明诚和李清照一惊,难道这会是真的?皇上怎么敢公然违背太祖誓约上“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的祖训呢!

    原来,张邦昌被金朝立为楚国皇帝时,他一直痛哭不已,表示自己不忍叛宋,但若不答应金朝册封,金兵便会屠城!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做了皇帝后,他不立年号,不坐正殿,不受群臣朝贺,不用天子礼仪,宫门上都贴着“臣张邦昌谨封”的封条。

    赵构在应天府即位后,张邦昌派人将大宋的传国玉玺辗转送到了逃难的孟后手中,由孟后交还给赵构,以表明他忠于大宋王朝的心迹。但赵构得到玉玺之后,便将他赐死了。

    已经退到黄河以北的金兵以张邦昌被杀为由,再次发兵南下。已被诏到应天府的陈东,总是随时带着自己的棺材,决心为抗金而舍身成仁。他又两次上书,一是认为“欲复中原,非用李纲不可”;二是乞罢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之职;还正告赵构,两帝尚在,他不应即位!并质问他说:“若他日皇上归来,不知何以自处?”

    这正戳到了赵构的痛处!

    欧阳澈看到赵构即位后,不顾父兄仍被囚在金邦,不管千万百姓流离失所,与赵佶皇帝一样,迷恋、沉湎女色,便上书指责赵构“宫禁宠乐”。

    这又戳到了赵构的痛处。

    赵构又怒又羞,他恨他们,也怕他们,遂将二人斩于应天府东市!

    二人死时,陈东四十岁,欧阳澈才三十九岁!

    一腔忠君保国的热血,就这样白白地洒在了这位新帝的脚下!

    赵构十分喜欢烟花繁华、美姬如云的扬州,但又害怕金兵再次南下,便打算七月迁都江宁。戚涌就是奉诏先期来江宁,让江宁府做好迎接圣驾事项的。

    二人连忙将他让进客厅。

    “赵大人,我虽奉诏而行,但心已冷矣!”戚涌有些伤感,他又转头对李清照说:“赵夫人,我曾经读过你在东京写的《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两首诗,直抒心志,托古讽今,寓意深远,今日之势,亦似彼时啊!”

    “戚大人,你取笑清照了。”李清照连忙说道。

    “不,不,我至今不忘‘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此句写的何等之好啊!”

    赵明诚说:“我和清照很想听听戚大人对时局的见解,望不吝赐教。”

    戚涌回避开这一话题,苦笑着说道:“我哪,很想学学当年的元结,也在江南找一处抔湖,读书、作画、交游,名为隐居,实为修身,该是何等舒心啊!”

    赵明诚笑着说道:“元结隐居武昌西山抔湖,乃是为避安史之乱。戚大人未过不惑之年,又才学出众,正是施展抱负的时机,何言引退呢?”

    戚涌听了,大声笑起来了,说道:“赵大人啊,我担心迟了就难以找到一块清静之处了!”又问李清照:“夫人一路南下,定有见闻,可曾又有大作?”

    李清照在逃难途中,虽然感触颇多,很想将感受付于诗词,但途中劳累不堪,又无法取出笔砚等物,只在心里有了一些腹稿。到了江宁之后又记不准了,只记得到镇江时得了两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因未成篇,不便示人,便笑着说道:“待清照再有拙作时,定呈戚大人指正。”

    戚涌说:“能拜读夫人大作,是戚某大幸,哪里敢言‘指正’呢?”说到这里,他站了起来,“我今日就回扬州复命,请赵大人和夫人保重。”说完,便离开了江宁府。

    (四)

    因为战乱,江宁城的大街小巷都有从北方逃出来的难民,他们自己不说是难民,称为“北人”。赵明诚上任不久,不但要设法救济和疏散这些“北人”,还要办理堆积如山的公事。本来已忙得团团转了,如今又要准备迎接圣驾!所以,天天在署衙中忙碌着,收集、整理金石书籍之事,便落在李清照身上了。

    江宁是六朝古都,自古就是“江南佳丽地”,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亦是交通发达的江南商埠。因商事极为繁荣,故而城中豪宅锦邸遍布,酒肆饭庄、歌楼妓馆夹杂其间。每至黄昏,闹市中便丝竹声声,灯红酒绿,好像战乱离他们十分遥远。

    有一天,李清照正在家中整理《邯郸记》,丁香从街上买菜回来,悄悄对李清照说:“夫人,城里有座夫子庙,庙前就是秦淮河,想不想去逛逛?”

    李清照白了她一眼,说道:“秦淮两岸,尽是青楼,那种地方有甚好看的?”

