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经典战例-千里跃进大别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交战时间】1947年8月7~27日

    【交战双方】晋冀鲁豫野战军;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和整编第46、第15师各一部共20个旅

    【指挥将领】刘伯承、邓小平;蒋介石

    【战果】刘邓大军突破敌人围追堵截,进入大别山区

    1947年7月,鲁西南大地激战正酣。

    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于6月30日突破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后,横扫鲁西南,克郓城、占定陶、下曹县,至7月中旬,先后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55、第32、第70师等部,并将整编第66师师部及2个旅围困于羊山集。

    15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第3纵队对羊山集发起攻击。

    这时,蒋介石飞抵开封坐镇指挥,并从西安、洛阳、豫北、山东、汉口等地抽调7个整编师又2个旅向鲁西南驰援。

    23日,中央军委电示刘邓野战军: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如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歼灭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10天左右,“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进攻,以便打运动战。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东起淮南路,西至平汉路,北连淮河,南临长江,突出于武汉、南京之间,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也最薄弱的地区。这里还曾经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即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八路军第129师的前身)的摇篮。进入这一地区,就可以瞰制中原,威胁南京,进逼长江,直指武汉。

    刘伯承认为:大别山“东望江浙,西连巴越,南逼湖广(两湖),背靠豫皖。凭高踞险,瞰制中原,多么重要的战略要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三山四河:三山就是大别山、泰山、伏牛山;四河就是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中原逐鹿,鹿死谁手?谁要得到中国,谁就得控制中原。”

    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正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共产党深知此理。为掩护刘邓野战军直出大别山,中央军委又指示华东野战军进入鲁西南地区的部队牵制由鲁中西调的国民党军。

    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深远后方,这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既定的伟大战略方针。据此,刘伯承、邓小平决定集中7个旅对羊山集发起总攻,迅速结束战斗,随后就地休整半月,拟于8月15日南进大别山。

    7月28晚,晋冀鲁豫野战军全歼整编第66师师部及2个旅,鲁西南战役胜利结束。部队随即转入休整。

    第二天,刘伯承、邓小平收到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一份三个A级的(最急的)极秘密的电报,电报很简单,就是“陕北情况甚为困难”。

    许多年后,邓小平告诉女儿毛毛:

    只有我和刘伯伯看了这份电报,看完后立即就烧毁了。当时,我们真是困难哪,但是,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中央,说十天后行动。用十天作千里跃进的准备,时间已经很短了,但我们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了。……当时,真正的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

    说到这里,一向不大外露感情的邓小平,声音都略带哽塞了……

    刘邓大军打过黄河,一是实现战略反攻,二是吸引和歼灭敌人,更重要的就是要减轻陕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困难处境。

    这又是顾全大局,顾全更大的大局。因为鲁西南战场毕竟还只是一根“扁担”或用刘伯承的另一个比喻是敌人的“腰部”,而大别山则是敌人的“心脏”。

    “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是一个特别困难的行动。这种困难,除了突破国民党30万大军的合围、脱离后方作战困难和深入敌人心脏地区等因素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那就是水情。

    1938年,国民党政府曾为阻止日军南下,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使黄河水泛滥乱流,主流则经颍水、涡水入淮河再入海,从而在皖北、豫东一带形成了宽达20~40公里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没腰、没房,荒无人烟的黄泛区。

    为了防止解放军南下,国民党军又于1947年3月9日将花园口堵死,把黄河水引入故道,并称此为抵得上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其后在合围刘邓大军时,国民党军故意“网开一面”,就是妄图把刘邓大军逼至这个区域加以聚歼。

    8月1日,刘邓向各纵队领导人传达了中央军委7月23日的命令,要求各纵队准备于8月中旬出发。

    这时,连日降雨,河水猛涨,黄河南岸老堤随时有决口的危险。这种水情,比敌情更令刘、邓二人担忧。

    40多年后,邓小平曾对子女回忆说:“我这一生,这一个时候最紧张。听到黄河的水要来,我自己都听得到自己的心脏在怦怦地跳!”

    面对日益险恶的黄河水情,刘伯承、邓小平感到必须提前行动,但决心一时还难以定下。毕竟鲁西南战役刚刚结束,部队不但辛苦,而且有大批伤员和俘虏,休整处理还需要一段时间。黄泛区怎么过?无后方依托,十几万大军吃什么?黄河以南基本上是国民党的天下,怎么样才能突破围攻堵击?还有一个北方人如何适应南方的生活习惯的问题。这看似是个小事,但后来却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实施大战略,固然要撇开很多枝节问题,可有些看来不起眼的基本问题,则不能忽视。大战略家既要胆大、魄力大,更要细致周密。

    为了考虑得更为周密,8月6日,刘伯承、邓小平在野战军作战室召开了一个司令部处科以上干部会议,讨论挺进大别山的问题。

    刘伯承诙谐地说:蒋介石实施“开饭馆战术”、“葡萄战术”,想让我军“胀死在鲁西南”,我们不上这个当,明天就出发南下。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下决心不要后方,直捣蒋介石的心脏——大别山,逼近长江威胁武汉三镇和蒋介石的老巢——南京,把战线从黄河边向南推进到长江边。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千里迢迢,陇海铁路、黄泛区、涡河、沙(颍)河、洪河、汝河、淮河等横亘其间,且时值雨季,许多河流不能徒涉,却有利于敌军沿河堵截;进军路线两侧,西有平汉铁路,东有津浦铁路,便于敌军机动兵力。

