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缓缓归:古诗词中的田园之风-隐居的快意(王庭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移居东村作》

    王庭珪是两宋之交的诗人,他曾因为抵触秦桧而被罢免官职,在当时士林之中颇有贤声。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便是他的门生。王庭珪的诗歌比较明快晓畅,这首《移居东村作》以简洁明快、清新质朴的语言记录了诗人迁居东村经历,并用幽静的村居风景表达了自己“避地”的心思。从他的经历来看,这应当是他隐居时的作品,通过对村野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离弃世俗,避祸乡野的心态。

    从诗歌结构上看,首联到尾联基本上是次第深入,从村外到村内,再到室内,后两联则从前两联的由外入内转而变成由内至外视角。全诗结构清晰,脉络顺畅,内外呼应地描绘了一幅适合隐居的田园图。在别人看来是穷乡僻壤,在他看来却是桃源仙境;在别人看来是鸟儿聒噪、春气迟来,在他看来却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样的所在。正是通过这种外在环境的描写,诗人才将自己的心境放松,所谓“遥看翠竹”,不妨说是诗人自己的心情就犹如这娟娟细竹一样无限美好,所谓“犹隔西泉数亩田”不妨说是诗人与世俗相距很远、自己的心情则变得阔达自如。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诗人曾经辞官归隐,后来又遭遇秦桧恶意诽谤被迫归于乡野。这首诗歌有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写作。为了躲避世俗烦忧,诗人决定找一个地方隐居,也就是“避地”。他找到了东村,那么这个地方够偏僻吗?所谓“东村深几许”,就是想知道这个地方是不是足够远离肮脏的官场。一般隐居都是写某村位于某山中,但是王庭珪选择的地方甚至更加偏僻,不仅是在山中,而且是在山中的一个“洞窟”里面。炊烟从这洞窟中冒出,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这当然只是夸张,人们不可能住在山洞里面。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敢嫌”其实是不嫌弃的意思。诗人要住的那一间茅屋可能非常简陋,也没来得及收拾。他来到这里一看,原来这么低矮,这么狭小,这么破旧。窗户是破窗,只不过贴了几张纸,炕也是土炕,连个好褥子都没有。但是诗人不介意,他只想着可以远离官场就好。找来一把扫帚,将这床上的灰尘和杂物扫除干净,他就能在上面酣睡,犹如饮醉之人一样睡得深沉睡得安宁。

    以上两句是写诗人从村外来到村内,进入屋内,打扫庭除,终于安置下来。既然已经住进来了,就要看看周围的环境,感受一下村居的快意。从这种转变之中,我们看得到诗人匠心独运的视角转变,动静结合、物事转换,使得一首迁居诗歌变得摇曳多姿、风神独具。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第一联里提及“炊烟”,炊烟升起的时候一般就是做饭之时,但我们也没有办法揣测这是中午还是晚上。但午饭的时候,人们都在家中歇息,往往外面也就比较安静。诗人听不见人语,只听得见鸟啼的声音。山中鸟儿众多,鸣叫起来也没有个结束的时候。但是诗人觉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从那聒噪的声音中,反而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感觉。他仰望苍天,感觉到自己远离官场,顿时心情大好,耳根清净。白居易有句诗叫作“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山上的植物比山下开花更晚,因为两地的气温不大一样。诗人在东村也敏锐地注意到,这里的有些花开得要比此前住处晚,那边已经凋谢,这边还正盛开着。这让他觉得,自己如今所住的地方果然是远离了喧嚣和吵闹,是一个足够偏僻和宁静的隐居福地。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最后一联写诗人纵目远望,只见远处有一片竹林苍翠欲滴,看起来格外美好。这竹林和自己的住处之间,尚且隔着一汪泉水和数亩农田。远景、近景和中景在这里相互配合,相互映衬,构建起层次感强烈、空间感明显的景深,令诗人所处的村落显得更加美好和安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