    “不是去看秦淮河的青楼,是去逛夫子庙,那里有好多卖古董字画的店铺,就像东京的大相国寺一样。”

    李清照过去没到过江宁,更没去过秦淮河。不过,她对秦淮河并不陌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历代诗人写秦淮河的诗词,她大都读过了。她从前人的诗词中早就认识秦淮河了,心中也想能像李白、杜牧、刘禹锡、王安石那样,去乌衣巷访古,在朱雀桥上觅诗,该是何等心境!她永远都忘不了爷爷向她讲的“王家书法谢家诗”。在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士族就住在秦淮河畔的乌衣巷里。王羲之、谢灵运等皆出自乌衣巷。王安石去职后也居于秦淮河边,曾填了一阕《桂枝香·金陵怀古》,她十分欣赏“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的苍凉意境。便对丁香说道:“去看看也可,说不定还能淘到什么宝物呢!”

    第二天,她便让丁香带路,和田婶、田杏儿一道去了夫子庙。

    夫子庙确有一些古玩书画商铺,她转了一圈之后,并未发现中意的东西。在一家小店里,见到了一帧《桃叶歌》的拓片,店主见她喜欢,便说道:“夫人,这《桃叶歌》可是王羲之之子王献之所书,当地还有个‘桃叶渡’的故事哩!想听听吗?”

    李清照点了点头。

    王献之年轻时,工于书法,尤以行草擅长。他听朋友说,在桃叶渡口有人在卖一方稀奇的桃形砚台。他便去了桃叶渡,从一位老者手里买下了那方桃形砚台。老者告诉他说,这是他家祖传下来的一方“桃花砚”,若春天用桃花水洗砚,墨迹不干,笔亦流畅。

    第二年桃花开时,王献之便携砚去桃叶渡洗砚。一卖团扇的年轻女子见了,说道:“这是我家的桃花砚,去年我父亲卖给一位公子了。”

    见王献之有些半信半疑,那女子又说:“如若不信,砚台背面有两句诗,‘一砚池满盛花香,墨透纤毫染华章’。”

    此女就是那位老者的女儿,叫桃叶。原来,她家也是书香人家,因遭不幸而家道败落。为了生计,她父亲才卖了那方“桃花砚”,自己则在渡口卖团扇,但买扇的很少,她正在发愁呢!

    王献之便在她的团扇上题写了一些诗句,特意落上了自己的名字,行人见了,纷纷抢购,桃叶十分感激。

    王献之回家后,总是心神不定,便在“桃花砚”上研了一池浓墨,写了两首桃叶歌,第一首是:

    桃叶复桃叶,渡口不用棹。

    但渡所无苦,我自迎娶汝。

    店主怕李清照不相信,便指着拓片说道:“请夫人细看,这是不是王献之的草书呢?”

    李清照看了,点了点头。

    田杏儿急了,连忙问道:“以后呢?你快接着说呀!”

    店主说:“因桃叶幼时已与人定了‘娃娃亲’,谁知尚未成婚男方便染病身亡了。她被婆家抢着抬了去‘婚葬’——这是东晋朝的陋习。”

    “桃叶姑娘死了吗?”田杏儿又问。

    “死了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店主笑着说道,“她被人救了出来,后来,王献之便将她娶回家了。”

    “真的吗?”

    “不信,你去乌衣巷问王献之去!”

    众人听了,都笑起来了

    店主向李清照要了三钱银子,便把《桃叶歌》卖给她了。

    离开夫子庙,便看见了朱雀桥。刚过桥,迎面是一座朱门大宅,这里便是王、谢两大家族的故居。但华堂的门楣油漆已经剥落,墙头上亦有残缺,门前十分冷清。只是偶有几只燕子从门楼中飞进飞出。李清照随口吟哦了刘禹锡的绝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田杏儿问她:“夫人,你在青州教我默背的《泊秦淮》,就是这里吧?”

    “对,杜牧的诗,你还记得?”

    “记得,记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当年陈国亡后,歌女们还在弹唱陈后主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南唐亡后,汴州教坊还在传唱他的《虞美人》。赵佶被押往了金朝,却没听说有人唱过他写的那些艳词!

    丁香忽然站住了,指着站在人群中的一个男子说道:“夫人,快看!”

    李清照正待细看时,那男子已匆匆走过来了,说了声:“夫人!”便取下了头上的方巾,原来是身着男装的东海鸥!

    李清照连忙问道:“你怎么也到了江宁?”

    “我刚刚进城,正想到江宁府衙门去看你呢,不想在这里遇上了,真是天意啊!”

    “你是从哪里来的?”李清照问道。

    东海鸥低声说道:“我是从金国逃出来的!”