    在此地理气候均不利的情况下,为隐蔽、突然和顺利地进军,刘伯承、邓小平将进军路线选择在群众条件较好的地域,分三路南进:

    第1纵队为西路,沿曹县、宁陵、柘城、项城之线以西前进;第3纵队为东路,沿单县、虞城、亳县(今亳州)、界首之线以东前进;中共中央中原局、野战军指挥部率第2、第6纵队为中路,沿城武(今成武)、商丘以东、鹿邑、沈丘之线前进。

    同时,由军区新组建的第11纵队在黄河渡口佯动,造成北渡声势;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5个纵队在鲁西南地区牵制由山东腹地回调的国民党军,掩护刘邓大军南进;豫皖苏军区部队破击平汉铁路,断敌交通;北上进抵豫皖苏边界地区的中原军区独立旅参加破路,待主力跨过陇海铁路后,再绕道平汉铁路西侧南进,做出挺进桐柏山的姿态,以迷惑武汉、信阳之敌。

    7日黄昏,刘伯承、邓小平率主力从鲁西南的巨野、郓城出发。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战略进军开始了!

    挺进大别山是一种特殊方式的进攻,是无后方依托、跳跃式的、长驱直入的战略进攻。对这次行动,刘伯承特别强调了两个“先敌”:“先敌进入大别山,先敌在大别山展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越早越好,越快越好”。邓小平把这两个“先敌”用一个字——“走”来概括,提出“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11日,刘邓大军越过陇海铁路,摆脱国民党军的合围阵势,向南疾驰。

    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邓大军是“北渡不成而南窜”,迅速调集20个旅分为两个梯队,多路尾追。以整编第46师一部自蚌埠进至太和,并沿沙河南岸布防,控制船只;以4个旅由平汉铁路向东侧击,企图把刘邓野战军歼灭在黄泛区。

    为了和敌军抢时间争速度,刘邓大军不顾疲劳和敌机的轮番袭击,用人推牛拉重装备,顽强奋进。

    由于时间紧急,当时有很多火炮、重机枪、汽车等重装备和一些带不下的好枪、好弹药都丢了,只有部分转交给了县大队等地方武装。

    后来,邓小平不无惋惜地回忆:重装备带不走了,只能丢了,所以打淮海战役的时候,二野的炮兵就很少。

    走得快,另一个诀窍就是沿途尽可能地不同国民党军主力纠缠和作战。因此,这次千里跃进,打的仗并不多,“除了地方保安部队外,一共只消灭了几个旅”。

    但这也不是一件易事。其一,还是要走得快,抢在敌人堵截大军的前面;其二,不能走大路、好路,只能走小路、险路。因此,“走”也难,真的很难!

    第一大难关,就是那个相当于“死亡区”的黄泛区。这里虽然已成了一片死水,但还是一片汪洋。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尽是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刘邓大军从头一天的黄昏,一直徒步走到第二天的太阳出来,只走了20里路。

    20里走了整整一个晚上十多个小时,平均一个小时不到1000米,一分钟才前进10来米,可见何等的艰难。邓小平后来回忆:过黄泛区,真困难啊!

    直到这时,蒋介石才从梦中惊醒,立即调集大军南阻北追。第一个目标是把刘邓大军阻击在汝河以北,先急调整编第85师经平汉路南下,驻守汝河南岸,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继而调集大军自北向南追击。

    23日,当第1、第2纵队渡过汝河,第3纵队抵近淮河,中原局与野战军指挥部及第6纵队到达汝河北岸时,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等部已抵汝河南岸,控制了汝南埠渡口及大雷岗、小雷岗。其尾追的3个整编师距汝河已不到30公里。

    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紧急时刻,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汝河渡口布置强渡,要求部队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坚决打过河去。

    下午,第6纵队先头部队第18旅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成功强渡汝河,并在河上架起了浮桥。

    当晚,刘邓率指挥部到达汝河北岸,召集前线指挥员召开紧急会议,命令从即时起,不分白天黑夜,不管飞机大炮、枪林弹雨,片刻不停地立即渡河。

    刘伯承一改往日温文尔雅、幽默风趣的风格,大声命令:狭路相逢勇者胜啊!要勇,要猛!以进攻的手段对付进攻的敌人,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

    邓小平作战前动员:今天如果打不过去,明天敌人的大军就会赶到,我们就会分散打游击或转回去,也就是完不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不惜一切牺牲,一切代价,坚决打过去,没有别的出路。

    为了防止意外,减少部队负担,邓小平还下令各部门立即将机密文件全部烧毁。前线指挥员则命令所有的步枪都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看到敌人就打,打完就往前插,并要求先头部队过后,沿途不留一个敌据点和一个敌人。这样,自24日晚到25日下午4时许,刘邓大军共有4万多人渡过了汝河。

    27日,刘邓大军渡过淮河,终于胜利到达大别山区。这把利剑已经重重地刺进了蒋介石的心脏!

    1948年4月25日,邓小平在河南鲁山召开的豫陕鄂前委和后委联席会议上高度评价这次千里跃进的重大意义:

    我们由黄河到长江跃进了一千里。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剩下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这个跃进的事实表明战略形势起了巨大变化,正如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所说的,由于我们的反攻,已经扭转了战争的车轮。我们击破了蒋介石的反革命计划,使之由进攻转为防御,由外线转到内线,而我们则由防御转为进攻,由内线转到外线,改变了战略形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