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缓缓归:古诗词中的田园之风-千里不为远(谢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

    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

    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

    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江上曲》

    这是一首乐府诗歌,宋代郭茂倩将其收入《乐府诗集》。诗歌写一位江南少女在春和景明之日,于桂舟穿梭、菱角遍布的江边等待情郎的心情。谢朓诗歌往往以清丽示人,李白就称赞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首诗歌不脱这种清丽色彩,充分借用了南朝民歌中的不少因素,如“莲叶田田”的说法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借用,而诗歌构造的情境也与诸多乐府民歌颇为相似。

    在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易阳指的是易水北岸。汉代枚乘在《菟园赋》中咏叹这一带的游人说,于是“晚春早夏,邯郸、襄国、易阳之容丽人,及其燕饰子,相予杂遝而往款焉”。谢朓诗歌中所写的,差不多也就是这样的情景。当游人仕女纷纷出行,或者骑马,或者乘车,前呼后拥,相互顾盼,欣赏暮春初夏的美好风景之时,却见一个清秀女子独自徘徊在河岸。她眉间仿佛有一点期待,又有不少担忧,就这样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不知不觉之间太阳就已经落向西山。

    年轻女子望着布满水面的田田荷叶,那些叶子又宽大又清丽,一片片簇拥在一起,绵绵不尽地铺展在水中。但是这景色越好,越让人觉得难以渡河,难以和远方的情郎相会。从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起,这淇水就是爱情故事多发的地方,难道她今天也要重复前人的经历,苦苦等待情郎而不得吗?女子遥望着那一条金波荡漾的河流,不由浮想联翩。情郎有朝一日从远方归来,两人共同搭乘一条桂木做成的船只,沿河顺流而下。两人在船中互诉衷肠,千里之地不知不觉就到达了。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谢朓和李白都是用倏忽间千里之地已经往返而人却不觉得时间漫长,来形容人生快意,不知时光之流逝。这种忘却时间的写法,在山水诗中是很常见的。苏东坡《赤壁赋》中有,“不知东方之既白”的说法,也就是和友人在夜船上纵酒言欢忘记了时间。

    这一千里的旅程,在别人看起来很漫长,但在舟中人看来,却是短暂又轻松。他们两个人惬意地说着闲话,顺手采撷荷花和莲子。当菱角成熟的时候,分别伸出白皙的手,将那碧绿的菱角采摘下来,放在舟中。两人一边采摘,一边开心地唱起欢愉的清歌。此种千里泛舟的感觉,就犹如孔子说要“乘桴浮于海”一样,是心中抱负和期待的外化。诗人并非真地要与朋友泛舟千里才能领略那种快意,而是说因为与朋友在一起可以了无心机、自然得趣,所以即便是在舟中走上一千里的路程,也不会觉得憋闷和无聊。

    从总体上来看,诗歌可以分为两层。前两句为第一层,是客观描写,状自然之貌,写少女独自一个人站在河岸边上,于春和景明的天地之间独自徘徊。其他八句为第二层,是诗人对少女心思的想象。这样一个少女,于暮色沉沉之时徘徊在河边不愿意离去,目光总是看着远方,她会想些什么呢?其实,这也是南北朝民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即少女怀春。谢朓以其清丽之笔,用莲叶、桂舟、青菱做隐喻,讲述了一个少女怀念情郎的故事。这种讲述方法,由远及近,由外入内,仿佛电影中的长镜头切换到了定格镜头,随之用一个故事来丰富完善镜头语言,给人以无限遐想。前后两个层次,一共十句,结构完整而匀称,以风景入手,由风景束尾,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叙述框架。这种安排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在静谧安详的夕阳晚景中却给人展现了一幅略有伤感的唯美画面,其中的时间纵深又让人不由怀想千年以降的种种爱情故事,给诗歌增添了一份历史感。至于少女的结局如何,她会等到何时,她的情郎会不会出现,那就不在诗人考虑的范围了,他只关心在这一刻的瞬间美和瞬间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钟嵘《诗品》说,谢朓“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至为后进士子之所嗟慕。朓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钟嵘认为,谢朓诗很清丽,起首写得尤其好,但结尾往往令人略有失望。就这首诗来说,开头确实写得非常巧妙,“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时间、空间转换写得非常妥帖,于无声无息中道出女子等待时间之久、等待心情之迫切、爱恋心情之忠贞。是什么样的情人,在荷叶田田的暮春之日,站在易水河畔焦急地等待情郎呢?她左右徘徊,不知道等了多久,眼看太阳已然悄悄西坠,天色也开始暗了下来。唯有她仍然徘徊等待,不愿意离去。结尾一句,“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仍然不失才华,但已经没有第一句那样令人记忆深刻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