    李清照听了,心中大骇。她再也没有逛街的兴趣了,便匆匆领着她离开了乌衣巷。

    (五)

    原来,东海鸥是从五国城逃出来的。

    金兵攻陷东京后,东海鸥本可以随着人群逃出去的,但她惦记着孟后和麦花,便换了一身男装去了瑶华宫。见宫中躲着许多逃难的人,唯不见孟后,正待走时,被金兵围住了。原来,金兵需用大量民夫,将他们抢劫的众多财物运往金国。

    在去金国的途中,人和车蜿蜒一百余里。因马匹用于战事,所以用牛拉车,行路十分缓慢。路上,金人对赵氏皇族看管得很严,将赵佶和赵桓分开押送。赵佶一路是走的东路,仅皇后、嫔妃、皇子皇孙和宗室成员就装了二百多车,文武百官和他们的眷属,还有无官无职的太学生们,又装了数百辆。对金银匠、马掌匠、木工、御医、裁缝、画师、教坊歌舞伎、厨师、花工等看管得较松,对赶车、搬运的民夫,只要不怠工,他们便不管。白天冒着风沙赶路,夜晚宿在荒草之中,听着阵阵野狼的嚎声,谁还敢闭上眼皮?因一路上又饿又渴又劳累,有的人便死在路边上。金兵为了赶路,不许掩埋,任野狼撕食!

    女子们为了自保,许多人在自己脸上涂泥,抹牛粪,就是这样也难逃魔掌。赵佶眼睁睁地望着自己的四个宠妃被金人一个个强索去了,配给了金兵的大小头目们为妻为妾。最后,身边只剩下的两个公主也难保住,一个公主被一个黄胡子金兵拖下车时,她一面挣扎着,一面呼喊着:“父皇,救救我呀……”

    赵佶眼睁睁地望着公主被横放在马背上抢走了,只能以袖掩面而哭;另一个公主不甘被辱,跳车而逃,被金兵捉回,配给了一个小头目。

    金兵不但糟蹋嫔妃、公主,连掠去的平民女子也不放过。金兵副帅的侄儿颜衣,听说一个叫莺儿的歌伎歌喉润圆,便命士兵把她押进金营的帐篷里,让她唱歌。莺儿一直闭口不语,他命士兵撬开她的嘴巴时,一大团血水喷了出来!原来,她已经咬断了自己的舌头……

    她还说,李师师幸免被掳。她在金兵进城时,穿了一身宫女服装,趁乱混进了逃难的人流,逃出了东京,有的说她死在逃难途中,有的说她已削发为尼,但又不知在哪座寺庵中出的家……

    李清照问道:“你在路上见过我的表姐和表妹吗?”

    “我曾经见过。”东海鸥告诉她说,“王可人倒是没受太多的罪,离开东京不久,她便吞金而亡了。我不知道她埋葬在何处,但却看见了王可意和秦桧大人了!”

    李清照一直在为表妹和妹夫担心,因妹夫秦桧是主战的大臣,当年为了是否割让三镇给金朝,以求弭兵,朝廷曾召集百官议事。其中七十人同意割让,秦桧等三十六人坚决反对。此次被金人掳往金国,他必有大难。

    东海鸥说,有一天,到了宋金两国的界河时,秦桧夫妇突然被金主召去了,听说将秦桧交给了他的弟弟达赖任用,由王可意伺候达赖夫人的起居。自此,他们夫妇便和众人断了消息。

    抗金大将张叔夜因不愿离开故国,他走到界河时,仰天长叹,说道:“我抗敌不许,反成敌囚!其耻其辱,愧对祖宗!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说完,一头撞向界河的石礅上了!

    “真是位刚烈的将军!”李清照呜咽着说道。

    “还有刚烈的女子呢!”东海鸥说道,“夫人,你还记得何蕊小姐吗?”

    李清照怎么会忘了这位娇生惯养而又好胜争强的豪门千金呢?连忙说道:“记得,记得,是何云大人的小妹。”

    “我亲眼看见了她是怎么死的!”

    “她也死了?”

    “死了,死得轰轰烈烈。”

    原来,何蕊与她丈夫同乘一车。金兵元帅宗望的舅兄羊上砣听说何蕊是“东京第一美媛”,便把她叫到帐中,命人端来了羊肉、马奶。她说羊肉膻、马奶臊,不吃也不喝。羊上砣又命人送来了天鹅绒斗篷,她也不要。羊上砣还许诺同她成婚后可封一品夫人。她知道自己进了狼窝就难以脱身了,便提出用自己赎出丈夫。羊上砣答应了,便放了赵付。她又提出要亲自将丈夫送出五里路,羊上砣也答应了。当送出五里时,她让丈夫骑上羊上砣的马,要他赶快南逃!

    丈夫逃出之后,她从身上摸出一把匕首,羊上砣一见,慌了手脚,连忙去夺,已经迟了,何蕊已将匕首插进自己的前胸!溅出的鲜血,染红了身边的衰草,衰草在寒风中抖动着。

    赵付跑出不久,便被追上去的金兵砍死了……

    这时,赵明诚突然回来了,他见过东海鸥之后,对李清照说,本来赵构要从扬州“驻跸”江宁的,谁知金兵突袭扬州,朝廷只好渡江南移,最终“驻跸”何处,尚无消息。自己已被移任湖州,待新知府到江宁后,即可与李清照同去湖州了。

    一直忙于迎驾的赵明诚,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他没料到,一场大祸即将自天而降!

    刚刚从灾难中熬出来的词女,将会陷入万丈深渊之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